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9 22:29: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栽培技术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栽培技术论文

篇1

论文摘要高山茭白栽培技术包括茭种选择、田块选择、整地施肥、挖苗、定苗、栽植、疏苗、补苗、追肥、灌水、除草、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内容,通过高山茭白栽培技术的详细介绍,为茭白的反季节栽培获得成功提供参考。

1茭种选择

应选择生长健壮、抗逆性强、产量高、不易发青、产茭大而嫩的茭墩为种苗。

2选地

双季茭选择海拔700m以上,单季茭选择海拔500m以上,且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有冷水流动、通风的田块种植。

3整地施肥

茭白生长期长,生长量大,要求土壤肥沃。整地时,先加固田埂,以利保水。冬季栽植施腐熟猪、牛栏粪37.5~50t/hm2或鸡粪15t/hm2、磷肥750kg/hm2、锌肥22.5kg/hm2,生石灰1500~2250kg/hm2;春季栽植另增施45%复合肥750kg/hm2,耕耙平整,灌水深2~3cm,达到田平、泥烂、肥足,以满足茭白生长发育的需要。

4挖苗、分苗

确定好种茭后,在挖茭苗前,先去除田间雄茭,灰茭墩,留10~20cm割去茭墩上部老叶,将老茭墩挖起,用利刀劈开,以一根带根的老茎为1株,劈口要直,不能歪斜,不伤芽,随挖、随分、随栽。

5栽植

高山茭白单季茭以10~11月栽植为主,也可在第二年的3月中旬前栽植,行距宽行1.1m、窄行60cm,株距40cm。双季茭为了提高夏茭的孕茭率,栽种时间以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为好。行距宽行90cm、窄行60cm,株距50cm,栽植2.7万株/hm2,栽植深度以不歪苗、不浮苗、秧苗的白色部分埋入土中即可。

6田间管理

6.1疏苗、补苗

在苗高15~20cm时进行疏苗,疏除密、弱茭苗,同时在茭墩中间压一块泥,使茭墩分蘖向四周均匀生长,以利通风透光。单季茭每墩留苗7~10根,双季茭每墩留苗10~15根。6.2灌水

茭白在整个生长期间不能断水,水位要随着不同生育阶段进行调节。茭白栽植后田间保持水深3~4cm越冬;春季茭白开始生长时,水位宜浅,保持3cm左右,以利地温升高,促发棵;4月下旬前后,可视茭白分蘖情况进行一次烤田,后灌10~15cm深水控制分蘖。孕茭期可加深到20cm的水位,但不能超过茭白眼。夏茭孕茭时天气渐热,茭白要勤换水,或活水灌溉,有利延长夏茭孕茭。秋茭收获后要落浅到3~4cm的水位。地上部枯死后的休眠期保持1cm的浅水,水位深会使薹管腐烂,影响次年的萌发。

6.3追肥

高山茭白追肥宜早不宜迟,以促苗早发,早孕茭。结合水层管理,促进前期有效分蘖,控制后期无效分蘖,促进孕茭。茭白生长期长,除施足基肥外,必须适时追肥。第一次可在萌芽时追施尿素150kg/hm2、氯化钾225kg/hm2;第二次在分蘖时施45%复合肥750kg/hm2;第三次双季茭在谷雨前、单季茭在立夏前,施45%复合肥450~750kg/hm2。夏茭采收过程中,可根据茭苗生长情况适量追肥。夏茭采收后可施45%复合肥450~750kg/hm2,以利秋茭生长。

6.4耘田除草

茭白耘田可在茭白株行间用铁耙翻动土壤,达到中耕、松土、除草的目的,并可提高土温,加速肥料的吸收利用。一般耘田进行2~3次,第一次在植株开始返青时进行,以后隔15d进行1次。

6.5清除雄茭、灰茭

雄茭和灰茭不能结茭,应随时加以去除。去除的空位,可用分蘖多的正常茭墩上的苗补上。

6.6剥枯叶、拉黄叶

剥枯叶、拉黄叶是清除枯老的叶片,增加植株间的通风透光条件。一般在夏茭采收后期开始,根据植株生长情况,把枯老的叶片剥清拉光,要求是拉清不拉伤,把拉下的黄叶踩入田间作为肥料。

6.7病虫害防治

茭白病虫害防治要以预防为主、化学防治为辅。在搞好农业防治的同时,大力推广物理防治,合理使用药剂。主要病虫害有胡麻叶斑病、锈病、飞虱、螟虫等。胡麻叶斑病:在5月份发病初期用50%扑海因悬浮剂600倍液,或20%三环唑500倍液喷雾。锈病:发病初期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67%敌锈钠可湿性粉剂200倍液喷雾,隔7~10d喷1次,交替用药,连防2~3次。孕茭期慎用。飞虱:可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雾防治。螟虫:用5%锐劲特胶悬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

篇2

基地土质以富含有机质的菜园土为宜,选择土层较厚、肥沃、通气性好的砂壤土或粘质壤土的地块,pH值5.5~7.0,具备较好的排灌条件。基地周边3km以内无工矿企业、医院等污染源,大气环境质量、农田灌溉水质、土壤环境质量符合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的环境质量标准。菠菜产地应集中连片,前茬应避开菠菜类蔬菜,以提高菠菜生长势,减少病害发生。

2选择优良品种

菠菜是典型的长日照作物,为一、二年生草本植物,耐旱力强,可耐短期-40~-30℃的低温,在-10℃的青海地区,可以露地安全越冬,菠菜生长适温15~25℃,最适温度为15~20℃,青海是栽培菠菜的较适地区。春季和越冬菠菜应选择耐寒性强的品种,夏季和秋季栽培选用耐热品种。即春菠菜和越冬菠菜选用青岛菠菜和东北尖叶,夏季和秋季选用广东圆叶和成都大叶。

3周年生产茬口安排

根据茬口不同,有越冬菠菜(也叫根茬菠菜)或堤头菠菜、春菠菜(也叫顶凌菠菜)、夏菠菜(也叫火菠菜或伏菠菜)、秋菠菜等4种。在青海的具体栽培时间为:越冬菠菜于9月中下旬播种,次年2月上旬至4月中旬收获;堤头菠菜于11月中旬在节能日光温室中播种,次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收获。春菠菜于2月下旬至3月下旬播种(节能日光温室),次年4月中旬至5月上旬收获。夏菠菜于5月中旬至6月中旬播种,次年6月下旬至7月中旬收获。秋菠菜于8月上旬至8月下旬播种,9月中旬至10月下旬收获。

