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式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9 00:50: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驱动式教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驱动式教学论文

篇1

任务驱动教学学习计算机的过程中,要体现以人为本的观念,灵活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景和感悟问题的情景,围绕任务展开学习,要求学生敢于动手,多实践。计算机本身就是一种工具,通过驱动教学方法就能快速掌握与熟练,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高智慧的学习体系。情景设计、任务驱动法、引导讲解法就会派上用场。例如在学习如何使用计算机通过互联网快速查询需要的相关资料时,就会必不可少地使用到搜索引擎。老师要让学生了解搜索引擎和概念并了解常用的一些搜索引擎和网站,掌握复制保存网页中和信息内容和图片和方法并储存到指定位置。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操作能力和探究解决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就感和学会操作计算机带来的便捷。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作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实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独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要求学习掌握计算机知识,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任务驱动教学使学习目标十分明确,在某个学习阶段围绕某个学习目标,由浅到深,由深到精,提高了学生的成就感与主动性。在学习计算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并参与学习与探讨采用任务驱动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由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优势、作用,学生学习效率较高,主要体现在自主探究和创新思维这两个方面。“任务驱动教学法”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通过任务驱动法组织课程教学的实践证明任务驱动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团结协作的能力,有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呢?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这里起到很好的作用。

篇2

项目驱动教学法最初源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德国职业教育,以项目引导形式呈现;它以工作过程的探究式方式,然后再由老师将所学知识隐含到一个或者多个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中,学生通过对工作过程进行讨论、分析,从而明确项目包含的各种知识结构,这样在老师的引导下就能快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通过完成项目以实现知识传授。另外,应用项目驱动,不仅能确保实训,同时也是优化教学设计,确保教学任务的基本方法。从项目驱动教学安排来看,项目是课程教学的核心,通过介绍项目、学习课程、讲解项目、实施项目与项目总结这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它能快速将项目实施、概况以及掌握的项目、知识综合的呈现给学生。同时,这也是满足学生学习特点、认知规律的方法,它能切实把握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理解与深入。

二、项目驱动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差异

(一)从老师为中心转变成学生为中心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项目驱动教学从传统的老师为中心转变成学生中心,它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启发与激励学生的学习效应,不断增强学生的独立能力与创造能力。在项目式驱动教学中,通过整合各个项目的设计、操作,更好的完成各个课程以及论文编写、答辩模拟与PPT制作,进而培养出学生设备操作、实验规划、文献探究、论文写作等综合性、专业性很强的能力。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它对塑造人文素养也有很大作用,通过加强与项目以及他人的合作,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独立、人际交往能力,对锻炼学生取长补短、虚心求教等品质的培养也有重要作用;通过强化项目开展进程,不仅能有助于学生接受新事物,还有利于提高创新能力;通过运用资料进行文档输入、数据处理以及资料检索,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外语,在学习力循序发展的过程中,达到实用性人才需求。

(二)从课本为中心转化成项目为中心

从传统的市场营销教学过程来看:教材与课本始终是教学的中心,所以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感与距离感,如果认为和实际相聚很远的话,就会降低操作性。项目驱动则是将项目作为作为依据,在学生主动找出所需知识与方法的过程中,让其带着问题学习,最后完成工作与项目。在整个课程讲授与学习中,它整合了理论内容与教材辅导,而不是简单的将教材作为中心。

三、加强项目驱动教学法在市场营销教学应用的方法

(一)强化项目创建在市场营销教学中,为了强化教学效率与成果,除了要真实的掌握营销工作分解外,还必须整合项目要求进行分解与构建。对于每个工作环节的内容与设计,除了要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整合力度,还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做到度的把握。对于教材项目,既不能过简也不能过大,反之就会涉及很多知识,对教学组织与目标造成影响。另外,市场营销还具有极大的综合性,针对这点,除了要让学生明确各个技能要求,还必须明确项目侧重点,从源头上避免对教学内容造成不利影响。在项目设置时,不一定要针对产品,还必须整合职业能力,从各方面促进教学,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动职业发展以及建设。

