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文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01:29: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媒介文化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关键词:动漫文化传播
引言
进入21世纪后,世界各国都清楚地认识到: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和较量,不仅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硬实力上,而且也表现在文化方面的软实力上。动漫是文化全球化跨文化传播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当下世界各国民族文化传播与竞争的新领域。动漫作为文化领域的一个分支,由于其跨国界性和易传播性,可以将一个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潜移默化地灌输给每一个受众,并使受众产生文化认同,进而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鉴于动漫跨越疆界的文化辐射力,它在体现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同时,更肩负着树立国家形象的职责,因此也越来越受到各个国家的高度重视。正是鉴于动漫在跨国界文化传播领域具有如此重大的作用,本文在对文化视角下动漫的特点进行详细解读的基础上,通过充分挖掘它所具有的潜在的文化输出功能与形式,希望能为我国动漫作品制作中的民族文化呈现提供一些借鉴。
文化视角下动漫的内涵
动漫是一种视觉文化。动漫首先是一种文化,再者它是以视觉影像为中心的,是一种视觉文化。所谓视觉文化是指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动漫同样是以视觉形象为中心的,它主要凭借视觉图像传递文化信息,因此从视觉文化的定义可以得出动漫也是一种视觉文化。同时,动漫还是一种特殊的视觉文化,它往往呈现出“浅显”与“通俗”的特征,常常表现为一种可视化的形象狂欢,这种视觉形象所传递的信息很容易被广大受众理解与接受,也正是这种视觉上的形象狂欢使动漫逐渐成为广大受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视觉文化形式;作为一种特殊的视觉文化,动漫中的视觉图像能够轻松地跨越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语言文字的障碍,而且这种视觉形象往往承载着一定的民族文化,在动漫传播过程中这种以娱乐为目的的视觉形象能够直达人的心灵,使受众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和是非善恶观受到动漫中所承载的他国文化的影响甚至改变,并能使传播国的文化和价值观体系轻松地渗透到被传播国,甚至可以在此基础上建构起良好的国家形象。
动漫是一种新型的文化传播载体。美国著名学者Napier认为,“动漫是一种媒介,而不单单是电视或电影,更不单单是一种艺术风格”。动漫作为一种媒介,是对民族文化的再现,也是一种文化再生产的形式。“要很好地理解动漫,对传播国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是相当重要的。’唱动漫正是靠这一点来激发受众产生了解传播国文化的欲望,一方面它通过本身所承载的内容来传播文化,让受众通过动漫内容了解文化;另一方面它能够使受众产生了解传播国文化的强烈欲望,即试而使受众主动去了解传播国的文化。动漫作为一种文化传播载体,首先体现为一种视觉形象,需要人们通过视觉去感知,在人们感知的过程中将文化传播出去并植人人的心灵。而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和文化传播形式,动漫无疑也承担起了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责任和使命。由干动漫有着超越国界、超越种族的巨大力量,能够使受众在享受视觉形象的过程中逐渐接受传播国的文化,并使受众的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模式等受到传播国文化的熏陶与改变,可以看出,作为一种民族文化传播载体,动漫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且是其他文化传播载体所不能比拟的。
动漫中文化的传播
题材。动漫的题材直接关系到动漫产品的故事内容与文化氛围,因此是动漫传播民族文化的主要手段。早期的动漫作品大都改编自童话、神话、经典小说等,当时在动漫发展还不是很成熟的情况下,采用此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_L降低风险,因此各国早期的动漫大都是通过题材来传播本国文化的。例如,迪士尼早期的电影动画片大多从欧美传统文化中取材,如《白雪公主》、《罗宾汉》等,这种题材取自传统文化的动画片都打着鲜明的美国文化的印记。
动漫题材之所以会成为动漫传播民族文化的主要手段,是因为动漫题材中往往包含着属于一个民族的特定的文化符号,这些文化符号能够鲜明地表现出一个国家的典型的民族文化背景,它本身就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在动漫传播的过程中,这种题材所代表的文化背景与受众原有的知识背景产生共鸣,并对受众记忆中的知识体系产生强化,从而使这种带有明显国家烙印的文化信息通过动漫题材传递给每一个受众,让受众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传播国的文化。动漫的题材虽然可以进行文化输出,但是在题材的选取上,一定不能照搬照抄已有的作品,不能没有创新。我们在通过动漫题材进行文化传播时,既要对传统题材中思想文化的精髓进行吸收,又要根据时代的文化风尚和意识形态进行改编,使剧本既保留民族文化色彩又不失时尚感,这样才能通过动漫题材将本国的文化思想传遍世界。
场景。动漫场景中有些元素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文化代表意义,这些元素一般都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而且这种具有民族特色的元素很容易被受众识别,使受众在识别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被动漫中的民族文化所感染,产生一定的文化认同。因此,在场景中添加一些符合剧情大背景且具有民族特色的元素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传播国的文化背景,也是动漫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场景中加人适当的民族文化元素,这方面做得最好的应是日本,在日本动画片的许多场景中都能看到诸如樱花、和服、武十刀、富士山等具有强烈民族特色的元素。漫天飞舞的樱花、漂亮的和服、代表英勇气质的武士刀以及雄伟壮观的富十山等一系列元素不仅仅是被简单地罗列在场景之中,而是通过动画技术将这些元素的美表现得惟妙惟肖,使受众在审美的过程中对这种民族文化产生憧憬与向往,并在受众心中树立起良好的国家形象。这也正是动漫区别于其他文化传播形式的关键所在,它可以通过动画的完美表现,在世界各国树立起本国的良好形象。日本政府很早就认识到了动漫这种独特的文化输出功能,也因此提出:希望通过本国的动漫艺术进行“动漫外交”和文化输出,争取做到让人一听到“日本”,就立刻想到“明快、温暖、漂亮和Cool。动漫场景中的元素可以借助动画技术将一个民族的形象与文化表现得非常唯美,这也正是其他文化传播形式所不能比拟的。
人物形象、。动漫是一种新型的文化表现形式,它以动漫形象为基础,动漫文化是通过动漫形象来进行提纯,并将某种文化内涵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附着在动漫形象上由于动漫形象能传达角色性格、个性特征与故事情节,其气质个性、动作举止、外在形式都能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能够直接体现动漫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对于受众有着直接的吸引力,因此它也是动漫进行文化输出的重要途径。
在动漫传播的过程中,动漫形象会逐渐转化为财富,并转变成一种文化的代表。人物形象的性格、生活习惯等都能折射出一个民族的文化,这种文化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和是非善恶观念。迪士尼一只小小的米老鼠,竟然不动一刀一枪地把美国价值观轻易地传播到世界各地,不但极大改善了美国人在当地的口碑,而且也影响了各国的价值标准、审美情趣甚至生活习惯产正是这种具有品牌效应的动漫形象才能有强大的力量,跨越国界将传播国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也只有这种具有品牌效应的动漫形象才能更好地诊释一个民族的文化,进而将一个民族的文化思想、价值体系、民族气质传递给受众,这也正是动漫中的人物形象在文化传播中的魅力所在。
篇2
【论文摘要】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改革开放后,随着民众对西方文化的推崇、对西洋节日的追捧,导致了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有逐渐式微之势。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来讲,要改变这一局面,电视媒体作为大众获取信息首选媒介之一自然承担起了传统节日文化传播的重任。
中国的传统节日大部分起源于先秦时代,它在流行和演变过程中,吸取了儒、道、释文化等多元因素,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如今,更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精神动力。
然而,在现代工业文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一个个舶来的节日,如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在我国的青年人中大行其道,而由于传统节日的精神文化内涵的缺失,中国传统节日处于尴尬境地。清明节一度成了“烧纸节”,端午成了“粽子节”,中秋成了“月饼节”。这两者的此消彼长加剧了传统节日文化的断层现象,致使传统节日文化从形式到内涵都正在走向虚空。而电视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和巨大的影响力,在传播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当前电视媒体在传播传统节日文化方面,也存在众多问题。
一、当前电视媒体在传播传统节日文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1、电视媒体节目形态单一
电视节目形态是电视传播传统节日文化中的形式,而当今,传统节日文化基本上都是以文艺晚会类节目为主,访谈对话类节目、杂志类节目、综艺娱乐节目、益智游戏节目、情景剧等节目形态甚少,节目形态过于单一。
