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16:08: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评估管理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其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并没有明显的提高,语文学科在中学教学中的地位也没有随之提高。
据笔者平时的观察和了解,无论是过去的“3+2”,现在的“3+x”,还是将来的“3+大综合+x”;无论是高中文科班,还是理科班的学生,对语文课的态度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对于理科班的学生来说,数理化和英语是他们心目中的主课和得分的重要保障。学生在这几门学科上花费的时间和投入的精力至少是语文课的几倍。而文科班的学生则苦攻他们“又恨又爱”的数学、英语,狠背能让他们得高分的政、史、地。谁都忘记了语文这门课的存在。不管语文教师对学生费多少口舌,讲多少道理,也无法改变他们的选择。因为班主任、课任教师和家长和学生都不约而同地达成了这样的“共识”:文科生能否考上大学关键在于数学和英语两门课,谁能把这两门课的成绩考上去,谁就是高考的赢家。
在教育部门的课程标准中,语文始终是排在“大三门”之首的主课,可在学生自己的课程表上,却无情地把它排在了所有高考学科之尾。在平常的学习中,语文课既不属于学生爱上爱学的“小四门”──音、体、美、计算机,又无法和“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数理化以及最热门的英语相提并论,他们怎么会有热情去学习它呢?在大多数学生的心目中,语文课下多大的工夫也不见能得高分,少花点精力也未必吃多大亏;多学少学、学好学坏、学与不学都一样。用学生的话说就是“学了90(分),不学也90(分)”。在学生的心目中,语文连“鸡肋”都不是,哪能算得上主课呢?
不可否认,在学生中不乏真正爱好语文的学生,但在高考的重压下,在现实利益的驱使下,他们都不得不忍痛割爱了。在这样一个功利主义盛行的年代,他们做出这样的选择也是无可指责的。需要说明的是,随着新大纲的颁布和新教材的投入使用,大多数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没有多大的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也没有根本的改观。如果说,学生对数理化的态度是“又恨又爱”的话,那么,对语文课就是“想说爱你不容易了”。
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对数理化老师的课“盯得很紧”,如果对这些老师的教学态度、水平和方法感到不满意的话,他们马上就会做出一定的甚至是强烈的反应;而对于语文课,相当一部分学生完全抱着一种无所谓的甚至是冷漠的态度,觉得语文老师教得好坏都无所谓,甚至不屑于评价语文课。相当一部分学生觉得语文课可听可不听,可学可不学,学好学坏无所谓。作为我们的母语课,作为最重要的一门工具课,作为一门最具人性、最具感染力和亲和力的人文学科,在学生的心目中竟然处于这样的位置,落到了这样尴尬的境地,每个有责任感的语文教育工作者都深感失落和忧虑。
其二、基层中学的语文教学现状没有根本性的改观。
新大纲颁布、新教材投入使用已经四年了,2000年入校的学生现在已升入高校或进补习班复读。他们是完整、系统地学完了高中语文新教材的第一批学生,可以说是新大纲、新教材的第一批受益者,也可以说是第一批实验品。那么,他们的语文素质──也就是听、说、读、写的能力是否得到了真正的提高呢?同往届的学生相比,是否有了质的变化呢?
据笔者的观察和了解,新课程实行以来,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质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甚至看不出和以前有什么两样,更没有“旧貌换新颜”的感觉。
在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尽管语文教师试图按照新大纲的理念和新的课程标准施教,但收效甚微。学生在课堂上仍然不愿开口说话,不肯积极发言,课堂气氛还和以前一样沉闷;学生的口头表达还是那样糟糕、拙劣;写作文时还是那样痛苦,写出的作文是那样生涩、蹩脚;大量的作业和试题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根本没有课外阅读的时间,阅读能力的提高更是无从谈起。
尽管这几年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高考试题的结构和题型发生了重大变化,把考查的重点放在了阅读和写作上,题型也由过去以客观题、选择题为主改为以主观题、问答题为主,而作文的考查形式也由以前的命题作文、供料作文改为话题作文,目的都是为了配合新课程的改革,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写、多练。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和高考命题组的专家们用心良苦,但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的读写能力提不高,语文水平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究其原因,是大多数学校对语文新大纲新教材的学习、研究很重视,但对于贯彻、落实并不热心,甚至担心新课改会影响语文课的教学质量。
语文教师虽然都接受过新大纲和新教材的培训,但由于受传统评价体系的影响,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却不敢放开手脚搞课改。再加上大多数学校对语文课教学和学习的投入不够,语文学习的资源严重不足,学生缺乏学好语文的土壤和环境,学生在语文课的学习上花费的时间、精力,同其它课相比,严重不成比例。在高考的形式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中,高中阶段开设的课程越来越多,学生的课业负担越来越重,在哪门课都向学生要成绩的情况下,学生不愿也不可能在语文课的学习过程中投入太多的精力、花费过多的时间。
篇2
(一)对实践教学评估重视不足
早在2008年教育部组织实施的高等院校本科教学质量评估中,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就已被列入评估体系。但由于本次评估主要是对高校整体质量进行评价,具体专业的教学评价并未详细涉及。对行政管理这类文科专业,实践教学本身多年来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学生的实践环节多局限于就业前的实习。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践环节不能如理工科一样有完善的实验室,即使有已经签约的实习基地,每个实践基地所能提供岗位的性质,如企业办公室、政府的街道办事处等级导致接纳的学生实习数量极其有限。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各个高校并未对文科实践教学产生足够的重视,所以实践教学评估更未进入领导者的决策议程。在学院层面,一方面,由于目前多数高校实行校院二级管理制度,学校对学院工作也由以前的专项、专业考核向整体考核演变,即学院总体完成学校分配的“清单式”任务即可。当管理的重心向下转移时,管理的目标也在发生变化。另一方面,普通高校对科研的重视日益赶超教学工作,由于不合理的学校排名指标导向、教师的晋升待遇都与科研论文项目等硬性指标挂钩,教学任务仅满足于完成即可,质量如何则难以得到衡量与控制。
(二)实践教学评估内容难以确定
由于行政管理专业本身的特性,实践教学的评价内容难以确定。行政管理专业特性从专业培养目标可窥:研究以政府为主的公共组织及其工作人员依法管理公共事务的理论和方法的应用性学科,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高政治理论素质,掌握现代行政管理学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管理、经营、策划、调研、交际能力,可以胜任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的一般行政管理工作或从事行政管理学方面教学研究工作的专业人才。该目标中所欲培养的能力很难通过评价手段予以评价。但这些能力却又是用人单位的重要考虑。这在课题组的调研中得以印证。根据课题组的调研,企业对学生的测评侧重于素质和能力两个方面企业在招聘时最看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后依次排列的是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企业对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素质重视程度的统计企业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使用过程中,更加侧重能力的发挥。用人单位最看重学生的人际协调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则次之。根据企业注重的能力与素质,单纯综合素质与人际协调这两项就与实践教学效果的关联无法得到充分论证。换句话说,实践教学活动的效果在学生就业后不能通过工作的形式与行为得以体现,所以实践教学追求培养学生应具备的能力素质目标本身难以测量。
(三)实践教学评价的标准与方法不明确与实践教学评价内容难以确定一样
评价的标准也是难以解决的问题。实践教学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从时间维度来讲难以衡量。短期内,实践教学的效果难以实现,但长期效果的测量和追踪需花费大量的人力与时间成本,难以操作。实践教学产生的影响既有可能是直接的,也有可能是间接的。学生最终在工作中表现出的行为亦有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产生的结果。即使确定了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也难以通过量化的方法评估。有的院校在开展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时,仅仅是对理论教学评价模式的移植和照搬,使得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与理论教学评价指标存在着很大的相似性。众所周知,理论教学是以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评价往往侧重于课堂的教学能力;而实践教学则是以实践技能的传授为主,评价侧重于实践技能。两者在评价重点与方式上均有不同。
(四)实践教学评价的主体单一
当前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价大多采用学生反馈、专家检查、教师自评与互评等形式。科学合理的评价,应由多主体共同实施,然后把不同主体得出的评价结果汇总,再次进行整理分析,才能得出相对客观公正的结果。根据调研了解,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评价主体仅仅局限于教师。教师作为课程的组织者很难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客观的评估,并且有夸大自身教学效果的倾向。即使有高校对行政管理专业进行专业评估,普遍采用的是内部评估的方式,即由学校组织校内专家进行检查。但这种检查评估象征性意义远大于实质意义。校内评估专家尽管具有搜集信息的优势却往往是非被评估专业的从事者,工科背景的专家评价文科专业的情况也不在少数;而且评估存在管理主义倾向,即评价者容易接受管理者的暗示而不能作为单独的主体独立发挥作用。
