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8 22:35: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技术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网络技术论文

篇1

用测线仪检测网线的信号反馈是否正常。若信号反馈不正常,则采取分段排除的方法纠察:

①检查计算机的室内跳线,一般情况下,室内跳线不得超过9cm;

②若室内跳线正常,则检查室内到配线架之间是否正常;

③若仍未发现问题,可检查配线架和交换机之间的跳线是否正常。这样逐段检查,及时排除发现的问题。如果检查发现是室内和配线架之间有问题,则用打线钳,按照B规格的标准,将室内模块重新打一遍,如若必要将配线架的打线钳也重新打一遍;如果是跳线的问题,则可以按照正确的方法,重新用线网钳制作新的跳线。网络连接的实际距离需要满足以下要求:100M的网络系统中,两个HUB的连接距离不得超过5m;100M的局域网,HUB的距离不得超过205m;100m的网络环境下,只能级联两个100M的HUB。检查时应严格按照这个标准。

2数据链路层网络设备的接口配置问题及解决途径

运用数据链路层,主要是为了在不了解物理层特征的情况下,网络层直接获得可靠的信息传输。通过数据链路层,能够有效的打包、解包、差错检测、校正、协调共享介质数据。数据路层交换数据之前,该层协议主要是甄别设备的同步和“帧”的形成。因此,在检查、排除数据链路层故障的过程中,应针对性的排查路由器的配置,即,检查连接端口共享统一数据连路层的封装是否一致。接口和通信设备应具有相同的封装。通常使用show令或查看路由器的配置,来检查数据链路层的封装情况。

3网络协议配置或操作错误层面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网络层提供了流量控制、传输确认、路由选择、中断、差错及故障恢复等建立、保持、释放网络层的连接手段。最基本的网络层排除方法主要有沿源头到目标的路径,查看路由器路由表、路由器接口的IP地址。若路由表中并未显示路南,则检查是否在路由表中正确的输入适当的静态路由、默认路由、动态路由。若发现不正常,则可以排除动态路由的选择故障,如IGRP或RIP路由协议出现的故障。常用的故障诊断有用信息网络具有ICMP的ping、trace命令和C令、debug命令。此外,还可以手工配置丢失的路由。通常情况下,我们常用一个或多个命令收集相应的信息,运用一定的命令在给定的情况下获取所需信息。举例来说,比如常用ping命令检测IP协议是否町达到。Ping命令从源点获取ICMP目标信息包,若成功获取返回的ping信息,则说明源点和目标之间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的功能均正常运行。

4网络设备性能或通信拥塞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篇2

1.1非法授权访问

非法授权访问是指有些人利用调试计算机程序和熟练编写程序的技巧非法获得了对企业、公司或个人网络文件的访问权限,侵入到其内部网络的一种违法犯罪行为。其侵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取得使用系统的写作权、存储权和访问权另外存储内容的权限,进而作为其进入其他系统的跳板,甚至蓄意破坏这个系统,最终使得其丧失服务的能力。

1.2自然威胁因素

对于自然威胁,可能是由自然灾害、电磁辐射、网络设备自然老化和恶劣的场地环境等引起的。这些偶然因素可能也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计算机网络的安全。

1.3计算机中病毒的威胁

所谓计算机病毒是指在计算机的程序中插入能破坏计算机数据和功能,并影响计算机的正常使用且能自我进行复制的一组指令或代码。如常见的蠕虫病毒,就是利用计算机中应用系统和操作程序中的漏洞对其进行了主动的攻击。此病毒在具有高破坏性、高传播性和隐藏性极好的病毒通病的同时,也具有自己特有的一些像只存在于内存之中,从而对网络造成拒绝服务,以及会和黑客技术相结合的特征。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常见的极具破坏性的病毒,例如,意大利香肠病毒,有宏病毒等。

1.4木马程序和后门的威胁

在最早的计算机被侵入开始,黑客就发展了“后门”这一技术,并利用这一技术,他们可以多次进入系统。后门的功能有:使管理员丧失阻止种植者再次进入该系统的权利;提高了种植者在系统中的隐蔽性;减少种植者非法进入系统的时间。木马,又被称作特洛伊木马,是后门程序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能使黑客远程控制计算机的工具,具有非授权性和高隐蔽性的特点。木马中一般有两个程序,一个是控制器的程序,另一个是服务器的程序。

2虚拟网络的定义及其主要技术

2.1何为虚拟网络技术

所谓虚拟网络技术,就是一种专用网络技术,即在公用的数据网络中搭建出私有的数据网络。用户能在虚拟专用网络中,对专有的局域网进行虚拟,保证在不同地点的局域网中做到如同一个局域网络一样,以此来保证数据的安全传输。

2.2虚拟网络中的主要技术

虚拟专用网络所采用的技术主要有:隧道技术、加解密技术、密钥管理技术和身份认证技术。其中最为重要的核心技术就是隧道技术和加解密技术。①隧道技术。其传播时是以数据包的形式对数据进行传播,不可能出现稳定的网络数据通道。但在其技术方面中,隧道技术就是将局域网数据包进行重新的封装。在此过程中,在数据包中要将路由信息添加进去,能确保在封装后的数据包在两个虚拟专用网络中通过互联网的形式进行传递,数据包在互联网中的编辑路径就被称为隧道。②加解密技术。上面讲到的隧道技术是仅仅应用于两点间的数据封装和传输。如果没有加解密技术,若是虚拟专用网络中传输的数据包被恶意破坏的人所拦截,里面的内容就会被盗取。加密技术作为系统安全的一把钥匙,是确保网络安全的重要手段。加密技术对信息进行加密的操作就是把原来的为明文件按照某种算法进行处理的变为一段不可读的代码,称之为“密文”使其在输入密钥之后,才能显示内容的一种信息编码形式。因而,加密技术对虚拟专用网络技术而言,同样很重要。③密钥管理技术。如何确保在传递公用数据时在互联中能够安全进行,是密钥管理技术的重要任务。④身份证认证技术。是在虚拟网络技术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认证技术,经常采用的方式是为密码和使用者的名称进行认证。

3计算机网络安全中虚拟网络技术的应用

3.1在企业合作客户和企业间虚拟网络技术的应用

企业合作客户和企业间经常要共享很多的数据,但同时企业又不希望企业合作客户对企业内部的所有网络的数据进行访问。因此,企业可以将要与企业合作客户需要共享的数据存放在数据共享的文件夹中,通过信息防火墙隔断企业的内部数据,其企业的合作客户在登陆了虚拟专用网络客户端后,才能对此共享文件进行访问,且不会访问企业内部间的数据。

3.2在远程分支部门和企业部门间虚拟网络技术的应用

此应用的范围也被叫做企业虚拟局域网。通过在计算机上的虚拟网络技术,将分布在各地的分支性企业机构在局域网内进行连接,在最大程度上确保企业信息在网络中的信息资源共享,此种局域网较适用于跨区域性或是跨国间的企业经营模式。硬件式的虚拟专用网络网管是在虚拟网络技术中比较常见的,它能将加密的密钥存放在企业的内存中,具有高速度的加密性,而且此种技术不易使密钥发生损坏。由于是用于专门优化企业网络信息的传输模式,故其效率要比软件的虚拟网络技术要高得多。

3.3在远程员工进而企业网之间虚拟网络技术的应用

网络虚拟技术在此种模式中的应用又被叫做远程访问式虚拟网络技术。在应用的方式上主要是采购人员和企业销售人员共同在企业系统中传入信息,以此实现远程员工和其他企业间的信息与资源共享。其应用的具体步骤是:以企业总部作为虚拟专用网的中心连接点的连接方式,在企业内部设置一台具有网络虚拟功能的防火墙,当做是企业的互联网出口的网关,移动的业务网点和办公用户需通过虚拟网络客户端进行登陆,在此方式下进入防火墙设备中,并充分结合防火墙中复合型的虚拟网络设备,是现在较为广泛使用的一种虚拟网络接入的设备,具有高安全性和低成本性的优势。

4虚拟网络技术在计算机网络安全中的应用效果及发展趋势

虚拟网络技术在结合了企业信息化与宽带技术下,在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企业的信息和资源安全得到了最大程度上的保障。随着虚拟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有关产品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稳定性会得到更大程度上的提高。截至目前为止,电信行业逐渐处于低迷的状态,虚拟网络技术正慢慢成为计算机网络安全信息中的新亮点,而且虚拟网络技术在市场上所占据的市场份额也在逐年上升。在各类虚拟网络技术的产品中,结合防火墙软件的虚拟网络技术产品和复合型的网络技术产品逐渐成为计算机网络中的热点。

5结语

篇3

随着以虚拟化技术和云计算的发展和成熟,数据中心的应用数据急剧增长,数据中心与外部网络之间将承载大规模的数据交流,并且数据中心流量是高动态和突发的,据AlbertGreenberg等对数据中心的流量分析[3],约80%的流量都是内部流量[4],这就要求数据中心内部网络必须具有高性能、高稳定性、高扩展性以及资源的高利用率。另一方面,虚拟机动态迁移技术在数据中心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可以使得逻辑服务器在网络服务异常的情况下,自动将网络服务动态迁移到另外一台逻辑服务器上,并保证前后的IP和MAC地址不变,这就要求逻辑服务器迁移前后的网络处于同一个二层域中。由于客户要求虚拟机迁移的范围越来越大,大型的数据中心甚至会在不同机房、不同地域之间动态迁移,传统网络的三层结构及其使用的网络技术已经不能满足其要求。新的数据中心要求减少网络层次、实现网络扁平化管理,数据中心的大二层网络及支撑其运行的网络技术随之诞生了。传统数据中心网络中二层网络技术主要使用xSTP(如生成树协议STP、多生成树协议MSTP、快速生成树协议RSTP等)。用户构建网络时,为了保证其可靠性,通常会采用冗余链路和冗余设备,这样避让就会形成网络环路。而同一个二层网络处于同一个广播域下,广播报文在环路中会反复持续传送,形成广播风暴,瞬间即可导致端口阻塞和设备瘫痪。为了防止广播风暴,就必须防止网络环路的形成,但又要保证其可靠性,就只能将冗余设备和冗余链路变成备份设备和备份链路。即冗余的设备端口和链路在正常情况下被阻塞,不参与数据报文的转发,只有在当前转发的设备、端口、链路出现故障时,冗余的设备端口和链路才会被激活,使网络能够恢复正常。自动控制这些功能的就是xSTP。由于基于xSTP的网络具有收敛时间长、部署复杂、资源使用率低等缺点,不适合用于构建大型的数据中心网络。为了解决xSTP技术带来的问题,一些新的、适用于大型数据中心组网的二层网络技术正逐步被标准化并付诸实施。所谓“大二层”是指所有VLAN都可以延展到所有汇聚层、接入层交换机的VLAN结构,这与传统数据中心VLAN往往终结在接入层交换机的做法不同[5]。目前,常用于数据中心的网络技术主要有交换机虚拟化技术、TRILL(TransparentInterconnectionoflotsoflinks,多链路透明互联)技术、SPB(ShortestPathBridging,最短路径桥接)技术及其中几种技术的融合。

