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精神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4 09:38: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精神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
21世纪不仅是知识经济、网络经济时代,也是文化经济时代,文化已逐渐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支强劲动力。与此同时企业最高层次的竞争已经不再是人、财、物的竞争,而是文化的竞争,最先进的管理思想是用文化进行管理,因此,企业经营者越来越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和价值观的塑造,企业文化正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力保障。
一、核心竞争力与企业文化
1.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什么是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开创者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尔(G.Hamel)在1990年的《企业核心竞争力》(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中,把核心竞争力定义为“能使公司为客户带来特别利益的一类独有的技能和技术。”并指出,组织内的集体知识和集体学习,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术和整合多种多样技术流的能力是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有三个标准:(1)核心竞争力必须为市场所认可,即能够提供进入相关潜在市场的机会;(2)核心竞争力必须给客户带来特别利益。也就是说核心竞争力应当能够提高企业的效率,帮助企业通过降低成本或创造价值来扩大客户的利益;(3)核心竞争力必须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优势得以持续。
2.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一般而言,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实现经营管理目标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行业特色的一系列相互依存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活力之根和动力之源,其在本质上所反映的则是企业生产力成果的进步程度。纵观国内外所有在经营上取得巨大成功并拥有著名品牌的企业,不管是美国的GE和微软,还是我国的海尔和联想,无不将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理念的营造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管理时代的到来,企业竞争的根本必然是企业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二、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1.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基是企业文化
美国著名企业文化专家沙因在《企业文化与生存指南》一书中指出:大量案例证明,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文化再造是推动企业前进的源动力,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从更深层次上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文化中的企业理念和核心价值观。企业的产品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的最直接体现,围绕产品竞争力做文章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而产品竞争力是由技术竞争力所决定的。而技术竞争力是由制度竞争力所决定的,制度高于技术。但是制度无非是物化了的理念的存在形式,没有正确的理念就没有科学的制度。因此,理念高于制度,理念才是第一竞争力。总之理念决定制度,制度决定技术,技术决定产品。拥有正确的、不断创新的理念,才具有最强的竞争力。国际上众多知名大公司的实例证明,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内容和基础。
2.企业文化具有不可模仿性,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源泉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企业文化只能根植于本企业之中,一个人离开企业,可以带走规章制度、办法措施,但企业文化的核心部分即全体人员所信奉的价值观却不可以轻易地照搬过去。人们可以重新塑造或者变革企业文化,但绝不能照抄照搬其它企业的文化。因此企业文化具有不可模仿性。一个企业只有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才能形成企业持久的竞争力。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包括人、财、物的合理使用,都必须受企业文化的指导,因此企业持久的核心竞争力只能起因于先进的企业文化。
3.企业文化有利于培育团队精神,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在现实的竞争中,任何企业都很难凭个人的力量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因此团队是企业赢得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团队也在现代管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成功的创造一种团队文化的企业可以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创造力和向心力,能够吸引、培养和挽留一些优秀的员工,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作用,从而为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提供了源泉——人力资源,团队也可以对团队内个体的行为产生约束和影响,逐渐形成自身的行为规范,使每个个体的期望值与团队所要达成的目标保持高度一致,并通过增强企业内部的沟通和协调,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从而能够加速核心竞争力形成的速度。4.企业文化决定着核心竞争力的更新。
企业在一段时间内形成的核心竞争力是与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的特点相一致的。然而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企业本身也需要不断调整战略,这就需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相应调整。但是,核心竞争力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惰性,这种惰性产生的原因首先来自企业文化。人们普遍认为,企业的硬件资源容易更新,而软件资源包括企业文化则很难改变。当内外环境需要核心竞争力做出改变时,企业文化能否顺利转型决定着这种改变能否取得成功。积极向上、不断追求创新的企业文化建设能够激励员工不断创新,最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用企业文化打造核心竞争力
