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课程设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8 02:16: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课程设计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体现网络协议最新进展,提高实验科目的针对性,使实验科目更贴近实际。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课程目的,解析课程内容,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协议分析公开资料和开源工具,在硬件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增设新的实验科目;实验更有针对性,更贴近实际,让学生学到的东西不是简化版本,而是实际中使用的网络服务器和网络协议分析工具,减少PacketTracer等模拟工具的使用;实际运行的协议和周围的噪声数据包混杂在一起,可提高协议分析的难度,也可让学生了解真实网络中的协议情况,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2)让协议动起来,侧重协议动态交互过程分析。网络协议是动态交互的过程,现有协议分析实验科目的静态性有余、动态性不足,如让学生对FTP服务器进行安装和配置,虽然能够提高学生的服务器配置能力,但是难以对应地提高学生对FTP协议的认识。针对该问题,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做协议分析实验时,利用数据包捕获工具(如Wireshark、Sniffer等)抓取协议交互过程的典型数据包,对协议的动态交互过程进行详细分析。让协议动起来,对学生理解协议的真实运行有很大帮助。
3)增设综合型和扩展型实验,助力创新素质和能力培养。网络协议为解决现实问题而提出,在解决问题时存在一定的创新性,而当协议设计完成之后,很多师生觉得协议分析只要按照协议规程一步一步解析即可,无创新性可言。对于该问题,我们认为还存在相当多的创新点,如协议的新应用和更优实现等。另外,协议在使用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类新问题,解决这些新问题同样需要创新。实验科目的设置也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助力创新素质和能力培养。
4)模块化设计实验科目,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培养需求。为了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学生的培养需求,学校应构建模块化的实践课程体系,将实践科目按模块进行设计,针对不同的培养对象和培养目标,利用不同的实践课程模块组织实践教学。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可针对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适当增加综合型和扩展型实验科目,而针对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适当增加基础型和验证型的实验科目。教师应承认不同培养对象的不同知识结构和基础,使不同的培养对象都能有所收获,不采取不顾学生能力的一刀切培养模式。
2实验课程设计概况
经过探索和实践,网络协议分析实验课程共设4种实验类型(基础型、验证型、综合型、扩展型)和26个实验科目,可根据不同培养对象的不同培养需求,模块化组织实验教学内容。
2.1基础型实验科目
基础型实验主要要求学生掌握后继实验所必需的实验工具基本使用方法,主要是CiscoPacketTracer、Wireshark和Sniffer等工具的安装与基本用法,具体见表1。该类实验科目由学生课下自学掌握,不占用课堂学时。
2.2验证型实验科目
验证型实验主要使用模拟器或工具软件等对协议的服务提供者(服务器)进行配置,验证协议的交互运行过程是否与协议规范一致,利于学生掌握协议的运行流程和各字段的真实含义,对协议交互过程有一个真实的体会和了解,具体见表2。该部分实验可由学生自己选择学时数。
2.3综合型实验科目
综合型实验主要在基础型实验和验证型实验的基础上,侧重协议的具体应用和复合运用、协议相关的基本编程实现[8]等,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具体见表3。该部分实验也可由学生自己选择学时数。
2.4扩展型实验科目
扩展型实验主要针对学有余力、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为其设计更复杂、更实用的实验科目,也可根据科学技术的进展引进一些技术小课题作为实验科目,需要学生独立思考、查阅文献资料、寻求解决方案,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6-7],具体见表4。该部分不做硬性要求,由感兴趣的学生选做,既可抵消前面的学时,又可额外完成。
3结语
篇2
1.1网络教育中微课程的设计原则
1.1.1学习者中心原则网络微课程的设计要以学习者为中心。考虑到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和特点,在内容的选择上,需要充分了解学习者的实际需求,紧密联系教学目标与内容,做到目标明确、主题集中,以供学习者集中精力学习;在制作微视频时可以配之动画、音乐、图像等,以调动学习者的兴趣和注意力,让学习者产生深刻的记忆。网络教育机构可以对原有的网络课程进行整改或重新设计,以获得满足学习者需求的微课程资源。
1.1.2微型化原则微型化原则指的是微课的设计要充分突出微型课程短而精的特点。大部分网络学员都是在职学习的成人,时间宝贵,因此微课程的设计要让学习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高效地学习。与传统网络课程相比,微课程要做到短小精悍,这样做的依据是:学习者的有意注意时间是有限的,根据视觉驻留规律和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微课程最好控制在10分钟内,具体时间的长短应由不同的教学目标与需要确定。短而精的微课程,使得学习者可以通过随身携带的移动通讯设备最大限度地利用零碎时间进行学习,“没有时间学习”将不再成为问题。
1.1.3完整性原则基于网络教育的微课程虽然短小,但都有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点,“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为保证资源的高效,必须具备一套完整的教学设计。微课程的教学设计和网络课程一样要内容结构完整。
1.1.4非统一性原则不同学科、不同类别的微课程,教学策略是不一样的,不应该以一种标准的格式来设计规划。比如语文类课程的设计可能需要较多的情境引入做铺垫,制作生动活泼、媒体表现形式多样的微课程较为适宜;而计算机类的课程在设计时,更多的是直接切入主题,教学过程更注重习题的讲解与练习,媒体表现形式相对比较单一。
1.2网络教育中微课程的设计流程网络教育中微课程可以以类似于网络课程的形式呈现,其核心为集中阐述特定主题的微视频,并辅以相应的学习资源、在线交互以及评价等教学支持服务。在设计时,可以在遵循上述设计原则的基础上,首先分析微课程的学习者是哪些群体,明确其学习需求;然后选择教学内容,进行微课程的教学设计;接着选择合适的媒体和软件进行微课程的开发;完整的微课程的设计还应包括相应的其他教学支持资源,具体见图1。
2网络教育中微课程的设计案例
2.1需求分析基于网络教育的微课程的学习对象大多数都属于成人。所以微课程设计在做需求分析时要考虑到成人的认知过程与个性特征。成人由于集中学习时间和精力的有限,对于连续长时间大而全的视频讲座的学习并不能取得好的效果,再加上各种便携智能移动设备的广泛使用,能够得到适合碎片化、随时随地的微课程学习资源是他们所需要的。
2.2微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
2.2.1明确教学目标将微课程引入到网络教育中,旨在能够开发出更加符合学习者无缝化、可移动学习的学习资源,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这是微课程教学设计的总体目标。具体到每节微课时,可以以学习者为中心和微型化的原则为宗旨,首先要依照课程教学大纲,先从课程教学目标中分解出单元教学目标,再将单元教学目标细化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点,每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可形成一节微课程,然后对每一节微课程设计知识点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由于每门课程按微课程进行设计时,细分的知识点很多,专门以文本的形式呈现会显得过于凌乱,所以在具体操作时,一个大的知识模块下集中列示该部分涉及到的知识点的教学目标,具体每一个小知识点的目标由每节微课程视频里予以说明。本文以笔者在华东师大开放教育学院参与的整改后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进行微课程设计的说明。图2为函数部分一节微课程的进入画面,直接以文字和解说的形式给出了本节微课的教学目标,视频总用时7分钟,符合微型化原则。
2.2.2选择教学内容明确了微课程的需求分析和教学目标后,就需要在非统一性原则下为每节微课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具体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第一,确定内容。结合网络教育中网络教育机构的课程设置层次要求和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任务和个性等,将某门课程的内容框架确定下来,相当于课程目录导航。若是对原有网络课程的整改,则可以把重点放在教学内容的细分阶段。如《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整个教学内容也就是课程大纲的具体要求,如图3所示。第二,细化内容。结合学科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按照网络环境的需要和教学目标进行合理分解,将学习内容细化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点,基本上每个知识点构成一节微课程。
2.3选择相应的媒体,进行微课程的开发
