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设计教案范文

时间:2023-04-12 00:58: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化教学设计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信息化教学设计教案

篇1

【关键词】课程;信息化;设计

客舱安全与应急处置课程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材、PPT课件等平面素材的展示为主,学生在模拟客舱中完成相应的应急撤离实训等项目,对学生而言,教学过程缺乏生动性与互动性。因此,我们经过研究与思考,依托信息化技术与手段,进行了教学过程模式设计。下面,我将以应急撤离项目为例,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及特色创新等方面进行阐述。

1信息化教学设计的重点

1.1对教学对象进行学情分析

在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时,我们首先对教学对象进行了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群体为空乘专业大二学生,90后,一方面他们思想活跃、爱好广泛,在移动互联的今天,他们爱拍、爱秀、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善于利用网络资源且学习态度较好;但另一方面,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学情分析是课程设计的钥匙,为我们开启了专业学习的舱门。

1.2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内容

本单元选自空中乘务专业核心课程《客舱安全与应急处置》,共32学时,本次课为4学时,选用中国民航大学出版的客舱安全与应急处置教材。应急撤离的教学目标以知识为基础、能力为核心、素质为推动,共同构成了环形目标模式,在知识目标方面,学生需要了解应急撤离的原则和基础知识,掌握应急撤离的方法与程序;从能力目标的角度,学生能对各种紧急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能迅速组织旅客撤离;在学生素质的培养上我们通过项目实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沟通协调能力与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应急出口的选择、撤离前的准备、防冲撞姿势,难点在于应急撤离时的指挥。在教学内容上,我们依据项目为主线开展应急撤离训练,安排了以下几点:一、撤离计划安排,如时间、地点、出口、任务分工;二、撤离前期准备,如广播、挑选援助者、安全演示、物品整理等;三、撤离过程指挥,如防冲撞、撤离方向、顺序、姿势等;四、撤离后的检查;五、不同环境、场景下的撤离。以从简单到复杂的、了解熟悉到掌握精通的方式设计出符合学生职业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的教学内容。

1.3信息化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

我们以翻转课堂理念为指导,以任务驱动法为主线,在模拟客舱中通过一体化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将多个应急撤离案例运用于课程教学。学生以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查阅资料、分组讨论、项目实训,达到知行合一。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将通过云平台进行空间教学,发挥学生善于利用网络资源、思想活跃、乐于接受新生事物的特点,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更加生动、形象、直观。云平台是教育信息化核心理念与未来发展方向的体现,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资源单调有限,学习进程指导不足、互动形式单一等问题,云平台显示出突出的教学优势。

2信息化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我们的教学过程分为课前准备、课堂导入、要点认知、难点突破、考核评价和交流拓展六个环节。在课前准备阶段,学生通过扫描二维码进行任务领取,如我给学生布置了分组查阅有关“机上应急撤离”主题的视频和图片,小组完成任务后将作品上传至APP,利用云平台进行课前讨论,此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度与学习兴趣。这是空间页面,在该页面大家可以看到各个功能模块的快速导航,学生可以利用微博、网络等形式查阅资料,运用教学资源中的仿真软件进行模拟操作,登陆直播课堂观看应急撤离教学视频,在线测试、交流展示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互动交流。我们在云平台课程空间页面可以实时了解学生的小组作品完成进程,对于上传进度较慢的小组及时督促、提醒。课堂导入环节我会分析学生课前准备状态,将课前准备阶段APP分享作品中点赞率最高的作品予以展示,学生进行讨论,以此延伸出应急撤离的重点是:防冲撞、团结、迅速、选择出口、组织撤离。归纳重点内容后,我会用仿真大厅中CBT教学软件进行模拟场景教学。因模拟客舱中没有应急舱门的设计,故通过该软件学生可以模拟完成撤离时的舱门开启,从而弥补实训设施的不足。学生可通过点击软件中应急出口开启界面实现仿真学习,增强学习的真实感,教师可对关键点加以不断强调,加深学生印象,从而培养实际岗位中所需要的责任心。在要点认知方面,我会提炼本项目所涉及的三个要点知识:(一)应急出口的选择,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传统上是采用头脑风暴法,小组讨论后学生死记硬背,抽象而枯燥,为解决传统教学的弊端,我们现在要求学生登陆云平台中课程资源库,查看应急出口相关教学资料,回答“你所知道的不同机型的应急出口有哪些?”,同时,要求学生利用网络了解应急舱门的开启原则,判断方法。(二)撤离前的准备,因撤离前的准备涉及到许多细节问题,学生很容易有所疏漏,于是,我们特别将FLASH动画运用于课程讲授中,引导学生思考“哪些人适合承担撤离时的援助任务?应急撤离时需规避哪些危险因素(个人物品、客舱设备等)?”FLASH动画能以生动、有趣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进行撤离准备的条理性。(三)防冲撞姿势,学生查看云平台中展示的防冲撞图片,以小组的形式探讨不同类型旅客撤离时所应采用的防冲撞姿势,并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分组练习,图片的直观形象能规范学生的防冲撞姿势。在难点突破环节,我们着重培养学生在要点掌握的基础上所需具备的应用实践能力,对于本单元的难点应急撤离时的指挥,教师首先让学生在云平台中的直播课堂观看企业视频,师生共同探讨梳理出应急撤离的流程及不同号位乘务员职责,然后以乘务组的形式进行任务分工,并在模拟客舱中完成应急撤离的实训展示。在考核评价环节,学生可登陆云平台中的在线测试完成本单元的答题,在线测试题目多设计为闯关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并在强化学习、巩固过程中增加其成就感。在线测试结束后,我会对学生提交的错题率较高的内容加以重点讲解,并结合学生课前准备、项目实训等给出综合评价。课后,学生可在云平台中的交流拓展版块查看相关案例和网络素材,师生共同进行网络评论分析,同时,我会将应急撤离项目学习中评分最高的小组作品上传至云平台进行展示,和同学们分享、探讨其得分点,整门课程结束后,上传率最高的小组将获得五星乘务组的称号。

3教学效果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安排往往无法使知识同学生自身已有的学习基础相融合,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运用信息化手段,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过程中,拓宽了获取知识的渠道,突出了课程重难点,打破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实训设施、条件的限制。在应急撤离项目中,该单元的教学时长从原有的6课时调整为了4课时。同时,通过对13级空乘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运用信息化手段之后的学生课程满意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教学效果得以提升,达到了信息化教学设计的预期效果。

4特色与创新

客舱安全与应急处置课程在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中,依托云平台将在线课堂与实体课堂相结合,以媒体化、数字化、网络化、专业化的手段,师生共建共享丰富的教学资源,实现了与传统教学的优势互补,完成了课程教学任务。我们通过向学生展示当前与教学目标相关的真实事件,提出任务,让学生在平台空间页面中进行互动交流,要求学生依靠自身知识经验完成任务并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培养了他们获取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能力,激发了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赵丽,高职.单片机技术应用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J].科技风,2014.

[2]刘静.浅析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J].时代教育,2013.

篇2

本信息化教学设计呈现的形式是以PPT演示文稿为主,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型教学为中心而设计,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图像、声音、动画、文字等多种信息功能,丰富教学内容,辅助教学过程,一改以往主要靠口头语言和文字符号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让学生在运用英语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仅学习英语语言知识,掌握英语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使课堂成为学生接受知识的高效平台。

二、教学设计的前置部分

(一)内容分析

内容选自江苏教育出版社中职校规划教材《英语》第二册,主要培养学生学习英语和应用英语的基本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本内容是该书第八单元的阅读部分,共2课时。学生在前面已经初步了解自然灾害名称及相关语言点,本课通过语言阅读、自由谈论让学生了解在自然灾害发生时如何顺利逃生,并转化成学生的语言写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习掌握一些重要的词汇、短语和句式。

(2)掌握课文大意,复述课文内容。

2.能力目标

(1)培养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

(2)积极参与语言活动,培养良好的听、说、读、写综合能力。

3.情感目标

(1)提升学生在地震中自我保护和自救的意识。

(2)通过开展小组活动,互相交流促进,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掌握与地震自救相关的词汇、短语和句型。