前面我们分析了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明确企业文化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究竟建设什么样的企业文化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本文提出以下几方面措施:
1.建立诚信文化,取得企业声誉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和生命所在,是建立规范经济秩序的重要条件。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一个突出问题便是信用缺失,企业之间相互拖欠、假冒伪劣商品、虚假合同和广告、虚假信息披露、逃避债务等失信行为较为严重,严重影响了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影响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特别是中国已加入WTO,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诚信经营紧密相联。诚信经营是根基和根本保证,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器。一个企业只有有了诚信,企业才能够最终赢得客户,赢得市场,赢得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优势。由此看来,诚信理念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诚信是企业最大的无形资产。
2.树立品牌意识,强化企业个性
品牌是企业无形资产的最主要表现形式,是企业信用的标志,也是企业经营活动最为重要的经营手段。品牌对于企业极为重要,甚至可以说,企业有无品牌是竞争力强弱,以及企业优势的重要标志,一个没有品牌的企业,是很难说明自己是一个强势企业的。品牌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品牌的文化含量在品牌价值中占有很重要的比例。市场竞争的焦点之一是品牌的竞争,而品牌的竞争将越来越多地依靠有个性的企业文化来取胜。由此看来,企业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必须树立品牌意识,坚持品牌文化创新,强化企业个性。
3.重视企业家因素,发挥企业家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企业家是企业文化的第一设计者、第一身体力行者、第一宣传者。企业文化,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企业家的文化。企业家不仅要在企业领导者更替过程中使企业文化保持稳定,更重要的是警于捕捉发展机遇,准确进行决策。企业家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也是培育独特的积极向上的企业精神的关键所在。企业家精神是一个企业精神的核心,是影响企业经济增长最重要的非经济因素。作为企业文化的第一设计者,企业家的素质、决策力、领导力将越来越重要。企业家要注重自我修炼、自我珍重、自我提高。以人格魅力张扬企业个性,并进行恰当的形象塑造和传播。要学会用纵向思维、逆向思维和横向思维进行创造性的思考,特别是战略性的思考,并根据国际市场的变化和企业新的“情景”修正企业战略和经营策略,调整自己的领导方法和管理方式,引导和影响企业员工进入“有信心、有能力”状态进行创新,迎接挑战。
篇2
一个优秀的企业是不断向前的,时代科技的发展行业环境的变化,都会成为企业发展的调整因素,为此企业需要不断完善自身。在这样的基础下,企业团队文化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团队需要吸收时代最前沿的思想,需要不断总结磨合。因此,构建完善系统的团队学习体系是建设团队文化的重要措施。系统的学习制度能够优化员工的学习理念,养成员工的学习习惯,并且让员工在意识的推动下主动学习进步,在企业大环境的推动下,这种互相切磋、互补所长的学习实践力能够让团队挖掘出整体的责任意识和文化向心力。例如,海尔集团创造的海尔定律给出了很好的诠释:企业如同爬坡的球,受到来自市场竞争和内部职工惰性而形成的压力,如果没有一个止动力就会下滑,这个止动力就是基础管理。而学习培训占据了基础管理的重要位置,集团设立了内部人才学习基地海尔大学,对各级员工的年培训时间也有详细分层设定。自上而下的学习意识和科学严谨的学习标准让整个集团充满了朝气。
二、培养积极统一的团队价值观念
企业团队文化是无数个体精神的凝聚,代表着统一和谐的集体意识。其中,团队的价值观起到了树立大局意识、削减发展风险的作用。身处团队之中,个人的意识偏差会影响全局,树立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念就是为了整合企业和员工共同的利益,让员工形成归属感,增强自控力,和企业统一步伐,完成最大的价值创造。团队价值观的培养要从管理提升做起,结合工作实际,导入团队目标,让个人与团队一体化、同步化。另外,实施过程中人本化管理思想必须贯穿始终。例如,我国知名通信设备生产企业华为的成功就离不开培养团队价值观,华为的企业文化是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公司”为主导,鲜明的价值认可将政治、民族、企业文化融为一体,提倡员工学习奉献的同时奉行决不让奉献者吃亏的原则。双重的利益标准将物质与精神结合在了一起,而华为员工也在人性驱动的团队价值观引导下激发出了亮眼的活力,诠释了生生不息的团队文化。
三、提炼独有传承的团队精神品质
篇3
关键词:精神文明;建设法制化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9)-07-0055-01
一、精神文明建设法制化的必要性
1.只有法制化,才能强化道德规范的约束力。当前,由于市场经济负面所带来的不道德、不文明现象,在社会生
活、经济生活中屡禁不止,这表明现代社会单靠思想疏导和道德的约束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依靠法制。众所周知,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建设主要是通过劝说、鼓励、说明以及舆论力量等等方式影响社会成员内心世界,规范他们的行为。法律作为国家意志的象征,是由国家暴力机器强制执行,具有较强的约束力和不可抗拒性。一旦触犯国家法律便依法制裁,直到使用暴力予以严惩。因此,当仅靠舆论、劝说、鼓励无法规范社会公众的行为时,只有以法律为保障,才能强化道德规范的约束力。
2.只有法制化,才能形成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现阶段我国党风、社会风气不尽如人意,要扭转这一局面,实现社会风气和党风的根本好转,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法制化,用法制来扶正祛邪,扬善除恶。要从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人手,通过发扬社会主义法制的强制作用,来开展反腐倡廉活动,依靠法制制裁和严厉打击犯罪行为;依靠法律坚决纠正损害国家和群众利益的权钱交易、假冒伪劣及欺诈行为;坚持打击“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坚决查处新闻媒体、文艺作品中制造和传播文化垃圾的行为;认真解决好社会治安和公共秩方面存在的问题。要重视提倡、鼓励和支持广大群众动用法律同违法分子作斗争,要用法制强化对见义勇为的一类英雄模范人物的鼓励、表彰和优抚,为促进人们在危难关头弘扬正气提供制度保证。
