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7 22:46: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前教育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虽然与一对一授课模式相比这种授课形式的人数仍然有很大差别,但是与普通的大课相比学生数量较少,可以被划分为小班教学,教师通常可以准确掌握各个学生掌握技能的程度,及时指出并帮助其改正错误。然而对于钢琴教学而言,不可忽视的一点就是师生互动,学生向教师积极演奏作业,能够使教师受到激发,扩张课程内容,当同时有多个学生存在时,教师迫于教学进度要求,无法认真分析每个作品,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第二,数码钢琴集体授课,通常有二十几至三十几个学生。这种形式融入了电子产品与先进的科技,电子钢琴虽然在触感与音色方面与真实钢琴教育稍有不同,但许多附加的乐器音色使音乐表现力更加丰富。而且教师在具有多种高科技产品的数码教室中授课,教师可利用控制台与电脑开展全体、编组或单个学生的演奏活动,使教学手段更加灵活。例如学生在课堂上可与教师通过联机的麦克风及耳机进行单独对话,针对性更强;利用联机方式学生能丰富练习形式,进行重奏、合奏等;教师利用投影仪进行教学与示范演奏时也更直观。这些都是数码钢琴课堂的优势,由于其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有许多不足,各学校可在应用过程中不断探索,并加以完善,实现授课形式的多样化。
二、注重资源整合,改革教材与教学方法
现阶段我国还没有制定完善的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育的教材,大多是使用布格缪勒、拜厄、车尔尼等通用性教材,因为该类教材不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所以无法使教学要求得到满足。在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技能教育中,教师应注重资源整合,探索新的、与时代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应重视基本功训练,储备技能。许多从事该类教育的钢琴教育为了“良好”把握有效的专业技能课时,忽略了基本功的训练,认为技术差不多就行,执着于向学生传授新乐曲。然而对于学生而言,与学习更多乐曲相比,扎实的基本功其实重要得多,基本功的熟练掌握有利于后续钢琴教育的学习,是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有利保障。其次要主、复调音乐兼顾,使学生平衡、协调发展。一方面调动学生对音乐主调的感觉,感受伴奏和旋律的从主关系,另一方面不能忽略复调意识,促进学生大脑左右的平衡、协调与听觉的立体结构。而且复调对位作品可训练学生双手的协调性,培养节奏感,是期实际运用键盘的牢固基础。最后应将曲目拓宽,探索新教材。钢琴库中的作品数不胜数,涉及流行、爵士、古典等不同的类型,但是教师应重视与学前教育的特点相结合,打造独特的课堂。例如可以教授《小星星》、《洋娃娃和小熊跳舞》、《雪绒花》等幼儿钢琴曲或儿童练习曲,在教材中融入即兴伴奏练习、首调换调练习、简谱弹奏练习等,有利于学生今后顺利开展工作。
三、重视实际运用键盘技能
学生实际运用钢琴技能的水平无法随着基本技能的提高而增长是目前专业钢琴技能教育中的一个难题,其具体表现是部分学生虽然具备良好的钢琴基本技能,但是实际运用键盘的能力却不佳。这是因为钢琴技能课程中缺乏视奏训练,学生不具备快速协调脑、眼、手的配合的能力。大部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学习钢琴时并没有能力基础,不熟悉键盘位置与乐谱等,假如没有专门锻炼及培养其视奏能力,无法促进学生自由运用键盘乐器。另外,课程中没有训练学生即兴弹奏、伴奏的能力,不利于学生今后实际运用钢琴。与钢琴演奏相比,即兴伴奏、即兴弹奏属于运用键盘的实践课程,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基础训练课程有许多不同之处。钢琴基本技能是即兴伴奏和即兴弹奏的技术支撑,除了与一定的调性调式知识、和声知识相结合,还需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与主动性思维,使将以往学习的音乐素材包装为成熟的音乐,分配给给定的旋律或场景。即兴伴奏、即兴演奏的专业训练是提高学生实际运用键盘能力的有效途径,能够促进学生对旋律风格与和声语言熟练掌握,并应用于钢琴弹奏中。学前教育工作中经常需要演奏钢琴,带领幼儿演唱,因此该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运用键盘自弹自唱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能弹奏,还必须演唱,最终将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
四、制定合理的专业技能考核标准
传统的钢琴教育要求学生完成学习后演奏钢琴曲目,并以此作为评价教学成果的依据,虽然该考核方式与学习钢琴技能的特点相符合,但是缺乏与学前教育特点的结合,考核内容具体应包括以下几点。首先是基本演奏技能,因为大部分学生没有钢琴教育基础,所以在评定演奏技能时应重视基本功的准确性、成熟度,演奏规范程度等多个方面,而不仅是演奏曲目的难度,为学生留出发展钢琴技能的空间。其次是即兴伴奏和即兴弹奏能力,以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考查。例如在考核过程中,教师可随机说出一个场景,“好多小动物在森林中奔跑”、“鱼儿在水中游”、“小雨淅沥沥的下”等,并要求学生配上合适的音乐。这是一种综合考查,涉及了学生的思维应变能力、基本音乐素养、键盘运用等多个方面,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最后的弹唱能力,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工作十分重要,能够了解其是否正在消化了学到的钢琴技能。这些合理的考核标准可以呈现出学生实际掌握钢琴技能的程度,也能为教学提供反馈信息,教师可有针对性的优化教学,学生也能及时发现并改正不足之处。
五、结语
篇2
为了使得调查研究更为有序、客观,论文将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模式划分为课程内容设计、课程内容的选定、课程内容的组织实施、课程的教学评价四部分进行问卷问题的构建。在问卷调查中,在宜春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学院中选取400名学生发放问卷,学生通过纸质问卷、电子问卷的填写来完成调查。在为期10天的调查结束之后,共回收问卷40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数量为382份,问卷有效率达95.5%。在问卷调查结束之后,论文对于调查结果进行了简单分析,根据数据,得出如下结论: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学生认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内容设计中,理论课程内容过多,对于舞蹈教学的实际操作内容涵盖较少,总体教学内容难度较低,难以提升。在课程内容选择上,缺乏统一、合理的课程教学内容,部分课程内容不符合实际工作内容需要,难以有效达到教学目标。在课程内容的组织实施上,学生指出,就自身的掌握情况来看,目前学校所安排的1周2课时,一学期24课时的教学时间较短,只能够满足学生“学”的需求,但是达不到学生“学会”的目的。在课程的教学评价上,学生认为目前专业舞蹈教学评价体系一元化现状严重,对于理论考试的重视程度过高,对于个人舞蹈能力、技能以及相关理论知识、音乐素养、舞蹈素养等考察不够,因而评价缺乏客观性和科学性。