(2)了解并掌握课文主要信息,能自如谈论与地震自救相关的措施,并形成文字。

2.教学难点

(1)培养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

(2)运用所学的知识在提供语境中进行对话和交流。

(四)教法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直观教学法。

(五)学情简析

本案的授课对象是我校旅游班的学生,该班大部分学生活泼可爱,爱表现;但他们的英语基础都相对较差,且词汇量有限,知识面狭窄;因此,在教学中应侧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分组,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同时引入竞争机制,指导学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达到人人参与活动,掌握表达地震中自救措施的教学目标。

(六)学法

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小组竞争法。

(七)教学资源

多媒体视听教室、多媒体课件、资源库。

三、教学设计的主体部分

(一)课前准备

教师课前将地震自救资源库、课件和学案,通过网络到学生的邮箱或QQ上,学生可以网上下载,同时上网搜集有关地震自救方面的资料,根据基础,自主预习,遇到疑问可与老师在线交流。

(二)课堂教学

下面将具体说明各个环节的设计方案及其设计思想:

步骤一:Pre-task(Pre-reading activities)

贯彻兴趣策略,采用直观教学法,引入话题,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任务。

[设计思路]

1.先播放有关2011年日本海啸地震的可怕视频画面,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就会被吸引到课堂上来,教师创设问题情境“Whatkind of damage can an earthquake cause?”,结合直观可感的地震图片,分组讨论,学生很容易说出地震的灾难性后果。

2.接着呈现图片引入本课主题,用头脑风暴法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What will you do when the earthquake strikes?”学生就此问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教师适时点拨。这种方法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发散思维,既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活跃课堂气氛。

步骤二:Task-cycle(While-reading activities)

利用限时略读,寻读比赛,掌握课文主要信息,解决本课重点之一。阅读过程中,对阅读方法指导,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突破难点。

[设计思路]

1.通过限时阅读训练,引导学生利用略读方法在最短时间内把握文章大意,及时纠正不良的阅读习惯,侧重培养他们快速阅读理解和把握文章中心的能力。这样,大部分学生很快就能找出文章的大意——地震自救。

2.多媒体播放朗读材料,学生听读课文,理清篇章结构,归纳各部分大意。

3.精读各段,侧重培养学生快速捕捉文章重要细节和猜测生词的能力。

[任务分解]依据本文重点是掌握地震自救措施,设计了三个小任务:(1)判断正误;(2)改错;(3)填写缺失信息。

学生查读找出相关信息,尤其是任务三重点考查获取信息的准确性。通过多媒体直观展示相关情景和再现重点词汇,有助于学生理清脉络,加深理解,达到掌握文中主要信息的目的,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

在设计学生活动时,可让学生先独立完成任务,再用1分钟,小组间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促进,得出更全面的信息,基础较差学生也会得到不断的激励。

[拓展讨论]利用拓展讨论How to get ready for the first-aid kit?学生展开小组讨论,拓展知识。

师:(适时点拨、指导)在自然灾害日益增多的情况下,知道自我保护和避险的重要性,提升学生这方面的意识。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呈现这些物品,同时也就拓宽了学生的词汇量。

[Language points]通过用多媒体课件营造词汇情境,来降低学习难度。学生完成四个小任务,对易混易错词汇及重要语言点进行学习突破,解决本课重点之二。

此外,在阅读中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上下文猜测词义,而非停下阅读去查找单词表。

篇3

    2011-2012学年笔者的教学对象是上海市某区重点中学的高二学生,针对高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笔者在日常教学中根据学科教学标准进行了不同课型导学案的案例设计和应用的探索,分析如下:

    1.新授课导学案的案例设计和应用——激趣、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新授课最注重的是知识的生成,导学案设计要有启发性。在设计导学案时,笔者依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研究学情,精心构建导学问题链,将知识点转变为启发性的问题点、能力点,引导学生质疑、释疑、激思,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的热情,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同时,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搭建学习“支架”,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知识的生成过程中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案例1】杜康酿酒话乙醇(第一课时)导学案设计和应用

    (1)首先明确学习目标,说明学习背景,进行学习定向

    【学习目标】

    1)掌握乙醇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

    2)理解烃的衍生物及官能团概念

    【学习重点】乙醇的分子结构特点和化学性质

    【难点】探究乙醇的分子结构

    (2)提示学习策略和方法,帮助学生作出选择并制订学习方案

    【学法指导】化学思想方法的综合应用

    1)用模型法(球棍模型、比例模型)学习乙醇分子结构,直观形象

    2)实验法测定乙醇的分子结构

    3)用结构决定性质思想学习乙醇的化学性质

    (3)创设问题情境,丰富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学习内容】

    1)你知道有关酒的故事吗?(可参看课本、上网查找,上课时请学生讲故事)

    “杜康与酒”、“怒掷茅台振国威”

    联系实际找出生活中的乙醇。(上课时学生自己展示)

    2)乙醇是酒中精华,你知道乙醇是怎样的一种物质吗?

    乙醇的物理性质:(阅读教材)

    ________色、________味的液体,密度比水________、________于水,沸点比水________。

    什么叫无水酒精?工业上如何制取无水酒精?

    乙醇为什么能与水任意比例混溶呢?乙醇的沸点为什么比相应的烃高呢?(自己查阅参考书或上网,寻找答案)

    3)如何确定乙醇的分子式呢?又如何确定乙醇的分子结构(结构式、结构简式)呢?

    温馨提示 思路:先确定分子式?再探究分子结构

    Ⅰ.分子式的确定:已知乙醇2.3 g完全燃烧后,生成4.4 g 和2.7 g ,测得乙醇蒸气的密度为2.054 g/L(标准状况),求乙醇的分子式。

    Ⅱ.分子结构的探究:

    推测:

    从上述计算结果可知,乙醇的分子式为________,推测乙醇分子可能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

    实验测定:

    温馨提示测定原理:准确量取一定体积的乙醇与的钠反应,通过测量生成:的体积便可以确定乙醇的分子结构。(提示:来自乙醇中的活泼H)

    Ⅲ.学生小组探究实验:探究乙醇、水分别与钠反应,观察记录现象,解释,得出结论。

    装置:如下页图(1)皆可(高二上学期所学的测定气体体积的装置)

    讨论:考虑装置的准确性、操作便捷性,下列装置中较好的是________。

    实验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数据记录与处理如表1:(已转化为标准下数据)

    结论:1 mol乙醇中活泼H原子为________mol。

    所以乙醇分子可能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

    乙醇的分子结构模型:(参阅教材)

    小结:乙醇的分子式________、电子式________、

    结构式________、结构简式________;

    乙醇与金屑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该反应中________键断裂。

    该部分的教学,通过导学案的“导”,课前大部分学生几乎能完成80%以上的学习内容;在课堂上,笔者补充了钠与水的演示实验、乙醇与水的小组探究实验,主要采用了小组汇报、学生交流补充,教师总结完善的方式进行。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发言踊跃,教学实践证明,学生不仅较轻松地掌握了乙醇分子式及结构简式,学会了科学的测定方法,而且巩固了高二上学期所学的测定气体体积的实验方法,体会到了学以致用、自主求知的喜悦。

    (4)搭建学习“支架”,突破难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学习内容】新概念学习——烃的衍生物、官能团

    2)结合对上述问题的理解,阅读教材,填空

    烃的衍生物:________。

    官能团:________。

    3)练习反馈:下列有机物中,属于烃的衍生物的是________。

    4)乙醇的官能团是什么?羟基和氢氧根有何不同?写出两者的电子式。

    根据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请在图2中标出乙醇分子中可能的断键位置,并预测乙醇的化学性质。这部分内容,课堂上笔者采用的是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的方式进行,学生发言积极,教师讲得很少,只做一些关键点的点拨和归纳。教学实践证明,通过在导学案中搭建“支架”,层层设置问题台阶,使学生在不断质疑、释疑中,积极主动地理解了烃的衍生物、官能团两个重要概念,通过练习,反馈出学习效果非常好。

    (5)设计多层次练习,课堂检测、课后巩固、拓展思维,知识能力双落实

    紧扣教学内容,精心挑选一定数量的习题设计多层次练习。题目要少而精,要紧扣学习目标,突出重点,具有一定思考容量;提倡多种题型合理搭配,题目编排由易到难,课堂上完成80%左右为宜。通过精选的形成性练习检测课堂效果;巩固性练习落实基础知识,形成基本能力;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后还可完成拓展性练习,拓展思维,提高能力。

