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建设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2 06:15: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规划建设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经济状况。2014年全镇经济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非公有制经济总收入均比上年大幅增长,各项存款余额在3400万元左右。根据对皎平渡各村的农业生产情况以及耕地面积调查显示,皎平渡镇并不是单纯的农业镇,第三产的发展规模逐步扩大,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相当活跃,而第二产业的发展还处在上升阶段。
1.2资源。皎平渡镇耕地面积24720亩,人均占有耕地约1.1亩。该镇气候条件良好,为发展绿色食品加工、绿色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前提条件。该镇还拥有较高的森林覆盖率,多元化的民族文化,其中48%为少数民族,包括彝族、傈僳族和傣族,不同风格的民族文化、的汇集,形成了多元化交融各具特色的、绚丽多姿的民族艺术。同时,该镇还拥有浓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如巧渡金沙江指挥部旧址(四川窑洞)、皎平渡大桥等当年巧渡金沙江留下的革命历史遗迹与纪念性建筑。此外,皎平渡镇矿藏资源丰富,如皎平矿山是昆明市最大的铁矿基地。
2.村镇规划建设要点
2.1认真贯彻国家城镇建设方针,坚持城市与小城镇共同发展。自1998年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小城镇、大战略”的方针后,党的十六大又进一步把“加快城镇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作为战略目标。积极有序地发展小城镇,不仅是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需要,而且已成为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统筹城镇经济社会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
2.2加强交通体系规划。为彻底改善镇域内外的交通条件,创造经济发展的条件,需要形成区域内外有效的流通渠道。结合禄劝县总体规划,可规划建成禄大二级公路;结合对外公路的建设,将通往各村委会的道路统一提升至三级公路标准,并实现路面的硬化;建设镇区客运站,促进全镇交通运输;在各中心村加强临时性公交站点设施建设;实现中心镇区与各村委会之间镇村公交的畅通;实现村委会与各村民小组之间车行交通的联系;抓好镇村公路的管理和维护,保证常年无阻。
2.3给排水工程规划。给水工程的规划中,需要对各村的经济发展情况予以考虑,根据人均综合用水量对镇域的用水量进行估算,各村组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生活用水水源,建设生活用水处理设施,并保证生活用水水质全面达到国家有关生活用水水质标准。在排水工程的规划中,各村组污水处理应因地制宜地选择处理方法。如在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中,宜采用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等技术处理;而分散式与合流制生活污水处理则宜采用净化沼气池、双层沉淀池或化粪池等进行处理。同时在经济欠发达、不具备建设污水处理厂条件的村镇,需要结合当地具体条件,采用简单、低耗、高效的多种污水处理方式。
2.4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建设。针对村镇公共设施比较缺乏的现状,为了减少因公共设施对村民生活造成的影响,需要加强对公共设施的配置,尤其是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包括卫生队伍、服务体系、卫生设备与卫生室(所)的建设,从而有效地提高村镇的卫生人员素质,改善村镇的卫生条件。在皎平渡镇区的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中,规划建成卫生院,以及各中心村建卫生室,进而为村镇居民提供基本医务服务和执行防疫保健任务,构成镇区———中心村并渗透到基层村的卫生防疫保健网。
2.5重视教育事业规划发展。加倍重视农村的教育事业,在继续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免收杂费,同时应根据村镇的学校建设情况,在中学要配备电脑室,引入电化教学方式。规模较小的村,能到中心村就近入学的就近入学,条件不允许的,设立教学点。各中心村可配置幼儿园、文娱活动室来满足教育发展需要。在有需要的基层村建设小学,严格按照学校建设标准实施,力求提高教学质量,以形成全镇基础教育网。充分利用教育教学设施,建立农村扫盲工作站全面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提供服务。
2.6充分运用资源优势,加快推动旅游业发展。根据国家、市、县发展旅游业的精神以及各种法规、政策和战略的安排,在村镇的规划建设中应以国内外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经济效益为中心,正确处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保护三者关系,创建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的旅游模式,同时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完备旅游产业体系,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链,使村镇旅游业实现旅游资源市场化、旅游产业集团化、综合效益最大化。
3.结束语
篇2
1.1修建本线是促进天津市城市化进程和城镇体系协调发展的需要
根据天津城镇布局规划,市域城镇体系由“城市图2天津市域空间结构主副中心—新城—中心镇—一般建制镇”的四级城镇体系构成。新城、功能组团是天津城市发展轴和发展带上的重要节点,是各区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或重要的功能区,是未来承担疏解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承接产业转移,带动区域发展的中等规模的城市地区。天津市城镇密集、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的规模、空间结构、居住分布形态等取决于出行距离和活动范围,而出行距离又取决于城市的交通方式,因此,城市的发展与交通发展密不可分。轨道交通作为连接各城市组团间的大能力客运纽带,对于引导城市发展方向、土地利用开发、城市形态发展等方面有着重大的影响力,对于促进城市功能完善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蓟县—大港市域快速铁路的建设,可缩短天津市主辅城区、各功能组团间的时空距离,加强组团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联系,带动市域铁路沿线新城、区县的发展,实现新城资源开发和布局优化;促进市域铁路沿线新城之间的分工协作和经济文化交流,加强新城对其周围地区的辐射作用和带动效益,使新城产业特色分明、布局合理。同时,可以带动沿线村镇经济的发展,引导经济带的形成,实现各组团间协调发展,对天津市经济结构的改变、城镇体系的形成以及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1.2本项目是天津市轨道交通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区域城际网和中心城区以及海河中游轨道网中是完善区域轨道网结构的重要线路,本线是对天津市城际网和轨道交通的补充和完善,主要作用如下。(1)区域城际网中的京唐城际可以在京津新城站通过联络线或者共站跨线车换乘;环渤海城际可以直接在大港站共站通行跨线车;(2)与中心城区轨道网,可以通过选线和规划进行近距离换乘,衔接M6线通过外环东路站衔接换乘,M2(运营中)在空港经济区站衔接换乘;M3可以在北部新城站衔接换乘;M8线通过海河教育园站衔接换乘;与海河中游轨道网中C2线通过小站站衔接,C3线通过津南站衔接等。(3)与其他的城际铁路诸如津秦城际、津保城际、京津城际等可以通过在与中心城区的轨道如M2、M3直接在天津站、天津西站换乘城际。(4)本线通过与城际网和城市轨道网的衔接将天津市域范围内南北向的主要客流节点衔接起来,可以便捷出入天津市中心城区,形成“城市主副中心—新城—城镇”间的便捷客运通道。
1.3国内其他城市市域快速铁路的发展情况
国内已开通运营的城际铁路,主要服务于中心城市间、中心城市与中小城市间,如京津城际(速度目标值350km/h)、长吉城际(250km/h)、沪宁沪杭城际(速度目标值300km/h),广珠城际铁路(200km/h);还有一种服务于中心城市与中小城镇间的市郊快线,如利用既有线开行市郊列车的北京S2线(速度目标值160km/h)、上海金山线(速度目标值160km/h)。1.3.1北京S2线2008年8月6日开通,全程77km,设站15个,线路情况:利用京包铁路和康延支线,平原时速160km,山地时速45km。线路由北京北站始发,途经海淀区、昌平区,至延庆县延庆站。是北京第一条快速通勤铁路运输系统,日旅客输送能力2万人次。1.3.2上海金山线2012年1月开通,全长57km,设站9个,最高速度160km/h,每日36对,日平均客流1.2万人次,高峰时段2万人次,全程约0.5h。1.3.3经验总结(1)城市快线能够发挥核心城区的带动作用,实现重点城区对一般城区的带动。(2)城市快线与核心城区地铁网络需要紧密衔接。(3)城市快线通常需要接入核心城区重要枢纽节点,充分发挥核心城区枢纽交通优势。(4)城市快线较市内轨道交通站间距大。北京S2线平均站间距6km,上海金山线平均站间距7km。(5)速度快,时效高。北京S2线160km/h和上海金山线160km/h。1.3.4本线技术标准定位本线从蓟县新城经由宝坻新城、京津新城、北部新区、外环、教育园区至大港城区,属于服务于市域组团间客流交流的快线铁路,类似于北京S2线、上海金山线、广珠城际,作为服务于市域组团的线路,故本线的速度目标值应在250km/h以下,运行时分应控制在1h内。本线正线长度约156km,故本线的速度目标值不应小于160km/h。通过市域快铁实现中心城市功能有机疏解,加快城镇化进程,引导城市布局理性增长,提高城市活力。本线不仅可以沟通市域南北极的人员和轻快物流需求,而且能满足区域城际网以及中心轨道网的衔接换乘需要,在以天津市为中心的区域城际网和轨道网中发挥重要作用。
1.4本线功能定位
(1)服务市域内南北长距离客运出行。(2)提高市域南北通达性。(3)带动城市新城、组团及示范园区发展。(4)旅行速度>160km/h,实现市域1h生活圈。(5)直接或间接沟通区域城际网,增强天津市的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