4种子播前处理

菠菜果实的果皮较厚,水和空气不易进入,干籽播种出苗慢,不齐。高温季节播种的菠菜和早秋菠菜将种子用凉水浸10~12h,在15~20℃催芽,3~4d即可发芽。为防止果皮表面带有病原菌,可将种子在1%高锰酸钾或10%磷酸三钠溶液中浸泡15~20min,用清水洗净后再进行催芽处理。

5重施基肥

播前用优质农家肥60~75t/hm2,氮磷钾复合肥450~600kg/hm2,施肥后深翻耙耱,让肥料与土混匀,耙平。

6适当调整播种量、平畦条播

以南北方向作畦,畦宽1.5~1.6m,长8~10m。条播时,播前浇足底水,然后按不同季节选用不同行距开沟,在沟内均匀播种,覆土厚2~3cm。越冬菠菜按行距8~10cm,用种75kg/hm2;春菠菜按行距10~15cm,用种150~180kg/hm2;夏菠菜按行距15~20cm,用种150kg/hm2;秋菠菜按行距10~15cm,用种60kg/hm2。

7霜霉病无公害防治

菠菜霜霉病属真菌性病害,湿度大,栽培过密发病较重,在青海发病主要在夏季和秋季。防治以发病前收回上市为主要措施,结合采用低毒农药进行药剂喷雾。

7.1发病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病斑边缘不明显,病斑正面呈淡黄色或苍白色,背面初为灰白色,后变为紫灰色霉层。湿度大时叶片腐烂,干燥时病叶枯黄。

7.2发病条件

霜霉病是霜霉属的真菌侵染所致,病孢子在病叶内越冬,成为来年初侵染的来源,借气流、灌水、农具和昆虫在田间进行传播。

7.3防治方法

根据其发病的原因,在防治上选择土壤疏松、排水良好的高燥地块;选择颗粒饱满、不带病的优良种;播种时掌握好播种量,适度稀植,保证田间的通气;在生长期间保证其对水肥的需要,培育壮苗,增强植株的防病、抗病能力,减少病害发生;及时拔除枯黄植株,一旦发生霜霉病,应根据病情的轻重,选择低毒低残留农药75%百菌清乳油600倍液,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每7~10d喷1次,可连续喷2~3次。

8适时收获

当植株长到20~25cm高时,即可收获上市。收获一般采用镰刀沿地面割起的办法,去根,然后捆把上市。

参考文献

[1]彭美科.高原冷凉地区无公害菠菜四茬栽培技术[J].长江蔬菜,2006(12):14.

[2]关婷卉.秋菠菜无公害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2006(9):16.

[3]兰孝潭,衣大鹏.夏菠菜的无公害栽培技术[J].吉林蔬菜,2006(3):21.

篇3

论文摘要分析了夏邑县的气候特点,并总结了夏邑县草菇栽培技术,包括地块选择、大棚建造、覆盖遮荫、土壤消毒、整地做畦、备培养料、菌种选择、铺床播种、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内容,以期为当地的草菇栽培提供参考。

草菇是一种腐生性真菌,主要食用其子实体,肉肥嫩,味鲜美,营养丰富。在商丘市比较集中,尤其在夏邑县车站镇,以车站镇为中心向周围乡镇辐射,种植面积达120hm2,产量达12~15kg/m2。

1气候特点

夏邑县属暖带大陆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4.2℃,高于0℃气温的时间为305d,积温为5010℃;1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为0.7℃,7月份(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7.8℃。全年无霜期平均为216d,最长为251d,最短为184d,在80%保证率的情况下,初霜日10月20日,终霜月4~5月,冻土层为25cm左右;年平均降雨量为662.2mm,最多年份为1040mm,最少年份为325mm;年日照时数2220h,年日照率为50%。全年平均辐射总量473.63KJ/cm2,光合有效辐射总量为230.12KJ/cm2。总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风速较大),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晴和日照多,冬季干燥低温多风;日照时间长,辐射能量充足,水热同步,蒸发量大,适宜草菇的生长。

2栽培技术

2.1地块选择

选择地势较高、排灌方便的地块。

2.2大棚的建造

塑料大棚的四周及棚顶均用塑料膜制成,棚内面积100~500m2,并用草帘覆盖。

2.3覆盖遮荫

草菇在菌丝生长阶段不需要光线,尤其直射阳光,对草菇有害。所以对选中要种草菇的大棚,应进行覆盖遮挡阳光。方法是在大棚架上的塑料薄膜上再覆盖1层草帘,有条件时,在草帘上再盖上1层黑纱,并用压膜绳绷紧。草帘与黑纱要开盖方便。

2.4大棚土壤消毒

为了消灭大棚内害虫及杂菌,要将棚内土地精细翻耕,在播种前15d,施0.5kg/m2生石灰消毒杀菌。

2.5整地做畦

以畦面宽1m,人行道0.5m,畦长随意的要求,对整个大棚土地进行规划。以畦埂高10cm,宽20cm,整成一个个大小相等的畦,畦面要成微马鞍形。畦整好后,灌足水,水渗下后,均匀地撒施石灰50g/m2于畦面上,以消毒防虫。

2.6备培养料

选无发霉变质的麦秸,曝晒2~3d后压扁,切成4cm,用麦秸20kg/m2、牛粪5kg/m2、棉饼2kg/m2配料,拌匀后测含水量使其为70%左右,然后在水泥地上或铺有塑料薄膜的地上堆积;边堆边拍实,堆宽1.5m、高1.0~1.5m,长随料的多少而定。整个堆成上窄下宽的梯形,每隔1m左右,用粗10cm的木棒从上打1个到底的洞,再于堆中心插上2~3支温度表,而后盖严塑料薄膜。当料堆中心温度上升到60℃时,保持8h后进行翻堆,使培养料上下内外交换。然后再照样成堆覆盖塑料薄膜发酵。当料中心温度又上升到65℃时,保持8h后散堆降温。整个发酵时间约5d左右。发酵好的培养料,颜色金黄色,柔软,表面脱蜡,手握有弹性,无异味,手紧握有水珠滴下,pH值8~9。当料温降到38℃时,立即铺床播种。

