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设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10 14:03: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封面设计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国传统绘画主张“作画贵在立意”,封面设计同样需要重视立意。立意的高峻、深远、奇巧,往往直接决定了封面整体形象的品位与格调。绝妙的立意不仅能体现出书刊的主要内容和思想内涵,还能展现出回味无穷,余音绕梁的艺术美感。封面设计的立意来自书刊内容,反映着书刊的主题精神,这就需要设计者充分熟悉书刊的内容、主题、性质、特色和风格,认真寻找故事和情节之中同封面设计相关的主要信息,精心概括和凝练书刊的主题,按照自身的创作方式,将其进行萃取和升华。设计者越是对书刊内容、主题理解透彻、深入,就越有自由、丰富的创作空间去设计封面。这就是所谓的“入乎其中,出乎其外”。封面设计的立意还需要以情动人,寄情写意。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表面看来,艺术形象是“无情物”,实际上无一不包含着艺术家感情的因子。一个封面设计者,只有在书刊中找到能够激发和唤醒自身情感的形象,才能表现出强烈的创作欲望,进而完成艺术创作。所以说,正是基于设计者对书刊内容描绘形象的情感共鸣,封面表现出的艺术形象才拥有感人的魅力。
二、封面设计的构图
如果说立意是为了给封面设计确定主题思想,创造美妙、深邃的意境,那么构图就是将这些思想和意境落实在一张或大或小的纸的平面空间内,使其以形象化的符号展现出来。通俗地讲,构图就像是建筑物中由钢筋和水泥搭建的主体结构。好的构图,必须如实而充分地体现封面设计者的艺术情感和意境空间。在封面设计中,如何实现成功的构图,笔者认为,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和规律:
1.解决平面空间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做到主次分明。
在封面设计的构图中,将组成平面的各个部分有机分配,进行合理安排,通过“分散和呼应”、“比例与权衡”的方法使其形成整体效果,产生整体效果大于局部效果的作用。
2.形象组合力求删繁就简,讲究疏密得当。
在构图时,对于形象和元素的选取和运用,务必做到删繁就简。封面构图的形象和元素越精炼越好,要以简练的艺术语言达到准确表达立意的目的,所谓“妙语者不必多言”。但需注意,若将删繁就简当作简单粗暴地做减法,就会使构图失之空洞无物。在整体布局的规划中,还需要注意将形象和元素安排得疏密得当、错落有致,疏处要“一马平川”,密处能“间不容发”。
3.打破有限空间,构建无穷意境。
封面的平面空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空间内体现设计者无限的艺术境界,正是封面设计中构图工作的要义所在。封面设计蕴含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往往要到封面形象和元素之外去寻找,那种含而不露、引而不发的独特意境,突破了封面构图的有限空间,带给人无穷无尽的艺术享受。
三、封面设计的形式
篇2
所谓意味深长,是指以设计的文字、图形和色彩为基础,利用比喻、联想和想象等方式,体现出来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而中国艺术创作素来有寓意的传统,很多创作者都在书籍封面设计中体现出了这种寓意特点,从而获得了意味深长的艺术效果。联想是指从一个事物推想到另一个事物的心理过程,其能够给欣赏者以极大的想象空间,使设计的深意得到突出表达。如话剧《赛金花》的封面设计选用了一座大炮对着老北京城墙的图案。赛金花是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女子,面对八国联军的侵华,为保护北京城和北京市民做出了积极的努力。此处用一门大炮来代表八国联军,用古老的北京城楼代表赛金花和她的生活环境,使人不禁联想到了当时环境的复杂和危险,设计者以此来体现对赛金花所做贡献的肯定。
比喻是把甲比作乙,甲和乙在本质上有着相同的特征,通过这种比喻能够使原本抽象的概念形象地表达出来。如曹辛之所设计的《九叶集》,其是一部当时九位进步诗人的诗歌合集,曹辛之别出心裁,用略带抽象的手法画出了一棵大树。这棵大树枝干粗壮,枝叶繁茂,而且恰好有九片叶子,而且每片叶子造型各不相同,曹辛之以此来比喻这九位诗人,告诉读者他们的诗歌创作是植根于生活这片热土的,所以才能够枝繁叶茂,而且每个人的诗歌都是独具特色的,各有各的风格。
象征是指用甲表现乙的形式。鲁迅的《坟》创作完成后,很多设计者的封面设计都难以让他满意,原因在于多数设计都过于直白,没有象征意味,不能和杂文本身相配合。最终封面还是选定了陶元庆的设计,此设计的画面使用两个土灰色的三角形作为坟墓,将几个细长的圆锥体作为坟地里的树木,并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了一个棺材的侧影。单看画面,我们难以看出其描绘的是一座坟墓,但是联系到书籍的名字,就能够体会到设计者的深意:其描绘出来的是一个象征的坟墓,即封建文化的坟墓,令人回味无穷。
2.中西合璧
时期,正是中国文化发展的转型时期,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现代艺术思潮和中国传统艺术思想发生了交融,使得书籍封面设计走进了一个兼容并蓄和多元发展的时期。面对这种形式,鲁迅、丰子恺、陶元庆、郑川谷等都纷纷开始了关注西方现代美术和中国传统设计的融合,并在中西方两种文化中找到了一种平衡,使作品呈现出了中西合璧的面貌,大大扩展了意境的审美表现。
如丰子恺为《护生画集》所设计的封面。其选用了莲花,并将和蜻蜓作为主要的表现素材,将莲花进行有规律的排列,并将画面底部中央的一朵莲花上的长方形空间作为题写书名处。而该长方形两旁的莲花则是左右对称的,这表现出一种整洁的美感。而且为了防止这种整洁过于规整,设计者又画上了几只蜻蜓穿插在连花丛中。之所以选用莲花,是因为其在日本留学时期,对日本艺术中莲花的含义有了深刻的了解,其正好和画集本身所表达出的意境相一致,体现出了一种出淤泥而不染的情操和圣洁唯美的感受。
又如,叶灵凤为《戈壁》所做的封面设计,就明显表现出了一种超现实主义风格。超现实主义倡导将迷惑、错觉、灵感等无意识或下意识用形状表现出来。而这幅作品中充满了各种黑色的、不规则的形状,长方形、三角形、圆形、多边形等无所不包,让人摸不透其所要表达的真实含义。而且耐人寻味的是,戈壁本是寸草不生的荒漠,此处却使用了浅绿色来表现,体现出了一种矛盾、复杂的心理。再如,曹辛之于1945年创作的《江之歌》封面设计。其先是用抽象主义的手法画出了一条河流,以三条1厘米宽的波浪线以斜构图的形式描绘出了河水的湍急。而在这湍急的“水流”之上,却是三个纤细的宋体字,即书名“江之歌”。如果说采用表现主义手法表现出的是河流的湍急,给人以震撼之感的话,那么这三个纤细的宋体字则给人以清新和飘逸的美感,两者在变化中呼应、对照,这种构图、色调给人一种明朗、深远、视野宽广的感觉。所以说,时期的书籍封面设计,并没有在文化的碰撞中走向极端,而是充分挖掘两者的优秀质素,使封面设计呈现出了一种中西合璧之美。
