实物期权法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7 21:49: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实物期权法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实物期权法论文

篇1

    本文的目的就在于结合实物期权的基本原理分析实物期权在项目投资决策中的应用实例,并对实物期权在实际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避免盲目的套用模型造成结果上的偏差,使得实物期权方法得到更为广泛有效的应用。

    实物期权的基本原理

    近年来,对金融资产期权定价的发展引出了利用期权理论对实物资产定价的方法,期权又称为选择权,它随着标的资产价格的波动而波动。而实物期权(Real Option)则是将金融期权的推广运用到实物资产上,即将期权的观念和方法应用在实物资产上,特别是应用在企业的项目投资决策上。

    实物期权的概念 斯图尔特·迈尔斯(Myers,1977)指出:一个投资项目产生的现金流量所创造的利润是来自于目前所拥有资产的使用,再加上一个对未来投资机会的选择,亦即企业可以取得一个权利,在未来以一定的价格取得或者出售一项实物资产或者投资计划,而取得此项权利的价格则可以使用期权定价公式计算出来,实物资产的投资可以应用类似于评价一般金融期权的处理方式来进行评价。因为其标的物为实物资产,所以他将这种性质的期权称之为实物期权。实物期权是指存在于实物资产投资中,具有期权性质的权利。实物期权与传统的项目投资评价方法(如常见的NPV法)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实物期权理论非常重视弹性决策的价值,将管理弹性(Managerial Flexibility)作为评价项目投资决策时的一个重要因素,具体而言,一个公司对一个项目进行评价,拥有对该项目的投资机会,这就如一个购买期权,该期权赋予公司在一定时间内按执行价格(投资成本)购买标的资产(取得该项目)的权力,同金融期权一样,该约定资产(项目)的市场价值(项目的净现值)是随市场变化而波动的,当市场价格(净现值)大于执行价格(投资成本)时有利可图,公司便执行该期权(即选择投资),该期权也因标的资产价格的未来不确定性而具有一定的价值。

篇2

论文摘要:实物期权法在引入国内后引起了评估方法的震荡及对传统评估方法的否定,本文着重分析实物期权法在前提及分析模型方面的不足,并针对性同时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实物期权的概念

实物期权是金融期权对实物(非金融)资产期权的延伸[1]。也就是我们拥有在一个或多个时点采取决策的权利[2]。实物期权理论的引入改变了传统的项目决策标准。一个NPV值为负的项目由于具有期权的性质有可能在将来成为一个有价值的项目,而一个具有正的NPV值的项目在实物期权下却有可能不会被立即执行,因为在不确定条件下,等待权具有相当的价值。

其次,它丰富了投资决策理论。实物期权法是一种动态评估方法,它充分考虑了不确定性和灵活性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为准确评估项目价值提供了新的思路。复合期权和彩虹期权由于充分考虑了许多项目的特殊性质,其评估准确性大大高于传统的项目决策方法。第三,它改变了决策者对风险的态度。在传统DCF法下,不确定性的提高增加了项目的风险,降低了项目的吸引力,但如果将项目视为一个期权,不确定性的增加反而会增加期权的价值[3]。

二、实物期权的定价模型与其缺点分析

1.实物期权定价模型

根据金融期权定价理论,期权的价格受到以下因素影响:基础标的资产价格S,执行价格X,持有时间(T-t),资产价格波动性σ,无风险收益率Rf在期权中,标的资产的价值等于标的资产的内在价值和期权溢价。这个等式为任何非个人支付债券的衍生价格所满足。假设S是标的资产的折现价值,X是执行价值(T-t)是期权从开始持有到执行的时间,N(x):标准正态分布的累积概率分布函数。那么期权价值V0由下式给出:

V0=SN(d1)-Xe-r(T-t)N(d2)d1和d2由下式给出:

其中,σ是标的资产价值变化幅度;计息方式采用连续计息,N(x)通过查标准状态分布表获得。在实物期权评估中,该模型适用于离执行投资还有一定时间间隔的投资活动。参数的含义发生部分变化。S是标的资产的折现价值,X是执行价格,即项目投资的成本,无风险收益率Rf资产价格波动性σ。

该模型计算简单易懂。充分考虑了决策和等待这段时间之间的价值。相对于传统的决策方法具有一定进步。但是,对项目的类型要求比较严格,即要求项目是独占一简单阶段的简单投资模型。而且,投资决策和投资行为之间具有一定时间间隔。该模型适应了管理的柔性,使得投资具有一定的缓冲空间,不可逆转性得到了考虑。但是,在我国目前经济情况下,部分参数取得比较困难,以S和σ为代表。在该模型中,S是标的资产的折现价值。在折现的过程中,需要考虑无风险收益率Rf和未来现金流情况。其中,无风险收益率Rf来自社会平均收益情况。困难的是,未来现金流情况是不可知的,需要提前预测,在这个多变复杂的经济环境中,预测比较具有风险。如果S不是通过折现得到,而是假设标的资产能够上市交易,通过市场价值来得到,那么我国现在的证券市场也不能提供完美的信息。因此,S的确定是一个困难。

σ是标的资产价值变动的幅度,一般表现为资产价值变动的标准差。σ越大,期权溢价就越大。因为σ越大,执行价值就越可能往高的方向去。这样的波动是有价值的。在金融期权中,该参数来自市场信息。在实物期权中,该参数的取得也只能来自市场信息,但是目前我国的信息市场还没有完全规范,而且,不同行业之间的情况又具有差异。因此,社会也难以为每个行业都给出一个合理的变动参数。结果就是σ所反映的信息往往不能代表真实的资产价值变化情况。因此,S的确定也是一个困难。

故,在Black-Scholes模型中,S和X的确定是困难的,Rf的确定存在一定难度,(T-t)与实物期权价值的关系需要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项式模型

二项式计算结果和前面的Black-Scholes模型的计算结果有差异,价值比后者要小。当计息连续的时候,两种计算方式结果趋于一致。该模型是期权溢价计算的一般模型,可以运用于美式和欧式期权的计算,也可以运用于分发股利的期权的计算。所以,该模型的应用更加符合环境的变化。Black-Scholes模型只是该模型运用的一个特例。在(T-t)时间之间,标的资产价格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这样的过程形成了一个单阶段或多阶段的二叉树,又称二项式模式。

假设当前标的资产价格是S,期权执行价格是X,从期权开始存在到期权成熟时间为(T-t),目前市场无风险收益率是r,Rf为计息期利率。标的资产价格变动的幅度为σ。那么,假设单位时间内,价格有可能上升σ,上升概率P=达到Su=S(1+σ),也有可能下降σ,下降概率(1-p)达到Sd=S(1-σ)。在价格上升时,Cu=(Su-Xd)为期权的价值;如果价格下降到Sd<,那么Cd=(Su-Xd)。

