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市场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9 06:44: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消费市场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消费市场论文

篇1

1.1农村消费市场广阔,消费潜力巨大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胶州市农村的消费水平也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2012年胶州市全市人口达110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939元,农村居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长、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村消费市场体系的日益完善,特别是“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深入发展,为农村居民消费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肉、禽、蛋、水果、蔬菜及其他副食品价格的相对稳定,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娱乐活动和走亲访友等节日习俗更助推了农村消费增长。2011年2月份,胶州市农村居民购物消费达到1.4亿元,同比增长10%以上,其中“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销售额超过3500万元,增幅达到12%。由此可见,胶州市农村具有很广阔的消费市场,具有很强的消费空间,消费潜力巨大。

1.2农村居民收入逐年增长,消费能力不断增强

《胶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1~2013年胶州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2319、13939、15751元,同比分别增长了18.1%、13.2%、11.8%。由此可见,胶州市农村居民人均收入逐年增长,收入增长意味着农民消费能力不断增强,从而也不断提高了其消费水平。

2胶州市二里河村农民收入和消费状况

2.1二里河村农民收入情况

从图1可以看出,胶州市二里河村农民的经济来源以务工收入为主,占84%;以个体收入务农收入子女供养和政策收入为主的农民所占比例较小,分别为8%、6%、1%、1%。这说明胶州市二里河村农民大多数通过打工赚取生活费用,由此可以了解到胶州市农民收入大多数是通过务工所得。据调查,二里河村家庭年均收入2万~3万元的占82%,家庭年均收入3万元以上的占13%,家庭年均收入1万元左右的占5%。大多数家庭都拥有了必备家电,农村生活条件正逐渐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

2.2二里河村农民消费情况

从图2可以看出,胶州市二里河村有47%的家庭选择将收入用于子女上学;31%选择将收入存起来;有11%的家庭选择购买家电;选择建房装修、购买农业生产资料都占4%;有3%选择购买交通工具。由此说明,子女上学还是农村家庭主要的消费领域,农民对子女教育投资比重大。此外,农村居民储蓄水平较高。由图3可以看出,胶州市农村家庭的年花费额大多数是在10000~20000元之间,所占比例为58%;其次是20000~30000元,所占比例为26%;再者是5000~10000元,所占比例为16%;没有年花费额为5000元以下和30000元以上的。由此说明胶州市农村家庭的消费支出一般,大多数人还是不太舍得消费,当然基本上没有入不敷出的家庭。从表1可以看出,各年龄段的农民纯收入都主要用于子女上学方面,其次是存起来。其中30~40岁农民选择将纯收入用于子女上学的比例最高,其次是41~50岁、50~60岁,比例分别是61%、47%、45%,而60岁以上将纯收入用于子女上学的比例略低于其他年龄段,比例是33%,但是子女上学与其他用途相比,仍然是最主要的选择。从表2可以看出,不同收入段的农民都将子女上学作为纯收入的主要用途,其次是将收入存起来。其中年收入20000~30000元的农户将收入用于子女上学的比例最高,为49%;其次是年收入10000元左右的农户,为45%;年收入3万元以上的农户收入用于子女上学的也占到了40%。说明现在胶州市农民对子女上学方面的投资消费比较大,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

3二里河村消费市场存在的问题

3.1中老年人居多,年轻的消费购买力不足

二里河村调查样本中,处在41~50岁年龄段的人数最多,有58人;其次是50~60岁年龄段,有11人;处在31~40岁年龄段有8人,而60岁以上的有3人。说明了胶州市二里河村常住人口还是以中老年人为主,年轻人相对较少,老龄化问题比较严重。而与年轻人相比,中老年人的消费购买能力比较低,消费欲望不是很高,从而说明了中老年的消费购买力亟待提高。

3.2农村市场缺乏高质量的商品,不能满足农村居民的需求

从图4可以看出,被调查的二里河村居民中,有38%的人认为农村市场缺乏合适的商品。由图5可以看出,胶州市二里河村有大型超市,但是多数大型超市的商品不是很齐全。笔者调查了解到,对于农贸市场需改善的方面,有47%的人选择质量太差,有40%的人选择价格过高,有13%的人选择了规划不正规。农村市场的商品质量问题成为制约农村居民积极消费的重要因素。

3.3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比较传统,尤其是在精神文化消费方面略显不足

由图6可以看出,胶州市农村的精神文化消费大多数是以看电视为主,所占比例为63%;其次是购买书籍,所占比例是23%;再次是去KTV,所占比例是10%。从中可以得出,胶州市精神文化消费结构比较单一,以看电视为主,而一些新的精神文化消费并不是非常广泛。由表3可以看出,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对精神文化消费的方式都是以看电视为主。男性除了看电视外,在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费主要是去KTV,再者是去购买书籍。而女性除了看电视之外,则选择以购买书籍作为精神文化消费的方式,几乎没有选择去KTV。由此可见,男性在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费观念要比女性开放一些,但是胶州市整个农村的消费观念还是有待改善。据调查显示,对于去KTV、足疗、网吧等消费行为,54%胶州市农村居民认为“不太值当、不会花这方面的钱”;认为这些“是比较新奇的消费,有钱可以尝试”的占46%。由此可见,胶州市农村精神文化消费观念需要再开放一些,居民要建立积极健康的消费理念,这样才有利于胶州市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

4胶州市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对策建议

4.1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惠农政策,缓解农村老龄化问题

调查显示,胶州市农村中老年人居多,这极不利于拓展农村消费市场、扩大内需。因为中老年人的消费能力相对薄弱,购买消费品的欲望不如年轻人强烈,这样对于农村消费市场的扩张是不利的。而政府的政策措施、对农村的扶持力度与农民的生活、消费息息相关[1-4],所以,需要政府部门采取相关的措施,加大对农村的扶持力度,比如提高补贴标准,完善农村居民生活保障制度,让年轻人不再为养老养小而发愁,让中老年人也能放心消费。

4.2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高农民的消费能力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只有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才能使农民有能力消费更多的产品,才能使农民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目前胶州市农民的收入还是比较低的,胶州市的农民大都靠外出打工赚取收入,农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城乡收入差距较大。所以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加快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发展新型农业,拓展农民的就业渠道,以此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消费能力[5]。

4.3丰富农贸超市的产品种类,提高商品质量,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需求

目前胶州市农贸超市的产品种类还不是很丰富,并且质量方面略有不足,而面对农民日益增长、不断变化的需求,农村市场中产品的种类必须多样化,这样农民才会乐意去消费。并且要提高商品质量,农村消费者更偏好持久耐用有功效的产品,要时刻关注市场信息,关注农村消费者的需求,以此来改善农村的消费状况[6]。

4.4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农民的消费权益不受侵害

随着市场化的发展,农民作为消费者的一部分,其权益受到侵害的事件也屡见不鲜。虽然胶州市大多数农民都知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要通过法律手段解决,但是目前我国的消费法律体系还不够健全,所以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此来保护农民的消费权益,让农民消费得到保障,让农民觉得消费具有安全感,更放心消费。

4.5转变农村传统消费观念,促进农民的精神文化消费

篇2

根据中国证监会2005年9月4日颁布的《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管理办法》规定,改革后公司原非流通股股份的出售,自改革方案实施之日起,在十二个月内不得上市交易或者转让;持有上市公司股份总数百分之五以上的原非流通股股东,在前项规定期满后,通过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出售原非流通股股份,出售数量占该公司股份总数的比例在十二个月内不得超过百分之五,在二十四个月内不得超过百分之十。这意味着持股在5%以下的非流通股份在股改方案实施后12个月即可上市流通,因此,“小非”是指持股量在5%以下的非流通股东所持股份,这就是“小非”的由来。有人讲这称为“后股改时代的到来”。但是小非解禁后到底会对市场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一、“小非”解禁后之利好

“股权分置改革工作的推进,使中国股市最艰难的日子过去了,最大的制度即将清除。”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在出席国际金融论坛时曾发出过这样的感慨。全流通之后,市场走向利好是必然的。

股改的意义就在于,它解决了中国股市多年来纠缠不休的死结——国有股非流通的股权机制。充分的市场流动性使金融资产的市场定价和风险定价日趋合理化,有利于资源配置的有效发挥。股价由市场来决定,只有股本的增长与业绩的增长同步的企业,才能得到市场的认可和考验。

同时,多元化的投资渠道也将为国内外的投资者敞开,特别是股权分置改革后,外资可以借由资本市场自由进出,这会使中国股票市场一片生机盎然。QFII看准中国市场,争相到境内投资,而投资者的多元化,使中国市场的投资者结构日趋合理,机构投资者日益成为市场的主体,有利于避免因小散户的盲目跟风的不理性投资行为而带来的市场剧烈波动,有利于资本市场持续健康的运行。

