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护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9 00:14: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疾病护理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临床资料
本组18例,男15例,女3例;年龄42~84岁,平均65.5岁。临床诊断为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症12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4例,糖尿病性末梢动脉闭塞2例。
2治疗方法
2.1治疗药物前列地而脂微球载体制剂(凯时),10ug/支,保存条件0~5℃。
2.2用法将前列地而脂微球载体制剂10ug溶解在10ml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注射,每天一次,连续用药14天为一疗程。
3治疗结果
3.1观察指标
3.1.1间歇性跛行的行走距离,每增减100米为一级。
3.1.2静息痛,分无痛、较痛、很痛、难忍疼痛四级。
3.1.3溃疡面积以长径*短径为测量标准。
3.1.4皮肤感觉按无痛、麻木、麻痹三级。
3.1.5踝/肱指数通过多普勒测得的踝动脉和肱动脉的血流量比值。
4最终疗效评价标准
4.1各观察指标的疗效评定标准(见下表)
表各观察指标的疗效评定标准
4.2最终疗效评价标准
4.2.1显效五项观察指标中至少一项达Ⅳ级,其他都不低于Ⅲ级。
4.2.2有效五项观察指标中至少一项Ⅲ级,其他都不低于Ⅱ级。
4.2.3无效五项观察指标至少有一项达到Ⅱ级,其他都不低于Ⅰ级。
4.2.4恶化五项观察指标中有一项达到Ⅰ级。
5治疗结果
5.1结果显效3例(占16.7%),有效12例(占66.7%),无效3例(占16.7%),本组总有效15例(占83%)。
5.2副反应全组未观察到严重静脉炎、头痛等副反应。在注射过程中,有8例主诉注射部位有疼痛感,其中3例于注射后出现血管段微红、轻压痛,分别于注射后2、3、5小时后体症消失。
6护理
6.1使用本药的护理
6.1.1本药为前列地而脂微球载体制剂,故应冷藏保存,但应避免冷冻,宜注意冰箱中的温度和放置位置。
6.1.2报道本品偶见过敏性休克,首次注射前应测量病人的血压,同时准备抢救药品,注射液静脉注射时应缓慢,随时询问病人主诉感觉,发现不适和异常,应立即停用,进行观察和处理。
6.1.3由于本制剂对血管内壁有一过性刺激,有时会出现注射部位血管疼痛发红、硬块、瘙痒等症状,故注射后应用生理盐水滴注,以减轻对血管壁的刺激。
6.1.4本制剂注射时,应避免与其他药物混合,尤其是血管增容剂(右旋糖酐、明胶制剂等)混合,以免影响药物的疗效。
6.2观察项目的护理
6.2.1皮肤溃疡面的观察本组采用照相对比测量,故原则上将最大的、最容易拍摄的溃疡作为观察病灶。每日进行创面护理,以免继发感染,影响疗效结果观察。
6.2.2病情观察和护理使用本制剂曾有过加重心、肺水肿,使眼压增高、胃肠道出血、口腔炎等症状,故应加强对心肺功能、消化系统等方面的观察,以便及时发现副反应症状。
6.2.3加强血栓方面的护理定期进行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血小板聚集情况、血脂、血糖、肝功能和尿糖、大便隐血等实验室检查,及时发现异常,判断与本药是否有关。
6.2.4某些药物的使用影响药效故在护理上应积极配合医师,防止使用对血液凝固织容系统、血小板功能影响的药物以及血管扩张药、对微循环有影响的药物,前者如噻氯吡啶、阿司匹林、吲哚美辛、潘生丁、华法令、肝素、尿激酶等。后者如已酮可可碱、激素、氯贝特、吡醇氨酯、硝酸脂、烟酸类、细胞色素C、右旋糖酐类等。
6.3心理护理
6.3.1用药前对病人的心理护理本药为一种新型的血管扩张剂,除疗效外,尚存在一定的药物副反应,故在使用前,应详细阅读说明书听取医师对药物的介绍,掌握使用特点和有关知识。本药品作为对慢性动脉闭塞症引起的四肢溃疡及微小血管循环障碍导致的四肢静息痛治疗药物,应向病人及家属作较详细的介绍,说明某些病例用药后无效的可能,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副反应,解除病人的焦虑、恐惧心理,使病人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中接受治疗。
6.3.2治疗过程中对病人的心理护理对不同病人对新药治疗的不同心理状态,给予针对性的心理诱导,大部分病人往往看好新药,而忽视用药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部分病人有时对新药作为试验对象而存有疑虑,对用药过程中出现的一切细小现象均疑及与使用新药有关,故主诉甚多。我们应针对不同病人的特点,细致了解病人的心态,然后给予启发和解释,以区别是否属药物反应,必要时与专题负责医师联系。
6.3.3疗程结束后对病人的心理护理为进一步提高对慢性闭塞性疾病的治疗质量,治疗结束后对显效病例的鼓励,对有效病例嘱咐保健事宜,以进一步巩固疗效,对无效病例的心理安慰,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7讨论
随着血管外科的发展,下肢动脉缺血症不断地被医务人员研究和解剖,文献报道目前疾病在我国以每年60万的数字在递增,其中有5%~6%的人被迫截肢。由于目前盛行的内膜剥脱术和旁路转流术远期疗效尚不满意,因此,血管扩张剂、血小板凝集抑制剂、微循环改善剂等药物不断被开发应用,其中前列地而近期被探索试用。可是静脉应用该药经一次肺循环约80%~90%失活,推广动脉用药方法,技术要求高,不易推广。目前有静脉一次性给药的方法,但剂量增加了4~8倍,伴之血管红痛、全身发热、腹泻、肝功能损害副反应骤然增加,且药物选择性差,即只扩张正常血管而缺血组织血管不扩张。
前列地而脂微球载体制剂将药物包裹在脂微球中,采用0.2um的脂肪微粒,既具有了靶向作用(在病变末梢血管部位集中释放),又防止了肺代谢的失活,注射用量可大为减少,缓解了静脉注射的副作用。本组18例,有效率达83%,而无一例出现肝功能损害等毒副反应,而减轻静息痛则更为明显,缩短了间歇性跛行距离,促进溃疡面的愈合。在治疗过程中,准确的授药技术,做好对病人的心理护理和各项指标的观察护理,对保证顺利完成治疗和提高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篇2
1.1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社区医院门诊于2013年1~4月期间收治的58例血栓性疾病患者作为本研究之观察组,其中包括男37例,女21例,中位年龄51.3岁;另同期选择接受常规体检的健康人群6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包括男38例,女22例,中位年龄52.4岁。除血栓疾病本身外,组间比较性病与年龄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分别采集空腹晨静脉血5ml,经肝素抗凝后选用259100全自动血流变检测仪及其相关配套试剂进行全血粘度(低切、中切、高切)、血浆粘度、血沉、纤维蛋白原几项指标的检测,并同步采取1mlEDTA-2K2+抗凝血测定红细胞压积与血小板粘附率。
