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立面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2 03:58: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立面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筑立面论文

篇1

(一)地域性原则。我国南北地区之间地域差异较大,主要表现在气候、地质以及文化背景上。因此加强现代建筑立面装饰上设计还应该始终坚持地域性原则,设计人员在充分了解建筑物所在地地形、光线、气候、人文风情以及种族习性等特点后,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及人文资源的前提下,完成立面装饰设计,设计内容既要体现当地的文化风情又要在情感上能够使当地人民接受。

(二)大众性原则。建筑物立面装饰设计必须坚实大众性原则。首先,建筑物立面装饰不应该只体现设计师个人的情感意志,它应该是社会群体情感意识的再现,也就是说,建筑物立面装饰设计应该在总结大众生活习惯的前提下,创造出符合大众欣赏需求的装饰并满足各阶层人士的欣赏需求。另外,建筑物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广大市民,设计师应该深入群众内部了解群众的实际需求,使建筑立面装饰设计与群众联系需求在一起。

(三)经济性原则。建筑物立面装饰设计还应该坚持经济性原则,在减少成本投入的同时为提高建筑物的实际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众所周知,建筑物的立面装饰是该城市财富和经济地位的表现形式之一,部分城市为了达到宣传城市的目的,忽视了建筑物立面装饰艺术性的特点,导致大量成本浪费的同时还降低了建筑物的实际使用价值。

二、现代建筑立面装饰上设计面临的问题

(一)缺乏统一的规划。任何城市的发展均有自身的文化背景和特色,城市建筑物具有扩大城市文化影响范围的作用,因此,建筑物立面装饰显得尤为重要。但是,我国众多城市建筑物立面装饰仍存在着规划设计不统一等问题,部分城市不注重自身文化的作用,一味模仿和照抄其他城市个性化建筑设计理念,人们很难对城市产生良好的印象。

(二)表与里分离。现代城市建筑物立面装饰设计还面临着建筑物立面装饰设计与建筑物性能不符等问题。不同类型建筑物有不一样的功能,例如居住建筑的主要功能是满足住户的居住需求;医疗建筑意在满足医疗卫生领域的要求;文化建筑的主要作用是起到文化宣传的作用,现实部分建筑立面装饰设计却忽视了建筑物表与里统一的重要性。

(三)忽视了环境保护的作用。建筑物与周围其他建筑物和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紧密联系,部分城市建筑物在设计立面装饰时,忽视了环境保护的作用,建筑物通常为了追求个性特色而忽视了周围环境发展需求。

三、现代建筑立面装饰上设计的方法

(一)现代建筑物立面装饰流派非常多,不同流派对立面装饰设计的要求不一样,要想提高建筑物的整体立面装饰水平,设计人员还必须注重建筑物形式美的设计。形式美设计要求设计人员通过视觉上的感受丰富建筑物的整体内容,在调节观赏者视觉感受的同时,提高建筑物形式美设计水平。

(二)重复与韵律。现代建筑立面装饰设计要求设计人员注重重复与韵律的实际作用。众所周知,听觉艺术在各领域均取得广泛应用,听觉艺术十分注重韵律的辅助作用。韵律在建筑物立面装饰设计中主要体现在建筑物构件的排列上,现代建筑物构件种类非常多,不同类型的构件在建筑物立面装饰设计中可以充分发挥美化建筑物的作用。建筑物装饰设计中重复主要包括线条、方向、大小以及形状的重复,保障重复的合理性也是提高建筑物立面装饰设计水平的重要手段。

(三)增强对比。对比可以正确区分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异,建筑物立面装饰设计过程中增强对比可以使人们更加容易区分景物之间的差别。实际设计工作中,设计人员应该注重建筑物外形结构的对比,例如圆形与方形的对比、曲线和直线的对比以及正方向和反方向的对比等,为突出建筑物立面装饰的价值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意境美的设计方法。建筑物立面装饰设计必须满足大众的心理需求,大众心理需求的满足必须从情感归属和审美舒适等方面着手,在结合建筑物自身设计需求的同时,综合考虑建筑物所在地环境、经济、技术以及文化等影响因素。意境美设计要求设计人员从以下两方面着手:第一,立自然之“意”。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可供人们娱乐活动的自然场所越来越少,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现代建筑物立面装饰设计人员必须在建筑物内部合理设置山水、树木以及鸟兽等自然之物,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第二,文化之“意”。我国具有五千年的文化传统,现代城市立面装饰设计还应该充分发挥我国传统文化的作用;最后,意境美设计还要求设计人员注重意境美表达语言的使用,为提高建筑物立面装饰设计的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束语

篇2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管理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is a systematic, complex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quality is good or bad will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ic construc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work of which must adhere to the relevant legal system, improve enterprise management,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construction projects, strengthening project management,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construction progress.

Keywords: architecture; engineering; Quality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建筑质量管理与掌控

对于建筑工程来讲质量是最为重要的,在开展工程质量掌控上,需要对建筑工程的相关质量特征进行详细的了解,把握好工程质量影响性因素、工程质量掌控准则及工程质量责任系统。

(一)工程质量的特征

建筑工程自身的性质及建设生产特征对建筑工程质量特征有着直接性的影响。通常建筑工程及其生产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建筑产品的固定性-生产的流动性;建筑产品的多样性-生产的单件性;建筑产品外形的巨大、投入高、生产时间长、风险性大;建筑产品的社会性-生产的外部约束性。因建筑工程具有的这些特征,这就致使建筑工程质量自身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建筑质量会受到设计水准、材料质量、施工方法及施工技术、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等因素的影响。

(二)影响建筑质量的因素

影响到建筑质量的因素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人、材料、机械、方法和环境,为此,在建筑空间中往往把这些影响建筑质量的因素统称为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4M1E:

人是建筑工程中的中心性因素,人与工程建设决策者、管理者及操作者等专业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工程的质量。为此,建筑企业开展经营及专业工作人员持证上岗体制。

材料是构成工程实体的组成部分,材料合格与否直接关乎着建筑结构的刚度及强度、建筑物的使用性能及安全性,为此通常会说工程材料是工程质量的根本性因素。

机械因素在工程上划分为两大类:一种指的是组体及配套工艺器械及各种器具;另一类是指运用中的各种器具设备。所以说机械设备质量对建筑工程质量造成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施工工艺方法指的是在工程实际作业中所运用的施工方案,其中包含组织方案,施工合理与否直接关乎着工程的总体质量。

环境因素:工程施工条件因素包含了施工技术环境、施工客观环境、地理环境、周遭环境等对工程质量所造成的环境因素。

(三)工程质量掌控准则

建筑业公认为,在对建筑工程质量起到主体监督性作用的是监理部门,监理部门在进行建筑质量掌控工作中需要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准则:质量是首要的准则;其次是以人为中心;较为关键的是专业工作人员的素质,需要对每个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作为参考;预防为主;工程作业当中加强质量掌控;质量标准化;以国家的规范的设计文件、合法的合同规定要求;科学、公正、守法的职业道德规范。

(四)工程质量的责任体系

工程质量的责任体系包含了在建筑工程建设当中所参与的各个单位所肩负的质量责任。参加建筑工程各方质量责任包括:

建设单位:建筑工程主办单位事建筑单位,它需要对工程质量进行管理。建设单位一定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规章体制来对工程各项目进行勘察、设计、施工、监管等服务,对关键性器械、材料采购时按照相关指标来选择。

勘察、设计单位:勘察、设计单位应当在自身企业资质允许的区域内来接收有关建筑工程,供应的勘察、设计成果一定要真实可靠,符合国家的有关标准。

施工单位:施工单位一定要在其企业资质允许的范围以内承担工程,施工单位要严格的按照相关设计图纸及施工技术有关标准来进行工程作业,创建工程质量体制,严格把握施工工序管理。

监理单位:监理单位要在其资质允许的范围内来承担监理任务,同时严格按照有关法律规章体制及相关技术标准,代表建筑单位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理。

建筑材料、构件及设备生产供应单位:建筑材料、构件及设备生产供应单位需要对所供应的产品质量承担责任,供应的设备质量要符合有关国家规定及该行业技术准求。

二、我国建筑质量管理方面存在的关键性问题

(一)建筑质量管理制度不完善。我国目前的建筑质量管理制度是在原有的旧制度上,加以完善发展而来的,这必然会存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时代印记,同时还存在政企不分的现象。为此就存在一些封闭式管理及内部监管系统,很难将其进行划分、对其进行严格的质量上的监督。这样对创建科学的约束制度是非常不利的。有的政府执法单位工作力度不足,造成一些行业中存在地方保护主义的情况没有很好的制止,这将对工程质量带来很大的不利的影响。

(二)施工单位及施工技术工作者质量及法律理念淡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及有关法律规章制度及技术规范的执行,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建筑企业所需承担的责任及义务,同时明确了建筑企业在施工技术、工程质量管理当中的操作规范及有关程序。但是有的建筑企业及技术工作人员因法律理念浅薄,法律体制不健全,在工程作业中违背了有关操作规范,没有严格的按照相关图纸来施工,所采取的技术不正确,更有甚者存在偷工减料的情况存在,这样就会导致工程质量下降,质量事故频频发生。

