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规范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5 02:12: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规范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筑规范论文

篇1

关键词:规范住宅消防设计

1前言

《住宅建筑规范》于2005年11月30日,于2006年3月1日实施。《住宅建筑规范》(以下简称住规)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以下简称建规)、《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以下简称高规)都是国家现行技术标准,但对于住宅的防火设计内容有着不尽相同的规定,特别是关于住宅的安全疏散和消防设施的具体规定差异较大,给建筑设计和消防设计审核工作带来了分歧,甚至造成了混乱的局面。

2《住宅建筑规范》与现行消防规范规定的不同之处

2.1住宅建筑的概念

《住规》2.0.1条规定明确了住宅建筑的定义为供家庭居住使用的建筑,包含与其他功能空间处于同一建筑中的住宅部分。《高规》没有规定住宅的具体概念,只有明确商住楼和综合楼的概念,根据《高规》3.0.1条规定,商住楼为公共建筑,公共建筑与居住建筑的消防设计有着迥然不同的要求。

2.2建筑层数

《住规》9.1.6条规定,当住宅和其他功能空间处于同一建筑物内时,应将住宅部分的层数与其他功能空间的层数叠加计算建筑层数,当建筑中有一层或若干层的层高超过3m时,应对这些层按其高度总和除以3m进行层数计算,余数不足1.5m时,多出部分不计入建筑层数,余数大于或等于1.5m时,多出部分按一层计算。《高规》没有明确建筑层数的确定方法,建筑层数是一个自然层的概念。建筑层数是建筑物消防设计的重要参数,建筑层数的不同可能决定建筑物的分类差别,从而决定建筑物的消防设计要求也不同。

2.3消防车道

《住规》9.8.1条规定,10层及10层以上的住宅建筑应设置环形消防车道,或至少沿建筑的一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高规》4.3.1条规定,高层建筑的周围应设环形消防车道,当设环形消防车道有困难时,可沿高层建筑的两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住规》规定的可沿高层住宅建筑的一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和《高规》规定的应沿高层建筑的两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的要求明显冲突。

2.4消防电梯

《住规》9.8.3规定:12层及12层以上的住宅应设置消防电梯。《高规》6.3.1规定:塔式住宅、12层及12层以上的单元式和通廊式住宅。《住规》规定建筑物设置消防电梯的决定参数只是建筑层数,而《高规》规定建筑物消防电梯的设置条件,不仅考虑建筑物的层数,而且考虑了建筑物的形式。

2.5疏散宽度

《住规》5.2.1规定:走廊和公共部位通道的净宽不应小于1.2m;5.2.3规定:楼梯梯段净宽不应小于1.1m。《建规》5.3.13规定:疏散走道和楼梯的最小宽度不应小于1.1m,不超过六层的单元式住宅中一边设有栏杆的疏散楼梯,其最小宽度可不小于1m。《高规》6.1.9规定:居住建筑走道净宽单面布房不小于1.2m,双面布房不小于1.3m;6.2.9规定:居住建筑疏散楼梯的最小宽度为1.1m。《住规》对走道和楼梯疏散宽度的规定比较统一、简单明了,而《建规》、《高规》规定了不同情况下的具体要求。

2.6安全疏散

《住规》9.5.1规定:10层以下的住宅建筑,当住宅单元任一层的建筑面积大于650m2,或任一套房的户门至安全出口的距离大于15m时,该住宅单元每层的安全出口不应少于2个;10层及10层以上但不超过18层的住宅建筑,当住宅单元任一层的建筑面积大于650m2,或任一套房的户门至安全出口的距离大于10m时,该住宅单元每层的安全出口不应少于2个;19层及19层以上的住宅建筑,每个住宅单元每层的安全出口不应少于2个。《高规》6.1.1规定:18层及18层以下,每层不超过8户、建筑面积不超过650m2,且设有一座防烟楼梯和消防电梯的塔式住宅可设一个安全出口;18层及18层以下每个单元设有一座通向屋顶的疏散楼梯,单元之间的楼梯通过屋顶连通,符合条件的可设一个安全出口;超过18层,每个单元设有一座通向屋顶的疏散楼梯,18层以上部分每层相邻单元通过阳台或廊连通,符合条件的可设一个安全出口。《住规》关于安全疏散的规定只是考虑了疏散距离(或建筑面积)和建筑层数两个因素,而《高规》的具体规定比较复杂。

2.7消防给水与灭火设施

《住规》9.6.2规定:35层及35层以上的住宅建筑应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高规》7.6.1规定:高度超过100m的高层建筑,除不设集中空调且户门为甲级防火门的住宅的户内用房外均应设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住规》规定住宅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依据参数是建筑层数,《高规》规定住宅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依据参数是建筑高度,两者规定在具体工程要求上容易产生分歧。例如住宅建筑为34层,层高为3m,建筑高度为102m,按《住规》规定不需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按《高规》则应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又如一住宅,35层,层高2.8m,高度98m,按《住规》规定应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按《高规》规定不需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2.8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住规》9.7.2规定:35层及35层以上的住宅建筑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高规》9.4.1规定: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高层建筑,均应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根据两个技术标准的不同规定,住宅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置要求的差异与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置的分歧一样出现。

2.9消防供电

《住规》9.7.1规定:10层及10层以上的住宅建筑的消防供电不应低于二级负荷要求。《高规》9.1.1规定:一类高层建筑应按一级负荷要求供电,二类高层建筑应按二级负荷要求供电。显而易见,《高规》对住宅建筑消防用电的要求高于《住规》的相应规定。

3建议

3.1明确住宅建筑的概念

住宅建筑与公共建筑相比,具有单元面积小、人员少、火灾荷载小、火灾危险性小、火灾损失小、火灾社会影响不大的特点,住宅建筑的消防设计要求明显低于公共建筑,不管住宅建筑是否和其他功能空间的处于同一建筑物内,都有必要把住宅建筑和其他功能建筑区分开来,以体现建筑防火设计的“安全适用、经济合理”原则。

《建规》和《高规》也应明确住宅建筑的概念,保持概念的统一。由于住宅建筑和其他功能建筑的火灾危险性不同,当住宅与其他功能空间处于同一建筑内时,不论是高层还是多层建筑,住宅部分与非住宅部分之间都应采用不开门窗洞口的耐火极限不低于1.5h的不燃烧体楼板和2.00h的不燃烧体隔墙与住宅部分完全封堵,且住宅部分的安全出口和疏散楼梯应独立设置。

3.2确定建筑层数

建筑高度是直接影响到火灾时建筑内人员疏散的难易程度、外部救援的难易程度以及火灾可能导致财产损失的大小的直接参数。但住宅建筑每个防火分区面积都不大,而且有较好的防火分隔,火灾蔓延扩大受到一定限制,危害性较小,从解决安全性和经济性的矛盾出发,住宅建筑以层数作为衡量高度的指标。《住规》关于住宅建筑层数的规定,很好地结合了建筑高度和建筑层数两个参数,在住宅消防设计上,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其他防火设计规范可参照执行。

3.3按具体情况设置消防车道

消防车道的设置应以有利于消防车容易靠近建筑物、顺利开展外部消防扑救和人员搭救为基准要求。住宅建筑一般建筑宽度不大,火灾危险性较小,消防车道的设置要求可以低于公共建筑。但在建筑物设置环形消防车道有困难的条件下,要求沿建筑物一个长边或两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应根据建筑物的具体情况而定。如住宅建筑沿宽度方向只布置一户住宅或布置的多户住宅之间有通道连通,则可沿建筑物的一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如住宅建筑沿宽度方向布置的多户住宅之间没有通道连通,则至少应沿建筑物的两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或设置环形消防车道。

3.4消防电梯的设置

消防电梯是火灾情况下供消防队员扑救火灾之用。建筑物设置消防电梯主要考虑消防队员的体能条件和徒步登高能力,确保消防队员能适应高层建筑的火灾扑灭工作,因此建筑高度是建筑物设置消防电梯的主要依据。住宅火灾,不论是塔式住宅还是其他形式的住宅,特点大致相同,都具有可燃物少、难于蔓延的特点,住宅建筑消防电梯的设置可以不考虑建筑的形式。建筑层数是衡量住宅建筑高度的参数,消防电梯的设置可以建筑层数作为依据参数。

3.5疏散宽度的确定

疏散宽度与疏散人数和百人宽度指标成正比。从现行的国家消防技术标准来看,疏散走道和疏散楼梯的百人宽度指标是一致的,在特定的建筑物中,疏散人数是一定的,疏散走道和疏散楼梯的疏散宽度也应一致。可能考虑火灾时疏散楼梯的安全性比疏散楼梯的高,现行消防规范规定疏散走道的最小疏散宽度比疏散楼梯的最小疏散宽度一般要大一些。住宅建筑疏散走道和疏散楼梯的宽度应经实际计算确定,疏散宽度的决定因素是疏散人数,与房间的布置形式没有直接关系。针对住宅建筑一般具有人员少、人员对疏散线路熟悉和疏散走道不长的特点,建议疏散走道和疏散楼梯的最小疏散宽度都为1.1m。

3.6安全出口的数量

安全出口的数量,取决于疏散人数、疏散距离和建筑高度。住宅建筑的人数一般不多,按标准设置的安全出口一般能满足疏散宽度的要求。也就是说,住宅建筑的安全出口数量取决于疏散距离和建筑高度。《高规》规定的单元之间通过屋顶连通和相邻单元通过阳台或廊连通的方式,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屋顶空间的利用和管理问题,往往无法实现连通功能。

