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设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1 18:53: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量化设计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课程设计水平下降
“林化专业课程设计”课程的教学是任课教师结合林化生产企业的实际情况给定设计任务、学生每人一题完成课程设计的过程。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根据给定的设计任务,学生首先要查阅参考资料,选定所用的生产工艺;然后进行物料和热量衡算,并根据物料和热量衡算选择所用的设备;最后编制设计说明书,并使用CAD软件绘制所设计工厂的平面布置图、流程布置图,以及画出一个处理单元的工艺流程图(包括平面图和立面图)。近几年来,学生完成的林化专业课程设计出现了质量下降的趋势,具体表现为设计说明书的页数变少、设计的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不平衡、设备选型与计算不符,以及设计图纸的排版格式不当、尺寸标注不正确等。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学生还存在抄袭现象。
(二)课程设计缺乏创新性
在“林化专业课程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为了省事,要求任课教师提供相似的设计样本。如果没有设计样本,学生不会做,也不愿意去做。然而,一旦有了设计样本,学生就不会自己动脑筋,只是年复一年地重复着上一届学生的设计。不下功夫,自然也不可能有创新,所以学生完成的林化专业课程设计的创新性很差。
(三)课程设计缺乏统一的质量评判标准
现行的“林化专业课程设计”课程考核通常是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给定设计任务,然后根据学生上交的设计说明书和绘制的图纸评定课程成绩。虽然有的任课教师会将学生的设计答辩成绩纳入课程成绩,但是所占的比例很少。而且不同的任课教师对学生的课程设计的要求不一样,评判标准也不一样。即便是同一个任课教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课程设计,评定成绩的标准也存在差异。课程设计缺乏统一的质量评判标准,课程成绩的评定不规范,都势必会影响“林化专业课程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林化专业课程设计”课程教学所面临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重理论、轻实践”教学观念的影响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的高等教育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强调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的问题,填鸭式教学方式仍占据重要的位置。因此,“林化专业课程设计”这样的设计类课程在高校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随着高校教师工作量量化考核的推行,设计类课程教学的工作量被人为地打了折扣,赋予的分值较低。这导致教师对设计类课程教学缺乏积极性,不愿花费大量精力去精心指导学生的课程设计。
(二)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
工科学生不能脱离工厂的实际,课程设计是工科类本科生培养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例如,“林化专业课程设计”课程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工厂设计能力为目的的。然而,一些学生认识不到课程设计的重要性,认为课程设计很好完成,加加班做几天就能完成;还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将来从事的工作与设计无关,既然以后用不着,了解一下过程就行了,所以就不想用心学,根本不愿意在课程设计上下功夫。
(三)课程设计的时间安排不合理
“林化专业课程设计”课程的教学时间安排在大学4年级第1学期的最后2周。在这个时间段,本科生其他课程的考试都已经结束了,原本可以安安心心做课程设计了,但是实际上这一时间安排使“林化专业课程设计”课程教学面临着诸多不利因素。首先,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本科生找工作的时间不断提前。大学4年级第1学期,学生已经开始在找工作了,有的学生还要到就业意向单位实习。其次,在这一时间段,有些学生已开始做毕业论文实验,有些学生已经着手准备考研了。而且,学生会把所有需要完成的作业都集中到这个时间段完成,所以除了要完成林化专业课程设计之外,往往还要完成其他的课程设计或课程结业论文。此外,有些学生为了早些回家对课程设计应付了事;或者哪个任课教师要求严、抓得紧,哪门课程的作业就完成得“早”和“好”。在上述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学生完成课程设计的精力不集中,花费的时间少,更缺乏创新的动力,这都势必会影响课程设计的质量。
(四)课程设计的资料欠缺、内容老化
“林化专业课程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松香生产车间、单宁酸生产车间、活性炭生产车间的设计等。由于松香、单宁酸、活性炭这些产品的生产规模较小,设备一般比较落后,现代化的企业很少,所以生产车间的设计内容更新周期很长,这导致课程设计内容一直存在老化的问题。同时,学校图书馆中有关林化专业课程设计的资料很少,有的图书甚至是十几年前的,所以学生在完成课程设计时可查的资料不多。即便学校图书馆有一些比较新的设计类参考资料,如化工工艺设计手册等,但是由于库存册数很少,所以不能满足学生完成课程设计的需要。此外,现在网上可查的相关资料也不多。这些都不利于学生课程设计的创新。
(五)教师对课程设计的审查不严
目前,我国高校对教师工作实行的是量化考核,由于量化考核对设计类课程教学工作量赋予的分值较低,所以难以调动任课教师的积极性。同时,我国对高校的排名、对教师职称的评定和工作业绩的考核等都更注重科研成果部分,对教学质量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这也导致高校对教学工作的重视不够。此外,当前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低,在完成课程设计的一些环节时基本是走形式。但是,如果设计类课程考核不及格,不及格的学生还要在大学4年级第2学期补做课程设计,这不仅会影响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而且会影响学生找工作,进而影响学校的就业率。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任课教师往往不敢对学生的课程设计过于严格要求。上述这些因素都是导致任课教师对学生的课程设计审查不严的原因。笔者曾对林产化工专业2008级和2009级本科生开展有关“林化专业课程设计”课程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目前“林化专业课程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有所下滑;同时,在对教学质量下滑进行归因时,32.1%的学生认为是自己不重视、觉得以后不一定用得上,28.6%的学生认为是课程设计资料欠缺、内容老化,21.4%的学生认为是完成课程设计的时间与找工作、准备考研、完成毕业论文、毕业实习等其他事情的时间有冲突,14.3%的学生认为是由于课程设计很容易通过考核所以不需要太认真,3.6%的学生认为是其他原因。问卷调查结果基本可以印证上述的原因分析。
三、提高“林化专业课程设计”课程教学质量的措施
(一)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高校提高对课程设计的重视程度
大学的科研工作固然重要,但是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而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是要保证课程教学质量,特别是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生产一线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针对当前高校对设计类课程教学质量的关注度下降、任课教师缺乏用心指导课程设计的积极性等问题,建议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高校提高对设计类课程的重视程度,从课程教学工作量核定、课程设计经费投入、课程设计质量评价等方面入手,加大对设计类课程教学的投入和监控力度,以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加大教育力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课程设计的重要性
在学生开始“林化专业课程设计”课程的学习之前,林化专业的专业教师要加大对课程的宣传力度,使学生对设计类课程的重要性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在学生学习“林化专业课程设计”课程之初,任课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课程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从事工厂生产设计的能力,并使学生认识到这是工科学生必备的一种能力;其次要通过课程设计应用典例的讲授,使学生认识到即使现在看也许将来的工作用不到,但并不意味着一直都用不到,使学生认识到通过课程设计有利于提高其综合专业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林化专业课程设计”课程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课程设计的质量。
(三)切实保证课程设计的教学时间
原来将“林化专业课程设计”课程安排在大学4年级第1学期的最后2周,主要是考虑这个时间段其他课程都已经结束了,不会因为课程设计影响到其他课程的进度,从而有利于保证学生完成课程设计的时间。但是,目前的实际情况是,课程考试、找工作、毕业实习、考研准备、毕业论文实验以及学生想早日回家等诸多因素都影响到了“林化专业课程设计”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完成课程设计的时间无法得到保证。为了突破这一困境,首先,任课教师要在大学4年级第1学期的中间时间段提前布置课程设计任务,甚至可以在学生开始专业实习之前就布置,让学生带着设计任务到工厂实习。这样,学生就可以提前对课程设计的原料情况、产品销售、选厂地点、工艺流程、设备型号、污染控制等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然后再通过查阅资料,进行设计方案的考虑,为完成课程设计作好准备。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学生的课程设计富有创新性。其次,为了避免学生在完成课程设计时草草了事、提前回家过年,任课教师要安排学生进行课程设计答辩,并且要求学生只能在设计周的最后2天上交设计说明书和图纸。通过采取这些保证课程设计教学时间的措施,不仅使学生完成课程设计的实际时间加长了,使课程设计时间得到了保障,而且有利于促进“林化专业课程设计”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