(三)市场准入把关不严。市场准入体制不仅有助于建筑市场合理的进行科学管理,且对建筑各方总体素质的掌控有很大的帮助作用,是很好的确保工程质量的关键方面。有的地方单位,因市场准入体制管理上的缺失,建筑企业中有虚假资质的情况存在,或者存在虚假证件、无证上岗的情况,这将会对工程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和危害,进而对建筑质量管理造成很大的阻碍。

三、提升建筑工程质量的有效方法

(一)各个政府行政单位一定要加强对建筑市场管理力度,严格按照相关法律进行工程质量的管理。纵使是一些工程单位确立的有关规范,但是从未真正的实施起来,为此就会有很多的质量问题存在。伴随着《建筑法》的颁布实施,前期的现状已经慢慢的产生了变化。所以一定要长时期的宣传贯彻《建筑法》,严谨按照有关法律进行工程建设,着重将乡镇建筑项目加入程序化、法制化管理的轨道当中来;对于无证设计、无证施工、无证建设、无委托质量监督的工程严格查处;对建筑质量事故责任人员严格查处。唯有如此,才可以促使建筑质量管理做得更好,将工程质量放在工程的首位。

(二)各级建筑行政单位一定要加强企业管理,着重强化企业的资质管理,一定要杜绝无资质、低资质的施工单位扰乱建筑市场。真正的执行工程总承包制。承包单位一定要对工程质量全权负责,强化对分包单位的管理,避免不管理、不守法的情况出现。

(三)建筑企业一定要加强质量理念,创建质量管理体制,真正的加强施工质量管理。强化企业技术培训,严格要求有关管理工作人员的管理,完全避免工程质量问题的出现。

(四)一定要科学掌控建筑单位的行为,避免不合理压价、垫资施工现象的出现,不可移易有肢解工程机工程的转包,避免减压质量的情况出现。

(五)强化材料检测,钢材、水泥这些关键性的建筑材料一定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掌控,一定要有材料出厂相关检测合格报告,要执行建筑单位监理有见证的材料送检体制,强化施工作业的实际抽检制度。

(六)加强图纸会审制度,提升工程方案及施工图纸的会审质量,完全避免工程质量事故问题的产生。完全避免图纸在会审之前进行开工,与此同时要避免图纸出现会审走过场的情况。

(七)深入加强政府部门对工程质量管理。提升质量监管覆盖率,一定要将建筑工程把握在政府质量的监督区域之内。经过监督检查促使建筑企业加强质量管理,进而在整体上提升工程质量管理水准。

结束语: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建筑业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唯有严格的进行依法性建设,完善建筑企业管理,提升工程质量理念,加强施工管理强度,才能够促使建筑质量得到很好的保证,促使建筑业稳定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陆庆.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现状与对策[J].山西建筑,2007(7).

篇3

论文摘要:以烟台大学建筑学专业本科《形态构成》课的教学改革实践为基础,对如何突出形态构成课在建筑学专业中的教学特色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形态构成作为一门设计类专业的基础课,旨在加强学生造型能力的培养。该课程一般分为3部分: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空间构成。从传统形态构成课程多年的教学内容来看,无论建筑设计、工业设计、机械设计,还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等,形态构成课程训练的内容和方法几乎都是通过抽象的点、线、面、体来逐步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和审美能力;训练的步骤也是从二维平面向三维空间思维模式过渡。这种形态构成教学模式从20世纪引入我国建筑教育开始到现在,曾经对我国设计类教学中学生造型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因为专业特色或专业侧重点不同,课程训练的内容和方法也应该有所不同。

以建筑学专业为例。以前,建筑学专业的形态构成是与本系视觉传达专业同堂上课,师资相同,讲授的课件内容和方法也都是传统沿袭下来的。但渐渐发现,传统的形态构成课程训练的内容和方法仅适应视觉传达专业的教学。因为该专业过多的是注重平面设计或二维空间的抽象设计。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感觉形态构成课程纯粹的点、线、面学习很抽象,形态构成课的内容与建筑设计没有直接的关联。特别是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有点脱离实际。学生渐渐对形态构成课程失去了兴趣和学习动力。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对形态构成课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构成课的过程中觉察它与今后建筑设计课的紧密联系,又如何突出构成教学的建筑学专业特色,成为我们探索建筑学专业形态构成课程改革的初衷。

2006年,经过酝酿,决定对形态构成教学内容进行大胆探索性的改革尝试。一反往日单纯抽象的点、线、面、体训练,而是将它们的训练结合在建筑平面、立面、形体的生成过程之中,即把点、线、面、体的训练与建筑平、立面以及形体的设计直接联系在一起。训练的要素不再是抽象的点、线、面、体,而是将建筑平面中的各个组成部分或建筑立面中的门、窗、细部构件连同构件的色彩、材质作为点、线、面、体的组成素材,成为建筑平面、立面的生成要素,按照构成的美学原则,进行一个平面或一段立面的构成训练,让学生在平、立面的构成过程中体验或掌握点、线、面、体的构成原理。例如在点、线、面的训练中,选取一段建筑立面(20cm×20cm,比例1∶50),让同学在这段限定的立面上,运用点、线、面要素做立面设计,立面设计要符合构成的美学原则。图1是学生的点、线、面作业,为了做到训练由简单逐步过渡到复杂,不仅忽略了建筑内部实际的建筑功能,而且也摒弃了色彩和材质在立面上的考虑和表达,只限定用黑白灰三色表现,目的是让学生能全心关注形状之间的构成法则。这个作业极大地引起了同学们的好奇心,他们在把玩建筑立面设计的同时,也体会和掌握了点、线、面的作用和美学的基本原则,学会了如何利用点、线、面来组织平面和立面,达到了训练的目的。点、线、面的练习,让学生寻找一些建筑平面,然后对其进行分析,抽出平面组成中的点、线、面组成元素。改革后的色彩构成。该作业是在第一个点、线、面作业的基础上,让学生将自己点、线、面作业生成的立面付上色彩和材质,体现色彩构成及突出某个或某些形式美的构成法则,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在一个既成的建筑立面上进行色彩构成。这3个作业完成之后,同学感觉很新鲜、很兴奋,体会到了构成在建筑平、立面设计生成中的重要作用,达到了构成课与建筑设计课有机衔接的目的。新晨

篇4

关键词:商业步行街;人性化;山西巷民族街巷

一 商业步行街空间环境的人性化设计的相关概念

商业步行街是步行街的一种,存在于城市中商业活动较为集中的街道,由大量的零售业和服务业商店组成,与其它商业街不同的是商业步行街是禁止一切机动车辆通行的集中商业买卖区域。本文从商业步行街空间环境的显性要素和隐性要素两个方面来研究如何达到人性化设计。显性要素即具体要素,包括基础平面、垂直面和上部平面三大部分,本文只对基础平面和垂直面进行论述。基础平面环境即底面包括大地、水体、低矮的植被、座椅以及所有铺地材料等;垂直面环境包括建筑立面、照明设施、指示牌等。隐性要素即抽象要素,如街道空间环境的历史文化、地域性等。

人性化设计是指在设计的过程中根据人的行为习惯、人性的生理结构、人的心理情况和思维模式等,在保证设计基本功能和性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产品进行优化,已满足人的心理、生理以及精神追求,其前身是人体工程学的出现和发展。城市商业步行街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是面向公众开放的空间,人是直接接触和使用步行街空间环境的主体。从设计的本质来说,任何设计观念的形成都是以人为基础。就步行街空间环境设计的本质来说,在以人性化为主要设计理念的前提下,最终运用各种综合手段,来创造优美、舒适的购物环境,以满足人们在购物过程中的心理、生理及精神需求。

在《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一书中,多次强调城市开放空间人性化营造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必要性,并通过对美国城市中现存开放空间具体案例的分析,在尊重场所背景文化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出场所人性化设计导则,使城市中的开放空间吸引更多的人,更好地为人服务。由此,本文认为城市商业步行街空间环境的人性化设计一方面强调设计必须尊重场所的历史文化;另一方面强调具体设计应一切为人所用。

二 乌鲁木齐山西巷民族街巷概况

乌鲁木齐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是全疆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中心,并作为新疆旅游业的中心重点城市。山西巷位于乌鲁木齐南门和二道桥之间,曾是龙泉街的前身。据笔者所做调研得知,此处并没有真正一条街巷名称是山西巷,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都会将这个片区称作”山西巷子”。本文所改造的民族街巷位于山西巷子中间的一些小巷,当地人直呼的“铁皮巷”、“作坊巷”等。之所以选此处进行改造,是因为这里有着悠久的商贸历史,以二道桥市场以及国际大巴扎同属于原来二道桥民族传统商贸区。但就目前街巷环境来看,与二道桥市场和大巴扎环境相脱节。