其次,发生重大变化的是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由于股改以前国有非流通股的存在,大股东和中小股东之间并没有统一的利益基础,再加上以净资产为目标的考核体系,使得公司的股价和业绩难以对大股东以及管理层产生市场化的激励和约束,频频出现恶意转让非流通股权和流通股的竞价交易。

但是现在,小非上市流通,公司的大股东可能会时刻关心自己公司的股价;再加上而且现在又有了市场考核机制,股价与业绩的密切关系是他们更加注重公司的经营。公司的股权完全通过市值或市盈率来计算,外来的投资者完全可以通过二级市场的买卖收购其公司的股权,这种随之而来的并购压力也使得公司的治理结构得到改善。股权的性质正在改变,国有上市公司持有的股权一旦转入民间投资者之手,公司的治理结构也会变得越来越透明,公司信息的披露也会越来越公开。

再次,由于流通之前,国内股票质量良莠不齐,与此相对应的是公司质量的有好有坏。这时候,只有像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中国人寿和中石油,以及会相继回归A股市场的中海油和中移动等收益相对比较稳定、股价波动范围比较小的大型公司的股票,才能受到市场的追捧。所以,这些优质公司“小非”的流通、IPO的发行是最佳的买入时机,使得近两年来出现了市场资金围追阻截“打新股”的现象。

二、解冻之后的盲点

第一,价格机制的盲点。在上市之前,大股东的股权一般是按照净资产来定价的,即1元净资产折为一份股份。在股票IPO上市的时候,由于新发股份都是一家发行的,大股东的溢价空间可能会高达700-1200%之间。因此,为了获得更高的回报,大股东当然有操纵股价的冲动。同时,大股东自身凭借原有的持股优势,自身也可以成为庄家。凭借信息的优势,它们更有条件以“合理合法”的方式来操纵股价。

后股改时代,原来的庄家控制着大部分的原有流通股,大股东控制着大部分的新增流通股,而上市公司的管理层也凭借着股权激励机制同样对股价密切关注。相同的利益关系,就有可能使上市公司高管、大股东、庄家形成群体合谋,从而对股价进行长期的系统的操纵。这样,由于信息的完全不对称性,严重的损害了中小投资者或者叫散户们的利益。所以,有人就说,IPO恢复以后市场就有圈钱的了,这可能会造成中小投资者“用脚投票”的现象。2008年初来挣扎在“牛熊分界线”间的A股市场,遭遇了中国平安千亿元再融资方案后开始雪崩。

第二,监管机制的盲点。从对大股东的监管来看,后股改时代大股东作为新股份的拥有者进入到二级市场,由此可能引发公司大股东非法集中持股或高价出售股份的套利现象。到头来,持有重股的还是公司的大股东,“一股独大”的弊端十分明显,股权的高度集中加大了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的难度。虽然我国公司法规定了股份有限公司的监事会制度,但却是“有名无实”;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独立董事的选拔机制,曾被寄予厚望的独立董事制度也收效甚微。

从对公司管理层的监管来看,后股改时代更多的强调对管理层的激励政策,特别是股权持有的激励,可能会导致管理者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而采取的,忽视公司长期成长型的违规行为的出现。

篇3

作者:于志涛 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的重大发展战略以及政府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支持,诸如实行、取消农业税、粮食保护价收购、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等,使得农民的收入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进而带来农村消费市场规模的壮大。2009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25343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为85133亿元,同比增长15.5%,农村消费品零售额为40210亿元,同比增长15.7%。如图1,2009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到3993.45元,是1978年116.06元的34.4倍,而2009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2008年下降0.7%,较之于1978年的物价水平上涨5.19倍。虽然物价的上涨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被迫性提升,但上涨幅度距消费支出规模相差甚远。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年底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从中可以更清晰的看出农村消费市场规模在不断扩大,例如电视机,1985年每百户拥有量为11.74台,彩电仅有0.80台。到了2009年,电视机拥有量则已经达到每百户116.59台,彩电也已经实现户均一台。另一方面,高端与现代化耐用消费品,如移动电话、家用电脑等,也逐渐步入农村家庭。地区间农村消费市场发展差异较大。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到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状况。东部地区由于经济起步早,发展程度较高,也促进了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改革开放既造就了一批现代化城市也成就了很多富裕的农村地区,如江苏华西村、山东南山村等“百强村”,发达的农村地区则相对集中于东部地区。我国辽阔的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基础、地理位置等因素制约,经济发展水平偏低,也导致了农村消费市场发育不成熟,消费规模偏低。消费支出呈现季节性变化。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决定了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也表现出鲜明的特性。农村消费的独特爆发周期主要存在于麦收与秋收以后,包含生产性消费与非生产性消费,这是因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农民不同于城市的工人大部分是按月领取报酬,农民是季节性的领取报酬[2]。此外,农村消费市场与城市消费市场一样都有强烈的节日性消费特点,但农村表现更为突出。

农村居民消费观念落后,存在不科学的消费行为。由于小农经济长期存在,小农消费心理也使农村居民消费观念落后,影响了农村消费市场的开拓。农村的传统消费观念根深蒂固,“量入为出”的传统生活方式,“攒钱养老”、“积累为后”的消费心理,“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态度普遍存在,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能自己种的不买,能凑合用的不换,能不花钱的不花”的消费思想[3]。另一方面,农村深厚的传统习俗心理,导致农村家庭对结婚、丧葬等过于重视,存在不理性的过度消费行为。公共服务落后,市场消费环境亟待提高。首先,农村公共服务较为落后。特别是公路、电力、供水等方面基础设施不完备,不能满足各种商业机构进驻农村,也限制了农村市场对家电、农用机械的需求;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使得很多农村居民为了保障未来有钱就医、养老而降低了现期消费,从而维持高储蓄。其次,市场消费环境较差。目前,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着商业流通网点少、规模小、选择少的问题,市场供给完全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多样化需求[4];同时,对农村市场监管不力也影响了农村市场消费环境的改善。

才能激发潜在的消费欲望与消费需求,农村消费市场才能蓬勃发展。首先,坚持执行政府支持农民增收的各种政策措施,稳定农产品价格,探索建立农产品价格补偿机制,不断提高粮食收购价。政府财政逐渐加大农业补贴力度,提高补贴标准。其次,发展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产品产量与质量,大力促进农业产业化。政府对农业龙头企业给予政策倾斜、金融支持等。再次,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构筑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产业结构,各地区要有针对性的发展优势农业项目。下大力气推动商贸零售、物流、农村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既能提供各种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也能繁荣农村消费市场。第四,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新型农民成长。不断促进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提高城乡统筹水平和城镇建设水平,切实维护农民工的经济利益和其他各种合法权益。加强科技下乡、教育下乡活动的组织、宣传,着力培养一批能带动农民致富的村干部,培养一批有文化、有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最后,提高扶贫开发质量和力度,政策制定与资金支持应倾向于农民收入较低的中西部地区。加大宣传引导,促进农民建立现代消费观念,养成科学消费习惯农村居民原有的一些消费观念和消费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村市场的开拓[5],所以要通过大力宣传,努力转变农村居民传统的消费观念,倡导科学、合理的消费习惯。首先,通过电视媒体、网络媒体等媒介宣传,提高农村居民对现代消费观念的理解和认可度,引导其处理好现期消费与预期消费的关系;其次,加强对农村居民的公益培训力度,可以通过举办“现代消费观念指导”讲座等方式,提高农村居民的参与积极性,逐步改变落后的消费观念和消极的消费习惯,改变农村居民对合理投资的认识;最后,政府通过设立“转变传统消费观念,培养科学消费习惯”试点村,加以政策、资金支持,并向其他地区推广。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改善农村市场消费环境首先,提高政府财政转移支出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村公路、水利、电力建设质量。促进农村公共服务资金来源多元化,适度改革以政府财政为主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模式,合理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其次,改革现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着力建设面向城乡的较为全面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现阶段最为重要的是,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解除农村居民看病、养老后顾之忧。再次,改善农村市场消费环境。一是进一步通过“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等形式,真正把消费实惠让与农民,鼓励商业企业,特别是国有商业企业增开农村网点;二是有关部门应根据有关消费市场的法规与措施,严厉查处假冒伪劣商品,杜绝假冒伪劣产品由城市向农村转移的现象,严厉惩治损害农村消费者权益的不法分子。

篇4

1中国消费需求分析的简要回顾

1990年代中期以来,经济增长受到市场需求不足的制约.尽管各部门投资仍以一定的速度增长,但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却不容乐观.中国2001年的最终消费率为60.6%,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很多发达国家的最终消费率超过70%甚至80%).[1]居民消费率偏低,又反过来影响到了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郭惠英(2002)的实证分析认为,中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时间序列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而且2001年的截面数据同样显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时间序列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2].中国消费的增长似乎陷入一个怪圈.对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研究者进行了许多分析.袁志刚等人(1999)从预防性储蓄理论的角度进行了阐述[3].柳思维(2000)认为,中国经济市场化水平较低、经济泡沫成分比较多、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和消费信贷难以开展等,是中国1996年以来消费难以启动的原因[4].尹世杰(2002)认为,消费率偏低、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和近年来出现的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等因素,使平均消费倾向下降,影响到消费需求的扩大[5].