(四)充分利用科研成果,丰富课程设计的内容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课程设计离不开大量相关资料的支撑。学生只有在查阅大量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各种方案的比较,扬长避短,才能确定最佳的设计方案;也只有通过探讨各种工艺的优缺点,才能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因此,针对目前可供“林化专业课程设计”使用的资料严重短缺的情况,笔者建议一方面学校要加大相关资料的采购力度;另一方面,学校要采取一些措施,加强教务处与科研处的合作,推动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的相互结合和相互促进,使科研成果能够为教学服务、能够为教学所用。例如,可以将学校在科研方面取得的成果如新型工厂设计、工艺设计等纳入“林化专业课程设计”课程教学,丰富课程设计的内容;可以将学校开展科学研究所需建立的工厂基地作为学生的课程设计样本,等等。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林化专业课程设计”课程的兴趣,又可以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掌握更多的新知识,从而避免课程设计内容的老化,进而实现科学研究与教学的一体化。
(五)尽快建立课程设计的质量评价体系
篇2
工程概况
本工程自220kV某变电站110kV侧门架起,至110kV某变电站止,全线单回路架设,电压等级110kV,线路全长约15.5km。本工程计算用气象条件可组合如下:最高气温+40℃,最低气温-40℃,平均气温15℃,最大风速29m/s,最大冻土深度:91cm;年平均雷暴日数:30.5d;全年主导风向:ENE,验算地线支架强度时覆冰取15mm。导线采用LGJ-185/30型钢芯铝绞线,经济电流密度J=1.15A/mm2(负荷利用小时数3000-5000)时,其经济输送容量为41MVA,最大输送容量为98MVA。全线架设双地线,地线一根采用GJ-55钢绞线(220kV某变出线1.5km处采用GJ-80钢绞线),另一根采用OPGW复合光缆。工程性质属新建。
1设计范围:新建220kV某变电站-110kV某变电站线路;对邻近通信线路及无线电设施的影响及防护设计;编制本期工程投资概算。
2线路走廊清理设计:线路所经过地区为市规划区内,线路廊道规划充分考虑市规划区道路,合理利用市规划区道路行进。
3主要技术经济特性
3.1线路路径长度约15.5km,曲折系数1.46,杆塔数量60基。其中直线塔为30基,转角塔为27基,钢管杆为3基。
3.2沿线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和交通概况:根据对线路沿线踏勘和调查资料,线路全段途径的主要地貌单元为冲洪积平原,地层为第四系冲洪积物,微地貌主要为农田地。全线自然海拔高程在690~784m之间,地势开阔,地表植被发育情况良好。全线有简易路相连,交通条件良好。
两型三新”应用情况
全寿命周期建设管理目标是实现输变电工程全寿命周期内功能匹配、寿命协调和费用平衡。在深化理解其理念的前提下,根据国家电网公司和新疆自治区电力公司的文件要求,结合线路工程的特点,提出了本线路设计安全可靠、可维护、可扩展、节约环保、可实施、可回收、全寿命周期成本最优的建设目标。
1建设“两型三新”输电线路的目的:贯彻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的理念和差异化设计的要求,集成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实现输电线路功能可靠,节约建设和运行总体成本,推进基建标准化建设,又好又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输电线路,实现公司电网建设方式的转变。
2建设“两型三新”输电线路的总体要求是:技术创新、安全可靠、经济合理、节约资源、环境友好。本工程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应用上,吸取近年来成熟适用的成果,防污闪、防覆冰、防雷击跳闸等提高运行可靠性,落地抱杆、塔式起重机、索道运输等安全高效的标准化工器具和施工工艺。
3“两型三新”的应用“:两型三新”的核心指导理念是全寿命周期管理,在全寿命周期管理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更加适合输电线路全寿命周期管理的意见。在设计理念上,推行全寿命周期最优化设计,贯彻标准化设计和差异化设计,确保安全可靠,提高输电线路建设的效率和效益。在设计标准上,应用近年相关理论研究、科学试验和工程实践经验的成果,使新一级的电网建设更好更快更可靠。在设计寿命上,综合论证导地线、绝缘子、金具、杆塔、基础等各部分的寿命配合,研究线路各组成部分和整体的寿命指标评价体系,实现全寿命周期内的协调。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上,杆塔设计采用高低基础、原状土基础等保护环境技术。
工程设计
1线路规划:拟建某变电站110kV进出线共规划两回,根据本工程可研报告中的进出线规划,本线路在变电站出线段均采用双回路终端塔出线,这样减少了变电站出线段占地,减少施工造成的停电时间。
2线路选择:线路应尽可能避让自然保护区、森林、果园、经济作物区,本工程在灌木林保护区内避让困难,考虑树木自然生长高度,按跨越设计,对塔位附近的灌木减少树木砍伐,施工完毕需对植被进行恢复,本工程全线定线定位测量将采用RTK设备GPS技术。
3电气部分:工程全线采用预绞式防滑型防振锤。由于工程位于29m/s风速区,工程中使用的耐张、转角塔型跳线串采用加重锤的防风措施。
4杆塔:本工程全线采用1A3及1D5系列铁塔。
5基础:根据本工程地质、水文报告并结合各种塔型基础作用力的特点确定本工程铁塔基础型式只选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柔性直柱基础、现浇钢筋混凝土台阶式刚性基础、掏挖基础及卡盘式基础。
6走廊清理:线路所经过地区大部分为农田,在规划区局部由于廊道问题存在跨越房屋等情况,跨越房屋处需满足规范要求,需砍伐杨树,考虑树木自然生长高度,按跨越设计,对塔位附近的杨树减少树木砍伐,施工完毕需对植被进行恢复。
7导、地线选型:本工程导线截面积在选用185mm2的基础上,全线架设双地线,将以GJ-55型镀锌钢绞线为基准选用地线。根据系统通讯要求,本工程还需架设一根16芯OPGW光缆。地线一根为GJ-55型镀锌钢绞线(220kV某变出线1.5km处采用GJ-80钢绞线),另一根为OPGW光缆。
8导、地线防振:导线年平均张力的上限值为16080N,导线上安装2个防振锤,导线防振锤采用预绞丝式防滑型防振锤;地线的平均运行张力为破断拉力的25%,地线防振锤采用预绞丝式防滑型防振锤。
9防雷设计:沿线雷电日数为30.5天,工程全线架设双地线作为线路的防雷保护措施,地线一根采用OPGW复合光缆,另一根采用GJ-55镀锌钢绞线(220kV某变出线1.5km处采用GJ-80钢绞线)。
10接地设计:接地装置材料除同铁塔接触处采用50×185热镀锌扁铁外,接地引下线与接地体采用Φ12圆钢。所有杆塔均逐基逐腿接地,埋设接地装置。
11导线对地和交叉跨越距离:本工程居民区导线对地最小距离为7m。非居民区导线对地最小距离为6m。线路跨越公路及河流两侧树林时,应砍伐通道。
篇3
因“川大新闻系拟取消本科毕业论文”而备受关注的《关于坚持“高质量、多样化”原则进一步加强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补充意见》昨日公布,所有争论与质疑也暂告一段落。该规定对本科毕业论文“多样化”提出了补充意见,其积极意义和探索精神毋庸怀疑,只是当“多样化”论文需要批量生产时,谁也无法保证最终不会沦为新八股。
大学毕业,总得有考评方式来检验所学知识吧?于是写论文就应运而生了,因为这种方式最简单也最直观,还能进行量化。但这样一来,还是先生所谓的“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吗?川大这次对毕业论文的“多样化”规定,也许初衷就在于要打破这种桎梏。其实,对学生的考评并非一定要以写论文来衡量。据了解,《大学语文》通用教材的编者、著名学者徐中玉先生上世纪80年代主持华东师大中文系时,就曾规定:凡创作上取得成绩的学生,毕业论文可用文学作品代替。于是,赵丽宏的毕业论文是诗集,孙颙则是出版长篇小说《冬》,华东师大中文系因此还出现了全国知名的“华东师大作家群”。
既然已有前车之鉴,为何川大此举竟然引起了如此激烈的争论呢?其原因在于大家已经认同了毕业论文这种考评方式,是作茧自缚的固化思维方式在作祟,就像郎咸平常说的那样: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思维。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定的制订在于设计可以量化的标准。但精通的目的在于运用。说到底,大学教育是应该让学生学会思维方式,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并最终能在实践中进行运用。无论出台怎样的标准,对难以进行量化的人文社科类学生来说,都有挂一漏万之虞。因此,标准也不该是一成不变的,应当适时进行修改和完善,根据实践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篇4
关键词:评价系统;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09-0079-04
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学生为完成学业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就所学专业某一现象或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后对成果加以系统表述形成的具备一定理论和实践价值的学术文本。它是我国高等院校教学计划中重要的实践环节,是培养大学生基本科研和实践工作能力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毕业论文评价工作越来越受各院校和教育界学者重视。笔者对国内研究的检索表明:1998年至2014年,研究论文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1]然而,与外语专业毕业论文评价有关的论文仅有两篇,简要谈及了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及评价原则。加强毕业论文评价工作的科学化是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是国际高教质量保障体系的发展趋势。鉴于此,笔者拟从该项工作的现状出发,基于其特征设计一套科学的综合评价体系,希望推动该项工作的科学性、标准化和公正性。
一、我国高等院校外语专业毕业论文评价工作的现状与不足
1.调查发现
笔者对国内30所各层次外语专业院系[2]的毕业论文评价工作进行调查后发现:
(1)大多数院系都采用了科学的工作流程:指导教师评阅―交叉审阅―答辩评审―综合评分。
(2)大多数院系都采用百分制量化评价方式。
(3)总体上,学校层次越高,工作过程也越科学越严谨。
此外,现代信息技术在该项工作中得到了良好应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顺应了当代社会对低碳环保的追求。
2.缺陷和不足
(1)忽视评价工作的模糊性
标准的笼统性和评价的主观模糊性导致作为主观决策过程的毕业论文评价本质上不能做到精确量化,但绝大多数高校均要求参评教师给出精确分数,这与评价工作的模糊性相背。
(2)评价维度不全面、指标不完善、权重分配过于主观
虽然多数院系采用了多元评价,涉及语言表达、论证过程、格式规范、答辩表现等,但诸如选题价值、外文资料翻译、开题答辩、工作态度等与论文质量密切相关的指标都未涵盖。评价成绩主要由指导教师、交叉审阅教师和答辩小组评分等三或两部分成绩按主观比例如4:3:3构成,甚至仅由指导教师或答辩小组判定论文成绩。
(3)缺乏过度主观评价防控设计
