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建设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5 18:02: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图书馆建设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媒体资源库
l数字图书馆概述
1.1什么是数字图书馆
传统的图书馆、资料馆、博物馆、档案馆收集了人类大量的随着时间的进程而遗留下来的文化、历史、文字的痕迹。对于传统的这些资源集藏地只能通过目录的方式和物理介质借阅的方式供给公众和学者使用。同时,大量的企事业单位在本身的发展过程中也随着时间的变化从小到大,随着产品的不断变化与升级而遗留下来大量的产品资料、客户信息资料、研发过程的经验与教训及大量的实验数据等,对于大部分的传统企业,这些资料的一部分进入了企业的技术档案,但是大部分被认为没有用处而长期搁置,在一定的时间后在进行集中销毁。
同时,大量的专家学者在传统的资源集藏地和各个实验室寻找很多数据,并在这些数据与资料中找到那些规律性的东西或被忽略的但被证明是有价值的东西,形成新的知识与理论。这些资源集藏地和单位遗留下来的资料是形成新的知识与理论的基础。新的理论与知识是在对于前人的大量的成果基础上量化后进行总结提高的结果。
计算机和互联网是20世纪人类最重要的技术发明之一,随着玎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应用的普及,人类创造及产生的各种电子数据呈爆炸性的增长态势。面对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怎样高效的利用这些信息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图书馆作为人类信息文明进步的象征,己出现了几个世纪。在这些时间里,图书馆一直承担着信息的收集、整理及将有组织的资源提供给用户的功能。但在新的形势下,图书馆怎样发挥为人类信息有序组织的功能,怎样在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中去尽快发现、查找到用户所关心的资源,怎样打破原来传统的服务模式,适应新的要求,己成为图书馆及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内容。在此背景下,美国提出了mgitallibrary的概念,在国内直译为“数字图书馆”。对于这个翻译的准确性,多年来一直存在争论,但目前其含义已逐渐明确。
数字图书馆,是面向未来互联网发展的信息管理模式。以数字资源的制作、存储、管理、传输和服务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图书馆技术,是2l世纪国际科技文化竞争的焦点之一。数字图书馆涵盖多个分布式、其大规模、可互操作的异构多媒体资源库群,可面向社会公众提供全方位的知识服务。可以说,数字图书馆将实现对人类知识的普遍存取,并最终消除人们在信息获取方面的不平等。它既是知识网络,又是知识中心,同时也是一套完整的知识定位系统。数字图书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共享,协同工作和个性化服务代表了一种先进文化。
1.2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区别
数字图书馆是利用数字技术采集、存储和保存信息并高效率的提取存储信息的技术载体。数字图书馆绝不是图书馆的数字化,数字图书馆己大大地突破了传统图书馆的概念和范畴,数字图书馆将成为未来社会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重要支撑点和前提性条件。而相对图书馆的常规服务内容而言,数字图书馆将使图书馆实现革命性的变革。
数字图书馆要求以新的方式执行图书馆的功能。包括新型信息资源、新的采访和馆藏发展方向与方式,尤其是有更多的资源共享和电子订购服务,新的存储与保存方法、新的分类和标引方式与用户新的交互模式,对计算机网络更多的依赖以及图书馆在人员智力构成、组织和经济等方面的显著变化,都与传统图书馆大相径庭。数字图书馆和传统图书馆主要业务的比较如表l所示。
数字图书馆和传统图书馆主要业务比较表l
业务范围
传统圈书馆
数字圈书馆
馆藏的发展与管理
选择书刊、加入馆藏、典藏、书架维护、装订与保护
选择适于电子转换的资料或已数字化的加入馆藏版本的管理与控制系统维护
采访
了解需求、资料具体采购、资料送达、费用支付
了解需求、用EDI方式订购电子资料、将现有的资料转化为电子资料、版权管理、费用支付
编目
手工编目
自动编目
标引
人工标引
自动编目
目录
卡片目录
元数据
借阅
预约、流通、催还、定题资料服务
提供暂时性资料、传递资料、自动传递有关信息、互联的图书馆问交换资料、通向传统图书馆界面
读者服务
帮助用户查找和检索资料,指导用户利用图书馆,并对读者使用资料的情况汇总
组织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引导联机帮助建立读者使用情况文档
数字图书馆的出现给传统图书馆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主要表现在信息存储、处理、检索、传递、管理等方式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今后衡量图书馆服务能力和水平的主要标志将是能否拥有丰富而有用的信息资源,以及能否为用户提供全、新、快、准的信息服务。
数字图书馆需要建立起选择和采集文献的新标准。电子资料的选择和采访对于长期以来熟悉纸制资料的图书馆工作人员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现在数字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应该是信息专家和信息工程师,是信息系统的建设者,也是使用者的向导和顾问,为了适应新的需要,图书馆工作人员应具备以下的素质:
(1)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
(2)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3)很好的诗算机、网络、通信等新技术的应用能力;
(4)较强的专业基础知识;
(5)较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在读者服务方面,数字图书馆也将是一种全新的服务。用户们所提出的咨询问题不再仅局限于文献检索,更多地关心有关数据库的内容,如何选择数据库和使用检索系统,操作机器和使用远程通信软件等方面的内容。
1.3数字图书馆意义与功能
可以预见,数字图书馆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会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但到底应怎样去理解它,笔者认为:
(1)数字图书馆应该是一个数字文化平台,其中应包含各种各样的内容,如网上图书馆、网上书店、网上文化中心等;
(2)数字图书馆还应该是一个数字教育平台。人们通常在图书馆里进行自学和继续学习,数字图书馆同样应提供这样的教育功能,可包含网上业余教育中心,在职教育中心等;
(3)数字图书馆也应是数字资源中心。目前我们的各种资料(如网上资料,自己产生的电子数字资源)都是分散保存在各个部门及部门内的各个中心,不能统一的进行调度和处理,使这些资源的使用效益大大降低,不能客观发挥作用,利用数字图书馆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由此可见,数字图书馆绝不仅仅是数字化的图书馆,它应该是文化的传播媒体,是文化产品的网络商务平台,是数字资源组织、开发和利用的基础,是网络文化中心和网络文化的聚集地。数字图书馆实际上是一个网络应用系统的数字信息资源基础数据库,这个库存有声音、文字、图像等信息,是分布式的,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跨库查询,它的信息组织是按统一标准组织有序的电子信息,它是运行在高速宽带网络上将采用数据仓库、数据挖掘、数据推进等高新技术,为读者提供方便、快速、全面的服务。要检索一份资料,只要提供某个检索点,计算机就能提供相应的资料。文化事业既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基础的重要支持,以数字图书馆为核心的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以此提高收集和使用知识的效率,并带动以大文化为基础的文化经济产业的快速发展,加快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数字图书馆与知识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数字图书馆所藏的各类信息对于知识经济的整个过程是必不可少的。数字图书馆的数字化馆藏凭借高新技术可以方便地被人们利用,它能够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提高人们使用知识和信息的效率,为知识创新提供了条件。知识和信息的消费对于数字图书馆来说,如同读者来到图书馆阅读文学作品,欣赏多媒体出版物一样,可以起到增长知识和陶冶情操的作用。
2该大学数字图书馆建设综述
2.1该学院图书馆概况
这是一座综合性图书馆,是该大学最大的文献信息资源库。
该大学图书馆新馆总建筑面积2万多m2。建成后无论是藏书量还是建筑规模,都在省内名列前茅。新馆还适应信息化、开放型图书馆的要求,把图书馆建成具有一流设施、一流服务、一流管理水平的现代化图书馆,充分地发挥传播知识、传递信息,进行社会教育、参与学术研究和保存文化遗产的功能,为师生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要实现上述目标,就必须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全面实现业务工作及办公自动化,对图书采访、编目、流通、文献检索、参考咨询实行计算机管理,逐步建立起内容丰富、精确高效的馆藏书目数据库、二次文献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和多媒体数据库;充分利用因特网共享信息资源的优势,开展网络信息服务。在新的信息化条件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业务整合,提供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服务,结合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的建设,在新馆信息化建设中,在保持原有服务职能的基础上,建立功能完善的局域网络,依托网络通讯技术,担负起图书馆自动化网络中心的重任,同时,通过多渠道的电子化数字资源的建设,真正将图书馆建成该大学的信息中心,为其信息港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2.2该大学数字图书馆建设目标
2.2.1数字图书馆定位
该图书馆在图书馆界的定位:新馆网络支撑环境应达到省内一流国内先进。系统建设应达到国际90年代中后期水平。新馆的计算机网络建设应立足国内,放眼未来,在该大学地区图书馆群体中起到龙头和主导作用,并达到国内同类图书馆的先进水平。
在地域信息网络建设中的定位:图书馆是地域性信息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大学图书馆作为本地较大的文献信息资源库,应当成为地域信息服务系统中的一个关键的信息集藏地。并成为未来该大学乃至全市信息港中主要的信息集散地和信息出纳口。
在地域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定位:在全市数字图书馆各个中心中,该大学图书馆将是重要的数字图书馆的分中心之一。数字图书馆技术集传统图书馆的自动化系统和正在建设的信息服务系统为一体,对信息基础中的图书馆资源、档案馆资源、情报系统资源、博物馆资源进行资源重组,使其在网络上最大限度的服务于各个地域和各种人群。