2.7菌种选择

菌种质量的好坏,关系到栽培的成败及产量的高低。自制或外购的草菇栽培种,一定要选择优良而无杂菌的壮龄菌种(菌丝长满料后5~7d的菌种)。这种菌种生活力强,生长快,接种后菌丝能很快控制料面,可抑制其他杂菌的发生。用种量为第100kg干料20瓶(750mL的瓶)或更多些。

2.8铺床播种

将发酵好的培养料运进大棚,在整好的畦上,先铺1薄层培养料(中间厚些,四周薄些),压紧后边处约10cm厚,再沿四周撒1圈菌种。照第2层的铺料播种法,再铺第3层培养料,因为这是最上1层,压紧后要满面撒1层菌种,菌种上面再盖1cm左右厚的土(肥沃、湿润、细碎,拌有3%石灰和0.2%多菌灵,并喷上500倍的敌敌畏),最上面还要盖上塑料薄膜。这样铺料播种,出菇面积大,产量高。2.9精细管理

2.9.1温度。播种后,棚内温度32℃,料温在34~38℃之间为宜,高于38℃时,喷水或通风降温。当料温降至35℃左右时,菌丝开始扭结,原基随即形成。低于24℃,高于38℃,都不利于子实体生长。

2.9.2湿度。草菇生长期间对湿度要求较高,播种时培养料的含水量要适当大些,以手握料指缝中能有少许水珠滴下为宜。播种后要及时盖上塑料薄膜保温。菌丝生长期间要求棚内空气相对湿度80%左右,应将盖的塑料薄膜支起一些,以防水珠落在原基上影响其生长。子实体生长过程中,要经

常保持地面湿润,每天需洒水2~3次。如果需要往畦床上加水时,一定要用喷雾器喷细雾,切忌大水浇灌。

2.9.3通风。播种2d后,每天要掀动塑料薄膜1~2次,每次约15min,以便通风换气。出现原基后要延长通风时间,出菇阶段更应该注意通风。

2.9.4光照。草菇的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一般都不需要光线,但子实体的形成,却需要一定的光照。适当的散射光照能促进子实体的形成,并使其健壮生长。

2.9.5防杂菌。危害草菇的杂菌主要是霉菌和鬼伞菌。霉菌多发生长菌丝体生长阶段,一发现就应及时喷2%~3%的石灰清水或0.1%~0.2%的克霉灵液。

篇4

论文摘要从测土配方施肥、筛选优良品种、选择最佳适播期、机械化半精量扩行播种、旋耕镇压、分期施肥氮肥后移、科学化学除草、化控防倒、综合防治病虫害等方面介绍了小麦的超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小麦的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近几年利辛县全面开展了小麦高产攻关竞赛活动,集成小麦高产攻关技术规程,严把各项技术环节的落实,使小麦产量逐年提高,出现了大面积产量超过9000kg/hm2的超高产田块和高产示范区,现将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测土配方施肥

增施有机肥,推广秸秆还田技术,能够培肥地力,提高土壤基础肥力,增强小麦抗倒性,提高小麦品质。由于以往偏重于化肥的施用,而忽视了对有机肥的积制,对于一些秸秆也随意丢失浪费,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粮食作物产量的提高。近几年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的开展,了解了土壤养分含量状况,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增长缓慢,在1.2%~1.4%之间,速效养分含量表现为少氮、稳磷、钾下降趋势;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制定测土配方施肥方案。要求秋种时要保证增施有机肥45t/hm2以上,进行秸秆还田2250kg/hm2左右,同时对氮、磷、钾速效化肥,进行合理配比,达到节本、增产、降耗的目的。通过试验,认为速效氮肥的基追比例以7∶3为稳妥,磷、钾一次性基施,具体用量基施尿素300~375kg/hm2、磷酸二铵150~180kg/hm2、氯化钾120~135kg/hm2。通过组织专家测产验收,增施有机肥的田块,产量大部分都突破了9000kg/hm2大关,最高产量达到9525kg/hm2。因此,通过近几年的技术经验总结,增施有机肥,推广秸秆还田,科学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是夺取小麦高产的关键所在。

2筛选优良品种

前几年,我镇小麦品种多、乱、杂现象比较突出,以豫麦18为主的春性品种播种面积占70%以上,导致了小麦冬前冻害现象年年发生,造成了小麦大幅度的减产。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加强品种的对比试验筛选工作,通过各项种植对比,选择了一批高产、抗冻性强的新品种,如皖麦50、皖麦52、烟农19、西农797、豫麦70等作为主推品种,搭配有苗头的品种,淘汰豫麦18、豫麦34、郑麦9023等抗冻性差的老品种,为我镇小麦再创高产打下坚实基础。

3选择最佳适播期

小麦播种过早,容易造成冬前冻害,不利于优质生产;播种过晚,不利于产量的提高。选择最佳播期,是夺取小麦高产优质的关键环节。要达到小麦既高产又优质的双重目标,适期播种非常重要,通过多年经验总结:小麦要高产,就要适当早播,而小麦要达到优质生产,就要适当推迟播期。这就形成一对矛盾,因此选择小麦最佳播期,是实现小麦既高产又优质的唯一方法。半冬性品种播期以10月10~15日播种为最佳,春性品种以10月18~25日播种为最好,这样既防止了因播种过早而造成的冻害,又提高了产量,也减少了养分的消耗,提高了品质。同时,在适期范围内,足墒播种,能促进根系下扎,增强对养分的吸收,增强抗冻性,从而保证产量的提高。

4机械化半精量扩行播种

机播、半精量播种省种、深浅一致,苗情均匀,利于通风透光。加大机械化半精量扩行播种技术的推广,提出“少播5kg种,多打50kg粮”的节种增产口号,提高播种质量。一般播种量控制在135~180kg/hm2,行距由20cm扩大到23cm左右,有利于分蘖生长和合理群体的发挥,降低倒伏可能性,为高产丰产奠定基础。

5旋耕镇压

旋耕作为机耕的一种整地方法,被大面积采用,但旋耕耕层浅、表土空虚、漏水漏肥严重,土壤空隙多,不利根系下扎,容易造成冬前冻害等。为解决这些问题,推广旋耕镇压技术,一是播种时带镇压器;二是在出苗后,用机、磙、耙进行镇压,效果明显。特别是在小麦冬前出现旺长的情况下,提出全面镇压,对促弱控旺起到了关键作用,确保小麦前期的茁壮生长,防止后期的倒伏。