《住规》根据建筑层数和疏散距离(或建筑面积)的不同,硬性规定了住宅建筑的安全出口数量,作者认为是可取的。

3.7消防设施的设置

建筑火灾扑救的难易程度与建筑高度有直接关系,《高规》和《住规》关于消防设施设置的有关规定充分体现另了这一点。不同的是,《高规》在住宅建筑的有关规定中,把建筑层数作为衡量建筑高度的参数。建筑高度和建筑层数两个参数在一般情况下大致相对应,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有所差异。考虑高层住宅建筑与多层住宅建筑的划分以建筑层数为依据,高层住宅建筑的分类也以建筑层数为依据,为统一起见,建议在消防设施的设置规定中引入衡量建筑高度的建筑层数这一参数,以避免分歧。

3.8消防供电的要求

一类高层住宅建筑和一类高层公共建筑的火灾危险性不同,住宅火灾一般具有火灾荷载小、蔓延难、损失少的特点,一类高层住宅建筑的消防供电要求可以适当降低,高层住宅建筑的消防供电不应低于二级负荷要求即可。

4结束语

对于《建规》、《高规》和《住规》关于住宅建筑消防设计的有关规定,相关规范管理组应尽快沟通协调,以一定的形式予以统一明确,以消除住宅建筑消防设计的分歧和争执。

参考文献:

[1]《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

篇2

论文关键词:灾后重建 建筑专业教育 体系构建

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了汶川大地震后在灾区重建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和改进的建筑规范与建筑管理问题,及由这一问题所引发的的中国高校建筑专业教育体系的改革。

一、 汶川大地震的启示

汶川地震造成四川、甘肃、陕西等省数千亿的财产损失,同样也引发了我们对建筑等相关行业深刻的思考和反省!

1.都江偃二王庙的主体古建筑没有倒塌,而近年为这配套而修建的仿古建筑和现代建筑却倒塌了!

2, 农村有圈梁的房子没有倒塌,凡是没有圈梁的房子都倒了,还压死了很多人。

3.住在有规划审批制度监控下的房子倒得少,没有经过安全审批的农民房全塌了。

4. 经过新农村建设改造的房子没有倒,农民自建的房子全倒了。

以往我们对城镇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建筑施工、监理、材料设备供应等方面在抗震方面的认识及其重要性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不足,尤其是对村镇建筑的规划和管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建筑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操守的不良也可见一斑。相关的惩罚机制不够健全、惩罚的力度不够。

二、灾后重建应该注意什么?

地震中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不是地震本身造成的,而是地震造成的房屋倒塌和山体滑坡等造成的。因此我们在重建家园时,一要考虑环境问题,二要遵守国家建筑规范,三决不能偷工减料,四要要求施工单位绝对保证施工的安全,五国家相关部门要严格执行质量监督程序,建立农村房屋建设管理体制。

应该组织全国优秀的规划设计师来帮助灾区规划选址。以保证建筑物不要建在断裂带上,如果在山区重建,不能建在容易出现滑坡、泥石流或者山体崩塌的地方。

专家认为建筑地段包括:危险地段;抗震不利地段;抗震有利地段。其中抗震有利地段是指所选建设地址比较开阔,地基坚固,土石比较坚固,能够尽量避开断层和滑坡的规划地段。如果一定选择抗震不利地段规划建筑物,则必须采取相关的工程措施。容易出现滑坡的地段,坚决不要建设,必须另外选址。

1.由于我国农村建筑的现状是建房没有人管,没有任何人和任何机构管这里的安全,这是我国建筑管理体制的一个空白点,因此建立我国农村安全审批管理体系非常重要和紧迫。灾区安全审批管理体系的第一道防线是规划选址,第二道防线是建筑物的平面设计,第三道防线是建筑结构。在重建及以后的建设管理中这个安全审批管理体系可以为农民提供房屋建设方案,有专人指导建筑物的选址,提供平面设计和结构设计图纸,审查基础勘测资料和对工程进行监理,并为农民把握建材质量关!

2.完善国家建筑规范:汶川地震的发生引起人们对建筑质量、建筑物抗震性能以及建筑设计、建筑施工监理的重视;

按照此次房屋倒塌的情况,我们不难看出一些规律:

1)抗震顺序:钢结构的房屋好于钢混结构的房屋,钢混结构的房屋好于框架结构的房屋,框架结构的房屋好于现浇楼板砖混结构的房屋,砖混结构的房屋好于预制板房屋。

2)学校房屋倒塌的很多,一是施工质量不保证,二是学校房屋设计的抗震裂度不够。

3)民房大多是预制板房屋,而且规划建设地点不好,房子所用钢筋也不达标。

因此我国的建筑设计强制规范和规划规范、施工规范、验收规范、监理规范、建筑材料验收规范等需要完善如:公共建筑物(如学校)的设计要加强抗震裂度,民房的建设要纳入建设管理体系,强调建筑安全保障,实行建筑质量终身负责制,严格法规,加大违规惩治力度。

3.我国其他地区的存量房屋,尤其是农民房的加固也必须提到日程上来。新农村建设的力度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其他地区的增量房屋的管理参照汶川灾区。

三、中国高校建筑工程专业教育体系的重新构建

汶川地震造成四川、甘肃、陕西等省数千亿的财产损失,同样也引发了我们对与建筑行业相关的教育体系的深刻的思考。

1.加强抗震安全教育;严格设计、施工、监理都应从对建筑从业者及在校建筑和相关专业的学生加强教育入手,我们现有的教育模式、教学方法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漏洞。改进建筑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对建筑职业技术的教育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2.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要求按照抗震的标准修改国家的强制性建筑规范,在课程教育上让每个学生都知道建筑规范变更、加强抗震设防标准的重要意义,理解并熟练运用;

3.改革目标

将安全意识贯穿每个专业、每门课程;

4.创新之处

把建筑规范、管理规定作为课程或实训内容纳入教育计划

将抗灾预防知识及灾后应急措施和灾后问题处理知识纳入教育计划

在设计方面将人员疏散(逃生)方面的系统知识纳入教育计划

将执业道德、执业操守及相关的法律知识纳入教育计划

篇3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取土方法;压缩模量

【Abstract】Collapsible loess is widely distributed in our country, and is frequently meet with foundation soil. Its nature is strongly influenced by its structure. Removal method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of disturbance in the structure, improper use can cause the human and economic losses. In this paper, using the engineering example, the drilling and exploration Wells obtained by the two methods of soil compression modulus are compared and found under the different soil depth, drilling compression modulus maximum, minimum and average generally greater than the compression modulus of Wells; Drilling method and exploration method of compression modulus maximum, minimum and average ratio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depth, when reaching a certain depth both converg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gree of collapsibility and in depth the distribution agreement.

【Key words】collapsible loess,removal method,compression modulus

中图分类号: P642.1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 前言

我国黄土面积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6.63%,其中湿陷性黄土约占3/4[1]。湿陷性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受其结构的影响较大,影响湿陷性黄土结构的因素很多,也比较复杂。例如:原状土的取土方法、包装、运输、存储、试样的制备、以及试验方法等。其中取土方法是影响湿陷性黄土结构的主要因素之一。深入的研究这些因素对湿陷性黄土物理力学性质的影响及其规律,对正确评价地基土的压实状态和实际受力工作状态下的压缩变形特性具有重要意义[2]。

土的压缩模量Es是评价土的压缩性和计算地形变形的重要指标,是进行地基和建筑物沉降计算时需要确定的一个主要土性参数[3]。本文运用工程实例研究了取土方法对湿陷性黄土压缩模量的影响。采用钻孔和探井两种取土方法,进行了室内压缩固结试验,实验过程中确保土样的包装、运输、存储、试样的制备、以及试验方法等其它条件都相同。对两种取土方式下不同深度的压缩模量进行比较,通过大量统计数据研究了压缩模量随取土深度的变化规律,分析了不同取土方式对湿陷性黄土压缩模量的影响,并探讨了其工程意义。

1 工程实例

1.1 工程概况

拟建建设场地位于山西省阳曲县内,距太原市区约20公里。拟建场区在地貌单元上属黄土台地,地形起伏较大,东南高西北低,自然地面标高一般为968.00~998.00m。拟建项目为工业厂房和办公楼,采用独立基础,刚架或者框架结构,基础埋深约2m。

1.2 现场取原状土样

现场用钻孔和探井两种取土方法取原状土样。控制性钻孔以能满足场地稳定性评价和沉降检算为原则,且不应少于勘探孔总数的1/3。钻孔采用XY-100及XY-150型工程钻机,干法回转钻进并采用“压入法”取土,采用薄壁取土器取土,取土规格φ120×150mm,取土间距1.5~2.0m。探井采取人工开挖,坑壁取土,取土规格φ120×150mm,取土间距1.0m。取土方法按照《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 50025-2004)[4]进行。

钻孔和探井的布置原则为在拟建场地内均匀的布置,钻孔和探井取样点交错分布,间距为35.0~40.0m,局部按拟建建筑物的宽度进行适当调整,钻孔和探井的局部布置如图1所示。钻孔和探井深度依据建筑物的特征、基础类型、和地基岩土的性质,按建筑物基底压力估算的压缩层深度确定,为15.0~30.0m。