2.2.2数字图书馆目标
该大学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在全面实现资料采、编、检、流集成系统的基础上,充分采用先进、成熟的网络支撑和信息处理技术,构建整体有序、可靠实用、结构开放和信息高度共享的系统信息网络。
采用国际上先进的,能够处理多文种、多种载体文的,数据格式与检索协议与国内国际主流图书馆业务自动化处理系统全面接轨的集成化业务管理系统;立足于读者服务这个中心,实现读者服务质的飞跃。拓展服务空间,实现远程检索浏览;扩大服务深度,不仅能够利用本馆的数据资源,而且通过网上信导航建立虚拟图书馆,为读者检索利用因特网海量信息资源提供方便;通过网上自动应答、智能检索等手段实现读者服务工作的智能化,提高读者利用图书馆的效率;
建立一个拥有宽带多媒体传输能力、信息资源蔼度共享、与外部网络联接通畅的局域网系统,充分移植Internet技术,组建自己的Intranet内部网;
建立地域图书馆信息协作网络。包括本地区的联合采编系统、数据库共享体制和馆际互借系统,并发展数字资源建设和服务的协作网络;
建立完善的馆藏书目数据库,同时立足本馆实际,逐步建立系统的二次文献数据库和包括馆藏善本、该大学历史文化等在内的各种全文数据库,建立品种齐全的电子文献数据库。馆内日常办公系统实现自动化和无纸化。
为了达到以上的目标,此次系统建设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跨库、跨媒体的联合检索。目前国内的数字信息组织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因此我们一定要做到无论资源库数量多少,各库构成如何复杂,必须能为用户提供统一的检索界面,在同一界面上必须同时显示各类资源并能够在线浏览和播放,还能支持足够大的并发量;
(2)资源的无障碍组织。数字资源,都必须能够按使用需求进行组织,可以无障碍地提供组织好的信息给用户;
(3)多样的特色数据库建立。各种各样特色数据库的建立,也是该大学图书馆满足重点用户主要需求要做的基本工作之一。按相关需求自动生成所需的特色资源库,是提高资源服务效率的主要方式之一,因此,系统一定要能够从各个信息源中按一定规则自动生成数据库的功能,并且为了更好地满足这些用户的需求,让用户本身参与特色资源库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系统也应该提供这些功能;
(4)充分的个性化服务。根据读者的阅读情况自动记录阅读速度、传递相关信息,真正实现网上借阅、提供代检代查服务,将使读者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信息服务;
(5)实现跨馆检索。怎样更好地为用户提供更多的资源,信息的共享成为唯一手段。同样地,在传统模式下,馆际互借只是一种愿望,但在新的数字图书馆平台上,在网上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才变得现实起来。因此在系统建设中,我们一定要做到馆与馆之间的跨馆检索,特别是与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及中国数字图书馆国家中心的联结成为我们此次平台建设必须要实现的功能。
2.3某大学基础业务工作上要实现的功能
2.3.1图书馆传统业务工作的自动化网络化
现化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是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基本条件,其动能特点包括:管理机制和运作模式都应基于Internet/Intranet网络环境进行设计;具有先进稳定的体系结构;全面实现图书馆传统业务工作自动化、网络化,支持网上书刊文献电子商务系统;和国际先进系统相接轨,支持相应的各种标准和协议,实现读者的个性化服务。
要实现馆藏数据库合并,实现书目数据与馆藏电子全文数据库的挂接。
2.3.2数字资源建设上要实现的功能
根据该馆的建设需求,电子资源建设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为引进成熟的数字资源数据库产品;一种为自建特色资源数据库。
2.3.3引进电子资源
引进电子资源包括电子期刊、电子图书镜像资源、联机数据库等,同时要实现这些电子资源的图书馆服务。
2.3.4自建特色数据库
自建特色数据库包括学位论文'''');">论文数据库、古籍善本数据库、其他特色数据库等。实现部分馆藏资源的数字化,需建立小型数字加工系统。
2.3.5资料的初始数字化加工
资料的初始数字化加工主要包括纸质文件的扫描、缩微平面的数字转换、音视频的压缩等;需要相关的软件及硬件。本建设项目中要根据需要和加工成本核算决定引进数字化加工设备的形式和规模。
2.3.6元数据的加工整理
元数据的加工及整理,需要一套元数据的标引系统,将相关数据进行分类、定义,按规律存人数据库,然后将加工后的元数据进行,也就是将此元数据库加入到全文检索数据库内。
2.4该大学用户信息服务上要实现的功能
2.4.1Web信息服务
建立方便、友好的网络化信息服务平台,简单而有效的宣传图书馆,图书馆信息,实现信息服务的网络化和多样化,在原信息服务中心基础上实现:
各种电子资源的整合,实现跨媒体跨数据库资源的全文检索;将图书馆不同架构下的数字资源实施整合,建立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数据库的集中管理,实现跨平台、跨数据库检索,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获取渠道;如数据库检索、网上读书、馆藏目录查询(不是简单的oPAc)等,实现检索结果显示于同一界面,将信息的关联性显示的全面、智能、简捷;建立完整的网络数据库检索指南和学科信息资源导航系统。
2.4.2传递服务系统(ILL)
该系统要实现用户原文传递服务的网络服务,实现用户注册管理功能;除用户信息管理外要将电子会议和收费标准返回到用户登记的电子信箱;用户申请管理功能。
2.4.3信息检索服务系统
该系统主要实现文献代查代检服务的网络化管理,包括文献检索服务,即开题立项、研究中期、直到成果验收的文献查询检索服务(文献收录及被引用检索服务)。该系统应实现:用户注册管理、用户提交检索申请、用户咨询。
2.4.4网上读书
首先满足读者的在线搜索需要的图书,包括书目关键词等以及基于内容的全文检索,在线阅读各种文献,其次,可以任意翻页、放大、缩小、查找等操作,获得最新的图书方面的信息,在线发表自己的作品与评论。
2.4.5多媒体视频音频点播服务
建立一套支持多人点播节目的视听系统。该资料可以购买已经制作好的,存储在服务器硬盘里,内容包括括多媒体外语教学影片、教学课件实习演示系统、古典音乐欣赏、历史文化、世界经典影片等,该系统对网络设备及机器性能要求较高。包括视频点播VOD栏目各学术演讲、经典影片、科技、英语教学片等。音频点播栏目包括外语系音频资料的网上、古典音乐欣赏教室、语音教学教室等。
2.4.6网上学科导航数据库
建立重点学科信息网站,根据该大学图书馆支持的重点学科发展需求收集网络信息资源重新组织、整合为有序整体。
此系统要具有以下的功能:
(1)自动监控互联网网页;
(2)能根据用户的需求及预先设置在互联网上抓取相关信息;
(3)能自动对所抓取的信息进行分类;
(4)能自动进行资源的整理,生成元数据库;
(5)具有各种检索功能(自动)。
2.4.7电子阅览室
建立完备的电子阅览室和多媒体教室的管理系统,提供馆藏目录系统查询、光盘镜像服务器检索、馆内多媒体资源服务、Intenet信息检索服务、网上读书、情报检索教学服务。
2.5该某大学管理上要实现的功能
2.5.1图书馆一卡通服务
在馆内实现一卡通管理,就要实现在基础信息上的统一,即要实现信息管理系统、图书馆业务系统和一卡通系统基础数据的统一,实现整个馆的读者服务和管理的统一。
2.5.2办公自动化系统
图书馆办公自动化系统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组成部分,该系统的建设要以网络为基础,以计算机为现代化管理手段,集图书馆的业务、人事、财务、档案、设备等系统功能为一体,又与图书馆业务自动化系统紧密相联,实现数据资源共享、提高办公效率的综合管理。
2.5.3网络管理应用监控功能
该功能应实现网络设备、UP5电源的自动监测和管理。随着数据应用服务的增加,图书馆的服务器的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多,这些服务器上都承载着重要的应用系统,及时监控这些服务器的正常运行是维护人员的重要职责。该功能可以对应用系统服务器进行集中监控。
5.4远程教育功能
作为近年来发展较快的远程教育的主要方式之__网络教育已逐渐成为广大用户接受终身教育的主要手段。网络教育具有三个基本要素:利用信息技术搭建的网络平台;海量的信息资源;掌握并熟练运用先进信息工具的教育机构。
在信息网络支持下的网络教育,可以实现不同地点交互地、有选择地进行学习,更好地为广大社会人士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满足他们学习知识与提高技能的要求,可以实现更广泛的资源共享,加速人才的培养。网络教育将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拥有虚拟的课堂及校园,可以使教育得到面向全社会,面向读者的个体需求。
该大学图书馆的数字图书馆建设,同时也应该是该大学重要的网络教育的基地之一,通过与国内外各教育单位的联合,利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提供的较高条件平台,为馆内读者及广大人民群众开展多种多样的教育服务,是我们此次数字图书馆项目的重要功能之一。
在此次的系统平台的软硬件建设中,我们必将统筹考虑网络教育分布性、多媒体特性、对各种应用软件的需求,并将结合该大学数字图书馆平台网络教育的发展,做好规划,积极组织相关的资源建设,使该平台能真正发挥作用。
2.5.5辅助功能
辅助功能主要包括在线发表评论作品和科技论坛'''');">论坛服务;TP、E-mail、服务器;外网用户的安全认证及数字资源版权保护;无线网络服务;图书馆阅览室等读者相对集中的地方配置了无线接入设备,采用自动的IP地址分发技术,实现读者无线上网服务。
篇2
我校图书馆有一个结构比较清晰,大致范围容易界定的读者群,教师、学生、科研人员构成了我校图书馆的基本读者群,要从现有专业和规划建设专业入手,分析读者数量时,考虑到学校中的专职科研人员、教师、博士生、硕士生、行政人员、教辅人员、本科生也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同样应把他们划归科研读者群中,了解各层次读者对文献信息需求的差异。
制定藏书补充计划,要充分体现藏书补充的原则,即藏书的针对性、系统性、特色化和资源共享原则。计划要有充分的前瞻性,在认真总结过去和现在的藏书内容和藏书利用倾向的基础上,丰富和完善藏书的利用率。
广泛运用现代化手段整合开发图书馆信息资源,完善、制作自己的网页。由于各种信息系统纷繁复杂,不同载体形态的信息资源之间缺乏联系,各种信息系统缺乏内容共享与传送要求的界面。用户为了查全信息,不得不在许多系统中寻找,如:外语书经常附带的听力光盘或磁带,常常找到了书找不到光盘或磁带,大大降低了信息查询的效率。整合信息资源就会使复杂的检索方式,检索界面达到统一,相关的信息排列在一起,无用的信息被剔除,这样不断地更新,也就避免了盲目地查找,提高了查全率和查准率。
建立起具有特色的学科收藏、特色服务、特色氛围。我馆应根据其发展需要,做好调研,适时地调整馆藏方向,构建与之相匹配的馆藏体系。随着我校的学科专业不断增多,综合性越来越强,读者需要的文献呈现出专业性、深入性、全面性的趋势。应有重点,有计划地采购图书,建设具有专业特色的馆藏文献体系。在满足教学要求上下功夫,开展馆际互借、代查、代借的同时,也要兼顾相关的边缘科学、交叉科学、及一些新兴学科的收藏,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全”的馆藏原则。
二、拓宽服务领域,深化服务内容,开展特色服务
随着科技文献量的激增和文献载体的多样化,科研人员时常感叹查找文献的费时费力,因此,图书馆要主动与科研部门联系,开展专题咨询服务,使科研人员集中精力搞研发,加快知识的传播和应用,建立跟踪同行的研究动态,了解国内外竞争对手在研究工作中使用什么样的信息资源。
