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12 11:19: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营养教育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营养教育论文

篇1

我市某家医院2008年至2010年3月收治的98例糖尿病患者,男51例,女47例;年龄在34~78岁,平均年龄为59岁;其只小于50岁的有12例,50~59岁有40例,60~69岁有36例,70岁以上有10例。本组患者中有34例发生了并发症,其中出现了眼部的变化、血管的病变、肾脏的病变、皮肤的感染等。还有的患者合并了高血压、脑血管疾病、高血脂、冠心病等。

2营养干预方法

2.1合理的控制总的热量以维持标准的体重

糖尿病患者在恢复的期间所摄入总的热量最好是达到或者是维持理想的体重为最佳。降低总的热量能有效的降低体重之后改善患者的血糖值,降低胰岛素的抵抗。通常理想的体重使用简单的公式进行计算,即:理想体重(kg)=身高(cm)-105。针对糖尿病患者每天能量的供应应该结合患者的提醒、体力活动、病情的恢复情况等进行计算。从而做到个体化的治疗。

2.2要平衡膳食

在中国居民的膳食指南中,平衡膳食是核心,同时还是对糖尿病进行营养治疗的基础。针对糖尿病患者的膳食要多样化,即要营养还要合理。糖尿病患者每天应该均匀的摄入蔬菜、水果、谷薯类、鱼、禽、蛋、乳等食物,不能偏食。在搭配食物方面应该做到:主食以粗细搭配,副食要以荤素搭配;第一,我国膳食中主要是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来源,占总热能的50%~55%,那么糖尿病患者应该减少或者是禁忌单糖以及双糖的摄入量。如若患者比较喜欢吃甜食,应当选食蛋白糖、甜菊糖、糖精等甜食品。第二,糖尿病患者很容易忽略脂肪,应当将体内的饱和脂肪酸控制在10%左右,限制胆固醇的摄入量在300mg/d以下。如若患者的血清三酰甘油的水平升高,其降低的措施主要是包括:增加单不饱和脂肪酸,同时还要降低糖类的摄入,增加运动量,禁止饮酒。第三,摄入的蛋白质要适量的选择优质的,主要是以补充人体所需要的氨基酸。通常,正常人每天所需要的氨基酸量约为1g/(kg•d);若患者的肾脏功能为出现异常情况下可以考虑蛋白质的摄入量不超过0.8g/(kg•d),一旦患者的GFR开始在下降,那么应该限制蛋白质的摄入量,最好是不要超过0.6g/(kg•d)。第四,要丰富糖尿病患者的膳食纤维、无机盐以及维生素的量,患者要戒烟并限制饮酒量;由于膳食纤维能有效的降低血糖并且还能改善葡萄糖的耐量作用,每天所摄入的量为20~30g,同时还要补充B族维生素,其中包括VB12,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神经症状;补充VE能有效的防止微血管发生病变。针对老年的糖尿病患者需要注重钙的补充以便于防止出现骨质疏松。在糖尿病患者治疗和恢复的阶段补充足够的微量元素(锌、铬、锰等)。糖尿病患者在恢复期间尤其要避免饮酒、吸烟,因为饮酒可诱发高脂血症、吸烟可诱发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疾病。第五,患者要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每天最好5~6次,再根据实况适当的加餐(主要是为了稳定病情,特别是在睡觉之前加餐能有效的预防夜间低血糖的发生)。

3结果

本组的98例糖尿病患者在进行干预前后的各项生理指标比较,在干预之后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的水平值明显的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的增加。其具有差异性的统计学意义((P<0.05)。

4讨论

饮食营养教育、干预已经越来越被糖尿病患者所接受,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人们认知水平的提升,糖尿病膳食营养理论只是也在不断的完善和更新。不仅能有效的指导患者合理、科学的安排膳食,还能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根据以上的康复情况来看,营养的膳食干预对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效果甚佳。坚持科学合理的膳食习惯,能明显的降低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的水平值,同时还能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值。

篇2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必要性的论述,分析了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因素,提出了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些措施。

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及独特的文化传统,其中包括人生价值观、风俗习惯、社会礼仪等,这一切就构成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英语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英语知识和语言技能,而且还要使他们了解英语所依附和产生的英语文化。目前,中国对各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才的迫切需求使得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可避免地成了当前外语界的主要任务。怎样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呢?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含义

跨文化交际(cross culture communication)指本族语言者与非本族语言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涉及到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社会环境以及由此所形成的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

二、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过程中遵守着不同的交际原则,这些交际原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它们蕴含着文化意义。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遵循什么样的交际原则上,常常会受到他们所依附的文化背景的干扰。