图1钻孔和探井的局部布置图

1.3 室内试验

压缩模量Es,是土体在无侧向变形下竖向应力与相应的竖向应变之比值,压缩模量Es常取Es1-2。通过标准固结试验测定。本文试验参照《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 50123-1999)[5]进行,需要施加各级压力的压力等级为12.5kPa、25kPa、50kPa、100kPa、200kPa、(300 kPa)、400 kPa、(600 kPa)。最大试验压力如表1。

压缩模量按下式计算:

式中,—压缩模量

—试样初始孔隙比

表1 不同深度下最大试验压力

注:()-括号中的数值代表只在最大试验压力为300kPa或600Pa时施加的压力等级。

2 实验结果分析

本文通过室内压缩固结试验测定了735件钻孔试样和889件探井试样得出,取土深度为0~15m时,本场地的湿陷性程度为无湿陷~湿陷性强烈。并统计出了压缩模量的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变异系数和指标个数。统计数据如表2。其中,和分别表示表示钻孔试样和探井试样的压缩模量。

表2钻孔和探井试样压缩模量数据统计表

由表2可知:在不同的取土深度下,钻孔试样的压缩模量的最大值、最小值和平均值普遍大于探井试样的压缩模量。当取土深度为0~5m时,钻孔压缩模量的最大值为22.99MPa,最小值为2.19MPa,平均值为11.31MPa;探井压缩模量的最大值为10.58MPa,最小值为1.80MPa,平均值为4.69MPa;取土深度为5~10m时,钻孔压缩模的最大值为23.57MPa,最小值为2.31MPa,平均值为8.76MPa;探井压缩模的最大值为17.21MPa,最小值为1.70MPa,平均值为6.23MPa;取土深度为10~15m时,钻孔压缩模量的最大值为20.92MPa,最小值为2.63MPa,平均值为8.84MPa;探井压缩模的最大值为19.05MPa,最小值为2.87MPa,平均值为8.46MPa。

用压缩模量平均值、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比值三个量来分析和比较两种取土方法的压缩模量随取土深度的变化特征[2],计算结果如图2所示。图中,横坐标表示取土深度,纵坐标表示压缩模量的比值。aver/aver,max/ max,min/min分别表示压缩模量的平均值,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比值。

图2 压缩模量的比值随取土深度变化特征

从压缩模量的比值随取土深度变化曲线图可以看出:两种取土方法得到的压缩模量的最大值、最小值和平均值的比值总体上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当深度达到10米以上时,两种取土方式的压缩模量趋于一致。具体情况如下:

(1)取土深度为0~5m时,aver/aver的最大值为2.58,最小值为2.25,平均值为2.41;取土深度为5~10m时,aver/aver的最大值为1.52,最小值为1.28,平均值为1.41;取土深度为10~15m时,aver/aver的最大值为1.14,最小值为0.94,平均值为1.05。

(2)取土深度为0~5m时,max/max的最大值为2.28,最小值为1.96,平均值为2.12;取土深度为5~10m时,max/max的最大值为1.77,最小值为1.13,平均值为1.41;取土深度为10~15m时,max/max的最大值为1.20,最小值为0.97,平均值为1.07。

(3)取土深度为0~5m时,min/min的最大值为3.74,最小值为1.10,平均值为2.81;取土深度为5~10m时,min/min的最大值为1.43,最小值为0.81,平均值为1.11;取土深度为10~15m时,min/min的最大值为0.96,最小值为0.68,平均值为0.87。

3 结论

综上可知,当取土深度为0~5m时,湿陷性程度为轻微~强烈,/的平均值为2.41;当取土深度为5~10m时,/的平均值为1.41;当取土深度为10~15m时,/的平均值为1.05。

本文以山西省阳曲县的工程实例为研究对象,得出了取样方法随湿陷性黄土湿陷程度的变化对压缩模量的影响,为以后使用钻孔取土的相似工程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王小军.黄土地区高速铁路建设中的重大工程地质问题研究(以郑西客运专线为例):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兰州:兰州大学,2008.

[2]邢玉东.辽宁西部湿陷性黄土特性与处治技术研究:东北大学博士论文[D],沈阳:东北大学,2008.

[3]谭俊,李巨龙等.土的压缩模量的计算及其工程意义的浅析.西部探矿工程,2009,4:9-11.

篇4

多层轻型房屋钢结构住宅是近年来我们国家快速发展的新型建筑体系,也是目前国内住宅研究和开发的方向。但是它的设计方法,结构体系,结构特点和常用经济指标不为设计者所熟悉,因此多层轻钢住宅示范楼的设计与施工是推广这种新型体系的最好方式。本文结合目前多层钢结构住宅的发展历史以及优势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并对多层轻型房屋结构设计及应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轻钢住宅在我国的发展

我国轻型钢结构经过20多年的发展历史,虽然起步并不晚,主要由于经济与技术、观念意识、设计技术规范的原因使得多层轻钢住宅的发展受到制约及限制,我国建筑中采用钢结构设计的比例还不到5%。

近几年,国家加强了对钢结构住宅的政策指导和支持,钢结构住宅技术日益发展,已经具备了发展钢结构住宅的条件。由于采用“工厂化制造,现场安装”的施工方式,大大缩短了建筑周期,而且抗震性能好,免除了烧砖烧瓦对土地的破坏。

目前我国钢结构年产值约为600亿元,正以年均25%左右的幅度增长。中国钢铁工业的产量已居于世界前列,但钢材在建筑业的使用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二、多层轻钢住宅的优势

轻型钢结构住宅的建造技术是在北美式样木结构建造技术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经过百年以上的发展,已形成了物理性能优异、空间和形体灵活、易于建造、形式多样的成熟建造体系。

过去我国大量开发的是以小开间砖混结构为主的住宅。这种住宅体系由于使用实心粘土砖,浪费土地资源,建筑物自重大,对抗震不利。另一方面,由于结构体系自身的限制,住宅平面布局多为封闭式的小开间,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居住模式的要求。

与传统住宅相比,多层轻钢住宅具有明显的特点与优势,日益受到重视。

多层轻钢结构住宅的优势有:

(一)自重轻,抗震性能好。

采用高效轻型薄壁型材,构件截面特性优良,相对承载力高,受力性能良好,整体刚度大,抗震性能好,可以大量节约材料,减轻结构重量,降低基础,运输和安装费用。因此,对地震区,地质条件差和运输不便的地区,其优越性更为明显。

(二)外形美观,建筑造型简洁,丰富,构件截面尺寸小,净使用面积增加。

钢材强度高,可以提供较大的柱网布置;当考虑楼板的组合作用,使用组合梁或扁梁时,可以增加净高。这种开放式住宅既为建筑师提供设计的回旋余地,又为住户提供了灵活分隔室内空间的可能。

(三)供货迅速,安装方便,可以比混凝土结构至少缩短一半工期。

在当前贷款利率高的金融形式下,早投产,早回收投资,这对于降低工程总造价,增加投资效益幅度是十分重要的。

(四)干法施工,装备化程度高,建设快速,高效,质量有保证。

轻钢结构在生产和使用的过程中能源与原材料消耗低,建筑垃圾少,粉尘少,噪音低,具有很高的可重复使用性和可循环性,因此是一种绿色环保结构。

三、我国轻钢结构住宅面临的一些问题

在轻钢结构住宅的建筑设计理念上,我国同国外有明显差距。目前,我国的轻钢结构建筑设计仍然执行现行的各种建筑规范,与混凝土建筑没有本质的区别。但其建筑理念由于使用材料的特殊性,确有与混凝土不同的地方,进而使其建筑表现出多种差别。

(一)缺乏有针对性的钢结构住宅规范

我国的标准规范是针对几十年来大量使用的结构体系编制的, 轻钢结构住宅体系此前在我国属于技术空白, 所以不能满足我国现行强制性规范的某些条文不足为奇。我国《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程》基本上不考虑用厚度2毫米以下的钢材制作主要承重构件, 对于国外大量采用的壁厚0.8~1.6 毫米的镀锌轻钢龙骨承重体系, 我们既缺乏对其受力状况和结构安全性、耐久性的理论分析, 也缺乏相关的实验数据, 这就使得轻钢住宅的结构设计在我国寻找不到有针对性的规范作为依据。这种与国内规范不衔接的状况, 使轻钢结构住宅项目无论在工程报建阶段还是在工程验收阶段, 都会遇到数不尽的障碍与麻烦。

(二)设计观念落后

混凝土建筑的设计都是按着先建筑设计后结构设计的理念进行设计,而轻钢结构建筑由于其特殊的材料和先进的设计软件,得以使设计程序实现建筑结构一体化设计,即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同时完成。目前,国外轻钢结构企业都是遵循这样一条理念,而国内的大多数企业仍执行混凝土建筑设计的原则。建筑设计按混凝土建筑的设计方式进行设计,在结构设计的时候一方面很难完整地表现其建筑风格,另一方面也破坏了轻钢结构建筑特有的建筑特色。

(三)建筑保温和节能问题

钢材传热系数大, 热量散失快, 且易形成冷桥, 因此保温节能是轻钢结构住宅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轻钢结构住宅保温有外保温和内保温两种做法。外保温做法是在墙柱间填充玻璃纤维, 在墙外侧再贴一层保温材料, 有效隔断了通过墙柱至外墙板的热桥; 内保温层是指外墙内表面层加入内部松软的保温层, 再罩一层纸面石膏板、其他板材或做上抹面, 形成硬质面层。墙体的保温性能会大大加强。阻止了室内的大量热能向室外散发, 从而起到了节约热能的作用。