(二)强化教学设计

在市场营销项目驱动教学方法设计中,为了增强教学成果与效率,除了要做好情境导入、项目开发、合作反馈工作,还必须及时探究、总结规律,通过共同进步、分层练习,确保师生得到全面发展。同时这也是现代职业学院信息技术整合与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根据教学环节,强化教学辅导、设计、科目检测以及整体性评价,通过做好项目教学的说明、分析与整合,对学生做好分组,并且整合学生性格、学习特点,强化教学进程。

(三)做好项目教学的测评

在教学中,为了提升教学效率,必须将评价结果与过程有效整合,通过将实践技能作为诛仙,强化全程式、开放式的考核体系,在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基础上,才能改变老师单一评价的现象。在这过程中,具体评价包含组内互评、交流评价等,为了改变传统个人评价的基准,必须充分利用生生互评的方式,提高学生协作意识与团队精神,在项目评价中,整合学习内容以及区别,从多个层次以及角度对其进行评价。

篇3

一等奖

董 影 《“教学工厂模式”给技工学校的启示》

许小颖 《携手构筑青少年网络道德防火墙》

谌绍贞 《浅谈网络信息化形势下技校学生的思想德育教育》

林颖童 《校企合作的创新运行模式》

赖海萍 《工学一体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叶静怡 《浅谈如何依托行业企业深入开展校企合作》

胡韵琴 《微课助力课程改革》(单位:福建技师学院)

黄丽辉 陈 宇 林艳娇 《浅谈电子一体化课程的教学组织和策略》

林 鑫 《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办学的探讨》

二等奖

吴里熹 《校企合作中职业道德课程实训教学调查》

黄雅琳 《基于就业视角下〈微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与实践》

卢 欣 《技工院校幼儿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存在问题与对策》

庄蕙菱 《试探在微课支持下技校语文的教学获得》

安梦华 《浅谈职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培养能力综合化》

陈荷盈 《利用中英文绕口令充实航空服务高级工专业课程教学》

薛世升 《寻求技工院校德育教学新途径》

蔡雄彬 《技工院校园林工程专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教学改革探讨》

黄丽娥 《利用微课提高中职英语教学的研究》

黄志元 《汲取木偶造型艺术培养学生动画原创设计能力》

林圣侠 《技工院校开展建筑业农民业培训的困难与建议》

张文模 《SSCC法则在汽车专业案例教学中的应用》

解 欢 《浅析职业技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周伯晨 《在技校机械CAD中应用项目教学法》

三等奖

巫吉顺 《技师学院烹饪专业市场教学法探析》

杨 龙 《CAXA电子图板在数控编程一体化教学中的应用》

郑晓燕 《浅析项目教学法在OA培训教学中的应用》

罗志成 《〈AutoCAD〉参与实训课程一体化教学的实践与探讨》

方 婧 《技校〈网页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傅仙玉 《浅谈中职院校市场营销学的几点教学体会》

林明江 《梳理利害寻得失,因症开方促提升》

纪港盛 《分模块开展一体化教学在汽车专业教学中的探索》

陈 宇 《校园文化建设的助推器》

林流芳 《扎根技能才会枝繁叶茂》

陈霜霞 《案例教学法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运用》

茅飞珠 《寻找心灵的阳光》

翁锦华 《互动体验式教学法在电子技术课堂的实践与创新》

吴婷婷 《技工院校纯女生班管理之我见》

郑丽香 《实施教学过程最优化提高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质量》

陈发凤 《浅谈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与课程改革》

邓正雄 《浅谈“串联型可调稳压电源”的教学过程设计与实践》

洪丽颖 《一体化模式下基于任务驱动的高数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林 莉 《中职学校〈财经法规〉教学方法革新》