1.1交换机虚拟化技术二层网络的核心是环路问题,而环路问题是随着冗余设备和链路产生的,那么如果将相互冗余的两台或多台设备、两条或多条链路合并成一台设备和一条链路,从逻辑上形成单设备、单链路的网络结构,网络环路也就随之消失。尤其是交换机技术的发展,虚拟交换机从低端盒式设备到高端框式设备都已经广泛应用,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成熟度和稳定度。交换机虚拟技术已经成为目前应用于数据中心网络解决方案的主要技术之一。交换机虚拟化技术又分为交换机横向虚拟化技术和交换机纵向虚拟化技术。1)交换机横向虚拟化技术。交换机横向虚拟化技术是将同一层次的多台设备虚拟成1台逻辑设备,作为1个网元设备进行管理配置,保证突发流量不丢包,物理/虚拟服务器在1个大二层域下,即插即用,避免部署复杂的STP,支持大容量MAC地址,消除二层网络环路,提高二层链路利用率;实现跨交换机的负载均衡,交换平台易于扩展。交换机横向虚拟技术的代表是VSS(Cisco)、IRF(H3C)、CSS(华为)、VSU(锐捷),其特点是应用成本低,部署简单。但这些技术都是各自厂商独立实现和完成的,只能在同一厂商的相同系列产品之间才能实现虚拟化。同时,由于高端框式交换机的性能和端口密度越来越高,对虚拟交换机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交换机的虚拟化密度最高为4:1,即将4台物理设备虚拟为1台逻辑设备。2)交换机纵向虚拟化技术。纵向虚拟化是将下游交换机虚拟成上游交换机的端口,以达到扩展交换机端口能力并且对交换机进行集中控制管理。纵向虚拟化结合传输技术的运用可以实现跨数据中心的互联,实现网络最大化的简化配置,其距离仅受限于所选的万兆以太网光纤长度。目前,较为成熟的纵向虚拟化技术是Cisco的FEX(FabricExten-der,交换矩阵扩展器)和H3C的VCF(VerticalCon-vergedFramework,纵向融合框架)[6]。

1.2隧道技术

隧道技术实际上是数据中心网络在数据平面上的虚拟化技术,就是在二层以太网报文外面再封装一层标识用于寻址转发。这样基于外层标识就可以做到多路径负载均衡和避免环路等。当前隧道技术的代表是TRILL[7]和SPB[8],都是通过借用IS-IS[9](IntermediateSystemtoIntermediateSystemRoutingProtocol,中间系统到中间系统路由选择协议)的计算和转发模式来实现二层网络的大规模扩展。这些技术的特点是可以构建比虚拟交换机技术更大的超大规模二层网络。

1.2.1TRILL技术分析TRILL是IETF为实现数据中心大二层扩展制定的一个标准。其核心思想是将成熟的三层路由的控制算法引入到二层交换中,对原先的二层报文重新进行隧道封装后转换到新的地址空间上进行转发。封装后的地址具有与IP类似的路由属性,具备大规模组网、最短路径转发、等价多路径、快速收敛、易扩展等诸多优势,从而规避xSTP等技术的缺陷,实现健壮的大规模二层网络。1)TRILL协议的几个重要概念RBridges[7、10]:路由桥(RoutingBridge,简称RB)。运行TRILL协议的设备均称为RB。根据RB在TRILL网络中的位置,又可将其分为IngressRB[10](报文进入TRILL网络的入节点)、TransitRB[10](报文在TRILL网络中经过的中间节点)和EgressRB[10](报文离开TRILL网络的出节点)。Nickname:RB在TRILL网络中的地址,也是其在TRILL网络中的唯一标识。Nickname由系统自动分配,不需配置。VLANX转发器:对源报文封装TRILL头后送入TRILL网络进行转发或者将TRILL网络的报文解封装还原报文后发送给目的用户。2)TRILL的封装格式TRILL封装是MAC-in-MAC方式,TRILL数据报文在原始以太网报文之前添加了TRILL头和外层以太网头。因此,在TRILL公共区域数据报文可以经过传统Bridge和Hub依靠外部Ethernet报头转发[11]。TRILL帧封装格式及报头格式如图1所示。3)TRILL工作原理TRILL协议在各RB之间通过周期性通告Hello报文以建立并维持邻居关系,在形成邻居关系的RB之间扩散链路状态包(Link-StatePacket,LSP),最终在全网RB上形成相同的链路状态数据库(LSDB)。各RB在LSDB的基础上使用最短路径优先(ShortestPathFirst,SPF)算法生成从自己到其他RB的路由转发表项,用以指导数据报文的转发。4)TRILL转发流程TRILL协议通过在各个RB之间相互发送Hello报文建立邻居,通过LSP扩散方式同步LSDB,此时,网络中每台RB拥有相同的LSDB,即整网拓扑。然后各RB以LSDB为基础,利用SPF算法计算本地到全网所有RB之间的最短路径以及出接口、下一跳等信息,结合LSDB中各RB的nickname信息,最终生成nickname转发表。TRILL网络接收到用户报文时,根据报文中包含的目的MAC地址,按照不同的转发流程进行转发:如果MAC地址为单播地址,按照单播报文转发流程进行转发;如果MAC地址为组播或广播地址,按照组播报文转发流程进行转发。单播报文的转发过程如图2所示。(1)当单播数据报文进入TRILL网络时,IngressRB为原始以太网报文先打上TRILL头,再打上外层以太网头(类似于IP报文前的MAC头),由此完成TRILL报文的封装。(2)此后,类似于IP报文在网络内或网络间的转发过程,各RB根据TRILL头中的EgressRBNickname将TRILL报文进行逐跳转发,直至送达EgressRB。在此过程中,外层以太网头在每一跳都要被修改,而TRILL头中只有HopCount值逐跳递减。(3)当TRILL报文到达EgressRB后被解封装还原成原始以太网报文,离开TRILL网络。当组播流量进入TRILL网络时,IngressRB负责选取一棵组播分发树进行流量转发,当TRILL网络中的RB设备存在不止一个下一跳时,则将组播报文复制多份,根据组播转发表转发到所有出接口。组播转发流程如图3所示。IngressRB(RB1)收到终端A发送的二层报文后,发现报文中携带的目的MAC地址是组播MAC地址,首先根据此报文所属VLAN选定一棵组播分发树(RB3)进行TRILL封装,将TRILL头部M位置1,即说明该报文为组播报文,然后根据RootRB的nickname查询TRILL组播转发表,获取出端口列表进行分发;TransitRB4接收到TRILL数据报文后,解析TRILL头部,发现M=1即判断该报文为组播报文,再根据Egressnickname查询对应的组播转发表,进行转发;RootRB接收到TRILL数据报文后,向所有出接口分发该报文;EgressRB对TRILL报文进行解封装,获取原始二层数据报文,然后在本地对应接口转发出去。由于TRILL网络中数据报文转发可以实现等价多路径(EqualCostMultipath,ECMP)和最短路径(shortestpaths),因此,采用TRILL组网方式可以极大提高数据中心数据转发效率,提高数据中心网络吞吐量。

