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成本计划范文
时间:2023-04-11 18:30: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销售成本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对于资产负债表日同类商品的成本小于退回商品销售时的成本这种情况,退回商品成本的确认可以有两种处理方法。
第一种会计处理方法就是转销退回商品的成本时用其销售时的成本,然后再对该商品按照资产负债表日的成品与销售时成本的差额计提减值准备,形成递延所得税资产。
[例1]甲公司在2007年11月18日向乙公司销售一批商品,开出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销售价款为50000元,增值税额为8500元。该批商品成本为26000元。乙公司在2007年12月27日付款。2008年1月12日,产品因质量问题被乙公司退回。假设该批退回商品的同类同数量商品在资产负债表日时的成本为24000元。甲公司无其他纳税调整事项,于2008年2月28日完成2007年所得税汇算清缴。甲公司会计处理为:
2008年1月12日调整销售收入: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主营业务收入)
5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8500
贷:银行存款
58500
调整销售成本,按照商品出售时的成本转销:
借:库存商品
2600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主营业务成本)
26000
提取减值准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2000
贷:存货跌价准备
2000
调整递延所得税资产: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66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2000×33%)
660
调整应缴纳的所得税:
借: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792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50000-26000)×33%]7920
将“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的余额转入利润分配: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742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17420
调整盈余公积:
借:盈余公积:
1742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742 第二种会计处理方法就是转销退回商品的成本时直接用资产负债表日同类商品的成本来计量。同前例,甲公司会计处理如下:
2008年1月12日调整销售收入: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主营业务收入)
5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8500
贷:银行存款
58500
调整销售成本,按照资产负债表目的成本转销:
借:库存商品
2400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主营业务成本)
24000
调整应缴纳的所得税:
借: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858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50000-24000)×33%]8580
同时将“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7420元转入“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并调整盈余公积1742元。
根据新会计准则,两种会计处理方法在实务中都行得通,但各有各的优点与局限眭:第一种方法更加适合新会计准则中提出的债务法,突出反映了销售退回的全过程,以及资产负债表日成本变化对存货跌价准备的影响,从而形成了递延所得税。但与第二种方法相比较工作量较大。第二种方法比较直观,直接利用资产负债表日的商品成本来计量退回商品的成本,操作起来比较简单,但却不能反映销售退回商品成本跌价的变化过程。笔者认为第一种会计处理方法更好,能反映整个销售退回的过程,并且运用了新会计准则中提到的对所得税的计量采用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二、资产负债表日同类商品成本大于退回商品销售成本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规定:对于已确认收入的售出商品发生退回的,企业应在发生时冲减当期销售商品收入,同时冲减当期销售商品成本。对于资产负债表日同类商品的成本大于退回商品销售时的成本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应该将退回商品的成本按照资产负债表日同类商品的成本来进行转销,同时调整主营业务收入和相关税费。
[例2]沿用例1,如果该批退回商品的同类同数量商品在资产负债表日时的成本为28000元,则甲公司的账务处理如下:
2008年1月12日调整销售收入: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主营业务收入)
5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8500
贷:银行存款
58500
调整销售成本,按照商品出售时的成本转销:
借:库存商品
2800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主营业务成本)
28000
调整应缴纳的所得税:
借: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7260
篇2
关键词:成本会计;产生;发展
一、成本会计的产生
成本会计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形成而产生的。生产成本产生于资本主义的简单协作和工场手工业时期,完善于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生产阶段。随着资本主义简单协作的发展,引起了工场手工业的产生,这时各种劳动的结合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完善,对生产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对生产过程中的消耗和支出更加注意核算,因此生产成本核算提上议事日程。
二、成本会计的发展状况
成本会计是随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20世纪初美国和西方国家的许多企业推行泰勒制度,不仅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也促进了管理和成本会计的发展,产生了用于成本控制和分析的标准成本法,使成本会计的职能从成本计算进而扩展到成本控制和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企业生产经营能力高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促使企业成本会计不仅要精打细算,还要为降低产品成本而献计献策。
三、成本会计发展的阶段
第一阶段(1880-1920):原始的成本会计
原始的成本会计,起源于英国,当时认为成本会计就是汇集生产成本的一种制度,主要是用来计算和确定产品的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在这期间,英国会计学家已经设计出定单成本计算和分步成本计算的方法(当时应用的范围只限用工业企业),后来传往美国及其他国家。
第二阶段(1921-1950):近代的成本会计
近代的成本会计,主要是美国会计学家提出了标准成本会计制度,在原有的成本积聚的基础上增加了“管理上的成本控制与分析”的新职能。在这种情况下,成本会计就不仅是计算和确定产品的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还要事先制订成本标准,并据以进行日常的成本控制与定期的成本分析。正因为成本会计扩大了管理职能,于是应用的范围也从原来的工业企业扩大到商业企业、公用事业、以及其他服务性行业。
第三阶段(1951年以后):现代成本会计
今天对于成本的定义已不再仅仅局限于产品成本的范畴,例如美国会计学会与标准委员会就如此定义成本:成本是为了一定目的而付出的(或可能付出的)用货币测定的价值牺牲。从这一定义看,成本的外延除了产品成本的概念与内容,它还可以包括:劳务成本、工程成本、开发成本、资产成本、资金成本、质量成本、环保成本等等。
除此之外由于成本管理的不同目的,则形成对成本信息的不同需求,使成本有各种各样的组合。同时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是日趋深化的。于是,目标成本、可控成本、责任成本、相关成本、可避免成本等新的成本概念源源不断地涌现,形成了多元化的成本概念体系。
四、成本会计的内容、特征和职能
1、成本会计的内容
现代成本会计拓宽了传统成本会计的内涵和外延,其涉及的内容广泛,以我国会计界目前的共识来看,现代成本会计的基本内容是: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考核、成本检查。
2、成本会计的特征
(1)计算产品成本。
(2)有助于企业资源的详细计划和有效的控制利用。
企业如何安排、使用上述资源,必须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任务来计划资源的投入、使用以及测算这些资源投入使用后的效率和效益,这就需要细致地观察分析企业周围的环境和企业内部的状况,充分掌握正确的信息,完善情报体系是制定成本计划的基础。同时改善企业素质,改善企业经营环境,是改善企业成本计划的重要条件。要提高素质、改善环境,必须深化改革,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按照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和项目以及按生产经营期限,分别制定出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和分期的费用预算及成本计划,组成有机的成本计划体系。
3、成本会计的职能
成本会计的职能,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在不断地扩大。
(1)反映职能:最初、最基本的职能。反映职能就是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一切耗费,运用专门的会计方法进行计量、记录、归集、分配、汇总,计算出各成本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通俗地讲,这项职能就是进行实际成本的计算,把生产经营过程的实际消耗如实地反映出来,达到积聚成本的目的,并用积累的成本资料反映企业的实际生产耗费和补偿价值的情况,从而判断企业经营效果的好坏。超级秘书网
(2)计划与预算职能。主要包括全部商品产品的成本计划、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计划和生产费用预算。
(3)控制职能:包括投产前的成本控制和投产后的成本控制。
(4)分析、评价职能。账面调整,以保证库存材料物资的真实性,确保成本中的材料等费用更加准确。
(5)定额管理职能。定额是指在一定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对人力、财力、物力的消耗及占用所规定的数量标准。科学先进的定额,是对产品成本进行预测、核算、控制和考核的依据。与成本核算有关的消耗定额,主要包括:工时定额、产量定额、材料、燃料、动力、工具等消耗的定额,有关费用的定额如制造费用的预算等。消耗定额的制定是作为企业产品生产发生耗费应该掌握的标准。但由于消耗定额服务于不同的成本管理目的,可表现为不同的消耗水平。当企业编制成本计划时,是根据计划期内平均消耗水平所制定的定额;当定额作为分配实际成本标准时,是以能体现现行消耗水平的定额为依据来衡量的;当企业为实现预期利润而控制成本时,是根据企业实现预期利润必须达到的消耗水平作为衡量的尺度。定额制定后,为了保持它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还必须根据生产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行不断的修订,使它为成本管理与核算提供客观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刘健民、胡海坤.论新经济环境下成本会计的职能.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3年,第2期.
