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资源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5 18:59: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矿产资源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加强对空间及非空间数据的管理在矿产资源评价过程中,数据信息作为评价的重要基础,只有充分、有效利用一切数据信息,才能够提高评价准确性,进而提高矿产资源开采量,特别是在区域性成矿系统评价中,数据库中的信息更为中重要,然而,由于受到原始数据信息单位、采集时间等因素的影响,数据信息也会存在不同的比例尺、精度等,基于此,在进行实际研究过程中,要对原始数据进行调整和转换,例如:格式、投影等,提高数据信息质量,从而为科学勘探提供有力保障[2]。
(二)重视多源地学信息的管理数据库作为地质矿产资源评价的基础,直接影响GIS系统实际效率。因此,为了能够实现高质量评价目标,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针对GIS软件支持管理空间信息,利用关系数据库进行属性管理;另一方面,主要是针对对象技术,利用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统一管理,特别是针对矿产资源评价的地学信息种类较多、且内容相对复杂,构建完善的管理结构势在必行,加强对多源地学信息进行统一管理,提高数据管理水平。
(三)关注找矿信息的转换GIS系统在应用过程中,信息量化及转换同样是关键环节,只有确保信息转换的准确性,才能够确保评价的科学、合理性。例如:针对地球物理、化学等信息要进行数学处理,才能够获取评价需要的图形信息;而针对地质信息,则需要借助GIS系统进行属性检索等一系列处理,才能够提取出成矿信息,基于此,加强对找矿各项信息转换的处理显得尤为重要。
(四)合理选择分析方法矿产资源类型较多,不同类型需要的评价方法也存在一定差异,不仅如此,分析方法的选择也直接影响评价水平[3]。目前,我国矿产资源评价方法一般采用两种方法:经验型及理论型,二者共同目标都是进行量化转化对地质矿产资源区域进行预测,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布尔逻辑、代数方法等方法进行评价,实现预测目标。
二、结论
篇2
1、矿山企业对土地的一次性投入过大,成本过高据对某公司的来调查了解,因为国家规定,矿业公司如果使用出让的方式获得采矿用地的土地使用权,就需要对每亩土地支付征地费、土地出让金以及耕地占补平衡费等总共是52000元,如果企业完成开采后要进行土地的复垦,还要再支付7000元,也就是说企业每占有1亩土地,就要花费59000元.这就相当于某公司产品成本的三分之一。如果在加上企业以后上缴的补偿费、矿产资源费以及采矿权使用费等其他的费用,这些花费就相当于矿石总成本的一半。严重地影响了某公司的长期稳定生存与发展。
2、企业承担对土地的出让与复垦,影响复垦效果作为采矿企业,取得土地使用权的时候,企业要支付高额的土地出让费,在完成开采之后,还要对毁损的土地进行有效地复垦。而有的企业对某些采矿用地占用了较短的时间,却依然要在短时间内肩负起出让与复垦的双重重担,在短期内对国家进行金钱与实物两种形式的补偿,这对企业的压力非常的大。高额的用地成本严重影响了企业对于复垦投入的积极性。
二、解决措施
1、对土地实现年租制在最近几年,提出了土地年租制的设想。这是一种有期限的、有偿性的用地方式。从本质上看,土地出让制与土地年租制两者都是在租用土地,但两者对土地租用者允许的使用时间却不同。对于年租制,就是按年支付土地使用期内的租金,而出让是在尚未使用土地的时候就一次性地给政府支付高额的出让金。其实,对于采矿企业,进行土地年租制还具有以下几个优点:第一,对于年租制,没有最低年限进行限制,其可以签订较短的合同年限,对临时用地以及短期用地非常适合。第二,年租制是每年交一次租金,不需要一次性地就支付巨额资金,有效缓解了采矿企业的经济压力。第三,对土地保护利用与矿产开采之间的矛盾进行了一定的协调,使矿区的资源能够进行可持续性利用。
2、对土地实行股权制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土地股权制进行考虑:一方面,对于矿区中矿产资源开发项目以及经济效益良好的基础设施项目,可以考虑用土地进行作价入股,来实现收益共享。另一方面,在完成开采之后,将已经复垦好的土地按所占农民土地的比例,对农民进行配股,实行股份合作制,或者是按照农民自己的意愿,将土地转包给农业大户,有效扩大经营规模,进行农业的现代化生产。这样一来,既充分利用了农民的剩余劳动力,也让农民提高了经济效益。对传统的农业生产结构进行了有效的改善,使我国提前走向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道路。
三、结语
篇3
1.1全球矿业总体态势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力逐渐消退,2013年,发达国家经济出现好转迹象,美国、欧元区、日本二季度GDP同比增长2.5%、1.1%、3.8%;巴西、印度、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经济整体增速普遍放缓,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2013年,全球矿产品价格震荡下行,依旧低迷,大宗矿产品需求减少,波罗的海航运指数自2008年以来持续下降,低位徘徊,并在2013年初跌至近十年的最低值,今年以来全球非燃料主要固体矿产勘查投资大幅下滑,较2012年下降29%,金属勘查活动再创三年以来的新低,据加拿大标普/TSX全球矿业指数显示,全球矿业指数自2010年以来持续下滑,下滑幅度高达22%。2013年,勘查投资日趋理性,区域进一步分化,倾向于法治健全、基础设施完善、地理位置处在较大潜力成矿带上的国家,投资位于前列国家或地区分别为北美、拉丁美洲、澳大利亚,其中北美、拉丁美洲两地分别占全球勘探投入的23%和14%,黄金、铜、铁依旧是矿种投资的主流,以铁矿石为例,在西澳、南美、西非、北美四大铁矿石主产区新增产能4.8亿t,占全球增量的64%。
1.2我国境外矿产投资背景
我国近几年虽然在重要矿产资源上储量大幅增加,但储量增长赶不上产量增长,产量增长幅度更是大大落后于消费量增长幅度,重要矿产资源进口额维持高位,进口依赖程度日渐提高,原油、铁矿石对外依存度已超50%,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也在逐年激增,甚至连我国极有富有的煤炭资源近几年的进口量也在逐年攀增,2012年进口量已超过2.8亿t。据国土资源部统计,2012年我国原油、天然气的剩余开采年限分别仅为22年和45年,铁矿、铜矿的剩余开采年限也分别仅为59年和54年。大宗矿产开采年限不断缩减,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是至少今后5~10年的趋势,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产生不了根本性的变化,一旦国际矿产品价格大幅度波动,就会对我国平衡健康发展的资源经济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实施境外矿产投资“走出去”是大势所趋的必由之路。
1.3我国境外矿产投资现状
2008~2012年,我国境外矿业投资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投资增速明显加快,投资模式日益成熟,投资主体更加多元,“走出去”利用境外资源和市场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进入2013年,我国境外投资受到国际矿业寒冬的影响,进入下降通道,据中国矿业联合会统计,2013年1~11月份我国企业境外固体矿产投资项目122例,投资金额50.9亿美元,相比去年同期数量和金额分别下滑23%、45%;在矿种投资上,过于集中,其中铜、金、煤炭三个矿种的投资额占据总投资额的近七成;在投资区域上,前三名分别为澳大利亚、南部非洲、加拿大,三个地区的投资额占据总投资额的近六成,这与去年投资区域排名大体相近,但投资额出现不同程度下滑,以澳大利亚、非洲为例,相比2012全年,分别下滑37%和20%;在投资类别上,勘查投资大多为草根项目,主要投向周边国家及南美洲、非洲等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较大的政治风险;矿业并购则主要出现在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同时遭遇较大的法律人文差异困境。在投资下滑的背景下,民企参与境外投资热情依旧高涨,民企投资无论在项目数量还是投资金额上,降速明显缓于国有企业,投资项目数量是国有企业两倍,投资金额更是占据境外总投资额60%。
2境外矿产资源投资存在的问题