2主要技术标准选择
2.1铁路等级
本线的功能定位为服务于天津市域内南北组团与市区间、南北组团内部的旅客交流为主的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线;本线预留延伸至北京平谷的条件,规划预留与规划津承铁路、京唐城际铁路、环渤海城际铁路的衔接条件;本线开行城际动车组列车;因此铁路等级应为城际铁路。
2.2正线数目
本线开行高密度、小编组城际列车,列车采用公交化运行模式,因此为满足速度、能力、服务频率要求,须一次修建双线。
2.3速度目标值比选
速度目标值决定了列车可能实现的最高运行速度,也直接影响项目的建设成本。影响速度目标值选择的因素主要包括建设项目的功能定位、项目的工程建设成本及运营成本、运输组织适应性三大方面。2.3.1从项目的功能定位角度分析根据本线的功能定位,速度目标值160~200km/h是适宜的。故以下重点分析160km/h与200km/h两个速度方案。2.3.2运输组织适应性分析(1)时间目标值的适应性本线的功能定位为实现南北市域1h生活圈。经过牵引计算模拟,两方案从蓟县至大港的运行时分见表1,北部地区及南部地区通过本线并换乘其他轨道交通线路至市区的运行时分见表2。由表1可知,200km/h直达较160km/h直达列车快9min,站站停时分相差为6min。采用200km/h速度目标值,北部地区乘客至市区在华明站站换乘,旅行时间最短可达43min,考虑换乘其他轨道交通线路至市中心的时间为20min,总时间约63min;南部地区至市区在双港站换乘,旅行时间约23min,考虑换乘其他轨道交通线路至市中心的时间为20min,总时间约43min。采用160km/h速度目标值,北部地区及南部地区至市区时间分别为70min和45min。可见,采用200km/h速度标准可以满足南北市域间1h生活圈要求。(2)与车站分布的适应性在一定的电机功率和编组条件下,车辆最高运行速度越高,其相对应的加速度、减速度就越小,列车加速、减速所需时间、走行距离越长。如果站间距较短,则列车发挥不出其最高运行速度的优越性,其区间运行时分没有明显的优势,因此,站站停列车的最高运行速度与车站间距密切相关。本线主要服务于南北组团与市区的客流交流,客流断面呈现两端高、中间低,南部组团客流断面大于北部组团客流断面。结合客流特点,计划在高峰时段开行大站停列车和站站停列车,其余时段开行站站停列车。一般当区间长度为加减速距离2倍以上时,列车在该区间50%以上可保持高速匀速运行,能发挥列车高速性能,提高设备运用效率。本线全长约156km,根据沿线城镇发展规划本线沿途共设车站15个,平均站间距为11.14km,站间距大于8.6km的区间有7个,大于15.8km的区间有3个。由此可知,采用160km/h的速度,能够发挥列车高速性能的区间占总区间的50%,长度占总长的70%;采用200km/h,能够发挥列车高速性能的区间占总区间的21%,长度占总长的36%。2.3.3从项目建设成本角度分析铁路项目建设成本高低的主要控制因素为铁路主要技术标准,沿线地形和地质条件,而决定主要技术标准的主要因素为设计速度目标值。根据上述速度目标值的定位分析,分别对160km/h和200km/h进行建设成本分析,具体详见表4和表5。200km/h方案较160km/h方案增加投资5.38亿元。160km/h方案一站直达列车全线运营时分73min,200km/h方案全线运营时分64min,运行时分较160km/h方案节省9min,节时比为5978万元/min。2.3.4小结综合上述分析,200km/h方案与160km/h方案线路走向基本相同,在投资上技术标准200km/h方案要略高于160km/h方案,但是对于一站直达和大站停车优势明显,能够很好地满足南北组团间、南北组团至市区1h的时间目标值,且投资较160km/h方案增加不大,增加投资占总投资2.55%。结合本线功能定位为市域快速铁路,较高的速度目标值能更好地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旅客运输服务质量,故推荐本线速度目标值为200km/h。根据客流特征,本线将在高峰时段开行一定数量的大站停列车,其余时段开行站站停列车。根据200km/h与160km/h站站停方案的运行时分模拟结果,200km/h速度方案较160km/h速度运营时分省9min,考虑两车型单价相差不大,故站站停列车同样采用200km/h,利于缩短乘客出行时间,同时便于全线的运营组织与动车的养护维修。
2.4最大坡度选择
2.4.1从技术标准方面分析最大坡度标准对线路的走向、长度、工程投资、运营费用、牵引重量及输送能力等都有较大的影响。快速客运铁路均采用大功率、轻型动车组,牵引和制动性能优良,与内燃牵引的客车相比能适应较大坡道上的运行。国外高速客运铁路通常采用的最大坡度在25%~35‰,如德国标准为不超过40‰、法国为35‰;国际铁路联盟UIC实用技术标准(SII)350km/h客专为35‰;日本标准最大坡度15‰~25‰等。从我国高速动车组技术条件看,动车组具有优良的牵引特性,CRH3动车组在定员荷载下,当动车组失去25%动力时,仍可以在30‰坡道上起动。《铁路大型线路机械通用技术条件》(GB/T25337)要求,线路最大坡度30‰。目前我国适用于200km/h速度的动车组为CRH6-200,该机型已进入试车阶段。根据行车仿真计算结果,CRH6-200型动车组在最大坡度上运行一定长度后的末速度见表6。从表6看出,200km/h动车,在20‰坡道上运行4km后的末速度189km/h,约为设计行车速度的94.5%,运行6km后的末速度186km/h,约为设计行车速度的93%;在25‰坡道上运行4km后的末速度178km/h,约为设计速度的89%;在30‰坡道上运行4km后的末速度168km/h,约为设计速度的84%,在35‰、40‰坡道上运行4km后的末速度约为设计速度的78.5%和71.5%。可见在坡度大于30‰以后,速度损失急剧加大。2.4.2从动车组性能方面分析本线采用新型CRH6-200动车组,8辆编组,CRH6-200动车组在20‰的长大坡上,可以170km/h的速度运行,速度损失15%;在25‰的长大坡上,可以150km/h的速度运行,速度损失25%;在30‰的坡道上可以130km/h的速度运行,速度损失35%。可见,电动车组在坡度大于20‰的长大坡度上,速度损失较多。2.4.3从工程条件和立交情况分析本线位于华北平原,控制高程多为公路、铁路、防洪堤坝、城市立交桥等。虽然本线有城市隧道,造成坡度起伏,但最大坡度20‰可以适应,不会造成重大立交的改移和影响立交净空的问题。如郊区大黄堡隧道,隧道进出口无重要道路,河流,线路采用最大坡度20‰达到了减少隧道长度的目的。又如东丽区空港经济区隧道,线路在上跨北环铁路后,有足够的长度下穿京津塘高速公路,地铁2号线后在南侧达到-29m的高程,完全满足北远导航台的防干扰的距离要求以及北塘排污河的河底高程至隧道结构洞顶的覆土要求。上述隧道如果使用30‰的坡度会减少隧道和路基的长度,但同时增加了桥梁的长度,工程经济性相差不大。而如双港隧道,受海河中游地方发展规划和跨越海河影响,跨越海河后需要在规划海河中游片区边界内入地,受高程影响采用30‰坡度才能更好地满足入地要求。从全线地形分析,20‰、30‰的最大坡度均能适应地形变化条件。结合本线地形条件、重大控制点以及动车组性能,推荐采用30‰的最大坡度。
2.5最小曲线半径
根据《新建时速200~250km客运专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2005)140号的3.2.2条之规定,速度目标值200km/h的情况下,最小曲线半径为2200m,特殊困难情况下,经技术经济比选和审批后方可选择2000m的半径。
2.6线间距
根据《新建时速200~250km客运专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2005]140号)的3.2.9条之规定,速度目标值200km/h的情况下区间及站内正线线间距为4.4m。
2.7到发线有效长度
到发线有效长度考虑由站台长度、安全防护距离、警冲标至绝缘节的距离组成。(1)站台长度:CRH6型动车组采用8辆标准编组,列车总长度为199.5m,确定站台长度200m。(2)安全防护距离:考虑测速测距误差、司机确认停车点距离及动车组过走防护距离,确定安全防护距离≥95m。(3)警冲标至绝缘节的距离:根据目前第一轮对距离车头的距离最长为4.85m,确定警冲标至绝缘节的距离为5m。因此CRH6-200型的到发线有效长度计算为:8辆编组时(5+95)m×2+200m=400m。
3结论
篇3
1.1安全性
实施配网自动化通信系统建设规划时,在常规状态下,设备均是室外安装的,由于安装环境变化无常,要保证配网自动化系统的安全性,就必须不断分析研究环境情况,采取有效措施,使通信系统可以抵抗环境不利因素的侵袭,并尽量避免电磁装置的干扰,从而为通信系统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确保数据信息的顺利传输。
1.2可扩展性
配网自动化通信系统规划建设过程中,应重点考虑其是否可以及时有效地将信息进行对外传送,并考虑到数据的准确性,同时还应将系统的可扩展性纳入规划考虑范围。
2配网自动化系统建设
2.1系统信息化建设
配网自动化系统建设的基础是信息化,即在系统中集成在线数据、离线数据、配网用户数据等信息,从而实现保护、监视、用电、配电管理的自动化。配网中的GIS系统具备录入配网全部接线线路以及操作、维护数据的功能,这些线路和数据通过GIS系统平台形成单线图、接线图、环网图等,然后再接入配网自动化系统中,确保数据信息的有效利用。配电自动化系统的信息平台应具备清晰有效的分层布局和功能模块,同时还应具备统一管理能力,以利于与其他系统的互联和数据共享。
2.2配网终端
配网自动化系统的主要工作是综合处理电网运行中形成的数据信息,为此集中建立了多个数据库,以便收集系统中各个终端采集的数据信息。工作人员可在指定范围内利用软件对数据库进行远程访问,从而实现对配网系统运行的控制管理,还有助于维护配网终端。配网自动化系统支持各种通信协议和方式,并能长时间保证数据的有效性,同时还支持历史数据上传操作。
2.3通信方式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通信手段也越来越多,如无线方式与有线方式,无线包含GPRS、CDMA等,有线包含光纤、电缆等。有线方式中,光纤通信性能较强,且具备较强的抗干扰能力以及保密性,适用于电磁干扰较强的环境中,同时还具备传输间距远、带宽高等特点,是规划建设通信系统的首选。当前,无线通信方式中3G网络与GPRS等均属于较为先进的方法,如配网终端信息流量较少,则使用无线3G公网对数据信息进行刷新,不但刷新速度快,而且完全符合配网运行的要求。此外,规划采用无线方式不仅投资较小,在常规运行中一般不会出现投资失败的现象,而且使用无线公网实现配网自动化系统建设、规划、维护、设计的最简化。例如,广州供电局在实施通信系统规划建设时只重视采用载波通信方式实现“通道一”、“通道二”的数据传输(图1),选用这一方式信息传输效率较低,但其对于光纤通信来讲却是一个较好的补充,可以解决光缆铺设困难的问题。
2.4开关改造
在配网自动化系统建设期间对开关设备进行改造,可在自动化线路中安装台柱真空负荷开关,并配置整套故障检查装置与PT,从而实现馈线自动化功能。但仅仅如此,系统尚不具备通信功能,针对这一问题,需要对开关进行进一步改造,如在原有的控制装置中安装远方终端装置,以满足数据输送要求。
2.5线路运行升级
实现开关改造后还应对配网自动化系统中的线路运行方式进行升级。本文选取监控装置RTU,并将通信装置与监控设备进行连接即可,可满足通信系统的各种需求,利于对主站通信系统、自动化装置进行升级,从而实现配网自动化系统的建设。