二、完善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估的策略
很多学者对当前专业评估已经做出了足够多的批判,现实中评估工作也让管理者、评估者与被评估者都极为抵触,尤其最为极端的质疑在于评估本身存在的合理性。抛开评估过程出现的不合理、不科学甚至造假的扭曲现象,课题组认为专业评估工作依然有存在的必要。因为只有通过评估,才能有改进,才能提升质量。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估本身存在的困难不应成为不作为的理由。一定意义上讲,难,才是彰显深入工作的必要。当然,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估应审慎进行,在对方法论、评估内容、操作方法等科学设计基础上再思考如何细化实施。
(一)革新评估的方法论与理念评估的方法论与理念是指导评估工作的指南
早在1897年,美国教育家瑞斯(Rice)就发表了《无效的拼写炼狱》一文,意在评价美国基础课程体系的成效。并由此开创了以“测量”为特征的评价时代,评估者的角色是技术性的,即通过对评价工具的选择完成评估工作。在1933年,美国教育领域的卡内基学分体系受到社会质疑时,拉尔夫•泰勒用八年的时间研究开创了以目标为导向的“描述性”第二代评估。实际运作过程中,目标模糊性提出了新挑战,因此,评估需要在了解事实的基础上发挥评估者的判断。基于多元价值诉求基础上的“判断”成为评估工作新时代的特征。从评估科学的发展历程来看,评估经历了从“测量”到“描述”到“判断”的转变,表明了评估的理念与方法论的变更。对于专业实践教学评价而言,通过考试(考核)方式的测量在各个高校被作为评价的主要工具。“描述性”评估以学生为评价客体,已经开始逐渐开展。行政管理专业通过教育实践培养具有沟通、协调、组织等能力的学生,但这类目标并不能用明确的标准予以衡量。这就意味着专业实践教学评估也应在遵循现有评价理念上继续突破,整合方法。因为,单纯的基于事实的判断也容易出现偏差“,评估专家往往成为自己‘客观’方法的囚犯,他们把观察局限于学生群体的外在行为,而忽视了学生内在的主观目的和价值观,评价者努力构建对学生行为的解释模型,但未能抓住价值观和行为之间的联系”。
(二)设置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估内容与指标体系
高校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是衡量专业评估工作推进状态的标志,对评估的科学性、客观性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设置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尤为重要。但如何设置、怎样设置一直成为学术界和管理所面临的难题。本文也不在于构建指标体系,只限于提出建设指标应该考虑的因素。著名社会学家艾尔•巴比认为:“评估研究的一个基本障碍就是要对‘不可测量的’效果进行测量。因此,评估研究作为一种方法,就是试图去发现某物存在或不存在、某现象发生或是不发生。为了进行评估研究,我们必须能够操作化、观察以及确认到底什么存在或是不存在。”基于此,本课题通过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工作内容及所需的能力与素质设置实践教学的内容与框架,进而设置实践教学评估的内容与框架。根据调研,企业招聘的行政管理学生以本科生为主占43.8%,专科生占41.7%,硕士研究生占13.5%,博士研究生占1%。从事的职位及所占的比例分别是行政助理45%、行政秘书25%、行政文员20%、人力资源10%。这些职位主要是为其他类工作提供支持。根据归纳与分析,总结了行政助理(文员)类主要职能。这些工作都需要较强的综合素质、人际协调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学生的综合素质、人际关系协调和实践操作能力,是在专业实践教学中应侧重培养的内容,同时也是教学评估应该评估的内容。
(三)引进科学有效的评估方法科学的评估方法是确保评估结论的重要方面
篇3
论文摘要从菇房准备、菇房消毒、培养料的准备、培养料的科学配制、拌料、装袋与灭菌、接种与培养、出菇期的管理等方面介绍平菇温室熟料栽培技术,以期为平菇种植户提供参考。
1菇房准备
平菇在喜温条件下生活。我县由于冬春季节长,夏季短,气温不能四季满足平菇的生长发育,加之农村没有调温设施,一般选用日光能温室和塑料大棚作为菇房。另外,普通房子、窑洞等,稍加整修,使其具有加温保湿,便于通风换气。有一定的光照条件时,都可作为平菇的栽培场所。
2菇房消毒
每次使用菇房前都必须清扫干净,然后用消毒药品进行消毒。
(1)甲醛和高锰酸钾熏蒸。先将菇房密闭好,1m3以甲醛10mL、高锰酸钾5g的配比,按梅花型排放药品,逐一从里到外加入高锰酸钾,再加甲醛,两药相遇冒烟,即刻关闭门窗,闷12~24h。
(2)硫磺熏蒸。1m3用硫磺15g,点燃熏蒸。
(3)石灰酸喷雾。5%石灰酸液(即苯酸溶液)喷雾消毒。
3培养料的准备
培养料是平菇赖以生长的物质基础,其优劣是决定平菇栽培成败和能否获得优质高产、稳产的关键。
(1)锯末、麦草、荞花、油菜壳等。我县农村麦草、荞花来源广泛,一般做燃料使用,多有余地。为了充分利用这些原料,可将其经过曝晒等方法软化处理,作为平菇栽培的原料。处理方法:配料前先将麦草、油菜壳、油菜秸、蚕豆秸、蚕豆叶等曝晒,粉碎成粗糠样,一般2~3cm长为宜,然后用1%~2%的石灰水浸泡8~12h,捞出沥水,调酸碱度为pH值7.5,再拌辅料。
(2)麸皮。主要供应平菇所需的氮源,使用量10%~20%。
(3)石膏。作用是加速有机质的分解,提高营养成分,调解酸碱度,使用量1%~2%。
(4)石灰。是一种碱性物质,可以中和培养料中过多的酸,而且可杀死害虫和杂菌。
(5)尿素。氮源,用量不能大于0.3%,过大会抑制菌丝生长。
(6)过磷酸钙。呈酸性,一般用量1%~2%。
4培养料的科学配制
培养料中的碳、氮比例应控制在30~50∶1,当天配制的培养料应当天灭菌;否则易发酸。
(1)麦草。A:麦草50%,杨树落叶26%,麸皮20%,石灰1%,石膏1%,白糖1%,尿素0.2%。B:麦草70%,锯末13%,麸皮15%,石灰1%,石膏1%,尿素0。2%。C:麦草46%,荞花30%,锯末20%,尿素0.1%,白糖1%,过磷酸钙1%。
(2)油菜壳或荞花。A:油菜壳50%,麸皮5%~15%,石膏1%,过磷酸钙1%。B:荞花50%,锯末40%,麸皮5%~10%,石膏1%,尿素0.1%,过磷酸钙1%,25%的多菌灵0.2%。C:荞花50%,棉籽壳30%,锯末15%,麸皮5%,尿素0.1%,过磷酸钙1%。
(3)锯末。松木锯末中含有抑制菌丝生长的烯萜类、酸类、树脂类等,使用前须经处理,加2%的石灰调湿堆制,再经曝晒,使其陈旧化,才能使用。A:锯末78%,麸皮20%,白糖1%,石膏粉1%。B:锯末93%,麸皮5%,白糖1%,尿素0.3%,磷酸二氢钾0.2%,高锰酸钾0.1%,pH值6.5。
5拌料、装袋和灭菌
(1)拌料。将培养料按照配方比例混合拌匀,料水比应控制在65%左右(即用手指挤压有水渗出但不滴下为宜)。
(2)塑料袋的规格。常有15cm×35cm、20cm×42cm、22cm×45cm等。常压蒸汽灭菌应选用聚乙烯袋为佳,高压蒸汽灭菌应选用聚丙烯袋为佳。
(3)装袋。用手装时,边装边用手指压。用手压时只按袋壁四周压紧,中央稍压,形成四周紧中间松,两端紧中间松,松紧合适,有利于菌丝生长。若装得过紧,氧气不易进入袋中,发菌慢;装得过松,难以出菇。装袋后两端用粗2cm、长5cm的木棍或玉米蕊插入料中,用干布将两端袋口料膜内外擦净绑扎紧,准备灭菌。
(4)灭菌装好料的袋依次摆放于锅内架上,中间留出少许空隙,加水开始灭菌。初时加大火力,尽快使温度升到100℃;否则培养料易变酸。维持8~10h,待温度降至80℃时,再慢慢开门,取出料袋,放到无菌室中,准备接种。
6接种与培养
(1)菌种选择。菌种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栽培的成败。一般选用生长健壮、洁白浓密、纯洁、绝对无杂菌、菌龄小、爬壁力强的栽培种作菌种。目前适合我县植株的平菇菌种植广温1号、大白平菇、野丰118等。
(2)接种。料内温度降至30℃时方可接种。接种前先按常规消毒方法将房间灭菌成为无菌室。接种开始,先用75%的酒精擦洗双手及接种工具及塑料袋,用石碳酸重新喷雾消毒1次,有条件的可在酒精灯火焰上方接种,无条件的则尽量2人接种,1人打开袋口,1人迅速挖出菌种,接入袋内,即刻扎紧袋口,再接另一头。接完后将栽培袋在石灰粉上滚动1遍,让石灰粉填住袋上的小孔,防止杂菌污染。菌种块的大小一般以枣核大小为宜。同时接种量尽量大些,以使菌丝布满两端料面,以杜绝杂菌侵染机会。
(3)培养。接好菌的料袋移入培养室内,夏季以4~5层为宜,冬季7~9层为宜,在25~28℃室温下发菌,料内温度不能超过30℃。我县农村常用土炕生温,料袋往往放置过多,且不翻堆,结果下层温度高,造成烧菌现象严重。接种3~5d后,菌丝开始吃料,应检查杂菌,若发现污染则即刻清除。8~10d后,每天打开窗户通风换气,仍以保温为主。若菌丝完全不吃料,则是菌种问题,应更换菌种或重新接种;若菌丝吃料很慢,则是培养料过湿或菌种衰退,应换上套环,外包灭菌纸,利于通气。正常情况5~8d翻袋1次,调换料袋位置,利于菌丝生长整齐。一般30~35d,菌丝吃透料层,结成块,这时即准备出菇。
7出菇期的管理
将菌丝发满的料袋移入棚内,在相对湿度80%~90%下出菇。
出菇期是子实体形成和菇体成长阶段,这时的管理直接关系到产量的高低,其温、湿度与发菌期间有明显差异。
(1)催蕾分化阶段。菌丝长满袋后,平菇开始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过渡。这时的料温不超过25℃,一般18~20℃为宜。提高空气相对湿度85%~90%,要有良好的通气和散射光刺激。且在袋口培养料的表面用粗铁丝耙动,轻轻除掉接种块周围的老菌丝,压平,换上直径5cm左右的塑料编织绳套环,外包干净纸。
(2)原基期。即菌丝纽接形成白色或淡黄色瘤状突起即为原基。这时不要揭掉包装纸,应加大地面和墙壁喷雾水量和喷水次数,绝对禁止直接对着料袋喷水;否则原基易死亡。
(3)桑椹期。即形成米粒状菌蕾胚芽。一般2~3d,这时不宜浇水,以控制相对湿度。
(4)珊瑚期。这是夺取高产的关键时期,若管理得好,成菇率高;否则低,甚至绝大多数死亡。①取掉套环上的包裹纸,保留套环,这样既保证通气良好,又使菇体局限于套环中叠生长出,养分集中,菇多,大而肥厚,产量高。②喷水保湿。掌握“轻、勤、细”的原则,不宜在菇体上多喷水,应向空间多喷雾水。
(5)伸长期。子实体的菌丝和菇柄有了明显的区别。此期每天喷水3~4次,尽量少喷菇体,多喷空间,晴天多喷,阴雨天少喷,每天打开通风窗换气1~2h,并注意遮荫;否则菌盖色黑而影响品种。
(6)成熟期。成熟前期可直接向菇体喷水,但不宜过多,要少、细、勤。后期忌喷水于菇体,采收前喷1次细水,以保持菌盖嫩。在孢子尚未弹射前及时采收。
篇4
论文关键词:大股东控制负债水平企业投资
论文摘要:实证检验了我国国有上市公司中负债水平与投资支出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企业投资支出整体上同负债水平呈负相关关系,投资支出与负债水平的关系受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影响,此外,本文还发现在成长性较低的企业中投资支出对负债水平的敏感性更低,这些结果均支持了过度投资假说。
自20世纪7O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开始从负债融资的角度来研究其对投资行为的影响。从理论上讲,负债具有硬的约束功能。然而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在证券市场不完善,企业的负债融资大部分来自国有商业银行,以及国有企业一股独大的背景下,负债融资对我国企业投资行为具体产生了什么影响,值得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