全球矿业市场深度调整,矿业并购成本和竞争对手大幅减少,给我国企业难得“走出去”的好机遇。近几年,地勘单位纷纷“走出去”参与境外矿产投资,有的省地勘局为鼓励下属地质队参与国际矿业投资,提出了“一院一队、一队一国”的口号。民营企业同时抓住机遇,国际化经营步伐加快,逐渐成为境外矿产投资主力军,除了澳大利亚、加拿大和非洲传统我国投资区域之外,民营企业现今北赴蒙古,西征中亚,南下南美,“走出去”路途越走越宽,步伐越来越有力,但“摸着石头过河”总是伴随着失败和教训。据中国矿业联合会初步统计,我国民企“走出去”80%案例均以失败告终,梳理近些年境外矿产投资案例,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的问题。
2.1资源民族主义活跃
2012年,安永的矿业部门报告将资源民族主义作为2013年矿业投资的最大风险。在矿业投资逐步下滑,各国纷纷调整本国矿业开发政策以松绑矿业投资之际,不少国家却逆势而为,开征或提升矿产权利金及其他矿业税、加强对外资参与的控制、强调资源领域国有化等形式凸显资源民族主义特征,这些举措多集中在政局不稳定、政治风险高的不发达国家,而由于我国境外矿产投资起步晚,发达国家已抢占成熟稳定矿产资源国家市场份额,提高了我国境外投资进入的门槛,迫使我国继而转而投入那些投资资源民族主义活跃、风险相对高的国家或地区。如印度尼西亚于2014年起,禁止出口未加工的金属矿石,并将吊销违反此禁令公司的出口执照。此项禁令涉及铜、金、银、镍、席、铝土和锌,并对煤单独颁布法令;蒙古、津巴布韦等国将矿产资源等领域确定为战略性领域,规定战略性领域的外资持股比例不得超过49%。即使像加拿大这类发达国家,也或多或少存在着资源民族主义的残留,如在中海油并购加拿大尼克森公司后,加拿大政府同时宣布对《并购法》的变革,特别是针对外国国有企业投资加拿大审批政策的重大调整,主要内容有:①今后外国国有企业收购油砂项目只有在例外情况下才会审批;②并购方有国有企业有义务证明对加拿大净有益;③对于非国有企业,审查门槛在加拿大内阁确定的日期后被提高或到6亿加元、8亿加元直至10亿加元(企业价值)等。
2.2矿企金融融资困难
国外矿业企业融资得益于完善的资本市场,大中小矿业企业纷纷选择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以筹集更多资金,但由于我国资本市场本身发展不成熟,使得矿业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极为有限。在深沪两家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的矿业企业多集中在国有大型矿企,中小矿业公司、省级地勘单位上市数量极其稀少。矿业开发运作的长周期、A股拟上市的门槛过高,使得这些企业难以上市融资,纷纷转向银行贷款,银行贷款一方面由于现有矿业权评估体制不完善,金融机构普遍对矿业的矿业权资产价值存有偏见,尤其是矿业权对应的矿产资源随着开采在减少,不符合金融产品流动性的要求,不容易申请下来银行贷款;另一方面,即使申请成功,由于矿产开发的长周期性,使得中小型矿山企业资产负债率节节攀升,加大了公司资金压力的同时也造成了对金融体系的潜在风险。以省级地勘单位为例,2013年1~11月,地勘单位投资只占境外矿产投资总额2%,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融资困难,“走出去”的项目面临着较高的融资“价格”。
2.3矿产投资平台失位
在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制定法律、宏观调控;中介机构进行行业管理、自律和服务。在政策层面,国家对中小企业国际化给予特别的支持,是国际通行的做法。国务院办公厅曾在2012年以〔2012〕32号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等8部门《关于加快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了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深化国际能源资源开发和加工互利合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开展境外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发挥股权投资基金对促进企业境外投资的积极作用”。但对民营企业境外投资政策指引和扶持不足,草根勘查并没有获得财政资金和银行信托机构的青睐。在信息共享上,缺乏统一的矿产勘查信息服务平台,境外投资指南和动态信息匮乏,只是散见于不同部门的书籍期刊等,现只有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出版的82个国家/地区矿业投资指南,中国地质调查局定期公布境外找矿进展,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中心出版的《世界矿情》,商务部也年度《中国对外投资合作发展报告》等少数信息获得方式。在中介机构管理方面,作为政府与企业的桥梁,中介协会在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的作用不可替代。我国目前中介机构存在着数量少、规模小、水平低、功能不全、服务不到位等问题,缺少专门从事资源储量估算、矿产评估以及会计核算的矿业投资中介机构,同时在制定矿产勘查技术标准及“走出去”行业规范、境外投资决策咨询、矿产投资风险评估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
2.4矿产投资决策草率
根据2013年1~11月境外矿产投资金额统计,中国企业境外投资的主要来源为:跨行业企业、矿山企业、勘查单位,其中跨行业企业成为投资主要来源,投资额为30.56亿美元,占总投资额的60%。跨行业企业多集中在房地产、制造业和基金等行业,这类投资多表现为短、平、快的投机特征,一方面投资矿种相对集中、过于盲目,投资行为不切合地质工作规律、缺乏矿业技术和行业管理经验,这点在2009年对加拿大巴芬岛MarryRiver铁矿投资上就得到很好体现,由于国内一家贸易公司的短视,让近60亿t的铁矿被印度米塔尔钢铁公司抢占了先机。另一方面,对投资目的国的法律法规以及投资风险考虑不到位,缺乏海外风险管理体系,生搬硬套国内矿产勘查工作流程,以投资澳大利亚西澳大利亚州铁矿为例,首先投资行为要符合《公司法》和《原住民土地权法》有关的矿产资源事务管理条款,另外由于澳大利亚是联邦制国家,各州的矿产开发隶属州政府管辖,矿产开发要符合西澳大利亚州颁布的《矿业法1978》、《采矿规章1981》、《采矿补充法2004》以及《私人地产上的采矿法1898》等等法律规章。另外向美国进行矿产投资需要特别注意,不同地区执行不同的资源所有权制度,东部地区执行从属于土地所有者的资源所有权制度,中部地区地表权归属于州政府或私人、地下矿产权归属于联邦,西部地区联邦独家管理地表权和地下矿产权。
3境外矿产资源投资对策及建议
我国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矿产投资,联合并购优质矿产资源,既是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需要,又是我国资源战略布局的关键举措。针对当前“走出去”的困难与问题,遏制境外矿产投资项目和金额双下滑的趋势,构建新形势下的“政府引导、中介搭台、基金衔接、地勘先行、民企跟进、金融支持、保险保障”境外矿产投资机制至关重要。
3.1政府引导、中介搭台
政府引导是发挥政府公益职能。加强国家间的对话与合作,反对资源民族主义,为企业“走出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健全国家战略层面的境外矿产投资顶层设计,强化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减政放权,简化审批手续,减少政府审批范围和环节。尽快建立境外矿产投资的风险预警和应急机制,完善制定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促进法,整合各部门信息资源,及时跟踪更新,构建境外矿产投资信息服务平台,正确引导中国企业“走出去”。中介搭台是发挥中介机构桥梁导向作用。加强中国矿业联合会、中银国际、律师事务所等中介协会的行业管理职能,成立由地质专家、采矿工程师、法律专家和税务财会专家组成的国际矿业咨询机构,加强各中介机构信息共享,在不违背法律法规前提下,中介机构不仅要定期公布全球矿业的发展现状、矿种产量及企业并购等重要矿业资讯,更要普及投资意向国家或地区的法律法规、政治经济、人文特点、文化差异以及原著民政策等,大体研判未来全球矿业走势及下一步投资区域和矿种热点,为地勘单位、民营企业“走出去”唱好戏搭好台。