二、精神文明建设法制化对策探讨
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法制化,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时代化发展要求,本着求实、务真的原则,分阶段有重点地进行,并注重增加其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1.应把重点放在思想道德建设的制度化、法律化问题上。思想道德法律化不仅应表现在对社会丑恶现象的打击和制裁上,如对见死不救的法律约束,也应表现在促进社会主义新风尚的建立上,如对见义勇为的法律奖励。应努力探寻这方面的规定,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使其既卓有成效,又稳步进行。同时应继续深化和完善智力、文化建设的法律化,增加力度,加快步伐。在当前,尤其应加强和加速文化市场、教育改革、新闻出版事业及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律化。
篇4
小鼠角膜的神经纤维分布
E20d组的角膜神经纤维分布明显比E17d组和P0d组更密集,与P3d组的疏密程度相似,各年龄组内角膜4个分区间的神经分布无明显差异。角膜基质神经纤维的直径明显大于上皮神经纤维,角膜外周的神经纤维直径明显大于角膜中央,随着年龄的增长,角膜基质神经纤维越来越少(图1)。
小鼠角膜神经纤维密度与总长度随年龄的变化
角膜神经纤维总长度与神经纤维密度的变化趋势相似,具体见图2。E17d组和E20d组的角膜神经纤维密度分别为(9.11±0.65)mm•mm-2和(13.04±1.83)mm•m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P0d组的角膜神经纤维密度为(9.02±0.45)mm•mm-2,较E20d组减少了30.82%(P<0.05)。P3d组的角膜神经纤维密度为(12.87±1.04)mm•mm-2,比P0d组增加了42.70%(P<0.01),与E20d组相似(P>0.05)。E17d组、E20d组、P0d组和P3d组的角膜神经纤维总长度分别为(3.10±0.59)mm、(5.09±1.03)mm、(4.15±0.46)mm和(6.56±1.11)mm。从E17d组到E20d组、E20d组到P0d组、P0d组到P3d组,神经纤维总长度分别增加了64.23%、减少了18.41%、增加了58.20%(均为P<0.05)。不同年龄组角膜4个分区神经纤维密度见表1。由表1知,角膜各分区神经纤维密度的变化趋势与整个角膜神经纤维密度的变化趋势一致。
讨论
篇5
放眼世界,每一个民族不论大小、强弱,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精神。这种民族文化精神,决定了这个民族的价值理念和生活方式,也决定了他们在多元文化碰撞和融合的过程中会选择怎样的道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崇高的民族精神,优秀的民族性格,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礼仪。在中国古代史上,中华民族文化中的许多精神理念如儒家仁义道德、法家法制精神等都在国家建设和社会秩序维护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样,这些民族文化精神在民众民族精神教育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民族文化精神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它与语文、政治、哲学、艺术等学科结合起来,可以为个体民族心理培养、民族品格养成提供丰富的养料。这也是我国教育界一直提倡在大学语文教育中加强民族文化精神培养的根本原因。
2在大学语文教育培养民族文化精神的必要性
2.1培养学生民族文化精神的需要
我国大学语文教育至今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它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在发展中却始终存在课程目标模糊、教学定位失准等问题。近年来,我国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发挥大学语文在民族文化精神培养中的积极作用,以培养大学生文化素养和个人品质”的要求。这就要求我国高校在语文教学中要改变过去那种过多的强调语文学科工具性和基础性的做法,进一步强化语文教学的开放性、语文知识的时代性和人文价值,发挥语文教育在在学生人文精神培养、民族文化精神传承中的作用,将民族文化精神根植于学生心中。
2.2时展的需要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文化实现了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外来文化的侵入,网络文化的兴起,使社会文化导向和思想意识愈加混乱,这些都给大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视享乐、炫富、叛逆为时尚,更多的人在物欲思想和现实主义理念的影响下,养成了行为不检点、自私自利、眼高手低的坏毛病,有关大学生炫富、傍大款、情杀的负面新闻也是层出不穷。面对这种让人痛心的现象,我国教育界一致提出“以语文、思想政治课堂为阵地,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人文精神教育”的口号。大学语文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士人精神、塑造学生完美人格的重要手段,而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3如何在大学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精神
3.1明确语文的学科地位,推进语文教学改革
在大学语文教学日趋边缘化的情况下,高校首先要确定语文的基础学科地位,并大力推进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具体来说,高校首先要更新语文教学内容,创编大学语文新教材,力求大学语文教材内容与学生兴趣、民族文化精神培养需求结合起来,使大学语文教材兼具人文性和时代性。其次,重新设置教学大纲,严格明确语文教学目标和教学宗旨,摈弃过去那种以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人文精神、文化素养培养为目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使学生从更高的层次上去认识英勇无畏、舍生忘死、百折不挠、前赴后继的民族斗争精神,去学习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时代精神。其次,高校要适当增加语文课时,加强语文教学设施建设,在语文教学中国文学精华为主开展民族文化精神教育,让学生领略祖国灿烂的文化,吸收更多的民族文化精神养分。
3.2提高教师语文素养,丰富语文教学手段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和参与者,语文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严格来说,一个合格大学语文教师不但要具有高尚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还要具有渊博的知识和较高的信息素养。为了实现大学语文民族文化精神培养目标,大学语文教师有必要加强语文知识学习,以提高自身语文素养和语文教学能力。这就要求大学语文教师通过教学实践、自主学习、各类图书涉猎以不断充实民族文化知识,加强专业理论修养,满足大学语文教学需求。其次,大学语文教师要在优化原有知识结构的同时,还要学习网络、多媒体新知识,完善自身信息素养,以学习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更好地运用多媒体教学、互联网资料加大民族文化精神教学的魅力。