1文献回顾
Jensen和Meckling_1]和Myers[2都从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关系出发来研究负债与投资支出之间的关系,虽然他们的研究结果都表明负债与投资支出之间存在一种负相关关系,也会造成投资行为扭曲,然而Jensen和Meckling认为负债造成了过度投资行为,而Myers却认为负债造成投资不足。Mi—ehael等口]以中国上市公司1991—2004年的数据为样本,研究结果表明,财务杠杆与企业投资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此外,也说明了债务没有抑制成长机会和业绩较差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反而引起了投资扭曲。
负债还具有相机治理作用,即抑制过度投资。JensenL4从股东和经理之间关系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债务具有到期还本付息的特征以及经理受到债权人的监控这两种硬的约束作用,因此,他认为负债会抑制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投资支出与财务杠杆也呈现负相关关系,Lang、Ofek和Stulz[5]发现企业未来的投资增长同当前的财务杠杆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经过进一步的分析后,发现这种负相关关系只存在低成长的公司里,而对高成长的公司或处于高成长行业中的公司不存在。这表明对于低成长的企业来说,债务的使用更多的是抑制了过度投资的问题。参考Lang等的研究思路,Aivazian等用加拿大公开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模型检验了负债融资对公司投资支出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负债融资与投资支出的负相关关系仅发生在缺少投资机会的低成长性企业,支持了负债具有约束过度投资作用的理论观点。
国内学者在借鉴国外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制度环境对上市公司财务杠杆与公司投资行为之间的关系也进行了研究,虽然形成了一定成果,但专门就财务杠杆与企业投资之间关系进行研究的不多。李胜楠等口将样本区分为高比例和低比例国有股公司,研究结果表明,国有股比例低的公司中存在投资不足问题,而国有股比例高的公司中存在过度投资现象。辛清泉等[8]在政府、银行和企业三方的预算软约束框架内实证检验了财务杠杆的治理效应,结果表明,“同质性因素”的存在弱化了债务的治理机制。姚明安、孔莹_9]研究结果表明,财务杠杆对企业投资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且这种抑制作用随着控股股东持股比例的提高而减弱。同时发现,财务杠杆对企业投资的抑制作用在成长机会较小的企业中表现得更为突出,这些结果均支持了过度投资假说。
2研究设计
2.1研究假说
与西方分散的股权结构不同,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非常集中,“一股独大”的现象比较严重,从而也导致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与中小股东在投资成本、权利、投资目标与信息等几个方面都存在重大差异。因此与西方国家不同,我国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不是在股东与经理人之间,而是在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冲突之间。
大股东不仅可以凭借其持有的股份分享公司的收益外,还可以凭借其的控制权对中小股东进行侵害,为自己谋求私利,因此大股东都倾向于扩大公司规模。一方面是出于声誉、风险及融资等方面的考虑,企业的规模越大,控股股东侵害公司资源的回旋余地就越大;另一方面,大股东也跟经理人一样崇尚构建商业帝国,从而也会扩大公司规模。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大股东与中小股东冲突的存在,且大股东占主导地位的情形下,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过度投资,然而债务还本付息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约束大股东扩大公司规模的偏好,因此,企业当前的杠杆水平越高,未来的投资增长就会越低。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说:我国国有上市公司投资支出与财务杠杆之间呈负相关,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投资支出对财务杠杆的敏感性越低。
2.2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本文的研究样本为2001-2005共5年在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在样本的选取上,遵循以下标准:①剔除金融类公司,因为其债务结构具有特殊性;②剔除PT、ST公司;③剔除在当年上市的新公司;④剔除财务数据缺失的公司;⑤剔除财务杠杆高于1,成长机会、投资支出以及生产能力应用等极端值。本研究的所有财务数据均来自CSMAR数据库和CCER数据库,统计分析软件为Stata10.0版本。
2.3模型设计与变量定义
在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下以及借鉴AivazianetaI]的基础上,本文用银行贷款来表示企业的负债水平,模型如下:
Inv—B0+8】Lev+B2Growth+B3CF+口4Sales+口5Yearl+p6Year2+p7Year3+p8Year4本研究的因变量为投资支出,定义为t+1年的固定资产原值改变量除以t年末的固定资产净值,用Inv表示;解释变量为财务杠杆(Lev),定义为t年末公司负债总额除以t年末的总资产。
基于现有理论及相关实证研究,本文采用以下控制变量:①成长性Growth,定义为t年主营业务收入变化量/t一1年主营业务收入;②现金流CF,定义为t年的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t年末总资产;③生产能力Sales,定义为t年主营业务收入/t年末固定资产净值;④大股东持股比例First;⑤年度哑变量Year。
3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3.1财务杠杆对企业投资的影响:基本情形
表1中模型1是引入解释变量Lev之后的回归结果,变量Lev的系数为负值且在统计上高度显著,因此,我们认为财务杠杆对企业投资支出的影响是很明显的。
3.2投资支出对财务杠杆的敏感性: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影响
为了检验本文假说,我们在模型1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Lev与First的乘积项,模型2是引入乘积项后的回归结果。结果显示,财务杠杆系数为负且显著,但First与Lev的交叉变量与投资支出显著正相关,说明公司的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财务杠杆对企业投资支出的敏感性越低。
为了进一步验证假设,我们设置了成长性哑变量(DGrowth),当观测样本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大于其中位数时,DGrowth取1,否则取0。如果存在过度投资,那么,财务杠杆对企业投资的抑制作用应该在成长机会较小的企业中表现得更为突出_5],也就是说,Lev与DGrowth的乘积项系数应该显著为正。模型3是基本模型中加入DGrowth哑变量及其与财务杠杆Lev交叉变量后的回归结果。DGrowth与Lev的交叉项与公司投资支出显著正相关,说明财务杠杆与投资支出的负相关关系在低成长的企业中表现得更为敏感。这说明我国国有企业中普遍存在着过度投资现象。
3.3稳定性检验
由于变量间的乘积项可能会带来多重共线性问题,因此,本文采用了分样本的方法对上述假设进行重新检验,结果表明,本文的假设继续成立。此外,我们也采用了替代变量的方法对本文的回归结果进行检验,结果依然符合原假设。
篇5
关键词:资产评估;价值类型;认识分歧
中图分类号:F1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一、对我国资产评估行业理论基础的评价
结合我国国情,结合历史和现实分析才能对我国资产评估行业理论做出正确客观的判断。然而中国资产评估有其独特的一面,在其初期发展过程中是政府立法强制推行的。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资产评估理论具有浓烈的中国特色。某种程度上讲,具有中国特色的资产评估理论也使国际资产评估理论显得更加丰富。仅就我国国情而言,我国在理论方面实力还是很强。然而随着国内和国外经济环境的改变,具有中国特色的资产评估理论显得有些过时,特别是加入WTO后,对外开放已经上升为一种国家级别的政策。旧的衡量标准显得“力不从心”。然而这些衡量标准已经在很多人心里根深蒂固。因此,相当―部分业内人士错误的认识了我国的资产评估定位,从而导致了认识上的差异,在资产评估价值类型的选择上显得尤为明显。因此,我国资产定位上的分歧和价值类型选择直接影响了我国资产评估基本准则出台
二、价值类型选择认识分歧的历史回顾
我国资产评估在价值类型选择上的认识分歧可用两个阶段概括。第一阶段中标志性的事件是我国资产评估基本准则的第一次起草工作。在这次基本准则起草的过程中,关于资产评估价值类型选择问题出现不同的意见。其中一方认为,应把收益现值标准、重置成本标准、现行市价标准和清算价格标准写进资产评估准则;另一方认为,应把在资产评估理念基础上形成的资产评估市场价值和非市场价值写进资产评估基本准则。虽然,1998年市场价值和非市场价值被写进去。但这并不代表认识分歧消失。在1999年和2000年的辅导教材中第一方的观点被写了进去。当初反对资产评估价值类型的人,却接受了资产评估价值类型的形式,而仍然坚持资产评估估价标准的内容和本质。
关于资产评估准则价值类型选择认识分歧的第二阶段,大约从2001年初资产评估基本准则以及无形资产准则的再次起草算起。此时很少有人在意资产评估价标准的重要性。然而,价值类型选择问题上又出现新的分歧:(1)区分资产评估价值类型选择何种市场价值;(2)使用传统的市场价值和非市场价值,还是使用市场价值及其他特殊的资产评估价值形式。可喜的是分歧越来越小。至少,整体的框架和平台基本没有分歧,在此种情况下讨论资产评估准则中价值类型的选择问题显得更有意义。
三、关于资产评估准则中价值类型认识分歧的理论思考
从上述论述的两个阶段来看,第一阶段的认识分歧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上,进而对资产定位方面有不同的认识,各有利弊。第二阶段的认识分歧主要体现在:第一是市场价值如何把握及有没有被公允市场价值替代;第二是非市场价值的存在是否合理及如何把握,能否被其他特殊价值类型所取代。
(一)市场价值和公允市场价值的选择
