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9 10:36: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化技术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现代化技术论文

篇1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环境目标和原则研究策略教育的可用资源教师培训计算机互联网。

1、背景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先进的教学技术和丰富的学习资源。从而使人们对学习的意义、目标、内容、过程和方式的认识,发生了越来越快、越来越大的变化。未来的社会是学习化的社会,未来社会中的人们必须终身不断地学习,而且必须学会自主地学习。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先进的教学技术和丰富的学习资源构成的学习环境,为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提供了实现技术和实现方法。研究"在信息化社会中的学校如何教学生学会学习"的问题就很有意义。创设"平等、民主、合作"的教育环境,让学生在没有任何畏惧心理的环境下参与学习,让学生在有足够大的自由度的情况下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需要学习的知识,既是对教育规律的尊重,也是对学生人性的尊重。

2、信息技术环境下优化教学的目标和原则

在当今班级教学制度下,构建一个有现代信息技术学习环境支持的、以“以学生为本”为基本原则的,“平等、民主、合作”的班级。在这个环境中,有可能促成教师和学生一次又一次地共同实现教与学过程的改善。从而让传统教育向信息化的教育一点点的靠拢。逐步寻找到一条通往现代教育的较好路径,力争尽量早一点地、多一些地培养出在信息化社会能走在人类社会前列的人才,应该成为当前中小学推进信息化的主要目标;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科课堂教学策略加以研究,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是中小学推进信息化的主要任务。

在推进教学信息化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以下原则:

人本性原则从学生的实际学习基础出发,以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为本,以帮助学生获取终身的学习经验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师的持续发展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开放性原则教学的目标开放:教学的内容开放:面向学生的经验世界,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面向浩瀚无边的网络资源;教育信息开放:教育空间和信息沟通渠道多元化:课堂内外结合、学校内外互补、互联网局域网沟通,鼓励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走进自然,走进网络;评价标准开放:多角度评价,多标准判断,允许幼稚,宽容错误,鼓励标新立异。

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给学生自主的空间、选择的机会、体验的环境和表达展现的舞台。

整合性原则坚持以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为目标,在适宜的时空下,把方方面面的可用教育资源加以合理的组合,不断完善教学系统,形成平等、民主、合作的教育环境。

3、研究的策略:

3.1建设技术性资源。

在信息社会中,智能性资源(教育者、被教育者、家长)、知识性资源(教科书、图书馆与影视库、各类知识数据库)、技术性资源(仪器、设备与教学工具、传播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教室、因特网、数据处理及其它工具软件包.....)、环境性资源(政策性、人际性资源、校舍与设施周边环境和社会状况、地域文化和观念......)等是教育的可用资源。而技术性资源是促进教育发展和教学改善的最基础的物质条件。

以我校为例:我校的信息技术资源开发的基本路径是以建设带动应用,以应用促进开发。

2002年,学校的技术资源开发为“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努力提高教学效益”的目标服务,学校建了两间共100台的计算机教室;安装了多媒体的双向控制教学系统;为初一教师配置了工作计算机;进行了全员培训计算机操作技能和CAI课件的制作培训。学校开发研制了一批用Powerpoint制作的演示课件和用Authorware集成的知识素材。这些课件和教学素材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的思维训练,对优化课堂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作了有益有效的工作。然而,这一阶段的技术资源基本上是为方便教师的“教”而设计开发的。

随着研究的深入,“信息技术的开发建设不仅为教师的“教”服务,更应该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观念逐渐强化。学校增建了计算机教室、课件制作室、电子阅览室,一批骨干教师开始在“主题”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开发了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交互式教学软件,制作了可以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脑的复合型的课件。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实现的师生交互,同学间合作,使学生的感觉逐渐从“被牵着鼻子走”变成“张开思维的翅膀”,逐渐从被动的思考转化为主动的思考。但是,就这时学校的技术环境来说,还无法满足部分学生快速增长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也难以实现的较高教学期望值。我们显然需要一种更新的、更能与时代特征相适应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于是,建设与lnternet相连的校园网成为深化研究的突破口。

2003年8月,我校的校园网初步建成。校园网

的WWW服务器与Internet相通,师生随时可以自由上网浏览查询。四通八达的“信息信道”为创设平等、民主合作的教育环境、为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支持。学校使用的“科利华”校园管理软件,覆盖了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学籍管理、人事管理、财产管理、图书管理……

3.2开发知识性资源

建构平等、民主、合作的学习环境,仅有先进的技术物质环境的支撑是不够的。还需要丰富的知识性资源。学校还应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研究创新,例如:对构建学科教学主题知识库(主题网页群)和应用知识库(主题网页群)进行教学做出尝试。

(1)确定学习主题。把学生当前需要学的知识与“以学生获取终身学习的经验为本”的思想结合起来,在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分析学科教学目标以至对与其相关联的其它学科的课程内容进行分析后,确定学生学习的某个主题,围绕学习主题进行阶段(单元)教学设计。这种主题可大可小。有时是学科教材上的某个单元,有时是某册教材中的同类课文,有时是某学科几册教材中的关联部分……。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不拘一格。

(2)组建主题知识库。以“有利于学生围绕学习主题进行意义建构”为目的,创设与学生的学习需求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景。在制作主题网页时,既注意知识内在结构的关联性,又注意知识内容的广博和精深;既收集与本校教学任务相关的知识信息,又重视最新科学发现和最新科技成果的方面的信息。同时制作时还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追求网页设计的高品位,制作技术的高质量,表现手法的艺术性等,尽可能地使主题知识网页的每一个接口都很美,都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

(3)建设班级、个人网页。班级和师生的个人网页是团队智能的集合,是个人的思想、能力、兴趣、品味的充分展现。也是十分丰富的教学资源。

3.3优化智能性资源。

在各类资源中,唯有智能性资源---人,是唯一必要资源。

(1)教师培训—-智能性资源开发的重要方面。

①教师要率先成为会最学习的人。人,尤其是教师,作为教育的第一重要资源,比任何人都更需要紧跟时代,更新观念。因为我们在昨日受教育,却在今日教育明日社会的主人。之中观念滞后的必然,应该唤起教师更加执着地学习。信息化的教育环境(首先应包括学习环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将校长、教师、学生在知识面前置于平等的地位。教师要成为信息时代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必然需要更加关注学习,更加会学习。

