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工艺美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9 05:45: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民间工艺美术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民间工艺美术论文

篇1

民间工艺美术源远流长,具有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蕴含着最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其民族地域特征最鲜明,其民族文化表征最显著。民间工艺美术来源于群众,具有广泛的识别性和鲜明的个性。平面广告设计作为现代艺术的一种形式,无时无刻不在受着民间工艺美术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往往是被动、自发的,而不是主动、自觉的。这种被动与自发性主要体现在:或仅是平面广告设计个案中采取或选取了民间工艺美术的某一种形式,或在平面广告设计个案中受民族文化、民族美术的影响而潜意识地体现一些民族文化、民族美术的特征。事实上,作为现代艺术的特殊表现形式,平面广告设计的一条最基本原则——易读性,即能准确传达信息,让受众清晰理解广告所表达的意思。把民间工艺美术的思维、理念、特殊表现手法、表现形式、造型特征运用在平面广告设计中,更有利于为群众与广告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从而更有效地形成广告效应。尤其是品牌推广本身必须具有入乡随俗的特点,民间工艺美术为品牌推广的平面广告设计地域化、特色化提供了依据。平面广告设计要走出一条“民族个性”的道路,就必须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中,并进行具有创造性的转化。

二、郴州民间工艺美术及对平面广告设计的启示

(一)郴州民间工艺美术

郴州民间工艺美术,是郴州当地文化与中原文化、客家文化与岭南文化的相互融合的独特产物,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艺术思维、艺术理念、艺术特征、艺术形式等方面具有鲜明的个性。但是在长期的实践中,郴州民间工艺美术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传承和运用。在分析整理郴州民间工艺美术的基础上,充分挖掘郴州民间工艺美术的积极因素,并创造性地应用于平面广告设计和平面广告设计教学中,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探索,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郴州民间工艺美术是湘南民间工艺美术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目前,专家学者们研究以郴州市民间工艺美术为主要,然后辐射整个永州市和衡阳市,即湘南地区。其研究主要从湘南古民居、湘南民间工艺美术、湘南民间石雕、湘南民间木雕等几个方面,对民间工艺美术进行了归类、分析和整理。依据研究角度的不同,对有关湘南民间工艺美术研究著作的代表作进行简要概括:

(1)具有地方特色的湘南古民居著作,如唐凤鸣著《湘南民居研究》、范迎春著《湘南宗祠——建筑及装饰艺术研究》、王铁著《2012中国高等教育设计专业名校实验教学课题:湘南民居印象》等。

(2)有关湘南民间工艺美术的课题与论文,如陆岚的湖南省社科基金课题《湘南民间工艺美术资源的挖掘利用与理论研究》、论文《浅析蓝印花布的色彩观》等。

(3)湘南民间石雕的研究课题和论文,如何次贤的课题《湘南民间石雕的人文内涵、艺术价值及其保护与利用研究》、论文《湘南民间石雕艺术的文化寻绎》《从湘南民间石雕艺术看中国民间文化的崇德立德意蕴》等。

(4)湘南民间木雕的研究论文,李曦《湘南民间家具的装饰特征研究》《湘南古民居的木材选用与木雕装饰》《湘南古民居木雕艺术》等。以上这些课题、论文、著作主要从研究郴州民间工艺美术自身的特征入手,广泛收集郴州民间工艺美术的作品,阐述民间工艺美术的概念并将其分类,系统的分析其造型、色彩及美学特征,部分著作还进一步研究了民间工艺美术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

(二)郴州民间工艺美术对平面广告设计启示(艺术造型的直接借鉴)

1.为平面广告设计注入新的设计灵感。传统民间工艺美术是现代设计的土壤并影响其的发展,传统民间工艺美术来源于群众,并为群众所熟知,平面广告首先得被广大群众认识、认同并接受,因此将民间工艺美术引入平面广告设计,既对民间工艺美术加以提炼与创新,又能让平面广告为人民群众所理解,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以达到广告宣传的目的。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先进的平面广告是国内学习和引进的主体,西方文化也在其中自然而然的传入,从而使中国传统文化面临严峻挑战,特别是民间工艺美术正面临消亡的边际,将其引入到平面广告设计中,既为中国平面广告设计注入新的设计灵感,又为民间工艺美术的继承和延续寻找到新途径。

2.为郴州地区的民间工艺美术传承寻找到新的载体。郴州民间工艺美术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艺术形式和表现方法,它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是中国人民群众辛勤劳动的结晶。由于受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影响,民间工艺美术的创作者和消费群体大量进入城市务工,使得郴州地区民间工艺美术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许多民间工艺美术正在加速消亡。将郴州民间工艺美术引入平面广告设计中,将为其生存找到新的传播载体,在传达给广告受众的同时,促进其转型与可持续发展,也将为现代民间工艺美术再设计与开发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3.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研究的一种有益补充。从文化传承角度的考虑,郴州民间工艺美术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中的一部分,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独特文化的不可替代性,对其文化艺术特点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是对中国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研究的一种有利的补充与完善。虽然郴州是中国的一个市,但其工艺美术是人民群众对大自然最纯朴、最直观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这种自然与纯真也是现代平面广告设计所追寻的。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对郴州民间工艺美术的探究,既是对中国工艺美术的一种补充,又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精神魅力的进一步挖掘,也将影响着现代平面广告设计作品的创作。

三、郴州民间工艺美术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应用

郴州民间工艺美术从源头上分析,是郴州当地文化与中原文化、客家文化与岭南文化的相互融合的独特产物,在艺术思维、艺术理念、艺术特征、艺术形式等方面具有鲜明的个性,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包括平面广告设计在内的现代艺术的启发和借鉴意义是可以预期的。但在可见文献中,还没有发现把郴州民间工艺美术应用到平面广告设计教学的研究,因此,这属于尚未涉足的领域,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突破意义。

(一)平面广告设计中如何应用郴州民间工艺美术

1.情感的继承。平面广告设计者只有在真诚理解郴州民间工艺美术创作者情感的基础上,才能深刻的挖掘劳动人民的艺术成果,并把他们的情感融入到自己的设计作品中。例如,在平面广告设计实践教学中,研究郴州大布江拼布艺术的一组同学,一开始只是在网络上搜寻整理资料,缺乏对拼布艺术实物的真实美感的体验,在老师的建议下,联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布江拼布绣传承人何娟,走进了她的公司,了解她的创作历程与民间工艺美术创作的情感体验,接触与了解到真实大布江拼布作品的魅力,他们满怀激情的研究进程PPT汇报,感染了每一位同学,也让班上所有同学了解了大布江拼布艺术绣,为后期拼布艺术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平面广告设计与民间工艺美术虽然在思维方式、表现手段、传达载体上有很大区别,但是对生活的热情、对劳动的赞美、对祖国的热爱是相同的,广告设计者在情感上的继承,也将为平面广告设计作品融入生命力,恰如其分的情感融入,不仅可以为平面广告设计作品增资天色,又可以使其具有亲和力,拉近广告受众的距离,让他们自然而然接受,做到润物细无声。

2.造型的借用与发展。郴州传统民间工艺美术造型丰富多彩,既有表达吉祥幸福的人物、动物花卉、文字、云纹、回纹、几何抽象形态等,又有广为流传的典故和成语,还有一些约定成俗的造型寓意组合。如果将这些丰富多彩的造型借用于平面广告设计中,将为平面广告设计开拓新的创作空间。如:陈秀同学利用郴州民间剪纸的造型形式制作了“南京青奥会欢迎您”平面广告作品,在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南京青奥会”专题设计大赛中荣获三等奖。郴州民间工艺美术造型的借用与发展,既丰富了平面广告造型语言,又为广告主融入消费群体奠定基础。将郴州民间工艺美术融入平面广告设计课堂教学中,既是对郴州民间工艺美术造型艺术的传承,也是对郴州民间工艺美术造型艺术的发展。民间工艺美术造型经过提炼再设计,既吸收其造型的精髓,又承载着广告主赋予的消费理念、价值引导、审美情趣等,是将造型特点、形式美感、大众识别性等融入到平面广告设计中,为平面广告设计注入新鲜血液,促进平面广告设计的发展。

