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4 16:00: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技术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出发,应用系统论基本原理对高职教学改革作了初步探讨,并以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为例,具体论述了系统化教学在实践中的应用,最后就此教学模式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思考。
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与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在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发展需要的条件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从它的诞生之日起就决定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传统的普通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有显著的不同。普通高等教育的特点是它的学科性,注重学科理论的深度性,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及知识基础的宽厚性,其培养目标是中高层次的管理人员或具有发展潜力的研究型人才,因此普通高等教育模式更加强调理论性,以理论教学为主体,辅以实践。中等职业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岗前培训教育,技术含量低,强调操作性,不要求理论知识,其培养目标是一线熟练工人。这在经济不发达,工业企业技术含量低的时代,还是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席卷世界每个角落,中等职业教育已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另一角度来说,根据传统的二八定律,能够做中高级管理层或研究型的人才毕竟是社会中的少数,而一个社会的发展最终依靠的还是最广泛的劳动者,因此不管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普通高等教育都不能满足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需要。要想加速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实现大众化的高等教育,而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实践型、技术应用型、职业代表型的高等教育,其突出特点是既有高等教育的学科理论教育(相对要求低一些),又具有职业岗位的技术、技能教育,它的培养目标是从事技术含量较高的一线技术工作或中低层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具有职业资格的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自身的规律、特点及培养目标,决定了这一层次或领域内的教育,必然不同于传统的普通高等教育或中等职业教育,它要求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来满足其发展的需要。
二、系统化教学的涵义和特征
处在一定环境之中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部分(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确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我们称为系统。系统的功能是接受信息、能量、物质进行处理加工,产生信息、物质、能量,即系统的输入和输出。如新生从入学到毕业就业整个过程即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系统是分层次的。每一层次都可以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它又是上一系统的子系统,系统可分为子系统,次子系统等。以上图为例,我们可以将学校教育看成是教育系统的子系统,再向下划分,教学系统又是学校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教育系统研究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论文格式,涉及范围非常广泛,本文主要针对的是教学系统,即探讨如何将系统论中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应用到教学过程中,研究教学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结构,最终实现系统化的教学模式。系统论的核心是整体观。它的思想是把研究对象当作一个系统来对待,看到其中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且从整体的角度来协调好这种关系,使系统在我们所要求的某种性能指标上达到最佳状态。将这一基本理论应用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上,笔者认为我们首先应该打破传统教学中的条块分割,树立整体观念。第一,课程之间的条块分割。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不同的课程往往由不同的教师来承担,而教师之间缺乏充分的交流与沟通,因此容易造成即使是同一专业各门课程知识之间的断裂,而恰恰高职教育不象普通高等教育那样可以在某一专业方向进行研究,高职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或技能,可能这些学生对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知识了解得并不深入,但他们必须学会如何将这些有限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这是将来职业的要求。既然如此,那么我们的教育模式或方式就必须起到这样的引导作用,从整体的、系统的角度进行课程的设计。第二,教学环节和实践环节的条块分割。高职教育培养的不仅是具有一定学科理论知识,更要具有较强的职业岗位技术、技能的人才。也就是说,高职教育更加注重实践性,它培养的是能够胜任生产、管理一线岗位需要的实践技能强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而我们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环节和实践环节方面往往是脱节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方面有两种基本方式,其一,在每半学期期末,就某一课程进行短时集中实习。如学完《前厅与客房服务与管理》后,实习两周;其二,毕业前半学期,进行较长时期(一般为半学期,3至4个月)集中实习。