2“以生为本”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模式
2.1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内容设计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本身缺乏统一的教材以及成型的教学方法,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专业舞蹈教学的内容体系就更需要结合各个学校、各个地区的特点以及学生对于舞蹈教学的认知和需求。从调查问卷的结果来看,可以将教学内容设计细化为如下几点:从课程学时进度的设定上来看,大部分学生认为每周2课时,一学期12课时的教学时间不足,然而从每次教学2课时共一个半小时的总体时间来看,是能够合理安排教学的各项具体内容的。目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每次课分为热身运动、舞蹈理论教学、舞蹈时间教学、自习教学等,从单次学时来看是完全充分的,内容也是较为丰富的。然而,从周课次的角度来看,多数学生认为12周的时间略少,难以使得自身学到的技能、技巧在实践中得以体现。可以按照学校的学期计划,将12周的教学时间提升到18周左右,在后期学校教学活动结束之后,安排集中的培训、实习等,这样效果更佳。在课时这一方面,学生认为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可以模拟幼儿园教学的课时时间,目前课程的长度在一个半小时左右,对于学生的学习是比较合适的,然而与之后的工作可能难以对接,可以考虑将课时分为45分钟+45分钟的时段,辅以教学内容的整合,形成2次幼儿园教学课的教学模块。
2.2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内容选定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内容需要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选定,这是一个查缺补漏,提高学生整体水平的机会。目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普遍认为,教学过程中注重舞蹈技能学习的内容比较多,然而对于形体矫正、均衡营养、艺术欣赏、音乐美学等与舞蹈相关的周边内容数量比较少。因而,在教学内容中,可以在专业舞蹈教学中增添舞蹈欣赏教学、音乐欣赏教学、健美教学等理论知识,同时要将瑜伽、芭蕾、现代舞、民间舞等元素糅合在幼儿舞蹈教学中进行教授,使得学生在进行幼儿专业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提升自身对于舞蹈艺术欣赏的品位,同时能够将自身的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有助于提升未来从事幼教工作的水平。
2.3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组织实施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在组织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性别、舞蹈功底等基础层面的能力。学前教育专业舞蹈的教学一定是循序渐进、不断推进的,在教学过程中切忌不断重复,不向前推进,以几支舞蹈的教学代替全部的专业舞蹈教学内容。对于不同基础的学生,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对待,实现分层教育和因材施教。对于男性学生,要选择颇有男性气概的拳类、操类进行教授,而对于女性学生,则要选择一般性质的,较为温柔的舞蹈进行教学;对于底子比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编成组进行单独的、多次的重复教学,提升其能力以及对于课程的信心。
2.4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评价模式
在评价模式方面,专业舞蹈教学要加强对于教学组织实施的契合程度,有效地实现教学分层基础上的评价分层。“以生为本”的教学方式重视的就是对于学生自身诉求的满足,从个人层面上获得的成功就是“以生为本”教学方式的成功,切不可搞“一刀切”的评价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升学生对于教学的兴趣和自信心,教师需要不断地向学生进行积极、正面的评价,同时,在重视技能、技巧提升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在舞蹈理论、舞蹈欣赏方面能力的提升,方能够形成科学的、激励高校的有效教育评价模式。
3小结
篇3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这一专业术语指教会学生在多种音乐文化社会中懂得音乐。也指民族音乐和其它的文化内容。还可以指“仅仅针对少数几种音乐文化做深入研究”。也可包括多元文化教育的内涵和外延。面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薄弱,调动开发该课程资源的积极性尤为重要。生源的选拔不利于音乐课程的实施。学前教育学院的学员一般年龄偏大,他们觉得时间宝贵。比较重视所学专业的知识和能力的提高。忽视音乐课程。在学前教育学院一年级的第一学期的音乐课。完全是做的调整工作。把他们用速成的方法赶上齐一的水准。智慧比较高的勉强赶上,来得慢的就落伍了,因为在高中有的根本不开设音乐课,也有课表上虽然排有音乐课,实际上学生在教室里温习其它的功课,还有的不能请主任教师只好请图画、体育教师兼代。乐理不会讲,五线谱不能认,唱歌是“左嗓子”,学生没兴趣。高中音乐课程目标应完成的一些音乐知识。诸如乐理中简单的识谱,音乐基本表现要素,音乐常见结构以及音乐体裁、形式,音乐历史及音乐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等等,没有在他们身上得到实现;在音乐技能方面,诸如视唱练耳等方面差,就更不会关心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
教师对开发课程资源的理解仅局限于开发几门实用课程。像钢琴、声乐、和声、视唱练耳等,未能认识到音乐教师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中的重要作用。在职教师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和技术从哪里来?我们不能期望或者说等待教师在繁重的教学中自然的产生,教师课程理论基础薄弱必然造成在开发课程资源过程中的无所适从。在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政府与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与指导是关键。音乐教师则是开发的主体。作为音乐教师教育主阵地的高等师范院校应率先设置和开发课程资源,从而形成未来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理论和技术。长期以来,广大教师形成了上级发号施令、下级照章办事的依赖心理。究其缘由。教师的这种“惰性”是由国家教育机制、教育政策造成的。要真正调动教师开发资源的积极性。挖掘其内在潜力。惟有给教师赋权,使其从旧有教育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更加理性地结合教育学院的性质和生源现状从事教学活动。凡是对学生发展有价值、有影响的东西,均有可能开发成为课程。