温 慧 《浅谈技校财会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林金奕 《技工院校液压传动课程的教学探讨》

篇4

关键词:中职;精品课程建设;激光加工设备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优化的教学内容、独特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完善的配套教材、健全的教学管理机制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我校与时俱进,以激光加工技术这一新型特色专业的《激光加工设备》课程为切入点,通过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的引领和示范,带动了其他课程建设的全面提升,为培养知识型和技能型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中职精品课程的内涵 

中职精品课程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师为主体、人员稳定、年龄结构合理、教学效果优良、素质过硬、实训指导教师占比合理的教师队伍;二是课程内容体系优化,课程内容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及时反映本学科的最新知识和技术;三是教学方法和模式独特,手段先进,善于运用任务驱动式、教练式等好的独特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明显,相关课程标准、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网上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四是教材完善配套,要有精品系列教材体系;五是大力开展实践性、实验性教学,组织形式和内容要丰富;六是管理机制健全,拥有相应的激励和评价机制,鼓励更多的教师承担精品课程建设,保证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中职精品课程建设的措施 

1.以特色、新型、专业的优势学科为切入点 

根据《关于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精品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我校立即行动起来,首先精选了激光加工技术专业的激光加工设备课程作为精品课程来创建。大家知道,作为服务于当下新兴产业的激光加工技术,以其“高效、节能、环保”等优势凸显它的独特作用,目前,我校此专业的教学水平在全国占据领先位置。激光加工设备正是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特色鲜明、特点突出,学校作了综合布局,重点建设、精心打造,以此为突破口,拓展到激光加工技术专业的其他课程,进行整体性、综合性的课程建设。如《激光基础》、《激光加工工艺》等课程。 

2.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实施了名师工程 

创建精品课程《激光加工设备》,是由我校一位激光加工技术专业省级专业带头人作为项目负责人,三位从事激光专业教学一线的老师作为主讲,以及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机械类、电工电子类、软件操作类等集机光电、软件控制为一体的共十位老师,组成立一支具有一流教学水平、业务素质高、团队精神强、作风过硬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中,在省级以上教师个人单项比赛中获得二等奖以上有三人次,指导学生参加省级以上技能大赛获得三等奖以上的有九人次,国家级裁判员一人次。与此同时,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带动了一批年轻老师,他们年富力强,富有干劲、闯劲和激情,软件操作熟练,积累了大量地课内外与精品课程建设有关的资料信息,为完成既定的任务做出了贡献。 

3.优化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内容涉及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制度,等等。建设过程中,我校从实际出发,着眼于整体来建设精品课程: 

一是结合《激光加工设备》的特点,改革不适应人才培养的体系和结构,使教学内容与课程的全面建设相适应。如将《激光加工设备》课程删繁就简,以学生能够接受的知识技能作为前提,具有针对性地进行整体教学内容的选择。 

二是教学内容先进,广泛吸收目前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经验,使之符合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 

三是教学方法以导、学、教、做、评为主线,将教练式教学、师徒制教学等方法融入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将对应的激光产业、企业和学校教学相对接,将校企合作引向了深入。 

四是借力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与管理,在校园网上开辟精品课程网页,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4.编写了理实一体化系列教材,丰富了教学资源 

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系列化的优质教材与精品课程相呼应非常有必要。在武汉弗莱茵科技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下,以我校主讲为主体,整合部分高校、激光加工企业,以及全国开设激光加工技术专业的50多所中职院校的优质资源,历经六年时间一起编写了本专业理实一体化系列教材共11本,如《激光基础》、《激光加工设备》、《激光加工工艺》、《激光加工实训技能指导》(上、下册)、《AutoCAD技术及应用》、《EzCAD2.0》、《设备控制技术》等。同时,配合激光加工设备的教学,又相继开发了多功能旋转激光标刻机、多功能激光内雕机等4种课程的教学软件,以及3门核心课程的全部教学课件,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 