2、电视媒体没有将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常态化
众所周知,每年有春节、端午、中秋、清明等传统节日,只有在特定的节日期间,电视媒体才会制作相关电视节目来弘扬传统节日文化,而节日一过则销声匿迹,这不利于电视发挥传播传统节日文化的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作用。
3、节目资源整合力度低,造成节目资源浪费严重,不能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
二、电视传播传统节日文化的优势
1、在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当中,电视普及率高
我们所讲的“普及性”是说它是“雅俗共赏”的。中央电视台一年一度的春晚,把老少几代不同文化水平的人们都聚集到一起,共同欣赏其节目,就是最好的印证。
2、电视传媒所特有的视听兼备、声画并茂的优势,使它在传播领域确立了重要地位
报纸和广播都是单通道传播媒介。电视的传播符号是图像、声音、文字、色彩等多种符号的综合传播,是一种双通道传播媒介,具有声画并茂的优势以及强烈的目击感、现场感和冲击力。
3、电视传播的综合性
电视因其自身的传播优势和技术优势而成为一种全新的艺术形态,电视形象直观、生动灵活,给受众一种直观形象,极具诱惑性和感染力的氛围,因而更容易对受众产生移情作用,获得一种想象的、官能的刺激或精神的愉悦,对受众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三、电视媒体传播传统节日文化的方式多样
如今,我们正在经历着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世界文化的趋同倾向是一个突出问题,越来越多的民族文化正在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然而,无论在任何时候,深厚的传统节日文化都是一笔得天独厚的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生存和进步的宝贵资源,我们应去弘扬和利用。电视媒体作为大众获取信息首选媒介之一,自然承担起了传统节日文化传播的重任。
1、推出新晚会概念——将晚会类、综艺娱乐类、益智类节目元素有机融合在一起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大量海外的电视节目形态的引进,使节目在栏目设置、主持风格、节目题材等诸多方面呈现出严重的趋同现象,缺乏差异化使节目的吸引力急剧下降,从而使节目的生命周期也大为缩短。近几年,虽然专家倡导“弘扬中国传统节日、保护传统节日文化”,但这并没有引起人们对传统节日的关注。
面对这一尴尬的局面,去年的七夕节,安徽卫视制作了一期与众不同的电视节目——《7月7爱传万家情歌会》,这场晚会将七夕的传统浪漫情怀和晚会类节目的现代元素结合在了一起。对节目主题、宣传语、片头片尾、主持人形象、演播场地、声画造型、音乐、节奏、色彩、色调。等元素进行一系列的定位,使之与节目内容相融合。据百度数据报告,“七夕”百度搜索指数在1个月内翻4倍,日均搜索七夕超60万次,网络视频点击量过百万,安徽卫视贴吧点击量,在播出当天成为上升量最快的贴吧之一。该节目之所以如此成功,因为它摆脱了常态的晚会类节目,将晚会类节目、综艺娱乐类节目和益智类节目元素融合在一起。节目有《爱的悠悠球》、《明星大挑战》、《恋爱足球》等综艺类节目;主持人群推出的《鹊桥会》和魔术等娱乐节目;还有众多的晚会类节目,节目形态多样,并且将各个节目都融合在了一台晚会中,紧紧锁定了上亿观众的眼球。
2、实行“编播季”节目编排策略
多年来,电视界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在打造传统节日时,重节目内容和质量,而轻节目整体编排和节目资源的重新整合,这一做法无疑造成了很大的浪费,也没有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面对这一现状,央视、重庆电视台、湖南卫视、安徽卫视从自己的节目资源、频道定位和品牌特色出发,实行了“编播季”的节目编排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编播季”节目策略是指一年分季节、分时段的编排策略,这种季节性的编排策略不仅有助于培养观众的忠诚度,而且还可以提高电视的市场竞争力,重庆电视台是“编播季”的先行者之一。2005年暑期,重庆台将旗下的都市频道临时改为“暑期频道”率先试水,结果市场反映十分理想。对频道架构做出“改版性”的调整,此举让重庆卫视在全国省级卫视的收视排名冲至第三位。2006年初,重庆卫视利用元旦、春节两节紧密相连的机会,从元旦开始,跨越春节,直至元宵节,推出了“黄金月、中国结”的编排项目,同时在这时提出了“编播季”的概念。这个“编播季”以元旦晚会拉开序幕,以春晚为。2007年,又以“合家欢·中国结”作为节目编播主题,“黄金月”编播紧扣中国老百姓的审美期待,突出欢乐、团圆、回家、感动等关键词,同时为黄金月量身定做节目,打造出一批具有高知名度的品牌节目。
“编播季”对节目资源和频道资源进行变革,把过去那种单纯的、静态的、封闭的节目播出方式转化为整体的、组合的、动态的、开放的播出方式,“编播季”与中国传统节日结合起来,实现了各种电视资源的优势集合和联动播出,降低了成本,打造出自己特色的品牌节,同时赋予了电视传媒更大的影响力,而且也促进了传统节日与现代传播方式的互动,实现了“互赢”局面。
3、通过电视专题片的形式来传承传统节日文化
电视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不能仅局限在节日的特定日子里,要形成连续的、持久的“攻势”。因此,即使不在节日期间,电视完全可以利用专题片来传承传统节日文化。
传播传统节日文化的专题片要力求精美的制作。专题片无论从画面、配音、配乐和形式创新等各方面都有明显力求精美的意识,这样才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特别是在解说词的文本方面,要用深刻的、有感染力的、细致精美的解说词来赢得观众。
2009年,宁夏卫视频道《印象宁夏》拍摄制作,作家郭文斌客串主持并解说的《我们的节日:春节》十集系列专题节目春节期间在宁夏卫视播出后,引起强烈反响。郭文斌以独特的、精美的诗化语言风格,从喜庆、团圆、感恩、祈福(上下集)、天人合一、点灯时分(上下集)、传承、兴旺发达八个方面全面深入地诠释了传统春节所包涵的深厚的文化意蕴。他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元素出发,通过对春节的阐述和发挥,循循善诱,把观众带到了一个全新的文化旅行之中,听来回肠荡气,引人入胜。不少观众认为,这个节目是对中国古老的春节文化的一次升华和推进,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次激发和再认识,这期节目非常成功。
结语
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电视媒体可以通过多样化的传播路径,充分运用民族传统节日,大力弘扬民族优秀的节日文化,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对于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我国的电视媒体正在逐步走向国际化,在这个过程中,电视既能巩固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又能在国际传播中丰富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并在国际范围内确立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世界认同,最终达到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①傅德岷、 韦济木、 马培文:《中国传统节日》[m].重庆出版社,2005:8
②高晓红、刘羽、张绍刚,《电视节目形态分析》chinardr.net/rdr
/bbs/dispbbs.asp?boardid=9&id=2722
③韩永青、李芹燕,《传播媒介对“象征性现实”的策略性重构》[j].《新闻界》,2009(2)
篇3
关键词新传播媒体广告媒介发展
一、新媒体与广告媒介
1.新媒体
所谓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主要是指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具有新特征的媒体形态,比如说网络媒体、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手机媒体、等等,另外还有论者把博客、播客等也列入到新媒体的范围之内。据研究表明,新媒体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还有学者把新媒体定义为“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
(1)新媒体的内容
新媒体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四类:
①文本类:例如文字短信,网络BBS、MSN、QQ、电子书等应属于新媒体的文本类。
②音频/音乐类:例如是手机中的彩铃与音乐业务,以及网络上可收听下载的音乐等。
③视图/短片类:包括一些图片、Flash、二维动画、三维动画、网络视频等。
④游戏类:指网络游戏、手机游戏等。
2.新媒体的特点
消解性、交互性、跨时空性和大众性是新媒体的四个主要特征。
首先是消解性,一是新媒体消解了传统媒介之间的界限,例如网络可以包含文字、图片、声音、影像视频数据等多种信息形式,因此,网络媒体实际上也就是包含了多种媒体形式的综合型媒体;另外,新媒体也消解了国家间、地域间的边界,消解了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
其次,新媒体具有交互性。网络诞生以来,媒体传播的互动性大大加强了,传者与受者之间可实现即时互动和角色转换。
第三,新媒体的跨时空性,例如通过网络我们可以超越现实时空限制认识不同地域的人们,也可以知道更多的讯息。
第四,新媒体的大众性,例如互联网就是一个向公众开放的平台,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
2.广告媒介
广告媒介是指能够借以实现广告主与广告对象之间信息传播的物质工具。
(1)广告媒介的类别
按照媒介的载体与传播途径划分,有以下几种类别:印刷媒介,如报纸、杂志、挂历、书籍、地图、明信片、海报、传单、票证、标签等;电子媒介,如广播、影视、电动广告牌、幻灯、光导纤维等;通讯媒介,如手机、传真、电子邮件等;户外媒介,如路牌、霓虹灯、高层建筑、旗帜等;销售现场媒介,如橱窗、招牌、室内外装潢等;流动媒介,如交通车船、飞机、手提袋、包装纸、广告衫、购物袋、雨伞、书包等。
(2)广告媒介的作用
广告媒介规范了现代广告的主要传播模式。广告的策略、定位分析、创意、文案一起构成了广告活动的主要体系。广告媒介定位广告市场。广告媒介在选择和组合上,如版面大小、时段长短、刊播的次数、媒介传播时机等等,都对广告的运行进行了准确的把握。广告媒介决定广告是否能够达到目的。广告媒介决定广告效果。
第五,广告媒介推动媒体发展