在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今天,建立适应教育要求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体系提上日程。在音乐教师职前教育中对师范生进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教育和示范,就显得尤为迫切和有价值。
(二)音乐课程资源内容单一,建构音乐教育课程的多元文化视角
出于教育的不同目的,形成用于培养专门化人才(专业音乐教育)的课程和用于培养非专门化人才(普通音乐教育)的课程两种课程形式。这两类课程知识都是专业知识其性质是相同的,并非用于培养“专门化人才”的知识不同于用于培养“非专门化人才”的知识,它们只是两类学科课程,而不是两种学科知识,其中的差别仅在于课程知识的组织结构和课程知识的处理方式而也,差别的根源在于其教育学背景(即培养目标与教育设计等)。学前教育学院中的音乐教育体现了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师范性”,不能沿用专业音乐院校的方法。在内容上不能只强调音乐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内容过于单一。《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称“新课标”)的研制和出台,顺应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潮流。为普通音乐教育的改革提供了一种思路和前景。“新课标”新增了音乐与相关文化这一学习领域。这无疑是对学习的提升,学前教育学院的学生虽然音乐底子薄,但高考文化分数录取较高,一般在500分左右,而音乐专业学生文化较低,普遍在200多分左右,高考文化课分数的高低标志着是否具有深厚的文化知识基础,这是作为教师最基本的素质。学前教育学院的学生不要仅局限于音乐内部(音乐感受和音乐技能)的学习,在学习音乐上宜多一些音乐欣赏,少一些说教,帮助学生提高鉴赏和分析作品的能力,不必太注重较深的音乐专业知识和理论。学习音乐与相关文化:包括音乐与社会生活;音乐与姊妹艺术;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发展把其他音乐文化纳入音乐课程的能力。将多元文化方法纳入音乐教育课程可解除对学生学习的限制。音乐方面的课程包括作品曲目和音乐要素等,学校可以建立与作品曲目相关联的部分课程提纲,将使学生有机会从各种文化出发,通过个人、结构和社会文化角度去学习理解音乐,把音乐作为该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从多种过去和现在的社会和文化视角“研究音乐”。把音乐定位在一个特殊的时期、地方或文化中来区分音乐的特性(诸如曲调或节奏特点),掌握特定文化或历史背景下所创作音乐的理解方法。在高等教育中加入外来音乐将提高听的能力,独特的音调和节奏结构被认为是一种新的类型。在人口稠密的地区,一个班级的学生可能来自几个不同的民族,音乐教师在教学中要应付不同文化和音乐表现,不得不寻找处理这些情况的方法,虽然教师仍需根据提纲讲授。但感兴趣的教师也向学生学习,通过欣赏学生最擅长的音乐,让他们在课堂上演示不同文化的歌舞,收集研讨会资料,阅读论文并且走出各自的领地寻找那些对教学有帮助的文化持有者,这一系列的办法收集材料在课堂上使用。
(三)课程资源开发缺乏地方特色。建立以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为中心的音乐课程体系
从音乐与文化的关系来,音乐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音乐是文化系统中最能体现一个民族本质和文化特征的文化形象,无论是声乐还是器乐,无论是其曲式、配器还是旋律、节奏等,总是呈现出母语文化的特征,无不反映母语文化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审美心理。母语是音乐的“国界”。我们常说中国音乐要以“中华文化为母语”,就是指中国音乐的创作、演奏、表演、教育等应体现出它固有的中华文化的特征和取向。我国新出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也强调要“弘扬民族文化。理解多元文化”。“新课标”在标准地列举了民间或民俗音乐的内容,如:3-6年级标准中有“主动参加社区或乡村音乐活动并能同他人进行音乐交流”,“乐于听音乐会或观看当地民俗活动中的音乐表演”;7-9年级标准中有“在出席音乐会及参与社区音乐活动过程中,能够观察和了解音乐家或民间艺人的活动,并作出自己的评价”。应该说这是很好的想法,但如何真正地贯彻实施,并在这些学习内容中考虑音乐民族学家的观点,仍是当前的音乐教育需要作出回答的翻。
我国音乐教育尤其是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其课程设置主要以欧洲音乐体系和音乐内容为主,我国民族音乐文化至今也没有建立起完整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许多大学生对自己音乐的“母语”知之甚少,高校音乐教育一直未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课题虽早在第六届“国民音乐教育研讨会”上就已被提出,但至今仍是制约我国音乐教育发展深层次问题,“母语缺失”“文化缺失”亦是普通高校音乐教育面临的最大难题。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重视并加强民族音乐教学,把文化之根深深地扎在音乐教育的土壤中,是我国普通教育高校音乐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在选择。构建新的多元文化课程体系。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应彻底摒弃以欧洲为中心的“一元论”观念,努力实现从“欧洲中心论”到“音乐文化多元论”的转变,建立以我国民族传统音乐为中心点的多元文化观和音乐课程体系。在现在开设的“中国音乐史”的基础上,增加如中国乐理,音乐诗、词、曲课和创作课。中国器乐课,中国音乐美术课等课程或部分内容。增加姊妹艺术和艺术以外的其他科目知识;在中国音乐的内容上。既包括汉族的音乐文化,也要重视藏、蒙、壮、维吾尔族、彝族等各少数民族的音乐;在中国的传统音乐、民间音乐之外。也要有现当代的音乐、尤其要注意引导流行音乐进课堂的问题。我们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和反映近现代、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作为音乐课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民族音乐传统的理解和对艺术美、思想美的感受和挖掘,可以很好的促进对学生音乐教育的效果。
篇4
针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与学生实际应用存在学用脱节、课堂所学无法有效指导入园实际工作等问题。要进一步转变教学模式,拓宽学生实践教学渠道,通过社会化运作模式,深度推进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组织学生入园开展实际工作,采取边学边做、以做促学、以做验学的方式,促进“学”与“用”的有机结合,实现声乐理论与实际应用的无缝对接。要采取高职院校附属幼儿园、联合办学,合作建立实训基地等途径,建设一批适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训练声乐技能的实践场所,搭建好技能训练平台。同时,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和学生深入幼儿园,进行听课、看课、教学研讨和模拟授课等活动,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带领学生到幼儿园观摩主题特色课程和日常歌唱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学前儿童音乐教学等方面技能,有效检验课堂所学知识,掌握科学的学前儿童音乐教学方法,提高实际工作能力,让学生从声乐专业角度深刻理解开展幼儿园音乐教学的价值,自觉运用所学理论指导实际工作。