(二)理念的创新

郴州民间工艺美术融入平面广告设计教学中,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创新:郴州民间工艺美术传承的创新、平面广告设计形式与内容的创新、课堂教学的改革创新。

1.郴州民间工艺美术传承的创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现代化工业文明的迅速扩展,物质消费方式和生存观念的急剧改变,导致许多民族的民间工艺美术在不断消亡和流变,郴州民间工艺美术也正在消逝。2014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潘鲁生就工艺美术的传承和延续指出,设计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精彩的创意设计可以使传统工艺美术焕发新的生机,既可以成为时尚产业的一部分、成为制造业人文工艺的增值部分,也可以以当代艺术的形态出现,重新建构审美、文化、生活之间的联系。高校具有文化资源优势,地方高校通过其教育幅射功能,可以对地方传统民间工艺美术传承发挥直接的、有针对性的作用和影响,地方高校平面广告设计与地方民间工艺美术只有合作互补、相得益彰,才能促进彼此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

2.平面广告设计形式与内容的创新,在“地方高校应用转型”的形势下,我院将艺术设计专业定位为“服务地方经济”,作为其主干课程之一的平面广告设计,将本地的工艺美术资源请进课堂,通过教学手段进行继承和延续,对平面广告设计表现形式进行创新的探索,对平面广告设计内容进一步丰富,将郴州民间工艺美术的吉祥寓意、造型特点、审美情趣引入到平面广告设计中,是对平面广告设计形式与内容的创新。

篇2

(一)郴州民间工艺美术郴州民间工艺美术

是郴州当地文化与中原文化、客家文化与岭南文化的相互融合的独特产物,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艺术思维、艺术理念、艺术特征、艺术形式等方面具有鲜明的个性。但是在长期的实践中,郴州民间工艺美术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传承和运用。在分析整理郴州民间工艺美术的基础上,充分挖掘郴州民间工艺美术的积极因素,并创造性地应用于平面广告设计和平面广告设计教学中,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探索,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郴州民间工艺美术是湘南民间工艺美术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目前,专家学者们研究以郴州市民间工艺美术为主要,然后辐射整个永州市和衡阳市,即湘南地区。其研究主要从湘南古民居、湘南民间工艺美术、湘南民间石雕、湘南民间木雕等几个方面,对民间工艺美术进行了归类、分析和整理。依据研究角度的不同,对有关湘南民间工艺美术研究著作的代表作进行简要概括:(1)具有地方特色的湘南古民居著作,如唐凤鸣著《湘南民居研究》、范迎春著《湘南宗祠——建筑及装饰艺术研究》、王铁著《2012中国高等教育设计专业名校实验教学课题:湘南民居印象》等。(2)有关湘南民间工艺美术的课题与论文,如陆岚的湖南省社科基金课题《湘南民间工艺美术资源的挖掘利用与理论研究》、论文《浅析蓝印花布的色彩观》等。(3)湘南民间石雕的研究课题和论文,如何次贤的课题《湘南民间石雕的人文内涵、艺术价值及其保护与利用研究》、论文《湘南民间石雕艺术的文化寻绎》《从湘南民间石雕艺术看中国民间文化的崇德立德意蕴》等。(4)湘南民间木雕的研究论文,李曦《湘南民间家具的装饰特征研究》《湘南古民居的木材选用与木雕装饰》《湘南古民居木雕艺术》等。以上这些课题、论文、著作主要从研究郴州民间工艺美术自身的特征入手,广泛收集郴州民间工艺美术的作品,阐述民间工艺美术的概念并将其分类,系统的分析其造型、色彩及美学特征,部分著作还进一步研究了民间工艺美术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

(二)郴州民间工艺美术对平面广告设计启示(艺术造型的直接借鉴)

1.为平面广告设计注入新的设计灵感

传统民间工艺美术是现代设计的土壤并影响其的发展,传统民间工艺美术来源于群众,并为群众所熟知,平面广告首先得被广大群众认识、认同并接受,因此将民间工艺美术引入平面广告设计,既对民间工艺美术加以提炼与创新,又能让平面广告为人民群众所理解,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以达到广告宣传的目的。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先进的平面广告是国内学习和引进的主体,西方文化也在其中自然而然的传入,从而使中国传统文化面临严峻挑战,特别是民间工艺美术正面临消亡的边际,将其引入到平面广告设计中,既为中国平面广告设计注入新的设计灵感,又为民间工艺美术的继承和延续寻找到新途径。

2.为郴州地区的民间工艺美术传承寻找到新的载体

郴州民间工艺美术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艺术形式和表现方法,它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是中国人民群众辛勤劳动的结晶。由于受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影响,民间工艺美术的创作者和消费群体大量进入城市务工,使得郴州地区民间工艺美术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许多民间工艺美术正在加速消亡。将郴州民间工艺美术引入平面广告设计中,将为其生存找到新的传播载体,在传达给广告受众的同时,促进其转型与可持续发展,也将为现代民间工艺美术再设计与开发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3.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研究的一种有益补充

从文化传承角度的考虑,郴州民间工艺美术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中的一部分,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独特文化的不可替代性,对其文化艺术特点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是对中国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研究的一种有利的补充与完善。虽然郴州是中国的一个市,但其工艺美术是人民群众对大自然最纯朴、最直观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这种自然与纯真也是现代平面广告设计所追寻的。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对郴州民间工艺美术的探究,既是对中国工艺美术的一种补充,又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精神魅力的进一步挖掘,也将影响着现代平面广告设计作品的创作。

二、郴州民间工艺美术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应用

郴州民间工艺美术从源头上分析,是郴州当地文化与中原文化、客家文化与岭南文化的相互融合的独特产物,在艺术思维、艺术理念、艺术特征、艺术形式等方面具有鲜明的个性,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包括平面广告设计在内的现代艺术的启发和借鉴意义是可以预期的。但在可见文献中,还没有发现把郴州民间工艺美术应用到平面广告设计教学的研究,因此,这属于尚未涉足的领域,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突破意义。

(一)平面广告设计教学中如何应用郴州民间工艺美术

1.情感的继承

平面广告设计者只有在真诚理解郴州民间工艺美术创作者情感的基础上,才能深刻的挖掘劳动人民的艺术成果,并把他们的情感融入到自己的设计作品中。例如,在平面广告设计实践教学中,研究郴州大布江拼布艺术的一组同学,一开始只是在网络上搜寻整理资料,缺乏对拼布艺术实物的真实美感的体验,在老师的建议下,联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布江拼布绣传承人何娟,走进了她的公司,了解她的创作历程与民间工艺美术创作的情感体验,接触与了解到真实大布江拼布作品的魅力,他们满怀激情的研究进程PPT汇报,感染了每一位同学,也让班上所有同学了解了大布江拼布艺术绣,为后期拼布艺术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平面广告设计与民间工艺美术虽然在思维方式、表现手段、传达载体上有很大区别,但是对生活的热情、对劳动的赞美、对祖国的热爱是相同的,广告设计者在情感上的继承,也将为平面广告设计作品融入生命力,恰如其分的情感融入,不仅可以为平面广告设计作品增资天色,又可以使其具有亲和力,拉近广告受众的距离,让他们自然而然接受,做到润物细无声。