1.2.2SPB技术分析SPB是IEEE组织针对数据中心大规模二层网络应用模型定义的一组协议(IEEE802.1aq),是多生成树协议(MSTP)的进一步延伸,旨在构建大型扁平的无阻塞二层网络。与TRILL一样,也使用IS-IS协议来共享交换机间的多个学习的拓扑,并迅速学习以太网连接中各端点之间的最短路径,避免了使用STP带来的收敛速度慢和部分链路利用效率低下的不足。相对于TRILL,SPB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方便地支持VLAN扩展功能。1)SPB协议族的结构SPB协议包括SPBV(VLANQinQ模式,Q指IEEE802.1Q)和SPBM(MacinMac模式),无论是SPBV还是SPBM,在控制平面都是基于L2IS-IS实现拓扑发现、管理。在协议的具体实现思路方面两者是一致的[12]。目前主要应用的模式是SPBM。SPBM基于PBB(ProviderBackboneBridge,运营商骨干网桥)协议。PBB定义了二层网络中的数据转发流程,但是PBB本身没有定义控制流程,其二层网络的拓扑控制、二层环路管理必须依赖于传统的STP等技术。因此,PBB需要定义一套控制流程,使其能够有效地替代STP协议管理大规模二层网络的拓扑和环路,SPBM就成为PBB的控制流程协议。SPBM+PBB构成了完整的二层网络技术,其中SPBM是控制平面协议,而PBB是数据转发层面协议。2)SPBM网络结构模型SPBM网络模型与IEEE802.1ah定义的MAC-in-MAC网络模型基本一致。由SPB核心网络SPBN(ShortestPathBridg-ingNetwork,最短路径桥接网)和用户网络(Cus-tomerNetwork)两部分组成。SPBN由BEB(Back-boneEdgeBridge,骨干网边缘网桥)和BCB(Back-boneCoreBridge,骨干网核心网桥)设备组成,通过IS-IS协议完成最短路径的计算,以保证SPBN无环路。用户网络是通过一台或者多台边缘设备连接到SPBN网络且具有独立业务功能的二层网络,主要由主机和交换设备组成。3)SPBM报文格式SPBM报文分为两种:控制报文和数据报文。控制报文采用802.1Q格式封装,包括Hello、LSPDU(LinkStatePDU,链路状态协议数据单元)、SNP,直接封装在数据链路层的帧结构中。数据报文采用IEEE802.1ah(MAC-in-MAC)定义的封装格式。其格式如图4所示。4)SPBM工作原理SPBM由SPBIS-IS协议和MAC-in-MAC协议共同完成。其中MAC-in-MAC协议为数据协议,负责数据的封装及发送;SPBIS-IS协议为控制协议,负责计算数据的路由转发路径。SPBIS-IS协议在各BEB、BCB设备之间通过周期性通告Hello报文以建立并维持邻居关系,在形成邻居关系的设备之间扩散LSPDU,最终在SPBN中的所有设备上形成相同的LSDB。各SPBM设备在LSDB的基础上使用SPF算法生成从自己到其他设备的最短路径,其基本思路如下:首先计算任意两节点间的最短路径,并判断是否存在等价路径;如存在,则计算各条等价路径的Key值;然后比较所有等价路径的Key值,取最小的Key值对应的路径作为转发路径。Key值计算公式为:Key=min{BridgeIDXORMASK[i-1]}其中BridgeID是交换机ID,由用户直接配置的一个唯一的编号或名字。MASK[i]是一个标准协议中定义的数组,其大小为16。由协议为该数组指定具体数据,对应16个不同的实例。当前协议中定义的数组是。5)SPBM转发机制SPBIS-IS协议仅负责计算SPBN的最短路径,生成对应的转发表项。数据报文在SPBN中转发过程如下:(1)入隧道:BEB设备从用户网络收到数据报文后,学习该报文的源MAC,并为其封装上MAC-in-MAC头后将该报文发送进入SPBN中。(2)隧道中转发:MAC-in-MAC报文在SPBN中传输时,BCB设备根据报文中B-DA,B-VLAN查找转发表,如果无对应的转发表则丢弃该报文;有对应的转发表则按照转发表进行转发。报文在转发过程中,中间设备不会对其源MAC进行学习。(3)出隧道:MAC-in-MAC报文到达隧道终点时,BEB会解封装MAC-in-MAC报文还原成数据报文。BEB学习数据报文中的源MAC后,把数据报文发送到用户网络。为防止产生环路,数据报文在SPBN中禁止广播发送,只支持单播、组播发送。数据报文进入隧道时BEB设备根据报文中的目的MAC来确定后续报文在SPBN中以何各方式进行传输:若目的MAC为广播MAC、未知单播MAC或未知组播MAC,则封装后的报文在SPBN中进行SPBM组播发送;若目的MAC为已知单播MAC,则封装后的报文在SPBN中进行SPBM单播发送。SPBM组播支持两种模式:头端复制和核心复制,用户可根据实际组网选择不同的组播模式。SPBM单播转发过程如图5所示。首先用户数据由用户网络1进入BEB1后,BEB1对报文进行封装,写入B-MAC、B-VLAN、I-SID等信息;然后,按照计算出的转发路径,路径上的交换机按照报文中的B-MAC和B-VLAN等信息进行转发;当报文到达BEB2后,由BEB2进行解封装,去掉报文中的B-MAC、B-VLAN、I-SID等信息,进入用户网络2。SPBM组播转发流程SPBM的组播与传统的三层网络组播管理基本类似,都是基于单播管理。在单播管理形成的转发路径上计算组播路径。SPBM在不同的实例中,定义不同层次的组播树,相互独立;每个实例中,每个节点都有以自己为根的独立组播树。

1.2.3TRILL与SPB技术对比(见表1)SPB是纯软件的解决方案,不需要更新转发芯片去支持,与现有的MSTP兼容,但也造成了目前SPB应用中的最大困扰。由于转发路径靠软件算法保障,在多路径负载分担时,对CPU计算能力的要求也就远远超过TRILL。

1.3存储网络技术-FCoE

在传统的数据中心里,存储网络与数据网络是各自独立的。在大部分数据中心都部署了专门的存储区域网络(FCSAN),这种基于FC协议的SAN虽然在性能、可靠性等方面能够充分满足用户的需求,但作为目前SAN的光纤通道协议FC,它的底层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FCoE(FibreChanneloverEth-ernet,以太网光纤通道)可将光纤通道(FibreChan-nel,FC)信息封装到以太网信息内,光纤通道请求和数据可以通过以太网络传输,是专门为低延迟性、高性能、二层数据中心网络所设计的网络协议,是一种利用以太网实现高效块存储的技术。FCoE技术融合了现有的传统局域网(LocalAreaNetwork,LAN)和存储区域网(StorageAreaNetwork,SAN),扩展了SAN的传输带宽,减少了数据中心的I/O接口,可以在高速以太网链路上同时传输IP和FCoE数据分组。

1.3.1FCoE协议栈FCoE保留了FC协议栈中FC-2以上的协议栈,把FC中的FC-0和FC-1用以太网的链路层取代。FC协议中,FC-0定义承载介质类型,FC-1定义帧编解码方式,这两层是在FCSAN网络传输时需要定义的方式。由于FCoE运行在以太网中,所以不需要这两层处理,而是用以太网的链路层取代这两层处理。

1.3.2FCoE报文封装如图6所示,FCoE报文是在以太帧内增加4字节的802.1Q报头、2字节的以太网类型(FCoE对应0X8906)。在普通以太网络中,帧最大为1518字节,但FC帧最大约大为2112字节,为了保证FCoE端到端传输的流畅性,使用"巨型帧"来进行数据封装,它允许以太网帧在长度上最大可以达到9000字节,最大的巨型帧可以实现在一个以太网帧下封装4个光纤通道帧。但要保证巨型帧在以太网络中能正常传递,网络内所有以太网交换机和终端设备必须支持一个公共的巨型帧格式。随着FCoE技术应用的普及,除接入层交换机、服务器外,汇聚核心层交换机、存储设备也逐渐支持FCoE接口,磁盘阵列可直接连接到数据中心交换机上,从而实现了数据中心内端到端的FCoE网络。

2大二层技术在数据中心的应用

通过对交换机虚拟化(VSS/IRF/CSS/VSU)、TRILL和SPB等大二层网络技术的分析,各种技术都有其优势和适用的范围。一个数据中心的建设也不可能只使用一种技术来实现,通常是两种或多种技术的融合。下面就通过IRF+TRILL技术给出一个具有较为适用的中型数据中心的基本网络架构。如图7所示。核心层:2台核心设备通过两条40G链路连接,运用IRF虚拟化技术对核心设备横向整合,将2台核心物理设备虚拟成1台逻辑设备,整合后的虚拟化设备具备跨设备链路聚合功能,所有链路都参与以太帧转发,这样2台核心既能负载均衡,又能实现“双活”。TRILL网络:又分为TRILL网络核心层和TRILL网络接入层。核心层RB只负责TRILL帧的高速转发,不提供主机接入。每个接入层RB通过2个万兆端口分别接入到2台核心层RB上,此时服务器接入交换机的上联网络带宽就可达20G。存储网络:通过FCoE技术直接将存储设备接入核心网络的2台核心交换机。使用FCoE技术,可以突破传统FC网络的距离限制,将存储网络延展到任何地点,为以后的容灾备份中心的建立打下基础。同时融合后的数据中心只存在一个网络,存储网络和以太网络统一管理、统一维护,大幅减少了管理人员的工作量。通过IRF+TRILL技术以及FCoE技术部署的数据中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1)高可用性:虚拟化技术通过核心交换机N:1的横向整合,既实现了核心设备的负载均衡,又使2台核心保持“双活”,保证了核心网络的高可用性。2)高扩展性:服务器通过该种方式接入TRILL网络可跨越交换机,不存在二层环路,使得网络接入层具有良好的扩展能力。3)高效性:由于TRILL网络中数据报文转发可以实现ECMP和最短路径,因此,采用TRILL技术可以极大提高数据的转发效率,提高数据中心网络吞吐量。4)更高的灵活性和可靠性:统一的架构是实现下一代虚拟化数据中心架构的关键因素,在这种架构中,服务器、存储和其他资源都可以动态分配,以适应变化中的工作负荷和新的应用程序,而且无需进行频繁的物理设备变动。对于数据中心虚拟化和自动化来说,这中架构是非常好的。

3总结

篇4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研究与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笔者自2002年9月起开展网络教学实验,并与2004年5月,代表江西省参加了“英特尔®未来教育”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了解到国内外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新理念与做法,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网络教学实践中。本文正是笔者多年实践的一次积累,它对网络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整合的特征、优势及实施策略等多方面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对整合过程中的一些错误做法及误区进行了分析和应对。

[关键词]网络技术研究性学习整合

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的学生掌握必须的网络技能,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社会的进步要求我们的教育立足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研究型、创新型人才。基于时代与社会的要求,我们创造性地将“网络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引入小学数学教学中,既总结出不少新路子、好点子,同时也存在着一些误区。撰写此文,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特点,谈谈自己在实践“网络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整合”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和感悟,意在抛砖引玉,与同行商榷。

一、整合的特征与作用

1、整合的切入点

以数学为主体的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生活中选择数学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整个活动具有内容开放、过程自主的特点。为了达成最终的研究目标,需要学生相对独立地、尽可能多地,选择不同的途径,利用不同的方式,获取与数学主题相关的信息。而网络资源的丰富性以及资源获取的便捷性能够满足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对信息的强烈需求,这是两者整合的直接切入点。