二突出“练”字,在强化学生技能上求提升
实践出真知。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要强化学生的日常声乐技能训练,必须紧密结合学前儿童的教学和活动,在实际应用上下功夫,使学生的学习路径由“教”向“学”转变,由“接受知识”向“解决问题”转变。一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联合幼儿园定期开展声乐练习实践活动,由学生组织学前儿童编排和演练活动,设计一些小合唱、表演唱、独唱、二重唱等节目,学生也可以进行范唱和展示,不断提高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二是加强学生日常声乐技能训练,建立和完善专业技能考核体系,将学生声乐实践技能纳入考核内容,每学期定期举办专业技能竞赛、声乐汇报演出,着力打造一批声乐技能训练的精品活动和品牌活动。建立和完善竞赛的组织和考核制度,逐步实现学前教育声乐专业技能竞赛的常态化、综合化和制度化,通过竞赛活动的互相比学,为学生搭建学促交流平台,不断提高学生艺术技能整体水平。三是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组织和指导学生参与幼儿歌曲、音乐节目的创作、编排和演练,开展相应的展演活动,切实提高专业学生的综合技能和专业本领。
三突出“优”字,在优化教师配置上求实效
篇5
在幼儿教育教学阶段,除了游戏幼儿感兴趣意外,就是故事。故事的生动性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带动幼儿跟随故事的发展开展想象思维,感悟相关道理。鉴于这种实际,故事教学成为学前教育中较为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即:结合教学内容和幼儿的喜好,以故事的形式来渗透相关知识,借以让幼儿在品等、互动的环境中实现发展和提升自我技能和素养。笔者借鉴多个幼儿教师故事教学法,在选择故事时注意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选择对比性较强的故事角色来引导幼儿辨别是非,从而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如: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做值日生”时,笔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小太阳幼儿园中有这样两个小朋友,其中一个叫小明一个叫小雨,叫小明的小朋友每天都主动的擦桌子、收拾玩具、给小花浇水,自己洗袜子,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学校总是受表扬,被当作榜样,而小雨每天除了玩什么也不关心,桌子上都厚厚的一层土,玩具满地都是,植物也都了,这时候桌子、玩具、植物都开口要求老师不想跟着小雨,想去找小明,从此小雨成为了一个人,孤零零的。如果是你,你愿意做小明还是小雨呢?通过这样强烈角色对比的故事,能够让幼儿了解到什么行为是正确的,进而在潜意识中形成一定良好的行为态度和意识。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带动了计算机辅助教学成为教师常用的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多媒体的技术,即:图形、文字、声音、视频、动画集一体的现实来吸引教学对象的注意力,进而产生一定的探究兴趣。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单一、枯燥,以灵活、多变的特点备受教师们的喜爱。幼儿本身年龄较小,对于动画有着强烈的需求,计算机技术能够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展示,将生活情境再现出来等等,有效的吸引了幼儿的喜爱,同时,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够将知识更直接、直观的让幼儿认知和了解。因此,计算机辅助教学也成为新背景下学前教育教学中常用的手段之一。
如:幼儿数学知识“会变的圆圆”,运用计算机技术能够将圆圆便成为其他各种图形,更直接的展示圆与其他图形之间的关系,笔者在教这节课时,首先,以多媒体播放圆变化的动态过程;其次,引导学生根据动画动手制作圆并根据动画中演示的变化过程来进行实践,感悟其中的内在联系。这样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增强了对知识的运用实践能力。
三、总结
篇6
1.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乐趣
新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要有主动学习的愿望,强调学生要喜欢学习,有兴趣学习,从中感受学习的兴趣。当一个新的事物提在孩子们面前时,求学若渴的孩子一定非常有兴趣。但,当一个他们已熟悉的字母摆在面前时,孩子还会有兴趣去研究它,探索它呢?我们说,不会。那么,如何在孩子已熟悉的事物中去激发他们新的学习热情呢?我们说,让孩子去体验他们认识事物的过程。
在教学单个拼音字母时,由于大部分学生接受过学前汉语拼音学习,课堂上往往呈现一片嘈杂声,正确的发音,非正确的发音,充斥耳旁。此时,我们一个问题(是怎样发出这个音的?)抛下去,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老师这儿来。他们会用心地听老师的发音,仔细的观察老师口型的变化。然后自己去尝试发音,去体会发音过程,探索发音方法,在已熟悉的事物上找到新的未知点,从而产生了兴趣和学习的欲望。
2.让学生把现有的经验和新的事物联系起来
在教学拼音的部件的字形时,我们除了让学生联系课文中的情境图找出与拼音部件相似之处外,还让学生回忆一下在家里、在学校里、在街上、在公园里等实际生活中与拼音部件相似的事物。此话题一出,学生的小手如林举起。他们有的说,“i”像高尔夫球杆;有的说“y”像妈妈晾衣的撑杆;还有的说:“m”像麦当劳的标记……当单调的拼音字母与实际生活中儿童感兴趣的事物结合起来的时候,学生已牢牢记住了拼音部件的样子。
3.充分利用情境图丰富学生的语言和内心感受
色彩鲜艳的情境图把学生带入了美的境界。它形象地展示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万物。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情境图训练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丰富学生的语言,并把它有机的与学习汉语拼音联系起来。学生在看图学拼音说话中,由一个词发展到一个短语,由一个短语发展到一个长句,由一个长句发展到一个句群。
新的课程标准特别重视学生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法,并乐于和人交流的培养。虽然这个要求在阅读目标中出现,但我们在看图学拼音时,就让他们去体验,去感受,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孩子们由不会表达自己内心情感到会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由不会怎样表达自己内心情感到用规范、流利的语句表达自己内心情感,速度是非常之快,训练也是初见成效的。由此,我感受到情境图在这个训练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它把形象生动的信息画面传到学生大脑中,形成初象,使他们在学习中紧密联系实际生活的内心充满感受,从而激发出孩子们对自然世界,人类诸方面的关心!