上述分析基本涵盖了引起消费需求不足原因的各个方面.关于股票市场和消费需求之间的关系,研究者也进行了探讨.刘建江等人(2001)主要从消费函数理论的角度,对股票市场和消费需求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6].文雪冬(2002)主要以美国为例研究了股市财富效应对家庭消费行为的影响[7].刘振彪(2002)则对股票市场启动国内消费进行了实证分析[8].上述研究对于验证股票市场和消费需求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很有意义的见解,但它们偏重于探讨股市财富效应对消费需求的刺激作用,对股市的其他效应对消费需求的影响则较少分析.笔者认为,股票市场对消费需求的影响机制,除了股市财富效应的作用外,还应该包括乘数效应(包括加速数效应)和指数效应的影响.本文从上述三个效应的角度论述了股票市场对消费需求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股票市场促进消费的两大障碍,并提出了通过发展股票市场促进消费需求的几条对策.

2股票市场影响消费需求的理论解释及其实证检验股票市场影响消费需求是综合效应作用的结果,经济理论对此有多种解释.

2.1股市财富效应对消费需求的影响股市的财富效应,是指股票的价值上升,使股票所有者的财富增加,增加股票持有者的短期MPC(边际消费倾向),导致即期消费增加;同时,由于股票市场价格指数稳中有升,使股票持有者形成一种收入稳定增加的预期,从而提高其长期的MPC,使消费支出的比重上升的一种现象.西方经济学对此解释的主要理论是,M.弗里德曼(1957)的持久收入假说和莫迪里亚尼等人(1954)的生命周期假说.弗里德曼认为,消费不仅依赖于当期收入,更主要地是取决于其他各个时期的预期收入.其理由如下:消费者在某一时期的收入等于暂时性收入加持久性收入两部分,在某一时期的消费等于暂时性消费和持久性消费之和;其中,暂时性消费和持久性消费不存在固定的比例关系,暂时性消费与暂时性收入也不存在固定比例关系,只有持久性消费和持久性收入存在固定比例关系.根据这一理论,消费者在进行消费决策的过程中,必须对股票市场和经济发展形成一种预期,从而对收入的暂时性和持久性做出判断.当现期收入高于平均值时,消费者倾向于把这个差额储存起来,从而减少消费;而当现期收入低于平均值时,他们往往会动用储蓄或借债消费(例如,美国).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消费者进行理性决策时,会在更长的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消费和储蓄行为,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来实现消费的最佳配置,从而实现个人效用的最大化.因此,当股市繁荣时,公众的财富增加,从而刺激消费增加;反之,公众财富减少就会造成消费支出降低.由上可知,股市财富效应是通过改变股票持有者资产的市场价值和提高消费倾向,对消费者的即期消费产生影响,从而达到影响社会总消费需求的目的.

2.2股市乘数和加速数效应对消费需求的影响股市的乘数和加速数效应对消费需求的影响可以通过国民收入的决定模型进行解释.首先考虑三部门模型的情况.股票价格上涨,除了促使居民增加即期消费外,还会刺激企业和居民部门增加投资(包括政府投资和引致投资),从而增加就业和推动经济增长,使实际国民收入增加.在国民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不变的情况下,会使消费呈一定的比例增长.如果股票市场的这种变化是长期和稳定的,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均形成一个稳定的预期,股市的这种效应对消费的刺激作用将更加持久和更加明显.这是乘数效应的作用.同时,总需求的增长会刺激投资的增长,更进一步促进国民收入的增长,从而使经济增长产生波浪效应.这是加速数效应的体现.在四部门模型的情况(在三部门模型基础上增加外贸部门)下,股市的乘数和加速数效应通过股票市场得到增强.股市这两种效应对消费需求促进作用的大小,取决于该国股票市场和经济的开放程度和国际化程度,一国经济的开放程度和国际化程度越高,股市这种效应对消费的影响就会越明显.

2.3股市指数效应对消费需求的影响股票市场对消费的影响,涉及到几乎所有的消费者.这是因为股票市场的变动往往被看成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会普遍影响到消费者对未来经济和未来收入的预期,从而影响消费者的信心.因此,那些没有股票资产或者股票资产占总资产比例很小的消费者也受到股票市场变动的影响.这种影响就是股票市场的消费指数效应.综上所述,股票市场对消费需求的影响,是多种效应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财富效应和乘数效应是一种可以由其他资产形式引起的效应(如债券),而指数效应则可能是股票市场所独有的.指数效应对消费需求的影响,贯穿到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和乘数效应中,从而形成了股票市场的综合消费效应.

2.4股票市场影响消费需求的实证检验股市的这种综合效应对消费的刺激作用得到了经验数据的验证.在美国,股票收入被当作是持久性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198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股市一直持续稳定发展.1983年道琼斯指数为1000多点,从那时到1999年间,几乎每年都以1000多点的速度上升.美国家庭股票市场价值,1998年达到107700亿美元,1999年则达到135000亿美元[9].与此同时,消费者信心指数不断增强,消费支出不断增加.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的股市上涨提高了家庭消费的水平和刺激了部分奢侈品的消费.股票权益价值每增加一美元使消费在下一个季度上升2%,而当非股票市场的财富每增加一美元时,下一季度的消费只增加1.4%;股市财富增加一美元的长期效应是使消费增加4.2%[10].这说明,股市财富效应对消费的促进作用要高于其它非股票资产价值变化对消费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都是显著的.从中国情况看,股票市场综合效应对消费需求的促进作用也可部分地看到.1999年“5.19”行情启动后,有60.85%的被调查股民认为即期消费支出有增加,其中17.7%的股民消费支出增加的感觉特别明显[11].但是,由于中国个人投资者持有的股票规模仍然有限,加之中国股票市场波动较大(有人称之为“政策市”),股票市场对消费需求的促进作用还有待发挥.

3中国股票市场促进消费需求的两大障碍通过上面分析,可以认为股票市场对消费需求的影响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股票价值特别是居民的股票持有量要达到一定规模;二是股票市场要稳定趋上的发展,从而给消费者形成一个稳定的预期,使股票的暂时性收入转化为持久性收入.对照这两个条件,中国股票市场促进消费需求的障碍主要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

3.1股票市场不利于消费者形成长期稳定发展的预期

3.1.1中国股市行政干预成份较多,股市发展无法形成长期稳定的预期中国股票市场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是,行政权力对市场干预太多,介入太深,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股票市场的内在机制.当前,尽管实行了“通道”管理,但证券发行的行政选择机制仍然在很大程度上起作用,导致一些不合格和不规范的公司上市.证券市场的随机干预也扭曲了市场预期机制,并且使股市政策成为不可预测的“黑箱”,投资者无法根据市场规则来进行资金投向的选择和投资时机的把握.

3.1.2政策是中国股市波动的重要因素以国有股流通和减持为例.1994年以前,国家股、法人股上市流通的多次传闻就曾经使股票市场产生了价格下跌和股市“低迷”现象.2001年6月12日,国务院《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规定,凡国家拥有股份的股份有限公司(包括在境外上市的公司)向公共投资者首次发行和增发股票时,均应按融资额的10%出售国有股(包括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该《办法》开始执行后,中国股市指数出现了大幅下跌的现象,甚至出现了一些主承销商增发的大部分股票卖不出去的情况,股票发行节奏明显趋缓.沪市综合指数从2001年6月14日的2245点持续暴跌,直至10月22日收于1514点,下跌700多点.在这种情况下,2001年10月22日中国证监会宣布停止执行《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第五条款的执行,国有股配售流通告一段落.2002年6月23日,国务院决定,对国内上市公司停止执行《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关于利用证券市场减持国有股的规定,并不再出台具体实施办法,6月24日沪市综指跳空40点开盘,当周最高达1748点,成交量也急剧放大(以上数据见中国财经信息网.2002年7月1日国有股减持专栏).市场对国有股减持的动向进行了及时的反应.可见,政策对股市的影响很大,严重影响了消费者对股市的预期.有资料显示,中国从1996年以来消费需求就一直没有启动(柳思维,2000),这与股市的波动是有一定联系的.超级秘书网

3.1.3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不理想,并呈现下降的趋势,消费者无法产生好的预期由于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的严重不完善,导致企业经理人员的行为不能受到有效的约束,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逐年降低,对股东的回报也逐年下降.从1992年到1998年的各年间,上市公司平均每股收益分别为:0.23元、0.35元、0.35元、0.24元、0.23元、0.25元、0.20元;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1.15%、14.72%、13.19%、10.66%、9.34%、9.82%、7.79%[12].近年来,上市公司的盈利情况也不理想.在这种情况下,上市公司已经不能让投资者产生合理的预期收益.即使存在盈利的上市公司,能够进行分配尤其能够进行现金分红的是少之又少.人们除了在二级市场上去套取股票差价外,似乎已别无选择.