图书馆应经常通过电子信箱、电话等手段开展参与服务和互动服务,在学校的各院、系委任一位或几位专家负责院、系的图书文献信息方面的收集工作,及时反馈给图书馆。同时,图书馆按主要的科研方向培养几位优秀的馆员,加强图书馆与院、系的联系沟通研究馆员要定期向科研院、系介绍图书馆的新资源、新服务、新动向。
目前,我馆由于受到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开展个性化服务的手段比较单一,服务的深度不够,不能很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因此,要想改变现状,提高服务质量,图书馆必须拓展服务方式,发展有深度的定制式服务,即个性化服务,就是向用户推送期刊目次的一种个性化信息服务,它采用过滤技术解决了信息过载、信息垃圾等问题。这也是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的重要措施,进而提高了推荐质量。
同时,可以借助电子邮件,由人工参与信息推送,由智能软件完成的全自动检索推送,一般由用户向系统输入自己的个人档案信息+需要的信息+信息主题,由人工智能软件进行针对性的信息检索,最后系统定期将信息推送到用户终端。其最大特点是实现用户一次输入请求,定期不断地接收到最新的信息,充分体现了信息服务的主动性。
三、强化自身素质,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多种服务技能
搜集读者反馈信息,有利于购书经费的合理使用,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图书馆办馆理念。在此基础上应充分认识图书馆是为读者服务的社会组织,是造就高素质人才的公共场所。同时,开展对读者的培训工作,使他们了解和掌握文献检索的知识与技巧,检索语言和检索策略的使用、检索途径的确定。使读者学会用多种途径索取自己所需文献资料,特别是对每届入校新生的培训,根据我馆的实际情况“一站式服务”介绍流通部、信息部等部门时,应由各部门具体操作人员讲解,通过部门实际操作规程总结出有利于我馆建设发展的规章制度及如何利用图书馆。
四、牢固树立读者至上、读者第一的思想,转变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
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促进了图书馆的服务方式进一步向多样化发展,馆员服务创新的知识和提供服务的能力,取决于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图书馆服务方式,应树立服务到家思想,转变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应利用现代网络平台,提供各种数据库服务以及多种在线服务或离线服务,如信息推送、网络呼叫、智能、适时咨询、个性化链接这些服务方式和方法极大的丰富了图书馆服务的内容,强化了图书馆的服务功能。由于时代在不断发展,服务创新是图书馆一个永恒的课题,所以我们要不断探索服务创新之路,善于捕捉图书馆变化的新形式、新动向。勇于创新,把图书馆建设成集教育、科研、学习、成长为一体的理想殿堂。
参考文献:
[1]杨玛萍.论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
[2]张建文.对新时期高校图书馆建设和发展的思考.文教论坛,2007.
[3]卢继红.高校研究型图书馆服务创新体系建设.机械管理开发,2004,(10).
篇3
2004年9月,同志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同时也向全党提出当前历史任务,给全国各族人民指明了现阶段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大方向。只有和谐,人民才能安居乐业,社会才能健康稳定,国家才能长足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主旋律。构建和谐社会,就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和谐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努力追求的理想。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事业中,图书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图书馆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彻底改变观念,体现和谐社会精神,对此图书馆要有清醒的认识,本文拟从图书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图书馆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途径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求教于同行。
1图书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1.1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图书馆在体现自身价值、寻求政府支持,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充分重视。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和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地方政府看到了图书馆在经济建设及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最大限度降低了图书馆社会效益的非直接性,凸显图书馆的社会文化价值。图书馆在调整职能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为当地经济、文化事业做贡献,更好地为地方领导的“政绩”锦上添花,甚至雪中送炭。图书馆尽量贴近国家政治重心,紧密联系当前实际,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一是围绕国家“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国民素质。发挥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财富保存者和社会教育、知识传播者的作用,真正体现图书馆作为社会大众深造、进修、终身教育的“没有围墙大学”的功用;二是抵御文化侵略,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当前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明显,包括中华文明在内的人类许多文明瑰宝、精神财富正受到来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腐朽文化、拜金享乐主义的无情侵蚀,许多优秀的、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传统,有的遭到损害,有的甚至已被湮灭、同化,有的危在旦夕,对人类文明安全、各国文化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而文化生存是民族生存的前提条件,一旦一个民族的文化消失了,这个民族也就从世界民族之林中消失了。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财富保存者能够担当起抵御资本主义文化侵略的责任和义务,起到保卫我国文化安全的战斗堡垒作用,因为图书馆有识之士深知,一旦文化消亡了,图书馆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皮之不存,毛将附焉。
1.2开展文化活动、丰富人们业余精神娱乐生活
最根本的目的是确实发挥图书馆的作用,图书馆贴近国家政治重心,发挥社会功能,密切配合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开展丰富多彩、卓有成效的文化教育工作和活动。比如福建省图书馆邀请厦门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易中天到福州开题为《城市个性与城市文化》的讲座,近千人的场地座无虚席,受到了福州市民的热烈欢迎,既丰富了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也使得公共图书馆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得到提高和加强。又如,最近易中天、于丹、纪连海深受老百姓喜欢,其书《品三国》、《于丹〈论语〉心得》、《纪连海新解乾隆朝三大名臣》颇得大众喜爱,正处热销之中,尤其是易中天的《品三国》,引起了广大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公共图书馆抓住机遇,多购入这些书及相关图书,加强宣传,让更多的读者到馆借书,扩大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体现价值。
图书馆在提高我国公民国民素质,抵御西方文化侵略,保护传统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占领文化阵地,丰富人民大众文化生活等社会建设中体现了巨大价值,图书馆在扶助社会弱势群体、缩小信息鸿沟方面也有重要作用,上述的图书馆功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是不可或缺的。
1.3为地区实现文化战略添砖加瓦
图书馆改变观念,改善自己在社会公众心中的形象,贴近国家政治重心,体现自身社会文化价值,进而改善自己的生存、发展环境。在当前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文化建设中确实发挥出公共图书馆的作用,作出应有的贡献,从而让政府看到公共图书馆存在并发展的重要意义,争取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为实现地区文化战略添砖加瓦,尤其是处在中国目前经济发展较好地区的图书馆,如广东、上海、北京、深圳、江苏、浙江、福建、山东等经济发展状况良好的省、市,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相继提出建设文化大省强市的战略目标,图书馆抓住机遇,调整好职能和目标,努力开展工作,在省市实现文化战略的过程中体现出自己的作用和价值,并且达到自身快速健康发展的目的。2图书馆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途径
2.1改变观念,积极参与
长期以来,图书馆工作人员意识上形成一种错误观念,认为自己是国家工作人员,岗位属于事业单位编制性质,干好干坏一个样,一不会下岗,二不会少拿一分钱工资,一旦捧上了这个饭碗就不怕失业下岗,具有浓重的“吃皇粮”、“铁饭碗”思想。图书馆工作人员应改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理念,积极参与和谐社会建设。
2.2建立相关制度,优化管理
当前,图书馆没有建立有效的人员“出口”和人员激励机制、工作考核制度。因此造成图书馆工作人员被动地为社会大众服务,等着读者上门借书,观念保守,甚至有的馆员素质低下,常与读者大众发生纠纷。且不论国内发生的“国图事件”和“苏图事件”,馆方和读者谁对谁错,他们已使公共图书馆甚至其馆员在社会大众心目中的形象受到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加上图书馆与大众媒体沟通不足、有的馆员又与读者沟通不足,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公众形象已在某些程度上陷入困境,这不利于图书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故图书馆应建立人员分流机制和业绩考核制度,并制定相关处罚措施,对于考核不合格者应先予以教育,对屡教不改或是无法胜任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或轮换岗位,再不合格者直至分流,取消“铁饭碗”制度。此外,还应建立图书馆从业人员资格准入制度,严把公共图书馆“进人关”,逐步吸收高素质的人才到图书馆工作。