3.3完善语文教学考核机制
篇6
关键词:传播 《文化与社会》 精英文化
一.关于《文化与社会》
《文化与社会》是雷蒙・威廉斯1958年发表的作品,乃他成名作,被译为多国文字出版,本书被看做文化研究领域的经典之作,英国新左翼的开创性作品。作者以五个关键词“工业”“民主”“阶级”“艺术”“文化”为写作索引,梳理文化观念、艺术审美的变迁乃至整个社会政治和经济结构的解构与重构,他尝试架构出影响文化思潮的思想脉络。雷蒙・威廉斯认为“文化”一词的内涵发展记录了人类对社会、经济、政治生活领域的这些变革所做出的一系列正常而持续的反应。
二.理解浪漫主义艺术家的艺术观
《文化与社会》在“浪漫主义艺术家”中论述的关于艺术的观点与《第三次浪潮》中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浪漫主义艺术家们认为诗人是富有想象力,“感知并再现‘根本真实’”的天才,雷蒙・威廉斯选择了几位代表作家如华兹华斯、雪莱、布莱克和济慈进行了分析,他们都坚持同一个艺术观点,即工业文明带来的技术革新破坏了艺术的神秘感和内在灵魂,使精英文化的地位遭到威胁,文化进入大众化的时代,精英文化只存在少数人的心里。在进入工业文明之前,诗歌、绘画等艺术形式的存在地位是如雷蒙威廉斯评价布莱克所说的那样:“对他来说,艺术所体现的想象力不是商品,而是对‘对那些真实不变的永恒存在之物的再现’”。然而工业社会的到来和先进技术破坏了这一切,所以浪漫主义艺术家们极力抵制工业文明,当然也不仅因为如此,还有随之而来的民主政治运动对艺术家们地位的冲击。民主革命的结果是贵族的权势、精英文化的神圣和知识分子的地位受到打击,也就是艺术家们不再是纯粹的艺术家了,他们必须在现实和理想之间挣扎求存。
三.艺术观受到冲击的关键因素――传播
工业革命带来了技术的革新,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领域便是传播技术的革新,从古登堡发明印刷术到电报、电影、广播再到互联网的出现,传播媒介的种类和传播途径日益丰富多样,传播技术的革新使精英文化走出象牙塔,走进大众视野。可以这样说,工业文明带来技术革新,促进工业的兴起,工业的兴起便产生了新的阶级,新的阶级通过改革运动和传播新思想谋求政治地位和权益,于是民主革命爆发,而这一切在无形之中就改变了艺术和文化的内涵。
四.传播改变艺术、艺术家的社会地位和观念
1.读者群发生变化。在精英文化时代,艺术家们创作的艺术作品只是在他们所谓的精英人士(除了他们自己还有贵族)之间传播,互相欣赏。那时候还没有印刷术,流传的版本都是手抄本。同时受教育的权利的也属于贵族和上流社会的,底层民众并不享有这个权利,于是诗歌、戏剧和绘画等多是上流社会用来消遣和品读的艺术,其传播的范围和影响力都是很有限的。工业文明改变了这一切,文化走向大众化,作家创作的作品面向的不仅仅是精英阶层,更多的是普通大众,读者群变得更广,鉴赏水平更低。
2.在对待公众的态度上发生了变化。在工业文明之前,艺术家们对公众的态度正如济慈在书信中写到的那样:“除却永恒之物、美的原则以及对于伟人的怀念之外,我对于公众或者现存的任何事物,毫无谦卑之感”,可是工业文明之后,艺术家的成败的标准变成了吸引读者的寡众,他们不得不面对现实,改变对待公众的态度,以获取支持。
3.艺术品的性质属性发生变化。工业文明带来的技术改革使天才们的作品被复制和模仿,再加上读者群的扩大,市场需求逐渐增长,于是专业化、技术化的生产就应运而生,艺术的复制品随处可见,商品价值衡量艺术价值。
4.艺术是展现“高级真实”的理论得到重视,这也是由模仿和复制艺术品的技术决定的,人们更相信技术创造艺术的真实性,对于那些天才们融入灵魂的呕心沥血之作反而持怀疑的态度,因为艺术家是人,社会的人,创作艺术时必然带有主观的因素,个人的情感。而机器是客观的在生产艺术的真实。
5.艺术家的天才地位受到挑战,日渐成为一种常规存在。这种变化是由前面的变化引起的一种结果,艺术家的优越感和独特性被大众文化颠覆,于是他们批判工业文明带来的一切,也就是雷蒙・威廉斯所讲的那五个关键词身上所发生的新变化,他们甚至参与到政治中去,撰写政治小册子,参加游行和煽动革命,或是直接参加战争,带着对过去的回想和对现实的挣扎。
五.结语
在传媒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精英文化早已不复存在,但是与当下的文化状态相比较,精英文化实在要品质很多,如何做好“内容为王”,吸收精英文化的精髓,促进大众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是一个值得进行的方式方法。
参考文献
[1]【英】雷蒙・威廉斯.文化与社会1780―1950[M].高晓玲,译.吉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
篇7
近几年拍摄的一些影片,比如《和你在一起》、《求求你表扬我》、《天下无贼》、《洗澡》等,片中的主要人物往往来自于“乡村”和“城市”——这一二元对立的物理空间,他们在其中一个空间里“邂逅”,伴随着故事的延伸折射出不同的道德准则和精神生活,而且人物性格冲突的结果是来自“乡村”的人(刘小春、刘成等)基本上坚守住了生活的信仰和人性的温暖,并顺利完成了对“城市”人(江老师、莉莉等)的“超度”,使他们心悦诚服的洗心革面。这无疑也是乡村文化对城市文化的胜利,在这里,“乡村”扮演了“城市”拯救者的角色,成了“城市”人的道德绿洲和精神家园。同样是对乡村文化的肯定,但对“乡村”的未来和明天的生存影片却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乐观的或悲观的,当我们视“乡村”、“城市”不仅是对立的精神空间而且是对立的社会空间加以审视时,后者可以给我们更多的思索。
【关键词】乡村城市乡村文化城市文化空间城市化
一文本分析:从《和你在一起》谈起
《和你在一起》是陈凯歌2002年的一部非常有影响的作品,讲述了刘小春在北京学琴的经历以及和莉莉、江老师的交往。影片的第一个段落即以舒缓宁静的镜头勾勒了江南小镇美丽恬静的自然风光和热情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了比赛,刘小春来到了繁华的北京,首先进入他视野的是莉莉,在他惊讶、羡慕的主观镜头里我们看到莉莉的奇装异服以及妩媚和。莉莉在影片中的身份是极端“暧昧”的,但不管是“二奶”还是“小姐”,她都是一个缺乏真情、金钱至上而良心未泯的享乐主义者。但在和刘小春接触的过程中她的言行却逐渐的发生变化,当得知小春卖了小提琴给她买那件大衣的时候,这种别人对她从未有过的好,给她内心以强烈的震撼。在影片最后她到火车站送行时,已经是一位穿着朴素、温文尔雅的“良家妇女”形象。江老师也是如此,他生活邋遢、自命清高、与社会格格不入,有时候还爱沾小便宜,但却有着对艺术纯洁的炽热之心。这样一个复杂的矛盾体在和小春、刘成相处的过程中打开了封闭已旧的心门。在最后一次给小春上课时,他换了一身新衣服,整理了头发,温暖的阳光从窗外照在他的肩上,他最终抛弃了过去的生活,展露了自信的笑容。
毫无疑问是小春改善了莉莉、江老师的精神生态环境,让他们的人生观发生的变化。但是如果我们没有忘记影片开始描绘的美丽的江南小镇,就不应该忽视刘小春身上“外来者”的文化胎记,他的天真与淳朴浸润着江南乡村的宁静与和谐,莉莉的漂泊、江老师的孤僻则与这个喧嚣的城市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这座城市里,小春就是那个“天使”,“天堂”是“黑暗”的,而小春是光明的,“城市”是黑暗的,而“乡村”是光明的。这是导演有意为之,如果说是音乐沟通了他们的心灵,那这音乐也是来自乡村的音乐、感恩的音乐,而不是为了比赛、为了得奖演奏的音乐。所以当莉莉、江老师向小春报以深情的微笑的一刻,是他们自己、更是他们背后的文化向小春、更是向那个美丽和谐的乡村文化表达着感谢并主动靠拢。另外,乡村文化对城市文化的胜利在小春身上也体现的非常明显——在最后的时刻,他放弃了“成功”的机会而选择了和父亲在一起、和“乡村”在一起,他用行动证明没有被这个城市同化。