3.1.4国有股流通和减持是股票市场悬而未决的问题虽然管理层决定不再讨论国有股减持的具体方案,但是从中国股票市场一体化和国际化进程看,这个问题迟早要解决,它仍将是中国股票市场的一个“定时炸弹”.从现在实行的“统筹结合”的社会保障模式看,它存在巨大的转换成本,这个成本究竟由谁来支付和弥补,也将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这是高悬在股市头上的“达摩斯克”利剑,增加了中国股市的不确定因素,必须在考虑国家和各投资者等所有各方利益的情况下加以解决.

3.2股票的市场价值占居民资产价值和GDP的比重较小

3.2.1股票的市场价值占居民资产价值较小股票市场之所以能够对消费需求产生影响,是因为股票形式的资产已经在全社会总资产和居民资产中占有较大的份额.从美国看,1990年代,美国人增加的财富中有超过60%的部分是由家庭持有的股票价值的上升而引起的,股价的上涨使得美国拥有百万美元财产的家庭数在2000年超过了500万.这种上涨推动了美国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对奢侈品的消费.从美国家庭的资产净值组成来看,股票资产的名义价值在逐年上升,其在家庭资产净值中的比例也逐年上升,1989年12月为14%,1995年12月为22%,1999年则达到了32%[13].在中国,股票形式的资产价值占居民个人资产的比例与美国相比则要小得多.1995年中国金融资产占城镇居民个人资产的比例为17.06%,其中,银行存款之外的金融资产所占的比重为4.58%(包括股票和债券等)[14];而2000年中国居民所持有的流通股市值占城乡储蓄存款的比例则为12%(中国统计年鉴:2001).因此,中国需要大幅度增加居民持有股票资产的数量和比例,才能通过股票市场对促进消费需求发挥明显作用.

3.2.2股票的市场价值占GDP的比重较小

1999年中国股票总市值为26471亿元,占GDP比例为32.9%;股票流通市值为8214亿元,占GDP比例为10.2%.2000年中国股票总市值为48091亿元,占GDP比例为54.5%;股票流通市值为16088亿元,占GDP比例为18.2%(中国统计年鉴:2001).而美国1993年股票市值占GDP的比例就达到了83%,中国两中口径的股票市值占GDP的比例大大低于美国的水平.由于中国股票市场存在国有股和法人股不能流通的情况,而美国股票市场是全流通的市场,中国只能使用股票流通市值的口径才能与美国进行横向比较,而中国这个比例与美国比较则更加低.2001年中国股票市场由于加强了规范和监管,其股票流通市值相比2000年有所下降,而2001年GDP则在增长,故2001年该指标与美国1993年的指标相比会更低.因此,要充分发挥股票市场对消费的推动作用,中国必须采取措施大幅度提高股票的发行量和居民的股票持有量.

4发展股票市场促进消费需求的几条对策

4.1创造股市稳定的预期创造股市稳定的预期,除了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条件之外,还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建立并健全有效的法治制度.这些制度应该包括:改制或设立股份公司制度、公司发行上市制度、内容明确的辅导制度、公司上市申请反馈制度、发行审核制度、发行上网和交易制度及信息披露制度等.要通过规范的制度,来减少政策对股市的随意干预,从而减少政策变化而引起的股市波动

现象.第二,建立市场化的运作机制,逐步消除行政手段对股市的干预.首先在发行上市制度方面,要逐渐取消额度管理.现在实行的对券商进行“通道”管理的办法,仍然是一种额度控制的措施,以后要过渡到真正由市场来挑选上市公司的办法上来.其次,在股票交易方面应该健全各种交易规则和税收制度,并避免这些制度的频繁修改.第三,加强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培育出一个至少满足弱型效率条件的市场,使股票市场价值能够真正反映上市公司的生产经营情况和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使股票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得到充分发挥,为消费的扩大和稳定增长创造条件.第四,改进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为上市公司的稳定发展和经营业绩的提高打下基础.

4.2扩大股票市场规模应该真正打破所有制界限,继续探索和推行股票发行市场和交易市场的市场化改革,使符合条件股份公司成为上市公司,扩大股票在居民资产和GDP中的份额.同时,逐步推行资产证券化,为股票市场的发展寻求一条更为广阔的途径.由于中国尚缺乏进行大规模资产证券化的现实基础,因此要通过渐进式的方式,逐渐进行资产证券化的试点,首先在房地产、企业不良债务等方面先进行尝试,探索经验,再逐步向资本市场推广.同时采取措施尽快实现国有股和法人股的流通,促进股票市场的统一.

4.3减少国民经济相关部门的瓶颈约束要使股市的乘数效应及加速数效应对消费需求的影响充分发挥出来,就必须要求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都能够顺利地实现其职能.在当前情况下,主要是要克服个别部门对整个经济形成的瓶颈约束.这些部门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和能源产业.为此,政府应该通过产业政策和财政投资,引导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投资向这些产业转移;可以利用股票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促进上市公司的资产和业务的兼并组合,还可以利用股票市场,对筹集资金盈余部门的资金和资源进行再配置,把稀缺资源配置到这些产业中去.

4.4促进股票市场的国际化股票市场的国际化有利于扩大股票市场促进消费的综合效应.促进股票市场国际化可以有多项措施:设立证券投资基金,在条件成熟(如人民币实现可自有兑换)和股票市场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逐渐放开对外国投资者进入中国股市的限制;加强股票市场国际化的监管;塑造股票市场规范的微观主体,鼓励券商之间的兼并重组,使券商走向规模发展,增强国内券商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尹世杰.再论积极鼓励消费[J].消费经济,2002,5.

[2]郭惠英.中国居民消费演变的实证分析[J].消费经济,2002,5.

[3]袁志刚.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变异与我国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1999,11.

[4]柳思维.我国新一轮消费品市场启而难动与再启动的再思考[J].消费经济,2000,3.

[5]尹世杰.再论积极写作论文鼓励消费[J].消费经济,2002,5.

[6]刘建江.股市扩大消费需求:理论上的诠释与启示[J].消费经济,2001,2.

[7]文雪冬.股市财富与消费的经济学分析[J].消费经济,2002,3.

[8]刘振彪.股票市场启动国内消费的实证分析[J].消费经济,2002,5.

[9]刘建江.股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美国案例[J].世界经济,2000,6.

[10]文雪冬.股市财富与消费的经济学分析[J].消费经济,2002,3.

[11]梁宇峰.股票市场财富效应实证研究[J].金融与保险,2000,10.

[12]蓝发钦.减持之路:国有股减持的环境、途径和策略[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9(34).

篇5

(一)消费品市场总体保持稳定增长,增速有所回落2002年1~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0886亿元,比上年增长8.8%,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1.3个百分点。考虑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6%。从全年各月的增长趋势来看,增速出现较大幅度波动,其中在2、5和10月份分别形成三个增长波峰(如图1)。

图1200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月度增长趋势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月报》2002年1~11期。

2002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继续高于GDP增长,增速差距为0.8个百分点,与上年增速差距2.8个百分点相比,减少了2个百分点。据测算,2002年国内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6%,比上年回落约5个百分点。

(二)消费品市场价格继续保持低位运行格局

从2001年11月开始,特别是进入2002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又表现出新一轮下降过程,到目前为止已经连续13个月负增长。2002年1~11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累计下降0.8%,其中4月份下降幅度达1.3%,为1999年9月以来最大降幅(1999年8月为1.3%)。对消费品市场运行影响较大的商品零售价格,2002年1~11月份的下降幅度为1.4%,比上年增加了0.8个百分点。在商品零售价格的14类价格中,除中西药品、书报杂志、燃料3类商品价格比上年略有上涨外,其他11类商品价格都呈下降趋势,其中日用品、家用电器、首饰和食品价格下降幅度较大,分别下降21%、6%、5.5%和4.2%。

(三)供过于求的总格局仍在持续发展

据国家经贸委对国内600多种主要商品供求情况的跟踪分析,2002年上半年市场上供过于求的商品比重达到86.3%,比2001年上半年上升3.3个百分点,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比重由2001年下半年的17%下降到目前的12%。与1999年上半年的情况相比,2002年上半年供过于求的比重上升了14.1个百分点,而供求平衡的比重则下降了13.9个百分点。可见,自1999年以来,我国经济中供过于求的结构矛盾一直在持续发展,且目前已经达到了比较尖锐的程度。