因此,期权溢价为C=[PCu+(1-P)Cd]/(1+Rf)。如果分阶段计算Rf=如果连续计息,Rf=e-r(T-1)。当为多阶段二叉树的时候,前一阶段期权的价值必须由下一个阶段期权价值倒推出来。因此,初期期权的价值必须将后续期权价值都一一计算出来。这样的计算很复杂。这种方法充分运用了市场信息,对标的本身的变动依赖不大,所以一直为研究学者们青睐,部分能源开发战略模型都是在二项式模型下建立。二项式模型计算公式虽然复杂,但是模型中的变量不多。无风险收益率Rf和资产价格波动率σ是主要变量。而这两个变量是难以确定的[4]。

三、模型方法应用

目前,实物期权评估方法已经得到了世界项目评估界的认可和欢迎,实物期权评估的思考方法已经在学术界开始发展开来,但是计算实物期权价值的方法还需要加以研究。通过第二部分的分析,实物期权定价模型在我国经济环境下的实用性还不足,应用困难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我国金融市场信息的不完全。二是评估项目本身的复杂性。Black-Scholes模型运用困难主要来自标的资产折现价值S、无风险收益率Rf和资产价值波动率σ的确定。这些因素都是由金融市场信息决定的。

现今,我国金融市场信息反映不准确,信息严重不足。因此,以上参数的确定还不够准确,实物期权评估的准确性就受到影响。对于项目本身的复杂性,南大茅宁将项目分为8类,分别为独占——简单——到期(P-C-E)实物期权;独占——简单——可延期(P-S-D)型实物期权;独占——复合——到期(P-C-E)型实物期权;独占——复合——延期(P-C-D)型实物期权;共享——复合——到期实物期权;共享——简单——到期(S-S-E)实物期权;共享——简单——可延期(S-S-D)实物期权;共享——复合——可延期(S-C-D)实物期权。所有期权的价值都可以视为标的资产本身的价值+期权溢价。只有独占——简单——到期(P-C-E)实物期权可以直接运用上述模型。其余项目评估为定价模型提出了挑战。每种项目的评估将成为其余文章研究的对象。

在此,我们提出几项可以辅助实物期权评估的工具。为了让实物期权定价模型更加适应我国情况,我们在应用的时候可以辅助以各种风险分析和概率分析工具:一种是模糊聚类分析、随机过程分析等数学工具的使用。该分析在专家评分、模糊计算的基础上,可以对标的资产价格给出一个模糊价值。这样可以减少评估个体的估计误差。第二种是直接借助各种概率分布理论。比如:泊松分布,直接测算资产价格的可能情况,跨越市场信息环节。但是这种方法比较专业,很复杂。第三种方法是概率分析结合博弈分析的方法。可以在确定S和σ的时候使用。对于两种模型计算的复杂性和专业性,我们可以计划开发计算程序,减少计算的复杂性和误差。

四、结语

目前我国的经济已经和世界渐渐融合在一起国内的项目评估等各种方法也要和国际接轨。对于实物期权定价模型在我国运用的困难,我们可以在分析工具上,采取多种辅助分析方法,加大评估工作的准确性。同时,金融市场的发展会更加完善,今后模型的应用会更加顺利和完备。

参考文献:

[1]杨春鹏.实物期权及其应用[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悉尼豪威尔,等.实物期权[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篇3

[关键词]并购;企业价值;价值评估,

一、并购概述

并购merger&Acquisition,简称为M&A)是指企业兼并与收购合在一起使用的简称,是间接获得生产要素的一种企业的投资活动。在企业成长的众多方式中,并购相对于新建企业具有低投资、低风险、高度控制权及增长迅速等优点而被许多企业视为首选方式。为了稳定国内市场,进军国际市场,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占有~席之地,不但企业正在寻求快速扩张的方法与对策,而且各国政府为增强综合国力也先后出台了~系列扶持大企业集团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以推动本国企业提高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二、并购中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方法及比较分析

1.并购中目标企业价值评估方法概述。并购中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方法归纳起来大约有四大类:第一类是现金流量折现法。现金流量折现法是一种理论性较强的资本预算法,是将目标企业的未来预期现金流量按照一定的资本成本率折现,折算为并购交易时点的现值来评估企业价值。第二类是实物期权法。实物期权法评估的基本思想是从动态的角度考虑问题,着眼于描述实际项目投资中的真实情况,关于不确定的处理方式与传统的净现值法有着本质的区别,实物期权法把不确定性意味着机会和权利,不确定性越大,机会就越多,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它对不确定性是偏好型,认为不确定性是创造价值。第三类是成本法。成本法估价适用于并购后目标企业不再继续经营,并购方意图购买目标企业某项资产或其他生产要素的情况。具体计算方法有三种:一是账面价值;二是重置成本;三是清算价值法。第四类是市场法。市场法又称相对价值法,是以类似企业或类似收购事件的相关财务数据位基础来推算目标企业价值的一种估价方法。具体操作时可采用可比公司分析法、可比交易分析法。

2.评估方法的比较分析。现金流量折现法在理论上被认为是最完美的估价技术,这种方法能直接揭示企业的获利能力,反映了企业价值的本质含义,评估结果令人信服,但其技术难度大。现金流量折现法的主要问题是其折现率的不确定性,同时所预测现金流的数值有一个可信度的问题。实物期权法能客观地处理一部分未知的信息,认为不确定性产生了期权价值,而且不确定性越高,期权的价值就越大。实物期权法能够更加客观地评价企业的价值,这种客观性来源于对评估信息源的挖掘扩张以及信息可靠性的提高。实物期权法考虑了企业并购产生的协同效应,提出特殊方法对协同效应进行计量,适用于在未来不确定性强和管理者需要一定的弹性去应付的情况下对所有上市企业和非上市企业进行价值评估。市场法最大的优点是克服了现金流量折现法存在的对输入参数的过度依赖,从投资的角度看,它提供了整个市场目前对公司价值的评估信息,包括整体市场、行业和行业内单个公司的估值信息。该方法和理论都相对简单,特别适于对新兴不成熟市场的价值评估。该方法的最大缺点是它虽然提供了目前市场对价值的评估信息,但并没有提供目前价值评估的合理程度。成本法对价值判断的准确程度取决于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市场实际价值的差异,其操作简单,资料比较可靠而且计算简便,直观易懂,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着眼于企业的历史和现状,不确定因素较少,风险较小,是一种静态的估价标准。该类方法普遍存在两大缺点;一是账面价值和市价存在差异,二是存在表外的隐形资产被忽略。

三、我国目前并购中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现状

1.产权关系不明确。主要是国有企业或有政府背景的企业,企业的产权主体不明确,从主观上使兼并双方缺乏强烈的产权意识,削弱产权转让的动机,在客观上使资产评估面临许多复杂的帐物不清的资产项目,使兼并公司无法对目标公司的资产进行合理的评估。应严格规范地界定企业资产,进行产权登记,用法律来证明产权的归属,而且要加快企业股份制改造,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构建。

2.我国市场环境发育不足。目前,我国商品市场已发育的比较成熟,但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产权市场等要素市场存在不足,对企业资产进行市场评估经常缺乏客观依据,难以准确地评估企业资产的实际价值。如果没有广泛的市场作为客观依据,单纯依靠评估机构和中介机构来对资产价值进行评估,可能产生偏向某些利益集团的寻租行为。我国的市场化改革首先要求价格形成机制的市场化,尤其是资产价格的市场化,真正按照市场对资产的评估来定价。