在这部影片中有两个不同的物理空间——“乡村”(江南小镇)和“城市”(北京),来自两个空间的人裹挟着迥异的文化气息和精神空间,在交往的过程中,来自“乡村”的人对“城市”中的人施加了积极的影响,使其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和文化的身份。《和你在一起》在“城市”与“乡村”的碰撞中选择后者的价值取向在很多影片中存在着,典型的有《求求你表扬我》、《天下无贼》、《洗澡》。
《求求你表扬我》是黄建新最近导演的一部颇具内涵和寓意的新片,故事主要发生在杨胜利、杨红旗、古国歌和欧阳花四人之间。杨胜利是早年的劳模,奖状贴了满满一墙,特写镜头下从奖状上我们看到了的头像,那是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标志。老人每年都有一部分补助,但他全捐了,现在得了重病,为了不给国家浪费钱,坚决不治疗,唯一的愿望是儿子杨红旗能受一次表扬。为了满足父亲的愿望,憨厚执着的杨红旗到报社找到记者古国歌,说自己曾经救过一个叫欧阳花的女大学生,就在她要被人的时候,要求在报纸上登报表扬他。但古国歌在调查青春漂亮的欧阳花时,她却否认了这件事,并且称杨红旗在诬陷她。就这样,杨胜利老人走了,他没有看到儿子被人表扬。后来证明是欧阳花在撒谎,但在古国歌面前她为自己做了这样的辩护:“为什么死死的缠着这件事情不放?……一个表扬就真的那么重要吗?就为了一个表扬,就为了一份虚荣,你们毁掉的是我的一生!难道你们不知道吗?”这时“已经分不清对错”的古国歌放弃了记者之一职业,来到北京。有一天在街上他“遇到”了已经失踪的杨红旗推着他“去世”的父亲杨胜利,他们相视一笑,这一笑使古国歌悲凉的心灵无比温暖起来。
影片中,杨红旗与杨胜利是来自“乡村”的,杨红旗老实憨厚、体贴孝顺,杨胜利一生奉献、不图回报,“什么时候这墙上能有一张奖状是你的,爸也就心满意足了”——渴盼儿子被人肯定是他最后的要求。古国歌、欧阳花都是城市中人,我们不能肯定欧阳花最后的道歉有多少的诚意,但古国歌的彷徨足可以说明他受的冲击之大,从其最后的微笑中可以读出在邂逅杨胜利——这一死而复生的乡土文化后洋溢的幸福。“胜利”、“红旗”、“国歌”试图要把我们领入仿佛很久远的时代。
《天下无贼》是冯小刚2004年的一部影片,具有商业片的所有元素。片中的王丽是一个惯偷,但因为怀上了孩子,母性的本能让她有了悬崖勒马的冲动。在其自我救赎的过程中,来自河北一大山里没有父母的傻根无疑是重要的角色和力量。他坚信——狼都没有伤过俺,人会害俺?人怎么比狼还坏?”正是他的毫无戒心,使本来已有悔意的王丽找到了人性回归的扶梯。在这里我们固然无法武断的认定王丽、王薄的所为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城市”的影响,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导演选择了一个来自“乡村”的,正如他的名字——傻根一样充满着近乎原始的美德和憧憬的人来帮助王丽实现灵魂的涅槃,同时帮助导演完成这次叙事,这选择本身即是对“乡村”的肯定,因为他(导演或者王丽)无法从“城市”中找到拯救的力量。在冯小刚的影片中,这种力量除了在《天下无贼》显现,还出现在《手机》里——严守一的奶奶。
《洗澡》是张扬1999年的一部作品,“父亲”老刘长年累月的开着澡堂,他坚信澡堂不仅能洗干净身体,还能洗干净灵魂。多年未回家的大明因为误会从深圳——最具商业气息的城市赶来。父子两人最初的关系是冷漠的、紧张的,大明不赞成父亲开澡堂,而且本人也只洗淋浴。不想老刘犯病,大明只有留下来照管澡堂,正是从这时起大明才真正开始接触洗澡,开始了解父亲,思想慢慢发生了转变。老刘在水中怡然离去,澡堂也被推倒了,不久就会有商业区在这里建起来。影片其实叙述了一个父与子的故事,充满古典意味的父亲是传统人情、亲情的化身,他的澡堂为人们提供了吐纳众生的暖气融融的大家园;长子大明则是离家出走、下海经商的现代城市生活方式的符号指代,他最初对父亲“洗澡业”的拒绝既是对父亲的背叛也是对“乡村”的背叛。当儿子在父亲的教育下蟠然醒悟之后继承父亲的精神遗产,我们于是看到乡村文化最终冲破了大明——城市符号所意指的城市文化的堤岸。
与以上有着同样的精神文化指向的影片还有很多,比如《天上草原》(塞夫、麦丽丝导演,2002年)、《我的父亲母亲》(张艺谋导演,1999年)、《玻璃是透明的》(夏刚导演,1999年)、《美丽新世界》(施润玖导演,1999年)、《那山那人那狗》(霍建起导演,1998年)等。
二两种态度:满怀希望和“老人”的离去
在这些影片中都存在着“乡村”与“城市”的二元对立,尽管有些影片的“乡村”没有直接出场,比如《天下无贼》、《美丽新世界》、《玻璃是透明的》等,像《天上草原》中的“城市”也没有通过镜头得到影像化的显现,但它们在意义的层面上没有缺席,仅仅是隐身而已,这种隐身与置换有时候是艺术因素与非艺术因素相互妥协的策略。总之,乡村文化在与城市文化的邂逅中,带来的“乡村”气息让城市面貌为之一新,“乡村”成了他们精神的绿洲和道德的皈依。在影片中导演都对乡村文化表现出向往和留恋,给以肯定和讴歌,但在这一共同的旗帜下,他们对“乡村”的未来和明天的生存却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乐观的或悲观的,从影片中我们能读出导演或兴奋、或沉重、或发现希望、或看到绝望的不同的表情。
《和你在一起》是一部充满希望的影片,小春在北京经历了成长的阵痛,在得知自己的真实身份后依然在人生“成功”与“幸福”的十字路口上决绝的选择了后者。影片以慢镜头来铭记小春和父亲击掌相庆的那一瞬间,来铭记莉莉和江老师朴素的穿戴和温馨的笑容,加上周围被感染的群众,这一“大联欢”的画面赢得了大家的热泪,也温暖着大家的心房。导演对刘小春的回归,对莉莉、江老师的转变给予了积极的肯定,也为乡村文化的明天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蓝图。影片《天下无贼》中,傻根荡涤了王丽、王薄的贼性,唤回了他们的人性,为了让他活在天下无贼的梦里王薄甚至牺牲了生命。但傻根活了下来,他依然活在他的梦里,坚守他的信仰,继续感染着身边的人。
除了《和你在一起》、《天下无贼》,希望的曙光还在《天上草原》、《玻璃是透明的》等影片中闪烁。同时,在对待乡村文化的前景上还有另外一种忧虑的声音,在这一些影片中,有着非常典型的一个原型意象——“老人”及其离去。“老人”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文化积淀,他们作为家中的长者在特定的象征化语境中也就成为某一文化存在的证明,在他们身上集中了乡村文化的精神气质,有着传统道德发出的人性呼唤,是一种权威和向心力,他们的离去,无疑也是一种终结,他们的死给影片蒙上了悲凉的色彩。
《求求你表扬我》中的杨胜利老人是最典型的,他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也是一个时代的寄托,其淳朴的爱国情怀和对儿子的朴素要求让古国歌、也让观众唏嘘不已,但他坚守的这种信念在崇尚个性和自我的欧阳花那里轻而易举的就被“解构”掉了——“一个表扬就真的那么重要吗?就为了一个表扬,就为了一份虚荣,你们毁掉的是我的一生!难道你们不知道吗?”导演让杨胜利死而复生,给古国歌一次想象性的抚慰和心灵忏悔的机会,但这个美丽的空想无疑“以乐景写哀”更添了影片的悲凉。他的死带走了所有的印有头像的奖状,带走了一个众人渴望奖状、渴望为别人着想并被别人肯定的时代,一种迥异于城市天空的心灵空间。《洗澡》中的老刘视开澡堂为最幸福的职业,在这里,青年人重归正途,家庭和睦如初,老人得享天伦之乐。他是澡堂最坚定的守卫者,也是澡堂这一传统文化的坚定守卫者,尽管他最后的人生旅途改变了大明的人生航向,但这却阻挡不住澡堂的灭亡,阻挡不住城市的扩张。当这一澡堂消失的时候,与之相伴随的精神空间和文化空间也就一并消散在城市的上空,大明的转变固然给乡村文化以希望,但我们同时感觉到这希望在商业浪潮面前的无力和渺茫。《手机》中严守一的“奶奶”也是意义深沉的符码。她一直生活在老家里,是严守一的牵挂,而她对严守一的嘱托更深沉。她知道费墨胸闷,就托人给他捎了红枣,说“枣能补心”,费墨说:“这枣吃下去,责任很大。”就是这位让人感觉到“责任”的老人还是去世了。
综观这两种态度,同样是在对乡村文化的肯定的前提下,后者比前者多了忧虑,也多了思索。它在给我们营造温馨美丽的影像家园的时候,并没有回避改革带来的阵痛和生存的创伤。特别是《求求你表扬我》这部影片中,出现的矛盾冲突已经升级到一种仇恨的种子。