3.2基金衔接、地勘先行、民企跟进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提出的建立中央地质勘查基金,其目的本是在一定时期内一方面起到风险勘查基金的作用,主要用于降低勘查风险,另一方面还要实现国家宏观政策对地质勘查市场的调控作用。探索地勘基金境外投资新模式,充分体现地勘单位部分公益性事业的特点,以中央地勘基金出资或与民营企业联合出资、地勘单位承担为主要模式进行境外风险勘查,一方面在风险投资相对较高或境外投资相对空白的国家优选试点,最大限度降低境外投资风险,为下一步拉动更多社会资金夯实基础;另一方面,在境外投资相对成熟的国家或地区,如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创建提炼不同国家地质投资找矿经典模式,为更多民企跟进提供可实践操作的找矿模版。鼓励地勘单位以技术装备入股,与民营企业与联合投资,发挥各自优势。引导民营企业理性选择投资项目,优化投资结构,支持中小企业集群化抱团“走出去”。完善民营企业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在管理理念、管理机制、企业文化等方面与国际接轨,破除中外语言、文化、法律、习俗上的差异造成境外矿产投资的天然障碍,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3金融支持、保险保障
完善相关财税支持政策,对境外矿产投资给予一定的税款减免,试点实行部分矿种勘查投资补助金制度。加大“走出去”的政策资金支持力度,设立民营境外矿产投资专项基金,重点支持“走出去”的草根勘查。拓展境外矿产投资融资渠道,降低民营企业借贷门槛,探索以境外资产、股权、矿业权为抵押贷款模式。支持有条件的地勘单位、中小型矿业企业上市创业板融资,引导民间借贷机构向矿业投资领域倾斜。完善现有矿业权评估制度,对国外勘探实行投资保险制度,设立专门境外矿产投资保障险,鼓励保险公司和商业银行对境外矿产投资进行信用担保,降低投资风险,为投资活动保驾护航。
4结论
篇4
我国也于90年代将GIS应用于矿产资源的建设方面,如1995年,由原地矿部信息院主持,四川地勘局参加开展了1:20万GIS空间信息数据库及矿产资源评价方法的试点工作。中国地质调查局从20世纪90年代联合各大专院校,应用GIS技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矿产潜力资源评价的试点工作,并着手开展研制出基于GIS平台的矿产资源评价辅助决策系统,除此之外,中国各大科研机构也相继研发了各种基于GIS的矿产资源信息系统,如中国矿业大学开发的第一个面向我国矿业领域的国产矿山GIS基础平台,该系统实现了矿山地理信息系统的动态修改和动态查询;2007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研发的阿拉善矿产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在VB6.0平台上采用集成二次开发方式,实现了档案管理,矿产资源信息的查询检索、开采区的影响预测等功能。2008年河北滦平县国土资源和河北理工大学联合研发的“矿产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采用VB编程语言和GIS组件,开发的系统,实现了完整图形和属性数据的输入、输出、编辑、查询统计和分析等功能。武警黄金地质研究所百万成等以ArcView平台开发的“地质矿产信息系统”,陈练武等以MapGIS开发的榆林地区的矿产资源管理系统。目前,GIS在矿产资源信息化建设方面应用越来越广泛,开发的系统基本都具有数据管理、数据查询等常用功能,也有部分专门针对数据查询的信息系统,如昆明理工大学研发的以查询为主的“矿产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中国矿业大学开发的“煤层地质信息查询系统”,中国新星石油公司实验地质研究院徐旭等开发的以查询、统计、输出为主要功能的“地理信息系统在无锡矿产资源管理信息中的应用”等,但是总体上对庞大的地学数据的查询分析功能的有效利用方面还是相当薄弱的,地学数据查询分析的研究和开发未受到应该有的重视,这将妨碍我国地学数据信息化的建设。
2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现有的基于GIS技术的矿产资源信息系统比较、分析来看,尽管能够适应某些用户的要求,但对专业性比较强的领域的用户来说仍存在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认为基于GIS技术的矿产资源信息化,主要存在以下技术问题:无法解决对矿产资源数据的信息分析与决策。
2.1基于GIS技术的矿产资源信息系统还不能有效解决对矿产资源数据的信息分析与决策。目前GIS技术主要是面向众多领域,体系也较为庞杂,主要解决的数据对象为地表二维矢量和栅格数据。矿产资源数据更多反映的是地下矿藏数据,尤其是对三维地质空间结构。因此,基于GIS技术的矿产资源信息系统,在某些程度上还不能有效的解决这类特殊领域的需求,进而制约了对数据分析以及决策支持方面的应用。
2.2信息化系统建设成本较高在矿产资源信息化的过程中,需要对某些空间数据进行管理和分析,GIS技术是较为合适的选择与技术手段。因此,对于某些用户而言,为了部分功能需要而不得不购买整套GIS平台软件,这无形中提高了系统建设的总体成本,制约了基于GIS技术的矿产资源信息系统的推广与应用。
2.3信息化系统对数据依赖性较高由于矿产资源信息系统,多是针对某一地区或领域的数据进行的设计和开发。当系统结构发生变化或者是应用主题发生改变时,由于没有统一的数据模型,即使查询分析的操作完全一致,也需要对信息化系统做较大的改动。
3矿产资源信息化中的关键技术
在矿产资源信息化的过程中,GIS技术是核心技术。此外,由于矿产资源数据量庞大,数据的格式也是多式多样,为此还需要使用基于Geodatabase的数据存储技术,来对这些数据进行有效管理。同时,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中信息化系统对数据依赖性较高这一技术障碍,本文建议科学使用数据字典技术,以提高系统的灵活性与通用性。
3.1基于Geodatabase的数据存储技术Geodatabase是ArcInfo引入的新的数据结构,它是以要素来表示不连续的实体,将要素的属性存储在数据库中,并且给要素赋予自然行为,定义要素间的关系,对于要素间的特殊的行为使用代码定制。Geo-database中的地理数据是按照层次型的数据对象来组织的,其中包括要素数据集(FeatureDatasets),Fea-tureDatasets表示共享空间的参考要素类的集合、要素类(FeatureClasses),FeatureClasses表示存储相同几何类型和属性的要素的集合,以及对象类(ObjectClasses)ObjectClasses表示存储非空间数据的表格[6]。对象之间是有着一定的关系的,Geodatabase允许用户定义这种关系。在Geodatabase中,对象类型、拓扑关系、空间关系和其他的一般关系都由用户自己进行定义,以及由用户捕获对象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通过这些方面,Geodatabase让用户表现要素的特征更加方便,更加自然。Geodatabase将空间数据以及与其相关的属性数据存放在DBMS(即数据库管理系统)中,方便了数据的一体化管理,以及实现了多源数据的无缝集成。同时,通过空间数据引擎(ArcSDE),生成ArcSDEGeo-database,实现了数据和客户端应用程序的无相关性,数据存放在服务器端的Access或SQLServer或Oracle等数据库中,从而实现数据共享和多用户操作。
3.2数据字典技术数据字典也称为数据目录或系统目录,是关于数据库系统中各类数据描述的集合,是进行全面的数据收集和完备的数据分析所获得的主要成果,是整个数据库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管理有关数据库设计、实现、运行和扩充阶段的各种信息的工具,在数据库的生命周期内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7]。以矿产资源信息化系统的查询分析功能为例,数据字典也起到重要作用。传统的数据查询往往都是直接对数据库访问然后查询,查询程序直接操纵数据库中的数据,数据模型与不同的需求相关,不可能一成不变,当需求发生变化时,数据模型就会发生变化,程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使得程序和数据的相关性变的较高,这样,在对数据查询功能的开发中以及后期的维护升级中就产生了许多弊端:①开发过程中,由于没有统一的数据字典记录数据库信息,开发人员在开发之前必须抽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研究数据库中的表结构,索引信息等;相应的,一旦需求发生改变,数据库结构必然发生改变,已开发的程序将不可使用,必须加以改动,导致系统研发停滞。②在程序开发结束后的功能维护和软件升级中,由于程序和数据库之间存在的紧密联系,使得已开发功能无法正常使用,大量程序功能需要重新开发,所以这种开发方式存在着大量、重复的劳动,耗费了不少的人力资源。采用数据字典技术,大大的改变了数据查询程序对数据结构的依赖性,建立存储描述数据库的信息保存在数据字典中,让查询程序首先访问数据字典,然后根据字典的内容去操作相应的数据库。这样使得程序能够不再依赖于数据库,通过数据字典这个“接口”对数据库进行间接访问,这样数据检索的功能就能与地学数据库完全分离。同时,作为设计的工具。根据数据字典中存放着的与数据库相关的原始资料和各种信息,为数据库的设计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并且对于程序开发,它能够提供自适应性支持,使系统的灵活性增强、通用性和可移植性也得到提高,不仅对于查询分析模块的开发如此,对于整个矿产资源系统的开发都体现了灵活性、通用性和可移植性。此外,数据字典具有数据库恢复功能。数据库的描述信息保存在数据字典中的模型字典,当数据库文件被破坏时,模型字典的信息就能够用来重构数据库。