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教师的素质水平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最起码的是:需要教师带头学会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自己学习,体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的学习过程,然后才能带领学生去学习。在推进学校信息化的过程中,把学校建设成学习型组织,让教师率先成为最会学习的人。支持鼓励教师博览群书,吸取新知识,涉足新领域,增强文化底蕴,提高人文素养。鼓励教师们要充分利用网络获取更多的知识以便应用于教学过程中。

②给教师插上“信息技术”的翅膀

分阶段分层次进行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强化培训。第一个层次:全体教师的培训。第一阶段:掌握Windows基本操作和用Word进行文字处理。第二阶段:用PowerPoind制作演示文稿或简单课件,用Excel管理学生学籍和成绩,掌握互联网上的常用操作技能。第三阶段:用Frontpage和更多的工具制作交互式课件、网页、进行图片处理……。第二个层次是对计算机学科教师和骨干教师的培训。对这个层次培训要求更高:了解IT行业的最新成果,掌握计算机市场的行情信息,超前1—2步掌握目前最先进的各种制作平台工具,对校园网进行常规的管理、维护,还能设计开发部分操作平台,移植、改造部分操作平台。一句话,计算机学科教师不仅要承担学校常规的信息技术开发、建设、维护工作,还要承担师资的校本培训任务,定期培养出信息技术教育的骨干教师,保证骨干教师队伍象滚雪球一样逐年扩大。

③给教师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

在推进信息化教学的全过程中,都应该十分在意用新的教育价值观来评价教师的教学。对“主题(单元)教学的评价,应该说,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艺术价值,阶段性的教学过程的质量被主要地表现在“指导几乎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方法、路径”方面的谋略艺术上,而不在于教师的表演艺术如何。“几乎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才是教师教学水平的写真”。在评价的过程中,尤其不去计较教师在传播中的一时的缺憾,让教师有一个相对比较大的自主空间。同时,还应该在意让教师自己评价自己。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校领导更应该尊重每一个人的自我评价。因为教师的自主能力和自主意识,是在其自主行为的过程与后来的体味中逐步实现的,是在自己越来越重视自己对自己的价值判断的的过程中发展的。从某种意义上看,只有自主意识较强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自主意识的学生。

④给教师一个既有压力又充满温馨的氛围信息技术环境下自由开放的言论空间,多条信息沟通渠道,为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人际关系、为教学过程提供了更多的有利条件。学生、家长、教师的网上求助、

青年教师对老教师的期望、教职工对学校的建议、各类人员的留言,有鼓励赞赏,有批评责问……,网络不仅密切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同事关系、干群关系,还拉近了家长和家校的联系。在这种环境下,学校和教师都多了一份监督,工作多了一份压力,人际间多了一份沟通,同时也多了一份温馨。面对一个全新的信息化的环境,学生、家长、教师、校长都在学习,都在适应,都在养成。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校是没有“栅栏”的,平等的人际关系、民主的学校管理,开放的信息信道,教师们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中学习、学习、再学习,少了些盲从,多了些思考;少了些琐碎,多了些大气,一次次实现自我超越。

(2)教学生学会学习----开发智能性资源的核心

①分析学生学习需求。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学生所拥有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目标之间的差距。教师的责任之一就是在自己教学的全过程中,(包括备课、上课、课余辅导……)都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去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状况、了解个人的学习风格和期望、个人的学习兴趣和特长;了解学生周边有哪些促其发展的资源;只有在充分分析学习需求的情况下确定的学习主题和按照主题作出的教学设计,才能够“通教知学”,具有最实用的价值。创设平等、民主、合作的教育环境,在校园网上开辟的师生信道,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老师的水平显现就在于科学地确定学习主题和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很显然,对教师来说,这就是一个研究过程。

②让学生学会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在信息技术课和其它一些学科的教学中,尽量早地使学生学会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帮助自己学习。计算机和汉字的录入速度,网上查询、获取、整理、处理、储存及表达信息的能力,都是教学中首先解决的问题。无论什么形式的教学,学生只要是在网络环境中学习,就必须首先掌握上述技能。而学生,也只有在轻松自如地运用计算机网络学习技术的状态下,才能真正走进计算机,走进网络文化圈,从而真正感知计算机的神奇和奥妙,感知网络文化新颖和灵动。过去,教师习惯把语文、数学称为工具学科,在研究中教师们越来越感到:计算机学科是“工具的工具”学科。为了适应非计算机学科教学改革的需要,首先需要改革计算机学科的教学,首先教给学生在网上学习所必备的计算机操作技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内容应该没有严格的结构顺序,教学方法应该不拘一格,现行的信

息技术学科教材很难完全适应各个学校的教学。取多种教材的适用部分进行重新组合后用于教学,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另一方面,学生在使用现代信息工,应该得到的服务包括:网上丰富的学习资源,方便快捷的检索、各部分资源之间畅通无阻的链接等等。

③提倡“独立探索”和合作式的学习在网络环境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学生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改善教学过程,提倡“独立探索”和合作式的学习的目的意义,对于某个具体的学生而言,并不在于探索到什么成果,而在与养成好的习惯。提倡“合作研究”以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品质,懂得平等协作的重要性,这是一个人在人间生存和参与构筑未来社会所必须具备的品质。教学中,教师不仅领着学生一步步走向知识,而且引导学生一步步去发现探索知识。

3.4拓宽环境性资源。

在研究过程中,还必须十分重视环境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争取领导的重视、争取政策的倾斜、赢得社会的信任、得到家长的支持,才能使信息化教学的研究顺利进行并取得成效。

篇2

1.1缺乏核心技术支持

针对我国绝大部分电子信息工程建设而言,在发展电子工程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其建设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的主要方针政策缺少必要的核心技术支持。因我国电子信息工程建设过程中,应用的技术大部分来自国外,因而缺少自身发展的创新性,采取这样的发展模式,会对我国电子信息工程建设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同时也会受到国外技术发展的制约。

1.2处于现代信息化建设的探索阶段

电子工程的现代化信息建设是未来我国实现信息化发展的重要趋势,其主要是将数字化、网络化以及智能化结合起来,实现同步式发展,同时这也是保障我国电子信息工程建设的重要因素。然而,针对我国电子信息工程的建设而言,我国尚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也没有形成完备的实现途径。