1.价值观念的差异:每个社会都有其自身的价值体系,它影响着生活在该社会的人们的思维模式及交际原则。比如说中国人提倡集体主义,相反,西方人更强调个人主义。例如英语某些单词既有褒义色彩,又有贬义色彩,由于中西两种价值观的不同就有了不同的看法。如ambitious一词,我们常取其贬意,表示野心勃勃,而美国人多取其褒义,表示有雄心壮志。

2. 礼仪习俗的差异:社会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沿袭下来的一种生活方式,习俗文化一般包括称呼、问候、道谢、打电话、告别等。例如,中国人常用“吃饭了吗?”作为吃饭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语,如按字面译成“Have you eaten?”外国人听起来就觉得很奇怪,有时会误以为你要请他吃饭。

中国学生学英语没有学习母语的那种环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语言的同时一定要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

三、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由于世界上每一种文化都具有其他文化所没有的特质,任何一种文化都不能替代另一种文化本身的功能。全球化带来的跨文化交际遇到文化障碍是必然的。胡文仲教授认为:只注意语言的形式, 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因此,要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最佳效果,我们不仅要掌握语言本身的规律,而且还需要了解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四、在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1.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文化素养。英语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效果。许多英语教师对传授语言知识,讲解语法结构驾轻就熟。但涉及到跨文化交际能力时,就会感到自身的文化知识不够丰富,语用能力不强,因而对英语语言文化教学有畏难情绪。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英语教师应到国外进修学习,亲临所学语言的民族文化氛围,耳濡目染,亲身感受英美国家的语言与文化差异。

2.作好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应适当穿插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诸如这些国家的历史、地理、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及风土人情等等。要让学生明白, 在交际中,不能死死抱住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习惯。因为, 即使使用的语法词汇都正确, 也会导致交际的失败。

3.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网络,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仅靠课堂教学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和掌握外语的需要。适当、合理、有序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帮助学生提高英语交际能力的辅助手段。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如播放一些专门介绍社会情况的记录片等,让学生直接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

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提高外语人才的素质以及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任务,需要我们广大外语工作者认真探索,努力尝试。

参考文献

[1].Linell Davis Doing Culture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Action [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16-18.

篇3

在新时期,高中英语新课改将人文素养的提高作为了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实施人文素养教育就展现在我们面前,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

高中英语新课改所使用的教材有许多文章都是情文并茂的,采用了时下最新的材料,以充分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学生们对英语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是个人文化素养的一个方面。没有对文学作品强烈的兴趣,个人的语言综合能力和文化素养的提高便是无本之木。在教学过程中,我紧紧围绕作品中的精彩点和闪光点,有意识地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采用比较的方法去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们的文化素养。例如,在高一的教学中,我在讲述第三单元有关圣诞节的作品时,向学生讲述了1897年美国《太阳报》上登载的圣诞老人是否存在的著名社论。它在学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学生充分理解了圣诞节的含义。那就是无论天气多么严寒,只要这个世界还存在着友谊、爱情、亲情,那么这个世界就是温暖的。另外,我还向同学们讲述了宗教对西方发展的积极意义,使学生客观地、辩证地认识到了宗教并非仅仅是精神鸦片。

二、 营造一种强烈的人文气氛,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人文熏陶

现在的高中生兴趣广泛,充满朝气,多才多艺,喜欢在群体中展现自己的才艺。我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英语活动。这些英语活动包括英语竞赛、英语演讲、外国电影欣赏和文化背景讨论等。通过介绍、讨论、对比、分析等有意识的活动来培养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敏感性。

例如,在讲授美国的相关内容的时候,我向同学们介绍了美国梦的由来以及美国梦在文学中的表现。由于我的讲述浅显易懂,生动有趣,课后许多学生围在我的身边,要求我进一步讲述美国青年人的生活方式。

此外,高中英语老师还应该讲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充分利用网络和社团组织为学生营造一个交互和动态开放式的环境。例如,我本人开了一个博客,给学生讲述学习英语的方法、介绍英美历史文化和艺术等。许多学生都喜欢在我的博客中留言,并逐渐喜欢上了英语。另外,我还向学生介绍了我所在城市的外语角,鼓励学生去和外国人聊天。去过的学生逐渐了解到学习外语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并不是高不可攀的。