(四) 建筑防火问题

钢材不耐火, 轻钢结构住宅要进抗火设计及防火措施保护。目前常用的防火措施有四种: (1) 防火涂料法。(2)隔离法。(3) 实心包裹法。(4) 膨胀漆覆盖法。抗火极限最高达2h。对于轻钢住宅结构最关键的问题是防火技术的应用, 工程中常用作法是: 在墙的两侧与楼盖的天花处贴防火石膏板, 对于普通防火墙和分户墙用2514mm 石膏板保护, 以达到1 个小时的防火要求, 另外在墙体墙柱间与楼盖搁栅间填充的玻璃纤维对于防火与热传递也起了积极的保护作用。

(五)建筑隔音问题

建筑隔音问题已经成为业主关注的重点, 声音传播分为空气传播和固体传播两种形式。《民用建筑隔音规范》要求: 建筑隔音最低标准为40 分贝。轻钢住宅中, 采用内外墙及楼盖搁栅间填充玻璃棉, 阻止空气传播; 在分户墙用二道墙柱构成带有中间空隙的二道墙体; 对于固定吊顶石膏板的小龙骨, 用带有小切槽的弹性构造措施减少楼层间的固体声传播。

四、对目前轻钢结构住宅应用的一些思考

(一)应有计划地建造一批试验工程, 以便引进该项生产技术

如果没有一定的建造量, 就不可能编制完成我们自己的轻钢结构技术规范,在中国使这项技术成熟起来就成为一句空话。虽然一般情况下我们强调必须执行强制性规范, 但是技术标准和规范就其性质来说, 永远都是落后于技术自身的发展的。因此, 在国内规范不完善时, 建造试验工程不仅是应当的, 而且是必须的。

(二)应编制相应的轻钢结构住宅技术标准和规范

由于与国外标准体系、技术环境的差异, 甚至标准管理方式和部门分工的不同, 都使这项工作在我国具有相当的难度,根据建设部技术标准编制工作计划,目前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正在组织各有关科研设计单位、大专院校、生产企业共同编制行业技术标准《低层轻钢结构住宅技术要求》, 这项标准后, 将结束轻钢结构住宅在我国无技术标准可依的局面。

综上所述,我国的轻钢结构住宅尚处于发展阶段, 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但产业化、技术集成化是我国住宅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轻钢结构住宅体系符合国家发展轻钢结构住宅, 建设“百年住宅”, 实现小康社会的住宅的目标要求, 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我们相信,钢结构将会迎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由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一统天下的格局将被打破,从事钢结构制造、施工企业将前景非常宽阔。

篇5

0引言

建筑节能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国策。建筑给水排水的节能就是在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新建(改建、扩建)、改造和使用过程中,执行建筑节能标准,采用节能型的建筑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和产品,提高系统效率和保温隔热性能,本毕业论文由整理加强建筑物用能系统的运行管理,利用可再生能源,在保证建筑物给排水功能和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减少给水排水系统的能耗。建筑给水排水的能耗虽然在建筑能耗中所占的比例不大,但降低其使用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有利于节约用水、改善设计系统的效率、保护环境。因此,重视建筑给水排水节能的途径,对研究建筑节能将有积极的意义。

1建筑给水排水节能的依据

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是建设节能建筑的基本技术依据,是实现建筑节能目标的基本要求,其中强制性条文规定了主要节能措施、热工性能指标、能耗指标限值,考虑了经济和社会效益等方面的要求,必须严格执行。建筑给排水专业在建筑节能设计中主要所依据的法规、规范、标准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建设部《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01-621-2005(北京地方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GJ08-107-2004(上海地方标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95、《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住宅建筑节能检测评估标准》DG/TJ08-801-2004(上海地方标准)、《住宅设计标准》DGJ08-20-2007(上海地方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建筑给水排水与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程》GB50242-2002、《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GB50364-2005、《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GB50335-2002、《建筑中水设计规范》GB50336-2002、《城市污水回用设计规范》CECS61-1994、《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06、《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CJ164-200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等。目前涉及建筑给水排水方面的节能标准并不多,但随着节能要求的提高,建筑给水排水的节能将逐步得到提高,标准也将不断完善。

2建筑给水排水节能的主要途径

2.1给水

合理确定用水量(包括冷水、热水及其他等用水)的定额。严格执行《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中的生活用水量定额标准,并非用水量越高越好。理设计建筑给水系统。主要可通过下列方法实现:充分利用市政管网的压力,直接供水;合理进行竖向分区,平衡用水点的水压;采用并联给水泵分区,尽量减少减压阀的设置;推荐支管减压作为节能节水的措施,减小用水点的出水压力;合理设置生活水池的位置,尽量减小设置深度,以减少水泵的提升高度;优先考虑水池-水泵-水箱的供水方式。推广采用节水的卫生器具。如限制卫生器具的流出水头、红外线感应龙头和便器等,不应采用无控制花管、长流水的小便槽。合理采纳变频调速泵组供水。当采用变频泵供水时,应优先采用变频变压变流量的给水方式,其节能效果要优于变频恒压变流量的给水方式;当采用变频恒压变流量时,工作压力的设定应接近水泵工频运行时高效段扬程的下限;工作水泵应选用2台或2台以上,不同级配工作泵的流量宜以1/2的流量梯变,宜采用大小水泵搭配的形式,并设气压罐小流量给水。当市政条件允许时,宜采用叠压供水设备。具备条件的,应当至少选择一种可再生能源(指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用于建筑物的热水供应。热水水源的利用可采用太阳能、水源热泵、地源热泵技术。在采用水源热泵、地源热泵技术时,不得对水体和土壤造成污染和浪费。如利用地下地温地源自动供暖制冷系统,就是通过表层地下水为载体,或将盘管埋在土壤中以盘管内流动的介质为载体,将这些地温热源输送到水源热泵进行能量转换,冬季输出45~65℃的热水。在太阳能的利用上,有条件的可采用太阳能蓄热技术,太阳热水系统的工程参数应结合建筑所处的地理位置确定。太阳能热水器的循环可采用强迫式、自然式循环太阳能热水器和直流式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热水器应有温控装置,并应合理控制和设定热水的温度。太阳能热水系统的热能再利用与节水技术还应相互结合。太阳能热水器可作为热水供应的预加热措施,可设在其他热交换器的前端。热水系统宜机械循环以满足用水点的节水要求。合理设计热水供应系统。加强余热的回收和利用(包括工业余热、废热、烟气余热、蒸凝结水、热风能量的回收和梯级利用),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城市热网或区域性锅炉房的热水或蒸气作热源。可采用专用的蒸气或热水锅炉制备热源,也可采用燃油、燃气热水机组制备热源或直接供应生活热水。当地电力供应较富裕的地区或鼓励夜间使用低谷电的政策时,可采用电能作为热源或直接制备热水。从技术可靠、经济适用的角度出发,应合理配置组合各种不同热源的比例关系。对集中热水系统远距离的少量供热点可采用局部加热方式;对不同场所可采用不同的热源形式。热水供应系统储水温度宜控制在55~60℃。应合理确定热水用水量定额、耗水量、耗热量、供水水温、水质等热水系统的基本设计参数。热水供应管网宜采用同程回水的给水方式。当采用电作为热源时,宜采用储热式电热水器,以降低耗电功率。热水供应系统宜缩短热水的给水时间,增加机械循环,并平衡冷热水的水压。对于适合热电联供技术的工程,应优先考虑。

2.2排水和雨水

①排水应尽量采用重力排水的方式。本毕业论文由整理②污废水管道的敷设应就近排放,并应避免压力提升。③中水的利用。④利用空调凝结水排水。⑤蒸汽凝结水的回收利用。⑥雨水的收集和综合利用。

2.3冷却水和消防给排水

冷却水宜循环利用,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在水源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采用江水、河水、湖泊水、海水、地下水等作为循环冷却水。合理选择冷却塔。在空气湿球温度较低的干燥地区,可通过设计计算来适当提高冷却水进出水温差,以减少循环水量和循环水泵的能耗,缩小循环管道的管径。合本理布置冷却塔。保证冷却塔之间的距离,有良好的气流组织条件,避免影响冷却塔的散热效果。针对不同的循环冷却水水质应采取化学(杀菌、灭藻等)、物理(过滤)的水处理方法,具有缓蚀、阻垢的水处理功能,减少管道和机组内的结垢、腐蚀。在一定的条件下,设置合用消防水箱,以减少消防水箱的清洗用水。利用消防试验排水,将消防排水返回到消防水池。增加消防水池、消防水箱的水处理设备。

2.4自动控制和计量

建筑中宜设置建筑给排水自动化的监控系统(温度设定与控制、水池、水箱的报警和监控)。变频泵供水方式宜采用管网末端压力表控制水泵转速的运行方式。针对不同需要场所及使用条件,应加强给水用水量计量。住宅应设分户水表计量用水。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应当安设分栋用热计量和供热系统调控装置。公共建筑应当设计并安装用热计量、室内温度调控、多表远程操控系统和供热系统调控装置。冷却水补充水、锅炉补充水、绿化用水、水景补充水、游泳池补充水、蒸汽应分别设置水表计量。其他需要独立计量的管道系统(如道路浇洒用水、汽车冲洗用水、地面冲洗用水等)宜设水表计量。企事业单位、学生宿舍的公共浴室、淋浴间等宜刷卡(或采用红外线、脚踏开关)来用水。