1.3没有完善的战略发展布局

针对目前我国绝大部分企业而言,虽然将现代化电子信息工程建设作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契机,不断地巩固其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然而因受到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企业发展因素的制约,我国很多技术企业在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进行引起和发展过程中,没有相关完善的战略发展布局,使得现代电子信息工程发展受到了阻碍。

2推动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发展的重要措施

2.1强化国家政策发展支持

电子信息工程企业若是想实现现代技术的发展,一定要得到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因而,为了逐渐加快我国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建设发展,我国一定要实施必要的国家政策,从而支持现代化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才能不断为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提供更加优越的环境、有效的激励方法等,继而不断增加我国现代化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

2.2强化对电子信息人才的培养力度

随着市场竞争机制程度的不断增加,社会竞争的主要核心就是人才的竞争,已成为目前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中坚力量。针对电子信息发展工程而言。若是想在日益竞争激烈的社会取得长远的发展,就一定要强化对人才的培养,不断培养出一批高素质、专业化高素质化的技能型人才。在信息技术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优化人才激励机制,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以及内在潜能,最终提高技术人员的良性竞争意识。电子信息工程在不断发展以及创新的过程中,要强化和先进国家之间进行技术方面的交流。防止出现闭门造车的现象,从而为电子信息工程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加重要的保障,继而使人才成为推动现代信息工程发展主要力量。

2.3打造良好的信息技术发展环境

科学技术的良好发展需要优越的环境作为保障,若是没有一个优越的发展环境,电子信息工程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就会遇到很多的阻力因素,从而限制其发展。因而,为了不断深化现代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的力度,我们一定要强化对电子信息工程的建设,继而推动电子信息工程建设的深远发展,并创造出一个优越的发展环境,不断推进我国现代化信息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创新。

2.4创新服务意识,促进经济发展

针对电子信息技术企业而言,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就要强化技术方面的更新工作,并不断调整和完善投资结构,提升对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建设的力度以及发展策略,及时调整战略发展目标,明确未来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目标以及方向,不断更新电子信息技术,进而增强电子信息产品在整体上的服务能力,并最终提升电子信息技术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优势。

3结束语

篇3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物质生活已经十分丰厚的人们的审美需求也在不断的提高。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现代艺术就必须进步,所以我们就要不停的通过发展技术来满足艺术的表现,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人们的这种需求直接导致了计算机数字技术与现代艺术的同步发展。美国《连线》杂志认为:计算机数字艺术表现是一种不用计算机就做不出来也欣赏不了的艺术形式。这种历史性变化表明,计算机数字化与现代艺术的同步发展将进一步引起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以及审美习惯的演变。其发展的方式相比传统的现代艺术有无法比拟的优势,其表现形式有几下几种:

1.现代艺术的创作形式的发展

(1)创作手法的变更

基于计算机数字化的艺术创作,把艺术家从繁杂的手工颜料配置、错误涂改、器具配制等工作中解放出。通过使用不同的软件,根据构思任意放大缩小画面尺寸和优化选择图像元素,通过更改、拼贴画面,在线条、明暗、色调、光影和空间等视觉属性上,提供高感度的灵活性,相比,数字化的艺术作品可根据艺术家们的理念,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艺术家的创作效率。这种计算机数字化的应用技术加快了艺术品的生产周期,加快了艺术风格和潮流的新陈代谢,同时也开辟了艺术创作的新领域,创造出新的美学形态。

(2)现代艺术创作艺术形态的多样化

计算机数字化通过人-机对话的形式进行创作,现代的艺术家们通过简单的鼠标单击与移动便完成创作。将图像、声音、文本、动画、音频甚至是气味等多种传达形式集合在一起,由静态视觉传达向动态的多媒体的信息传播延伸,从二维空间延伸到三维立体空间,从静止的三维空间延伸到动态的四维艺术,丰富了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提高了作品的感染力,正如牛津大学艺术史教授马廷•坎伯指出的,“计算机制图、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激光手段使各种可以利用的技术为再现和处理空间、光线、色彩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以形成无穷的静态和动态的变化。”

2.现代艺术传播方式的发展

经过了数字化处理的艺术作品,都可以通过数字信号方式传输,而且这种传输信息的结构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传输渠道不是树状的权威结构,而是网状的多元结构,然后观者可以浏览和评价作品,达到观者对作品的“再创作”的效果,例如:现代艺术大师马塞尔•杜尚在一张复制的《蒙娜丽莎》上为蒙娜丽莎画上了小胡子的作品。这幅被修改了的"蒙娜丽莎"就又有了新的标题,成为杜尚的艺术“名作”。在互联网络上,将能看到许多人在"应该说已经完成了"的各类艺术作品上,进行各种数字化操作,将作品改头换面,随心所欲地复制、涂抹与删改,从而此基础上达到再次创造。这样的形式更加尊重观者的选择权利,这种传播方式由此改变了传统的现代艺术单向被动式的接受,而是交互的心灵沟通的方式,还能被观者很好的保存,所以数字化手段让现代艺术具有更多的交互式和互动性的特点,使得艺术家和观者能够更充分的交流,最大限度的满足艺术家、艺术作品和观者三方的关系。

二、计算机数字化在现代艺术中的发展趋势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多媒体的开发为艺术创作提供新的机遇、新的表达方式、新的艺术语言和风格,艺术的概念有了显著变化。同时,艺术的创新也对计算机有了更高的要求,反过来促进了计算机软硬件的开发。艺术家创造精神财富,应关注新技术的发展,以开放的姿态迎接新事物,自由地进行创作。