2.3加强图书馆职业精神教育
部分公共图书馆员缺乏较强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荣誉感,对图书馆工作这一职业缺乏正确的认识,图书馆员敬业精神淡化。因此,应加强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提高馆员素质,在对馆员的教育和考察方面,要业务技术和人文素养并重,使馆员对图书馆职业价值的认识上升到哲学高度,意识到自身作为社会公众信息公平获得使者的巨大价值,意识到自身作为社会文化、知识传播和保存使者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尤其是在保障社会底层民众信息公平获取权方面,更是不可替代。
2.4加强公共图书馆的财务管理
一是加强馆员教育,使其形成节约意识,制止铺张浪费,节省办公费用,并且建立监督机制,把节约纳入馆员考核范围,与馆员的职称评定和职务提拔相挂钩,有效制止浪费;二是要做好基础工作,强化规范化管理,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设置独立的财会机构,配备称职的财务人员,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加强财务监督;三是要做好预算管理工作,加强和提高公共图书馆的财务管理水平,争取实现图书馆财务管理的良好运转,节约不必要的开支。四是要优化资金的配置,有的馆领导宁愿买大部头书以充当“镇馆之宝”,而对群众喜欢阅读的图书购之甚少,应当改变这种状况,把有限的资金用在购买读者喜欢的图书上面,以吸引更多的读者,促进社会公众信息公平获取,构建和谐社会。
2.5改善图书馆工作人员待遇
馆员待遇差,比如高校图书馆专业人员,在学习进修、职称评聘、职务提拔及科研条件等方面,都比高校系统的其他知识分子群体来得差。待遇差又造成社会地位低下,馆员一有机会就“跳槽”从政或另谋高就,把图书馆工作当成“副业”,另外再搞一个“正业”,做事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只有改善图书馆工作人员待遇,才能够稳定“军心”,保证图书馆从业人员队伍的稳定性,促进和谐。
2.6积极开展公关活动,促进图书馆事业与社会文化事业的和谐发展
当前,图书馆应为保障社会公民信息自由获取权利以及社会弱势群体信息平等的实现而努力奋斗,与此同时,积极开展公关活动,并体现图书馆的社会文化价值,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同时也在这一过程中实现自身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图书馆事业与整个社会文化事业的良性和谐共同发展。比如广东省佛山市石湾区图书馆在促进地区文化事业发展的同时争取到作为社会公众一员的苏李秀英女士150万元捐款,图书馆在获得社会支持后既促进自身更好地发展,又回馈社会,投入到社会文化事业中,从而实现图书馆事业和社会文化事业的良性循环发展,这也是实现和谐社会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
总之,图书馆工作人员应从思想上意识到“吃皇粮”思想的错误性以及图书馆职业精神的欠缺,彻底改变观念,确实为社会大众提供良好的服务,强化图书馆工作职业荣誉感,树立危机意识,加强沟通,力图改善并提高图书馆及馆员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尤其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推进社会主义和谐事业建设。
参考文献
[1]韩楠.新时期图书馆与和谐社会的文化建设[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5,(3).
[2]张思辉.图书馆人性化服务理念的思考[J].图书馆学研究,2005,(4).
[3]陈伟.对我国公共图书馆“低谷”现象的信息政治经济学思考[J].图书情报工作论坛,2004,(8).
[4]孙德宏.对我国图书馆公众形象的思考[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2,(9).
[5]吴慰慈.公共图书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图书馆,2006,(1).
[6]陈超.国内外研究型公共图书馆的发展现状[J].图书馆杂志,2002,(2).
[7]易淑英.加强图书馆馆风建设之我见[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1,(6).
篇4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特征
以数字化为前导的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发展一日千里,令人目不暇接。数字化的生存正引着自人类有史以来一场最为广泛而深刻的技术革命,网络已深深融入到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伴随着数字化和网络化大潮的推进,作为知识的殿堂——传统高校图书馆正面临着一次全方位的技术革新,一个集信息储藏、加工、交互与传播于一体的崭新载体——数字图书馆,正脱颖而出。数字图书馆替代传统图书馆,已是势之所趋。当前,如何加快地方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改造,主动跨入数字化时代,是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1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技术融合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主体方向
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区别只是图书馆在发展阶段上的区别,并不是本质意义上的区别。因为计算机的大规模普及和Internet的畅通为数字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而传统图书馆的馆藏、分类、编目、查询、资源共享、传递等固有的模式,则是数字图书馆产生与发展的坚实基础,没有传统的图书馆,就没有日后的数字图书馆。
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这种既有区别又具有内在发展联系使图书馆人认识到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技术融合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主体方向。图书馆务必要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充分应用各类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进行技术革新和服务创新,这样,才能焕发蓬勃的生机与活力。高校数字化建设也应把握这一主体方向,进行全方位的技术革新和服务创新。
2人力资源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关键
人力资源,即数字图书馆的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及其后续储备人才,是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关键。建设数字图书馆必须确立“以人为本”。传统图书馆时代的工作人员的工作基本模式是人与书的结合,或者说是以书为媒介与读者的结合,也就是人与人的结合。而数字图书馆时代图书馆员工作的基本模式是人与计算机的结合,也就是所谓的“人机结合”,工作人员得通过计算机和计算机通讯网络来获取或提供信息服务。因此,数字时代图书馆员既要有扎实的传统图书馆学知识,又要兼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知识,并要通晓知识产权(版权)保护和网络安全维护知识,即是通才、复合型的人才。美国报刊曾称:电脑图书馆管理员、对答网络技术人员是21世纪头10年将问世的10种兴起职业中的两种稀缺人才。而在我国由于图书馆数字化起步较晚,计算机在全社会普及率不很高,目前,各类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图书馆尚囿于传统的馆藏、借阅工作模式。工作人员中的“两多”和“两少”现象较为普遍,即低学历者多,非图书馆专业毕业者多;图书馆学专业者少,懂信息技术者更少。因此,高校图书馆要实施数字化建设,首先要解决人力资源这条“短腿”问题,必须注重对现有人员的信息素质培养,突出图书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专业教育,使之紧跟信息化的发展步伐。同时,要花大力气进一批能驾驭计算机开发、运行管理和维护的专业人才,并配备若干名知识产权方面的专业人才,为图书馆的数字化改造、信息化发展和网络化管理作好人力资源的准备。
3数字化资源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前提
数字化资源建设是发展数字图书馆的前提条件,不然,图书馆的数字化发展犹如无米之炊、无本之木。数字化资源建设要立足于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馆藏资源数字化;二是社会资源馆藏化。
馆藏资源数字化,就是根据各高校的学科特点、科研方向和日后的发展规模,建立个性化的数据库,实现目录检索、主题检索和全文检索;同时,还可根据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对相关的教学参考书、学术期刊作数字化技术处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全方位搜索引擎,实现网上轻松阅读和下载。
社会资源馆藏化,指对社会上已数字化的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合和利用,大力拓展网上资源,通过对信息的搜索、跟踪和过滤,将有关资源分门别类地加以组织,供教师、学生使用。如根据学校教学的需要开通相关镜像站点,有用Web方式提供网上检索服务。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是一项关联度较高的工程,鉴于图书馆又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政府部门务必在政策上给予特别的扶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在这一方面,国内一些地方高校已有所动作,据黑龙江省图工委自动化专业委员会的调查,目前,该省29所高校图书馆已有23所通过了自动化工作的评估,自动化建设的总经费达1855万元,购置各种硬件设备共计1317台(件),自动化应用集成系统计23套。在软件应用方面,采访子系统应用的有22所高校;流通子系统应用的有21所高校;查询子系统应用的有19所高校;期刊子系统应用的有18所高校;文献开发系统应用的有12所高校。21所高校拥有校际局域网,联入Internet的有18所高校。其中,哈尔滨工程大学图书馆建立了中国船舶文献等5个专题数据库,存储14万多条数据。此外,东北农业大学的大豆专题数据库和大庆石油学院的中国石油网页也颇具特色。
4组织模式创新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保证
数字图书馆是一种崭新的图书馆形态。建设数字图书馆,必须要构筑一个能与之相匹配的新的组织模式。对此,我们通常可以从三个层面去理解:一是从数字图书馆构成要素去理解,即数字资源、网络化存取和分布管理;二是从技术层面去理解,主要包括用户接口、预处理系统、查询系统和对象库等基本构件;三是从社会组织系统方面去理解,作为社会整个的数字图书馆与行为个体的高校数字图书馆之间各自的组织结构及相互关系。