3.并购的法律仍需完善。为了推进并购活动的健康发展,减少不必要的政策和法律阻碍,抑制行业垄断,限制并购这把”双刃剑”的负面效应。可以看到我国并购法律上的进步,但并购市场的发展是迅速的,实践中的问题也是多样化,并且有些法律和规定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我国的并购法律和规范仍需要不断的完善和补充。由于上面的问题,再加上并购中企业价值评估还涉及到许多利益,这些不可逾越的障碍,使得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真实性受到了很大影响。

四、对我国企业并购中目标企业价值定位的建议

1.完善企业的价值评估理念。我国企业应在并购决策中完善企业的价值理念,通过提高经营的效率来提高企业的价值,积极迎接外资的挑战。合理借鉴西方企业价值评估方法中的许多财务理念与管理理念,将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根本目标,推进企业真实价值的稳定和恒久增长。企业应从价值角度,增加对企业现金流量的考察与关注,将企业经营能否产生“自由现金流量”作为判断企业增长潜力的重要指标。

2.借鉴多种价值评估方法,全方位地考察价值。在实际操作中应注意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在对企业的价值估算时,既要对公司的经营决策、经营成果、发展趋势及市场对其的评价作定性的判断,还应当参照市场权威机构的统计数据或研究结果。对其在未来几年的收益、经营成本、资本项目开支、营运资本增长及利息、税收等作出合理的预测,再运用现金流量折现法,得出企业价值的数量化结果作定量的判断,用作定价的参考依据,作出定量判断后,还应对一些重要的影响指标进行敏感性分析,尽量确定价值的合理范围,还要运用其他合适的方法进行定量判断,对定量的评估结果进行验证。还应重点关注企业中与人相关的无形资产的变动情况,关注企业收益的增长情况和增长潜力以及获取预期收益的保障程度,关注影响企业“自由现金流量”的诸多财务指标的变动情况等等。

3.不断完善我国的并购法律和规范。我国的并购法律和规范要不断完善和发展,跟上和超过并购市场的快速发展,对实践中的多样化问题要采取快速的应对解决措施;对一些特殊问题要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对兼并过程中的资产评估、中介机构等方面制定更明确和合理的法律规定,避免中介机构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不履行自己的职责,对资产评估和中介机构进行更有效地监管。总结近年我国并购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在吸取国外并购法规精髓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补充我国的并购法律和规范,使其更适合我国国情和实际。

4.推行与国际接轨的并购价值观。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使得跨国并购日益频繁,外资参与我国企业的资产重组和并购我国企业的力度不断加强,推进我国企业并购价值观与国际接轨己刻不容缓。在评估理念和评估方法上要跟上世界的变化,对于新的理论和经验要吸收并结合我国市场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合理运用。运用全面的企业价值评估技术,在价值评估时充分反映每一企业的特殊性,兼顾企业的有形与无形资产,人员的质量,企业的增长潜力,以及市场投资者对企业的评价等多方面的因素。在应对外资并购时,对企业价值有一个更深刻地认识将使自己在谈判时更加主动,减少出现贱卖优质资产的情况,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也存在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纪玲珑,并购活动中目标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比较分析[J],中国商界,2009(9)

[2]顾勇,吴剑峰,并购中目标企业价值评估方法比较分析[J],问题研究,2007(8)