部分人认为若用《国际评估准则》中的市场价值和非市场价值则会产生诸多问题。理由是:(1)我国的资产评估与国际标准差别很大,两者没有可比性;(2)市场价值定义的条件比较苛刻,对交易市场和参与者有严格的要求和时间限制;(3)非市场价值的适用范围比较小。为了使评估人员更好地把握评估过程,采用公允市场价值既有益于评估人员更有益于评估报告正确的表达。然而从评估人员的角度看,却未必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这是因为,被评估资产无论在何种条件下,其公允价值必须要评估出来。公允价值与非正常条件下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别在于公允价值成立条件和使用范围的不同。评估人员要想顺利的把握评估过程及参数的选择,必须要清楚条件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并清楚不同条件下的区别,否则很难把评估结果和使用范围表达清楚。从评估条件和环境可把价值类型分为市场价值和非市场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选择公允市场价值远不如选择市场价值和非市场价值。不赞同的人,或许考虑了各种市场价值成立条件。然而,资产的最佳使用是只有在更高层次上的正常使用才能发挥出资产的最佳使用效果。
(二)关于非市场价值定义的合理性和替代性
部分人士认为不如直接具体研究每种价值类型,理由是非市场价值没有定义。然而一个建议是否好坏须符合以下两个条件。那就是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显然用各种特殊价值形式取代非市场价值可操作性不强。非市场价值恰好符合评估条件的特殊性。非市场价值为评估员揭示了在资产评估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特殊情况;在特殊情况下评估出的价值是公允的,但适用范围有限。若因为上述原因,就用其他特殊价值形式取代非市场价值是不可取的。一名优秀的评估师必须有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把握住资产的公允价值。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公允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差别。实际情况是市场价值比公允价值更为具体,更有利于评估人员把握。由于市场价值概念的明晰性和可把握性,资产评估行业一般选择市场价值作为标准。市场价值的确能够肩负这些使命:(1)在正常条件下易于把握;(2)资产评估结果无外乎市场价值和非市场价值,理解二者具有相通性;(3)市场价值是准确把握其他价值的基础。正是由于这些特点,市场价值被广泛的应用于国际场合,也正是市场价值在资产评估中被定义,抽象的公允价值才会如此容易的掌控并成为资产评估的基本目标。资产评估市场价值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关键是它已经成为我们衡量资产评估结果公正性的一个重要参考。
四、结束语
篇6
论文关键词:失效模式影响分析,综合评价,离散型加工生产线
0引 言
针对企业生产过程中所需资源多样性和相关性,导致生产系统难以评价或评价结果不够准确;国内外学者提出各种评价方法和控制手段。如Teng[3]提出基于FMEA的生产过程的控制,运用FMEA理论对生产制造过程中所涉及的零部件出现失效模式进行评价;Allen[4]提出生产设计阶段利用FMEA和模糊数学方法进行管控, 将FMEA和模糊集理论应用到产品设计阶段;门峰[8]提出模糊集理论与灰色关联理论的FMEA方法,将FMEA和模糊集理论与灰色关联理论运用到具体的铸件产品中。郭铜修等[9]提出企业生产系统模糊评价方法,将模糊集理论运用到航空工业企业生产系统中的评价。本文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发现FMEA方法存在不足之处:(1)多因素评价时所得风险顺序数不可靠,得到数值相近甚至相等。(2)系统评价过程中没有考虑各因素在整体上影响程度,只是按着FMEA方法评价其各个因素;为了避免以上缺点而提出了基于FMEA离散型加工生产线的综合评价。
1 FMEA离散型加工生产线的综合评价研
1.1离散型加工生产线研究
从系统工程角度出发工商管理论文,离散型加工生产线的生产过程可以被看作是一个“输入—转换—输出”系统,系统输入就是一切需求资源或生产要素,经过有机的转换过程,输出特定产品或服务,这个转换过程就是企业生产系统龙源期刊。一般将离散型生产线的构成要素划分为[9]:
(1) 人力:人员技能、人力资源利用、人员情绪等。
(2) 物力:物料、半成品、产品、周转箱、设备、仪器、文件资料、工具、工装等。
(3) 环境:生产线现场的通道、地面及其标识,各类管线、门窗、墙面、通风、照明等。
(4) 信息:在制品数量、产品合格率或废品率、生产计划数量、生产成本、时间等。
从上述描述可以看出各种构成要素中包括不同种因素,不同要素在不同企业生产线中影响程度不同,不同因素在企业生产线中影响程度也不同,所以对具体企业生产线进行评价时要考虑到这种特殊性。可以将生产线划分为一级要素指标和二级因素指标,即考虑其层次性,生产线指标体系如图1-1。这些因素控制存在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而这种不确定因素在以前的评价系统中难以给予准确的数值。故障模式影响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Analysis ,FMEA)和模糊数学理论在这方面有着其他方法不可替代优势。FMEA实施过程中主要是利用专家经验和知识得到各因素失效模式的发生率(Occurrence-O)、严重度(Severity-S)、难检度(Detectability-D),通过计算风险顺序数(Risk PriorityNumber-RPN,RPN=)得出风险程度。其计算方法就是O、S、D三者乘积而得出其风险顺序数,这样导致不同失效模式得出相近甚至相同的RPN工商管理论文,但实际上这些相近甚至相同RPN的重要程度不同[10]。
图1-1 生产线指标体系
通过以上分析,生产系统评价既要考虑它的要素和因素重要性,又要考虑各因素具体的情况,于是提出了基于FMEA离散型加工生产线的综合评价方法。首先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利用专家知识和经验填写各层次指标的重要性表格,应用二元对比倒数法计算出相应权重。其次从局部的角度出发,应用FMEA理论对具体因素存在失效模式进行评价龙源期刊。最后为了考虑所有因素对生产系统的影响和避免专家的主观因素,应采用模糊集和FMEA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即综合评价方法,其过程如图1-2。
图1-2 综合评价过程
1.2 FMEA模型简介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是FMA(故障模式分析)和FEA(故障影响分析)的组合,是过程管理中的一项预防性分析工作,是一种用来评价系统的设计和生产过程或服务等所有可能发生的故障(问题、错误、风险和利害)的特殊关系[1]。其使用范围包括产品设计、生产过程、服务过程、机器设备等。
有效FME具有以下特色:可以降低制造过程中出现失效的风险;能识别与产品相关的制造失效模式;可分析所有顾客要求的产品特殊性;能评估失效对顾客造成的影响;能识别制造过程中潜在的失效原因,并据以降低失效发生率;能列出潜在失效模式的排序,并据以建立考虑采取矫正措施的优先级;能将制造或装配过程的结果文件化。FMEA的实施过程如图1-3。
图1-3 FMEA实施过程
FMEA使用过程中要进行相关数据的实际调研和收集,识别产品或系统潜在失效模式中潜在失效后果、潜在原因、确认现行的检测方法和控制手段工商管理论文,评价严重度、发生率、难检度;直到所有失效模式评价完成,计算风险顺序数,判断风险顺序数是否在可接受的水平。若风险顺序数在不可接受水平内需要采取措施,通过持续改进直到达到可接受水平内才为止。
1.3综合评价模型简介
综合评价模型如下:
B=A°R= A° (1-1)
模型中:A=一级指标权重, Ai,二级指标权重,为判定矩阵,上标°表示合成算子。
(1)权重的确立[6]
通过表1-1,利用二元对比倒数法得出各子系统相对权重。
表1-1因素比较表
定义
定义
1
Ai与Aj同等重要
2
Ai比Aj略微重要
3
Ai比Aj较为重要
4
Ai比Aj重要
5
Ai比Aj重要得多
6
Ai比Aj非常重要
7
Ai比Aj绝对重要
根据专家初始权重集W计算权重相似系数Sij ,得到相似矩阵S。
(1-5)
式中,Sij 专家i与专家j相似程度,需要进一步计算偏离程度L来剔除偏离程度大的专家评定权重
(1-6)
(1-7)
式中代表i专家评定因素权重与其他专家评定因素权重偏离程度,假如大于某一界值时,第i位专家意见加以剔除。实际运用中根据实际情况来设定界值L。
(3)评判矩阵的确定。一般采用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的隶属度,本文采用改进的定性指标方法处理,即直接由多个专家对某个被评定因素的隶属度做出估计,然后利用聚类分析的距离法中欧氏距离来剔除偏离程度比较大隶属度。
(4)模糊综合评价合成算子上标°确定[6]
根据本文特点选择如下模型:
, j=1工商管理论文,2,3,…,m
该模型不仅考虑所有因素的影响,而且保留了所有单因素评价的全部信息。在运算时,并不对ai和rij施加上线限制,只需对ai归一化处理,即。
2实例分析
对汽车前桥厂的转向节加工生产线进行实际调研和相关数据的采集,发现其潜在失效模式,由专家、调研人员和从事多年此生产线管理的相关人员对各失效模式因子O、S、D进行评分,利用FMEA和综合评价模型对转向节生产线进行评价。
2.1 评价体系确定
通过实际调查和分析,本文从人力、物力、环境、信息综合考虑设定4个一级评价指标及14个二级评价指标,所构成转向节生产线评价指标体系,如表2-1。
表2-1转向节生产线评价指标
转向节生产线
人力()
人力资源利用(w11)
人员技能(w12)
物力()
外圆尺寸和精度(w21)
螺纹底孔中心孔(w22)
防护装置(w23)
设备(w24)
文件资料(w25)
环境()
机器及其地面清洁(w31)
作业现场通风、照明(w32)
各类线路布置、着色(w33)
门窗、墙壁完好性(w34)
信息()
在制品数量(w41)
篇7
论文关键词:风险,全面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框架
一、引言
中国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中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入,从十六大召开后,中国企业进入了对外开放新阶段,纷纷加大了“走出去”的战略步伐。随着企业跨国经营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企业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加大,如一度被视为明星企业的中航油,2004年折戟狮城,损失5.5亿美元,折射出企业风险控制能力的薄弱,在企业界引起极大的震动。面对惨重的教训,企业的经营理念也悄然发生了转变,避免灭顶风险比获取超常收益更重要,这是企业界的共识。尤其在经历了2007年以来的史无前例的经济危机后现代企业管理论文,风险管理被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然而企业在开展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发现不同版本的风险管理框架差异较大,如何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的风险管理框架是摆在企业面前的实际问题,本文拟对目前国内外比较具有影响力的风险管理框架进行分析和比较,以期为企业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提供帮助。