篇3
目前船舶动力舱通风采用常规机械通风、机械通风结合循环冷却装置通风、射流通风三种方式。三种通风方式各有特点,不同的船舶根据需求采用不同的方式。国际上将空气射流通风技术的设计思想普遍应用于船舶通风系统设计中已有几十年的历史,欧美公司,如ABB公司、约克公司、荷兰H&H公司,均在其设计的船舶机舱通风系统中采用了此类通风技术。其中瑞典ABB公司在空气射流通风技术原理上开发出的Dirivent系统,已广泛应用于船舶货舱、机械舱室和机舱的空调通风或机械通风系统中。目前国内水面船舶机舱通风系统设计主要有三种形式:全新风系统、循环冷却加新风系统及射流通风三种设计方法。无论哪种形式,通风的目的均在于一是排除舱室的热空气,使温度满足设计要求;二是满足机器和工作人员对新鲜空气的需求。
二、机舱通风系统设计
1.舱室通风量的计算
一般考虑主机、发电机、排气管辐射热及其它设备的散热量之和Q,船型较大时,还考虑舱壁传导热。带走此部分热量所需的通风量。
2.通风形式的比较
(1)全新风系统全新风系统设计顾名思义,利用风机将舱内污浊空气排出至舱外,将舱外的新鲜空气引至舱内。总风量的确定一要满足排出舱内热负荷,二要满足换气次数的要求。也就是3.1中两种计算方法中的较大者。机舱内进风大于排风的设计,为正压设计。对于有舱内进气要求的机舱,一般采用正压设计。无进气要求时,为防止机舱高热高湿气体进到其它住舱等舱室,一般机舱采用负压设计,即排气量略大于进气量的设计。全新风系统设计由于大量新风进到舱内,在排出机舱内设备发热量的同时,可以保证舱室的新风量。但由于风量较大,需单独设置进排风风机室,独立的进排气围井通道,占用较多的总体资源。由于风量较高,风机噪声较高,风管内风速也较高,整个舱室内的通风噪声相应升高。由于机舱内发热设备较多,空间布置紧凑,采用风管送排风时,容易造成机舱内空间布置特别紧张,局部区域风管无法送至,造成局部温度过高。部分水面船舶设计中,未设置进排风管,仅设置了进排风室,风机将外界空气吸入至机舱顶部某一个部位(首部或尾部),另一端设置排风风机将舱内热空气排出。此种设计更难保证机舱内布风及温度的均匀性。
(2)循环冷却加新风系统由于海水的比热容比空气大,利用海水将舱室内发热量带走的方式必然可以减少舱室通风量,从而降低舱室风管大小及降低风速,减少噪声。某型船上,采用了两套循环冷却通风装置,同时采用风机进行机械通风处理。由于海水的温度常年在20℃左右,而外界环境温度则波动较大,一般在外界达到35℃左右时,海水还能保持在25℃左右。因此此种方式,可大大降低机舱内的温度。外界新风虽然较全新风设计有所减少,但换气次数仍可保证15次/h左右,满足人员对新鲜空气的需求的同时,仍可保持舱内的污浊物浓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由于有闭式循环冷却,在外界新风切断的情况下,仍可保持舱内温度最高温度不超过50℃左右。此种形式的设计有利于在需要保持密闭的情况下进行对外关闭[2]。
(3)射流通风射流通风系统的设计主要在于布风形式上,其原理是通过射流喷咀本身的特性,射出高速气流,诱导和驱动其周围的空气向前运动;并通过喷咀的布置及方向,对舱内气流进行组织,从而确保机舱内的温度分布均匀及良好的通风效果。射流喷嘴出口流速可高达40m/s,理论上1倍的空气可诱导带动10倍以上空气流动,因此射流通风可大大减少舱内的风管大小。同时,由于末端射流风管较小,喷嘴可调,大大增加了布置的灵活性,使得舱室内很少出现通风死角[3]。但是,目前射流通风多是全新风设计,需要较大的围井,较大的进风风机,排风风机,较高压头的射流风机,较大的进风风机室,排风风机室,同时还要考虑消声降噪。在减少机舱内风管布置位置的同时,增加了风机室、围井等的总体资源。
三、总结
机舱通风系统的三种形式,无论是哪一种,均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针对不同的船型,要根据具体的船型及各自总体规划和要求,来决定具体选用哪一种设计形式。
(1)机舱全新风系统设计要充分考虑进排气道设置,提前规划,并充分考虑气流组织问题,避免气流短路而出现局部高温。
(2)对于特殊情况下有密闭要求的水面船舶,可采用循环冷却加新风系统设计。
篇4
关键词:图形化,视觉化,易读性,商品化
1.图形在书籍封面设计中应用的重要性
封面设计是人们对书籍的最初印象,在书籍装帧设计中,占有不容忽视的位置。它的作用不光是保护、装饰、美化书籍,而且更重要的是承载书籍形象、反映书籍的内容和形式。而在所有的视觉信息当中,图形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凸显方式,纵观市场上可以看到的书籍封面设计,无不充斥着以图形为主流的形式,宣告着读图时代的到来。
图形是书籍封面设计中能够强化主题的一种重要元素。好的封面图形设计应该在审美的基础具有强烈的视觉震撼力,让人耳目一新。在书籍封面图形设计中最重要的是研读封面图形与书籍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创作出符合读者审美要求、具有时代感的封面设计。不能仅仅只是图片的华丽拼接,而是书籍内容精髓的视觉形象化的再现体现作品气质,使作品得到升华。因此图形在书籍封面设计的潜力是巨大的,好的图形是一本书形象的体现,对书籍封面设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图形在书籍封面设计应用的形式
图形的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其表现的形式,只有变化翻新的图形应用手段,才能不断的刺激读者和消费者的视觉。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只有满足人们视觉更替的需求。才能真正抓住当代设计的脉搏。论文格式。然而在书籍封面设计的领域图形应用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体系,在此体系之下,具体对以下几种应用形式进行分析。
2.1规则及不规则图形在书籍封面设计中的应用
根据一般情况,在书籍封面设计中,规则和不规则构成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这种互补关系有着格式塔心理学上的深层依据。规则的图形倾向于稳定、静止、秩序、规律,但一味强调规则会导致画面语言的单调和刻板;不规则的图形倾向于活泼、生动,但走向极端就会干扰正常的视觉秩序。秩序感是人们审美知觉活动中的一条最基本心理学原则,在这种知觉过程中,过于单调常见的图像引不起人的知觉兴趣,太杂乱的图像又使人茫然,因此书籍封面图形设计的审美要求就建立在这种简单与复杂、规则与不规则之间。论文格式。所以不规则图形在书籍封面设计中的灵活应用可以让其变的灵活多变。很好的应用规则及不规则会让书籍封面设计产生活跃的气氛,会带动阅读者的情绪。论文格式。巧妙的应用规则及不规则图形会让封面整个版面的气氛活跃起来。
