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10 16:06: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动画教育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调整教育思路
人们如果对动画行业生存模式的思考局限于传统加工行业的生存模式,会导致两个问题:一是仅仅通过大量简单的、重复的体力劳动,或完全依赖设备制作动画片,在形式上模仿外国动画,这样做出的动画片内容空洞,缺乏人文情怀,必然没有吸引力;二是以技能教育为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培养的是技能熟练的工人。优秀的动画创作者绝不是技能熟练的工人,而是有思想的创作者。所以,高等院校的动画教育不能仅停留在技能培养的层面上,更要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2.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在动画教育方面,首先各大专院校应该根据自身特点,创建不同的专业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而且不论教学框架和教学内容如何变化,都应把原创意识、文化素质与审美能力作为培养动画人才的核心,因为创作者如果只有技巧而无美的观照精神,其创作的动画作品是难以进入艺术领域的。其次,应注重提高学生对文学、音乐及戏剧、影视等艺术的欣赏能力,因为动画创作是一种集视听语言为一体的综合创作。再次,动画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原创精神,原创精神是文化艺术工作者最基本的素质。最后,动画教育应该具有对动画行业的领导性和前瞻性,要协调好艺术创作的独立性与艺术受众的广泛性之间的关系。
二、向加拿大动画教育借鉴经验
目前,加拿大有10余所大学开设了动画专业,另有30多所专门的动画学院,再加上学校和社会机构合办的短训班,接受动画专业教育的总人数有近5000人。加拿大动画产业之所以能够迅猛发展,后来居上,甚至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与欧美动画产业强国相抗衡,必有其原因。笔者通过梳理相关资料,总结出加拿大动画教育的一些经验,具体如下:
1.政策扶持
加拿大先后采用多项政策扶持国产动画片,创建了广阔的动画片传播与展示平台。此外,加拿大政府每年都积极举办各种大型的文化活动支持动画产业,如一年一度的动画电影节和动画周边产品交易会。这样既能提高本国动画的知名度并展示其所取得的成果,又能推销动画产品,还促进了业内交流,最终促进了加拿大动画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2.重视文化
加拿大作为一个移民国家,重视文化的交流和融通,其文化具有多元性和多样性特征。加拿大的动画教育和动画产业等领域同样充分体现了多元、开放的特征。如,动画创作者的创作理念开放、自由,对于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他们在着力体现本土文化的同时也彰显外来文化的魅力。因此,题材广泛性、文化多元性成为了加拿大动画作品的最大特征,这一特征也让加拿大动画享誉国际。
3.关注社会与生活
加拿大动画教育的另一大特征就是十分关注社会现状与生活。如,教师的作业命题常常涉及环境保护、医疗保险等社会现实问题。根据这些颇具实际意义的观察和思考所创作的动画作品必然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反思,能够为创作者和观众进行积极交流提供桥梁,促进动画艺术的社会效应和文化传播特性的发挥。这也正是动画学习和创作的根本目的。
三、结语
篇2
在动画教学当中,如何让学生提高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艺术品的评价标准是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内容。西方和东方对艺术品的理解是不同的,因为他们具有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这点在动画教育教学中也尤为重要。社会主义在表现形式上会以社会发展、社会的进步为主题,是表达美好且积极的审美感受。而资本主义对于艺术品的表现更多的是强调个人对于艺术品的理解,它与大众化、社会进步发展是相违背的,艺术品的表现并不主导体现作品的美感,而在一定程度上排斥艺术的美感。谈到艺术品的评价标准还需要从中国传统文化着手。美国制作的动画《花木兰》和《功夫熊猫》票房之高并获得极大的反响,这些题材都是取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但中国动画却没有他们的影子。那么如何使我们本土的文化能够符合受众的审美标准,让本民族文化传承在中国动画的大家庭中,使得中国动画符合更多的受众群体,这时学校的教育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需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二、艺术品的装饰性在动画教育教学中的表现方法
(一)艺术造型装饰感的教学方法
在动画的造型教学中,运用艺术品造型的装饰感是一种常用的夸张抽象的教学表现方法,与之相悖的是写实手法,在通常情况下,在动画教学中把两者结合起来,可以达到更高的艺术表现力。在造型的教学方面,就以绘画作品的艺术造型来分析装饰感在动画教学中的应用。在动画作品中具有装饰感的造型是对美的主观感受,在教学中让学生在真实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提炼和概括,这种装饰性在教学中则表现为以原有形态的基础上做出一种变形和夸张,也就在一定层面上演变成图形语言和符号特征的装饰感。在课程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配合大量的临摹练习,大胆进行创新提炼,活跃课堂的气氛,对良好的学习效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艺术色彩装饰感的教学方法
艺术造型的装饰感需要弱化三维空间的透视感,在线条的运用中来表现装饰美。在动画的教学过程中,对于色彩不局限于本身的真实色彩,采用大胆创新的色彩表现手法,色彩单纯、明快、对比强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大胆尝试各种颜色,表现作品鲜明的个性,使作品表现得更加单纯、而不简单,指导学生在色彩的搭配上遵循美的法则。
三、艺术品的设计元素在动画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性艺术符号元素的教育教学
从国内外的动画发展来看,西方越来越多动画师在创作中开始融入中国本土文化的设计元素,把中国民族化的标志性符号元素用来设计动画的制作。在动画教育领域中,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植根于民间美术的艺术形式当中。传统文化更是动画艺术创作的力量源泉,了解了传统文化的艺术符号元素,有助于掌握本土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对于开创动画民族的创新之路奠定了新的道路。因此,应关注本民族文化的发展,从艺术品的审美层次上教育和疏导学生,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性艺术符号元素。
(二)人文内涵的艺术符号元素的教育教学
在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形式汇集在此,这些传统文化都集中在民间美术形式当中。民间美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形式的精华,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符号,这些艺术符号元素恰恰是我们动画专业每一位学生都应当熟悉和了解的。具有人文内涵的符号元素图腾符号,例如在器皿上的鱼形纹,以及后来大家耳熟能详的人文符号——龙凤纹。龙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而凤,代表的是高贵、如意吉祥。如龙凤呈祥、龙头凤尾这样的成语。还有代表权威的“饕餮纹及夔纹”,以及代表富贵平安的“如意和祥云纹”、麒麟、中国结、十二生肖等艺术符号都是中国动画应该去充分借鉴的艺术资源。将本土艺术符号同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融入动画的教学中,挖掘属于本民族人文内涵的艺术符号元素,发挥本地区生态物质文化的特色,是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品牌的动画教学之路。
(三)艺术品传统符号元素的教育教学
篇3
首先:由于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秉承“金牌至上”的理念,取得好的运动成绩是运动员职业生涯的首要追求。一旦出现训练、竞赛活动与文化学习活动发生冲突,运动员、运动队都很自然的选择了放弃文化学习。其次,我国运动员竞训安排与文化教学之间也存在着矛盾。文化教育强调知识的系统与连贯性习得,要求学生循序渐进,不间断学习,但运动员经常需要外出训练、比赛,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时,文化学习就自然被中断或终止。运动员很难有机会获得系统性的学习,在影响学习进度的同时,也大大影响学习态度和信心。再者,在我国现有的运动员工资评定与退役安置体系中,比赛成绩是判定的重要标准,这就使得运动员在学训选择上,自然倾向于训练,而忽略文化教育,从而导致其在学习自觉性的缺乏,文化成绩也很难得到提高。此外,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特殊性使得其文化教育内容跟不上社会需求的变化。现阶段运动员文化教育主要以应付国务院规定与参赛资格相关“语数外”三科为主,对其他如思想道德、心理素质,甚至是新技术(如计算机等)普及等方面都很少涉猎,这就使得运动员在综合素质能力培养过程中处于较为落后的位置。最后,在现阶段我国运动员文化教育的主要基地是各地方体校,他们一般集运动训练与文化教育为一体。由于观念与意识以及其他现实条件限制下,这类体校的文化教育师资力量、教学基础设施配备等方面都较为落后,也很难满足运动员文化知识学习的发展。
二、运动员文化教育发展对策的思考
运动员文化素质教育是一个多层面、系统化、有序性的教育过程,既要依照教育规律也要符合运动员运动训练与竞赛特点。要做好运动员文化教育则应针对其问题从运动员文化教育体制、教学内容、教育理念等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加快运动员文化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1、建立完善运动员文化教育构成体系
运动员文化教育主要由学校教育、运动队教育以及社会教育三个方面组成,在现有学校教育不能满足其文化教育需求的条件下,适度的加大运动队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支撑力度。在运动队教育中有效利用运动队中教练员、指导员的权威性与思想引导作用,督促并鼓励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意识与态度。在社会教育中,积极广泛地吸纳社会教育力量,开放运动员文化教育市场,鼓励社会教育机构为运动员教育提供更多、更新产品。
2、完善运动员文化教育管理机制
首先,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大对运动员文化教育活动的监管活动,将运动员文化教育问题放在运动员个人素质发展构架中的重要位置,确保文化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其次,加大对集训、竞赛运动员的异地教育安置工作,保证运动员文化教育的连续性。再次,就是切实加强运对教练员、行政人员、教师等动员文化教育的工作人员的管理,要求责任到人,确保运动员文化教育活动落到实处。
(二)加快运动员文化教育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完善
1、完善多层次、系统性教学体系
在教学内容改革与完善过程中要注意教育的系统性特点,根据运动员的学龄阶段合理安排各教育课程,从义务教育阶段到本科学历教育阶段,拓宽运动员文化教育深造的渠道,保证运动员对文化学习深造的需求。此外,还应加强对运动员退役安置工作中的文化教育力度,合理构建运动员职业培训,让他们能获得一技之长,帮助其在二次就业过程中的稳定转变。在保证运动员深化文化教育需求的同时,也为体育事业发展培养更为高层次的体育人才。
2、合理完善教学内容,拓宽文化教育知识面
在教学内容的完善过程中,应改现有的单一应试型教育内容为心理健康、道德价值观、应用性知识等多元化的教学内容构成。一方面为运动员建立良好的文化知识储备体系,另一方面加强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思想价值以及实际技能的素质习得。在完善运动员文化体系的同时也为运动员的二次就业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3、加快运动员文化教育意识的转变
篇4
[关键词]留学生教育;地方文化;文化驱动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19-0022-05
[作者简介]李徽昭(1975―),男,江苏泗洪人,淮阴师院国际交流处副处长,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孙茜(1987―),女,江苏涟水人,硕士,淮阴师院国际交流处秘书。