    2.复习课导学案的案例设计和应用——加强知识梳理,对比总结规律,建构知识网络

    复习课不仅仅是对所学知识的回顾和归纳总结,更是知识的升华和学生人格品质的培养。因此,导学案要体现如何归纳知识点,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总结普遍性的规律,让普通的知识规律化、零碎的知识系统化,从而深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下面以《卤素及其化合物复习导学案设计和应用》为例谈谈笔者的体会和认识。

    【案例2】卤素及其化合物复习导学案设计和应用

    【复习要求】根据课程标准制订具体的复习要求,使学生明确复习的重点、难点,让学生明确考点中的“知道”、“理解”、“掌握”等含义。

    理解卤素的原子结构特点、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主要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掌握卤素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规律)、特殊性;掌握的化学性质;理解氯水的组成和性质、HClO的化学性质,理解漂粉精的制备及漂白原理;掌握HCl的实验室制法;了解的工业制法——氯碱化工;掌握的检验方法;理解海水中提取溴、海带中提取碘的原理和方法。

    【知识梳理】大量运用填空、图解式、图表式、问题式方案,对比、总结、归纳,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如:卤素的位、构、性三者的关系,如图3。

    【方法点拨】引导学生总结高效的复习方法,如元素化合物部分的核心知识网络建构法、思维导图联想复习法、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思想等。

    学习元素化合物的一般方法:

篇4

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提出许多新的要求。努力使当今的孩子适应世界的迅速发展,是我们教育教学中的重点。我参加了上海市闵行区信息技术改革的试点,并试讲其中一个活动单元的内容,对信息化教学设计有新的感悟。信息时代的教学设计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应该要体现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以帮助学生建立起高智慧学习的体系。同时,一个优秀的教案,不仅仅是开展高质量的教学的前提,也是体现教师风格和帮助教师们共同探讨教育改革的有效工具。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设计高智慧学习体系教案 随着信息科技的兴起和发展,教育与许多其他领域一样,面临着信息时代的挑战。`如何进行信息时代的教学设计,使自己的教学符合信息时代的要求,是摆在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中的重要问题。 2001年夏天,上海市闵行区在进行初中信息科技的改革试点时,推出了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科技(试验本)》及相应的《学生学习档案》,这套教材改变了传统的计算机知识的讲解,采用任务驱动、网络探究的方法来完成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我在毕业实习中有幸直接参与了上海市闵行区莘松中学初一年级的“信息科技”课程教学工作。下面我以教案《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谈谈我对信息时代的教学设计,尤其是就计算机学科教学的一些看法。 这个教案(见附录)是针对该新版教材第二单元活动三《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所设计的。从图中我们看到,最左边的是这一堂课的主线,旁边是主线中所涉及的内容;椭圆为我设计的样张和要求;报告要求周围的箭头表示所涉及的知识点;虚线的箭头为对于单元主题的引导过程。这样构成了三条相互交叉的课程线索。 如果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么教学设计便是他的图纸;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那么教学设计便是这门艺术的表现形式。信息时代的教学设计更应该是一门规范的、完整的、系统的并且富有创造性的艺术。 我的这个教案借鉴了英特尔未来教育教案模板的格式。一个规范的模板,给人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美感,更重要的是能够进行方便的交流。共享与交流是信息时代的生存的必要条件,一个规范的格式可以方便将其数字化,以便更好更快的检索和比较。 英特尔未来教育教案模板它的最大的特点是“全”。凡是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通过模板都能够体现出来。因此,一个信息时代教学设计不仅仅是一个教学过程或一个教学目标,还应该包括在教学过程使用的各种资源,如网络资源、教具、演示资料等等,以体现它的完整性。另一方面,教案的设计应该详细到每一个细节。这不仅可以方便交流,更重要的是正是这种细节才能体现出你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我在设计时揣测学生可能的想法,并明确写出自己的归纳。当然,具体的还要根据课堂的变化而定。 我这个教案并不是针对一节课设计的,而需要4个课时的时间,准确地说,是一个教学活动单元。我认为,信息时代的教学设计应该是一个包括设计、实施、评价、修改系统过程,因此,当一开始设计的时候,就因该考虑到将如何进行评价,并且要把这种评价的过程和标准反映到教案当中去。我在这个教案中采用学生互评的方法,即把评价的标准给学生,让学生彼此自己打分。 信息时代的教学设计应该是富有创造性的,尤其在我国有着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合理的解决应试和素质教育的矛盾,是我国现在教学设计的难点。在这个教案中,我努力把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考点和我的整个课堂引导相结合,让考点为我的项目所服务,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信息时代的教学设计,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互动式教学模式的设计。 信息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使人们不可能学会所有的知识,也不可能所学的都是所要用的,只有学会学习才是最重要的。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虽然有着较高的教学效率,但是学生学会的永远是知识本身,而不是如何学习。因此,它必然会慢慢地从主要地位退居次要地位。但是,以学生为中心,不能忽视教师为主导。片面强调学生为中心,过度的信息量将会淹没有用的信息,造成教学过程无法控制,教学目标无法达到,学生不仅学不到知识,更学不会如何学习的方法。 在我的教案设计中,我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以保证我对整体教学过程的把握。在开始的五个教学步骤中,我都采用的提问、讨论、回答的方法,我和同学一起讨论来引导同学的思维。在第九个教学步骤,主题讨论的时候,我采用列举法,我把每个小组第一次讨论出来的主题罗列在黑板上,鼓励大家不要重复,然后全班逐一讨论。由于这些学生是第一次确定主题,题目普遍都偏大,经过集体讨论一部分后,大家再开始第二次的修改。这种大规模的交流虽然是我主持,但我说得很少,大部分都是同学提出又被其他同学否定。在第二次修改过程中,我对仍旧有问题的小组逐一辅导。 另外,我的这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即学会提取、分析信息能力,而不是查找信息,因此我提供了大量的网址资源,避免信息的冗余,使学生能够集中精力到信息的提取与分析上。 正是采用了这些方法,使我能够在保证学生独立性的情况下完成我的教学任务,实现因材施教。 信息时代的教学设计还应该为学生提供高智慧学习的途径。 高智慧学习体系是指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中,促进学生高级智慧能力发展的教学体系。高智慧学习体系中的教学设计就是要激励学生利用信息化环境协作进行探究、实践、思考、综合运用、问题解决等高级智慧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黎加厚,2001)

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新旧知识冲突而引发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建立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是提供学生高智慧学习体系的途径之一。在这个单元计划中,我根据课题选定了保护地球这样一个课题,为了让同学对保护地球跳出对环保的局限,我结合美国9?11事件,扩大同学对保护地球的理解。同时我精心安排了各个小组的分工协作,以帮助他们建立起意义的建构。 我们看到高智慧的学习体系并不是放弃基础知识的掌握。恰恰相反,任何高级的认知活动都是建立在低认知活动的基础上的。因此,低认知与显性知识的掌握是保证高认知活动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我通过“高手过招”的方法,介绍了本单元要掌握的计算机的操作知识,通过评价的方法要求学生在作品中使用这些方法以达到掌握的程度。 对于低认知的显性知识通过讲授的方法就可以让同学掌握,但是对于高认知的隐性知识通过讲授学生往往仍旧无法理解。在我的这个单元中,要学生理解作品的精髓是思考,还要他们掌握对自己学习过程的记录和评价。这些对于初一年级初次接触的学生使一个难点,教师也很难讲清楚,于是我采用了实例引导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这些难点。我列出几个代表性的学生作品,让学生自己判断评价他们的优良,并结合自己的作品反思自己的作品是否忽略了自己的思考。对于学习档案的记录和教学过程的评价,我也制作了相应的样张让学生参照。结果,许多难以讲清楚的问题,学生通过彼此的讨论自己就解决了。 高智慧的学习体系中,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学生进行思考。但是,帮助并不是代替。我在设计教案中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方法,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3个人,分别代表“地球破坏者”、“地球保护者”、“政府官员”,并发给他们标签,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同一个问题,具体的要求可以看教案,然后通过彼此的交流协作得出总结性的报告。结果,这种角色扮演的方法,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也使整个探究过程变得生动活泼。 当然,帮助学生建立高智慧学习途径的方法还有很多,实例引导、角色扮演只是我在这次教学过程中使用的一些方法。 在信息化时代,计算机并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而教师才是真正的魔术师。(英特尔公司首席执行官克瑞格·贝瑞特博士)。但是,再神奇的魔术师,也需要有优秀的表演舞台。我的这个教案再实施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就是我的学生。 这群初一的孩子是一群富有朝气和活力的学生,他们既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但是,多年的传统的应试教育使他们对待学习缺乏主动性,这也是我们许多在教学第一线教师之所以不敢用新的教学方法来开展教学的一个原因。我设计的这个教案,虽然是教计算机基础知识,但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在学习中主动的思考。因为,我想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使我们教育改革的主要目的,教育改革只是一个导火索,通过它来改变教师的观念,再通过教师观念改变来改变学生的观念,当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思考,都能高质量地完成老师的要求,我们的教改也就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当然,这个过程不是一撮而就的,还需要我们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委英特尔未来教育专家组.英特尔未来教育.英特尔公司.2001. [2]尹俊华主编.教育技术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3]乌美娜主编.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4]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电化教育研究.1997.(3)、(4). [5]黎加厚.知识管理对网络时代电化教育的启迪.电化教育研究.2001.(8)、(9). [6]黎加厚.信息化教学设计.上海师范大学讲义.2001. [7]经春秋,谢建峰.E-Learning:谁是中心.现代教育技术研究与应用—E-Learning. [8]初中信息科技教材编写组.初中信息科技.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