[2]邢启亮.新环境下成本会计的发展分析.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2005年,第6期.
篇3
关键词:流程制造企业;流程ERP;成本控制;作业成本法
一、流程制造业ERP系统的特点
产品结构比较简单,物料数量和层次较少,设计变更极少。在流程制造业ERP中,通常采用配方的概念来描述产品结构,其含义除了进行物料计划以外,还可用作企业考核的技术指标。
流程企业针对市场需求量大、稳定的产品,采用大批量生产来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竞争给销售提供支持。作为流程企业生产计划的依据,主要是来源于全年度的订单以及市场预测。在主生产计划与作业计划之间,不像离散行业ERP,有“工作令”(work order),而是只有指令计划下达。另外,随着生产计划的下达,同时也将下达质量检测计划和设备维修计划。
由于流程制造业企业是大批量面向库存进行生产,成本核算通常采用分步结转法,费用的分摊范围随企业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将越来越小,并变为直接计入,与生产管理结合起来。
二、流程制造业ERP成本控制的主要内容
(一)产品生产成本的控制
产品生产成本是企业全部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对全部产品成本水平的高低起着决定作用。因此,产品生产成本控制是成本控制的主要内容。流程ERP中生产成本的控制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1、直接材料成本控制。直接材料是产品生产成本的主要部分,一般占70%左右,因此是生产成本控制的重点。流程ERP中直接材料成本控制首先区别产品生产用的材料种类然后确定它们在单位产品中的标准用量和标准价格,制订出标准成本。
2、直接人工成本控制。流程ERP中的直接人工成本的控制分为“量”和“价”两个方面。“用量”是指人工工时,称为人工效率,“价格”是指小时工资率。在实际产量下,当直接人工实际工资与直接人工标准工资之间出现差异,要从人工效率差异和小时工资差异两个方面来计算分析,寻找原因,制订对策。
3、制造费用控制。流程ERP中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是按部门分别编制的。各部门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也是分别确定其数量标准和价格标准。数量标准通常采用单位产品的直接工时(或机器工时等其他用量标准)。价格标准是指制造费用的分摊率标准。
(二)期间费用成本控制
在企业里,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都不计入产品成本,直接列入当期损益的期间费用。对于这一类费用的控制就不能像生产成本那样分为“价差”和“量差”来进行控制,应采用预算控制和审批控制相结合来进行。
1、采购成本控制。企业采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回扣,这部分成本是由企业承担的。流程ERP可以将采购透明化、制度化、公开化,有助于企业管理。有了ERP系统中的庞大数据,可以轻松地从中调出同一商品不同供应商的报价。
2、库存成本控制。库存太多将会浪费大量的成本,这不仅仅是资源的浪费。流程ERP中的物料需求计划就是企业所需的物料在需要的时间和地点,以恰到好处的数量到位。它对生产部门和供应商都有一定的作用,以此减少成本。
3、销售成本控制。企业实现销售成本控制的关键在于如何控制分销网点的库存结构。借助ERP系统就可以对分销网点的库存结构进行有效、及时地控制,从而实现销售成本的控制。
(三)产品的质量成本控制
流程ERP中的产品质量成本控制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预防和检验成本;损失性成本。这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依存关系,是相互矛盾的一对成本。前者与产品质量水平成正比,预防和检验成本增加,也就相应加强了产品质量的控制,产品质量就会相应提高,这时损失性成本也就相应降低。而损失性成本则与产品质量水平成正比,产品质量下降,废次品及不合格品比率升高,损失性成本就必然增高,相反,若产品质量上升,损失性成本就会大大降低,因此,要想使一个企业的质量成本最低,就必须使两者之和达到最小。现代流程型制造企业ERP中的具体实现通常采用的是公式法。
三、ERP下的现代成本控制模式探讨
传统ERP中应用作业成本法对成本控制是对整个作业链、价值链的控制,以达到系统成本最低。本文将在现有的ABC/ABM基础上探讨一种基于作业链的改进型作业成本控制思想,通过在流程ERP系统中添加作业需求计划和作业成本计划、认定增值作业和消除不增值作业、分析标准作业成本与实际作业成本的差异、业绩评价等方法来控制成本。
(一)在流程ERP中添加作业计划以实现对作业成本的控制
在标准的ERP计划系统中,通常的做法是根据主生产计划产生物料需求计划,形成对物料采购、库存的控制,但是随着高科技企业中制造费用在产品成本中所占比例的日益上升,材料在产品成本中比重的日趋下降,对制造费用进行控制的重要性己经超出了直接材料,现有ERP系统中如果没有像物料需求计划等类似的计划来对制造费用加以控制,则需将作业成本计划融入ERP的计划中以实现对作业成本中占很大比重的制造费用的控制。
当一件产品设计好后,可以产生一个产品结构表(BOM表),依据BOM表和主生产计划可以产生物料需求计划。同理,当一个标准的作业集设计好后,可以产生一个作业清单(BOA),由于在BOA上,作业与成本对象存在对应关系,因而依据BOA表和主生产计划就可以产生企业的作业需求计划。通过作业计划,可以得出花费作业的数量和花费作业的时间以及这些作业所消耗的成本,最终得到一个以作业成本法为基础的成本计划。同时,把作业计划分配到企业的价值链上,就使得ERP系统不仅能控制企业的物料需求,还能对企业的生产作业活动和企业成本进行控制。作业成本控制逻辑结构图如图1所示。
(二)建立作业中心认定增值作业,消除不增值作业
首先,在熟悉生产流程的基础上识别和认定作业,并根据同质性原理归并相关作业,建立作业中心。其次,认定增值作业和不增值作业,并计量每项增值作业成本、不增值作业成本。最后,努力消除非增值作业,降低非增值作业成本。一般企业的各种加工作业、装配作业等都是增值作业,而大部分的仓储、搬运、维护、检验、整理、分类、清洁、因质量不合格而进行的返工、修理,以及销中任一环节的等待、延续都属不增值作业。
(三)计算实际作业成本
实际作业成本是指一定期间内作业中心归集的实际资源费用之和,它与标准作业成本的计算期、口径应保持一致。实际作业成本的计算结果由ERP系统中的作业成本计算子系统在制造过程中产生。
(四)作业成本差异计算与分析
差异分析的一般步骤是:计算差异数额并分析其种类;差异调查,寻找原因;判明责任,采取措施,改进工作。
对于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我们可以直接套用标准成本法下的差异分析方法,即将直接材料成本差异和直接人工成本差异分成数量差异和价格差异两种。
对于发生于各个作业的制造费用,可以分析各作业所消耗的资源。同样,还可将各作业实际消耗的资源成本与作业标准消耗成本进行比较,并进行数量差异和价格差异分析。
(五)业绩评价,持续改善
作业中心即责任中心,作业成本是以作业中心为对象汇集的责任成本。责任成本是以具体的责任单位(部门、单位或个人)为对象,以其承担的责任范围所归集的成本,即特定成本中心的全部可控成本。每个计划期结束后,要定期编制业绩考核报告,对各作业中心的成本控制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评价,并按成果的好坏进行奖惩。
参考文献:
1、罗鸿,王忠明.ERP・原理・实施[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2、刘秋生,郝必传.作业成本管理(ABC) ERP系统中的应用[J].现代经济探讨,2001(7).