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这是我国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与各个高校致力于推动学校事业发展与国际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当前,京津沪等地的众多高校中,来华留学生数量占在校生的比重正在逐年增长,尤其是学历学位生受到奖学金的吸引,更是大幅度增长。这些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给本地的高校带来了异国风情,带来了不同的意识形态观念,带来了文化上的交流与融合。但对中国高校及地方教育而言,应该注意的是,这些留学生也势必学习和了解到更多、更深的中国地方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观念与意识以文化相对性影响来华留学生思想上的多元性,尤其是在各地方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所带来的直接而深刻的地方文化体验,给来华留学生留下独特印象,并产生新异的文化认同。这种地方文化体验势必对来华留学生回国后的继续学习或升学、就业等产生影响。因此,留学生教育应该重视地方文化,利用高校办学所在地的文化资源,发挥地方文化特色,推动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留学生教育。
一、留学生教育与地方文化
来华留学生主要是进入高校学习,他们大多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其心理特征已基本成型。这些留学生来华学习的原因多种多样:欧美日韩国家的来华留学生多数是对中国文化感兴趣,或者因为生源国受到过中华文化的直接影响;东南亚国家的来华留学生多是因为长期以来受到中华文化圈的潜在影响。中国高校所在地的文化与文明是这些已进入成人阶段的来华留学生感知和体验中国文化的第一站,高等教育独特的地方文化属性是留学生教育的直接文化因素。地方文化应该成为留学生教育的重要着力点,让来华留学生长期体验当地文化,以促进他们对当地文化的热爱与认同。
(一)留学生教育的文化属性
教育与文化是一个联合体,二者相辅相承。大学有四个基本功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及文化传承。人才培养是文化传承的基础,科学研究是文化的创新,服务社会也是文化传承与创新一种表现形式。因此,文化问题是高等教育的根本问题。[1]由于中外不同的文化体系,来华留学生教育必然受到异质文化的影响,留学生教育与文化休戚相关,高校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的首要问题是文化问题。受到地理环境、社会风俗、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中华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各高校所在地的地方文化作为高校栖身的文化场域,也直接影响学校的校风、学风和学校文化。来华留学生进入中国不同地区的高校学习也势必受到所在高校的校风、学风以及地方文化的影响。因此,留学生教育具有一定的地方文化属性。
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地方文化属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留学生教育具有地方文化的传播功能。高校所在地的地方文化与来华留学生本身所具有的外来文化产生碰撞、融合,不仅让来自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留学生认识、了解中国的地方文化,而且使地方文化迈上了国际舞台。来华留学生作为地方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将中国文化大家庭中的地方特色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诠释了“教育国际化”的理念。第二,地方文化确保留学生教育的独特性。中国的地方文化如万花筒般包罗万象、丰富多彩,来华留学生教育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也受到语言所在地的地方文化影响。因此,来华留学生教育除了要重视语言教学外,还应在语言教育中挖掘当地文化的特色,以地方文化特色吸引来华留学生参与到地方文化特色的独特体验中,让留学生教育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性。
(二)留学生教育中的国际化与地方化
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国际化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理解。从狭义上看,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国际化是中西文化碰撞中的文化“异化”。来华留学生初期教育阶段以语言学习为主,这一阶段可适当偏重这种“异化”的教学。处于这一阶段的留学生,其心理状态有着深刻的海外文化背景与个人心理、思维习惯的烙印,应以留学生的个体文化背景、、人生观、价值观等为出发点,循序渐进地进行语言教学。从广义上来看,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国际化是相对所在高校的教育而言的。当我们称一所高校的教育事业国际化的时候,就意味着该校的教育及文化具有相当深厚的学术水平和宽广的文化特质,得到其他国家的承认和重视;与此同时,该大学所承载的地方文化也具有了国际性,并且具有相当的广度和深度,能够培养面向世界的优秀人才。比如北京与上海两个城市的高校所承载的文化既有国际性也有地方性。[2]因此,留学生教育质量的好坏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直接体现。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一起学习与生活,体验到了异域文化,也开阔了中国学生的国际视野,有利于学校形成多元文化的氛围。
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地方化是指把留学生教育放在当地的文化环境背景下进行考量。无论是对学历生还是对语言进修生等非学历生,他们首先需要掌握的是汉语语言的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而语言学习只有放在文化的背景下,才能真正实现跨文化交际。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地方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当留学生慢慢熟悉了当地的人文环境后,教学的侧重点由“异化”转向“归化”,在教学过程中向其“输入”当地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在传统文化中学习语言,了解语言的真谛;另一方面,留学生作为中西文化连结的桥梁,当他们对当地文化有了一定的认知后,在学成归国后可在更大范围内“输出”我国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在国际舞台上建立中国良好的形象。
(三)地方文化是留学生教育的着力点
文化可分成“高语境文化”(high context cultures)和“低语境文化”(low context cultures)。美国人类学家霍尔(Hall)认为,东方文化属于高语境文化,在交际中尤其依赖语境,其交际行为的特点是婉转含蓄,注重礼貌却不够真诚;而属于低语境文化的美、德和北欧诸国人则坦诚和直率,其信息的传递溢于言表而很少依赖语境[3]。语言的学习是个复杂的、系统的过程,仅仅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远远不够,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积淀,在跨文化交际中才能更深刻地认识并熟练地运用语言。语言教育是来华留学生教育实施的起点,地方文化作为体现高语境文化的重要场域,对于来华留学生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来华留学生在地方文化中直接体验、感受不同的文化差异,有利于他们初期的语言学习与文化感知。
来华留学生在对地方文化的感知中,也有效地传播了中国的地方文化,这一传播过程也因其地方特色促进了当地高校留学生教育的发展。向留学生传播地方文化,可以让留学生一边学习一边了解当地文化,使其文化体验拥有较高的满意度,让他们以更饱满的状态学习语言等课程;另一方面,中国的地方文化具有鲜明的特色,可以丰富留学生教育教学的内容,让留学生更好地融入中国学生群体。通过来华留学生对地方文化的感知和传播,让更多的外国友人认识和了解中国地方文化,进而促进当地高校留学生教育的发展。
二、留学生教育的地方文化驱动
来华留学生教育需要重视地方文化,各个高校的留学生教育机构应该注意以地方文化驱动留学生教育,在招生宣传、课程设计、师资配备、过程管理等方面注重融入地方文化,以地方文化为特色发展留学生教育。
(一)招生宣传
扩大来华留学生教育规模是弘扬中华文化的有效途径,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由之路。在以地方文化驱动留学生教育的过程中,地方的著名景点、文化特色等均可作为招生宣传的重要着眼点。招生宣传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网络宣传
通过网络进行留学生招生宣传,不受纸张篇幅的限制,可对学校情况做全面详细的介绍,且图文并茂,能够满足各种专业、各种层次的外国学生的需求。[4]在学校官方网站或是留学生招生网站上,可根据逻辑关系排列学校及所在城市的特色图片、影像资料、重大节日等信息,同时配以多种文字说明,吸引世界各地的学生参观浏览。除此之外,各高校还可在招生网站上放置能反映学校办学特色及当地城市文化的外文视频资料,如各种晚会、纪念日活动的视频影像,城市节庆活动、人文传统简介、园林与人文景观的宣传动画等。通过图文并茂、以外文形式传递的有声资料吸引留学生的注意力。
2.纸质材料宣传
制作精美的留学生招生宣传手册,是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的传统手段。招生宣传册上除了涵盖学校简介、招生要求等必备信息外,也可包括学校与城市文化相关的图片,或是学校与城市有关的热点新闻节选,让留学生看到招生信息的同时,对自己即将学习的学校及城市有个美好预期。这对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意义重大。
3.口碑宣传
各个高校可组织本校的留学生参观当地的景点。一方面,可以让留学生更加全面地感受当地的文化,增加文化体验的满意度,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相关课程;另一方面,当留学生的文化体验有了较高的满意度时,可鼓励他们向其他留学生介绍该学校和城市,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增强学校的影响力。
(二)课程设计
留学生教育的课程基本围绕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设置,文化方面的课程设置比较少。毋庸置疑,这种以语言技能为基础的课程设置对于提高学生语言的综合能力有着很强的优势,但这种强化式的训练依据固定模式,受限于教材,缺少文化背景知识,不利于学生语言水平的全面提高。[5]留学生教育的初期应该注重训练语言四大基本技能,到教育的中、后期,留学生掌握了语言的基本技能后,现有的课程设置并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应该增设文化艺术方面的课程。据统计,大部分的留学生都有意向或兴趣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根据学生的需要,课程设置可分校内与校外两个部分。校内课程除了加强语言学习的课程外,还可以开设凸显地方文化传统的艺术课程,如书法、剪纸、捏泥人、陶艺制作;此外,还可开设介绍地方文化、历史人物的课程。校外课程注重留学生的课外实践,可以组织留学生参观当地的名人故居、文化遗址等,亲身感受当地文化,在地方文化中学习语言,用汉语表达地方文化,形成语言与地方文化的有机融合。
(三)师资配备
留学生教育对师资有较高的要求。留学生教育中的对外汉语教师不仅应具备基本的教学技能,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学校所在地的地方文化知识,并具备传播中国文化和地方文化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上除了教授基本的词汇、短语和句子,还应该把这些语言知识放置在地方文化的语境中教授。例如,当老师在解释生词时,可以通过造句的形式来解读生词,让留学生体会在不同的语境下,词语表达的意思可能大相径庭,这能对留学生理解生词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留学生教育离不开教学辅导及管理人员。留学生身处异国他乡,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加上语言沟通的障碍,心理上必定会产生诸多不适与迷茫。他们喜欢独自活动,常把自我封闭在个人世界里,不愿意与他人交流。此时,需要教辅及管理人员与他们及时沟通,帮忙他们解决各种困难。教辅和管理人员可以组织各种以留学生为主体的地方文化活动,将他们带入当地中国学生的群体里,让他们走出自己的世界,切身感受当地的文化。当他们有了稳定的心理和积极的情绪后,就全身心投入汉语的学习。
(四)过程管理
留学生教育必须重视管理,尤其应该注重以地方文化驱动管理的各个环节的运行,并注重柔性管理及趋同化管理。柔性管理是指发扬以人为本的精神,注重人文关怀。留学生来到一个文化、宗教和风俗习惯不同的国家,难免会出现各种文化适应问题。采用柔性管理可有效地降低文化不适的负面效应。管理人员应积极主动地与留学生沟通交流,进行心理疏导,密切关注他们的心理动态,或者组织各种帮扶与交流活动。例如,让中国学生与留学生组成一对一的帮扶小组,缓解留学生在异国他乡的孤独感。帮扶小组的中国学生在平时应多与留学生进行交流,周末可以邀请留学生到自己家里做客,通过家庭寄宿(homestay)的形式,让留学生体验当地的家庭文化,消除适应问题。