2.3.1根据微课程的学科特点和不同类别的知识特点选择相应的媒体将选择好的微课程教学内容,可以以建构主义课程理论为依据,遵循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微课程的微型化设计原则,结合不同学科的特点、教学目标,创设相关度较高的学习情境。在制作微课程时常用到下列素材:脚本旁白—用以确定课程主题,赋予课程内涵;图形动画—微课程内容的高效视觉呈现;音乐音效—调节微课程的氛围。因此,在选择媒体时,要以知识点为依据,综合文本、声音、图像、动画等媒体进行动态或静态的组合,各种媒体的选择和整合方式要以学习内容的有效呈现为依据。微课程在开发时,不同学科、不同类别的教学内容,所用到的媒体肯定是不尽相同的。同时,媒体选择上还要考虑目前网络技术及便携移动终端设备的环境和实现的条件。
2.3.2微课程的开发基于网络教育中的微课程开发,和一般课堂辅的微课程也是不尽相同的。微课程的教学内容经过细分设计后,就可以借助一定的软件进行开发了。对于立足于网络教育机构的微课程,开发工具方面都比较完备,借助于原有网络课程的开发软件完全可以满足微课程的开发需要。除此之外,微课程常用到的开发工具还有PPT、Flash、绘声绘影、光影魔术手、格式工厂,还有字体库等,这些工具对基于电脑的开发比较好。虽然大多基于电脑开发的微课程在手机等便携设备上也可以运行,但近年来出现的基于手机等移动设备的微课程开发工具,如FlashLite、Lam、亘天炫彩等,更有它独特的优势。基于手机开发微课程将会是微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C语言程序设计》微课程的开发用到了dreamweaver、vegas等软件,部分截图如图4所示。
2.4其他教学支持每个微课程都有一套完整的教学设计,从整体来看,还应辅以其他教学支持服务,这也是微课程设计完整性原则的体现,否则单独的微课程视频很难发挥它的优势。全国首届微课程大赛规章里要求:微课程资源的核心资源是“微视频”(教学视频片段),还包含与该教学视频内容相关的“微教案”(教学设计)、“微课件”(教学课件)、“微习题”(练习测试题)、“微反思”(教学反思)等辅教与学内容。因为基于网络教育的微课程与一般课堂中所用的微课程有所区别,“微”的内容太多,为防止学习资源太过零碎,故应有关相应的课件、练习题等可集中放在相应的章节知识模块里。教学支持服务应该包括课程导航、学习路径、大纲、练习、进度报告、论坛及相关的学习资源(见图5)。此外,微课程的实施还需要有一个完善的网站支撑,这点网络教育机构原有的平台配置就可以满足,在此不再强调。
3结论
篇3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流程
一、毕业论文(设计)写作流程
(一)准备阶段
时间:2021年1月6日~1月12日。
1.由学习中心组织学生学习本流程;了解各专业选题;熟知写作时间安排。
2.学生应仔细阅读相关要求,了解论文写作流程和各阶段时间要求。
3.学生在公布的题目中根据本人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题目。围绕选题,搜集、阅读有关的文献资料;进一步学习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认真考虑本篇论文所要阐述的中心、主要观点以及主要论据、写作的框架。做好写作前的准备。
4.《网络教育、成人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写作指南》、《各专业论文选题》等公布在我院首页(首页→西大网络教育网→教学指南→论文写作安排栏目中)。
5. 《网络教育、成人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写作指南》相关视频请登录在线学xxx台,在“论文写作”栏目中查看。
(二)写作过程
1.提交选题与提纲
时间:2021年1月12日~3月2日。
学生在此期间,登录我院在线学xxx台在 “论文写作”→“论文选题”中进行选题,为了保证论文指导的质量,我院所有专业的选题均有人数限制,当选择同一题目的人数达到限制人数时,只能选择另外的题目。
学生根据选题搜集资料,起草论文提纲在“论文提纲”栏中提交提纲。论文提纲应列入文章的纲、目、结构、层次等基本要素。写明论文的中心、重点、主要观点等。
论文选题及提纲提交截止时间为3月2日24时。如未按时选题及提交提纲,则视为放弃本次毕业论文(设计)写作。系统将自动转入下一批次论文写作中。
2.查看指导教师
时间:2021年3月5日以后。
学生在此时间后可查询本次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教师。
3.初稿写作与提交
初稿写作包含初稿一稿和初稿二稿两个阶段。
一稿时间:2021年3月12日~3月30日。
3月5日~3月11日为指导教师审阅提纲时间,学生于3月12日后,查看指导教师给出的提纲意见,学生按照论文提纲和指导教师指导意见进行论文初稿一稿写作,初稿一稿以WORD文件保存。在 “论文写作”→“论文初稿一稿”中以附件形式上传论文初稿一稿。论文初稿一稿提交的截止时间为3月30日24时。如未按时提交论文初稿一稿,则视为放弃本次毕业论文(设计)写作。系统将自动转入下一批次论文写作中。
二稿时间:2021年4月7日~4月27日。
3月31日~4月6日为指导教师审阅初稿一稿时间,学生于4月7日后,查看指导教师给出的初稿一稿意见,学生按照论文初稿一稿和指导教师指导意见进行论文初稿二稿写作,初稿二稿以WORD文件保存。在 “论文写作”→“论文初稿二稿”中以附件形式上传论文初稿二稿。论文初稿二稿提交的截止时间为4月27日24时。如未按时提交论文初稿二稿,则视为放弃本次毕业论文(设计)写作。系统将自动转入下一批次论文写作中。
4.终稿写作提交与论文
时间:2021年5月5日~5月27日。
4月28日~5月4日为指导教师审阅论文初稿二稿时间,5月5日后,学生根据指导教师的初稿二稿修改意见,对论文进行充实、完善,最后形成终稿。终稿必须按论文写作的格式要求完成,以WORD文件保存。在 “论文写作”→“论文终稿”栏目中提交。提交后,点击“”进行论文检测,论文终稿重复率大于30%成绩为不及格。论文终稿提交和的截止时间2021年5月27日24时,截止日期后,系统将自动关闭,未按时提交的学生将自动转入下一批次,重新开始论文写作。
每位学生有一次免费。数据返回学xxx台大概需要5分钟,平台在20分钟内不能反复。完毕可以在学xxx台查看报告。
5. 终稿纸质版本提交
时间:2021年6月15日前。
学生应按论文格式要求打印终稿,在规定时间前交一份到学习中心备案。
二、学位论文答辩
(一)学位论文答辩申请
2021年6月4日~6月9日。
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时间为6月4日~6月9日,在 “论文写作”→“答辩申请”中申请论文答辩。
(二)学位论文答辩
所有申请授学位的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重复率小于等于30%且终稿成绩及格及以上方可申请论文答辩。答辩时间在2021年6月中下旬。具体答辩时间安排另行通知。
三、论文成绩
2021年6月上旬毕业论文写作成绩。
2021年6月下旬论文答辩成绩。
(一)论文终稿成绩及格以上(含及格)者,将取得相应的学分;成绩不及格,不能取得相应学分。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学生可自行决定何时重新进行毕业论文写作。
(二)论文答辩成绩在良好以上(含良好)的本科毕业生且符合学士学位全部条件者可以申请学士学位。
四、特别提醒
(一)毕业论文(设计)写作选题、提纲、初稿、终稿环节务必在规定时间之内及时提交。截止后系统关闭,不能再进行相关操作。
(二)达到毕业论文(设计)写作条件,因各种原因没有按时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写作的学生,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根据我院论文写作安排可再次参加毕业论文写作。
(三)本次论文写作不及格的学生只能按下一次写作的时间要求重新选题,重新开始论文写作流程。需要重写毕业论文(设计)的学生,登录我院在线学xxx台在“论文写作”→“论文重写申请”中申请重写,经审核通过后方可进入论文(设计)写作批次。
(四)写作过程中请学生定期上网关注指导教师评语,关注我院的通知公告中关于毕业论文的相关信息。
(五)在提交了初稿或终稿后,可以下载论文初稿或终稿,查看能否正常打开,确保提交成功。
(六)论文初稿自愿,论文终稿必须。论文终稿重复率小于等于30%论文为有效论文,可以提交到论文系统。教师批阅终稿后终稿成绩为及格及以上,学生可申请论文答辩。
(七)美术专业毕业作品版面及邮寄要求
美术专业的毕业作品(国画、油画、设计创作)要求国画四尺对开、油画半开、设计八开素描纸,作品上有落款、名章及作画时间(近期作品一幅),作品背面左上角标明学习中心名称,学生学号及姓名。
学习中心寄送美术论文时间:2021年4月20日—5月10日期间(以邮戳为准),其他时间邮寄的概不处理。
邮寄地址: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号西南大学美术学院成教办公室邓萍 (收)
联系方式:023-68254074
篇4
课程设计是对课程内容的应用性训练环节,是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阶段性的专业训练过程,也是对理论教学效果的检验。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在查阅资料、理论计算、数据处理等方面得到基本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树立正确的规划、设计思想。
课程设计论文准备
(1)课程设计(论文)开始前应准备好教学大纲、任务书和指导书等必要
的教学文件,以及教学参考资料、范例等。
(2)在满足教学大纲和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课程设计选题应使学生得
到较全面的能力训练,达到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目的。题目的深度、广度和难度要适当,使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必须明确每个学生独立完成的部分,做到参数、指标或侧重点不同,避免因工作任务雷同而出现抄袭现象。
2、课程设计(论文)指导教师的配备和职责
(1)指导教师应在课程设计(论文)开始时向学生下达任务书并公布具体
考核方式。
(2)指导教师应检查和监督学生的出勤、工作进度,保证足够的指导时间,
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要及时指导,注重启发、引导、鼓励学生提出独立见解,适当组织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3)指导教师应认真审查学生完成的设计论文,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成绩;
将课程设计论文资料整理齐全,按要求存档,并填写有关报表。
3、课程设计论文的任务书和指导书
(1)课程设计(论文)任务书和指导书由指导教师拟订、撰写,经系主任