2.2正负图形在书籍封面设计中的应用
正负图形是平面设计设计所特有的设计手段,以自己独特的具有很强感染力的简洁图形语言传达多重信息,通过逆向思维深化读者印象。这种图形之间巧妙、奇特的构合,要比精确地描绘物像更为不易,在全神贯注于一个物形的同时又能注意到之外的空白处所形成的负形,让视觉进行多重阅读,在图形中寻找、回味,领略其中的妙处,是图形创意特有的亮点。将这样的视觉语言引入到书籍封面设计当中,必然在短时间内吸引读者的视线,不仅如此,读者还会在图形的寻找、玩味过程中体会设计师的设计意图,更加完善的理解设计主题。
2.3变异图形在书籍封面设计中的应用
在现代书籍封面设计中设计师们除了运用写实图形﹑变形图形来表达自己的设计意图外,还常常运用变异图形这一比较特殊的构形手法来表达自己特有的设计意图。在图形设计中循规蹈矩的美丽图片虽然因能轻松的给人和谐,安定的视觉享受,而被广大读者所接受,但是在视觉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沉闷缺乏变化的形象难以激起人们了解它们的愿望,大脑会把司空见惯的常规信息处理掉,而把更加新鲜有趣,人们未经熟悉的需要学习了解的信息储备起来。变异图形是一种不同于常规的图形,是在传统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变异的一种图形,由于其反传统的思维方法、超常规的构形方式,对于夸张、变形和奇特的形象,视觉和大脑都会处于紧张和兴奋状态,记忆将它存储的可能性显然更大。变异图形设计正是利用了视知觉的这一特点,把寻常的东西设计成与我们的习惯性思维相背离的不寻常形象, 它的反常立刻吸引人们的注意,复杂怪异的形象使人产生某种联想并给予其个性化的寓意和象征,使审美境界又上了一个层次。在消费市场上也在不断的获的认可。
2.4文字图形在书籍封面设计中的应用
文字的图形化设计,是以文字为基点从而进行的设计,把文字进行图形化的设计,是以文字的意思和大体的造型,来体现的,所以文字的图形化设计,会让文字有另一种新的视觉表现,突破他以往的造型,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视觉表现。
使文字的图像化设计具有文字传词答意的准确性的同时又同时具有图形语言表达的抽象性。文字的图形化在现代书籍封面设计中应用的非常广泛,同样也能够达到精准的传达书籍内容信息的意图。把文字本身当作一种图形来对待,再加上其本身的文字内涵进行图形变化含义的延伸。在汉字结构上的图形化,创意化,让人们对已有的汉字熟悉的基础上想象变化后的另一种含义。
3.书籍封面设计传统图形与现代图形的结合
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中国书籍封面设计要想融入国际现代设计的大舞台,更好地与世界设计进行交流、沟通,成为世界艺术舞台上的一朵奇葩,就必须在加快熟悉国际通用的设计语言的同时,深度挖掘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并对两者进行有益的补充、结构、重组。传统图形(纹样)在书籍封面的应用让书籍封面变的有内涵,体现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
传统的图形加以视觉的表现手法,从新的打散、分割后就变的非常现代化,非常的新颖。传统的图形与现代的图形相结合本身就非常符合中国的国情,会让书籍封面设计本身就非常的具有表现力,很有穿透性,视觉冲击力强。
4.结论
图形设计在书籍的封面设计中起到了很大帮助,因为他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功能,甚至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将书籍封面设计图形化,视觉化,在第一时间就引起人们关注的焦点,从而使书籍在市场上占有主导地位,所以只有把图形设计依附在书籍封面设计,才可能使书籍被人们记住,因而图形在书籍封面设计的应用是有很大前景。
参考文献
[1]岳虹.平面设计之图形设计浅谈.西北美术出版社,2005.
[2]刘赞爱,刘婷.传统艺术对现代艺术的启示.装饰,2004.
[3]孙彤辉.书装设计.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4]王友江.平面设计基础.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5]邱承德,邱世红.书籍装帧书设计.印刷工业出版社,2007.
篇5
论文内容摘要:本文论述了图形语言对于书籍设计的重要作用,并认为书籍设计中的图形因素已成为读图时代传递文化信息的“超导体”。
书籍艺术与图形图像的结合源于书籍的产生。中国上古“结绳契刻”应算得上是最早的书,它以图形的形式传达原始的信息。清叶德辉《书林清话》中称:“古以图书并称,凡有书必有图。”图与书自有书以来息息相关。书籍与书籍艺术中的图形因素无疑成为读图时代与文字表达包融并进中传递文化与信息的“超导体”。
一、封面设计的图形与主题
封面设计中主题图形的编辑运用,重在“尽意”,即浓缩主题而“以象生意”。主题图形的运用,是设计师对图形的艺术性及社会性的综合认知,是对图形的理性的选择、提炼、编辑加工及研究探索的过程,能直接体现“翻译”书籍的主题思想。用在封面中的主题图形以插图和摄影作品最为常见。
杉浦康平《造型的诞生》的封面设计,以近乎“形而上”的形态出现:佛光、祥云、日、月、天、地万物合一,混然天成。在图形被视觉感知的同时似可聆听到一种图像与宇宙的声音,这一“世界万物照应剧场”给读者以广博、深邃、具象与抽象、现实与神交集融汇之感,一种神秘的思维遐想和视觉愉悦。
斯洛文尼亚的阿莱斯·艾尔雅维茨在其所着的《图像时代》中有一句话值得深思:“我从不阅读,只是看看图画而已。”图形作为一种“国际语言”体现在封面设计中还有利于书籍的国际交流、艺术交流,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书籍的世界性版权贸易。
二、封面设计中的“设计图形”
设计图形是艺术性与科学技术性相结合的图形,与前面所提到的“自然图形”相对,亦称“人工图形”。主要包括具有象征意义和形式的创意图形、符号和纹饰等。设计图形具有强烈的文本性、艺术性、针对性和表现力,是设计师借用造型艺术的思维和联想,归纳、演绎,提取一般性中的特殊性“抽象”而获得的 “有意味的形式”。从“书籍设计学”角度来看,设计图形对提高书籍的艺术品位、欣赏层面、阅读功能、收藏价值,都具有独特意义。
设计图形在封面上的应用还可解决对“书装”这一领域的模糊认识问题,当今的“封面设计”、“装帧设计”、“平面设计”等混乱称谓也反映了设计者的水平参差不齐。
三、纹饰、符号的运用