4结束语
篇5
枣庄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工业城市,矿产资源丰富,地质工作程度高,区内现有采矿权149个,涉及煤矿、铁矿、石膏矿等9个矿种,矿区面积601.957km2,占枣庄市总面积的13.19%。其中,煤矿43个,面积542.4km2,占采矿总面积的90.11%。全市矿山企业318家,小型企业约占企业总数的88%。由于小型矿山企业的技术水平和资金力量有限,矿产资源开采活动对当地的地质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截止目前,辖区内已发生过地质灾害、含水层及地下水资源破坏、地质地貌景观损毁、土地资源破坏等多种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并间接引起生态系统功能损毁。所发生过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地面塌陷、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其中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岩溶塌陷在北方地区影响较大。受矿坑排水和洗煤水影响,柴里等部分矿区周围地下水SO42-,总硬度、矿化度超标。铁矿、石灰岩矿和砂页岩矿等露天开采形成大面积采坑,改变了原生农田、林地、草地地貌景观。煤矿和石膏矿的地下开采导致薛城区、峄城区、台儿庄区和滕州市约8.14km2的地面塌陷,引起地面变形,造成地面积水,使原有土地使用性能发生变化。同时,现存的37座矸石山和大量的选矿厂、尾矿堆占用了宝贵的土地资源。除此之外,由于土地资源具有生态服务功能,耕地、林地、沼泽等土地资源破坏间接造成了生态价值的流失。
二、枣庄市矿山地质环境代价核算指标及方法
1、矿山地质环境代价核算方法选取原则由于矿山地质环境价值存在确定性、半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在损失核算过程中,可灵活采用直接市场核算法、替代市场核算法和意愿价值核算法等多种方法。其中,直接市场法运用货币价格计算可量化的环境代价,如土地性能破坏对农作物造成的损失、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损失。替代市场核算法是对没有市场价格的环境使用替代物的市场价格来估算其隐含价值。防护支出法、回填法在矿山地质环境破坏损害核算中最为常用。对价值不确定的矿山地质环境可选用意愿价值核算法,通过调查对环境改善的支付意愿或环境恶化希望获得的补偿意愿来解释环境价值损失。
2、枣庄市矿山地质环境代价核算指标及方法根据枣庄市矿山地质环境破坏现状,将地质环境代价划分为地质灾害损失、含水层破坏损失、地形地貌破坏损失、土地资源破坏损失和土地生态价值损失五大类。矿山地质灾害损失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致灾体本身的破坏力、活动程度、危害范围等;另一方面是受灾体本身,包括受灾体类型、抗破坏能力、数量,以及社会经济中的人口、建筑、设备设施、农作物等分布情况。根据这两方面的情况,矿山地质灾害损失可有两种计算方式,即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核算法和防治工程费用支出法。如疏干排水引起地下水位下降、水系破坏,储水能力下降,加大取水难度,造成用水困难,增加用水成本,其代价核算的方法可以用地下水污染恢复费用核算法、地下水资源价值损失核算法、地下水位下降经济损失核算法、含水层储水功能恢复费用核算法等。地形地貌价值包括旅游景区经济价值和景观环境价值,可用旅行费用法衡量人们对旅游景区的支付意愿,从而计算地质地貌景观、地质遗迹、人文景观等的经济价值。地形地貌破坏带来的景观环境价值损失则可以用恢复工程费用法进行核算。枣庄市土地资源破坏包括煤矸石、露天采坑对土地资源的占压和地面变形、土地质量变化引起的资源价值损失。这两种损失均可通过土地基价计算得出。此外,由于土地资源具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土地质量和利用方式的变化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引起生态环境的改变。因此,土地资源破坏还会引起间接的环境代价。通过对土地生态价值代价的核算,可定量表示土地资源破坏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枣庄市矿山地质环境破坏代价核算指标和可选核算方法。
三、枣庄市矿山地质环境代价核算选用
上述矿山地质环境代价核算方法,对2012年枣庄市矿产资源开发地质环境代价进行核算。
1、地质灾害直接损失采用直接核算法,地质灾害损失=人员伤亡损失+家庭财产损失+公共基础设施损失+其他财产损失。其中,家庭财产损失包括房屋建筑损失和非建筑损失(如农作物)。基础设施损失主要体现在道路交通、水电、通讯等方面。2012年,枣庄市发生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多种地质灾害。其中,山亭区崩塌损毁树木11000多棵,损毁道路(含指示牌、防护栏等)200多米,造成经济损失125万元;北岭自然村滑坡损毁各类果树农作物,造成经济损失约50万元;3次泥石流地质灾害毁坏农田32亩、果林20亩,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全年无矿山地质灾害人员伤亡记录,矿山地质灾害代价共275万元全由财产损失引起。
2、含水层破坏代价核算按照地质资源价值评估方法,地下水资源开采价值指未被污染时的总价值,一般按水资源销售价格的6%~10%计算。根据枣庄实际情况,该值取7%,则:地下水资源开采价值=7%×地下水资源开采量×水资源价格。枣庄市现有42家采煤企业,地下水资源开采总规模为3495.98万吨/年。当地水资源价格按照3.25元/m3计算,采用地下水资源价值损失评估方法,该地区采煤活动每年造成795万元地下水资源开采价值损失。
3、地形地貌破坏代价核算枣庄市受矿产资源开发影响最大的为塌陷地貌。当地露天开采塌陷区和井下开采塌陷区内不存在地质遗迹和地质地貌景观保护区,无旅游消费价值。采用塌陷回填治理费用法核算景观环境价值损失。塌陷坑回填费用=直接费工程费+措施费+间接费+利润+税金+其他费用+不可预见费。其中,措施费、间接费、利润、税金和不可预见费分别按2.4%、5%、3%、3.22%和2%计提。枣庄市塌陷区总面积90.9km2,平均深度约为2m,按60%工程量回填,回填量为10908×104m3。工程施工以机械为主,按33元/m3计算直接工程费,则塌陷回填治理费用为409339万元。
4、土地资源破坏代价核算在土地资源破坏代价核算中,判断土地是否遭受永久性破坏是关键。若土地资源可以通过一定的措施加以部分甚至完全恢复,可在评估损失时只需要考虑对其进行清理恢复的费用,具体计算时用灾害破坏面积与该种土地类型基价的1%来进行估算;若土地资源破坏严重以致于无法恢复,则损失直接按照土地基价估算。枣庄矿山土地资源破坏代价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煤矸石、采矿坑等对土地资源占压破坏引起的,这部分的代价可以用清理费来估算损失;另一部分是地面变形、地面积水等导致土地的质量、用途发生改变,这部分可通过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前后的土地基价差计算。土地资源占压代价=∑(各类土地资源基价×占用土地面积)×1%土地质量变化代价=∑变化前各类土地资源价值-∑变化后土地资源价值2012年枣庄市矿山土地资源破坏情况全市煤矸石、露天采坑等占压工矿地、农田、林地分别为27.9公顷、363.9公顷、12.4公顷,共造成经济损失836.53万元。矿产资源开发导致土地质量下降、用途发生改变,原有803.8公顷农田和11公顷林地变成草地131.6公顷、湿地131.4公顷、水域540.4公顷和荒地11.4公顷,土地用途变化造成经济损失约82620万元。该地区矿山土地资源破坏造成损失共计83457万元。
5、土地生态功能破坏代价核算土地生态功能破坏代价即土地资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变化量,等于矿产资源开发后不同土地类型生态价值之和与矿产资源开发前不同土地类型生态价值之和的差。土地生态价值=∑(各类土地生态服务价值×各类土地面积)根据表2的土地破坏变化面积和各类土地生态服务价值,土地生态功能破坏损失为399万元。
四、核算结果