三 乌鲁木齐山西巷民族街巷改造的人性化体现

(1)显性要素的人性化设计

本文通过对山西巷民族街巷外部及内部的物质空间调查认为,这片区域可以改造成具有新疆代表性的商业步行街,以此来作为二道桥商贸圈的开端。由于商业步行街的空间尺度、建筑立面、街道设施、地面铺装以及盲道、无障碍通道的设计是人们最容易发现和感知的,也是突出人性化设计的具体载体,因而对其进行具体分析。

1)空间尺度的人性化设计

据笔者实地测量与考察得知,山西巷附近的小巷长度大部分不超过500米,此长度符合《商店建筑设计规范》中对步行商业街长度的规定,过大过长的商业街,会导致行人产生距离感,难以亲近,而且对人的体力也是一个考验。因此,从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入手,改造后的商业步行街在长度的设计上应保持小巷原有的适宜长度,增加巷与巷之间的节点空间,设立开敞的小品类休闲广场,让人愿意“滞留”,使人在心理上受到关怀。不仅如此,根据测量得知,山西巷附近的小巷宽度大部分在10米左右,两旁的建筑多为3层左右,整体街道两旁建筑的高度与街道宽度之比大多在1和2之间,符合街道亲切感的空间尺度关系。(图1)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街道过宽、建筑物过高,使行人压抑并缺乏安全感。购物的人们多倾向于平行移动,而垂直方向的移动多数在不必要的情况下不会出现。所以,改造后的商业步行街在空间尺度方面保持原有街道宽度适宜的特点,在对建筑高度的控制上也应符合人的心理,即打造双层商业步行街,营造宜人、亲切、安全、舒适的空间环境。

2)建筑立面的人性化设计

《人性场所》一书中曾提到:“影响步行商业中心成功与否的重要空间设计特征之一就是避免“死空间”。对于维持城区的活力来说,保持面向步行者的店面的连续性是必要的。突然隔断的空间地块以及与街道不统一的秃凸建筑对于步行活动具有极大的破坏性。” 因此,商业步行街建筑立面的人性化设计应体现连续性、连通性原则。

根据笔者所做调研,山西巷民族街巷沿街建筑立面和巷中建筑立面由于新旧建筑之间的混合,商业店面门头招牌形式的大相径庭,商家随意摆放搭建的商品以及建筑外立面所用材料和颜色的不统一,使得建筑立面凹凸错落,整体混乱,毫无可观赏性。为体现人性化设计,在改造的过程中,将原有建筑一层的外立面进行修复和整合,使商业店面及门头招牌进行统一的高度和宽度设计,并将民族图案和装饰纹样通过现代建筑材料运用于建筑外立面,突出新疆地域特色的同时形成视觉连续性。对于步行街二层建筑外立面将统一运用雕花木柱和透雕装饰进行设计,增加人们的视觉复杂性。

3)街道设施的人性化设计

街道设施是商业步行街空间环境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是人性化设计的突出体现。原有山西巷民族街巷由于没有统一的规划、设计和管理,导致街区中的公共设施严重缺乏。因此,在对其进行改造中添加人们需要的街道设施,具体如下:(1)护柱。将护柱设置在步行街入口处,其高度为40—45cm,不仅可以起到阻止车辆侵入、划分引导空间和丰富景观的作用,同时还能作为辅助座椅供人休息。(2)公厕。将公厕设置在步行街的一层和二层中间,通过区别于店面的颜色和铺地来方便行人的使用。(3)座椅。杨·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一书中写道:“在评价特定区域中公共环境的质量时,必须把能否为人们小坐提供更多、更好的条件作为最重要的因素来考虑。”因此,在对山西巷民族街巷的改造中为了服务于多种使用者将添加多样的座椅:如木制无靠背长椅(约0.9m×1.8m×0.4m),这种长椅可以提供多种休息的可能性;可移动的靠背座椅;围绕花池边沿或环形长椅等,对其位置的摆放应尽量满足不同需求者的观看方向。座椅多选用温暖舒适的木制材料,其他辅助座椅可以选用金属、瓷砖、石材等材料,体现步行街多样化设计。(4)指示牌和照明设施。山西巷民族街巷作为游客对新疆地域文化直观认知的重点区域,指示牌的存在是必要的。因此,将在街区入口处添加指示路标牌或在临街建筑墙壁上加入交通引导图,使旅游和购物的人群对此区域有个整体且较为清晰的认识。在照明设施的改造中,将原有照明进行重新设计,使街灯在颜色、形态及排列顺序上形成连续的景观,与街道民族地域风格相统一。(5)街道植被。在街巷绿化设计中,本着原有绿化设施,增加特有的植物景观。根据街巷的尺度,种植并加入具有特色的景观树以及亲人尺度的灌木、植物容器、鲜花盆景等,来增添街道的温馨和亲人特质;同时,还可以在内街根据商户不同条件和需求,进行墙壁的垂直绿化、阳台绿化、门头绿化等形式来丰富街景,营造环境宜人的商业氛围、优质的街道气候等。

4)地面铺装的人性化设计

地面作为商业街区三度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商业街区建造的好坏起到重要的意义。人们行走时的感觉在商业街区设计时显得尤为重要,“走”感觉的舒适和随意,是决定商业街区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在对山西巷民族街巷地面铺装进行改造时,将采用流线型铺装,起到纵深引导的作用,减弱直线型街道的单调,增加街道趣味性。在材料的选择上,本设计将全部采用砖铺装,从而创造出一种空间感。

(2)隐性要素的人性化设计

隐性要素的人性化设计通常是对场地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要素、社会状况的解读后,将其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融入商业步行街的空间环境设计中。山西巷民族商业街巷中最能体现民族文化和新疆地域特点的是经营方式和买卖方式上的独特性。一方面是业态规模小、网点多、品种齐全、价位较低,特别是一些民族小商品和土特产品,所售价格往往比其它地方低很多,受到当地人们的青睐。另一方面是买卖方式较有特色。天然的户外巴扎、热情的沿街叫卖、巷中手工作坊中叮当的声音、买卖者之间讨价还价的自在过程都是独特之处。这种具有新疆地域特色的买卖行为,以自身的优势存在,让我们从中看到了新疆传统巴扎的身影、历史与现实的延续、传统与现代的交会、趋同与特异的较力。因此,在改造中将保留原有独特的买卖方式,做到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统氛围的营造,增加整个商业街区的人气,突出山西巷丰富的历史文化特色。

综上所述,在对山西巷民族街巷进行改造过程中,将传统买卖方式保留在现代商业步行街购物空间环境中,不仅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同时也符合当地人的买卖行为方式。除此之外,商业步行街在规划中,要对零售、娱乐和餐饮在内的混合功能进行总体规划,对促销、维护和活动组织进行协同管理,全面体现人性化管理和服务。

四 结语

商业步行街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中较为重要的活动场所,人是使用主体,宜人的商业空间环境是商业街成功的重要因素。当代城市商业空间的设计理念将商业效益的关注度逐渐转移到人的体验、商业街人性化尺度、空间环境和服务设施上来。本文从步行商业街空间环境的显性和隐性要素——宜人的空间尺度、连续的建筑立面、完善的公共设施以及传统文化、地域特色保护等层面入手,探讨人性化步行商业街的构建,真正做到将人性化设计思想和原则运用到空间环境的表达中去,希望通过人性化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营造来进一步提升当代人的幸福指数。

参考文献

[1] [美]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编著:俞孔坚、孙鹏、王志芳等译.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3] 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 朱荣.城市公共环境设计[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

[5] 陈懿君、阮如舫.城市商业步行街景观的地域性营造[J].江苏建筑.2012,2.

[6] 张荃.人性化商业街空间尺度探讨[J].山西建筑.2011,7.

篇5

关键词形式功能多元化

1“形式追随功能”的缘起及弊端

上世纪初叶,西方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先驱者们号召建筑师打破僵化的传统章法,自由地创作。然而几十年后的今天,新的僵化的传统章法又在形成。其中一条就是所谓的“形式服从功能”,这一点在中国建筑界表现得似乎尤为明显。无论是夸耀自己的作品,还是反驳别人的指责,抑或是褒贬某项成果,“形式服从功能”经常被当作不用推证的公理而被许多建筑师引用。

“形式服从功能”,最早由路易斯·沙利文倡导。由于顺应了西方二三十年代社会发展的需求,这一理论在西方建筑界及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发展,迅速成为建筑设计的主流指导思想。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这句话起初并不是从建筑的发展中产生出来的,而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的进展;二是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机器工业的兴起。

然而,简单的将建筑比拟成生物和机器就得出形式与功能关系的答案吗?清华大学博士方可在其论文《“形式服从功能”的再思考》中对此观点进行了有力的批判。他认为,建筑本身是没有生命的无机物(它只存在美学意义上的生命),而且也不能将每个“新”的“当代的”建筑物,视作从其他建筑中自动进展而来的。因为你可以说是上帝创造了生物最初的形式,而建筑的形式却从来都是人类创造的。其次,建筑并不具有与机械同样的明确的目标。一部汽车基本上可以认为只具有行驶的单纯功能,几乎所有的零部件都为这个目标服务。但一座建筑物却是人类生活的包容物,而人类生活的需求又是复杂多样的。