6分期施肥氮肥后移

大力推广分期施肥、氮肥后移技术。分期施肥,氮肥后移能合理分配肥料用量,确保后期需肥量,对限制节间伸长,促进穗大粒多、粒重至关重要。一般在小麦拔节中期,3月15~20日追施尿素120~150kg/hm2,可有效防止小穗小花退化,促进结实率。

7科学化学除草

化学除草可以减少杂草与小麦的争水争肥矛盾,提高除草效果。加强不同除草剂的除草对比试验,对不同品种、用量、使用方法、使用时期进行认真对比调查研究,为选择对路、安全除草剂,提出合理化学除草方法,提供可靠依据。通过多点试验,化学除草以年后2月下旬至3月上旬除草为好,使用药剂以75%的巨星22.5g/hm2对水600kg喷雾为好,或用使它隆600mL/hm2喷雾。3月15日以后,在小麦拔节期要禁止使用除草剂。

8化控防倒

对分蘖多、群体大,出现旺长现象,应早发现、早分析、早预防。在春节前加强镇压技术指导,春节后在小麦返青拔节期喷施助壮素、多效唑化,化控防倒,用助壮素或多效唑450mL/hm2对水600kg喷雾,能有效防止节间的过分伸长,预防后期倒伏现象的发生。

9综合防治病虫害

小麦生产时间长,病虫害发生多,为防止病虫多发,采取统一预报、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施药方法,利用综合配药技术。在返青拔节期用井冈霉素3000mL/hm2加高效氯氰菊酯300g/hm2对水600kg喷雾,防治小麦纹枯病、蚜虫等;在小麦抽穗、灌浆期用多菌灵1.2kg/hm2加吡虫啉1.05kg/hm2对水750kg喷雾,综合防治小麦白粉病、锈病、赤霉病、穗蚜、麦蜘蛛、吸浆虫等。

篇5

早春茬黄瓜宜选早熟、耐低温、耐弱光、高产优质品种,如津春3号、新泰密刺、李氏21等。

2培育壮苗

2.1苗床设置与营养土的配制

苗床选用大棚内阳畦为佳。要求苗床背风向阳,土壤肥沃,阳光充足,东西走向,苗床宽1.2m左右。营养土配制为优质土壤40%、腐熟优质土杂肥60%,每1m3营养土加三元复合肥2.5kg、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g,掺拌均匀。

2.2种子处理

首先晒种半天,然后用55℃温热水浸种20min,热水量为种子量的5倍,浸种时要不断搅拌,然后用1%福尔马林溶液浸种20min灭菌,后用清水洗种,再放温水中浸种5~6h。待晾干种皮水分后用湿纱布包好,放在背光处28~30℃温度下保湿催芽。

2.3播种

把营养土装入10cm×10cm钵中,再把营养钵排入苗床上,钵间封严土。灌水浇透营养钵,在每个营养钵中心打1.5~2.0cm深穴,把发芽种子播入后覆盖营养钵,盖上地膜或弓棚。也可将种子直接播入苗床上,两片子叶展平心叶吐露时,分苗于营养钵中育苗。

2.4苗期管理

播种后密闭加棚保温,白天温度28~32℃,夜间18~20℃,当70%的种芽拱土时,地膜方式的要揭去地膜,撒0.5~1.0cm细潮土。瓜苗基本出齐后白天温度20~25℃,夜间15℃左右。当第2片真叶展开时,进行大温差育苗,白天25~28℃,夜间10~15℃;定植前7d进行低温炼苗,白天25℃左右,夜间8~12℃。苗期一般不浇水,在苗床干旱时可在上午向苗上喷与气温相同的温水,然后升温排湿。

2.5育苗与定植时间

为提早上市,争取好的经济效益,早春茬大棚栽培育苗可提前在1月中下旬,定植在2月下旬至3月初。苗龄30~40d,3~4片真叶,苗高10~13cm。根据生产设施的保温性能,适当提前或延后。

3定植

3.1施肥整地做畦

在定植前5~7d,施腐熟的优质土杂肥75t/hm2,三元复合肥(15∶15∶15)750kg/hm2,饼肥2250kg/hm2,钾肥150kg/hm2,尿素150kg/hm2,锌肥、硼肥各30kg/hm2。撒施深翻,耙细整平,实现平、松、润的标准。6~8m跨度的大棚,棚两边各留15~20cm,按110cm放线,做沟宽30cm、畦面宽80cm、高20cm的小高畦,畦面中央挖一深7~8cm、宽20cm的地沟,然后盖上地膜,扣棚升温。

3.2移栽定植

棚内10cm地温稳定在10℃以上,选冷尾暖头晴天上午定植。一般定植大行距64cm,小行距46cm,株距33cm。定植时将地膜剪成“十”字口,挖穴浇足水,水温20℃以上,趁水未干时把去钵苗放入,苗土表面与畦面持平或稍高畦面封好土。

4定植后的管理

4.1缓苗期管理

定植后到心叶开始生长这段时间为缓苗期,一般5~7d。此期间要密闭大棚保温,白天温度控制28~32℃,夜间18~20℃为宜。

4.2根瓜采收前的管理

缓苗后为加速生长可在地膜下浇1次井温水,也称缓苗水。白天温度25~28℃,夜间温度15~18℃,根瓜采收前追肥浇水,追施尿素300kg/hm2、钾肥225kg/hm2。

4.3结瓜期的管理

早春茬大棚黄瓜栽培在管理上采用“大水大肥高温促”的办法促瓜早上市。白天温度控制在28~32℃,夜间温度15~18℃,高温管理也能减轻病害的发生。7~10d追肥浇水1次,每次追施尿素300kg/hm2、钾肥300kg/hm2、磷肥150kg/hm2。同时要从结瓜开始进行叶面喷肥,喷施0.3%尿素+0.2%磷酸二氢钾溶液,5~7d喷2次。结瓜盛期7~10d喷1次90%亚硫酸氢钠15g/hm2对水75kg,喷2~3次。能有效提高黄瓜产量和质量。4.4整枝吊蔓

大棚黄瓜可纵向拉几道(与黄瓜行数相同)铁丝,然后用尼龙绳,下边栓在黄瓜茎基部,上端活扣在铁丝上,尼龙绳长度应是大棚高度的2倍以上,瓜蔓绕绳往上攀援,也可人工绕绳辅助攀援。秧顶要与棚膜保持40~60cm距离,过长秧要落盘。