评价工作固有的主观性加上师生之间因种种原因产生的人情关系容易导致教师对评价对象作出过度评价,导致评价结果失去公正性。遗憾的是没有院系在评价步骤中加入针对此缺陷的防控设计。
二、外语专业毕业论文评价工作的基本特点、原则与方法选择
1.基本特点
(1)主观模糊性
毕业论文评价工作本质上属于主观决策过程,它要求评价主体对评价对象作出尽量客观公正的评价,但评价标准及过程固有的模糊性导致评价主体无法作出精确的量化评价。此外,作为群组决策,不同评价主体的心理标准难免存在差异,加重了评价的主观模糊性。
(2)系统综合性、指标及权重差异性
评价工作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必须尽可能涵盖各相关评价维度。就某一维度来讲,指标设计也必须具备科学性、差异性和明确性,方可让评价主体有章可循。此外,各指标贡献率并不相同,必须尽可能赋予合理权重。
(3)评价结果量化要求
尽管评价工作具有不可避免的模糊性,但为了确定毕业论文的优秀率和合格率,绝大多数院系均要求为评价对象打出百分制分数。因此,在进行系统设计时必须将模糊定性操作转化为精确的定量操作。
(4)严肃性和公正性
毕业论文评价是对学生四年学业能力的终极评定,不仅关乎学生能否获得毕业证和学位证等切身利益,而且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与发展也有重要影响,必须确保严肃性和公正性。
2.基本原则
(1)专业性原则
外语专业毕业论文不同于理工科论文,如表达符号为外语、更注重逻辑推理与系统建构等。其评价体系构建必须考虑专业特殊性来设计评价指标并为其分配合理权重。
(2)静态与动态评价相结合
毕业论文写作是一个阶段性动态过程,评价体系既要涉及对论文的静态评价还应包括对工作过程的动态监控性评价,即做到静态与动态评价相结合。
(3)公平公正原则
鉴于评价工作的主观模糊性及评价主体可能作出的过度主观性评价。评价步骤设计必须想方设法减少种种主观随意性,尽最大努力保证评价结果严肃公正。
(4)可操作性原则
指标设计必须具备可测性、精细性和完整性,避免不必要的要素交叉。同时,具备经济可操作性和信息化优势,以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效率优势和绿色环保等特性。
3.方法选择
据此,笔者整合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来设计外语专业毕业论文评价体系,并加入了过度主观评价防控设计。层次分析法(AHP)是美国著名运筹学家塞蒂于上世纪70年代创立的一种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决策方法。该方法充分利用专家级决策人员的丰富经验和精准判断力根据问题性质和决策目标将问题分解为不同的结构要素,并按照要素间隶属关系和相互作用将因素按不同层次聚合为一个递阶模型,从而将决策问题归结为指标层对目标层的相对权重值定量化。模糊综合评价法(FCE)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价方法。该方法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整合主观逻辑分析与客观精确运算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从而对受多种因素制约的现象做出评价。前者能有效避免毕业论文评价体系设计不够全面、指标权重分配过于主观的缺陷;后者可以将主观模糊评价转化为量化评价。整合两种方法系统性强和结果明晰等特点可有效解决外语专业毕业论文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三、外语专业毕业论文评价系统的步骤设计
1.建立评价递阶模型
该模型由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组成。目标层是对评价对象题的概述,准则层是隶属于目标层的具体描述,指标层则是各准则层下属的细化评价内容。
2.建立专家判断矩阵并检验其随机一致性
(1)根据递阶模型相邻层次间的隶属关系,请K位行业专家依据两两比较法对各层指标的重要性比较标度进行打分,构造出判断矩阵。设矩阵有i个元素,则判断矩阵为Pk(1)。
(2)检验各矩阵的随机一致性。由于判断矩阵易受个体认知模糊性及评价系统复杂性的影响,必须对各矩阵的随机一致性进行检验。计算过程如下:首先计算各矩阵的最大特征值λmax。鉴于该计算过程比较繁琐,此处建议直接在Matlab7.1中输入各矩阵Pk后,调用最大特征值计算函数max(eig(Pk))即可获得各矩阵的最大特征值;计算各矩阵的一致性指标CI=(λmax-n)/(n-1);查询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对应的RI值,计算各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指标CR=CI/RI。当n=1或2时,判断矩阵具有完全一致性;当n>2时,若CR
(3)计算各指标权重。计算指标权重的方法有和积法、最小对数二乘法等方法。合积法计算过程如下:归一化各矩阵[1],将归化矩阵按行相加[2]后再次进行归一化处理[3],计算各个专家的权重[4],组成专家权重矩阵后将之归一化[5],然后计算各指标的最终权重[6]。
3.设定模糊评语集及对应评语分值向量集
设评语等级集E={e1, e2, …, eh}, h为评语等级子集的个数。与E相对应,令评语分值向量集F=[f1, f2, …, fh]。
4.构造模糊评价矩阵并检验其离散程度
请R位评价主体按递阶模型为评价对象打分构造出各指标的模糊评价矩阵Ri(2),由于评价结果可能受评价主体特定情感因素的影响,因此必须检验Ri的离散程度。令E={5, 4, 3, 2, 1}。依次计算R位评价主体对各指标评价结果的离散系数CVi(i=1, 2, …, n)[7]及其平均值AVG(CVi)。经过计算,在评价主体少于10人时,若AVG(CVi)>0.15,则说明各评价主体对该指标层的评价存在不公正极值。计算各分值与均值之间的标准差,标准差最大者即为极值,更换该评价主体重新评价,直至评价结果满足要求。
5.计算各准则层的评价结果向量
若模糊评价矩阵Ri通过离散程度检验则将之归一化后计算评价对象在各准则层的评价结果向量Ai[8]。
6.计算评价对象的最终模糊评价结果
综合各准则层的评价结果向量Ai,建立针对目标层的模糊评价矩阵A(3),然后利用准则层的权重矩阵计算评价对象的最终模糊评价结果G[9]。结合不同评语分值向量集F计算评价对象的最终精确得分S[10]。本段提到的矩阵和计算公式如表1所示。
四、应用实例
1.构建评价递阶模型
根据层次分析法原理,笔者整合了国内已有毕业论文评价体系研究成果和校内外专家和专任教师的意见,构建出如下外语专业毕业论文综合评价递阶模型,如表2所示。
2.建立专家判断矩阵并检验其随机一致性
请校内外8位专家和教师对各层指标打分构造出判断矩阵,因篇幅所限,笔者仅对准则层U5对应的矩阵Pk=8为例演示计算过程,如表3所示。
运用Matlab7.1计算各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依次为{3.0092, 3, 3, 3.0092, 3.0092, 3, 3.0037, 3}。计算P1的一致性指标CI=(3.009200-3)/2=0.0046,各专家矩阵的λmax依次为{0.0046, 0, 0, 0.0046, 0.0046, 0, 0.0019, 0};据公式CR=CI/RI,各专家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指标值依次为{0.0079, 0, 0, 0.0079, 0.0079, 0, 0.0032, 0},均小于0.1,通过检验。
3.计算各指标的最终权重
本节以第一位专家的判断矩阵为例演示计算过程。首先归一化P1;按行相加得M1=[0.2678 1.7608 0.9713]T;再次归一化得1=[0.0893 0.5869 0.3238]T。其他各专家的打分归化矩阵依次为:2=[0.1111 0.2222 0.6667]T、3=[0.1667 0.1667 0.6667]T、4=[0.1638 0.2973 0.5390]T、5=[0.1066 0.1935 0.6999]T、6=[0.1000 0.3000 0.6000]T、7=[0.1299 0.1381 0.732]T、8=[0.1429 0.1429 0.7143]T。计算第一位专家最终权重W1=1/(1+10×CR1)=1/(1+10×0.007931)=0.9265;其他专家的最终权重依次为{1, 1, 0.9265, 0.9265, 1, 0.9691};归一化各专家权重组成矩阵k=[0.1196 0.1291 0.1291 0.1196 0.1196 0.1291 0.1251 0.1291]T;计算U5各指标的权重值为:W1=k*k=[0.126441, 0.253472, 0.620088]。其他指标的计算结果请见表2。
4.模糊评价过程示例
下面说明运用该递阶模型对某位英语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进行模糊评价的过程。因篇幅所限,此处以准则层U1为例演示计算过程。
(1)设定模糊评语集和对应评语向量集为:V={e1, e2, e3, e4, e5}={优,良,中,合格,差},F=[f1, f2, f3, f4, f5]=[5, 4, 3, 2, 1](五分制)或[100, 85, 70, 60, 40](百分制)。
(2)由3位老师对U1各指标按V打分,构造出隶属度矩阵R1;计算该矩阵离散程度AVG(CVi)=0.0787
[11]
(3)归一化矩阵R1,计算该论文在准则层U1下的评价结果为:
A1=WT
1×R1=[0.3223, 0.2239, 0.2749, 0.0977, 0.0308, 0.0505]T×R1=[0.2858, 0.4563, 0.2579, 0, 0]
A1可解读为:所有评价主体认为准则层U1为优的概率为28.58%、良为45.63%、中为25.79%、及格和差的概率为0%。其他各层评价结果依次为:A2=[0, 0.6667, 0.3333, 0, 0]; A3=[0.1751, 0.4075, 0.4174, 0, 0]; A4=[0.0327, 0.2925, 0.6748, 0, 0]; A5=[0.0845, 0.5822, 0, 0, 0]。
(4)构造总目标下模糊关系矩阵A,利用准则层权重计算最终模糊评价结果G。
[12]
结合不同评语分值向量集F计算评价对象的等级分或百分制分数:
S=GT×FT=[0.1336, 0.4144, 0.4373, 0, 0]T×[5, 4, 3, 2, 1]T=3.637133≈3.64;S∈[3.5, 4.5)。
S=GT×FT=[0.1336, 0.4144, 0.4373, 0, 0]T×[100, 85, 70, 60, 40]T=79.187≈79.2。
必须指出,运用本法求得的论文最低分为1或40,即本法对质量更差的论文不具备区分度,但这并不影响其适用性,不达标的论文必须退回修改,对学位证发放不会产生决定性影响。
五、结束语
本文从我国高等院校外语专业毕业论文评价工作的现状出发,讨论了该项工作的基本特征和工作原则,在整合AHP和FCE优势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具备良好操作性的评价体系。该体系能有效地解决该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调动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该项工作的科学性、标准化和公正性。此外,鉴于本系统计算过程的数学规律性极强,可以设计基于大型数据库的网络系统,实现全部计算过程的自动化,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为创建节约型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编.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Saaty T L. Decision making with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J].Int.J.Services Sciences 2008(1): 83-98.