建筑比拟于生物造成的巨大危害就是它以进化的准则替代了美学评价的准则,从而给城市面貌带来了灾难性的打击。新建筑常常自认为高人一等,全然不顾左邻右舍,而旧建筑的维修改造也常常“整旧如新”;传统城市在追求日新月异的目标中失去了原有的魅力,而那些所谓新建筑在创造新的城市特色上又显得力不从心。为了“新”而“新”甚至“新奇”几乎左右了半个世纪的建筑创作思想,导致了城市建筑的混乱和衰退。而将建筑与机器进行比拟的最大危害就是建筑物经常被当作一个孤立的东西来处理(工厂对机器的处理正是这样),然后被随意地放到风景区或城市之中,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建筑可以任意摆放也导致了抄袭的漫延;建筑的相似导致了城市意象的混乱,而城市的相似则导致了城市特色的丧失。一辆汽车并不为一个固定的地点设计,然而一个建筑不可能脱离开它的基地,建筑的美就在于它所处地点上的美。建筑从设计的一开始就必须与地点相适应,建成后也应成为地点的一部分,因此,建筑没有理由不考虑地点和周围的环境。今天,环顾我们所处的城市,那种将建筑比拟于机械的所谓服从功能的形式,给我们城市带来的危害已经显而易见了。

2建筑形式美的时代变迁

正如世间万物都是在不断变化中发展的一样,建筑的形式美也经历着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古希腊的帕提农神庙之所以被誉为人类艺术殿堂中的瑰宝,正是因为神庙庄严典雅的立面,与历经千锤百炼的完美柱式。曾几何时,这些柱子被人们从废墟中重新发掘出来,安放到各类建筑之中。柱式建筑到处享受尊敬的席位,学者们对它孜孜不倦地进行研究,根据它来探索美与和谐的“永恒”规律。但事物不可能停滞不前,人们的审美情绪也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当看到拥有世界上最先进技术的工厂的立面用老一套的壁柱系统来“装饰”的时候,人们一定会感到,这样的形式不合时宜,表里不一。

2.1形式的重新解放

现代派早期的建筑师们认为,建筑立面应尽量体现与内部空间的统一性、完整性,因为“形式”必须服从“功能”。他们的设计手法遵循由内到外的原则,先确定平面,再直接往上竖墙体,并按功能需要开窗。这种做法显得简便省事,尤其适合在当时的工业化时代大量的标准化生产,因而受到普遍的欢迎与称道,并日趋流行。

可惜是现代建筑过于理性了,使人们对其千遍一律的外表产生厌恶。建筑师们不得不开始进行新的思考与探索。直到柯布西耶提出了他的“自由平面”理论后,又把人们引回到最初的设计观当中。随之而来的是一大堆有关如何使立面具有艺术性之类的问题。柯布西耶本身就是一个集理性与感性于一体的极端矛盾者。从他的萨伏伊别墅到他的朗香教堂,人们难道还能说,这些建筑的立面仅仅是为了体现内部空间吗?而后,RobertVenturi利用非承重的外墙,把柯布西耶的理论发挥得更为淋漓尽至。这种立面除了用于限定空间外,更重要的是为了体现美学上的图案构成,并强调立面与内部的“分裂”感。

2.2叙事的形式

所谓的“叙事”是指建筑形式具有一种大众可接受的普遍性的特征,使得人与建筑之间产生一种对话与交流。这种形式属于西方现代艺术中的“社会艺术”范畴之内。

随着“后现代”的崛起,建筑立面更具独特个性了。后现代的建筑师们热衷于对历史文化的研究,沿用那些仿佛被人们遗忘的,却是经典的传统形式。这种探索的开端和动机都是极具创意的,只可惜片面地追求外在形式使其误入岐途,陷入极端。面对越来越多纯粹复制、修复、摹仿旧有形式的建筑物被任意地穿插于城市当中,人们开始感到彷徨了。而与此同时各式符号在立面上的泛滥,使得形形的含意都蕴藏于形象之中,建筑立面因逐步担负起标志、符号和隐喻的作用以至最后丧失了自身的形式。此时JamsWines提出了他的“叙事立面”理论,即建筑须以一种大众可理解的方式来与人们产生交流。他认为建筑本身就是一件商品,其“商业形象”应能易于被大众接纳。

2.3消失的形式

柯布西耶的“自由立面”中强调立面与结构的分离及立面的独立自由。这一理论竟被后人发展到了立面的完全消失。J·斯特林在他设计的斯图加特博物馆中就去掉了外墙,使内部结构、U形的房间、走道、楼梯等,直接暴露在外面。不过这种作法马上招来了众多批判。有人认为,以这样的方式去表现一座具有纪念价值及历史意义的博物馆,是无法让人接受的,甚至是“非人道的”、“极权主义的”。

GiorgioGrassi是持反对观点的一个,也是现代主义的追随者之一,他认为立面是建筑的“表情”,我们要去掉表面上多余的装饰却并不等于取消立面。在立面设计中他强调那是一种对美学原则的直接而忠实地运用。

2.4有生命的形式(表皮)

从某点上说,现代建筑大多是由多个功能各异的部分相互组合在一起的综合体。这些组合体因受到城市机理、内部功能和结构等方面的制约,而不得不简化体量。因此,四方盒式的建筑应运而生,最大程度地适应了这些要求。但越来越多的“四方盒”使得人们难以再从外表上判断一幢建筑的个性。这种“简化”的趋向甚至也影响到了建筑的内部空间,使得公共与私密的空间区别变得模糊。另外,建筑师开始厌烦了那种一味的复古建筑,积极地从事形式的探索。种种的原因使得人们不得又从形式入手来改变原有的形式和增加建筑的可识别性,但与以往不同的是,建筑师们更强调立面的独立个性了。在R·库哈斯的作品中人们能看到,立面仿佛被注入了生命力,完全独立于立面并能明显地标志出建筑物的类型及个性,真的有如生物的“体肤”,体肤的内部则包含着“器官”,即多个功能及形态各异的公共活动空间。这类表皮多数是透明、膜状的玻璃幕,内部空间及人的活动均清晰可见,使得表皮同时也成为了内外空间的无形交界面,其通透性有利于内外的交融。与之相反,另一种非透明的玻璃幕,既无法由外看透内部,也无法象镜子般地映射事物,成为了一个同时吸收内外环境的界面。

3总结

正如某些学者所说:响亮的口号可以赢来激动的欢呼,有时却经不起冷静的思考。探究“形式追随功能”的思想来源,我们看到其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如何的悖理和脆弱,它实际上几乎是一种诡辩。现实中,城市和建筑的复杂性使我们无法理解现有的城市组织何以凭功能而把握。功能主义者所谓的功能如果是指实用功能的话,那它就无法解释纪念性建筑;而如果功能也可以是精神的话,那它又同样不能解释根本没有功能的只注重形式的作品。实际上功能本身也是无定性的,它只能在具体的历史情景中被确定;同时,它也是历史地发展的。然而,形式结构却具有恒常性,这是在每一个城市及其历史中存在着的事实。一幢使用了上百年的建筑物,虽然经历了好几代人,功能也早已变化了,但它的形式却依然动人;一座历史废墟却在它失去功能以后才真正展现出形式的魅力,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建筑形式之丰富多彩,简直是不胜枚举。人们很难预料在下一世纪,建筑立面会发展到何种程度,观点是否会变更复杂和矛盾。形式的多元化是对“形式服从功能”教条的一种有力的批判,更会引发人们对建筑形式美的进一步思考。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民用建筑;节能;策略;设计

中图分类号:TE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目前我国每年新建建筑中,只有10%―15%能达到国家制定的强制性节能标准,80%以上还为高耗能建筑,而既有的400亿平方米建筑中,95%以上是高能耗建筑。因此,我国民用建筑节能研究,既有很大的市场,又有极大的潜力。基于民用住宅系统的节能,是将住宅及其所处的周边环境和区域气候看作一个整体,在充分考虑这一整体中各种特性对住宅能耗的影响的情况下,对住宅的整体和周边环境进行规划和设计的过程,它是本研究模型产生的主要理论依据。但是显然,基于住宅系统的节能设计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系统工程,对其的研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而由于时间和资源的限制,本研究只对该系统中与住宅设计有关的子系统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

1气候设计与环境规划

建筑的气候设计与环境规划是建立在广义生态学和建筑地域学等诸多学科之上的一个建筑节能设计子系统,它在民用建筑节能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就目前的研究来看,选址规划布局是其主要内容,它是建筑气候设计中宏观的最具影响的环境控制手段。这一方面是因为从大处着手的基地总体设计所产生的极大节能效益,另一方面也由于设计所追求的,是在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居住建筑都能有良好而节能的建筑热环境,这一点不能由少数建筑所独享。一般而言,建筑气候设计与环境规划主要包括城市广义生态设计、选址与规划、环境散热等几个方面。