2.5其他

在设备、材料的选用中,应选用节能型、节水型等节能高效的产品,应禁用淘汰产品。宜推广化学建材,并执行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公布的建筑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推广目录以及限制或者禁止使用能耗高的技术、设备、材料和产品的目录。节水、节能型产品如:喷射式和压力流冲击式的节水大便器(冲水量≤6L/次)、免水冲小便器、陶瓷片密封水嘴、红外线感应节水装置、自力式平衡压力恒温混水阀、节能型热交换器、飘水量小省电型冷却塔、太阳能热水器、高效率的水泵等;淘汰产品如:多层住宅、多层公共建筑的生活给水管道禁止设计、使用镀锌钢管;小区建设工程中禁止设计、使用埋地铸铁排水管和水泥排水管;城镇新建住宅中淘汰砂模铸造排水铸铁管。在工业建筑中,应采用节水、节能的生产工艺和设备。注意加强设备与管道的保温,应选用理化性能优良的保温材料,并确保有效的绝热层厚度。生活热水管管道的经济绝热层厚度可参考表1。对于管内介质温度在7℃常温时,采用柔性泡沫橡塑的设计厚度应按防结露要求计算确定;对于管内介质温度0~95℃的热水管道不适宜采用柔性泡沫橡塑材料保温。

在水泵的设计选择中,运行工况点应落在Q-H水泵曲线的高效端中,变频泵的选用工况点宜落在高效端的右侧。热水锅炉、热水器、热交换器等设备应高效率、节能,应采用优质的阀门、浮球阀等配件。在绿化用水中,尽量采用非生活饮用水,可采用雨水、中水等杂排水;尽量利用室外管道内水的余压供水;绿化用水宜采用滴灌、喷雾等节水技术。在道路浇洒用水中,尽量采用非生活饮用水,可采用雨水、中水等杂排水,尽量利用室外管道内水余压的供水方式。在汽车冲洗、地面冲洗用水中,尽量采用非生活饮用水,可采用雨水、中水等杂排水,并对冲洗用水回收利用。在游泳池用水、水景用水中,尽量循环使用,设置水处理装置。

3建筑给排水节能与功能、节水、经济的关系

3.1节能与功能

建筑给排水节能应用技术是综合应用的工程技术。在追求节能的同时,需要满足建筑给排水设计的基本功能要求,不能顾此失彼,失去功能要求的节能是没有意义的。不要出现以节约能源和节约用水的名义做出一些既不节能、节水,也不环保的措施。问题解决的根本还在于节能价值观的调整,设计应该树立一种全面的系统价值观念。建筑给排水节能的关键是从系统的设计抓起。合理的系统设计需要既满足使用功能又满足节能要求。节能需要多种技术的综合应用,结合建筑的特点、地区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节能方式的组合。雨水收集与砂基渗水砖应用技术、生态污水处理系统与中水回用应用技术就是建筑给排水节能与功能处理得较好的方式之一。同时,也需对因节能引起设计功能变化的问题进行处理。变频调速技术(如变频增压给水设备等)节省了建筑所耗电能,但由此产生的高频谐波,对内压较低的电器易产生冲击而造成损坏,其节省能耗产生的经济效益可能还不足以弥补损失。

3.2节能与节水

建筑给水排水的节能技术也是综合节水技术,建筑给水排水的节能、节地、节水和节材潜力很大。建筑给排水的节能和节水是相互联系的,在节水的同时往往也能达到节能的目的。建筑给水排水的节能是重点降低长期使用时的总能耗,节水是重点考虑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节材是重点研究新型工业化和产业化道路。对生活水池的大小尽量按经济、节地、节能的原则设计,从节水的角度出发,生活水池内采用釉磁涂料涂刷或采用不锈钢材料,确保卫生、减少水箱的污染和换水次数,以达到减少水资源的浪费,达到节能的目的。采用新型给水管道,如塑料管、不锈钢管、衬(涂)塑钢复合管等,同样是在节约用水的同时,也节约了材料和能源。在居住区排水中应用塑料检查井技术,还可达到节地的目的。超级秘书网

3.3节能与经济

建筑给水排水的节能是需要经济的投入,特别是建设初期。节能应强调建筑整体的效益,根据功能目标、使用性能、经济效益达到预期的目的。事实上,节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经济问题也是需要考虑的,节能的经济性可以通过一定时期的运行来得到经济回报。本毕业论文由整理对于工程项目中建筑给排水有明显节能效果的技术措施,应进行节能量、投资额和投资回收期进行必要的经济技术分析。设计在考虑技术、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应该充分考虑节能的先进性。

篇6

实习生管理工作总结【1】岁月流转,时光飞逝,的日历已悄然翻过,伴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回首自己两个月来的实习工作经历,我作出如下个人工作总结:

(一)自我反省,正视不足。自我反省,正视不足。

“认认真真工作、踏踏实实做人”,一直是我的座右铭。尽管我们在工作中兢兢业业,但完美离我们总有一步之遥,经过两个月来的努力,工作没大的起色,也没大的失误,平庸的业绩使我更清醒地看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一是对施工规范还不是特别熟悉。二是没有现场工作经验。

(二)工作体会

虽然我刚出校门进入鼎瀚集团蓝天部门才两个月,但我的感受颇深:“只有学才知道”我刚来到项目上的时候,刘工让我计算工程量,对于我来说是第一次,我感觉有点紧张也有点惊喜。通过我不断的请教终于完成了我第一份答卷,此后在钢结构施工过程中我分别计算了钢结构构件防火涂料面积,钢结构混凝土用量,钢结构墙面面积及屋面压型钢板面积等。通过计算这些工程量大大提高我对图纸的阅读能力,也加强了我对建筑规范的理解。“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锻造自我是每个人必经的路,。通过反思问题,我深刻意识到一个人最难战胜的其实就是自己,我们的行动有时就在闪念之间,向左向右就在于心态,选择积极上进还是选择散漫停滞都在于自己。选择前者,必将朝气蓬勃、意气风发;选择后者,势必死气沉沉、意志薄弱。工作中缺乏热情,就会丧失斗志,人就没有动力前进,甚至与机遇擦肩而过,因为机遇只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三)工作打算,以期完美。工作打算,以期完美。

总结过去是为了更好地面对未来。对今后的工作,我给自己提出如下打算:一是由于工作经验缺乏,我平时注意自我加压,利用好时间多看建筑行业知识书籍,多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我相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有付出了,才会有收获。二是今天能做完的事,绝不拖到明天。正如姚总说的:“日事日毕,日清日高”。三是调整心态,创新求变。心态决定工作的好坏,所以在工作中要不断自我调适,时刻以饱满的热情迎接每天的工作和挑战。只有不断在思维上求创新,工作才能出亮点。岁月无声,步履永恒。只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的工作,我想我的明天定将更美好。

实习生管理工作总结【2】从xx月开始持续到现在的岗前实习将在七月初有个了结。截止目前,我已经先后在流通部、采编部、数图部、期刊部等部门实习过。通过本次岗前实习,进一步加深了我对图书馆及图书馆工作的了解,熟悉了今后的工作环境,认识了今后共事的同事,让我受益匪浅。通过实习,我体会到的主要感受如下:

1、图书馆就像一台机器,任何一个零件都不可或缺,只有各个部门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才能保证整个图书馆系统的顺畅运行。流通部与期刊部是图书馆面向用户服务的最直接的窗口,只有确保图书与期刊的不断更新与有序放置,才能保障用户的基本借阅需求。采编部负责着图书采购和编目工作,一方面根据用户需求和图书馆的发展采购大量新书,另一方面对采购的新书进行编目和审核,以便进行上架借阅。数图部为整个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网络系统的维护等承担重要责任,成为图书馆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2、图书馆的工作有时看似简单,但是简单的工作也需要潜心学习,甚至动动脑子想出更好的工作方法或是从中学习一些知识或是发现一些问题。旧书打包需要方法,更需要技巧,否则手被磨红了效果还不理想;图书上架不仅仅是单纯的按顺序图书,其实上架的过程也是一个熟悉排架结构、了解图书分类的过程;贴磁条、数据套录、典藏审核看似机械,但却在重复的工作中掌握规律和提高工作效率;同一旧期刊对应打包是一个一对一配对的繁复过程,更是一个考验你的处事能力的过程。

篇7

论文摘 要: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相当于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同时每年产生数以亿计的建筑垃圾,给中国乃至世界带来巨大的环境威胁。因此,本文针对目前节能热不断升温,建筑节能源潮正在以现代新技术为基础兴起,提出了怎样通过建筑设计达成建筑节能。 

 

住宅的总体规划应与单体建筑相协调,充分考虑各种宏观因素(如地区、朝向、方位、建筑布局、地形地势等)对单体布局的影响,充分利用所在地区的天然热源、风源等来实现每一栋住宅建筑单体夏季都有充足的迎风面,冬季都有充足的日照,以满足采暖、通风与采光的要求。单体之间的组合对气流的形成具有直接的影响,特别是高层建筑群内部易受到回旋涡流的作用,容易出现死角,不利于室内的自然通风,从而形成不利的小区微气候。因此,为了营造绿色舒适的小区微环境,应调整好单体之间的组合,使每栋建筑物处于周围建筑物的气流旋涡区之外,避免出现滞流区。另外,绿化和水体可以改善小区的微气候。设计时,应结合居住区规划布置绿化和水体,以此进一步改善室内外的物理环境(声、光、热),减少热岛效应,改善局部气候,保证小区内的空气温度、空气湿度、气流速度和热岛强度等各项指标符合健康舒适和节能要求。 