从宏观角度去探析数字化后的高校图书馆,它仅仅是日后社会广义数字图书馆众多节点的一个点,是狭义的数字图书馆。目前,学术界对狭义数字化的高校图书馆机构设置(组织模式)观点各异。笔者倾向于按主题来设置和划分高校图书馆的工作部门:
1)人文科学部门。负责人文科学方面数字信息的采集、整合、咨询、传播等工作。
2)自然科学部门(可根据各高校的科学设置状况,设置若干小组加以细分)。负责自然科学方面数字信息的采集、整合、咨询、传播等工作。
3)数字系统维护部门。负责软、硬件的维护,网络系统运行安全,数据保存备份等工作,兼管知识产权(版权)保护及诉讼工作。
4)管理部门。保障图书馆内部信息的通畅,负责管理指令的下达、执行和反馈,进行上下沟通业务联系及馆际间横向协作等工作,并对图书馆的总体发展方向、管理目标,作出科学、前瞻性的规划。
按主题进行部门设置、工作分工的数字图书馆组织模式,是对传统图书馆时代组织模式的创新,大大精简了传统的庞大工作部门,便于按学科,按工作性质加以划分,着重、着力于对信息的采集、整合、传播,突出信息咨询服务,有利于优化人员结构配置,降低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效能。按主题进行图书馆组织创新,实质是充分发挥专家型馆员的学科“领头羊”作用,同时也迎合了数字图书馆各项业务之间相互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
同时,还要注重图书馆人员的素质提高。日后数字化高校图书馆的人员结构应加大高级专业人员的比重,按数字化的发展建设进程,逐步增加既具图书馆专业知识,又有信息学、计算机系统运行管理方面一技之长复合型人才的比例;要加大现有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力度,使之知识结构能适应数字化的发展要求。
5改善硬件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基础
目前,高校图书馆大多在筹划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尽管起点不尽相同,但都还属转型发展期。数字化发展,硬件先行。硬件建设要有前瞻性,要建立一套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灵活的结构化布线系统,这样,才能为日后数字化建设留足发展空间。考虑到高校数字化图书馆以数据处理和应用为主,最大限度地满足全校师生访问馆藏资源、网上资源的需求,因此在选择技术和产品时应选择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可即时扩展,且易于维护。总之,高校图书馆的硬件条件改善要突出能创造开放式的信息环境,重点要抓住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建设高性能、高可用性的图书馆网络及服务系统。目前,各地高校相继建设校园局域网,建议网络主干采用千兆以太网,同时配备1000M高速以太模块为主干的交换机和交换集成器,使图书馆局域网骨干带宽达到1000M的能力,能基本满足日后数字信息包括多媒体信息传输和交换的容量之需。
——多媒体阅览室建设。多媒体阅览室的开设满足师生多样化信息需求的有效服务手段。各校的多媒体阅览室建设要立足高起点、富规划,有条件的可配备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同时,能为读者提供扫描、拷贝、打印等系列化配套服务,实现文献检索课程的网上教学、人员培训。
——书(刊)厅电子化建设。随着数字图书馆时代的来临,馆内电子资源占馆藏资源的比重将日益增大,单一的印刷型载体书厅难以满足读者需要。就地方高校图书馆而言,随书磁盘、光盘的量将会逐年递增,而现行的图书入书厅,光盘归电子检索室的做法,给师生入库查阅带来诸多的不便。若采用磁盘和光盘上网、电脑入书厅的方法,且在书厅配备一定数量的联网工作站(开通节点),那么厅便兼具了电子阅览的功能,实现印刷型、电子型文献资源及网上资源的综合查阅,使用户在同一时点便可获取多媒体的信息,满足多方面的信息需求。
6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应量力而行、因“校”制宜
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是社会信息化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项子工程,不应搞“小而全”、“大而会”,应遵循整体性原则,各馆的数字化馆藏资源必须各具特色,不必搞人为地重复。笔者以为,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原则取向是:因“校”制宜、科学规划、准确定位、特色鲜明、逐步推进。互联互动,网络资源共享,是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原则,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无疑也要遵循。目前,国家教育部正在实施的CALIS项目,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建设的总体规划,是总纲,各高校图书馆要在服从CALIS规划的前提下,从地方性、办学特色性及用户需求个性等因素出发,量力而行,使有限的人力、财力资源和硬件条件在建设网络信息资源中发挥的效能达到最大化,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资源共享。
(来稿时间:2001年9月)
参考文献:
1.吴志荣.数字图书馆——从理论走向现实.上海:
学林出版社,2000,10
2.范晓鹏.关于我国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探讨.图书情报工作,2001(3)
篇5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网络的普及应用,网络的生动性、开放性还有快捷性等特征也更加突出表现出来,从而使高校图书馆成为各种信息大潮奔涌的阵地,以及多种文化相互交流和渗透的场所,这从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各种文化的聚集。高校的学生有着较强的求知欲,再加上高校作为多重文化的汇集,因此只有多元化的图书馆文化才能够满足高校读者的需求,并为其提供更好的服务。图书馆文化能够对它所创造的精神氛围和相应的文化载体产生引导和影响作用,进而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的心灵进行净化、感染他们的情绪,陶冶他们的情操,引起他们的共鸣,进而对学生个体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使学生成长成为一个自觉、上进且有素质的优质人才。总的来说,高校图书馆文化是服务于高校的教学实践活动,它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高校教学实践。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策略
1.利用网络资源丰富物质文化
图书馆物质文化主要包括图书馆建筑文化和馆藏文化,图书馆的建设环境可对师生的选择产生影响,因此,在物质文化建设中,应合理的规划馆舍的布局,功能区的分布要一目了然,以便于广大师生查找资料的快捷、自由。还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自动刷卡式的布置,或建立网上共享空间、数字空间等,将传统的信息印刷载体资源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结合,为师生提供便捷、舒适的使用环境;高校图书馆的设备安装和配置应该方便读者使用图书,室内设计要人性化,要求光线充足、通风良好、干净整齐,布局和谐,营造出一种轻松、温馨的阅读环境,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文化熏陶功能。馆藏是图书馆的物质基础,其建设主要是文献资源的建设,网络的迅速发展为图书馆既提供了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又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网络建立数据库,实现图书馆文化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建立健全信息网络体系,更好地传递和接收先进的文化,发扬图书馆文化的精神。由于网络信息资源多,在利用网络资源进行馆藏建设时应严格的把关,根据馆藏实际和教师需求,选择有利于图书馆和师生发展的文献。同时要增强安全意识,加强图书馆管理体系的建设,杜绝不良信息在图书馆传播,确保图书馆文化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促进其健康发展。
2.运用现代技术创新服务文化
在意识转变的基础上,对服务模式进行转变,面向受众群体,利用网络集成化优势,改变资源提供方式、服务途径及服务内容,从以往单纯的文献型服务转向知识服务,除去不断加强馆藏资源建设积累之外,还要对资源做多层次、全方位开发,形成集影音资料、文字资料、网络资源、数字资源等为一体的新模式,提供资源开发效益和利用率。这对于提升服务质量、服务效率,更好的利用知识服务于工作、学习、生活有积极意义,也有助于更大程度上开发潜在读者群体,是知识的高级转型。高校图书馆作为支撑高校科研的重要服务机构,服务发展也应向研究式服务转型,无论是资料的借阅、应用还是共享,都是二次、三次甚至多次开发的过程。研究型服务无论是对图书馆本身发展道路的研究、读者需求的研究、资料整合的研究、辐射型服务网络的研究等,都是图书馆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必要课题,是在未来发展中不断构造特色化、个性化优势的必经道路,对于推动图书馆创新工作而言必不可少。服务内容创新方面,以先进理念为指导,不断拓展服务范畴,提供精品内容,利用数据库服务、在线服务、知识库服务等多种形式满足广大受众群体的知识需求,利用各种技术将知识资源整合为有机整体,满足读者多样化需求,开发潜在读者群,推动图书馆转型发展中的多样化探索实践,在实践中积累发展经验,迸发创新灵感,以便更好的服务读者。
3.借力网络技术塑造精神文化
篇6
立德树人,德为先。立德树人,从字面理解是树立德业,培养人才的意思。立德树人,德为先,《左传》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立德树人,师德为范。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师德,是教师工作的精髓,可以用“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概括其内涵。教师肩负着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重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从实践的角度看,具有高尚情操、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的教师,会对其学生产生一辈子的影响。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培养和造就一支学高身正的教师队伍,是立德树人成败的关键。