电影是要给观众营造一个美丽的梦并帮其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们都成功的做到了这一点。但现实主义的影片不是孤立的存在,作为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它们拨动的应该是社会上最敏锐的那根神经,尤其是有一定票房收益和社会影响力的影片。但当观众都心甘情愿并理所当然的认同它所给定的价值取向时,特别是当我们将乡村——城市作为社会空间来思索的时候,后一种态度——对乡村文化前景的忧虑更应该引起我们的回味和沉思。
篇8
在长期的社会认知习惯中,农民工一直被视为弱势群体,而女性农民工由于其性别等因素,更是兼具农民、工人、女性三重弱者身份的特殊群体。在城市中生存,她们除了要与男性农民工一样承担着劳动的艰辛、竞争的压力和社会保障方面的后顾之忧之外,还面临着城市社会的排斥和性别歧视的压力以及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困惑。
1.精神文化生活方式比较单一
精神文化生活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女性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方式比较枯燥单调。在关于“闲暇时间主要做什么”的问题回答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看电影或电视、睡觉和听音乐,其中有146个人选择了看电影或电视,占调研人数的47.1%。在关于“学习知识、获取信息、提升技能的主要渠道”的问题回答中,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电视和网络,其中136人选择了电视,占调研人数的43.87%。可见,女性农民工的业余文化生活方式比较单调。尽管她们常年在城市生活,但生活观念仍然跟不上城市快速发展的步伐,其娱乐生活方式也没有城市人丰富多彩,只能选择传统的电影电视来打发时间。但她们已经意识到精神文化生活的单一,因此在关于“希望参加哪些有组织的文化活动”的问题回答时,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爬山、旅游等户外活动,看电影、看演出以及参加知识技能培训等,还有一部分人选择通过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和参加文体类比赛等来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这表明女性农民工群体对自身能力的提升以及眼界的开阔是有强烈诉求的。
2.精神文化生活能力受到限制
女性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既与她们长期的生活观念、心理习惯有关,也与自身消费能力有关,而且消费能力还起关键性和决定性作用。一是受到工作时间的限制,被调查的女性农民工,每天工作时间基本都在8小时以上,其中有168人选择了8—10小时,占调研人数的54.19%。每周休假时间也基本都在一天以内,有103人选择了1天,占调研人数的33.23%,还有94人选择了“没有休假”,占调研人数的30.32%。可见,大多数女性农民工长期处于高负荷运转状态,其工作强度相对较大,休息时间难以得到保证,其业余文化生活也就难以丰富,只能是简单的传统的看电视、上网和睡觉。二是受到经济收入的限制,由于女性农民工从事的大多是服务行业的工作,而且基本都是社会最底层的职业,因此工资收入并不高,平均月收入大约在2000—4000元之间,这些收入除了要维持个人日常开支外,他们还希望有节余和存款,以供寄回老家贴补家用或者用于子女的教育,因此尽管所生活的城市也提供有电影院、文化馆、图书馆以及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娱乐场所,但女性农民工参与的机会不多,很少有高消费的文化追求。据调查,女性农民工每月用于文化消费的开支只占生活开支的一小部分,平均在11—30元之间,而且主要用途还是上网、购买报纸杂志和支付手机娱乐文化功能费用,对于购买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以及纪念馆的门票等开支很少。其经济收入成为影响其文化消费的重要因素。
3.心理健康问题的疏解渠道不甚畅通
“积极乐观、自足的心态与心理矛盾冲突并存,精神压力较大。女性农民工进入城市后,面对的不仅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而且相比较男性农民工来说,女性农民工面临着就业门路窄,劳动时间长,收入偏低,工作条件较差等诸多实际困难,心理困扰也随之而来。不少女性农民工存在自卑、失落、压抑和缺乏归属感等负面心理问题。”女性农民工由于性别和生理因素,再加上缺乏相关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所从事的职业多集中在服务行业,技术含量较低,在社会上难以受到尊重和重用,找不到城市生活的归属感和自我存在的价值感,往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而一旦出现心理问题,很多人不能通过有效合理的途径来解决。如在关于“当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时倾向于用哪种方法缓解压力”的问题调查中,有35.16%的人选择了“看电影或电视”,29.35%的人选择了“听音乐”,而只有1%的人选择了“加入某社团组织寻求帮助”。这说明在出现心理问题或负面情绪时,大部分女性农民工持消极态度,保持沉默,任由情绪的发展,舒缓心理压力和精神问题的渠道不甚畅通,甚至这种不利影响还会波及到家庭成员和社会层面,阻碍了家庭的幸福与和谐社会的进步发展。
二、丰富女性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对策和建议
“文化权益是精神权益,与物质权益相对应。文化权益状况彰显着权益享有和权益保障的完整性。”女性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状况,不仅影响着当前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及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影响着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和祖国未来的繁荣兴盛。因此,应重视女性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劳动和创造,积极提供条件来满足和丰富她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以平等、尊重和人性关怀关注她们的精神文化权益。
1.政府部门要努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在丰富女性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方面,政府应起到主导作用,这是构建女性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保障长效机制的关键。一要完善相关政策,既能维护女性农民工合法的收入权益,为精神文化生活提供经济支撑和物质支持,又能切实保障女性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权益,拓展精神文化生活空间;二是改善文化基础设施,“文化基础设施是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传播先进文化的物质载体。”大力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如图书馆、博物馆、阅览室、电影院和休闲娱乐中心建设,为女性农民工参加适合自身特点的文化活动提供便利条件,同时加大文化基础设施的开放力度,实行门票减免政策,能有效解除女性农民工广泛参与文化活动的后顾之忧;三是发挥妇联等基层组织作用,针对女性农民工自身性别和心理特点,扩大妇联等基层组织建设的覆盖面,让女性农民工在遇到生活难题和心理障碍时,能及时找到心灵避难的港湾,能切实感受到妇女组织的关怀,从而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到城市文化生活中来。