广告媒介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在推动媒体发展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广告促进媒体经营环境的改善,广告是各大媒体区的资金来源的一个很大方面。目前,我国电视频道出现专业化趋势,如专门的影视、音乐、体育、财经、娱乐、生活类频道的出现。而频道专业化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广告主要求广告实现“精确传播”的需要,在广告精播的同时,也使得观众在选择感兴趣的频道节目时,也可以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广告,这些广告在该种播出状态下就会受到更多的关注,从而实现广告、节目的双赢。
随着不断的进化,媒体的广告形式产生了新变化,那就是软广告的出现。软广告作为一种新型的广告形式,因其以新闻或服务类信息的形式出现,不易引起读者的反感和排斥。服务性信息的出现,使媒体内容更加实用,广告使媒体不仅成为重大新闻事件的载体,也成为了大众服务信息的载体。
广告的关键在于创新,为了提高广告效果,各种新媒体层出不穷,媒介技术日新月异。新媒体概念不仅仅局限于由科技发展带来大的媒体形式的创新,更包括媒体使用方式和地点的创新。楼宇广告、公交移动广告、DM杂志(免费杂志)……在现代都市中,这些新媒介不断涌现,其背后一个重要的动因便是广告。可见,广告在推动媒体发展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总之,在新媒体的背景下,广告媒介也在不断的变换,在寻求新媒体下的最优状态,媒体广告的新形式、新内容层出不穷。媒体发展促进广告媒介的变化,而在广告媒介自身发展的同时,在推动媒体发展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二、广告媒介在新媒体中的新形态
广告应用于新媒体中产生了一些新形态。
1.手机广告:通过文字或彩信的方式发送广告。
2.网络广告:通过文字或音频、视频等进行表现,形式容易,覆盖面广,依据广告在网络上的载体和方式划分,网络广告主要有网页广告、搜索引擎广告、电子邮件广告、在线游戏广告、软件广告等几大类:
(1)网页广告
网页广告指打开网络浏览器时自动显示在屏幕上的广告,一般有按钮广告、弹出式广告、滚动广告、链接广告、插播广告等等。网页广告虽然形态丰富,易于制作,但是具有强制性,时应对其数量、尺寸、显示位置和播放时间加以适度控制,否则会干扰用户的信息浏览活动,引起用户的反感,降低广告的传播效果。
搜索引擎广告
搜索引擎广告可以通过关键词搜索和数据库技术把用户输入的关键词和商家的广告信息进行匹配。搜索引擎广告由于与用户查询的信息具有较高的相关度,因此易于被用户接受,传播效果显著提高,它也逐渐成为了网络广告市场上的主流形式。
(3)电子邮件、MSN及QQ广告
这种广告通过向用户发送带有广告的电子邮件来达到广告的传播效果,发送者既可以是网络服务商,也可以是广告商家。用户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喜好向广告提供者主动订阅。这类广告针对性强、费用低廉,可以包含丰富的广告内容。
(4)在线游戏广告
在线游戏广告可把广告预先设计在互动游戏中,在游戏开始、中间、结束的时候,广告随时出现,也可以利用游戏中的人物、情节来设计广告内容。
(5)软件广告
软件作者把含有广告代码的插件或者广告链接捆绑在软件中,在用户安装软件的同时,能够将插件同时安装到用户的电脑上,并能够把广告标识显示干软件界面中。软件使用者如果使用该软件或者点击界面上的广告标识,就会弹出广告信息,或者调用浏览器打开广告信息页面。
(6)三维广告
三维广告既可以应用到手机中也可以应用到网络中。
网络中可应用大量动态广告,但如果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视频广告,那就与电视上的广告相差无几,那么我们可以利用电脑的一些特技功能,将一些三维动画应用到广告的创作中,相信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三、网络广告的特点
网络广告作为广告媒介在新媒体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有哪些特点呢?1、广告信息数字化。数字化的广告信息不仅形式丰富,而且容量大、表现力强;另外,它充分吸收了电视、报刊等广告的优势,以多元化的表现进行传播,如电子报刊、电子杂志、网上电视、网上广播等等。2、广告传播网络化。它使得广告面向全世界的网民,传播范围最大化。3、广告传播交互性。这是由网络传播方式的实时交互性所决定的。受众可以在网上自主地选择广告内容,同时还能反馈自己的意见给传播者,传播者可以随时接收反馈的信息并与消费者达成购买意向。4、广告传播的大众性。在网络媒介中,没有地域以及身份的限制,网民们在网络中能够接受的信息是等同的,而关键在于受众的选择。传统媒体大多受到“域”的限制,而对于互联网来说,这种限制被打破了,网站上的广告都能被网民看到。5、网络广告与营销可以一体化操作。运用网络广告的链接功能可以将广告设计成为广告及销售一体化的形式,客户在直接点击感兴趣的广告后,可以进入到购买页面,填写定单、签定合同、最后进行网上支付,完成消费行为。
四、广告媒介的转换与发展
广告媒介的转换从理论上讲,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形式转变,而是要配合受众需求和审美的转变而变化,同时也要符合大的市场规范,考虑当下媒体广告的一个大的方向,不可偏离。
广告也是一门艺术,那么它就必须符合审美要求,当代广告不应该还仅仅局限于产品特征的描述,它应该从表述、色彩、构图、画面等多方面进行考虑,不论平面广告还是动态广告,最主要的是,创作人的创作理念要有新意,这样才不会造成受众的审美疲劳。
而且,广告创意不仅要达到前面讲到审美的层面,还要注意广告的效果,这才是广告本身最主要的功能。
互联网的发展及其广泛应用正深刻影响和改变着各行各业,对广告业的影响也日趋突出。互联网正在成为广告主与消费者沟通的最廉价的工具,也成为广告主推介产品、宣传自己的有效平台。在网络化和全球化的条件下,互联网将会深刻地影响广告主及受众对媒介的选择习惯,并促使这种传播媒介更加广泛应用和完善。
篇4
关键词:媒体介入;警察文化;方法
中图分类号:D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12-0173-03
警察文化是警察机关在长期警务活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民警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警察特点的使命与愿景、精神与价值观、警务理念及其在警务活动、管理制度、民警行为方式上的体现和对外形象的总和[1]。从物质保障到组织规范,从行为表现到意识形态,警察文化涵盖了公安工作的各个方面,是公安工作的核心要素。开展警察文化建设,对推动公安队伍建设,提升公安队伍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塑造良好公安形象,推进警民和谐、警营和谐关系,促进公安工作转型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2012年1月,公安部下发《关于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进一步推动公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方案》通知,提出推动公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自此,全国各地基层公安机关掀起了一股警察文化建设的新热潮,在此过程中,受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影响,媒体被广泛应用于警察文化建设,并发挥着重要作用。媒体是如何介入警察文化建设的?它在警察文化建设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公安机关又该如何利用媒体推动警察文化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探讨。
一、媒体介入警察文化建设的方式
媒体是指传播信息的载体,即信息传播过程中从传播者到接受者之间携带和传递信息的一切形式的物质工具。从传统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到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支撑的互联网、手机、IPTV、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均属于媒体范畴。媒体介入警察文化建设,就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介入到警察文化建设过程当中,结合媒体自身特点和功能,通过记录、展现、传递、报道、评论等形式,影响警察文化建设的进程和效果。媒体介入警察文化建设的方式可归纳为被动介入与主动介入两种。
(一)作为工具和载体的被动介入
警察文化的功能分为对内和对外两个部分:对内,对警察队伍具有凝聚、稳定、规范、指令、调试和濡化的功能;对外,在稳定社会方面具有社会文明形象样式功能、社会心理稳定功能、国家意识支柱功能、规范社会文化功能[2]。在警察文化建设过程中,作为信息载体和传播工具的媒体被广泛使用,成为推动警察文化建设进程、实现警察文化功能的重要途径。公安网和各类信息平台的建设和使用,让公安机关内部文件信息流转快速化,办案(办事)流程简单化,上传下达通畅化,信息获取简便化,文化教育生动化,在准确指令、引导队伍思想、规范警察行为、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公安微博、微信等公众平台的相继开通,为警察形象的内、外宣传与塑造提供了更为便利有效的阵地,在强化公安宣传、规范社会行为,塑造警察形象、稳定社会心理,提高服务水平、和谐警民关系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手机是保持交流沟通的重要工具;文化墙、文化林、警务文化广场等是警察文化内涵外化的重要载体;新闻报道、影像资料、公安文学作品等记录性资料是警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作为新闻媒体和自媒体的主动介入
由于公安工作的特殊性,报纸、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对公安机关的动向十分关注,常常主动介入,积极报道公安机关的主要工作、特色活动、重大案件、典型人物、英雄事迹等,在塑造良好的公安形象、引导社会行为范式、拓展警察精神社会影响力、传播社会正能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然,新闻媒体更热衷于跟踪报道、评论负面涉警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警察文化建设的效果。而随着公民权利意识的不断觉醒,以博客、微博、微信、论坛等为代表的自媒体也纷纷介入警察文化建设,自由表达观点、发表评论 、传递信息、提出意见或建议等。
二、媒体在警察文化建设中的功能
(一)沟通协调功能
警察是一个特殊群体,其组织结构由不同部分组成,是一个建立在分工合作基础上的有机体。在警察文化建设过程中,建立起警察个体之间、警察个体与组织之间、警察与群众之间畅通有效的沟通渠道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媒体则在这个过程当中充当着桥梁作用。对内,手机、网络、微信、邮件、信息平台等媒体实现了公安机关各组成部分之间、同事、同行之间的联络、沟通、协调和统一;网络互动平台、公安政务网站、各种情报信息系统则加强了不同警种、不同地区公安机关民警之间的联系。对外,媒体则是沟通民意、联络群众的重要纽带。网上办事大厅、政务微博、微信公众号、群众信箱等,是联系群众、与群众实时交流的重要渠道。