2、作用的相互性

网络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一方面,网络能提供数学研究所需的大量资源,还能帮助学生建立小组协作,支持教师实现个别化异步指导,为学习交流拓展出空间与时间,让学生的主体性在网络环境下得以实现。另一方面研究性学习活动对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很有帮助,因为研究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应用技术,提高技术的过程。此外,研究活动还能正确地引导学生的上网。让学生认识到,网络中除了刺激好玩的游戏之外,还有许多精彩的学习信息;除了和一些不知名的网友“瞎聊”之外,还能与自己的老师、伙伴甚至专家建立直接、快速的联系,进行有价值的对话。有了研究的目标导向和任务驱动,将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网络应用意识。

3、特点的多元性

首先,资源获取网络化。网上资源成为数学研究活动的主要信息来源。因特网上关于数学以及各学科的教学资源都能为研究性学习提供材料。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确定研究主题后,可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必要的信息导航,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查找、获取资源。

其次,知识探究网络化。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让网络技术成为学生学习数学强有力的工具。在研究过程中,鼓励学生利用基于网络的搜索引擎、相关的计算机软件工具,如Excel,几何画板搜集、处理素材,自我改造、重组、创造学习主题,自主获取解决问题的知识与体验。

第三,评价交流网络化。基于网络的教学支撑平台,特别是基于Web的协作学习平台,为数学研究提供了交流、协作和管理的工具。借助这些平台,实现了师生之间平等、积极地互动。教师可以利用网上邻居、网络论坛等手段,进一步扩大交流的范围,让家长、专家都能参与进来,实现广域地、有意义的交流。

最后,成果共享网络化。学生可以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网上,与他人分享并且接受更多人的评价和建议。找到自己在探究过程中对数学问题理解上的亮点和缺陷,并及时地加以修改和补充,向实现预设目标做进一步的努力。

三、整合的过程与策略

1、策划主题

教师围绕学习目标,依据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网络技能精心设计,拟定出新颖生动的研究主题,提出具有开放性和穿透力的基本问题。并对的主题的网络信息量进行活动前的试测与评估。在策划主题时,可以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考量:

(1)它是否密切联系了生活,能否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2)它是否可以通过技术整合来优化教学内容?

(3)它是否具有利用数学进行研究的价值?

2、布置任务

教师将此次活动的设想、组织方式,注意事项等方面对学生做比较详尽地讲述、示范。因为小学生缺乏从事这样的数学研究活动的实践经验,教师应事先把必要的要求说清楚,为学生设计出学习支架,避免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走弯路,走死路,从而造成时间的浪费、效果的折扣、信心的缺失。

3、实施计划

在预设的学习周期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数学知识,并通过网络技术在合作中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具体过程如下:

(1)搜集整理资源。学生借助课本、图书、网络等多种渠道,通过阅读、调查、访问等多种途径,寻找与课题相关的学习资源,并通过电子文件的形式进行分类、整理、保存。

(2)感悟创新知识。学生根据本组收集的信息,提出研究的子方向,并以此为主线,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并通过组内成员的合作商讨,群策群力,通过学习群体的“协商”最终达成共识,解决问题,反思活动的基本问题,提出个性化的观点。

(3)制作整合作品。学生将研究学习的过程和感悟通过电子文稿(Word)、演示文稿(Powerpoint)或者网页(Web)的形式进行制作、整合,最终形成本组的研究报告,为全班交流做准备。

4、评价作品

对学习小组的电子作品进行集体性评价。在关注作品同时更要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在评价时,应充分发挥网络优势,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也愿意参与进来。

四、整合的误区及对策

1、重视单一的学科目标,不愿正视多学科的融合。

根据科学领域的不同侧重,我们的教育一直都是以不同学科为单位,大家各自为阵,互不干扰。教师在策划与实施研究性学习任务时,一般都是从本学科目标出发,面对其它学科的自然加入,不愿正视,甚至是摈弃,不敢跃“雷池”半步。但这种单一的“学科观”是与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向背的,也不符合网络信息的呈现方式。在学生进行以数学问题为主体的探究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其它学科的协同作用,相互融合。如在对“年、月、日”的研究中,自然会涉及到有关天体运动的自然知识;研究“体育中的数学”时,必须了解一些相关的运动规则……

作为教师,必须转变传统观念,树立学科整合的意识,正视并善于利用学科融合带来的积极因素,在抓住数学学科研究目标的同时,不要过分地限制学生的思想,让他们在网络的世界中“自由”驰骋,在丰富的、多样的的知识碰撞中,擦出思维的“火花”,相信这样的研究性学习才更充实,更精彩。

2、强调探究的独立性,缺乏适当的支持引导。

一次惨痛的教训让我深刻地意识到,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同样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在这次以“零花钱的调查与分析”为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在简单地下达任务后,我更愿意相信学生的自觉性与能力。但事与愿违,结果是10个学习小组只有3组最终完成了他们研究报告,并且反馈质量不理想。

反思本次活动,我认识到:教师在策划一个数学研究主题时,必须要有系统的策划意识,要制定出一个比较完整的活动方案,在这个“计划包”中,至少包括详细的活动实施计划、足够的资料数据贮备、合理的设备管理明细以及对学生“学情”的前测数据分析等。实践表明,准备工作越扎实,活动开展越顺利。

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随时跟踪活动的进展,及时了解活动开展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包括问题启发、信心鼓励、技术协助等多方面的指导。

篇5

1.1概率性神经网络(PNN)

地震属性和测井数据的关系,并不一定是线性的,利用概率性神经网络的方法弥补井和地震间的非线性关系。概率性神经网络(PNN)类似于多维属性空间上的克里金,采用了局部化的作用函数,具有最佳逼近特性,且没有局部极小值。每个输出点把新点处的新属性组与已知的培训例子中的属性进行比较来确定的,得到的预测值是培训目标值的加权组合。概率神经网络方法具有高度的容错性,即使某个井旁道地震参数或某个网络连接有缺陷,也可以通过联想得到全部或大部分信息。因此,用概率神经网络建立地震属性和测井特征属性之间的映射关系可靠性高。概率神经网络方法还具有动态适应性,当地质岩性类别变化或地震参数修改时,网络可自动适应新的变量,调整权系数,直到收敛。对于受岩性控制的储层,概率神经网络是描述其地震属性参数与岩性参数关系的有效方法。概率神经网络是由多测井和多地震属性参数组成的网络。首先,将由测井曲线和井旁地震道提取的特征参数按照地质岩性参数分成若干类;然后,通过非线性数学模型的神经网络学习系统,由输入矢量产生输出矢量,并把这个输出矢量与目标矢量进行平方意义下的误差对比;再以共轭迭代梯度下降法作权的调整,以减少输出矢量与目标矢量的差异,直到两者没有差异训练才结束。对于给定的培训数据,PNN程序假设测井值和每一输出端的新测井值为线性组合,新数据样点值用属性值X表示可写。这里σ是PNN使用的高斯权重函数的关键参数,来控制高斯函数的宽度。式(2)和式(3)是概率神经网络预测的基本原理,训练神经网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求解最优平滑因子的过程。

1.2交互验证增加属性类似于多项式拟合增加高阶项,增加多项式高阶将会使预测误差总是变小,但属性的个数绝不是越多越好。随着属性个数的增多,对预测的结果的影响越来越小,会明显削弱未参与神经网络训练的那些点的预测能力,甚至造成预测误差反而增大,这种现象称为过度匹配。而且参与运算的属性过多,也会影响到运算速度,因此通过计算验证误差来确定最佳的属性个数,防止过度匹配,该过程就称为交叉验证。通过蕴藏井误差分析的方法,验证出现拟合过度的情况。求取递归系数时,选取一口井作为验证井,不参与运算。利用拟合出的关系,得到验证井的误差值。以此类推,得到每一口井的误差值,以参与运算井的平均误差作为参考标准,来检验属性组合个数是否出现拟合过度的情况。

2应用实例分析

研究区内油气富集区主要为岩性控制,目的层段厚度70m左右,地震剖面上大约50ms,含油砂体主要发育在wellA,wellC附近,向周围变化较快。针对目标层T41-T43之间进行井曲线交汇和岩性统计。wellA,wellC主要是含油砂岩,wellB、D、F主要是泥质砂岩、煤层,岩性差别很大。但从速度、密度曲线交汇图版(图1)来看,曲线交汇统计重叠较大,很难区分含油砂岩和泥质砂岩。wellA、wellB对应层位岩性明显不同,在地震剖面也体现同样的反射特征。因此基于测井和地震模型为基础的常规叠后波阻抗反演很难准确识别这套含油砂岩。而更能反映岩性特征的GR曲线,则对这套砂体较为敏感,明显地区分出了这套含油砂岩(如图3所示)。因此我们采用本文介绍的神经网络技术,在常规波阻抗反演的基础上,预测GR曲线特征体。经过分析,把GR值65~75区间岩性赋值为含油砂岩,从而把这套储层有效的区分出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计算砂岩厚度(图4)。

3结论

篇6

1.1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很受大众的喜欢与它的高科技的发展是分不开的,而且许多国家也很重视它的发展,世界各国的工业界、高科技界和学术界对无线传感网络的发展展开了猛烈的攻势,希望可以通过靠科技技术的结合实现无线传感网络技术的进步,许多国家还将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列入国家的重点研究技术,而且一些周刊和杂志对无线网络的评价也很高,认为无线传感网络技术是未来引领世界计算机进步的主要技术。

1.2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在我国的发展还很缓慢,这主要是由于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在我国出现的时间比较晚,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在我国的研究方案中还处在初级阶段,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严重的滞后性,我国在无线传感网络技术上的研究主要局限在仿真计算和网络协议等,在人们的生活和军事中的应用还很少,而且无线网络现在已经可以用来作环境监测,我国却没有将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应用到实处。