审查后,在布置课程设计(论文)任务时印发给学生。
(2)课程设计(论文)任务书的内容应包括:设计(论文)题目、已知技
术参数(题目背景)、设计(论证、调研)要求、设计(分析)方法、指导教师与系主任签字。
(3)课程设计(论文)指导书应包括设计步骤、设计要点、主要技术步骤
和关键分析、方案比较内容等。
4、成绩评定与资料归档
(1)学生课程设计论文完成后,由学生按要求装订成册,指导教师应组织
评审。课程设计论文成绩根据学生的考勤、课程设计论文完成质量综合评定,其权重由教学基层单位确定。成绩采用五级分制评定。
(2)指导教师在课程设计论文工作结束后填写《内蒙古科技大学课程设计
(课程论文)工作总结表》。
(3)课程设计(论文)成果及相关材料由学院保留四年。对于优秀课程设
计(论文),保管期限可适当延长或移交学校档案室存档。
课程设计论文要求
课程设计论文的内容应包括:
1.封面
2.任务书
3.目录
4.正文
(1).论文题目;
(2).技术参数、设计步骤;
(3).设计理论分析方法
(4).设计结论及其分析
5.参考文献
注意:绝不允许课程设计论文雷同,一经发现全部计为零分! (即便课程设计的内容相同或相近,在文字叙述中也要有自己独有的文字表达出 来,所有的图都要自己画,一旦发现报告中出现网络下载的图片取消成绩) 课程设计论文的格式要求:
论文使用A4纸打印,中文字符一律使用宋体,西文字符一律使用Times New Roman字体
一级标题采用小三号字加粗,两端对齐,段后空一行;二级标题采用四号字加粗,两端对齐;三级标题采用小四号字加粗,两端对齐;正文采用小四号字,两端对齐,1.5倍行距,首行缩进2字符。题目、目录、附录、参考文献等标题采用小三号字加粗,居中对齐,段后空一行。
图标题应在一级编号下顺序编号,如图1.1、图1.2、图2.1、图2.2??,居中置于图的正下方,段后空一行。
表标题应在一级编号下顺序编号,如表1.1、表1.2、表2.1、表2.2??,居中置于表的正上方,段前空一行。
页眉采用五号字居中注明“内蒙古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论文”字样,页脚采用五号字居中标注页码(摘要和目录采用罗马数字,其它采用阿拉伯数字)。
(1)篇幅
课程设计论文的篇幅为3--4千字左右。
(2)装订
论文按封面、任务书、目录、正文、附录、参考文献的顺序装订成册。
题目:
篇5
一、 教学内容
数据库原理部分主要讲授数据库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数据库系统概述、数据模型、关系代数、结构化查询语言SQL、关系系统及查询优化、关系数据理论、数据库设计、数据库恢复技术、并发控制、数据库安全性与完整性。这一部分强调的是理论和基础,当然也设计了一些实验,但主要是验证性的和较小的设计性的实验,其目的是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和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在本部分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求学生作相应章节的习题之外,还要适当的给出一些应用实例,启发学生在课外去查阅相应资料,为下一环节的数据库应用做准备。
在数据库应用部分中,我们主要以典型的Oracle、SQL Server为数据库管理系统,介绍具体的数据库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方法,并结合相应的开发工具,以几个具体的应用课题为目标要求学生选择性的进行实际应用项目的设计与开发,使学生在实际设计与开发过程中进一步深入理解和掌握数据库理论知识,熟悉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
现在各高校都配有多媒体教室,适当采用多媒体授课,一方面可以增大知识信息量,把原先难以在课堂上表达清楚的内容生动的演示出来,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本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它可以采用,也有必要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授课。
学生的外语能力是一个很重要的素质要求,对于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尤为重要。目前,有大量的著作、期刊、论文都是英文原文,快速、准确的获得科技前沿信息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立足于社会的根本。为了强化学生的外语能力,我们结合国际合作班教育进行了双语教学尝试,积累了一些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经验和教训。
三、实验和课程实习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不断交流的过程,实验是实现这个过程的桥梁,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大胆创新,达到良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效果。除了观察性和验证性实验之外,我们还开设了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科研能力。
除了对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之外,从提高综合能力出发,我们增加了综合性课程设计。通常,学生必须成立几个工作组,共同设计并实现具有一定规模的系统。这些系统要求学生在工作组中必须考虑现实社会问题所涉及的开销、安全、效率等。增设数据库课程设计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具有特殊的作用。
四、考试和考察
考试形式的多样化是我们注重学生多方面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因为担心考试而整天抱着书本死记硬背,这不是我们的教学目的。当然,我们也不能摒弃考试这种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重要方式,但这绝不是唯一的方式。因此,除了数据库原理部分采用常规考试以外,我们还增设了课程设计考察、答辩、提交论文等多种不同的方式。
常规考试主要检验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课程设计考察主要验收学生所设计的系统,考察学生综合运用、巩固与扩展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程度;答辩主要考察学生的表达能力,要求学生能简明扼要、重点突出的阐述主要内容;提交论文是对课程设计成绩达到优秀的学生提出的更高要求,要求学生对所设计的问题能够深刻分析,有重大改进或独特见解,按照论文的规范化要求书写工整或用计算机打印成文。
五、科研
科研和教学相结合,理论联系实践,相互促进,取长补短,一举两得。我们努力注意最新技术的引入,同时结合学生所掌握的理论基础知识,从一些科研任务中选择有实用价值的题目在课程中进行了讨论与实验。当然,这部分实验对于需要解决的题目来说还很不够,还需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利用自己的计算机、利用开放性实验室进行工作。科研带动了教学,加强了教的目的性,也提高了学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教学也推动了科研,带着问题的教学势必解决问题进而发现新的问题。
六、与其他课程相结合
除了本课程的前序课《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离散数学》和《数据结构》以外,与本课相关的课程还包括《软件工程》《OOP方法与技术》《可视化编程》《计算机网络》等。这些课程或是本课程的后续课,或是并行课,有的需要本课程的知识,有的为本课程提供一定的支持。因此,我们将该门课程的教学安排在学习完《数据结构》,掌握一门程序设计语言,熟悉一种编程环境之后,尤其注重与《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等课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数据库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是一项庞大的工程,是涉及多学科的综合技术。必须把软件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应用到数据库建设中来。运用软件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开发数据库系统,一方面为实践提供了科学理论和工程方法,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加强了对理论的进一步认识,所以可以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软件工程的原理和方法进行数据库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另外,有了《计算机网络》的知识便可以较为容易的形成网络数据库系统的思想,同时亦可构建基于C/S或B/S计算环境的网络数据库等实用系统。
篇6
关键词: 成人教育; Moodle平台; 网络课程; 微型化; 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6)12-53-04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network curriculum development, with the philosophy of miniaturization learning as a guide, how to use a variety of activity modules provided by Moodle to do the course-offering, course management and learning activity design is discussed. The basic computer network course of medical is designed and developed based on Moodle platform, in order to provide methods and ideas for teachers and network resource builders to doeducation network course development and teaching practice on the platform.