(二)文化传承功能
警察文化只有被继承和发展,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和作用。只有将前人的经验、智慧、知识、事迹等加以记录、积累、保存,一代代地传承下去,并在传承过程中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不断进步完善,警察精神才能永续发展。媒体是警察文化忠实的记录者。档案材料、采访手稿、新闻简报、影像资料等将很多珍贵的记忆留存,警察精神在这些记录中不断沉淀,熠熠生辉。
(三)舆论引导功能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各种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不断凸显。在复杂的外部环境和各种思潮的冲击下,警察群体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都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与此同时,警察的职能特点与民众的利益诉求时有冲突,公安权威性下降,群众对警察的不信任感上升,对立情绪不断增强。面对这些情况,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显得尤为重要。媒体是公安机关内部政策、精神深度解读、思想宣传教育的重要渠道,将警察内部的思想高度统一到党的意志之下,提升组织凝聚力。通过主流媒体和网络平台进行对外宣传,及时信息,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引导舆论走向,维护正常社会秩序,维护警察形象。
(四)监督和规范功能
人有惰性,自我控制很难保障个人行为不出现偏差,而媒体的应用则让外部监督更好地发挥作用。在公安机关内部,通过摄像头、网络等监控平台进行监督,并将发现的突出问题在媒体平台公开,能有效规范民警个人行为。在人人都是新闻记者的当下,公安机关和民警个人的一举一动通过各种媒体,被放到了公众的监督之下,这对规范民警举止、规范执法过程、推动公安廉政建设、塑造良好公安形象等具有积极意义。而通过媒体曝光不良做法或违法行为,则对广大民众产生警示作用,引导社会行为规范。
三、媒体介入警察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
打击犯罪和社会维稳是公安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公安机关以及民警考核的重要指标,占据了公安民警的大部分精力和时间,相比之下,需要较长时间累积方能见成效的警察文化建设工作受到的关注则较少。现有媒体被广泛应用于警察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正是这种普遍性的存在反而产生了“灯下黑”的 效应,忽视了对媒体介入警察文化建设的深入挖掘。而认知的错位更是让媒体介入警察文化建设工作的相关研究成为空白。当前,公安宣传工作成绩显著,但公安宣传工作毕竟不能等同于媒体介入警察文化建设工作,需要区别对待。
(二)投入不足
一是专业人才投入现短板。媒体介入警察文化建设研究,人才是关键,但当前公安机关缺乏专业的媒体人才。目前,在公安机关从事媒体工作的民警多是从基层选拔出的经验型人才,媒体工作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而专业人才的引进又因受公务员招考条件、工资待遇、工作性质、岗位编制等因素的影响,困难重重。且作为公安系统的媒体人,首先应是一名合格的人民警察,如何平衡警察素养与专业素养也是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二是警力投入紧张。比如警务广场活动,每次活动的开展都涉及到公安机关的多个部门和多个警种,需要投入大量的警力,但当前公安机关警力非常紧张,并不能支撑该类活动的频繁开展;三是经费投入有限。当前已有媒体,比如手机、报纸、电视、网络、微信、微博、执法记录仪、社会监控网等已经基本能满足警察文化建设需求,而处于起步阶段的媒体介入警察文化建设研究尚不能给出系统的、完整的、有建设性的实施方案,制约了经费投入。
(三)媒体环境不良
一方面,公安机关的媒体话语权较弱。随着网络媒体与自媒体的发展,公安机关逐渐认识到媒体的重要性,纷纷加强了公安宣传工作建设,新闻会日趋完善,宣传队伍越来越强大,公安微博、微信等宣传平台蓬勃发展,但公安机关在媒体宣传中的话语权仍然不高,发展较好的公安微信平台,如警界、Police、中国警察网等,其影响力还仅限于警察群体内部,地方性公安微信公众号的影响力更为有限,警察文化社会影响力的扩散颇为受阻;另一方面,新闻媒体权利的膨胀,让公安机关陷入舆论围堵之中。现代社会,媒体被誉为独立于立法、行政、司法之外的“第四种权利”,其作用日益重要[3]。但目前我国的新闻媒体和媒体人有过度渲染这种权利的趋势,新闻真实性原则逐渐丧失,在追求爆点、博取受众眼球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当前,新闻媒体在对负面涉警事件、具有争议的公安执法事件、公安历史遗留问题等内容的追踪、报道过程中,倾向于将影响扩大化、人物标签化、个别现象普遍化,严重损害了公安队伍的社会形象,也为警察文化建设带来了很多阻碍,特别是在警察形象的社会塑造、警察精神的社会引领、警察工作的社会认同等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四)缺乏吸引力
话语方式缺乏生命力。媒体介入警察文化建设,其关键还在于媒体搭载的内容,但目前媒体内容的话语方式缺乏生命力,特别是传统媒体的话语方式,看似成熟,且有相应的模板,但往往严肃刻板,说教色彩浓厚,拒人于千里之外,“永远正确”却“百无一用”,难以让人对其内容产生兴趣。媒体内容的表现形式也有待进一步创新。大片式宣传海报、快闪、微电影……,每一种表现形式的推出,都受到各方的肯定,但这些创新并不是常态,适用范围也有局限性,媒体内容的表现形式整体单一,缺乏新意。
四、提升媒体介入警察文化建设效果的方法
(一)提高认识,加大投入,充分发挥媒体之价值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认识到位,才能更好地指导工作开展。各级公安机关应充分认识到媒体在警察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多管齐下,充分发挥媒体功能,促进警察文化建设的深入。一是加大投入。硬件设施方面,应多注重多媒体、视听影音室、文化墙、文化林等警察文化物化载体的投入与建设;人才方面,应注重人才的选拔、培养和引进,对特殊人才应不拘泥于规章制度,敢于开方便之门;二是考核倾斜。适当的考核倾斜能激发工作积极性,使媒体功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将媒体功能开发、媒体使用熟练程度、媒体关注度、活动参与度等内容纳入到相关警务人员的考核范围,以此提升其工作积极性,提升警务人员对警察文化建设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三是鼓励相关理论研究。目前关于媒体介入警察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还很少,理论基础薄弱,基础材料缺乏,应鼓励基层警务人员对该课题进行研究,寻找新的工作思路,促进警察文化建设工作的深入推进。
(二)发挥协同作战效应
媒体介入警察文化建设不是某一个部门或某一个单位就能完成的任务,需要多部门、多单位协同作战,坚持内部协同、内外协调的原则,形成建设合力,推动媒体介入警察文化建设取得实效。一是公安机关的内部协同。警察文化建设是每一位民警共同的责任,在公安机关内部,各层级、各部门之间应形成共识,积极参与到各种警察文化建设活动当中,充分利用掌握的媒体,为警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贡献力量;二是兄弟单位之间的协调共建。充分利用司法机关、立法机关、政府相关部门、社区街道、金融机构等单位和部门的媒体资源,为媒体介入警察文化建设添砖加瓦;三是处理好与新闻媒体之间的关系。媒体既不是公安机关的敌人,也不是公安机关的朋友,要合理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为公安工作的正面宣传增添助力;四是挖掘与广告媒体的合作途径。通过服务交换或是资金投入的方式,换取部分广告媒体,比如车载广告、移动电视、公交站台、公路广告位等的使用权,扩大宣传范围,拓展警察文化的社会影响力。
(三)借助媒体平台,打造系列有影响力的活动项目
“我最喜爱的人民警察”评选活动自2004年启动以来,已经成功举办五届,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力,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而在评选中涌现出的一大批公安英雄模范人物,在警营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他们身上体现出的警察精神也感动了亿万民众。可以说“我最喜爱的人民警察”评选是媒体介入警察文化建设的标杆式项目。基层公安机关应立足实际,深入挖掘,推出系列活动项目,比如“优秀青年干警展播”、“最美女警”、“最美警嫂”、“最美派出所”评选等等,将警察文化的精神内涵融入到这些个人与集体当中,并借助媒体平台,拓展其在警营内外的影响力,形成由点到面、由内至外的整体建设合力。基层公安机关也可充分发掘地方特色文化中与警察文化相关联的部分,借助地方特色文化的影响力,推动警察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
(四)提升民警的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各种媒体信息时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和反映能力[4]。提升民警媒介素养,就是提高民警接触、解读、使用媒介的素质和修养。当前,民警整体的媒介素养并不高,不会使用新媒体、不关心媒体信息、对媒体信息敏感度不高、对诋毁公安机关的信息不能适时发声进行辩驳等现象不一而足。公安机关应加强对广大民警媒介素养的教育和培养,为媒体介入警察文化建设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伍继纯.警察文化与警察文化建设[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
[2] 张积成.人民警察文化建设[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
篇5
煤炭洁净转化是有别于传统煤炭燃烧和转化的新领域,是充分利用煤中有机元素和无机稀缺元素,制取化工产品、燃料及相关矿物产品的新模式。煤炭洁净转化包括煤制气体和液体清洁燃料、煤制化工品,以及煤转化利用过程中的稀缺资源回收等内容,也包括融合煤炭能源功能和材料功能的耦合联产系统。从未来趋势看,煤炭的能源利用方式将随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大力发展而逐步转变;而随着油气资源以及相关稀缺矿物资源的日益枯竭,煤炭高富含的碳、氢,以及共伴生的铝、镓、铀等稀缺矿物元素的原料功能,将会得到增强。所以,煤炭洁净转化和高效利用,是未来煤炭利用的重要方向之一。