当然这两种方式都各有优点,能够较集中地应用所学过的知识,适用于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如《前厅与客房服务》、《餐饮实务》等;但对于一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如原理性课程《管理学原理》、《旅行社管理》等,采用以上两种方式就不易使学生掌握,往往在短期或较长期的实习过程中学生很难感触得到。对于这样的课程,我们可以使用新的系统化的教学模式,将原理与实践通过科学的课程设计有机地联系起来。将教与训揉和在一起,随时随地地引发学生的思考,强化参与,提高动手能力,减少教学环节与实践环节的分割。系统论认为,构成整体的各个层次和部分不是偶然地堆积在一起,而是依一定规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整体功能大于系统各部分功能之和。系统化教学的特征就是将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或课程之间的关系,甚至某一课题项目(作业)进行逻辑分析与系统设计,建立模型,最大程度上发挥各要素的功能,同时建立信息反馈系统,根据学生(在校的,毕业生及潜在生源)的反馈信息,不断进行调整,使结构在动态上保持最优化,最终实现系统的整体功能。
三、系统化教学的应用
教学系统是一个非常庞杂的系统,涉及到的要素非常繁多,虽然大系统与小系统之间有一定的区别,但它们所应用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是一致的。因此,为了便于理解与论述,笔者以教学系统中最小一级的次子系统———课程设计为例进行分析。系统分析如,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课程设计。《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是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核心课,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旅行社经营与管理的基本理论及方法,如旅行社的设立、旅行社产品开发、旅行社的主要业务、财务管理等。这门课的理论性较强,不易操作,因此单纯依靠短期集中实习学生很难掌握。笔者认为,对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重点应是激发学生的思考,不要老师讲一遍,学生听一遍就过了,要通过学生的自主思考,真正地理解,并在一定程度上(如给定条件下)能够应用,通过课题项目(作业)的设计,将教与习有机地联系起来。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比较又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该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操作性与职业技能性,而且要有更强的人
际交往能力,表达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良好的个人形象。因为该专业学生未来工作的主要环境就是与人相处,这些基本素质与能力是学生未来工作所必备的。而这些素质与能力我们又不能够开设单独的课程来讲解(也不可能单独讲解),这些能力的培养就要依靠平常的训练,教学的引导,这些综合素质可能比实际的理论知识更为重要,这也是我们在进行课题设计时必须要考虑进去的重要因素。《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是在第三学期下半学期开设的课程,此时学生经过一年来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基础理论知识,如《管理学原理》、《旅游公关》、《导游学》、《旅游学概论》等,同时开设了《旅游市场营销学》、《旅游心理学》等。因此,我们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应综合各门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使课程之间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便于学生系统地掌握各种理论知识,并在这样一个作业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或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课题设计《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教材共分九章,除第一章绪论、第九章发展中的中国旅行社外,二至八章分别讲授了旅行社管理的主要问题。笔者根据所讲内容设计了七个课题(见表)。具体运作过程:全班分成两个小组,分别代表两家旅行社,每个课题都要先做小组讨论(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然后开新闻会,宣布讨论成果。评分内容及标准如下:①组织协调/团队合作(30分);②阐述问题(语言表达、逻辑思维、所学知识的运用与扩充)(60分);③个人形象(10分);附加:提问准确恰当(1~5分)。信息反馈系统论认为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系统是动态系统,系统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要想保持结构的最优化,就必须根据变化进行调整。教学系统也是如此,我们应根据学生(在校的,就业的或潜在的)的反馈信息,灵活调整我们的教学计划,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保持最佳的运行状态。笔者在《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课程设计运行过程中,会对每次课题完成情况进行汇总、总结。一方面,将教师的信息反馈给学生,对学生的作论文格式业情况进行指导;另一方面,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信息调整下次课业,在这一过程中,完成了信息的双向交流,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教学相长。例如在做第一次课题项目时(旅行社组织结构设计),就发现了许多没有预想到的或通过其他方式不可能发现到的问题。如学生对市场宏微观环境的分析出现理解上的混淆,语言表达方式上的不足(习惯以自我为中心,“我不是说了吗?”,“你没有听到”,很少考虑受众),组织结构层次设计问题等等。但更为可喜的是,通过做这样的课题设计,调动了学生的思考积极性,提出的许多问题都是我们当时还未讲过的,可他们已经开始涉及到了并主动地去思考了,如人力资源管理中薪酬制度、激励机制、奖惩机制、目标市场的选择与定位、标准化管理以及财务管理等。这种主动思考打破了传统式的被动接受,既使学生易于掌握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又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激发出创造性的思维,为他们今后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从教师的角度来说,通过这样的课程设计,笔者也发现了自身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忽视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传统教育模式只把学生看成了被动的接受者,教师的任务只是传授知识,而忽略了学生作为个体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师的任务不仅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启迪学生的思维,教授学习的方法,而这正是系统化教学模式的特色。