纹饰、符号可称为“纯粹艺术”形式,且东西方差别明显,各自特征鲜明。我国出版的典籍、文献、文学艺术类书籍,具有较高精神内涵的书籍,设计师可依类选择,合理运用。
中国的传统纹样大都出现于器物与服饰之上,有几何纹、动物纹、植物纹、云纹、水纹、火纹等,或纯正质朴、神秘狞厉,或雍容大度、典雅秀丽,是非常值得现代艺术设计借鉴的设计语言。从传统器物、纹样、服饰中提取这些纹饰或根据某一因素演化、设计出的艺术语言,其装饰效果最能出神入化。
随着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中国当代书籍设计,尤其是高品位书籍,很多都运用了纹饰装饰。巧妙、合理的运用,对烘托书籍的文化气氛,增强书籍的书卷之气,表达内容主题,以及弘扬民族艺术都有极大的帮助。
西方书籍是最早使用纹饰装饰的。中世纪时期的羊皮书,其插图分三种类型 :一为首写字母装饰,二为框饰,三为插图,其中框饰部分多由纹饰组成。我国书籍设计的封面设计纹饰因素从“五四”开始,常规的封面形态也主要源于西方。从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新文学作品系列《书影》中不难看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封面作品已开始采用纹饰装饰。
符号在书籍设计中也较为常用。“符号学”中的“能指”和“所指”对艺术作品设计创作以及作品识别、寓意、信息等功能和形式有重要意义,因为符号亦是一种语言。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严羽论唐诗“言有尽而意无穷”,书籍设计的书脊与书口设计也是如此。
书脊又称书背或背封。中国传统书籍“包背装”具备书脊特征,传统线装书订口与锁线露于外面虽无书脊特征,却构成独具特色的中国书籍的艺术风格,传达了中国书籍文化的个性信息。今天的精装书、简装书为书脊设计提供了信息与设计平台。杉浦康平曾形象地把书脊比喻为封面与书底间相互关联的“意向箱” :从设计角度看,它连系了封面与封底的整体性 ;从表达信息的功能看,封面与封底的信息因素通过书脊一并表达。书籍竖立于书架上,给人第一印象、传达第一信息的便是书脊,可谓“方寸之地,包容万物”。
设计讲究的书脊立于书架之上,能够传递给读者多种信息。书脊设计选取的图形、饰纹及符号等设计语言的意义远在文字表达之外,表达“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意。书脊已越来越受书籍设计师的重视。
篇6
关键词:精品期刊探究
一.精挑细选文章
众所周知,科技期刊是科技工作者发表科研成果、学术研究成果以及一些观点的场所,众多的文章汇集于此,什么是好文章?有什么标准?
(1).行业最新成果。毋庸置疑,科技期刊不是文学作品,同样的事情可以重复论述而毫无新意,要有创新点,要有以前论文中没有涉及到的东西,或者有涉及但你的观点有新意,这就要求编辑对期刊所涉及的行业动向了如指掌,如何做到这一点?①经常参加各种行业会议,了解行业最新动向;②是本专业的杂家,有较为扎实的功底;③广博群书,不断累积专业知识,不落伍;④发挥杂志外审人员的作用;⑤善于扑捉到文章中的创新点。
(2).文章文笔通畅,论述全面、客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具备学术研究所必需的理论及实验数据。
(3).基金项目成果或阶段性成果。基金项目的审批比较严格,申报成功,即意味着有一点的先进性,编辑所做的工作是跟踪课题组的工作进程,随时扑捉到研究过程中的新动向,结交朋友,为下一步发表文章做好准备工作。
(4).从实践工作中总结出的成果、做法。好的论文很多来自于实践,有过程、有结果,可操作性很强。可能没有很深奥的理论,但因为是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很有实际价值,这方面的文章很受读者欢迎。
值班编辑定下了本期发表文章后,各责任编辑即进入编辑文章的过程。首先是校对,各编辑部对于校对各有不同的方法,有的3校,有的5校,甚至有的7校,不管多少校,目的只有一个:减少差错率!这里,姑且不论差错率大小和校对的次数的关系,只以古人所云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精品需要精雕细琢,没有特别仔细的工作态度是难以达到低差错率的。以笔者从事这项工作的经验,3校是必须的,同时,最好是交叉校对。校对完后,对其中的共性问题要开展讨论,在讨论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要严格按照《科学技术期刊编辑教程》进行编校。科技期刊编排格式有GB/T3179-1992,科技期刊目次表有GB/T13417-1992,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有GB/T7714-2005,等,详见参考文献[3],编辑人员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操作,具体就不详述。这里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对于一些目前还有争议的问题,应该一个刊物一个风格,并且长期保持下去。比如,有的刊物作者简介中有籍贯这个项目,有的刊物则没有,如果定为有,那么每篇文章的作者简介中都应该有这个项目,不全的要问作者补齐,不能因为麻烦而缺项,造成有的文章作者简介有此项,有的又没有,给人一种随意性的印象。再如,拼版时,如跳转,那么全刊都应跳转,不能有的文章跳转,有的顺转。笔者认为,科技期刊一般拼版时以顺转为宜。同时,要注意细节管理,譬如标点符号,一些语法错误的修正等,质量管理无小事,每件事都要百分百的做到完美。
三.精美印刷杂志
佛靠金装,人靠衣装。虽然不能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然读者拿到一本杂志,首先看到的是精美的装帧、考究的纸张及印刷,这里外表的装帧非常重要,由此可以看出这本期刊的档次,我们强调的是表里如一,在杂志要完美的结合起来。
(1).封面设计与印刷。封面相当于人的脸,首先人可以定位这是谁,其次,这个人是否漂亮,再次,是否端庄,满脸正气……,因而,绝不可小觑封面。有一个观点是,学术期刊,主要是内容,封面好坏无所谓,然而笔者以为,学术期刊的封面更应该讲究设计,让人一目了然:这本杂志是什么杂志,图案是否和杂志名字相符合,是否按照新闻出版局的要求将刊号等印在醒目的位置,等等。
(2).内文印刷。不同于文艺杂志,科技期刊每篇文章的字体字号应该统一,少些花里胡哨的东西,图文也应该以和文章内容必须说明的东西相符合,无关的应予以摒弃。整个杂志应该看着庄重、大方、严谨,充满学术气氛。
四.精心服务读者作者
精品杂志人员素质很重要,主编、编辑部人员、编务、发行是一个团队,是期刊编辑发行的中坚力量,也是一个服务团队,和作者、读者进行服务的组织。大到决定是否采用论文,小到一个电话询问,都要精心做好服务。试想,一个接电话态度粗暴,发行工作错误百出的编辑部,能够出精品期刊吗?