由以上核算可得,2012年枣庄市矿产资源开发地质环境破坏损失共计494265万元,其中直接经济损失493866万元,间接生态价值损失399万元。在核算过程中,地面塌陷未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毁坏等直接经济损失,地质灾害代价中不核算该项损失内容。在地形地貌破坏损失核算中,以塌陷回填治理工程费用估算其景观环境价值的损失。含水层破坏损失只有煤矿开采对地下水资源破坏的部分,缺少对含水层水位下降和其他矿种开采对地下水影响,地形地貌损失也只考虑了塌陷坑的回填,缺少露天采坑治理(面积3.225km2)的相关统计,因此实际损失要比上述计算结果大。
五、结语
篇6
关键词矿产资源管理;发展;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矿产资源在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且随着大肆的开发利用资源,矿产资源已经出现供应不足的现状,并且现今的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有很大的依赖性。虽然我国的矿产资源很丰富,但是要想要对矿产进行充分利用,就要提高对矿产资源的管理,对矿产资源开发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1 我国矿产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管理体制不完整
虽然我国目前已经有了一整套的对矿产资源的管理体系,但在执行时过分的依赖政府管理,这就会使对社会力量的利用不足,使得的社会上很多的力量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降低了政府的管理效应。并且在矿产内部管理上,上下级的关系、资金无法有效的执行控制能力,这些都造成中层管理领导在管理上出现困难。其次矿场资源管理的部门合作不密切,每个部门都各行其是,没有进行合作和沟通,这就不能全面了解矿产资源的现状,并且不利于对矿产资源的管理。并且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没有进行良好的融合,使得国家规划的统一双线管理体制失去了意义,不利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国土资源进行合理的管理规划,从而也就降低了矿产资源管理部门对矿产的管理,影响了矿产资源的合理运用。
1.2 不合理的管理机制
矿产资源的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并且牵扯到各级政府、矿产企业等很多部门的利益。而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不协调,这就降低了各个部门对矿产资源管理的积极性。例如想要获得矿业权,必须要做好土地产权、居民私人利益等工作,并且还要达到各级政府满意的利益需求。这才能获得矿业权,并且在生产经营时,也会有很多的力量还插手矿业资产,来获得自己的利益,这就导致了矿产资源的流失,并且也使矿产企业经营困难。
1.3 矿产资源管理的法制不全面
目前我国已经颁布了很多的有关于矿产的法律法规,其中有对各级政府的法律等,表面看来我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但是在执行时,有很多的法律漏洞,影响了矿产管理的正常进行。例如在规定矿产权转让的法律上包含太多的计划经济色彩,这就过多的限制了转让的灵活性,并且不利于矿产资源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也会使市场紊乱;并且没有相关的法律来约束监管部门,这就会使对矿产资源的监管不合理,各个部门的权责不明确,很容易出现矛盾;在开发矿产资源时,过多的注重矿产资源,而不重视对环境的保护,这就会使环境与矿产的开发相矛盾,不能进行可持续发展。
1.4 矿产管理的方式落后
我国的矿产管理被计划经济过多的影响,管理的方式也比较落后。在计划经济的大环境下,管理部门过多的依赖政府的宏观调控,而政府的调控能力不足,这就会出现矛盾,对矿产资源的管理缺乏确实可行的管理手段;管理方式过于单一,缺少其他方式的管理,例如产业政策、金融手段等方式对矿产资源的管理;矿产企业内部的管理模式也比较单一,领导不能结合市场经济的体制来对企业进行管理,不符合我国对企业要求的发展倾向;并且由于长期的矿产管理部门受到国家的管理,这就导致矿产资源管理部门的管理不积极,并且方式落后,在科技、信息等方面管理部门都不足,所以要提高管理部门的综合能力。
1.5 对矿产资源的建设过晚
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矿产也走上了市场竞争的道路。但是又在我国计划经济的影响下,矿产市场的发展缓慢,使我国的矿产市场不能与国际接轨。
1.5.1 不明确市场主体
政府和企业之间过分的注重自身的利益,不明确职责。并且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有很多集团插手矿产企业中,并且贪污等犯罪现象时有发生。职能部门也无力管理,造成了大量的腐败现象,并且也严重的浪费了矿产资源,并且阻碍了国家的发展。
1.5.2 矿产市场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矿产市场结构和功能都不完善,缺乏一个合理的管理的体系,这就导致很多的资金、劳动力、材料等资源不能进行合理的利用,并且也导致对工程的进展、招商的规格等管理手段也不能进行合理应用,并且也没有相关的法律进行约束。并且在市场运行时,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造成很多交易混乱,价格没有明确的规定,非法竞争等行为,这都严重的阻碍了矿产市场健康、快速的发展。
2 改善我国矿业管理的对策
2.1 完善管理体制
要把土地和矿产资源管理的部门进行整合,从而提高矿产资源管理部门的统一管理能力。并且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矿产资源管理制度。例如加拿大在矿产资源管理上实行“矿地一体,以地管矿”的制度。我国也应该依据实际情况,实施合理科学的管理。
要建设一个完善的矿业协会,并且建设矿产资源服务机构,只有建立起这两个机构才能协调矿业内部和矿业与其他行业之间的关系,从而逐步形成完善的矿产资源的管理体系。同时也促进了矿产市场的有序进行,并且专业的服务机构可以让国家时刻了解到矿业资源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国家对矿业资源的宏观管理,从而提高了对我国的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
政府要执行好自己的职责,对矿产资源起到良好的调控作用。现今我国政府对矿产资源的管理上有错位、越位、缺位等些许问题,政府应该扮演好自己角色,要把矿产资源的合理管理作为工作的重点,而不是作为自己的利益。并且政府也要强化监管、社会管理等机制,明确和企业的关系,明确各自的职权,使对矿产的管理有条不紊的进行。
2.2 健全管理体制
首先应该协调政府和矿产企业之间等关系,只有明确了各自的关系,才能使有序的对矿产进行管理,提高矿产的综合利用,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其次要让人民都参与管理当中,做到公众监督,并且可以成立监督协会,从而可以使矿业的发展更加符合民意,社会更加民主;第三要建立评估机制,通过对有关部门的综合评定,来得到部门的综合工作效益,再根据相关的赏罚制度,对部门进行相应的赏罚。从而提高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建立和谐的管理机构。
2.3 完善相关法律
法律是行为的约束,只有完善的法律才能保证对矿产进行合理的管理。不但要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并且也要认真、严肃的执行法律。
2.4 加快矿产市场的发展速度
首先要确保审批的合法性,严格的监控审批环节;其次要优化矿产权获得的形式,要保证矿产权是通过公平竞争的方式获取,从而维持市场的公平性;加快对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例如中介机构、行业协会等服务设施;要履行相应的法律法规,让矿产交易合理、公平、清晰的进行,严厉打击非法行为,使市场处于和谐、公平的环境下。
3 总结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段,要对资源进行合理的管理、利用,虽然我国对矿产资源的管理越来越完善,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对矿产的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所以需要我国不断的努力,并且在对资源进行管理开发时,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的经济一直飞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超.当前矿产资源管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视界,2012,(29):56-57.