1.3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的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给予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并性t检验,比较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后,结果显示两组研究对象的各项血流变指标均表现有显著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血栓性疾病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但临床一般认为其主要因素包括了血管壁损伤、血液流变学变化及血液成分改变等,可见血流变是之于此类疾病发生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研究方向。
具体而言,血液流变学为一门专向研究血液及其有形成分流动性、变形性变化规律及其相关医学应用的科学,其在临床方面已经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研究指出,几乎人体的所有的器官与相关系统在发生疾病时,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血液流变学改变,尤其在表现出高致残率和致死率的心脑血管疾病以及恶性肿瘤等方面更是如此,通过对血液流变学的检测,对此类疾病的预防、诊断以及预后结局判定均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一般情况下,血液在外力(血压)的作用下在血管内流动,同时,在血管壁情况以及血管形状等血管形状以及血液成分(粘度)等因素发生改变的情况下维持着正常的血液循环,然而当血液的粘度出现增大时,其流动性自然会有所下降,此时也是最容易发生血栓性脑部疾病的。
篇3
1血源性疾病
血源性疾病是指致病因子可以通过血液传播引起易感者感染的疾病或综合征。许多致病因子都可以通过血液传播,血液中潜在的具有传播性的致病因子有10多种,最为重要的有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艾滋病病毒(HIV)。HBV、HCV和HIV在患者及带菌者末梢血液中大量存在。所以,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对职业性接触血源性疾病的护理人员的危害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1.1乙型肝炎乙型肝炎是护理人员面临传播危险性最大的血源性疾病。我国为乙型肝炎高发区之一,到目前为止,我国有乙型肝炎病人(HBV)感染者1.2亿,基本上占我国总人口9.09%,其中有1/4是慢性乙肝,大约3000万。不仅给国家和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还成为社会主要的传染源。乙肝的传播途径主要是血液和血制品的传播,慢性感染及病毒携带者血液中HBV浓度很高。临床护理人员感染HBV甚多。此外,日常生活接触、性接触及母婴传播亦是乙肝传播的重要方式。
1.2丙型肝炎人类对丙肝普遍易感,我国丙肝的感染率一般为3%,受血者或接受血制品、血液透析患者和接触血液的医护人员感染率高达50%~60%。近年来输血引起的丙肝时有发生,即使是最轻微的血液接触也可被感染。护理人员在医院特定的环境中,被感染的机会大大增加。且感染后约有半数病例可形成慢性肝炎。
1.3艾滋病艾滋病是一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自从1985年我国发现首例艾滋病患者以来,截至2006年12月据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公布,中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已达100万!确认由患者使护理人员感染的人数也随之增加,广大护理人员面临职业感染的危险。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血液传播,其次是性传播和母婴传播。但无症状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对护理人员构成更人的威胁,此类感染者没有自觉症状,没有阳性体征,可以正常生活和工作,但是每一个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都是传播艾滋病的危论文险传染源。
2护理人员感染血源性疾病的危险因素
2.1自我防护意识淡漠我国目前医院职工普遍缺乏系统的感染控制知识的教育,相应的对医院感染自我防护知识认识不足,是护理人员发生血液传播疾病的重要原因。另外,护理技术操作不熟练及操作时没有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等,都可导致护理人员血源性疾病感染率升高。
2.2护理人员皮肤黏膜破损皮肤黏膜有破损,天然屏障消失,接触带病毒的血液体液即有被感染的危险。据美国有关报道,接触过HIV血污的护理人员有4.2%的血清HIV抗体阳性。
2.3被带有病毒血液污染的器械损伤护理人员在进行手术配合、注射、穿刺、清洗器械等操作时,均有可能被如刀、剪、针头等各种锐器所损伤,使病毒直接进入血液而被感染,是血源性疾病传播的主要原因,给护理人员的健康造成极大威胁。这也是护理人员肝炎患病率高于其他人群的重要原因。
3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
护理人员感染血源性疾病多系意外接触有传染性的血液所致,而在护理服务与操作中,一些意外事件又难以杜绝,同时无论是致死性或非致死性疾病,都会严重威胁护理人员的生命健康。因此,护理人员为降低因职业关系所致血源性疾病,应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其传播。
3.1加强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对护理人员进行常见的血源性传播疾病知识的培训,充分认识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危害,了解其传播途径及危险因素,引起思想上的高度重视,是护理人员防止血源性疾病传播的首要措施。另外,护理人员必须要熟练掌握各项技术操作及操作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降低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发生。
3.2树立全面屏障性隔离和标准预防的观念这种全面屏障性隔离观念主要是为保护医护人员而提出的,隔离对象是所有患者,强调医护人员戴手套,为医护人员进行必要的预防接种。标准预防是认为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凡接触上述物质者均必须采取防护措施,而不论是否具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1]。标准预防既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还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患者传至医护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护人员传至患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防止血源性疾病传播的重要手段。