2煤炭洁净转化可培育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2.1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分析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1]。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战略引领性、成长性、正外部性等特征。战略引领性是指目前产业尚处于成长初期,针对国家、行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和需求,起到趋势引领作用;成长性是指产业具有较大成长空间和市场潜力的特性;正外部性是指产业需要经历大量的基础研发、应用技术研究和产业化示范等,对提升行业技术水平、破解国外技术垄断和降低行业整体成本,具有显著外部效应的特征[2]。
2.2煤炭洁净转化具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
(1)发展煤炭洁净转化产业有利于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我国缺油、少气、富煤,2012年我国石油剩余技术可采储量33.3亿t,天然气剩余技术可采储量4.4万亿m3,煤炭查明资源储量1.4万亿t。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油气进口规模逐步增大,油气对外依存度逐步提高,2012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57.8%[3],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也上升到28.9%。过高的油气对外依存度,对我国能源有效供应和国家能源安全,构成了严峻挑战。立足煤炭,发展煤炭转化产业,成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提升国际能源话语权的重要途径,对推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能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也具有重要意义。(2)煤炭洁净转化产业基础较好,且具有较大成长空间。我国传统煤化工产业将呈萎缩趋势,以现代煤化工、煤炭共伴生稀缺资源回收为主的新型煤炭转化产业,获得快速发展,大规模产业化是煤炭洁净转化下一阶段发展的关键[4]。现代煤化工近年获得快速发展,众多核心关键技术被突破,陆续建成年产100万t级的煤直接液化、年产10万t级的煤炭间接液化、年产60万t煤制烯烃、年产10亿m3级的煤制甲烷和年产20万t的煤制乙二醇等工业示范装置,这为现代煤化工的大规模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和工程基础。随着大气污染防控政策措施和国家能源结构调整政策的实施,油、气等相对清洁能源的终端利用比例将会提高,煤炭洁净转化产业发展规模潜力巨大。煤炭共伴生矿产资源有高岭土、膨润土、硫铁矿以及锗、镓、铝、铀等有益元素[5]。虽然我国在煤炭共伴生资源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方面研究起步较早,但仍以理论研究和工程试验为主,近些年逐步开展了工业化示范。如神华集团研发的粉煤灰酸法联合提取铝、镓技术,将应用于规划建设的100万t/a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示范工程。总体来说,加强煤炭共伴生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是我国经济增长从粗放式向集约化转型的重要体现,对降低国家战略资源对外依存度,提升国家战略资源地位具有重要意义。(3)煤炭洁净转化是以重大技术突破为基础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是未来5~10年乃至更长时间里,中国迫切需要突破的能源科技领域[6]。煤炭洁净转化是以技术创新为支撑的新兴产业,属技术密集型产业。我国煤炭洁净转化产业尚处于初级阶段,虽然在一些现代煤化工领域取得技术突破,但在工艺优化、技术集成,以及低碳、节能减排技术、低成本装备等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构筑安全、高效、洁净、可持续的新型煤基能源系统,做好“高碳能源、低碳利用”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煤炭发展战略的重点[7]。(4)煤炭洁净转化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煤炭洁净转化行业市场需求空间大。煤炭洁净转化产业目标产品包括燃气、液体燃料、化工产品以及相对稀缺的矿产资源,在当前我国油、气、铝等资源,对外依存度高位增长的背景下,发展煤炭洁净转化具有巨大市场空间。煤炭洁净转化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相对可观。据初步统计,2012年神华集团60万t/a煤制烯烃项目营业收入达59亿元,实现利润约8.6亿元;神华集团108万t/a煤直接制油项目营业收入约60亿元,实现利润约5.8亿元;伊泰集团16万t/a煤间接制油项目营业收入约10亿元,实现利润约1.3亿元。随着我国煤炭洁净转化技术的逐步成熟,未来产业经济效益将会进一步提高。
3煤炭洁净转化产业主要发展方向和潜力
考虑我国能源产业的战略重点、市场潜力、科技驱动等因素,未来10年内我国煤炭洁净转化主要方向包括:煤制甲烷、煤制液体燃料、煤基多联产及煤共伴生铝资源的回收等[8]。通过5~8年的技术攻关和工程示范,到2020年通过产业规模化和区域集群式发展,煤炭洁净转化产业关键技术、集成技术将取得重大突破,并跻身国际先进水平,煤炭洁净转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3.1煤制甲烷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传统分散、粗放式的煤炭利用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难以为继,清洁燃气成为发展重要方向。煤制甲烷是新的历史时期,减少污染排放、解决大气污染、优化能源结构,提高天然气消费占比的重要领域。截至2013年底,全国煤制气项目总计划产能达到833亿m3/a。其中,已投产产能仅27.05亿m3/a,在建产能143.95亿m3/a,前期工作项目产能662亿m3/a。预计到2020年,投产总规模达到450亿m3,产业投资总规模达到3000亿元,每年市场规模达到1000亿元/a。虽然我国获得批复的煤制甲烷项目较多,但建成并投产的不多,这主要由于煤制甲烷成本相对较高、技术仍需完善等原因。3.2煤制液体燃料煤制液体燃料重点是煤制油,煤制油包括直接液化制油和间接液化制油。目前,神华集团直接液化制油二三线工程正在开展前期方案优化研究阶段。近年,国家发改委先后核准了神华宁夏煤业集团公司的400万t/a和陕西未来能源有限公司的100万t/a间接液化制油项目。其他地区和企业也正在开展煤制油项目的规划工作。近年来,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以每年2~3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2012年,我国原油进口2.71亿t,同比增长近1820万t,占当年表观消费增量的82%。发展煤制油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预计到2020年,我国将形成2500万t/a的煤制油产能,作为军用、航天等特种燃料和石油替代燃料得到广泛应用。届时项目投资总规模将超过3750亿元,每年市场规模将超过1800亿元。3.3煤基多联产煤基多联产是提高系统能效、减少污染排放的重要手段,包括以煤热解-燃烧为核心、以煤气化为核心的多联产系统等模式。目前,中国开展了一系列煤基多联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建成了一批多联产示范项目和装置。包括兖矿集团建成了煤气化发电(80MW)和制甲醇(24万t/a)多联产示范项目;浙江大学提出的以煤热解气化为核心的煤炭分级转化多联产模式,已建成300MW循环流化床多联产装置等。神华集团公司利用燃煤发电、煤化工的技术和资源优势,正在规划开展“绿色煤炭”多联产系统技术研发和工程集成示范。预计到2020年,国内将形成10套左右煤基多联产系统[9]。其中煤基多联产发电装机500万~1000万kW,清洁燃料(合成天然气、液体产品)及化工品(烯烃等),每年直接或间接替代2500万t油品。预计全部项目投资总规模将超过3500亿元,每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500亿元。3.4煤共伴生铝资源回收我国查明铝土矿资源总量仅为40.8亿t,按目前开采规模测算,保障年限不足20年。随着铝土矿资源的消耗越来越多,铝土矿短缺矛盾日益突出。2012年我国进口铝矾土约3961万t,铝资源对外依存度超过50%[10]。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稳步推进,铝资源的需求还将逐步提高。我国准格尔煤田属铝资源高度富集煤田,煤炭资源探明储量约265亿t,煤炭燃烧后粉煤灰中氧化铝含量可达到45%~55%,相当于优质铝矾土矿品位,共伴生的氧化铝资源保有储量达30多亿t。加强煤炭共伴生的铝资源的综合回收和利用,对于弥补我国铝土矿资源的不足,保证我国铝工业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1]。2012年,准格尔旗高铝煤产量超过2亿t,按50%铝资源回收计算,则每年可回收氧化铝1300万t,预计总投资规模接近2000亿元,每年市场规模近500亿元。总体来说,煤炭洁净转化是煤炭全效利用的新形式,是煤炭综合利用的新阶段,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战略途径。煤炭洁净转化具有满足国家能源战略需求、依托高新技术发展、较大的市场规模和成长速度等特征,具备培育与发展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条件。
4培育与发展煤炭洁净转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建议
篇6
>> 论暴力的媒介叙事逻辑与表达机制 试论新媒体叙事模式与编辑媒介素养的提升 中国媒介批评的体系建构与本土文化资源 走向媒介文化批评 媒介批评学的理论与视野 实现媒介与媒介批评的良性互动 大众叙事媒介构建国家形象:从特征、论证到文化逻辑 媒介与叙事转换 媒介文化研究与批评范本之一种 新媒介环境下艺术批评的主体性 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批评现状 媒介批评的空间 新媒介生态下广播媒体的生存逻辑探析 视觉文化语境下的底层叙事跨媒介转换 影视传播中经典叙事的大众文化逻辑 广告批评的特性与标准 香港媒介批评中的暴力批评 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新媒介文论分会第四届年会暨“新媒介文化文艺批评与理论建设”学术研讨会在杭州召开オ 叙事伦理文本批评的方法与途径 传播媒介的变迁与艺术批评的转向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④周宪:《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96页。
⑤[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胡泳、范海燕译,海南出版社,1997年,第51页。