3配网自动化通信系统规划
3.1结构规划
通信系统结构规划包含底层终端与上层结构,具体如图2所示。
3.2重视一次规划
一次规划是配网自动化通信系统规划的基础,必须严格按照配网自动化装置提出的要求去实施。例如,新建开关装置包括环网开关、电缆开关以及多数支线开关的自动化特性必须根据配网自动化的综合因素进行考虑,以防后期在配网自动化系统建设过程中需要对线路开关进行二次改造,从而降低系统功能的有效性。
4结语
篇4
根据医院总体规划,建设一栋具有一定规模、功能合理、流程科学、技术先进、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医院门急诊医技综合楼,坚持“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改善就医条件和医疗环境,为实现总体规划迈出重要的一步。方案构思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医院功能的合理组织、规划与整合、一次规划、分步建设。
(2)院区内环境空间与城市景观的营造。
(3)系统工程理念的运用。
(4)从实际出发,节能、节材。
二荒总体规划
(1)总平面布置
将各功能区的建筑紧凑布局,为远期发展和室外环境留出空间。医疗区布置在用地南侧,靠近规划道路经二路;门诊部面向经二路设置前广场,亲切地迎接看病人群;住院病房靠北布置,并适当扭转角度,以获得良好的日照、优美的景观和私密安静的环境。医疗区预留发展空间,做到“一次性总体规划,分步建设实施”。
(2)环境景观与建筑空间
环境设计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并强调与自然和建筑空间的有机结合。建筑空间轴线以门诊、医技楼为中心沿南北方向展开,用地内的建筑于轴线两侧形成非对称的平衡;环境空间轴线结合建筑空间沿南北方向展开,分别形成与城市共享的外向型绿化环境和相对幽静私密的内向型环境。环境空间设计结合远期扩建统一规划,即便扩建后亦可与原有的建筑环境、交通流线完美结合,充分体现了场地、景观、建筑、空间四位一体的全新理念。
(3)院区交通
沿基地北侧文昌大道设置院区形象出入口,东侧沿经二路由北向南分别设置住院、院区人行、门急诊出入口,西侧沿经四路设置后勤出入口。院区交通尽量短捷,沿交通主线上,根据功能需要布置停车场、内花园等设施,既起到了引导作用,又将各类功能有机地、互不干扰地串联在一起,交通线路分区、分层次完美衔接,人车、人货、洁污、医患分区分流。
(4)医疗区内部交通
在门诊-医技-病房各功能区之间布置导向性明确的医疗街,结合医疗街布置垂直交通,便于患者明确方位、识别方向。
三建筑设计
1建筑空间
医疗区内部空间以精彩的大堂中庭为中心,有机地连接各子空间,更好地诠释了“内街”的设计概念;同时,商业、接待处、餐饮、信息亭等设施的精彩布局和小品、家具的陈设使得内街的空间更加灵动而富有活力。健康康复中心均为南北向的板楼,建筑布局合理,最大限度的满足通风、日照等要求,配套设施齐全。整体景观与建筑围合成组团式花园,为康复过程提供良好的条件。
2建筑形象单体
形象简洁明快,群体空间变化丰富,尺度宜人,彩色金属墙板典雅欢快,水平向延伸的立面和弧形建筑轮廓创造了全新的医院建筑形象。内庭院和外花园与建筑相结合,自然采光和通风良好,有助于创造宜人的微气候环境。
3生态、绿色“绿色屋顶”与景观环境相呼应
与自然环境和谐相融并延伸至内街,巧妙地将绿化景观引入建筑之中,这样的设计强化了景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同时,对于能量调节、雨水利用及降低供暖与制冷成本等也起着积极的作用。
4空间质量设计
十分注重病房的空间质量,通过住院楼的适当扭转,使绝大部分病房采光良好、日照充足;透明玻璃的设置使周边的自然美景一览无遗。
5功能现代医院设计越来越注重内部功能
根据医疗流程,将医院功能进行拆分组合,通过建筑体量反映其功能特质。方案设计分成地上、地下两部分。其中,地下功能包括平战结合的人防、地下车库、配套设备机房及部分医疗用房;地上功能包括门诊、急诊、医技、住院、行政科研及其他配套用房。主要流线:以医疗街和共享大厅、交通核为中心组织内部交通,有效地连接各个功能区域。此外,每个单体建筑分别设置了服务于洁物与污物、工作人员与病人、公众与探访者等各类专门通道和电梯。辅助流线:厨房到餐食电梯(住院部)之间,厨房到员工、公众食堂之间均设有直接通道;手术室与消毒供应室之间设有专门的洁净、污物运送电梯;地下层的太平间和尸体解剖间设有独立的通道通往外部。传染病控制:筛查部门设在一层入口附近,位于急诊部、医技区和门诊部等高客流区域边缘。病患在此接受检查后即可获知应当前往感染楼或是其他部门治疗。住院部:每层安排两个40床护理单元,使得公用辅助空间的设计具有一定的经济性。本方案护理单元布置的主要特点在于病患、探视者与医务人员的交通及区域完全分开,二者互不干扰。病房尽可能布置在南向,医护用房置于北向。护士站位于中部,面对护理单元主要出入口,便于管理,具有良好的监护视野,开敞活动区置于电梯厅旁边,通透明亮,为病人创造良好的休养环境。手术部:设两个不同的通道:一个为各个手术室通往污物专用电梯的清洁通道,另一个则是洁净通道,可供病人与工作人员使用,并用于运送从消毒供应室通过无菌电梯送来的无菌推车。可由“换床”区以及工作人员更衣区进入无菌走道。采用先进合理的梳状多通道式布局手法,由洁净通道及清洁通道将手术室分组排列。手术部采用生物洁净空调系统,保证手术室内不同等级的生物洁净需要以及等电位接地等技术措施,提供安全可靠的手术室运行环境。ICU(重症监护病房):有联系手术部、其他病区、医技区和急诊部的专属通道。病房朝南布置,能观赏到室外景观。采用净化空调系统,送风使用高效过滤器。合理组织病患、医护人员、探视家属以及洁污物品的动线流程。医技区:每个疗区都设有各自的前台和可通往门诊部的候诊区,并与通往住院部及辅助功能区的电梯和通道相连,方便门诊、住院病患及医护人员使用。候诊空间尽量沿天井、花园布置,使其有良好的视野和通风采光。将病患与工作人员的空间、通道完全分开,有利于改善工作及就医环境,提高效率。门诊部:为病患和工作人员分别设有专用电梯,正对病患走廊处设有各门诊科室的等候区、挂号处和缴费处;工作人员走廊则设置了医师和工作人员用房。每层沿南北方向布置门诊单元,各单元之间设有内花园,最大程度地采纳了自然光,并强化了医疗街、病患等候区、医师室和检查室的通风与采光。急诊部:根据现代急救医学理念设有专用通道、宽敞入口及大厅,不同通道可将急诊患者分别送至极危重、次紧急,与普通急诊区。设有步行患者入口、120急救车等送达患者入口。根据24小时服务原则,除设有独立完备的诊室、抢救室、手术室、ICU、观察室、挂号收费、药房、化验外,还设有辅助的拍片单元(包括常规X射线,CT和B超等),可有效降低急诊部与医技区之间的病患流通量。此外,还设有方便通往医技楼的通道。急诊抢救、EICU、手术室相互紧密布置,方便使用。EICU按单人病房设置,有利于预防交叉感染,可酌情设置负压病房;岛式护士站位于中部,具良好的监护视野。医院环境保护是医院设计的重要环节,本方案设计从环境保护各个要点采取相应措施。
6无障碍设计
医院功能考虑无障碍使用,设置方便病人及残疾人,体弱病人的无障碍出入口,专用停车位及专用厕所、专用电梯,各层干道设置扶手等,体现对患者的关怀。
四结语
篇5
随着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建筑规划设计逐渐成为建筑行业争论的热点,为了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很多城市建筑的规划效果几乎相同,没有明显的差别,也不能将城市的民族文化体现出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不仅仅对物质享受有很高的要求,对精神世界的享受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建筑规划设计中,不仅能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还能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通过建筑将各地区的文化特色显示出来。中国传统文化对建筑规划设计的整体布局有很大的影响,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在进行建筑规划设计时,考虑的因素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有的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会考虑环境、日照、文化等因素,而有的设计师在带有一些迷信风水思想,还有的设计师会对古代哲学、美学等进行考虑。中国传统建筑四合院是传统文化的象征,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居住思想观念,四合院的布局对外具有防御气候环境变化,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对内能营造良好的环境,同时还能将地区的传统文化体现出来。对于现代建筑,这些思想虽然看起来很平常,但对现代建筑的影响十分深远。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传统的人文思想对建筑的审美观念有极大的影响,如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在建筑规划设计中体现为对外自由,对内严格封闭;禅宗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思想在建筑规划设计中体现为亲近自然,在生活节奏十分快的城市中,人们越来越希望接近自然,远离喧闹的城市,因此,这种思想很容易受到人们的赞赏;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对建筑规划设计也有很深的影响,国家大剧院就是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设计出来的,这种看似无为,实则贴切自然的思想,使得建筑物的空间和形式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2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规划设计的运用
2.1建筑设计中传统文化的运用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设计出来的建筑是不同的,建筑设计师的思想观念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比价大,因此,在设计建筑过程中传统文化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建筑的周围环境、地理位置及当地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对建筑规划设计的主要影响在布局方式和人文风情,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遵循传统文化理念和自然环境,将现代建筑艺术和传统文化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自然、和谐、统一的设计效果。