所谓趋同化管理,是指在留学生的教学、研究、生活等方面的管理采取与中国学生相同或相似的管理模式,这是参照教育本身的含义和国外留学生教育管理方式而提出的一种留学生管理模式。[6]趋同化管理能够让留学生尽快融入中国的当地的文化,享受学校的权利,承担相应的义务。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留学生既不会因为对地方文化的陌生而感到格格不入,也不会因为自身具有的文化定势而自我封闭。趋同化管理可以让留学生迅速调整好心态,全身心投入学习。
三、留学生教育地方文化驱动的意义
以地方文化特色驱动来华留学生教育具有重大意义。首先,各学校的招生不会因为争夺留学生资源产生冲突。中华文化是融多元文化为一体的文明体系,各地方文化均有其独到之处。东部沿海与西北内陆,沿海发达城市与运河沿线中等城市,西南高原与北方平原地区,这些地域之间有较大的文化差别,也因此形成了各自的地方文化。在不同特色的地方文化驱动下的留学生招生渠道互不冲突,各个高校的留学生教育可以形成不同的特色。例如,如果留学生青睐于“京派文化”,对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建筑具有浓厚兴趣,那么他们可以选择到北京地区的高校留学;如果留学生更喜欢“淮扬文化”,那么可以选择到江苏地区的高校留学。高校以突出的地方文化和地域特色来吸引留学生,对留学生的招生有着重大意义。
此外,各高校以地方文化特色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不仅弘扬了当地的特色文化,也有效地展现了中国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留学生是中外文化的传播者,他们既是外来文化的输入者,也是中国文化的输出者。留学生对高校所在地的文化体验将影响其回国后的学习和工作,这既可以让更多外国人感受中国多元文化的魅力,也使留学生的思想多元化,这也是留学生教育的独特意义所在。
更为重要的是,以地方文化驱动留学生教育可以使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力全面扩大。留学生在中国不同地方的高校学习语言和文化,感受中国文化与地方文化的特色,他们回国以后势必将这些文化体验和知识带回自己的国家,推动中国文化在海外传播;而各个高校也通过留学生教育融汇了不同国家的文化,增强了自身的文化吸纳力,推动自身教育体系的完善,也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国际舞台上拥有一席之地。因此,以地方文化为着力点推动留学生教育发展是中国高等教育扩大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驱动力。
参考文献:
[1]李徽昭.地方高校国际化的理念误区与文化认同[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12(6).
[2]陈学飞.高等教育国际化:跨世界的大趋势[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3]宿红.跨文化交际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浅析[J].外国留学生工作研究,2013(1).
[4]曹树平.充分发挥优势和特色 创新留学生招生工作思路[J].北京教育:高教,2006(2).
篇5
本科教育应该立足于专业技能,进而实现专业理论的培养。这就意味着学生在进行理论研究之前要掌握专业技能并加强动手能力,这就是人们说的“实践出真知”。然而,现在地方高校的一些教师把技能培训当成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认为技能培养和本科高校没有关系,造成学生眼高手低,缺乏实践能力。这好比学画画,只有先学会怎么拿画笔、调颜料,然后才能开始绘画。没有经过实践操作,如何进行理论研究?因此,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本科动画专业的基础,只有这个基础打牢了,学生才能向上突破。动画专业是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如果动手能力不足,就无法完成相应的工作,更别说在专业上有所突破。所以,加强本科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根本。只有会用工具,才有可能画出好画,做出好的效果。有人会产生疑问,如果我们加强实践能力,那与高职高专不是定位重合了么?事实上,实践与本科教育并不冲突。教师可以在理论教学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如素描课上,教师就可以直接用手绘板、PS软件进行教学,学生学习素描的同时也学习了工具软件。又如人体解剖课,教师可以结合ZBrush软件进行讲授,学生一边了解人体知识一边用ZBrush软件练习雕刻。这样4年学习下来,理论知识学到了,实践能力也培养了,工具软件的使用也非常熟练了。这样培养的学生进入就业市场会具有相当强的竞争力。
二、专业细化,培养又专又精人才
目前,动画专业最大的问题是“全”而“薄”。各种课程学习稀释了重点课程、重点内容,学习的有效性也被降低。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需要学习的知识太多,而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不可能面面俱到,只有勇于取舍、勇于改革、勇于创新,才能使学生学到真知、掌握重点。动画专业的通识课程需要缩减,专业课程需要简化,力求“专”而“精”。现在的动画专业课程在各个专业方向上没有特色,课程设置单一化、模式化,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没有特色。“在美国,不同学校具有不同的专攻方向。例如有的学校只提供动画特效的学习,有的针对艺术电影的拍摄等。学生可根据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不同的发展规划选择不同的学校。”动画专业涵盖的知识面非常广泛,而招生范围也不能局限于美术或计算机专业。如,编导需要文学功底较强、对人文历史较为熟悉的文科专业的人才,他们只需要学习简单的美术知识(速画)和动画的整体知识。而原画设计则需要美术功底很扎实的人才,他们不必具备深厚的文学功底和较高的编程能力。制作人员则需要熟练使用软件,对美术与文学知识则不必太精通。还有一类需要精通编程的计算机专业人员,其应了解美术与动画相关知识,用于编制功能强大且易用的动画软件。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在现代科学发达的今天,只有专而精的学生才会被市场需要。拿角色设计来说,由于课时的限制往往只讲角色的基本绘制。这个角色的表情与动作、表情和动作与角色性格的关系、角色是怎么合成的、角色的毛发与衣服特效、角色服装表现的时代特征以及道具方面的种种深入的知识都不可能讲到。这不利于学生毕业从事角色设计工作。
我们可以把角色设计这个设计方向独立出来,让学生用大学4年的时间专门学习角色设计。对于二维和三维的角色设计,包含人物角色、生物角色、创意角色、角色的表情与动作、角色的道具、角色的服饰等,同时还有二维角色绘制与三维角色制作。我们可以这样设置角色设计的专业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含动画流程);角色造型、三维角色制作;人体解剖、生物结构与分析、生物形状与质感表现;角色创意、人物表情与心理分析、人物动作分析;角色材质与贴图、道具设计与表现、三维道具制作、服装设计与表现、三维服饰制作;动力学与毛发、服装、现代机械道具与防护器具设计;等等。这样,学生对角色设计的设计方向就非常明确了,同时,也具备一定的绘画和三维模型制作能力,退一步可以做二维动画的中间画工作或三维模型师工作,进一步可成为动画、游戏、影视中的角色设计师。对于角色设计这个设计方向,学生可以深入学习道具与服饰、人文思想等,把角色设计做得专而精。如果学校的动画专业教育集中在类似角色设计的专业方向上,几年之内学校的角色设计就会进入全国先进行列,2010年之后学校的角色设计将成主导专业,甚至成为全国闻名的动画角色设计专业。学生经过4年的角色设计学习远远超过只学两个月的角色设计学生。分工越细,专业顶点越高。就拿在影视、动画、游戏中常见的水面特效来说,水面特效所包含的知识面非常广,要想做好水面特效,不仅需要美术方面的知识,还需要流体力学、光学、化学等理工科知识,加上对三维软件的熟练掌握及应用,这样才能快速做出最真实的水面效果。不仅影视、动画、游戏需要水面特效,其在海洋研究、地质研究、船舶制造等专业的应用及研究中也都会用到,如美国一些大学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建造经常会请好莱坞的特效工作室完成任务。因此,仅水面特效就足以形成一个专业方向。而现在的动画专业讲到水面特效的课时不会超过10个,即使培训学校讲授这方面的知识点也不会超过5天。所以,水面特效制作方向成立以后,学生的专业学习就会有深度,学生就业就不会有很大的压力。把学习精力集中到一个点上,然后扩展这个点的相关知识,使这个点更精更高,才是动画专业教育的发展之道。如果每2~3所高校攻一个点,那么这些点将全面覆盖中国动画行业中的各个方面,各个学校的学生毕业后就可以胜任当前的工作。
三、加强专业下的人文思想教育
篇6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以机械设计与制造为基础,融入信息技术、计算机科学、微电子科学和控制论的基本原理,其主要任务就是运用先进的设计制造技术和理论,解决现代工程领域中的复杂技术问题,从而实现产品设计与制造的智能化。机械行业作为国家的基础及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对于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等上游产业和房地产、快消品等下游产业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具有很强的拉动能力。而机械制造中最活跃的领域便是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也是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工业产值和提升市场竞争能力的必要手段。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从境外引进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及装备,虽然使自身机械制造业有所发展,但是外资企业不断对我国民族制造业进行干预和收购,使我国机械制造业始终无法摆脱“外资”和“进口”的双重枷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准,机械制造业作为一个发展多年的传统领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竞争,在工业生产逐渐趋向科技化、信息化的洪流中,先进的生产技术和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成为我国机械制造业必然的选择趋势。所以,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大学生进行工程教育评估对于当前市场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2专业认证过程与方式
机械类专业认证工作的开展主要依据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认证工作组起草的相关文件:《高等学校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认证方法与程序》、《高等学校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认证标准》、《高等学校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认证试点学校准备工作指南》、《高等学校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认证专家培训与遴选办法》、《高等学校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认证考核小组工作指南》。专业认证的过程主要包括学校自评、专家组进校考察和形成认证报告3个阶段。首先认证学校应向工作组提供申请表,并应包含以下内容。①师资情况(教师岗位结构、教师职称结构、教师学历结构)。②近3年学生数量(招生数、在校生数、毕业生数、授予学位数)。③图书馆资源概况(学校藏书、专业资源)。④实践教学条件(主要实验、实践、实训条件)。⑤近3年教学经费(教学经费、科研经费)。工作组接到学校的申请表和申请报告后,对申请进行审核评析,审核通过后申请学校需进行自我评价,并撰写自评报告。工作组接到学校的自评报告后,与学校协商并进行实地考察,目的是对学校自评报告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进行实地考察,并了解高校未曾在报告中反映出来的其他情况。