⑥⑦⑨欧阳友权:《网络文学评论100》,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年,第2、4、4页。
⑧李星辉:《网络文学语言的四个特性》,《求索》2010年第6期。
⑩南帆:《游荡网络的文学》,《福建论坛》2000年第4期。
B11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挑战传统与更新观念》,《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B12[法]雨果:《巴黎圣母院》,《百部世界名著》,北京电子出版物出版中心,2000年,第15页。
B13王逢振:《网络幽灵》,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65页。
B14蒋原伦:《媒介文化十二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60―61页。
B15[荷]E・舒尔曼:《科技文明与人类未来――在哲学深层的挑战》,李小兵、谢京生、张峰等译,东方出版社,1995年,第26页。
B16刘小枫:《现代性中的审美精神》,学林出版社,1997年,第450―451页。
B17[德]雅斯贝尔斯:《何谓技术》,《文化与艺术评论》第1辑,第201―202页。
B18李河:《得乐园・失乐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7页。
B19如1995年克拉克的“网景公司”在困窘的经济状况下以每股14美元的价格上市,结果一开盘股票价格就一路飚升到71美元,500万股第一天就销售一空,克拉克因此一夜之间摇身一变,成了美国的亿万富翁。这一类神话,使人相信互联网将是一个前途无量的巨型产业。而且,由于互联网络不是任何公司能够单独垄断的,竞争既意味着成为对手,也意味着成为合作伙伴。因此,这种竞争具有“环保”的意味,既不破坏生态平衡,又能争取自己生存得更好。
篇7
【关键词】网络;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对策
“信息鸿沟”又称为数字鸿沟,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最先由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NTIA)于1999年在名为《在网络中落伍:定义数字鸿沟》的报告中提出。少数民族文化无论是在媒介信息的选择性传播上还是在受众信息传播的选择性接受上以及信息的共通性与共融性上都处于绝对的弱势,因此,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传承与发展借助于网络媒介这一强势媒体势在必行。本文主要以恩施地区为例,研究网络媒介语境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目前,国内对于恩施地区民族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恩施民族文化的建设、保护、传承与发展方面,本文重点研究网络媒介环境下民族文化的传播,并运用了已有的关于恩施地区网络媒介发展与民族文化传承的相关调查数据。
少数民族地区网络媒介的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网络整体发展现状概述。根据《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统计显示,2011年,农村网民规模增长迅速,网民规模达到1.36亿,比2010年增加1113万,占整体网民比例为26.5%。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与2011年全球互联网普及率(30.2%)进行比较,我国超过这一水平的省市数量达到21个,相比2010年底增加一个。湖北、重庆、青海、河北、吉林、内蒙古、宁夏等九省份的互联网普及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近年来,网络新闻得到快速发展,2008年网络新闻的使用率较上年提升近5个百分点,网络新闻用户达到2.34亿,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舆论宣传阵地。[1]由此数据对比我们可以看出西部地区网络媒介发展的成就,这是值得肯定和发扬的。经过几年来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网络媒介发展不乏成功的典范,如被并称为中国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的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蒙古族史诗《江格尔》、柯尔克孜族传记性史诗《玛纳斯》,这些少数民族文化的网络传播是相当成功的,它让世人了解并认识到了这些民族的文化,塑造了民族文化的品牌效应,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但是,西部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网络媒介发展状况仍不容乐观,少数民族地区网络媒介的发展无论是在使用的整体水平上还是在受众覆盖面上以及受众使用目的上,都与东部发达地区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数字鸿沟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
个案研究:恩施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网络传播现状与问题。恩施位于湖北省西南部,由于历史、地理、社会现实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都还比较落后,吸引人才的机制目前尚不健全,人才资源严重不足,经济发展的后劲不足,引进来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相对薄弱,经济发展没有形成良好的产业链,人们受教育的水平普遍偏低,对于各种信息的鉴别度不高,很容易被网络上充斥的大量虚假信息或者是社会上流传的错误信息误导,因此,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提高民族地区居民的收入水平,增强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民族地区网络媒介接触和使用奠定经济基础,是发展民族地区网络媒介的治本之策。
首先,就网络媒介的使用而言,恩施地区互联网整体使用水平比较低,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根据《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1年,农村网民规模为1.36亿,比2010年增加1113万,占整体网民比例为26.5%。[1]这是互联网发展的普遍性规律。在恩施地区,农民占了人口的绝大多数,是主要的消费者,然而,农村网络媒介并无明显的发展,在部分农村仍旧无网络媒介,村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依旧是电视。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农村经济萧条,农民增产不增收,占当地人口80%[2]多的农民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经济能力去接触和使用网络。这与互联网发展的普遍规律是相悖的。这样,网络媒介在恩施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发展一直以来都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这是该地区网络媒介发展所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
其次,文化程度的高低也是决定是否成为网络媒介受众的重要指标。最新CNNIC报告显示,过去五年内高中学历人群的渗透率增长最为明显,2011年网民比重也已经超过九成,达到90.9%。[1]在恩施地区也是如此。同时,网络媒介的发展状况还与受众的职业有关,在通常情况下,教师、政府工作人员、企事业人员、新闻从业者等这些职业的人具有稳定的经济收入、较高的文化教育程度,具有使用网络媒介的客观条件,在主观上,学习、工作的需要也促使他们去接触和使用网络,成为网络媒介受众即网民。而非网民的职业分布则集中于农民、个体工商业者等。
篇8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重庆401331)
[摘要]本文从视觉文化时代的艺术转向出发,结合中国画论与西方哲学等文艺理论,以艺术家朱书贤、常陵的艺术作品为具体切入点,讨论当今艺术文本结构的审美化生存,可以为之的路径与方式。
[
关键词 ]视觉文化时代;艺术文本叙事结构;审美化生存
[DOI]10.13939/j.cnki.zgsc.2015.13.130
1从图到图,一眼万年:视觉文化时代的艺术转向
鼓乐喧天的祭神仪式、严阵以待的狩猎场面……在我们向那些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遗存面壁凝视时,它们凸显出的不仅仅有筚路蓝缕的人类活动轨迹,还有人类记录自然、控制自然的愿望和能力。“制图和读图是人类走出愚昧,从一般动物中离析出来的最伟大的一步”王海龙.视觉人类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4.,图其形绘其影的“叙事”行为已然定化为人类的生存方式之一。伴随着大浪淘沙般升腾跌宕的自然抉择,人类终于以蹒跚向前的脚步迈入了这个新世代。拜经济发展与科技发达所赐,当下新技术的不断引入和传媒的日益扩张,营造出了视觉机制的高位主宰和视觉文化的广泛渗透的氛围。
当持续了四个多世纪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在20世纪不情愿地被附加上 “L·H·O·O·Q”的标签;当梦露的迷人肖像以变色龙的方式重复出现,我们仿佛已经嗅到了视觉文化沉浸于叙事格局之中的整合之味。从图到图,一眼万年,生活世界的视觉化、图像化这一次又垂青于人类,不同的是,人类此在的界域已经裂变为视觉文化的竞技场——以文字和语言为中心的理性形态,正逐渐为以图像为中心的感性形态所取代,人们对于文本的主体认知方式继而由精读转向略读、由凝神关照转向眼球效应,图像在一步步滑向话语的附庸和感官的刺激物。
2诗意栖居地之上的审美化生存
凡是诗性尚未泯灭的人都不可能真正地沉沦于世界的蝇营狗苟,都不会深陷在日常奔走和忙碌中而对存在的呼唤听而不闻,都不会一生低头于足下的小利而不仰望天空。章国锋,王逢振.20世纪欧美文论名着博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259.
——海德格尔
在如此一个图像增殖与侵蚀的视觉文化时代,“视觉文化的规划一直便致力于尝试以种种障碍和未知形象将空间填满……它总是充满着未被承认的障碍,这些障碍从来不允许我们实际上“看到”存在于我们的期待之外的东西。”罗岗,顾铮.视觉文化读本[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3.在海氏那里,“诗意地栖居”具有一种遮蔽的力量。