5.建立了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规范了操作程序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篇5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课外科技竞赛;创新能力;人才培养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18-0020-04

中图分类号:G642

0 引言

近几年,我国在高等教育由外延扩张转向内涵建设的过程中,把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已经逐步为人们所理解并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大学生中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目前已成为我国高校发展最快、潜力最大的一项学生活动。大力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高等学校适应时代要求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手段和内容,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理念。

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时期,高等学校应高度重视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开发和培养,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这一理念已成为各高校的共识。近几年来,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嵌入式教学团队,经过十余年的教学科研实践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自主研制了适合实验教学、创新竞赛、课外活动及毕业设计的嵌入式实践教学仪器系统,并以此为基础构筑科技创新平台,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我们以“挑战杯”竞赛为龙头,以大学生科技立项为载体,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的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几年来,我们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的各类课外科技竞赛,取得了十分优异的成绩,获得各类奖项30余项。表1列举了学生在2010~2012年间获取的国家级奖项。通过一系列比赛,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具备较高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创新人才,也提高了学校声望。

笔者作为“挑战杯”“研华杯”等创业大赛的指导教师,连续几年参与计算机学科竞赛指导工作,深切体会到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对实现素质教育和培养计算机创新人才的重要作用。如何借助课外科技竞赛平台,采取有效的途径更好地进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值得探讨。

1 课外科技竞赛平台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高等教育要培养的是创新创业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高校培养目标的一项极其紧迫的任务。如何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各高等学校研究和探索的课题。而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除了把创新创业的内涵渗透到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还应当充分利用课外科技竞赛这一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它可以考查大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也可以检测大学生的信心、意志、勇气、团队精神等非智力因素。因此借助校内外科技竞赛平台,有利于全面培养大学生们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的精神,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使他们具备强烈的创业意识、健康的心理素质、顽强的意志力、科学的冒险精神、出色的管理能力、博采众长的学习意识、社会实践能力,同时,也可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毕业生就业。

2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的探索与实践

2.1 计算机类创新人才培养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

优质的教学资源建设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保障,也是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教育资源的整体优化,必须认真分析高等教育的内外部环境和区域产业的发展趋势,研究和分析区域和学校的有效资源,明确产业发展对计算机类创新人才的合理需求,运用资源配置优化理论,通过工程应用、校企融合推进创新人才培养优质教学资源建设。

2.1.1 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物质环境

良好的物质环境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保障。高校可从实验仪器、教材建设和网站建设等多方面构建计算机创新人才培养的物质环境。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进行了如下实践。首先,我们自主研制的“飞思卡尔嵌入式开发系统”实验仪器已形成系列,包含MT-S08、MT-S12、ColdFire、Kinetis等多个应用开发套件。各开发套件中均包含扩展板、核心板、评估板、写人调试器、集成开发环境、规范源程序、配套教材、实验指导书(或讲义)及课件等,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必备的软硬件条件,并可用于构筑科技创新平台,为学生开展课外创新竞赛创造了良好的物质环境。目前,该实验仪器已推广至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全国50多所高校。其次,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成的。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我们先后编著了《单片机原理及其嵌入式应用教程》《嵌入式应用技术基础教程》《嵌入式技术基础与实践》(“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嵌入式系统:使用HCS12微控制器的设计与应用》《基于32位ColdFire构建嵌入式系统》以及《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实践:ARM Cortex M4 Kinetis微控制器》等近十本教材和专著。嵌入式系统及应用课程还于2010年5月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最后,为加强教与学的“互动性”,方便学生下载相关教学资料,我们开办了“嵌入式系统实验室”网站和“嵌入式系统及应用”精品课程网站,并与“与非网”合作开辟了“苏州大学嵌入式学习社区”网站。

2.1.2 建立高水平的创新型教师团队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既是决定一所大学实力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只有提高指导教师的水平和能力,才能使学生的科技活动开展得卓有成效。