五.结论
精品期刊,说实在的,人是第一要素!编辑人员的素质决定了期刊的质量与档次,其中,最主要的是主编的素质。当一本精品期刊呈现在读者面前时,其中的各个环节无一不浸透着编辑人员的汗水甚至泪水!只有精心做好刊物出版中的每一件小事,才能打造出光芒四射的精品期刊。
参考文献:
篇7
论文摘要:我国传统的书籍装帧 艺术 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但近百年来却落后于世界一些先进国家。除了学习他们先进的 科学 技术以外,我们更需要理性的思考和书籍设计概念的转变。把传统的“仅仅为图书做一个外包装”的概念转到强调编辑、编排理性化,视之为一种立体的、整体的造型艺术上来,我国的图书装帧水平就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我们正处在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无论是 经济 、科学、文化、 教育 等各方面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装帧艺术同样也面临着新时代各种观念的冲击和影响。当今的书店里,装帖精致的图书琳琅满目,但是,冷眼相观,大多数还是脱离不了仅仅为图书进行外包装的俗套。
书籍是思想、文化的载体,一本好书,应该体现出内容和形式、功能和艺术的和谐对比之美。今后的图书装帧将走向何处?作为一个图书装帧工作者,我感到应该在
面对高科技工具,一些人一时有些手足无措。人们迫不及待地运用电脑,依赖它的特技.依赖它的快速。然而,不少图书的封面,脱离书的内容,成为风马牛不相及的图案拼凑,成为不负责任的电脑特技展示,走向了一个极端。我们在书店和观看装帧展览时,到处都能感受到散发着电脑特技效果的时代气息,神秘、机械、冰冷的电脑特技占领了图书市场,占领了商品市场,甚至占领了大街小巷的广告市场。Www.133229.CoM一部分装帧设计工作者没有真正掌握好 现代 设计语言,一些出版社的决策者 艺术 品味低下,导致一部分书籍封面图形盲目堆砌、颜色鲜丽刺目、文字杂乱无章,成为了视觉垃圾。其实这些人在迎合市场的过程中并没有真正地研究市场,他们不了解消费者的视觉感受在不断变化,审美能力在不断提高。将来,随着整个社会 教育 水平的普遍提高,各种资讯的 发展 将导致人们视域更为开阔。这些有文化的新一代成为消费群主体时,一味盲目、屈服于市场的书籍装帧设计并不会受欢迎。
设计的效率提高了,但人们开始感到一种无奈,开始进入了冷静思考阶段。因为电脑毕竟是工具,而人脑才是产生艺术的主体。设计者只有不断注重个人自身的艺术修养,对装帧艺术有着一个全方位的理解,电脑才能使我们的设计如虎添翼。
20世纪90年代的封面设计处于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电脑特技大爆炸时期,这是装帧艺术的畸形发展,是不正常的,也是不能持久的。这一时期的图书装帧,还是绘画式的封面,一成不变的正文,仍然停留在图书外包装的层面上。我们广大的书籍设计者也都在苦苦思索着一个问题,我们和国外的差别究竟在哪里?
三、从图书的外包装走向图书的立体设计
在经过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电脑特技大爆炸之后,书籍装帧者深切感受到时代的逼迫,不得不更新传统观念,开始对书籍装帧进行立体的全方位的思考。称它为立体全方位,是因为从表面上看,我们设计的内容至少有三个不同平面的组合(封面、封底、书脊),从内容上看,内文的插图、纸张、版式的结构等均属装帧艺术的范围,装帧艺术不仅是设计、绘画相结合的艺术创作,也是艺术设计和物质材料相结合的产物。只注重某些方面的艺术形式代表不了装帧艺术的全部,如果没有相宜的字体和版式、扉页和封面、材料和工艺的配合,就不是一件完整而有魅力的装帧艺术作品。
早在i9世纪,英国装帧设计家威廉姆·莫里斯就极力提倡书籍之美要体现出生活与艺术相融合的设计原则;20世纪初,意大利出现了追求机械动力主义和速度感的未来派书籍设计风格;俄罗斯兴起了具有革新意义的并成为现代书籍设计艺术起点的构成主义;到了20世纪60年代,欧美的设计家们强调书籍设计语言关注现实生活,强化内容要素,书籍设计不能仅仅是信息内容的载体,而应该视为一种造型艺术。
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出版社的体制改革一步步深化,不同模式的设计工作室不断出现。以上种种设计思想,也逐渐被我国的书籍设计者们所接受。具体地讲,封面和护封是属于工艺美术范畴,有着保护和宣传书籍的作用;而插图从本质上来说属于造型艺术,是为了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版面的设计可以说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而字体、纸张、印刷和装订的相互配合、合理运用才能完成一件完整的装帧艺术作品。
篇8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中国针灸》杂志已走过了20年的历程。面对着摆在我们面前的20卷、155期杂志,我们不禁浮想联翩。《中国针灸》杂志诞生在20年前那个无产阶级刚刚结束、百废待兴的年代,全国人民正摩拳擦掌、蓄势待发,迎接科学的春天。20年来,这份融入了老一代针灸专家的希望与努力、承载了全国针灸同道的爱戴与期盼的杂志逐渐地发展、成熟起来,而我们所有参与过其中工作的人,也为之洒下了辛勤的汗水。
1勤奋耕耘,浇灌针灸学术的百花之园
针灸界老前辈、著名针灸学家鲁之俊先生在《中国针灸》杂志发刊词中说“本刊是全国性的综合性的针灸学术刊物。内容既要能反映我国的针灸学术水平,又要适合全国广大医务工作者学习和提高的需要。因此本刊的内容应是提高为主,兼顾普及,丰富多彩,实事求是。”遵循着这个办刊宗旨,杂志开设了多种多样的栏目,以满足不同层次的读者、作者的需要。例如:能够反映我国先进研究水平的临床研究、机理探讨、针刺麻醉;教人以实用技术的短篇报道(临床报道)、单穴效方、专病治验、老大夫经验(针家精要);探讨理论问题的刺法与灸法、经络与腧穴、文献与史料;反映学术动态的综述、针灸在海外、简讯;体现了本学科特点的教学园地、器具研制;以及在读者、作者之间架起沟通桥梁的针灸答疑(编读往来)、讲座;还开设了学术争鸣(专家论坛)、思路与方法、百家园栏目,为各种不同学术思想、观点提供发表交流的园地。20年来,杂志始终坚持为临床服务的指导思想,在选稿、用稿中突出实用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力求做到“既能反映我国先进的学术水平,又能满足基层医生的一般需要,以承担起弘扬祖国医学文化、沟通国内外学术交流、指导临床医生实践、扶助青年后学成长的重任。”为了满足针灸工作者们日益增长的交流经验、推广成果的渴望,《中国针灸》杂志不断扩大篇幅,增加信息容量。创刊初期为48页,1986年改为56页,1994年增至64页,1996年由双月刊改为月刊,2001年扩大为国际标准大16开,2002年页码将增加到72页。在不断增加页码的同时,还注意到文章的精细加工,精炼文章内容,浓缩信息,使文章的刊载量由最初的每期20篇约8万字年发文章120篇左右,发展到目前每期40篇约13万字年发文章480篇左右。1994年以后,为配合我刊举办的学术研讨会,每年还编辑出版增刊一册,最大限度的发表自然来稿中的优秀论文,扩大学术交流。如此不断地发展,使杂志紧跟学术发展的步伐,较大程度的满足了读者作者的需求,从而也调动了广大作者的投稿热情,杂志的自然来稿每年都在2000篇左右,保证了杂志的学术水平。从地域分布看,我们的作者遍布包括台湾、香港在内的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近年来国外针灸同行的来稿也有所增加;作者队伍包括科研院所、中医院校的专家、教授,各级医院的医生,甚至于基层卫生院、个体医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针灸界蓬勃发展的局面。
2励精图治,打造针灸学科的精品期刊
学术期刊是宣传学术成就的窗口,是本学科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阵地。国家科委、中国科协提出中国科技期刊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创造精品期刊。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尤其是针灸学在国内外逐渐兴起的发展热潮,呼唤着我们要创造针灸学科的精品期刊。于是,我们把提高杂志的学术质量和印刷装帧质量视为杂志的生命力所在,努力在筛选稿件、编辑加工、排版校对、印刷装订等诸多环节上下功夫,使杂志的质量逐年提高。