2.用工单位要积极提供职工文化生活保障
女性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匮乏,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用工单位的高度重视,“在推动这项工作的过程中,农民工的用人单位应主动发挥职责,采取有效措施,在精神文化活动方面关心农民工,考虑到保护农民工权益的实际需要。”用工单位在解决女性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应积极作为,主动担当。一要保障女性农民工参与精神文化活动的经费,尽量提高女性农民工的经济收入,在保证物质生活质量基础上有能力参加精神文化活动,在享受社会物质成果的基础上充分享受精神文化发展成果;二要保障女性农民工参与精神文化活动的时间。用工单位应尽量减少女性农民工的加班时间,降低女性农民工的工作强度,让她们在工作之余有时间有精力参加精神文化活动,从而有效缓解精神和心理压力;三要积极营造企业文化氛围,针对女性农民工的性别、年龄、职业以及消费水平等特点,用工单位应形式多样地组织一些适合她们身心健康的文娱活动,比如文艺演出、广场晚会、职工联欢、体育健身、户外旅游等,积极营造企业文化氛围,让她们在活动参与中充分享受城市文化的熏陶,增强对企业和城市文明的认同感,有效融入城市文化生活。
3.女性农民工要主动融入城市文化生活
篇9
1.1文化活动组织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一方面,我局组织文化活动主要按照惯例推进,但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人们生活要求不断提高,离退休服务管理工作的复杂程度也在不断提升,一些基础规章制度已不具备当前管理要求的时效性,应当及时修订。另一方面,老年大学的建设与发展已成为当前离退休职工文化活动开展的主阵地之一,由于老同志入学的基础不同,开设课程都需要设置入门、初、中、高级班,而这与我们实际的教学环境、设施设备相冲突,为了满足大多数学员的进度,导致部分学员流失。此外,一些团体协会的门槛要求必须是离休职工,而协会的结构、活动的开展与离休职工普遍进入“双高期”的矛盾日益凸显,导致协会缺乏生命力。
1.2文化活动内容相对单调
老同志队伍的数量、结构不断发生变化,文化活动需求不断提高,过去传统的专题学习、主题参观、运动会、征文等固套的活动项目与离退休职工日益高涨的活动热情不相匹配,我们应当新形势、新特点,创新活动形式,满足广大离退休职工的文化活动需求,满足他们的参与热情。
1.3现有活动场所条件不能满足离退休职工活动需求
近年来,退休人员数量增幅明显,据统计,我局离退休职工总人数由去年的37635人到今年的40332人,增幅达到6.7%,尤其是刚退休不久的职工,他们年龄相对较小,参加活动热情很高。2015年4月,我们在全局范围内开展了离退休职工活动组织与实施工作满意度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收回问卷268份。调查结果显示:我局活动室活动在离退休职工活动中频率最高,但由于场地限制、活动项目设置、活动场地服务管理等问题导致离退休职工对活动室活动的满意率相对较低。
2丰富离退休职工精神文化生活的有效途径
不断丰富我局离退休职工精神文化生活,是离退休服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文化养老的重要方法,结合我局离退休工作实际,我认为丰富离退休职工精神文化生活主要有以下实现效途径。
2.1加强基础规章梳理完善
以提高离退休职工活动管理服务质量为目标,细化文化活动管理细则,建立健全活动组织基础规章制度,明确活动参与要求与活动组织规范,形成长效机制,明确目标职责,抓好工作落实。
2.2加强活动场所建设使用
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创造条件、积极投入的原则,不断改善活动室条件,规范日常管理。以整治设施设备为基础,加强对管辖范围内的离退休职工活动室进行电线路维修、房屋粉刷、活动器具更新等项目的整治修缮。把加强离退休职工活动场所建设作为民心工程,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协调,拓建离退休职工活动场所,丰富活动内容。
2.3加强老年大学建设管理
加强老年大学规范化建设、制度化管理,使老年大学逐步发展成为全局老同志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课堂。积极组建高素质、高水准的教师队伍,努力把专业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热心老年教育事业的人才吸收到教师队伍中来。以丰富专业学科为根本,及时了解离退休职工的所想所需,筹建开设相关课程,为他们提供学习机会。要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创新教学方法,加强设备配置、扩大招生规模,增强老年大学的创新力、吸引力和生命力。
2.4加强主题活动教育引领
根据形势发展要求,结合老同志实际情况,通过组织开展座谈、参观、征文、诗歌朗诵等形式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引导老同志继续保持“学习不断、思想常新、理想永存”的优良传统与作风,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以实际行动积极支持铁路的改革发展。以创新活动形式为载体,规划出活动周期短、危险系数低、贴近离退休职工生活、满足离退休职工关心企业情怀的主题活动形式,加强宣传引导教育,让老同志共享铁路发展成果,积极传递正能量。
2.5加强协会社团组织交流
篇10
关键词:和而不同;吴文化;和谐
中图分类号:K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0-0048-02
一、孔子“和而不同”观的提出
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他奔波汲汲以求,无非是为了据乱世,开太平,这是他最高的政治目标和社会理想。谭嗣同曾说过:“孔子虽当据乱之世,而黜古学,改今制,托词寄义与升平、太平,未尚不三致意焉。”(《仁学》)
为实现其政治目标和社会理想,孔子进行了艰辛的思想探索,构建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孔子认为礼乐是华夏族从野蛮进入文明社会的成果,礼乐的存亡就是国家的兴亡,礼乐的变易就是历史的变革,并总结出因(继承)、损(减损)、益(增益)三大礼乐文明发展演变的规律。 “仁”是孔子思想中最富有创造性的观念,是他本诸人性,针对现实,立足社会,以人为本提出的一个综合性很强,包容力很大的新观念,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影响中国历史文化达两千余年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然而,从孔子当时所处的时代来看,社会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纵横交织,上述任一观念均不足以救世,故他提出了“和而不同”的思想。“和”的观念在中国很早就有了,它最初根植于中国早期农耕文明之中,与早期人们的物质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朱熹注:“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尹氏曰: “君子尚义,故有不同。小人尚利,安得而和?”这里实质上提出了一个普遍的价值原则――和而不同。“和”就是保持多样化前提下的统一、和谐,“同”则是单一的、片面的强求一律。自然应该追求“和”而摈弃“同”。 “和而不同”才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基础观念。①