3.3器械损伤的预防要预防器械损伤的发生,必须严格执行各项护理操作程序。对有传染性污染物消毒、清洗、运送、处理的过程中,应特别小心谨慎,分门别类,避免意外损伤。为患者进行注射和采集血液时,应预防带血针头意外刺伤。患者用过的针头等锐器必须妥善处理,装入耐刺收集容器,消毒毁形处理,减少针刺伤的机会。操作者皮肤黏膜破损时更应采取积极防护措施。对HBV、HCV、HIV等阳性患者,要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或用品,减少二次接触造成的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严格按照特殊感染管理的要求处理所用物品。
3.4增强免疫力护理人员由于不慎被刺伤或受到血液污染时,应尽早检测抗体,并依据免疫状态及抗体水平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接种乙肝疫苗等。无疫苗可预防的疾病可根据病源学特征进行医学观察,如HCV、HIV。对经常接触相应致病因子的护理人员进行免疫预防并定期检测抗体水平,确保机体对血源性致病因子有免疫力。
篇4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某部队医院内科、外科系统11个病区的住院患者,排除年龄≤6岁、ICU及特级护理病人,共188例,男118例,女70例,年龄7岁~86岁,平均年龄41.9岁。
1.2方法
1.2.1问卷调查由一名护士对内科、外科系统11个临床科室的63名住院医师(有处方权),采用自行设计的《医生对住院患者分级护理认知调查表》,调查表内容依据中国人民《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分级护理制度的相关知识。
1.2.2级别护理评定首先由1名中级职称以上的护师随机对内、外科系统11个临床科室当日、次日连续两天按医嘱确定为1级~3级护理的病人进行逐个登记(医嘱护理等级);其次根据中国人民《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中的护理分级依据,评估实际需要的护理级别(标准护理等级);再根据Barthel指数分级法[2],进行三级10大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Barthel指数计分)。
1.3评定标准①中国人民《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中分级护理制度为护理分级依据;②Barthel指数分级法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③分值等级分为3级。差(或一级):指重症、大手术后需严格卧床休息,或有意识障碍的伤病员,生活上依赖较明显或完全依赖需一级护理或Barthel指数计分≤40分者;中(或二级):指病情较重或重病恢复期,有功能障碍,年老体弱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伤病员,生活上稍依赖需二级护理或Barthel指数计分41分~60分者;良(或三级):病情较轻或康复期的伤病员,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自理生活或Barthel指数计分>60分者。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多独立样本的K-W检验。
2结果
2.1军队医院住院医师对分级护理制度认知程度调查内科、外科系统11个临床科室71名临床医师,有效问卷63份,回收率为88.73%。结果见表1。
2.2护理级别评估(见表2)
表2显示:医嘱护理分级与标准护理分级、Barthel指数分级有显著性差异(P<0.001),而标准护理分级与Barthel指数分级法无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分级护理是护理工作中一项重要的管理制度,是确定临床护理人员编制、合理安排护士人力资源的重要依据[3]。中国人民《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中的分级护理制度明确规定了各护理级别的病情依据与临床护理要求,它能反映护理工作量的多少、病人病情的轻重缓急及其护理要求,对临床护理工作及管理起着规范性与指导性的作用。
以医嘱形式下达的分级护理,护士根据护理等级为病人提供不同的护理服务内容,但当护理级别与该病人病情有所差异时,护士也只能机械地去执行医嘱。本次调查资料显示,住院医师对分级护理制度的相关知识在工作中了解者为79.37%,提示住院医师在校并未全面系统的学习其内容,走向工作岗位后才逐渐了解的;对分级护理依据即病情依据完全了解者为20.63%,部分了解者为79.37%;对临床护理要求了解者为12.70%,部分了解者为86.51%;一级护理的病人在生活上应该是完全依赖护理的,但医嘱分级护理中完全依赖护理的只有3.17%,部分依赖护理的为76.19%,让一级护理病人生活自理者20.63%。说明以医疗为职业的医师,对各护理级别的实施及要求较含糊,从疾病诊断及医疗的角度出发,医嘱护理级别的不确定性,不但造成护士人力资源的浪费,还出现护理收费的不合理,影响护士规范化的护理行为[4],医师多用惯性思维提出护理级别,与以病人为中心、以满足病人的需求为目标的现代护理模式不相适应。因此医师应加强对分级护理制度内容的学习,提高对分级护理等级判断的准确性。
以病情为依据的标准护理分级,虽能体现病人实际需要的护理,反映护理工作量,为病人提供满意的服务,但不能有侧重点地解决病人日常生活自理缺陷,缺乏个体针对性,浪费人力、时间等护理资源,应补充完善其内容。
Barthel指数分级法是美国康复医疗机构常用的评估方法,评定简单,可信度及灵敏度高,主要用于监测病人治疗前后独立生活功能的变化,体现需要护理程度。因此,在病人入院时、手术前后或病情变化时,用Barthel指数计分法对其生活自理缺陷项目进行全面评估,对各项生活自理缺陷进行针对性护理,不断的反馈信息,及时更新护理侧重点,用最小的劳动强度、最少的服务时间达到最有效的护理,提高病人对护理效果的满意度,规范护理服务行为。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学的发展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通过评价一个人能否完成各项日常生活活动及完成的程度来衡量个体的生理健康水平,确定对护理服务的依赖程度,突出个体差异与针对性,量化护理服务内容。3种护理级别评估显示,标准护理分级与Barthel指数计分法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以上两组级别护理评估方法均能反映病人对护理的依赖程度。分级护理等级存在的差异性,是评估者对分级护理制度内容认知程度不同所致,两者判断方法应互为补充和完善,以充分体现病人的护理需求。
参考文献:
[1]仲剑平.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M].第4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276.
[2]黄津芳,刘玉莹.护理健康教育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35.