2高校图书馆在师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1馆舍布置在师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图书馆作为高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学校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对校园文化的宣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图书馆具有广阔的占地面积,其开阔、舒适的活动空间,是学校师生开展讲座、作品展、学习讨论会、学术报告等活动的最佳场所。图书馆为教师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敦促教师在教育引导学生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思想境界。图书馆有清净明亮、安静幽雅的阅读环境。图书馆一般都在其走廊、大厅、阅览室等场所做了精心布置,如一幅幅名人书画、一句句励志名言、一本本按编号有序排放的书籍报刊,一排排整齐的书架,一张张干净舒服的桌椅等,这样的馆舍布置为师生营造了良好的读书环境,对师生读者起到思想启迪、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作用,促进广大教师高尚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形成。
2.2馆员道德是师德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高校图书馆担负着服务和育人的双重职责,既是学生的第二课堂,也是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科研和信息交流的中心。图书馆教授俞爽迷认为:“图书馆教育的重心,既不是馆舍,也不是图书数量之多少和质量的好坏,更不是对象,那么,究竟是什么呢?我说是图书馆的‘馆员’”。由此可见馆员在图书馆中的重要性,而图书馆员的良好师德和优质服务对高校师德的迅速发展必定会起到影响和推动作用。美国图书馆学家杜威说:“图书馆是一个广义的学校,图书馆员是广义的教师。”高校图书馆员身为文献信息资源与读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与专业教师一样,他们也是教育者,除了肩负着服务读者的重任外,还肩负着传播知识、培育学生之责。因此,全面提高馆员的素质,本身就是高校师德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3文献信息资源是师德建设的资源保证
图书馆里浩如烟海的文献信息资源是人类长期积累的智力资源,堪称思想的宝库、知识的海洋。高校图书馆的图书具有较强集中性,主要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进行规划采购,可以集中地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参考资源,有助于推动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增强教师在学生心中的道德示范性和道德结果的深远性,这也是教师自身发展和完善的资源保证。
3高校图书馆如何在师德建设中发挥作用
3.1优化馆藏资源,储备精神食粮,为师德建设夯实文化基础
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丰富的馆藏文献可以为师德建设提供扎实的文化基础。罗斯福说过:“没有书籍,就不能打赢思想之战,正如没有舰就不能打赢海战一样。”图书馆是知识的海洋,为读者提供着无穷的精神食粮,使人启迪理性、洗涤心灵和陶冶情操。图书也是一盏指明灯,为读者成长成才保驾护航,为读者确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引方向。图书是承载知识的平台,图书馆承担着典藏图书的职能。因此,高校图书馆应根据师德建设要求和发展情况,优化馆藏资源,应采购与师德师风建设相关的文献资源,包括国内外的伟人著作、教育家传记、教育理论专著以及相关的思想道德修养书籍等。以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我院图书馆积极配合学校开展的“十”精神和有关“中国梦”的师德主题教育月活动,充分利用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优势,采购有关“立德树人,立教圆梦”等师德方面的图书,并计划将开设师德文献专栏,把有关的馆藏文献一一收集起来,实行全开架服务,以利于广大师生查阅。日后,图书馆将根据需求继续采购更新相关书籍。
3.2开展导读服务,提高师生阅读兴趣,为师德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图书馆在优化馆藏资源的同时,还应注重开展导读服务,提高师生阅读兴趣。图书只是文化知识的载体,必须通过读者来阅读才能体现其无穷价值。欧阳修说过:“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赫尔岑认为:“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书只是一个物体,而“读”是关键,“读”是人与知识相连的沟通点,书通过被阅读,智慧才能被点亮,才能被赋予生命,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所在。图书馆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开展导读服务:①设立师德图书专区,开辟师德学习园地。图书馆藏书是根据中国图书分类法归类排架的,师德方面的图书涉及多种类别,分布于不同楼层,读者查阅与师德有关的图书是一件相当费时费力的事情,这样无形中会打消读者的阅读主动性。设立专区是把“读者找书看”转为“找书供读者看”的主动导读服务,可以让读者在同一区域、同一时间查阅多种师德图书,大大提高了读者阅读兴趣。另外,在图书馆设立纸质图书专区的同时,还应在图书馆网站开设与师德建设有关的导读服务。如提供专业索引、推荐书目、资源导航、相关网站平台链接等,为读者指引方向,让读者随时随地都可以享受到导读服务。②开展读者座谈会,组建师德学习交流团。图书馆可结合学院科研教学情况,联合各系部定期组织读者座谈会,为读者提供一个交流图书信息、分享阅读心得的师德学习平台。团队的影响力是极大的,读者通过参与座谈会的交流,可以大大提高阅读兴趣,可以更好吸收图书知识,且更加灵活地运用书中知识,从而带动教学,推动师德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3.3提高馆员素质,充分发挥馆员在师德建设中的示范作用
3.3.1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图书馆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学校及图书馆各项规章制度,这是对图书馆员最基本的岗位要求,也是师德建设工作得以良好发展的基础要素。图书馆员只有做到严于律己、遵纪守法,才有资格上岗就业,才能真正为学生读者服务,才能把育人工作落到实处。同时,要爱岗敬业,这是对馆员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是做好服务育人工作的前提。爱岗就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热爱本职工作;敬业就是要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图书馆员只有具备了爱岗敬业的无私奉献精神,才能真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担当起服务育人的重任。
3.3.2读者第一,服务至上。图书馆的服务宗旨就是读者第一,服务至上。图书馆员只有用心关爱读者,才能真正做到为读者服务。图书馆员要想读者之所想,急读者之所急,教学生之所需,办学生之所盼。图书馆员可以根据各年级学生特点,给予相应的关爱:①像关爱孩子一样,关爱新生读者。很多大一新生在没有正式上课前,都是先到图书馆来参观阅读,所以图书馆员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不仅代表图书馆,更是代表学校。图书馆员应为师德建设开个好头,把好第一道关。新生读者初来乍到,刚脱离中学时代,对于大学生活是充满好奇和激情的,对于图书馆的一切既渴望又陌生。在图书馆里,新生就像懵懂小孩,图书馆员应在服务育人上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主动热情地了解新生需求,耐心详细地为其解答,同时要从小抓起,严格要求新生在图书馆的行为,规范新生正确使用图书馆资源,为其大学生涯打下牢固基础。②像关爱老朋友一样,关爱毕业生读者。在大学里,学生每上一门新课程几乎都是换一位新教师,而不管学生上什么课程,从入学到毕业,图书馆员是一直为其提供服务的,图书馆员的面孔对毕业生读者来说是从陌生到熟悉,从熟悉到亲切。大学毕业生更像是图书馆员的老朋友,他们熟悉图书馆环境,懂得规章制度。图书馆员在服务育人上无须过于讲究规范,服务态度更应该随和一点、平易近人一些,教育态度应该是以讲道理为主。
3.3.3坚持学习,体现师德。社会日新月异,信息时代迅猛发展,图书馆员必须坚持学习,与时俱进,才能保证服务的质量。首先,要坚持学习与图书馆岗位相关的专业知识,包括图书馆学、情报学以及与各系部专业相关的专业知识,这是夯实图书馆服务育人工作的基础。其次,要坚持学习职业道德,加强自身修养,提升内在美德形象。图书馆员要以自身良好的师德修养带动读者综合素质的提升,要从思想上、行为上把自己提升一个层次,体现自己作为一名图书馆员的师德。
4结语
篇7
(一)用户价值的提升
开展阅读辅导主要服务对象是用户,用户是图书馆的构成要素之一,用户的存在和需求使得图书馆具有完整的存在价值。用户的需求不仅决定着图书馆资源组织的方式和服务提供的内容,而且决定着图书馆工作的机制和模式。作为信息产生、组织、整理、交流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机构,图书馆将最大程度地促进人类的知识交流与利用作为己任。当今社会的网络化趋势用户需求呈现出层次化、多样化、复杂化、个性化的特点。用户与图书馆互动、共同完善和提升用户价值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图书馆用户价值是一个多维函数,可以把用户价值空间用下图的模型来表示。由上图可以看出,用户是图书馆存在的理由,只有当图书馆满足用户的需求,其自身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可以说是用户的需求激活了整个图书馆的价值网络。图书馆只有帮助用户实现自身价值的提升才能得到长远的发展。这是一种相互激励关系,即图书馆为用户提供更多元的、前沿的资源和服务,帮助其实现价值提升,同时用户的赞扬和认可将激励图书馆改善产品即服务质量,实现用户更高、更深层次的价值。
(二)校园文化的建设
大学校园不仅要建立完善的知识教学平台,还要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阅读辅导就是对图书馆核心文化价值的认同,图书馆作为保障公众的文化权利的社会设施之一,保存人类精神文化遗产,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等职能都体现了图书馆的文化价值,图书馆应认识到自身的文化价值,并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主动研究校园文化的形成、发展规律,有意识、有目的地为创造高品质的校园文化作出贡献。开展阅读辅导等相关的图书活动能加速校园文化的建设,促进“以读者为本”的服务创新理念的形成。高校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就是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信息资源,为培养人才服务,时刻恪守育人宗旨,将人性化理念渗透到各服务功能中,让图书馆更加贴近读者,不断满足读者的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加强实体资源和虚拟资源的深度挖掘,为教学信息化提供资源保障和导航,在不断加强读者服务和信息服务的同时,拓宽服务领域,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思想。
(三)增进友好和谐关系