2.造型的借用与发展

郴州传统民间工艺美术造型丰富多彩,既有表达吉祥幸福的人物、动物花卉、文字、云纹、回纹、几何抽象形态等,又有广为流传的典故和成语,还有一些约定成俗的造型寓意组合。如果将这些丰富多彩的造型借用于平面广告设计中,将为平面广告设计开拓新的创作空间。如:陈秀同学利用郴州民间剪纸的造型形式制作了“南京青奥会欢迎您”平面广告作品,在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南京青奥会”专题设计大赛中荣获三等奖。郴州民间工艺美术造型的借用与发展,既丰富了平面广告造型语言,又为广告主融入消费群体奠定基础。将郴州民间工艺美术融入平面广告设计课堂教学中,既是对郴州民间工艺美术造型艺术的传承,也是对郴州民间工艺美术造型艺术的发展。民间工艺美术造型经过提炼再设计,既吸收其造型的精髓,又承载着广告主赋予的消费理念、价值引导、审美情趣等,是将造型特点、形式美感、大众识别性等融入到平面广告设计中,为平面广告设计注入新鲜血液,促进平面广告设计的发展。

(二)理念的创新

郴州民间工艺美术融入平面广告设计教学中,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创新:郴州民间工艺美术传承的创新、平面广告设计形式与内容的创新、课堂教学的改革创新。

1.郴州民间工艺美术传承的创新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现代化工业文明的迅速扩展,物质消费方式和生存观念的急剧改变,导致许多民族的民间工艺美术在不断消亡和流变,郴州民间工艺美术也正在消逝。2014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潘鲁生就工艺美术的传承和延续指出,设计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精彩的创意设计可以使传统工艺美术焕发新的生机,既可以成为时尚产业的一部分、成为制造业人文工艺的增值部分,也可以以当代艺术的形态出现,重新建构审美、文化、生活之间的联系。高校具有文化资源优势,地方高校通过其教育幅射功能,可以对地方传统民间工艺美术传承发挥直接的、有针对性的作用和影响,地方高校平面广告设计与地方民间工艺美术只有合作互补、相得益彰,才能促进彼此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

2.平面广告设计形式与内容的创新

在“地方高校应用转型”的形势下,我院将艺术设计专业定位为“服务地方经济”,作为其主干课程之一的平面广告设计,将本地的工艺美术资源请进课堂,通过教学手段进行继承和延续,对平面广告设计表现形式进行创新的探索,对平面广告设计内容进一步丰富,将郴州民间工艺美术的吉祥寓意、造型特点、审美情趣引入到平面广告设计中,是对平面广告设计形式与内容的创新。

3.郴州民间工艺美术融入平面广告设计

篇3

一、丰富设计人才资源

培育良好创业环境,深挖地方人才资源。通过完善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吸引优秀人才。构建人才评估体系、人才信息平台和人才数据库,实现人才低成本流动。鼓励创业行为,在工商、税费、信贷等方面对中小型服务企业予以倾斜和扶持。

1.挖掘传统艺术资源,充分发挥老艺人带头作用

潍坊拥有为数不少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比如素有“中国年画王”美称的杨洛书,国家级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家庭式剪纸第二代传人范祚信,聂家庄泥塑的第二十代传人聂希蔚,潍坊风筝制作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韩福玲,潍坊木版年画专家张殿英,青州鲁绣抽纱有限公司花边大套专家卜范增等。这些民间工艺大师经过多年的积累和长期的实践,拥有大量从事民间艺术设计制作的经验,这些经验是课堂教学体系中所欠缺的。为了更好的培养人才,可以邀请老艺人、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做讲座,现场讲解演示各种民间工艺品的制作,传授传统技艺。

2.提高民间传统工艺从业者的艺术品位,提升其设计创新的能力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说:“民间文化的传承人每分钟都在逝去,民间文化每一分钟都在消亡。”所以,对于传统手工艺人才的培养已迫在眉睫。潍坊的民俗工艺资源数量大,分布集中,有很多民俗资源集中分布在一个村子内,从事旅游纪念品制作的人员大都是村民。如杨家埠有独具艺术特色的木版年画,又有保存完好的老作坊,还有新建的民俗大观园和对外开放的风筝加工厂。这些从业人员大都只是再重复已有的民俗手工艺品的样式、品类,基本不会涉及纪念品的设计开发。但这些人员拥有纯熟的制作技艺,只需提高他们的艺术涵养、设计创新能力,就会使潍坊的旅游纪念品制作创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可以依托潍坊大中专院校资源,举办各种设计艺术培训班或聘请专业教师现场培训等方式来进行。

3.发展科研人员和高校人员作为推动潍坊民间艺术产业的强有力后盾

一方面是因为地方高校或科研机构熟悉当地的人文环境,对民间艺术概况也有着比较深刻的了解,易于对民间艺术产生认同感,从而能进一步深入的挖掘民间艺术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另一方面,高校或科研人员具备较为深厚的文化素质,在对民间艺术的深入研究过程中,能将自身的文化知识储备与文化产业研究融为一体,有利于将民间艺术的理论研究推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更好地指导潍坊民间艺术产业的建设。

4.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培养创新型设计人才

潍坊地区拥有多所高等职业院校,其中7所院校开设与设计相关的专业,每年输出500名左右的毕业生,这可以作为潍坊旅游纪念品设计人才的一个重要来源。要将潍坊本地的高职院校艺术专业建设成为培养旅游纪念品设计人才的摇篮,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

一方面调整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逐步将民间艺术或民间美术置入课程体系,特别是潍坊地区具有较高文化内涵的民间艺术的加入,有利于加深青少年一代对民间文化的了解,并且有助于青少年对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开设创造性的课程,注重在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能力,指导学生树立现代设计观念,并能创造性地解决设计中的问题。

另一方面加强实践教学,推进工学结合。目前高职院校的设计专业的教学基本按本科院校的课程模式来进行,这样就会存在很多弊端,特别是设计教学内容与市场需要结合不紧密,导致学生就业时出现所学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需求严重脱节的问题。面对这一问题,可以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与旅游纪念品生产企业或传统作坊联合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设计水平,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增加对外联系,实现潍坊的国际化发展

一方面鼓励设计人员走出去,到世界各国及国内发达城市进行学习交流,参加各种国内外设计制作大赛,在学习经验、开阔眼界的同时也宣传了本地的民间文化。

另一方面,将先进的发展理念引进来。引进具有发展眼光、先进管理经验、超前设计思路的人才,为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服务。同时,加大举办学术研讨会、展览展销会等对外交流活动,使潍坊能够更开放,更先进,更加国际化。

二、实施人才品牌战略

实现名人为点,传承为线,产业发展为面的品牌战略,打造名牌社会和经济效应。

一是着力打造潍坊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等品牌,通过对老艺人的包装宣传,扩大潍坊民间工艺和旅游产品的知名度。鼓劢和帮助大师建立工作室,以便拜师学艺薪火相传,做好技艺传承。

二是加大传统工艺传承人、现代设计人才队伍的建设,通过举办学术研讨、开发论证、展览展销等方式参与社会活动,向各界推广优秀产品和优秀设计人员,提升其知名度,实现无形资产变有形财富,为潍坊旅游工艺品设计创新奠定雄厚的基础。

三是实现文化与企业生产相结合,依托企业现代化的设备技术,扩大旅游工艺品的生产,形成产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民间美术课程;资源;整合

民间美术是当地人们长期生活积累的产物,它是构成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立足于本土适应本土民间民俗习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面对外来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使原本浓郁的民族与地方特色的民间美术赖以生成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土壤面临危机,有的正逐步走向萧条,衰退和消亡。现代流行文化的价值取向正在让人们逐步疏远自己民族和地方文化。民间美术课程与民间美术文化资源相结合,传承民间美术文化是时代的需要,是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呼唤。

20世纪初,在我国鲁迅和郑振铎先生最早提出了对于关注和研究民间文化的倡议,至8O年代,国内兴起了一场乡土意识回归的思潮,在此影响下中央美术学院于1986年设立了民间美术系,在中国高等艺术学府首次开辟了对乡土艺术的研究与教学,与此之后民间美术课程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和其他几所地方美术院校相继开设,使民间美术融入现代艺术设计教学系统中的改革与探索加快了步伐。