三、 民族性与人文性相结合

向中国的高中生教授英语涉及到中西文化的对话、交流。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东西方文明的结合与互补,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吸收,取长补短。27年前,英语学界的泰斗杨周翰先生说:“研究外国文学的目的,我想最主要的恐怕还是吸收别人的经验,繁荣我们自己的文艺,帮助读者理解、评价作家和作品,开阔视野,也就是洋为中用。”英语的学习不仅是学习西方的语言和文化,而是对自己文化的再认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本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这一理念,引导学生以包容开放的心态面对中西方文化的优缺点。只有如此,培养的学生才能够既学习西方的先进理念和文化,同时又主动积极地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例如,我在讲课的过程中,运用比较文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帮助同学们分析了为什么西方的文化体现出了积极进取的精神,而中国文化则主要体现了中庸之道。课后,许多学生说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对当今西方一些名人的所作所为有了逐渐的了解。

四、 提高英语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

英语是人文学科,在本质上仍然是以人为中心的。学生人文素养的高低往往取决于教师自身人文素养的高低。许多中学老师认识到了目前高中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亟待提高,但是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之下忽视了教师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据相关学者调查,许多中学老师在教师岗位上呆了多年之后,忽视人文知识的学习,不关注时事,忽略学科前沿知识的耿总,自身的人文素养亦是亟待提高。英语的教学不单单是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的传授,教师本人亦需要有思想、有灵魂和深入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把握,需要有广播的知识面。“思想既可以武装教育者的行为,又可以陶冶学子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对于英语老师来言,仅仅把握好课本知识是不充分的。一位优秀的英语教师如果想要充分地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就要树立起终身学习的信念,在业余时间里去学习西方的哲学、历史和艺术。只有深入理解了西方的文化、对西方文化精神有充分的领悟才可能将自己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 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篇4

语感来自于语言实践,又指导语言实践,正如球类运动员要打好球必须熟悉球性,游泳运动员要有良好的水性,搞音乐的人要有良好的乐感一样,要学好用好英语,就应该具备良好的语感。人们在语言运用中有时感到看起来顺眼,听起来顺耳,说起来顺口,但又说不清其原因,这实际上就是语感在起作用。不同个体由于语言感觉能力和语言实践量的不同而存在着差异,因此有些人能从别人的语音、语调、说话时的表情和动作等准确把握别人要表达的超出文字本身的含义。虽然语感随着语言实践的积累必然会产生,但教师认识到语感的存在和它的积极作用,并采取有效措施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感,会加速学生语感的早日形成和优化。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语感呢?

一、培养学生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尽量使用英语,适当利用母语”的教学原则,以减少学生对母语的依赖性和母语对英语教学的负迁移。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尽量不用母语为中介的翻译法,即使使用也应该加强分析对比。要求学生使用英汉双解词典并逐步过渡到使用英英词典,这有利于学生准确掌握词汇的内涵和外延,因为用一种语言解释另一种语言不一定都能做到一一对应完全准确。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即有些英语词、句用汉语很难解释,甚至会出现越解释越难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我经常给出一些包含该词、句的句子,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去猜测、理解。所给出的语境应尽力和该词、句所处的语境相似,而且是学生熟悉或容易接受的,这样既可以给学生的理解以铺垫,达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词、句的目的,又能增强语言实践的量,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二、增大学生语言实践的量

我认为不仅阅读应有精泛之分,听、说、写也应有精泛之分。“精”的教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迅速掌握语言规律,提高他们的语言实践能力。“泛”的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规律,也可以增加学生对未知语言规律的感性认识,为以后的语言规律的学习和掌握奠定基础。这样既能提高语言的复现率,帮助学生消化吸收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又为他们体验领悟语言创造机会。幼儿学会母语的事实能充分说明“泛”的重要作用。在“泛”的语言实践中,学生出现错误是在所难免的,要通过“泛”与“精”相结合的实践让学生去发现和认识错误,逐渐改正错误,以达到掌握语言的目的。当然,“泛”不等于“滥”,教师应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泛”的实践尽量在学生的能力和水平范围之内。

三、培养学生善于积累的习惯

大量背读古文是过去人们学习汉语的常用方法,现代语言学习的理论也告诉我们大量的语言输入为语言的输出创造可能性,这些都是告诉我们积累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养成记笔记的习惯,让学生随时注意记录一些有用的词、短语、精彩的句子和短文,还要他们经常翻阅或背诵,并多加模仿运用,使优美的词、各种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烂熟于心,为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培养语感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的环境和氛围