(四)消费品市场发展仍然存在结构差异

首先,城乡市场之间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有所缓和。2002年城市消费品市场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全年实现零售总额为23543.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9%,增速比上年低1.6个百分点;县及县以下消费品市场运行比较平稳,发展速度始终徘徊在6~7%的区间内,全年县及县以下农村市场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4051.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8%,增速比上年低0.9个百分点;城乡市场发展差距为3.1个百分点,比上年缩小了1.1个百分点,对全国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1.1%和28.9%。

其次,消费品市场行业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从行业结构来看,2002年1~10月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和其他行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9.1%、16.4%和3.4%,批发零售贸易业和餐饮业的增长对全国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为70.4%和21.6%。上述数据表明,消费品市场零售额的不同行业发展速度相差接近13个百分点,发展差距比上年扩大2个百分点。

(五)新的消费热点和消费领域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进入2002年以来,伴随中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水平的提高而出现的新消费热点和领域继续保持着快速的发展势头,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成为消费品市场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第一,假日消费仍是带动消费品市场快速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2002年围绕春节、五一国际劳动节和十一国庆节等长假期的假日消费活动日趋活跃和成熟,三个节假日所在月份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了9.1%、9.3%和9.4%(见图1),成为2002消费品市场运行的三个黄金时段。

第二,新型消费品销售加速发展。2002年以来,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出现了加速发展的趋势,带动了住房装修装潢用品、汽车、通信工具、娱乐用品、文化用品等多种新型消费品销售的快速增长。据对1~11月份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的统计,汽车销售增长45.4%,通讯器材类商品增长53.6%,石油及制品增长28.8%,建筑及装潢材料增长27.9%,文化办公用品增长17.5%,书报杂志类增长11%。第三,信用消费呈快速增长势头,成为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力量。至2002年底,全国各类消费贷款余额达到6990亿元,比年初增加2755亿元,同比多增160亿元。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5598亿元,比年初增加2282亿元,同比多增353亿元。2002年汽车消费贷款增长最为迅速,以北京市为例,截止到8月末,北京市各商业银行个人汽车消费贷款余额达83亿元,比2001年同期增加64亿元。1至8月累计支持居民购车42106辆,比2001年同期增加30530辆,增长2.64倍。

(六)连锁商业等现代化消费品流通方式正在成为消费品市场发展的新增长点

近年来,连锁商业在中国得到了迅速发展,经营规模和辐射能力明显增强,是推进流通领域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并成为当前及未来相当时期内消费品市场发展的新增长点。目前全国连锁企业已有1124家,店铺总数为2.2万个,零售总额为1549亿元,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4.1%。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连锁业市场份额已超过10%。如北京2002年1~11月份连锁企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2.9%,高于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14.1个百分点;市场份额达到了17.1%,比上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连锁经营的覆盖领域和范围也在不断扩大,目前已拓展到零售业、餐饮业、服务业三大行业的50多个业种。

连锁经营的快速发展,培育了一批大型零售企业,正在成为我国零售市场的骨干与龙头企业。据调查,中国连锁企业销售额前20名企业,2002年上半年销售额为633.32亿元,比2001年同期平均增长44.9%,是同期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8.6%的5倍多。20家连锁企业的店铺总数为5997个,比2001年同期平均增长59.24%。其中有三家企业的店铺数增长超过了100%。

二、2002年消费品市场发展速度减缓的成因分析

在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基本背景下,2002年消费品市场的稳定发展主要得益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稳定提高、消费结构调整与升级步伐加快、消费环境进一步改善和消费者信心稳定等因素的支持。但增速与往年相比也有一定程度的回落,其成因值得深入分析。

(一)2002年促进消费品市场稳定发展的主要因素

1.国民经济稳步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实现较快增长

在国民经济保持稳定快速发展背景下,2002年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普遍有所提高。2002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7500元,比上年增长9.3%,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0.3%;其中,来自工薪的收入增长迅速,人均达到5287元,比2001年同期增长20%,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上升到70.5%。2002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470元,比上年增长4.4%,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4.8%以上。其中现金收入达到2200多元,比上年增长4.8%。

2.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步伐明显加快

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调整与升级步伐明显加快。2002年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接近37%,比1996年下降了11.5个百分点,年均下降1.91个百分点,与1985~1995年10年间恩格尔系数年均下降0.34个百分点相比,下降速度明显加快。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虽然仍在较高水平上徘徊,但近年来也出现了加速下降的趋势,1999~2001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了5个百分点,年均下降2.45个百分点,比1990~1998年的年均下降速度加快了1.775个百分点。

城镇居民消费结构调整与升级的主要特征是,消费重点已从基本生活消费品转向了以住、行为代表的新型消费领域。从2002年1~3季度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结构来看,食品、衣着和家庭用品及服务的消费支出比重分别为37.1%、9.3%和6.3%,上述三项基本生活消费支出比重合计为52.7%,比上年同期下降了3.95个百分点。而交通和通讯、医疗保健、娱乐文化教育服务、居住的支出比重为10%、6.8%、16%和11.4%,上述四项支出比重合计为44.2%,比2001年的39%又提高了5.2个百分点。再从支出增长来看,2002年1~3季度城镇居民食品和衣着支出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家庭设备用品支出出现大幅度的下降,降幅为9.2%;而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居住和医疗保健支出增幅非常大,分别增长了32.5%、26.6%、40.8%和22.7%,可见住、行、医疗和教育已经成为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重点。同样,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处在加速调整的过程中。从农村居民现金支出结构变化来看,一是住房支出稳定增长,1~3季度农村居民人均住房支出为127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其中,用于住房装饰、装修的支出增长了21.3%;二是购买耐用消费品支出扭转了上年下滑的势头,前3季度人均购买耐用消费品的支出为21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2%;三是交通通讯费用和学杂费支出增长较快,1~3季度人均交通通讯费和学杂费支出分别为89元和124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5.2%和9.1%,其增加额占农民生活消费支出增加额的21.5%和18.7%。此外,由于农民外出务工人数增加等因素影响,农村居民在外饮食消费支出比上年同期增长19.1%。可见,虽然食品消费仍是农村居民家庭消费的重点,但非食品类的各种新的消费内容已经表现出稳定乃至快速的增长势头。

3.消费者信心稳定与消费环境的进一步改善,有利于消费行为的稳步扩张

2002年度的消费者信心指数在高位企稳,全年各月均保持在97~97.5%的空间内,总体水平与2001年相当,但明显比2001年平稳;相比较而言,2002年消费者预期指数比上年有所回落,但也基本稳定在97%的高位空间上,显示出消费者预期更加稳定平实,有利于消费需求的稳步扩张。2002年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继续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国家及有关主管部门先后统一部署了联合打假、整顿文化市场、严厉打击传销、整顿建筑市场、强化税收征管、集贸市场专项整治、加油站专项整治、旅游市场打假打非等17个方面的整治行动。与此同时,出台了《药品管理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安全生产法》、《关于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决定》等相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并开始积极探索建立信用管理体系,如有关部门和一些地区通过曝光不合格商品,建立“黑名单”、企业经济档案等方式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消费品市场发展速度减缓的原因分析

1.城乡居民消费结构调整与服务价格的不断攀升,对消费品需求有一定的挤出效应

在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调整与升级加快的背景下,消费支出重点已经或正在从传统的基本生活消费品转向新的消费领域。在增长最为迅速的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居住和医疗保健支出等消费项目中,消费品的消费支出比较有限,而服务性消费则占据了较大的比重。从而形成了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快速增长而消费品市场却增速回落的反差。例如,城镇居民娱乐文化教育支出中,文化娱乐耐用消费品支出仅占20.2%,而教育支出则高达62%;在交通通讯消费支出中,包括固定电话费、移动电话费和上网费在内的通讯费用开支比例为61.5%;在住房支出中,大部分住房支出主要用于房租、买房或分期支付购房贷款、以及水电燃料等方面,而用于装修装饰材料的开支则占比例较小。

另一方面,近年来服务价格持续攀升与消费品价格不断趋于降低的反差,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品市场的快速发展。与大部分消费品价格不断下降的情况相比,2002年各类服务价格升多降少,除通信服务、修理服务价格有所下降外,其他服务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其中,医疗保健服务价格上涨7.7%,学杂托幼费价格上涨3.8%,文娱费价格上涨3.2%,租房价格上涨3.8%。这种价格反差,不仅加大了城乡居民的服务性消费支出负担,而且也加剧了城乡居民“买涨不买落”的心理预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2.就业压力及支出预期增大,储蓄倾向不断提升2002年以来,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截止11月末,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达8.57万亿元,同比增长18.5%,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4.6个百分点。城乡居民储蓄倾向的提高,是与当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以及未来支出预期增大相关联的。从就业压力来看,目前城镇等待就业人员、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较大,与经济发展能够提供的新就业岗位相比,就业缺口较大。严峻的就业形势,加大了城乡居民对未来收入不确定性的预期,这就使得城乡居民的即期消费趋于收缩,并增大储蓄;从对未来支出的预期来看,近年来社会保障、医疗、教育等制度改革力度较大,相应增大了个人或家庭的当前以及未来的支出负担,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中国城乡居民的储蓄倾向。.消费环境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消费需求的扩大