3、周室屏.企业资源计划(ERP)实施与应用[M].兵器工业出版社,2001.
篇4
【关键词】 成本粘性; 费用粘性; 研究综述
成本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加强对成本的管理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绩效的重要手段和方式。传统的管理会计假设企业的成本与业务量之间是一种线性的关系,这种假设偏离了实际的成本状况,对企业的成本计划、控制和决策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现代研究表明业务量与成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线性的,而是非对称性的,即存在着“成本粘性”。所谓“成本粘性”概括讲是指:当业务量等份额地增减变动时,相应地成本降低的程度比成本上升的程度要小。
一、国外“成本粘性”的演变与发展
(一)“成本粘性”的早期萌芽
关于粘性的研究,最开始起源于成本会计上的“非对称性”,是在讨论费用粘性时被发现的。由于费用信息属于公司的内部资料,具有保密性,所以国外对费用粘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个别案例的研究或者是规范研究。
Banker和Johnston(1993)通过以美国的航空部门连续41个正常工作日的数据为样本进行研究,发现销售费用的增减变动并不同销售收入的变动成比例,但销售费用的增减变动却与销售收入的变动方向有很大关系。虽然没有进行正式的论证,但却暗含了可能会存在费用粘性。Noreen和Soderstrom(1997)在建立规范的医院成本管理办法时,对医院的管理服务费用和成本产生的原因进行回归,发现医院的管理服务费用与业务量之间可能不呈线性的对称比例关系,它们之间呈现着粘性,但当时并没有找到相关的证据来证明这种粘性的存在。
由此可见,成本粘性的具体概念在此阶段并没有正式提出,不同行业的研究中也只是隐约指出了可能会有成本粘性的存在。虽然还没有发现确切的证据,但是这些研究的发现,为以后成本粘性概念的提出作了很好的理论铺垫。
(二)“费用粘性”的提出
Anderson等(2001)对几家美国上市公司的商品销售费用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企业的费用是存在着粘性的。两年后,Anderson等(2003)发现管理费用也是存在着粘性的,他们选取了Compustant数据库中1997年和1998年总共7 629家公司64 663个样本数据进行研究,发现销售收入同比例增减变动1%,费用增加的幅度要大于费用减少的幅度。收入上涨1%的时候,销售费用上涨了0.55%;销售收入下降1%的时候,费用却只下降0.35%。他们发现市场的经济环境和企业的特征对成本粘性的程度均具有影响,进而得出了美国上市公司的费用具有非对称性,也就是当时所称的“费用粘性”。
(三)“费用粘性”向“成本粘性”的转变
前一阶段的研究表明,费用与业务量之间是存在粘性的。之后,一些学者又把销售成本这一项添加到了费用的科目中,称它们为“总费用”,经过分析得出了同样的结果:总费用也是存在粘性的。而这里的“总费用”事实上就是笔者在后面所说的“总成本”。具体的研究成果如下:
Subramaniam和Weidenmier(2003)
在Banker、Anderson等人的基础上把销售成本和销售、管理费用共称为“总成本”,他们选取了1979—2000年美国9 592家上市公司的82 118个观测样本进行研究。发现当销售收入增加1%,总费用增加0.93%,销售收入减少1%,总费用却只减少0.85%,并且管理费用、销售成本、总成本均存在粘性特征;还发现,费用表现出粘性特征的必要条件是收入的变化量要超过10%。他们从总费用视角首次正式提出了成本粘性这一概念。
Balakrishnan(2004)等人以49个医疗诊所的数据为样本进行研究,发现企业的生产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成本粘性。研究还发现当生产能力达到很大时,此时的业务量增加,成本增加较大;反之则成本减少较小。
(四)“成本粘性”研究的扩展和深化
Kenneth Callja、Michael Steliaros和Dylan C.Thomas(2006)研究发现英美法德这四个国家费用粘性均较强。他们考虑了资本密集度、净资产收益率等五个影响因素,发现资本密集度和劳动力密集度对成本的粘性程度具有增强作用,并没有证据证明其余三个因素均会影响成本的粘性水平,并且检验结果表明当业务量上升1%时,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四个国家公司的成本粘性存在差异,德国和法国公司的“粘性”要高于美国和英国的公司。他们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英美公司在“砍掉”资源(如解聘工作人员)方面的难度要小于德法公司,从而英美公司的粘性较小。通过进一步分析得知,它可能是由于公司治理模式和法律制度环境的不同造成的,这表明不同企业治理模式和法律制度环境下的企业费用粘性存在差异。
从国外近几年的研究来看,他们对成本粘性进行的研究比以前更加深入:成本的内涵在逐渐扩大,从一开始只研究销售和管理费用到后来增加了销售成本,进而发现了总费用存在着粘性;从单单一个国家粘性度的探讨到多个国家粘性度的探讨,发现不同国家的粘性度是不同的;从一般现象的研究到具体原因的研究,即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能力、宏观经济、企业自身的特征和经理人的行为(Chen等,2008)等都会影响到企业成本粘性的大小。尽管研究内容多,但是这些研究并没有对行业间成本粘性的差异进行分析,而且也没有指明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企业内部的成本粘性,因此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二、我国成本粘性的研究动向
篇5
一、我国传统成本管理的评价
在传统成本管理评价方面有两种观点值得商讨。观点之一是对传统成本管理持完全否定的态度,认为传统成本管理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已经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必须建立全新的成本管理体系;观点这二是对传统成本管理持完全肯定的态度,认为50年代的成本管理办法在实践中已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因为1952-1960年之间可比产品成本是逐年降低的,所以应以50年代的成本管理方法,作为现代成本管理的基础。笔者认为,对传统成本管理持完全否定或完全肯定的观点都是片面的,我们既要看到建国以来,我国成本管理积累了一些较好的经验,又应当充分认识传统成本管理存在的缺陷。
我国传统成本管理所取得的成功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成本计划方面,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和编制方法。尤其是在编制成本计划阶段的项目测算法在今天仍然是比较科学的。这一方法将成本计划降低额分为递延降低额和计划年度节约额,前者是指在计划降低额中有一部分并非是计划年度采取了措施,而是由于上年末实际单位成本就比上年平均单位成本低而实现的降低额;后者是指企业以上年末单位成本为基础,依据计划年度内采取的成本降低措施,测算求得的预计节约额。这样可以清楚地看到成本计划降低额中哪些是在上年末已经实现的,哪些是计划年度通过职工努力才能实现的节约额,而且测算的计划节约额是在广泛集中群众的智慧的基础上,从各方面挖掘内部潜力,采取上下结合的方式,逐级进行综合平衡,使成本计划具有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成本控制方面(即成本日常管理),针对不同的成本项目采取了各种控制方法。例如,材料控制实行限额发料制度,并通过分批核算法或定额核算法对原材料在生产使用中的数量差异进行控制;工资控制采用劳动定额、出勤率和非生产工时损失的控制,以及制定编制定员、落实工资基金指标的方法来进行;费用控制实行费用指标分解到责任单位,并通过费用限额手册和厂币等方法对各责单位费用支出进行反映和控制。上述方法的应用,对于控制损失的发生、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成本计算方面,创造了定额比例法,简化了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成本分配问题;创造了平行结转分步法,克服了在采用逐步结转分步法时,下一步骤的产品成本只有在上一步骤的产品成本计算完毕后才能计算出来,而且本步聚的产品成本水平,还受到上一步骤成本水平影响的缺陷,既加速了成本计算,又便于对各步聚成本升降的分析和考核;推行了成本计算定额法,初步解决了成本的日常控制问题,并有利于产品成本的定期分析,做到了成本核算同成本控制、成本分析有机的结合。