三、总结

篇4

民间文化的产生是以传统民间社会生活为基石的。传统民间社会生活的大环境练就了民间文化的造物理念、生活方式、生产形式、信仰、价值观以及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如:在农耕时代下,人们的思想上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多子多福的期盼、对风调雨顺的期待、对“天人合一”的追求、对“佛”“神”的尊崇等,并通过手工制作的方式将这些思想和文化意识形态蕴含在生活中,产生了具有审美价值和文化功能的剪纸、年画、皮影、民间玩具等等艺术形式,结出了丰硕的民间艺术果实,这些艺术形式具有“自给自足”“纯手工”“朴素”的特点,与生活紧密相关,表达了人们的思想情感。因此,作为一种艺术形态,民间艺术是民间文化的物化形式和形象载体,体现了在农耕文明历史条件下的传统民间文化特质。并且,民间文化为民间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对民间艺术的产生、发展和存在产生着重要影响。正因如此,民间文化的发展和平衡对民间艺术的繁荣具有决定性作用,民间文化生态平衡性可以为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优良的生存环境。反之,民间文化系统的生态失衡将直接导致民间艺术的落寞,甚至会使其退出艺术舞台。不可否认的是,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精神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人们用上了科学技术带来的高效农具、住上了宽敞的高楼大厦、贴上了时尚的装饰画、玩上了更具趣味性和挑战性的电子玩具等。从民间文化自身来看,其所处的“自然—文化—社会”生态系统中,自然与社会要素都发生了改变,这使得民间文化的生存环境下的农耕时代背景逐步消失,因此,民间文化的生态平衡性受到冲击。民间文化的失衡,使得生长于民间社会生活之上并承载民间文化内容的民间艺术也丧失了其生存的土壤,导致了许多民间艺术作品粗制滥造、庸俗、肤浅并且种类在日益衰落、流失。民间艺术失去了广泛的民众基础,不再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要么被认为是“落后”的东西退出市场,要么被认为是“古董”束之高阁,失去了原有的现实性和必要性。那么,该如何去拯救传统文化中的民间艺术呢?如何让民族文化中的瑰宝重新散发出光芒呢?

二、寻求民间文化及其艺术的发展

1.处理好文化发展,把握文化主流

民间文化根植于广大民众的生活,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当人们的生活方式、交流方式等诸多因素发生改变时,人们更快、更方便地接触到各种现代的、外来的文化形式,并快速地被感染和铺开,这使得传统的民间文化受到冲击。因此,处理好文化的发展,建立健康、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体系,是寻求民间文化及其艺术形式发展的根本。民间文化应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发展,这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自身的提炼,即重新审视民族传统文化本身,将封建的、愚昧的、不适合现代生活方式的部分进行舍弃处理,将现代文化中的内容融合在传统文化中,实现既有民族传统文化根基,又具时代性和生命力的中国民间文化的主体,形成现代的中华民族文化特征。其次是融合外来文化元素,正确吸收外来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丰富文化形式和内容,壮大文化队伍,实现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使多种文化形式融合在文化队伍中,才能形成完善的、适合时代需求的民间文化和民族文化,给民间艺术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养料,使民间艺术这棵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2.丰富和扩展民间艺术的形式与门类

在构建现代的、具有传统文化根基的民间文化基础上,丰富和扩展民间艺术的形式与门类,是对民间艺术的延伸与发展。张道一提出“民间艺术是一种‘母性’艺术,是民族文化的根之所在”③。民间艺术的“母性”特点就在于:它以文化根基为养料、具有繁衍发展的能力。这就我们需要抓住繁衍的内在动力,去发展更多的艺术形式。就传统的民间艺术造型形式和内容来看,不管是剪纸、年画、泥塑玩具,还是皮影戏,它们都具有共同之处:是以民间固有的美学理念为审美尺度进行的造物活动,具有艺术性、民俗性,是生活和审美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人民大众的理想、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种真正‘为生活造福的艺术’”④。也就是说,民间艺术之所以具有魅力,是因为其蕴涵着人们对生活美好的期盼。那么,就造物物质本身而言,其造型形式、风格、内容、表现的手法、新的视觉形态就可以根据现时代的审美、时尚、甚至是新型材料等等方面去挖掘更多的素材和元素,提升和扩展已有的民间艺术形式美感、丰富素材及主题,使其更符合现代生活内容,更贴近人们的现代生活。这样的民间艺术就再不会是古董和文化遗产,而是民间艺术的再生和繁荣。图一泥塑玩具图二皮影戏

3.将民间艺术与现代设计结合

“民间美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艺术发展的基础,一个国家的设计艺术发展是以本国的民族文化底蕴为背景的”⑤,虽然现代设计产生于大工业时代,民间艺术孕育于农耕社会,但民间艺术和现代设计的目的是相同的,那就是为生活服务,以人为本,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这是民间艺术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推动力。因此,现代设计与民间艺术都可以看作民族文化的物化形式,它们的物质表象背后都蕴涵着深厚而又悠远的民族文化内涵和审美思想,这也是民间艺术能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基础。将民间艺术与现代设计结合,一方面利于民间艺术在现代生活下的运用和传播,另一方面也利于现代设计呈现出民族特色,两者相互推进。民间艺术和现代设计相结合的实践手段也有很多,首先,从文化层面上说,将民族文化中的内涵和精髓运用到现代设计中,抓住文化的根,让中国优秀文化在设计中散发光彩,实现民间文化及其艺术与现代设计的结合。其次,从物质层面上说,将民间艺术的造型形式、创作手法运用到现代设计中,如将传统吉祥图案运用到装饰设计、服装设计中;将剪纸艺术的镂空手法、剪纸图案与灯具设计结合,给现代设计提供养分;或者将传统民间文化的艺术形式进行现代设计的创新改造等等,实现民间艺术与现代设计的结合,这样的现代设计才能散发出民族风、中国味,使大众得到审美和文化上的共鸣。民间艺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的结合,不但使得民间艺术拥有更广阔、更现代的大舞台,也使得我们的设计更具有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是民间艺术获得艺术新生的重要途径。

篇5

关键词:无为;虚静;生态;以技载道;现代艺术设计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8-0163-01