Key words:education; Moodle platform; network course; miniaturization; design
0 引言
成人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倾向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摄取生活中的知识。MOODLE(Modular object-oriented Dynamic Learning Environment,即模块化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是澳大利亚教师Martin Dougiamas基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而开发的课程管理系统,其理念先进、开源免费、技术门槛低,为开展微型化教学及自主学习活动提供技术平台,已成为各国高校网络教学的主流平台[1]。Moodle平台是一个基于Web的课程管理系统,它不仅适用于大中小学、教师教育,也适合成人教育、单位培训等领域。Moodle为教师提供了十分丰富的课程创建与管理相关的工具,教师可便捷的将在线教学模块自由组合。Moodle在国内的推广始于2006年,在Moodle的应用中,其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范围不断增长,影响范围不断扩大。
1 成人教育网络课程的研究现状
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活动的主体是通过互联网来实现的。网络教学资源包括很多方面,如网络课件、教学平台、测试系统以及网络课程等[2]。网络课程在网络教育教学资源中地位显著。
我国网络教育以成人继续教育为主,传统教育体制中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并不适合于成人学习者。成人学习者的特征主要有:成人学习者学习的目的在于获得成就感、实现自我价值。成人学习者学习时间灵活,有间断性。
医学计算机基础是医学院校一门计算机基础教育实践课程,侧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从教学中积累的经验看,目前大多数学校受师资力量、硬件条件的限制,在课程的理论教学阶段主要采用讲授法,实践教学阶段主要采用操作演示法,而较少采用基于问题的学习、案例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等方法。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和沟通,学生难以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学生缺乏体验和实践,存在“学而不会用”或“学而不能用”等现象,这些问题导致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力,无法满足信息化环境下教学对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要求[3]。
总的看来,计算机课程还缺少一个功能强大、系统稳定、安全性较好的网络辅助教学平台来开展混合式实践教学,这需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2 基于Moodle 医学计算机基础在线平台设计
2.1 Moodle平台概述
基于Moodle平台的网络课程开设采取在主机上建立平台的方式。从Moodle官方网站(https:///)的Downloads版块下载Moodle平台一体化安装包,根据操作系统选择不同的版本。打开浏览器,在地址栏输入http://localhost/,进入Moodle平台的安装界面,根据提示信息进行操作,需要选择安装语言、完成配置数据库选项、创建各种配置文件等功能。搭建好框架以后,根据课程的需要添加资源和活动,在教学中逐步丰富所需教授的内容[4]。
Moodle平台最大的特色是免费开源和强大的功能。它的主要功能可分为网站管理、课程管理和学习管理三个部分。网站管理“主题”插件中允许管理员根据需要进行网站的颜色、字体、字库和布局等定义,也可以选择很多种交互界面。学生通过学习管理平台可以看到自己所学习课程的过程;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Moodle界面语言,如英语、法语、葡萄牙语等几十种语言。课程管理几乎囊括了教学活动需要的大部分功能,诸如聊天、作业、投票、论坛、测验、资源等课程活动。Moodle官网中不断地增加并更新各种模块内容,新模块的安装也仅仅需要简单的操作便可与原来的系统兼容。Moodle各个平台部分为学习的开展提供了快捷有效的方法,其开源性大大增加了使用的范围。应用Moodle平台可以拓宽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交流的空间,并将交互记录长期保存[5],教师能够结合课程需求和学习者的特征设计相关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
2.2 课程设计模式
通过借鉴现有的学科服务平台的研究成果,结合学科服务的实际需要和Moodle现有功能,以管理员身份登入Moodle系统,添加了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两门课程。在计算机应用基础平台上设计了医学数据库、学术交流、测验等版块,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课程设计首先明确教学目标,设计学习平台整体风格、界面等,包括完善课程介绍,进一步实施课程管理。学习者只需熟悉Moodle提供的模块功能,即可自由地设计、管理自己的网络课程,添加各类教学资源,开展丰富的课程活动,如论坛、测验、投票、问卷调查、聊天室、Wiki、Blog等。在编辑状态下,点击“添加一个活动或资源”,在下拉列表中选择“文件”、“网页”、“Wiki 协作”、“互动评价”、“聊天”、“讨论区”、“测验”等选项进行相关教学活动的设计,如图2所示。
以讨论区为例进行分析。讨论区有多种类型,有一般用途的标准讨论区、单个话题形式的讨论区和问题―解答形式的讨论区等。打开编辑功能,点击“添加一个活动或资源”,在下拉列表中选择“讨论区”,即可打开讨论区的编辑页面,输入讨论区名称、编辑讨论区简介、选择讨论区类型、设置其他参数等。保存并返回课程后,就可以看到创建好的讨论区,点击进入,单击“开启一个新话题”,输入讨论主题、正文内容,设置订阅方式等,最后点击“发到讨论区”,即可完成异步讨论区的创建,见图3。用户可以根据讨论的主题进行选择。本文主要使用的是一般用途的标准讨论区,偶尔也会用到单个简单话题和问题及解答形式的讨论区。
另外,作业模块是一个很有用的工具,它可以用来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分和管理。可以利用作业模块要求学生上传他们的作业(电子文档)到课程中或者让他们直接在线上完成作业[6]。
2.3 课程管理平台实现
教师通过该平台提供的动态模块功能,自由组合搭建个性化的网络课程[7]。课程教学资源应有形式多样的呈现方式,比如课件素材、案例素材、媒体素材、文献资料等,以满足多样性学习的需求,同时支持多种教学模式。
⑴ 网络课程管理。教师通过“课程资源”和“教学活动”两大模块来添加课程内容。利用前者可及时进行知识拓展,将本课程的资料、讲义、课程纲要和其他扩展性的学习资源网站链接,确保学生课前熟悉资料,提前做好预习准备。利用后者可设置多个功能模块供参与者之间互相交流,如:聊天室、讨论区、测验、互动评价、作业、调查反馈等,教师能够方便有效地掌握学生的互动学习活动。
⑵ 教学课程管理。教师接收到学生的反馈之后,根据学生对预习内容掌握的整体水平,调整教学方法,增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以及解决临床实践问题的内容。选择部分反馈内容以幻灯片的形式带到课堂,设立问题,组织详细讨论。课堂教学后,通常教师布置习题,这部分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高级应用能力的发展。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反应,关注学习进度,鼓励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辩论等一系列协作学习,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热情,并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一定的评价[8]。
2.4 教学评价
为了检验网络课程平台的使用效果并使网络课程得到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在学生学完该课程后,有必要对其学习情况进行考核、检验。因为课程资源和课程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是需要反复调整的过程,应当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和课程教学的需要,结合教学对象的特点不断的进行调整和改进。Moodle网络课程可以提供多种方式获得反馈信息,如调查问卷、讨论区、互动评价、作业、测试等,可以帮助相关教学人员找出网络课程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修改、优化。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评价从三方面进行:教师自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课程可以采用问卷调查和与学习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来诊断评价网络课程的学习情况,同时考查学习者上机过程的表现情况,作形成性评价的设计。教师可以利用阶段测验考查学生对课程总体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制定详细考评标准,从而进行网络课程的总结性评价设计,以评估当前教学资源的设计是否可以帮助学习者完成学习目标,本网络课程是否可以继续投入使用。
3 结束语
成人学习者的学习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针对成人的课程设计必须符合其学习特征,教师在设计教学模式时只要合理使用Moodle平台所具有的功能,搭配好资源和活动,就可以构建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成人教育平台。
本文经过对Moodle网络课程设计模式的深入研究,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课程进行了详细设计,包括课程开设、课程管理、学习活动设计等,希望能为Moodle网络课程的教学实践积累经验,为高校成人教育的发展和网络平台的建设提供参考。
在完成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实践后,可以通过设定具体的评价类型、评价权重、评价要点等,对Moodle平台的教学资源设计和学习效果进行问卷调查,以进一步研究Moodle平台的功能模块开发和丰富教学资源,同时丰富界面设计,适当增加医学案例和视频资料等。对网络课程进行优化设计,探索传统教学与Moodle教学平台相结合的独特教学模式,以提高平台的趣味性、多样性、实用性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Reference):
[1] 李肖锋,张龙革,王倩等.基于Moodle的医学教育应用研究[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1:18-19
[2] 孙越.Moodle环境下成人教育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D].河
南大学硕士论文,2011.
[3] 李兰翠.MOOC学习平台的应用研究―以Moodle平台为例[D].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5.
[4] 郭佳佳.基于Moodle的网络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实践研究[D].
华侨大学硕士论文,2013.