正常幼儿都能逐渐学会母语,能分辨词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这有力地说明语境对语感培养的重要作用。学习英语除了学生自己要经常练习外,还应有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多给学生创造一些无意识记和学习的环境,如学校或教室的标语可用英汉两种语言书写,学校可办英语墙报、英语广播、英语角等。还可采取学科之间互相渗透的办法,如联系许多理科中公式的字母代号是相关英语单词的首位字母教单词。这样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过程有时就成了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深化英语知识的过程,其他学科的某些知识点就成了诱发学生复习英语的因素。

五、运用音形结合的方法,适时进行音标教学

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学生用汉语或汉语拼音给英语单词注音的现象,这不利于学生准确地听说英语,不利于学生掌握单词的音与形的联系,不利于创造英语语境。学生说出来的英语,汉语味很浓,听起来别扭生硬,严重影响学生学好英语的信心,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开始学单词时,可以结合单词教学进行音标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可经常运用彩色粉笔,用同一种颜色的粉笔分别写出单词中的某一字母或字母组合以及与此相对应的音标。这样可以形象地帮助学生把字母与读音联系起来,以加强音形联系。要求学生在需要注音时必须用音标,而不能用汉语。用音形结合的方法进行音标教学,学生不仅能顺利准确地给单词标注音标或根据音标读准单词,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在听到读音或能说出、想起读音的情况下,准确写出或头脑中马上就能反应出该词的拼写形式,并能够准确读出单词,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很有好处。

六、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不了解交际对象的文化背景,势必会产生歧义,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人们常说的汉语式的英语是指仿照汉语的表达习惯和方法产生的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句式或表达法,其中就包括由于没有考虑到中西文化的差异而出现的貌似正确实则错误的表达。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我们就不能做到确切理解和正确表达思想。

七、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篇5

语文是一门涵盖内容十分广泛的学科,语文素养是提升语文应用能力的关键,因此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应注重语文素养的培养。首先,要注重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语文阅读能力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是语文应用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的工作进行:第一,巧用文章信息,整体把握文章内涵。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扑捉信息的多少。初中语文的阅读文章更多的是议论文和古文,因此在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古文、议论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例如在阅读议论文的时候,要重点的把握论点、论据、论证等要素,了解作者的主要意图,然后通过一系列的信息整体把握全文。在阅读古文的时候,要重点的把握文言文词、句、语法等知识,提高学生文言文知识素养,从而提高学生对古文的阅读能力。其次,要注重语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初中学生已经初步具有了属于自己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因此在培养初中生的写作能力的时候不能仅限于教授一些基本写作要素、写作技巧、写作规范等理论知识,要注重写作的实际性和实用性,积极的引导学生仔细的观察实际生活,从生活中寻找语文写作素材,从而让学生更加真切的感受语文和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的应用文写作的能力。

二、通过改变教学方法、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1.采用探究式的初中语文教学方法

探究性学习着力于学生的学,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索性、研究性的学习活动,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索、体验和创新。探究性学习能锻炼初中学生有效搜集和处理语文信息的能力,以探究课题为主题,学生依据课题研究的需要,遴选对语文学习有用的信息,在不断扬弃的过程中体会这些信息对最后解决语文问题的帮助,从而提升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应用语文的能力。

2.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逐步提高学生应用语文的能力。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教学手段,将语文课堂变的生动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的去参与到语文的学习中来。教师要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不断的培养语文应用能力。

3.在学生中组建合作小组

从生活、活动中获得语文课外资源,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初中生具有喜欢和伙伴们共同学习的心理特性,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把学生分为各个合作小组,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积极的去生活中寻找语文课外资源,然后带到语文课堂上,小组和小组之间相互的讨论,互相的学习,共同的进步。通过收集语文课外资源和利用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三、结语

篇6

一、良好的口语能力和教姿教态是教师的基本素质

教师的口语表达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同时也影响着学生口语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特别是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能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准确而又生动地把课讲得有声有色,才能使学生感到教师的话声声入耳,句句有用。同时,要注意切记颠三倒四,重复罗嗦,自相矛盾,这样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发展学生思维和想象力,更能使我们语文教学工作得游刃有余,事半功倍。此外,教师的教姿教态也十分重要,教师在课堂上要有一套熟练优美的示范操作。因为教师的这种示范性,还在于模仿是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法,中学生无论是在知识,智力方面,还是在心理品质思想道德方面,都还处于不成熟时期,独立性和自学、自我教育的能力都有欠缺。因此,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特殊的信任和依恋的情感,他们的学习往往是要通过对教师的模仿来进行的,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时,熟练优美的示范操作,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活跃课堂气氛,更能增强学生对新旧知识的领会和记忆。