的确,在当今大众经验重构、审美范式转换的情境之下,如何使审美与现实、艺术与生活达到双向互动和深度沟通;如何使艺术文本叙事结构在日常体验与美学意义、审美愉悦与价值提升之间,制衡图像沦落所带来的无深度的不可承受之轻,以实现诗意栖居地上的审美化生存,成为当下艺术的职责与业绩所在。石涛有云“笔墨当随时代”,置身于其中的艺术家们即时调整文本叙事结构的转向步伐,平视之眼的朱书贤“以平视感的姿态开启感官之门”,深情冷眼的常陵开始了“一花一世界的诗意撩拨”,他们以超文本的立体方式吸纳慧智,在推动艺术创造的人性化表达和审美化建构的同时,在学术关照的层面上不断厘定本土文化的精神坐标。
3艺术文本叙事结构之——关涉与遥望:此岸与彼岸
文艺复兴以来关于艺术的朴素“镜子说”,毫不怀疑词与物的一致性;而进入视觉文化时代以来,书写与现实的非同一性却是所有语言固有的,没有一套言说世界的言辞能包含世界的真。当代艺术在实施着镜城突围的行动,它不断抹平了“虚拟真实”与“实存真实”,走向“超真实”。人们在创造着现实,也在构筑着理想世界,力求走近精神“彼岸”。这种“超真实”/“幻象”生在此岸,活在彼岸,成长在此岸至彼岸的路程中。在佛教构筑的世界里,此岸与彼岸是现世与来世、苦海与佛国的两极。而笔者此刻所议的此岸与彼岸,其所指不仅包括此在和彼在,亦有一种地域上(如本土与海外、东方与西方等)越界与连接的概念。即艺术家们既要以入世的治学态度,在日常生活中、在创作中关照,又要在此岸遥望彼岸、从彼岸关涉此岸,透过秩序的网幕,使鸿蒙之理见:李来源、林木的《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307页:石涛有“天地氤氲秀结,四时朝暮垂垂,透过鸿蒙之理,堪留百代之奇”。闪闪发光。
朱书贤借助《黑雾》与《黑色种子·抽芽》文本叙事中源自自身经验、看似稀松平常的现实情境,将此案与彼岸的关涉与遥望,演绎为“浪漫”与“现实”之间的悬浮与依托。“每当我察觉浪漫这东西时,感觉它的存在像是一层透明的薄膜,悬浮于现实事物的表面,使得事物看起来时而真实,时而虚幻,下一个瞬间,就消失不见。”摘自朱书贤《浪漫——悬浮于现实之上的一层薄膜》一文。两部作品均为我们设定了“黑色”之夜和“白色”之亮的现场氛围,黑与白的交接之处便是无穷尽的“灰色”主调。艺术家将创作视为“再现薄雾般的浪漫”,可是这浪漫却没有依附在抓人眼球的新奇形态中,没有披戴上浓妆重抹的色彩,而是弥漫于充斥在影像中的主色调灰色之中——主体与客体在这里均被笼罩在纯度不高、亮度不够的灰暗调子里。
回到颜色本体上来看,因似晦涩的灰色之于黑白,就好似浪漫之于现实。它不同于黑白的极端,而是以朦胧、内敛、神秘的形状,更富于弹性地介于两者之间。“灰色给人以时间、空间上的距离感更强烈,其远方为遥远的过去”[德]爱娃·海勒(Eva Heller).色彩的性格[M].吴彤,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330.。如果说“黑色”之夜和“白色”之亮分别对应于“此在的遮蔽”和“彼在的敞亮”,那么这种以枝枝蔓蔓的灰色姿态为代表的视觉效果的压抑,无疑助艺术家一臂之力拨开“黑雾”,将关涉此案、遥望彼岸的实施凝结为破土而出、抽芽壮大的“黑色种子”。
拥有十年留法经历的常陵,在此岸的法国时思蜀而不乐,记忆中的母土魂牵梦萦,他欲罢不能地迷恋着彼岸的温暖;回到2005年的台湾,此岸的故乡社会结构、现实面貌、文化境遇较前有了根本改变,此刻的台湾与记忆中彼岸的台湾无法建立起即刻的连接,从此岸到彼岸的跳转,实质是从本土的缺席转到现时的在场,记忆中对于母土上下文关系赫然横亘出一条现实的鸿沟。艺术家由此在对于彼在的原有期待并没有实现,这种怅然所失的情绪,促使常陵开始了以台湾的特色饮食——“五花肉”为视觉识别码的身份追寻。常陵的温情回眸,在“异乡”和“原乡”之间巧妙切换,他用特殊的减去法,挥洒书写的痕迹,流动油画的颜料,而由此产生的类似于水墨的表达效果直接带入了文人画中的精神元素。
从构图饱满的暖色到间有其中的冷色,从“五花肉”系列中“肉山水”“肉花鸟”“肉都市”“肉兵器”“肉宗教”五个子题之间的互我进化和轮回,常陵的艺术文本不断地呈现叙述者的心理反应和阐释渴望,具有一种“符号迷恋”的故事表征。这种叙述策略又唤起观者巨大的情感期待和叙述幻想,继而使其沉溺于文本的叙述之中。于是,此案的关涉与彼岸的遥望在这里,图像化为高速的静止、细腻的宏阔,且深且浓且久远且绵延,而至无穷无极。
4艺术文本叙事结构之——确定与不确定的预设方向
艺术的文本创作存在于从创作到作品接受的动态流程中,存在于“从创作者的意象—语符思维到读者的语符—意象思维的相继过程中” 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305.。在这个过程中,作品是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各自思维活动的中介与连接点,它既是作家创作活动的物化与结果,又是读者接受活动的起点与物态化作品的重新创作。
按照这样的认知准则,艺术家一方面要为接受者提供一个微妙的意义组合,其中既有可以直接知觉到的意义倾向,又有含而未发,需要接受者加以想象填补的意义“空白”。于此之下的本文叙事,摇摆于确定与不确定、精准与混沌的预设方向之间。确定的预设方向,使得观者的观看思索与创作者的原发意识,具有一定层面上的主旨一致性;而预设方向的混沌与不确定,则需要观者的主动思索才得以使画面的意识显现完结。从此点延伸开来说,它反而完满和确定了创作者的精神嫁接和转译。
朱书贤寓诗意感和神秘感于现实生活中的哲思方式,流淌于作品《黑雾》与《黑色种子·抽芽》中。他在其中没有设置人物对白,待定的指向与缓步运作的“尺八”背景音乐互为滋养。艺术家从哲思迷离、文风幽淡的保罗·奥斯特(Paul Auster)小说《幻影书》中,获得关于“默片”元素的启迪。在他看来,默片虽然少了语言的表达,却有着如同诗一般的专属表达方式。“默片的无声、黑白色彩、断断续续加速的节奏。这些都是障碍,增添了观赏的困难,却也减轻了意图代表什么的负担。”见:《“恶童力”展览画册》,朱书贤《浪漫——悬浮于现实之上的一层薄膜》,台北:大未来画廊,2009:136.朱书贤将这种拥有多向无限生长可能的“共文本”空白,拓展到诸多具有神秘感条件的环节之上,如剧情推展的幽然迭转、默片与观众的距离感、“尺八”乐器本身带有的宗教色彩等等。
“存在于这个时代的洪流间,我不批判,我只裂开嘴大笑。”在常陵看来,宇宙本身处于混沌状态,其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包含阴阳、表里的两面。他希望自己的艺术创作是一面镜子,可以提供一种中立的思考方式,而不是过于明确、太过了然的指向。艺术家使用特殊的减去法,使生物的存在本身穿透历史思考呈现过去、现在、未来的文化课题,于此亦应了石涛“在于墨海中立定精神”、“混沌里放出光明”的画语录。
朱书贤、常陵的艺术语言由常态进入空白,又由空白回到常态。他们幽玄诗意的语言一方面将观者导向一种超然的意象意境;另一方面又在这种导向的路径之上设立了多重障碍间隔,将观者接连阻滞在语词本身的意义之上。正如同叶燮对于诗有“其寄托在可言与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言在此而意在彼”之说,他们通过增多叙事结构中,从语义、意象一直至主题各个层面的“空白”与“不确定性”,来适应和调动观者重建作品审美物件的创造性和能动性。
参考文献:
[1]高千惠.当代文化艺术涩相[M].台北:艺术家出版社,1998.
[2]倪再沁.台湾美术的人文观察[M].台北:艺术家出版社,2007.
[3]卢梅芬.台湾当代原住民艺术发展[M].台北:艺术家出版社,2007.
[4]李钦贤.台湾美术之旅[M].台北:雄狮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7.
[5]刘益昌、高业荣、付朝卿、萧琼瑞.台湾美术史纲[M].台北:艺术家出版社,2009.
[6]廖新田.台湾美术四论:蛮荒∕文明,自然∕文化,认同∕差异,纯粹∕混杂[M].台北:典藏艺术家庭,2008.
篇9
一、2010年传媒学术界关注了什么:基于高频词的传媒学术热点分析
词频分析可以归纳出某一研究领域文献中词汇的出现频率,通过统计高频词可以分析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动向。我们对2010年度传媒经济的312篇论文的题目、摘要、关键词进行了词频分析,剔除无意义的虚词后共筛选出传媒经济研究的50个实词高频词(见表1)。
统计结果表明:
(一)媒介类型:总体上,四大传统媒介仍然是学界研究的重中之重,但新媒体对于学术研究的影响巨大,图书出版业位列第三,手机媒体成为研究新宠。
如果我们从媒介类型的角度将词义意义相近的热词进行进一步的归类合并,我们可以看到,尽管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网络”、“新媒体”、“互联网”、“手机”)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总词频数为218),但是对4大传统媒介的研究依然是学术界研究的重中之重(总词频数为356),是新媒体研究总数的1.63倍。当然,新媒体之于传统媒体的影响是巨大的,绝大多数对于传统媒体的研究都是在新媒体影响背景下所做的范式转型、规则变化、操作对策等方面的研究。
就单一媒体类别的研究而言,期刊(含科技期刊165)研究占据首位;网络(含互联网)的研究居第二位(114);而出版研究(含图书、出版社、出版业,共计112)则居第三位。传统意义上媒介研究重点的报纸(含报业,112)、电视(79)忝列其后;此外,手机媒体的研究也开始成为学术研究的新宠(49)。
(二)热点议题:出版因改制动作巨大而成为学术界热议的第一议题;其次,传媒产业和传媒市场也是人们最为关注的一级议题。此外,在去年的学界视野中,营销、改革、品牌、广告、管理、竞争也是人们热议的研究主题。
如果我们将媒介类型之外的热词看作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议题的话,在将其按照词频数做三分法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排列在学界热切研究第一阵列的有:出版、产业和市场;第二阵列的研究议题是:营销、改革、品牌、广告、管理、竞争。与人们一般印象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某些政策上、实践领域大轰大嗡的议题,在学术界的研究视野中热度并不很高,比如:三网融合、转企改制、文化产业 、版权以及产业链等。此外,中国的媒介经济学研究在研究中国传媒经济问题时参照、借鉴最多的是美国的传媒业,同时也较多地借用了经济学的理论或方法。
二、2010年学术界如何研究传媒经济:基于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分析
本课题组结合内容分析得到的统计数据,对2010年年度传媒经济的研究方法与学科交叉情况进行了客观的描述,以期从宏观的角度整体把握本年度传媒经济研究的总体状况。
(一)定性研究为主,重视个案分析和调查研究
2010年年度的传媒经济实证研究中,定性研究数量是定量研究的2.7倍。有学者曾通过内容分析法对比了中国与美国的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研究结果是“与美国相反,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中定性研究方法处于绝对主导地位(80.8%)而定量研究很少(15.6%)”??。相较而言,传媒经济的定量研究量高于国内新闻传播学的总体水平,更偏重于研究的精确性和可量化性。
在定性研究方面,传媒经济以个案研究法(34%)、文献分析法(16.1%)为主,而新闻传播学则更偏重于文献分析法(38.2% ),这说明传媒经济更加重视对个案和典型的研究。在定量研究方面,传媒经济以调查法(60.4%)、内容分析法(18.9%)为主,此外也有部分研究引入了模型分析(18.8%),而新闻传播学中内容分析法占据显著地位。与新闻传播学相比,传媒经济研究更注重于大量实际数据的收集,研究难度与研究投入较大,但在定量研究的数据处理方面,仍以简单的频数(13.3%)、描述统计(55.6%)为主,数据的深入挖掘和解析有待提高。