4.找出合作点,初建合作意识
新的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拼音教学中能不能进行合作式教学研究,我们在边教边摸索。通过实践,我们渐渐明白,拼音教学同样可以进行合作式学习。只不过要找准合作点,教会学生合作讨论问题,同时注意合作人数以2~4人为易。
如:我们有位老师在教学中找出合作点:①这幅图画的什么?②图下的音节读什么?③音节由什么组成的?让学生同座之问讨论。刚开始,学生同座之间不知所云。茫然坐在那里。于是这位老师手把手教两人讨论,并在全班做示范。于是学生学会了讨论。经讨论后,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语句完整多了,学习自主性也较好的体现出来。看一幅老虎图,学生说出了“一只凶猛的老虎正在四处寻食”的完整句子。然后再指导学生用音节组词,学生在合作学习实践中互相帮助,互相完善,取得了长足进步!
另外,在教学汉语拼音复习一中的我会连时,我也让学生在合作游戏中实践,在实践中复习音节。我把动物音节ya(鸭)、e(鹅)、tu(兔)、ma(马)、lu(鹿)、lu(驴)这6个音节词制成两套卡片。首先不出示卡
篇7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自于普通初级中学,学生使用的是材,教师按照材实施教学。中考模式决定了初级中学生物学课程的边沿地位。对刚进入学前专业的学生进行调查,结论是对生物学科喜欢的人数仅占5%,对微博、微信、游戏的喜欢程度远远超过对文化课的学习。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语文、数学学科很重要,但没有一个学生认为生物学科重要。光合作用是生物学的一个最基本的知识点,小学、初中都要涉及到,但到了高中入学,一个班41个学生,没有一个学生能完整回答出光合作用的过程。试想,如果这种程度去面对对世界充满新奇、喜欢花花草草、满头脑都是“为什么”的幼儿,将会是一个多么可怕的结果。学前教育专业的老师倍感肩之沉重。
二、在生物学教学中应该做到的工作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以后大多数要成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把他们培养成合格人才,需要我们作出更多的努力。
1.在教学中注重将知识点与“现象”相结合。幼儿师范学校生物学教材内容是按生物的分类系统进行编排的。我们教师在教学备课时,不能就课本讲知识,应当对与知识点相关的事物和现象进行认识和了解,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把生物学原理和生物现象结合,让学生在新知识的学习中,解释现象,揭开奥秘,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如,在传授“种子的类型”这一章节,就可以引入“转基因大豆”这个社会话题,通过认识了解转基因大豆及产品对人类的影响,引导学生对社会事物进行科学判断。2014年埃博拉病毒在非洲肆虐,老师有针对性地对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的生物学解释,更能让学生对社会实际有正确的认识。教师在教学中,传授了专业知识,也增强了学生的分析辨别能力。
2.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使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在植物分类这一章节的教学中,我们不妨让学生走入校园、走进植物园,让学生在现实中认识和辨别植物,为他们以后成为幼儿教师帮助幼儿认识身边的植物打下基础。校园的美化、校园植物角的建立、校园植物的分类挂牌,都可以让我们的学生直接参与;人们比较普遍的把“二球悬铃木”称之为“法国梧桐”,我们要在实践中把这种错误称谓纠正过来。通过对“植物光合作用”的进一步认识,用科学的原理认真到保护植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在学习了植物学后,让学生做“如何添置植物美化幼儿园环境”这个作业时,引导学生从植物的各个器官的特点分析选出适合幼儿环境的植物,使学生在有趣的、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中去进一步学习和巩固知识,也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学不是枯燥的原理、无趣的结构。生物学知识包围在我们周边与我们息息相关,还有好多生命现象需要我们去解释,还有很多生命奥秘需要我们去揭开。
3.教师需要给学生要补充新知识。教师要不断吸收新知识,丰富知识面。生物学知识在人类生存环境中是接触最密切的,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相信教师们通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都不缺乏。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技术的不断更新,新事物不断涌现:克隆、艾滋病、转基因、SARS病毒、埃博拉病毒、无眼蜗牛、生物战争、生态学等。这需要生物学老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保持个人持续发展的能力,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生物学教学对教师的需要。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兴趣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小学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着巨大的教育价值,有利于小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由于受到内外部的多种原因的影响,导致现在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法不够恰当,制约着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这种困境采取相应有效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去改善,从而让小学语文教学实现其应该有的教育价值。
一、有效教学法
(一)提高备课的有效性
语文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非常重要,要想获得有效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认真的进行课前备课准备,要通过集体备课选取优秀的备课方案,从而提高备课的有效性。
1.突出教学资源的开发
小学语文教师在备课的过程当中,要对教材资源进行高效的利用。首先在反复阅读课文之后,抓住教材之间的联系,结合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认真的设计好学生自主探究以及交流合作学习等活动。同时要注重把教材与生活资源较好的结合以来,让学生能在学习知识之后,能真正的运用到生活实际当中。最后要注意将网络资源合理的利用起来,抓住与课本有关又能吸引学生的资源引入课堂,更好的将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之中。
2.注重教学问题的生成
在备课的过程当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预计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在备课的时候只有考虑到了教学问题的生成问题,才能真正做到把提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真正的为学生的“学”而服务。
3.强调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除了要充分的考虑教学大纲的整体要求的时候,还应该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进行考虑。
(二)有效练习,深化课堂
备课是战略问题,授课是战术问题,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要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课堂上应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