(四)在成本分析方面,一是有些企业从开展一般的经济分析发展到联系企业生产特点的成本技术经济分析;二是从单纯的本期实际与计划、本期与上期相比,发展到同行业成本指标的对比分析;三是以企业为对象的成本分析发展到深入企业内部各核算单位的成本分析,并进一步扩大到部门的成本分析。这些做法使成本分析的广度和深度有了发展,丰富了成本分析的内容。
(五)成本管理民主化和群众化方面,创造了成本指标归口分级管理,将成本目标逐级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单位、班组和个人,作为各责任单位的成本控制标准,以保证成本指标的切实贯彻;建立了包括班组经济核算在内的厂内经济核算制,核算和控制各部门、班组和个人的生产消耗,检查分析分管指标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执行过程中的问题,采取有力措施保证成本指标的实现。可以说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责任会计的一种表现形式;开展了厂部、车间和班组三级成本分析活动,既实现了专业分析和群众分析相结合,又可以发扬民主,集中群众智慧,充分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
勿庸置疑,以上这些经验和方法对加强成本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也不能不看到,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成本管理在诸多方面仍存在一些弊端,面临更大的挑战。主要表现在管理领域上,只限于对产品生产过程的成本进行计划、核算和分析,没有拓展到技术领域和流通领域;在管理体系上,偏重于事后管理,忽视了事前的预测和决策,难以充分发挥成本管理的预防性作用;在成本责任方面,存在着大锅饭,没有形成一套责任预算、责任核算和责任分析的管理体系,没有与厂内经济责任制度密切结合。所以,我们应从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出发,对传统成本管理工作认真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以推进成本管理改革。
二、成本管理改革的回顾
党的以来,在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指引下,我国成本管理工作得以迅速发展。1980年9月我国成立了成本研究会这一学术团体,先后十次组织全国性的成本理论和实践研讨会,并多次出版《成本管理文集》。通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密切结合中国实际对成本管理理论及其改革方向、对策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索,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成本管理理论研究,进一步提高了我国成本管理工作水平。1984年国务院颁布了《会计法》、《国营企业成本管理条例》;1986年财政部颁布了《国营企业成本核算办法》,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使我国成本管理工作走上了规范化和制度化的道路,对开创我国成本管理的新局面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17年来,我国成本管理改革取得丰硕成果,标志着我国成本管理已进入历史发展的新阶段。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首先在观念上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普遍认识到,进行成本管理改革应当认真学习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经验,广开思路,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同时要结合国情,加以吸收和深化。
(二)成本管理工作向技术领域扩展,成本控制渗透到成本管理的各个环节。一些企业推行了成本目标管理、价值工程和产品质量成本管理。过去,成本管理只限于生产领域,对产品设计成本没有进行控制。其实,产品成本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产品设计是否合理。设计不合理、质量过剩会造成先天性浪费和损失。开展了成本目标管理后,在新产品设计之前,根据预期的售价减去目标利润和税金,求得产品的设计目标成本,以此控制产品成本,从而保证新产品不仅在技术上是先进的,而且在经济上也是合理的。我国一些企业在开展成本目标管理时,实行全过程、全部门、全员成本目标管理;把目标成本作为价值工程的奋斗目标,把价值工程作为实现目标成本的手段,从而使成本目标管理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为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开辟了新的途径。
(三)对传统产品成本核算作了改革,以充分发挥成本核算的作用。在改革中注意加强了成本会计基础工作的力度,并提出成本核算信息主要满足微观经营管理的需要,同时也要适应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成本核算要算为管用,以更好地满足成本控制和成本分析的需要;区分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使成本核算更好地满足成本预测和成本决策的要求。从具体改革内容上来看,一些企业对传统成本核算作了以下几方面的改革:
1.推行标准成本制度。在充分借鉴西方标准成本制度的同时,根据我国的实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成本制度。其基本做法如下:
(1)预先制定各种产品应发生的各项目成本,作为职工努力的目标,及衡量实际成本节约或超支的尺度,实现成本的事前控制;(2)在生产过程中将成本的实际消耗与标准消耗进行比较,及时揭示和分析脱离成本标准的差异,并迅速采取措施加以改进,以加强成本的事中控制;(3)每月终了按实际产量乘各成本项目的成本标准。将求得的标准成本同计算出来的实际成本相比较,揭示各项目成本差异,分析差异原因,查明责任归属,评估业绩,为未来的成本管理工作和降低成本的途径指出努力方向,实现成本的事后控制;(4)在推行标准成本的同时,计算产品的实际成本,以适应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并满足企业定价和行业间产品成本水平对比的需要;(5)材料价格差异一般在库存存货和已消耗材料之间进行分配。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波动较大,全部列入当期销售成本也不符合存货估价的原则;况且我国一些企业采购材料是不均衡的。所以,为了正确计算产品成本,材料价格差异应当在库存原材料和已消耗材料之间进行分配;(6)成本差异的科目设置和账务处理。西方按各成本项目和差异原因设置各种差异科目,我国一般只设置一个“产品成本差异”科目。这一科目按责任单位设置多栏式明细账,各责任单位还按差异原因设置多栏式明细账。财务处理主要有以下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在费用发生时,标准成本记入生产成本科目,成本差异记在产品成本差异科目;另一种是按实际成本记入生产成本科目,月末根据车间计算出来的成本差异调整生产成本借方,以把实际成本调整为标准成本;(7)成本差异全部转入产品销售成本或当期损益。产品成本差异如何处理,西方国家各企业标准成本差异处理不尽相同。我国有些企业认为,本期成本差异是已经发生的损失或收益,将它计入当期损益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否则就会使存货和利润虚增或虚减。同时,从持续经营的角度看,成本差异处理只涉及到本期与后期分配多少的问题,并不改变差异的性质和总额,只要坚持前后一致性原则,从全年来看对利润并无多大影响,也不会因此影响上交国家的所有税的金额。更为重要的是,这样处理具有简便、迅速、反应灵敏、分析方便等优点。
2.推行变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在我国的推行,存在以下三种形式:
(1)单轨制。实行该种方式的人认为,由于变动成本法在企业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应用变动成本法取代完全成本法。对于存货重新估价的降低额,转记在“待摊费用”或“递延资产”科目上,分期摊销;如果数额不大,可将估价差异直接转到“本年利润”科目。这种方法由于违背公认会计原则,所以很少企业实施。(2)双轨制。实行这种方式的人认为,鉴于两种方法各有优点,不能互相取代,可另建一套账用以计算产品的变动成本,以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这种方法花费人力多,且工作量较大,所以在实践中也鲜有实施。(3)结合制。为了吸收成本计算方法的优点,同时又不致于增加工作量,在实践中一些企业将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有机结合起来。即在日常核算时采用变动成本法,期末采用一定的方法将变动成本法求得的产品销售利润调整为完全成本法的产品销售利润。
篇6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基于能力培养的应用型大学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设计
收录日期:2016年10月18日
一、能力培养定位
(一)一般能力。会计学生的一般能力包括语言文字表达,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以及外语的应用能力。体现了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同性需求。
(二)核心能力。核心能力即会计专业实务能力。会计专业的学生需要具有很强的会计核算能力、会计电算化能力、成本管理能力、财务分析能力、审计与鉴证能力、税务筹划能力、理财能力等,这些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具体包括审核原始凭证、手工做账和电算化做账相结合、营运资金管理决策、投资项目分析以及审计职业道德、评估证据能力和鉴定分析能力等方面。其次,是专业的延展性指导包括法学和管理学等能力。
(三)实践创新能力。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教技[2012]6号)提出,健全寓教于研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通过学科交叉与融合、产学研紧密合作等途径,推动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创新能力需要系统科学教育从沟通及协调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个人的学习能力来实现,是培养创新思维、意识、精神等创造素质的教育过程。
(四)管理能力。会计专业的培养定位为业务和管理两手抓,为今后会计专业学生从事经济管理类工作奠定基础。按照现代管理学理论,个体管理包含自我能力认知、团队合作能力培养等。
二、会计专业能力现行体系的不足
我国会计专业本科课程内容及课程的设置过于关注技术规则及职业考试,未能适应会计人员能力变化的需要及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学生的要求,具体体现在:第一,课程设置缺乏整体规划;第二,对时间能力培养较弱。
(一)课程设置缺乏整体规划。课程设置缺乏整体规划导致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首先,会计专业课开设课程较多,层次不清,内容重复,占比较大,而且缺乏学科基础知识、金融及人文知识,导致知识体系单一。其次,各个课程各自为政,忽视彼此的联系,课程安排过于独立导致内容交叉: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是财务会计学科体系中最模糊的关系。目前,大多数学校的会计专业都是把《成本会计》作为大三学生的专业必修课按照理论+实训开设的,其主要内容包括两点:第一,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的核算;第二,成本的规划和控制方法。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的核算遵循财务会计原则,目的在于确认和计量企业存货的成本和盈亏。
成本会计体系是集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计划、成本考核等多种职能于一体的,但财务管理在我国一直包括成本费用的管理,西方的管理会计引入之后更是突破其传统职能使预测、决策、分析和控制等多种职能于一体。这使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内容出现了交叠。成本的规划和控制方法遵循的是管理会计的原则,属于管理会计内容,目的在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西方管理会计20世纪70年代后在我国发展后,我国会计体系变成了普通会计和管理会计双体系并存。导致普通会计介绍下完全成本法和实际成本制度,管理会计介绍下变动成本法和标准成本法,这导致普通会计和管理会计应用极缓慢。成本会计的独立成科既导致了教学内容的重复性也破坏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完整性。
(二)缺乏实践培养能力。实践的内容、方法单一,实践课程学时比例占比小,手工实践较多、上机实践较少。在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能力中,对于会计核算过于注重而忽视了会计检查、监督、分析以及决策的训练,导致会计专业学生管理能力、综合能力、设计及创新能力缺乏。
三、运用多样化实践教学法
鉴于成本管理、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学科的模糊,建议取消成本会计课程,将其并入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课程。其原因在于:第一,财务管理课程一直是包括成本费用的管理;第二,管理会计是由成本管理演进而来,其主体仍是成本会计。方法是扩大财务管理口径,将工业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及商品流通企业销售成本核算囊括在内,其次将成本归集、控制、规划回归管理会计。最终做到以管理职能为分科单位,以资金的运动为对象。鉴于解决会计专业学生理论结合实际能力差以及实践能力缺乏的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培养:
篇7
存货是企业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企业生产经营和资金运作的晴雨表,存货管理效率的高低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影响很大,因此必须加强存货的内部控制。笔者拟从加强对存货实物价值变动记录程序的控制,以及加强对存货内控的监督检查与评价等两个方面,探讨如何强化对企业存货的内部控制。
一、存货计量与核算的控制
在笔者接触到的很多企业中,对存货实物流转在实施过程中的控制往往与财务部门相脱节,从而影响了产品生产成本及销售成本计算的准确性,所以企业应当建立以财务部门为核心的存货管理体系,使财务管理贯穿于存货管理的全过程。存货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存货成本核算办法、跌价准备计提等会计处理方法应当符合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存货的特点及企业内部存货流转的管理方式,确定存货计价办法,设计成本会计控制制度,并根据本企业存货的特点实施从采购成本到生产成本的全过程控制,主要包括成本会计控制和永续盘存制。即以成本核算、成本考核为核心,制定成本计划、定额或控制目标,对各单位领料使用情况进行有效控制,将生产控制和成本控制有机结合起来。将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记录,如生产任务单、领料单、入库单等凭证资料汇集到会计部门,由会计部门进行审查和核对,及时了解和控制生产过程中存货的实物流程动态情况,同时会计部门设置相应的会计账户,会同有关部门对生产过程中的成本进行核算和控制。通过成本核算和奖惩考核,控制生产经营单位用料,促使节约成本,增加效益;通过成本分析,针对现状,进一步完善相关控制措施,保证存货管理的完整性、准确性。
二、加强对存货内控的监督检查与评价