目前我国消费品市场秩序还比较混乱,城乡居民的消费环境依然不尽如人意。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低劣的商品质量没有保障。从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的2002年上半年度全国消费者投诉情况分析,商品及服务质量问题仍然高居首位,占投诉总量的66.2%,其中商品房、家庭小轿车、通讯产品等大额消费品的投诉明显攀升,如商品房投诉比上年同期增长34.5%。消费者由于担心无法获得令人放心、满意的商品,消费行为和愿望仍然比较谨慎。二是缺乏规范的消费环境,价格欺诈、虚假广告、经营者利用垄断地位进行强制交易和制订不平等合同条款等现象依然大量存在,严重侵害了消费者权益。三是消费纠纷不能得到及时解决,缺乏对消费者的法律救济。消费者投诉仍然面临举证难、鉴定难、解决难、执行难的局面,有些消费纠纷久拖不决,消费者四处奔走,合法权益不能得到及时的保障。

三、2003年消费品市场发展展望与政策建议

(一)2003年消费品市场将继续保持稳定快速增长,预计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为10%

由于2002年第二季度以来美国经济复苏速度的突然下降和此后世界经济出现的一系列不确定性,联合国、IMF等国际组织均认为,世界经济全面复苏的步伐将会延后,但不会再次陷入衰退。国际上普遍认为2003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将达到3%左右。据此分析,2003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压力将有所减缓,外贸出口将继续稳步增长,这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国内市场的供求矛盾,并促进市场价格水平的稳定。

从消费品市场运行的国内经济环境来看,2003年我国将继续实施扩大内需的各项政策,国民经济仍将保持稳定快速的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投资规模也将保持较快增长,企业的经济效益也会得到逐步改善,就业压力增大的矛盾也将有所缓解,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将得到稳步提高,有利于消费者信心的稳定和提高。

预计2003年中国消费品市场将继续保持稳定快速的势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超过5万亿元,增长速度约为10%,其中城市市场消费品零售额将超过39000亿元,增速约为11%,农村市场消费品零售额将接近20000亿元,同比增长8%,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将与2002年持平或略有回升。(二)2003年消费品市场发展的政策建议

中国经济发展实际情况表明,消费品市场的发展是经济增长中的最为稳定的因素。因此促进消费品市场稳定发展,对于2003年中国经济的稳定快速增长是十分必要的。为此,2003年有必要针对当前中国消费品市场发展的特点和增速减缓的影响原因制订和实施一些政策措施,以保障消费品市场的健康、稳定和快速发展。

1.稳定和扩大就业,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是扩大消费需求、促进消费品市场健康发展的一个关键。2003年,一方面要继续提高机关事业单位公职人员的工资水平,确保低收入基层的收入水平稳定,以带动城市居民收入的稳步提高。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是要将扩大就业作为确保城乡居民收入、稳定消费信心的重点。扩大就业的思路主要是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发新的就业岗位,培育社区服务组织,鼓励并扶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同时,采取税费减免、发放小额贷款、统筹帮助安排经营场所等措施鼓励“弹性就业、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

2.采取有针对性的消费政策,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

目前,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较大已成为一个明显的事实,这就意味着处于不同收入层次的城乡居民,其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是有差别的。因此,需要政府采取有针对性的消费政策,释放不同收入阶层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特别是针对近年来我国消费结构升级开始加速的特点,针对中等收入阶层的消费能力释放和扩张采取积极措施,使消费结构升级所形成的消费热点成为新一轮消费需求增长的动力。在这方面的政策选择有:一是加快个人所得税的改革步伐,特别是调整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和简化累进税率,以提高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二是借鉴上海及国际经验,对采取分期付款方式购买住房的居民或家庭给予所得税抵扣等税收优惠措施;三是清理针对住房、汽车等消费热点的税费措施,切实降低城乡居民的消费支出负担;四是加快个人征信体系建设,并鼓励商业银行开发适合市场要求的消费信贷品种,促进信贷消费规模的扩大。针对农村市场近年来消费增长的“瓶颈”,政府应当继续以减轻农民负担为重点,通过减负增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同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电网改造,尽快普及城乡同网同价,降低农村电价水平,为农村市场各种家用电器的普及创造有利条件。与此同时,还要加快农村市场中流通业的发展,特别是引入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引导连锁企业到县城、集镇和经济发达地区的村庄开设连锁店,利用连锁网络为农村市场提供更为质优价廉的工业产品。

篇6

消费异化是指人类消费的目的不在于满足实用和生存的需要,而主要在于追求享乐,炫耀自己的财产、地位和身份,由人的需要变化为人的欲求的行为或活动。⑧这种消费超出了人的生活本能,追求的是“心理的满足和享受”。在这种背景下,消费的本质和应有功能已经发生变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不再是消费的目的,而是人沦为了消费的工具、手段,是“商家赚钱的工具”。消费的种类、层次、数量被逐渐视为衡量人的地位、身份、财富、优越感的符号性标识,⑨在强大甚至无限“消费欲望”的刺激下,“消费水平”可能已经超越于自有的消费能力,超前消费、透支消费、无节制消费成为消费异化的普遍表现形式。这种消费已经不能真实地体现出社会的实际需求,具有很强的“虚假性”,成为了实现经济指标、追求经济收益的一个环节。⑩此时,随着对物质依赖、崇拜和占有欲望的强化,人已经不是独立自由的人,而是成为物的奴隶,最终导致了人性的迷失和消费与人发展的背离。

(一)消费与人的需要的背反性消费只是满足需要的手段,需要的满足是消费的本原属性和终极目的,但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消费目的和消费价值观已经被严重扭曲,消费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发生了颠倒。从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来看,在GDP导向的经济发展方式驱动下,部分地方政府扩大消费需求的目的已经向追求经济增长“转型”。这从扩大消费需求和经济增长的逻辑关系来看,似乎没有什么疑问。问题的关键是,扩大消费内需的动机、方式和方向出现了问题,目的主要在于追求经济的增长、经济规模的扩大和经济总量的提升,而不是提供最大多数人的现实的需要满足;在方式上,为了消费需求的扩大,人的发展被置于经济发展之下,即经济增长的同时人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与条件也由此受到破坏;在方向上,所扩大的内需很大部分已经超出了大多数人的实际需求范畴,消费需求的扩大与人实际需求的满足不对等。概而论之,消费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被颠倒了,不是通过经济增长来保证消费的满足,而是通过消费扩张来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这种经济发展方式下的消费是不可能满足人的需要的。从人的消费价值观和消费方式来看,人们追求超前消费、超度消费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在他们看来,消费与满足、幸福、自我价值实现是相等同的,自己能消费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消费了什么、消费的档次、消费的数量,在这个过程中消费的方式和消费的承受能力可以暂时不考虑。为了实现消费的满足,甚至可以通过银行贷款等畸形消费来进行,这在年轻一代体现得尤为明显。这种消费是一种超出实际消费能力的攀比性消费,不但不能满足最迫切的消费需求,可能还会造成精神的巨大压力和人格上的严重扭曲,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相悖的。

(二)消费异化破坏人生存和发展的可持续系统人生存依赖于自然界所提供的各种资源,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根基,是社会生产力、社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源泉,保护好人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才有可能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消费异化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对人需求满足的“虚假性”和价值观的扭曲上,还深刻地反映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因为消费异化尊奉的是“消费至上”的原则,消费欲望的膨胀、消费方式的非理性的直接表现就是对自然界资源的无限度开采、掠夺,然后又毫无节制地向大自然排放各种废弃物,现实中深深困扰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土地沙漠化、温室效应等问题用事实证明了消费异化的惨重代价。由此产生的影响不是孤立的,人作为自然界的产物,上述问题必然会反作用于人自身,生态危机的形成与恶化必定会破坏人生存和发展可持续系统,削弱人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压缩其发展的空间。这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原则——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每一个人的发展都应以不损害他人的发展为基础,是相悖的。

(三)消费异化导致人的异化消费异化形式下形成的消费价值观使人已经超出了自身真实需要的审视与把握,人不再是根据自身真正需要进行选择性消费,而是被欲望所奴役,幸福被金钱物化,对物质享受的无止境追求成为了人满足、幸福和价值实现的主要衡量尺度。但这种超度的物质享受与自身实际需求的背离、现实消费能力的脱节又使其陷入了消费增长与幸福弱化的怪圈,信任缺失、心理空虚、情感减弱、安全感不足等是人在消费中迷失后的常态和共性体现。对于企业而言,扩大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目标即利润最大化是它们的终极目的,为此,扩大生产规模、创新消费品形式、促进消费品多元化,通过生产出形式多样的新奇消费品以满足消费者的现实需求并催生更多的新需求就成为了生产商竭力要做的事情。产品生产出来后它们还通过包装、宣传、促销等方式诱导更多消费者尽快地接受新产品并转化为实际消费。产品的推陈出新和生产商的目的性诱导,进一步刺激了消费者的消费欲望,使消费者在自我感知的“幸福”和“极具优越感的物质享受”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生产商即消费的操纵或控制。