首先,广义生态设计就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系统和人之间的关系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其次,就选址规划而言,主要是指在建筑设计之始便应该融入环境理念,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配置道路、建筑、减少土方开挖、保护原有自然环境。规划布局中,应首先依照气候学原理分析建设基地特定地形气候环境的情况,以便充分利用其有利气候因素的影响。最后,环境散热主要针对目前普遍采用的建筑隔热技术都是出于对单体建筑考虑,其基本出发点是把建筑所在的周围环境看成迅速散热的巨大空间,因此只考虑如何有效地把太阳辐射热从建筑外表隔离出去的错误做法,提出建筑隔热应该与环境规划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环境。天空、风、水、植物等因素都是可以加以利用的散热因素。

2整体设计

建筑节能整体设计是民用建筑节能设计的一个方面。它一般从建筑方位朝向、建筑体型、太阳辐射、建筑外部空间环境构成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地理特征等因素对住宅能耗的有利或不利影响,以期对上述因素进行充分利用、改造,形成良好的居住条件和有利于节能的微气候环境。

2.1朝向

建筑物的方位朝向对建筑物的节能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首先,就通风而言,从有利于建筑单体通风的角度考虑,建筑的长边最好与夏季盛行风方向垂直;但从有利于建筑群体通风的角度考虑,建筑的长边若与夏季盛行风方向垂直,将严重影响后排建筑的夏季通风。其次,就日照而言,夏热冬冷地区最恶劣的建筑室内热环境是夏季的东、西晒和顶晒,而从窗户进入室内的大量太阳热辐射是夏季室内过热的主要原因。

2.2路网布置

一般而言,当路幅达到足够宽度时(如在北纬30度地区街道宽度与南向建筑高度之比l/n>1.8),东西向街道冬至日日照时间最长,且提供了最佳的南北建筑方位配置。因此在规划路网设置中,在满足功能景观要求下,应适当增加东西向道路设置,改善街道外部环境质量,并为下一步建筑设计提供更多的南北向建筑方位配置,为其建筑气候设计效果提供有力保障。

2.3绿化

绿化可有效地改善居住区的热微环境,具有显著的节能效果。而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自然与人工绿化,可以降低城市高密度地区所带来的诸如“热岛效应”、“光污染”等负面影响,改善“小气候”,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一般而言,建筑绿化环境设计又可分为屋面绿化、地面绿化和立面绿化等。

2.4体型

住宅的体型对其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影响很大,可以说合理选择体型本身就是节能的开始。而体型系数(Fo/V)是影响建筑耗能水平的重要因素,其主要是指建筑物外露面积与其所包围的体积比值,其中建筑物外露面积系指除地面以外暴露于空气中的建筑物外表面积的总和,用Fo表示。一般而言,体型系数越小,耗热量越小,即越节能。体型系数小的建筑体型称为节能体型。建筑在设计过程中尽量选择最佳节能体型。

2.5太阳辐射

建筑物所处的室外环境并不是只与室外气温有关,还与太阳辐射、风、雨等有关,其中太阳辐射是主要因素,建筑的外立面由于朝向不同其得到(或失去)的太阳能量也不同。冬季辐射得热,南立面与北立面相差甚大。这就要求在分析建筑物平面形状时充分考虑太阳辐射的影响。

3单体设计

建筑整体布局满足节能要求的同时,单体建筑设计也是节能设计的关键,建筑单体设计也应服从节能建筑设计的原则,单体建筑节能设计主要体现在建筑平面、立面、剖面设计和内部布置以及局部构造设计上。

3.1平面风路设计

建筑内部的通风条件是决定人们健康、舒适的重要因素之一。它通过空气更新和气流的作用对人体的生物感受起到直接的影响作用,并通过对室内气温、湿度及内表面温度的影响而起到间接的影响作用。自然通风主要有风压通风、热压通风等几种方式。一般建筑自然通风以风压通风为主,热压通风为辅。具体的平面风路控制措施主要针对风向、风速、流场分布进行控制引导,主要取决于建筑方位朝向、导风设施、平面风路以及通风口布置几方面因素。

3.2立面节能设计

进行建筑立面的节能设计需要确定合适的窗墙比。窗墙面积比对建筑能耗的影响,主要取决于窗与外墙之间热工性能的差异,相差越大,影响越显著。比如,单层金属窗的夏季空调负荷是同面积24Omm厚砖墙的5倍,全年能耗是36倍,能耗差别是巨大的。同时,窗墙面积比不仅影响能耗;也影响建筑立面效果、室内采光、通风等。窗墙面积比过小,建筑通风不良,自然采光不足,会增加空调与照明能耗。但减少窗户能耗的根本途径,不是减少窗墙面积比,而是利用高新科技、大幅度提高窗的热工性能。

建筑立面的节能设计还较为重视建筑遮阳设计,一般而言,设计良好的立面遮阳设施其遮阳效果比室内百叶窗帘的遮阳效果高4倍,且其形式处理可极大地丰富建筑立面形态。立面遮阳设计不仅仅是遮阳构造设计,还可综合利用阳台、外廊等建筑构件以及垂直绿化、遮阳树木取得综合遮阳效果,使立面遮阳设计与立面形态处理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夏热冬冷地区,夏季炎热,尤其是夏季东、西墙面受阳光直射,对室内温度影响较大。而遮阳是对西墙进行防热处理较为有效的办法。

3.3围护结构节能设计

建筑节能与建筑构造关系密切,建筑构造节点常常是建筑热工的薄弱环节,其它部位的构造形式也直接影响建筑的热工性能。夏热冬冷地区节能建筑构造设计即要考虑夏季隔热还要兼顾冬季保温,其主要有屋面节能设计和墙体节能设计两种设计方式。

首先,屋面是建筑护结构所受室外温度最高的地方,面积也较大,因此,屋面的保温隔热措施对改善室内温度环境非常重要。屋面节能设计首先是屋顶的隔热降温,其基本原理是:减少直接作用于屋顶表面的太阳辐射热;而另一个重点是屋面保温,通常的做法是:将容重低、导热系数小、吸水率低、有一定强度的轻质高效保温材料设置在防水层和屋面板之间以达到保温效果。

其次,墙体节能设计最为重要的是西墙隔热措施。夏热冬冷地区西晒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没有遮挡的住宅向西山墙面需做一些隔热措施。绿色植物是首选的防晒隔热方法,研究表明,有绿色植被的墙体的平均温度比没有的低12.7℃。另外,外墙保温也是墙体节能设计的重要方法。常用的外墙保温措施有,外墙内保温措施,外墙中层保温措施和外墙外保温措施等。

4结语

基于住宅系统的节能设计在我国夏热冬冷地区民用建筑设计应用过程中,具有广泛前景和较好的效果。在基于住宅系统的节能设计应用于我国夏热冬冷地区民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建筑的朝向和建筑西向的绿化比例是最应该关注的方面,其中建筑越偏向东西朝向,其用电量越大,而建筑西面的绿化比例较大时,其用电能耗较小。建筑西面的绿化比例只要超过一个范围,就可以得到一个较好的节能效果。

参考文献:

[1]郑娟尔,吴次芳.我国建筑节能的现状、潜力与政策设计研究―一个基于控制论的分析框架,中国软科学,2005(5),71一75

[2]涂逢祥.住宅建筑节能形势,住宅科技,2005(9),25

篇7

关键词:气候 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近些年来,气候环境的影响力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与日俱增。气候环境对建筑的群体组成、单体布局、体系形式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影响,近些年来也成为新的着眼点。合理的解读气候环境,并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加以利用,是增强建筑设计的适应性以及改善使用者生活环境的有效途径。

襄樊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综合楼是襄樊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厂区的综合性建筑,其功能主要包括办公、宿舍和食堂三个部分。该项目位于湖北省襄樊市襄城区余家湖水洼林场,属于北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气候过渡区,冬寒夏暑,冬干夏雨,雨热同期,四季分明。设计者希望通过结合气候环境的设计思路,为建筑的使用者创造一个舒适的室内外空间环境。

1.1建筑单体的平面布局

1.1.1气候环境对建筑平面布局的影响

从综合楼所处的地理位置看,襄樊市位于我国的湖北省,属于夏热冬冷的ⅢC区,全年的平均相对湿度较高。夏季高温潮湿的气候环境,要求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充分考虑到建筑夏季的隔热、防潮以及通风的需求。

综合楼的用地位于厂区主入口的西北角,地块延长向面对横穿厂区主入口的厂区主路,地势呈西高东低。与位于厂区西南角的,有较大污染的焚烧主厂房距离较远。厂区的东侧有汉江流经,具有良好的景观环境。

在进行该建筑设计时,结合综合楼功能以及气候环境的要求建筑主体采取了“一”字形的布局形式,面向厂区主路。主要目的在于尽量减小平面单元的进深,尤其是办公和宿舍部分,争取形成自然通风,这对改善室内空气质量以及降低室内温度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一”字形的布局形式为建筑体量形成较好的立面效果创造了有利条件。