篇5
【关键词】高职 科研管理 量化考核 人文反思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C-0004-03
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阶段,科研实力已经成为高等职业院校办学层次和教育水平的重要表现。在高职科研管理工作中,根据职业教育科研工作的特点,对教师的科研工作量和成果进行量化评价及考核,对于有效分配科研资源,调动和激发教师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动科研工作快速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通常,科研量化的结果纳入教师的奖金津贴、职称评聘及各种先进评审,与教师的个人利益紧密挂钩,在促进教师和学校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问题。
一、科研量化考核的局限性表现
量化考核的方式是用数据来对教师的科研业绩进行衡量和评价,数量成为重点。考核制度的设计必须立足于现实需要,高职院校由于建校历史较短,缺乏科研积累,迫切地需要提高科研总量。在起步时期,科研量化考核不可避免存在以下阶段性局限。
(一)以提升科研业绩为目标,考核重数量、轻质量。科研量化考核以量化的方式来对教师的科研工作量和成果进行计算和考核,以论文、专著、专利等成果的数量来计算业绩分,考核规定中对不同级别的成果虽然也设定了相应等级的权重,但核心并不在于进行学术评价,所以同一级别的成果存在学术水平差异的事实。为了获得更多的科研业绩分来完成考核规定的科研任务以及取得相应的科研奖励,提高职称申报及各类评先的竞争力,选择短、平、快的研究项目,成为多数教师的首选;那些基础性的、周期比较长的研究,则逐渐被冷落。因此,量化考核引发了急于出成果的浮躁心理,这和从事科研所需要的严谨、耐心的治学态度背道而驰,不利于科研队伍的成长。
(二)考核形式相对单一,学科和专业差异体现不尽合理。高职院校不同专业之间的差异,也体现在科研成果上。量化考核制度设计中,虽然考虑到不同学科及专业的差异(如科研成果按自然科学类和人文社科类来制定考核与奖励标准),但现行的制度都要考虑实际操作的公平与效率,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大多数教师的利益,而不是专门地单独研究如何去解决差异性问题,所以在量化考核中,必然会出现一些对不同类型、层次、专业及学科的成果采用相同评价标准的情况。在实际教学及科学研究中,不同学科、专业的研究方法、研究周期及成果表现的形式都各不相同,一律以学术的刊物级别及数量来评价其质量和水平,是不够客观、有局限的。兼之,科研工作是创造性的劳动,单纯用数量指标进行量化评价,不尽合理。
(三)很难解决科研工作量与教学工作量之间的比较与换算。科研量化考核中,不能忽略科研工作量与教学工作量计算的平衡。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为“双师型”教师,既要承担教学和实训任务,又要从事科研工作,其中有专任教师,也有兼课教师,还有兼顾教辅管理的教师,一些紧缺专业的教师长期超课时工作,有的每周多达到20节以上,疲于教学,已经没有太多精力从事科学研究。因此,在科研量化管理中,必须考虑学校定位和教师实际,科学、合理地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而如何使教学工作量和科研工作量实现合理比较和换算,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
(四)对成果的转载、引用或转化重视不够。论文作为最常见的研究成果,其被引用的次数和频率是体现学术价值的一种客观标准,无论是自引、他引,还是正引、反引,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但在多数高职院校的科研考核中,都还没有把论文的转载及引用纳入评价指标中。此外,科研量化考核对专利的转化仍然重视不足,量化算分的奖励力度不够。
(五)考核的竞争性引发人际关系压力。多数高职院校科研基础薄弱,课题资源有限,科研量化考核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教师之间因竞争而带来的人际关系压力。这种由于科研资源争夺而引发的心理焦虑、对竞争环境中公平与公正的担忧,与科研工作量考核的压力叠加在一起,使从事科研工作的教师不得不面对由此衍生的关系复杂的人际压力,这种负能量若累积到一定程度,很容易给科研工作的持续发展造成一定的冲击甚至是破坏。
二、科研量化考核的局限性分析
作为一种管理手段,科研量化考核的目标是提升科研业绩。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历史较短,只有几十年,很多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起步较晚,科研总量相对较小甚至基本空白,在发展的初期,如何设计一套可以有效操作的考核制度,调动教师参与科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科研业绩的数量增长,首先成为管理者的考虑重点。
(一)量化考核局限于利益导向。量化导向是科研量化管理工作中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科学研究是一种创造性的智力劳动,它的意义和价值是发现真理、发明技术,解决发展难题,造福人类社会。我们应该在科研管理中树立良好的价值导向,坚持尊重科学,发扬求真创新的精神,坚定科学、民主的思想,为教师营造一个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研究环境。但在科研量化管理中,为了激发和形成研究的持久热情,科研成果通常与职称评定、奖金津贴、荣誉评选挂钩,利益导向占据了主导地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职称申报需要发表一定级别和数量的论文,并主持相关课题;二是按的刊物档次分等级计算奖励金额;三是将量化后的科研成果纳入荣誉评选的评价指标中。在量化管理的利益主导下,教师进行研究不再以追求真理为乐、以服务社会为荣,而是一味地追求成果数量而忽视质量,造成了科研成果低水平重复,甚至有些为了追求利益无视学术道德的约束,导致学术不端甚至学术腐败频发,背离了科研管理的初衷。在某些高职院校,一些教师或者是为了完成规定的科研量化指标,或者是为了追求物质奖励,研究粗制滥造,急于求成,成果毫无质量可言。
科学研究的历史表明,真正的科学研究不仅需要一个较长的知识积累过程,而且必须进行艰苦的实验或者调查。许多大师终身可能就一本专著或几篇论文,而不是像现在有些学者一年就撰写几本专著,发表几十篇论文。因此,以利益为主要导向的科研量化管理,在大幅提高科研业绩、促进科研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不良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科研管理的初衷,制约了研究工作的健康发展。
(二)制度的局限性对人文关怀提出了要求和挑战。考核制度明确的利益目标导向,具有工具理性的特征。工具理性本质上是关心手段和功利目的之间的关系,很少关心目的本身是否合理,它与人文关怀相对立。人文关怀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代表了对个人自我价值实现的终极追求。如果把工具理性看成运送乘客的列车,人文关怀就是对列车方向盘的把控,缺少把控而脱离轨道的列车是极其危险的。现实中,在工具理性的主导下,科研量化考核局限于业绩目标,弱视制度的公平性,忽视了教师的价值和尊严,科研考核制度往往只能做到相对公平合理,小部分教师的利益既没有得到合理对待,价值和尊严也受到了伤害,最后成了为科研业绩让路的牺牲品。
科研量化考核管理推动了高职院校的科研发展,我们不应否定其工具性和操作性,但科研管理的世界是一个关于人的价值世界,科研管理的对象是对尊重、自由、民主等精神意志要求较高的知识分子,他们往往要求在科研考核中,能够实现成果量化评价与教师的学术水平、学术能力和学术道德评价相一致。而受工具理性主导的科研量化考核,通常只能代表教师的科研业绩,不能完全代表教师的学术水平和能力。
考核制度的局限,并不能从制度本身得到解决。无论是为了维护小部分教师的利益,还是为了实现科研业绩评价与学术水平评价相一致,都对科研管理的人文关怀提出了挑战和要求。
三、科研量化管理中人文关怀与工具理性的互补与融合
科学研究不断试错和求真的特点,要求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应更具有人本性,能够最大化地体现科研成果的人文和社会价值取向。因此,我们要把人文关怀的理念导入科研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中,把以人为本作为管理的核心理念,用价值理性来引导工具理性,通过建设人文化的学术环境,使教师受到风清气正的学术文化的熏陶和引导,逐渐形成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从而实现教师的自我创造、科研目标与高职院校战略的有机结合和共同成长。
(一)制度的设计和实施要以人为本。虽然科研量化考核并不代表学术评价,但在制度设计时,一是应尽可能体现出对学术评价的客观公正的追求,把学术道德的考核也纳入其中,要求教师遵守学术规范,共同创造有益个人身心和学术发展的气氛;二是通过制度引导多出高质量的成果,对低质量的成果数量进行明确限制,如对一般期刊的论文每年只认可一定的篇数,超出规定篇数之外的不再纳入统计范畴,使教师潜心研究,远离浮躁;三是遵循研究的规律和特点,体现出一定的弹性,对于一些周期较长的研究成果,允许跨年认定和纳入统计之中。总之,科研管理的人性化,是通过制度的形式,倡导规范、文明和开放的学术环境,激发教师的研究热情,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避免把规则和制度当作控制和惩罚手段。
(二)以人文关怀为引导,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与能力。在高职学院的专业调整中,部分教师转系列转专业技术岗位后,对新专业的知识掌握并不够,加上多数教师教学任务繁重,难以分身对专业知识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造成了教师整体学术研究水平不高。例如,不少教师为了完成年度科研工作量,随意选择一些学术评价不高的期刊来。因此,我们在科研管理中应根据这种实际情况,设身处地地为教师着想,解决他们的问题,帮助他们提高研究能力。
1.培养学术研究先进个人,发挥科研表率作用。以科研指导教学、做好科研才能更好地发展的思想为指导,从教师中培养和筛选出专业知识深厚、学术研究能力强、人格魅力出众的科研先进带头人,带动、形成富有战斗力的学术研究团队,并通过他们的表率来发挥人文引导作用。在这些科研先进个人的带领下,勤勉的教师能更好地反思自己在学术研究方面的不足,积极参与学术研究,逐渐提高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
2.采取多种方式帮助教师提高研究能力。加强学术交流,通过讲座或者会议的形式,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做专题讲座,使教师了解和掌握国内外的专业发展和科研动态;积极引进科研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才,充实教师队伍,通过他们带动其他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组建科研团队,促进高职院校科研水平的迅速提高;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以老带新机制,多组织课题立项,通过立项给中青年教师提供学术研究平台,指导、帮助中青年教师的科研成长;鼓励中青年(下转第12页)(上接第5页)教师到生产一线去实践锻炼,支持他们开展各项技术创新和科研活动,逐步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行申请考核豁免制度。科学研究具有探索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有的研究需要长期不懈的坚持和投入,非一朝一夕可出成果。一方面,科研量化考核一般以年度为时间单位,无法为较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提供充足的时间条件;另一方面,长时间投入并不能保证高质量成果的产出,即对于某些教师来说,即便获得足够长的研究时间,也出不了高质量的成果。科研量化考核中解决这个矛盾的方法之一,是实行申请考核豁免制度,给予教师申请考核豁免的权利。即教师可自主申请某一段时期的科研量化考核豁免,并承诺实现某个预期成果(至少应高于本院相同及类似专业的平均水平)。在豁免期间,可免于常规的年度科研考核,豁免期结束后,成果质量如果没有达到原有承诺,则进行某种教师和科研管理部门事前签约的适度处罚。
【参考文献】
[1]王凌峰.高校科研量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广西社会科学,2012(10)
[2]何玉艳.高校科研量化管理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高校科技,2011(11)
[3]王法勇,欧阳丽.高职科研发展的战略重点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1(12)
[4]崔昌玺.试论我国高职科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职教论坛,2010(32)