2.2价值观和审美观方面的运用在进行建筑规划设计时,其设计效果对建筑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有很大的影响。传统文化对人们有很深的的影响,对建筑设计师而言,传统文化对设计师的设计灵感、价值观、审美观等的影响很大。如在进行建筑规划设计时,经常会看见龙的存在,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神圣、吉祥,随着时代的变迁,龙逐渐成为中华儿女的精神寄托,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设计师不单纯追求建筑的商业价值,更是要求传统文化和建筑整体的和谐统一,在这种情况下,龙的形象就会引入建设规划设计中,这样建筑就会以传统文化质感和现代审美内涵相结合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建筑的整体性很容易受到当地的传统文化影响,因此,建筑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规划设计时,不仅要有创新的思路,还有充分考虑当地的历史背景,将当地的人文背景应用在建筑设计中,使得建筑含有丰富的传统文化情怀,从而使得建筑得到人们的认可,例如浙江美术馆和西湖相对望,形成一幅江南水墨画。
2.3传统文化在建筑设计创新中的运用在进行建筑规划设计时,设计师需要含有丰富的创新精神,随着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为防止建筑规划设计出现相似的现象,就需要将中国传统文化应用在建筑设计创新中。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规划设计创新时,不能单纯的依靠奇思妙想,还要对创新思路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充分考虑建筑美学和历史文化,遵循和谐统一的设计理念进行建筑设计,这样不仅能保证建筑设计效果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还能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规划设计时,要充分体现传统文化符号,如果将建筑物看成某种文化符号,那么设计师使用的文化符合则体现了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在这种价值观的引导下,设计师不仅要将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充分发挥出来,还要展现出具有特殊含义的文化符号。将文化符号运用在建筑规划设计中,不仅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还能将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表现出来。将中国传统文化应用在建筑设计创新中,不仅能避免出现建筑设计雷同的现象,还能通过传统文化将建筑设计的多样性充分发挥出来。中国传统文化有极其深远的历史,因此,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一方面要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另一方面要深入发掘传统文化,这样就能将传统文化和现代建筑艺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极大的提高建筑物的社会价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更多的是关注对内涵的理解,因此,设计师不仅要注重建筑设计的创新,还要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这样才能达到和谐统一的建筑设计目标。设计师在进行创新时,要注重对传统建筑的保护和扩展,通过保护、修复文化艺术价值高的建筑,不仅能提高建筑设计师的传统文化素养,还能为设计师提供良好的设计思路。
3总结
篇6
作为信息技术与文化产业深度结合的产物网络文化产业,在具有市场化、现代性特点的同时,还天然具有开放性、动态性的特点,这些特点要求社会以创新性前瞻性的制度建设视角来关注他,如此,使网络文化法规自身及其建设具有战略预见性,紧跟时代。借以更好的引导、促进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网络文化法规是指涵盖网络文化产业的产业政策、管理制度、相关法律条文与规范的宽泛综合称谓,而网络文化法规建设则是指有关该类产业法规制定、试行、重建完善、运行等环节的法规保障具体历程。在实践中,它既可以是一部产业法律制度的运作历程,也可能指一个部门具体管理法规的创新路径。世纪之交以来,我国网络文化产业在与社会互动中,紧扣国家发展战略、时代特点,积极回应社会需求,在与国际同行业相比较而存在、相竞争而发展的过程中,为助推和扶持我国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获得长远进步,我国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部门已经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网络文化产业的制度规范、国家政策、地方或部门法规。这些法规,零零总总、卷轶浩繁。其共同特点在于,他们在对我国网络文化产业全局中某一专项问题或某一地区网络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做出制度安排和规范管理的同时,无一不是洋溢着引导、扶持、推动、包容的制度情怀和人文精神。对于我国网络文化产业法规建设之制度关怀情怀和人文精神的理性把握与考察,可以从下列哲理因素及路径来展开。
(一)时代与社会因素
技术与社会互动相关原理表明,社会需求是技术进步至关重要的因素,网络文化产业作为与网络相结合的文化产业,应该回应时局的召唤紧扣时代的脉搏;作为与文化相结合的网络(技术)应回应社会的需求。从技术与社会互动原理看,发展网络文化产业的对策及政策着眼点只能是看社会效益、有无社会需求及如何激发社会需求,作为社会及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从网络文化产业与社会互动的视角来考察,他的发展,不应是一个单一的线条式的历程图式而应是和社会彼此影响交互前行的双链图式。社会对于网络文化的发展,有意无意之间会施加诸多的影响。而有关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因素是比较复杂的,实际社会事务也是多头绪的。化解这些事务与社会影响因素则既需要理论探索,也需要付出艰辛的实践努力。如,一方面从政府和社会综合的群体层面来讲,努力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积极培育和繁荣健全多样的文化消费市场、普及国民的网络知识和技术等等,这些事关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事业与事务性工作都是相当繁杂、需要花费相当力气和心血才能干好的,而且要干出成绩和起色更是要历经千辛万苦、动员方方面面;另一方面,从国民的个体层面来看,“要把群众潜在的文化消费需求激发起来,培育居民网络文化消费习惯!提高网络文化消费水平”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因为勤劳节俭、重生产轻消费是千百年来每一个中国农民传统的持家美德。所以网络文化法规假设的制度策略在程序和思想路线上,应该首先是扶持、促进和帮助,然后才是观察、评价和管理、精约、提高。当今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在综合国力的比拼中,文化软实力和文化霸权的因素日益占有重要地位,在当前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较之西方,尤其欧美,他们还占据明显的优势。然而我国作为传统的文明古国,中华之大,魅力无穷,文化资源却相对丰富。自古是人杰地灵,名胜古迹、历史文脉文人骚客、山川河流,无不应作为我们和西方文化软实力的较量中,可以凭借的资源。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在文化霸权的较量中,这东风就是机会和平台。现在,这机会来了。作为文化一部分和重要表现形式的我国网络文化产业理应在国际文化霸权的比拼中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做出应有的贡献。“文化部在2012年颁布的‘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中提出,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的文化产业增加值至少要翻一番,其中网络文化产业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产业自身特点
从网络文化产业数字内容的特点看,数字娱乐业及网文产品具有即时性娱乐性、非传统性、起点高、市场化程度高。由于这些特点,网络文化产业,具有一开始和市场紧密联系的可能性,不像传统文化产业,从发端时就要和行业规范、行业权威、产业机制、产业体制不断互动、不断磨合、不断碰撞,因而少了羁绊,少了规约。这是网络文化产业发展轨迹的一般特点,自然适用我国网文产业发展过程的起始阶段。那么,在直观上,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所需的环境与社会政策条件,应该只求养眼性、注目率,不需要过高的市场准入条件,针对其规范政策不宜过细切过严密、过繁琐,只要大的政治思想、政治方向合格、有市场、有效益就应助推、鼓励其发展。网络文化产业与传统各产业甚至传统文化产业自身相比,包括传统文化产业在内的传统各产业具有各自严格的产业独立性,互不贯通性、彼此制约性等。如,各行各业各自独立的运营范围、运营方式招揽顾客特点等,人们对各传统产业甚至传统文化产业内部各行当如,戏剧、说书、电影等的业态独立性的特点有着许多大众式的哲理认识“隔行如隔山”“、行行有状元”、“传统文化产业的产业价值链独立运行,互不交叉,如广播、电视、报纸等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在各自的流通环节运行。网络的跨媒介传播,打破了传统业态间的束缚,贯通了传统文化产业的价值链,推动了文化产业的生产、传播和消费。网络与文化的结合诞生出一个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而网络文化产业作为信息技术与文化产业的结合,具有表现平台的高技术性和新兴性可以借助网络信息技术的跨媒体特点使网络文化产业具有的跨业态性、贯通性。这使得他在各产业间和文化产业内部各业态之间具有较强的整合性、包容性。这个特点,也自然需要一个包容、开阔的制度空间来对待网络文化产业。人们常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的因素第一,强调的就是人才对一件事物发展成长的极端重要性。