1.3目前,中国的未来技术研究方向中有几项是专门针对无线传感网络技术进行直接论述的,而且在一些重大会议的决策里面,也将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列为三大前沿信息技术,无线传感网络技术中的自发组织网络技术和智能感知技术都成为中国重点信息技术研究,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在我国如此重视的情况下一定会有所成就,无线传感网络技术也成为社会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在我国,信息技术领域广泛地被应用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和社会的发展带来很深刻的影响。

2无线传感网络技术的应用发展

2.1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在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和发展现代社会,人类的生活水平在逐渐的提高,人们对于环境的探讨也越来越重视,环境方面的应用科学也越来越多,传统的环境探索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环境探索强烈的欲望,而且关于环境的采集数据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无线传感网络技术的出现及时地解决了环境探索方面的难关,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对户外的野生动物的跟踪、发现和保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通过无线传感网络技术,人们能够对各种野生动物的生存成长环境做监测,比如说动物生存环境的气象、洪涝灾害、地球的物理环境、环境的污染状况、大气的监测等等,根据监测的结果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和改善措施。

2.2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和发展无线传感网络技术起于军事领域,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是它能够在国家的边疆上站岗放哨做警卫,将无线传感网络器安置在国家的边疆防线上,士兵可以直接通过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对国家边疆进行防御,接受来自不同方向的信息并及时果断地做出相应的措施。无线传感器在军事上的另外一个应用就是可以对目标进行定位,以及时地防范敌军的可能的侵袭和进攻,还可以通过无线传感技术对无人驾驶的车辆进行摆布,战争结束后,无线传感网络还能对战场的破坏性和环境污染程度进行监测并且评估。

2.3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在家庭生活中的应用和发展无线传感网络技术最贴近人的生活的应用就是在家庭生活中的应用,无线传感网络器可以为人民的生活提供很多方便,并且能够使人们的生活环境更舒适,无线传感网络技术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比较人性化智能家居,比如说像冰箱、真空吸尘器、录像机和微波炉等,这样用户就可以在远处遥控这些家用产品,而且还能通过无线传感技术在家里的主要房间安装监测器,以便随时控制家里的安全。

2.4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在医疗卫生行业的应用和发展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在健康护理人的方面的应用主要是用来对患者和医生的行为进行监测,人的身体里面有很多我们并不知道的生理和心理数据,将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安装在病人的身上就可以随时观察病人的病情,并得到及时的救治,无线网络传感技术在不久的将来会更加的方便,用途也会更加的多,还能实现医疗的远程遥控。

3结束语

篇7

关键词:宽带接入网,宽带业务,宽带网络

1引言

宽带是指在同一传输介质上,使用特殊的技术或者设备,可以利用不同的频道进行多重(并行)传输,并且速率在256Kbps以上。至于到底多少速率以上算作宽带,目前没有国际标准,这里我们按照约定俗成和网络多媒体视频数据量来计量为256K。

2宽带主干网技术

2.1千兆以太网技术

最高传输速率为1Gbps,与以太网技术、快速以太网技术向下兼容。在传输介质上由氏叻⒄刮庀耍渚嗬耄ㄔ谖拗屑烫跫拢钤犊纱?20KM。这样,在传输距离上已不再受传输介质的限制,可以满足城域网的需求。而且,因为世界上80%的网络节点均为以太网形式,所以光以太网和现有网络形式有最好的兼容性。以太网具有设备便宜,组网成本低,便于运维的特点,所以非常适合传输大带宽、低利润的数据业务。特别适合小型城市的城域网建设。

2.2IPoverATM

融合了IP和ATM的技术特点,基本原理为:将IP数据包在ATM层全部封装为ATM信元,以ATM信元形式在信道中传输。当网络中的交换机接收到一个IP数据包时,它首先根据IP数据包的IP地址通过某种机制进行路由地址处理,按路由转发。随后,按已计算的路由在ATM网上建立虚电路(VC)。以后的IP数据包将在此虚电路上以直通方式传输。采用信元传输和交换技术,减少处理时延,保障服务质量,使其端口可以支持从E1(2Mbps)到STM-1(155Mbps)、STM-4(622Mbps)、STM-16(2.4Gbps)的传输速率。优点为:1、ATM技术本身能提供QoS保证,因此可利用此特点提高IP业务的服务质量。2、具有良好的流量控制均衡能力以及故障恢复能力,网络可靠性高。3、适应于多种业务,具有良好的网络可扩展能力。4、对其它几种网络协议如IPX等能提供支持。

缺点为网络体系结构复杂且重复,ATM与TCP/IP都具寻址、选路和流量控制功能,开销损失大,因而主要用于网络边缘多业务的收集和一般IP骨干网,不太适合超大型IP骨干网应用。

2.3IPoverSDH技术

它使用链路及PPP协议对IP数据包进行封装,把IP分组根据RFC1662规范简单地插入到PPP帧中的信息段中,然后再由SDH通道层的业务适配器把封装后的IP数据包映射到SDH的同步净荷中,再经过SDH传输层和段层,把净荷装入一个SDH帧中,最后到达光层,在光纤中传输。采用高速光纤传输,以点对点方式提供从STM1到STM64甚至更高的传输速率。其中IPoverSDH技术也简称为POS技术,也就是将IP包直接封装到SDH帧中,提高了传输的效率。特点为:1、对IP路由的支持能力强,具有很高的IP传输效率。2、符合Internet业务的特点,如有利于实施多路广播方式。3、能利用SDH技术本身的环路达到链路纠错,提高了网络的稳定性。4、省略了不必要的ATM层,简化了网络结构,降低了运行费用。5、仅对IP业务提供好的支持,不适于多业务平台。6、不能像IPoverATM技术那样提供较好的服务质量保障。7、对IPX等其它主要网络技术支持有限。

这种技术的特点是充分利用光纤的带宽资源,极大地提高了带宽和相对的传输速率,不仅可以与现有通信网络兼容,还可以支持未来的宽带业务网及网络升级,并具有可推广性、高度生存性等特点。

3宽带接入技术

3.1铜线接入

3.1.1非对称数字用户环路(ADSL)

ADSL属于铜线接入技术,是以铜电话线为传输介质的点对点传输技术。它是一种非对称的数字用户环路,即用户线的上行速率和下行速率不同,根据用户使用各种多媒体业务的特点,上行速率较低,下行速率则比较高,特别适合传输多媒体信息业务。

ADSL技术为家庭和小型业务提供了增强带宽的标准方式,国际电信联盟公布的G.Lite或ADSLLite标准规定的下行带宽为1.5Mbs,上行带宽为384Kbps,前者大约是现有拨号模拟调制解调器的50倍,为此实际上与网络建立了两个连接,它们分别用于电话和数据业务,并可同时打开和连续使用。

ADSL除可提供电话业务外,还能提供多种宽带业务,在未来几年内,ADSL接入技术将会是终端用户最主要的宽带接入方式。

缺点是传输距离非常有限,对线路质量要求较高,当线路质量不高时,推广使用有困难。

3.1.2高比特率数字用户线(VDSL)

VDSL是ADSL的升级,是DSL技术根据HDTV、视频会议以及对称/非对称业务的需要而发展的技术。该技术是在94年下半年提出,目的就是为了能在双绞线上实现比ADSL更高的传输速率。VDSL提供了更高的带宽,满足更多的业务需求,它除了支持与ADSL相同的应用外,还支持包括高保真音乐、高清晰度的电视,多通道视频业务、MPEG-2图象等,是真正的全业务接入(FSAN)手段。它的特点是传输速率快,有效距离短,速率可变自适应,并可以按照要求配制成对称和非对称两种传输模式。

3.2光纤同轴(HFC)接入技术

CabelModem是一种基于光纤-同轴混合网(HFC)基础上的一种技术,可在不影响有线电视广播的频带内实现对互联网信息的接入与访问。它的下行传输速率可以达到10Mbps~30Mbps,上行速率可以在512kbps以上。这种技术的另一个突出的优点是,它只占用了有线电视系统可用频谱中的一小部分,因而用户上网时不影响收看电视和使用电话。

缺点是需要进行双向改造,带宽进一步扩展能力有限,而且无法建设独立的社区内部网络平台。

3.3以太网接入技术

原本主要应用于计算机网络的以太网技术,由于技术上的发展,使得以太网的传输距离大为扩展,完全可以满足接入网和城域网数据通信的需求。由于具有性能价格比好、可扩展、易安装的特点,这一技术正在成为为企事业用户提供高速接入的主要手段,目前全球企事业用户80%以上都采用以太网接入。

缺点是对已经建成的社区,需重新进行布线和设施改造。

3.4无线接入技术

无线接入技术分为固定无线接入、移动无线接入和蜂窝移动三大系列。

3.4.1固定无线接入

⑴本地多点分配业务(LMDS)

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宽带特性,可用频谱往往达1GHz以上。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电信管理部门分配给LMDS的具体工作频段及频带宽度有所不同,其中大部分国家将27.5GHz~29.5GHz定为LMDS频段。我国则采用26GHz及38GHz。

由于该技术利用高容量点对多点毫米波进行传输,它几乎可以提供任何种类的业务,如话音、数据及视频图像等,能够实现从64Kbps到2Mbps,甚至高达155Mbps的用户接入速率,并具有很高的可靠性,被认为是一种“无线光纤”技术。

LMDS系统通常由四个部分组成:基础骨干网络、基站、用户端设备以及网管系统。由于LMDS直接支持无线ATM协议,可以使链路效率得到提高。

缺点是覆盖范围小,覆盖30平方英里。

⑵多点多信道分布式系统(MMDS)

MMDS不需要本地电信或有线广播公司的干涉就能够通过用户安装在屋顶上的天线为每位用户提供服务。

MMDS最初用于单向传输的影像广播服务,包括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无线网络系统。现在则可以采用双向的数据业务传输,允许更加灵活地使用MMDS频谱。而LMDS技术,则属于区域性的无线技术,可被应用在城市内、郊区等小范围的通信网络。