1.处理好重点、难点与一般知识的关系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注重突出重点,在课堂的四十五分钟的在时间安排上,讲课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分清主次,把重点放在突出的重要位置进行课堂教学。
2.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教学中要以知识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为目的。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必须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能真正的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在老师有效的“主导”之下,自觉地配合老师,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实践过程当中不断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协调发展。
3.处理好教法与学法的关系
检测教师的课堂是否高效,关键是看学生的进步与独立性的养成,学生是否能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能自己发现问题并且对问题进行分析,最终得以解决。要实现这一目标是需要使用到各种教学方法的,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学方法应当灵活多样。
4.处理好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在这个重视的过程当中,首先老师要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感受到轻松愉快,能积极主动的与老师进行情感的交流,形成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能真正的愉快的进行自主的学习。
二、兴趣教学法
“兴趣教学”就是充分调动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使教师善教、学生乐学。在师生融洽合作的气氛中,学生得到生动、活泼而主动地全面发展的教育。
(一)教师的“善教”
教师的“善教”是激发学生兴趣并乐学的前提,“善教”应该在善于学习,善钻教材、善研教法上下功夫。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态度和教学方法。因此,小学语文老师也要不断的进行学习,善于思考和钻研。
1.提高个人素质
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我们要让学生全面发展,自己也要不断的发展才行,通过学习,让自己从专业型向复合型发展,通过各种知识技能的学习,不断的进行充电。同时,也应该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让自己的教学不断有新意。因此,提高教师的个人素质,不断的吸取新的知识,才能运用丰富的知识去真正的对学生进行趣味教学。
2.善于钻研教材
小学语文教师要做到善教,还要做到善钻教材、善研教法。善钻教材是指教师掌握了钻研教材的规律,将书中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力求做到师生的和谐统一,教法与学法统一,知识与能力统一,认识的构建与情感教学的统一。要做到这些就要找准学习目标进行导向,找到可供创设的情景进行整体感知善研教法。
3.善于研究教法
善研教法是为了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我们要力求教法与学法和谐统一,那么教师既要研究学生又要研究自己。研究学生是从认识规律去达到教师的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意志、情感的目的;研究自己是为了发现自己的优势,从而在教学中扬长补短,在钻研教材,吸取别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带有个人特色的、创新的教学方法。
(二)学生的“乐学”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善教”的结果;学生的学习之乐,是“兴趣教学”课堂追求的乐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从学生的课堂反应,课堂气氛中去发现。老师做到了“善教”就能慢慢地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自主的进行学习,通过刻苦学习,从而获得优异的学习成绩。学习要想获得成功,是一件长期的艰苦的过程,特别是小学语文的学习,学生只有真正的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才会不断地付出辛苦和努力,而在这个过程当中,体会到更多的学习带来的快乐。
四、小结
目前,对于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的研究很多,其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能轻松快乐的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能体会到学习带来的乐趣,最终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小学语文教师真正运用“有效教学法”和“兴趣教学法”,是能为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并且取得有效教学成果的不错的选择。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真善美 涵养提高
一、汉语言文字的基本功能
文字的起源,从远古的壁画、岩画发展到甲骨文象形文字阶段,是汉语言文字的诞生过程。古人发明了文字以后的最初时期,文字的最初功能是表达、传播人类智力发展后所产生的思想,这种思想远远超乎肢体语言、表情和声音所能表达的思想。不仅以数字替代记事的结绳,还把各种亲历的所见所闻,用文字记述下来,可以使读者再现记述者的所见所闻。这个时期,文字的功能主要是记录、传播思想的工具,它开拓了人类思想交流的广阔天地。文学是通过文字,把人类的复杂的思想感情表述、升华、再创造的过程。它极大的开发了人类的思想空间,为启迪人类智慧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与推动作用。汉语言文学的追求,其实就是文学的追求,文学是没有界限的,虽然有形式的差别,但是主题和本质上还是一致的。文学所追求的,我们中国的文学自然也会去追求。汉语言文学比其它文学类别发展的早,发展的也更全面以及漫长。在漫长的中华文明之中,汉语言文学形成了其特有的形式以及风格特征,但是和世界文学一样,其所追求,无外乎三者:真、善、美。 二、小学语文教学创新,其目的在于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并为学生以后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的根基。
(一)让小学生从小就明白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也影响和改变着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习惯。今天,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改变教学方式,以适应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接受习惯,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的迫切任务。帮助学生从传统的机械化的“读、写、记”的方式中走出来,教会学生如何成为是学习的主人,自主选择怎样学习、用什么方法去学习等,成为创新教学的关键。惟其如此,才能培养出学生大胆发言的勇气,让他们在课堂教学中敢想敢说、敢想敢问、并积极活跃思维,且踊跃发表个人看法。以此达到最大限度地释放学生潜能,提高教学效果之目的。