转贴于

篇5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师生共建;混合式教学

《应用密码学》是信息安全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学生对其知识的掌握是学习后续安全技术的基础[1]。另外,国家也提出了高校课堂教学和卓越拔尖人才培养创新性变革的需求[2]。因此,必须要研究高校课程教学改革方法,对《应用密码学》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进行探索与实践。

1现状分析

传统课程教学存在着一些典型问题,比如教学任务不明确、教学内容不时新、教学方法不灵活、教学过程不重视及教学评价不多样等,这些导致了教师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教”与“学”相脱离。究其原因,本质就是没有贯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当前,我国正进入教育信息化2.0时代,教育资源逐渐呈现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形态[3]。而且,国家正在大力推动MOOC、SPOC和微课等新型课程形态建设[4]。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学习和教学方式的革命,利用翻转课堂等方式可以实现人才质量培养质的飞跃。因此,《应用密码学》课程教学依托“线上MOOC视频”和“课程录制视频”的平台和资源,更新教学内容并在知识点中融入思政元素,采用重难点知识剖析和讲授、学生合作讨论等教学方法以及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师生协同构建课堂、重在设计教学过程,借助信息化技术跟踪学生课下、课上学习过程,注重过程性考核和生生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最终真正实现“以学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课程教学设计

《应用密码学》课程教学设计包括教案设计和课堂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是课堂教学设计所依托的静态教学文本,也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引领性纲要。本节首先说明设计依据,然后介绍教案设计的内容,重点阐述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最后分析课程教学设计的新颖之处。

2.1设计依据

《应用密码学》是信息安全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重在讲授解决问题方法的设计与实现。本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设计依据如下:(1)课程内容繁多且设计思路复杂,采用混合式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在有限的课程学时内自学更多的知识和内容。(2)课程设计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协同合作,提升课程教学质量。(3)课程设计贯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提高学生分析与创新思维能力。

2.2教案设计

在设计课堂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了解每一章、每一学时、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所提问题等相关信息,编写了《应用密码学》教案。教案的编写以章为单元,具体包括以下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时间分配、教具准备、课前测验、课堂问题、课堂讨论、课后复习、参考资源等信息。

2.3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包括课前、课上和课后三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斟酌设计。(1)课前准备。首先,在每一堂课上课之前,教师要求所有学生基于本堂课所授知识点必须完成以下两个任务:①观看“线上MOOC视频”,以及观看“课程录制视频”,掌握本堂课的教学内容。②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线上课堂知识点测试”,做摸底测试。然后,根据学生“线上MOOC视频”观看时长以及“知识点测试”结果,教师动态构建课堂教学内容,做到有的放矢。(2)课堂教学设计。在学生了解了本堂课教学相关信息以及教师掌握了学生本堂课的知识点学习状态之后,针对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内容(即教案中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构建如下,如下图所示:①教师对“线上课堂知识点测试”中错误率较高的题目进行详细讲解;②教师对每一知识点的重难点部分做详细讲解;③学生讲解知识点中的基本概念;④基于课程特点及团队分组情况,每一组学生协作讲解知识点中的设计思想及设计实现过程;⑤其他学生对讲解内容的学生团队打分评价,实现学生互评;⑥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针对知识点的开放性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并以组为单位进行简单汇报;⑦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随机测试,实现过程性评价;⑧教师总结。(3)课后测试和评价。针对每一知识点,教师布置课后作业,特别是密码学设计相关的实践性作业,督促学生复习巩固。另外,教师根据每一知识点学生课前、课上及课后的综合表现,随时把握学生学习状态,记录评价,做到心中有数。

2.4创新之处

本课程教学设计“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师生协同构建课堂,教师重在课堂组织设计、学生重在主动参与评价,具体创新之处如下:(1)师生协同共构教学内容。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状态,灵活建教学内容,做到目标明确、有张有弛。(2)师生协同共筑课堂过程。课程教学设计注重过程化教学,要求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做到身临其境,学而有获。(3)师生协同公设评价体系。课程考核采用过程化考核,所有学生参与的“教”与“学”的过程都量化成绩,实现课程评价的多样化和客观性。

3教学设计实践

分组密码是一种对称密码体制,是《应用密码学》课程的重要知识点,是理解和学习后续课程其他密码体制的根本,因此要求学生必须牢固掌握。但是,分组密码是学生第一次面对的密码体制类型,所以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和掌握。而且,其设计和实现更加关注思路和方法的设计,对学生的抽象理解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本章节的课堂教学设计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首先自学线上视频和课程视频资源,做到先入为主;然后以分组的方式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实现自我学习、自我讲解、团队合作,加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最后,教师布置实验作业,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巩固课堂所学内容。具体的课堂教学设计过程如下:(1)教师首先对重难点及知识结构进行梳理,使得学生关注学习的侧重点。(2)基本概念一般比较简单,由学生进行讲解。(3)设计与实现部分较为复杂,在学生讲解的基础之上,教师进行补充,查漏补缺,让学生印象更加深刻。(4)最后,教师布置习题,实现课堂巩固。以上的教学过程体现了“教”与“学”的统一,强调师生共建“课堂”,协同重构教学内容、共同实现教学过程、融合评价教学成果,重点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和创新思维,新颖之处如下:(1)教的特色:重在重构、设计和评价。设定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过程→进行教学评价→修订教学内容(闭环)。(2)学的特色:重在参与、主动和实践。确立学习目标→实现主动学习→形成学习自评→提升学习目标(闭环)。(3)“教”与“学”之间的关联:师生之间从始至终的协同共建课程。教师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目标的统一,教师教学设计和学生主动学习的融合。

4结语

本文探讨了如何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思路,以及在《应用密码学》课程具体章节上的实践。下一步,可以进一步探索利用信息技术特别是AI技术对教师的“教”的过程和学生的“学”的过程进行记录并实现行为分析,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光军.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用密码学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改革探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9):62-63.

[2]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4-9.

[3]张宁,谭示崇,傅晓彤,杜小刚,李晖.基于SPOC和翻转课堂的现代密码学课程改革总结与分析[J].网络与信息安全学报,2019(6):89-95.