⑶自由空间光通信(FSO)

激光无线通信与以往的利用电磁波(radio)的无线通信相比,具有容量大、发射装置和功率小、不用政府特许证、对人体无影响等优点。但容易受到天气和障碍物的影响,一般用于近距离室内通信,如各种遥控信号的传递、微机间和手机间的数据通信等。现在开始应用到室外通信,但需要使用抗天气劣化的自适应技术。自由空间光通信(FSO)使用光脉冲调制信号,按照FSO联盟的规定可以采用两个红外线波长:长波长1550nm和短波长800nm。以提供100、155和622Mbps的数据速率。

3.4.2移动无线接入

⑴宽带无线局域网络(WLAN)

无线局域网络是便携式移动通信的产物,终端多为便携式微机。其构成包括无线网卡、无线接入点(AP)和无线路由器等。目前最流行的是IEEE802.11系列标准,它们主要用于解决办公室、校园、机场、车站及购物中心等处用户终端的无线接入。

在802.11的基础上,IEEE相继推出了802.11b和802.11a两个标准。三者之间技术上的主要差别在于MAC子层和物理层。802.11b使用动态速率漂移,可因环境变化,在11Mbps、5.5Mbps、2Mbps、1Mbps之间切换,且在2Mbps、1Mbps速率时与802.11兼容。802.11a工作在5GHz频段,物理层速率可达54Mbps,传输层可达25Mbps。可提供25Mbps的无线ATM接口和10Mbps的以太网无线帧结构接口,以及TDD/TDMA的空中接口。

⑵蓝牙技术

蓝牙是一种短距离无线连接技术,用于提供一个低成本的短距离无线连接解决方案。家庭信息网络由于距离短,可以利用蓝牙技术。

蓝牙采用2.4GHz的ISM(工业、科研和医疗)频段,不受各国频率分配不统一的

影响;采用FM调制方式,降低了设备成本;采用快速跳频、正向纠错(FEC)和短分组技术,可减少同频干扰和随机噪声,使无线通信质量有所提高。蓝牙的传输速率为1Mb/s,传输距离约10米,加大功率后可达100米。

⑶无线ATM网络

由于无线ATM网络采用的无线传输信道与ATM骨干网所采用的光纤传输信道具有很大的差异,一些新的问题,如介质共享性、广播性、较长的传输延时、较高的信道误比特率以及信道衰落的影响等等,必须加以解决。因而无线ATM除了具有与ATM相同的ATM层、AAL层以及信令部分外,还要增加与无线通信有关的无线物理层(PHY)、介质访问控制层(MAC)、数据链路控制层(DLC),以及相应的无线控制功能,这样才能在无线网络中实现ATM服务。为支持对各种业务的服务质量控制,DLC协议常常针对不同的业务采用不同的差错控制方式;MAC协议则一般采用信道动态分配算法来支持业务速率的可变。

另外,无线ATM通信网要支持移动用户,因此网络应具有移动管理功能。当无线ATM通信网采用微蜂窝小区形式的网络结构时,越区切换控制就是移动管理的一项关键技术。无线ATM网和现有的移动通信系统(如GSM)相比具有一些不同的特点。例如,无线ATM网可支持多种类型的业务及多速率业务的通信,越区切换时需保证各种业务的服务质量(信元丢失率、延时等)不恶化;ATM信元字头没有序号字段,越区切换时可能出现信元次序混乱,造成信元丢失;现有的ATM网络采用固定VP/VC连接方式(即固定路由),而越区切换需更新原来的连接、重建路由。这就必须研究适用于无线ATM网络的切换控制方案。

关于无线ATM的无线接口方面和移动管理方面的标准分别由ETSI和ATM论坛负责制定。依据这些标准,许多无线ATM系统被推出,如下表所示。

移动无线宽带接入还包括欧洲ACTS项目中著名的AWACS、SAMBA及MEDLAN系统,其工作频段分别使用19GHz、40GHz、61GHz等,MEDIAN为室内慢速移动,AWACS及SAMBA可用于室外较高移动速度的情况,覆盖范围一般较小,为数十米至200米左右。它们的目标是实现155Mbps乃至速率更高的移动或半移动环境下高速优质多媒体个人通信服务。

表2无线ATM系统比较

3.4.3蜂窝移动无线通信系统

蜂窝移动无线通信系统是当前移动通信的主力军,它采用蜂窝结构,频率可重复利用,实现了大区域覆盖;并支持漫游和越区切换,实现了高速移动环境下的不间断通信。从70年代起,它已经历了第一代(1G)、第二代(2G)并开始进入第三代(3G),未来向超(Beyond)3G过渡。

目前,国内外的主流系统是2G,它采用TDMA/CDMA和数字调制,提高了系统容量和通话质量。但1G/2G主要提供语音服务,为了提供自由的移动多媒体接入,例如话音、可视电话和高速数据传输,则需要发展3G和超3G移动通信系统。

在1999年10月的ITU芬兰会议上,3G(即IMT-2000)的无线接口技术规范(如图4)获得通过,标志着第三代技术的格局最终确定。它分为CDMA和TDMA两大类共五种技术,其中主流技术为三种CDMA技术:CDMA-DS(直接扩频)即欧洲和日本共同提出的WCDMA技术;CDMA-MC(多载波)即美国提出的cdma2000技术;CDMA-TDD(时分双工)包括我国提出的TD-SCDMA和欧洲提出的UTRATDD。这些标准的制定主要靠3GPP和3GPP2两个国际组织。

3.5卫星接入

相对较少的上行数据(如对网站的信息请求)可以通过现有的Modem和ISDN等任何方式传输,大量的下行数据(如图片、动态图像)则通过54M宽带卫星转发器直接发送到用户端,用户可以享受高达400kbps的浏览和下载速度。

3.5.1IPover卫星

这里的卫星主要指现阶段的C或Ku波段静止轨道卫星,可用于作为地面网中继的大型卫星关口站或VSAT卫星通信网。这种方式主要是采用协议网关来实现。协议网络既可以是单独的设备,也可以将功能集成到卫星调制解调器中。它截取来自客户机的TCP连接,将数据转换成适合卫星传输的卫星协议(卫星协议是根据前面所述的针对卫星特点对TCP的改进),然后在卫星线路的另一端将数据还原成TCP,实现与服务器的通信。整个过程中,协议网关将端到端的TCP连接分成三个独立的部分:一是客户机与网关间的远程TCP连接;二是两个网关间的卫星协议连接;三是服务器方网关与服务器问的TCP连接。

这一结构采取分解端到瑞连接的方式,既保持了对最终用户的全部透明,又改进了性能。客户机和服务器不需做任何改动,TCP避免拥塞装置可继续保留地面连接部分,以保持地面网段的稳定性。同时通过在两个网关间采用大窗口和改进的数据确认算法,减弱了窗口大小对吞吐量的限制,避免了将分组丢失引起的传输超时误认为是拥塞所致。

3.5.2IPover卫星ATM

为了满足多媒体通信业务的需求,许多宽带卫星计划正在快速发展中,采用星上处理和ATM技术是其主要特点。IPover卫星ATM使宽带卫星能够无缝传输Internet业务,因而这种方式的卫星IP网将更好地满足未来人们对数据传输的需求。在卫星ATM网络中,卫星被设计为能支持几千个地面终端。地面终端通过星上交换机建立VC(VirtualChannel),与另一个地面终端之间传输ATM信元。由于星上交换机有限的能力,每个地面终端能用于TCP/IP数据传输的VC数量有限。当路由选择IP业务进出ATM网时,这些地面终端成为IP与ATM间的边缘设备(路由器)。这些路由器必须能够将多个IP流聚集到单个VC中。除了流量和VC管理之外,地面终端还提供在IP和ATM网间拥塞控制的方法。卫星上ATM交换机必须在信元和VC级完成业务管理。此外,为了有效利用网络带宽,TCP主机实现各种TCP流量和拥塞控制机制。IPover卫星ATM可以利用前面讨论的卫星知P改进和协议网关等技术,地面网中IPoverATM的一些技术也适用。

4宽带网络技术发展趋式

4.1宽带网络主干技术发展趋式

光以太网技术是现有两大主流通信技术的融合和发展:以太网和光网络。它集中了以太网和光网络的优点,如以太网应用普遍、价格低廉、组网灵活、管理简单,光网络可靠性高、容量大。光以太网的高速率、大容量消除了存在于局域网和广域网之间的带宽瓶颈,将成为未来融合话音、数据和视频的单一网络结构。

光网络正在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如现在兴起的自动交换光网络技术ASON,假如未来的ASON节点设备(如大容量的OXC)可以实现全光域上的恢复保护(电信级),实现多波长动态分配和路由,灵活的波长上/下路,SDH体系和产品也会逐步向电信网络的边缘转移,演变为一种客户层信号或标准接口,网络形态将更为简单。

4.2宽带网络接入技术发展趋式

4.2.1无线接入

⑴高业务量

2010年,在3G系统中将广泛采用多媒体业务,上下行链路的话音和多媒体业务量之间的比率预计约为1∶2。到2010后,假若多媒体业务量年增长率为40%,那么它将是目前水平的23倍,多媒体和话音业务量的比率将是10∶1。为了适应业务量的高速增长,到2010年,频宽将增加160MHz。因此,对4G系统的研究包含提供频谱利用率和开发新的频段,以适应用户业务量的增长。

⑵高机动性

4G蜂窝系统将对移动用户提供至少2Mbps的数据率。尽管高数据率系统实现高机动性相当困难,但5.8GHz的智能传输系统实现这一要求是可能的。上述是专用于运输车辆的通信系统,但它将向通用系统发展,将在毫米波频段提供50~200Mbps的数据率。