篇4

网络企业的投融资实践关注商业模式的企业价值测评功能,是因为面对蓬勃兴起的信息经济特别是网络企业,原有的企业价值测评方法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需要有新的企业估值方法。商业模式的特点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一)企业价值测评的传统方法如何从当前情况出发,测算未来某一时间点的企业经济价值,是企业价值测评的核心问题。常用的方法大致有四种:收益评估法、实物期权法、资产基础法和市场比较法。(1)收益评估法。这是最基本的企业估值方法,认为企业价值可以通过企业未来收益和折现率的函数加以计量,其理论基础是关于资产性质的界定。费希尔(IrvingFisher)1906年提出资本价值是未来收入的折现值[4](P199、364-367),并建立了现金流量折现模型,即DCF法。威廉斯(FrenchDanWilliams)把这一思想应用于资本市场,于1938年提出了股利折现模型(DDM),把企业价值看成未来全部股利的现值。[5]费尔萨姆(GeraldA.Feltham)和奥尔森(JamesA.Ohlson)以股利折现模型为基础,于1995年提出了基于账面价值和未来剩余收益的企业估价模型[6],将企业价值表述为当前权益账面价值以及预期剩余收益的贴现值总和。这一估价模型得到普遍承认。(2)实物期权法。这种企业估值方法与金融期权理论相关,强调资本市场影响下的实物资产价值变化。该方法认为,投资项目现金流所创造的利润来自目前资产的使用和未来投资机会的选择。1973年,布莱克(FischerBlack)和斯科尔斯(MyronScholes)提出了B-S期权定价模型。[7]1974年默顿(RobertC.Merton)将公司权益看做一个看涨期权,据此分析公司贷款的风险。[8]1977年,迈尔斯(StewartC.Myers)将投资选择权定义为“实物期权”,即决策者拥有相机决策的权利。[9]之后,很多学者对投资决策中的各种期权特性进行分析,提出了不同的实物期权类型,用来描述不确定性条件下企业投资所蕴含的战略机会,以及未来项目投资可调整的选择权。[10](P85-97)[11](3)资产基础法。也称重置成本法,主要关注企业现有资产的成本价值。德沃斯特里克于1983年提出,价值是买者对标的物效用的感觉,效用以人们现在及将来占用物品所获得的利益来度量[12],因此,企业价值受贡献原则和变现原则的综合影响。在产权交易的具体操作中,采用单项资产评估加总法,以现有资产的市场价值和账面价值为依据。这一方法的评估对象实际上是企业单项资产价值而不是企业价值,通常作为“调整账面价值法”的方法加以介绍。[13](P15-30)(4)市场比较法。这种方法是根据资本市场上的公司股票价格来计算企业的价值。由于不同公司的股票价格难以直接比较,因此需要进行标准化处理和差异调整。当可比公司数量较大,且乘数和基本变量之间的关系较为稳定时,该方法有明显效用。[14](P152-210)市场比较法的理论基础是有效市场理论,以资本市场的有效运作为前提[15](P23-28),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上述企业价值测评方法的基本思路,是以企业运营状况为基础,对实物资产的运营效率及其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进行测量与评价。(二)初创网络企业的估值困难对于网络企业特别是初创网络企业来说,传统的企业估值方法遇到了困难。原因不仅在于企业没有上市,不能通过成熟的资本市场进行评价,而且在于企业没有运营效益甚至实物资产,能够展示给投资者的,既不是产品和服务、收入与利润,也不是客户与资源、设备和专利,往往只是一个商业计划书,以及为实现商业创意而努力的创业人员。然而,正是这种既无实物载体又未实际运行的企业蓝图和工作团队,可能蕴涵着极大的赢利发展空间,因而受到了风险投资者的青睐,需要进行价值评估。显然,传统的企业估值方法难以提供这种帮助。具体地看,收益评估法的使用有两个前提:企业持续经营和主营业务不变。只有处于相对成熟期的企业,才适合使用这种方法进行价值评估。初创的网络企业没有这个条件。实物期权法以实物资产的目前使用和未来机会为依据,通过现有资产价值和未来机会现值计算企业的价值[16]。而网络企业的实物资产非常少,而资源获取与利用的可能空间非常大,不能使用这种方法。资产基础法认为企业价值是各项资产价值的加总,对于缺乏实物资产的网络企业显然不适用。市场比较法通过参照企业的市场价值来确定被评估企业的价值,而网络企业的盈利思路特殊,初创时没有收入,因此难以使用此种方法进行企业估值。既然原有的企业估值方法都不适用,初创网络企业的价值评估就只能另辟蹊径,寻找新的方法。(三)初创网络企业的价值所在初创网络企业没有或者只有少量实物资产和收入,测评这种企业的价值时可以忽略不计,关键在于考察企业的商业创意及其实现可能性,即企业找到了什么样的市场发展新空间,有什么样的人在以什么方式为占领市场而努力。因此,对于初创网络企业来说,商业创意、创业团队和协作方式是企业价值测评的重点。(1)商业创意价值。熊彼特早就指出,产品、技术、市场、原料、组织等方面的创新,有可能导致生产函数重组,使经济形态发生本质变化。[17]商业创意的价值在于,通过提出资源配置的新思想、新办法、新途径,能够促进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获得别人难以获得的生产经营收益。也就是说,经济效益提升并非一定需要加大资源投入,还可以通过改变资源配置方式加以实现,这是知识所特有的商业价值。因此,商业创意是初创网络企业价值的第一要素。(2)创业团队价值。商业创意要付诸实践,就必须进行资源整合。但创意者自己的资源是有限的,需要其他资源所有者的支持与合作。在缺乏融资抵押物又难以保证预期收益的情况下,只有重视创意价值并愿意与创意者共担风险的人,才会为此进行资源投入,创业团队由此产生。对于商业创意的认同以及相互之间的信任与协作,是创业团队的特征,也是商业创意赖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因此,创业团队状况是初创网络企业价值的第二要素。(3)协作方式价值。商业创意与创业团队相结合,使创业活动成为现实。在此过程中,创业目标追求、资源投入程度和分工协作方式是评价创业活动状况的主要依据。在初创网络企业中,具有什么样的特殊经营思路,吸引了什么样的人为此而努力,努力到了什么样的程度,特别是创业团队成员为此投入了什么样的资源,是否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分工协作秩序和权益配置规则,直接影响着商业创意的实践效果。因此,创业活动的协作方式和运行结构是初创网络企业价值的第三要素。(四)初创网络企业的定价实践初创网络企业的特殊价值需要相应的展示方式,才能把价值信号传递给投资者,获得投资者的理解、认可和支持。经营者展示企业价值的方式和投资者测评企业价值的方式,是同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共同推动着企业定价实践与定价方法的发展。从实际情况看,网络初创企业展示价值的典型方式是“讲故事”,即创业者向投资者生动地描述企业的经营前景和发展空间。由于是讲故事,因此不乏想象成分和渲染技巧,通过具有感染力的表述方式来影响投资者。但作为一种经济行为,关于企业的故事不能随便讲,要建立在理性预测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才能说服和吸引投资者进行投资。在网络企业投融资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创业者和投资者之间的互动与磨合,逐渐形成了一套特殊的“故事”讲法,包括故事的内容和形式、资料的来源与检验、人物的考察与沟通等。这是“描述企业创造价值过程的语言”,能够帮助创业者向投资者解释企业创造利润的方式和前景,帮助投资者理解和评估新创企业未来赢利的能力和价值。正是这套特殊的语言体系,构成了商业模式的内容结构和作用基础。2002年,美国学者马格里塔(JoanMagretta)发表文章,专门探讨了商业模式的企业价值测评功能。他指出:对于网络初创企业来说,传统企业价值评估的依据如产品、服务、设备、技术、制度等都不重要;创业者在没有实物资产和实际用户的情况下,仅凭一个有吸引力的商业计划书就可以获得上千万元的风险投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个商业计划书提供了一个有吸引力的商业模式,可以预期某个不确定未来的企业盈利状况。[18]也就是说,在初创网络企业的投融资活动中,商业模式作为一个专业术语,以其内容结构提供了企业价值的测评框架,为创业者和投资者之间的合作搭建了沟通平台。

商业模式的内容结构

商业模式对于企业价值的测评框架,通过一系列价值要素的提取和刻画体现出来,由此形成商业模式的内容结构。(一)关于商业模式内容结构的探讨在1996年之前,商业模式只是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术语被使用,直到霍罗威茨(A.S.Horowitz)把这一概念定义为商业活动的运行结构,认为这一结构由价格、产品、分销、组织和技术五个方面的因素构成。[19]威斯乔(AlbertJ.Viscio)和帕斯特纳克(BruceA.Pasternack)同样把商业模式理解为商业活动的体系结构,但强调另外五种要素,即企业的核心观点、经营单元、产品服务、企业治理及系统关联。上述两种概念界定都试图通过分析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要素和运行结构,寻找企业经营效益和竞争优势的来源。[20]1998年到2002年,商业模式探讨的内容围绕互联网企业展开。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蒂墨斯(PaulTimmers)认为,商业模式包括三方面含义:(1)产品流、信息流和服务流的组合体;(2)各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诉求;(3)企业的收入来源。与此相似,哈梅尔(GaryHamel)认为,商业模式包含四方面内容:核心战略、战略资源、客户和价值网络。[21](P59-118)这些界定的特点在于,把商业模式内容由企业内部因素拓展为企业内外部因素的衔接,关注利益相关者互动对于企业效益的影响。[22]显然,这正是网络企业运行方式的特点。2003年之后,网络泡沫的破灭引发了人们对于其商业模式的反思。学者们试图通过对网络企业与一般企业的比较,进一步寻找企业价值实现的深层机理。2005年,奥斯特沃尔德(Alex-anderOsterwalder)提出,产品服务、客户关系、基础设施和财务状况是商业模式的四大模块,分别由价值主张、目标顾客、分销渠道、顾客关系、关键业务、核心能力、伙伴网络、成本结构、收入模式九个要素构成,不同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协同状况决定企业价值。[23]2008年,中国学者原磊提出“3-4-8”模型,即把商业模式分为三个层次、四个部分、八个要素。一是价值层,二是单元层,三是要素层。单元层包括四个组成部分:价值主张、价值网络、价值维护及价值实现。八个要素分别是:目标客户、价值内容、网络形态、业务定位、伙伴关系、隔绝机制、收入模式、成本管理。[24]这些观点的相似之处在于,以企业价值主张为原点,把价值实现的不同环节与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作用结合起来,说明企业价值的来源和实现机理。由此可见,关于商业模式内容结构的探讨,在分析生产经营要素之间关系的基础上,逐步深入到关注企业价值主张的实现机理,强调利益相关者之间互动方式对于企业价值实现的重要意义。(二)商业模式的企业估值功能结构在关于商业模式的探讨中,奥斯特沃尔德的意见具有广泛影响。他从2002年开始到2007年,连续发表六篇论文,对商业模式的功能结构、形成发展、设计实施进行了全面分析。以此为基础,结合其他研究成果,对商业模式的估值功能进行分析,可以建立如下功能结构示意图(见图1)。图1由五个基本模块构成:价值主张、产品服务、目标客户、合作伙伴和企业价值。其中价值主张是初始动力,以商业创意与核心团队为基础,通过产品服务的生产经营活动加以实现,最终以成本收入结构决定企业价值。在此过程中,合作伙伴以其资源投入来影响企业的经营成本,目标客户以其市场地位影响企业的收入来源。从价值主张到价值状况的影响路径,体现了企业价值的实现机理。五大模块中包含十大要素,即商业创意、核心团队、主要资源、关键业务、基础设施、业务流程、分销渠道、客户关系、成本结构、收入模式。十大要素以商业创意对于核心团队的推动为原点,根据产品服务的生产经营要求,依托合作伙伴和目标客户的支持,建立企业基础设施和业务活动流程。在此过程中,合作伙伴和目标客户的支持作用,并非以产品服务的生产设施和业务流程为基础,而是以商业创意所推动的核心团队为基础。通过分析利益相关者如何依托创业团队建立商业创意的实现体系,考察这一体系的实际运行状况,能够对初创企业的发展潜力和价值前景做出评价。由于商业创意作为资源整合方式的创新是一种特殊的知识和能力,因此,以商业创意为企业价值的最终来源,体现了知识经济的特征。而互联网经济以及网络企业的兴起,是知识经济和知识型企业的典型体现,因此,商业模式所具有的企业估值功能,在网络企业的价值分析和测评中得到集中体现。