篇7
>> 浅谈构建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机制 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 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法律保障论略 民族地区矿产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法律问题研究 民族地区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 基于和谐理论的矿产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补偿机制的构建 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构建 土地和矿产资源开发中的利益补偿机制研究 浅析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 生态补偿机制下的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会计重构 贵州省矿产资源开发中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牧区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补偿的探讨 西部矿产资源开发补偿的实现路径研究 西部民族地区矿产资源与工业产业关系实证分析 矿产资源地区发展困境及开发补偿税费政策需求 浅析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法律机制 湖北省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贵州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补偿研究 浅谈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制度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黄锡生.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制度探究[J].现代法学,2006(6):122-127.
[4]曹明德.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法律制度之探究[J].法商研究,2007(2):17-24.
[5]韦宇红.论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J].桂海论丛,2008(6):28-31.
[6]牛文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J].内蒙古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6):32-37.
[7]黄泽.西部开发中民族文化保护论[J].思想战线,2002(1):11-15.
[8]林忠志.我国环境权立法缺陷及完善建议[J].福建法学,2003(3):29-31.
篇8
关键词:数字矿产 信息服务 体系设计
根据矿产资源管理的主要基础数据库建设与更新的管理需要和矿产资源数据应用服务的需要,矿产资源管理服务体系应建立一个基于矿产资源数据中心的规范、高效、系统的矿产管理综合系统,为矿产资源管理规范化、高效化和科学化提供基础保障。
1、面向对象涵义
人类在认识和了解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运用着三个构造法则:①区分对象和它的属性,如区分一棵树、树的种类和大小等属性信息;②区分对象的整体和组成部分,如区分树的树枝和树叶;③区分不同类别的对象,如区分树和石头两种不同类别的对象。面向对象(Object Oriented,OO)是建立在以上三个常用法则基础上的一种人们认识、模拟、抽象和分析现实世界的概念和方法。它将现实世界中的各种实体都视为对象,现实世界则是由这些不同种类对象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构成,从对象的类型、关系、属性、操作方法和规则约束等多方面来对地理实体进行抽象和描述,为模拟现实世界中客观实体的结构和行为提供方便。在地理学领域,面向对象技术为人类在计算机上描述现实世界提供了一个适合人类思维模式的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的思维方法。
2、面向对象矿产资源服务体系的构成
现阶段的矿产资源管理主要融入了先进的GIS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实现了相关数据多层次、多方位的直观显示,在提供各种矿产管理工作元素在空间的分布状况和实时运行状况的同时,分析其内在联系,做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调度,提高各业务部门的业务处理速度和协同工作效率,从宏观上提高了矿产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矿产资源管理服务体系的构成如图1。
2.1数据层
数据层主要实现矿产资源信息数据的采集、处理与入库,即建立矿产资源数据中心。在数据库建立中,以面向对象数据模型为基础,兼顾空间对象的时态特性,选用Oracle Spatial对象关系数据库存储数据。针对矿产资源数据数据量庞大的特点,数据存储可采用空间分布离散化处理。该层主要实现数据的存储与高效管理,数据内容主要包括地形地貌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矿产利用、矿产资源等专题数据和统计社会经济属性的文本统计资料等。
2.2网络交换层
网络交换层是用户和数据之间联系的纽带。用户的每个请求在处理过程中都要调用不同数据库中的数据,但并不是所有数据都存储在本地,当处理过程需要远程调用数据时,网络交换体系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用户向服务器发出请求时,客户端通过网络把请求传递给服务器,服务器通过调用各数据库中相关数据,进行指定的关系运算等操作,再通过网络把结果返回给用户。网络交换层实现了用户和数据间的分离,不同用户可以共同使用数据中心的数据,网络交换是实现数据共享的基础。
2.3应用服务层
矿产资源信息化管理已进入决策服务阶段,服务功能的强弱直接体现了管理系统的好坏。一般的矿产资源管理系统应具备日常应用管理所需的各种服务功能。主要包括矿产规划管理服务、信息服务、矿产资源管理服务、地籍管理服务等。
3、面向对象矿产资源服务系统的主要功能
矿产资源管理系统要充分考虑到我国现阶段矿产资源管理的现状和基础,通过采用面向对象技术和GIS技术等新技术实现图形与属性管理的一体化。矿产资源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分为以下三个方面:日常管理功能、业务管理功能和信息功能,如图2。
3.1日常管理功能
日常管理功能提供对内部的工作流程、审批业务运作情况进行监控的功能,实现以行政公文流转、监控、查询、归档为核心的日常办公自动化,真正的实现无纸化办公。同时保证信息的充分共享与交流(包括内部邮件、消息、会议(室)管理、行政管理等),为领导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极大地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深化政府的管理体制,节约办公成本, 使自动化办公系统(OA)、地理信息系统(GIS)和管理信息系统(MIS) 融为一体。当业务内容变化、部门与机构调整时,只需要系统管理人员进行适当的调整就能使系统更加实用和更具实效性。
3.2业务管理功能
业务管理功能包括:实现图、文、档案的动态管理和已有档案的静态管理,动静结合,随时把改动过的数据存储起来,并保留原有数据不改变;提供各种格式的数据融合、图文一体化的查询,报批的自动管理和审批档案的自动化管理,利用计算机查询功能和绘图功能,减少人工查询与地图绘制,提高工作效率;根据用户使用需求,定制特定的服务功能,如设置常用审批语句以提供领导审批速度等。
3.3信息功能
利用网站作为载体,通过严格的权限控制,使不同用户能在网站上及时了解、查询相应的文档、办件审批信息、审批结果和各种规划图等,提高了政务公开程度,促进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管理型转变。此功能主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报建单位或个人可以在网上送审报件,毋须前往审批大厅或者国矿局,提高了办事效率。
(2)通过报件审批信息,报建单位或个人可以通过网络随时了解送审报件的审批进展情况,这一功能提高了矿产资源政务公开水平。
(3)将矿产资源相关的政策法规、规划动态、机构设置与功能等信息在网上,结合电子论坛,领导信箱等方式,提高公众对矿产资源管理的认识和参与度。
(4)各种信息的都必须经过相关科室的审查,在保障信息实效性的同时还必须保障准确性。
4、结论
信息化、数字化己经成为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和趋势,矿产资源的管理对信息化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科学的宏观调控政策与合理的矿产管理方法也越来越借助于信息化手段,使用原始的手工记录管理方法,既不能满足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也给资料的管理和存储带来了诸多困难。因此,建立准确、高效地矿产利用现状数据库,己经成为加强矿产资源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杨行键等,面向对象技术与面向对象数据库[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
[2]余柏蒗,基于面向对象理论的土地空间信息遥感分析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4.