[5] 朱轶,黄茹辉,施佳等.基于开源平台Moodle的网络课程开发[J].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3.24(4):17-21
[6] 王国华,俞树煜,李亮等.基于微型学习理念的网络课程微型
化设计与实现―以“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为例[J].中国远程教育(综合版),2014.4:89-94
[7] 彭丽,曾咏梅,干文芝.基于Moodle的一站式学科服务平台的
设计与实现[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3.3:54-57
篇7
[关键词]过程管理;网络课程;设计;理念系统;构建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8-4074-05
随着“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实施,全国各地高等院校和网络学院近年来都开展了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实践,使得我国的网络课程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网络课程设计中出现的问题也逐渐引起学界重视,主要有:重教学内容的呈现与讲解,轻学习环境与学习活动的设计;缺乏有效的教学和学习组织与管理,使用多呈自发和随机状态;缺乏完善的评价和反馈机制等。
一项针对大学生网络学习情况的调查发现,学生利用网络所进行的学习更多是一种无序的状态,学习的随意性很大,学生网络学习的意识和技能还不能完全适应网络学习的需要,教师在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过程未很好地发挥作用,教师缺乏对学生自主学生能力的培养、缺乏对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方法指导和过程监控,使网络学习并未真正发挥作用L3_。
因此,作为网络课程的设计者,在设计时如何体现对学习过程的指导、管理和监控,培养和提高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最终达成帮助学习者有效学习的目的,成为网络课程设计、网络教育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尝试将工业领域的过程管理理念引入网络课程设计中,从过程管理的视角看待网络教学中学习者的学习过程,通过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的描述,从而建构一个基于过程管理的设计理念系统。
一 过程与过程管理
1 过程与过程管理的概念
所谓过程是指一系列定义好了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借助一定的资源将任何形式的输入转换为输出。其中输入是过程活动要用掉、消耗掉或变换成输出的东西;输出是过程活动的结果;控制是过程活动所受的约束、进行变换的条件或活动的依据;机制或资源则是过程活动赖以进行的基础、手段或支撑条件,可以是开展活动的人或硬、软件设备等。如图1所示。
所谓过程管理,是一种以过程为核心的、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对所涉及的过程,如学习过程,进行形式化描述、管理的方法,它已在企业管理中得到成功应用。
2 网络学习过程的过程理论描述
如果从过程的基本概念出发,学习过程就可以描述一系列定义好了的学习活动,通过这些学习活动,可以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借助一定的资源将任何形式的学习内容转换为学习业绩。学习内容是这一过程的输入,学习业绩是输出,教的行为是控制,学习技术是支撑。这一描述可以用图2表示。
在这个学习过程的描述中,除了学习者、教的行为、学习内容和学习工具外,还有两个要素,即学习业绩和教的行为。
学习业绩是指经过学习学生能够做什么的外部行为表现。一般来说,实现一定的学习业绩对学习过程是有要求的,不同的学习业绩与相应的学习过程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学习业绩所依赖的学习过程,可以找到与之对应的学习能力。
教的行为,指的是网络课程教学中教师的行为。它包括教师的教的过程以及与此相关的一系列活动。教的行为,其关注的重点不在教的环节上,而应该放在导的环节上。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或主导,以老师的课堂集体面授为主。而在网络课程的教学中,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的作用体现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上。因为,较之课程教学而言,教师的教的行为被去情境化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口头言语表达、肢体语言运用、课堂控制、师生交流等环节被弱化。同时,教学内容的多媒体化、学习资源的全球化、学习方式的个性化等网络教育的优势也使得学习者的自主性和个别化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在网络课程的教学中,应该把重心放在如何设计和开发出优秀的网络课程,引导学生更好的进行自主学习,监控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使得学习者能进行真正的有效的网络课程的自主学习。
在网络课程的教学中,教师的教的过程虽然不像课程集体教学那么重要,但我们认为,教师教的行为却是网络课程教学能否取得效果的关键要素。它是学习者学习的外部动机、外在推动力。没有教师教的行为,学生学便有可能成为形式化的学、理念上的学、放羊式的学,难有成效。
在网络课程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加强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指导与监控,除了通过课程公告学习任务,通过在线答疑回答学生的问题外,还要充分可以应用即时通讯工具,如QQ等,对学生进行个别化的学习指导,通过各种认知工具、知识管理工具和评价工具,指导学生制定合适的学习计划,进行有效的知识管理和恰当的自我评价等等。因此在网络课程设计中,要充分认识到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指导的重要性,要充分考虑利用各种工具和手段,加强网络课程设计中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与监控。
二 基于过程管理的网络课程设计核心理念
网络课程的设计理念,正经历从关注信息传递以教为中心的设计模式走向重视学习者的网络学习活动过程,以促进多元对话为特征的设计模式。也就是说,网络课程的设计理念正在由关注“教”转向关注“学”。基于过程管理的网络课程设计是在关注“学”网络课程设计理念关照下的网络课程设计,它将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作为网络课程设计的聚焦点,强调学习者在网络课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活动。同时,基于过程管理的网络课程采用“过程取向”的课程开发思路,关注学习过程,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师生交互作用,并在这种交互过程中培养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在这种交互过程中注重体现教师的作用――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管理”,即引导与监督。基于过程管理的网络课程设计还强调技术在教师管理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它不但为学生的学提供工具支撑,也为教师的教以及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管理提供工具支持。基于过程管理的网络课程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重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学习能力,因而,基于过程管理的网络课程评价是主体取向的评价,其依据是课程能否以适合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方式促进学习者能力的发展。
因此,基于过程管理的网络课程设计的核心理念可以归纳如下:
1 以学习者为主体
以学习者为主体是最重要的核心理念与价值观。建构主义强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主人,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学习,也不应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应该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尤其帮助学生建立起学习的责任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桑新民,2004)。教师是学习者意义建构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
机,引导和帮助学习者建构意义,为学生提供(或是与学生共同创造)一个适合学习的环境则是现代教师的重要责任。
2 以学习过程为中心
以学习过程为中心,其目的就是提高学习者学习的自我管理能力。学习的自我管理就是关于学习过程的知识、信念以及对学习过程的监控。学习的自我管理能力具有自我意识的性质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的功能。自我管理学习是网络信息时代主导的学习方式。班杜拉(Bandura,1987)认为,自我管理是一种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是一个人个性的表现。齐莫曼(Zmamerman,1989)指出,自我管理学习的过程包括自我评价、组织和转化,目标和计划的制订,寻找信息,自我监督,建构学习环境,责任心,练习和记忆,寻找社会帮助,复习等。在我国,自我管理学习也通常被称之为自主学习。文哲认为,自主学习是指一种学习书本和学习实践技能的能力,它包括自我筛选、设定目标、自己寻找学习内容、自己确定学习方法与途径,以及自我管理学习过程等㈣。
在网络课程设计中,作为设计者,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细致描述、考量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为学习过程提供指导与监控,建立起“以学习者为主体,从学生自主学习开始,支持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方式选择,帮助学习者进行自我管理”的设计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自我管理能力。
3 技术作为教/学工具
技术作为学习工具是建构主义技术应用观的具体反映与要求。技术作为学习工具有多样化的角色和功能(钟志贤,2005),基于过程管理理念的网络课程设计,重视技术作为学习工具,比如电子学档、概念地图等工具的应用,促进学习者的学习;重视技术作为学习/教学中融合系列的认知工具,以帮助学习者开展恰当的思维活动;重视技术为学习者提供系统计算机介质通讯(CMC)的方式,以支持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共享信息和共享知识建构。
4 主体取向的评价
主体取向的评价作为课程和教学评价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过程,但这种价值是多元的。在评价情境中,不论评价者还是被评价者,不论老师还是学生,都是平等的主体。这种评价取向认为教师作为课程与教学情境的“内部人员”,在评价中具有主体性,而不是被动的、供“外部人员”评价的对象;学生也是评价的主体,是意义建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孙立仁,2004)。基于过程管理的网络课程设计以学习者为主体,采用档案袋等表现型评价方式对学习者进行形成性评价,体现了对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能力进行评价的取向,最终期待实现优化学习效果,提高学习能力,提升学习者信息素养,最终实现变革学习方式的目标。