3认证实践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以及相关专业,应以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强、专业知识扎实全面的学生为目标,以满足用人单位和当今市场瞬息万变的人才需求,因此机械制造专业学生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例,该校结合机械制造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对参加工程教育认证的学生进行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强化训练的同时,加强基本教学科目的巩固,在培训的同时充分考虑当前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师面临机械设计制造逐步与世界接轨,其基础知识及应用能力将在国际社会上的竞争中受到挑战以及考验的实际情况。为了在步入岗位中能够具有当代机械工程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必须追求创新,应用新理论,该校在培训过程中尤其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的培养,注重基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培养理念,以时代和企业的需求为培养方向,以现代机械设计制造方法和理论的应用为培养重点。华中科技大学在机械设计工程师资格认证工作和平时的培训过程中投入了必要的软硬件物质,并精选优秀师资力量,针对机械制造专业学生的教育教学特点,研究本校所适应的独特培训方案以及培训模式。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动手设计能力,对企业的实际工程需要进行模拟训练及实践操作,使机械制造专业学生更具备实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近几年来该校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共培训711人,603人通过认证,认证通过率达到83.2%。国内外许多大型工程公司也认可和支持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机械工程设计资格认证,该认证在机械行业内具有重要影响,它代表通过认证学生的知识储备及综合应用能力符合当今企业需要,通过认证者在就业过程中更加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在对一些资格持有者的后续跟踪调查中,发现其卓越的知识应用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得到了大部分企业的认可,实现了企业和员工的互利双赢。员工自身也感到受益匪浅,从而更加热爱机械制造业,为祖国工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4认证的重要作用
境外许多国家早已通行对机械工程师的工程教育认证,我国受到体制和高等教育背景的影响,正处于探索和经验积累的时期。几年来的试点试验证明,开展此项工作具有以下重要作用。
(1)推进高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改革。
目前若干高校专业教学脱离实际,不考虑学生素质能力与社会需要的契合性,教学内容繁多而缺乏重点,空泛而不切合企业实际需求,注重理论而缺乏实践,学生往往偏重书本的理论知识而不注重实践能力。因此,高校的专业教育应当改革,引导学生与企业沟通,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理论知识、娴熟实践操作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并积极地与国际人才培养模式接轨。
(2)推动企业积极参与人才培养。
企业一方面对优秀机械设计制造工程师求才若渴,一方面把培养集理论知识、动手操作能力为一身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全部推给高校。自身需求的矛盾使企业对高校毕业生始终不满意,从而花费时间和精力进行“二次培养”。其实,高校的教育投入是有限的,再资深的老师、再完备的实验室也很难单方面培养出符合企业口味的技术人才,只有充分利用企业和社会的资源,让学习、研究、实践和生产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企业也应担负起与高校共同培养人才的责任,实现双赢。
(3)毕业生可以快速适应工作环境。
高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企业和社会所需要的适应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高校毕业生在步入社会后应具有独立解决企业在生产设计过程中所面临的技术及管理问题的能力,能够熟练地运用在课堂中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并结合娴熟的动手操作能力,真正成为高适应性、高技术操作性的实用型人才。这也应是企业和高校共同的人才培养方向。
(4)为我国机械工程师得到国际认可,并走向国际市场奠定基础。
在生产经济趋向高度全球化的今天,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应仅仅停留在国内市场,应该意识到我国的工程师在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和职业资格等方面与国际水准还有差距。以《工程师流动论坛协议》为主流的国际社会通行的职业资格认可是对人才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肯定,虽然我国目前还未加入任何国际认证体系,但是开展大学生工程教育认证为接下来的工程师国际互认做好了前期铺垫。可以预见,未来我国的机械工程师必定会与国际接轨,并积极参与到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才互动和技术交流中来。
5总结及思考
篇7
1.1优化课程设计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课程的设计上,正确分析企业对于电气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并做到充分了解当前电气工程行业的发展情况。将课程设计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紧密结合。在对课程的优化中,更加注重对实践的践行。正确分配理论课与实验课所占的比例。适当的缩短理论课所占的课时,占到总课时的40%。将整个实践分为三部分:一是理论课实验的学习,培养学生充分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学校内的实验课上,实验主要包括数电、电路、模电实验、电机拖动基础实验、PLC实验、传感器实验与单片机等实验,做到对常用芯片工具的应用;二是课外的课程设计,主要包括参加电子设计大赛,智能车设计大赛等电子类竞赛,单片机等的课程设计;三是参加一系列的实习,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电子电气实习以及毕业实习。
1.2强化实验管理
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改革实验的内容,鼓励学生自己动脑,不限定实验室用的方法,也不限定所使用的器件,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动手的主体。并让学生意识到实验的重要性,将实验成绩计入学生成绩总评定系统中,并与期末奖学金等荣誉的评定挂钩。从而激发学生对实验的热情,主动性,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1.3理论联系实际
将课程设计的内容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思考与解决能力。指导教师在对课程设计内容的选择上,应该选择实用性与综合性较高的设计内容。例如设计生活中常见的万用表,洗衣机模块。电梯、红绿灯设计,与实际相联系。实验教师将课程设计的任务书提前发给学生,但是不要制定设计步骤与所用器件,让学生自由发挥,自由选题。由学生自己查阅相关资料,拟定设计方案,并且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再与老师讨论方案是否可行。最后由学生独立完成设计、编程与调试工作。最后撰写课程的设计报告。这对提高对专业认知能力有很大帮助,并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己动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4鼓励学生参加电子类设计大赛
随着企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提高,电子设计大赛的含金量越来越高,这就应该鼓励学生多参加类似的电子设计大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思。而且无论是对于企业还是高校来说,电子设计大赛的获奖证书都被大家所认可。参加此类的竞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一起交流,学到知识的同时也可开拓视野。学校也可以自行组织校内的电子设计创新大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主导。积极开展课外电子创新竞赛活动,让学生们自拟题目、自行设计,到实验室自己动手研制出各种实用性强,构思独特,想法先进的产品。学校实验室给学生提供经费、场地,由学生自行采购需要器件,并由学校负责报销费用。同时配备教师进行指导,允许小组合作。同时鼓励大一新生参与进来,做些简单的工作,为他们以后更快地进入课题做好充分准备。为激励学生更多的参与进来,学校应该设立相应的奖励措施,对于在比赛中表现突出的同学进行表彰。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好的实现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
1.5优化生产实习,毕业设计
学校在联系生产实习工厂地点的之前,一定要选择与学生将来就业密切相关的工厂。生产实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企业的生产线,了解社会的需求。所以学校在选企业时要选择专业知识雄厚,拥有先进仪器与技术工人的企业,在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实习的过程中多思考,多动手,多向技术娴熟的工人学习,交流,从而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对自己将来从事的工作有进一步的了解。至于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是学科建设的非常重要的环节。所谓毕业设计的目的是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提高分析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好毕业设计的关键是选毕业设计的题目。毕业设计课题应该是结合实际生产的实际项目,有较强的应用背景。同时课题要符合电气工程专业培养目标,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指导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毕业设计的题目,但是得经过老师的审核,确定方案是可行的,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阶段。在选题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在确定了毕业设计的题目之后,学生应该自己独立思考,老师要随时监督学生的涉及进展。
2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应对专业教学加大经费的投入,进一步改善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基本条件建设。实验室的面积,仪器设备要达到教育部要求的标准,尽量引进先进的仪器设备,并且合理安排课程,保证每个学生在做实验时都有仪器可用。专业教学经费都要达到相应的标准。加强电气工程专业师资力量是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关键。学校应做到对师资力量的结构做到合理分配,包括年龄和学历。并且做到及时更新结构的设定。因为目前很多高校都出现中年骨干教师数量少的情况。同时学校的青年教师比重偏大,高级职称的教师数也在少数,教师队伍的比例不合理,人才断层现象比较严重,因此要对教师的选聘、晋升、待遇等方面创新机制。同时学校鼓励从知名企业中聘请技术娴熟的技术人员来校作报告,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就业前景。学校也应该定期开展学术报告之类的学术交流。同时鼓励教师与学生都参加。
3结语
篇8
关键词:中国东北三省;俄罗斯;文化交流
О РЕГИОНАЛЬНОМ КУЛЬТУРНОМ ОБМЕНЕ МЕЖДУ ТРЕМЯ СЕВЕРО-ВОСТОЧНЫМИ ПРОВИНЦИЯМИ КИТАЯ С РОССИЕЙ
1. Существующее положение китайско-русского культурного обмена
В последние годы китайско-русские культурные достижения бывают обильными и крупными. У руководителей Министерства культуры двух стран была регулярная встреча, принимают мероприятии культурного праздника,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го года и фонического года, это содействует китайско-русскому сношению добиться до новой высоки.