高校民间美术课程的开设,不仅在大学生中弘扬了中华民间传统文化,具有“继承”和“传播”的天然优势与特殊功用。高校是通过对专门知识的系统传播和综合修养的规范培育,是在造就高等级专门人才的过程中,进行文明传承,推动社会进步的系统工程。

高校美术类专业民间美术课程在整个教学产研进程中形成丰厚的资源,如一、教育资源,体现在针对民间美术课程的教学研究所形成的教学大纲、教学课件、课程教案、编写的教材、发表的研究性的论文等;二、学生资源,体现在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提高,对传统民间文化遗产传承关注意识的提高,学生校内兴趣小组的建立与网络沟通推广平台的建立等。三、商业资源,体现在学生临摹作品和设计作品通过网络平台或与企业结合的方式、渠道进行发售。

如何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充分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从教学角度而言,对当地民间美术资源的普查与筛选,了解民间美术资源在地区与形式上的差异,探究民间美术资源的课程表现空间,并寻找本土资源课程开发与实际应用,拓展高校课程资源。选择具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倡导基于资源的师生教学方式。民间美术理论的收集和进一步研究,有利于民间美术的发展。同时对于教学内容的定位、更新和优化,通过精选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合理选择教学媒体,教学力求有很鲜明的特色和很强的针对性,这样才能达到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目的。由此形成了良好的课程教学资源,包括课程相关课件、教案、论文、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等。

同时,从教学成果的开发和利用上来说,教学的最终结果是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学生通过对民间美术课程的学习,从临摹学习到最终将设计与传统民间美术形式相结合,在对传统民间工艺继承的基础上,将现代设计元素注入其中使传统民间工艺焕发新的生机。将设计成品转化为产品,与企业相结合设计开发具有本地乡土特色的旅游纪念品等,也可通过淘宝等网络平台,将自己的设计品转化为产品,形成实际价值和资源。这种形式从侧面促进了传统民间工艺的传播和发展。

从校园民间美术文化的传播和发扬来看,通过成立校园民间美术兴趣小组,在校园倡导周末创意市集,搭建新浪微博平台,微信交流平台等方式,促进校园民间美术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此次,从思想育人角度来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的生活结构的变化,民间美术赖以生存的人文土壤日渐稀薄,很多传统习俗渐渐淡化,一些传统手工艺和民间艺术形式渐渐淡出我们的眼帘,甚至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危险。开发与利用民间工艺,可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兴趣与爱好,加深他们对民间艺术的理解;学习民间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文明,热爱家乡的信念和历史责任感;借鉴民间艺术的方法、形式,汲取其中的优秀传统,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都能得到锻炼与提高。通过对当代大学生的民间美术知识理论的传授,不仅激发和促进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品格,推进地方传统美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培养学生对地方传统民间美术文化的保护意识。

篇5

自上世纪70年代,18岁的王建华结缘南通彩锦绣以来,40年岁月如梭,她始终以一种虔诚的姿态,守望着这门濒危的刺绣艺术。如今,年近六旬的她依然辛勤耕耘在彩锦绣创作的艺术天地里,并以市级“非遗”传承人的身份,将传承与创新并举,用自己的努力,使南通彩锦绣在新世纪焕发出新的光彩。

40年如一日的默默坚守

“玉堂富贵”、“财源滚滚”、“麒麟送子”、“四季平安”……前不久,在南通市首届文化旅游产品创意设计大赛中,王建华的彩锦绣《南通传统年画图案系列》,以鲜明的南通地方特色,浓郁的民俗文化气息,精湛的制作技艺,跻身“十佳作品奖”。作品将南通民间年画与彩锦绣创造性地结合在一起,雅俗共赏,画面运用红、绿、金等明快的颜色,充满喜庆色彩,十分夺人眼球。

“这组作品共分为6幅小件,都是32cm32cm,便捷小巧,易于携带,融民族性、地方性、商品性于一体,适合做旅游纪念品。”王建华透露,不久,这组作品还将赴新加坡展出,进行文化交流。“能够获奖,我一点也不意外,这份自信正是源于我对彩锦绣这门艺术多年来的执著坚守。”57岁的她这样说。

1972年,中学毕业后,王建华进入原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刺绣组学习,“我还记得研究所的地点就是现在的少年宫,当时大伙都在车间里学习刺绣。”但令王建华意外的是,在她学习刺绣的第8天,就被领导看重,让她单独跟随老艺人张元芳学习,并共同完成彩锦绣《蕉香季节》。

对于刺绣,王建华似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喜爱,“我真的是干一行,爱一行,从事刺绣艺术,这是我的幸运。”她坦言,自己的经历很简单,从18岁接触彩锦绣,她就一直与这门艺术不离不弃。目前,她继续从事彩锦绣艺术研究,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刺绣技艺教授给一批学生。

南通彩锦绣充满着丰富的刺绣针法语言,与传统平绣相比,具有更强的装饰性和表现力。“彩锦绣艺术源于传统民间刺绣艺术,有其深厚传统文化的背景,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王建华坦言,彩锦绣艺术的装饰性,是对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回归,是对刺绣艺术本体语言的强化。在大型刺绣壁画、室内装饰壁挂、腰带、绣衣等方面的成功运用,说明彩锦绣有较宽的表现力。

在王建华看来,除了眼力好、耐心细致外,良好的审美眼光也是必不可少的。除了工作外,王建华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个有心人,她总是热切关注着人们的服装、饰品,遇到别致的图案,她总在考虑能否运用到彩锦绣创作中来。颈椎病、远视500度、腰酸背痛……尽管常年被刺绣“职业病”所困扰,但王建华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针线,不为名,不为利,为的只是内心深处那份对刺绣艺术割舍不下的情怀。

“刺绣,总能带给我平和的心境,只要我一坐下来刺绣,彷佛什么烦恼都消失了。”如今的王建华,每天的生活再简单不过,她不在家里,就在工作室里,那些细细的针线,对她永远充满着不可抵挡的魔力。

夫妻同心,合力弘扬通绣

丈夫设计画稿,妻子完成绣制,如此和谐地完成一幅幅彩锦绣作品,成为夫妇二人精神交流的完美载体。

王建华和丈夫黄培中交流最多的话题,永远离不开彩锦绣。黄培中长期从事工艺美术设计和艺术创作,其设计风格注重传统装饰语言和现代构成形式的融汇,蔚为大观且饶有意境。多年来,他们夫妇两人共同创作完成了大型彩锦绣双面屏风《神龙腾九州》、《海市蜃楼》,彩锦绣双面立屏《秦淮灯火》等多件精品力作。如今,黄培中大师工作室落户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王建华也成为工作室的彩锦绣研究人员,和丈夫一同在校园里,弘扬刺绣技艺。

翻开王建华的履历表,一项项荣誉证书成为她多年情系彩锦绣艺术的见证:双面屏风《秦淮胜景图》被评为省工艺美术“艺博杯”大奖赛金奖,并入选中国刺绣艺术馆2007年度至2011年度迎春精品展;双面屏风《海市蜃楼》获得江苏省第三届轻工美术设计展评二等奖,并赴法国巴黎参加“2003年中法文化交流”锦绣江苏――中国江苏工艺美术精品展;《水乡》等4件彩锦绣作品入选“第六届中国艺术节江苏省民间工艺作品博览会”;参与制作的《长城万里图》、《九龙壁》、《高原胜景图》等大型彩锦绣作品参加首届全国壁画大展……

其中,双面彩锦绣屏风《海市蜃楼》继承了传统刺绣中戳纱工艺的优良传统,并有所创新,运用丝线,调动了戳纱工艺的表现能力,塑造出近乎仙境的古建筑群,收到了梦幻般的视觉效果。“眼下,我正在和学生一起创作一幅新的《海市蜃楼》,由6块小屏风组合而成,同样是双面绣,但在针法和技艺上将大大超越旧作。”王建华透露,这几年,她潜心研究创新了大量纳锦针法,大大增强了彩锦绣的表现力。