二、教师的美观书写和精美板书是教师的基本能力

俗话说,字是教师的打门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写好字是最起码的要求,必备的基本功之一。语文教师在黑板上谢谢写出一笔俊美、雄健、流畅、苍劲的字来,一方面有助于树立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对教师起到积极的辅导作用;另一方面还能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因为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教师的字写得不好,将直接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会给信息交流,素质提高,甚至整个社会都造成负担。所以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将粉笔字写得清晰、工整、美观,让学生受其熏陶,使他们自觉不自觉地模仿,渐渐的培养他们的书法兴趣,他们的兴趣一旦形成,不但会加强他们的思想品德修养,还能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更能培养他们勤奋好学的精神和锲而不舍的顽强意志。同时,作为语文教师,课堂上的板书设计特别要讲究整齐。美观,使学生不论从哪一角度看上去,都觉得很美观、自然,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如果用这种板书的美来塑造学生心灵的美,不仅能促进进取之心,更能提高他们做笔记的兴趣,最大的有点还是能将学生的思想和精力集中于课堂上的勤思、善动的实际训练之中。

三、语文教师还应有比较广博的文化修养和深厚的学养。

我们知道,各门各科的知识都不是孤立的,数、理、化之间,文、史、地之间,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联系日趋密切,教师必须适应这一趋势。其次是因为正在成长中的年轻一代,兴趣广泛,求知欲强,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远古到未来,从宏观到微观,无所不想知。今天的教育对象,可以通过大量信息渠道了解到许多新知识,他们能过提出形形、五花八门的问题,往往使教师汗颜。教师在学生面前《什么都知道》的形象正在动摇,特别是中学生,他们提出的问题不仅广泛而且具有一定的深度,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所掌握的学科知识必须大大超出教学大纲的要求,只有资之深,才能取得之左右而逢其源。

四、信息化时代语文教师应具有网络素养

篇7

绥化市北林区2002年与2010年相比,幼儿师资的学历情况有了明显改善。其中本科学历的人数增加了520%,大专学历的人数增加了70%,中专学历人数增加了73%,高中以下学历的人数减少了33%。不难看出,在这八年的时间里,幼儿教师的数量增加了96%,在增加的150人中本科、大专和中专学历分别占了31%、31%、38%,纵向比较本科学历增加最多,而高中以下学历明显减少。另外,绥化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此次调研还反映出一些问题,诸如北林区幼儿园的教育理念落后,教育方法陈旧,“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倾向非常普遍,幼儿教师缺乏等。综上所述,绥化市北林区学前教育的状况有了明显的改观,诸如学前教育机构增多,幼儿教师数量增加、学历提高,幼儿数量增多,早期教育逐渐兴起等。但同时市场也客观地传达出这样的信息,随着绥化市北林区人口由28万猛增至40万,在园幼儿数量的迅速增加和市场对于幼教人才的现实需求将会给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换言之,市场在追求幼儿教师数量的同时,也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绥化市迫切需要专业技能过硬、育人理念先进、实践经验丰富、上手即能用的学前教育本科毕业生。

二、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在了解、掌握市场需求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明确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方面的内容。基于充分的市场调研,绥化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确定了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具备学前教育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具有先进的育人理念、丰富的实践经验及过硬的专业技能,能为绥化市及其周边市、县、乡镇广大地区的幼儿园、早教机构服务的一线幼儿教育工作者。培养规格是“够用、会用、适用及适当地引领”,够用是指基本理论够用即可,会用指实践经验丰富,专业技能过硬,适用指能适应地方就业市场的需求,为地方学前教育事业和经济建设发展服务。当然,在密切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接轨的同时,还要适当的引领,由于培养人才的特殊性,高校作为高级人才的培养之地,除了迎合市场,还应适当地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职能,即一种正确的引领、导向作用。

三、课程设置彰显特色

绥化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依据培养目标中“基本理论够用即可”的原则,在专业课的设置中保留学前心理学、幼儿园游戏论等必要的专业主干课程,删除了教育心理学、中外教育史等理论性很强,又和某些专业课程有交叉的,不是专业必须的课程。增加了蒙台梭利教育概论等教法类课程,整合了美术、书法课,将其整合为一门课程———学前美术基础训练课程。同时,在专业必修课中突出了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的课程,如幼儿玩教具的设计与制作。在艺术类课程中突出专业指向性,学习内容有所侧重,如学前美术基础训练课主要是针对儿童简笔画、儿童水彩画、钢笔字、粉笔字等方面进行训练;琴法课则侧重幼儿歌曲的即兴伴奏。在专业选修课的模块中突出三个方向,即早期教育方向的课程有早期儿童教育指导、婴儿认知发展与训练等;亲子教育方面的课程有亲子游戏活动设计与指导。针对绥化市域内学前特殊儿童的增加,特别是自闭症儿童、聋生的增多,又增设了学前特殊教育方向的选修模块,如自闭症概论、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等。