1 住宅平面的建筑节能设计 

住宅平面设计中首要问题是确定适当的套型面积。因为适当的建筑面积不但可以节约用地(建筑行业“四节”之一)还可以大大节约建筑用材,减少营造、维护与使用过程中的能耗。另外,建筑平面的巧妙布局亦能获得较好的节能效果。 

由于我国地处北半球,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变化规律使南朝向为最为节能的建筑朝向,此朝向夏季可减少太阳辐射得热,冬季可增加太阳辐射得热,而且此朝向建筑与我国夏季盛行的东南风差不多成垂直关系,容易形成穿堂风,而又避开了冬季盛行的西北风。因此,将住户长时间活动的居住空间(如厅、主要卧室)设于日照通风条件最佳的南向位置,利用自然环境使室内达到最大的舒适度,为住户节约采暖和空调的能耗。而南北向建筑可以获得最多的南朝向房间,所以建筑平面谊设计成南北向。对于日照、通风条件较差的北朝向与长时间接受太阳辐射的东西向可布置些平面功能比较次要的电梯、楼梯、管道井、机房、卫生间、厨房等,以挡住日照直接照射主要房间,避免冬季西北风灌入。经调查,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南北向的多层建筑的传热耗热量比东西向可降低5%左右。 

2 住宅外墙的节能设计 

墙体是住宅的主体部分,是建筑室内外热交换的主要介质,建筑节能50%,其中就有约25%是通过建筑围护结构外墙的保温隔热性能来实现的。使用节能外墙与使用普通外墙室内温度相差可达4~10度,所以墙体的设计是不容忽略的一个方面。外墙除了应具有基本的承重、安全围护等功能外,还应考虑选用保温隔热性能好的墙体材料,对传热性好的墙体或墙体中传热性好的部位应加设保温隔热层。 

目前,常用的几种外墙材料中,保温隔热性能较好的是多孔粘土砖和加气混凝土砌块以及复合墙体。复合墙体中绝热材料主要有岩棉、矿棉、玻璃棉、膨胀珍珠岩、聚苯乙稀、加气混凝土等。复合墙体保温隔热宜选用外墙外保温。外保温是连续外包的,有效隔断具有热桥作用的混凝土梁、柱等,而产生“断桥”作用,达到预期的节能降耗效果。此外,减少建筑物体型系数,也就是减少建筑物外表面积,减少外围护结构面积,减少建筑形体的凹凸,也是节能的有效措施之一。体形系数是指建筑物与室外大气接触的外表面积与其所包围的体积的比值。因此,体形系数越小对建筑节能越有利,也就是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宽的建筑比窄的好,高的比矮的好,外表整齐的比外表凸凹变化的好。为得到合理的有利节能的建筑体形,体形系数一般应控制在0.3以内,住宅进深应扩大到10m以上,而长度则以55m为宜。从热传递方面分析,通常建筑物实墙的阳角内侧气流较通风口处差且散热面相对比较大,所以交角处内表面的温度远比主体内表面温度低。同时由于具有热桥作用的框架柱或构造柱常设在此处,所以一般交角处是建筑物耗能量较大的部位。如果建筑物设计成圆柱形,则外墙棱角少,外表面积也小,有利于减少能量的消耗。所以外表面整齐的建筑比外表面凸凹变化的建筑要节能。从接收太阳辐射热能考虑,应使建筑物南向墙面的面积尽量的大,其他墙面的外表面积尽可能的小,也就是说南向墙面与其他各方位墙面的面积比应是越大越好。另外,也可以利用植物来调节气温,在日照强烈的墙面,种植植物来吸收太阳热量,减少传入室内的热源。据报导,建筑西墙种植爬墙虎,在植被遮蔽90%状况下,外墙表面温度可降低8.2℃,并有利于吸尘和消音,减少温室效应。 

3 住宅屋面的节能设计 

在建筑物受太阳辐射的各个外表面中,屋面是接受太阳直射时间最长的部位,因此受辐射得热也是最多的,相当于东西向墙体的2~3倍,所以它的保温隔热也显得尤为重要。保温隔热的材料宜选用密度大、导热系数小、憎水或吸水率较小的材料(如膨胀型泡沫聚苯板)。采用倒置式屋面将憎水性保温材料设于防水层上,可有效防止传统屋面构造中防水层容易老化从而影响保温隔热效果的问题。此种方法施工简易,可广泛采用。 

另外,利用屋顶种植花卉、灌木(如彩叶草、三色堇、麦冬草等)形成生态型屋面,既可阻挡热源,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达到保温隔热,又可美化环境,改善城市气候,做到一举两得。种植的土壤在吸水饱和后会自然形成一层憎水膜,可起到滞阻水的作用,有利于屋面的防水,而且土壤导热系数小,有很好的热惰性,不随大气气温骤然升高或下降而大幅波动,有利于屋面的保温隔热。同时,在屋面蓄水,形成蓄水型屋面,也是节能屋面的有效措施。利用水蒸发可带走大量的热,从而有效减弱屋面的传热量和降低屋面温度。据测试,蓄水、种植屋面土壤表面温度与一般屋面表面温度比较,温度可低27℃。此外,采用平坡屋顶结合的构造形式,在屋面保温隔热层上做架空层,通过空气流通来散热也是个不错的办法。 

4 住宅门窗的节能设计 

外门窗是耗热的重要渠道,它既是太阳辐射的得热部件,又是主要的失热部件,传热系数约为墙体的3~4倍,是节能的重点部位,所以合理确定窗墙面积比是节能的重要措施之一。对于住宅设计应避免少做落地窗、飘窗等。外墙门窗设计除满足自然通风外,设计中应该强调东西南北开窗有别,不同功能房间开窗有别。面对冬季主导风向的立面,应尽量减少开窗面积。设置外窗部位,应提高外窗的密封性能(如选用胶条密封而不是毛条),选用好的窗型(如平开窗气密性相对较好),门窗配件,提高窗框的隔热性能(如采用塑料型材、铝合金断热型材、玻璃钢型材、铝木复合材料等),减少窗框的外露面积,采用保温隔热性能好的玻璃(如中空玻璃、镀膜玻璃等)。根据国内外大量应用经验证实,采用双层玻璃塑料钢窗是较好的选择。外门窗除了采光,通常也是建筑自然通风的渠道。所以,外门窗的开启也是夏季通风节能的必要条件。夏季迎风面可作为主要的开窗部位,引进自然风,增加夏季的渗透通风。但同时,外门窗的设计应减少冬季寒风的渗透,有利于室内保温,改善生活环境的舒适度。对于向阳的地方,可采用凹式开窗设计,外加遮阳板及镀有特种金属的热反射窗帘,这种设计既美观又兼有较好的遮阳效果。 

5 结束语 

我国作为世界能耗大国,对于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筑,减少建筑能耗更是刻不容缓。而建筑节能是养活建筑能耗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节约经济的方法。因此,作为建筑师,更应从自身做起,从不同角度,依据建筑规范对节能进行优化设计,充分利用我国现有的自然条件,在改善人们居住环境的同时,充分挖掘节能潜力,从而实现节约能源,减少能源消耗。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建筑节能事业必将在我国展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参考文献: 

1.宋丽娟.建筑节能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山西建筑.2003 

篇8

关键词:廉价房;经济适用房;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相关概念

1 廉租房

所谓廉租房,顾名思义廉租房是政府为了低收入人群提供的最低保障房,此房只租不卖,并且有特定的租赁人群。政府象征性的对其收取“租金”或者是用实物配租的方式,一般都是以租金的方式为主,实物配租的方式为辅。

2 经济适用房

这类的房子我们可以分开来看,经济是第一部分,既然提到经济,那么经济适用房就是以商品进行出售的,但是这类型的房子是根据国家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计划安排的,是由国家统一下达计划、用地实行由地方政府进行划拨,是免收取土地出让金的,同时对国家经过各项批准的收费实行减半征收、出售价格按照微利的原则确定的。

3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特点

廉租房具有比较鲜明的特点,它的福利性决定了它的特点,一般是只租不售。然而也正是由于这些特点的存在,廉租房的开发与运作面临新的困难。廉租房一直是中国房地产市场中重要的住房制度之一,虽然建立时间不短,但是因为种种因素的制约发展程度有限,成为当前房地产市场结构性失衡的关健问题之一。

经济适用房则具有经济性和适用性的特点。经济性是指住宅价格相对市场价格而言,是适中的,能够适应中低收入家庭的承受能力;适用性是指在住房设计及其建筑标准上强调住房的使用效果,而不是降低建筑标准。它是国家为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而修建的普通住房。这类住宅因减免了工程报建中的部分费用,其成本略低于普通商品房,故又称为经济适用房。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适用房的适用性也会发生质的变化,即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断的提高住房质量。因而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在数量上必须满足不断增长的住房需求,在质量上要通过精心规划、精心设计和精心施工,使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达到;标准不高水平高,面积适中功能全,造价不高质量高,占地不多环境美。