Народный культурный обмен двух стран бывает активным с каждым днём, образ обмена бывает многообразным. Китайско-русский народный культурный обмен является сильной силой, по мере полного развития китайско-русского стратегического партнёрства, дружба народа двух стран непрерывно углубит, китайско-русский народный культурный обмен бывает активным.
2. Процесс регионального культурного обмена между тремя северо-восточными провинциями Китая с Россией
2.1 Процесс трансмиссии культуры из трёх северо-восточных провинций Китая в Россию
Древняя китайская северо-восточная власть национального меньшинства династия Кидани и династия Юань заняли первое место в истории Китая некоторые века, и оказали глубокое влияние на Россию. Тогда династия Кидани тесно связалась с исланстскими и христианскими странами в политике, экономике, и культуре России. Главные пути трансмиссии культуры трёх северо-восточных провинций из династии Кидани в Россию является караванами и частными торговлями. Сейчас в Москве ещё есть квартал, который называли городом династии Кидани, и в Новгороде ещё ест улица, которая называли улицей династии Кидани.
В династии Юань культурный обмен между тремя северо-восточными провинциями Китая с Россией получил новое развитие. Но тогда главный путь трансмиссии культуры трёх северо-восточных провинций являлся военным покорением. После покорения Западной Азии, Средней Азии и Восточной Европы, династия Юань построились почтовые тракта с удобными путями сообщения.В тысяча двести сорок пятом году римский папа, который ехал в столицу династии Юань по указанию сказал, что один русский человек выгравировал монгольский язык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 печати на верительной грамоте, которая Хан династии Юань вручил римскому папе. Восточная культура влияла на многих русских феодалов, эти феодала надели восточные одежды, привыкли говорить на восточном языке. В русском языке многие слова проходят из монгольского языка, например, халат, пояс, сапоги и так далее.
2.2 Усиление регионального культурного обмена между тремя северо-восточными провинциями Китая с Россией
2.2.1 Пересечение трёх северо-восточных провинций Китая и России
После независимости России, её восточная часть граничит с северо-востоком Китая, 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е и культурные контакты между обеими сторонами стали прямыми и глубокими.
В двух государствах богатые ресурсы, и транспорт очень развиты, там есть большая потенциальность развития. Если обе стороны хотят сотрудничать лучше, надо перенимать друг у друга положительное для восполнения своих недостатков и содействовать культуре обоих сторон с образом взаимодополняющего и взаимного усиления. Китайская культура имеет типичный представитель в Восточной культуре, а культура России тоже очень типичная в мире Западной Европы и США. Культура Китая и России влияла между собой через долговременные контакты. В данную эпоху Китайско-россий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 непрерывно углубляют, поэтому оформился новый культурный вид, это играло активную роль в развитии культуры северо-востока Китая, и дало многие возможности для культурного соединения двух государств. Удачные состояния (Год Китая в России) и (Год России в Китае), особенно показали тесные культурные контакты между двумя государствами, завязали святи двух государств с многих сторон. Многие российские народы знали существующее положение развития современного Китая, и ошеломило их быстрым развитием Китая.
2.2.2 Меры для усиления регионального культурного обмена между тремя северо-восточными провинциями Китая с Россией
Полно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 преимущества территории Китая, создать несколько торговых зон в Китае, полно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 удобные условия штатного общения в свободной зоне китайско-российской приграничной торговли, оформлять культурную особую зону, обращать особенные внимания, дать особенные политики, применять особенные меры. Их особенности главным образом проявили в следующих сторонах: проводить богатые мероприятии культурного обмена, усилить культурный обмен. Поэтому свободная зона китайско-российской приграничной торговли может иметь своеобразное очарование, притягательность, жизнеспособность и жизненную силу.
Надо полно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 преимущества территории Китая, через культурный обмен усилить понятие, усилить взаимное доверие и дружественное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о. Поэтому русские люди могут видеть богатого, спокойного, дружественного и культурного близкого соседа.
Китае надо достаточно понимать, что надо полно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 преимущества территории Китая, и понимать важность усиления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а экономики и торговли, общую цель содействовать развитие местной экономики и возвышать уровень жизни жителя. Усиление изучение русской культуры имеет важное настоящее значение, знать русскую культуру полезно для содействия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у экономики и торговли между Китаем с Россией, полезно для содействия развитию культурной индустрии. Проводить культурный обмен надо иметь открытое и самостоятельное культурное душевное состояние, надо обращать серьёзное внимание на многий областной, всесторонней, глубокий сертификационный культурный обмен.
Сильно развиваться китайско-русский туристский культурный рынок. Китай может создать русскоязычный интернет-сайт, чтобы позволить Китай развиваться интернациональнее. Это удобно для русских абонентов посещать и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 знакомить с китайской туристской культурой по-русски. Во-вторых в соответствии с особенностью, что количество людей туризма самообслужевания занимает большой масштаб в русских туристах, Китай может издавать русскоязычный каталог и транспортный справочник. Китае надо усилить культурную коннотацию туризма, туристским продуктам надо удовлетворять культурный спрос туриста и усилиться культурное качество, обогатить культурную самобытность и интерес.
Многие русские туристы путешествуют по Китаю только для шапига и главная деятельность туриста является покупкой на рынке и в магазине, этому проявлении нельзя продолжать. В связи с тем, что недостает необходимого культурного обмена, знание и понятие о китайской культуре русских людей тоже недостаточно, поэтому русские люди оформили культурное ошибочное понятие о китайских продуктах, которое подменит всесторонность односторонностью и главным звеном подтягивает все остальные звеня. Поэтому быстро производить средний и высокий туристский продукт, который имеет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ую цену, потребительную цену и местную особенность, это является важным объектом, чтобы китайскому правительству надо усилить туристскую индустрию. Всемерно осваивать туристский продукт, активно осваивать разный новый туристский продукт, который имеет местную особенность, живописную районную особенность, памятное значение и сохранную цену, это является очередным заданием.
Сейчас в Китае серьёзно недостаточно гидов на русском языке, уровень гидов на русском языке нерегулярен. Это является важным агентом, что обусловливает въездной туристский рынок в России.
А в Китае недостаточно гидовских рабочих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тоже является главным препятствием, что обусловливает китайские туристские бизнесмена продавать товар в некоторых местах России. Видеть перспективу, что торговый уровень Китая и России непрерывно усилится, развитие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имеет просторную перспективу. Благодаря особому географическому положению,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будет всё больше и больше пользуемый в туристской индустрии. Китае надо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 преимущество территории, содействовать воспитанию китайских туристских талантов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в стороне знания, политики и режима.