从网络文化产业的自身特点看,他属于知识密集性、技术密集性产业,甚至具有高科技产业的特点,从业人员自然应该以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体;“据统计,目前我国网络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只有2万余人,其中高端人才仅占5%有经验的专业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整个网络文化产业继续发展的瓶颈”。从现实我国网络文化产业人才储备与产品产出质与量的客观现状看,“(我国)网络文化产业起步较晚,国内外高素质的动漫与网络游戏设计、研发、制作等方面的人才和企业落户(中国)的少”。我国该产业相关人才及其储备相对于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来说缺口很大。这主要是因为,发展网络文化产业所需要的人才与其他产业明显不同,这个产业的发展需要的是特殊的复合型的、多层次、高水平人才,首先网络文化产业所具有的时代性、全球化和市场化特点,要求这支人才队伍必须是具有产业战略预见性、紧跟时代特点紧扣时代要求的战略管理专家,如此,才能快速应对国际产业行情与动向、并分析相关资料、处理危机,这些专业人才还必须具备基本的信息网络技术和创意内容知识。因而,这三个行业方面兼具的高素质懂行专家实属凤毛麟角,即便是擅长和精通其中某两方面、甚至某一方面的专业人才也极为稀缺和难得。市场实际情况也表明,“网络动漫培训市场的火爆从侧面反映了相关人才的奇缺。兼通多个行业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网络文化产业教育界面临的难题”。现时的网络文化产业法规、政策的制定和建设只能是从扶持、支撑和助推的角度出发,才能有利于当前我国网络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各种实际难题。
(三)哲理透视
作为新兴产业它的发展必然具有新生事物发展的哲学特征,因而,新生事物在量的扩张既是事物发展进程中首要的特征,也是客观必然性的要求。为提高和增强我国网络文化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我国网络文化产业法规政策的制定策略,在现实性上应是以鼓励、推动为主,设限规约为辅。从网络文化产业要素构成的内在逻辑关系看,文化是内容,网络是形式、条件;文化是本质,网络是表象和表现平台、技术。二者结合的基本哲学关系应为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扩展关系,也可以是,内容和平台、条件的关系,现实性上就是中国文化与科技相结合以求适应时代快速发展的关系。因此在此视角下我国网络文化产业法规建设必须着眼于扶持推动。
二、结语
篇7
1血站档案规范化管理的必要性
首先血站档案管理是无偿献血事业发展的必要保障。近年来,血液的临床使用量持续增加,与此同时血液采集及供给过程中涉及到的原始数据需求也日益强烈,若归档不及时、资料缺失严重,那么将直接影响到临床应用效果,而血站档案的规范化管理能够对献血者的基本资料、献血时间、献血量等进行详细的统计,为临床用血提供参考,同时助推无偿献血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血站档案规范化管理能够确保输血纠纷各方合法权益的实现。近年来,由献血、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逐年增多,部分患者输血中会出现不良反应或感染某种血液传播疾病等,一旦发生医疗纠纷,血站档案记录将能够作为原始档案对各方责任进行判断。另外,血站档案管理能够为临床用血尤其是稀有型患者用血提供保障。当出现稀有血型患者输血时,可以从血站档案中查询相关血型记录,迅速确定合格的献血者,为患者的治疗争取时间。除此之外,我国《献血法》明确规定无偿献血者及其直系亲属能够享受双倍免费用血[2],凭献血证便能够享受用血报销,一旦献血证丢失,将无法补办。而通过血站档案查阅则能够查询到献血者的相关信息,为献血者提供便捷的服务。
2血站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档案管理意识薄弱
大部分血站档案管理部门在档案收集管理过程中,对档案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在档案管理制度、管理手段以及管理模式等方面均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对档案管理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这直接造成了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效率低、利用率低等现象。
2.2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血站档案管理普遍呈现出管理分散、信息资源整体性不强等特点,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管理制度不健全造成的。部分血站尽管建立了统一的档案管理制度,然而更多是沿用医疗机构档案管理模式,实用性不强。另外,部分采供血人员在具体的工作中责任意识不强,容易出现填写错误、资料填写不完善等现象,为档案使用者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2.3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低
当前,大部分血站档案管理工作未纳入到行政预算中,血站对档案室设备及网络化建设等的投入不足,大部分还停留在传统的单机整理模式,不仅信息量少,而且制约了档案的综合利用与开发。一方面档案管理信息化设备价格较高,血站内部所投入的预备预留资金少,制约了采购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血站采购人员对信息设备了解不足,所采购的设备整体质量不高,阻碍了档案信息化建设。
2.4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升
网络信息化时代,血站档案管理工作对管理人员有着较高的要求,然而当前大部分血站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理论知识与管理水平有待提升[2],部分档案管理人员甚至身兼数职,无法全身心投入到档案管理工作中,档案管理相对混乱。
3血站档案管理规范化建设策略
3.1增强血站档案管理意识
血站档案管理关系着无偿献血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关系着献血者、用血者双方权益的顺利实现,血站内部工作人员要充分认识到血站档案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深入到血站档案管理实际工作中,体会血站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3]。通过讲座、集体培训等向血站档案管理人员传达档案管理工作的意义与价值,提升其责任意识与道德意识,更好地投入到血站档案管理工作中。
3.2建立规范的档案管理制度
血站档案的规范化管理离不开领导的支持,相关领导要提升思想认识,结合血站档案管理工作实际,建立完善的血站档案管理制度,体现合格、安全、方便、保密等原则,与此同时要定期对档案管理制度实施效果进行反馈,对存在的不足之处拟定整改计划,并认真及时予以改进提升,进一步加强档案长效管理,严格执行各类档案法规制度和管理要求,充分开发利用各类档案信息,推动档案管理与业务发展的同步提升[4]。
3.3加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基于当前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血站档案管理要与时俱进,从业务档案信息入手,加强血站档案的信息化建设,①要使用新的档案管理软件取代原有的单机版管理模式;②要加强三大数据库建设,即目录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建设[5];③做好档案开发利用,积极创建各类编译材料档案,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提升档案管理的整体水平,为采供血工作提供高效、便捷、优质的服务。
3.4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素质
人才是确保血站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必须加强对血站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在招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时,要结合血站档案部门的工作实际,选取具有较高专业能力及业务能力的人员担任档案管理工作,与此同时,要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组织档案管理人员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与业务标准,并定期进行考核。另外可以组织参观优秀档案管理单位,使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能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加以弥补,确保档案管理的每一项工作都落实到位
4结语
新时期,社会对血站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血站档案的规范化管理直接关系到民生,关系着无偿献血事业的发展,更关系着临床用血的体验,因此,必须认识到当前血站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思想认识,完善档案管理制度,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发挥血站的社会作用与价值。
作者:郑万森 袁远 韩秀彩 单位:潍坊市中心血站
[参考文献]
[1]冯海魂.浅析中小城市血站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2):111.
[2]曹志刚.襄阳市中心血站实现档案管理规范化的做法与体会[J].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2013,16(2):269-271.
[3]李建华,黄会武,杨雪松.研究新时期血站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创新发展[J].中国保健营养,2015,25(15):164-165.
[4]郑克芬,ZHENGKefen.浅析血站电子档案管理采供血业务的安全性[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34(30):184-185.
篇8