篇2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欠发达地区陆续承接了国际和国内的一些产业转移,职业技术人才的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了。欠发达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对职业技术人才产生了新的需求:首先是集群式产业转移,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也是批量要求的;其次是承接产业转移将推动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对职业技术人才的专业结构也提出了调整要求,再次承接产业转移将推动当地产业结构升级和企业的技术创新升级,需要提升职业技术人才的素质和能力。[4]
(一)欠发达地区职业技术人才供需状况根据相关网络数据资料统计,2009—2012年中部地区市场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分别0.89、0.96、1.05、1.08,西部地区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分别为0.87、0.95、1.04、1.04。从表1可知,中西部地区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均稳步提升,西部地区较为平稳,说明由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推进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逐步攀升,而职业技术人才供应不足,而且呈现扩大的倾向。从上表可见,中西部较具代表性的几个城市求人倍率均大于1,其中郑州市求人倍率数值最高。(注:求人倍率是某一劳动力市场需求人数与该市场求职人数之比。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比<1,表示劳动力供过于求;=1,表示基本实现了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平衡;>1,表示劳动力供不应求。)比如郑州市的求人倍率为1.49,表示15个岗位只有10个求职者可供选择。
(二)江西省职业技术人才供需过程存在问题原因以江西省职业技术人才为例,江西省职业技术人才供需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人才结构不科学。初级工占比为48.5%,中级工占比为46%,而高级工占比则不足6%;二是年轻的高技能型人才十分匮乏。75%的企业反映30岁以下的技能型人才供给不足或严重不足;三是缺乏有效培训。培训主要靠企业内部进行;四是流动性过大。培训完刚能上手的员工,很快又会流失了,企业为人作嫁,降低了培训的积极性;五是与需求严重脱节,人才难求更难留。对技能有所要求的岗位和高层次管理人才,往往难以求到,即使来了欠发达地区,由于各种外部环境和配套设施的不完善,很多又想方设法离去了。职业技术人才还存在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实际从事工作需要相脱节的问题;[5]六是人才的人事政策配套跟不上。超过一半的被调查企业认为,职业技术人才在生活配套方面存在等诸多问题,例如住房、落户、子女教育等难以得到政策的扶持和解决,在工作方面,则缺乏技术交流和再学习、再培训的机会。
(三)产业升级对职业技术人才供需带来的影响产业转移过程中伴随着经济转型升级,原有的产业结构人才出现严重失衡,使得服务于原转移出来的产业及关闭产业的工人面临失业和再就业的困难,而适合新转移来的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的人才却严重不足。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产业从以前单一的产品生产制造转型为对知识、技术、产品等多方面的综合创新创造,因此要求职业技术人才具有更强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后,对各岗位工作人员的强度要求降低了,对职业人才的要求从原来需具备较多的硬技能向具有更多的软技能转变,对工作人员的脑力劳动能力要求提高,要求知识能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各岗位分工和职责得到进一步明确和强化,各岗位覆盖范围扩大,对工作人员的岗位适应性要求增强。[3]自1999年高考扩招以来,中高职教育生源数量急剧减少,各职业院校之间生源竞争加剧,每年培养的职业技术型人才也相应减少。为适应新的就业环境,大批的产业工人迫切需要更新知识,提升技能,完善能力结构,但现有的职业技术院校却难以满足继续教育的要求。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后,当地各种职业技术人才需求急剧增加,如何构建与区域经济相匹配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何提升职业技术人才的专业能力和技术素养,这些都是职业技术人才培育发展中必须要解决的难题。以上问题的解决将极大地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当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产业转移承接地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一)产业转移承接地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机制分析1.产业转移承接地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投入机制分析。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要以高等和中等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和成人教育机构等多种形式主体并存,采用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和考证培训等多种形式,面向有学习意愿的全体社会成员,建立开放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和运行制度,为人们实现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创造更多的机会。要解决职业技术人才存在的供需矛盾问题,就必须解决好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投入问题。