组织和指导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要选拔和培养一批既有丰富理论知识,又有很强实践技能,且富有耐心和责任心的高素质教师充实到指导教师团队中去,为大学生科技活动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撑。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大学生创新活动教学团队由高学历的学科带头人负责,带领年轻教师成立与教学相关的科研小组,并积极和IT企业进行项目合作。在教学过程中,吸收具有创新精神的大学生参与到实际的项目开发与设计中,从而更好地促进了教师和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也为院创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几年,我们教师团队已完成的横向科研项目有20余项,申请发明专利8项,已获得发明专利4项,获得软件著作权几十项,并发表30多篇与此相关的科研和教学论文。

2.1.3 组建和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学生骨干队伍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注重发掘具有科技创新活动兴趣和能力的同学,将那些“有兴趣、基础强、肯吃苦、善钻研”的学生作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主要培养对象,鼓励他们参加研究生的科研例会,在日常的科技创新研究中给予场地和设备的支持,积极为这些学生提供参与学校各种科技创新活动的机会,有针对性地推荐各个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层次的科技创新活动。同时,以教师团队的各类科研项目为依托,组织大学生申报校内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研基金”项目及“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由此来培养具备较高计算机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骨干队伍。此外,高校还可积极鼓励科技创新能力较强的学生“传帮带”刚刚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以保持队伍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2.2 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育新模式

基于教育部“卓越计划”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理念,按照计算机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高等教育应当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主渠道,重视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

在计算机创新人才培养中,要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以达到校企共赢互促的合作效果,带动社会经济的增长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外经验证明,开展计算机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能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的不同教育资源和人才培养的优势,是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通过企业提供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可构建企业与学校及科研机构之间积极有效的合作新模式,为大学生提供参与技术创新的机会。同时,高校可从项目中深入开发竞赛功能,积极开展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兴趣,增强学生的创业体验,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创新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

2.3 设计并实践双导师制计算机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双导师制,是指同时安排高校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指导本科生实践课题研究。在产学研实践教学中,我们进一步设计并实践了双导师制计算机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学校的专门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学生能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再由学校聘任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作为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兼职导师来协同指导学生,由此形成全新开放的教育模式,使学生在参加公司研发项目的设计和开发中培养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2012年,教育部、科技部联合主办的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上指出: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水平,当前要加快建立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训练体系;要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开展更广泛的协同合作,联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大学科技园等重点建设一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基地,促使广大的企业家、科学家、工程师积极参与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担当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导师。基于这一主导思想,“双导师制”已在我国很多高校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双导师制”已经在我院计算机专业的部分高年级本科生中试行多年,且已有多项由学校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指导的本科生课题入选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和国家大学生创新计划。我院计算机相关专业已经和摩托罗拉、宏智科技、快捷半导体、奇梦达资讯、苏州工业园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数十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创新基地和工程中心等,从而全面保障了双导师制计算机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2,4

建立计算机类创新人才培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重点,也是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为此,高校应当综合发挥目标导向、条件保障、激励约束、监督控制功能,建立健全具有一定的质量标准、与计算机类创新人才培养相适应的系列文件,组织并实施基于自制实验仪器的实验教学、暑期自主生产实习、基于产学研结合的零距离模式的毕业设计特色教学等教学和教研活动,由此有效地保障计算机类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3

结语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时展、高校改革和发展的迫切需要,还是大学生自我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需求。因此,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当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这是一个长期的探索与实践的过程。创新人才培养的优质教学资源的构建、产学研结合和双导师制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与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等,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都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认真实施。同时,还要充分发挥课外科技竞赛平台的重要作用,全面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以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备良好的科技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周燕,曾凡智,杨广发,科技竞赛驱动及多知识点融合的计算机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2(16):19-22

[2]蒋华伟,袁秀珍,李琳,等,计算机专业产学研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1(14):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