一、“自然无为”的现代设计观念

《道德经》中:“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庄子说的这种“无为”并不是消极不为,无所作为,而主要是指保持事物的自然状态,不要强行妄为。“无为”于“物”,才能“无不为”实现“万物将自宾”的目的。“无为”之于现代艺术设计,就是在创造过程中做到“无为而无不为”。为了这种“无为”,庄子提出了“虚静”这一重要思想,“虚静”作为“道”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以对其精神内涵的深度显示及其对宁静状态的追求,而独有的主体艺术体验的境界,对现代设计的艺术创作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在《庄子・天道》中他说到:“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休则虚,虚则实,实则伦矣。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可见,庄子的“虚静”是建立在“道法自然”的基础上的,是指人在主体精神上达到与“道”合一时的境界,这正如黑格尔所说的“永恒的无为自守的安静”。“虚静”是主体排除了一切外界的干扰,使其精神超脱于物质与现实的种种束缚,进入一种无功利的精神自由的境界,它是艺术创作活动进行的基础。这也体现为对当代设计师道德和社会责任心的回归,“虚静”之于设计师的心灵体验,其一是切入艺术体验的人格和生命本体,主观即客观、规律即目的、人即自然,才能体验到真正的生命秩序;其二是获得艺术设计创造的心灵自由,这是对物我的超越,获得精神解放,“自然无为”的艺术回归,达到与大自然合一的精神喜悦,使主体设计创造力在自由状态下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三是对自然规律的顺应,“物我两忘”精神境界有利于“技艺”的登峰造极。“无为”,既是对“虚静”境界的维系,又是一种顺应自然,对自然规律的尊重。

二、“技”与“艺”的平衡――“以技载道”和“以人为本”的现代设计

当代艺术设计中提出的生态设计是“以人为本”的,大量的设计在遵循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它更加突出地表现为对人们的情感关照。古代的“技术”有两种含义。一种是以实用功利为目的作为人们通常所谓标志人类文明进步象征的科学技术,指的是“技”;另一种是指人类的某种特殊技能,指的是“技艺”。在庄子看来,“道”在天,“技”在人;“道”是目的,“技”是手段,推崇“以技载道”,《庄子・天地》谈到:“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当代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反技术理性、反二元论、反人类中心论的观点与道家观点不谋而合。他们主张以整体论思维方式取代功效性思维模式,倡导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关爱。这一思想的形成,让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的应用有了人文化趋向,使得艺术设计的文化生态观逐渐渗透到当代艺术设计的各个领域。艺术设计的创造因为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不仅提高了的其巨大可能性,也随着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以及人类对自身的生存环境的意识增强,使艺术设计越来越具有自觉意识和理性思考,使艺术设计越来越成为一种综合性的创造性活动。在新的技术条件下尽量设计出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注重环境的生态效应,注重自身健康美观的产品,生态设计概念的引入是艺术设计走向趋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对自然过程的有效适应和结合。全球化的全面实现,给现代的人们带来巨大便利,同时也造成了很多困扰。就针对视觉艺术设计而言,在当今网络、多媒体全球化发展的信息社会,图形以其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形象简洁、准确、易识别、易记忆等优点,成为超越国度、民族之间语言障碍的世界通用语言。

三、结束语:道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现代艺术设计不仅是各种技术的变革,更重要的是一种观念的变革。道家思想的引入不但可以从中吸取对现代艺术设计创作有利的美学观点,使现代艺术设计更具本土民族气息,更具传统文化底蕴,更具风格,更使中国传统文化可以通过当今的艺术设计得以传承。特别是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时代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我们更是要植根于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学思想。而在全人类所面临的共有的生存问题上,道家的生态美学理论更彰显了其智慧。道家的生态美学思想以人为重,着眼于人类整体的需要和长远利益的统一,倡导“天人合一”,“返璞归真”,这种人本主义精神对当下失真的现代人更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篇6

何克抗教授在《纵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提出:“信息化时代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发挥在情景创设、信息资源提供、合作学习的组织和探究性学习的指导以及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等方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的人文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重视实践操作,科学地记忆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数学教师应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科教学中。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导入新课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小孩子一旦对某种事物产生好奇,便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新课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学生乐学、爱学的学习情景,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去,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我听了本校老师上的《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她利用课件播放了一段“啊凡提分金条”的动画故事,先把一金条平均分成2份,让啊凡提取1份,但啊凡提不要,他觉得拿1份太少了:又把金条平均分成4份,啊凡提还是不要;最后,把金条平均分成12份,这一次啊凡提开心的拿了6份。啊……学生大笑了。老师问:啊凡提现在为什么这样开心?……像这样,播放一段精彩的故事,引入课题,就会使整个课堂顿时活跃,不仅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注意力,而且使学生的心一直被教师吸引着,轻松愉快,过渡自然,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还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充分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情拼茂的特点。所以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例如,在讲解“圆的面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这一重难点,我利用课件形象生动的剪、拼动画,把圆分割成相等的两部分共16份,然后通过动画把这两部分交错拼好,这样就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学生从视觉上体会到把一个圆转化成一个长方形的过程,再让学生自己亲手剪拼,最后体会到这个近似的长方形面积与原来的圆的面积是完全相等的。引导学生观察,怎样才能使这个圆转化成最近似的长方形?然后再以剪拼动画32份、64份……形像生动的活动过程展现眼前。再问学生还发现了什么?这个近似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的什么有关?从而导出求圆的面积公式。使得这课的重难点轻易地突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调整学习情绪,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表明,小学生课堂上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一般在8---10分钟时间,加上课堂思维活动比较紧张,时间一长,学生极易感到疲倦,就很容易出现注意力分散,学习效率下降等,这时适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越性刺激学生,吸引学生,创设新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思维动力,以使学生继续保持最佳学习状态。如教“比的意义”一课,电教室的屏幕上出现一面鲜艳的红旗,长3米,宽2米。通过两种量的比较,同学们都学会什么叫做“比”了,并掌握了比的各部分名称很快就学会求比值,如果进行反复的练习,学生好象有点厌倦了。这时,我马上打开“天安门的国旗”的网页,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飘扬。这是一面特种型号的国旗,谁能找出它的长和宽是多少米?同学们一听,兴趣来了,争着上网查阅……。最后让学生查出长5米,宽3.33米。这时,学生好奇极了,有的学生在说这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有的求出长和宽的比的比值,有的在议论和比较我们学校的国旗……。下课了,还在议论。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数学本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为了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结点,并架起桥梁,使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实际的生活素材。例如,我听了一节五年级“数学活动课”,录像播放师游“广州东方乐园”的情景。参加这次活动的学生有980人,教师38人。门票价格为成人票每张10元,学生票每张5元,30人以上可以购买团体票,团体票每张6元。请你设计一种最为省钱的购票方案。同学们展开热烈的讨论,各自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