三 网络课程设计的过程管理理念系统
在这个理念系统中,笔者将获得成功的机制归纳为: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学习过程的指导与监控,学习者的自我管理,强大的学习技术支持与多元的评价方式。其中学习过程的指导与监控以及学习者的自我管理是这五个机制中最为重要的二个,突出了基于过程管理的网络课程中管理的作用与价值。
在网络课程中,师生时空上的分离使得教学管理手段发生变化。电子学档、学习契约、概念地图、成长档案袋等可为基于过程管理的网络课程提供有效的管理手段。
基于过程管理的网络课程可以从能力、知识和素质三个方面来体现学习者的学习成果,其最终目的是优化学习效果、提高学习能力、提升信息素养、变革学习方式。
在上述对基于过程管理的网络课程设计核心理念阐述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构建网络课程设计的过程管理理念系统,其目的是通过应用最佳的学习过程管理的技术和方法,完善网络课程教学中对学习过程的指导、管理与评价,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能力,优化网络课程教/学效果。
一般来说,理念系统包括核心理念与价值观、获得成功的机制、采用的管理手段、业绩衡量指标、期望得到的结果等几大部分。
基于前述对基于过程网络课程设计理念的阐述,笔者尝试描绘出基于过程管理的网络课程设计理念系统。
四 基于过程管理的网络课程设计理念系统的应用
根据以上基于过程管理的网络课程设计理念系统,结合具体的网络课程设计过程,可以描绘如下网络课程设计框架,如图4所示。
设计框架包括学生模块、管理模块和教师模块。教师通过管理模块对学习者进行学习过程的指导与监控。这一设计框架充分体现了基于过程管理的网络课程设计理念。比如学生模块中的学习方式选择子模块体现了学习者为主体的核心理念。管理模块中的学习契约子模块既体现了学习者学习的自我管理,又体现教师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指导与管理,既是成功的机制,又是管理的手段。
五 结语
在网络课程学习中,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和学习的自我管理能力是影响网络课程教学效果的两个前提因素,在网络课程设计中,必须重视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管理和监控,促进学习者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的自我管理能力。从过程管理的角度来看,网络课程设计正是通过加强教师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指导、监控和评价,从而提高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和学习的自我管理能力,最终促进学习者的有效学习。因此,以“以学习者为主体,以学习过程为中心、技术作为学习工具、主体取向的评价”作为网络课程设计的核心理念,有利于网络课程学习中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有利于提高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梁林梅,焦建利,我国网络课程现状的调查分析与反思[J],开放教育研究,2003,f2):13―16
[2]张海燕,陈燕,刘成新,网络课程设计与应用调查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6,(5):73-76
[3]陈波,宁波大学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现状调查研究[DB/OL],
篇8
关键词: Moodle平台 在线课程设计 教育信息化
1.引言
教育部1999年启动的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大力支持网络课程的建设。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的网络课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大学和中小学都纷纷开发了大量网络课程。虽然很多的学校引入了网络教学平台,但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的效果却不是很理想,当然这与学校的引导和推广有一定的关系,但任课教师在使用教学平台时,也没有对课程做适当的设计,不能很好地发挥教学平台的作用[1]。
2.在线课程设计的原则
Moodle是一个为专门制作基于因特网的课程和网站的软件包,也可以说是一个课程管理系统(CMS),与内容管理系统有关,同时它也是一个学习管理系统(LMS)。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办公自动化》课程应该属于网络课程,具有网络课程的特质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2]。所以在教学设计时要以网络课程的理论基础为依据。在进行在线课程设计时要体现如下原则。
(1)交互性原则;
(2)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
(3)教学设计原则;
(4)体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和合作化。
3.课程设计前的准备
在Moodle平台下的教师角色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角色。教师失去传统的领导者的地位,成为课程的设计者和课程的实施者,参与从教学活动的设计到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全过程,充分体现教师的帮扶者作用。主讲教师可以添加新课程,修改课程内容、添加活动,或者根据教学任务组合Moodle模块,也可以管理学生成绩和活动评价、查看学生日志、加入讨论区参与讨论或者回复学生问题[3]。
在进行课程设计之前,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1)添加用户:这里是通过批量添加用户,用户可以是授课教师和学生。
(2)添加课程:添加课程中要注意的是为了让注册的学生能够自己加入到教师创建的课程中,需要对课程设定密码。也可设定课程显示方式、最大上传文件等。
4.在线学习课程设计
教师登录Moodle平台,选择课程,进入课程界面之后,就可以根据课程特点进行课程设计。
(1)课程资源管理
课程资源是开展各种学习的基础,有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在Moodle平台上可以创建丰富的教学资源,不论是自建教学资源还是外部教学资源,通过课程编辑页面里的“增加一个资源”模块功能实现,资源模块主要包括文件、图书、网页、文件夹、IMS内容包、URL、标签等模式、标签等模式。利用这些模块可以实现文字、图片、表格、动画等资源元素的制作,也可以将外部资源链接到课程内容中,使其成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4]。
利用魔灯的资源模块将这些内容到网上,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和使用。这样不仅方便教师以后备课,同时还可以对相应的内容进行扩充与提高。学生可以在课前、课上、或者课后阅读了解相关内容,丰富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同时,教师还可以赋予学生上传资料的权限,让学生通过Internet搜索、浏览相关信息,提高信息技能和素养。
(2)教学互动
互动和交流是学习中很重要的方式,本系统用聊天室和讨论区功能来实现这一环节。
①实时交互
Moodle平台中的聊天功能能够提供流畅、同步的文本交互,并支持URL地址、表情符号、图像格式,供师生、生生之间针对课程内容及时讨论、交流,系统会记录所有的讨论内容,并可以设置是否对师生公开。
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可通过Moodle平台实施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实时在线同步教学。
②非实时交互
讨论区是比较重要的课程活动模块,学习中的交流和讨论会在这里进行。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选择不同的讨论区类型,还可以设置不同的显示格式及对张贴的内容进行评分作为评价的依据。通过订阅讨论区,学生和教师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收到最新的讨论区帖子。
教师添加讨论区,可点击“添加活动”,选择“讨论区”,创建讨论区,如图1。
图1 非实时交互界面
讨论区的一个优势在于,可以通过浏览其他学习者的帖子来深化对某个话题的理解,提高认识。由于讨论区是异步的,允许学习者利用充分的时间查阅资料考虑相关话题,发表言论。
(3)作业上传
利用“作业”模块,分配在线或者不在线的学习任务,学生可以提交任何格式文件的作业,如PDF,MSOffice,TXT文本文件,image图像等。添加作业类似于讨论区的创建。
计算机类课程实践性较强,而实践教学主要向学生呈现作业内容及提供一些实践素材。教师每次布置作业任务后,学生根据要求完成作业,在规定的时间内将作业上传到教学平台。
为控制学生的作业进度,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设置:
若超过时间教师通过修改,将作业隐藏,学生再无法看到本次作业要求;
在创建作业活动时,设置作业的开始时间和截止时间,如图2。
学生作业上传到平台之后,教师可根据作业的情况,进行打分,给出成绩。
图2 设置作业起止时间
(4)课程测验
在教学中,测验主要用来评估学生对课程和教材的了解和掌握程度,是教学评价的一种方式。随堂测验是指完成一个教学内容或一个小节后进行的小型测验,如图3。通过随堂测验,教师可以很快了解本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具体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目标;学生可了解自己对本课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及侧重点。在课程教学中,将随堂测验这一方式灵活地穿插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并加以合理运用,能收到不错的效果。
图3 测验答题界面
教师可以使用测验来设计不同的试题,形成一个试题库,教师以后可使用该试题库,也可将试题的顺序和选项顺序打乱,设定答题次数,允许学生多次尝试重复做测验,让计算机记录所有的分数。成绩反馈如图4所示,是测验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它不仅能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水平,而且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等,这些信息能对下阶段的教学或复习给予必要的参考和帮助。在完成随堂测验的同时,教师在后台可以看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完成时间、答题次数、测验成绩、每个答案被选择的次数等。这些数据可使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并根据具体情况对学生的最终成绩作出合理的反馈。
图4 测验反馈界面
测验模块的一个突出优点在于,教师可以用这个模块设计出试卷后,随机的发放试卷,这样前后左右的学习者的试卷全部都不一样,非常便捷。
当然,教师也可以增加知识拓展模块,便于让学生在课外拓展知识面,了解课程中新技术的发展和使用方法。
最后,教师通过查看学生的学习活动报告,可以跟踪学生的学习过程,从侧面了解学生对课程的关注程度和学习态度。
5.结语
在Moodle平台上开设的网络课程的技术门槛低,使用Moodle可以方便、有效地开发网络课程。对于老师来说,教学任务都非常繁重,没有太多的时间系统地学习网络课程平台开发技术。但是在Moodle上创设课程,则不需要花费他们太多的时间,非常简单易操作,并且能够很好地辅助老师的教学,便于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互动及课后复习。
参考文献:
[1]张金宝,宋继华,唐伟.利用Moodle系统组织网络教学[J]中国教育网络,2006(07).
[2]李兆义.关于高校网络课程建设的一些思考[J].期刊现代企业教育,2008(1):149-150.