篇6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养

Abstract:Th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udent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structional design Ability current situation is analyzed,and proposed to improve training and education for student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pecialty instructional design capability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Information Technology;Instructional Design Capability;Cultivate

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是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核心成分及生存之本。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要肩负起在未来担当教师的职责,所以提高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势在必行。

1.研究设计

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为了能够客观有效的反应本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养现状,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研究方法。问卷的结构分为被试者的基本情况调查、对学校多媒体设备资源现状的了解、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教学设计课程理论知识掌握现状的了解和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实践能力现状的了解。

1.2 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及分析

选取伊犁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教育技术学专业大三、大四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选取大三、大四年级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的学习状况处于专业学习的起步和比较成熟的阶段,选取专业知识学习的两个递进阶段,使得研究范围广泛、全面提高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及分析如下:本次调查将伊犁师范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本科生作为调查对象,其中大三年级29人,大四年级40人,共发出问卷67份,回收有效问卷64份,其中大三28份,大四3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5%。

从性别上来看,男生14人,占总人数的21.9%;女生50人,占总人数的78.1%。男女生比例约为1:3,男女生性别比例这一点符合师范类院校的男少女多的实际情况。

2.调查问卷结果的信息处理与分析

2.1 学院公共实验室对本学科开设的保障情况

据调查,42%的被试者认为,学院公共实验室中本专业相关的实验室能达到信息化教学设计课程基本要求;一半以上的被试者认为没有达到。这表明本专业相关的实验室(特别是多媒体设备)还需要改进,争取符合更多的被试者的要求,这样将会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兴趣。

在课堂中,教师对多媒体设备的使用率较高,40.6%的被试者所在课堂几乎每节课都使用多媒体设备,相同百分比的被试者所在课堂经常使用。有35.9%的被试者认为学院多媒体设备是方便合理,有利于教学与学习的。

2.2 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教学设计理论技能掌握现状

这方面现状的调查,其目的是充分了解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在以下五个方面的能力表现,有助于分析被试者在哪几个方面的能力较薄弱,为提高其能力提出相应对策打下基础。

①分析学生对象和组合教学内容的技能

从数据可知,只有不到15%的被试者是按照教学内容在整体中的框架进行分析的,这说明被试者中拥有从知识整体框架中把握知识结构的能力较欠缺;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按照内容在整体中进行分析和按照某一节课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的被试者在所有被试者中占得比例最大,高达40.6%,从中可得知,被试者对具体节选的知识内容把握的能力较强,而将各个知识结构连接起来的能力较薄弱。

②制定恰当教学目标的技能

在此维度中高达75%的被试者在设计课程时能够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可以充分说明被试者把握教学目标的能力很强,对知识的掌握较准确。在制定了合理的教学目标后,被试者在课堂实践中能够很好地把握目标,顺利实施的占79.7%,不能实施的占20.3%。

在教育实践中,制定出了合理的教学目标后,在课堂实践中79.7%的被试者只能完成一部分的目标任务,只有15.6%的被试者可以全部完成目标任务。这说明在实践过程中,被试者对课堂的掌控能力较薄弱,缺少经验,以至于完成不了教学目标。这方面的能力有待学校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来提高。

③选择教学策略技能

从结果可知,65.6%的被试者对课堂内容的把握较全面,并能根据具体的内容特点选择效率更高的媒体进行教学,说明被试者选择教学策略的能力在不断提高。超过三分之二的被试者在恰当的选择教学策略后,能够呈现出良好的教学组织情况,也有32.8%的被试者在教学组织情况的表现中等,整体来看情况是比较乐观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着重强调选择教学策略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在选择过程中遵循一定的原则。

④进行教学评价的技能

在教学评价方面高达68.8%的被试者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只能做出较表面而不深入的评价,有25%的被试者可以作出全面而有利于优化教学的评价。由此可知,被试者在进行教学评价方面的能力是较欠缺的,这对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所以要高效准确的弥补这种不足,就需要学院对学生的教育实习和教育见习多提供机会。在教学目标与评价方法的认识上,只有23.4%的被试者会特别考虑两者的关系后再做出评价,75%的被试者会偶尔考虑,1.6%的被试者不会考虑这方面的关系。由此可知,被试者认为评价反馈是巩固知识内容的一种方式,并具有把握这种方式的能力。

2.3 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信息化教学设计实践能力

从数据结果可知,被试者对教学设计的具体流程不清晰,只有6.3%的被试者掌握的很好,这就要从具体的授课和教学效果来看,是教师的教学有不足还是学生的学习态度有问题,就需要在不断地解决问题中达到教学的最优化。在设计教案的过程中,被试者选择和使用多媒体资源的情况不容乐观,超过50%的被试者会偶尔使用,43.8%的被试者会经常选择和使用。

3.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对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养问卷进行的分析,可以发现培养过程中在多媒体资源的使用、信息化教学设计技能和教学设计实践能力等方面存在问题和不足,下面对具体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归纳。

3.1 多媒体资源的提供和应用不足

从调查结果来看,12.5%的被试者对学院多媒体教室设备很满意,25%的被试者认为不满意,由此可以看出多媒体设备达不到使用要求;另一方面说明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设备时只使用了简单的功能,没有发挥多媒体资源的更多用途。被试者反应教师的教学形式单一,只是单纯的运用课件进行授课,对其他多媒体资源的应用较少,被试者的学习范围受到局限。

3.2 教学设计模式掌握不透彻

对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养的调查可以看出,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只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对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的重视程度不高;被试者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时,较少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体系和能力;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只针对单一的知识内容进行强调,忽略知识间的结构性;在教学评价的制定过程中,对教学目标与评价方法之间的关系重视程度不够。

3.3 教学设计实践能力不足

学习了教学设计课程后,被试者对这门课程的实际操作掌握程度不深,对教学设计的具体流程不是很清晰,只有6.3%的被试者掌握的很好,这就要从具体的授课和教学效果来看,是教师的教学有不足还是学生的学习态度有问题,就需要在不断地解决问题中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4.提升学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养的对策

4.1 及时更新多媒体设备

多媒体设备是现代教学重要的辅助工具,越来越多的教学依赖于多媒体设备,特别是大学课堂运用对多媒体设备的使用较为广泛。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学设备的更新换代也非常迅速,只有跟上技术发展的脚步,及时更新媒体设备才能达到教学的最优化,对培养学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会产生推动作用。

4.2 通过基于Internet的教学设计专题学习网站学习

目前,我们国家已经建成了多家基于Internet的教学设计专题学习网站,在这类网站上,有课程大纲、教学展示、学习指导、教学案例、学习论坛等多个模块。教师应通过此种多媒体资源的应用,引导学生的对学习更加自主化、深入化、开放化、广泛化,并且提升对多媒体资源的使用率。

4.3 情境教学

由于学生面对的也是实际教学问题,而实际教学问题又是整体性的,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所以,与课堂教学相比,情境教学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教学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的多样性还可以使学生发挥个人特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4.4 注意课程内容间的关系,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师在教学中应促使学生在大脑中建构起教学设计的知识体系,形成思想模型,而不仅仅是独立内容的加合,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实际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为了做到这一点,在教学中要注意知识内容的相互关系和相互衔接,把所有放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中,以促进学生建构教学设计的知识体系。

4.5 教学设计系统化

在整个教学设计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没有处理好,整个教学设计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前功尽弃。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实践时,应要求学生根据具体的教学问题,在教学设计理论指导下,全面分析、对比各种教学媒体的优缺点,做出合理选择,进行系统的教学设计。

4.6 进行微格教学训练(校内实习阶段)

在微格训练过程中,师范生在学习完每一项教学技能之后,紧接着要通过一个简短的微型课对所学的教学技能进行实践训练,使其理论在实践的过程中提高和完善。微格教学的教学设计与一般的课堂教学设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根据教学设计的原理和方法,结合教学技能训练的特点,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个适合微格教学技能训练的教学设计模式。

4.7 教学实践(校外实习阶段)

实习是大学教育一个极为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一般包括几个方面的工作:听指导老师讲课、备课(书写教案)、授课等。通过实习,使学生在实践中接触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增强感性认识,培养和锻炼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去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为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可以检验教学效果,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积累经验,并为自己能顺利与社会环境接轨做准备。

参考文献

[1]喻东丽.信息化教学设计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4).

[2]乌美娜.教学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0).