[5]陆炳坚,黎铁新.高职院校的科研人文环境探析[J].教育探索,2007(5)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规划C类立项课题“‘十二五’背景下增强广西高职科研管理实效性的对策研究”(2011C0221)
篇6
1本科生导师制的内涵及实施
本科生导师制最初起源14世纪英国牛津大学,在牛津大学的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学者们研究发现牛津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内涵的精髓在于: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合作,关注学生个体优长,设计个性化培养方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能力。在我国,21世纪初本科生导师制首先在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高校进行试点,随后各高校开始逐渐引进与实施。我校在2010年实施了本科生导师制。刚开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时,主要是在第三学期根据学生的专业,将本科生分配到相应专业的指导老师名下,2012年开始调整在第二学期对大一的学生就分配指导老师,无特殊情况,指导老师大学期间不会变动,与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本科生导师制下,我校师生双方在课余时间就学业学习、专业选择、论文撰写、各级各类专业竞赛、职业生涯发展等内容进行沟通交流,还可参与指导老师的研究课题设计、实地调研,进入实验室尝试开放式研究型实验等,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团队学习、竞争合作、钻研创新的氛围,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2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教育部的相关文件可知,本科毕业论文是大学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侧重应用性和实践性。近几年,通过对本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师生进行调研和访谈,结果表明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论文教学情况不容乐观,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毕业论文教学的时间和精力缺乏保证。毕业论文通常安排在大四,这个时间正好也是学生忙于找工作、考研、公务员考试、考证等,精力分散,很多学生往往是在未经充分收集资料和调查基础上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集中写作。我校毕业论文教学过程分为选题、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开题报告、正文的写作、修改等几个部分,学生必须正确地分配时间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写作任务。另外,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师师生比持续攀升,1个专业教师往往指导7-8个本科毕业生,大多数教师还带研究生或函授学生毕业论文,再加上其他较多的教学科研任务,使得以往的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模式无法保证论文指导质量。
其次,对毕业论文工作不够重视。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学生往往将主要精力放在找工作上,且招聘单位对学生毕业论文也无较多要求,导致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不够重视。另一方面有些老师对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往往也是能放则放,纪律不严明,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过于宽松,缺乏量化标准,学生也易敷衍了事,毕业论文教学不能提升到一个应有的高度。
再者,学生缺乏论文写作基础知识和前期科研能力的训练。从课程体系上看,本科教学中几乎没有毕业论文相关的基础课程训练,致使学生到撰写毕业论文时基本功欠缺,甚至不知如何查阅、引用、归纳、梳理、运用相关文献资料。毕业论文写作时,出现书写格式不规范,选题大而空、缺乏实用性和创新性,甚至出现抄袭和引用不当等学术不端行为。
最后,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烦琐,论文答辩流于形式。毕业论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指导老师都需要填写大量表格,评审环节多而烦琐。然而答辩和考核环节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过于宽松,缺乏量化标准,对学生来说几乎没有什么压力。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出现严重滑坡趋势。
3本科生导师制下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的优势
(1)师生互动相对频繁,毕业论文教学时间充足。当指导老师与学生的指导关系确立以后,通过多次、方式多样的交流沟通,有利于导师熟悉学生,发现学生的优势与不足,进而有组织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教,激发学生个性优势。同时指导活动与毕业论文进行结合,可以将毕业论文工作前移,学生在第三学年甚至更早,就可开始有意识关注论文写作、论文选题等。因此,实行导师制后,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由第四学年集中指导变为分段指导,在平时进行文献资料查阅、实践调研、写作等训练,毕业论文撰写就轻车熟路了。
(2)激发学生科研意识,提高创新实践能力。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是具有科研性质的论文,体现了学生的科研潜能、创新实践能力的高低。在本科生导师制下,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导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具有学术权威的科研专著和论文,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术讲座,组织、引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专业竞赛、技能大赛,申报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引导学生去思考、质疑、探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为毕业论文教学进行思维训练。
(3)培养写作与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写作和表达能力直接影响毕业论文的成绩,也会直接影响未来就业、职位晋升与日常生活。在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后,师生之间有了更多沟通的机会。导师可以合理安排学生参加论文写作相关的活动,进行适度的写作训练。进入高年级后,可结合所学专业课程,增加有关文献综述、调研报告和期刊论文的写作练习,掌握论文写作规范。同时,学生可以在小组了进行口头汇报,锻炼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这是毕业论文写作和表达的演练和基础,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
4本科生导师制下实施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措施
4.1本科生导师制下工商管理类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制度及政策保障
学校及教学单位对本科导师制教学模式的实施应给予高度的重视,提供本科导师制下毕业论文教学的相关政策及制度保障。例如,2012年10月本校工商管理学院试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办法,其中提出“结合我院学科及专业特点,我院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成果形式为学术论文、调研报告、商业策划、参加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取得的成绩、在报刊杂志发表的优秀文章。”这一新的尝试,可发挥学生的特长,选择合适毕业论文形式,进一步激发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实践创新的热情和动力。为提高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模式改革实施的可行性,同期还试行了工商管理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对毕业论文成果形式、基本规范和要求、考核认定办法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除传统形式的毕业论文写作形式以外,并提出符合相应要求的“调研报告、商业策划、参加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取得的成果、在正式出版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可申请免于开题。
4.2本科生导师制下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运行管理措施
在本科生导师制下,毕业论文教学改革要想顺利进行,需要师生的共同协作。首先,导师的管理涉及学校人事处、教务处等职能部门以及导师所在院系。学校应明确指导教师的毕业论文教学任务,根据专业要求,确定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人数以及如何考核评价等基本要求。各教学单位根据专业情况,制定具体的操作规程与管理措施,加强过程管理。其次,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也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及配合。对学生管理主要涉及教务处、学生处和所在院系等相关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导师与学生之间的日常交流需要必要时间、地点以及方式的规范,如可以规定每月面谈几次,或者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通过短信、QQ群、电子邮件、微信和飞信等多种方式和学生交流补充,尽量保证每一个学生能得到应有的指导。对于学生在享受被指导权利的同时也需要按时完成导师布置的任务,并积极参加导师组织的各项活动,主动与导师交流,可要求学生填写指导记录进行约束。
4.3完善本科生导师制下毕业论文教学评价与激励机制
本科生导师制下毕业论文教学需要一套完善的评价机制。管理机构需不断完善考核机制,根据毕业论文教学过程,把考核指标具体化、定量化,考核结果应当记入教师的业务档案,考核业绩与年度绩效、岗位聘任、晋职晋级挂钩。如指导学生完成一个挑战杯项目,并在全国比赛中获奖,就可以给予导师奖励;如学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或者第一申请人身份申请一项专利,导师都应当获得指导奖励。对学生参与毕业论文教学的评价也应要有一套严格的办法,围绕培养目标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考核。对毕业论文教学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在学分折算、评优、免开题、毕业论文替代、推荐就业等方面给予不同程度的激励。
5结语
经过近5年的运行,我校本科生导师制逐渐完善,在毕业论文教学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科生导师制下,对毕业论文教学进行改革,可在不影响整体教学计划的前提下,让学生早日进行毕业论文方面的准备,鼓励参加一定形式的科研,参与实验实践训练,既能达到毕业论文教学要求顺利毕业,又有利于学生专业意识、科研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同时也提高了学校的声望,是一项值得探索、尝试、推广,促进本科生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1-09-30.