篇9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1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7-0188-02
1 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从整个大学四年来看,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的总体原则是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很快,但是其基本原理,基础知识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只要把基础知识学好,就可以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开设一些比较新的课程,实现培养人才与社会需求的对接也是很有必要的。
计算机专业课程大致可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三个方面,专业基础课程可设置为:高数、离散、线性、概率、物理、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组成原理、汇编、数据库等;专业主干课程可设置为:程序设计、软件工程、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网页技术、高级编程、计算机图形学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研究方向,发展自己的特长如网络研究方向,可选择网络编程、计算机网络、网站规划与信息服务、网络操作系统等课程,对于一些主要课程,都可设置课程设计,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另外,根据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性较强的特点,还必须加强专业实习的组织,有条件可以安排一年左右的时间进公司、企业实习锻炼。
2 计算机专业课程建设
2.1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把握重点
根据计算机课程在培养方案与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任务来设计它们的教学内容。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极其迅速,因而在教学中一方面专业基础课应有其成熟和相对稳定的教学体系,另一方面需要不断更新其内容和技术背景。
2.2 课程建设的其它方面
对一门课程,除了教学内容之外,还应在师资队伍、教学硬件、教学规章制度、实验室等方面进行综合建设,才有可能把一门课程建设好。
2.3 教学方法研究与改革
有了好的课程体系,还必须有好的教学方法予以实现,才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我们按照现代教育思想组织教学,强调一些共同的方法原则,鼓励各科教师根据课程的特点创造出好的教学方法。主要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探讨;
(1)全面推行“问题式”教学法。
现代教育思想强调以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的,首先是发现问题,这是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起点,所以“问题式”教学法是许多现代教育家所提倡、推崇的教学方法,“问题式”教学法的正确使用对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强化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积极作用,在教学过程冲,我们自始至终都围绕问题而展开教学活动,激发学生自觉思考、主动探索,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光是“听”和“读”是不够的,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同时,必须加强了对实践的教学和管理,可以通过以下三个层次的方式来加强实践教学:
①精练习题、强化基础。习题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巩固基本概念,是检查对授课内容理解和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是掌握实际技能的基本训练。根据各章节的具体内容,精选习题,促使学生加深对各章节主要概念、方法、结构等的理解,为充分发挥习题的作用,及时指出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对普遍性问题集中讲解,对个别性问题单独辅导,对学生写的优秀作业加以表扬,由于专业课程的理论与技术往往表现出较强的综合性、前沿性、探索性,是发展中的科学,我们还鼓励学生撰写自己的小论文或总结报告,让他们时刻跟踪本课程的最新动态,为此,我们建立了“网上辅助教学环境”便于学生进行自学、练习、同学间交流、向教师提问、考试等,教师也可以通过它备课、答疑、阅卷,不仅增强了学生和教师的沟通,而且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了课程基础。
②强化基础实验指导、提高实践技能。上机实践不仅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课程知识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在编程、上机操作、程序调试与正确性验证等基本技能方面受到严格训练。为此,我们加强了对实践环节的过程管理。主要从两个方面加以强化:一个方面是规范实践内容,我们专门设计了一套完整的实验大纲,为学生的实践提供指导,同时,对实验报告进行规范,这种规范对于学生基本程序设计素质和良好的程序设计习惯的培养,以及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的训练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另一个方面是采取“实践一查漏一再实践”的方式进行上机实践。在平常实验过程中,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相关课程精心设计了几组不同类型的有一定综合性的问题作为实习题。不仅抓实验过程中的辅导,同时还抓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和实验后的总结工作,要求学生每次实验前熟知本次实验目的、认真编写程序,保证在实验时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杜绝学生在上机时临时编写程序,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仔细调试程序,一周后给出一个示范程序(示范程序基本上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和思想来设计),要求学生对照示范程序发现自己程序设计中的漏洞或不足之处、改进或完善示范程序,然后再修改、调试自己的程序,最后要求学生写出完整的实习报告,实习报告批改后,对学生的上机实习情况做及时总结,指出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通过这种“实践一查漏一再实践”的方法训练,对实习问题的深入分析、剖析,避免上机变成简单重复,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编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强化课程设计、提升学生综合解题能力,课程设计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课程设计掌握全课程的主要内容,并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和软件开发的能力,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文档写作能力,为今后的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我们对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设计了一套完整的课程设计实践教学大纲,为学生的课程设计提供指导,规范课程设计报告,按照软件工程的要求,从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调试分析、用户使用说明,测试结果等几个方面组织文档,要求学生尽量采用软件工程的思想,选择一些简化的实际问题作为课程设计的题目,将学生分组,给两周的时间去完成课程设计任务。要求同组学生在问题分析阶段和模块设计阶段分工合作、集体讨论,但最后的编码独立编写。最后每个学生都要进行面试,提交课程设计报告,学生必须能够清
楚地介绍设计思路、主要技术手段并回答与题目相关的问题,并且程序通过程序测试才能算完成了课程设计。
(3)采用多媒体教学,强化教学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教学效果的保障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手段上,完全采用一支粉笔加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通过合理使用直观性教学原则、采用现代教学手段,编制多媒体教学课件和演示程序,化抽象为直观,使原本比较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教学效果。
(4)加强教学过程监控、建立教学管理和考核措施,
为了保证课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可以建立由系领导挂帅、教研室主任参与的课程建设检查指导小组,指导小组定期对课程建设的质量、进度进行检查评估,听取校、系专家的听课意见,以及学生对课程的建议与意见,并及时将意见和建议反馈给任课教师,督促任课教师改进教学方法。
制定严格的教学管理和考核措施,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每学期开学前任课教师都必须按照教学大纲认真填写教学进度表,由系主任、教研室主任把关听课制度和教学问卷调查,可进一步检查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考试内容除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以检查学生对概念的掌握程度)外,还特别强调结合实际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构建“双主”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认知能力。
网络的平台作用、教学资源、教师、学生都是关系到互动式网络教学的因素。我们的教师在基本保留传统课堂教学环境的前提下,创设多元化的软硬件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利用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通过人机交互方式去主动地发现、探索和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认知能力,即“双主”教学模式。在网络环境中,教师利用计算机友好的交互界面,生动活泼的BBS,实时互动的QQ和]CQ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研究、探索、解决问题,采用任务驱动,围绕问题、项目开展实践活动的方式来进行教学。
学生获取知识不仅仅靠教师的直接讲授,还可以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计算机网络,与他人交流合作等一系列方式来实现。“双主”教学模式的应用推广,有利于学习者认知潜力的开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认知能力。
篇10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MOOC;开发;应用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1-0060-03
一、研究背景
本课题以网络课程的建设与教学应用为研究切入点,选用目前在颇具影响的网络课程开发平台(如Moodle、超星MOOC等)作为研发平台,旨在建立红桥区信息技术学科的开放性网络课程,能够创设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在这种学习环境中,大量的信息、学习资料、课件工具等数字化资源组合成网络学习资源平台,学习者可以根据需要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学习伙伴,为信息素养的提升提供可能,并从系统内部解决教师、学生、课程资源、学习内容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
考虑到学习者的认识水平和技术能力,网络课程的开发和应用主要集中在高中信息技术学科。
二、研究现状