存货控制涉及到企业的多个部门、多个环节,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始终,存货内部控制的实施远比想象中复杂和困难。如何将存货内部控制与企业的实际经营活动结合起来,将内控的设计、评价、改进真正落实,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同时,存货作为企业的获利工具,不仅占用的资金大,而且品种繁多,因此对存货的监督、管理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使存货内控制度能有效运行,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对存货业务的监督检查制度。该制度要求企业对存货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存货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并及时加以改进,要把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作为一种企业文化渗透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切实发挥内部控制的积极作用。组织检查机构或指定专人,明确检查职责权限,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形式,对存货控制进行日常的检查和监督,采用抽取有关存货的会计记录凭证如采购计划、明细台账、出入库单等方式来分析企业存货控制制度的合理性及具体执行情况;通过实物盘点,并与账面记录对比,检查企业存货的保管、盘点制度的严密性等,对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存货内控的薄弱环节,应当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和完善,对企业存货管理的全过程进行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使存货管理活动中的订单流、物流和资金流处于最佳状态,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
篇8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 成本控制
中图分类号:F29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房地产开发成本的构成主要有土地费用、前期工程费、建筑安装工程费、市政公共设施费用、贷款利息、税费以及其他直接费用等。
1、土地费用包括城镇土地出让金,土地征用费或拆迁安置补偿费等。
2、前期工程费主要指房屋开发的可行性研究、地质勘查、前期规划、设计费用,以及“三通一平”或“七通一平”等土地开发、整理费用。
3、建筑安装工程费,又称房屋建筑安装造价,指房屋建造过程中所发生的建筑工程、设备及安装工程费用等。
4、公共设施费用包含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建设费两部分。基础设施建设费主要指道路、自来水、污水、电力、燃气、电信、电视、绿化等的建设费用;公共配套设施费用指建设为项目内居民提供配套服务的各种非营利性的公用设施所发生的费用。
5、贷款利息指在开发经营过程中通过借贷筹集资金而应支付给金融机构的利息。它的多少与开发项目的大小、融资额度的多少有密切关系。
7、税费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税收,主要有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契税、企业所得税、印花税、;另一部分是行政事业性收费,主要由地方政府和行政主管部门向房地产开发企业收取的费用。
8、其他费用指不能列入前七项的所有费用,主要包括销售广告费、费及各种不可预见费等。
二、房地产企业应遵循四项原则
(一)房地产企业应遵循节约的原则 节约就是施工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节省,是成本控制的基本原则。但是必须明确的是节约绝对不是消极的限制与不合理的费用削减,而是要积极创造条件,要着眼于成本的事前监督、过程控制,在实施过程中经常通过科学的评估,以优化施工方案。 (二)房地产企业应遵循全面控制的原则 全面控制原则包括两个涵义——全员控制和全过程控制。应充分调动每个部门和每一个员工控制成本。全过程成本控制是指成本的发生涉及项目整个周期,从施工准备开始,经施工过程至竣工移交后的保修期结束。 (三)房地产企业应遵循动态控制的原则 (三)地产企业应遵循目标控制的原则 目标管理是管理活动的基本技术和方法。它是把计划的方针、任务、目标和措施等逐一分解到具体的组织或个人。在实施目标管理的过程中,目标的设定应切实可行,越具体越好,以便于可以将任务分派到个人,做到责、权、利相结合,对责任部门的业绩进行检查和考评,并同其工资、奖金挂钩,做到奖惩分明。
三、房地产企业成本控制的四点建议
(一)加强房地产企业成本核算的规章制度建设和组织落实。
房地产开发企业不仅要遵守国家的有关法规和制度,还应该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行业特点,建立和健全企业的规章制度,加强和完善房屋成本核算的规章和制度建设,使成本核算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保证成本会计资料的真实、可靠,促进企业成本核算水平和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同时,房地产开发企业应该考虑自身规模大小和开发项目的规模特点等因素,在保证成本会计工作质量的前提下,合理地设置会计机构,配备必要的成本核算人员。每一房地产项目应由专人负责成本核算工作,大型项目应设立成本工作组专门负责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报表编制和分析等主要工作,使成本核算和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算为管用、算管结合的有效机制。
(二)对合同管理环节有效控制。
1、合同的订立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形成,招投标、议标、战略协议采购等。随着管理的规范化,现在很多地产公司在逐渐采用招投标方式签订合同,中标后,再由发包方与承包单位签订合约。由于合同的签订是成本实现的第一个环节,所以、在合同签订时要清晰界定双方的责任。合同签订过程需要走审批流程,审批通过后记录备档。
2、合同执行过程中应付进度款管理也是尤为关键的,当合同达到了付款条件或工程施工达到了形象进度以后,在对合同进行付款之前,审定其应付进度款的情况。做合同付款一定要制定付款计划,付款计划是保证企业资金合理调配的基础数据,也是企业资金计划管理的重点业务环节。在制定了付款计划后,需要对付款计划进行审批,并给予支付。地产公司一向重视付款的问题,一般对款项的支付都要走严格的审批流程。只有经过领导审批的款项才能够支付。
(三)确定成本核算对象,设立合理的成本核算项目。
1、房地产开发企业在确定成本核算对象时,应结合开发工程的地点、用途、结构、装修、层高、施工队伍等因素,分别做如下处理:一般的开发项目,应以每一独立编制的设计概(预)算或每一独立的施工图预算所列的单项开发工程作为一个成本核算对象;同一开发地点、结构类型相同的群体开发项目,如果开竣工时间相近,又由同一施工队伍施工,可以合并为一个成本核算对象;对个别规模较大、工期较长的开发项目,可以结合经济责任制的需要,按开发项目的一定区域或部位划分成本核算对象。
2、正确划分成本项目,如:土地征用及拆迁补偿费、前期工程费、基础设施费、建筑安装工程费、公共配套设施费和开发间接费等。可以客观地反映产品的成本结构,便于分析、研究降低成本的途径。按现行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开发成本属一级科目,在该科目下企业应根据自己的经营特点和管理需要,确定成本项目,进行明细核算。
(四)重视项目竣工成本结转核算。
篇9
【关键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资金消耗
一、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要了解控制成本的必要性,首先必须了解什么是成本,成本是指中小企业为特定项目而产生的资金消耗,这种消耗使用货币来衡量的。成本的控制体现在中小企业发展和经营的各个方面。(1)内部控制对中小企业经营的影响。内部控制在对中小企业经营方面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内部控制体现在生产产品的各个方面,产品的生产对中小企业的经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控制成本不仅要做到控制好产品设计和实验阶段的成本,还要对销售和售后方面的成本进行控制。另外还要对产品的质量进行检测,使其成本与使用寿命有一定的比例关系。做好对上述方面成本的控制,中小企业在经营时,在同行业中就有很大的竞争力,竞争力的提高对中小企业快速发展也有很大的好处。(2)内部控制与中小企业发展的关系。成本降低之后,中小企业经营起来就更加得心应手,中小企业发展也会更快。建立一个切实可行的内部控制体系,首先可以使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取得竞争的优势,对内部控制实施有效地方法,可以使中小企业的成本走向最低化,与其他中小企业产生差异,在竞争当中就能取得优势,利用低成本在中小企业发展中超过竞争对手,还可以取得高利润,价格降低之后可以更大的扩展市场份额,抢占市场扩大优势。其次还可以更大程度的获得利润,成本降低的同时保持中小企业的质量不下降,就会有更多的人选择产品,更多的利润对中小企业发展和扩大规模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有了内部控制,中小企业在竞争中更加有优势,对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百利而无一害。