篇5
本院23个病区,开放床位811张,护士794人,接诊了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心脏病患者达156万余人次,并成功实施各类心脏手术近15万例。其中,急诊床位18张,护士21人,护士长1名,带教护士1名,护士组长3名,护士16名;本院急诊科是接诊重症患者最集中、抢救和管理任务最繁重的科室,由于其工作环境及服务对象的复杂性与特殊性,急诊护理工作随机性大、时间性强;护理工作要求高,技术复杂;与各学科之间协强;社会性强,影响面广。为了充分有效地利用资源,满足临床及急救需要,2009年3月护理部组织成立护理应急小分队。自应急小分队应用以来,得到院领导及临床科室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2护理应急小分队
2.1护理应急小分队的建立与职责
2.1.1组成
应急小分队由8位成员组成,采取全院公开招聘、自我报名的方法。基本条件:有心内科、心外科及急诊工作经历5年以上,年龄35岁以下,具有敬业精神,综合业务能力强。报名者统一参加护理部组织的理论考试与应变处理能力测评按成绩确定10位入围人选,经过个人述职与综合素质评估,确定最后人选。护理部副主任担任应急队队长,负责应急小分队人员的协调、分配等行政工作,急诊科护士长担任副队长,负责组织培训与考核工作。
2.1.2职责
队员由护理部统一指挥,随时准备接受护理部的指令,要求24小时保持电话畅通,随时准备参与院内救护。无抢救时,机动安排队员到门诊采血及协助院内危重患者陪检或到重点科室实践与培训。
2.2应急队员的培训
2.2.1“三基”理论培训
以自学为主,1个月考试1次,85分合格,以8~22章为主,成绩记入个人档案并与绩效工资挂钩,对不合格者给予1次补考机会,补考仍不合格者扣除相应系数的绩效工资,考试第一名者予以奖励。
2.2.2专科知识培训
邀请心内科、心外科、ICU、CCU及急诊科的临床专家进行集中授课,主要讲解常见危重患者的救护,如急性冠脉综合征、主动脉夹层、扩张型心肌病、心衰等救治原则以及心肺复苏、重要脏器功能监测等有关知识,累计约40学时。定期组织应急队员外出进修,学习先进的急救方法,并回院进行讲课,根据院内实际情况进行学习和采纳,提高整体技术水平,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2.2.3抢救技术培训
针对常用的救治技术,如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电击除颤、呼吸机、IABP的使用以及急诊术前准备等技术,逐项进行示教、训练、考核,达到人人过关。
2.2.4应变能力训练
以患者突然出现某种意外问题为例进行实践演练,并进行夜间或节假日集训,考评组织能力与救护方法,不断强化队员的急救意识,培养争分夺秒的急救理念,提高整体素质。
2.3应急队员的使用
2.3.1参与急诊室、CCU及ICU抢救工作
一旦遇到院内患者抢救,应急队队员招之即来,来则能战,按分工参与抢救工作,定人定位配合医生,做到环环相扣,使工作忙而不乱,有条不紊,使抢救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及时、准确、有效的救治。
2.3.2补充特殊时间段的人力不足
在门诊采血高峰期,机动增加采血窗口,应急队员协助采血,有利于采血患者分流,避免采血等待及拥挤场面。
2.3.3协助院内危重患者陪检
应急队员协助陪检可大大缓解临床护士因忙于治疗及基础护理不能及时陪同患者检查的压力。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患者,为做好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必要的保障。同时,使患者在做各项辅助检查中,得到热情的服务,确保患者在检查中的舒适与安全,缓解患者心理上的压力。
3体会
篇6
[关键词]机械通气;患儿;护理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趋提高,送医院重症监护室(ICU)救治的危重患儿人数不断上升,ICU一直是医院内感染高发区。占院内感染的21.00%-22.89%,而在院内感染中呼吸道感染居第1位,其中大部分为机械通气患者,有研究表明,医院获得性肺炎(HAP)使患者住ICU的时间增加了6.1d,住院时间增加了10.5d。由于患儿年龄小,体质弱,病情变化较成人迅速,对于外界抵抗力较成人差,院内感染的易感性较成人高,对于实施机械通气的患儿,吸痰是有效维持人工气道通畅的关键措施,是预防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环节,但作为一项侵入性操作。执行的规范程度不高,也是引起院内感染高发生的主要途径。因此本研究调查ICU内机械通气患儿的气道护理现状,了解临床护士执行气道护理规范的依从性,分析其原因,对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制订相应对策具有重要意义,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2007年1月采用方便抽样法选择在上海市2家医院儿科ICU内行机械通气患儿40例,甲医院加例,患儿均为经口插管,乙医院15例患儿(75%)为经口插管,5例患儿(25%)为经鼻插管。另选择为患儿实施气道护理操作的护理人员40例。甲医院的护士平均年龄29.8岁,平均ICU工作时间4.55年,平均工龄9.80年,其中护师占45%,护士占55%;乙医院的护士平均年龄30.3岁,平均ICU工作时间5.10年,平均工龄10.05年,其中主管护师占5%,护师占55%,护士占40%。
2.方法。采用方便抽样观察气道护理操作加例。研究前获得医院科室医生、护士及患儿家属的准许。研究设计“儿科ICU置管患儿气道护理观察记录表”,并经3位临床儿科护理专家评价并修改,其观察内容完整,全面涵盖气道护理所要求的项目,研究者本人手持该观察记录表跟随ICU护士,观察记录护士执行气道护理操作过程,记录每例患儿气道护理前一后监测数据j气道护理操作的依从性,参照标准为医院自行制订的气道护理标准。
3.数据处理。全部数据应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非参数配对样本检验方法进行分析,比较气道护理前后患儿监测数据的改变,反映临床气道护理有效程度,气道护理频率、护理时间选择、吸痰持续时间、抽吸次数、吸痰管插入机械通气的深度、吸引负压等气道护理数据采用统计描述方法,并且使用非参数检验方法进行2家医院气道护理情况的比较,同时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其护理操作存在的不足之处并给予整理归纳。
二、结果
1.护理人员根据医嘱执行气道护理情况。甲医院执行气道护理为100%遵行医嘱,乙医院执行情况为85%。
2.气道护理基本情况。
3.气道护理评估情况。在检查气管插管位置和听诊患儿双侧肺呼吸音方面,乙医院护士在气道护理前和气道护理后进行插管位置检查的情况为40070和55%,气道护理进行昕诊双侧肺的工作所占比例为65%。