二、吴文化的源起
吴文化就是中国文化中延续时间最长、保存最为完整、内涵最为丰富的地区文化之一。吴文化的产生是本土先吴文化与中原商周文化融和的结果,而且这种融和以一种和谐的方式进行。长子泰伯婚后无子女,三弟有子昌(即周文王)。父暗示王位传季历,日后传孙昌。长子泰伯和二弟仲雍带领一支人马迅速南下,直抵太湖北部无锡梅里,在梅里造墙建城,定为国都,号称句吴。泰伯将中原文化带到吴地,《左传・哀公七 年》讲:“泰伯,端委以至周礼”,泰伯刚入吴,穿着周族的衣服,戴着周族的帽子,推行周族的礼制,并把黄河流域的生产陶瓷、冶炼青铜器等先进技术传授给当地百姓,将吴地的文化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泰伯率领当地人民发展经济,兴修水利,开凿了“伯渎河”。梅里原为“荆蛮之地”,百姓的习俗与中原不一样,人人剪短了头发,身上绘了花纹,所谓“断发纹身”。泰伯并不是靠武力征服吴地,而是靠教化,靠功勋而得到百姓的爱戴,百姓“归之千余家”。后来,泰伯闻父病重,与弟北上探望,后又返回梅里。古公父病亡,泰伯、仲雍兄弟返岐奔丧,把王位继承权让位于三弟季历后,又带孝返回梅里。当弟季历为殷朝第29代商王太丁杀害后,泰伯再次让位于姬昌(周文王)。②
如前所述,泰伯、仲雍来到吴地之后,“断发纹身”,主动接受先吴文化的影响,这是一种和谐;而“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这又是一种和谐。不难发现,吴文化自发生始,就深深埋下了和谐的种子,和谐文化是吴文化的基本属性。由此分析,我们发现,孔子的“和而不同”观主张的思想与吴文化自发源所具有的和谐文化十分的吻合。那么,这两种思想随着历史的变迁,又是通过怎样的方式结合,并且发展呢?本文作者主要从有以下两方面来谈,一方面是和谐思想所表现的谦让品德演化成为吴地人民个性化的心理修为上的一种文化品质,哺育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在这片土地上创造辉煌的业绩。另一方面是吴文化的内心精神演绎着孔子“和而不同”观里的核心思想,通过自我实现而确认的自我价值,以自我的谦让来维护与他人的和谐关系。这使吴地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三、心理修为上的文化品质
泰伯为吴文化形成作出了巨大贡献,孔子非常赞赏他的谦让品德,说:“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论语・泰伯》)泰伯的美德影响到他的子孙后代,出现了季札三让王位的感人事迹。吴王代代相传,传到第19世寿梦,生有4个儿子,名诸樊、余祭、夷昧、季札。寿梦将死时,认为季札最贤,要传位给他,季札不受。寿梦死后,由诸樊代行国政,三位兄长都一致表示要季札当吴王,季札再度推辞。后来,诸樊死,传位给余祭;余祭死,传位给夷昧;夷昧死,又要传位给季札。季札最后还是没有接受,逃到了延陵(即武进县)。孔子对他的这种品德极为赞赏,在他的墓上题了10个字:“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
据此这种思想的结合,成为了吴地人民延续的文化脉络,而随着历史的演化成为吴地人民个性化的心理修为上的一种文化品质。德者,仁也。仁者,爱也。而仁爱又以谦让和与人和谐相处为基础。吴文化的始祖泰伯的“让德” 开创了吴地这一良好的社会风尚。泰伯奔吴,一是在功名利禄上体现了高风亮节的“礼让”;二是“断发纹身”表现出与吴地先民在文化风俗上的“和谐”。《论语・学而》日:“礼之用,和为贵。”指出“和”是礼的最为重要的作用。 由此可见,“和”是“礼”的内在基础,“礼”是“和”的外在表现。有“和”、有“礼”,是为德。在内倾之德的基础上,“德”还有一种外在形式,这便是儒家文化所倡导的“达则兼济”,“外圣而王”,治国平天下。明代的东林学人读书不忘国家,表现出他们对天下苍生的人文关怀,对开启未来事业的雄心大志。尚德之风,作为吴人在思想上的追求,千百年来,曾经哺育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他们明德笃志,锐意开拓,执着创业,在吴地这块热土上创造出辉煌的业绩。
四、自我实现而确认的自我价值
孔子的和而不同思想,体现的是由肯定自我实现而确认的个体价值,孔子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就是对其自身的“为己”,即自我实现的过程的叙述。这里强调自我实现主要取决于自身能力和智慧的发挥。自我实现同时又是拒斥世俗的同化, 在尘世的喧嚣中保持自我的过程。③ 《微子》记载两位“ 避世之士” 对无力改变世俗的混浊而愤慨不已“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而谁以易之”于是, 他们希望孔子也加入其行列。孔子则不为所动, 用前引的“ 鸟兽不可与同群”这段话来回答。显然,孔子认为自我也许无力改变世俗的混浊, 但却有力量在世俗的污泥浊水中卓然挺立, 因此无需由于不能廓清世俗的污混而遁世。他那种“ 知其不可而为之” 《宪问》的精神, 也同样体现了这样的思想不沉沦于世俗而泯灭自我。这里强调自我实现是由自身的力量来左右的。概括上述两个方面, 孔子把自我实现看作是自我展示和发现其内在能力和力量的过程。这就从自我的能力和力量方面确认了个体的价值。
就自我和他人的关系而言, 孔子肯定了自我不依附于他人的独立人格, 从而确认了个体的价值。孔子提出“ 君子求诸己, 小人求诸人” 《卫灵公》。所谓“ 求诸己” 和“ 求诸人”分别包含着这样的意思一切听命于自我的意志和完全受制于他人的意志。孔子以“ 求诸己”来否定“ 求诸人” , 就从正面肯定了自我的意志是独立的。他又提出“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自我的意志是任何他人所不能强迫改变的。这同样表达了自我具有独立的意志。意志独立是独立人格的基本特征。④因此, 孔子正是通过赋予自我以独立意志而使其有独立人格的属性, 由此映现了对个体价值的确认。
再看发展到现今的吴文化,吴地人民的创造能力也由肯定自我实现而确认的个体价值。他们通过创造财富所获得的自我实现主要取决于自身能力和智慧的发挥。吴文化不仅有园林胜迹、古城名镇、街坊名居、丝绸刺绣等物质文化,也有昆曲、评弹、苏剧、吴门画派等艺术文化,还有兼容并取、开拓创新、尊师重教、勤奋坚韧、经世致用、刚柔并济等儒家的人文精神传统。文化上表现出小巧精细、柔和淡远、雅致秀丽、灵动飘逸等地区特点。吴地人民温文儒雅,他们不与别人展开激烈的竞争,亦不将自我依附于他人的人格,他们通过赋予自我以独立意志而使其有独立人格。他们正是以自我的谦让来维护和他人的和谐关系。可以说,吴文化正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演绎着孔子“和而不同”观。
注释:
①马维英. “和”更要“和而不同”―全面理解中华民族的“和”文化[J].学理论.2008(18).
②沈嘉荣.中华文化与吴文化[J].江海学刊.1997(03).
③④陈卫平.“和而不同”:孔子的群己之辩[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04).
参考文献:
[1]陈卫平.“和而不同”:孔子的群己之辩[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04).
[2]陈伯海.吴文化知识丛书(第三辑序言)[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王霄凌.论孔子“和而不同”思想中的和谐智慧[J].济南大学学报.2007(01).
[4]马维英.“和”更要“和而不同”―全面理解中华民族的“和”文化[J].学理论.20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