4经济适用房与商品房的比较

两者从定义上就可以分辨的出来,经济适用房是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建造的,为了给城镇低收入人群提供最低生活保证的。而它与普通的商品房在本质上有所区别。我们购买房屋其实是买到建造本房屋的土地使用权,那么对于经济适用房来说,既然是国家政策性的房子,所以在土地使用权上是不予以转让的,而普通的商品房我们是可以购买到建筑本房屋所需土地的土地使用权。

经济适用房不是随意建筑的,从它建筑的规划位置、环境、户型国家都是有明文规定的,但普通的商品房相对来说没有那么很严。经济适用房所有的购买情况都要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这点与普通的商品房就截然不同了。经济适用房在购买价格上也是由国家统一调控的,不是随意定价的,但是普通的商品房国家一般是不会随意干涉的。经济适用房的转让也有相关的规定,一般在规定年限内是不允许转让的,并且在转让过程中国家会收取一定的土地转让费。

总的来说,经济适用房虽然和普通的商品房一样都是在市场上出售的房子,但是经济适用房在户型、购买、居住等方面国家都是有明文规定的,居住者也有一定的条件限制。

二、建筑廉租房、经济适用房所需要满足的情况

1建筑廉租房需要满足的情况

首先廉租房性质决定了它不是作为商品进行出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最低的生活保证。所以在设计上就会受到面积的限制,既然是要满足生活的需求,那么在房屋格局的设计上,在满足政策性规定的同时,还要满足《住宅建筑规范》的要求,还要求我们做到经济、适用、简洁、大方,但是要想做到这些是非常困难的。

国家根据现行住房政策,对廉租房做出了明文的规定,规定:廉租房面积控制在50平方米以内。这种小户型在满足使用功能上就会出现各方面的问题。如采光、通风、交通组织等都不易处理。这就在设计上更讲究平面布局和不同功能区的关系,流程要紧凑合理,并有功能转换的可能,使其具有较好的适应性。以某小区廉租房设计为例,该住宅为一梯四户,每户建筑面积为49平方米,一室一厅。此套方案有以下特点:功能分区明确,公共性与私密性、动与静的分区。客厅和卧室相隔较远,可以减少相互干扰。交通面积集中、紧凑、交通组织合理。将某些功能分区合并,不做明确限定,如客厅和餐厅合并,使得户型具有很强的适宜性,空间感更具有弹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要保证廉租房基本使用功能30年不落后,有可改造的余地。可以将两户合并为一户,成为三室两厅,以适应社会发展。

2建筑经济适用房需要满足的情况

经济适用房是根据国家的相关标准进行建筑设计的,在建筑设计上户型不能够太大但同时又要考虑其客户群,所以要考虑经济适用性。既要考虑到近期,也要考虑到长期,实际上小户型的面积并不就代表是少设施的简陋装修,而是要考虑到建筑物年龄期间,能分能合的户型结构,要充分重视远期利用的可能性,要体现一种时代特征。

三、建筑廉租房、经济适用房所需要遵循的相关法律

1 建筑廉租房所需要遵循的相关法律

根据建筑部2005年制定的《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申请、审核及退出管理办法》的有关条款。该办法规定申请廉租住房保障的城市家庭应具备一系列条件:申请保障家庭其人均收入应符合当地结合当地实际制定的收入标准:申请保障家庭现在的人均住房面积应该符合所在地政府确定的面积标准:申请保障家庭成员中最少要有一人是非农业常住户口:申请保障的家庭成员之间应该具有法定的抚养、扶养或者赡养关系以及符合各地结合当地实际制定的各自的保障标准。根据这些标准,我们国家现在的廉租房保障对象,约占整个城市家庭的十分之一左右。国务院在2007年下半年颁布的《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中计划到2010年即“十一五”规划期末,将廉租住房制度保障范围由城市最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扩大到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城市最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和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二者合计达整个城市家庭的五分之一。[1]

篇9

关键词:历史风致,京都市,日本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引言

2008年5月23日,日本《历史风致法[ 法律原名称为《关于地域的历史风致维护和改善的法律》,本文简称《历史风致法》。]》颁布,同年11月4日正式实施。该法是在日本现行的《文化财保护法》、《古都保存法[ 法律原名称为《关于古都的历史风土保存的特别措施法》,本文简称《古都保存法》。]》、《景观法》等历史保护法律体系上的最新一环。法律中规定的“历史风致”,是迄今以来涵盖范围最为广泛的历史保护对象。

《历史风致法》颁布之后,京都市随即积极按照法律的规定,编制历史风致规划并提交给国土交通大臣,并于2009年11月得到认定。

2 京都市历史风致的概念

《历史风致法》中所规定的历史风致定义是与地域特色直接相关的,所以每一个城市都有属于它自己的历史风致。

京都市拥有1200年的历史,由于在近代战争中幸免于难,历史城市格局变化不大,至今保存了各个时代的大量历史遗存。京都的市民生活在延绵的历史当中营造了多种优良的传统文化与传统产业,已经逐渐形成一种“和风”文化的独特品牌。

京都的历史风致包含了无形的城市个性、精神,人文活动、传统,业态、氛围,也包含了这些无形元素的载体——自然与人工环境,城市格局等。

根据京都市历史风致规划,京都特有的历史风致可以总结为六大方面。

(1)祈愿与信仰之城:指神社寺庙及之间的参拜路线所形成的独特景致。

(2)节庆与日常交错的生息之所:节庆、祭礼地;日常生活的载体——京町家(人居文化的体现:日常产业、商业文化等);继承传统的祭礼场所、历史舞台。

(3)营生与商贾兴旺之街:传统产业地(如烧制陶瓷器的五条坂;纺织品产地西阵;染坊密布的友禅);市场;花街。

(4)文化与艺术之都:文化活动盛行带动相关商业。

(5)传统与创新并进之地:人工运河——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手法形成独特的风致。

(6)京郊的历史风致:航运河道;作为风景名胜地的洛[ 取京都的旧称“洛”]外;洛京的出入口街道;山野的自然历史风貌(蔬菜,林业)。

3 京都市历史风致规划

根据《历史风致法》第三章第五条规定,京都市编制了历史风致规划并划定重点地区,指定历史风致建造物,并确定相应的行为规划和控制措施等。

3.1 重点地区划定及保护措施

根据《历史风致法》规定,“重点地区”是符合下列必要条件的用地区域:(1)作为重要文化财、重要有形民俗文化财或史迹名胜天然纪念物(以下称“重要文化财建造物等”)所占用的土地;(2)重要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地区范围的土地;(3)上述两项土地范围的周边用地区域;(4)为了有重点且一体化地推进历史风致保护政策,其他特别必须包含的用地区域[ 见《历史风致法》第二条。]。

按照上述规定,京都的历史风致规划中对重点地区的选址主要是江户时期到明治时期已经形成的街区,一直酝酿到现在形成浓郁的历史风致,并且是文化财等历史建造物集中的地区。而重点地区的范围则是参照依《景观法》制定的京都市景观规划中的相关保护区。具体的选址划界要求包括两点:(1)受到《景观法》严格控制的景观地区;(2)迫切需要且具备条件实施历史风致保护措施的地区,包括硬件措施如历史建造物修理、修景,道路公园等设施的整治等,软件措施如传统产业、传统文化的激活等。

京都市的重点地区一共四处,包括“历史城区地区”、“东寺地区”、“伏见地区”和“上贺茂地区”。

3.2 重点地区内相关保护措施

事实上,在《历史风致法》颁布、明确规定历史风致的保护之前,国家、地方的相关法律条例就已经在这方面做过类似的规定。当然,如高度地区、风致地区、传建群地区等都是主要针对历史风致的“硬件”部分进行了保护规定,而对于历史风致的“软件”部分——传统民间活动和历史氛围——以及其载体的保护改善,则需要在《历史风致法》规定的重点地区中进行补充与完善。

所以具体说来,重点地区一经划定,地区内现行的各项相关管理控制措施就比其他地区有了实施的优先义务。重点地区就是在历史风致保护的思路下,把这些相关地区总括到一个范围之内,进行重点推进。

历史风致的维护与改善主要与“良好景观形成”以及“文化财的保护利用”关系最为密切。与“良好景观形成”相关的措施包括了城市规划手段、景观规划手段、建筑基准法中的规范手段、市条例相关规定等。

历史风致保护规划中,根据不同的现行法规,使用了多种手段保护重点地区并控制其建设活动。如根据《城市规划法》针对在重点地区中的高度地区、景观地区、风致地区和传统建筑物群保存地区,进行了重设高度限制、设计建筑物意象参照、调整现状变更申请许可等新举措;根据《建筑基准法》,对重点地区别重要的地区实行了建筑规范调整、缓和制度;根据古都保存法,更加严格保护重点地区内原有的历史风土保存区域;另外根据京都市地方条例的规定,在历史风致保护的思路上更新了历史景观、广告设置等要求。

同时,按照《历史风致法》的基本方针,京都历史风致规划重新梳理了全市在文化财保护利用等方面的相关重要课题,包括文化财保护利用的现状反思与方针重整、文化财修理相关方针等10方面。按照这10方面在重点地区内分别罗列了具体项目的详细内容、对策设计、资助体制及时间安排,体现了历史风致保护与《文化财保护法》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

3.3 京都市历史风致建造物指定制度

《历史风致法》第十二条规定,在重点地区内,作为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的重要无形文化财(或重要无形民俗文化财)的载体、或利于其价值形成的建造物以及其他地方历史建造物,目前构成该认定重点地区内历史风致、以及对保护这种历史风致有必要保存的建造物,市长(町长、村长)可指定为“形成历史风致的建造物”。京都市历史风致规划中也依法实行了历史风致建造物的指定制度。