Нам надо создать китайско-русский центр обмена культуры, ускорить создать инфраструктуру культуры, в небольших городах тоже должны иметь свои театр, музыкальный театр, картинную галерею и другие инфраструктуры. В Европе эти инфраструктуры были универсальными. В многих больших городах Китая эти инфраструктуры тоже являются неполными. Совершенной инфраструктуре аппаратуры можно усилить функцию носителя, является основой создания культуры города. Китайско-русский центр обмена культуры должен иметь замечательную потенцию и силу притяжения, тоже иметь сильную радиальную силу. Многие содержания меропринятии имеют широкое пространство развития, и это представляет полезные условия ведению сетки и комплексному развитию.
3. Перспетивы развития регионального культурного обмена между тремя северо-восточными провинциями Китая с Россией
Активно расширять и углубить китайско-русское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о гуманизма играет незаменяемую роль в содействии непрерывному здоровому развитию китайско-русского всестороннего стратегического партнёрства. В фоне, что китайско-русское всестороннее стратегическое партнёрство проходит во десятилетие и непрерывно глубоко развивается, культурные обмены и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а между тремя северо-восточными провинциями Китая с Россией непрерывно развивается и углубится.
Усилить китайско-русское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о гуманизма, можно устроить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й культурный праздник,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ый конкурс, кино-неделю и другие культурные мероприятии в районе северо-востока Китая, Дальнего Востока и Восточно-Сибири. Вместе организовать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й симпозиум, который принимает санитарию за тему, проводить изучение по вопросам человеческого здорового сбережения. Через режим регулярной встречи приграничного района, обмениваться опытом и информацией о развитии режима окружающей среды и воспитания приграничных жителей.
Надо соответствовать новой ситуации развития отношения двух стран, творить новые образа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а, обогатить содержание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а, оздоровить систему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а, расширять влияние китайской культуры в России. Прежде всего надо едино планировать открытие работы культурного обмена усиливать силу диссеминации китайской культуры. В базе китайско-русского комитета гуманизма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а, продолжительно открывать "Китайский культурный праздник" и другие мероприятии, и форум ректора вузов и другие структурные объекты. Создать московско-китайский культурный центр, чтобы русским людям можно лучше знать о культуре Китая, полно сыграть роль диссеминации культуры и китайского языка семнадцати Институтов Конфуция и четырёх Класса Конфуция, непрерывно усиливать взаимопонятие и дружбы народа двух стран.
Мероприятия "Туристический год" является мероприятием тематического года, является важным решением, которое руководители двух стран решали на высоте китайско-русской дружбы из века в век и развития всестороннего стратегического партнёрства. Сильно открывать и углублять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о в области туризма, это содействует взаимопонятию народа двух стран и усиливает дружбу между двумя странами, имеет важное значение в укреплении всестороннего стратегического партнёрства и содействии всестороннему развитию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а в областях туризма, экономики и культуры двух стран.
Китайско-русские культурные ресурсы богаты, между двумя странами было широкое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о. Китайская культура бывает разнообразной, широкой и глубокой. Кофуцианство, дасизм и другие теории бывают известными в мире, в последних годах туристическая культура получает отличное развитие. А русское православные архитектуры имеют давнюю историю, мастерство балета бывает высоким, литературные работы заслуживают высокую репутацию в мире, народное художество имеет особое очарование. История городов в районе Дальнего Востока хотя была недальней, но эти города имеют замечательную потенциальность.
ЗАКЛЮЧЕНИЕ
Подытожив наблюдение, на базе анализа мы приходим к выводу, что в последних годах обмен между северо-восточными провинциями Китая с Россией бывает теснее, это усилит сношение двух стран в областях политики, экономики, воспитания и так далее, и имеет активное значение для дружественных визитов и торговых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 двух стран.
参考文献:
[1] 赵立庆. "一带一路"战略下文化交流的实现路径研究[J]. 学术论坛. 2016(05)
[2] 康微. 解读早期的中俄文化交流[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 2014(12)
篇9
关键词:社会文化理论 初中语文教学 小组互动
在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作为教学实施关键性环节的小组互动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教学的有效展开。大多的小组互动中,虽有小组的形式,但缺乏生生之间的有机合作,部分学生往往在交流中掌控着话语霸权,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成为了听众和陪衬。另一方面,生生之间缺乏思维碰撞的对话过程以及自我的反思过程,许多小组互动在表面看起来轰轰烈烈,可一节课下来,却发现学生什么也没学到,更别谈个人认知的发展。基于此,探析社会文化理论视域下小组互动的内涵,进而提出促进初中语文教学中小组互动的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社会文化理论:社会共享活动向内化过程的迁移
维果斯基是社会文化理论的代表人物。社会文化理论不是关于人类生存的社会层面或文化层面的理论,而是关于人类认知发展的理论。社会文化理论把语言习得看做是将社会活动和认知过程联系在一起的社会文化现象。[1]语言发展产生于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在社会交往中学习者积极建构意义,并通过该过程获得发展。可以说,发展即是“社会共享活动向内化过程的迁移。”
维果斯基认为,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在文化背景中发生的,人的发展离不开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对维果斯基而言,认知的发展过程不是儿童独自完成的,而是在和外界环境的不断接触中完成的。从本质上讲,知识的习得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是在与他人交往的环境中,透过经验分享和价值协商后达成的一种共识。同时,维果斯基强调个人所拥有的主观知识不是传递和复制来的,而是个体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的。不管是个人本身拥有的主观知识还是在沟通、分享、并对他人的观点检验、评判后形成的新知识都是个人内化的表现,整个过程都要求个人主动发挥自己的建构能力。由此,维果斯基指出,儿童与他人之间的交互是认知发展的基础,称为“智力之间的活动”;儿童对双方之间的交互,协商,争论的过程进行内化,称为“智力之内的活动”,学习就是智力之间和智力之内的活动的结合。[2]
二、社会文化理论视域下的小组互动学习的内涵
(一)小组互动的目的在于促进认知发展
社会文化理论视域下的小组互动的核心目标是促进认知发展。即,小组成员的互动不是传递预设答案的过程,而是在相互沟通和理解中促进新知识的生成。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就是要立足于学习者的现有水平,促进未来发展。个人认知发展的过程可归纳为下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个人认知的发展经历了他人提供支架式帮助,个人通过有意记忆脱离帮助,内化为无意识的行为这三个阶段,是一个无限递归循环的过程。在小组互动中,小组成员通过外化的同伴交往活动及个体内化的过程来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知,最终达到促进个体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的目的。因此,课堂上的小组互动绝不是看起来气氛热烈,学生滔滔不绝却一无所获,而是要了解认知发展的过程并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小组互动过程的有机合作性