(二)产业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视角占主流,技术成为关注焦点
2010年年度涉及学科交叉的传媒经济论文有105篇,学科交叉论文比例为34%,与经济学(69%)、管理学(25%)的交叉最多。由于传媒经济构架于不同的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方法之上,因此经济学理论是研究传媒经济问题的基础理论,较常用的研究视角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2010年传媒经济学的产业经济学视角最多(45%),其次为微观经济学(41%),制度经济学(9%)、宏观经济学(2%)、政治经济学(7%)涉及较少。
经济、技术、制度是影响传媒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涉及宏观环境对传媒业影响的论文有143篇。数字化、三网融合、电子书、微博等新的媒介技术和形式的爆发使技术(33.6%)成为对传媒经济研究涉及最多的宏观领域,整体的经济形势(经济29.4%)和政府规制(政治26.6%)也是研究者在研究中涉及的重要因素,而传媒经济对社会因素(10.5%)关注不多。
三、年度研究热点与研究趋势:基于社会网络分析
图1是对2010年入选的所有传媒经济学科的论文的关键词、题目和摘要做的社会网络分析,使用的软件为NetDraw2.054版本。
(一)核心层、中间层、边缘地带:传媒经济研究分层明显
结点(node)大小表示的是度数(degree),结点每与另外一个结点发生一次联系(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是流入还是流出)即为1度,结点越大表示与别的结点之间的联系度越高。从图中可以看出,传媒、出版、融合、广告等为今年传媒经济学研究的焦点和重点。每两个结点之间线条的粗细程度表示的是两者的关系密切度,两个结点之间的线条越粗表示两者之间的联系越紧密,从上图可以看出,数字―出版、媒介―融合、三网―融合、科技―期刊、植入―广告等关键词之间的紧密度很高,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今年传媒经济学科研究的兴趣和前沿。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还对关涉的关键词进行了K-cores分析,不同结点的颜色代表意义不同,可以看出,整个网络有三层构成:核心层、中间层和边缘地带,红色的结点处在整个网络的核心层,主要有以下关键词:传媒、出版、融合、模式、营销、整合、数字、出版、媒介、改革、体制等;蓝色的结点处在整个网络的中间层,主要有以下关键词:广告、报业、手机、集团、转型、三网、竞争力等;黑色的结点处在整个网络的边缘层,包括制度经济学、风险投资、电子阅读、关系社会等,说明传媒经济学研究的议题还主要基于传统议题的基础上,对新的研究议题和对象的扩展度不够。
(二)研究热点:微博客、植入广告、媒介融合
由于2010年年度的论文很难以被引用的次数(一般而言,论文被引率高点发生在发表后的3―4年)来判断其重要性与关注度,但从CNKI的下载频次多少这一指标,可以在相当程度上说明某篇传媒经济研究论文及其所代表的研究领域的被关注程度。一般而言,下载频次越高说明其影响力越大,关注程度高,有可能成为未来研究的热点。以下为下载频次在300次以上的论文,共18篇。??(见表2)
结合前文词频分析的结果、社会网络分析结果以及18篇高下载频次论文的研究内容可以发现,本年度传媒经济研究的媒体热点是微博客。表2论文中以微博为研究对象的论文有3篇,平均下载频次为736次,并且“微博价值:核心功能、延伸功能与附加功能” 下载量超过了千次,此外还有众多论文从微博媒介性质、盈利模式、营销应用等方面对这一新的媒介形式展开了研究。本年度媒介产业的研究热点是媒介融合,3篇有关媒介融合的文章下载频次为352,并且“媒介融合”一词出现的词频也达到了52次,三网融合背景、产业视角和综述性回顾是本年度媒介融合研究的亮点。2010年年度广告方面的研究热点是植入广告,2篇论文的平均下载频次为457次,对新的植入方式的探究和对其广告效果的评价研究使植入广告的研究趋于成熟。此外媒介规制与体制、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及传统媒体的转型研究等传统仍旧是传媒经济研究者持续关注的话题。
注释:
??《中国传媒发展指数报告(2011)》项目组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喻国明主持,本文由宋美杰完成初稿,喻国明修改并定稿。本文中内容分析部分的数据采集和统计分析由宋美杰、刘佳莹、许子豪、朱尔皓、陈瑾、陈宇完成,李彪对于本文的社会网络分析图的形成也有贡献。
??本文选取了2010年CSSCI收录的新闻传播核心期刊15本,辅助以2008年北大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G0/G21信息与传播、新闻学、新闻事业期刊15本,30份期刊消除重叠后获得了样本选取期刊:编辑学报、国际新闻界、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大学、现代传播、编辑之友、编辑学刊、当代传播、出版科学、中国编辑、出版发行研究、中国出版、广告大观、现代广告、新闻爱好者、新闻界、青年记者、新闻战线、新闻与写作、新闻记者、中国记者、中国报业、电视研究、传媒观察等。选择以上期刊中已经被CNKI收录的(截止日期为2010年12月23日)2010年度全年的与传媒经济研究相关的论文,此外以传媒经济、传媒业等为关键词在CNKI中进行搜索,获取了未在以上期刊上发表的论文。通过上述途径获得的论文为研究的初步样本,在此基础上剔除了会议消息、研究随笔等性质的文章,共获得有效论文312篇。
??董天策、昌道励:《中美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比较――以2000-2009年<新闻与传播研究>和<Journal of Communication>为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年第7期。[Dong, Tiance,Chang,Daoli ,“Communication Research Methods Comparison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n: Take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and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During 2000-2009 as Example”,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2010, 7. (in Chinese)]
篇10
论文摘要: 图像文化全球化以及数字媒介技术的广泛应用,这股“读图时代”的力量迅速影响着全世界教育方式的变革。本文主要探讨视觉图像文化对于当代艺术教育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
曾经,文字阅读代表了全部知识和智慧的获取过程。文字以言语为媒介,具有叙事性和情感性,给读者留下了文学意境、韵味得以实现的广阔空间。然而,其形象的显现是间接的,带来了阅读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没有视觉媒介形象的直观功能。图像将抽象的东西化为具体的形象,拥有文字所没有的视像的直观性和具像性,具有强烈的再现性、真实性和造型性。图像是一切文化之间的“纽带”。因此,时至今日,在各种信息风起潮涌的今天,要一种理念为公众所接受,形象化、感性化才是最有力的方式。
一、图像文化的背景
麦克卢汉首先提出了“媒介即是信息”的理论,并把媒介分为“冷媒介”和“热媒介”,重塑了人们对传播学的思维。举例说,电话是一种冷媒介,或者叫低清晰度的媒介,因为它给耳朵提供的信息相当匮乏。言语是一种低清晰度的冷媒介,因为它提供的信息少得可怜,大量的信息还得由听话人自己去填补。与此相反,热媒介并不留下那么多的空白让接受者去填补或完成。因此,热媒介要求的参与程度低,冷媒介要求的参与程度高,要求接受者完成的信息多。另外,他认为,每一种新媒介一旦出现,无论它传递的具体内容如何,这种媒介的形式本身就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某种信息,并引起社会的某种变革。从这个意义上说,媒介本身就代表着某种时代的信息,媒介就是讯息。随着电力时代的来临,电视便成为了图像传播的主力媒介。而网络时代的降临,也使电脑成为更广泛传播的媒介,而与之相关的,是图像时代的到来。
二、图像文化对当代艺术教育的影响
对于艺术教育工作者而言,图像文化的实现,使他们从传统的“粉笔-黑板”教学方式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转变为利用媒体等现代化工具进行授课。学生则从阅读纯文字性的纸质教材转向接触并阅读插图文本教材与电脑等可视图像内容等,并利用电脑进行网络视频学习或娱乐消遣。图像时代彻底改变了学校的教学方式。但是,当今的青少年具有高度视觉化和图像化的倾向,如何使他们的这些特性有利于其自身的成长与发展,同时又消除图像有可能给他们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当代艺术教育不能不考虑的问题。
对于艺术教育来说,不能仅仅只是把教学变成图像展览,只懂得利用有趣的、色彩艳丽的图像授课,而削弱细致严密的文字表达和思维训练,让直观的视觉化占据课堂生活和学习生活的中心位置。读图式的文化消费,由于过多地依赖直观图像思维,可能会带来人的联想、思辨能力的下降,同时也可能带来读写能力的下降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丧失、个性化创作能力的退化以及媒介文化同质化带来个性风格的缺乏等,这些都是迫切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人们在公共领域中应当以什么面貌、姿态出现,图像文化消费过程中怎样有效阻止人的浅薄化倾向,是图像文化之于当代艺术教育的关键所在。
图像时代使我们可以通过图像,就能如亲临现场般地了解到世界上发生的任何事情,图像构成了我们世界的背景,而我们的判断力和感悟能力又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图像时代的支配,我们对于生命和自然的观念深刻地受到了它的影响。同时要警惕的是,我们对于自然的感受力正在逐渐下降。当代艺术教育在图像文化大潮中如何架构一种新的有弹性的教育模式,探讨一种可变的教学方法,学会更大范围地兼容并蓄,并赋予鲜明的时代人文精神品格,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课题。这就需要我们对当下图像文化所带来的审美变革、艺术创作方式、语言方式和传播方式等变化作进一步的深入探索,以回应图像文化给美术教育带来的思考和挑战。
参考文献:
[1]周安华主编.现代影视批评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9.
[2](加)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编,何道宽译.麦克卢汉精粹[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