建立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投入和激励机制,一是要加大对现有公办职业院校的投入力度;二是要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促进大型标杆企业和行业协会参与办学;三是对于企业职业技术人才再培训教育建立激励机制,符合一定产业要求和条件的给予适当的扶持和补助;四是要政府对高层次人才激励要加强引导作用。一方面,政府要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进行奖励,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用人单位的奖励和扶持。例如政府可以出台针对当地主导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紧缺的高层次人才的奖励政策,可就高层次人才和引进人才的组织单位实行双向奖励制度,调动双方的积极性。五是通过完善人才市场价格的指导体系,可用于中小企业用人单位和职业人才双方选择的参考标准,通过人才市场价格的指导体系,调节人才市场的供求关系,用市场机制的方式来提高企业经营者对人才观念的更新。[6]2.建立职业技术人才教育的协调管理机制。建立综合性管理协调机构,由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民间团体等共同参与管理,统筹协调当地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方式,探索职业技术院校与企业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多方合作办学,使培育职业人才的管理职能与评价职能相分离的运行机制,转变政府管理方式,由原来多部门分散管理向政府引导、社会多方参与,综合协调管理方向转变,由直接管理变为宏观指导,由上级管理变为优质服务,解决目前存在的职业技术人才供需矛盾、培养统筹协调不力、教育资源分散低效等问题。协调管理机制中最核心的就是通过政府和协会组织搭建平台,要让企业这个主体参与进来,不仅在投入上要参与,在培养过程和人才就业方面也要全方位参与,让企业的投入有回报,所需要的人才有保障,才能让培养机制具有可持续性。3.加强与保障职业技术人才的培育机制。要解决现有职业技术人才瓶颈问题,关键是要保障职业技术人才的培育机制,改变现有落后的技术人才培育方式,加强相应机构培育人才的能力。职业技术人才的培育问题不仅体现在人才的学历教育培养方式,还应体现在职业技术人才的规划指导、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上。一是要改进现行单一的培育模式,推进校、企、行业多方合作,理论与实训相结合,顶岗实习和“订单化”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并举;二是要改革职业技术专业课程的设置,优化和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创新多种教学方式,完善教学评价方式和体系;三是促进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工作内容的有机结合,教学情境与实际工作情境的相统一;四是教学过程与岗位实习实训过程的有效对接,提升职业技术人才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其中贯穿整个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系统模式的主要创新内容,是实行全方位和全程的校企合作,包括前面提到的企业投入机制的合作,核心环节体现在校企合作中的培育环节,后期还有企业信息交互环节和就业环节。虽然企业没有专业人才培养的义务,但如果校企合作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有利于企业长远的发展,就能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进而有利于建立校企合作共赢的运行机制。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合作方可以是多所中高职院校(甚至包括转出区和转入区)和多所企业(亦可包括转出和承接两地同一企业不同分公司),以共赢为原则签署多方合作协议。在合作前提下成立职业技术人才培养工作小组,小组成员以参与合作职业院校的系主任、教研室主任、专业带头人、行业或协会专业人员、合作企业领导、合作企业技术人员为主。[7]参与合作的职业院校可以进行联合招生,交换学习,根据市场需要共同探讨决定专业的设置。职业技术人才培养工作小组根据该地区和该产业的紧缺岗位需求,结合参与职业院校的已有专业设置,共同设计职业人才的培养方案。企业培训部门与合作职业院校教务处在紧缺人才的培养方案指导下,共同制定和完善教学计划,进行课程开发、教材建设、实习方案设定等。[8]鼓励职业院校的教师参加企业相关专业的技术攻克研究,将企业优良文化引进校园和课堂,同时教学质量评估委员会由校企双方共同构成。最后逐步形成院校提供高素质职业人才,合作企业提供实习和就业岗位的人才培养协调运行机制,[7]从而实现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教育内容能够与企业实际需要、培养目标进行无缝对接,实现社会职业技术人才需要与院校职业技术人才供给的一致,达到职业技术人才培养与就业的统一。4.完善职业技术人才的集聚、流动机制。为更好的解决职业技术人才的“用工荒”问题,还应从更宽广的角度考虑职业技术人才的集聚和流动问题。欠发达地区由于各类资源和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现有的吸引人才的能力还不明显,并且已有的留住人才的方式亦不很科学。再由于各类企事业单位用人性质的不一样,现有的人才流动机制亦存在困难。首先,要完善职业人才市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减少职业人才流动的阻碍。在人才流动方面给予宽松的政策环境,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以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下对人才市场的要求。其次,完善人才市场、人才流动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内容应涉及人才的档案管理、户籍管理、社保对接管理等制度。只有完善人才市场的法律制度,才能有效保障人才的合法权益,促进人才市场的健康发展。[9]再次,在完善人才流动机制的基础上,更好地提高欠发达地区职业技术人才集聚机制,主要体现在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两方面,例如制定一些引进人才的优惠和补贴政策,切实解决人才在欠发达地区普遍面临的一些医疗和子女教育等问题。5.建立职业技术人才就业的信息交互机制。良好的信息平台,促进供需双方的了解和达成协议,对于职业技术人才供需矛盾的解决,是非常必要的。建立职业技术人才就业信息交互机制,是指构建职业技术人才的信息交互高速通道。可借助政府机构和社会团体的力量,有效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把信息咨询平台建设的重心放在企业与职业院校毕业生及职业技术人才再就业的内容上来。帮助职业院校毕业生和再就业人员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尽快就业。