而被江苏省政府收藏的彩锦绣作品《秦淮胜景图》则采用了40多种针法,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南京夫子庙的繁荣景象,“这是一次对画稿的再创作,从这个意义上说,彩锦绣不是对画稿的单纯模仿,而是用刺绣自身的本体语言展示画面。”王建华如是说。

努力行走在传承的路上

去年11月27日,在纺院的黄培中工作室内,《郑和宝船》、《忍冬凤鸟》、《秦淮胜景图》……一幅幅由王建华创作的精美彩锦绣作品布置在工作室的各个角落。而女徒弟葛话晴正在她的指导下,一针一线地创作一幅新的彩锦绣作品。“前阵子,我还专门将师傅这次在全市文化旅游产品设计大赛中的获奖作品借到学校展览了,很受学生欢迎呢!”身为市三中的美术老师葛话晴介绍,自去年她拜师学艺后,在师傅的悉心指导和帮助下,她还将南通彩锦绣这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了中学校园,在广大中学生中传播和弘扬这门艺术。如今,市三中还专门成立了彩锦绣工作室,并将之作为学校美育教育的一大课题,目前,已有近10名中学生跟随葛话晴学习彩锦绣制作技艺,为这项“非遗”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下一步,王建华还将亲自为这批中学生辅导,将传统文化的火种撒向更多年轻一代。

前年4月,南京艺术学院也特邀王建华前往开设刺绣专业课程,在宁授课半个月内,手把手指点南艺设计学院染织专业的30名大学生学习南通彩锦绣。前年11月、去年8月,该校的学生又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再次来通,跟随王建华学习完成了彩锦绣的大量针法练习。目前,南艺已经将“南通彩锦绣的学习与传承”确立为染织专业的一项长期教学及科研项目,并先后收藏了王建华的两幅彩锦绣作品――《花房》、《苏州园林》。

事实上,彩锦绣艺术是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自上世纪60年代初,在传统民间纳纱绣(亦称“戳纱”)“点彩”、“纳锦”针法的基础上锐意创新,且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总结,发展起来的新绣种。作为源于传统民间刺绣的新样式,被专家学者誉为“传统与现代成功的结合”,曾在行业里受到广泛的关注,至今已经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历程。

篇6

引言

中国现代的马勺脸谱文化起源于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李继友先生将传统的社火脸谱绘制在木马勺上,使得社火马勺脸谱逐渐成为一种装饰艺术品。社火马勺脸谱最初是祭祀活动中先民对天地鬼神的敬畏和敬仰的一种体现,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富有美学价值的民间手工艺。陕西社火马勺脸谱采用鲜艳的颜色,通过线条、图案的间隔和穿插,色彩巧妙的组合和分布,在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有统一,既对比强烈,又和谐统一,使得人物特征明确,加上图案具有原始图腾的风格,具有强烈的象征性,给人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和完美的艺术效果。马勺脸谱色彩大胆绚丽、造型厚重古朴、风格多变不一、左右高度对称,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和极高的研究价值。论文以马勺脸谱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大量实物及图片资料的深入分析,从马勺脸谱实物及图片入手,分析马勺脸谱造型元素,归纳与总结造型元素特点,用因子分析法提取马勺脸谱造型中的谱式、色彩、纹样等,探索中国优秀的传统造物审美思想与现代设计的结合方式。

马勺脸谱造型因子提取

1.谱式因子提取

马勺社火脸谱的谱式概念是民间手工艺人经过无数代人的摸索和经验提出的。艺人在绘制大量的脸谱时为了便于记忆,按一定规律总结出不同的谱式,以便于社火脸谱的绘制。这是一种类型化、程式化的绘画方法。社火脸谱中谱式依据塑造角色的身份和性格等的不同可以将脸型分为对称型、破型、旋型、固定型、立体型五大类。对称型多表现忠正、庄严、尊贵的任务;破型多表现刚强、勇猛、不稳重且身份相对不高的人;旋型多表现凶恶、残暴且身份不高的人;固定型用来表现一些特定的角色,如包公、关羽、赵公明、杨任等。在马勺脸谱中,一般多采用的是对称型谱式。这也形成了马勺脸谱左右高度对称的艺术特色。

2.色彩因子提取

色彩是社火马勺脸谱最重要的视觉元素,它不仅能够给观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还是用来表现所塑造角色身份、性格的重要工具。色彩处理上,民间多以大红、大黑、大绿、大黄为基调,间以粉红、青紫等色,或以黑、白二色为各鲜艳色彩的间隔介色。黑白二色强有力的调和作用使原色彩艳丽却不浮躁,在对比中更厚实沉着。马勺脸谱色彩属于中国民间美术的色彩体系,因此具有中国民间美术色彩体系的特点。“民间美术色彩不只是具有欣赏功能的物质存在,更是创作者与受众进行对话的一种文化语言。体现了民众心理的深层需求,代表了具有普遍意义的意识存在,是民族心理感情和文化思想的综合载体。”象征性是中国民间色彩体系的鲜明特征,其内部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伦理内容。在社火马勺脸谱中亦是如此:红色多表现忠正的形象,粉红色多表现老年的文臣武将,黑色多表现刚直的形象,绿色多表现侠义豪爽的形象,黄色多表现身份尊贵或性格刚烈、暴躁的形象,青色多表现勇敢凶猛的形象,蓝色多表现草莽豪杰的形象,白色多表现奸诈的形象,金、银色多表现神仙、妖怪类形象。民间艺人将此编成口诀:“红为忠勇白为奸,黑为刚直青勇敢;黄色猛烈草莽蓝,绿是侠野粉老年;金银二泽亮,专画妖魔鬼神判。” 赤、黑、黄、青是马勺脸谱中最主要的几种色彩。红花脸是马勺脸谱中数量最多的一类。进一步运用观察法、比较法、和因子分析法对红花脸马勺脸谱中的主要色彩,进行更深入地提取,取得最具特点的色彩,最后归纳出这几种代表色:红、黑、蓝、绿、黄、白。

3.纹样因子提取

纹样是马勺脸谱除了色彩之外另一最具特色的要素。陕西社火马勺脸谱的纹样稚拙,造型夸张豪放。繁杂的纹样也是马勺脸谱粗中有细的体现,以细腻、柔和之美中和过度的粗犷、雄壮。马勺脸谱的纹饰、图案使得角色具有更好的辨识度,也使其色彩纹饰更为丰富,更具艺术观赏价值。纹样作为一种具体事物具有时代的象征性,因为各个时期的纹样各自代表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所以不可避免的被烙上时代文化的印记。而象征手法的广泛运用是我国传统纹样的一个明显特征。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实践与摸索中形成了一定的公众审美标准,并为所见的事物赋予了独特的内涵与象征意义。这使得事物不仅仅停留在表层的外在形象,还上升到了情感化的境界。马勺脸谱中所运用的一些纹样正是符合群众共同的民族文化情感的。宝珠纹、佛手纹、太极图、火苗纹、旋纹、金钱纹等都是较常用的纹样。

结论

从陕西马勺脸谱入手,提取马勺脸谱的造型因子,运用图案学、构成学的知识,并考量传统文化中色彩、纹样的感情化象征,重现民间传统文化与民族情感的光辉。探索当代社会背景下传统文化的发展,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提取和延伸。