[3]陈晓慧.教学设计(第2版)[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4]彭迎春.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养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篇7

一、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观念、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过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教学过程中主要包含教师、学生、教科书和媒体四个因素,这四个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形成稳定的结构形式。

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可描述为,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和运用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指导者与组织者,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和帮助者;信息所携带的知识不全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客体);学习环境包括“情境”“协作”“会话”等要素。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学习小组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协商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和学生是互动关系,正所谓教学相长。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区别为:传统教学模式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信息化教学模式是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与教学设计是密不可分的。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必然要求有高质量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与之相适应。

二、信息化教育的教学设计

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简称为“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法很多,像基于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资源型学习、英特尔未来教育、苹果明日教室、WebQuest、“拾荒式”教学设计等,无论教学的方式方法怎样,信息化教学设计关注的基本点是,基于国家课程标准、基于教育信息化环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学习成绩。信息化教学设计没有固定的模式,却提供了让教师发挥自己创造力的广阔天地。它主要是通过案例学习来模仿、分析、移植、创新,反复实践、反思、总结,逐步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技能,提高教学质量。设计出高水平的信息化教案,不仅是技术的应用,更重要的是思想的体现和渗透。由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展示的中、美老师分别制作的同名课件《影子》,给笔者印象很深。由中国某师大附小老师制作的《影子》曾获全国“金海航”杯多媒体大奖赛二等奖。它采用Office软件,以动画的形式,配以欢快的音乐、学生的朗读,将小学一年级的课文内容――人与影子的关系展示出来,其目的就是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课文内容。而美国教师的《影子》课件就很简单,只有一天中影子变化的动画设计、影子变化的测量数据、影子的照片、有关影子的知识等内容,其界面也很简单。它给学生们留下了极大的思考余地,甚至使学生们立刻产生了一种愿望:到太阳上去,看自己的影子。《影子》的较量,关键不是技术,就在于开发思想。如果从开发平台、制作技术方面讲,我们与国外教师之间的差距并不大。且国内课件多是再现书本知识的呈现式学习,学生足不出户就能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声音、图像、色彩了解许多课文的知识。虽然课堂容量大,精美的界面能吸引学生,但学生仍然在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育,没有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篇8

信息化教学设计主要基于建构主义理念,强调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应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其主动性和建构性,激励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进行探究、实践、思考、综合运用、问题解决等高级思维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其应用目标是帮助全体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业成就,并使他们最终成为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的、主动的终身学习者。信息化教学设计需要强调以学为中心的,促进学生创新和综合能力形成的教学模式。这种典型模式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所产生的结果不仅仅是简单的教案或课件,而且是一个单元教学计划,在高职移动应用开发类课程中,多指一个项目或项目某一模块的教学计划。针对高职移动应用开发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目标,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教学目标指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二)教学任务或问题指为达到教学目标而设计的学习任务或要解决的问题,这些任务或问题设置在与实际经验相似的学习情境中,来还原知识的背景,恢复其生动性。从而使学生能够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相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去“同化”或“顺应”所学习到的新知识。(三)教学资源指教师课前准备的教学素材、网络资源、软件工具、参考书目、电子讲稿等。(四)实施方案指教学内容的安排、时间安排、学生分组、理论与实践的时间分配等。(五)电子学生作品范例指提供给学生参考用的电子作品,可以从各种电子信息源中选取或由教师自行制作。(六)形成性评价指标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学生对自己知识掌握程度和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的评价,以便改进现有的教学设计。评价的指标要符合当前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有具体标准,可操作性强。

二、高职移动应用开发类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

近年来,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前景最诱人的两大业务,其增长速度也是任何预测家所未曾预料到的。移动互联网,就是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二者结合起来,成为一体。目前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已经涉及资讯、娱乐、电子商务、通信、教育等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由此带来的移动互联的人才需求也是巨大的。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移动应用开发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掌握Java语言、熟悉Android手机图形界面和各类控件编程、Android框架;掌握Android手机应用开发、掌握Android手机游戏编程、能够胜任当前企业极其短缺的Android移动开发类的相关岗位。要达到这一目标,学生需要在实践中提升技能,而且还要培养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自我学习能力,采用信息化教学模式则更容易实现上述目标。根据移动应用开发课程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信息化教学宜采用以下三种模式。(一)基于项目的引导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项目要实现的功能和教学情境的创设,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围绕项目展开学习,并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每位学生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已有知识和自身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在项目完成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最终以项目的完成结果检验学习效果。(二)基于网络的探究教学模式探究式学习模式一般指由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寻求解答。同时,教师提供与问题相关的信息资源供学生查阅。此外,教师还要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供帮助。这种方式适用于问题并不复杂,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手段能找到解决办法的情况。这一模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的学习信心。(三)合作学习模式合作学习是指学习者以小组的形式,通过学习者和小组其他成员协同互助的方式,为完成共同任务而开展的学习活动。这种模式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很有帮助。

三、“Android应用编程”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Android应用编程”是移动应用开发方向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主要讲解Android视图层的各种控件、控制层的各种机制以及Android应用软件的开发,主要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能根据项目要求完成Android应用软件的开发。如图1所示为该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组成部分。以“短信拦截APP”为例,“短信拦截APP”是“Android应用编程”课程讲解过程中的一个项目,它是一款帮助用户拦截黑名单所发送短信的应用软件,即当用户设定的黑名单电话号码发送短信时,该APP会将短信拦截下来,不在通知栏中进行提示,而由用户输入密码后才能看见短信。这款APP主要由“密码设置”、“用户登录”、“找回密码”、“添加黑名单”、“短信拦截”、“查看短信”、“短信维护”等七大功能模块构成。教师将这个项目的每个功能模块都按照信息化思想进行教学设计,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将教师作为项目的引导者、帮助者,教师利用信息化的多种技术,指导学生分组进行探索、学习;学生合作完成任务,在此过程中主动解决问题,进行知识的构建。

四、总结和反思

篇9

【关键词】 微课;内容分析法;微课资源;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4)10―0078―05

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逐渐出现了移动学习、混合学习、非正式学习、翻转课堂等众多新的学习模式和教学模式,然而在这些模式中都有一个共同点,即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目前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开放性、共享性和多元性日益加强,资源形态有碎片化、微型化、主题化发展的趋势,特别是国内外“微时代”的到来,微课程、微视频相继产生,众多一线教师、专家等加入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队伍之中[1][2][3]。在我国信息资源利用率低的现状下,2010年胡铁生首次提出微课概念,经历了资源建设、教学活动设计与微课程三大层次的跨越。2012年9月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的第四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应用”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活动暨第一届中国微课大赛(以下简称大赛),标志着国内研究者和一线教师对微课进行了探索、研究和实践。在国内,微课建设起步晚,一线教师对微课概念的界定、内涵和特征认知比较模糊,严重影响了高质量的微课作品建设,所以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通过分析我国中小学微课的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策略建议。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目前,我国微课处于初步探索和完善阶段,需要对其进行深层次研究和分析。因此,本文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即以预先设计的类目表格为依据,用系统、客观和量化的方式,对信息内容加以归类统计,并根据类别项目的统计数字,作出叙述性的说明[4]。

(二)研究对象

以大赛中的参赛作品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方法从大赛网站平台抽取1418个微课作品作为样本,涵盖中小学所有科目。

(三)分析维度

以每一个微课作品作为分析单元,进行了以下维度的划分:微课类型、辅助资源、制作技术和教学设计,并对其进行了更细致、具体的指标划分。

(四)研究信度分析

信度分析是对同一对象进行测量时,采用同样的方法,分析所得结果相一致的程度,以检查内容分析方法中量化结果的客观性为目标。采用内容分析的信度公式:R=n×K/[1+(n-1)×K]进行计算[5]。其中,R为信度,K为平均相互同意度,K=2M/(N1 +N2 ),其中M为两个评判员意见相同的栏目,N1为第一评判员所分析的栏目数,N2为第二评判员所分析的栏目数。主要由三位评判员A、B、C,其中A是本文第一作者为主评判员,任意两位评判员为一组(AB、BC和 AC)分别进行内容的归类划分。通过计算得出的KAB≈0.8468,KAC≈0.9542,KBC≈ 0.7635,信度R≈0.9268。由于信度大于0.90,可以采用主评判员的分类栏目。

二、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微课类型

胡铁生老师按照最佳传递方式将微课划分为讲授型、解题型、答疑型、实验型和活动型。本文结合大赛对微课类型的划分,将活动型归结为其他类型(见图1)。

由统计结果可知,讲授型1055个(74.40%),比例最高。其它类型131个(9.24%),多种呈现知识的形式,例如说课、电子相册、讲座、视频或音乐陶冶教学等,但知识点不够明晰,教师讲授知识很少或根本没有,仍然忽略学习者的学习特征。实验型95个(6.70%),解题型87个(6.14%),解题型和实验型所占比例相近,其对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要求高,教师不仅讲解知识,而且操作演示解题步骤或实验,其互动性远远高于讲授型。答疑型50个(3.53%),以问题为主线,师生进行答疑,学生亲自体验问题解决的过程。例如,“作文讲座――生活的真实与真实的生活”是答疑型微课,但是教师以讲授为主,展示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学习者没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二)辅助资源