2.1.2功能空间关系对平面布局的影响

该建筑的功能组成较为复杂,总建筑面积要求控制在3000M²。各项功能空间从使用关系上又相对独立,这对建筑体块的组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设计者将建筑单体按功能的要求分别划分为办公部分、食堂部分和宿舍部分。宿舍部分主要服务于倒班休息的员工,功能较为单一,在平面布局上相对独立,需要有自己独立的出入口,设计者将其放置于建筑的西部。食堂部分主要服务于厂区中日常的行政办公人员,是这栋建筑的主要使用空间,建筑立面要结合整体进行重点考虑。在设有相对独立的出入口的同时还需要与该楼的办公部分相联系,以方便办公人员进出食堂。

2.2建筑的体型设计

2.2.1 屋顶形式

为了减少太阳辐射热直接传向建筑室内,在对建筑形体设计时,设计者将办公部分和宿舍部分的屋顶形式设计为坡屋顶。坡屋顶和室内吊顶这两层屋顶共同形成了闷顶。屋顶的辐射热通过闷顶两侧开窗的自然通风大幅减少,达到了通风、降温的效果。

此外,坡屋顶深远挑檐形成的较大的阴影空间,也是减少辐射热的有效手段。

2.2.2阳台

(1)宿舍部分阳台

宿舍采用了为开敞式的阳台,二、三层具有较大的出挑深度,能够为下部创造较大的阴影空间,当夏季风通过该空间时,阴影还起到降温的效果。阳台与房间之间采用了面积较大的双扇门,为了减少立面上由于开窗面积较大形成的“虚”立面,阳台栏板采用了混凝土实体栏板的形式。

(2)办公部分阳台

厂区的东侧有汉江流经,位于综合楼的2、3层便可以欣赏到汉江的美景。设计者在办公部分东侧山墙处设计了室外阳台,以期达到以下目的:1.为下层空间创造阴影面积,避免太阳直射;2.利用阳台观赏汉江的景色,创造办公间隙的休闲、观景空间;3.丰富建筑立面,避免建筑立面的单一式布局。

2.3建筑设计结合室外环境

2.3.1绿化设计

建筑周围的绿化在适应总体规划的前提下,更要注重和建筑之间的关系。综合楼位于厂区的入口,不但要体现一个企业的形象和文化,更要从人的行为、舒适性方面来体现建筑的内涵。所以建筑的绿化设计一方面要为建筑创造一个舒适的室外空间,另一方面要为建筑阻挡不利因素,促进建筑利用有利因素。

设计者在建筑的东北向设置了一块集中绿化,可以种植常绿植物,如雪松、香樟等,为办公区域提供好的景观的同时,更可以过滤垃圾焚烧综合主厂房产生的有害气体,净化空气,而且在冬季常绿植物形成一道植物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阻挡寒风对建筑的侵袭。在建筑西向则是开阔的绿化空间,在其北侧应设置防风带,以减少冬季寒风对绿化空间的侵蚀,提高舒适性。大面积的绿化围绕宿舍和餐厅空间,建筑犹如生长在自然环境中,能够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来调节建筑内部的舒适性。

2.3.2水系设计

结合水系进行建筑设计对改善建筑物的小气候——降温、调节空气湿度具有明显的作用。同时,水体还能活化空间,增强空间的趣味性。

在综合楼的设计中,设计者将水体布置在建筑的南部,靠近厂区主路口的一侧。水体紧贴建筑设置,外部的轮廓线沿袭建筑平面关系。主入口的平台紧贴水平面,架设于水体之上使行人有种犹如在水上行走的感受,迎合于人天生亲近水的本性。

夏季太阳的辐射热会加剧水体的蒸发,带走周围环境的热量;微风吹过会将水体表面的湿气以及相对温度较低的空气带入室内,达到降温以及增加室内空气湿度的作用。

为了避免水池直线型的单调形式,设计者利用水池与树木、水池与不同空间入口的结合将水体和绿化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具体做法是:1.将办公部分的主入口架设于水池上,但是架设的高度贴近水面且不与水体脱离开,避免两者完全脱离的效果;2.在主要办公区域处种植树木,使树木的边界深入水池。利用树木夏季的树荫减少太阳的直射。在达到降温减噪的同时,树木与水体的结合还创造了优美的室外环境。

2.3.3外部空间环境的设计

建筑外部空间设计考虑到多种需求,设计有建筑主入口广场、食堂前广场、生活区的小广场以及大会议室的室外疏散空间。以上不同室外空间的设置主要依据于不同人流的流线。根据功能的需求该建筑的办公部分是建筑的主要使用空间,且拥有较大的人流量。在进行主入口的设计时考虑到建筑入口面向南,夏季能够迎接东南向的主导风,便于达到通风降温、除湿的需求,所以建筑的主入口广场位于此;食堂的主入口与办公主入口在一个平面上,在进行食堂入口广场的设计时,无论是广场的相对尺度还是处理手法都相对简单,以避免争夺主入口的“风采”;生活区的小广场位于建筑的西侧,面向西侧开敞,为使用者的生活提供一个相对独立的室外活动空间;办公部分大会议室的室外疏散广场位于建筑的东侧,与厂区主入口大门广场合并设置,达到快速疏散会议室人流的目的。

该建筑虽然面积较小,但功能复杂,各功能空间之间相对独立。在进行建筑室外空间的设计时,设计者尽量减少各室外功能空间环境之间的相互干扰。

3总结

总之,结合气候的建筑设计思路,不但能够让建筑形体和场地合理的结合,更为建筑以后的使用提供舒适的室内外环境。建筑与环境的整体设计,也能为建筑以后的使用节约能源,使建筑与环境之间达到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生态与可持续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6)

[2] 王鑫. 略谈建筑气候设计[J]. 华中建筑,2002(4)

篇8

关键字:建筑与环境,和谐共生,桂林市临桂新区新城商务酒店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一、工程概况桂林市临桂新区新城商务酒店位于桂林市临桂新区规划核心区,基地北临公园北路,东临平桂西路,南临山水大道;项目用地地势较为平坦,西北侧为城市景观绿化带,有水道经过,景观环境优越。基地东南侧为桂林市规划建设的“一院两馆”(大剧院、博物馆、图书馆)项目。本项目是临桂新区核心区的重要建筑,其主要功能由四星级商务酒店、会议中心以及商务办公三部分组成。项目总用地面积约25646 ㎡。

二、规划设计指导思想

1.环境导向性原则

一方面,项目基地东侧和南侧紧临城市道路,具有良好的交通和城市展示界面;另一方面,项目基地西北侧为城市景观绿化带,有水道经过,又拥有了非常好的自然景观资源。充分利用好这些环境资源,使建筑和环境达到和谐共生,并产生积极的城市空间效应和景观效应,这是项目总体规划设计的起点。

首先,通过自然环境景观轴线和城市道路空间轴线指导形成建筑控制线;其次,在建筑空间布局中,东侧和南侧城市界面上留出广场空间,西北侧景观界面上建筑以退台形式亲近自然;最后,建筑群体呼应基地东南侧规划建设的“一院两馆”项目,并与之形成新的城市空间轴线,使高层建筑具有良好的景观视线。(图1)

(图1)

2.空间的均好性

通过对项目用地在同等容积率条件下的比较分析(图2),本项目设计采取建筑形体沿城市景观绿化带布置,同时沿城市道路退让出广场空间的布局形式。最终形成主楼形象突出,副楼整体性强, 主楼、副楼相得益彰的建筑形态,实现空间的均好性,为新城商务酒店营造独特的景观环境。

(图2)

3.城市之“窗“

由于项目基地东侧和南侧临城市道路,西侧和北侧临城市景观绿化带,为了使这两种不同属性的空间交融在一起,新城商务酒店力图构架出活跃的通透空间,为城市营造景观之窗,将城市景观绿化带与“一院两馆”联系在一起(图3)。新城商务酒店将成为连接“一院两馆”和城市景观绿化带的“窗口”。

(图3)

三、规划设计

1.规划布局总体规划注重建筑主体与周围城市空间的关系,以一条主要的空间轴线对应城市十字路口;建筑群体组合形态舒展,沿城市道路与城市景观绿化带展开实现景观界面的最大化。建筑主体后退城市道路,在建筑主体前形成开敞的城市广场空间。将办公和会议功能部分适当临街布置,体现昭示性。酒店部分则后退城市道路形成酒店前区入口广场空间,结合喷泉水景设计尽量减少城市道路噪音对酒店的影响。位于建筑群体最高点的酒店客房塔楼与用地东南侧的“一院两馆”建筑群体形成城市空间上的轴线呼应关系。(图4)

(图4)

2.规划功能

建筑群体高低错落,包含一栋23层酒店客房楼、4层酒店裙房、12层办公楼以及3层会议中心(图5)。规划建筑的各部分功能分区合理明确,防止各功能流线的相互交叉干扰,同时保证各功能部分的有机联系。以最有效地利用场地所面临的城市景观面与自然景观面。

建筑群体以中庭及空中连廊相互联系,分区明确,达到各功能区域既分又合的同时又实现了配套服务流线的便捷高效。城市之”窗”的设计形成连接城市空间与城市景观绿化的纽带。(图6)

(图5)