商业模式估值功能的发挥

商业模式的企业估值功能不仅是理论推断,而且是商业现实。1998年到2000年,美国纳斯达克指数由2000点迅速攀升至5000点,与网络企业的集中上市密切相关。在这一过程中,商业模式的企业估值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关于商业模式内容结构的企业估值功能,以及这一功能结构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可以通过典型案例加以说明。(一)案例企业的基本情况为了考察商业模式的企业估值功能和内容结构,本文依照四个标准选择案例企业:(1)企业曾经获得过外部投资;(2)企业融资过程的资料披露较为详细;(3)聚焦但不局限于互联网行业;(4)以初创企业为考察重点。(二)案例企业的财务与资产状况上述企业的成功融资很难用传统企业价值测评方法加以解释。因为按照传统方法,财务状况和实物资产是企业估值的主要依据。但案例企业获取风险投资时,大多处于起步阶段,财务状况和实物资产结构大都不好,也就是说,如果仅从财务和实物资产角度进行考察,上述案例企业的经营状况并不好,很难看到投资价值。(三)案例企业的价值测评依据但是利用商业模式的分析框架进行考察,案例企业的投资价值是明显的。从上述五个方面入手,可以对案例企业的潜在价值进行分析和测算。例如,在考察商业创意特点和工作团队状况的基础上,以互联网用户的增长率为依据,结合广告商的诉求,能够大致测算雅虎、搜狐、新浪在未来某一时段的成本收入;以旅游人群的分类与增长为基础,结合旅游服务企业的诉求,能够大致测算携程与如家的未来赢利能力。因此,商业模式的企业估值功能,为创业者和投资者测评企业价值提供了共同依据,促成了双方在投融资方面的合作共赢。案例企业所具有的赢利能力,对于投资者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结论与探讨

篇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项目编号:10YJA88011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2011YBXM145/2012YBXM044)。

摘要:国内知识产权评价研究主要围绕“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展开,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目前该领域在研究对象、内容、方法和应用等方面还存在一些认知偏差,对于知识产权评价的理论构建与实践运用形成了明显的影响和制约。从研究现状与现实需求的角度看,我国知识产权评价的发展趋势呈现出四个方面的特征,即研究内容的整合化趋向、研究重心转向管理绩效评价、评价方法趋向于质化与量化相结合、研究视角更关切实践应用。

关键词:知识产权;评价;管理;绩效

中图分类号:D91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46(2013)05-0080-07

知识产权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鉴于其突出的交叉性、理论性与应用性,亟待探索和开拓的问题很多。知识产权评价是运用专门方法对于知识产权战略以及知识产权价值、保护、管理和运用绩效的评定和估价。知识产权评价研究作为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和应用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丰富知识产权学科体系、指导知识产权工作实践、提高知识产权管理绩效意义重大。在知识产权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后,知识产权评价问题日益受到学术界、政府、企业和高校的关注,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和实践成果,但知识产权评价研究所涉及的对象、内容、方法等基本问题仍需要进一步厘定和澄清。只有不断深化和密切政产学研的沟通与合作,在这些核心问题上取得广泛共识,才可能确保该领域研究和运用的健康发展。

一、知识产权评价研究的三个层面

知识产权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围绕“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展开。宏观上,知识产权战略是国家发展的总体战略规划;中观上,是特定区域或行业发展的战略布局;微观上,是地方政府、企业、高校或科研院所的战略实施。无论那一个层面的战略,其规划、布局和运行效能的高低,都需要得到科学评价,以确保战略的正确制定和有效实施。

1. 基于宏观层面的评价

宏观层面的知识产权评价主要是关于国家层面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和实施的绩效评定和估价,可以简称为国家战略评价。由于《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2008)颁布刚过五年,目前相关的评价研究还不够充分。从文献梳理结果看,这类研究目前还处在对欧美等发达国家或国际组织知识产权战略评价的介绍以及对知识产权战略评价的一般原则、基本方法、主要指标等问题的分析与讨论阶段,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和公认的应用模型。

最具权威性的知识产权战略评价机构当属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简称IMD)。该机构自1986年起,每年发表《世界竞争力年鉴》(简称《洛桑年鉴》)。与知识产权有关的评价指标是构成《洛桑年鉴》对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评价和排名的主要指标之一。因此,我国学者在论及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问题时,《洛桑年鉴》中的有关评价原则、指标通常被看作是基本参考依据之一。陈昌柏在对《洛桑年鉴》知识产权评价指标进行简要分析后提出,评价我国知识产权的国际竞争力状况可以依照该年鉴中的指标体系[1],即按照R&D支出、R&D人员、技术管理、科学环境、知识产权等5个子体系设计国家知识产权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相丽玲等人从知识竞争力的层面对包括《洛桑年鉴》在内的国际知名的三大竞争力评价体系(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竞争力报告》、洛桑国际管理发展研究院的《世界竞争力年鉴》以及罗伯特・哈金斯协会的《世界知识竞争力指数》)进行了比较分析[2],并力图重构知识竞争力模型。