四、全面突出教学实践

1.实践教学

在教学进度的安排中,实践教学的课时数至少要达到三分之一,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甚至要达到二分之一,实践教学的安排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经常性地安排见习。根据课程内容,只要教学需要,经常性地安排学生见习,不集中见习,甚至可以第一节课在幼儿园,第二节课在课堂上讨论,及时理解、灵活运用所学专业理论。而且见习的安排突出计划性,要求在教学周历和教案中有明确体现。

(2)注重实习的实效性。加强实习的管理,注重实习的时效性,保证实习的时间和质量,实习工作落到实处。实习的时间一般为6个月,其中第一周为集中见习周;第二周为观摩学习周,由所在单位的实习指导教师讲解幼儿园的常规教学、生活管理等,然后进行语文、数学、感统训练等各类教学观摩;其余5个半月的时间为学生上岗执教实习。作为高校为学生配备的指导教师每周至少有次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实习结束时要进行严格的考核,考核合格后方能给出相应的学分。

(3)聘请业内专家讲学与顶岗支教。在实践教学的安排中,可以聘请当地资深的幼儿园园长、妇幼保健院的院长等业内专家进行实战经验、案例的讲学。有条件的院校还可以聘请全国知名的幼教专家讲学。事实上,顶岗支教也是一项实践教学的内容,即在大三的下学期选拔学习优秀、专业技能强的尖子生到绥化市下辖的乡镇即边远的、条件艰苦的地方幼儿园支教,以支援地方学前教育的发展。

2.社会实践

以就业为导向,定期去当地幼儿教育机构摸底、调研、做兼职、做义工等,时刻把握学前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动态,以便更好地服务地方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五、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对学生加强专业技能的训练,即一线幼儿教师必备的讲、弹、跳、画、字、工六项基本技能。对于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每个学期都要有计划、有目的、有方案、有实施。绥化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对学生技能的训练,除了专业课的训练之外,每年春夏秋冬四个学期都开展幼儿教师六项技能的评比活动。如课堂教学、书法、简笔画、玩教具制作、幼儿歌曲的比赛等,学生在比赛结束后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的学分。

六、突出为地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服务

篇8

论文关键词:第二课堂活动个性化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一书指出:“教育即解放”,教育的任务是“培养一个人的个性并为他们进入现实世界开辟道路”。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立、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根本途径就是要抓紧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培养学生丰富的个性。尤其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高等学校,实施个性化教育刻不容缓。

1个性化教育的理论及内涵

教育学中的个性可以理解为人性在个体上的具体反映或表现。它既可以反映人性的共性,也可以反映其差异性。个性是指个体(学生)在生理素质和心理特征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和教育的影响及主体社会实践活动,在身心、才智、德行、技能方面形成的比较稳固而持久的独特特征的总和。

个性化教育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个性的教育。个性化教育就是要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下,更多地培养学生不同的个性心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自由和存在的个体差异性的一种创新教育模式。个性化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充分、自由、健康、和谐的发展。

个性化教育主张教育要承认个性,正视个性差异,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性,重视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志趣、才能、资质、特长和爱好等不同的个性特点,加以引导,施以有区别的教育,促使个体和谐完美的发展。

2高校实施个性化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1个性化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

我国的高等教育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但无法否认的事实是,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的高等教育仍然存有应试教育的深刻烙印。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高等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要想赶超西方发达国家,就要求我们的高等教育进行改革,重视个性化教育,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

2.2个性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

所谓素质教育,是指利用遗传与环境的积极影响,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意向等因素全面而和谐的发展,促进人类文化向学生心理品质的内化。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这与个性化教育培养学生充分自由和谐的个性的目的是一致的。施教,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素质教育重视因材。

2.3个性化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的前提

创新精神是指要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而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理念,其实质是遵循人的创新活动规律及创新素质培养规律,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创新是以个性为基础和表现形式的。社会学家高夫在研究人的个性与创造性之间的关系时发现,个性化品质与个人的创造力成正比相关的关系。可见创新精神与个性化教育具有紧密的联系。只有加强个性化教育,发展个性,才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合格人才,才能进一步推进我国的科技创新。