只有帮助学生明白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学生才会主动去进行课前预习,阅读报刊,增长和积累知识,并积极发问,拓宽眼界,并养成在碰到美妙的语句时记录与记忆的好习惯。
(二)最大限度发挥课本的作用
语文教育的目的,不是为教文本而教文本。而是在于教学过程中,能以文本为出发点,把文本当做学生学习的载体。要进行创新教学,就得最大限度发挥课本的载体作用,要以文本为线索,采用发散教学,全面补充知识,向四周发散、扩充,这样才能让文本摆脱传统教学中的“静态”样式,变得有“生命”,生机勃勃。
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能够改变传统的以师为尊,以老师为中心的传统思维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超越教师。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教师引领和点拨后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学会批判,最终让学生自主学习。此外,教师还要能超越课堂,改变传统的把教室作为唯一学习场所的状况。要把心理的、物理的、虚拟的世界作为学习的资源,把这些溶入课堂,从而将学习的课堂变成广阔的世界,让教学真正以人为本。
(三)努力做好学生潜能开发
班级授课制的最大特点是,一师多生。面对几十个互有差异的学生,如何将潜能的开发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这是摆在教师面前的大难题。如何更进一步地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成为处理问题的关键。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民主作风。这就意味着允许学生的差异性凸显出来,并将之视为一种良好的学习资源,在集体教学中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必然成为创新教学的一大亮点。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心设计问题。作为引导,可以允许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反复阅读研究,并提出自己的看法,甚至可以设计一些问题来教别的同学。这也很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小学语文探究学习所需的环境氛围,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较之传统的教学方式,这显然更能让学生自由地把学习的内容聚焦到自己感兴趣的那一部分,各取所需,各尽其能,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因此而扬长避短。这就很好地调动了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并达到了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潜能的目的。
(四)借助书法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我们国家正在大力提倡在中小学生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更要立足于实践创新。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多局限于语文教学本身谈创新,往往忽略了书法学习之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的巨大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既要精心设计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中得到发展,更要利用其强烈的表现欲,将学生推向展示的舞台,使其能在尽情展示自己风采的同时也驰骋其创新思维。同时,语文教师也要充分认识到书法的学习对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只要我们想把字写好,这个动机一出现,创新意识便已经调动。一个字能写出多少种样子来,可以说是千变万化,创新无限。由学习书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要比刻意地寻求其他方式更为切合实际,更为有效果。国家倡导在学生中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许多人只注意到其他形式,而忽略了书法学习中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潜能与作用。
三、结语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当要站在一个既要继承传统教学优点,又要结合当代学生的接受习惯和思维方式,有所创新的高度去看待语文教学,全方位地感悟教学,各角度感悟学生,以学生文本,善于去发现其内心之于知识的真正渴求所在,才能达到教学创新,提高教学质量,真正达到既教书,又育人之目的。语言文学作为世界文学的代表 ,是中国长达5000年的人类文明的 结晶,也是中国人修养形态的客观沉淀,对国人的修养起着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人的修养[J].工人出版社.2008年10月
[2]侯正林. 汉语言文学教学探讨[J].教与学,2009(6).
篇10
(一)听说能力的培养是幼儿英语教育的重心
幼儿期的语言习得源于听说,也就是口语交流,而读写能力则需要幼儿的智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才可以在听说的基础上获得发展,第二语言习得也不例外。幼儿期作为语音发展的关键阶段,使其更容易获得第二语言觉知。如果这一时期幼儿有足够的机会进行听说训练,不仅有益于培养其语音意识,也将成为其进一步交流的基础。其中“说”不仪反映了幼儿对语言信息的理解和幼儿外语信息加工水平,同时也是幼儿运用外语的主要形式,体现了语用价值。因此,对幼儿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幼儿英语教育的重心,也是衡量幼儿英语教育水平的主要指标。
(二)交流能力是幼儿英语教育的关键
充足的运用是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基础,相关研究认为幼儿的英语学习必须在运用中进行。由于幼儿的学习离不开日常生活整合,因此在生活中进行英语会话练习是幼儿英语语言习得的重要手段。所以必须加强以听说为基础的幼儿英语语用能力也就是交流能力,这也是幼儿英语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
(三)多元文化意识和知识是幼儿英语教育的深层次要求
通过幼儿英语教育,丰富幼儿的多元文化知识,培养其多元文化意识,是学前英语教育的深层次要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幼儿在学习英语的同时需要通过不同途径对异域文化和风俗习惯进行了解,逐步培养幼儿的多元文化意识以及开放和兼容性格,有利于培养幼儿合作精神,以适应全球化发展的要求。此外多元文化教育也是对外语教育本身提出的更高要求,使其脱离英语作为单纯的语言工具的狭隘范围,从而使学前儿童的英语学习具有更为广泛的价值。
二、幼儿外语教育对教师的基本素质的要求
教师在幼儿外语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内心世界丰富多彩的儿童时,如何调动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比知识的传授更重要,因此英语教师必须具备包括专业知识在内的综合素质。
(一)心理素质