⑶覆盖地域广和不同系统之间的无缝隙漫游

由于未来系统的目标数据率将比目前系统高两个数量级,蜂窝半径将缩小;但是,利用距地面高20公里的同温层平台(HAPS)可以实现广域覆盖。同时,对户内WLAN、户外宽带接入系统和ITS等其他系统的平滑切换,是未来系统的极其重要的功能。实现这种漫游功能的第一步是构造基于IP技术的网络,支持下一代Internet。

⑷低成本

鉴于到2010年,4G系统的每单位面积的容量将是3G蜂窝系统的10倍,而传输信息的成本将大幅度下降。

⑸无线QoS资源控制

无线系统使用有限的资源(频率和发射功率),而且易于受拥塞的影响,因此无线QoS资源控制对于保证服务质量、支持各种应用和不同类型的服务将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扩大用户数量的重要保证。

4.2.2光纤接入

随着IP技术的不断完善,大多数的运营商已经将IP技术作为数据网络的主要承载技术。由此也衍生出大量以以太网技术为基础的接入技术。同时由于以太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ATM技术完全退出了局域网。因此把简单经济的以太技术与无源光网络(EPON)的传输结构结合起来的EthernetoverPON概念,自2000年开始引起技术界和网络运营商的广泛重视。在IEEE802.3EFM(EthernetfortheFirstMile)会议上,加速了EPON的标准化工作。但是EPON产品在严格意义上还没有标准,另外还存在诸如测距、同步等一些技术难点以及突发性光器件成本等问题。

EPON宽带光纤接入技术正成为主要的开发方向和应用重点。随着宽带应用越来越多,尤其是视频和端到端应用的兴起,人们对带宽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在北美,每个用户的带宽需求在5年内将达到20~50Mb/s,而在10年内将达到70Mb/s。在如此高的带宽需求下,传统的技术将无法胜任,而PON技术却可以大显身手。

参考文献:

[1]NordbottenALMDSsystemsandtheirapplication.IEEECommunicationsMagazine,2002;38(6):150–154

[2]VaccaJR.WirelessBroadbandNetworksHandbook3G,LMDS&WirelessIntemet.TheMcGraw-HillCompanies,Inc.2001

[3]邓永红.宽带固定无线接入技术及其比较[DB/OL].http:∥,2003.

[4]毛京丽,孙学康.SDH技术[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2.

[5]高文龙,刘力编著.宽带无线接入技术-LMDS.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

篇8

Vmware一种用于仿真实验的软件,利用该软件能够模拟出多台虚拟计算机,简称虚拟机,各虚拟机配有对应的操作系统且能够独立运行。需要进行网络实验时,可将虚拟机互联成虚拟网络,这样真实网络实验的工作就可以在虚拟网络中来实现。Vmware提供多种虚拟网络连接方式[3]:桥接网络方式连接(Bridged)、私有主机网络方式连接(Host-only)和NAT网络方式连接(NAT),利用这些联网方式可以组建不同类型的虚拟网络,以满足不同的网络实验任务。Vmware中虚拟网络连接方式不同,组建的虚拟网络的类型也不同,所采用的虚拟交换机也不同。Vmware提供8种虚拟交换机,即VMnet0、VMnet1、……VMnet8[4]。其中VMnet0、VMnet1、VMnet8分别适用于Bridged、Host-only和NAT虚拟网络联网方式。本中的实验是采用VMnet1虚拟交换机,在Host-only主机网络联网方式下来实现。

2构建VMware虚拟网络

2.1实验目的及要求该实验要求配置静态路由以实现3个IP子网的连接,网络拓扑结构如图1所示。分别登陆router1、router2,利用路由和远程访问服务实现软路由,把相邻两个子网连接起来,从而使相邻两子网内计算机互相通信。测试pc1和pc2的连接,发现连接失败。从图1网络拓扑结构可知,router1连接子网192.168.80.0和192.168.81.0,router2连接子网192.168.81.0和192.168.82.0。因此,要实现3个子网连接,只要在router1上添加子网192.168.82.0的静态路由,并在router2上添加子网192.168.80.0的静态路由。

2.2配置具有静态路由的多IP子网使用VMware构建图1所示复杂网络,并且在虚拟机中配置路由和远程访问、静态路由功能,使3个子网中的虚拟机间能进行通信。如图2所示,构建该网络需要3台虚拟交换机和4台虚拟机,其网络配置如下。(1)创建4台虚拟机:即VMa、VMb、VMc、VMd。VMa、VMb分别为子网1、3中的虚拟机,VMc、VMd为子网2中的虚拟机需要配置为软路由。(2)子网1、2、3分属不同网段,均采用VMnet1虚拟交换机和Host-only网络连接方式。(3)设置VMc、VMd的虚拟网络连接方式。VMc配置NIC1、NIC2两块网卡,NIC1连接子网1中的VMnet1,NIC2连接子网2中的VMnet1。VMd同样配置NIC1、NIC2两块网卡,NIC1连接子网2中的VM-net1,NIC2连接子网3中的VMnet1。(4)各虚拟机及网络配置,如附表所示。(5)增加VMc、VMd的软路由功能,保证子网1、2中的虚拟机,子网2、3中虚拟机能够相互通信。步骤如下:Step1:在VMc、VMd上,单击“开始”“管理工具”“路由和远程访问”,启动“路由和远程访问”控制台,在控制台选择服务器右击,选择“配置并启用路由和远程访问”。Step2:在打开的配置页面中,选择将要配置软路由类型。这里单击“自定义配置”“LAN路由”定义为局域网路由类型。Step3:VMc、VMd已配置成路由器,可查看其路由信息。命令为:c:\>routeprint(6)为使VMa、VMb能互相访问,需要修改VMc、VMd上的路由表,在路由表中添加静态路由信息,命令如下:VMc:c:\>routeadd192.168.82.0mask255.255.255.0192.168.81.2VMd:c:\>routeadd192.168.80.0mask255.255.255.0192.168.81.1(7)结果测试。在VMa上用ping命令测试与VMb连接,发现连接成功,TTL值为126,表明VMc、VMd上添加的静态路由已经生效。

3结束语

篇9

摘要:本文从企业管理的软化和人性化趋势出发,首次提出了企业概念管理的概念,并分别从企业组织形态、企业管理对象和企业管理方式等角度对企业管理的概念化趋势的内涵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概念管理;虚拟组织;网络组织;概念化

伴随着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均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管理学科作为一门仅有百年历史的新学科其发展却尤为突出。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伴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管理理论和实践也在不断创新。由于企业日益重视人性化管理,企业的管理重点、方式、手段等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管理正在以硬管理为主走向以软管理为主,企业管理出现软化的趋势,而这种人性化的、软化的趋势的出现实质上预示着以实物管理为主的传统管理方式正在向以价值、概念为主的现代管理方式过渡。

一、企业概念管理的内涵

1、概念管理的定义。概念管理是指在社会经济、企业组织日益虚拟化的条件下,将管理对象、管理形式、管理手段以及管理组织形态本身等从客观实体上升到一种代表各自价值去向的观念,通过对观念的管理来实现组织的各自目标的一种管理方式。概念管理不同于依靠投入强制性的制度和物质手段的传统管理,它主要依靠思想的灌输和在同一组织中价值观的认同以及感情的互动而形成的一种理念来使企业形成强有力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概念管理实际上是一种虚拟化的管理,但它仍要以传统的组织结构和形态为载体,以某种有形和无形的产品为依托,并要借助于现代化的科学和信息网络技术,不过这种无形或有形的产品在消费者的心目中事实上只是一种“概念”产品。

2、企业管理概念化趋势的内涵。

(1)企业组织形态的概念化。传统的企业组织形式在促进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企业组织与社会之间的矛盾。网络组织作为一种企业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型企业组织模式,不仅使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企业组织与社会之间的矛盾问题得到合理解决,而且改变了传统管理的刚性思维,实施开放式的柔性战略,这使得企业在知识经济中的战略视野开拓更加开阔。所谓企业组织的概念化是指企业借助于INTERNET设立虚拟橱窗、虚拟展销会、虚拟经销商等,使企业组织由实体走向概念化,并不断完善其内在功能。企业组织形态的日益虚拟化、网络化,形成虚拟组织、网络组织。虚拟组织(VirtualOrganization)是指为实现对某种市场机会的快速,通过互联网技术将拥有相关资源的若干独立企业集结以及时的开发、生产、销售的多样化、用户化的产品或服务而形成的一种网络化的战略联盟经济共同体。至于网络组织(NetworkOrganization),则是一种适应知识社会、信息社会与组织创新要求的新型组织模式,它能使组织更好地适应复杂、不确定的环境变化,是与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组织外界环境日趋复杂、变化日趋迅速的要求相适应的。网络化运营的跨国公司、虚拟国家、战略同盟都是网络的形式,小企业网络是中小企业赢得协作竞争、多营优势的模式选择,新兴的虚拟组织、WEB公司都具有网络组织的特征。网络组织作为一种概念公司,将会随着技术发展日趋成熟,人们对企业组织的认识也将从实体化本身向概念化转变。

(2)企业管理对象的概念化。企业传统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实体要素,但随着管理实践的发展,将管理对象只停留在人力、财力、信息等实体本身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对企业传统管理的对象做进一步的研究。事实上通过对人力资源的研究,发现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其实是对人的能力和潜力的管理与开发,对物的管理其实是对物的效能的管理和开发,对财力的管理其实是对投资行为和资金所蕴含的资本属性的管理,这些上升为概念化的能力、知识、功效、属性等所蕴含的无形资产是巨大的,这将不仅在理论界,而且在实业界越来越成为管理和研究的重点。在实践中,企业经营者日益重视声誉、价值、文化等无形资产的管理,这些概念化的管理对象对企业发展越来越重要。以企业管理对象的核心要素“人”为例,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已不满足于“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的人性假说了,出现了“观念人”、“概念人”等更为虚拟化的人性假说。事实上,以自由、开放为特征的现代经济环境,使一些企业已经意识到,人才的合理流动不仅是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创新和注入活力的需要,企业经营者一味的把心思放到如何留住人才上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经济的,而应当把重心放到优秀人才给企业所创造的人格化的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上。信息资源作为信息社会现代企业重要的管理对象,其概念化的特点也是显而易见的。总之,管理对象的概念化必将导致管理科学的发展走向一个新的阶段。