社会文化理论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就是最近发展区。该理论认为,学习者的问题解决能力不仅在作为成人的教师和一定的专家指导下,而且在有更高能力的伙伴存在的场合,能够提升到更高的发展水准。[3]维果斯基详细解释了“更高能力的同伴(more capable peers)”,他指出,不需要每位小组成员在所有方面都表现到最好,因为大部分的活动都包括一系列的任务,某一成员在他擅长的部分可以给予他人帮助,同时在其他不擅长的部分也能得到他人的帮助。即使同伴之间的能力相当,但一个小组集合了所有成员的个人贡献要比独自一人更能建构一个解决方案。
小组互动过程的有机合作也意味着每个成员集体责任感与合作精神的培养。这里学习不是“个人自扫门前雪”的个人活动,学生不再是学习中的“单干户”,相反,每个人对自己负责,也对他人和集体负责,达到利益相关、彼此共赢的格局。在这样一个社会关系网中,学生既能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又能欣赏同伴,关心他人,彼此自尊自重,互信互爱,获得思想上的成长和精神上的满足。
(三)小组互动过程的对话性
课堂教学归根结底是一种“以对话为媒介的交互作用的文化实践活动”,知识是随着对话的继续而被不停地生产出来的东西。[4]对话的过程存在着大量的讨论行为,学生总是在分享和交流所需的资源和信息,总是在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帮助。
在小组互动中,由于每个学生的背景知识、认知结构都不尽相同,在与同一信息相遇时,就会产生不同层次的理解和各有特点的反馈。通过小组交流,又唤起了他人不同的或相似的观点和见解,或是责问,或是补充,或是质疑,或是批判,从而对某一问题产生了更高质量的理解。当然,这一理解并不一定要最好、最正确,重要的是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小组成员通过智慧的碰撞、思想的交通衍生出大量的协商,以及为克服表达上或是内容理解上的障碍而做出的会话性调整。正是这种同伴之间的对话引导着互动过程不断深入,实现了知识的分享和情感的共融。长此以往,学生就会逐渐摆脱原有认知的局限性,超越自我的能力水平,思维得到发展。
(四)小组互动的反思性
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的独特之处在于同时考虑社会活动与内化过程并将两者联系起来,使之相互促进。因此,课堂上的小组互动不仅包括学生间的讨论、交流,也包括学生观察、感受和倾听他人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方法并加以模仿、内化和应用的过程。将学生机械的分组,简单的组内交流不一定会对学生产生真正的影响,也不一定会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所以,要让学生的行为发生实质性的改变,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反思能力。
反思是指在小组互动中,生生之间不断的内化彼此的观点,吸取他人解决问题的经验策略,再与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对比,发现认知冲突,扩展和修正认知结构,从而形成对事物更高层次的理解。小组互动中,生生进行反思的主要手段是对比。对比不是一个孤立的,静态的教学阶段,它总是内隐于生生的对话、协商、感知和领悟之间,正是在不断讨论和探究中,实现着反思的过程。反思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在于生生在智慧的碰撞中发现自己思维的局限并改进的过程。
三、社会文化理论视域下初中语文小组互动式教学的策略
(一)营造一种促进平等、合作与探究的心理和空间环境
社会文化理论视域下的教学就是要创建一个致力于关心、合作、对话、意义生成的课堂学习共同体。[5]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一个平等、合作的心理环境。小组成员之间没有地位高低之分,任何一方的观点都不是绝对的权威,每个人都有机会独立思考并畅所欲言。同时,教师在面对学生的不同声音时,不能以自己预设的答案来判断学生的回答正确与否,而要抱有一种尊重、民主的心态,认真倾听和反思,鼓励学生勇敢表达。此外,语文课堂应该充满对学生具有挑战性的各种真实的探究机会。学生可按照自己的节奏,结合自己的经历,自我调控地去发展。只有当学生们真正享有解决问题的自时,小组互动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营造出平等、民主的氛围。
小组互动是在一定的空间环境下进行的,教学场景的布置应体现合作与创新。在分组方面,根据学生的性别、性格、学习态度、动手能力等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划分为互补性的小组,每组4-5人。教师可对小组内成员分配角色,如,汇报员、记录员、监督员、检查员、组织员等。在座位设计上,尽量为“田字格”形结构,这样有利于生生、师生之间通过手势动作、面部表情来进行互动。
(二)创设开放性问题,开展任务型学习
任务最主要的是关注意义,关注学生如何表达想法,传递想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选择学生感兴趣、有话说的话题,并围绕这一话题设计一个完整的任务链,任务之间由易到难,逐步推进。如教师在教授李白的《行路难》一诗时,可以设计以下三个任务来帮助学生理解。第一:“你心中的李白”。这个任务学生主要通过了解李白的生平以及回忆学过的李白的诗来谈谈自己的感受。第二:“走进李白”。 读文是为了阅人,那么在这首诗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白。可以从文章的主旨以及字词句理解的角度来谈,如“冰塞川”象征着作者面对的艰难险阻,“拔剑四顾”暗示了作者不甘消沉,奋勇直前,“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又唱出了作者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第三:“李白与我”。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志向?我要从诗人身上汲取怎样的品质?摆脱了传统的诗歌教学仅停留在背诵,字词翻译等知识层面上,这节课上的非常成功,人人都置身并享受完成任务的过程,兴趣浓厚,情感充沛,你来我往,讨论热烈。
此外,在任务的完成中,教师也要多提富有开放性及探究性的问题,以便引发学生展开积极的交流与合作。如,和李白经历相似人物,你还知道哪些?他们有着怎样的经历?这类开放性的问题答案是不唯一的,不唯一性使得不同观点的学生在思想的交锋中来展示各种观点并最终达成共识。当然,相对结果来说,更重要的是智慧碰撞的过程,既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了和思维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际能力。
(三)设计开放性和探究性的问题
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多提开放性及探究性的问题,以便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引发生生之间展开积极的交流与合作。如,在教汪曾祺先生的《胡同文化》时,教师可以提问“老北京胡同有什么特点?”进而思考:“老北京与其他文化名城有什么区别?”要回答这一问题,学生就需查阅资料,了解我国的文化名城,进行比较,进而深入讨论。又如,在教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时,小说中的阿Q以丑为荣,盲目自大,自我陶醉于虚伪的精神胜利之中。但在现实生活中,精神胜利法造就了人们积极宽容的处世心态,面对困境时要多考虑积极的一面,忽略消极的一面,请同学们就精神胜利法谈谈自己的看法。像这种开放性和探究性的问题答案是不唯一的,不唯一性使得不同观点的学生在思想的交锋中来展示各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当然,相对结果来说,更重要的是智慧碰撞的过程,既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际能力。
(四)采取促进学生合作与发展的评价方式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关注人的发展”。这就决定了在语文课堂中,评价不仅局限于学生可以量化的知识,还应把态度、情感,合作意识,反思能力等作为评价的内容。
课堂测试是一种最普遍的评价方式,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课堂测试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个人提高分以及个人在小组中的得分。以提高分作为对学生评价的依据,改变了以往那种为了个人名次而争输赢的模式,使学生清楚的认识到,不论以往成绩如何,在一个学习共同体中,只要不断努力,力争超越自己就能不断进步,就能为小组做出相应贡献。这样,学生的自尊心、学习态度、合作意识也会相应的发展。
描述性评价也是一种很重要的评价方式。与传统的评课方式相比,描述性评价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差异性与独特性,仅仅如实的描述现象,如学生的参与程度,互动状况,是否有创新的观点等。每一位学生都能通过其他小组成员或老师所提供的信息描述来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和学习策略。用描述性评价来构建相互依赖的合作关系,同时促进自身积极反思,将是促进学生合作与发展的重要法宝。
注释:
[1]高瑛:《认知与社会文化理论视域下的课堂互动话语研究述评》,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4期。
[2][5]Wells:Dialogic Inquiry:Toward a Sociocultural Practice and Theory of Education,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10.
篇10
职业运动员文化教育教学现状对策一、前言
新经济时代,职业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成为我国体育事业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此,我国也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受历史条件、文化体制、社会环境和思想观念的影响,我国体育文化教育仍停留在较低水平,同时也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在此背景之下,我国职业运动员文化教育问题亟待解决。
二、目前我国职业运动员文化教育现状及问题
文化素质是人类在生存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无论是哪一个行业,都无法忽视文化素质的重要性。而在我国现行举国体制下,职业运动员更应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这样才能有效诠释中国的体育精神,得到全世界的肯定。然而,目前我国职业运动员的文化教育仍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体育职业运动员文化教育现状堪忧。
1.职业运动员自身文化教育理念的缺失
近些年来,我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在国际上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是,职业运动员的文化素质仍停留在较低层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现今的体育文化教育理念不强。一旦职业运动员达到退休年龄或并未在体育方面取得相应的成绩,就将面临离开体育这一职业的困境。虽然职业运动员拥有较好的体育技能,但是在缺乏相应的文化教育的情况下,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
2.文化教育环境不佳,教学质量低下
目前,在我国体育事业建设中,对职业运动员的培养更多的注重于“练”而非“学”。职业运动员往往在很小的时候就被挑选进入体育运动学校进行竞技体育的培养与转化训练,缺乏正规的文化教育熏陶,促使职业运动员文化教育基础水平普遍不高。
3.文化教育教学体系的不完善
相对而言,在现有的教育体系下,职业运动员专业面过于狭窄,对未来职业的选择性也比较小。大多数职业运动员只进行过相关运动技能的专业训练,虽然有些进入高校学习,但是在校期的科目开设过少,加之文化基础薄弱,在毕业之后仅凭大专学历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因此,部分职业运动员考虑第二次就业的去向,开始走进夜校外语、计算机等自学考试课程的课堂,并呼吁在校期间增加教学内容,拓宽专业知识,优化教学内容。
4.教育培养模式不明确
目前,我国竞技体育事业主要由政府出资,其目的是围绕国家利益而开展,这势必削弱对运动员的人本关怀。即使部分职业运动员的培养模式已从以前单一的体育运动学校的专业运动技能培养模式,转变为与各初高中以及大学联合培养模式,以弥补职业运动员在文化课学习上的不足。但是在国家与个人之间的模糊培养模式下,仍然只是关注运动员在运动成绩的表现上而忽视对运动员文化课的学习与考核。
5.职业运动员文化学习时间偏少