[2]常睿.本科生导师制内涵解读及运行模式探索[J].高校辅导员,2015,2(1):45-48.
[3]钱丽,肖仁桥.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9(10):180-181.
[责任编辑:杨玉洁]
篇7
【关键词】教学编排设计 课堂教授能力 课外活动辅导 科研学术论文 四维 模糊综合评分法
【中图分类号】G8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197-01
1 研究目的
学校的主体是学生。学校的主导是教师。体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体育教学的主导是体育老师。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高低是体育教学水平低的根本因素。
本文通过相关实践和研究,采用模糊数学的方法,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综合评价系统。
2 建立四维综合评价系统数学模型
2.1 评价系统模型和权重分配
依据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安排的实际情况,结合长期教育实践和教学改革成果,以其四大要素:教学编排设计、课堂讲授能力、课外活动辅导、体育科研论文构成一级指标;依其16项因子组成二级指标;再依其各要素和各因子在价值评判中的作用和贡献份额,权衡其轻重,斟酌其系数,确定其权重。
2.2 4-D评价系统综合评判量表
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设置的总体框架,分别制定出四大教学要素的综合评判量表。
2.2.1 教学编排设计能力综合评判量表
教学编排设计 它包含四大内容,是保证教学质量最根本的理论和技术要求。
2.2.2 课堂讲授能力综合评判量表
课堂教授能力 是教师理论素质尤其是体育技战术传授、教学方法、组织教学能力、教学测试手段应用等教学能力和教学艺术的集中反映。
2.2.3 课外活动辅导综合评判量表
课外活动辅导 这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教学活动的补充,更是某些课目、运动项目和专项技术技能的深化和提高。
2.2.4 体育科研论文综合评判量表
科研学术论文 这是体育教学活动、体育教学改革和体育科学研究的经验总结、深层次的理论探索和深入的理论升华。是教师综合素质的最完整最全面最真实的体现。
2.3 评判量表的操作方法
在每学期进数学工作总结和教师教学工作述职时,将上述综合素质评判量表分发给每位教师。依据量表内容要求,每位教师逐表逐项进行认真负责地填写和计算。再通过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评价统分。
3 建立四维综合评价系统的评判因素集
3.1 总评判集
总评判集U={UA,UB,UC,UD}
={教学编排设计,课堂教授能力,课外活动辅导,科研学术论文}
其中:UA={UA1,UA2,UA3,UA4,UA5}
={教学理论研究, 理论讲稿编写,教案文稿编写,理论新知吸纳}
UB={UB1,UB2,UB3,UB4,UB5,}
={理论新课讲授,四维课程讲授,组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测试}
UC={UC1,UC2,UC3,UC4,UC5}
={课外活动辅导,代表队之训练,运动会之参与,大型体育赛事}
UD={UD1,UD2,UD3,UD4,UD5}
={发表学术论文,发表科普文章,科研课题论证,体育报道通讯}
3.2 权重分配集
M={MA,MB,MC,MD}={0.3, 0.4, 0.2, 0.1}
其中∶MA={MA1,MA2,MA3,MA4,}={0.3,0.3,0.2,0.2}
MB={MB1,MB2,MB3,MB4,}={0.2, 0.3,0.3,0.2}
MC={MC1,MC2,MC3,MC4,}={0.2, 0.4,0.3,0.1}
MD={MD1,MD2,MD3,MD4,}={0.4,0.3,0.2,0.1}
3.3 评判集
评例假定∶某教师年度教学述职,对其结合素质考核各量表经全体老师和评判专家小组认真评判后,所获得的评判集形式为V∶
V={VA,VB,VC,VD}
={教学编排设计,课堂教授能力,课外活动辅导,科研学术论文 }
3.4 评判矩阵
举例假定:在对某老师(一班级某同学)的“课堂教授能力”(“心理健康”)进行评定时,仅其“四维课程讲授”(心理状态调适能力)这一因子的评判而言,老师(同学)们对该老师(生)的评判情况如下∶
评判等级优 良 中 差 劣
占参评教师 %10 30 40 20 15
所得评价0.100.300.400.20 0.15
如此,其他3项所得评价是
{0.15,0.35,0.35,0.25,0.10},
{0.15,0.30,0.40,0.20,0.15},
{0.20,0.40,0.35,0.15,0.10}。
根据所定权重分配,可写成R1∶
R1={0.20,0.30,0.30,0.20}
0.10,0.30,0.40,0.20,0.15
0.15,0.35,0.35,0.25,0.10
0.15,0.30,0.40,0.20,0.15
0.20,0.40,0.35,0.15,0.10
计算其模糊矩阵,得R2=(0.20,0.30,0.30,0.30,0.15)
归一化,得R3=(0.16,0.24,0.24,0.24, 0.15)
将这个统计结果百分化后,说明:教师们对该老师的“课堂教学能力”的评价,
有16 %的教师评其为优,
有24 %的教师评其为良,
有24 %的教师评其为中,
有24 %的教师评其为差,
有15 %的教师评其为劣,
我们再用加权平均法, 按预定方案给每个等级分别赋值V(90,80,70,60,50)。
V和R3之乘积,为其综合评价分值W1,则,
W1=R3×V
=(0.16,0.24,0.24,0.24,0.12)
90
80
70
60
50
=70.80
根据一级指标权重MB,再计算其W1之权重值W2,则,
W2=W1×MB
=70.80×0.40
=28.32
W2即为该教师的“课堂教授能力”的最终得分。
依此可得出该教师的“教学编排设计”、“课外活动辅导”、“科研学术论文”等3项的最终得分。这4 项之合,即为该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评分的总成绩。
4 结论
篇8
在此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设计作为教学内容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全实践教学改革的浪潮中其改革和创新也是势在必行。
在全实践教学改革的引领下,针对毕业设计的改革和创新,我校以校级课题的形式组织专门的教研团队进行研讨和论证。本文的从“理”到“实”,亦指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设计应摒弃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导向,在保证学生的理论知识“必须、够用”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在实践的指引下进行毕业设计,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初步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这些能力对于幼儿园教师而言必不可缺。
一、以往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不足
从1999年到2013年,我校的毕业生以五年制初专为主,五年制初专生普通存在的问题是学习能力较弱、专业理论学习兴趣不高、理论基础薄弱、问题意识不强、不善于思考和总结,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以单一撰写论文形式的毕业设计问题层出不穷,教师指导费时费力,不见成效。摒除学生自身的问题外,无疑以往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设计也存在颇多不足。
(一)形式单一,不能满足多层次学生的需求
以往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设计以撰写论文作为学生毕业设计的唯一形式。毕业论文的撰写需要学生具备问题意识,并需要一定的专业理论积淀为支撑,才能驾驭毕业论文的撰写。对于我校学生而言,专业理论学习的水平不一,能够胜任毕业论文撰写的学生毕竟不多。而问题意识不强、专业理论学习薄弱恰是我校大多数学生的命穴,以至于出现胡乱选题,东拼西凑,粘粘贴贴,拼凑毕业论文的现象。
从2014年开始推行新的毕业设计改革方案以来,10级初专和12级高专的毕业设计评审中不及格的同学共有72人,其中因为论文不合格共61人,占85%,而不及格同学的论文评审意见中,有70%的同学是因为复制比例超标。可见,毕业论文的撰写对我校大多数的学生而言还是有难度的挑战,并且因为单一的撰写毕业论文的形式,学生们不能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学业水平来选择适合并能展示自己的毕业设计方式。而如果仅以单一形式的毕业论文来衡量学生的学业水平,显然有失偏颇,同时也不能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
(二)理论与实践脱节,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不可否认撰写论文可以让学生通过文献的搜集和整理来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的素养,但鉴于闭门造车、粘贴拼凑是以往学生撰写论文的通病,如此势必会让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脱节,无法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的锻炼相融合。针对学生撰写论文的水平,以至于学校在毕业设计评审过程不断降低要求,而一味降低要求势必会降低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学生既没有达到真正通过毕业论文撰写提高其专业理论素养的目的,也因闭门造车导致其理论与实践脱节,专业实践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
在我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相关调研中,有部分园长也反馈我校毕业生专业技能优势突出但科研能力偏弱,这远不符合《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能力为重”的培养理念。显然,如何才能既保障学生毕业设计水平,又不降低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同类高职院校都面临的困惑。
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设计创新的举措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明确规定对教师应具有观摩、参与和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如何通过毕业设计这个环节将学前教育理论与保教实践相结合,突出保教实践能力,结合学生毕业设计的现状和我国学前教育政策文件对于幼儿园教师培养的相关规定,本研究做了以下的尝试和创新。
(一)理念创新——从“理”到“实”,注重实践引领
课题组结合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式、国家教育政策导向、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用人单位的需求与同类院校毕业设计改革的经验等,将毕业论文改革的思路定位如下:在保证学生的理论知识“必须、够用”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在实践的引领下进行毕业设计,摒弃“重理轻实”的传统导向。在学校课改中增加实践课时的有利前提下,鼓励学生在教育见实习及各种实践活动中观察——发现问题、思考——形成思路,在此基础上选择毕业设计的形式和主题。在最后一学期的教育见实习中,学生在幼儿园指导教师和专业课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以此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进行科研的能力,以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的目的。