5病虫害防治

黄瓜病害主要有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炭疽病、枯萎病等,主要虫害有蚜虫、白粉虱、螨类、斑潜蝇等,要在病虫害初发阶段,选用高效对路农药及时防治。防治黄瓜霜霉病要以生态综合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加强栽培管理,追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培育健壮苗,阴雨天到来前用30%百菌清烟剂熏烟,每次5.25kg/hm2,或用5%百菌清粉尘剂每次15kg/hm2进行预防。发生霜霉病后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70%乙磷铅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10d喷1次。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可用30%DT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72%农用链霉素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400倍液喷施。防治黄瓜炭疽病于发病初期用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喷雾,阴雨天可用5%百菌清粉尘或7%炭疽粉尘喷粉防治,每次15kg/hm2。防治黄瓜枯萎病要实行茬口轮换或嫁接栽培,进行种子、苗床消毒;定植7d后用高锰酸钾800倍液灌根,每株每次灌100mL,7d灌1次,连灌3次;发病初期用10%治萎灵水剂或用60%防霉宝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喷雾防治。

篇6

1.1播种采用50孔穴盘育苗,育苗土用草炭和蛭石以2V∶1V的比例混匀,每立方米再加入共享牌有机肥(以羊粪、糠醛渣为主的有机质含量60%左右,氮磷钾含量≥5%,甘肃省共享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产品)10kg,穴盘浇足水,水渗下后播干籽,播种时每穴间隔播2粒和3粒,播后覆盖过筛蛭石0.8~1.0cm厚,然后覆盖地膜,70%幼苗顶土时撤除,真叶长出后每穴选留2株健壮幼苗。

1.2温度管理甜椒苗期生长适宜温度白天为25~30℃,夜间15℃左右。4月播种,秋延后茬育苗时,需在育苗温室上覆盖遮光率50%的遮阳网,中午加大放风,控制温度。

1.3水分管理子叶出土前要保持土壤湿润,子叶出土后保持苗土含水量70%。浇水宜选择在早晚进行,切忌中午高温时浇水。通常在子叶展开至真叶长出之前,如果育苗土不太干可以不浇水,待真叶长出后再浇水,以保持土壤见干见湿为宜。

2定植

2.1定植前的准备选择土层深厚、结构疏松、土质肥沃、有排灌条件的地块,采用3a(年)轮作制,以前茬为豆类、玉米、小麦等作物为宜,避免重茬及与茄科作物连作。每667m2基施农家肥5000~7000kg、磷酸二铵30kg、硫酸钾或钾镁肥20kg。起垄覆膜栽培(滴灌不起垄),垄距100cm,垄高25cm,垄宽60cm,起垄后灌1次水,提高地墒。选用茎秆粗壮、株高1.7m左右、品质优良的高粱品种,如晋杂4号、晋杂12号、吉杂系列等在垄顶正中间位置单行点播,每穴2~3粒,穴距150~200cm(高粱茎秆可作甜椒搭架支柱)。

2.2定植按照茬口安排选择晴天定植,每垄(畦)定植2行,行距45~50cm、穴距36~38cm,每667m2定植3300~3600穴。

2.3水肥管理

2.3.1滴灌水肥管理定植后及时灌1次稳苗水,每667m2灌水30m3。到门椒膨大前一般不要求灌水,以防徒长。门椒长到核桃大时灌1次小水,每667m2灌水25m3,并追施尿素8kg;对椒长到核桃大小时,每667m2灌水40m3,以膜面潮湿、空行间不积水为宜,同时追施尿素10kg。以后根据土壤墒情每5~7d(天)灌水1次,每667m2灌水35m3,随水追施尿素2~3次,每次8kg。

2.3.2水肥管理定植后及时灌1次稳苗水,每667m2灌水50m3。在门椒长到核桃大小时灌1次小水,灌水量以不超过垄高1/3为宜,结合灌水每667m2追施尿素10kg。在对椒坐住后每7~10d(天)灌1次水,灌水量不能超过垄高的2/3,结合灌水追施尿素2次,每次每667m2追施10~15kg。

3缚绳束株

在对椒坐住后,每垄甜椒(两行)外侧距甜椒根部30cm处用一根细绳将两行甜椒向垄内收拢。在高粱茎秆离地60cm处系上短绳,留出两个绳头,长度约30cm,分别与垄两侧收拢甜椒的细绳相连,以固定和扶持甜椒植株。

4病虫害防治

4.1苗期病害甜椒苗期主要病害为立枯病和瘁倒病。可在苗床喷淋72.2%霜霉威(盐酸盐)(普力克)水剂800倍液+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防治,齐苗后即进行第1次药剂防治,间隔7~10d(天)喷1次,连喷2次。

4.2疫病定植时或定植后10~15d(天)用77%硫酸铜钙(多宁)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灌根,每株灌药液150~250mL,也可结合滴灌施药;田间发病时用25%甲霜灵(瑞毒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进行叶面喷雾,此外还要浇淋茎秆。隔7d(天)喷淋1次。

4.3白粉病防治甜椒白粉病一定要早。最好在每年6月下旬开始喷施50%硫磺悬浮剂500倍液与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的混合剂,隔7~10d(天)喷施1次,连喷2~3次。

4.4蚜虫始发期可用2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或10%吡虫啉(金大地)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20%吡虫啉(克蚜星)乳油800倍液等交替喷施,在做好甜椒田间防治的同时,注意喷淋高粱植株。

5采收

篇7

论文摘要经过生产实践,探索总结出林下双孢蘑菇的高产栽培技术,从季节安排、菌种准备、选地建棚、栽培管理的各个方面系统介绍了双孢蘑菇林菌间作的生产技术。

林下栽培双孢蘑菇是利用林地树木郁闭后至采伐期的地面空闲期以农作物的下脚料为主要原料生产双孢蘑菇的一种栽培方式。培养基用过后可就地肥田,对改良土壤有利,可促进树木快速生长。林地能为双孢菇提供良好的遮阳条件、适宜的温度和丰富的氧气,延长双孢菇的采收时间。林下栽培双孢菇产量高、品质优,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1季节安排

双孢蘑菇播种期以当地昼夜平均气温能稳定在20~24℃,约35d后下降到15~20℃时为宜。河南北部一般选择在7月下旬原料预湿,8月上旬堆料发酵,8月底至9月初播种,9月中下旬覆土,10~12月采收秋菇,经越冬管理后翌年3~5月收获春菇。

2菌种准备

播种期前2个月配制栽培种,用量一般以每100m2栽培面积需要750ml瓶装粪草菌种310瓶左右;麦粒种90瓶左右;棉籽壳菌种约180瓶。若用袋式菌种可按菌种重量进行折算。