国内学者对于日美等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战略评价的研究较多。例如,唐杰等人通过对日本知识产权战略指标研究的历史演进及其具体应用进行了系统考察和梳理,对其处于特定历史阶段的积极意义与不足作出了比较深入的剖析[3],以期为我国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评价及方案调整提供理论支持。陈昌柏也对日本2004年的《知识产权战略评价指标》进行了介绍,并切合《洛桑年鉴》的指标体系,着重就国家宏观层面的知识产权战略指标作出了细致阐述。马慧民等人则对日本1999年版知识产权战略指标进行了简要介绍,同时还介绍了美国知识产权咨询公司(CHI)专利评价指标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主办的《企业技术评论》杂志在CHI专利评价指标的基础上提出的专利评价指标体系――《专利记分牌》[4]。

在消化吸收国外有关知识产权战略评价体系的理论与实践成果的同时,国内学者也在积极探索我国知识产权战略评价的相关问题。易玉[5]、唐杰、陈昌柏、颜[6]等学者都主张,其指标体系应由政府主导构建,并纳入官方统计体系,以确保其权威性和导向性。在有关知识产权评价指标的构建上,易玉提出了一个知识产权战略绩效评估的三级指标体系,该体系由5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39个三级指标构成;在一项关于我国知识产权战略实施软环境评价研究中,孟奇勋等人[7]也提出了一个三级指标体系,该体系由5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41个三级指标构成。虽然这两个指标体系有许多共同之处,但分歧之处还十分明显。在有关知识产权评价指标体系的模型构建上,国内学者大都倾向于使用综合评价的方法,提及最多的是层次分析法(AHP)[8],另外还有模糊综合评价法[9]、综合评价指数(IPSCAI)[8]、Black-Scholes模型[10]等。同其它相关问题类似,有关模型构建的方法研究目前还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

2. 基于中观层面的评价

所谓中观层面的知识产权评价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有关区域知识产权战略评价研究,二是特定行业知识产权战略评价研究,三是关于知识产权特定构成部分的战略评价研究。

杨晨等人[11]关于区域知识产权战略评价的探讨和雒园园等人[12]关于区域知识产权竞争力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是此类研究的代表。前者在对区域知识产权战略绩效进行界定的基础上,运用实证研究遴选出了区域知识产权战略绩效评价的基本因素,并尝试构建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后者则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识产权竞争力的组成要素及其评价指标体系。此外,赵莉晓等人[13]对环渤海区域知识产权现状评价以及屠文娟等人[14]对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示范省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对于区域知识产权战略评价研究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于特定行业知识产权评价问题,有两项研究成果值得关注:一是原国家信息产业部电子知识产权咨询服务中心的一项有关信息技术自主知识产权拥有状况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15];二是陈润生等人[16]的一项关于军工知识产权的价值评估研究。前者对自主知识产权进行了界定,并从质量和数量两个层面提出了自主知识产权的评价指标体系;后者则针对军工知识产权的特殊性,借助相关案例,提出了军工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特征、范围和方法。

知识产权一般由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权力构成。目前大量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专利评价这个方面。专利评价研究既有涉及专利价值、专利保护、专利运用、专利管理、专利人才队伍与培养等各个方面的整体性评价,也有单就其中某一个方面的评价。

3. 基于微观层面的评价

微观层面的知识产权评价主要是指地方政府管理部门、企业、高校或科研院所对于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与实施绩效的评量。理论上说,微观层面的评价主要包含地方政府知识产权战略制定与实施的绩效评价,企业知识产权创造的价值评价、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和管理的绩效评价,高校或科研院所知识产权创造的价值评价和知识产权运用的绩效评价等内容。

企业知识产权工作评价研究主要指向于三个方面:一是关于知识产权工作总体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运用研究;二是关于知识产权价值评价研究;三是关于知识产权实施或管理绩效的评价研究。主要研究成果有:张阳对于企业知识产权评估的特点、意义、问题以及注意要素等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17];郭秋梅、李迎波等人运用理论建构和实证检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探讨了企业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保护、运用和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估方法等问题[18] [19];张涛等人提出了企业知识产权价值来源问题[20],并提出知识产权的价值评价的指标体系以及基于实物期权的知识产权价值定量评价模型[21];企业知识产权实施或管理的运用研究在近几年受到普遍重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和国防科工委的科技攻关或基础研究项目都在支持相关课题的研究工作,出现了一批质量较高的研究成果,如洪少枝等人的“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评价系统研究”[22]、李迎波的“知识产权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研究”[23]、杜晓君等人的“高科技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绩效模糊综合评价” [24]研究、徐建中等人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战略性绩效评价模型研究” [25]以及唐杰等人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绩效评价研究” [26]等。

高校是知识产权创造的重要主体,高校知识产权评价工作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但同企业相比,高校知识产权评价研究相对滞后,目前可以找到的有一定影响的研究主要有郭秋梅和李迎波等人有关高校知识产权工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27],该研究结论同她们有关企业知识产权工作评价的研究成果近似,在此不再赘述。

二、知识产权评价研究的制约因素

纵观我国知识产权评价的研究现状可以看出,该领域研究在对象、内容、方法以及对于知识产权管理实践的指导作用等方面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分歧,对于知识产权评价的理论构建与实践运用构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1. 知识产权评价与专利评价

专利申请与保护是我国知识产权领域最先引起重视的一项工作。专利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也是最完备的。与此相对应,涉及专利保护、应用、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研究起步也最早。从我国知识产权研究文献和研究项目的分类分析可以看出,有关专利工作的研究文献和项目不仅起步最早,而且总量、层级和水平也最高。知识产权工作其它方面的内容,如商标权、著作权(版权)等的研究则相对滞后,成果数量和水平也相对较低。

事实上,随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学者的研究视角已经逐步由分类研究转向知识产权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整体性研究。在这类研究中,尽管一部分学者致力于将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以及其它一些新兴智力财产权作为统一的对象来研究,但是限于知识背景或认识原因,这类研究依然存在重专利权轻其它知识产权的倾向。以知识产权评价为例,相当一部分研究主要建立在对于专利评价的基础之上,部分研究甚至以专利评价代替知识产权评价。即使是那些注意到著作权和商标权评价的研究中,其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权重也相当低,分析和探讨的篇幅和深度也十分有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与研究者的知识背景和经验积累有关,因为专利权的研究起步较早,学者们关注时间较长,因此容易出现重专利权轻其它知识产权的倾向;另一方面与其它知识产权受重视程度较低有关。仅从国家和省市级基础项目立项情况看,有关专利权方面的研究项目和支持力度远远大于对商标权或著作权的支持强度,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后者的研究层次和水平。

显然,知识产权不等于专利权,知识产权评价也不等于专利评价,这是一个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必须加以澄清的重要问题。解决知识产权评价体系中的畸重畸轻问题,一方面要求学者的研究必须转变观念、更新知识、注重学科的交叉渗透;另一方面要求各级主管和应用部门必须切实加强协调,提高对商标权、著作权(版权)等其它知识产权研究的支持力度。

2. 法律、制度与管理

知识产权工作的重心是什么?这是一个看似明确但却存在不少认知偏差的问题。知识产权工作包括对于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管理和应用,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但就目前我国的现状看,知识产权工作的重心还主要停留在保护层面――后以来,我国先后颁布并修订了《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以及多部其它知识产权相关法律,在1986年颁布的《民法通则》中还明文规定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司法机构对于知识产权违法案件的受理数量不断增多,处理能力和力度也逐渐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不仅做到了有法可依,而且也表现出了相当的积极的态度和较高的水平,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部分肯定。