[3]李希茂,面向对象GIS的空间数据模型研究及其应用[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03
篇9
【关键词】资源环境代价核算理论
一、国外资源环境代价核算理论、方法研究进展
环境代价评估的发展是以人类社会发展及对环境价值认识的深入,而不断发展的。经济发达国家对环境与经济的关系以及环境影响的代价意识较中国早。
新古典经济学派代表马歇尔首次在其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中提出“外部性”的具体概念,庇古在其1920年的《福利经济学》中提出了“外部不经济”的概念与内容,并指出市场机制自身无法消除外部性,应该实行政府干预促使外部性内部化,进一步完善了外部性问题。庇古理论的实质是通过国家的力量促使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相互持平,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改进。随后帕累托、卡尔多、希克斯、西多夫斯基等人也相继提出了系列性观点,并与庇古形成了外部性理论体系,这一体系成为环境代价的评估的理论基础。国外早在20世纪初就已开展了环境代价的定量化评估研究和实践,以美国为例,在20世纪初美国政府委托相关的研究机构就建设项目带来的环境经济影响开展了定量化的评估和计量工作。并已将由马歇尔、庇古等人形成的一系列外部性理论应用到了水、大气污染代价定量评估中。
自产业革命开始后,由资源开发所带来的不仅是环境污染,而且还有比之更为严重的生态系统损害,这逐渐成为人们的研究和关注热点,人们开始认识到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局限性,在福利经济学思想的影响下,发达国家政府提出了要求环境破坏者补偿由此带来的环境代价。在这一背景环境下,对大气、水、土壤的污染损失的评估计量研究得到了迅速发展,与之带来的是有关的环境质量与公共物品经济学理论得以滋长生根。而公共物品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又为评估环境的非使用价值或者说是不可直接计量的非使用价值(如存在、选择价值等)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学界逐渐完善了环境代价的评估体系。这一时期值得一提的是,学术界还开展了重要污染物剂量―反应关系的研究,形成了以市场价值法为代表的一系列环境代价评估方法。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综合环境经济核算研究在不同层面逐渐开展,挪威、法国等发达国家率先开展将环境资源核算纳入国民核算体系(SNA)的研究工作,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组织力量进行较系统的研究工作,制定核算办法。提出进行环境经济核算,建立环境卫星帐户,对国民经济帐户进行调整,把环境数据和经济数据统一起来,在各种案例性研究成果基础上逐步形成有关综合环境经济核算的基本框架、原则、概念、方法,并提供了包括SEEA―1993、SEEA―2000、SEEA―2003在内的三个综合环境经济核算手册。而作为环境成本核算的核心―――环境代价评估在计算对象的内容上,从微观层次上升到全球系统层次,从环境资源核算扩展环境服务核算,从经济效益核算扩展到人类福利核算。形成了以替代市场法和假想市场法为代表的新一代环境代价评估技术。
虽然不同的环境代价评估方法的得到了应用,但它们的研究对象多是发达国家针对水资源开发、森林资源开发、大气污染造成的环境代价进行的估算,研究方面理论方法比较成熟、案例分析较多。而将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的环境代价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比较少。这是因为国际上在注重环境代价核算时的这一、二十年来,世界矿产资源的开发主要集中在不发达国家。不发达国家的开发一般都没有进行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代价核算研究及其政府管制。因此,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代价核算理论方法研究在国际上研究成果不多,研究的深度也不够。随着世界各国环境意识的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代价核算正在成为研究热点。
与此同时,在发达国家,控制环境代价的制度问题一般被假设由市场机制所包容,并放在环境与资源框架内分析,缺乏对资源环境空间负外部性的各种现象进行科学研究和系统分析,明显不适用于市场机制不完善、监测和量化资源开发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技术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因而也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二、国内资源开发环境代价核算理论、方法研究进展
开发和利用非再生资源,不仅会消耗资源,而且还会带来生态破坏,产生环境损失,国内有学者已开始对资源自身价值和生态环境损失的补偿进行定量研究。雷明围绕资源―经济―环境一体化核算这一主题,基于边际机会成本理论,从投入―产出核算出发,提出一套绿色投入―产出核算的方法,并且在此基础上对相关应用问题如绿色GDP核算、绿色税费、资源―能源―经济―环境综合核算进行了深入分析。王广成对此一体化核算体系还进行了实证。这些成果总的来讲仍是理论太强,可操作性太低,而且对矿产资源与环境资产价格的确定、矿产资源和环境资源价值帐户的设置以及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连接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徐篙龄认为中国环境价值损失评估中存在以下两个问题:对环境经济损失计量的目的和用途没有进一步的认识;以及这种计量缺乏充分而完备的可计算性。同时,他还进一步分析了我国进行环境损失评价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曹凤中对我国这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在研究方法上,为了对污染损失的价值进行货币化,一般采用了基于成本的方法如恢复费用法、人力资本法、旅行成本法等评估生态破坏和环境损失的程度。他认为这样基于成本的方法对支付意愿的估计偏低;二是计算环境污染损失必须确定环境污染程度与健康损害间的剂量―反映关系,但我国却缺乏流行病学的调查资源,因而使环境价值的评估缺乏真实性;三是存在重复计算问题。因而他主张加强中国环境法律估算的方法学和综合研究。
此外,张金屯、黄广宇、青卫平、张坤民、陈妙江等则从区域或者城市的角度对其环境污染损失进行了定量分析和评估。这些研究虽然考察了资源开发利用造成的区域内生态和环境损害,但没有考察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价值折耗和补偿问题,更没有考察跨区域的环境损失以及补偿问题,以致没有形成对资源开发利用造成的环境代价的全面核算。
目前,环境经济学家已开发出了不少对环境损害进行货币化评价的方法,新的文献仍在不断出现,并且其中的一些评估结果已被决策部门作为其制定可持续发展政策和进行绿色GDP核算的依据。虽然这些环境价值评估方法都根植于传统经济学,但它们又都包含了环境经济学家的创新。在核算环境损害价值的过程中,传统上主要有三种核算技术:即总量假设估算法、结构分析法和综合总量分析法。这一思路虽然有用,但由于它省略了环境产品和服务的利益相关者群体的中间规模层次,无法解决物质稀缺性与经济稀缺性不一致的矛盾,再加之,它存在不能贯彻“穷尽性原则,和“独立性原则”等问题,因而,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最近有学者还提出了新的环境价值估算思路,目的是对己有研究思路进行完善。新的研究思路主要有由于江涛(1998)从宏观层次上提出的环境价值估算的索洛方程法和赵景柱等人(2004)从利益相关者群体等中观层次提出的环境产品和服务经济价值的评估体系。张云(2007)对非再生资源开发中的资源价值和环境损害价值补偿进行了研究。余振国、冯春涛、赵冉(2007)对煤炭开发的环境代价进行了研究。可以说,我国明确尚没有出现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代价核算理论方法和核算制度方面的系统、全面、有重要价值的研究成果。
三、现有资源环境代价核算理论、方法研究评述与展望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分析,从国内外环境价值评估的实践看,常用的进行环境损害评估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基于市场价格来确定环境价值的生产率法、人力资本法(包括改进的人力资本法)、重置成本法、机会成本法;基于替代物的市场价格来衡量没有市场价格的环境物品价值的旅行费用法以及基于假设的市场来衡量环境质量及其变动价值的意愿调查法(CVM)等。虽然这些基本方法对准确评估环境损害价值有重要意义,但由于这些基本方法在进行具体评估时需要大量的数据、经费及时间等,因此,在一定范围内使用基于上述相关方法衡量的环境损害价值评估的研究成果估计类似环境影响的货币化价值的方法―成果参照法或称转移效益法((transferbenefit method)在环境价值评估中也被广泛使用,这在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表现的最为明显。
在对我国的资源环境代价进行经济评价的过程中,国内外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计算结果均不全面。如世界银行(1997)在研究我国环境损害经济价值时,都是围绕环境污染造成的环境损害进行评估,而没有对生态退化的经济损失进行评估;而且它计算的主要是大气污染的经济损失,而对其他污染基本没有计算。美国东西方中心(1990)在计算中也一直强调由于数据和信息缺乏,其计算结果是高度保守的;二是从研究对象来看,国内外的环境代价核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污染造成损失,而对资源开发造成的环境价值损害没有综合的予以考虑;三是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和生产力的破坏在研究中占重要地位。但从研究结果看,国内外研究的结果差距很大。这主要是因为对污染引起早死的经济损失计量方法不同。国外主要采用WTP,而国内则主要采用人力资本法;四是对生态破坏的损失进行了初步测算并且由于统计数据的缺乏,评估的主要内容又是围绕大气污染和水污染造成的损害进行的,对生态服务价值或生态退化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评估的研究相对较少。如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2000―2002年会同国家测绘局、国家统计局、各省人民政府、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国环境科学院、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等开展的西部和中东部生态环境调查显示,因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西部和中东部分别相当于其GDP的13%、5%~
12%。因此,从己有的研究结果看,中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大约相当于全部GDP的7%~20%。
近一两年,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的学者对1949―2004年间的煤炭资源开采造成的环境代价进行了核算,形成了一些初步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代价核算的理论与方法体系。虽然我国针对资源开发的环境代价有了一些尝试和研究基础,但到目前为止,对于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代价核算仍处于探索阶段。
(基金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大调查项目(编号:12120113006800);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2 00811044)。)
【参考文献】
[1]徐嵩龄:中国环境破坏的经济损失计量[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2]叶兆木:环境损失与环境成本评估研究进展、问题及展望[J].四川环境,2007(1).