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为例,由于该地区工业企业是其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因此,该地区对技术工人尤其是熟练技术工人的需求较多。由于该地区就业市场的信息资源平台建设不完善,使得企业与就业人员之间缺乏及时有效的信息沟通,导致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员,毕业生和再就业人员也难以找到合适的岗位就业。[10]无论对于职业院校还是职业技术人才,建立就业信息交互机制能够更有效地推动就业推荐工作的开展。通过该机制,院校能够顺利开展企业与毕业生之间的用工和就业服务工作,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信息交互机制能帮助企业与毕业生之间进行有效对接,学校通过信息交互机制可了解企业的最新需求动态,对职业人才培养方案做出适时适当的调整,毕业时,企业就能招收到满意的就业人员。第二,信息交互机制基于动态数据库,能随供求市场的不断变化而变化,同时,数据库能在短时间内将企业、学校等各方信息整合在一起,具备灵活性、时效性和对称性。第三,信息交互机制能缩短企业和校方沟通的时间,为双方互选降低成本。[10]6.健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机制。充分发挥人才市场的作用,健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机制,为解决职业技术人才供需矛盾起到保障。为企事业单位和职业技术人才提供相应的全方位各类服务,包括企业用工的招聘服务,职业院校的就业服务、职业技术人才的人事档案、相应的职称评聘服务、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社会保障服务等。目前,欠发达地区在人才政策和人事管理方面还存在缺陷,相应的政策主要是针对事业单位和国有单位,难以适应和满足中小民营企业的需要。对于中小民民营企业和从发达地区转移来的新兴行业企业来说,需要更加完善人才信息服务、人才职称评聘、人事档案管理和人才自由流动等职能,当地政府部门须提供更健全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
(二)产业转移承接地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系统模式分析产业转移承接地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系统模式可以概括为,以培养承接区域所需要的中高级应用型职业技术人才为主要任务,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为基本目标,以培养职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12]构建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系统模式的六大模块:以政府、行(企)业为多元投资主体的投入模块;以多部门组建的综合性管理机构为主体的协调管理模块,以职业技术人才培育院校(包括高职院校、中专院校、技工学校及成人职业教育)和行业企业为主体的培育模块、以各地人才市场和人才中介为主体的人才集聚和流动模块,以构建的人才信息平台为主体的信息交互模块,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为主体的就业与社会保障服务模块。其中在职业技术人才培育模块又包括专业建设子系统、教学体系建设子系统、师资队伍建设子系统、教材建设子系统、课题建设子系统和实训基地建设子系统六大方面。
三、承接产业转移视角下的职业技术人才培养创新策略
篇3
1)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2)本工程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为二级,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3)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4)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丙级。5)按照《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确定建筑物分类:丙类。6)防火等级为:一级。4荷载作用取值1)自然条件:基本风压:0.40kN/m2;基本雪压:0.35kN/m2.2)楼(屋)面使用荷载:教室:2.0kN/m2;活动室:4.0kN/m2;盥洗室,卫生间(有蹲坑):2.0(8.0)kN/m2;楼梯、走廊、阳台:3.5kN/m2;上人屋面:2.0kN/m2;不上人屋面:0.5kN/m2;档案室:5kN/m2;库房:5kN/m2。
2地基处理
根据参考地质报告,本场地属于非自重湿陷性场地,地基湿陷等级为Ⅱ类,采用强夯法,消除湿陷提高承载力。计算分析选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编制的《基础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JCCAD2010版。基础采用钢筋混凝土筏板基础或条形基础及独立柱基。
3上部结构设计
1)A,B,C区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D,E,F区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2)结构设计。地震作用按8度0.2g进行计算,抗震措施按8度0.2g进行设计,A,B,C建筑框架的抗震等级为三级,剪力墙抗震等级为二级;D,E,F区框架等级为二级。抗震计算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结构整体分析选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编制的《多层及高层建筑结构空间有限元分析软件》SATWE2010版。采用总刚分析方法,计算结果如下:A区:周期,地震力与振型分析见表1~表3。结构位移:地震力作用下的X方向最大值层间位移角:1/1033;地震力作用下的Y方向最大值层间位移角:1/1213。B区:结构位移:地震力作用下的X方向最大值层间位移角:1/1030;地震力作用下的Y方向最大值层间位移角:1/1212。C区:周期,地震力与振型分析见表7~表9。结构位移:地震力作用下的X方向最大值层间位移角:1/1044;地震力作用下的Y方向最大值层间位移角:1/1045。D区:振动周期见表10。结构位移:地震力作用下的X方向最大值层间位移角:1/710;地震力作用下的Y方向最大值层间位移角:1/605。E区:振动周期见表11。结构位移:地震力作用下的X方向最大值层间位移角:1/551;地震力作用下的Y方向最大值层间位移角:1/601。F区:振动周期见表12。结构位移:地震力作用下的X方向最大值层间位移角:1/628;地震力作用下的Y方向最大值层间位移角:1/623。各项指标均满足规范相应要求。3)最外层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mm):a.基础梁及地下室底板:下部钢筋:有垫层40;无垫层70,上部钢筋40;b.地下室外墙:外侧50,内侧20;c.柱:地下与土壤接触面:防水混凝土50,其余部位25;且不小于纵筋直径;d.梁:室外露天环境35,室内潮湿环境25,其余部位20;且不小于纵筋直径;e.在一类环境下各层楼板、楼梯板为15,梁为20;在二a类环境下各层楼板、楼梯板为20,梁为25;在二b类环境下各层楼板、楼梯板为25,梁为35;f.梁板中预埋管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大于30。4)本工程各部分之间设置抗震缝,主体长度超过规范要求时相应部位设置后浇带,减少混凝土收缩影响。5)材料。混凝土:A,B,C区柱、墙:1层~2层顶为C40;3层~4层顶为C35;5层~6层顶为C30;D,E,F区柱:C30。梁、板:C30。基础:C30。楼梯、女儿墙、雨篷、挑檐、构架等露天构件:C30。圈梁、构造柱:C25。填充墙:±0.000以下采用MU10页岩烧结砖,M10水泥砂浆砌筑,±0.000及以上采用A3.5加气混凝土砌块(容重不大于6kN/m3),M5混合砂浆砌筑。钢筋:采用HPB300级,HRB335级和HRB400级钢筋。