二、全面风险管理框架比较
目前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风险管理框架有美国COSO(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于2004年9月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以下简称COSO风险管理框架)。国际标准委员会于2009年颁布的《ISO/FDIS31000风险管理—原则和指引》(以下简称ISO31000),该风险管理标准是在2004年修订的澳大利亚/新西兰风险管理标准(AS/ NZS 4360)的基础上制定的。中国有国资委于2006年6月颁布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国资发改革[2006]108号)(以下简称《指引》)。本文拟从风险和风险管理概念、风险管理流程、风险管理架构等内容对三个框架进行比较分析。
1.风险概念比较分析
COSO风险框架将风险定义为“风险是指一个事项将会发生并给目标实现带来负面影响的可能性”,而事项是源于内部或外部的影响目标实现的事故或事件,事项可能有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或两者兼而有之。从COSO对风险的定义可以看出,负面影响的事件为风险,正面的影响的事件为机会,强调风险的负面作用,并将目标明确分为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这种分类方法有助于企业关注风险管理的不同侧面,满足企业增长和报酬以及监管者的要求。
《指引》认为企业风险是“指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的影响”,这里的影响包括正面的和负面的或者是两者兼有论文下载。并将风险明确指出对经营目标的影响。因此从风险的定义上可以看出,《指引》对企业风险的定义明确指出对经营目标的影响,经营目标是与经营战略相对应的目标,这可从《指引》后面提到的风险管理策略的制定要和经营战略相适应,经营战略是属于业务层面的战略,可以看出《指引》中企业风险更多指业务层面的风险而言的。
ISO31000将风险定义为“不确定性对目标的影响”。并指出影响是指实际与预期的偏差,可是正面的或负面的或两者兼有。并表明目标可以有不同方面,如财务、健康和安全以及环境目标,可以体现在不同的层次,如战略、运营、项目、产品和流程层面。从ISO31000对风险的定义描述可以看出ISO31000对风险的定义更加全面,兼顾了传统的财务、健康、安全以及环境风险,表明了风险的两面性,即正的作用和负的作用。
从以上比较来看,各风险管理框架对风险的定义基本上达成共识现代企业管理论文,即风险是不确定性对目标的影响,区别是目标的范围不一样和风险的两面性上。《指引》特指经营目标,COSO将目标分为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ISO31000目标范围更加广范,可以指不同方面,也可以指不同层面。
2.风险管理概念比较分析
COSO 认为“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一个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企业战略制定并一直贯穿到企业的各项活动中,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企业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以使其在该企业的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根据企业风险管理的定义可以发现COSO所指的企业风险管理覆盖的企业活动的范围包括战略制定活动。
《指引》认为全面风险管理,“指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指引》中的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包括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合规目标和危机管理目标。与企业风险的定义相适应,风险管理的定义也是围绕经营目标的实现,而展开了一系列活动。
ISO31000认为风险管理指“对指导和控制组织有关风险的活动进行协调”,即所有跟风险有关的指导和控制活动都称为风险管理,涉及不同层面不同范围。
从以上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指引》的风险管理覆盖的范围相对较窄,而COSO,强调风险管理不仅包括经营层面的活动而且包括战略制定活动。ISO31000的风险管理涉及任何与风险有关的指导和控制活动,涉及的程度和范围更加广范。
3.风险管理流程比较分析
COSO风险管理流程包括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COSO框架的风险管理流程始企业内部环境,并认为内部环境影响组织中人员的风险意识,是企业风险管理所有其他构成要素的基础。COSO将目标设定作为风险管理流程的一个关键要素,并明确指出目标设定是事项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的前提条件。在识别和评估影响业绩的风险必要的措施来管理风险之前首先要设定目标。COSO区分四种类型的目标: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
《指引》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包括现代企业管理论文,收集风险管理初始信息;进行风险评估;制定风险管理策略;提出和实施风险管理解决方案;风险管理的监督与改进。信息与沟通贯穿于整个流程中。《指引》并未在风险管理流程中提到目标的设定,但是从风险的定义、风险评估可看出其中暗含着目标设定的内容。
ISO31000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包括沟通与协商、建立环境、风险评估、风险处理、监控与回顾,如图1所示论文下载。ISO31000将沟通与协商是整个风险管理流程的首要因素,旨在采用一种工作团队的工作方法,为风险管理建立一个适合的环境。通过与内外部利益相关者进行充分的沟通与协商有助于有效识别风险、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被用于风险分析、风险评估标准的建立、风险管理计划的执行和风险管理流程的变更等,确保整个风险管理过程中能充分理解和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另外,ISO31000将环境建立作为风险管理流程的一个重要步骤,环境建立包括内外部环境的建立、风险管理流程环境的建立以及风险评估标准的建立。该步骤使风险管理活动与内外部环境相匹配,并在组织内建立了风险管理的组织基础和范围,如界定风险管理活动的目标和风险管理流程的责任、风险管理的范围、广度和深度以及风险评估的有效性和风险评估的标准等。
图1. ISO31000风险管理流程
从以上对各标准的风险管理流程来看,内容上基本相同,区别之处所反映的理念存在差异,COSO强调内部环境和目标设定,ISO31000强调沟通和协商以及环境的建立,《指引》强调信息收集,在整个风险管理流程中贯穿信息与沟通的内容。
4.风险管理架构比较分析
COSO风险管理架构保留了其内部控制框架的三个维度结构,即目标维、风险管理要素维和管理层级维,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拓展,目标由内部控制框架的3类扩展为4类,即除了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外,增加了战略目标。风险管理要素由内部控制框架的5个扩展为8个,包括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管理层级包括整个企业、职能部门、业务单位和分支机构4层。目标、要素和管理层级之间的关系为:各管理层级是风险管理主体,目标是企业努力实现的对象,风险管理要素是目标实现的步骤,企业的各个管理层级都要按照风险管理的8个要素为4个目标服务。
《指引》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包括总体目标、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流程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四个组成部分,其中风险管理体系由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构成。风险管理总体目标除包括COSO的四大目标外,还增加了“确保企业建立针对各项重大风险发生后的危机处理计划,保护企业不因灾害性风险或人为失误而遭受重大损失”的应急管理目标。《指引》清晰提出风险管理的三道防线,即各有关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为第一道防线;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和董事会下设的风险管理委员会为第二道防线;内部审计部门和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为第三道防线。但《指引》四个部分内在的逻辑关系表述的不是十分清晰。比如: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是先建基本流程还是先建立体系没有界定清楚。风险管理基本流程中和风险管理体系中都有风险管理策略的内容现代企业管理论文,二者的内涵是否一致,并没有阐述清楚,风险理财措施属于风险管理工具或方法之一,它与组织职能体系、内部控制系统的内容不在一个管理层面上。对于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最重要的目标政策体系的没有突出。风险管理的目标政策对风险管理基本流程、风险管理体系和风险管理文化三个部分具有指导和引领的作用,但是在指引中没有独立章节表述,相关内容也不够详尽。
ISO31000风险管理架构定义为“为整个组织设计、实施、监控和检查与持续改进风险管理提供基础和组织安排的系列要素”。其中基础要素包括“管理风险的政策、目标、授权和承诺”。组织安排包括“计划、领导、职责、资源、流程和活动”。风险管理框架被植入到组织的整个战略和运营政策的制定和实践活动中。ISO31000风险管理框架如图2所示。
图2. ISO31000风险管理架构
ISO31000风险管理框架建立了风险管理原则、风险管理架构和风险管理流程之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风险管理原则为建立风险管理架构提供指导方针论文下载。风险管理架构中的管理政策,程序和活动,系统地应用到风险管理流程中,同时风险管理流程应在风险管理架构中通过风险管理计划,成为组织各个层面和活动的组成部分,并得到实施。从风险管理原则可以看出,ISO31000风险原则除了包括COSO和《指引》的风险管理理念外,还提出风险管理成为决策的组成部分,充分体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价值的充分体现。
图3. 风险管理原则、风险管理架构和风险管理流程之间的关系图
三、比较分析结论与实施建议