首先,学前英语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观察能力和敏捷的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对幼儿的表情和以及行为上的变化进行及时准确的捕捉,并依据这些变化对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进行相应的调整,进而吸引幼儿的注意,并将其思维时刻引向教学活动的中心。其次,学前英语教师必须具有富于感染力性格魅力。学前儿童的英语学习以形象思维为主,这就需要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扮演导演和演员的双重角色。在教学中英语教师要像演员一样富有感染力,通过综合调动语言、体态、表情等各种要素以引起幼儿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最后,教师要对儿童有一颗爱心,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用心灵来感受和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并依此为情感基础,真正与儿童建立起密切的情感联系,以情感体验为纽带使儿童获得学习知识的快乐感。
(二)语言素质
首先是英语知识。任何语言都是由形式和意义两个部分组成一种符号系统,并由二者的相互关系构成语言系统。因此不论通过何种方式进行英语学习,都不可避免地要去结识相应的语言规则,同时还需要学习和掌握构成该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等各项基本要素,因此英语知识是一个幼儿英语教师的必备素质;其次是英语技能。英语技能包括听、说、读、写、译五种基本技能。这些技能不仅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的,同时也是英语教学的主要手段。而其中的听说能力对于学前英语教师更为重要,毕竟听说能力开发是学前英语教育的重心;最后是文化背景知识。语言运用能力是幼儿英语水平的重要的标志。而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因此学前英语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英语基本技能还需要了解英语母语社会的文化。实际上,学习语言与了解相应的文化也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三)教育理论和技能素质
作为一名优秀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学前英语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还要具备扎实的教育理论和技能素质。首先幼儿英语教师要具备学前教育理论知识。学前教育理论知识,包括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卫生学以及学前组织管理学等知识。只有掌握这些知识,才能能根据儿童智能发展特点和外语知识特点进行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是要掌握幼儿教育的基本技能。例如,幼儿英语教师要掌握基本的乐理知识和舞蹈知识,在教学方面要具有边弹边唱、伴奏、编舞的能力和音乐教学的技能技巧。
三、幼儿外语教师培养的基本策略
(一)英语教师的幼教化
1.培养思路
幼儿英语师资问题是影响着幼儿英语启蒙教育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鉴于社会上闲置的英语专业的毕业生数量较大,可以作为幼儿英语教学的重要师资来源。但她们绝大多数不是幼儿师范毕业,甚至不是师范专业的毕业生。这一群体的优点是具有良好的外语基础,缺点是不熟悉幼儿教育。针对上述情况,可以考虑此类闲置的英语人才经过适当的培训后充实到幼儿英语教师队伍中去。
2.培养方法
一是聘请幼儿英语教育方面的专家、教授以及优秀的幼儿英语教师,对这些毕业生进行岗前培训。培养重点放在幼儿英语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上。二是组织幼儿英语教学方法的培训和研讨,积极引导他们进行教学方法、教学技巧、教学手段运用的创新设计和实验。
3.培养目标和要求
首先,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力求简明、实用。如:基本知识以学前心理学、教育学的实际应用为主;其次是双基训练和教学实际相结合,培训活动尽量放在课堂上,通过授课教师与培训学员教学互动,促进学员感知和领悟所学知识;最后是学员在工作中提高的能力,例如如何多向其他教师学习、观摩,这是学员上岗之后逐步成熟的又一捷径。
(二)学前教师英教化
1.培养思路
随着学前教育的迅速发展和幼儿园英语课程的普及,幼儿英语师资短缺问题十分突出。而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每所幼儿园都配备专职的英语教师并不现实,解决的另一条途径就是对部分在职年轻的教师进行英语技能培训,也就是“学前教师英教化”。这种方式为解决幼儿英语教师短缺提供了新思路,并有助于教师与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进行英语交流。
2.培养要求和方法
首先在培训内容上坚持基本性,实践上坚持速成性。我国的幼儿教师多为幼师毕业,通过系统培训,胜任幼儿英语教学不存在任何问题。唯一的欠缺就是英语语音基础和英语教学方法。因此,具体培训内容应以此为重点,保证培训质量和实用性。其次在培训时间和培训方式上,要考虑幼儿园的工作特点,采用节假日培训、邀请专家上门培训以及到先进幼儿园观摩学习等多种方式灵活进行。
(三)幼儿英语师资正规学历教育
幼儿英语师资正规学历教育是最终解决幼儿英语师资问题的根本途径。目前,部分大学已经开设了“学前英语师资专业”。这些专业在课程的设置上不仅注重幼师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同时还对英语课程学习进行重点强化。在课堂教学上较多采用“模拟教学”的方式,注重学生的实习和实训。在设置内容丰富、贴近幼儿英语教学实际的校内学习和实践活动外,还鼓励学生积极到幼儿园进行教学实践活动。经过这种教育模式培养的毕业,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毕业后完全能胜任幼儿英语教学工作。
(四)幼儿英语教育科研及教研活动
幼儿英语教育科研及教研活动是提高幼儿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方式。通过相关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幼儿英语教师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同时还能及时了解幼儿英语教育的最新动态。教研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力求丰富多彩,通过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学与科研水平。
四、学前双语教育师资培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培训与资格认证
学前双语教育师资是幼儿园理想的英语教师,也就是幼儿教师英语化,英语教师幼儿教育化。而打破单一的教师培训体系,实行幼儿教师培训一体化,将幼儿教师的职前与在职双语教师培训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并建立多样化的幼儿双语教师培训体系,为幼儿英语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师资保证。持证上岗是目前我国对幼儿教育的明确要求,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及时出台“幼儿园英语教师任职资格”方面的文件,对幼儿英语教育的师资规范问题进行界定。
(二)将培训与研究结合
相关教育研究的进步,是幼儿英语教育健康发展的理论保障,因此在幼儿英语师资培训中要力求推广相关的研究成果,把幼儿英语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师资培训的内容。幼儿英语教育科研与师资培训的整合,一方面可以通过将幼儿英语教育研究与师资培训同步进行,通过研究活动达到培训目标;另一方面也可以将幼儿英语教育研究与师资培训异步进行,在活动过程中,要求在职幼儿教师能将研究成果在教学实践中应用和完善;培训主讲教师的要能通过在职教师的教学经验反馈,积极捕捉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明确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