保护无疑是知识产权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却不是知识产权工作的重心。从战略视角考量,将知识产权视为国家进步和发展的核心推动力,其重心实际是知识产权的创造和应用。实践证明,只有自主知识产权在数量上和技术含量上得到稳步提升,才可能为国家的科技实力和水平的提高奠定稳固的基础;只有那些高技术含量的自主知识产权能够为产业所充分利用,才可能使知识产权的价值得以真正实现。此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搞好知识产权的创造和应用?这首先让人联想到的可能是诸如研发力量、资金投入、政策导向、制度保障等影响因素。显然,科技研发中智力资源的培养、组织、引导以及政府与企业对于科技研发资金投入的力度和导向等无疑都将直接影响知识产权的创造;同样地,知识产权的应用需要国家宏观政策提供指引,需要相关制度规范作为保障。换言之,搞好知识产权创造和应用的关键是管理。

尽管知识产权管理通常被看是是知识产权工作的一个部分同创造、保护和应用并列,但实际上,知识产权管理不能同其它三项工作分割开来,而是贯穿于创造、保护和应用的全过程。知识产权管理是对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应用的管理。管理绩效的高低直接影响知识产权其它工作,尤其是知识产权创造和应用的效能和水平。

3.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

知识产权管理是管理学的一个新兴交叉领域,该领域既涉及公共管理,又涉及企业管理。换言之,知识产权管理既是政府相关部门行政管理的重要内容,又是企业管理以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管理工作的重要方面。不同领域的知识产权管理既相互关联又存在一定的区别。其主要区别是二者的管理目标和任务的侧重不同:前者属于宏观管理的范畴,强调引导、协调和规范;后者属于微观管理的范畴,强调具体组织和运行。其共同点至少包括两个方面:首先,二者都涉及对于知识产权全过程的管理;其次,二者的运行效能都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其知识产权战略绩效的高低以及战略目标的达成。这也就是说,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抑或是高校或科研机构,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知识产权管理的有效性。

绩效评价是衡量知识产权工作有效性的主要途径。前文涉及的宏观、中观和微观评价是对知识产权工作或知识产权战略绩效的评价,但其评价的结果实质是知识产权管理有效性的一种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知识产权评价的核心主要围绕知识产权管理绩效展开。

在方法学上,知识产权评价不外乎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取向。就目前我国知识产权评价的实践而言,主要采取的是定性评价的模式;但在理论探究的层面,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定量评价的研究取向。譬如我国目前各级政府在对基层知识产权工作的评价中,通常采取看总结、听汇报、调研、访谈等定性的方法,根据评估组成员的主观判断进行评价;但在一些学者的研究项目和发表的论文著述中,较多倡导采用量化指标的分析、数据采集和模型建构的方式进行“客观”评价。众所周知,定性和定量各有利弊。前者简单易行,容易掌握,对于评价者专门知识的要求不高,缺点是主观性太强,可比性较差;后者相对繁琐、复杂,对评价者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较高,属于专家型评价方式,不易为一般管理者掌握,其优点是相对客观、具有较强的可比性。

目前我国知识产权评价的实践和理论研究之间存在明显的脱节现象,定性和定量取向分别存在于管理实践和理论研究两个领域,尚未出现彼此融合和促进的良性互动局面。正确的态度应该是要加速理论界和实践领域的沟通和互动,既不能不顾现实盲目追求纯粹定量的评价体系,也不能因为存在某些主客观困难而排斥定量评价的作用,以一种着眼现实的、循序渐进的方式促进定性和定量评价的有效融合。

4. 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知识产权评价的方法论取向在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之间呈现出的脱节或分离现象,根源于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之间的分野。理论研究强调科学性,实践运用则更重视可操作性。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强调“科学性”的基本表征便是研究的客观性,亦即研究对象可观测、研究内容可量化、研究结果可重复。我国当前知识产权评价研究也不可避免的沿循着这种客观性路径追求其研究的科学性。但在实践运用领域,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研究机构的知识产权评价工作,目前都无法完全实现这种客观性诉求。这一方面是由实践运用的现实需求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由实践运用领域人力资源的素质决定的,同时还与理论研究的成熟程度存在密切关联。首先,知识产权评价实践要求评价工作易于掌握、便于操作、行之有效;其次,从事评价工作的人员大都是各类组织中的管理人员,他们大多对于数理统计、模型建构、因素分析等专门知识涉猎不深,更谈不上综合运用,从而限制了客观性诉求的实现;第三,从当前理论研究的进展情况看,还没有形成一个相对完备的、为多数人认可的、对实践应用具有指导作用的理论体系。

实际上,在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冲击下,客观性、科学性等理念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和反思。后现代主义者主张,可观测的、可量化的、可重复的未必就是客观的,客观的未必就是科学的。而在实践应用领域,一个不争的现实是科学的未必就是可操作的。这是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脱节或分野的根本原因所在。回到知识产权评价上来,以客观性、科学性为指导形成评价体系和方法,其基本特征便是评价指标的量化、全面、权威,评价方法的数理化、抽象化和模型化。这种“完美”的方法、体系和模型往往难以得到应用实践的支撑――研究者通常无法从知识产权工作实践中获得全部甚至大部分必要的采样和数据,实现模型的执行或验证,其结果便使得那些“完美”的方法、体系和模型停留于理论层面,无法指导知识产权评价和管理工作实践。

解决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脱节与分离局面的基本路径是要转变两类队伍的思想理念,即研究者队伍中的唯科学性理念和管理者队伍的唯可操作性理念。唯科学性取向容易令研究者无视客观现实和管理需要,片面追求“完美”,而陷入曲高和寡的窘境;唯可操作性取向则可能使管理者轻视评价工作科学性与合理性的基本准则,片面追求实用性与可行性,而陷入长官意志与形式主义的泥沼。这也就是说,要使科学性与可操作性达成有效的融合和互动,理论研究必须关注实践应用对可操作性的关切,实践应用则必须努力体现理论研究对科学性的诉求。

三、知识产权评价的发展方向

从目前知识产权评价的现实需求以及研究进展情况分析,我国知识产权评价的发展方向体现出四个方面的特征,即研究内容的整合化趋向、研究重心转向管理绩效评价、评价方法趋向于质化与量化相结合、研究视角更关切实践应用。