微课是以课堂教学微视频为核心,并“统整”了课堂教学设计(包括教案或学案)、教学素材和课件、教师教学反思、学生反馈评价及学科教师互动点评等多种辅助资源,它们共同构建了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虚拟教学环境[6]。胡铁生老师以形象的“6+1”微课资源构成图展示出微辅助资源的重要性(见图2)。

本文对大赛中每个作品从微课件、微教案和微反思三个方面进行了统计(见图3)。从统计结果来看,有微课件的作品仅有431个(30.39%),有微教案的作品仅有378个(26.66%),有微反思的作品仅有307个(21.65%)。由此可知,69.61%的作者忽略了辅助资源的重要性和作用。

(三)制作方式

微课作品需凭借制作技术(摄制、录制、合成软件等)来完成,依靠传播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以网页形式有效地聚合了微视频、微课件、微教案和微反思等。根据制作技术的差异,可将微课分为四大类:摄制型、录屏型、软件合成式和混合式微课。

由下图4可知,录屏型微课占的比例高达59%,摄制型微课占29%,混合式微课占10%,软件合成式微课占2%。

(四)教学设计

微课以微视频为核心,是知识传递的主要途径。微视频具有指导学习者进行学习的特性,而这个指导过程是一种教学活动。研究其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难度,但可以从教学活动的教学设计角度进行可测量化的分析。本文依据教学设计理论,着重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

1. 教学模式分析

教学模式是将具体的教学活动结构化和序列化,以保持某种教学任务相对稳定和顺利完成,反映出整个教学系统在教学活动进程中的动态性和整体性[8]。教学活动结构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教学模式,但是模式之间的分界线模糊,通常混合使用,所以本文以主要的教学模式进行统计。

由上图5可知,讲授演示模式和问题、情景启发模式可归结为以教为主的模式占1215个(85.69%);其次是协作学习模式和问题探究模式可归结为协作学习模式占111个(7.83%);自主学习模式又称以学为主的模式仅占31个(2.19%)。由此可知,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多数教师仍习惯使用传统教学的模式。73.84%(1047位)的教师采用讲授演示模式可提升知识的传输效率,但由于习惯于传统课堂讲授思路,往往忽略了微课是一种“学习型资源”,缺少学习者学习特征的分析,降低了学习的效益性。11.85%(168位)的教师采用问题、情景启发模式,创建问题导向或情景,引导学习者思考,激发和形成学习动机,有目标地获取知识,例如“我的情绪我做主”、“伸出爱的手”、“自由飞翔”、“电工”等微课作品。但是多数问题或情景选择不当,影响学习者对新知识的理解。协作学习模式(3.53%)和问题探究模式(4.30%)以活动设计为主线,让学生参与活动,符合知识认知过程――从简单到复杂,对于学习者可调动积极性,与自身学习过程相比较,促进学习者对相同知识点的深层次理解。自主学习模式的作品仅占2.19%,以任务驱动为前提,学习者通过查找大量的资料或组织一些与任务相关的活动,获取知识。例如“用快板学安全用电”采用快板方式进行安全用电的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加之课堂比赛,获取安全用电的知识。但是,这种作品由于设计复杂、知识的局限性、教师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习惯以教为主等原因,自主学习模式的微课作品甚少。

2. 教学方法分析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教学行为方式的总称。本文按照李秉德教授主编《教学论》中的教学方法分类,如图6所示。

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占840个(59.24%)、演示法占197个(13.89%)、启发式占135个(9.52%))共占83.65%,说明教师习惯使用传统教学方法,将知识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展示给学习者,缺少深层次地讲解或教师与学习者的互动。其次是协作学习的方法(谈话法占50个(3.53%),探究学习方法占33个(2.33%),合作学习法占29个(2.05%))共占7.91%。协作学习适合现代教育理念,由于学习资源的多样化、数字化和复杂化,使得个人无法从庞大的数据中全面获取知识。这类作品不仅是一种学习型教育资源,而且可培养学习者团队精神,例如“勇于开拓创新 促进企业发展”、“电功”等,虽以知识传递为主,但可培养学习者协作能力。自主学习方法(练习法占17个(1.20%),自主学习法占22个(1.55%))仅占2.75%,例如“观察细胞的质壁分离现象”展示给学习者是一个自主做实验的过程,传授知识的主体是学生,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思想,将细胞质壁分离现象的知识传授给学习者,但对教学活动设计要求高,由于知识的系统化、教学目标、学习资源范围等方面的限制,采用此种方法来设计微课作品具有挑战性。

3. 教学资源应用情况分析

根据教学资源形态的差异可分为5类,其中教学平台是指教学主题网站、虚拟实验平台、教学博客、Moddle平台等。

由图7可知,61.78%(876位)教师使用教学课件,教学课件包括ppt(幻灯片)课件、pdf课件、 flash课件等,可作为图片、视频、音频、文字等形式教学内容的载体。多数课件以文字和图片为主,并且图片与主题不符,图片与文字混乱搭配,色彩搭配不合理,重点不突出等,影响学习者获取知识的兴趣。16.01%(227位)的教师使用多媒体素材,多媒体素材包括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音频 等[9]。使用多媒体素材可调动学习者积极性,对学习新知识始终抱有浓厚的兴趣[10],帮助学习者理解抽象知识,利于学习者认知的发展,例如“祝福朋友”通过欣赏配乐诗朗诵进一步增强学习者对朋友的认识。9.10%(129位)的教师使用软件工具,也称认知工具,其最大作用是辅助教师对抽象问题的可视化解答,支持、指引、扩充使用者思维过程的心智模式,例如思维导图、几何画板、Flash、Painter、数据库、QQ等工具。从图7可知,在某些学科(数学、物理和信息技术)上软件工具使用突出,例如,几何画板应用可使抽象的函数图形、平面几何、解析几何、射影几何等静态的几何图形变成一种可视化、可操作化的动态图形,帮助学习者理解。教学平台聚合了多样化、大规模与主题相关的资源,形成具有结构化、系统化的一系列资源。但是只有1.62%(23位)的教师使用教学平台,其中物理和政治使用的最多,例如,“培养健全人格”和“心理危机防范”使用“心理健康课程”的主题网站,讲解相关内容。其他资源(163个,比例11.50%)包含实物教学资源、实物模型、板书等传统资源,可与数字化资源相结合使用,使学习者接近生活。

三、启示与建议

通过本次中小学微课大赛,以建促用的微课资源建设策略,对我国区域教育资源完善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部分一线教师对微课的认知、了解和实践仍具有显著的不足。比如:忽略信息化教学理念;注重量的建设,忽视质的可虑;技术与教学内容浅层次的融合;传统教学设计思想与微课本质内涵相矛盾。对此以上问题启示,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理念为指导,微课类型由知识讲授转向能力培养

信息化教学理念主要倡导教学情境的协调性和流畅性、教学策略的合理性和灵活性、教学评价的多元性和发展性[11],突破了传统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困境,顺应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时代诉求,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12]。学生个性化学习包括教师个性化的教和学生个性化的学,二者之间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倡导教师是学习者学习的辅助者,推动教学培养的方向从“知识体系”逐步走向“能力体系”[13]。

针对我国而言,信息化教学理念并没有贯穿于整个教学中,加之一线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不够厚实,认为信息化教学难度大,已习惯于传统教学,这些是导致微课类型中以知识讲解为主的讲授型微课偏多的主要原因。通过对知识点进行设计,转向以解决问题或活动设计为主线的微课。例如,“声音的接收器-耳朵”中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创建教学情境具有独特的优势,可将现实生活具有弹性的知识或书本上知识点转换为具有问题展示的视频、音频、动画等,以启发和引导学习者思考问题。

(二)精心设计辅助资源,发挥辅助资源对微视频中知识点的拓展与延伸

微课虽“微”,但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因此,在微课建设过程中要体现微课资源的完整性[14]。重视辅助资源的建设是构建一体化的微课资源的前提,否则微课资源的完整性被破坏,微视频显得单一,不利于学习者深层次、动态地获取知识。微课资源包括微视频、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等,笔者并对资源内容进行了分析,教学内容只是形式不同,辅助资源简单,注重量的建设,而忽视质的设计,难以有效地拓展和延伸知识点,学习者达不到通过对微课作品的研习而获得深层次的知识。此次微课大赛平台需要完善功能,如提供给上传者动态、可编辑的网页设计权限,而不是静态不变的上传框架。上传者通过自己的理解和设计,上传与微视频有关的资源,比如,解释性的文本、视频等。微课时间短暂,就是只有一个知识点也难以讲解全面,可通过设计将辅助资源进行全面的引用,达到知识点全面地展示给学习者,有利于学习者全方位的建构知识体系。