4.患儿气道护理前后情况见表2。进行非参数检验方法中的两配对样本检验,置管患儿气道护理前后的sa02、心率及气道压力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l。
三、讨论
1.临床气道护理现状。
(1)正确把握吸痰次数。本次调查的临床气道护理全部是开放式吸痰方式。临床气道护理实际操作中护士对于吸痰次数的把握存在着很大的难度,机械通气常常给患儿带来极大的痛苦和不适。2家医院的气道护理频率有所不同,但是对于患儿的治疗影响方面并未发现有很大的区别,唯一的不同在于对患儿的侵入性操作的减少,可帮助减轻患儿气道护理带来的疼痛和不舒适。合理适当的吸痰次数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减轻患儿的痛苦和不适。有研究ls报道,吸痰间隔时间应视病情而定,如患者出现咳嗽有痰,痰鸣音,气道压力上升,气道压力报警,血氧饱和度下降,或患者要求吸痰等情况再行吸痰。气道护理的频率应结合患儿的病情,最合理的气道护理频率应是必要时进行气道护理,按需吸痰,不提倡定时吸痰。1次气道护理时间不仅与患儿的实际病情相关,也与护士的气道护理操作水平相联系。其中对于进入气道吸痰时间是有标准的,吸痰不宜超过10-15次,2家医院在进入气道吸痰时间方面的平均值都在标准范围内。
(2)吸痰管插入深度缺乏标准。在观察吸痰管插入深度的研究时发现,由于患儿的情况有所不同,缺少统一的标准,所以临床的很多护士只是凭自身的经验和手感去体会吸痰管的插入深度,当感到遭遇阻力时则开始向上吸引,而此时患儿往往会出现刺激性呛咳。吸痰管插入深度是气道护理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这对于护士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吸痰管插入深度应尽量符合呼吸道生理及解剖,希望在标准中能有指南。
(3)在反复抽吸次数方面,平均值要高于标准值。2家医院护士均根据患儿实际情况进行,标准内有2—3次,但显然不能满足患儿需求,建议写成根据SaO2、心率和患儿气道分泌物量的实际情况而定。
2.患儿对于气道护理的反应情况。调查显示,大部分患儿在给予气道护理之后,其SaO2在短时间内并未有所升高好转,反而下降了一些,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回升。吸痰操作并不能使患儿的SaO:立刻提高,SaO:气道护理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aO:是评判气道护理效果的—个较好的指标。气道护理前后心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置管患儿气道护理后心率大部分置管患儿的心率都出现了很大的波动,所以护士在操作时应注意操作的手法及控制力度。在气道护理前后应注意密切观察患儿的心率情况。气道护理对于患儿呼吸方面的影响不大。但是在气道护理中还是应该注意患儿的呼吸,结合患儿的SaO:情况判断患儿的病情,及时给予吸氧。
气道压力在护理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气道护理对于患儿气道压力的改变有着十分明显的影响,气道压力的改变可以作为气道护理效果的客观评价指标。
3.气道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1)加强气道护理主动性。本调查显示,临床护士对于气道护理的医嘱执行情况是十分理想的,而且有部分护士能够针对患儿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患儿的实际需要给予气道护理,但在本调查中所占比例只有15%。询问原因,有些是做了没写,有些则单纯的停留在遵医嘱进行气道护理层面上,在自身主观能动性方面还不够。由于医嘱的制订并不能时刻与患儿的实际情况相对应,气道护理时要使用吸痰管等一次性物品,收费要求有医嘱,为了避免因这些预算之外的医疗费用而产生不必要的医疗纠纷,才会发生以上情景。所以建议根据气道护理的实际操作次数进行护理记录,医嘱根据实际书写,这样既符合患儿气道的真实需求,同时对护士的判断和评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做好护理评估工作。调查显示,乙医院护士在气道护理前后进行气管插管位置检查,分别为40%和55%,进行双侧肺部听诊为65%,而甲医院的护士则在操作前后对于患儿无任何检查工作,显然乙医院在气道护理评估这方面做得比较全面和完整。
对于产生如此大的反差,分析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医院管理制度方法和对于护理人员培训的角度不同而导致的,乙医院配备呼吸理疗师做肺部护理,理疗师不仅自己对重危患儿做胸部理疗,全面掌握患儿的病情,还对ICU护士定期培训,使护士重视对于患儿的评估t作,才会有近半数的护士在操作前后做护理评估。而甲医院培训重点是基础护理,专科护理知识和操作培训相对较少。(3)加强无菌操作观念培训。通过本次调查发现,操作后洗手率为95%,明显优于操作前5%的洗手率,调查显示操作中未戴口罩5例占12.5%;有2例占5%用戴无菌手套的手捏加压皮囊(非无菌)给氧后,又去持吸痰管(要求无菌)吸痰,护理工作繁忙,人力不够充足是原因之一。虽然目前在设备方面有了很大改进,临床上很多物品都改为一次性物品,一次性物品的使用帮助护士减轻了物品消毒方面的工作量,方便护理人员进行无菌操作。但发生这些现状是部分护士无菌操作观念不强所致,侵入性操作如果用物带菌则会大幅增加获得性肺炎的发生率,因此加强ICU护理人员的无菌观念的培训,注重每个细节,培养良好的无菌操作习惯,对获得气道护理的良好结果和高品质护理质量都十分有益。
四、小结
本次对ICU内机械通气患儿气道护理的调查显示,护理人员根据患儿需要时进行气道护理,主动性较好,乙医院护士经过理念和操作的严格培训后能有50%以上人员做到操作前后评估插管位置和肺部情况,配备呼吸理疗师进行胸部理疗及指导,监测指标中经皮血氧饱和度、心率、气道压力与吸痰的效果密切相关,大部分护理人员遵守操作规程。甲医院护士在吸痰操作前后未做评估,对护理安全和效果存在很大隐患。
合理的气道护理频率应是必要时进行,医嘱为按需吸痰,建议标准里写进根据SaOz、心率和患儿气道分泌物量的实际情况决定吸痰次数,护理记录按实际次数,补充制订吸痰管插入深度标准。加强护理人员的护理主动性、护理评估、无菌操作观念的培训,提高吸痰时洗手、戴口罩、戴无菌手套等规则的依从性,杜绝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降低院内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兵,许玲。ICU医院内感染分析。淮海医药,2005,23(5):355·356.
[2]张振。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医院感染调查分析。医学文选,2005。24(3):323.324.
[3]SehlederBonnieJ.Takingchargeofhospital-acquiredpneumonia.TheNursePractitioner。2004,29(3):50—53.