创设生活情景,突出主体地位。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例如,我听过一年级教师在教学“几和第几”时,让学生模拟人们排队买票的情景,把静止的画面变成生动的场景,在生动有趣的生活中学生加深了对基数与序数的认识,学会了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科教学中来,充分运用各种信息资源,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篇7

关键词:现代信息; 文化产业; 管理

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迅猛发展,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生产、生活、消费等诸多方面,也为文化的开发、传播、消费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以数字技术革命为代表的高科技进步,为激活文化资源、实现空前规模的产业整合准备了条件。与信息产业相关的文化产业正在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制定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发展战略,以及进行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构建新的文化产业管理方式也成为了必然趋势。

一、文化产业对信息技术的需求分析

(一)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信息技术的依存性

1.“有声有色”的传播技术

作为现代化的传媒――广播、电视等不仅要求“有声有色”地传播,而且要求具有同步与异步进行现场直播、录播、选播的功能。不仅要求做到声画结合、现场反映,而且要求及时反映与传播、持续跟踪反映与传播的时效性、完整性。这就要求广播、电视把多种技术手段结合起来,形成最优化、最大化的传输网络与覆盖体系,既可发挥由点到面的大范围、远距离传输覆盖优势;又可展现由点到点的“人际传播优势回归”的魅力(如音频、视频点播);同时,可把片断传输与系统传输,即时传输与非即时传输,地域性传输与跨境传输、全球传输,视听合一传输与声画分离传输,大众化传输与小众化传输,电子传输与印刷传输,公开传输与加密传输等结合起来。

2.音像媒体的衍生产品及其运用的技术

音像制品作为音像媒体的衍生产品与电子出版物的演进,同样凸现着文化产业对信息技术的不断需求。音像制品包括唱片、录音带、激光唱盘等。录像带、激光唱盘等数码光盘技术的运用,使音像出版领域不断扩大,形成多层次、立体化发展的格局[1]。

(二)信息技术背景下文化产业的发展

1.通过数字化建立在线多媒体馆藏

不少图书馆拥有音像资料的馆藏。以录制本地时事电视节目为例,VHS录像带和录像机仍被广泛使用。这类模拟媒体有不少缺点:一是拷贝使得画面效果损失;二是用于录制及重放的录像机的质量也影响着画面的质量等。

这些缺点通过数字化可以消除。因为不同于模拟媒体,数字化音像资料不会因为使用、存储、复制而损耗。重放数字化音像片段时,几乎可以即时读取,也可从任何时段开始或结束,从而省去了冗长的搜寻与倒带时间。同时,制作、存储、复制及分发简单易行,所需费用低;并可通过网络传播,用户可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在桌面上直接获取多媒体资源。此外,多位用户可在同一时间内分享网络音像资源,从而省去了资料在用户之间传递的等待时间。

2.通过互联网无间隙地向读者传送多媒体资源

音像资料一旦被数字化后,即可被放置在服务器上,以便读者通过互联网读取。通常,当一位读者点击数字化音像文件在服务器上的链接时,即可下载该文件,然后进行播放。然而,由于数字音像文件一般较大,从点击到播放的时间间隔往往很长。

这就需要“流式”技术解决这个问题。它是指一种数据传输技术,使用这种技术能够使数据的传输过程如同连续不断的流水。而且,“流式”文件不会被下载到磁盘上,从而保护了版权,同时也避免了大型音像文件占用读者电脑的磁盘。由于不必担心文件下载时间与硬盘空间,“流式”技术使读者可无间隙地在网上浏览时间较长和文件较大的音像资源。

二、信息技术背景下文化产业管理的举措

(一)实行信息化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

中国当代信息化发展战略要考虑如何带动工业化,包括如何带动文化产业的能级的提升;而信息化背景下文化产业的管理要考虑如何应对信息化挑战,接受其渗透、影响,通过互动,一方面走产业化、国际化之路,一方面维护文化多样化、民族化。

制定信息化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战略首先要重建“人文精神”,使人文精神与现代化进程的要求在文化精神上接轨融通。科学发展观催生着新型的国民核算体系,即“绿色GDP”。现有GDP不能完全反映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平衡。它不考虑资源的稀缺性与生态的退化;它只纪录产出而不考虑其社会效益。信息化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就是要增加“绿色”的GDP,消除“财富虚数”。

此外,还必须发扬民族文化优良传统,吸取传统智慧。中国经济的稳步增长、综合国力日益增强成为文化、信息产业发展的基础。文化多元化与文化全球化交融的态势表明,中国的传统文化并非与现代化相矛盾,是可以成为现代化的动力的[2]。

(二)要消除“数字鸿沟”和“文化鸿沟”

一是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铺开的同时,我们要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首要任务。中国数字文化工程既要着力于公共文化建设,又要促进信息文化产业发展,包括信息、文化产业走向国际市场。

二是要消除我国地区间,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与中西部数字、文化鸿沟。西部大开发是在人类进入信息社会背景下,我国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在西部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厚的民族文化积淀基础上的再度开发。如何有效地保护、传承和利用西部丰富的文化资源,培育、开发并形成遍布西部城乡的信息、文化产业,是须格外注意的问题。

三是要树立信息、文化产业的新观念。树立信息、文化是经济发展内在因素、信息、文化也是生产力的观念,树立文化不仅要搭台,也能唱大戏的新观念;树立信息、文化产品不仅是一种精神产品,也是一种特殊商品的新观念;树立信息、文化不仅需要投入,也能够产出的观念。

四是要引导消费,培育市场。信息、文化市场是沟通信息、文化产品的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也是联接信息、文化与经济的桥梁和纽带,要在尊重和不断提高社会心理承受能力的基础上,逐步改变农民文化生活习惯和接受现代信息服务文化娱乐,培养新型的信息、文化消费群体,倡导先进的信息、文化消费观念。

(三)营造公平、公正和公开的投资环境

我国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是:一方面是大量的信息、文化市场需求放空,缺少投资的规模;另一方面是大量的投资无法进入信息、文化产业领域,包括产业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金。其重要原因是,信息、文化产业领域缺乏健全的法制和法规体系,造成风险成本急剧攀高,投资者望而生畏。有些信息、文化产业领域被设置了禁入门槛,民间资金难以逾越,投资者望而却步[3]。