二、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管理理念落后。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观念比较落后。这种落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内部控制的定义理解不透彻,控制成本局限于成产的成本,很多的中小企业在经营中只强调控制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成本,对其他环节的内部控制的重视度不够,忽略了对生产资料和产品设计方面的控制,生产成本在中小企业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少,而相关方面包括设计、服务、销售方面所站的比例越来越大,单纯的降低生产成本并不能降低总成本;第二,对于很多以引进的控制成本的方法重视程度不够,不能发挥新方法的作用;第三,降低成本时不注重中小企业效益管理,在降低成本之后导致产品的质量下降,降低中小企业的信誉,还使中小企业的竞争力降低。(2)管理方法存在问题。很多中小企业在控制成本的方面并没有健全的方法,只是一味的降低生产成本,对质量和品质的要求也相应地降低,造成产品的先天缺陷,且产品在销售时也没有相应的规划。在传统的内部控制当中没有对销售成本进行细致的预算,对产品在销售和前期投入中没有进行仔细的预算,内部控制方面投入的力度较小,在实际操作当中,这种管理方法并不能有效地降低成本。还有很多中小企业在管理方面运用的手段老化,缺乏先进的管理方法,不懂得应用新技术继续使用手动计算,只是单纯的做出账目,并没有对其可行性进行估算,导致中小企业在控制成本之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不能有效预防,这种方法使中小企业发展过程隐藏了很大的隐患。还有很多中小企业对作业成本进行了管理计算,但是这种方法的工作量巨大,计算方法复杂,相对的运算成本也很高,与之相对应外部环境还未完全形成,这种方法也还不成熟,我国的技术水平不高,达不到计算所需要的条件,而且管理者还未适应这种方法,对成本计算的要求比不迫切,所以投资的力度并不大,对中小企业控制成本过程中提供的信息和资金并不能满足需求。(3)没有完整的规划。首先,没有相对成熟的管理成本部门,很多中小企业都是将成本管理的职责交予生产部门,这种方法有很多的弊端,生产部门中没有专门的人才能够做出相应的预算,只能够单纯的控制生产成本并能全面的降低成本。其次,降低成本的过程中没有相关的制度管理,很多中小企业把降低成本和降低质量挂钩,这种质量的降低不仅会损害中小企业的信誉,还会使中小企业受到投诉,对产品进行二次返工等问题,虽然成本降低了,但是中小企业并没有获得利润,还会引来一系列的麻烦。第三,没有制定控制成本短期和长期的目标,有了目标中小企业控制成本的的工作就有了方向,短期目标的达成可以激励中小企业发展,长期的目标可以鞭策中小企业发展,但是很多的中小企业没有明确的目标,控制成本的想法也就只是纸上谈兵。最后,中小企业在降低成本上没有相应的规划支持,对产品和市场进行协调,产品投入市场时应该对市场有相应的了解,知道市场上缺乏的是什么样的产品,不能盲目的投产,导致产品缺乏竞争力。
三、中小企业改善内部控制的策略
(1)提高对控制成本的认识。控制成本不仅在制造成本和销售成本上,还体现在研发和设计以及销售方面的控制。赝品设计虽然在总成本中所占比例不多,但是却决定着内部控制的大部分,设计合理会使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和成本都大大降低,反之则不然,在产品设计中要以目标人群的需求为主导,配合好的质量,在全面满足目标人群需求的同时,降低对原材料的消耗,改善工艺水平等;中小企业要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作用,加强科研,研发新技术新工艺,降低对材料的使用,提高原料的使用率;中小企业要控制成本,还要做出相应的经营目标,制定相应的时间来完成所指定的目标,这些目标又通过中小企业各个部门单位的协调来完成,不仅可以加强中小企业部门单位间的配合还可以控制成本;要根据相应的数据来制定发展目标,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妄自菲薄,指定的目标要根据之前完成的比例,对市场进行调研之后作出合理的目标计划,制定出一个满足中小企业发展,又符合市场规律的计划。(2)改变方法,进行成本分析。中小企业要充分认识到控制陈本时要做到对整个产品相关的价值链条成本的控制,处理好价值链各个层面的关系,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要对中小企业本身的控制成本的方法进行改良,做到成本分析,通过分析产品的设计、原料选择、生产工艺、质量、中小企业宣传、运输、销售成本、等各个方面的关系,把这些环节逐一进行成本分析,让内部控制人员能从这些方面做到全面的了解,从而对产品在哪个方面进行内部控制才能获得最大利益进行了解。另外,中小企业还应将内部控制延伸到使用者的使用等方面,将中小企业的宣传、运输、销售等方面的工作整合起来,做好规划和监督。(3)强化管理。中小企业控制成本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建立相对应的组织结构,在设置机构时对部门机构的职责和权限进行明确的划分,要保证与中小企业原本的管理模式不会发生冲突,中小企业要对员工进行成本教育,对员工进行科学的分配,熟练的应用登记管理制度。成本管理的部门应建立相应的制度来进行管理,运用制度就能够更加便捷的实施控制成本计划,另外,中小企业要引进先进的工作方法,以控制成本为核心建立起全面的中小企业经营体系。只有做到强化对内部控制的管理才能使中小企业在竞争中占有优势立于不败之地。中小企业在控制成本当中还要做到全面的、科学的降成本管理,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在进行记录时的基本数据必须准确,这些数据要能够完全的反映中小企业的运营过程中对称本控制的各个方面,管理的是否到位影响着中小企业的经营水平。要做到强化管理首先要做到能够利用先进的数据处理平台,现代化的平台能够准确的处理各种数据,这就提高了内部控制的工作效率,能够确保管理工作顺利展开。要做到对中小企业成本的管理还应做到对产品的市场进行精准的定位,能够对市场上需求较大的产品,及时投入市场进行销售。
参 考 文 献
篇10
关键词:循环经济;国有企业;成本管理
当前,我国早已把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上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在循环经济背景下,国有企业承担着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加强节能减排、加快转型升级等重要任务和使命目标,而要实现这些目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加强对国有企业的成本管理。本文将结合我国国有企业具体实际,就循环经济背景下的国有企业成本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循环经济背景下国有企业成本管理概况
(一)企业成本管理的概念
成本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的经济学概念,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对成本的概念问题还没有取得高度一致的共识。企业成本管理是建立在成本基础上的管理,是指围绕企业发展全局目标,按照企业总体发展战略,不断控制、改善企业内部的成本结构,从而提升企业长久性的竞争优势的一种企业内部管理活动。企业成本管理包括对企业发生的所有费用、形成的产品成本所开展的成本预测、成本控制、成本计划、成本分析、成本核算、成本考核等环节和内容。
(二)成本管理在国有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成本管理的直接目标是为企业发展提供成本信息,努力、持续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企业成本管理的终极目标,则是服务于企业的整体经营目标和发展战略,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综合发展能力。成本管理,有利于国有企业降低材料、人工等产品成本,提高国有企业产品和服务质量,增强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增加国有企业的生产利润和经济效益,从而促进过国有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循环经济背景下国有企业成本管理面临的挑战