(3)企业管理方式的概念化。由于受传统企业组织和管理对象的观点的束缚,一般企业在管理方式的创新和发展方面总是站在传统经济学基础上认识管理方式的变革。笔者认为,传统的管理方式对企业内部环境下或许还有用武之地,但对于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到来的今天,对以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化市场经济主宰全球的时代背景之下,企业组织的外部的管理控制靠传统的经营方式很难取得佳绩。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的网络组织的出现,以及企业组织日益对管理对象无形化、价值化、概念化认识的发展必然导致管理方式的转变。首先是其经济学基础从传统的信息经济学向注意力经济学、虚拟经济学发展,在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信息社会,信息不是真正稀缺的资源,它能通过INTERNET等各种物质的技术的手段获得,甚至会过剩,但人的注意力和虚拟产品却是真正的稀缺资源,这也正是现代企业和一些新兴的电子商务企业越来越重视顾客管理、服务管理的原因所在。目前,以网络为基础的新经济其实质就是注意力经济,在这种社会形态中,最重要的资源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货币资本,而是注意力。注意力正在成为“虚拟经济的硬通货”,与此同时,虚拟产品的市场正在不断扩大。所谓虚拟产品是以传统的产品实体为载体,在此基础上在消费者心目中所形成的品味、潮流、时代感、服务等后续产品,虽然它是传统有形或无形产品的衍生物,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消费结构层次的变化,这种传统产品的衍生物在消费者和顾客心目中的地位逐渐占据中心地位,在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对消费者市场的这一变化不能视而不见,这就要求管理、营销方式与之相适应。

二、企业概念管理展望

概念管理思想虽然还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时期,但它的实践却有近十年之久,自九十年代伴随着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革命时代的到来就已兴起。进入二十一世纪,市场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社会产品本身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比以往更加丰富,大多数产品已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同时由于企业间接国际交流加深,技术信息管理方法的传播更加迅速,使得产品差别化越来越少,以传统的产品本身去拓展市场越来越困难,企业只有通过对传统产品的功效进行延续、衍生将产品上升到“概念”层次来吸引消费者和投资者的注意力,扩大企业的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组织再造、组织创新。虚拟组织、网络组织作为适应各种环境的新型组织形态,将成为组织再造、组织创新的必然趋势。其次,需要管理对象和组织目标的再造和再认识,无论是对企业内部的人、财物、信息的管理,还是对企业组织内部的产品、市场、顾客的管理都需要重新定位和组织。真正能给组织带来利润的市场的不是管理对象本身,而是这些对象所蕴含着的一些无形的“概念”,这些概念如知识、有效信息、技术、企业文化、价值观、声誉等,一旦借助于其载体,如企业员工、企业组织、企业营销网络等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将给企业带来的利润是巨大的,是其他同类企业无法超越的,要比技术领先而占领的市场制高点更加巩固,这一点已被一些新兴的网络公司首先意识到并取得成功。随着市场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这一点必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另外,还需要营销管理方式的再造和创新。营销方式的概念化趋势将在一些传统组织向现代网络组织转变的过程中表现的更加突出,概念营销方式将成为在未来以知识经济为主的社会中的重要营销方式。当然,“概念”营销的关键在于获得消费者持续的注意力,若企业组织完全脱离其载体,如产品和其提供的服务等,只是搞些文字游戏,或一些虚假的热点新闻来追求其轰动效应,这只会是昙花一现,最终只会导致失败。这些所创造的概念事实上并不是虚拟、虚构出来的,它实质上是企业在探寻组织实体要素的原动力过程中产生的,这些“概念”加深了我们对企业组织实体要素的再认识,从这一点上讲,概念管理的提出将会对未来组织的发展带来一场思想上的革命,将会对企业组织的发展提供一条新的经营理念和思路。

参考文献

[1]丁宁、张金成《企业概念创新的实质》(《企业改革与管理》2001.7.8-9)

[2]孙选中《重塑企业竞争新理念》(《经济管理》2001年第21期)

[3]李显君《论企业竞争力及其培育》(《光明日报》2001.5.22B②)

[4]陈佳贵、罗仲伟《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的影响》(《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1期)

[5]林润辉、李维安《网络组织—更具环境适应能力的新型组织模式》(《南开管理评论》2000年第3期)

[6]孟子飞《虚拟经营:中小企业参与全球化竞争的战略选择》(《企业技术进步》2002年第2期)

篇10

园林施工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涉及诸多方面,早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就已经在园林规划施工中引进了网络技术,用以指导各项任务。随后关于此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许多公司都投入大量的财力和人力去研究信息网络技术在园林建设中的潜力和效益,甚至园林部门也开始了专业软件的研发。在园林建筑行业不断进步的同时,信息网络技术也迅速普及,在园林施工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且取得了显著成果。我国起步较晚,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对新型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能力较低。如思想上不重视、技术投入不足、新功能未能得以实现等,以至于虽建立起了数据库,但难以发挥实际作用。再加上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园林施工越来越复杂,网络技术的应用已是迫在眉睫。

2新型网络技术在园林施工中的应用分析

(1)在设计阶段,设计人员往往会将自己的审美观和意图在设计图中体现,而这一切要以大量的调查资料为基础。包括工程规模、布局图片等,都需要通过计算机加以分析,提前将设计效果进行初步展示。在此过程中,如若发现某些缺陷或需要更改处,可及时调整方案。现代化网络技术日新月异,可将设计效果更加精确地展示,使得设计方案的修改更加方便,同时方案的可行性更高,大大降低了施工中的风险。

(2)园林功能多样,除了实用,还应具有一定的艺术性,以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精神文化需求。可从布局方式、景观划分、假山置石等多方面进行设计,所以在有限的空间内,有必要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对实际自然条件进行分析,然后制定出科学的规划方案。包括建筑、植物分布以及各个景点之间的联系等,将理想的园林景观模拟出来。大致流程通常是先采集信息资料,然后输入计算机分析整理;由专业软件将这些分析结果转化为园林建设底图,初步设计施工方案;设计人员根据工程要求绘制出设计轮廓,专业技术人员根据此构建三维立体模型;同时还要考虑空间结构和环保问题。先进的设计思想和新型网络技术的结合,增强了设计的科学性,也体现了人文情怀。当前技术日臻成熟,利用数字化虚拟技术可实现设计方案到最终成果的转化。

(3)图像处理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础功能之一,新型网络技术的图像处理功能更加强大,可实现图像的后期处理。然后用彩色激光打印机将图样打印出来,再利用计算机的特殊滤镜功能完成图像的艺术效果分析。如有不满意之处,可及时修整。人们对园林的要求越来越高,已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视觉欣赏,更需要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必须全面考虑并注重细节,对温湿度进行最恰当的设计,如此才能使园林建设既满足人们欣赏娱乐的需要,又能起到改善空气、保护环境的效果。网络技术的应用可使最终设计更加规范标准。

(4)在设计方案经过多次调整后,可使用投影仪演示设计成果。设计理念、园林功能可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三维动画相结合,并在其中插入图片音乐,最终将清晰直观的园林设计画面进行立体地展示。网络技术打破了空间限制,可实现各种文件的远距离传输,同样可将设计成品传输至异地,加强异地交流合作。

3关于信息网络方案的实际应用分析

3.1实例工程

某市新区规划中有一片空地,面积为25000m2,计划在此建一座现代化园林。既能吸收工业废弃,净化城市空气,又能供市民娱乐休息。资金有限,但又要保证园林质量,并体现独特之处。最终决定将信息网络技术应用于设计施工中,提前根据各项资料合理地设计信息网络方案。

3.2信息网络方案

其优势有很多,如直观性强,可将园林全貌进行直观展示;内容详细,主次分明,表达的有条不紊;能够根据建设要求对所需资源和施工时间进行分析预估,把握后续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并实时对方案进行调整;计算机的绘图和运算速度快且精确度高,可缩短编制时间。另外关键作业的施工进程能够有所提升,进而缩短工期、节约成本。编制信息网络方案通常要经过3个环节,先确定目标,然后分解项目,列举明细表。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原理有两点,一是利用网络形式来表述园林工程的各个阶段,并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展示;二是使用图解模型及相关计算方法所计算出来的计划关键工作,在时差改进的网络计划基础上,实现了更加有效的监督控制。

3.3信息网络方案在园林施工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与普通方案相比,信息网络方案应用于园林施工中可节约很多成本。由此可见:通过信息网络方案的贯彻可以强化园林建设施工单位的管理权威,保持建设施工的资源管理的均衡状态。信息网络方案能够成为园林广场建设施工的管理方面的核心管理方法,这种方案不断地将园林建设施工单位的管理推向理想的顶端,使得单位更具有园林建设施工的活力。

(1)信息网络方案的实施,能够真正的管理好时差,从整体展开,规模管理,合理地管理好物资,使得资源均衡、施工人员能够在时间以及空间的角度分配好自己的工作,每种资源在相应的程序中都得到合理的分配和使用,在一定意义上缩短了工程的周期,取得的经济效益显著。

(2)如果刚开始的信息网络方案有效,(假设信息网络方案均衡),且达到系统的平衡效果,对某一单位的建筑施工程序进行系统的管理,周期明显缩短,相对普通方案节约了1/4的时间。与此同时,信息网络方案的实施,还增加单位信息网络方案的信度,使得整体的交工时间得到保障。

(3)将园林划分为3个区域,既使网络总图清晰,易于观察,又增加了计划的灵活性,便于单体计划的修改。这与园林建筑施工中变化较多的情况相适应。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