信息、文化产业是一个涵盖包括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开发、信息服务、电影、版权业、广告业等在内的广大的产业系统。单凭政府的力量无法解决长期困扰中国信息、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资金、技术、人力和管理的不足问题。要有效地克服这些困难,唯有适应全球化、信息化与加入WTO后政府职能转变的新形势,除“信息安全,文化例外”所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导向所需,完全可以同对外全方位开放相应,对内也实施全方位开放。充分整合社会的积极参与意愿,借助于民营的力量制定和实施以“民有市场准入”为政策内容的信息、文化产业民营化发展战略。

此外还要制定信息、文化产业和信息、文化市场准入的反垄断政策,打破行业垄断,尤其是信息、文化行政部门利用国家权力,保护下属企业利益为特征的行业垄断必须坚决革除。

三、结语

当然,我们在看到市场对文化资源配置作用的同时,也应认识到,市场并不可能完全解决文化发展的一切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既要顺应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又要有发展的眼光、创造的魄力,结合当代社会的信息技术,尊重文化发展自身的规律和特性,才能最终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黎敏,雷旭婷,李建慧.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5(04).

篇8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现代平面设计;“中国设计”;传承与发扬

21世纪是一个全球化和充满竞争的时代,设计的竞争实质上是文化的竞争,中国的设计作品若要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持久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要善于发掘自身的文化特色,并运用于设计艺术中,让“中国设计”焕发中华民族的独特魅力。另一方面,今天的平面设计是现代平面设计,需要符合时代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潮流,这就要求我们的设计师在采用传统文化元素的同时,将这些文化元素与时代的特色相结合,做到传承与发展并重。

1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

一个国家的历史积淀造就了这个国家的文化,中华上下五千年,铸就了代表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系列文化元素,这既是我们祖辈们的智慧,也是我们的设计在世界舞台上拥有特性、不被同化的保证。

传统文化元素,即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筛选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东西,如国画、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瓷器、笔墨纸砚、中国结、凤凰、京剧脸谱、太极拳、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中国美食(水饺、馄饨、寿桃等)等。这些东西作为中国文化元素被传承下来,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标志。设计师在设计时可以将这些传统文化元素与时代特征进行融合,向世界展现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的实力。

2 现代平面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艺术元素

2.1 中国平面设计的现状

中国的平面设计相对于经济发达国家来讲,兴起较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显现出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对中国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有着极大的阻碍作用。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缺乏文化内涵。设计作品缺乏文化内涵,也缺乏民族特色,使得中国设计走向世界时缺少了核心的竞争力。正所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全球文化融合交流的背景之下,中国设计师不能一味地借鉴模仿国外的作品,因为背离传统的设计必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1]

(2)照搬传统文化。我们知道,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发展得来的,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血液,而时代是不断发展、日新月异的,虽然许多设计师意识到了传统文化元素对设计的重要性,但并没有加以良好利用,只是一味地复制。照搬传统文化必然会使设计艺术丧失时代个性,难以满足当今消费者的需求,不利于增强中国设计作品的竞争力。

2.2 现代平面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意义

(1)有利于突破现代平面设计的瓶颈。中国传统艺术元素题材广泛、源远流长,其形式多样、虚实相生,可以为设计师的设计灵感带来前所未有的启发和触动。在现代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元素,有利于突破一直以来的设计瓶颈,打通中国设计的前进之路。

(2)有利于促进中国文化的对外发展。在设计中融入具有中国韵味的文化元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中国文化的对外发展。

(3)有利于创造具有竞争力的民族品牌。国际竞争也是品牌的争,在品牌的设计中,注入适当的中国传统艺术元素,可以使品牌形象焕然一新,使外国大众更好地了解中国,让国民自信、自豪。比如中华、同仁堂等百年老字号。

3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正确应用

设计是创造文化艺术的一种方式,任何一种想要长久发展的文化,必然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继承是对前人智慧的欣赏和传递,创新是对前人作品的破旧立新,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二者缺一不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们的设计师要懂得挖掘富有文化内涵的元素,将其合理地与现念相结合。

3.1 书法元素的应用

书法被称为“东方人的艺术”,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甲骨文开始,篆书、草书、隶书、楷书、行书等不断演进和发展,书法将运笔、线条、汉字、黑白空间紧密结合,极具东方气魄,往往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这正是设计作品所要追求的目标,值得现代平面设计师思考。北京奥运会的会徽就选取了“京”字的书法艺术,运笔有神,展现了中华传统书法底蕴,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视觉感受。

3.2 传统中国图案的应用

传统中国图案,是指流传于民间的、代表民间艺术的吉祥象征,它传达了劳动人民对吉祥、美满生活的期待。“艺术源于生活”,中国传统图案的存在和发展也是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演进和发展的见证,是他们智慧的结晶。现代平面设计应该深入了解民间艺术,向最朴实、最真诚的劳动人民学习,创新自己的设计思维和设计理念,合理地选取中国传统图案,与现代设计作品结合起来。

3.3 篆刻艺术的应用

篆刻艺术也是中国特有的艺术元素,它经历了几千年的传承和积淀之后,成为中国风的重要象征,成为中华艺术的精髓。篆刻有阳文和阴文之分,其色彩和式样具有独特的视觉冲击力,如果将“中国印”与现代设计结合起来,寓现代于传统,为作品注入厚重的中国意味,将印章的“诚信”之表征体现到作品中,定能缔造出完美的“中国设计”,北京奥运会会徽就是印章艺术在现代设计中运用的典范。

3.4 传统元素,现代表达

所谓破旧立新,首先要实现突破。传统的艺术元素如果能通过现代人的审美方式表达出来,顺应现代人的需求,便能实现文化效果和经济效益双赢。运用这种设计思维,可以设计出“既传统又现代”的富有竞争力的产品。红色罐装王老吉的设计即是“传统元素、现代表达”的典范,“王老吉”名称在包装上采用中国传统书法“隶书”的元素,同时,包装采用易拉罐的包装形式,极具现代感,迎合了现代消费者的审美和实用需求,通过文字和色彩、传统和现代的独特结合,缔造出民族品牌。

3.5 中西结合,创新发展

全球化正深入发展,中西方文化融通是大势所趋,传承传统文化不能故步自封,现代设计一定要顺应时展走向国际化。首先,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是精髓和根本,这是中国设计走向世界的前提;其次,西方先进的设计理念也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但如英文等西方文化元素则也有必要进行适当的选取和运用。这种中西方文化的融通并非简单相加,而是在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刻理解上的融合,利用各种各样的形式语言处理版面,使西方文化元素和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对比,创造出新的造型表现手法。[2]

时代在发展,设计理念也应随之演进。设计师要提高自身素养,在传承的同时创新,破旧的同时立新,运用现代的表达手法结合传统的艺术元素,推动中国平面设计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冯正未.中国传统艺术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7):48-50.