篇7

一、民间美术课程的设立

教育是对美术文化传承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我国美术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其文化蕴含着我国整个时代的发展历程,诸如:时代的政治、生活、经济等等内容,属于最丰富的文化形态之一,是传统文化的基础内容之一。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每个地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行为习惯、欣赏水准等等,使得美术文化也呈现出地域特色,诸如:西域、乌江流域、东北地域等等他们的地域特色不一样,所创作的美术也不尽相同,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随着民族的同化,时代经济的发展,文化媒体的出现,使得地域美术文化的传承成为尤为关键的问题,新一代的青年对民间美术文化认知呈下降趋势,为了更好的继承、保留、发展地域美术文化,高校开始增设民间美术课程,以必修课、公共课、讲座等方式来对地域美术文化进行宣传,引导更多的人对地域文化的发展、变革等知识有个初步的认知和了解。可以说,现在高校美术教育都开始民间美术文化这一课程,为地域美术文化的传承提供一个发展的平台,引导学生来欣赏地域美术作品,了解各个地域的美术文化特点、审美观点、创作原则等等,有意识的在教育中渗透地域美术文化。如:西安美术学院邀请陕北著名的剪纸艺术家高凤莲到学校来开展剪纸艺术教育活动,让学生熟悉、认知陕北地域美术文化的技巧、风格等。再如:长江师范学院属于乌江流域,他们在开展民间美术文化课程时,以乌江流域民间美术研究所为依托,采取实践教学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掌握一些蜡染、陶艺、泥塑等美术文化,这样运用教育途径来实现对地域美术文化的传承。

二、地域美术文化研究机构的建立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国作为民族、地域大国,其不同的风俗形成了不同地域特色的美术文化形态,而不同的地域差异性决定了多元化美术文化的生命与价值。为了将这种美术文化价值更好的延续,我国大多地区都设立了专门的地域美术研究机构,借以整合了地域美术文化,建立了一定的地域美术文化体系。拓展了教育的传承途径和范畴。如:江苏以江苏人学单位为中心成立的民间艺术研究所,其宗旨是“弘扬民族文化,保护和研究中国民间美术。”其重点是挖掘地域美术文化,整合地域美术文化信息,开办地域美术文化的实践、宣传、展览等活动,将江苏地域的美术文化相关技艺开辟一条传播途径。再如:河北省以河北科技大学为中心成立了“中国冀派内画艺术中心”,将冀派内画的一些创作技巧、实践经验、工艺美术等相关文化知识进行整理,从而让更多的人众来鉴赏、学习,促使大众对地域美术文化有所了解,增强大众对地域美术文化的情感。我们知道,时代以及审美的发展,使得美术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建立一个集保护、研究、发展、经营为一体的地域美术文化研究机构能够有效的缓和目前美术文化的发展现象,对地域美术文化的“后继有人”进行实际的弥补,进而,有效的唤醒地域美术文化的生命力。

三、地域美术实践活动的开展

地域美术文化在教育体系中的出现以及建立地域美术文化研究机构,为地域美术文化的传统提供了一定的发展途径。而想要地域美术文化从根本上让大众深入认知,明确地域美术文化在发展中的地位,必须开展一些地域美术实践活动,诱发群众的参与,让地域美术发挥其作用和价值,促使其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地域美术文化的传承。地域美术文化本身是以群体的形式发生和发展的,是劳动者集体生活、智慧、需要、理想愿望的体现,呈现出的特点是群众性、地域性、民族性等等。因此,我们开始结合大众的需求开展一些地域美术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实现地域美术文化的渗透、传承。美术文化与地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性,中国地域文化多种多样,其美术文化也应试多种多样的,人们可以结合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来开展地域美术实践活动,诸如:就剪纸美术文化,南方可以开展佛山剪纸、福建剪纸、莆田礼品花、扬州剪纸、浙江戏曲窗花、浙江民间剪纸等剪纸活动,而北方则可以开展蔚县剪纸、山西剪纸、陕西民间剪纸、山东民间剪纸活动等等。其活动形式可以是美术工艺展示,也可以是调查报告,论文竞赛等多种形式来激发大众参与的积极性。进而,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来强化大众对地域美术文化信息的了解,诸如:宗教、经济等方面的文化。这样以来不仅仅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丰富了群众文化项目,而且能够让地域美术文化在传统文化的领域中拥有自己发展的空间,深化了地域美术文化的渗透和传承。

总的来说,地域美术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显著的民族特色。我们应基于这种传统的地域、民族特征,吸取其艺术文化精华,努力发扬地域精神,探究地域美术文化传承途径,将地域美术文化作为主导性工作来开展。借以来充分挖掘地域美术文化所特有的艺术文化价值,最大限度的传播、发展它,力争让更多的群众来加入对地域美术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中来,借以来确保地域美术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美]小威廉姆.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篇8

目前艺术学院倡导的学院派艺术在文化价值观念上是单一的、欧化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式也是单一的。民间艺术学科在中央美院的大力支持下,发展很快。尤其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下,把民间美术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文化体系及教学体系率先引入中央美院教学中。美术教育应该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接轨、与西方文化接轨、与民族民间艺术接轨。民间艺术学科在学院教育中的发展,涉及到艺术院校文化与艺术教育体系的扩展与整合。美术学院不仅要教西方的视觉价值体系,也要关注本民族自身的文化传统在大学艺术教育中的研究,实践、寻找一种符合这种艺术价值文化体系的教学方式。

我们想通过“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审美价值应用性研究”,明确高校就是一个传统文化的学习园地,以青年为主体的大学,是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传承、创造、发展的主体。随着老一辈艺人无声的故去,许多民族民间艺术也随之悄悄的消失。活态的民族民间艺术的消失是永远的,是不可再生的。整个社会对民族民间艺术的认识不够,缺乏抢救与保护资金,民族民间艺术原生态传承受现代社会冲击大。一个民族文化的创造力是建立在民族文化基因发展基础上的,其实也是要靠青年群体参与的。所以将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审美教育引入高校是至关重要的。

一、研究内容: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

研究目标:民族民间原生态艺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起源和最初形态,作为我国美术传统的主流,作为今天应该重点研究的,主要是指那些“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那些“自然形态”的东西,而不是经过专业工作者“取之”、“用之”后再创作的东西。作为大学教育——一个智能、知识、信息集合的现代基地,不了解本民族的现实、丰富的传统文化的存在,而只去学习西方文化,那么大学教育为社会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在能力实现上将受到怀疑。不是西方的月亮就比东方的月亮圆。文化既要多元化,更要本土化。只有保持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可持续发展,才能在精神上独立、成熟起来。

二、研究视角、途径

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具有持久的审美价值和永恒的魅力,在时间、空间上的一种独一无二的存在,在复制品、批量产品泛滥的今天保持着神圣性、权威性、不可复制性,从而更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研究价值、收藏价值。民间工艺美术的作者(生产者),往往世世代代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等条件,陶冶不同地域居住者的气质。地产的资源,提供了在那个地区产生特定作品的物质基础。各民族的风格习惯和文化传统,有着各自特殊的爱好方式和心理因素。

1)“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保护与调研”——乌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象一个大海,每个人来到乡间田野,都会发现许多令人激动的民族民间艺术。随着老一辈艺人无声的故去,许多民间艺术也随之悄然消失。活态的民族民间艺术的消失是永远的,是不可再生的。然而我国的民族民间艺术的现状并不乐观,整个社会对民族民间艺术的认识不够,缺乏抢救与保护资金,民族民间艺术原生态传承受现代社会冲击大。随着乌江流域民族原生态民俗旅游市场对民族民间艺术遗产无止境、廉价的滥开发,由于对民族民间原生态艺术价值认知肤浅,缺乏文化规划,对原生态文化艺术造成文化误导和原生态破坏。近期形式有所改善,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社科院也在积极准备民族民间艺术方面的普查抢救工作。我们希望通过对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传统特色的村庄和民间工艺、民间艺人进行有计划的考察和采访,文字记录、拍摄照片、录音采访、收集实物资料等同步进行,积累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在考察调研、采风的基础上,分门别类的加以整理、研究,进行个案分析,并写出考察报告。民间工艺文化生态保护的具体内容和措施:举办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民艺藏品展,目的也是在唤起年轻一代对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的认识和兴趣。感受到民间文化的魅力,意识到民艺在民众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借西部大开发的机遇,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这项工作中,表明传统文化的生态建设是需要全社会的重视才能完成的,如同自然生态保护一样,它是全社会的义务。如果能唤起人们的生态意识,唤起人们对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的重视。应该说比仅仅完成一项科研课题更有意义。