根据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和覆盖范围,全面风险管理可以划分三个阶段,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初级阶段主要关注经营目标,在企业内开始导入全面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理念、方法和工具处于试用阶段,企业内部需要逐步形成统一的风险语言和广为接受的风险管理方法、措施、政策、职责分配以及风险管理流程和关键经营活动融合的过程,风险管理处于探索和价值逐步接受过程。风险管理中级阶段,风险管理逐步被接受,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风险管理提升到战略层面,和战略进行整合,保障战略目标的实现,发挥风险管理的价值创造和价值保持作用。风险管理高级阶段,风险管理应用于决策过程,为决策提供信息基础,并有机的与企业的内外环境、组织、文化和战略相融合现代企业管理论文,并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更,成为企业的竞争力的重要来源。
从以上对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的概念、流程和架构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 ISO31000风险管理标准风险管理的范围和理念以及整个框架相对比较完善,适用于风险管理高级阶段。COSO风险框架将风险管理提升到战略层面,适用于风险管理中级阶段,但COSO风险框架仅提出了风险管理的要素和风险管理的目标,并未提出风险管理体系。《指引》适用于风险管理初级阶段。ISO31000风险管理标准解决了以上所有的问题,阐述清了风险管理原则、风险管理构架和风险管理流程之间的关系,为全面风险管理的实施扫清的障碍。
因此,中国中央企业在全面建设风险管理框架时,以《指引》为基础,充分参考与借鉴COSO的目标设定内容以及ISO31000的风险管理标准的内容,使风险管理流程和风险管理体系有机融为一体。同时应该指出《指引》的内容是适应中国企业风险管理实践而制定的风险管理框架,随着风险管理实践的开展,企业应提升风险管理的范围,即将战略制定活动和保障战略目标的实现纳入全面风险管理的范围。最后,在实践中充分贯彻ISO31000风险管理的思想和内容,使风险管理向更高的阶段迈进,从而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美)COSO,方红星,王宏译.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M]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2]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国资发改革[2006]108号)
篇8
摘要:银行业是最基本和最主要的金融机构,但它同时又是最容易引发系统危机的部门。在如何确保银行业稳健运行方面,经济学家和银行家都认为,银行业监管的责任十分重大。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确保银行业稳健运行,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国际经济组织和各国政府出台了大量有关银行业监管的政策、制度和协议,经济学家们也对银行业监管问题进行了艰苦的研究和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关键词:银行监管;监管理论;金融机构
Abstract: The banking industry is the most basic and most important financial institutions, but it is also most likely to trigger a systemic risk sector. How to ensure the stability of the banking sector in the operation, economists and bankers agree that the responsibility for banking supervision is very important. To guard against and defuse financial risks, to ensure the stability of the banking sector to run, the 20th century, since the 70s,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ganizations and governments introduced a lot of information on banking supervision policies, systems and protocols, economists also the issue of banking supervision painstaking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and have achieved fruitful results.
Key words: banking supervision; regulatory theory; financial institutions
前言
近年来,这一领域的理论和实践也日益引起中国的经济学家、金融学者的兴趣和关注。尤其是即将走过三年历程的中国银监会,在以勇气和智慧开启中国银行业监管新局面的过程中,已经基本完成了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制度框架的构建工作,其探索和创新更为中国银行监管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为了进一步推动当代银行监管理论与本土实践的结合,加快中国银行监管理论的建设和总结,本期《理论前沿》周刊专门邀请两位专家从不同角度撰文对银行监管理论进行介绍。
阎庆民博士曾任中国银监会银行监管一部主任,出版过《中国银行业监管问题研究》、《中国银行业风险评估及预警系统研究》等多部专著。他认为:总体来看,现代金融理论研究呈现出既分化又综合的发展趋势,这一点在银行监管问题研究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一方面,银行监管研究的对象越来越精细,研究范围从最初的防止银行挤提,到后来的金融管制直至目前的银行风险监管。发展到现在,银行监管问题已分化为并表监管、功能监管、跨境监管以及弹性监管等众多的研究领域。但另一方面,银行监管问题并没有像其他经济学领域(如经济增长理论、通货膨胀理论、汇率理论、利率理论、市场失灵理论等)一样形成独立、完整的理论体系,大量理论性的观点、方法和思路均是散布在各类文献中,为阐述特定问题而出现。在此情况下,银行监管研究与其他经济领域出现了综合、交叉和渗透现象,社会利益论、乔治·J·斯蒂格勒管制理论、佩茨曼价格决定模型、波斯纳管理理论、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凯恩的管制辩证法理论等许多新兴的经济学理论和方法被移植于银行监管问题研究,一些其他经济管制部门(如电信、铁路)的研究方法和案例也被引入到银行监管研究中,20世纪60年代以来风行西方经济学界的博弈论、线性规划和计量经济学更是对银行业监管研究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正是根据上述研究方法,理论界对银行监管的经济学原因进行了研究。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许多监管理论,有的是从监管的原因出发,有的是从监管的实际效果出发,有的是从监管的机制出发,不同的侧重点形成了金融市场失灵论、金融社会崩溃市场论、政府掠夺论、特殊利益论和多元利益论等理论解释。阎庆民博士通过《当代银行监管理论的发展》一文为我们阐释了这些代表性理论的精华所在。
潘文波博士来自银行监管一线,对中国银行监管工作探索规范化、专业化和国际化的努力有着切实体会,他通过《中国银行监管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一文展示了中国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致力进行监管制度、方式和手段创新的有效尝试。
新春伊始,我们推出本组文章,希望在中国银监会成立三周年前夕,有更多的学者和实践工作者能够加入银行监管理论的研究行列。相信借助国际视野与本土资源的双重优势,针对中国银行监管的理论探讨也能成为最前沿的金融学术研究。 (姜欣欣)
当代银行监管理论的发展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是企业获得外部融资最重要的渠道。格利和肖强调指出,银行把借款人需要的长期信贷组合转变为短期的存款组合,降低了交易费用。为此,各国政府对银行监管给予高度重视。但对于为什么要进行银行监管,监管的效果是怎样的?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许多监管理论。
一、金融市场失灵理论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对“管制”的解释为:管制是政府为控制企业的价格、销售和生产决策而采取的各种行动,政府公开宣布这些行动是要努力制止不充分重视社会利益的私人决策。经济学家将经济管制理论应用于金融监管,认为在不存在信息成本或者交易成本很低的前提下,政府对银行强有力的监管能够提高银行的公司治理水平,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使社会福利水平最大化,实现帕累托最优。这一理论被称为公共利益理论,或者称为官方监管观点,其政策含义是,私人部门一般缺少相应的信息、动力和能力去监控企业和银行机构,因此,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机构对银行进行监管。
(一)市场失灵
暗含在公共利益理论背后的经济学现象是金融市场失灵。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信息不对称是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因信息缺乏而在金融制度上造成的问题可能发生在两个阶段:交易之前和交易之后,分别导致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逆向选择是在交易之前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问题。金融市场上的逆向选择指的是:那些最可能造成不利(逆向)结果即造成信贷风险的借款者,常常就是那些寻找贷款最积极,因而是最可能得到贷款的人。例如,风险企业或诈骗者往往最积极地寻求得到贷款。逆向选择使得贷款可能招致信贷风险,贷款者可能决定不发放任何贷款,即使市场上有信贷风险很小的选择。道德风险是在交易之后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问题。金融市场上的道德风险指的是:借款者可能从事从贷款者的观点来看不希望其从事的风险活动,因为这些活动很可能使这些贷款不能归还。例如,由于使用的是别人的钱,借款者可能将原本用于生产的贷款投资于高风险的股票市场以获取高收益。由于道德风险降低了贷款归还的可能性,贷款者可能决定宁愿不做贷款。
(二)银行危机的外部性
银行危机的外部效应也是需要政府监管银行一个重要原因。外部效应的最主要特征是存在着人们关注但又不在市场上出售的“商品”。微观经济学已经证明,外部效应的存在使得社会资源的配置不能达到最优化,影响到经济运行的效率。信息不对称也可能导致金融机构的广泛倒闭,产生金融恐慌。由于向金融机构提供资金的广大储户不可能清楚金融机构的经营是否稳健,因此,一旦对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发生怀疑,就会出现“传染效应”和“羊群效应”,单个银行的风险问题或者倒闭很容易产生连锁反应而导致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好的银行和坏的银行概莫能外,由此而使公众蒙受巨大损失,并对整个经济造成严重打击。在现代金融体系中,金融机构财务的高杠杆特性,也使得这种外部效应更为明显。