篇7
[论文摘要]针对猪的吸道综合征进行讨论。结合实际情况,加强一些疫苗的免疫接种。免疫接种时,在饲料、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或VC。母猪产前及产后一周、饲料中加泰苗菌素、金毒素、阿莫西林。断奶后7天及保育舍转出7天饲料中添加药物,到14-16周时饲料中添加药物。定期或不定期的对猪群进行疫病检测和搞体水平检测,从而把病死率控制在有效的范围。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症(PRDC)是猪在一定的应激环境下至少先后感染两种以上病源从而在猪的呼吸系统中表现一系列综合征群。目前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是中国养猪业中最重要以及经济学意义最大的疾病,猪场因为该病导致的经济损失也最为严重。近年来,成为世界各国养猪业疫病防治十分突出生的问题之一。猪呼吸道疾病综合症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在秋末、冬季和春季发病率最高,通常在30-70%,病死率在10-30%,主要发生于保育后期和生长育肥期,特别是在13-15周龄和18-20周龄。发病率30-50%,而死亡率较低。由于发病猪体温升高,所以采食量下降,生长速度缓慢,导致出栏时间延长10-25天。
一、发病原因
(一)传染性病源:病毒、细菌、霉形体(PMS)、猪衣原体肺炎、寄生虫、霉菌与霉菌毒素。
(二)非传染性因素
1.环境因素:有害气体;灰尘;温度、湿度和通风条件、猪群密度。
2.日粮因素:营养缺乏;日粮含有污染成分;添加低品质脂肪或过量的应用硫酸铜等会消耗维生素E。
3.易感猪群因素:猪场卫生环境条件恶劣;不同来源的猪群混养;无规律不适当的猪群流动;不实行全进全出制度。
4.药原性因素:不合理的使用一些毒性大,杀伤力强,刺激性强,浓度高的消毒剂,导致猪场内生物安全体系遭受破坏;长时间过量的应用抗生素,导致一些猪体的耐药抗药病原微生物基因突变而造成二重感染,猪群在应激因素作用下机体免疫力下降,病原互相作用,也可引起免疫抑制。
二、发病机理及症状
(一)发病机理
呼吸系统有三道防线来阻止外源异物和病菌的入侵以保障呼吸道畅通,防御疾病。第一道防线是鼻腔。呼吸系统的第二道防线是气管和支气管。呼吸道的第三道防线是肺泡防御机制。三道防线密不可分,相互促进,有利于整个呼吸系统的安全和健康。
(二)临床症状
多发生于6-10周龄的保育仔猪,有时1-3周龄的哺乳仔猪,最普遍的是10-20周龄育肥猪。体温升高,食欲下降或废绝;呼吸困难、喘气、咳嗽,呈腹工呼吸;眼结膜发炎,眼睛内分泌物增多,流泪,有时眼眶水肿;有的出现腹泻,喜堆卧在一起,生长缓慢、消瘦,死亡率升高。
病变肺炎,弥温性、间质性肺炎或花斑样病变;淋巴结肿大,轻度充血、出血;有的可见胸腔腹腔纤维蛋白渗出,严重者粘连。1-3周龄发病的仔猪可见心、肝、肺有出血性病变。肺脏、尖叶、心叶和膈叶的前缘都会发生实质硬度如肉颜色变紫变红、胸腔积液,有心包炎的症状。
三、防治
(一)加强饲养管理
1.建立和完善消毒卫生的猪场生物安全体系,严格把关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通过生物安全体系的建立,有效地控制病原菌的传入。2.引购种猪严格隔离,新引进的种猪隔离21-28天。3.坚持严格执行定期或不定期对猪群进行疫病检测和搞体水平检测,以便逐步净化。4.严格执行全进全出制度,杜绝将不同来源的猪只或日龄相差很大的猪只混群饲养。5.降低饲养密度。6.防寒保暖,外界环境气候骤变防止贼风侵袭。7.搞好了舍内空气流通,减少有害气体对呼吸道的侵袭。8.控制好了猪舍内的湿度。9.设立病猪隔离栏,病猪、弱猪及时隔离护理及治疗。
(二)提高营养水平和控制霉菌毒素
应用优质营养丰富的饲料,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在仔猪断奶、转群、天气气候突变,免疫接种时,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或VC。定期清理料槽,防止槽底部饲料时间过长而发霉变质,以防霉败饲料中毒。
(三)免疫接种
1.着重加强猪瘟(HC)、伪狂犬(PR)、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PRRS)、猪肺疫(PM)、猪肺炎支原体(MPS)、猪胸膜怀肺炎(APP),猪萎缩性鼻炎(AR),猪链球菌(SS)等疫苗的免疫接种工作。
2.用本场病料制成多联灭活苗,在哺乳仔猪阶段二次免疫,因为自家苗包含了本场可以分离和培养的几种细菌(如Ss、APP等),针对性强,解决了某些病菌血清型复杂的问题,而且避免了活菌苗俄在使用过程中抗生素干扰免疫效果的影响。
(四)药物防治
料中添加高于正常剂量30%的敏感药物;通过饮水给药方法给药;病猪注射抗生素3-5天;对症治疗;策略性用药;血清疗法;间隔用药。
(五)控制方案
(1)根据实际加强做好PR、HC、PRRS、MP3、AR、APP、PM等疫苗的免疫接种。(2)母猪分娩前7-14天驱除体内外寄生虫。(3)母猪产前及产后一周、饲料中添加药物:80%的泰妙菌素125g/T+15%全毒素300-400g/T+阿莫西林150-200g/T。(4)加强母猪营养,提高自身抵抗力,饲料中添加VE或电解多维。(5)后备母猪做好免疫和同化工作。(6)配种怀孕猪及公猪饲料中定期添加了药物。(7)做好分娩舍、保育舍清洁消毒工作,选用双链季胺盐、消毒3次,空栏5天以上。(8)仔猪做好“三计”保健工作(3、7、21天)选用长效霉素,断奶后7天及保育舍转出7天饲料中添加药物。(9)隔离及淘汰病残仔猪。
四、小结
猪呼吸道综合症(PRDC)是目前猪场危害最为严重的疾病。因其发病原因极其复杂,通过改善饲养管理,提高营养水平从而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因其疫苗免疫做了铺垫,给予药物发挥疗效的基础,但任何一种抗生素受抗菌谱的限制,对病原菌的敏感程度不一,不可能适合所有疾病,必须合理使用药物,视病情缓急轻重对症联合针对性的投药。
参考文献:
[1]吴清明,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M].兽医传染病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332-335.