2)“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引入高校审美教育——在国家大范围推行基础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院有幸承担了“重庆市中学美术骨干教师市级培训”工作,在培训过程中,我们对《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实施以及在基础美术教育教学的应用与实践进行了探索,根据重庆市大农村的现状,在“新课标”的精神下,结合地域特色,开发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资源,建设特色教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中央美术学院在国内高校率先将民族民间艺术正式、系统引入高等教育。标志着建国以来,真正开始了在中国教育体系中把本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引入高校教育教学体系中,预示着更多与文化遗产相关新学科的延伸。目前中国民间美术史上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审美价值应用性研究几乎是片空白,地方志上有零星记载。随着电脑广泛应用,许多画家用电脑喷绘取代画笔,我们的学生一上装饰图案、广告设计、包装设计等课程,只会想到用电脑做。提到外出写生只想到广西、陕西、云南丽江,而不想到乌江流域最具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的龚滩、龙潭等地。说明我们以往的教育忽略了对学生宣传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的教育,本文想通过“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审美价值应用性研究”,如苗族服饰审美功能研究、乌江流域传统建筑审美意识、乌江流域民俗文物审美情趣、乌江流域民族服饰文化符号与文化内涵、乌江流域民族民间色彩的“情感”特征、乌江流域民族民间色彩的现代特征、乌江流域民族民间蜡染艺术装饰图案美学特征等应用性研究,将乌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引入高等教育,非美术专业学生可以选修,美术专业学生必修课。我们的学生来自四面八方,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艺术教育,让学生了解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辉煌的历史,继承、发扬优良传统,今后他们走到哪里,就可以将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带到哪里。唤起更多的人们对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的关注。

篇9

论文关键词:文化产业;凤城;文化建设

文化作为一种产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当代综合国力与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被公认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文化产业也已经成为区域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力地推动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在区域综合竞争和提高区域整体实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显突出。为了助推辽宁省凤城市文化产业发展,为“十二五”期间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凤城文化建设和繁荣献计出力,笔者作为凤城市委党校的教师,对凤城文化产业的发展环境、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瓶颈、解决难题的破解之道进行调研和分析。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凤城市文化产业的概况

(一)现状

1.文化娱乐业健康发展。全市娱乐行业逐步从过去杂乱无序的膨胀过渡到繁荣有序的稳步发展阶段,形成了多门类、多层次、多形式、多投资主体的文化娱乐市场。目前,全市有网吧75家,歌舞厅51家,台球室5家,电子游艺7家,音像制品零售出租41家。

2.文化旅游业方兴未艾。我市辖区内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凤凰山山城,景区内的高句丽古长城遗址是国内现存高句丽时期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山城,距今有1500多年历史,已被列为国家100处保护大遗址。以大梨树农业生态旅游区为龙头,构建满族民俗风情旅游带。

3.民间艺术产业蓬勃发展。凤城市晶涛景泰蓝工艺品厂,成立于1998年,是目前辽宁省内唯一一家集工艺开发、设计、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景泰蓝珀晶画专业生产厂家。现有资产总额461万元,其中固定资产240万元。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516万元,利润61万元,上缴税金33万元。

凤城满族荷包,被认定为“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满族荷包的制作人黄加祥于1999年10月,筹办凤城满族手工艺品厂。满族荷包2001年参加丹东旅游商品设计大奖赛,获一等奖。2002年参加中国首届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获银奖,同年6月被评为“辽宁省十佳旅游纪念品”。2010年参加上海世博会,在短短的几天展出里,获得了较高的赞誉和较好的经济效益。

4.印刷、广告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我市现有印刷厂29家,复印社36家,图书报刊零售出租29家,电子出版5家。

(二)凤城发展文化产业的有利条件

1.经济实力优势。凤城是市场经济比较活跃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2011年我市已经进入全国百强县。经济的快速发展,直接拉动了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为凤城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资源优势。 凤城是历史文化名城,文化积淀丰厚。凤城又是优秀旅游城市,山清水秀,民俗独特。丰富的人文资源和旅游资源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资源条件。

3.文化品牌优势。凤城的民间文化源远流长,满族民俗文化,以及景泰蓝和满族荷包等民间工艺美术品,艺术精湛。

二、凤城文化产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产业发展缺乏总体战略和强有力的政策扶持

在文化产业的规划方面,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尚缺乏一个清晰、明确的发展规划,长期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尚未形成。同时,在政策上亦缺乏扶持民营资本进入文化市场的优惠政策。

(二)缺乏开拓创新的人才

目前我市文化市场经营从业人员主要来自个体经营人员,缺乏专业化人才,尤其是能够从事文化产品开发和文化产业运作的人很少,难以适应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对文化产业的投资不足

目前,政府对文化部门的投入经费不足,文化事业投入比例偏低,国办文化没有起到主导地位。同时,引导民间资本投入的办法不多,金融政策与资本市场的支持不够,文化企业形不成规模,文化基础设施难以适应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大力发展我市文化产业的意见和建议

(一)出台“一个决定”,把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摆在更突出的位置

建议制定一个关于大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明确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意义、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为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明方向。一是要把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争取在几年内使文化产业成为全市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二是要创新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三是提出加大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举措;四是提出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导,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二)创立“一项基金”,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建议市政府在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创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

(三)建设“一批基地”,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的集聚效应

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有重点地扶持推进一批行业性产业基地建设。要重点支持晶涛景泰蓝制作、满族荷包工艺等。

(四)打造“一批品牌”,推动文化旅游业发展

我市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要打造出具有文化特色的品牌旅游。凤凰山山城开发建设项目,围绕古山城,建设项目包括滑雪场、大型主题公园(按目前国际最流行的嘉年华模式建造)、多功能休闲会馆、国际赛马俱乐部、国际滑翔俱乐部、水上乐园、客运观光索道、高丽民俗村等。通过凤凰山古山城的品牌,带动相关的旅游服务业。大梨树影视城,自06年建成,已经拍摄了多部国内有影响力的电视剧。但目前风格比较单一,是民国时期建筑群的风格。可以通过政府投资或者招商引资的方式,扩建改建,使影视城的风格多样化,吸引更多的影视剧组来拍摄,同时带动旅游的发展。

(五)培育“一支队伍”,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一要制定文化人才资源开发培养和引进规划;二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把急需的高层次文化人才作为引进重点;三要加强人才培养;四要建立激励机制,奖励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

篇10

在世界不同国家、地区,存在着各式各样的扎染技法,使用的材料各不相同,图案也因自然环境、社会情形、经济状况以及宗教信仰、文化类型等诸多方面的不同而千差万别,使扎染艺术异彩纷呈、丰富多样。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门古老的防染技艺正在逐渐流逝,在不断探索扎染技艺的过程中,要立足于本民族传统,自觉以民族文化艺术为基础,继承中国工艺美术的优秀传统,将民族工艺文化融入现代工艺设计,让它以多种形式、多种姿态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为人们使用,为人们欣赏。

一、白族扎染艺术的历史溯源

白族是聚居在我国云南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 扎染是白族古老的手工印染工艺,古称“绞缬 ”,又名“撮缬”,“撮晕缬”。缬,是指色彩斑斓的意思,后来在民间也指染色显花的织物和染色显花的方法。扎染是用线、绳对布料进行紧固的结、系捆、绑、缝扎,然后放在染液中煮染,由于扎结的外力作用,使得面料染色不均匀,拆除扎线洗去浮色后,面料上就会出现奇特的色彩纹路。由于线、绳扎结面料,从而起到对染料的防染作用。并且,由于扎结中绳线捆绑的松或紧,会在面料上产生局部染色深浅、明暗渐变的色晕效果,这正是扎染工艺的奇特之处。