基于生态理念的新农村建设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在农村建设的规划中能否体现以人为本、自觉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生态学理念,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大局和成败。科学的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本身就是效率和生产力,是统筹安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任务的前提,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只有科学确立生态新农村建设的近景和远景规划的主要内容、基本目标和具体标准,才能有条不紊地完成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确保生态新农村建设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循序持续地向前推进。因此,探索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内容是一项战略性研究课题。
加快新农村的建设是我国各级政府近年来的重要政策和工作之一,但是主要工作的重点以及各种媒体、杂志的宣传基本上是集中在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如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等)和村庄的环境整治、建筑风格上,治标不治本。“加快新农村建设,千万不能把‘新农村’建设成‘新农居’新农村在好也是农村,绝不是城市,不能只靠扒了旧房盖新房实现新农村”。
二、生态建设与建设新农村关系
近年来农民人均收入的连年增长,掩盖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严重滞后,农村与城市居民的生活反差显而易见,农民对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非常强烈。“年年建新房,就是不见新农村”这是几年来农民最大的抱怨,由于过去注重于城市化,农村基本设施建设欠帐较多,多数村庄垃圾乱倒,污水乱排。许多农村普遍存在“垃圾处理靠洪水,污水处理靠蒸发”的现象。所以,建设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生活污染处置系统,完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成为目前一项迫切的任务。
2005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五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实际包括两个精神文明建设,其中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物质文明;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是精神文明。村容整洁,既物质文明又是精神文明。针对具体的考核标准,开展“四化、四改、双清、双治”活动,既四化(净化、绿化、美化、亮化)活动,四改(改坟、改厕、改圈、改路);双清(清理溪流垃圾,清理路道垃圾);双治(治理黄、赌、毒,治理歪风邪气)。村庄基本做到无物品乱堆,无露天粪坑,无乱张贴,房前屋后无暴露垃圾,场地平整,社会风气良好,家畜家禽圈养,庭院栽树植绿,绿化养护,创建文明的、优美的生存空间,形成人人讲卫生、讲文明、讲环境的社会氛围。生态示范村镇创建,又要注重于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生活污染整治,改变农村环境面貌,也使农村居住环境大为改善。从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及质量。通过村民守则公约,创建农村生态示范户,宣传生态知识,增强环境意识,提升农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水平。呈现一片新农村景象。通过三年来生态示范村镇建设的实践,我们认为村镇生态建设可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佳切入点。
三、生态建设在建设新农村中的作用
广袤的乡村,是亿万农民的家园,直至今天,仍有近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同城市相比,广大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等发展状况相对落后,环境基础设施极不完善。要建设新农村,各地千差万别,从那里入手,不能搞一刀切,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然而生态建设,从这几年创建的实践来看,生态示范村镇创建,对于大多数乡镇都是迫切需要的。不管生态示范村镇创建,或者是百村整治示范工程。在治理农村脏乱差问题上,是一致的,是异曲同工的。都以创建活动载体——农村清洁大行动开始,倡导文明生活方式。
一般说,实施“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那对于有条件的人口密度大,居住集中村是可行的,但对经济欠发达的山区村,只能因地制宜发挥自然资源优势,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打“生态牌”。在创建生态示范村镇的过程中发挥优势,扬长避短,脚踏实地,走有特色创建之路。因村制宜营造良好的生态和区域特色生活居住环境。
在创建生态示范村镇中,单单靠上级政府资金。很难有足够创建资金。只有发挥好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他们以主人公精神,自力更生、积极引导富裕了农民参与,多方筹措资金。
新农村建设,需要管理民主,创建生态示范村镇也需要管理民主,只要民主管理到位了,才能有序、整体推进和谐乡村的建设进程中的各项工作,各级政府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让民间组织、资金有效地参与生态示范村建设、让农村先富起来经济能人发挥出更大作用。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并分享生活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在生态村镇建设中,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环境警示和宣传教育,引导群众了解环保、认识生态、参与生态建设。
四、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据调查,目前**没有做规划的村庄占到总调查数的72%,即使做了规划的村庄,也是不完全符合《村庄规划标准》,农户住宅位置沿袭历史,随处而建,比较凌乱。有些是平房,有些是楼房,有些是普通砖瓦房,有些是砖混结构房,参差不齐。同时农户基本没有环保意识,随意堆放农作物副产品、肥料等。整个村庄卫生较差,秩序较乱,脏乱差问题比较突出。村庄建设过程中通常没有涉及到村民安全的项目,如饮用水源的选址和保护、消防设施的安排、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人畜分离等。
在对某个设区市的调查中发现,那里的市领导和建设规划部门极为重视村庄建设,已对部分村进行了规划。但是,规划者们一是没有考虑到农村居民点的特殊性,在这些规划中遗漏了关键的安全项目,没有考虑建设中心村,为其他自然村居民向中心村集聚提供各类条件;二是测量底图也十分粗糙,以致不可能考虑污水对水井的影响;三是多数规划通过改变那里的地形地貌,耗费大量土建工程来建设城市型社区,以致基本上丧失掉了那里的地方风格。即使这样,许多最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仍然不完善,如下水设施、消防设施等等,而这些内容恰恰是建设生态新农村所必须的。
五、新农村建设与生态理念结合的必要性
5.1生态理念的内涵
生态理念是人类进行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基本价值观,其本质主要强调:一是可持续发展;二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三是生态伦理道德观。因此,生态理念就是运用生态规律,在实践中体现出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5.2新农村建设的内容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加以推进。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其中,新农村二十字方针“管理民主”是政治文明,“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是物质文明,“乡风文明”是精神文明,“村容整洁”是生态文明。
5.3新农村建设与生态理念结合乃客观之必要
新农村的建设如果不结合生态理念,必将步城市发展的后尘。目前在城市,水资源短缺、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困扰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新农村建设中的各项工作必须贯彻落实生态理念。也只有这样,新农村建设才能体现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农村才能实现可持续、又好又快的发展。
六、生态新农村建设模式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6.1生态新农村建设模式的基本内涵
生态新农村发展模式,是基于农村发展现状而又面向未来生态文明社会的一种发展战略思考,是在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在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针对农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不协调问题,应用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现代生态学、生态工程原理、景观生态学、生态建筑学、产业生态学、社会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坚持“生态与发展并重”的原则,以和谐、可持续为理念,以建设生态文明的农村社会为目标,在产业发展、人居环境、生态环境、社会文明等方面对农村进行因地制宜的全面生态化设计,使农村建设成为一个整体和谐的复合生态系统,使其结构、功能最优化,能流、物流最畅通,调节、控制最自如,村庄布局合理,人口规模适中,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宜人,既有传统农村特色又体现现代文明的新农村。其实质是农村的全面生态化发展。
6.2生态新农村建设模式的特征