2.4个性化教育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在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僵化或固定的教学内容和唯分数论的学生价值评价体系,往往不能正确处理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束缚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发展,久而久之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沉迷网络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个性化教育尊重学生,承认学生的个性,并强调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3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

我校历来十分重视第二课堂活动,在校团委的领导下,各个二级学院团委组织开展了系列第二课堂活动,丰富了同学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个性化成长。

3.1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学校采取多种渠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组织五四大合唱、“一二·九”演讲比赛等活动,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校团委组织的团委书记论坛,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结合国家大事,学校主题教育提纲开展的班级团日活动;土木工程与城市建设学院组织的“创业与成才”沙龙访谈节目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充分发挥了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

3.2科技文化类活动

从学校层面看,有“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文化作品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科技文化节、辩论赛等科技文化活动。二级学院也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组织开展了系列科技文化类活动。如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组织的钳工大赛、文化传播学院组织的T恤设计大赛、土木工程与城市建设学院组织的测量技能大赛、装饰设计大赛等,对营造良好学风和科技文化氛围起到了积极作用。

3.3文体活动

在文艺方面,学校组织校园歌手大赛、舞蹈大赛、街舞大赛、相声小品大赛等,元旦晚会、迎新晚会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文艺骨干;在体育方面,学校每年组织的趣味性很强的群众性体育文化月活动,“校园杯”足球、篮球赛,拔河比赛,沙滩足球赛、羽毛球赛等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增强了同学们的体质,也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

3.4社会实践活动

每年暑假,学校都会组织大学生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社会实践逐渐成为大学生参与社会服务,主动了解社会的有效形式。在日常工作中,还组织大学生服务社区,服务街道,广大同学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效果良好。

4第二课堂活动与个性化教育

高等学校实施个性化教育,除了要对原有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外,还应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活动这个平台。大学第二课堂活动具有主动性、灵活性、实践性、社会性、开放性等特点,是实施个性化教育的良好途径。

4.1第二课堂活动能促进大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

实现个性化教育的关键,在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因为,只有学生自己才最了解自己,选择由学生自己作出才可能真正实现个性化教育。第二课堂活动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来进行组织,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实施往往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由主要学生干部或社团负责人来具体执行。由学生选题、由学生组织、让学生参与,大学生在参与、组织、实施第二课堂活动过程中,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4.2第二课堂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科技文化活动是高校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科技文化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大学生参与科技文化活动,使所学的知识用于指导具体的科技文化实践活动,使同学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成就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明确了学习的目的和方向,有助于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和风气,激发同学们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同时,通过参与科技文化活动,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能通过具体的实践得到充分的体现,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4.3第二课堂活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和沟通能力

当代的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集体意识相对淡薄,沟通能力相对欠缺。而第二课堂活动以小组的形式组织,需要小组成员之问相互紧密配合,协同作战。单干的形式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通过集体活动,使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得到增强,沟通组织能力得到锻炼,为将来更好地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4第二课堂活动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

篇9

摘 要: 21世纪,人类社会迈入了一个经济全球化,全球信息化的时代。国际合作日益频繁也更加广泛,这对参与国际商务交往人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商务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首先分析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以及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的必要性,最后对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商务英语教学;交际能力培养

在现代社会,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培养懂商务知识和掌握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复合型人才成为商务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然而,长期以来,商务英语教学主要强调教授学生英语知识和语言技能,忽视了文化差异的介绍,导致学生在习俗、思维方式、社会规范和价值观上缺乏跨文化意识,容易出现语用失误导致交际失败。而国际商务活动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是交际者能否跨越文化障碍、避免文化冲突。因此,文化教学在商务英语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入手,探讨了文化教学的必要性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途径。

1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离不开文化,脱离了文化,语言就失去了思想性、人文性、知识性和工具性。每种语言背后都与其风土人情、生活及思维方式等紧密相连,并对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跨文化交际时,人们常常由于文化间的巨大差异导致理解上的障碍。因此,学习语言实际上与学习它的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2 商务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商务英语本身蕴涵着丰富的商务文化、包括不同国家的商务传统习俗、商务礼仪习惯等。商务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在商务环境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目前,商务英语课堂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偏颇,课堂缺乏渗透商务交往的多元化意识,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缺乏必要的文化知识与相应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就显得尤为重要。从这个意义出发,将西方文化的学习同商务英语的学习融为一体,更适合于交际能力的培养。