[3]李宏:环境经济损失评估方法体系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01.
[4]郝红彬:生态公路建设环境损失经济评价的研究[D].中南大学硕士论文,2007.
[5]李红莉:十年经济发展对环境空气和地表水体质量的影响[D].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8.
[6]姜涛:山东省环境污染经济损失的评估[D].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7.
[7]陈葵容:煤炭企业资本补偿问题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0.
[8]郑文莉:我国农业环境灾害的经济损失评估[D].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08.
[9]田华:高速公路环境损益后评价指标体系及量化模型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0.
[10]刘文明:山东省沂蒙山区土壤侵蚀经济损失评估及恢复对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5.
[11]李瑞俊:山东沂沐泗流域土壤侵蚀经济损失评估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12]俞林、徐立青:环境成本内在化对国际贸易竞争力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纺织行业[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
篇10
关键词 私募股权 矿业基金 产业投资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私募股权(PE)基金在投资行业的表现日益活跃,其光彩也引来了业内研究员和机构人士的不少注目。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海外投资的启动,私募股权基金也开始活跃在矿产资源的开采与勘探的舞台。矿产资源行业具有其特殊性,这使得矿业基金面临着各种问题。对私募股权基金在矿产资源行业的现状分析,能够令我们更加清晰基金运作的障碍与前景,更理性地对待矿产行业投资的盈利与风险。
二、文献综述:
在私募股权基金研究方面文献不少,陆国飞2013指出私募基金是目前炙手可热的投融资方式。吴凡(2007)对私募股权基金的资本范畴进行界定,比较得出私募股权投资是一种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形式。另外,关于私募基金在海外投资的角色研究方面,赵骏,于野,(2011)指出私募股权可利用其丰富的经验与人才储备为并购提供支持。私募股权基金可通过发挥其优势助力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矿业基金研究方面,胡胜国,佘延双(2011)提出了私募股权基金在国内外投资矿产资源项目需要考虑的因素和投资策略。佘延双(2012)从微观操作角度回答了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如何与资本市场相结合的问题。孙玉美(2010)认为本土私募股权投资正在以势不可挡的态势发展起来。综上文献可知,私募基金研究是具有很大的现实与理论指导意义的,它将更加有利于对目前的PE发展阶段的深刻认识,本文就我国开始的海外投资与国内外矿业开发的行为提供有益的研究分析。
三、私募股权基金、产业基金、矿业基金发展分析
(一)私募股权基金概论。
私募股权(PE),通常也被称为私人股权或产业基金。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讲涵盖企业首次公开发行前各阶段的权益投资,狭义上讲是投资于有增长潜力的成熟、非风险企业。私募股权基金主要组织形式为公司制和有限合伙制,还存在不少的信托制,有些是以契约制形式存在的。产业基金分为创业投资基金、企业重组投资基金、基础设施投资基金。矿业私募股权基金,专业投资于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和经营企业的股权投资机构。
(二)矿业私募股权基金发展现状。
1、矿业私募股权基金发展情况。
矿业行业与其它行业不同,矿业项目的预查、普查、详查、勘探、矿山建设和运营等不同阶段,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我国自2009年以来矿业基金发展很快,矿业基金的壮大将伴随着整个矿业开发与开采的进程加速,对于整个行业都有着深厚的影响。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1)2009年2月成立的中矿联合投资有限公司,管理中矿联合基金,2009年5月发行,是我国首支矿业私募基金,首期规模5亿,面向全球范围投资矿产资源行业。(2)2009年12月成立的朝晖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管理山西能源产业投资基金首期规模100亿,是我国首支能源产业投资基金,用来支持山西煤矿整合能源投资。(3)2009年12月成立的上海中矿新能股权投资中心,管理中矿新能产业基金,是我国首支新能源的产业基金,投资新能源高科技产业,首发规模5亿。
2、面临的问题。
较之国外,我国矿业私募股权基金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很多,需要大力改进与提高的地方也很迫切,主要表现在:(1)基金运营模式需要改进,目前国内的基金运营模式很不规范,操作流程冗余,需要结合我国市场实际并借鉴国外经验,走出一条在本土能够生根发芽的运作规范。(2)市场环境需要调整。我国支持矿业的资本市场的环境还不完善,我国目前投资的矿业项目没有一个有效的退出机制。(3)私募股权基金的募集市场不成熟,需要逐步的发展与规范。我国的基金募集市场还处在发展的初期,中国的GP(普通合伙人)和LP(有限合伙人)市场还不成熟,这就形成了比较稚嫩的募集市场,需要逐步的经验积累与发展。(4)合作对象范围局限性,需要加大与大矿业的合作。矿业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需要与大型矿业企业合作,通过合作实现项目对接,拓展矿业私募股权基金投资的退出渠道。
(三)私募股权基金投资矿业的主要障碍。
1、众所周知,矿产的开采周期漫长,矿业的周期性表现为价格的反复无常性。某种需求的变化将影响到价格水平,并将立即引起大量供应的相应变化,具备高不确定性。
2、大多数情况下,矿业公司对新建项目不太感兴趣,矿山生命周期是以10年为单位进行计算,公司高管注重短期利益,而矿业开采在其漫长周期内很可能发生资本支出不足的危机。
3、矿产的开采需要具备专业矿业知识的工程团队,基金的投资过程更加需要熟悉整个矿业流程与矿产专业知识的人员。然而私募股权基金以前投资主要集中在TMT领域,矿业行业内缺乏懂得私募股权投资运作的人才,矿业行业知识对于私募股权基金非常重要,实际上此类只是人才的匮乏阻碍了其发展。
4、环境污染带来的坏名声,增大了公众对矿产开采的抵触情绪。采矿公司进行生产作业的过程将涉及诸多负面影响,比如环境污染、安全事故等。开采阶段,容易破坏土壤、植被,严重的可能留下许多重大的地质灾害隐患,导致生命损失。
四、结论
通过以上对私募股权基金、产业基金、矿业基金的介绍与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矿业资源基金是非常有前景的投资基金,其具有行业特殊性,需要矿业知识专业基金团队的操作。矿业资源在我国还面临着很多问题与发展障碍,需要市场环境与运作模式的不断规范与发展。矿业基金正在改写矿产的行业历史,在我国舞台上开始崭露头角。相信未来矿业基金将以新的表现来实现它的光辉。
此项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家族企业契约治理及融资结构研究”资助,项目批准号:70973035;湖南科技大学2011年研究生创新基金应用实践鼓励项目“基于生命周期的家族企业治理模式研究”资助,项目编号:S110163。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吴凡,私募股权基金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分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硕士论文.
[2]赵骏;于野;论私募股权基金在我国企业海外投资中的角色与作用,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3]陆国飞,信托和私募基金在中国的融合,上海法治报,2013-1-23.
[4]佘延双,私募股权基金投资矿产资源勘查行业的策略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论文,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