生态新农村是实现农业农村可持续、健康发展,农村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理想模式,与一般农村相比,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一是生态新农村以和谐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理念;二是生态新农村是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三是生态新农村是一个广大区域的集合体。
七、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同时也是一项复杂而伟大的系统工程。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规划先行。新农村建设规划是调控和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蓝图和依据,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大局。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出发点和着眼点都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活方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现农村的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研究和探索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7.1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提高农民的生态意识
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对农村社会各个领域的作用和影响深入而广泛,而且许多效应是无法用货币来计算的。这主要表现在:一是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能够满足农民对更高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二是有助于在农民中间传播环境保护观念;三是有利于生态技术的推广和传播。超级秘书网
7.2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村地区的生活水平
用新的增长方式与新的生产体系实现社会、经济、自然的相互统一发展,实现环境支持系统的重新繁荣,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便成为人类共同的必然选择。把生态新理念融入农村规划中,实现农村发展中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综合效益的统一和最大化,既不为发展而牺牲生态环境,也不为单纯保护环境而放弃发展的目的,才能达到全面提高农村地区生活水平的目的。
7.3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促进农村又好又快发展
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是一种强调保护当地资源的发展形式,其对环境的正面效应是十分明显的,它负有环境保护及维护地方居民福利的双重使命。具体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制定有助于培育人们热爱环境、热爱自然的环保意识,加大全社会的环保力度;二是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有助于人们提高回归自然的意识,体验自然,提高和丰富生态知识;三是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有助于协调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是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的最佳结合;四是在传统农村建设中注入生态理念,能促进地区村镇布局的合理化,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推动对自然资源、野生动植物及环境的保护,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适度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JonRodoek.Protectingecosystemsandopenspacesinurbanizingenvironments[J].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2008,(84):3—6.
[2]夏南凯,田宝江.控制性详细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43-57.
[3]江苏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资料集(第四分册)——控制性详细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58-74.
篇9
“决策好、建设好、管理好、使用好”是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实现良性运行的关键,工程建设期是黔中水利枢纽工程生命周期的重要环节。工程建设期是资金投入量最大的阶段,也是决定工程项目价值量和实现价值、由蓝图变为实体的关键阶段。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具有施工线路长、工程规模较大,投资大,组成复杂,引水工程距离长,集水库工程、引水工程、闸工程为一体,工程跨行政区域、跨流域,涉及范围较广,协调难度较大,地质、地形和气候条件复杂等特点,这些特点给工程建设管理带来了较大的难度,使工程建设管理呈现出自身的特点,从而对工程建设管理的规范化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目前,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已进入建设期的准备阶段,如何有效地实现工程建设管理的规范化,是摆在工程建设者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由于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规范化管理与工程特点、建设管理体制、建设管理模式、市场环境、项目法人的情况、文化、建设惯例等密切相关,因此,为了对黔中水利枢纽工程的质量、进度、投资、安全等目标进行有效的控制,解决工程建设管理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严格执行工程建设程序,规范项目法人以及参建各方的行为,增加工程建设管理的可操作性,减少工程建设管理的人为因素,提高工程建设管理水平,确保工程投资、进度、质量和安全等目标的实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使得工程建设不仅在技术、质量、安全等方面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同时也使得工程建设参与各方经得起思想、廉政等方面的考验,为此,需要对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实行规范化管理。
2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规范化管理措施
2.1加快完善工程建设管理制度体系
认真总结和积极推广水利工程建设“四制”管理的好经验、好做法,强化制度保障和支撑作用,结合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活动,重点破解影响黔中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发展的体制。一是研究制定项目法人单位组建管理办法和考核办法,建立科学的考评奖惩机制和问责制度;二是按照关于工程招投标活动管理的最新法规,修改水利建设项目招投标细则,强制推行工程项目招投标资格预审制度,规范市场主体在工程招投标活动中的行为;三是构建水利工程建设信用平台,尽快制定水利工程建设从业单位及人员信用评定及考核办法,规范从业主体及人员的进入与退出;四是完善水利建设项目稽察管理办法,强化稽察、检查的监管作用,强化整改跟踪督办机制;五是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管理,保障安全生产投入和各项安全防控措施的落实。
2.2强化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监督管理
强化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的权威性,一是各类水利建设项目,必须按规定在开工前办理工程质量和安全监督手续,主动接受质量监督机构对工程质量的监督检查;凡未按规定办理质量监督手续的项目,主体工程不得批准开工,违规开工项目,不得验收。二是要建立质量安全监督检查与工程稽察检查工作的联动机制,强化质量安全监督机构对从业单位及人员市场信用评级、资质审查、执业资格审查等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三是要进一步加大加密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安全检查的频次,建立完善工程建设质量安全问题通报制度和公告制度。四是各级质量安全监督机构,要加快完善工作机制,保证监督队伍和人员的相对稳定,落实工作经费,加强监督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和监管水平。强化安全生产监管,一是要严格落实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生产法人总负责和参建主体单位负责制,做到安全生产与工程建设同时部署、同时检查,同时考核,确保安全生产教育、责任、组织、投入、防范、应急措施全面落实。二是要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在建水利工程安全生产大检查,将脚手架、基坑支护、高边坡、洞室开挖、模板工程、爆破、起重吊装、施工用电等易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环节作为检点,加强水利工程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改,做到整改措施、整改资金、整改期限、整改责任人和应急预案“五落实”,促进水利工程安全文明建设。三是要加大对违规违章操作等行为的检查处罚力度,坚持安全事故“四不放过”原则,对违章指挥、违规作业造成人员伤亡或重大损失的,要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责任。