历史风致建造物的指定对象,包括举行祗园祭礼的会所、装饰繁丽的问屋、市民营生的町家;市内点缀于各处的神社寺庙佛阁以及周围一带的聚居房屋;承载民间传统文化的和风建筑;花街、茶屋等舞台;近代西洋风格建筑;伏见地区传统酿酒业所在的房屋与酒窖群等。同时与这些建筑物连成一体的门、围栏或者构筑物、庭院等也可以得到指定。

历史风致规划中确定了历史风致建造物的指定标准:拥有较优良的传统、历史意象,历史价值较高,拥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并且与京都的历史风致有深刻的关系。

历史风致建造物制度,相当于把一些重要性次于国家指定文化财等建造物,在历史风致规划中再次指定为历史风致建造物,赋予其国家法律的效力,今后它们将会得到更严格的保护、更完善的管理和更大范围的宣传。

4 结语

在历史风致规划中,重点地区所在地域同时是多个其他保护规划的保护对象,这些规划在“保护改善历史风致”的统一主题下得到统筹并加大实施速度和力度,体现了目的的高度一致性和行动的协调性。这种在多种现行规划中提取重点、划出“空间特区”的方法,值得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歴史まちづくり法研究会. 歴史まちづくり法ハンドブック.[M] .日本:株式会社ぎょうせい,2009

[2] 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

[3] 阮仪三,王景慧,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4] 脇坂隆一.「地域における歴史的風致の維持及び向上に関する法律(歴史まちづくり法)について.[J] .ランドスケープ研究72(2).2008

[5] 张松,薛里莹.日本的历史风致保护立法以及对我国的启示.[J] .城市规划学刊.2010(6)

篇10

赢得专业资质以教书育人;

十余载辛劳,

传道授业解惑得桃李满天下。

做学问 孜孜不倦,

做研究 勤勤恳恳,

这就是黄玉龙博士为学的精神。

社团服务 他奉献的是专业和热忱,

关爱家人 他享受的是快乐和幸福,

在古色古香的字画收藏里,

他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态度,

勾勒简单生活的美好。

专业资质循序渐进

1973年在香港浸会学院就读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后到泰国亚洲理工学院攻读硕士,1979年回到香港,1985年再度远赴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攻读博士,并于1990年顺利拿到博士学位,遂返回香港,一年后任教于香港理工大学,他就是黄玉龙博士――香港理工大学土木及结构工程学系副教授,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他已经走过了二十个寒暑,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做研究也是他的必修课,抗震及高强混凝土的抗火性能是他新近研究的课题。

土木工程、混凝土其实是很复杂的,土木工程要熟练掌握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岩土力学和市政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而混凝土是在各种土木工程中使用的重要的材料,其中,高性能混凝土的配置比设计研究,尤其是在抗高温方面比较复杂。这些在外行看来或简单或复杂的事务,陪伴着黄玉龙博士走过了无数个日日夜夜,只为有所突破,巩固人类的安全防线。

混凝土抗高温的研究,简而言之就是研究混凝土在火灾等突发事故中的破坏程度,乃至其所带来的灾难后果,并寻求解决方案,提高混凝土抗高温的质量。黄玉龙博士解释道:“在香港,大多数的建筑物是用钢筋混凝土做的,组成复合构件支撑整个建筑物。在火灾或高温情况下,表面的混凝土的功能主要是隔热,里面的钢筋温度不能太高,否则钢筋就会在高温作用下变软,丧失强度,从而导致钢筋变型,甚至会引起整个建筑物坍塌,祸及生命。近年广泛使用的高强度混凝土,其抗火性能比普通混凝土差得多,我们必须研究提升高强混凝土的耐火能力,从而在一定条件下消除其使用上存在的隐患。”

黄玉龙博士现在的主要工作分为教学和科研两大部分,他必须合理分配时间,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利用有效的时间做科研工作,他研究的课题均与混凝土相关,近期主要集中在抗高温(火灾)方面。黄玉龙博士介绍说:“从八年前开始就投入到混凝土在高温情况下,安全问题的研究工作之中了,这对增强建筑安全指数尤为重要。”他们的埋头苦干,是用汗水浇灌生命,换取大众的安全。黄玉龙博士以其专业资质,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一步步接近科学的本质,在试验的基础上探求混凝土实际运用的标准。

教研互补齐头并进

据黄玉龙博士介绍,十多年前,在香港工程设计上高强混凝土在高温情况下的问题不是很受重视,虽然其它地方国家对此问题有较深入的研究,或已把成果写入设计标准,但混凝土尤其是高强混凝土不是任何地方的使用标准都是一样的,有的就不适合在香港使用,所以要不断地做实验,用有力的数据和事实说话,证明其是否符合实际使用标准。”黄玉龙博士说:“在方法、技术等方面也要寻求改变和突破,使其符合实际情况,在实验的基础上寻找突破口,不一定会一次成功,但要在大方向不变的前提下,反复不停的做实验,直到成功。”黄玉龙博士的话语里,流露出做学问、探索研究的实干精神,其实事求是是对科学研究认真负责的态度。

在得到研究经费后,黄玉龙博士自2009年始,和国内外的专家、工程师及消防单位开始启动做研究。他说:“我们和英国防火工程协会香港分会、香港及国内的工程师及消防专家一起做实验、研究,合作交流,希望能够有所突破,应有在实际中。这方面的实验投资很大,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但高强混凝土的研究对降低灾难程度,增强安全指数非常重要,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反复不停地做实验,如黄玉龙博士所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香港的研究经费主要是来自政府。“可以向香港政府申请研究经费,但审批不是很容易拿到。”黄玉龙博士如是说。香港政府重视并支持教育和科研工作,每一位全职研究生都得到来自政府客观的奖学金。他接着说:“研究经费只做研究之用,只要是用来购置仪器、请研究员及研究生等,不能混在私人收入之中。”在香港科研和顾问工作是分得很清楚的,黄玉龙博士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领域及顾问工作严以律己,认真履行自己的义务,为科学的进步和建筑安全贡献智慧。

做研究是黄玉龙博士教书过程中的重要部分,“不做研究不带学生,就不能出专业论文,就不能胜任这份工作,教学和研究是一体的。”黄玉龙博士说:“上世纪90年代的学生在学习上相对而言更勤奋、专心,当代学生则更具国际视野,要自觉抵制更多的诱惑。”面对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在十年的历练和积累中,其轻重缓急黄玉龙博士自有判断,二者互利共存,齐头并进。

在教学、科研及顾问工作之余,黄玉龙博士还担任香港专业审核师学会荣誉司库、香港混泥土学会执行委员会委员、香港工程师学会材料分部事务委员兼建造分部事务委员等社会职务,以其专业知识回馈社会。当问及他这么多年里最难忘的事情是什么时,黄玉龙博士如此回答:“做适当的顾问工作是很有意思的,工程在实际进展中的问题在学校难以遇到,但在施工过程中遇到问题时,顾问便可以给出自己的建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才是真正学以致用,也便于将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学生。”

走出学校,参与社团活动,和众多专家一起带领工程界迈步向前,促进知识与理念的交流,提高工程界的专业水平,黄玉龙博士亦是尽力而为。四川地震后,他亦和专家前往灾区实地考察,对于“豆腐渣”工程的说法,黄玉龙博士表示不能一概而论,其中包括原材料的采购困难、资金不足、专业技术不过硬、质量监管、缺乏抗震知识等问题,众多不利因素集合在一起爆发,导致类似四川震后的严重后果。黄玉龙博士立足现实,在灾难面前亦用科学的眼光审视一切。

现为香港理工大学土木及结构工程学系副教授的黄玉龙博士,在今天的岗位上最大的感受就是,“大学的工程学课必须重视基础研究及工程应用,两者不能缺一,深入研究,在工程实践中应用所学。”学有所长,才能发挥科学文化知识的作用,黄玉龙博士在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同时,亦为社会建设贡献着力量。

简单就很快乐

黄玉龙博士在教学和研究之余,陪伴家人是他最乐意做的事情,将身心置于一个舒适而放松的环境,与家人享受美好时光。他育有一儿二女,身为教师的他,尤为重视孩子的教育,“供孩子读书是我现在最大的支出,最大的孩子现在英国留学,两个小的在香港读书。”黄玉龙博士笑着说:“不要求他一定要很成功,但为人处世的态度很重要,先成人后成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尚的人格才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东西,身为教师,黄玉龙博士定然深谙此道。

在古色古香的字画里感受时光静流的从容,是黄玉龙博士最惬意的时刻。他对画的喜欢源自其父的影响,五六年前他也开始收藏自己喜欢的画,收藏,他不一定专业,但是,“孩子乖巧,还能够教书、研究,有时间看画,就很开心满足。”这是黄玉龙博士的心声,享受简单的快乐。黄玉龙博士在讲台上挥洒汗水,传播知识,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研究工作,兢兢业业,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是他的处世态度,在古代先贤的哲学中领悟待人的道理,于丹青古艺中享受平淡而恬静的生活。

黄玉龙博士主要职务与履历

香港理工大学土木及结构工程学系副教授

香港专业审核师学会荣誉司库

香港混泥土学会执行委员会委员

香港工程师学会材料分部事务委员

兼建造分部事务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