(二)形式创新——多元化的形式,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在全实践理念的引导下,针对我校学生专业水准不同层次的现状,为满足学生多元优势的呈现,课题组设计了多元的毕业设计形式。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活动设计。
幼儿园教师核心的专业能力即幼儿园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能力,因此,课题组认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设计应以活动设计为主,活动设计对学生而言更具有应用性和实践性,并与之后的从教能力对接。活动设计包括主题教学活动设计、领域教学活动设计、家长开放日活动设计、区角游戏活动设计、户外活动设计、家园联系活动设计、幼小衔接活动设计以及节日活动设计等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其中的一种形式进行毕业设计。
在幼儿园的活动设计中,除了正规的格式要求外,还要求学生在活动设计中增加教学活动实录,以及插入能体现其活动过程的照片,既使活动设计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又避免学生抄袭。
2.论文。
延续之前的传统,论文成为毕业设计的形式之一,而不再是唯一的形式。学生根据专业的特点,以理论或实践中的问题为选题,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社会调查及数据分析、观察分析等,撰写毕业论文。
3.能代表学生水平的作品。
为提升学生的教科研素养和水平,鼓励学生在校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专业期刊或正式公开刊物上发表单篇字数达3000字以上的独撰专业论文,或者是为幼儿园提供有价值的且已被采纳的不低于3000字的调查报告或对策建议。以上两种形式皆可以作为毕业设计进行成绩认定,以此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专业理论水平和科研素养较高的学生可选择论文或调查报告;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可选择活动设计;专业水平突出的学生可选择发表作品或研究幼儿园问题的对策建议的形式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
三、多元化的毕业设计在实施中的不足和应对策略
为了解新的毕业设计方案实施的情况,课题组设计了调查问卷,在10级初专的学生毕业设计评审结束后对他们进行了网上调查。共有187名学生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皆为有效问卷。在问卷的梳理中发现新的毕业设计方案在实施中还有一些不足仍需完善。
(一)学生论文的不及格率高
在毕业设计评审中,10级共有421人参与评审,203人选择撰写论文,不及格36人,不及格率是18%;218人选择活动设计,6人不及格,不及格率是3%。也就是说42人第一次毕业设计评审不及格,其中36人是论文不合格,占87%。可见,学生撰写论文的达标率偏低,不及格率高。
针对此,课题组在11级初专和12级高专毕业设计活动的组织中,强化了教师对学生毕业设计选择方向的引导和论文指导过程的量化。毕业设计方向引导的具体做法表现为:在学生选题时,对于专业理论基础薄弱的学生,引导其选择活动设计,不是因为活动设计简单,而是因为活动设计有五大领域教学法课程为理论依托,结合自身多次的教育见实习的实践体会,再加上最后一个学期的教育实习,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来设计和检验自己的活动设计。对于教师指导过程的量化主要是规定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论文过程不少于四次的指导反馈,学生的选题、提纲、初稿、定稿每个程序须得到教师指导反馈认可,方能进行和提交。通过教师的层层把关,以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水平,第一次评审不能通过者,还可参加二次评审、三次评审、甚至四次评审,直至学生的毕业论文达到学校的评审标准,以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
(二)学生选择活动设计的形式单一
在对学生选择的活动设计类型的调研中,68%的学生选择教学活动,游戏活动和其他类型活动只占32%。而实际的毕业设计评审中,学生主要是选择领域教学活动设计和主题教学活动设计,家园共育活动、家长开放日活动、区角游戏活动等没有学生选择。究其原因是教学活动较为常见和普遍,其他活动学生在实习中少有机会参与,导致学生不敢尝试。
对此,课题组认为学校在和幼儿园针对学生的实习内容的沟通中,应强调学生实习内容的规定,让幼儿园能给学生创造更多参与幼儿园活动组织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幼儿园各项活动方案的设计和撰写,以及幼儿园的各项教研活动,既丰富了学生教育实习的经验,也能使学生各种专业能力得到更好地发展,同时也丰富了学生活动设计的撰写经验。
(三)学生认为活动设计格式较难
在对活动设计难点的调研中,56%的学生认为活动设计内容的格式要求较难,14%的学生认为电子文档名称设置较难,17%的学生认为字数要求(至少3000字)难以达到,字体格式难的占9%。对此课题组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了解到学生觉得格式难的原因主要是word文档操作不熟练。字数达不到要求主要原因是学生认为活动设计就是教案的编写,而且多数学生在实习中跟着幼儿园指导老师学写的是简案,自然不能达到学校的规定撰写要求。
针对上述情况,课题组认为应打通课程的链接通道,让课程之间相互衔接和融合来解决以上问题。比如五大领域教学法的课程,可通过微格教室的实训及教育见实习加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课程教学、幼儿园的实习指导和毕业设计指导中,有意识地引导和强化学生的幼儿园活动设计和组织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设计活动方案时,其要求和规范应与毕业设计的要求一致,要求学生写详案。计算机信息课程的教学应强化学生对word文档的使用,这样学生对毕业设计规范的格式要求自然不会感觉陌生。
总言之,现有的毕业设计方案既有传承也有创新,它的多元化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毕业设计的呈现,既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又能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幼教人才。
篇9
关键词:生物科学;毕业论文;评价体系
本科毕业论文对本科生的创新思想、创新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科研开发管理能力的培养均至关重要.地方高校多为以教学任务为主的高校,它们主要通过加强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等措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在创新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方面得以提升.毕业论文(设计)作为教学评估或教学质量检查的重要指标,各高校历来十分重视其质量评价工作,在毕业论文的各个环节进行细致入微的质量评价,旨在解决当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滑坡的问题[1-2].近年来,地方高校通过深化教学改革、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等措施,强化了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性评价在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中的分量也越来越重.生物科学专业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对该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可以为其他理科专业提供良好的借鉴.
1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1.1传统的打分评价操作性较差
以肇庆学院生物科学专业为例,综合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内容和成果特点,生物科学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主要为研究类型,设计类型相对较少.论文评价主要从平时成绩、论文成绩和答辩成绩3个方面进行考查,制定了不同等级的参考评分标准.传统的打分评价方法评价毕业论文成绩存在一些问题,如主观因素干扰、操作繁琐等,它要求评价者十分了解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科研综合素质等情况,严控人情分,否则容易产生评价偏差.
1.2过分依赖系统
近年来,学校为防止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中出现抄袭现象,启用了中国知网的“大学生论文抄袭检测系统”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检测,通过检测结果评价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如规定重复率超过30%者不允许参加毕业论文答辩.这一举措引起师生高度重视,客观上提升了论文质量.不过有一点应当注意,我们需要正确认识重复率与论文的创新性和学生的科研能力之间关系,避免出现重形式、轻内容和将评价方法简单化等问题.
1.3毕业论文创新性在质量评价中的权重较低
目前的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主要在论文选题、开题、指导、评阅、答辩、诚信质量管理等方面进行质量监控,评价内容较为全面;但对论文的科研价值、创新性权重的稀释作用明显,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分量明显不足.论文质量评价本身不应拘泥于平时表现和答辩过程的外在形式,而应与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技能培养等相关内容结合起来.为量化评价毕业论文质量的创新性,可参考“多元智能理论”,在评价体系中设计创新素质的量化评价指标[3-4],并尽量提高毕业论文的创新性在质量评价中所占的权重.
1.4分类评价存在不足
生物科学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根据研究内容可分为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工程工业设计等类型.相同或相似类型论文的质量评价具有很好的可比性,而基础理论、应用研究方面的论文,则由于研究侧重点不同,其培养学生效果亦不同,两者之间的论文评价极易出现偏差.学校针对不同专业设计的论文质量评价标准缺乏普适性,评价内容较为粗放,对专业特殊性的针对性不强,倘若专业内部能按研究类型进行分组评价,则评价效果更好,更能体现专业特色.另外,指导教师情况、学生现状、高校教学科研条件和高校毕业论文管理现状,均会对毕业论文的质量评价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5].上述因素导致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呈现一定程度的不稳定性,论文质量与目标要求之间存在差距.