(一)生态环境成本管理难度加大
长期以来,随着生态危机的加剧和生态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国有企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保护、低碳排放、节能减排、生态恢复等任务越来越重。而循环经济是追求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的一种新型经济,它对资源能源节约、废弃物无害化排放、可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等提出很高要求,从而对企业研发设计能力、工艺水平等提出更高要求,这就势必对国有企业成本管理带来更大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创新挑战。
(二)质量管理成本逐步增加
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逐步把严重依赖资源消耗实现简单线形增长的传统经济模式,通过现代经济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逐步转变为通过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模式。在循环经济背景下,人们对生态型、环保型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国有企业要确保市场上的竞争性地位,必须不断完善产品和服务质量指标体系,并加大对质量管理的人、财、物投入,这就会使得国有企业质量管理成本越来越高。
(三)人力资源成本管理难度增大
人力资源是国有企业生产发展的第一资源,对国有企业赢得市场竞争具有关键和决定性作用。在循环经济背景下,需要更多具有高知识水平和创新发展能力,具备新价值观、新生产观、新消费观、新经济观的技术性人才,这样一方面意味着国有企业人才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则意味着单个人才资源市场物价的大幅上涨,这就势必人力资源工资性成本逐步增加。同时,循环经济背景下国有企业人员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绿色生态意识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加大对存量的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教育、管理等方面的投入,从而助推了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的上升。
(四)销售成本管理难度提高
在循环经济背景下,对国有企业生产的产品环境指标要求越来越高,使得国有企业产品在技术公关、市场推广等方面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从而减少利润空间,增加销售成本管理的难度。例如:以前,我国国有企业生产的一些商品可以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取得很好的价格竞争优势,在产品销售中成本较低,但随着各国对环境标准要求越来越严格,因而进出口受到很大影响,随着国际市场竞争越来越剧烈,使得公司面临的销售成本管理难度越来越大。
(五)战略成本管理难度增大
发展循环经济,不是为了影响和制约经济增长,而是为了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创造更多的社会经济价值,这就涉及到企业的战略成本问题。战略成本管理是根据企业的成本信息和生产经营状况,按照不同的市场环境制定不同的成本管理策略,从而采取科学的成本管理手段和方法。在循环经济背景下,企业实现战略成本管理对企业信息的对称性、完整性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战略成本管理的难度不断增大。
三、循环经济背景下加强国有企业成本管理的对策
(一)遵循循环经济约束条件,增强国有企业成本管理意识
在循环经济背景下,企业可以通过成本管理来增加自身的经济效益,但是必须遵循两个约束性条件:一是必须适度、合理地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企业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的力度不能超过自然界自我净化、自我恢复、自我增殖的速度和能力;二是要在获取经济利益的过程中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企业各种污染物、废弃物的排放必须以自然生态环境的最大承载能力和自净能力为限度。因此,要牢固树立成本和效益理念,对国有企业干部职工开展经常性的成本管理教育,增强他们的成本管理和勤俭节约意识,积极在国有企业内部营造成本管理的良好氛围。同时,要按照科学化、规范化的标准,对国有企业员工的工作和生活习惯进行积极引导。要建立健全国有企业成本管理体系,努力将成本管理贯彻落实到单位工作的每一个环节,确保国有企业成本管理有人抓、有人管、取得实效。
(二)抓好国有企业内部节能减排工作,控制单位运行成本
要树立节能减排目标,建立统筹协调机制,通过科学安排,在保证满足正常的生产、生活和科研的前提下,减少生产设备、场地等设备的损耗量和车辆的燃油量。根据国有企业内部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合理安排行政资源和经费资源,注重经费和资源使用的效益和质量。此外,加强生产仪器设备、车辆、厂房等状况的日常监测、管理和维护,确保安全使用,延长使用寿命,从而实现国有企业成本的有效控制。
(三)加强国企内部成本核算与监督,建立成本管理激励机制
政府要加大对遵规守法的国有企业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力度,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支持国有企业健康发展,减轻国有企业经济压力;国有企业内部要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对成本管理突出的个人和集体进行奖励。同时,国有企业要通过不断优化内部成本管理,来提升国企内部的产品、服务质量和生产经营水平,从而促进国有企业的高效、优质、健康发展。
(四)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改变成本管理的思维模式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绿色发展,作为现代国有企业,就需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将企业生产发展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拓宽思维空间,加强对产品设计、材料采购、产品生产、售后服务等环节的成本管理,拓宽思维视野,立足优质品牌打造和企业长远发展,不断提升现代科学技术运用水平,促进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四、结束语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对于提升国有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更好地适应循环经济新形势、新常态,国有企业很有必要学习和强化现代管理理念,牢固树立质量意识、成本意识和竞争意识,积极结合国有企业的当前发展的具体实际,注重对生产经营全过程的全面性、精细化管理,加强对国有企业产品服务费用和成本控制,从而提升国有企业的整体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国有企业的健康、持续、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苏芳.浅析循环经济视角下国有企业成本管理[J].商,2015,20:6.
[2]安彬.试论国有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11:165-166.
[3]薛聿员.循环经济视角下国有企业成本管理问题分析[J].商,2014,08:40.
[4]张学伟.浅析国有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6,15: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