4结语
篇4
关键词:职业技术学校;动漫;专业定位;人才培养
一、引言
动漫画(以下统称为动漫)产业是以人的创意为主要特征的文化内容产业之一,在日美韩等国,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最主要支柱产业之一。我国的影视动画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曾经取得非常骄人的成绩,但却处于有产无业的尴尬境地,动漫教育也一度落后,致使我国的动漫事业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如今,动漫产业被称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动漫市场正如火如荼地快速发展,中国的动画教育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特别是职业技术学校更是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我国国务院有关部委和各省市、城市近年来也纷纷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大力发展动漫产业的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了加速发展动漫产业的热潮。动漫产业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致使各类动漫人才缺口严重。为此,短短几年内,全国已从几所院校发展到四百多所院校(包括高职、高专、职业技术院校)设立动漫设计与制作、数字媒体艺术等有关专业,开展动漫高等教育。不过,在大部分职业技术学校里,动漫专业是一个新的教育课题,学科如何定位?如何发展?职业技术学校的动漫专业教育该如何去做?恐怕这才是制约职业技术学校发展动漫教育的主要问题。
二、中国动漫教育的现状分析
中国的动漫教育不容乐观。首先是国人在观念上应该提高认识。在我国,很多人认为“动画片是给孩子看的,动画片只是教育孩子的”,较少有人认识到动画是全民的娱乐。20多年前的中国人更是很难想象“动画是产业”的说法。在当时,很多学校对动漫这个东西采取了回避或者限制的态度。更有甚者,有些学校公然让学生搞“告别动漫”签字活动,以不影响学生的学习。虽然我国曾生产出很多世界上著名的动画大片,如《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并没有真正形成产业规模,甚至有些知识产权惨遭流失。而今,动漫已经发展为产业,它将为我们带来庞大的经济效益,这已成为所有业内人士和政府部门的共识。
其次,从国际上来看动漫产业对我国动漫产业的影响:目前的国际动漫产业,欧、美、日、韩呈争先态势。在英国,动漫产业是它的第一大产业;美国的影视动画、网络游戏业已经成为超过好莱坞电影业而成为全美最大的娱乐产业;日本动画业年产值在国民经济中位列前茅,动画产品出口额已然超过钢铁产业;韩国网络游戏业成为韩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一项调查显示,国外出品的漫画、影视动画片和音像制品、服装、玩具、电子游戏产品等占据了超过90%的中国动漫市场,本土产品只占到不足10%的市场。中国动画片也出现了被国外动画片扼杀的危机。严酷的事实摆在了我们面前,我们必须从观念上彻底改变对动漫产业的认识。
再次,是动漫教育的滞后:尽管中国动画起步早于许多国家,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解放后中国动画只是政府行为,动画片生产也是电影产业的一小部分。当时开设动画专业的职业技术学校更是凤毛麟角,也就谈不上所谓后续人才的培养。我们的动漫产业和动漫教育离开了市场化运作,虽然生产了号称世界大片的作品(《大闹天宫》等),但最终没有逃离市场的惩罚,致使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动画呈现出有产无业的状况。
我国的动漫教育虽然起步时间较短,但随着国家对动漫产业的扶持,动漫产业的发展也开始蒸蒸日上。动漫产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动漫“人才”需要懂艺术、懂技术、懂管理、懂经营,只有建设高素质的动画人才队伍,才是繁荣我国动画产业的重要前提。我国的职业技术学校也就必须承担起为民族动漫产业培养人才的任务。
三、职业技术学校动漫教育面临的问题与策略
我国职业技术学校院校的动漫专业都是在早期的美术、计算机或数字媒体等专业基础上嫁接而生的,基础很薄弱,尤其缺少高水平的师资,很大一部分动漫专业的教师是在边教边学中成为动漫的专业师资。甚至某些院校设置的所谓“动漫专业”中,没有一家在教授漫画课程。所有的“动漫老师”,都在教如何画动画片。只不过,有些院校“坦白”说自己是“动画学院”、“动画系”,而更多的院校,是在以“动漫”为幌子,招收“动画”的学生。动漫教学的师资极其缺乏,这些与日、美、韩的动漫专业师资相比我们的差距很大。之所以全盘学“动画”,是因为国内目前根本就没有适用于院校的、具有权威性的漫画教材。中国动漫产业发展遇到了师资缺乏和教材落后前所未有的发展瓶颈。要培养高水平的漫画教师,需要建立起一支技能全面,又能互补的动漫师资团队,只有团队加强合作,才能形成良好的动漫教学环境。院校应在动漫师资队伍的培养上不遗余力,而动漫师资的培养不是一个短期内便可以解决的问题,需要长期的不懈努力。如果不加以认真研究解决这些问题,不仅会给这些开办动漫教育的职业技术学校带来严重的后遗症,更会对动漫产业发展、动漫教育事业带来严重的后果。纵观当前我国职业技术学校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针对每个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具体分析分析如下:
1、动漫人才的培养问题