扎染工艺有着悠久历史。据史书记载,早在一千多年前,白族先民便掌握了“染采纹秀”的工艺。宋代《大理国画卷》所绘跟随国王礼佛的文臣武将中有两位武士头上戴的布冠套,同传统蓝地小团白花扎染十分相似,可能是大理扎染近千年前用于服饰的直观记录。在经过不断发展后,扎染已经成为白族的特色工艺了,尤其是到了唐朝最鼎盛的时期,扎染在白族地区已成为民间时尚,扎染制品也成了向皇宫进献的贡品。唐贞元十六年,南诏舞队到长安献艺,穿着的舞衣"裙襦鸟兽草木,文以八彩杂革"就是扎染而成的。宋元时期,由于扎染工艺制作复杂,耗费大量人力,宋仁宗下令将扎染制品只作为宫廷所用。明清时期,白族的染织技艺有了相当高的水平,甚至出现了染布行会。到了民国时候,扎染已经成为每家每户都会的技艺,以一家一户为主的扎染作坊密集著称的周城、喜洲等乡镇,已经成为名传四方的扎染中心。近年来,大理染织业还在不断发展,周城已然成为远近闻名的手工织染村。

在大理,扎染工艺的学习和继承,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作坊式生产方式。扎染艺术是白族姑娘喜爱学习的一门手艺,当地的人们也以扎花技术的好坏来评价一个女孩是否聪慧,所以,大多数女孩们从小就跟随妈妈、姐姐学习扎花(技艺,扎染技艺在这里代代相传,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云南大理白族独具特色的扎染艺术。现在,扎染作品除了满足百姓日常生活的需要,比如作为服饰和婚嫁仪式中的装饰用品之外,还逐步形成了产业结构链,可以为旅游纪念品卖,给当地百姓带来财富。

二、白族扎染艺术的工艺与技法

白族扎染工艺主要有扎花、浸染、漂晾三道工序。首先是扎花,将布料根据事先设想好的图案进行扎结,捆绑,捆绑的松或紧要掌控好,因为这直接影响到后来扎出的图案效果。然后是浸染,染色时,需要将扎好的布料放入染料中重复冷染,隔一段时间取出放在空气中氧化数十分钟,之后又放入,反复之前的步骤直至将布料染出较深的蓝色。最后,漂晾、拆线,被扎紧的布料起到防染作用,呈现出各式各样的花型。扎染工艺技法多种多样,制得的花纹的色晕肌理美而自然,采用不同的技法,其所成的纹饰效果也各不相同。防染就是按照预先设计的图案效果,运用缝、捆等方法对纺织面料进行挤、压处理,这是扎染工艺至关重要的一步。从扎染艺术的发展概况和图案变化看,扎花主要归类为捆扎和缝扎:

第一,捆扎。捆扎是用线、绳子等将面料根据自己设想的图案,从而起到防染作用的扎结方法。经典纹样—圈纹就是由捆扎而成的。捆扎的时候,随意捏起面料的一角为圆心,将伞状的布褶用线缠紧,扎出来的圈纹也随之出现各种圈纹。又或者,可以将两手将整块面料随意、均匀抓起,使之成为团状,然后用线或绳子将其规整或随意捆成球形,染色后,可以得到纹理自然、色彩斑斓的效果。

第二,缝扎。缝扎是用针、线在面料上按照事先绘制好的图案缝制,然后扎紧,从而起到防染作用。缝扎最适合表现变化丰富的图形,分为平缝、卷缝和钉缝等几种缝制方法。平缝是最主要的缝扎方法,上下针交错拱针,适宜表现各种线条。卷缝是将面料对折,将针按同一个方向刺入、拔出,抽紧线。卷缝的线形有着丰富的变化,适合表现具有韵律感的形象。钉缝是在面料的一点上用针线钉住缝紧的缝制方法,主要塑造点状散花形,一般局部折叠面料,再钉缝。由于缝扎技法运用自由,适于表现各种自然形态,所以白族的扎染制品图案丰富,花鸟鱼虫、几何图形等与当地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在白族扎染品中比较常见的纹样有蝴蝶纹、花卉纹、抽象几何纹等其他一些动物的纹样。

色彩运用鲜明和谐是白族扎染图案最为显著的特征,白族扎染图案的色彩运用对比十分鲜明,同时,白族人非常重视色彩的协调搭配,使扎染图案并不因对比鲜明而浮躁。云南白族扎染的色彩运用显现出鲜明的特征,图案大部分用蓝色,白色两种颜色进行装饰,这与白族人特有的习惯有关。白族人的扎染原料来自于自己种植的板蓝根,从这种植物中提取的就是蓝色,因而,这种颜色的使用频率最高。扎染使用蓝白二色还因为白族人尚白,以白为美为尊,他们认为白色是吉祥的象征,将“白”作为自己的族称,以白色为服饰的主要颜色。蓝色,也是大理白族颇爱的颜色,他们认为蓝色是希望、纯朴、实在、感情真挚的象征,蓝还表示为洱海的水。

三、白族扎染艺术在现代日用品设计中的应用

日用品是指日常生活中的需要用的物品,是应生活中衣、食、住、行的需求而产生的,生活的内容、形式、直接影响到日常用品的存在和发展,换句话说,人们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会产生什么样的日用品。 把日用品按人们的生活方式作相对的划分可以分为:个人日常用品、家庭日常用品及其他日常用品。按照用品的使用频率或范围划分为:日常生活用品、奢侈品。按照用途划分有:洗漱用品、 家居用品、 炊事用品、装饰用品 、化妆用品 、床上用品。

现代日用品的设计强调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在设计中不管是造型、材料选择还是工艺制作,都是既要美观又要实用。多元化的发展方向使得日用品设计在设计方法、设计理念、设计思维等方面呈现很多的现代特征。我们都有过在使用日常简单用品的时候不方便的情况,很大原因是设计师对于产品人性化的把握不到位,看看我们身边的日用品,水杯、鼠标垫、纸巾筒、钥匙圈、文具、家居用品、厨房用品等等,每件物品都很简单,但却有不同的操作方法、设计风格和用途,我们不可能都需要学习才能正确的使用。好的日用品是让人一眼就会用,而且是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方便而不是制造麻烦的,方便及好用的人性化设计是日用品设计最重要的原则。

如今,国家提倡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大理作为我国旅游市场中当仁不让的前线城市,在国家的号召下要更加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扎染工艺品作为白族最具特色的工艺品,得到了大力推崇。扎染具有极高的商业价值,同时,扎染工艺也是相当具有发展前景的一项工艺,它可以满足人们对穿着的需求,同时也可以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而且还生态环保。

我国民间扎染艺术丰富多样,扎花精巧细致,色彩朴素淳厚,运用范围广泛,目前市场上的扎染制品不仅包括服装、围腰、头巾、背心、布鞋、挂包等,还包括了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如台布、床单、门帘、窗帘、布伞等,另外还有运用于大量旅游纪念品。可是现如今市场上的扎染制品,大多纹样传统,款式传统,花色单一,毫无创新,质量参差不齐,没有品牌形象且缺乏包装,并不被大众所欢迎。当下的重点是尽可能的保留扎染传统技艺,同时结合时代的潮流开发出更多独具特色的扎染图案、花样,让扎染保持与时代同步,扎染制作要找准目标市场,进行相应的产品开发设计,如与手机壳、背包、服饰等物品结合时尚趋势,才能使扎染商品成为大众所喜爱,进而促进其传承发展创新。

结语

人类的任何艺术创造都是一个寻求美、理解美和表现美的过程,扎染的工艺制作也恰是如此。要想使传统与现代结合,就要我们在不断探索扎染技艺的过程中,要立足于本民族传统,以民族文化艺术为基础,继承中国工艺美术的优秀传统,将民族工艺文化融入现代工艺设计,让它以多种形式、多种姿态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为人们使用,为人们欣赏。

五、参考文献

[1]杨镇圭.白族文化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4:169

[2]杨建军.扎染艺术设计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86

[3]张枫楠.浅析周城白族扎染纹样[J].大众文艺,2014,(1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