根据调查显示,职业运动员的平均锻炼时间为3.5小时以上,而少年运动员的训练时间超过4小时。对于少年运动员来说训练时间明显偏长,特别是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这种现象更为普遍。部分学校的教学课时数远低于平均时数,大部分时间都用于体育训练。青少年时期过早的进行专业化训练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发展,同时还会使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时间大为缩水。
三、举国体制下我国职业运动员文化教育症结所在
1.“练与学”体制不完善是导致运动员文化教育欠缺的原因之一
一直以来,我国运动员的训练体制是三级式的培养,带有一定体育特长的运动员从小被选,然后在体育运动学校集中训练,此后根据训练成绩层层选拔。少部分职业运动员有幸进入国家队最终退役,这样的训练教育体制最大的缺陷在于职业运动员不能接受正规文化知识教育。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竞技体育在短时间内有一定的突破,但在任务重,时间急促的情况下,在训练上通常我国选择了“举国”集中培养模式。久而久之,就逐渐形成了一种围绕运动赛会,各级训练队或学校争分夺秒积极奋力拼搏的状况,这就使得职业运动员在文化知识的接受上相应的减少了时间,同时文化教育经费也相应缩减,职业运动员在综合文化素质方面也逐渐降低。
2.职业运动员普遍忽视文化教育重要性
据一项调查资料显示,目前很多职业运动员都抱有这样的期待,在训练过程中对于文化教育的忽视大有人在,并坚定只要有优异的体育成绩,退役后仍无后顾之忧,并且他们期待这样的训练教育体制成为永远。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发展,举国培养体制在取得成功的同时也在不断受创,就业要求的提高致使职业运动员退役后找不到适宜的工作,国家只能为少数成绩优异的运动员解决就业。问题之所以存在,是经济体制改革时期的必然结果,有其合理性与历史必然性。
3.运动训练与文化教育很难有机结合
在“练与学”的过程中,文化教育与训练的目标和规律各有侧重。法规规定了职业运动员每周的文化上课时间,在实践过程中,大多数教学单位开设了每周12课时的文化教学课,部分单位坚持每周20个课时,全体的时间安排即是半天上课加上半天训练。但真正的症结在于文化教学课的效果才是职业运动员义务教育的本质所在,开设一定课时的文化学习课只是文化教学的基本保证。大多数教学单位在一到六年级开设美术、音乐、语文、数学、外语等相关课程,但频繁的外出比赛和集训占用上课时间、学习不系统、出勤率低等现象屡见不鲜,文化教学实施的过程中,缺乏一定的监督机制,教学课的开设不能很好的落实,教学质量不尽人意,在文化课的学习上,从小输在起跑线上,与同年级学生相比,职业运动员文化知识的接受程度与之有天壤之别。
4.管理运行机制的不顺,监督保障机制的不健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运动管理中心相继成立,文化教育工作开始依附在这之上。至此,职业运动员的文化教育管理工作转移,由运动项目管理中心主要负责,但由于受到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影响,形成了文化教育部门与体育部门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格格不入,导致不同目标之间不协调。当两者发生冲突时,追求运动成绩将会占一定的优势,而这样的矛盾亦是无法消除。教育与体育系统的不协调以及不相容,职业运动员文化教育得不到相应的保障和重视,加之监督保障机制没有很好落到实处,职业运动员对于文化知识的学习与吸收十分零散,这就致使职业运动员的文化缺失加剧。另外,由于教学时间的连贯性得不到保证,文化教育在层次上无法得到提高,教学质量难以得到基本保障。
5.体育系统并非专门的管理部门,其教学管理人员与专业化水平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教学资源匮乏,系统教育管理水平较低是目前体育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之一。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不同地区体育事业和经济水平的不同,导致其重视程度有所偏差,教育资源从整体上来看由于物力、人力、财力方面长期投入不足,教学设施落后,资金不足,师资力量薄弱,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式陈旧等,文化教学课的教师在待遇方面偏低、进修难等造成教学水平低、教育质量难以保障等。其次,基础教育不系统,职业运动员在后期的教育中难以得到补救。在我国,大多数职业运动员7岁左右就开始训练,因为我国商业体制的培养模式,很多运动员没有得到完整的小学教育,中学阶段紧接着脱轨,致使职业运动员上课听不懂,积极性下降。久而久之,造成恶性循环、最终厌学等。教育系统没有严格的考试制度,对职业运动员的义务教育没有落到实处,基础教育不牢靠,后续的高等教育、专业教育等难以得到保障。
四、举国体制下我国职业运动员教育模式的构建
新形势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人才市场竞争剧烈,毕业生就业制度、劳动用人制度相继改革。职业运动员文化教育的不足与缺失,给自身、竞技体育和社会发展方面都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不仅侵犯职业运动员接受文化教育的权利,也违背当代体育竞技的训练规律。知识体育后备人才队伍不能长远发展,影响职业运动员训练效率的同时,对职业运动员全面发展也造成影响,造成社会就业压力加大。长此以往,影响国家对于专业人才群体综合素质的评价。如何让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无论在文化课,还是在运动训练方面都有良好的发展。对此,加大对文化教育课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显得愈发重要。除了必要的运动训练,如何协调好“练与学”的关系,对体育竞技相关培养团队或部门而言难度相对较大。忽视文化学习,偏重训练的现象也比比皆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对职业运动员进行全面的教育,无论是文化素质、道德素养、竞技能力等方面,都要引起我们的关注,走出教学误区。
1.完善文化教育管理,加强督导
(1)提升文化教育理念
职业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部门的有关文件中,都突出强调要加强体育职业运动员的文化教育程度。但是,在各省市的体育建设过程中并未得到有效的实施,文化教育也只是简单的理解为文化教学。对职业运动员的教育仍只是以技能传授为主,教授的相关知识局限性也很强。文化教学只是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职业运动员的文化素质,促进职业运动员的全面发展。
(2)加强对职业运动员的日常生活管理
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运动员容易受到物质条件、经济利益的诱惑,这就容易造成原本用来学习的业余时间变成了物质享受,这些都受制于运动员自身的文化素质的高低。针对以上问题,除了重视职业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外,提高对职业运动员日常生活的管理亦是重中之重。加强对文化知识学习的监督和培养,需要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和国家的共同努力与协调,使运动员在精神、文化水平上与运动成绩得到共同提高与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完善相应的教学体系、拓宽办学思路,对于我国职业运动员的培养至关重要。充分发挥现有教育机构在体育教学上的优势,构建多元的文化教育体系,进一步增加职业运动员接受文化教育知识的渠道。此外,文化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条理、有规划的教学系统。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文化教育督导,健全文化管理体系。
2.发挥体育专业学院、体校的作用,改革运动员成人教育机制
(1)完善文化教育教学体系
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职业运动员对于文化知识的索取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用人机制的不断改革与发展,亦促使职业运动员对文化学习观念的转变以及对文化知识学习的重视。目前,职业运动员对于科学文化知识的需求广泛提高,对文化知识的学习有着极大的热情。而我国体育系统现有的文化教学体系不能很好地满足职业运动员对于知识的需要。随着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逐步完善,职业运动员训练与教学体制由体育系统自办,这容易导致教育脱离大环境,对职业运动员这样的特殊群体进行不完善的特殊教育。随着这种体制的发展与成长,在这样体制下训练以及接受教育的职业运动员,基本上脱离了基本的文化教育。
(2)明确教育培养模式
职业运动员接受教育层次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职业地位,用体育成绩的辉煌与否来判定职业运动员是否优秀已逐渐退出舞台。目前,职业运动员接受各层次教育的渠道不通畅,造成职业文化教育体系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多年来,我国竞技体育的培养模式都由国家包办,职业运动员从进入相关的体校或体工队学习开始,对于职业运动员的上学、待遇、工资甚至退役后的第二次就业,都由国家一手包办。职业运动员在这样的状况下对于文化知识接受方面形成了一种由国家负责的传统观念,对于文化知识学习缺乏动力。在参加体育训练时间里,其他事情不必太多的考虑,包括文化知识的学习问题,只考虑刻苦奋进、不断攀登、夺得佳绩,这样的途径延续了50余年。
(3)利用一切教育资源开展职业运动员的文化教学
一方面,改革体育总局自办教学的体育系统,利用高校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拓展专业知识设置,从普通高校寻找资源,开设如非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等的课程,满足职业运动员对于退役后未来择业的文化知识需要,增强其在退役后的知识技能;另一方面,改善办学模式,扶持普通高校大力创办有一定水平的运动队伍,拓宽职业运动员招生渠道,大力推广招收退役或现役职业运动员,通过比赛等一些形式,加强高校对职业运动员招生的积极性,拓宽职业运动员文化教育之路。
3.落实、改革培养体制
(1)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随着身体的成长,职业运动员在体育锻炼方面所占用的时间也越来越多,进入高校后文化教育更加困难,比如游泳、乒乓球和跳水等项目都出现了类似问题。虽然,近些年大量的运动技校纷纷建立,但是由于教学水平不高、教学设施不完善、教学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职业运动员的文化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此外,各省市为了培养体育技能突出的职业运动员,常常过分强调对职业运动员体育技能的要求。当文化学习和运动训练发生冲突时,往往会牺牲职业运动员的文化学习时间。由此,职业运动员接受不到系统的文化教育。
(2)提高职业运动员自主学习意识,保证职业运动员学习时间
职业运动员文化素质基础薄弱,很多从事体育事业的职业运动员,早期都面临过学习困难的问题。相比文化学习,职业运动员更希望投入到技能锻炼之中。而在职业运动员日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应文化教育的引导,运动员对文化学习提不起兴趣,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也为教学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目前,我国职业运动员文化教育主要建立在训练的基础之上,根据国家的教育政策,体育总局等相关教育职能部门针对运动员提出了原则要求,制定宏观管理政策且进行监督检查等。各级训练部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按照体育总局要求制定相关地方政策并进行实施。
4.以中小学素质教育为主体
体育总局应注意重心的转移,从以前集中精力于运动员竞赛与运动训练,到将职业运动员义务教育的任务交由相应的教育部门,建立并完善中小学业余训练文化教育体系。同时,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整合教育资源与体育资源,将学校这样的组织作为培养运动员的载体,遵循体育及教育规律培养职业运动员,有别于其他体工队的教学模式,通过体育学院附属的体校对职业运动员统一管理,将学习与训练有机的联合起来,通过这样的培养模式不断地向国家输送有文化有素质的职业运动员。
五、结语
总之,要想更好地发挥我国教育事业举国体制的优势,就应重视对职业运动员的文化素质的培养,构建合理的文化教育模式,使我国的职业运动员在夺取金牌的同时,也会因他们的文化素养而受到全世界的尊敬和赞扬。这样,不仅可以弘扬我国的体育精神,还有助于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性。
参考文献:
[1]高雪峰.论职业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的改造与重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3).
[2]蒋志学.运动员文化教育是我国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6,(1).
[3]王凯珍,潘志琛,王华倬,刘海元.我国职业运动员文化教育缺失的分析与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