(三)法律的不完备性
篇9
从人类社会开始,知识就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而不断积累。因此广义地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知识发展的历史,一部知识管理的历史。但是作为一种正规的商务实践,知识从上世纪50~60年代才开始植根于受过教育的劳动力中。知识管理的本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60年代北美洲的商务实践中。而中国对知识管理的认识和研究起步较晚。中国知识管理理论研究始于1998年。
一、国内外知识管理理论的演进
1.国外知识管理的发展状况。知识管理作为人类的一个活动,早已存在,但是正式用“知识管理”这个词来形容企业的知识活动过程,还得始于美国的管理大师彼得·F·德鲁克。1959年,彼得·F·德鲁克在其《明日的里程碑》(LandmarksofTomorrow)一书中创造了“知识工人”(knowledgeworker)这个新词汇,他认为产业工人中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劳动力阶层,这些工人接受了大量的正规教育,具备获得与应用理论和分析知识的能力。同时,德鲁克在上世纪60年代还提出了知识经济的萌芽阶段。彼得·F·德鲁克是公认的当代最伟大的管理宗师,也是最早提出知识社会和知识管理的人。
尽管上世纪50~60年代国外学者就已经提出“知识经济”、“知识工人”等概念。但是国外对知识管理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1989年美国成立了知识资产管理研究会,对知识管理专项进行深入研究;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的一些咨询公司知识非常密集,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内部知识管理活动。这一时期,国外学者写了许多关于知识管理的论著。比如:日本的野中郁次郎(Nonaki,Ikujiro)发表了《知识创新型企业》。在该著作中,他指出:在一个“不确定”是唯一可确定之因素的经济环境中,知识无疑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那个时期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位知识主管(CKO),他就是雷夫·埃德文森(LeifEdvinsson),成为了总部在瑞典的Skandia公司的知识主管。雷夫·埃德文森成立了知识资本研究课题的权威领导,代表作有《发掘隐藏的智力,实现公司的真实价值》。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管理界的精英们开始认识到知识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创新很快被当作企业的一种核心竞争力。
2.国内知识管理的发展状况。20世纪90年代末期,知识管理理念开始在中国传播。从那时起国内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和实践发展迅速,知识管理成为国内企业家和学者关注的焦点。
朴素的知识管理阶段:1997年两会召开之前,两会代表的桌前都收到了科技部的一个报告《知识经济与中关村》。这份报告在当时引起了很大反响。从1995年开始,经过两年的关于知识经济的讨论,在1997年的两会上,关于知识经济的探讨直接引申到中关村关于风险投资、知识型企业、知识资产等中国实际问题的探讨。在这些探讨中,知识管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当时还是一种非常朴素的思想。
进入1999年,关于知识经济的研究和实践逐渐从宏观层次转向了微观领域,学术界开始研究知识经济的微观基础——企业知识管理等问题,企业界也在积极探索如何进行知识管理以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和大好机遇。1999年,许多国外知识管理研究的著作被翻译出版,国内不少学者也敏捷地投入该领域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的学术文章。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部将“企业知识管理问题研究”作为2000年鼓励研究领域为标志,国内学术界关于知识管理的研究掀起一个,并将波及到企业界,引发一个企业知识管理实践的。[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王德禄在2003年中国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专家研讨会上提出了朴素的知识管理思想。其主要的含义是:在企业中,认为企业业务运作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在处理、创造新的知识,知识无处不在。第二,知识能够不断的重用,而且在重用中创造新的知识。企业要不断地提炼自己的知识,要不断地推导积累的知识之间的关系,不断地整理已有的知识,使得知识在重用中创新。朴素知识管理主要强调三个方面:组织分析、信息技术、人。
《IT经理世界》、计算机世界、《首席财务官》杂志、计算机世界网等媒体与国内知识管理领域的领头羊深圳蓝凌公司在京共同举办了“2005知识管理&创新高峰论坛”。本次论坛独家推出了“2005中国知识管理调查报告”。该报告重点调查研究了中国企业知识管理的成熟度现状分析以及中国知识管理调查趋势的分析。报告显示,从整体上来看,中国企业知识管理水平并不乐观。“2005知识管理&创新高峰论坛”的召开成为中国知识管理发展历史中一个里程碑,对知识管理应用和实践将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改革开放30年和中国知识管理10年的节点上,在全球面临金融危机威胁的情况下,2008年中国知识管理论坛年度盛会的召开,将为中国企业的发展和转型提供动力支持。会议探讨了知识管理实施和战略层面上的问题,并探讨了知识管理的评估问题。
知识管理方面的论著大部分是国内学者翻译国外知识管理研究学者的著作。国内学者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乌家培的《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王德袜的《知识管理:竞争力之源》以及王方华的《知识管理论》等。
二、国内外对知识管理的定义
1.国外关于知识管理含义的解释。国外关于知识管理的含义有多种解释。如:美国生产力与质量中心(APQC)认为:知识管理是以增强竞争力为目标的识别、获取和利用知识的战略和过程,这个动态过程的第一阶段主要是创造、发现和收集公司内部的知识与技能,第二阶段主要是共享和理解收集来的知识与技能以便利用,第三阶段主要是修正这些知识和技能并将其运用于新的环境中。
Wiig认为:知识管理是有计划地、详尽地、慎重地对知识进行架构、更新以及应用,以将组织内部知识相关的效率以及知识资产的获利最大化的过程。CarlFrappaolo认为:知识管理就是通过集体智慧的杠杆效益达到增强响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学科。
2.国内关于知识管理含义的解释。国内关于知识管理的内涵有多种表述。王方华认为:企业知识管理是把知识作为最重要的资源,把知识和知识活动作为企业的财富和核心,对信息的获取和传播、知识的学习和运用、知识的创新和传播、知识交换及企业内部知识的分享和共享的结构、知识水平的提高进行管理,发挥企业员工和集体的智慧,在知识创新中谋求生存和发展。江文年,杨建梅等认为:企业知识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系统体系,具体地说就是管理者通过创造一种协作和学习的环境,使得企业中的每位员工能够方便和快速地获取、共享、重复使用企业中的显性和隐性知识,以形成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并由此推动企业中知识的创造和传播,在充分肯定知识对企业价值的基础上,通过支持、激励个人将知识应用、整合到企业产品和服务中去,最终提高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陈锐认为:知识管理是一种综合了多学科知识与方法的,通过系统管理组织的知识资源来提高组织效率、反应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和资本价值的信息管理理论与方法,是人类信息管理活动迄今为止最高级的形式和最新的发展阶段。
三、国内外知识管理会议
1.世界知识管理会议。20世纪90年代末,知识管理成为信息学家和管理学家共同关注的焦点。第一、二、三届世界知识管理会议分别于1997年、1998年、1999年召开。第一次会议主要集中于技术问题;第二次会议则主要重视和强调管理问题;第三次年会的主题是:利用最佳的技术和管理使企业价值最大化,评估知识管理对组织的影响。
2.国内知识管理会议。在1997年的两会上,国内学者和专家首次对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进行了探讨,当时还是一种非常朴素的思想。
2003年中国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专家研讨会胜利召开。研讨会上专家们主要研讨了知识管理的发展、知识管理的实践及信息化等几个方面的问题。“2005知识管理&创新高峰论坛”学者和企业家对国内企业知识管理的应用水平进行了探讨。此次高峰论坛侧重于研究国内知识管理在企业和经济实体中的应用和实践。[“2008知识管理实施论坛”于2008年5月23日在北京顺利举办。论坛总结了中国知识管理十年的成败得失。就知识管理实施的经验、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进行总结、展望,推动中国知识管理的实施。知识管理中心(KnowledgeManagementCenter)和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主办的“2008中国知识管理论坛”于2008年12月27日顺利举办。会议主要探讨中国知识管理的未来路径和发展轨迹,涉及到知识管理战略、知识管理实施、知识管理案例、知识管理评估等多个方面。
四、国内外知识管理研究述评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国外的知识管理研究主要是在基于企业的生产实践中不断提炼出的。而国内的知识管理研究则更多的是在基于引进国外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国外知识管理始于20世纪50~60年代,在20世纪80~90年代达到高峰,而中国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才开始关注和探索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国外不仅学者非常重视知识管理的研究,而且很多企业已经付诸行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一些知名的大学和研究所都成立了知识管理研究机构。而中国的知识管理还停留在学术研究上,企业对知识管理的实践少之又少。