3.规划交通

规划交通流线清晰合理,充分利用场地条件,以方便各功能部分出入口的交通便利性。在项目规划中将车道与消防车道沿建筑设置,酒店入口处设开敞的前区入口广场。规划充分满足消防规范,围绕场地设置环形消防车道。同时主体高层建筑均临近主要道路预留消防登高面。

(图6)

4.规划景观

规划注重建筑群体与城市十字路口空间的轴线呼应关系,形成主要的景观轴线,以联系主体建筑前的城市景观与主体建筑后的生态自然景观(图7)。同时最大限度的利用城市景观面与生态景观面,以达到环境景观资源的利用最大化。

(图7)

四、建筑设计1.建筑功能新城商务酒店的规划设计在充分满足规划要求的条件下,充分处理好功能与周边环境、用地的空间关系,为临桂新区打造一处既满足现状需求,又适应未来发展的现代化、功能复合的酒店商务办公平台。

酒店主体建筑尽量远离城市道路噪音干扰,并争取最大的景观朝向。酒店裙房部分主要布置酒店公共区域,酒店塔楼则为客房楼层,包含标准客房、商务套房、豪华套房、行政酒廊以及总统套房。

办公楼标准层设计为大开间、可分可合、机动灵活的组合形式,并最大限度地提高空间利用率;每个办公单元均具有良好的景观朝向和采光效果。会议中心位于用地西侧,远离酒店并与办公楼联系紧密,避免大量的会议人员对酒店的干扰。2.建筑立面设计结合桂林现状和发展特色,大胆推陈出新,摈弃平庸,以现代主义的手法,将酒店设计成临桂新区最有特色的、体现新区进取精神的高品质建筑。建筑立面设计提取格栅花窗的经典纹理,创新性的在现代建筑立面中体现中国传统元素。3.建筑景观

景观设计注重硬质景观与软质景观的组合利用,营造独特高雅的景观环境。硬质景观主要用于行人及停车区域的地面铺装。以不锈钢及大理石为主要材质的水体景观和街道装饰作为建筑的景观补充。软质景观主要为合适的树木、灌木和水地组成的植被景观,设置于周边及停车区,提供舒适宜人的环境。内部的景观与水体设计与整体设计相协调。结合精巧的外部及内部灯光设计,为建筑外部及内部环境营造独特高档的特色和景观效果。

4.建筑节能新城商务酒店注重从多方面贯彻节能概念,给排水、电气、暖通专业皆选用高效节能产品,且各专业皆有多种对节能环保有效的措施。在贯彻了本案设计理念后,相信建成的酒店将会是一栋反映提倡生态环保的、新颖大气的南方酒店建筑,并将引领该片区新的建筑潮流。

建筑外墙及立面主要运用LOW-E中空玻璃和高品质石材。LOW-E中空玻璃可以有效减少夏季室内对太阳光的获得热,同时冬季时阳光仍然可以穿透玻璃到达室内,从而使建筑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并且采用玻璃为通过高层建筑抗风测试的高强度玻璃。石材外墙与LOW-E中空玻璃形成虚实对比,利于提高建筑的外形效果。

建筑屋顶绿化系统的设置在降低屋顶获得的热量的同时美化了空间环境,并提供了空中绿化交流场所。同时,建筑设有能源维持系统,利用可转化能源的屋顶太阳能板及光电幕墙获取太阳能,通过太阳能光电池和半导体材料对自然光进行采集、转化、蓄积、变压,最后联入建筑供电网络,为建筑提供可靠的电力支持。中水系统使经过处理的中水可用于冲洗建筑内的卫生间及灌溉植物使用。

五、结语

新城商务酒店设计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关系,积极回应建筑所面临的城市环境与自然环境,使建筑与环境达到和谐共生。同时,注重建筑内部功能与外部环境的呼应,保证建筑具有良好使用功能的同时获得独特的空间环境体验。新城商务酒店将是一次有益的探讨,并将以其鲜明的形象特征将成为临桂新区的新地标。

参考文献

[1] 荆其敏 张丽安 著. 生态的城市与建筑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篇9

关键词:文化规划;旧城改造;白沙街改造

日新月异的高科技带动了城市推陈出新,旧城改造无疑成为改善旧城区风貌、注入新城活力的必然过程,然而旧城改造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如何解决好本土文化和地方文化的尊重、传承、创新同城市高速发展的尖锐矛盾,成为了决策者们与规划师们开始探寻的新出路。

1 文化规划释义

关于文化规划的定义最早出现在西方,20世纪70年代英国DeMontfort大学国际文化规划和文化政策研究室认为:文化规划是城市和社区发展中对文化资源战略性以及整体性的运用[1]。这是最被广泛认可的定义,文化规划是以带动城市经济及其他产业规划发展为目标,更与社会经济发展、市民休闲娱乐、市民住宅及公共领域密切关联,是城市与社区发展战略中的一部分,规划应重心突出、立足主要矛盾、合理部署、分期进行。

文化规划分为:区域(宏观)文化规划、城市(中观)文化规划、社区(微观)文化规划[2],作为一种聚焦于文化资源、文化需求和发展机会的公众化过程[3],在各个国家的实际应用情况也不同。中国地域辽阔、人口多而杂,居住方式与西方国家存在巨大差异。就目前而言,国内对于文化规划理论研究及实际成功案例多集中于宏观文化规划与中观文化规划,因为中国式社区平行空间尺度窄、垂直空间单一而无法形成完整而系统的文化结构体系,加之中国式社区自身条件复杂和文化需求不一呈现出高度的异质性,导致中国式社区(微观)文化规划的应用不足,理论研究更是少之甚少。

2 研究对象及技术路线

2.1白沙街概述

白沙街位于长沙市中心,湘江东岸,属于天心区地界内,东北――西南走向,连接劳动西路与芙蓉路,周边商业气息浓厚。白沙街以长沙古玩城、白沙公园为辐射中心,老社区穿插其间,多年来的历史沉淀与人文风貌形成了其他街区不可效仿的社区环境。然而,街区历史悠久,在旧城改造过程中需考虑多方面的矛盾:(1)文化继承与城市发展的矛盾;(2)改造片区资源与周围环境的矛盾;(3)民众需求与旧区多层次保护的矛盾;(4) 局部改造与城市长远利益的矛盾。

2.2 技术路线(如图1)

2.2.1特色文化提取。白沙街是长沙一条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走廊,以长沙古玩城、白沙古井为中心辐射节点,利用交通门户优势及文化资源重点展现本土文化特色――茶文化,打造有别于黄兴路步行街的商业机制,加强便利的活动设施与休闲活动中心,茶融天地人于一体,提倡“天下茶人是一家”,通过茶文化精神来创造人与社区和谐环境。

2.2.2改造因子评价。(1)活动空间:主要包括绿地空间和商业空间,绿地空间小,分布散,1级(改造可能性最大,下同)为白沙井公园,中心节点辐射范围广,联通至体育馆,2级(改造可能性较大,下同)为两端入口处,但范围都较小,3级(改造可能性一般,下同)为街道绿化,街道绿化单一。商业空间较密,1级以劳动西路入口处为主,2级为天心阁古玩城,简牍博物馆,3级商铺向街道两端蔓延。

(2)建筑类型及建筑层数。建筑类型分为四类:1级居住型建筑、2级商居混合建筑、3级商业建筑及其他。1级建筑为1~3层,2级建筑为4~6层,3级建筑为7~12层及12层以上。

(3)商铺类型。商铺类型分1级茶庄、特色餐饮类占37%,2级普通餐饮与副食类占20%,3级服务类(银行、诊所)、其他及非商业建筑占44%。

(4)停车位分析。停车以1级(改造可能性最大)免费停车位为主约占80%,3级(改造可能性一般)为收费停车位为20%,收费停车位包括小区地下停车位、商家停车位、桥底收费停车位。

(5)基础服务设施。据实地调查,白沙街整条街道服务设施(道路灯62个、垃圾箱28个、电话亭7个、触地变压器箱17个、公交停靠站6个)陈旧、老化,亟待更换、创新,都是是1级(改造可能性最大)改造对象。

2.2.3建设策略分析。由上分析可以看出,基于文化规划的白沙街改造模式,首先,能够充分立足主要矛盾,从历史文化资源及当代文化资源出发,深入挖掘白沙街的文化内涵。其次,根据地方部门要求及民众需要进行统筹规划,形成文化脉络,突出重点,将城市功能联系起来,增强社区中人们的联系,创造和谐社区。再者,将茶文化渗透到白沙街区品牌当中,提高茶文化气息,建立一个风格统一、独具特色的茶文化景观街,以期建成国内独具盛名的文化街,引领文化街区复兴潮流。

2.3 街区改造实施方案

2.3.1整体空间格局分层分级分期治理。白沙街地理位置优越,文化资源丰富,然而空间平行尺度窄,每天人口流动量大,车辆多,基础设施落后,建筑立面单调,破坏了古城的历史文化风貌。规划把整体空间格局分为活动空间层、建筑类型及建筑层数层、商铺类型层、停车位规划层、服务设施规划层,并分为1级、2级、3级分别进行分层分级整治,根据现状问题大小及空间秩序进行分期改造。