3选地建棚

选择地势平坦、水源便利、郁闭度0.8以上的林地,土壤最好为腐殖土。清理地面,除去杂草,用农药喷洒消毒。沿行间做小拱棚。棚宽2.2m,高1.3m,长度视情况而定。每隔0.5m用竹片起拱,棚外用地膜覆盖。棚中间挖30cm走道,两边各留85cm畦面。

4培养料配制

4.1培养料配方

通常用粪草比为1∶1的配方,常用配方:稻麦草46%,干猪牛粪46%,饼肥3%,生石灰2%,石膏粉、过磷酸钙各1%~2%,氮肥1%(硫酸铵0.2%,尿素0.8%),每平方米可用干料35~40kg,可根据栽培面积计算出总用料量,再按各原料占总料量的百分比折算出实际用量。

4.2培养料堆制发酵

4.2.1预湿。提前2~3d将草料用石灰水预湿,干猪牛粪、饼肥等要打碎混匀、拌湿,覆膜堆闷以杀灭虫卵。

4.2.2建堆。建长形堆(宽约2m,高约1.5m),1层草料(厚约20cm)、1层粪肥(厚3~5cm),压实,四边陡直,堆顶呈龟背形,四周围罩薄膜。为防止氮素流失,饼肥与氮肥混匀后分层撒入料堆中部,顶部及四周不要撒入。

4.2.3前发酵。共翻堆3次。第1次在建堆后7d,加过磷酸钙,含水量控制在65%~70%,翻堆结束后四周撒石灰粉;第1次翻堆后6d进行第2次翻堆,加入石膏粉;第2次翻堆后3d进行第3次翻堆,pH值调至8.0左右,含水量约为65%。

4.2.4后发酵。前发酵第3次翻堆后再维持2d,当料温升至70℃左右时,选择晴天午后气温较高时段,快速将培养料运入菇畦中,厚度为50~80cm,随即覆盖棚膜升温发酵,料温在60~62℃维持6h,降温至50~55℃保持3~4d,再撤膜降温,在45℃以下时,将料均匀铺入菇畦中,厚度20~25cm。优质发酵料应为棕褐色,质地松软,有弹性,草形完整,容易拉断,无酸臭味,无黏滑感,pH值在7.5左右。

5播种

在料温约28℃时,先将1/2菌种撒入料面,用草叉或手抖动料表层,使菌种落入料深4~5cm处,整平料面,再均匀撒入剩余菌种,用少量培养料略微掩盖菌种,然后用木板轻轻按压,使菌种与料贴合,有利于吃料。如果气温低、天气干燥,料面应覆盖1层消毒报纸或薄膜。

6发菌期管理

发菌期一般需要15~18d,此期控制料温在22~28℃,一般不要超过30℃,严防“烧菌”,空气湿度控制在70%左右。随菌丝生长逐渐加强通风换气,在开始2~3d内不通风,3d后少通风,7~10d后菌丝封面时多通风,菌丝长至料深1/2时可用直径1cm的木棍在料内打孔以利于通气。发菌期间,不要向料面直接喷水,以免伤害菌丝。

7覆土及覆土后管理

7.1覆土

菌丝长至料深2/3时(14~18d)覆土最好。覆土过早,会影响菌丝向料内继续生长;覆土过晚,会推迟出菇,影响产量。土质应结构疏松,通气性好;具有团粒结构,持水性强,遇水不黏,失水不板结。在料面均匀覆土厚约3cm,用木板刮平。覆土太厚易出土内菇、畸形菇;太薄易出长柄菇、早开伞及薄皮菇。勿拍压,保持自然松紧度。

7.2覆土后管理

覆土后15~20d出菇。在此期间菇棚温度应保持在20~22℃,空气湿度保持在80%~85%,吊菌丝及定菇位是该期的管理关键,主要措施是喷水、通风。

7.2.1吊菌丝。在2~3d内,用pH值7.5~8.0的石灰水将土层逐渐喷透(少而勤喷,每天约4次),调水结束后加强通风5~6h,再闭棚吊菌丝。一般在调水3d后在早晚适当少通风,促使菌丝纵向生长,快速上土。

7.2.2定菇位。当菌丝长至距表土约1cm时,应加大通风量,促使菌丝倒伏,使其横向生长,并加粗为线状菌丝,以备在该位置结菇。菇位太高太低都会严重影响产量及质量。若通风不够,极易发生菌丝冒土。

8秋菇管理

秋菇管理是夺取高产优质的关键。当菌丝爬上土层2/3时,开始喷结菇水,总用水量为2.0kg/m2,分2d喷完,然后保持1~2d大通风,再逐渐减小通风量,表土下1cm很快会出现大量米粒状原基。当多数菇蕾长至黄豆大时,需喷保菇水,保菇水量约2.5kg/m2,在1~2d内分多次喷完,停止喷水2d。然后随着菇的长大逐渐增加维持水的喷量,喷水时应轻喷、勤喷、喷匀,水雾要细,喷头向上,不能一次喷水量过大。注意通风换气保温,防止风直接吹到菇体。此时,菇棚内空气湿度应维持在90%左右,温度控制在12~18℃,避免出现大温差。

9越冬及春菇管理

秋菇结束后进入冬季管理,挖松板结的土层,清理菇头及老菌丝,通风换气结合喷2%石灰水,使土层保持半干半湿状态。翌年气温回升后进入春菇管理,当温度稳定在10℃以上时,逐步调足土层水分。随着温度升高和出菇量增加,喷水量逐渐增加。由于多潮出菇,培养料中营养物质减少,可适当追肥,常用肥料有0.1%过磷酸钙、0.3%~0.5%尿素、1%葡萄糖等。

10采收及间歇期管理

10.1采收标准

蘑菇子实体生长到一定阶段,在菌盖未开菌膜尚未破裂时应及时采收。若不及时采收会影响产量、质量及下茬菇的形成。若老熟至产生褐色孢子,菌肉老化,品味差,炒熟后的汤汁发黑。根据销售渠道、用途、加工方式的不同确定采菇的大小。鲜销的蘑菇可略大于加工的蘑菇,一般于菌盖直径达2~4cm、菌膜未破时采收。

10.2采收方法

采前3潮菇时,菌丝生活力强,采菇后还能长出肥大的菇体,因此要注意保护菌丝体。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菇盖,轻轻左右旋转,使菇体脱离菌丝,然后拔出。由于产菇后期菌丝体逐渐衰老,失去了形成肥大菇体的能力,采收时一手按住土面,另一手把菇拔起。这样不仅把衰老的菌丝拔去,还起到适当松动的作用,再把复土盖上,有利于促进新菌丝发生。菇体丛生密集发生时,不能单个拔出,这时可用小刀在菇柄处割下,不要伤及周围的小菇。采下的菇要及时用刀削去菌柄沿下端的泥土,并把刀口与菇柄沿垂直方向切平整,并即时分级包装好。

10.3间歇期管理

采完一潮菇后,剔除菇根,清净料面,补平孔穴,产菇中、后期还要松动板结的土层,喷1%~2%石灰水及适宜追肥,使7~10d后再现菇潮。

参考文献

[1]常明昌.食用菌栽培[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93-108.