2.3强化工程建设项目竣工验收
坚持“谁批准、谁主管,谁验收”的原则。水利建设项目竣工验收以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批复为标志,严格执行水利部工程验收规程。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交付使用不得进行后续工程施工。强化工程验收的计划管理,项目法人单位在申请主体工程开工的同时,应向竣工验收主持单位和质量安全监督机构上报项目建设进度安排和工程各阶段验收计划,提供第三方工程质量检测计划,及时按照进度和验收计划组织或申请验收。凡不经验收,工程擅自投入运行,造成质量或安全事故的,要追究项目法人代表的行政责任。加大水利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工作的考核力度。水利厅直属项目法人单位,竣工验收工作要纳入事业单位年终考核,实行项目法人代表负责制,项目法人代表任期内,未按计划完成工程竣工验收的,不得通过任期责任审计和离任审计。市县水利项目竣工验收要纳入“黄河杯”竞赛考评,项目法人单位验收准备工作不积极、竣工验收滞后的,全区通报。竣工验收工作严重滞后的,在致函同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的同时,压减乃至停止该地区项目资金安排。
2.4进一步加强水利建设队伍发展能力建设
培育壮大建设企业实力,要通过市场竞争、政策引导等措施,加快推进事企分开,着力转变水利从业单位的经营理念,进一步明确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支持水利施工企业重组兼并,吸纳技术人才、扩充资产和装备实力,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要根据水利工程建设形势需要,每年制定水利工程建设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和培训计划,以业人员业务素质和质量安全意识为重点,加强相关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促进水利工程建设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3结语
篇10
摘 要: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文化在生产经营中的意义越发重要。但较好的企业文化不仅应该是决策者和管理者的文化,也应该是所有广大职工认同的文化。故此,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应该从广大职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开始。
关键词:企业;职工;归属感;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的建立和发展需要企业中每一个员工的共同努力,企业的决策者和管理者们更加应该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染普通员工,使其能够对企业文化的建设工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而不仅仅是表面上的敷衍。企业文化的建设主体在于普通员工,需要普通员工对企业有非常可靠的归属感,需要普通员工将企业的发展当做是自己应该为之付出努力的重要使命。归属感的建立能够有效的使全体员工团结一心,共同为企业的发展和企业文化的建设拼搏奋斗。
一、管理者要以身作则
企业的决策层是企业文化导向的直接掌控者,是企业文化发展中最有力的推动者,因此一个企业的决策者要认清自身在企业文化中的地位,摆正自己的态度。企业的决策者既是企业文化的缔造者,同时也可能成为企业文化的破坏者,决策者的言行举止对于企业文化的塑造有很直接的影响。因此,要想让员工对企业文化有足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企业的决策者首先就必须要将高层管理者的思想进行统一,使管理层能够在工作中做到步调一致,从管理上便对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有足够的重视。同时管理层应该成为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中的领路人,要以身作则践行企业文化思想。决策者和管理层更加不应该将企业文化当做规范管理的工具和衡量标准,而是将其视作促进企业发展的有效推动力。企业领导者本身就需要将企业文化做为衡量自身的准绳,以其为标准规范自身行为,让自己成为企业文化在建设和执行过程中的标准和榜样。
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实施工作需要传播者和追随者,企业应该尽最大的努力对企业文化进行宣传。譬如可以借助企业史志的编撰工作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学习和宣传工作,利用宣传部门的工作能力和经验制作相关材料,同时将制作好的材料进行广播或者印发等等。这种形式有利于企业文化在传播、宣传工作中走向正规化、系统化,同时也能够对职工的思想产生有力的影响。在员工学习和了解企业历史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加深自身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能够使员工从心理对企业产生感情。在宣传工作中要结合企业和员工的实际情况,不要过分宣传使员工产生逆反心理。宣传的形式不要死板,可以结合活动或者工作来进行。宣传工作要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不需要急功近利似的大强度开展,企业文化的建立和良好塑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个需要得到全体员工认可的过程,只有在员工心里建立了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才能真正的完成企业文化的建设工作。管理层做为联系企业决策者与普通员工的纽带,结合自己管辖部门的实际情况开展宣贯工作。
二、广开渠道加强员工归属感
加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要从点滴做起,要从最小的方面开展企业文化工作的建设。企业文化的建设工作需要持久性,也需要摆脱形式主义,从细微处入手,用最能贴近员工工作和生活的形式进行有力的开展,要用有内涵、有意义的开展方式加强员工的归属感,使员工能够提高企业在自己心中的地位,而不是仅仅将企业看成是一个工作赚钱的场所。因此要尽量减少大张旗鼓的挂牌子、贴标语等形式主义的宣传方式,避免走过场,应付上级检查的行为。小从小事做起,从员工的最基本利益着想。在平时的工作中,将企业文化融入员工工作的的每一个环节之中,为员工的工作提供便利,为员工的生活提供便利。不强求员工参加企业文化相关的各类活动,尤其是需要占用员工个人时间的活动,防止由于占用员工的休息时间而在员工心理上造成相反的效果,对企业文化的宣传工作造成不利影响。员工归属感的建立不能仅仅依靠宣传和教育,还需要关心和交流,需要构建一条可靠的感情纽带,通过这条纽带来连接员工和企业。使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来自于内心的感情而不是金钱利益。
三、宣传企业文化让员工体验文化内涵
企业历经多年发展,如何能在风雨变革中迎来新气象是企业建设中要切实考虑的问题。特别是在发展中出现后备人才不足的情况下,人力资源将会形成严重缺失的局面,这就需要探寻如何在市场发展大潮中进行定位和思考,如何在发展中提升员工的文化内涵。从而让员工认同企业文化的理念,对企业产生牢固的归属感,从而通过企业文化的有效建立来留住人才,发展企业。
良好的群众基础可以为让员工归属感的建立起到积极作用,企业文化发展中较为标志性的创举是征集职工代表的意见,让群众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中。为能真正的将这台“戏”唱好,全体职工的良性表现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在企业发展中,很多职工认为企业的文化标语,多是口号性标语,从具体方面操作很难落实。其实不然,我们应该从规范、诚信和高效的经营理念出发。既然说到准则,我们应该从细微处入手,在做好细节管控的情况下实施文化的贯彻,如在检验职工操作是否能达到规范性的时候,要求职工物品摆放要整齐,资料收集要规范,并检验职工做事的效率,让员工能切实的感受到企业文化内涵,员工的每个言行都能切实的体现出企业的文化,所以企业文化的落实才需要高质量的群众基础。
引导员工认同和思考企业的文化理念。员工在企业中工作时间较长,导致员工很难走出企业客观的看待其发展,所以在发展期间员工的引导工作落实十分必要,要让员工主动的探寻企业文化,而不是强制员工学习企业文化,员工在感受中能结合自己的认知,真正的去体验和领会。第一,要让员工意识到,市场经济的大力发展,仅仅依靠人、财、物参与市场竞争,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竞争的迅猛态势,所以就要从文化品位上强化企业的发展态势。目前很多企业其自身发展态势迅猛,竞争实力较强,并且其企业文化也非常的合理、积极,代表企业如海尔和宝钢等企业。第二,需要让广大职工了解到企业确立文化理念的原因,员工在工作之余可以理解企业的丰富内涵,企业的发展受到历史文化背景影响,所有员工要了解到企业发展中的历史因素、发展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中所要面临的问题,通过了解一个企业的创业发展史,能了解到过去一段时间企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国家Ω眯幸档姆鲋擦Χ龋对调整自己的工作重心有积极意义;第三,让员工思考自身本职工作的完成是否能与企业的理念融合。让自己的工作能契合企业文化建设需要,契合时代的新境界。在理清企业文化工作内涵以后,才能真正的将企业文化内涵落实到生活与工作中,让企业文化在员工心中扎下根,从而将企业文化转换为职工的内在素养,最终形成为员工的自觉行动。
结语:建设企业文化不是一个花架子,也不是一个可望不可即的海市蜃楼,其实企业文化是企业建设和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是企业能长远发展的系统化工程。具有光辉历史的企业都有其独有的企业文化内涵,所以就要在文化内涵宣导期间让员工产生良好的归属感,将企业看成是自己生活和生命中的一部分,认识到企业的兴衰变化与自己的兴衰变化有紧密联系,并将企业的责任看成是自己的责任。员工只有认真负责的做好每项工作,企业的整体发展才能落实到位,企业的长远发展对企业中的个人而言也是值得骄傲的。只有当员工能认识到位,才能在企业发展中力争打造出持续、高效的企业灵魂。
参考文献:
[1]王显平;王玉库.浅议日本企业文化建设带给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启示[J].大庆社会科学.2015(06):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