2.3.2确定旧城区文化空间脉络。规划以茶文化为主线,把现在居民活动分布及各种现状条件串联起来,从劳动西路入口处设置景观,以茶的功能切入景观节点,分布形成“以茶思源”、“以茶会友”、“以茶入画”、“以茶兴文”、“以茶致富”的连续景观,层层递进,直至景观。

2.3.3特色文化和节点设计。(1)以茶思源。在劳动西路入口处,在原有景观基础之上,设置动态倒茶水景,以迎八方宾客。(2)以茶会友:以白沙公园景观营造,创造一种交友气氛浓厚、休闲娱乐活动广场,塑造成为吸引游客的主题性茶文化公园,在这里不仅可以品茶、交友,更能解决居民取水难的问题,游客还能亲自体验自己舀水的乐趣。(3)以茶入画:通过建筑立面改造,统一商铺招牌,使整个街区如诗如画般。(4)以茶行文:对街道细节改造,融入茶因子,提高整个街区品味。包括街道植物、街道夹角景观、围墙栏杆及景观小品。(4)以茶致富:通过对改造的设想,展望街区的未来,引入科技手段,如电子公交LED站牌,节约地面空间,对于街区停车服务进行统一收费、统一管理,推动未来白沙街区的发展。

综上所述, 基于文化规划的白沙街改造模式, 能够很好地缓解旧城改造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 但中国式社区空间格局更复杂,人文资源种类多,就国内各种旧街区自身条件也大不相同,以上提供的改造模式只是提供借鉴并不能完全效仿,这还需要在新的实际改造过程中以文化规划为指导工具进行系统的探索。

(收稿:2013-11-15)

参考文献

[1]DMU.CourseProsPeetusforMAinEuroPeanCu1turalPlanning.Leieester: De Mont for University, 1995

[2] 李伟伟,杨永春.文化规划引入我国城市规划的机制及其层系构建[J].规划师,2013,02:88-92+98

[3]CraigDreeszen.TheCommunityCulturalPlanningHandbook:Aguideforcommunityleaders.Washington:Americans for the Arts,1997:4

[4]吴义士,王红扬.从“文化政策”到“文化规划” ―西方文化规划进展与编制方法研究[J].国际城市规划,2007,(5):75-80.

[5]黄鹤.西方国家文化规划简介:运用文化资源的城市发展途径[J].国外城市规划,2005,(1):36-42.

[6]黄瓴,肖洪未.文化转向:城市规划体系中文化规划的引入[A].转型与重构―2011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7]何强为,苏则民,周岚.关于我国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的思考与建议[J].城市规划学刊,2005,(4):28-34.

[8]城市规划编制体系新框架研究[J].城市规划,2001,(5):29-34

项目介绍: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城乡综合整治设计大赛一等奖.

篇10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设计,片面性,整体化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一 环境艺术的构成

环境艺术并不简单等同于环境加艺术品,或者环境加装饰。它是综合运用各种艺术和技术手段,使人们生活所处时空环境不仅满足物质条件和心理需要,而且具有一定艺术气氛乃至艺术意境的整体艺术。当代许多著名艺术家,建筑师,城市规划师从不同角度进一步阐述了环境艺术的本质和创作规律。英国杰出的建筑师和城市规划专家F・吉伯德在《市镇设计》一书中称环境艺术为“整体的艺术”,认为环境诸多要素和谐地组合在一起时,会产生比这些要素简单之更多的东西。论文大全。

由此可见,环境艺术的构成因素之复杂多样,表现形态之丰富多彩,使任何一种传统艺术门类所难以企及的。

环境艺术设计的基础知识包括:建筑制图、绘画、立体构成、色彩构成、人体工程学、结构物理等。相关应用学科包括:建筑学、城市规化、植物学、结构工程学、电气工程学、材料学、光学、声学、气候学、地质学、生态科学等。相关设计理论包括:哲学、美学、社会学、经济学、艺术、民族文化、社会法规、心理学等。

环境艺术设计应用范围可以归纳为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两大类型。室内空间包括家具设计、酒店设计、办公空间设计、展示设计、娱乐空间设计等。室外空间设计包括城市环境设计、广场设计、街道设计、园林设计、景观设计、建筑立面、建筑照明等。

现如今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出现是环境艺术有了更广阔的表现空间以及更加明确的特征和主题,更高的物质和精神品质。

二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发展

(一)国外现代设计

1.赖特(Frank Lioyd Wright)胆识非凡的设计了山林别墅(即“流水别墅”)。是20世纪的建筑艺术精神,没有一座建筑能以完全相同的方式与之比拟。论文大全。如果没有好的工程技巧,方法和材料,景色壮丽的自然环境就不可能建成这座建筑。

建筑与自然环境的整体设计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以及建筑大师赖特对空间、材料和结构的意识。赖特曾说过,流水别墅是他设计的第一座“流线型的”建筑,并断言,如果没有就地形进行有趣的遐想,就会使用完全不适合这座建筑的流行的建筑语言。

阿拉伯世界研究中心,坐落在巴黎中心地带的一块重要的基地上,是一项特色非常明显的城市项目。本建筑通过艺术、科学和现代技术方面的信息交流,增进对阿拉伯世界文化的了解。就装饰而言,面向南侧巨大建筑外墙漆外观具有更为明显的伊斯兰风格称为“威尼斯式百叶窗”安装于透空金属边框和尺寸多样的金属磨片组成,是一种具有惊人独创性的(光电控制的)视觉装置。

(二)国内现代设计

1.国内近几年环境艺术设计有很大的发展。如广州市南部番禺地区的长隆酒店,是在野生动物园建造的五星级酒店,本酒店要有一般酒店的功能又要和园区产生互动关系,风格上吻合功能上互补。酒店含概了环境与建筑,人与环境,动物与人,科技与自然的整体设计。论文大全。

这个庭院是供白老虎居住和活动的。人造瀑布、树木、岩石、气氛幽静,创造了很独特的野生环境。自然绿化,造成内外相连的室内环境。火烈鸟园这庭院的设计强调热带气氛,具有很高观赏价值。集美组的设计是确定了设计的出发点市场因素,环境因素和审美因素三个方面。

2.深圳何香凝美术馆设计极具匠心,馆内结构设计和外部景观整体化。环境艺术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加重视自然环境,人们普遍希望交流和对话,已经不仅仅限于物质的丰富,追求深层心理的满足,感情的交流和陶冶。在建筑方面增加了建筑与人的对话,人与环境的对话。

三 古典园林环境艺术设计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表现出独特的“诗情画意”“发思古之幽情”,强调天、地、人三者和谐统一的艺术表现手法。借诗意的联想,将环境空间的人文精神凸现出来。

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园林和西方园林有一个很大的区别,西方园林是规整对称

式。中国园林更多是参差自然式。苏州园林之所以甲江南,甲天下。首先就由于它们以大自然的山水风景为范本撷取其美的精华,融进了人的情感。浓缩于小小的园林天地之内,使人们能从参差自然和其他美学特征中见出无限来。和参差自然一样,曲径通幽也是苏州园林的一个美学原则。在苏州园林里,可谓无径不曲无处不幽。另一特点,藏露互补。藏与露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对范畴。讲究藏与露的辩证和结合。

园林里的建筑,不但数量多,而且形式多。即使是同一类建筑物,也有种种不同。其形式,结构,地理环境的不同。建筑物的存在,离不开周围环境,环境与建筑要相统一的原则。苏州园林不但以建筑、山水、花树等精巧配置的艺术处理得称赞,而且还在精神性领域中洋溢着诗情画意,渗透着人文气息。匾额、对联的书法,门楼的雕刻,室内家具的工艺美术,微型园林的盆景,寝室的音乐,戏厅的戏曲。

作为综合艺术的苏州园林它那丰富的文化意蕴和人文气息,离不开各种艺术门类的交融和烘托。

四 结论

环境艺术设计具有联系多专业的纽带作用,它虽然不可能取代各门类的专业设计(如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等)。但其全方位的理论与实践能力将改善生活环境质量,使人与环境彼此建立和谐均衡的整体关系。

所以我们在学习时,在基础设计训练阶段,以命题方式在特定的相对宽松的设计条件下运用设计原理,概念进行环境空间创意设计,对环境空间的功能、形式、材料、技术手段、构造方法、照明方式、色彩、肌理等方面进行建构性探索、分析、寻找设计规律。一方面从设计操作层面,对抽象的设计原理,概念进行空间演绎。借此加深对设计理论的认识、理解、提高审美能力与思辩能力。另一方面从理论的角度对历史现代的设计方法,空间形态进行剖析,探究据具原创性的设计形态、观念。教育如不激发首创精神,那么必然是错误的教育。

重技能训练,轻理论探求,一但面对解决复杂问题的设计实践更显得力不从心理论素养的不足,也只能依赖“随类赋形”这种办法,将“装饰”僭越于设计学问之上,只剩下干瘪的“形”而无实质性的文化内涵,意蕴。就无法在真正意义上体现出设计的整体化。因此,在加强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将技能训练与理论探求紧密地结合,提高人文素养使之成为全面的设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