[2]刘振祥,张胜.食用菌栽培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101-104.

[3]徐彦军,樊卫国,刘碧荣,等.白灵菇栽培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4):1024-1025,1034.

[4]杨文辉.双孢菇高产栽培技术[J].青海科技,2007,14(2):50-52.

[5]刘君昂,李琳,周国英.双孢蘑菇的研究现状及其在湖南地区的发展前景[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5):1346-1347,1350.

[6]刘晓杰,王俊山,吴永权.林地小拱棚双孢菇栽培技术[J].林业实用技术,2007(6):41-42.

[7]赵凤良,王尚堃,雷新梅.3种不同覆土材料对双孢蘑菇栽培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8):4555-4557,4570.

[8]杨立诚.塑料大棚反季节双孢菇高产栽培技术[J].食用菌,2007,29(4):42-43.

篇8

一般在2月中下旬至3月上旬剪取野生枸杞的健壮枝条扦插繁殖。选背风向阳、灌排方便、远离污染的地块,1月中旬铲除杂草,深翻15~20cm,施入腐熟人畜粪15t/hm2、火土灰18t/hm2,并耙匀;2月中旬再耙1遍,按畦面宽1.2m、沟宽20cm、沟深20cm作平畦。2月中旬至3月上旬剪取野生枸杞一年生健壮枝,截成长15cm左右的短枝作插条,剪口平齐,按行距5cm、株距2cm斜插于苗床上,腋芽朝上,扦插深度为插条的3/4,密度为750~900万株/hm2。插后浇透水,每隔1m插1个2m长的竹弓,再用厚0.014mm、宽2m的聚乙烯农膜覆盖,以保温保湿。

2移栽

3月中旬将大棚内土壤深翻15~20cm,撒施生石灰1.5t/hm2消毒。然后施复合肥300kg/hm2、腐熟饼肥1.5t/hm2、腐熟人畜粪15t/hm2、火土灰22.5t/hm2,耕细耙匀后按畦宽1.2m、沟宽20cm、沟深20cm作南北向平畦,每棚4畦。4月上旬将长出新根和嫩叶的枸杞苗按株距20cm、行距40cm,每畦移栽3行,每棚栽4500~4800株,栽后淋足定根水。为了给枸杞菜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避开7~9月的高温季节,常采用套栽丝瓜、苦瓜、扁豆等作物为其遮荫。具体操作为:3月初育苗,4月初移栽,在大棚两边各留40cm宽,棚中间按畦宽1.2m、沟宽20cm作畦,按株距60cm进行移栽,每畦栽1行遮荫作物。5月初搭架上大棚。既可生产家常菜,又为枸杞菜生长遮荫。

3肥水管理

枸杞移栽成活后,每30~40d追施腐熟人畜粪或火土灰22.5t/hm2,根据土壤墒情和枸杞菜长势每15~20d浇水1次,对生长势弱的田块,追施尿素75~150kg/hm2。

4温度管理

大棚枸杞菜为周年生产,一般10月下旬,当外界日平均气温下降至15℃以下时盖大棚膜保温,最初5~7d进行大通风,当枸杞苗慢慢适应大棚气候条件后,将大棚膜盖严。4月上旬当外界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上时,掀开大棚四周薄膜,通风炼苗,1周后撤除大棚膜。7月上旬当外界日平均气温上升至25℃以上时,覆盖6m宽、遮荫度为70%的遮阳网降温,9月上旬撤下遮阳网。

5整枝修剪

枸杞生长后期,要重剪植株,保持高度50cm左右。通过修剪植株,可迫使侧芽、隐芽萌发,形成丛状多头矮化植株,使嫩头密集在一个水平面上,便于采摘,且嫩茎粗、嫩叶大、品质佳。

6病虫草害防治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原则。提倡实行轮作;选好母枝,用健壮枝条进行繁殖,培育无病虫壮苗;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加强生产管理,使植株生长发育良好;及时清园,将枯枝杂草集中销毁,减少田间病虫源。用黄板诱杀蚜虫;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害虫。积极保护和利用天敌,推广使用生物药剂。枸杞菜的病虫害较轻,主要是蚜虫,为害初期及时喷药防治,可选用20%杀灭菊酯2000倍液、50%灭蚜净3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等防治。枸杞苗生长过程中,应注意及时做好除草工作。发现枸杞田中有杂草要及时拔除,以免杂草与枸杞争夺养分。

7采收

当新萌发枝条长到20cm以上,在基部叶片老化前,于基部掐取嫩梢。采摘包装时,应防止枸杞叶内混入泥沙、杂草等杂质。植株长至约55cm高时,将整个枝条剪下上市,剪至离地面5~10cm,采收间隔期45~55d。植株长至约35cm高时,可进行第1次叶片采收,每次采收保留12~15cm嫩梢,采收间隔期为14~18d。植株长至约30cm高时,可进行第1次嫩梢采收,将嫩梢部分5~10cm采下,采收间隔期为12~14d。

参考文献

[1]惠晓平,殷丽青,余进安,等.菜用枸杞的繁殖与种植技术[J].上海蔬菜,2005(1):50-51.

[2]尤春,周峰,孙高明.菜用枸杞无公害栽培技术[J].中国果菜,2008(6):20.

[3]邱付蒙,王俊利,赵民祥,等.苍山县北部丘陵枸杞种植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8):32.

[4]王新亮.盐碱地枸杞丰产栽培[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S2):75-76.