(三)依据微课内容的特征与教学模式,达到技术与内容深层次地融合

制作方式将微课内容可视化。由图4可知,本次大赛中录屏型的微课占据比例最大,但是大部分微课内容难以通过录屏来展示。具有动态可变、操作性强的微课内容,若以静态、简单的录屏形式制作,必定达不到教学内容最优化地展示,需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特征和教学模式,而选取合适的制作方式。“林海雪原”中教师通过视频导入、提出问题、配乐交流、汇报展示等环节,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其将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融合。例如地理环境通过地图与动画来展示,交流氛围通过音乐来烘托,增强学生讨论的积极性,使静态内容动态化,抽象内容形象化。

(四)挖掘微课本质与内涵,辨析微课与真实课堂的差异,突出教学设计

目前,微课经过三大层次的跨越:资源建设、教学活动、微课程。从这一历程看到,微课程是微课最终的发展结果,需要教学设计的支撑。笔者通过统计与分析,发现微课中教学内容堆砌,教学资源使用不恰当,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不符合教学内容的展示等缺点,所以注重教学设计很重要。

微课以“微”为主,教学对象广(所有观看微课并获取相关知识的人),虚拟的教学环境,虚拟的人际交互,需要精心设计。考虑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优化,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设计教学内容,使学习者易于接受,专注于教学过程。区别于真实环境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微课中首先需要考虑教学环境的虚拟化、教学对象的心理特征、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以及教学过程的新颖等要素,再选取与之对应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突破传统教学思想下教学过程的设计,比如三年级下册的“三维拓思词汇教学”是通过经历引导、想象、实践的过程记忆词汇,在学生中展开了实践教学,旨在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通过实践形成独特的教学方法。使用具有教学意义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丰富微课内容,提高微课质量。数字化教学资源对教学有着促进作用,例如激发兴趣、创设情境、引导学习者参与教学活动、引起注意、将抽象和难以理解的问题变得具体化和可视化等。例如“牛顿第三定律”中利用传感器研究相互作用力,需找相互作用的规律,将抽象内容转换为形象、可观测的数据表征;“锋面系统与天气”运用示意图、景观图等多种直观的形式,介绍了锋面的含义、形成、类型及其对应的天气,适合微课的主题。充分发挥数字化教学资源在微课中的应用,符合中小学生的认知特性。提高微课质量是微课成为一种优质教育资源的前提,而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提高微课质量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 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 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 开放教育研究,2013,(1):58-64.

[2] 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 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 开放教育研究,2013,(1):65-73.

[3] 王觅,贺斌,祝智庭. 微视频课程:演变、定位与应用领域[J]. 中国电化教育,2013,(4):88-94.

[4] 谢幼如,李克东.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基础[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 李克东.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31-233.

[6] 胡铁生. “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 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7][14] 胡铁生. 中小学微课建设与应用难点问题透析[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5-18.

[8] 叶荣荣,余胜泉,陈琳. 活动导向的多种教学模式的混合式教学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2012,(9):104-112.

[9] 多媒体素材[EB/OL]. .

[10] 耿建民. 基于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课件设计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11,(6):85-88.

[11] 胡晓玲.信息化教学有效性解读[J]. 中国电化教育,2012,(5):33-37.

[12]李伟. 个性化教学的教师之维与建构[J]. 教育研究,2012,(5):134-138.

[13] 裴光勇,胡艳蓓,李继星. 从模式建构走向文化自觉――“以学为本、有学无类”卓越课堂文化的理论与实践[J]. 教育研究,2013,(6):138-143.

篇10

信息化教学是21世纪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军队院校现代化教学工程建设的本质就是推进教学的信息化,最终形成信息化教学形态和模式。教学设计是做好信息化教学的重要前提。信息化条件下士官院校做好课程教学设计应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 树立信息化教学理念,提高信息化能力和素养

充分认识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在士官院校教学双向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着力构建以教学观念现代化、教学内容专业化、教学过程信息化为特点的信息化教学模式[1],提高教员对教学各环节中的教学资源信息处理能力,增强士官学员运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员、学员和教学管理人员要及时补充、更新信息化知识技能,不断提高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扩大教学信息交流的途径与范围,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和网络信息资源为学员学习提供的便捷条件;努力构建以学员学习为中心、以信息交流为平台、以提高学员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为目的的信息化学习模式,强化学员的探索式学习。

2 做好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员学习方式、教员教学方式和师生交流方式的发展变化,在综合把握现代教育教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员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全优化的系统方法。做好信息化教学设计不仅是实现信息化教学的关键,也决定着信息化教学的成败。在教学设计中,要全面分析教学要素,包括单元学习目标、教学对象、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和方法、教学环境、学习效果评价以及教员教学风格等,目的是树立以学员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提高士官人才培养质量。

2.1 学习目标分析 目的是通过对整门课程各教学单元的目标分析,确定每次课堂教学的学习主题。按新的学习目标分类方法,分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类,并要求目标的描述要用可测量的行为动词表达。

2.2 教学对象分析 即说明本课题对学员的知识、能力等智力因素方面和非智力因素方面的要求,以及学员是否已具备了本课题学习的要求。尤其是针对现阶段士官学员实际,要分析士官学员的文化基础、学习能力、认知结构;分析学员的学习兴趣、学习风格、学习动机、意志和性格。目的是设计适合学员能力与知识水平的学习问题,设计适合学员学习的情景与学习资源,设计适合学员个性特征的帮助与指导。

2.3 教学资源的设计 教学资源分为纸质、网络和媒体类型。信息化资源设计包括教学资源的编辑、选取及如何利用,是信息化教学投入时间和精力较多的方面。要积极探索有利于学员实践技能培养的信息化学习资源设计;要注意通过评估甄别,从种类繁多的信息资源中选择和收集适宜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并根据学员的基础和学习需求,对这些信息化资源作进一步的整理加工,制成网络课件、构成网络课程,通过电子教案将各教学资源链接起来;要丰富辅学习资源,满足教学需求。

2.4 学习情景设计 是根据学习目标、学习资源和教学实际,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员在这些情境中进行探究、发现,有助于学员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尤其强调运用声、光、电等多媒体手段,增强仿真效果,使学习在贴近实战和岗位实践的情景下进行,让学员产生“身临其境”感觉,以减少知识与问题解决之间的差距,强调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避免将不同媒体教学资源简单机械地叠加利用。

2.5 教学活动过程设计 是为了支持和促进学员有效学习而安排学习环境中各个元素,构建较稳定的教学活动的框架和程序。其中知识的内容特征、学员特征和教员的教学风格是决定教学活动过程选择的关键因素。设计时要考虑如何发挥学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体现学员认知的主体作用;要充分考虑课程教学的导入、展开、总结评价三个环节。如设计以问题、案例或演练等形式通过多媒体手段导入课程。教学方法和策略的设计要求可操作性强,讲授、示教、实验、模拟、练习、自学等方法选用要合理。鼓励教学方法上的创新,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

2.6 学习效果评价的设计 即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对学员学习效果如何进行评价的设计。要采用多元评价,重点围绕学员学习目标达成要求、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贡献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3 信息技术与教学要素融合,确保信息化教学的落实

信息技术与教学要素的融合[2]是实现信息化教学的前提,也是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集中体现;信息技术与教员教学的融合是实现信息化教学的关键,教员要掌握信息化教育技术,并贯穿于课程教学之中;信息技术与学员学习的融合是信息化教学的重点,也是实现信息化教学的落脚点;教学信息技术与教学管理的融合是实现信息化教学的保证,可以促进教学信息化的开展。因此,要随着士官岗位任职要求、培养对象不同和学科专业发展,及时更新教学信息资源;加强教员、学员和管理人员信息化技术培养;加强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开放电子阅览室、信息检索室,为学员信息查询、学习提供便利;要扩充网络空间,延伸网络终端到学员宿舍、教员宿舍,便于教学双方在线交流,使学习资源向学习需求的流向畅通,使信息化教学落到实处,促进学员学习质量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