动漫人才的培养问题是动漫教育界讨论的最大热点,学者们众说纷纭。从研究和争论内容上看,主要涉及到这么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学界对动漫人才的培养类型存在着分歧。部分学者认为从我国动漫人才需求来看,应该增加动漫操作型人才的培养。王兴胜指出我国动漫产业急需操作型、执行型人才,而各院校的动漫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显得盲目,培养的毕业生缺少实际操作能力,不能立即上岗工作,教育与需求相脱节。[1]一些学者则主张职业技术学校应该增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许广彤和李征认为,动漫人才的培养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意、想象力和个性,片面强调学生的动画艺术修养和动手能力都是错误的,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精湛的动漫制作技术,还要灌输给他们先进的动漫设计理念,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使之成为复合型人才。[2]还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我国动漫人才的培养方案。雷宇根据职业技术学校和普通各院校的不同职能进行分析,提出了两种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职业技术学校应该重点培养操作型的人才,而普通各院校则应该重点培养创新型的人才。[3]唐湘晖认为,我国动漫院校的人才培养应该多方面发展,不仅应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技术,更应该培养学生的绘画水平和技巧,旨在培养艺术型人才。[4]其次,从动漫人才培养的形式来看,研究者们普遍趋向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观念,研究成果既有从理念上的阐述,也有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孔晓明分析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内涵是以就业为导向,利用产学合作、工学结合、双向参与的方式,有针对性地“量身定做”企业所需的动漫人才。[5]吴红针对目前我国动漫人才奇缺以及结构分布不合理的现象,提出了探索“校企合作、定向招生、委托培养、以岗位定生源、以需要定规格”的人才培养途径,并提出了政府动漫园区与各院校动漫专业合作培养动漫人才,或者直接由海外进行动漫人才培训等方式,以落实动漫人才培养的方案。[6]
2、动漫专业教学问题
动漫专业教学是我国动漫教育界非常关注的问题。针对我国动漫专业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学者们提出了许多不同的方案。
第一,关于动漫教育课程设置。朱方胜提出按照动画创作的前期、中期、后期这三大流程,进行不同的人才定位,分门别类设置动漫教学课程,最终达到因材施教的教学目的。[7]杨勇的方案更为细化,提出应采用操作能力为核心的课程模块体系,在前两学年内完成通用能力课程,达到对动漫制作流程的认识和了解,三四学年则进行专业化的训练,形成“通用能力达标,方向能力选项”、“一专多能”的教学模式。[8]吴少军建议我国职业技术学校可以采用分段式的教学模式,第一阶段以艺术基础课程为主;第二阶段以项目制作的理论知识和软件操作为主;第三阶段主要是以岗前培训为主。这样即保证了学校课程体系的整体性,又丰富了学生知识的全面性,使学生艺术素养与技术能力都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9]刘红健、原峰山认为目前动漫产业中技能应用型人才紧缺,所以动漫专业的教学应有针对性的设置教学课程,适当扩大专业课与实践课的比例,并把教学实践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10]第二,关于动漫专业教学模式。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受到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罗菁晶认为,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存在多方面的优势,例如:解决师资水平差的教学现状、减轻学校的教学投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等。[11]张刚提出,学校可以参与到企业动漫制作过程中,通过做订单和项目让学生充分了解整个动漫市场以及它的运作流程,作者认为这种项目制教学是最佳的教学方式。[12]针对目前动漫教育中还缺乏成功的校企合作教学范例的现实,目前大多数企业和院校均难以成功合作,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建议有条件的职业技术学院最好独立投资开发动漫项目,既锻炼师生,又可以创立品牌,甚至开发衍生产品,从而达到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目的。
3、关于加强动漫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问题
动漫专业是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加强动漫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目前,职业技术学校的实习实训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在校内建立实验室和实习工场,开设实习实训课程,由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基本的实践性训练。二是校企合作,学生参与企业运作,到企业进行实习实训。当下动漫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在这两方面都存在较大的问题。从校内实验室建设方面看,由于专业开设时间短、师资缺乏、招收的学生过多等多方面的原因,目前各职业技术学校的动漫实验室建设都明显不足,实验课时普遍偏少,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从社会实践看,动漫专业学生也面临严重障碍。首先是国内动漫公司数量少,动漫专业学生多,能提供给学生实习的岗位少。随着近几年动漫专业的火爆,职业技术学校动漫专业的学生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而国内真正意义从事二维动画和三维动画开发制作的公司却并不多,大多数打着动漫公司旗号的公司往往从事的是影视后期加工、建筑游历等相关行业的制作,这就导致了看似动漫就业市场人才供不应求,但是实际上提供真正对口的岗位进行实习的机会少之又少。其次是大多数动画公司着眼于眼前利益、经济利益,往往把没有实际经验的学生拒之门外。这也和目前国内动画公司的实际运作有一定关系。目前国内动画公司大体分为两类,一类为日本、欧美动画片做加工,这一类公司生产的产品往往在时间上有较高的要求。另一类主要从事原创动画的开发和制作,这一类公司对员工的技术要求比较高。由于当前各院校的动漫教育与动画公司的实际运作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经验比较欠缺,这就导致了动画公司要求高,不愿意接受在校学生进入公司实习,而院校动漫专业学生又苦于无法进入动画公司获得实际的工作经验,这样就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应视艺术为灵魂,技术为血脉;学生学完动画基础课后,在专业老师与班主任的引导与协调下选择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发展的影视动画制作形式,在学习和实践中摸索适合自己的岗位。动漫专业是动手能力很强的学科,制作经验极其重要。我们不仅在学校以企业实际工作项目作为教学任务进行练习,还要让学生到动画基地企业、影视广告公司去亲身体验项目实践与学习。以企业实际工作项目作为教学任务,体现了“以学生实践为主体,以工作带学习”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在此过程中,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协作能力等职业素质的全面提高,缩短学科教学与职业岗位间的差距。我们不仅以就业为目标、以实用为准绳,还要培育学生具有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能力。为此我们将努力做到在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计划、课程设置等方面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目标”,面向全国,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四、总结