阅读辅导是图书馆为读者服务工作基本内容之一,它架起了馆员与读者交流的桥梁,体现服务育人的重要职能。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协调好馆员与读者的关系,营造和谐、友好的交流氛围,有助于发挥图书馆阅读辅导服务的最佳效果。构建馆员与读者和谐关系是阅读辅导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顺利开展阅读辅导工作的重要前提,有利于读者服务需求得到最大满足,有利于图书馆服务效益得到更大展示。与读者建立和谐的关系,为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是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职责,服务是图书馆的永恒主题,创造图书馆与读者之间和谐氛围,是构建和谐校园的要求,也是社会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了要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了全面规划,指明了前进方向并提出具体部署,图书馆服务隶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读者提供和谐文化服务是其基本任务。
二、总结
篇8
论文摘要:图书馆是大学和谐校园文化传播的核心,是文明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构建和谐图书馆,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营造温馨的阅读和舒适的工作环境,实现读者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推进图书馆工作协调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大学图书馆作为高校的三大支柱之一,是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配合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向读者提供文献资料、情报信息,使读者获得知识受到教育。要把一个青年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级专业人才,单靠课堂教学远远不够,学生在图书馆不仅能扩大知识视野,还能增加信息量,这样图书馆就起到了消化、充实、扩展课堂学习内容的作用。作为高校教育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的高校图书馆,应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完善自身建设,创建和谐图书馆,促进文明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我们认真地研究和探讨。
一、文明校园的内涵
文明校园,主要指高校内所特有的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在校园里各种学术思想交流中,各种文化融汇、碰撞、吸纳、淘汰,而形成不同校园独特的文化氛围,这种文化氛围决定了这一群体的人生价值观、自然价值观、道德价值观、知识价值观、经济价值观和审美价值观等,是一个学校风格和精神的集中体现。文明校园的建设,要求我们对校园文化进行整体性的建设,通过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提高大学教育的综合办学水平,培养适应未来和谐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
二、文明校园建设中图书馆的地位和作用
1、图书馆是高校的文献信息中心,也是文明校园建设的中心
图书馆是高校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在构建大学文明校园中,图书馆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图书馆是文化的宝库,是真善美的统一体。对读者的思想、道德、行为、心理、知识结构等,发挥着潜移默化的规范、塑造作用。丰富了读者知识、提高素质、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娱乐身心等,在大学文明校园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此,为了建设良好的文明校园文化,必须首先建设好能提供先进文化的和谐图书馆。
2、和谐图书馆是文明校园的重要载体和传承者
图书馆的建筑格局、藏书体系、环境装饰、服务态度等,处处体现着大学的人文精神,体现着大学的校园文化。优越的学习平台,引导校园学习的潮流,促进学习型校园健康和谐地发展。图书馆通过自己的工作,弘扬社会主体文化,引导、启发广大读者认同社会核心价值。每一个师生在这个氛围中去思考、理解、感悟,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己,促进自身的全面健康发展。为创建大学文明校园,大学图书馆应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顺应时代的要求,塑造图书馆精神,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进的目标,造就人与人相互关心、和谐合作、协同进步的文化环境。图书馆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先导的作用,大容量密集型的文化信息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宽敞宁静的阅读环境为校园文化活动提供了优越的场所。因此,图书馆是大学和谐校园文化传播的核心,是文明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大学离不开图书馆,文明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图书馆的文化传播。
三、创建和谐图书馆,促进文明校园建设
1、构建和谐图书馆,关键在人
人的和谐首先表现为思想和谐、心理和谐。我们必须在图书馆工作中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把人当作管理的核心对象,重视人的本体价值以激发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尊重人、理解人、信任人、善用人的和谐氛围。实施人性化管理,促进读者与馆员之间人际关系的和谐。和谐图书馆最根本的体现就是读者与馆员和谐相建图书馆,必须对读者实行人性化管理,就是要在图书馆的管理活动中,始终贯穿“平等、尊重、合作、发展”为基本内涵的人本思想,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坚持“一切为了读者,为了读者的一切”的服务理念,以热爱读者为切入点,给予每一位读者切实充分的人格尊重、人文关怀和人情温暖。在图书馆的各项工作、活动和制定有关制度时,要多作换位思考,善于设身处地为读者着想。同时要虚怀若谷地听取读者的反映,建立各种与读者的沟通机制,使读者意见和建议能够及时顺畅地传递到管理层,并且能够迅速得到妥善处理。通过这些措施使读者与馆员和谐相处,共同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和提高。 2、营造温馨的阅读和舒适的工作环境,实现读者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要不断建立和谐自然的现代图书借阅环境,要想方设法赋予环境更多的人文精神,要尽量使环境高雅、美观、整洁、温馨、漂亮,使读者感到舒适。不但室内有良好的光线、温度、湿度、清晰的空气,以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还要使读者和馆员在阅读和工作之余接触自然,呼吸新鲜空气。在阅览室、办公室、大厅和公共活动空间,在窗台及走廊布置一些常绿盆栽,将大自然引入室内,与自然接近,处处生机勃勃,既净化了空气又使人心情舒畅,同时也提高了学习工作效率。并让人从中得到熏陶、享受。使图书馆的环境美和文化氛围和谐统一。灯光要尽量充足柔和,墙壁装饰物、摆设等要尽量用中性色调,避免过于热烈,尽量使读者感到宁静和温馨。并且能真正方便读者,有利于借阅活动有效地开展。图书馆作为知识的宝库、智慧的殿堂,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努力营造更加和谐的环境和更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谐图书馆要为读者和馆员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研究和交流环境,如果这些硬件都具备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内涵,就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校群体成员的观念与行为。因此,高校图书馆的环境建设应该注重两个方面:一方面要营造更加整洁的环境;另一方面环境建设必须融入高校自身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目的在于营造更加浓厚的学术氛围,赋予环境以人文底蕴,发挥“教化效应”,为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提供更好的环境。
3、构建和谐图书馆,促进领导与馆员、馆员与馆员、馆员与读者之间的和谐
和谐的图书馆包括领导班子的和谐、领导班子与馆员之间的和谐、馆员与馆员之间的和谐、馆员与读者之间的和谐。其中,位居首要的是领导班子的和谐,这是一个团队和谐的基础和前提。要求班子成员要协调一致,形成一个团结、实干、富有战斗力的堡垒;领导班子与馆员之间的和谐,关键在于班子成员要有较高的领导水平,深入基层,关心群众,解决困难,化解矛盾,为馆员营造一个和谐公正的工作氛围;馆员之间的和谐,是要求馆员之间要加强沟通交流,增进了解和理解,团结互助、谦让友爱、不扯闲话、不挑是非、多比贡献、少记个人得失,并且彼此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谅解,同舟共济、友爱互助、善待他人、同情和帮助弱者、上下沟通、集思广益。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可以使全体人员各尽所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努力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馆员与读者之间,馆员与读者要和谐离不开“以人为本”的理念。一般情况下,人都有自尊、自主、自立、自信、自爱、自强等特性和品质,这就要求在服务工作中坚持尊重人、理解人、相信人、宽容人;人都有理性、守礼节、重感情、讲道德,这就要求在服务工作中坚持以理服人,以礼待人,以情动人,以德服人。同时,图书馆工作者自己也要高扬人性,提升人格,提高素质。从读者方面来说,馆员的工作需要读者的理解和支持。在日常工作与读者的接触过程中,我们深切体会到读者的学历阅历越高,态度往往越谦逊,对图书馆员的工作越理解、越配合、越支持。而一些学生读者在这方面做得就相对差一些,有不少学生读者称呼女馆员为“阿姨”,这还算是有礼貌的;有的学生还书时,生硬地将书往工作台上重重地一扔就走;咨询什么时也不招呼,语气生硬。一个和谐的工作团队、工作流程,需要上下左右各方互相配合,相互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推进图书馆工作协调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总之,文明校园需要和谐图书馆。只要我们齐心协力,提供和谐的工作氛围、良好的人际关系、舒适的工作环境,就一定能创建出和谐的图书馆,从而促进文明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卫国.高校图书馆与校园文化建设[J].图书馆学刊,2005(2).