篇8
论文关键词:丙戊酸钠,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
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期间常伴有冲动和攻击行为,具有很大的危险性,日益受到精神科专业人员的重视。丙戊酸钠,是一种不含氮的广谱抗癫痫药,属GABA转氨酶抑制剂,作为一种情绪稳定剂被广泛用于躁狂症的治疗,并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本文回顾分析我科2008年6月~2010年6月间住院用丙戊酸钠治疗的30例精神分裂症且具有攻击行为患者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0年12月间我住院治疗具攻击行为、精神分裂症患者30例,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总分>38分;外显攻击行为量表修订版(MOAS)评分总分4分以上。≥2种抗精神病药物治疗8周以上;排除脑器质性疾病,无严重心、肝、肾等躯体疾病、癫痫、药物过敏、白细胞减少史及严重的慢性衰退症状等。男26例,女4例,患者平均年龄(32.4±5)岁。病程(1~8)年,平均病程(4.5±3)年,住院时间0.5~3年,平均住院时间(2±0.5)年。
1.2方法 治疗以原用抗精神病药物维持不变护理毕业论文护理毕业论文,其中氯丙嗪15例,氯氮平8例,利培酮5例,喹硫平2例。加用丙戊酸钠,起始剂量为0.6g/d,平均剂量1~1.2g/d;
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4周用包括言语攻击、对财物的攻击、自身攻击、对他人躯体攻击4个分量表的MOAS各评定一次。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共18项,分别计算加权分及5个因子分,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4周各评定1次。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第2周、4周末各检查心电图、肝功能、肾功能及血常规1次。
2 结 果
2.1治疗前后患者在焦虑忧郁、缺乏活力、思维障碍、激活性、敌对猜疑5个因子分比较无显著变化。30例治疗后MOAS比较:降至0分者8例,占26.7%,不同程度改善者10例,占33.3%,无改变12例,占40%,总有效18例,总有效率为60%。
2.2不良反应 加用丙戊酸钠后,检查血常规、肝功能、尿常规、心电图均无明显异常。5例(16.67%)患者在治疗开始的2周出现轻度胃肠反应,饮食差, 恶心,8例(26.67%)患者出现椎体外系症状,7例(23.33%)患者出现嗜睡、口干、头痛,4例(13.33%)患者出现心动过速等不良反应,均经对症处理后减轻或消失。无因严重不良反应而停药者论文格式模板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3讨论
有研究显示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发生率高于普通人群,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的发生率更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往往与命令性幻觉、被害妄想、易激惹、猜疑、敌意和怪异行为有关;经抗精神病药治疗,大部分患者其攻击暴力行为会好转或消失,但对部分患者的冲动攻击行为疗效不是很理想。临床上常联合应用苯二氮革类药物治疗,可短时间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和激惹,但苯二氮茧类药物较快耐受、镇静和成瘾性的问题不易解决。有报道采用改良电休克(MECT)治疗可快速有效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冲动攻击行为[1]。另外,神经松弛剂氯丙嗪、氟哌啶醇急性期应用虽有良好效果,但较易出现锥体外系反应。
近年来,抗癫痫药丙戊酸钠作为心境稳定剂被广泛应用精神疾病治疗中,丙戊酸钠可强化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效果[2]。本研究结果显示:合用丙戊酸钠治疗具有兴奋躁动或攻击暴力行为、对抗精神病药物反应不佳的患者,有效率为60%得以控制或显著改善。Casey等通过多中心的双盲研究实验也发现,用奥氮平或利培酮合并丙戊酸钠比单一用奥氮平或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起效速度快、疗效好,可不增加抗精神病药的剂量,缩短了住院时间护理毕业论文护理毕业论文,安全有效,患者有很好的依从性。丙戊酸钠可强化不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单一治疗时无效,这些效应显然不能为稳定心境、减少冲动或抑制攻击所解释,而是改善了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症状,如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本组8例以氯氮平长期治疗,仍具有攻击行为,加用丙戊酸钠1~2周后攻击行为得到控制。原因可能是合用丙戊酸钠后提高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的疗效[3],阻断了电压敏感钠通道,减少神经递质释放,强化了不典型抗精神病药阻断D2和5-HT2A受体的效应有关。本资料中加用丙戊酸钠后,检查血常规、肝功能、尿常规、心电图均无明显异常。常见轻度胃肠反应,椎体外系症状,心动过速等不良反应,对症处理后减轻。无因严重不良反应而停药者。
总之,丙戊酸钠可强化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效果,可不增加抗精神病药的剂量,安全有效,患者有很好的依从性,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孔军,刘铁榜,杨海晨,等.MECT联合治疗伴兴奋攻击行为的难治性分裂症的对照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05,17(9):485-486.
[2]左代英,吴英良.抗癫痫药物在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应用[J].山东精神医学,2006,1(1)62-65
[3]贾晓.丙戊酸钠对氯氮平血液浓度和疗效的影响[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7,1(1):310-311.
篇9
关键词:内科;护理工作;组织和管理;疾病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466-02
1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文明程度的提高, 患者对医疗护理安全提出更高的要求, 医患纠纷呈上升趋势, 成为困扰医院管理者和医务人员的难题之一。因此, 减少护理不安全因素,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已成为当前医院护理管理面临的迫切问题。做好安全隐患的防范管理机制, 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防止发生医疗纠纷的重要保证。分析护理安全隐患的原因, 探讨减少差错发生, 保障患者安全的措施, 是护理人员尤其是护理管理人员面临的严峻课题, 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2内科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2.1由于护理人员工作不到位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就从内科护理人员的工作来看其隐患主要是因为医护人员的护理操作不规范、专业技术不过硬、缺乏应有的责任心或者对病人的人文关怀比较缺乏以及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等等这些都是带来安全隐患的原因。其中医务人员不规格的操作行为主要表现在没有按照医生的要求来严格的执行工作,发生越级代签的情况,或者没有及时、准确的记录病人的情况,没有及时的反映病人的病情。有的医务人员缺乏责任感甚至擅自的修改护理记录,导致记录不清晰带来护理的麻烦。法律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缺乏应有的卫生法律意识和医务人员自我保护意识,由于护士过多的关注病人的病情,而忽视了病人的感受以及病人的合法权力,比如隐私权、知情权等等造成对病人的伤害。
2.2由于管理不善导致的安全隐患:内科护理的管理制度直接影响到护理质量和安全,如果医院的管理者相对缺乏护理管理的意识,管理者自身的管理经验和素质不够,那么必然缺乏应有的风险防范意识,这样就会使得医院的安全管理工作非常的薄弱。这样就会使得医院制定的护理管理制度也不会健全,对医护人员的护理工作无法有效的控制和监督,其管理上的漏洞会使护理工作的安全隐患无法得到有效的控制。