[2] 谢文创.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破”与“立”[J].科技信息,2009(23):340-341.

篇9

移动电子商务技术是电子商务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两项技术进行完美结合的产物。移动电子商务是未来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方向,能够有效扩大商业交易的灵活性,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商机,极大程度上促进企业的发展。随着进入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也被推上了。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移动终端的普及,一种崭新的电子商务模式应运而生---移动电子商务。移动电子商务随着电子商务发展起来,是电子商务发展的新形式,并日益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研究的热点,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移动电子商务发展迅速,但安全问题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关系到商务系统能否正常运行。因此,如何建立安全、便捷的商务应用环境,保证整个商务活动中信息的安全性,对于促进移动电子商务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移动电子商务在现在的生活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着,但是安全问题却越来越令人担忧。本论文在数据的传输方面有着加密处理,降低数据泄露的风险,为大家的交易安全进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拟研究的主要内容(提纲)和预期目标

(1)引言

选题背景

研究意义

(2)移动电子商务内容

(3)移动电子商务安全支付需求

(4)移动电子商务安全技术

(5)移动电子商务安全支付解决方案

(6)总结

(7)2、预期目标:本课题的重点是采用文献研究法,通过广泛地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借鉴别人研究的成果之上,深入分析、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而难点就在于如何能确定移动电子商务安全支付的问题。预期结果希望能对移动电子商务安全支付解决方案。

三、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思路、技术路线、可行性分析论证等)

1、选择导师、确定研究方向

2、选题

3、收集相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和深入分析

4、根据资料和研究计划拟写开题报告

5、进行开题报告的答辩

6、撰写论文初稿

7、对论文反复修改、定稿

8、参加论文答辩

四、论文(设计)的工作进度安排

2017年3月15日—3月20日と范论文选题;

2017年3月21日—3月31日げ樵挠泄毓内外资料,了解该领域较为前沿的观点。写作论文提纲,确定论文基本框架,撰写开题报告;

2017年4月1日—4月20日薷穆畚男醋魈岣伲形成论文的基本框架,写作论文初稿;

2017年4月21日—4月30日薷穆畚某醺澹写作论文二稿;

2017年5月1日—5月15日薷穆畚亩稿,形成正式稿。

五、参考文献(不少于5篇)

[1]姚帝晓.电子商务安全问题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6年7月(上旬刊).

[2]张洁.安全电子邮件“乌托邦” [J].电子商务世界,2006年11月7月. [3]徐向阳.电子商务中电子邮件的安全问题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年5月(上月刊). [4]付霄汉.电子邮件的安全问题与防范措施[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7月.

[5]白佳丽.网上银行支付系统安全风险评估[J].东方企业文化〃公司与产业,2011年3月.87. [6]杨刚.网上支付安全问题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1年9月.

[7]刘丹.电子商务支付平台的安全问题刍议[J].商业经济,2011年8月15日.

[8]王煜.电子商务中网络支付风险与防范的研究[J].经济师,2011年第10期.

[9]李瑞歌.浅谈电子商务过程中网络交易安全管理策略[J].科技资讯,2011年.

[10]武慧娟、孙鸿飞.论电子商务关键性安全问题及其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8年9月.

[11] 彭银香,白贞武. 电子商务安全问题及措施研究[J]. 大众科技, 2005.

[12] 林黎明,李新春. 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研究[J].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 2006.

[13] 宋苑. 影响电子商务发展的网络安全事件分析与对策[J].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 2006.

[14] 杨二龙,刘建时. 对电子商务风险的几点思考[J]. 警官文苑, 2007.

六、指导教师意见

选题基本合理,内容完整。但开题报告还要求论述研究现状,即有哪些学者对相关问题有哪些研究,怎么研究的?用自己的话概述。

研究内容框架结构逻辑不合理,思路不清晰,具体意见详见附件批注。

应具体阐述哪些部分分别采用哪些定性或定量研究方法。

论据进度计划安排与实际不符。

具体意见详见附件批注。

签字:年月日

七、学院院长意见及签字

篇10

1科技期刊的定义和特征

对于科技期刊,《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中是这样表述的:“具有固定刊名、刊期、年卷或年月顺序编号、印刷成册、以报道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的连续出版物。”360百科是这样介绍的:“科技期刊是一种发表自然科学及技术的杂志,其主要特征有:连续性、时效性、创新性、渗透性等。”报告中提出,要“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期刊是报道科学技术的重要载体,是、交流、转化科技成果的主要平台,一定要坚守学术诚信,促进科技发展。

2学术诚信的重要性

何为学术诚信,笔者从网上进行搜索,发现《研究生学术诚信建设的必要性》一文中是这样阐释的:“关于学术诚信的定义,根据美国学术诚信研究中心的表述,学术诚信是指诚实、信任、公平、尊敬与责任。立足于我国的道德传统,学术诚信则是要求在学术领域里进行学术探讨研究、学习学术成果以及从事其他学术行为时,必须具有诚和信的道德和行为准则。诚,即诚实不欺,要求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客观现实,不伪造,不弄虚作假。信,即讲信用,不虚伪。信在学术中则体现为严谨和负责。”诚信是一个人在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准则,一个人如果没有诚信,就很难发展。做人要有诚信,搞学术更要讲诚信。近年来不少专家、学者都对学术诚信的重要性进行过阐述,笔者归纳后认为,学术诚信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第一,学术诚信是科技发展的基石;第二,学术诚信是学风建设的关键;第三,学术诚信对提升我国科技创新水平、培养科技人才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我国学术诚信建设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