论文关键词:知识管理知识管理会议知识管理的含义知识管理实践对比分析
论文摘要:知识管理是当前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对国内外学术界和企业界关于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进行了综述和对比分析,发现国外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已趋于和成熟,而国内对知识管理的认识和研究起步较晚,还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美]卡尔.弗莱保罗著.徐国强译.知识管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
2.彼得·F·德鲁克.杨开峰等译.知识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哈佛商业评论》精粹译丛),2004
3.陈锐.公司知识管理[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
4.[美]卡尔·弗莱保罗.徐国强译.知识管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篇10
论文关键词: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成本控制
目前建设工程是一个周期长、消耗量大的生产过程,不但受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而且受客观过程的发展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工程造价常常出现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的问题,通常称为“三超”现象,“三超”问题给国家经济建设及人们日常基本建设投资带来了极大的损失,因此,加强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和工程施工阶段全过程造价管理,对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具有重要意义。
一、目前我国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整个施工企业经营思想上存在问题。
各个部门没有互相配合,没有将责权利三者结合起来。没有形成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有些施工总承包项目部因为各部门、各岗位责权利不完善,以至于无法考核其优劣,特别是有些国有企业长期受大锅饭思想的影响,更是奖罚不到位,由此严重挫伤有关人员的积极性,而且会给后续的成本管理工作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有的分包商是属于关系单位,对他们的管理不严格,对于整个工程质量不承担风险,没有压力,总承包单位经常充当“老好人”的角色,结果分包商对于上层指令不能很好的执行,造成施工成本增加。
2、整个组织管理中存在问题
因为成本是一项综合指标,它不仅是财务的问题,也包括设计、施工、采购等各个方面成本管理论文,每个方面的每一项开出,都能影响整个项目的成本。仅仅依靠财务部门并不能有效的解决成本控制,这就需要建立一个严密的成本控制责任体系,用统一的规范和责任来约束和指导工程参建人员的工作,保证施工项目达到预期的经济指标。3、施工方案上存在的问题
我国施工企业由于对质量成本和工期成本的重视不够,项目经理部对各个部门的关系很少进行深入研究,有时会盲目地强调工程质量、赶工期要进度,造成工程成本的额外增加。目前,在我国的工程项目施工中,不少工程项目在没有充分考虑施工质量和工期的前提下进行施工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即使比较也只是在技术上进行比较或者是根据经验在局部方案上进行比较,达不到有效降低成本。
二、项目成本管理的原则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也加快了,各种城市化建设迅速发展,这就给施工企业带来了发展的机会,而企业在保证质量和进度的前提下,就要追求一定的经济效益,这就需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成本管理和成本控制,这样才能创造好的经济效益,工程项目施工成本管理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实施节约的原则
整个工程项目的运行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这正是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企业运行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而减少这三方面的消耗是控制成本的最主要一项基本原则。而节约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要严格执行成本开支范围,要做到每一笔大的开支都要查相应的预算,把开支尽量控制在预算之内,不需要的支出坚决要杜绝;二、提高项目进行中的管理水平,采取合理的施工方式,节约时间和提高生产效率;三、在施工中根据工程的要求不同,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不一定要选用最好的材料,防止不必要的浪费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2、全面控制的原则
我国的施工企业存在一种现象,就是在整个项目进行过程中,设计只管设计,采购只管采购,施工只管施工,各个部门看起来有条不紊,但是由于各自为政,不互相沟通。就象机械中,设计出来的东西非常完美,但是在实际生产过程要不根本没有办法进行加工生产,否则就是即使能生产但是代价太高。而建筑企业的设计有时候也是这样,根本没有考虑生产和采购,有时候根据图纸无法施工,有时候采购不到东西或者需要的东西根本不经常用,采购成本过高,造成成本降不下来。这就需要在整个项目过程进行全面有效的控制成本管理论文,从设计到施工都要互相配合。
3、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管理体制。
在整个工程项目中,必须把成本控制落实到项目经理、设计、施工人员、各班各组,定期对各个部门进行业绩检查与工资分配挂钩,奖罚分明。使每个人从思想重视起来才能有效的控制成本。如实行项目经理责任制,落实施工成本管理的组织机构和人员,明确各级施工成本管理人员的任务和职能分工,权利和责任,编制本阶段施工成本控制工作计划和详细的工作流程图。
三、项目成本控制措施
1、要做好工程项目的前期工作
实行工程项目咨询评估制度,仔细准备标书,对工程项目进行评估,确保项目的投资效果。一份好的标书,能反应企业对这个项目事先做的工作是否充分,对这个项目的预算是否合理,合理的成本预算能够增加中标的机会。
2、保证设计图纸的质量
设计图纸是施工的依据,也是成本控制的一个重要条件,设计图纸应该由资质深的单位进行设计,或者由本单位极富经验的设计师进行设计,单位要积极采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设计方案,提高投资估算和初步设计的质量。设计图纸一旦确定,尽量不要修改,否则整个项目预算又要重新进行修改,这样不仅耗时耗力,而且容易出现差错。在设计过程中对产品质量直接控制,减少漏项、添项、定额套用不准确的现象,为工程项目投资控制打下良好基础。
3、编制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
施工方案主要包括四项内容:施工工艺的确定、施工机具的选择、施工顺序和流水施工。施工方案的不同,工期和质量就会有所差异,因而发生的费用也不尽相同。因此,编制合理的施工方案是成本管理的关键所在。
编制施工方案要领会施工总承包合同、设计图纸等经济、技术文件的精髓,联系项目的规模、性质、复杂程度、现场条件、装备情况、人员素质等因素。
4、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
项目施工过程中要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项目经理是项目成本管理的第一责任人。项目经理是项目成本管理的核心领导,形成了一个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成本管理体系。全面组织项目部的成本管理工作,使各部门互相配合,有效运行。项目经理部的其它部门和班组都应精心组织,为增收节支尽责尽职。
项目成本管理和成本控制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各个项目经理进行有效的管理,需要建设单位(业主)、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的相互支持和配合。成本控制只是表现为倾向,他不仅是财务部门就可以解决的问题,而是从投标到施工过程需要各个部门的互相配合,才能真正的有效的降低成本。
5、对分包商实行有效的管理
一个大的工程项目需要很多分包商来共同完成,这就需要建立长期、合理的分包商档案,执行严格的招投标制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对分包合同要严谨管理,增强约束力,分包责任要明确,分包单位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和压力,这样可以避免出现劳务纠纷和超付工程款的现象。在现场施工中成本管理论文,物资管理要加强对分包商队伍的约束力度,避免造成现场物资浪费,不能充当老好人。要保证指挥层不能层次太多,因为中间因素太多,容易造成指令不顺畅,致使施工出现错误,造成施工成本增加。
四、竣工决算阶段的成本控制
竣工决算阶段是基本建设投资控制的最后阶段,也是工程投资效果的检验阶段。竣工决算阶段对工程造价控制的重点应抓住以下几个方面:(1)、对建设成本的控制。重点对竣工决算的真实性、可靠性、合理性进行审查,防止不应列入基本建设支出的计划外费用挤入建设成本。(2)、对工程决算编制依据进行控制。包括对施工合同、协议,使用的预算定额、费用定额、材料价差计算方法,设计变更及图纸会审记录,施工现场变更签证单的审核,在审核中要查看设计变更及图纸会审记录是否经设计单位盖章,施工变更签证单是否有甲、乙双方共同签字盖章确认。通过审核合同查看工程决算取费标准与合同签订的施工企业级别是否相符。(3)、严格审查工程预算中的各种不合理因素,如:多算工程量,高套单价,重复计算取费。
我们研究成本控制的目的是为了降低成本,以增加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在施工结束后应该对此次施工的卷宗进行整理,对于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正,对先进的管理经验及时地进行总结并推广,好的方法进行归纳整理,以期形成一套本企业标准化的资料,这样才能在以后的施工中有据可循,节约时间,减少成本支出。
参考文献:
1、《工程项目承包与管理》张检身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
2、《施工现场造价管理技术》李军江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年。
3、《建设监理与工程控制》肖维晶主编,科学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