2.3由于患者自身缺乏相应的知识导致安全隐患的存在:一般而言患者以及患者家庭或是社会都会对医院给予较高的期望,如果出现患者或者患者的家属对其医院的治疗表示不满意,那么他们往往会失去对医务人员以及护士的信任,这样他们就很可能不按照医生的要求来进行护理活动。正是因为这样不规范和不科学的自我行为导致了安全隐患的存在。我们知道对于患者而言由于其疾病的原因往往会导致其心理发生相应的变法,往往会出现患者对自己的疾病的认识不足,心理的承受能力差,这样就极容易产生焦虑不安的心理,导致做什么事都是心烦意乱,无法镇定,从而给护理工作带来无限的隐患。
3安全隐患的消除及防范措施
3.1努力提高内科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理论知识。一般而言内科患者的病程是比较长的,大多的内科患者都需要长时间的住院治疗,这样的话就对护理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护理人员有足够的耐心、爱心以及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给患者始终如一的照顾和护理。在工作中要不断的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增强医护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更新观念,不断的扩展自己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有能力面对各种突发状况,更好的完成护理工作。
3.2不断的加强和提高内科护理的管理水平。通过研究表明,内科护理的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了安全隐患发生的次数。医院的管理者必须要不断的加强安全防范意识教育,规范管理工作,对医护人员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法律法规教育,提高其安全意识。同时可以采用绩效考核与奖惩制度结合的管理方法,定期的组织护理理论与技术的学习,提高护理人员的水平。同时要不断的致力于护理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工作,努力建立健全护理管理制度,加强控制与监督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做好本职工作,有效的减少医疗安全事故的发生。
3.3不断的加强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教育指导,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和患者良好的沟通与配合可以有效的减少安全隐患的发生,在这个过程中护理人员必须要转变思想观念,必须要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做到以患者为本。要尊重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知情权、隐私权等等。必须一丝不苟的把本质工作做好,注重护理工作中的语言行为的适当,要努力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和谐的就医环境。给予患者以及家属温暖与关怀,只有在这样融合的护理关系中才能降低安全隐患,才能保证患者的早日康复。
4结束语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 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或死亡。在护理安全管理中, 必须抓好护理人员的安全质量教育, 提高护士对护理安全重要性的认识, 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加强质量控制, 严格控制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我科通过对存在隐患因素的认真分析, 并制定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加强护理安全隐患的干预能力与预见能力, 建立长效防范管理机制, 持续整改, 防患于未然, 大大降低了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闵燕华, 吴少华. 神经内科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 [期刊论文]. 《中国医药指南》, 2011年31期
[2]邱笑玲. 神经内科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 [期刊论文]. 《基层医学论坛》,2007年8期
[3]程红彦. 在内科护理中如何消除和防范安全隐患 [期刊论文].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年8期
[4]田翠芳. 对肿瘤内科护理安全隐患的研究与分析 [期刊论文]. 《吉林医学》,2011年36期
[5]奚春芬.神经内科护理常见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 [期刊论文].《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40期
[6]苏保华.神经内科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 [期刊论文].《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年5期
篇10
**年上半年“三基三严”培训及考核情况总结如下:
一、根据临床工作需要选择培训及考核内容,扎实开展三基培训工作,涵盖的内容包括:
(一)基础理论方面:包括与疾病诊断、治疗有关的医学基础理论。如:生理、病理、药理学、输液、输血的基本理论,常见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处理原则等基础理论。
(二)基本知识:包括为疾病诊断、治疗的临床医疗知识。如:医疗护理诊疗规范、各种疾病的阳性体征、各种检验标本采集方法。各种药物的基本成分、使用方法及适应症等。
(三)基本技能:包括卫技人员应具备的诊断、治疗的基本操作技能。和能根据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病人的病情,拟定出诊断治疗计划等的思维判断能力。
二、选用了多种培训方式方法
采用医院组织培训与科室集中培训两结合的方式方法。科室利用科主任查房,晨会交班及每周业务学习时间学习新知识,并对急救常用技术采用现场操作演练考核,定期举行急救模拟演练。
(二)加强对新入院职工的培训力度。医院严格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及职工个人专业要求安排新职工科室轮转。各科室均由培训、考核小组负责新入科人员的培训与考核工作,同时相关职能部门加大了对新入岗人员的监督力度,定期组织考核,使新上岗人员能够扎实有效的掌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保证医疗安全。
通过行之有效的“三基三严”训练与考核,临床人员的“三基三严”水平和临床工作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全院卫技人员“三基三严”培训合格率达到100%,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得到有效落实,服务作风更加扎实、严谨,病案书写质量有了明显的进步,危重病抢救成功率、疾病确诊率明显提高,患者满意度不断提升,医疗投诉明显减少,进一步夯实了医院的基础医疗质量,为医院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三基三严培训总结(二)
20xx年我院护理人员“三基三严”培训及规范化继续教育在院领导及各科护长的重视和支持下,园满完成了预定目标,现总结如下:
2、邀请省继教处到我院举办“护理继续教育培训班”,学时共45小时,授课的专家有主任护师林妹、医师协会名誉副会长XXX等,专家们理论扎实、临床经验及教学经验丰富,分别讲授了“护理最新信息通报”、“护理专业发展趋势及管理新理念”、“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心肺脑复苏—2014年急救指南解读”、“深化护理改革提高护理质量”、“推进优质护理服务持续发展”等内容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我院共有180人参 加培训班学习,并全部考核合格,获得Ⅰ类学5分证书。通过这次培训班的学习使我院护理人员更新了观念,掌握了新理论、新知识及新方法 医,学。全在。线搜集。整理。
3、派出到省内外进修学习1—3个月的护理人员共9人医学。全在分别为有护理管理和手术配合;派出护士长及护理骨干外出参加各类短期学术讲座培训班及参观学习43次,外出学习人员回院后向护理部进行了口头或书面的学习情况汇报,并安排科内、院内学习传达,起到以点带片的幅射作用,每月组织护理业务查房1次,进行操作考核一次,考核方法为每科随机考核X名护士,并将考核结果与科室绩效工资挂钩,科室每月进行技能和理论考核一次;对新上岗护士进行岗前培训;组织全院性护理人员“三基”、专科理论及规章制度考核共4次,平均参加考核率95%,对于考核不合格者给予补考,补考合格率100%。
“5.12”国际护士节举办护理人员技能竞赛活动,XXX等9名表现突出的护士,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这次竞赛活动,对于我院护理技能水平的提高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