他们已经不是消费的主体和自我支配者,而是被消费(更确切地说是被资本)支配,成为“消费机器”。这种消费带来的不是人物质基础的丰富、精神需求的满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而是人自我本真的迷失、生存发展手段与目的的颠倒以及人发展的异化。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

方式转型与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向度现实中存在的由消费异化产生的诸多问题深刻地反映出消费与人的发展关系的两面性:科学理性的消费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不合理的畸形消费则会阻碍人的发展。如何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处理好经济增长、扩大内需与人的消费需求满足,促进消费与人的本质需要的统一,进而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中以“人”为中心的平等和公平的本质要求以及使人摆脱依附于物、依附于金钱、大多数人生产生活受少数人左右的价值取向,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尤其需要重点处理好的问题,这也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内在诉求和经济发展服务于人的发展的本真体现。

(一)培育、强化以生态消费为核心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自觉超前消费、无节制消费、物质主义消费等消费异化行为的产生很重要的根源在于人生价值观和幸福观的误导。把人生追求定位于物质享受、享乐主义等的实现,把人生价值简单地等同于物质消费,把人生幸福以物质需求的最大化满足作为主要衡量尺度……这是人的价值观扭曲和生活方式堕落的典型表现,也是消费异化行为得以形成和强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事实上,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了心理发展、智力发展、能力发展等多方面的内容,是物质需求满足与精神需求满足的统一,以消费来满足人发展的需要是人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但这并不是最终的目的,“人的满足最终在于生产活动而不在于消费活动”。人生的价值不能简单地归结于财富的拥有量、物质消费的享受程度,而是取决于家庭生活的安定、和谐、美满,情感的极大丰富与信任依赖的增强,对个人发展潜能的满足和个人的自我实现。同样地,纯粹的物质指标并不是衡量人的幸福的核心尺度,就比如高经济收入不等于高幸福指数那样,物质基础和物质消费只是幸福的可能性因素,而并非决定性因素。科学的价值观和幸福观的确立与固化,是使人摆脱物的奴役,消灭异化消费,解除人的异化,恢复人的自由,实现向人的本质复归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首要前提。

生态消费是一种以符合物质生产与生态生产的发展水平为基础,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的生态化、可持续化的消费模式。现实中出现的环境恶化、过度消费、代内消费不公等问题与资本逻辑推动下的消费异化密切相关,这种消费具有明显的片面性、短期性、个体性,催生和加剧了人的发展与环境保护、当代人发展与后代人发展、少数人发展与多数人发展的矛盾。生态消费体现了消费与人的发展的适度性、可持续性、全面性与协调性等特征。(1)适度性方面,要求消费必须与资源环境、生产条件、经济条件以及文化条件等保持适度,即人的消费不能超越于资源环境供给能力、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自身经济能力,换言之即是生态环境不能因为人类消费而遭到破坏,消费品的供应与现实生产力水平趋于一致,消费内容和消费水平要与实际消费能力相当。(2)可持续性方面,要求消费在当代人需要与后代人需要满足中实现合理均衡,尽可能做到自我消费与他人消费、当代消费与未来消费的平衡。(3)全面性方面,要求消费做到物质消费、精神消费、政治消费、业务消费、内在消费、外在消费、自我消费、环境消费,低级消费、中级消费、高级消费,基本需要消费、享乐需要消费、发展需要消费,现实消费、将来消费到延续性消费等多方面、一体化统一。(4)协调性方面,主要体现为人类消费与自然环境、自我消费与他人消费、当代消费与后代消费、消费需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等之间关系的协调等。

总而言之,生态消费体现的是一种适度性、可持续性、全面性与协调性消费,它立足于人的基本需要,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符合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需要和生态公正的原则。培育生态消费理念和形成以此为中心的行为自觉,应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引导消费者消费方式科学转型,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重要逻辑起点。

(二)以生态型经济发展方式构建促进人的生态需要满足马克思认为,生产决定消费,这是因为:“生产生产着消费:(1)是由于生产为消费创造材料,(2)是由于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3)是由于生产靠它起初当作对象生产出来的产品在消费者身上引起需要。因而,它生产出消费的对象、方式和动力。”基于这样的前提,要解决消费异化问题,通过改变生产方式将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事实上,对于中国而言,消费异化现象的产生与延续,与以往和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有重大关系的。正是中国实行的是以GDP为导向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为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经济总量的扩容,在经济发展中对人的发展重视不足,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式开采,环境保护、治理与经济发展没有同步推进;甚至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盛行于西方国家的“非健康产业”监管不严使其较为顺利地进入我国市场,成为人们“新消费的需求点”;大量生产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高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过度宣传仅适于少数人需求的“高大上”产品等等,在这种经济发展方式下,消费水平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失当、消费与生态环境失衡、当代人消费与后代人消费不可持续、消费内容与人发展实际需求不匹配就成为了在所难免的事情。因此,必须构建生态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来最大程度满足人的生态需要,引导人们形成良好的消费理念和消费习惯。第一,树立生态生产与生态消费理念。要摒弃唯GDP、“见物不见人”的经济发展方式,重构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不能因为追求经济指标的增长而忽视人的发展问题,要始终坚持人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的原则,把是否有利于人的发展、如何有利于人的发展、怎样保障人的发展作为各项经济决策制定和实践运行过程中的主要衡量尺度,使经济发展真正回归到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的轨道上来。第二,要大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循环反复利用废弃资源的生产系统,推进低耗能、低污染、高附加值的产品的生产,提高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含量和产量的技术价值,尽可能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自然环境的破坏。第三,要大力鼓励和扶持有利于人的精神需要的文化、教育、现代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以适应人们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由基础性消费转向发展性消费的需求。在此过程中,必须严厉打击诸如“黄色书刊”、“黄色影视”等不利于人的发展的生产经营行为,保障人的消费的健康性和纯洁性。第四,要大力生产绿色产品与生态产品,在减少对生态环境破坏的同时,引导人们形成健康消费和环保消费的习惯。

(三)完善制度安排,规范生活消费和生产消费行为生活消费和生产消费是消费的两大方式,消费异化现象的治理必须同时从这两个方面进行着手。生活消费方面,主要是通过行为约束、道德约束和法律约束等方式来规制消费者的消费模式和消费行为。要加强对社会消费者消费知识宣传和提高社会消费者的受教育程度,通过教育水平的提高来增强消费者对自身消费行为的自我约束,形成理性消费和生态消费的行为自觉。要培育和完善社会消费行为的监督约束机制,通过对消费者消费行为形成的对他人、对环境、对社会造成的影响的认同、不满、指责,来形成对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反思和纠正,以外在力量来监督和纠正消费者的消费模式和消费行为。要完善消费行为的法律制度安排,通过法律的强制约束力来监督、惩治不利于绿色消费或生态消费的行为,引导社会消费者生态消费理念入心化,生态消费行为规范化、常态化和自觉化。生产消费方面,主要是通过企业生产过程对劳动者的身体健康保障、企业生产对原材料和自然资源开采利用的科学化、企业生产废弃物处理环保化等方式约束、规制企业生产消费行为,使其转化为生态化。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必须注重对劳动者身心健康的保护,不能以降低生产成本、资金不足等任何理由以损害劳动者身心健康为代价,而把劳动者置于不安全、不健康的生产环境之中。对自然环境进行破坏性或破坏性开采、使用都是破坏性消费行为,这种生产消费方式是把生产成本外部化、社会化,把由此带来的后果转嫁给社会和后代来承担,是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环境的破坏,必须摒弃这种生产消费方式,实行清洁生产、清洁环境的生产方式。要加强对企业生产废弃物、排放物的环保化处理,通过科学技术的充分运用、生产循环系统的优化来提高对原材料、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企业生产废弃物、排放物对自然环境的污染。

篇7

关键词:网站营销;中小企业;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我国中小企业网站营销的SWOT分析

收录日期:2012年3月26日

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很多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网站营销因其低成本、高效率,吸引了众多企业的参与,并以其独有的优势逐步成为现代营销的主流。网站营销在中小企业中也得到广泛认同,并迅速发展起来。但是,总的来看,许多中小企业的网站营销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一、网络营销与网站营销

网络营销是以互联网为载体,以符合网络传播的方式、方法和理念实施营销活动,是企业整体营销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为实现企业总体经营目标而进行的。网络营销包含的内容很广,主要有:网上市场调查、网上消费者行为分析、网络营销策略制定、网上产品和服务策略、网上价格营销策略、网上渠道选择与直销、网上促销与网络广告、网络营销管理与控制,等等。