首先,我们实行“三审定稿”制度,即编辑初审,专家外审,主编终审。个别稿件甚至需要四审。在审稿工作中坚持科学性、新颖性、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注意选择设计合理、对照严谨、方法新颖、指标先进的文章,努力提高省级以上课题文章的发表率,使杂志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学术水平。同时,注意发挥杂志的学术导向作用,积极倡导科学的研究方法。如为了向国内的读者介绍先进的科学研究方法,我们积极与世界卫生组织联系取得专有出版权后,组织翻译并连载世界卫生组织的《针灸临床研究规范》,发表后读者反映热烈。
由于从事针灸临床工作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稿件的文字水平亦很不一致。因此,我们十分重视稿件的编辑加工工作,大到文章的间架结构,小到标点符号,甚至为了一个不清楚的署名,我们都要反复与作者联系。这种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博得了作者的好评,也保证了杂志有较高的文字水准。自1993年起,按照国家科委、中国科协关于科技期刊编排规范的要求,我们全面执行国家有关标准,使杂志在编排上更加规范化、国际化。为了提高校对质量、减少或杜绝错别字,我们采取三校互校、责任编辑精校、编辑部主任总校,每期校对达5~6遍,还建立了奖惩制度。通过一系列的努力,使我刊错别字的发生率基本上达到国家规定的优良水平。我们还建立了审读制度:在杂志出版后,聘请专家阅读,每2月讲评一次,专门指出编辑们在选稿、加工、校对上的不足,督促改进。这种方法极大地促进了编辑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
经过多年的努力,杂志的学术质量、编辑加工水平不断提高,得到了期刊界的好评。1995年,在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举办的首届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评比中,我刊获得二等奖;在1999年进行的第二届评比中,我刊获得了一等奖(见前插页3,图3)。随着学术质量、编校质量的不断提高,《中国针灸》杂志的学术影响日益增加。除连续多次入选中文核心期刊外,1999年被列入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1999年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CJCR),1998年《中国针灸》杂志的总被引频次(581)和影响因子(0.331)分别列中医药期刊第6位、第5位,位居针灸类期刊的首位。
在杂志编校质量不断提高的同时,杂志的封面、装帧也得到了改进。《中国针灸》杂志自创刊到上个世纪末,一直保持着中国传统医学期刊十分朴素的封面设计,不免有单调之感。愈来愈多的读者对此提出建议。在广泛征求读者意见的基础上,经编委会会议讨论,配合新世纪的改版,2001年我们慎重地推出了新的封面设计。新的封面在保留原封面的色彩、刊名题字的同时,增加了古代经络图,突出了传统医学文化特点,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目前,杂志的开本与国际标准16开完全相同,配上特色鲜明的封面,改进了装订方式,愈发显得气质高雅,使《中国针灸》朝着精品期刊的目标迈进了一大步。
3竭诚奉献,为针灸学术的普及与提高而努力
《中国针灸》杂志在创办过程中,一直得到了中国科协、中国针灸学会等上级领导部门的支持与指导,特别是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在人力、物力各方面给予了很大的投入。创刊20年来,先后有20余位同志在编辑部工作。他(她)们从医疗、科研岗位而来,从事“为他人做嫁衣”的编辑工作,却无怨无悔,默默地为杂志的创办和发展贡献着力量。如杂志的前任主编王本显、魏明峰、王居易同志,《中国针灸》杂志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是与他们的辛勤工作、无私奉献分不开的。由于某些原因,编辑部编辑长期缺编,编辑们的工作任务繁重。但是,为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编辑部仍然举办了各种培训和学术会议,以提高基层医生的医疗水平,推动针灸学术普及。从1986年~1992年,共主办或与有关方面合办各种主题的针灸培训班40余期。有“针灸文献与写作研究班”“磁针推广应用学习班”“气功仪与新电子灸疗仪研究班”“激光针灸美容进修班”“子午流注、历代名家针法、针灸临床研究方法研修班”“横竖针法学习班”“针灸按摩学习班”“针灸专长进修班”“高级针灸进修班”等等。其中,尤以针灸专长班、高级针灸进修班得到了广大针灸临床医生的欢迎,共举办了28期,培训了数千名的基层针灸医生。很多学员学习后,运用在学习班学到的新技术、新方法,医疗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促进了本单位的业务发展。学员们纷纷来信,表达自己的亲身感受,称赞我们为患者、医者做了件好事(见前插页3,图4)。
自1994年起,《中国针灸》杂志每年主办或合作举办一次学术会议。旨在“开拓针灸临床研究思路,倡导针灸临床研究规范,提高针灸临床治疗水平”的全国针灸科研与临床研讨会每两年召开一次,至今开过4届(1994年在桂林,1996年在成都,1998年在大连,2000年在贵阳)。每2年我们还召开一次小型的专题研讨会:1995年的专题是“经络诊治学术研讨会”(承德);1997年“全国穴位注射理论与应用暨第八次全国经络学术研讨会”(北戴河);1999年“全国针灸临床经验交流及磁极针推广应用研讨会”(西安);2001年“回顾与展望―――新世纪针灸发展趋势研讨会”(太原)。在2000年8月召开的第四届全国针灸科研与临床研讨会暨杂志编委会扩大会议期间,在贵州省针灸学会的组织下,我们还进行了专家义诊活动,宣传针灸的疗效及治病的道理。这次会议的消息及义诊活动,由贵州省电视台编辑制作成专题节目,通过卫星电视,广为宣传(见前插页3,图5)由于我们坚持学术会议的学术方向,编辑出版高质量的论文集和会议上浓厚热烈的学术讨论,使我们的会议达到了推动学术发展的目的。
20世纪90年代,世界范围内针灸学的发展突飞猛进,国际互联网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日益增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继续保持中国在世界针灸界的主导地位,如何让中国先进的针灸科研成果为国外主流医学界所认识,《中国针灸》杂志责无旁贷。于是,1995年经有关方面批准,我们与英国英美针灸医学发展基金会合作,创办了《中国针灸》杂志英文版―――《针灸世界》(TheInternationalAcupunctureJournal,在国外发行);1998年,我们与西班牙诺瓦萨恩公司合作,创办了《中国针灸》杂志西班牙文版―――“EnnerQi”(在国外发行)(见前插页3,图2);1999年,我们加入了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并委托龙源国际名刊网全球《中国针灸》的网上阅读;2000年,我们与迈博健康咨询网(省略)合作,创办了《中国针灸》网络普及版,为广大作者提供了又一个交流经验的窗口;2001年4月,《中国针灸》杂志网页正式建成,网上阅读者只要点击我刊的网址(省略),就可以查阅杂志的近期目录、学术活动、光盘版介绍,以及一些针灸书籍、器具的介绍。尽管我们在这方面的经验还很欠缺,但我们认为,一定要紧跟科学发展的主流,占领互联网这个宣传阵地,不能将本该属于我们的国外针灸学术领域拱手相让。
20年栉风沐雨,《中国针灸》杂志确实“长大”了,而我们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学术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赋予我们不同于以往的历史重任。20年的摸索、总结经验,我们深刻认识到今后的努力方向。作为大型的针灸学术月刊,首先要解决的是,选稿上科学性与实用性的矛盾。这是一个关系到杂志定位的问题:是学术性杂志,还是技术性杂志。作为技术性的杂志,要着重于本学科领域里新方法、新技术的介绍;作为学术性杂志,则要偏重于本学科领域里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体现在选稿中,对稿件学术性的要求是前瞻性的、有严密设计的、有对照的、有统计学处理的;而对技术性的稿件要求相对宽松。反映在读者接受程度上,偏重于技术性较为容易被大多数人接受,容易拥有更广泛的读者群;而偏重于学术性则有些曲高和寡,读者面较窄。2000年10月我刊进行的读者意见调查活动中,偏于临床应用的栏目如临床研究、短篇报道、单穴效方均获得30%以上的支持,就说明了这一点。