1.国内外研究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后,发达国家在发展信息化教育方面积极研发课程管理系统(CMS),目前全世界有200多种CMS,比较具有影响力的有Blackboard、Moodle、e-learning等12种。自2012年以来,MOOC席卷全球,比较著名的三大MOOC体系是Coursera、Udacity、edX。这些课程管理系统已经属于网络课程设计的第三代产品,除了可通过网页给学习者提供教学材料、有关教育网连接以及提供学习者通过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栏、网上练习和测量进行异步双向交流外;还实现了通过网上交谈室、电话会议、视频会议或MUDs(MOOs)系统进行同步双向交流的功能,在世界上都有广泛的应用。
国内课程管理系统的应用分为我国自主研发的平台和引进国外的平台两种。国内有代表性的网络课程开发平台有BluePower、Vclass、K12网络课程制作平台、中教育星网络课程教学平台等,比较著名的MOOC系统有网易云课堂、淘宝同学、超星MOOC等。国外引进的比较知名的网络课程中,开源、易用的Moodle课程管理平台应用已在全国各地开展多年,Moodle课程管理系统开始在中小学推广普及,但还需要有一个熟悉、应用、发展、普及的过程,特别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
2.现状分析
就网络课程管理平台的技术条件而言,上述的这些平台基本都能满足开发网络课程的需求,但网络课程的开发和应用,既要符合课程设计的一般要求,又与普通的课程设计又有很大的不同,它是基于网络平台的、具有开放性的、可以进行同步双向交流的网络课程管理系统。因此目前我国网络课程开发及应用的主要问题不是课程平台的开发,而是课程内容开发和应用:
(1)任课教师与课程开发脱节
目前的网络课程,大部分是任课教师负责教材编写,而网上课程的设计、建设则由技术人员负责。这导致网络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一是计算机技术人员不能将任课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需求正确、全面地反映在技术实现上;二是教师不能自主地、及时地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进行修改,影响了教师教学创新性的发挥。
(2)重教学内容呈现,轻学习环境设计
目前大部分网络课程设计延续了传统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强调教师的“教”和“知识”的传授,网络课程成了教材的搬家,缺少情境的设计,没有让学习者进行小组协作、角色扮演、师生互动、讨论的环节。没有总体规划设计的学习环境,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3)缺乏教学活动设计
在网络教学中,由于教师与网络课程设计的脱节,一些网络课程平台缺乏网络教学活动设计的环境支持,已经开展的网络教学大多缺乏教学活动设计。
(4)教学效果不理想
大多教师更愿意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率,原因是多方面的:开发的网络课程的质量不高,缺乏针对性,没有充足的教学材料和学习资源。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组采用行动研究法、比较法和经验总结法来具体研究。实行四个“相结合”,即理论研究、实证分析及区域实验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综合研究与专题研究相结合;教育科研单位与学校相结合。
充分发挥研究人员的优势,确保客体的科学性并努力有所创新。充分利用地方教育部门的职能作用,试点校要具有代表性,组织健全,工作扎实。组建项目合作组,开展内部的学习、研究活动。采用教育资源库建设与应用研究同步进行以保证资源库的教学性和实用性。
本课题研究有我区5所高中校参与,并设置了子项目。
四、研究成果
1.理论研究成果
开发网络课程所遵循统一标准是教育部的《中国网络教育技术标准体系(CELTS,Chinese E-Learning Technology Standards)》,其中的《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应用规范(CELTS-42)》提出了课程的4级编目规则:一级是学习领域,包括语言与文字、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跨学科的学习活动等9个领域。二级是学科,在每个学习领域之下,都包括若干个学科,例如:语言与文字领域包括语文、英语等学科,自然科学领域包括物理、化学等学科。三级是课程内容。四级是学习主题。
第一级和第二级是国家的统一规定,第三级和第四级可以由课程开发者依据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自行定义。开发网络课程,实际上就是在遵循国家统一标准的前提下,进行课程内容和学习主题的制作和编辑。从学习领域,到学科,到课程,再到学习主题,呈现了一个树状的结构。树的根是学习领域,由学习领域枝蔓出学科,由学科而枝蔓出课程,再由课程而枝蔓出学习主题。反过来看,从学习主题,到课程,到学科,再到学习领域,事实上又可以呈现一个反树状的结构。某一个学习主题可以是跨课程的,跨学科的,甚至跨学习领域的。因此,教师作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学习主题的实施者,有着相当大的主动权,真正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教师是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和引领者”的理念。
由于学习领域和学科是国家统一规定的,而课程的主要载体――课标和教材,也是国家和地方统一规定的,因此教师所开发的课程主要应是校本课程,或国家级课程的校本化,这不仅符合新课程提出三级课程体系的建设要求,而且也符合基础教育开发网络课程的特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开发校本课程可能需要投入较大的精力,因此,建设网络课程可以选择将国家级或地方级课程进行校本化处理,这种课程建设模式十分有利于课程内容的及时调整、更迭,也更加体现了课程建设的灵活度和和个性化。
2.实践研究成果
考虑到课程管理平台的功能与拓展,课题组在研究初期选用了Moodle作为区级网络课程开发平台,后期又尝试在超星MOOC平台上开发课程。
(1)基于Moodle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
Moodle,即面向对象的模块化动态学习环境,是由澳大利亚Martin Dougiamas博士主持开发的一个免费的、开放源代码的课程管理系统(CMS),也被称为学习管理系统(LMS)或虚拟学习环境(VLE),不仅符合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体系,而且基于web2.0、适合移动互联网应用。
Moodle具有强大的课程管理功能,可以设计包括视频在内的多种类型的学习资源,还可以组织讨论、作业、测验、Wiki协作、程序化教学、互动评价多种类型的学习活动,为网络课程设计与管理提供了技术环境。在这种学习环境中,大量的信息、学习资料、课件工具等数字化资源组合成网络学习资源平台;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课程教学,能为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创设情境,建构促进有效教学的信息化环境,较好的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教育理念;学习者可以根据需要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学习伙伴,为信息素养的培养提供了可能。
课题组依托区教育科研宽带网和数据中心,于2013年建立了基于Moodle的区级网络课程管理平台,面向全区信息技术教师开展调研,并利用教研时间开展相关培训;在信息技术学科全市教研中,推出基于Moodle平台的展示课,并为各区县教研员和骨干教师开展Moodle平台的构建、应用、课程开发等相关培训。2014年面向全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征集网络课程设计案例,将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基础模块教材全部章节制作为网络课程,并在课程管理平台上,供全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使用。
(2)基于超星MOOC的信息技术拓展课程
超星MOOC是市教研室引进的课程管理平台,具有学习、作业、讨论、资料、拓展、统计等模块功能,支持移动客户端。由于有技术团队的支撑,对于课程开发者和使用者的技术要求低、容易上手。
课题组于2015年初,组织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该平台上开发拓展类网络课程,这套拓展课程最显著的特点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案例为载体、以微课程为主要教学内容,目前共开发了7个专题,分别是:用Flash创作网络表情动画(4课时)、Flash趣味编程(5课时)、创意空间之图像合成(4课时)、Photoshop创意大讲堂之照片后期处理(6课时)、虚拟现实应用――全景新视(6课时)、零基础学习网站制作(6课时)、Scratch创意编程(10课时)。主要用于高中选修课程和校本课程使用。
(3)基于MOOC的教学应用模式研究
MOOC的主要特点是:整合多种社交网络工具和多种形式的数字化资源,形成多元化的学习工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使得课程易于使用,突破传统课程时间、空间的限制,突破传统课程人数限制,能够满足大规模课程学习者学习。MOOC与微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法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高中信息技术MOOC的应用过程中,课题组对这三者的关系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并探索基于MOOC的教学应用模式。如图1所示。
传统的课堂,通常在课内讲授知识,课外(一般是课后)完成练习、作业等。所谓翻转课堂,就是把课内、课外要做的事情翻转过来,即课外(一般是课前)学生自主学习知识,课内教师组织讨论、交流、答疑,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作业、或其他任务。
在翻转课堂的模式下,学生在课外依靠什么来自主学习知识呢?最典型的是微课程,当然还有其他学习资源。如教材、预习案、学习资源等。微课程,是教师针对某个知识点所做的视频教程,时间通常在5-10分钟。观看微课程,可以照顾到不同进度的学生,学得快的看一遍即可,学得慢的可以反复看。
当微课程形成系列的时候,例如一个单元、一本教材的知识点都做成了微课程,将它们到一些学习平台上,平台还提供了开展讨论和完成作业考试等功能,这就成了MOOC。
事实上,“翻转课堂”是一种教学法,实现这种教学法需要“微课程”作支撑,当微课程形成系列之后,在网络学习平台上,就是“MOOC”了。
五、后续研究计划
1.拓展研究领域
目前,红桥区高中信息技术MOOC的开发与应用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下一步将继续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升级改造MOOC系统,探索课程开放性实施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科的发展,实践教育教学新应用。既解决本学科新课程实施以来遇到的困惑,也带动其他学科教学的试点应用,同时在教师培训中尝试应用。相继推出面向红桥区基础教育全学科全学段的MOOC平台,以及面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MOOC平台。
2.延伸研究内容
完成网络课程管理系统的资源池化技术升级,实现弹性扩展、安全可控和智能管理。深化网络课程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提升基于网络教和学等功能应用的智能化,满足新课程改革的学科教学需求,满足资源应用的个性化需求。坚持开放性原则、推进资源建设的标准化,探索资源应用的新型运作模式,有效整合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成果的共建共享。
参考文献:
[1]姚倩.Moodle在线教学平台的研究与应用[J].电子科技,2010(6).
[2]孙柏祥.基于Moodle的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与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5).
[3]李士艳.国内外MOOC的发展及其特点[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2).
[4]张~.我国MOOC发展现状及展望[J].软件导刊,2015(1).
[5]刘丹,黄冠.MOOC环境下混合学习模式效果研究[J].软件导刊,2015(2).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网络监督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