网络营销的核心思想就是“营造网上经营环境”。所谓网上经营环境,是指企业内部和外部与开展网上经营活动相关的环境,包括网站本身、顾客、网络服务商、合作伙伴、供应商、销售商、相关行业的网络环境等,网络营销的开展就是与这些环境建立关系的过程,这些关系处理好了,网络营销也就卓有成效了。网上经营环境的营造主要通过建立一个营销型网站,并以此为基础,通过一些具体策略对网站进行推广,从而建立并扩大与其他网站之间以及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其主要目的是为企业提升品牌形象、增进顾客关系、改善顾客服务、开拓网上销售渠道并最终扩大销售。

可见,网站营销只是网络营销中的一部分,是对企业自身网站的推销,是企业开展网络营销活动的基础,目的在于通过各种策略和手段,提高网站在目标客户和合作伙伴中的知名度,增加访问量,扩大影响力,为企业挖掘新的客户资源。

二、我国中小企业网站营销现状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2011年10月份了《中国中小企业互联网应用状况调查报告(2011年上半年)》,《报告》显示:中小企业中拥有独立网站或网店的比例达到了48.1%。其中,100人及以上的企业中拥有网站或网店的比例接近70%,但在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中建站比例还偏低,7人以下的受访企业中拥有网站或网店的比例仅为20%左右,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我国中小企业中,有专门维护网站的部门或人员的企业比例仅有52%,近一半的企业缺乏专业的互联网人才。中小企业网站功能主要表现在信息,没有达到企业展示产品或服务、树立品牌形象、建立客户服务渠道的目的。尽管60%左右的中小企业认为网站营销是企业未来营销的一个重要趋势,30%左右的中小企业认为网站营销的开展将为企业自身赢得竞争优势,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从中小企业网站营销开展情况来看,网站调研、网站广告、网站分销、网站服务等网站营销活动,已经不同程度地渗透于中小企业的经营生产之中,部分企业开始通过网站接受客户订单。不过,总的来看,大部分企业的网站营销多处于信息阶段,尚未真正进入网站营销阶段。

三、我国中小企业网站营销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产品适合进行网站营销。中小企业处于规模较小的市场或专业化的市场,如服饰配件、小家电或某种专用设备、零部件等,客户群体广泛,适宜进行网络营销。

2、具备了开展网站营销的意识。中型企业规模小,管理层级简单,沟通和决策快捷,一般是管理者的经营理念决定了企业的发展。《中国中小企业互联网应用状况调查报告》显示,60%左右的中小企业已经看到了网站营销的发展前景,管理层的重视将成为中小企业开展网站营销的重要推动力。

(二)劣势分析

1、缺少网站营销人才。近一半的中小企业缺乏互联网专业人才,对于具有网站营销经验的人才更是缺乏。人才的缺乏造成中小企业难以形成有效的网站营销方案,并且网站建设水平低下,经常存在栏目设置交叉重叠、栏目名称意义不明确、网站商业信息量低等问题;或者过于注重对网站美术效果的追求,实用性不足,过分注重视觉效果,而营销功能不够明显,不能为网络用户提供富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信息,结果造成网站吸引力不足,不能留住网络客户。

2、缺乏网站推广的资金投入。许多中小企业网站建成后缺乏对搜索引擎、网站优化、关键词优化、媒体推广方面的进一步投入,网站推广品牌、展示商品/服务、商品促销、企业宣传、服务顾客等功能缺失,使网站难以发挥营销的作用。

(三)机会分析

1、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资源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客户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强烈。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越来越方便地获取信息。网站营销成为中小企业扩大市场的重要机会。

2、互联网用户规模日益扩大,使用互联网已经从时尚转变成生活必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互联网。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突破5亿,达到5.13亿,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38.3%。

(四)威胁分析

1、中小企业中拥有独立网站或网店的比例达到了48.1%。其中,100人及以上的企业中拥有网站或网店的比例接近70%,中小企业庞大的数量会造成企业间的激烈竞争。

2、中小企业网站营销不成熟,有可能受到大企业的打压和攻击。

3、中小企业还要面对网络安全方面的威胁。目前,垃圾邮件、病毒、间谍软件和不适内容会中断企业业务运行。要防范这些威胁,就需要在网络安全方面有增加投入。但现在的经济形势让众多中小企业面临生存挑战,IT投入的缩减、专业人员的不足等因素,都让中小企业在对付网络威胁方面更加无助。(表1)

从以上分析不难发现,我国中小企业网站营销模式的优势和机会在于线下拥有丰富的客户群体可以发展、管理层重视并拥有越来越多的消费需求,而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缺少网站营销的人才、资金投入不足,并且面临企业间的激烈竞争、大企业的打压和网络安全的威胁。

四、我国中小企业网站营销方案设计

(一)做好网站规划,确立网站营销的指导思想。首先,中小企业在开展网站营销前,应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活动,全面了解公司自身情况,深入分析市场主要竞争情况和相关行业情况,以便对企业网站建设的目的功能进行科学定位。要明确建设网站的目的是为了宣传产品,进行电子商务,还是建立行业性网站;其次,要重视网站的设计。网站页面的美术设计要与企业整体形象一致,栏目规划要合理,要为网络用户提供富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信息,注重网站的实用性,充分体现网站的在线销售、商品促销、企业宣传等功能;最后,要保持网站营销的指导思想,以把网站建设成营销型网站为根本目的。

(二)从网站用户需求出发对企业网站进行完善。在今天的消费市场中,用户需求具有多样化、个性化的特征,中小企业要对这些变化做出及时快速的反应,建设网站前要了解用户,要以用户体验为核心和出发点对企业网站进行完善。一方面要满足网站营销目标用户个性化需求,设计网站功能;另一方面应结合网站用户意见不断对网站功能进行完善。中小企业在网站营销的开展过程中,应极为重视网站用户意见,一切从网站用户需求出发,促进网站营销的深化和实际经济效果的提高。另外,用户访问网站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对公司的产品和服务进行深入的了解,企业网站的价值也就在于灵活地向用户展示产品说明及图片甚至多媒体信息。过时的产品信息或者产品信息不完善不仅无法促进销售,同时也影响用户的信心。

(三)从打造网站营销团队入手,提升网站营销水平。目前,中小企业的网站营销急需专业性人才。总的来讲,企业网站营销团队人员专业化不强严重制约了网站营销水平的有效提升。针对这一情况,中小企业在网站营销开展上,应从打造专业化网站营销团队入手,从组织机构完善、专职人员培训等方面强化营销团队建设。在组织机构完善上,中小企业应成立专门的网站营销组织机构、部门、小组或者专员,明确职责,负责与网站建设推广有关的各类事务,将网站营销工作作为企业营销工作中的一项常态化、日常化工作来抓,通过持之以恒的推广管理,以求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在专职人员培训上,中小企业应强化对企业网站营销人员网络技术、营销技巧的全面培训。

(四)做好网站推广工作。网站推广的方式多种多样。第一,可以利用传统媒介广告进行网站推广。第二,在互联网上进行推广。首先,利用搜索引擎推广。搜索引擎推广是指利用搜索引擎、分类目录等具有在线检索信息功能的网络工具进行网站推广的方法。它是网站推广最快捷的方式,包括注册搜索引擎、搜索引擎结果登录和搜索引擎竞价排名;其次,网络广告宣传推广。网络广告是一种以消费者为导向、个性化的广告形式。消费者可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喜好,选择是否接收、接收哪些广告信息。将网络广告用于网站推广,具有可选择网络媒体范围广、形式多样、适用性强、投放及时等优点,适合于网站初期及运营期的任何阶段。第三,电子邮件推广。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E-mail已经成为人与人沟通的主要手段。随着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用手机发送电子邮件也已变成现实,每天收发E-mail已经成为许多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E-mail是增加访问量的重要方法,前提是不能大量发送未经许可的垃圾邮件。

主要参考文献:

[1]王秀英,韩韵.企业网站营销是大势所趋[J].中国花卉园艺,2011.15.

[2]王璨.中国中小企业网络营销现状、问题与对策[D].湖南:湘潭大学,2001.

[3]张金娜,黄保国.谈企业网站营销策略[J].科技咨询,2008.25.

[4]韩红旗.当前我国企业网站营销的问题与对策[D].河南:郑州大学,2004.

[5]倪海云.网站营销新谋略[J].空运商务,Air Transport & Business,2008.9.

[6]刘录敬,陈晓明.中小企业网站建设策略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19.

[7]刘瑛.基于体验营销的在线购物网站营销策略优化研究[A].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市场营销分会场论文集[C],2010.

[8]刘金莲,赵易,刘朝阳.谈外贸企业网站营销策略[J].中国商贸,2009.17.

[9]马清梅.现代企业B2B网站营销策略分析及应用[J].管理科学文摘,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