其次要解决的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矛盾。拥有大量的读者,无疑是社会效益的最直接的体现。但近年来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各类学术期刊的发行量均有所下降,影响到学术成果的推广与传播。虽然,这里有十分复杂的社会因素,但经济因素的制约或许是其中原因之一。例如杂志的定价。尽管目前杂志的利润所得还不足以完全弥补办刊的投入,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中医期刊定价的低起点及人们对学术期刊的高期望,致使提价就要影响到发行量。1996年我刊定价由1.80元提到2.80元,发行量则下降7千余册。如何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矛盾,成为今后工作中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我们的工作目标是①进一步扩大稿源,吸纳高质量的学术文章。②倡导科学的研究方法,提高针灸临床研究论文的可信度,促进我国针灸研究成果为国际主流医学界所接受。③努力进军国际科技期刊领域,争取早日进入国际著名文献数据库及文献检索系统。
篇9
论文摘要:我国传统的书籍装帧艺术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但近百年来却落后于世界一些先进国家。除了学习他们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外,我们更需要理性的思考和书籍设计概念的转变。把传统的“仅仅为图书做一个外包装”的概念转到强调编辑、编排理性化,视之为一种立体的、整体的造型艺术上来,我国的图书装帧水平就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我们正处在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无论是经济、科学、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装帧艺术同样也面临着新时代各种观念的冲击和影响。当今的书店里,装帖精致的图书琳琅满目,但是,冷眼相观,大多数还是脱离不了仅仅为图书进行外包装的俗套。
书籍是思想、文化的载体,一本好书,应该体现出内容和形式、功能和艺术的和谐对比之美。今后的图书装帧将走向何处?作为一个图书装帧工作者,我感到应该在中国书籍艺术悠久历史传统的基础上,汲取和领悟外国现代装帧的精髓,改变装帧只是为图书进行外包装的观念,树立从外在到内在的整体设计观念,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图书装帧整体落后的局面。
一、汲取我国传统装帧艺术丰厚的营养
装帧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世界所赞叹。日本、韩国、印度、缅甸、新加坡诸国都深受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西方人也同样从东方艺术中汲取精华,融会到西方艺术之中。
早在东汉时期,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到了唐代,雕版印刷已被广泛应用,它和北宋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相结合,使古代众多文献得以大量刊印,为我国的文化积累和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明代,书籍的木版插图艺术空前繁荣,达到了顶峰。可以说,从东汉的造纸到唐宋的雕版、活字印刷再到明清的木版插图,就是一部我国书籍装帧的发展史,形成了线装、竖排的基本模式。现在看来,这种基本模式是在当时印刷材料和印刷技术的限制下逐渐形成的,具有美观和实用的双重功能。
随着近代印刷术传人我国,到光绪末年,石印、铅印技术已很流行,书籍装帧开始打破了传统的古籍形式,但发展速度是缓慢的。光绪二十三年(1897),上海商务印书馆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近代书籍出版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然而它初期的出版物仍没有脱离线装的古书形式,只是在书衣上舍去书名签条,改排铅字,或用书法题写书名而已。到20世纪初,有些书的封面才开始装饰花边和框线,封面纸变换了不同的颜色,并有人尝试绘制彩色图画装饰封面。20世纪30年代,鲁迅把日本的书籍装帧和欧洲的书籍插图介绍到我国。以上种种,为现代书籍装帧艺术的建立准备了条件。但是,总的说来,从五四以来,直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现代书籍装帧艺术并没有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而形成新局面。
当时的出版行业内部,把几乎是相互割裂的工作程序和各自独立的分工方式看做是天经地义的规则:编着者提供内容,编辑加工文稿,设计者担当包装,印刷厂负责印制,一本书就这样完成了。是的,我们应记住用针笔在铜版纸上画墨稿,用一把尺子、一个圆规去寻找结构,甚至用尺子和钢笔小心翼翼地手写美术字的辛苦,它至少培养了我们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但我们的思维在相当局限的范围内难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一方面是僵化刻板的劳动分工体制,一方面是传统工艺的缓慢速度,使设计者很难涉及纸和印刷质量的要求,所以也就无法孕育出理想的、美观实用的、趣味无穷的文化生命体。这就使我们过去的装帧艺术作品留下了不少的遗憾。
二、电脑特技的广泛普及和盲目运用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们已经体会到了这是一个炽热的电脑普及的时代,装帧艺术家们放下手中枯燥的墨稿制作,将创作手段早已放到鼠标和键盘上了。带着一种兴奋,一种狂喜,电脑的出现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它的准确、快速是手工制作难以达到的。
面对高科技工具,一些人一时有些手足无措。人们迫不及待地运用电脑,依赖它的特技.依赖它的快速。然而,不少图书的封面,脱离书的内容,成为风马牛不相及的图案拼凑,成为不负责任的电脑特技展示,走向了一个极端。我们在书店和观看装帧展览时,到处都能感受到散发着电脑特技效果的时代气息,神秘、机械、冰冷的电脑特技占领了图书市场,占领了商品市场,甚至占领了大街小巷的广告市场。一部分装帧设计工作者没有真正掌握好现代设计语言,一些出版社的决策者艺术品味低下,导致一部分书籍封面图形盲目堆砌、颜色鲜丽刺目、文字杂乱无章,成为了视觉垃圾。其实这些人在迎合市场的过程中并没有真正地研究市场,他们不了解消费者的视觉感受在不断变化,审美能力在不断提高。将来,随着整个社会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各种资讯的发展将导致人们视域更为开阔。这些有文化的新一代成为消费群主体时,一味盲目、屈服于市场的书籍装帧设计并不会受欢迎。
设计的效率提高了,但人们开始感到一种无奈,开始进入了冷静思考阶段。因为电脑毕竟是工具,而人脑才是产生艺术的主体。设计者只有不断注重个人自身的艺术修养,对装帧艺术有着一个全方位的理解,电脑才能使我们的设计如虎添翼。
20世纪90年代的封面设计处于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电脑特技大爆炸时期,这是装帧艺术的畸形发展,是不正常的,也是不能持久的。这一时期的图书装帧,还是绘画式的封面,一成不变的正文,仍然停留在图书外包装的层面上。我们广大的书籍设计者也都在苦苦思索着一个问题,我们和国外的差别究竟在哪里?