篇9
关键词:图书馆,知识产权保护
1 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中的知识产权问题
知识产权是指人们对于自己的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标记、信誉依法享有的权利。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涉及到信息的数字化、信息传递及共享,在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了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免费论文。与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相关的知识产权主要有著作权即版权、计算机软件所有权和专利权。其中,版权与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和应用更是有着直接的关系。
1.1 作品复制中的版权问题
馆藏资源的数字化是调整图书馆馆藏结构的主要方式之一,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只涉及到
馆藏资源的存储方式的改变,并没有创新的成分,是一种完全复制工作。而复制是知识产权
中重要的一项——著作权中最重要的权利。我国著作权法对复制的定义是以印刷、复印、临摹、拓印、录音、录像、翻录、翻拍等方式将作品制作一份或多份的行为。因此,图书馆在对馆藏资源进行数字化的过程中,应当按照复制权的有关规定,关注数字化权的归属、内容、行使及限制等各方面的规定。若有不慎,就会陷入知识产权的争端之中。
1.2 图书馆网站建设中的知识产权问题
在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中,图书馆的网站有着引导读者访问和浏览图书馆数字化资源的作用。网站的网页是图书馆工作人员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制作的作品,网页的制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网站能为图书馆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所以图书馆要重视保护自己网站的知识产权,同时尊重其他网站的知识产权,不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1.3 数据库建设中的知识产权问题
数据库开发是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它主要是通过图书馆工作人员独立开发和购买他人的数据库来实现的。一般来说,我国著作权法将那些汇集有著作权材料的数据库作为编辑作品加以保护,规定编辑作品内编辑人享有著作权,但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对于那些以事实性信息或无著作权材料汇集为特征的数据库,主要采用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由汇编者享有著作权。图书馆在数字化建设中涉及到数据库的知识产权问题,主要存在于数据库的建设和应用过程之中。特别是在图书馆建设全文数据库过程中,由于需要使用作品全文,因此需要获得版权人的许可。除进人公有领域的作品或失去著作权保护期的作品外,在使用原文时必须获得版权人的许可,同时对数据库链接使用时,必须经过同数据库权利人签订某项合作协议,否则属于侵权。另外,图书馆开发的数据库也享有版权,在避免侵犯他人的数据库版权的同时,也应具有自我保护意识,保护图书馆自己开发的数据库的版权。
在现实工作中,如果未经版权人许可,拷贝数据库内容,然后用于有偿的情报咨询服务,这种行为是严重的侵犯版权人的知识产权的行为,在现行知识产权制度下是严格禁止的。因此,图书馆在数据库建设和应用中应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
1.4 图书馆馆藏资源在网络传输中的知识产权问题
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将数字化了的信息,通过网络传输等手段传递给读者。数字图书馆的最大特点在于通过网络资源的共享,实现用户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信息资源利用。在数字图书馆的广阔资源空间里,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终端对数字图书馆的数字信息资源进行浏览、下载、打印。而网络传输这种已兴起的传播方式已经引发了一系列的知识产权问题。著作权法已经对网络传输权有了法律认定,因此图书馆能否合理、有效的规避侵犯作品作者的知识产权将会是图书馆数字化信息网络传输的前提之一。免费论文。为了借助信息网络发挥这些数字作品的作用,《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规定,图书馆、档案馆等机构可以通过信息网络向馆舍内服务对象提供这些作品。
1.5 数字参考咨询中的知识产权问题
在现有的网络资源环境下,网络信息资源为图书馆的参考咨询服务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手段。而在网络参考咨询服务中,需要对文献内容进行摘录和引用,如果没有严格的按照知识产权法的要求尊重作品作者的署名权以及其他一些权利,那么就会产生知识产权纠纷。根据我国《专利法》及其实施条例、《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等知识产权法律文件规定,专利技术在受保护期内,他人未经专利权人的许可不能实施。因此图书馆在开展数字参考咨询服务时,应加强咨询委托合同中关于知识产权的约定,避免涉及专利侵权纠纷。
2图书馆如何在数字化建设中规避知识产权纠纷
2.1 提高图书馆员的素质,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素质能力是图书馆专业人员的立身之本,无论何时都应不断加强和提高。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要得到知识产权保护并且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提高自身知识产权素质,积极学习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制度。由于国内知识产权事业的迅猛发展,新的法规也相继出台。图书馆员在运用信息咨询系统发挥信息职能的同时必须增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提高自己的政策认知能力及业务素质能力,充分掌握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与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相关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除了要学习《著作权法》、《计算机软件保护实施条例》等法规之外,图书馆馆员还应该在数字化建设和应用中,通过各种网络通讯方式,向读者传达知识产权保护思想,提高读者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减少读者违法传播图书馆数字化信息造成的知识产权纠纷,从而达到在图书馆服务范围内普及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作用。
2.2 加强图书馆网站数字资源的版权保护
图书馆在建设自己的馆藏数字资源的同时,要通过各种手段加强数字资源的版权保护,在图书馆网站网页中,应该注重本馆馆藏数字资源的版权说明,按照知识产权相关法律规定,预防网络数字资源的侵权行为。图书馆应提高馆藏数字资源的自我保护意识,及时搜索、发现他人网站对本馆馆藏资源的非法转载和链接,并运用法律手段及时制止他人通过网络侵犯图书馆数字资源版权行为的发生。
2.3 恰当利用“合理使用”原则规避数字化建设中的知识产权纠纷
合理使用原则是指使用人在法律规定的条件下不必征得版权人的同意,也不必向其支付报酬,基于正当目的而使用他人版权作品的合法行为。《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结合网络环境的特点,将著作权法规定的合理使用情形合理延伸到网络环境,并规定图书馆、档案馆等机构可以通过信息网络向馆舍内服务对象提供数字化作品。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宽了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中的合理使用范围,将成为图书馆规避知识产权侵权纠纷的一个重要渠道。
2.4 完善版权集体管理制度
网络环境中,版权集体管理机制的健全与否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图书馆功能的发挥,因为数字化作品的公共性与外部效应大大增强,提高了版权交易的费用。图书馆也必须判断将要使用的作品的版权状态,鉴别真正的版权人,并向他们取得授权,这就大大地增加了图书馆的交易费用。而通过网络版权集体管理机制,不但可以降低版权人监督作品使用情况的难度,而且可以具有比个人更强的管理能力,并且集体管理机构通过对不同图书馆就同一版权作品的授权申请的批量处理,可以大大降低交易的费用。
2.5 使用技术方式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在高科技时代,对知识产权进行的维权行为具有很高的技术含量。图书馆在数字化建设中为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应该对图书馆的数字化信息资源进行技术武装,达到预防侵权行为发生的目的。目前比较成熟的有防火墙技术、数字水印技术等。
(1)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技术是当前网络信息安全防范措施最重要的手段。防火墙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在被保护网络与外部网络之间设立一道屏障(即防火墙),在此检查进出被保护网络的信息是否被准许通过,或用户的服务请求是否被允许,从而阻止非授权用户的进入和对信息资源的非法访问。
(2)数字水印技术。免费论文。数字水印技术是用信号处理方法在数字化的多媒体信息中嵌入隐藏的标记,这种标记通常是不可见的,只有通过专用的检测器或阅读器才能提取。使用数字水印技术将作者姓名、创作时间、作品使用条件和要求等权利管理信息嵌入到数字作品中,由于数字水印具有几乎不可破译性,因此,偷换水印、去除水印的难度很大,从而使作者的精神权利和经济利益得到了保障。一旦该数字信息被复制,该水印会在其中央明显地显示版本信息,要想正常阅读复制数字信息,用户只能向数字图书馆的拥有者申请合法使用。
总之,在网络时代,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已成为图书馆必须直接面对的问题。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只有关注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的更新和发展,从多方面、多角度重新审视数字化资源的合理合法性,才能为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提供优化的运行环境和必要的保障体系,不断推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翟云仙.毛一国. 网络传播对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影响 四川图书馆学报,2004 (6):9-12.
[2]杨晓晴.邓里. 高校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合理利用中的知识产权保护,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 (1):116-118.
[3]吴静珍. 浅读数字图书馆建设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2 (6):24- 25
[4]欧穗东. 试论国内外数字图书馆的发展[J] 医学信息,2003 (3):138- 141.
[5]罗雪英. 也谈数字图书馆的建设目标[J] 现代情报,2002 (12):131-132
[6]张文德. 再论数字图书馆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2 (12)
[7]刘可静. 知识产权与图书情报工作[J].图书情报工作,2002 (12)
篇10
摘要:本文论述了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对学科建设的作用和重要意义,论述了学科信息资源建设的策略和主要内容,提出高校图书馆应紧密围绕学校学科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建立与学科建设相适应的学科信息资源,逐步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合理结构、全面系统、多层次、多元化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为高等院校学科建设提供高效和优质服务。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学科建设;信息资源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的基础和重点工作,是衡量高等学校的办学质量、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以及整体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加强学科建设是高等院校增强核心竞争力、提高学校社会声誉,提升教学科研水平,体现办学特色和办学方向的战略性工作。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和情报资源中心,为高等学校教学科研的重要支撑,也是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学科建设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1、学科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对学科建设的重要意义
高校图书馆是高等学校的学术机构,其职能是为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提供文献信息资源,也为高校学科建设规划和学校发展提供战略咨询。图书馆优质文献信息资源能够满足高校教师的科学研究、教育和教学活动中对科技文献的参考、咨询、利用等需要;能够使教师了解学科发展前沿动态、学科发展方向以及最新科技成果,激发教师的创新思想,科学选择研究课题,合理的凝练研究方向,不断提高科研能力,产出创新的科技成果。因此,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是高等学校图书馆的中心工作,信息资源建设为学科建设提供必要的文献资源支撑和保障,是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更好地为学科建设服务,必须加强对学校主干学科和重点学科的学科方向和特色进行研究,了解学校的学科布局和规划,探讨学校学科特色、学科优势和学科方向,构建适应本校学科建设的全面、系统、合理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努力开发和合理利用现代多元化信息资源,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切实有效的文献信息,促进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发展,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能力。
2、高校学科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策略
2.1加强学科建设研究,指导学科文献信息资源建设
高校图书馆应该从本校学科建设的规划和发展实际出发,依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方向,紧密围绕学校学科建设的规划和目标,弄清学科和专业设置情况,了解学科发展规划和方向,根据学校重点和优势学科的现状和发展情况,有计划、全面系统收集学科文献,并对其进行整理和有序化,为学科建设提供丰富的高质量专业化信息资源。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学术和科技创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需求,培养创新型人才。因此,高校图书馆要了解本校优势特色学科的内涵和发展趋势,为教师及时提供科研信息和发展动态,不断提高文献信息的时效性和针对性。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文献的种类繁多,国际化程度也提高很快,网络化数字化技术大量应用,高校图书馆应该适应这种变化,在学科信息资源建设中,提高文献资源的全面性、系统性以及国际化和数字化程度。近年来,新知识不断发现,新技术不断应用,促进了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产生了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新兴学科,这些学科之间的交叉和产生的新兴学科为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高校图书馆需要根据学科发展需要,了解学校现有学科的交叉、综合、渗透情况,前瞻性地估计学科发展趋势,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提供文献信息资源。
2.2 与学科专家合作建设学科信息资源
高等学校的专家教授拥有所属的学科领域的专业科技知识和较高学术水平,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和动态,对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敏锐的判断力,他们对文献信息的需求特点决定了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馆藏内容和特色。同时,专家教授们也是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者,他们需要不断地查阅最新文献,了解科研现状和发展趋势,从而避免重复性研究,产出创新性研究成果。因此,高等学校图书馆应该与专家、教授和学科带头人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让他们主动参加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建立教授和学术带头人选书选刊制度,邀请学科和学术带头人推荐和选定科技新书刊和各学科需要的文献资料,从而提高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和针对性。成立由学科和学术带头人、教学科研骨干以及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委员会,及时研究和跟踪学科建设进展和了解科技发展最新动态,准确把握教学科研对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共同商议和确定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内容、特色和方向,收集广大师生对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信息资源配置,提高文献信息资源馆藏的质量和水平,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
3、学科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