篇9

采用天地膜双层覆盖的栽培方式。这种方法操作简便易行,比大棚每亩地可减少投资4000多元,收益仅少收入3000余元。定植后为了保持地温,不要大水浇,定植穴浇足水即可。分别将90%磷酸二氢钾、90%晶体敌百虫、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0.2%、0.1%、0.1%的用量加入所浇水中,以杀灭地下害虫和病菌,促进返苗。浇水后及时覆盖地膜保墒保温,地膜外扣小拱棚覆天膜。

2合理密植

栽种株距60cm,行距160cm,每亩地定植700株。这样平均单瓜重可达到7kg左右,亩产能达到4000多kg。过稀坐瓜数少,过密生长不良,直接影响西瓜产量。

3整枝压蔓

过早整枝会减少营养面积,影响根系发育,不利于早结瓜、结大瓜;过迟整枝会产生大量的无效小侧蔓,既浪费营养又坐瓜困难。因此,要在瓜主蔓40~50cm时进行整枝,留双蔓,即除主蔓外在基部选留一健壮侧蔓,其余侧枝全部摘除。瓜蔓长40~50cm时第一次压蔓,以后每隔4~6节压一次,注意雌花位置,在预留雌花的前方压蔓,坐瓜前后两节不压,以免伤害幼瓜。

4留瓜节位

留第二个瓜最好(一般在第10~12节)。留第一个瓜易瓜个小、畸形、形成空心厚皮。尽量少留第三个瓜,第三个瓜膨瓜快、个头大,但是品质稍差。对生长过旺的品种,须先坐瓜后选瓜,第1~3雌花节位均能坐瓜,待第二或第三雌花节位的瓜坐住后摘除第一雌花节位坐的瓜。幼瓜鸡蛋大小开始褪毛前定瓜,整枝后1株只能选留1个瓜。由于早熟瓜坐果期温度低,传媒昆虫少,每天上午6~10时需进行人工辅助授粉。

5水肥管理

施足底肥。每亩施入鸡粪和麦秸混合沤制的有机肥3~5t,花生饼20kg,三元复合肥50kg,垄下沟施。在肥力足的条件下,结果大,产量高,不易早衰;肥力不足,则瓜偏小,产量低,易早衰。生长期需追肥两次。在瓜坐住后(幼瓜如鸡蛋大小)和瓜重2kg左右时分别追肥,第一次亩追施三元复合肥15~20kg;第二次亩追施三元复合肥10~15kg。追肥后浇水,一定要用清洁的井水灌溉,不能用河水(河水易污染,浇后造成烂瓜)。

6摘生长点

瓜坐住后(大概0.5kg左右),摘去植株的生长点(一般坐瓜后留8~12片叶),以保证光合作用制造的养分被充分利用,果实能够快速生长。

7翻瓜

每次浇水后,都要进行适当的翻瓜,一是可以避免湿度过大造成幼果腐烂;二是可以使果实表面受光均匀,果肉的成熟度一致。5月底到6月初,西瓜果实进入成熟,要挪动瓜叶或果实,将瓜暴露在阳光下,这样不但可以促进果实成熟,也可以改善果实的外观。

8主要病虫害防治

定植后,可以使用10%吡虫啉4000~6000倍液防治蚜虫,可以使用70%代森锰锌可湿粉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粉500倍液喷雾防治炭疽病。

9适时采收

篇10

菌丝生长不需要光线,但菇蕾分化时和子实体发育生长均需要散射光照;酸碱度。菌丝在pH值2~10的条件下均能生长,最适pH值6~7,应特别指出的是:鸡腿菇子实体的形成需要覆土及土壤微生物代谢产物等的刺激。实验结果表明,用50%腐殖土加上50%煤灰渣做覆土材料效果最好,厚度以3~5厘米为宜。

2栽培技术要点

2.1原种制作(11月~翌年1月)配方:杂木屑75%、麸皮15%、玉米粉8%、糖1%、石膏1%、维生素B1适量;常规方法:装瓶、灭菌、接种24℃~26℃下培养。

2.2栽培种制作(2~4月)选用原种配方:杂木屑78%、麸皮20%、石炭酸钙1%、蔗糖1%;制作方法常规。

2.3栽培栽培料配制(5~6月)。玉米芯78%、牛、马粪10%、草木灰6%、麸皮2%、石灰2%、磷肥2%;培养料的发酵。培养料的温度控制在65%左右。建堆高1.2~1.5米,宽1.5米较适宜,长度可因地而宜。上用木棍打孔透气,30~40厘米打一孔。建堆可在棚内或室内,无条件的也可露天建堆。堆上盖草帘或塑料薄膜,薄膜与顶料之间留有空隙,以免造成厌气发酵。建堆2~3天后,料温开始上升,达到70℃以上时,12小时后,翻堆,注意将原料堆内外料的位置交换,内部的翻外部,上边的翻下边。水分不足时应该适时补足。一般翻堆3~4次,以能见到料堆中上层部位至表层1厘米深处有20厘米左右的几种放线菌和纤维分解菌的白色或灰白色的菌丝和孢子。如有锅炉产生蒸气,可直接通料内,使料温升到70℃保持8小时,翻堆2~3次把温度降在50℃~52℃,并保持3天,即可播种。

2.4袋式栽培一般适用20~25厘米×50厘米的菌袋,放4层菌、3层料,要装紧,接种量在15%~20%,叠堆发菌,在温度高时要并次排列,在温度低时要重叠排列,培训温度要控制在20℃~26℃,一般25天左右就可长满袋。

2.5脱袋覆土的出菇管理(7月~8月)菌丝长满袋3~4天,即可脱去塑料袋进行覆土。将菌棒从中间断开,直立排放在畦面上,菌袋之间的间隙可以填入栽培料或覆盖上。覆土材料的选择与处理:选用含有一定腐殖质的,具有一定透气性的壤土,做为覆土材料,过筛后使用,加入2%的生石灰粉,把pH值调到8左右,加入0.2%的磷酸二铵或0.3%多元复合肥和5%~10%经充分腐熟的畜禽粪;用环保型杀菌、杀虫药剂水溶液对土壤实施喷雾至湿润(以手紧握成团不滴水落地即散为宜),闷堆24小时后使用。覆土的厚度4厘米左右,不少于3厘米,不多于5厘米;温度控制85%~90%,湿度控制在12℃~20℃,气温高时,每天喷水2~3次,并注意通风,以保持空气新鲜,刺激菌丝体迅速扭结,尽快形成菇蕾。菇蕾形成后,7~10天,子实体达到七成熟就可采收。

3盐渍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