根据海姆斯(Hymes)的观点,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也就是说,“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比语言能力本身更重要”。然而,在商务英语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学生的语用能力明显低于语言能力,在实际交往中总是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障碍,而这些障碍往往又是因为说话双方不了解对方的社会文化背景,或者是违反了其社会文化规约而造成的。“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基础之上的”,跨文化意识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和前提。没有跨文化意识,就不可能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意识的提高也必然会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3 商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商务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跨文化交际,使学生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具体措施如下:

(1)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跨文化意识。教学目的应更贴切实际。教师除传授必要的英语知识和商务语言、商务沟通、商务谈判等方法和技巧外,还应把英美文化贯穿到商务英语教学中去,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

(2)在教学方法上培养跨文化意识。

商务英语教学方法应该体现出灵活性、多样性和趣味性。例如:采用任务教学法、交替情境教学法、认知教学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使学生了解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体验异国文化。

(3)在第二课堂中渗透跨文化意识。

为使学生的交际能力得到进一步延伸和拓展,教师应充分营造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第二课堂环境。让学生在体验异国文化的同时,为他们提供一个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舞台。

(4)在实训期间培养跨文化意识。

篇10

高中英语教学课程囊括了许多具有正能量的教学内容,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及交际能力,还提供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有效方法,让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发展。把“人文素养”渗透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可以助力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并能让学生以后更好地在社会上立足。

2.关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的意义

相关研究指出,人文教育是人在社会中立足具备的根本条件,也是立国的有效前提,是在实施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其对于个人与国家的发展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1]。高中阶段是学生在形成各种理念的关键时期,因此关注他们的人文素质培养就很有必要。英语是一门建立在丰厚的文化底蕴之上的语言学科,因此它具有鲜明的“人文教育”特征,高中英语教材中选取了很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思想和理念的内容。比如在必修一第一单元“友谊”中所选的课文来自于《安妮日记》,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能了解历史,还能感受到和平和友谊的珍贵,从而让他们懂得在生活和学习中更珍惜同学情、朋友情和师生情。高中英语教材中囊括了“文化礼仪、美术音乐、身体保健、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的相关知识,通过英语教学渗透人文素养教育,可以让学生在接受英语教育、学习英语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有效提升自身素质,进而成为一名“德、智、体、美”都得到发展的优秀学生,这样不仅有利于他们的个人发展,对于他们将来走向社会也创造了一定的有利条件。

3.增加人文教育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

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去实践它。高中英语教材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英语知识,还可以让他们领略世界各地的领域文化。这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眼界,还提升了其人文素质修养。在进行具体的教学时,老师应根据授课内容和学情,适当加入这方面的探讨。比如必修一Unit 2“English around the world”中,老师就可以根据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汇进行延伸,或者通过一些有趣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比如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向学生提问“在全世界中,为什么讲英语的最多?我们学英语的目的究竟是什么?”等相关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英语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等话题。这些做法不仅能增加他们对英语历史的了解,促进他们积极思考,还是一种对于“英汉异同”的新的认知,它们能帮助学生正面积极地体会到英语的价值。

教材中人文内容的安排为我们提供人文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素材,而真正决定人文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还是学生自身。然而,在目前的高中英语教学中,部分老师自身对教材内容的挖掘很深入,却忽略了学生的主体身份。他们认为只要让学生掌握了书本上的知识,就是给予了学生好的教育方式,学生只要多做题就能学好英语。事实上,在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时间是很紧迫的,为了满足当下“应试”教育的要求,很多家长觉得学生就应该把大量时间都花在做题上,努力拿到高分。这样的认识就容易导致教师自己熟悉内容情感充沛,学生需求被冷漠忽视丧失兴趣。尽管英语老师对书本上人文知识讲解清楚,但学生并不能够加深并独自体会那些珍贵的人文情怀。比如在学习“Women of achievement”时,“Why not carry on the good work”这篇课文中,主要讲女主人在男尊女卑的时代里依然会勇敢追求自己的学医梦想,一辈子都在拼事业,把自己献给了病人的故事。当然,老师在讲到这里的时候,会和同学说,要向这位女主一样学习她高贵的品质等。事实上,学生只是在被动的情况下学习在这篇课文中所包括的“语法知识、语法结构”等相关英语知识要点,而对于课文本身并没有进行深入挖掘。因此,同学们对于女主的高贵品格并没有太多感动,也没有实现人文教育的真正目标。其实,在高中英语课文中,还有很多这种类似于人文情怀的优美文章,老师要带领学生反反复复朗读这些课文,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好,通过他们自己独立的思考,学会辨识社会中人性的美好与丑陋,加强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帮助他们树立与社会共同发展的正确理念,使他们能够成为更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