2对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认识
一些学者认为,要构建良好的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就应从毕业论文选题、过程、答辩到成绩评定等方面,对毕业论文实行全程跟踪评定[6].有的学校将平时表现等指标纳入评价体系,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毕业论文成绩评价体系[7].毕业论文成绩评价是对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全过程进行评价,是对学生4年所学知识的综合检验.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应考虑科学研究素养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探究精神、获取文献知识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选题能力、技术分析能力、科学实验能力、写作能力等.由此可见,毕业论文的质量评价不能等同于论文成绩评价.由于论文的选题、研究内容、方法及结果存在多样性,很难制定专业性极强的统一标准,因此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指标的选取存在困难.在制定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时,应突出多层次指标和有精准明确内涵的专业性评价,要克服评价指标宽泛、以偏盖全、内涵不明确等缺陷,不能将“毕业论文质量评价”做成“论文成绩评价”.以生物科学专业为例,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应紧扣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从基础理论、应用设计等方面考量,制定出适用于本专业的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
3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评价方法
3.1定性评价
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定性评价,主要是通过同行评审专家(或教师)对各项标准做出优、良、中、差的判定,根据对论文的整体印象对其质量进行评价.定性评价操作简便,但误差大、可靠性差.为使评价更具科学性和客观性,我们将权重引入指标体系,对评审专家的各项标准打分进行加权平均.这种评价方法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定量方法,加权平均结果仍受评价专家主观思维的影响,评价体系尚不能准确反映论文的质量与水平.
3.2定量评价
为得到对论文质量的定量评价结果,可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统计分析的质量评价体系评价方法对所有指标权重进行确定,并对层次间指标进行排序,该评价方法具有客观、科学、可靠性强等特点[8-10].采用层次分析法并结合模糊评价方法,对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多层指标的模糊集合进行分析,属于模糊综合评价法[11].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指标体系的模糊综合评价,有效地减少了主观臆断所带来的弊端,在对毕业论文质量的定量评价实践中广为应用.
4生物科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
肇庆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参考评分标准》,主要对论文成绩进行评价,包括评分标准、论水水平和答辩3部分.其中论文水平评价部分包括工作量、技术水平、研究成果、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结构与文字表达等内容.笔者基于该部分设计了生物科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详见表1.此评价体系基于选题质量、科研素养、能力水平和成果水平设计了18个指标层指标,其中突出了论文的创新性和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5结语
篇10
关键词:食品科学;示范中心;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0-0218-02
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实验教学中心是湖南农业大学乃至湖南省相关高校的食品类专业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平台。以提高农学院校食品科学与技术相关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为宗旨,实现有限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2006年将食品化学和微生物实验室、食品工程工艺实验室合并组建为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实验教学中心,构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食品科学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2008年6月本中心通过了国家财政部组织的专家评审,列为“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建设点”;同年,食品科学技术实验教学中心成为“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2006至2008年中心建设了3个“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实习教学基地”。
中心实验用房使用面积4624m2,仪器设备1571台(件),仪器设备总值1123万元;中心现有教师52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18人,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23人,博士17人,硕士9人,国家农业部高级专家2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湖南省优秀教师1人,学校教学名师1人,学校优秀教师1人;专职实验教学人员22人,正高级职称教师3人,副高级职称教师5人,博士4人,硕士11人。
中心下设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及其应用技术、食品工程原理与机械、食品工艺实验、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五个模块实验室。中心承担全校11个学院、20个专业24门课程的实验,年实验学生人数2362,年实验人时数119572。实验开出率为100%。并接受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毕业论文、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实验。
一、实验教学中心教学质量保障制度措施
采取实验教学改革立项、综合性实验单独设课、教师科研成果引入教学等措施,鼓励教师开展实验教学内容改革,通过增加综合性、设计性性、创新性实验比例,设立独立实验课程与实验教学学生评教评学指标体系,各级领导加强实验教学管理,深入实验教学各环节加强质量监控确保实验教学质量,使教学内容符合不断发展的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符合社会对食品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根据《湖南农业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监控手册》,形成了科学的实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质量保证体系包括教师实验课程规范、实验室专职、兼职教师守则、实验室学生守则、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入室教育制度、预习检查制度、阶段辅导制度、实验验收制度、期中检查制度、期末考核等系统的开放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保证体系。实验教学质量控制手段主要有:(1)领导听课与检查;(2)学校和学院督导团听课与指导;(3)学生对实验课的意见反馈;(4)同行教师听课与评议;(5)教学文件检查。
二、专业实验成绩评定办法
采用多元化实验课程考核办法,重点考核学生知识点及实践技能掌握情况,考核采取平时成绩与期终考试成绩结合、笔试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实验课程学期末总评成绩按100分计算,由考查成绩(占70%)和考试成绩(占30%)组成。
三、实验项目考查成绩记分办法
1.验证性实验:课前预习分(20%)、课内实验状况分(40%)、课后实验报告分(40%)。
2.综合性实验:实验设计与操作(占50%)、实验结果(占30%)、实验报告(占20%)。
3.(设计)创新性实验:设计方案(占40%)、实验过程(占30%)、撰写的科研论文或报告(占30%)。
4.研究性实验,考核综合能力,并将考核结果进行量化。从基本的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能力、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撰写科研论文的水平等按一定的比例进行量化考核,考核后给予1~2个学分。
如果平时成绩或期末考核成绩低于及格,或期末考核成绩低于60分(百分制),则总评成绩为不及格。
实验课如不及格,必须补考,补考不及格,则需重修。
根据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学生一学期无故缺课两次以上者,则不得参加本实验课程的考核,需重修。
四、实习考核、成绩评定办法
1.教学实习结束后,要求学生按照实习教学大纲、教学指导书、实际内容,上交实习报告、实习记录日记,方可参加实习考核。
2.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实习期间的表现、实习报告、实习日记、实习单位指导人员评价等进行实习考核综合评分,按照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等给予评定
3.实习考核等级为不及格的学生,要求下一年重修该项实习。
4.考核成绩各等级评定标准:
优:完成实习教学大纲全部要求,实习报告内容详细真实反映实习过程与收获,并对实习进行全面的总结,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刻的分析,动手能力强,整个实习过程表现优秀。
良:完成实习教学大纲全部要求,实习报告内容详细真实反映实习过程与收获,并对实习进行全面的总结,动手能力较强,实习教学中表现良好。
中:完成实习教学大纲全部要求,实习报告内容详细真实反映实习过程与收获,并对实习进行全面的总结,动手能力一般,实习教学中无违纪现象。
及格:完成实习教学大纲基本要求,实习报告内容有待进一步完善,动手能力有待加强,实习过程中有轻微违纪表现,经教育后能改正。
不及格:不能成实习教学大纲中基本要求,实习期间在岗时间不足实时间2/3者,实习报告内容有明显错误,动手能力较差不能完成考核,实习中有严重违纪现象,学习态度不端正且教而不改。
五、毕业论文
鼓励学生个性与兴趣相结合的研究,遵循一人一题的原则,每学年的选题应力求创新;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必须由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具有一定科研实践经验、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师或实习单位中的科研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担任。
六、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要求及成绩评定
1.按照毕业论文(设计)时间安排,学生将毕业论文(设计)在各阶段指定的时间内交给指导教师审查。答辩前由指导教师审查学生答辩资格。属下列情况之一不得参加答辩:毕业论文(设计)有明显错误;论文(设计)经指导教师提出修改而未修改者;论文(设计)格式不符合学校统一要求;抄袭或由他人代做。
2.经过答辩资格审查的毕业论文(设计),由答辩小组组织公开答辩。答辩前,答辩专家须详细审阅答辩的毕业论文(设计),了解论文(设计)的内容和水平,提前为答辩作好准备。答辩中,学生报告自己毕业论文(设计)主要内容(10分钟左右),认真回答答辩小组专家提问(10分钟左右)。答辩时间为每个学生20分钟左右。
3.答辩过程中,由答辩小组秘书认真做好答辩记录,答辩记录应包括答辩的时间、地点、答辩专家成员、专家提问及学生回答等。
4.答辩工作结束后,答辩专家组按统一评分标准和评分办法,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进行成绩评定,并给出相应等级,按照以下五个等级评定:优秀(90~100分)、良好(80~89分)、中等(70~7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60分以下)。具体办法参照《湖南农业大学全日制普通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评分参考标准》。
5.答辩委员会审查毕业论文(设计)最终答辩成绩,对其中评定等级为优秀、不及格及成绩评定有争议的毕业论文(设计)重点审核,有争议时可组织第二次院级答辩,最终给予成绩及等级评定,并向学生公开公布。
6.最终统计时,所有专业学生的成绩应近似于正态分布。其中成绩优秀的比例应小于15%,良好、中等、及格比例控制在75%左右,不及格比例小于10%。
7.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获及格及以上等级学生,方可获毕业论文(设计)学分。凡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为不及格或被取消答辩资格者,不能获得毕业论文(设计)学分。按照要求同下届毕业生再次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实施及答辩,答辩合格方可取得毕业论文(设计)学分。
8.对抄袭的毕业论文(设计)的学生,按照课程舞弊进行处理。学校与实验教学的相关政策和措施,为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参考文献:
[1]易有金,邓放明.食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0,13(6):1-2.
[2]廖卢艳,吴卫国,易有金,李清明,邓洁红.食品工程机械应用技术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轻工科技,2014,(2):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