1. 研究内容的整合化趋势

所谓整合化趋势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知识产权评价三个层面的系统化发展趋势;其二是以知识产权为统领的专利权评价、商标权评价、著作权评价的一体化发展趋势。首先,尽管目前我国知识产权评价研究已经涉及到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但这三个者间的研究还缺乏足够的关联性,各自研究的进展状况不同,其中微观评价研究起步最早,成果相对较多;宏观评价研究起步最晚,成果相对较少;中观评价居于二者之间。随着知识产权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之后,基于宏观层面的评价研究必将受到高度重视,以期对中观和微观层面的评价发挥应有的引领和导向作用。但是,无论是宏观层面还是中观或微观层面的评价,彼此是一种相互依存、彼此促进的关系,不可能相互独立、自成体系,因此这三个层面的研究必将走上系统化发展的道路。其次,众所周知,知识产权是一个包含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以及其它新兴智力财产权在内的智慧财产权的总称,但正如前面已经提到的那样,在知识产权评价的研究与实践中,重专利评价轻其它知识产权评价的倾向却是十分明显的,这对于知识产权工作,乃至知识产权战略都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知识产权评价必然要走向专利权评价、商标权评价、著作权评价的一体化发展道路。当然,无论是整合化还是一体化,都必须建立在知识产权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变革基础之上。简言之,一方面就是要改变目前专利权、商标权和著作权管理分置的状况;另一方面就是要转变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知识产权管理上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与管理平台的局面。

2. 研究重心转向管理绩效评价

我国知识产权评价研究发端于专利价值评价,随着知识产权概念的提出,专利价值评价研究随之转向于知识产权价值评价。除了价值评价外,随着相关法律规章的建立和落实,知识产权保护评价研究也随之得到一定的加强。但是,知识产权工作是一个集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应用和管理于一体的系统工程,随着人们对于知识产权事务认识和理解的不断加深,其工作的重心开始由单一化逐渐走向多元化,知识产权的管理和应用日渐受到重视,尤其是在知识产权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之后,知识产权管理问题便成了知识产权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相关研究亦随之得到了普遍加强。毕竟无论是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还是应用或产业化,都离不开各级各类组织的有效管理。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知识产权管理,将无法真正使知识产权战略得以有效实施。因而知识产权管理绩效评价作为知识产权管理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必然会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将成为知识产权评价研究的一个重心。实际上,这种趋势已经在理论界和管理实践中初露端倪,近两年一些经济管理和公共管理期刊开始创立相关栏目,研究成果也开始出现在一些学术刊物上,一些研究机构和基金组织也开始将其纳入的项目指南。可以预期,在未来的五年左右,我国知识产权管理绩效评价研究将会取得一些突破性进展。

3. 评价方法趋向于质化与量化相结合

在理论研究领域,知识产权评价已经开始由质化研究走向量化分析阶段。在经历了对发达国家知识产权评价理论和方法的消化吸收阶段之后,运用调查研究、数理分析、模型建构等量化方法构建我国知识产权评价的方法论体系,已经成为当前该领域研究的总体走向。当然,由于不同学者的知识背景和理论基础不同,现有的研究成果还缺乏共通的对话平台,对于管理实践的指导作用还不够强。在实践应用领域,知识产权管理队伍限于专业知识和技能局限,知识产权评价的主要以定性的质化方法为主。显然,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这种相互隔离的局面应该也必须被打破。其核心就是在评价方法上寻求量化和质化的融合,其基础就是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领域的彼此关注和相互促进。简言之,质化与量化的结合是知识产权评价方法的基本取向。

4. 研究视角更关切实践应用

尽管目前知识产权评价主要集中于理论的、应然的研究层面,但其能否取得具有突破意义的进展,关键要看研究成果能否得到管理实践的检验和应用――那些不能引起政府、企业等知识产权管理组织关注或者不能对其管理实践发挥借鉴或指导作用的研究成果,就不会获得重视和支持,研究的价值或生命力也会随之丧失。换言之,要使知识产权评价研究由开创阶段逐步走向提高和成熟阶段,其研究的视角必须转变。这种转变的基本方向是由重视应然的、理论化的研究转向重视实然的、应用性的研究。所谓重视实然的研究,就是要求研究者重视知识产权评价实践的基本现状,基于现实状况和现实需求,提出迎应之道。唯有如此,才可能为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也才可能以此为起点,建构反映实然的理论方法并用以改造现实、指导实践。所谓重视实践性的研究,要求研究者走出书斋,走向政府、企业以及相关公共组织中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关切,同他们一起探究知识产权价值、保护、应用和管理评价的现实状况、困境与瓶颈,同他们一起寻求问题解决的可行路径和创新对策。唯有如此,才可能使理论界和实务部门在知识产权评价工作中的分离局面得以解决,使理论和应用达成真正的融合。

参考文献

[1]陈昌柏. 借鉴国际经验设置我国知识产权战略评价指标[J]. 中国发展观察, 2007(5): 12-13.

[2]相丽玲, 汤亮亮, 薛全胜. 知识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及其模型―基于国外三大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比较分析[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4): 515-517.

[3]唐杰, 黄颖. 日本知识产权战略指标研究[J]. 情报杂志, 2009(5): 37-41.

[4]马慧民, 王鸣涛, 叶春明. 日美知识产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介绍[J]. 商场现代化, 2007(11): 301-302.

[5]易玉. 建立知识产权战略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思考[J]. 知识产权, 2007(1): 32-36.

[6]颜. 我国政府知识产权绩效管理初探[J]. 中国科技论坛, 2009(5): 12-15.

[7]孟奇勋, 黎运智. 我国知识产权战略实施软环境评价指标研究[J]. 电子知识产权, 2008(6): 25-28.

[8]郭民生. 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综合评价指数[J]. 知识产权, 2009(1): 27-34.

[9]姜秋, 王宁.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J].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05(6): 73-76.

[10]林圣哲, 薛求知. Black-Scholes模型应用于知识产权评价的研究[J]. 科技导报, 2005(11): 43-47.

[11]杨晨, 杜婉燕, 陈永平. 区域知识产权战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探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09(2): 246-250.

[12]雒园园, 田树军, 于小丹. 区域知识产权竞争力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11(4): 68-71.

[13]赵莉晓, 马虎兆, 陈兵. 环渤海区域知识产权现状评价[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8): 8-12.

[14]屠文娟, 宋晓慧, 宋东林.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示范省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江苏商论, 2012(4): 144-147.

[15]信息产业部电子知识产权咨询服务中心. 信息技术自主知识产权拥有状况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电子知识产权, 2007(6): 57-60, 59-63.

[16]陈润生, 曾勇. 军工知识产权的价值评估思考[J]. 科研管理, 2005(5): 90-95.

[17]张阳. 企业知识产权评估探析[J]. 科技与法律, 2006(4): 68-70.

[18]郭秋梅 ,李迎波. 企业知识产权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J]. 电子知识产权, 2007(8): 29-33.

[19]郭秋梅, 杨柳堤, 纪秉林. 基于经济分析的知识产权评价体系的设计与研究[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3): 80-85.

[20]张涛, 李刚. 企业知识产权价值及其评价研究[J]. 改革与战略, 2006(8): 23-26.

[21]张涛, 杨晨. 基于实物期权的知识产权价值评价体系研究[J]. 科学管理研究, 2007(2): 92-102.

[22]洪少枝, 尤建新, 郑海鳌, 邵鲁宁. 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评价系统研究[J]. 管理世界, 2011(10): 182-183.

[23]李迎波. 知识产权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06(1): 71-74.

[24]杜晓君, 张序晶. 高科技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绩效模糊综合评价[J].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4(2): 80-88.

[25]徐建中, 任嘉嵩.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战略性绩效评价模型[J]. 商业研究, 2008(9): 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