三、从图书的外包装走向图书的立体设计
在经过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电脑特技大爆炸之后,书籍装帧者深切感受到时代的逼迫,不得不更新传统观念,开始对书籍装帧进行立体的全方位的思考。称它为立体全方位,是因为从表面上看,我们设计的内容至少有三个不同平面的组合(封面、封底、书脊),从内容上看,内文的插图、纸张、版式的结构等均属装帧艺术的范围,装帧艺术不仅是设计、绘画相结合的艺术创作,也是艺术设计和物质材料相结合的产物。只注重某些方面的艺术形式代表不了装帧艺术的全部,如果没有相宜的字体和版式、扉页和封面、材料和工艺的配合,就不是一件完整而有魅力的装帧艺术作品。
早在I9世纪,英国装帧设计家威廉姆·莫里斯就极力提倡书籍之美要体现出生活与艺术相融合的设计原则;20世纪初,意大利出现了追求机械动力主义和速度感的未来派书籍设计风格;俄罗斯兴起了具有革新意义的并成为现代书籍设计艺术起点的构成主义;到了20世纪60年代,欧美的设计家们强调书籍设计语言关注现实生活,强化内容要素,书籍设计不能仅仅是信息内容的载体,而应该视为一种造型艺术。
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出版社的体制改革一步步深化,不同模式的设计工作室不断出现。以上种种设计思想,也逐渐被我国的书籍设计者们所接受。具体地讲,封面和护封是属于工艺美术范畴,有着保护和宣传书籍的作用;而插图从本质上来说属于造型艺术,是为了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版面的设计可以说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而字体、纸张、印刷和装订的相互配合、合理运用才能完成一件完整的装帧艺术作品。
篇10
【关键词】平面设计;教学方法
很多中专学校都开设了《Photoshop CS平面设计》课程,但如何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怎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设计人才,则需要我们积极地探索、实践和总结。
1 《Photoshop CS平面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缺乏教材整合。老师讲课更多的是跟着教材上课,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以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2陈旧的教学模式。仍采用教师讲学生练、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技能逐项讲解,苦口婆心地传授吸引不了他们,一部分自控力差的学生会慢慢从教师的思路中开小差溜掉,一部分学生即使坚持到了最后,往往也是只学会了课内的知识,忽略了学生的创造性,只会模仿做课本例子,不能将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使学生学到的知识不能与今后岗位要求相适应。
2 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尝试新的教学模式
引入“项目教学法”,从案例入手引出问题,从实践到理论,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
2.1项目教学法的准备工作。制定课程总体目标,宗旨在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对图像的设计、处理的能力,为学生学习下一步的多媒体技术打下基础,按照能力、知识、素质目标的组成方式将总体目标再次细化。
2.2选取项目。选择一个贯穿课程内容的项目,比如选择“关于学校宣传广告手册制作”或“婚纱影楼宣传手册制作”等作为综合贯穿项目,主要原因:①宣传手册的制作是平面设计中应用最广的项目之一;②宣传广告的业务能涉及到大量处理图形图像的知识点;③完整的手册制作是毕业生有可能从事的岗位之一。
2.3项目教学法的实施。①学生分组。根据不同班级人数的多少、学习层次的差异等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有利于形成合作、自律的良好氛围,从而有便于学生的探究活动。②下发项目任务书。其中包含需要完成的任务及对应的考核分值、奖励等信息。让学生明白课程任务的重要性以及维持学习的热情。项目开始后,在课堂上,我首先用图片展示本次课需达到的目标,然后讲解基本知识的重难点,剩余的时间由学生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完成任务,宣传手册封面制作和封底制作中,不提供成品,留给学生最大的创造性发挥余地,要求学生用学期所学知识用不同的方法自由完成。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设计意识和设计能力,在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始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为完成组内任务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通过组内、组间互助,学生能发现自己思维方式、操作能力、知识掌握等方面的不足取长补短,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之间竞争与合作的能力,教师利用各种方法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究,对疑难问题进行解答,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2.4随堂评价。依据“项目任务”书中对应的任务,对项目完成情况酌情、恰当地作出评价,顾及绝大多数的学生有优秀者更上一层楼的表扬、后来居上者的鼓励等使每位学生均有或多或少的成就感与学习的愉悦感,让整个学习过程在轻松快乐中渡过。
3 对教材进行整合
梳理知识体系PHOTOSHOP课程知识层次主要分为基础知识、选区、图层、路径、通道与蒙板、图像色彩处理、滤镜和GIF动画制作部分。在授课过程中,打破原来按教材章节上课的模式,根据阶段教学方式重构知识体系,将部分知识融入到3个阶段的教学过程中,第一个阶段为工具熟悉阶段,形状构建,图像的合成等实例。第二个阶段为模仿创作阶段,主要选择包装设计、封面设计、网站动画制作等实例。第三个阶段为主题创意阶段.主要选择当前社会热点新闻、校园活动等主题,由学生自主创意。第三阶段任务驱动教学法融入到项目化教学中,师生共同为完成某一工作任务而展开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在项目实例的选编上,要选择一个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广泛、比较有实用性的项目,然后以项目案例来驱动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最后对项目中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书籍封面”为例介绍如何将任务驱动教学法融入到项目化教学中。
4 建立教学资源库
4.1充分运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中专学校一线的计算机教师,掌握有大量的日常教学中使用的教学资源。比如,电子版的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软件、学生作业或作品、教学实例、计算机应用的相关论文等等。只要能加以整理、进一步的改进、优化,以教学资源库的形式来保存、共享、运用这些资源,日积月累下来,建立起相当充实的教学资源库。既可以实现相互交流学习、便于教学计划的实施,提高教学水平及教学质量。
4.2与其它兄弟学校进行沟通交流,取长补短。多与其它学校进行沟通交流,既有利于发现自己的短处也有利于认识自己的长处。如果看到别人在计算机教学方面做得更好,就有助于我们对自身进行调整,进一步优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5 改变评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