总之,中国动漫业要腾飞,必须走动漫教育为先的道路,要从人才培养的源头———动漫教育上寻找突破口。要加强对培养动漫人才院校的投入和扶植,从最基础和最核心的动漫教育抓起。加强对动漫编剧、编导动漫制作、动漫产业化运作和动漫衍生产品开发与营销等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强人才培养院校与业界、市场的良性互动。只有把人才培养放到动漫业发展的首位,才能做强产业,才能实现中国动漫业的振兴。
[1]王兴胜1浅谈高校动漫人才的培养[J]1中国电力教育,2008,(1)1
[2]许广彤1李征:浅议中国动漫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J]1电影评介,2008,(10)1
[3]雷宇1关于我国高等动漫教育发展的思考[J]1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
[4]唐湘晖1浅析目前动漫教学中存在的误区[J]1艺术与设计(理论),2008,(6)1
[5]孔晓明1动漫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内涵研究[J]1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3)1
[6]吴红1动漫产业人才培养问题初探[J]1广东商学院学报,2006,(5)1
[7]朱方胜1动漫教学之我见[J]1剧影月报,2005,(6)1
[8]杨勇1高职动漫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与措施[J]1成功教育,2007,(7)1
[9]吴少军1高职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探讨[J]1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06,(11)1
[10]刘红健,原峰山1引进动漫企业进行专业教学改革设想[J]1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1
篇5
关键词心理障碍主要表现防治措施
1当前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
大学生成长阶段是人生的特殊时期,这一时期的最大特点是波动性和迷惘性,他们正逐步进入成年人的社会角色,但对社会、家庭而言,因其经济不独立,思想不稳定,世界观尚未成型,实际仍是“未成年人”。
这个时期心理障碍常表现为偏执、自负、多疑、焦虑、冷漠、狭隘与狂妄等。他们的年龄一般在18~22岁之间,他们的心理活动有其特点,在生理,不断向上进取;另一方面对精神情绪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比较弱,容易产生极不稳定的日间杂波。当主观和客观发生矛盾,情绪受到挫折时往往悲观失望,甚至无法解脱,紧锢在复杂的心理矛盾之中,致使心理失常而患病,轻者不承认自己有病,虽说能坚持上课,但是成绩十分不理想;重者会做出残害自己或者危害社会的事情,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杀害四名同学案就是个特别的例子。我校也有患心理障碍的学生,他们中有的休学或者失学,有的甚至长期不愈,不仅自己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更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的精神负担和经济压力。我校有一位男生,无缘无故的焦虑,导致严重失眠,到我校门诊部求治,却查不出任何毛病。整日生活在焦虑不安的痛苦之重,这样的学生如果遇到特殊事情的激发特殊因素的刺激,难免会产生超常规的行为,这些都提醒我们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和心理治疗,改变以往“见病不见人”的旧生物医学模式和形而上学观点。
2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2.1适应能力差
2.1.1难以适应新的生活学习环境,心理落差大
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所面临的人生第一次考验就是自我心中的落差感。他们同样十年寒窗,他们同样怀着更高的梦想,想象着通过高考能够达到人们价值观念中所说的金榜题名。然而高考下来,无论是基于什么因素,他们未能达到梦想中的“登堂入室”,无奈之下选择了原本没有什么特殊级别差异化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习,但这种落差不自觉显现在他们的心中。落差之二便是新生活的较大改变,大学校园远比中学校园面积大,楼群林立,是个小社会。我国高校采取的是住宿制,步入大学即意味着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过集体生活。在中学除了学习,一切事情都由家长代劳,加上独生子女骄生惯养,上大学后,一切亲力亲为,适应能力不强的就会经常被孤独不安、焦虑所困扰,尤其是习惯了农村生活环境的大学生到喧闹的城市后,易产生压抑和自卑感。如一位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对满眼灰色的楼群产生厌恶情绪,大脑反应慢,经常出现忘记返回路线的情况。
另外,大学生活的压力让学生觉得自己再不是天之骄子,一枝独秀。校园是个小社会,不是一尘不染的圣地;奖学金的评定、入党、提干等等竞争初见端倪,书呆子不受欢迎,个人的风采和魅力最重要,不再有人把你当作宝贝,很可能从过去的宠儿沦为不起眼的小角色。从个人中心的小圈子到无穷无尽的网络中这一环,不能很好完成社会化转换,必然产生挫折感,因此很多人进入大学新奇过去后就甘于平庸,雄心壮志不复存在,所谓“60分万岁”不是罕见现象。
2.1.2对学业的不适应,对如何合理平衡职业技能学习和综合素质学习的不适应
篇6
(一)校企双方建设“厂中校”的目标存在错位
在“厂中校”建设过程中,校企双方的目标常常会不一致,企业的目标更多着眼于近期,比较现实。虽然校企双方在高层达成了共同育人的一致理念,但在执行层却有一种临时用人的“冲动”,把学生作为人力资源的临时补充,经常会因为企业的工作任务而忽略甚至牺牲学生的正常教学安排,导致教学计划的执行不够彻底,教学任务与目标未能如期完成。
(二)教师现场教学与企业正常运转的矛盾
“厂中校”的最大优势在于可以在工作现场身临其境进行教学,学生通过观摩、操作来深刻领会相关理论,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紧密结合,以达到教学目的。现场教学需要有典型的学习情境与工作任务来支撑,现场教学通常安排有一系列精心设计的主题,每次教学围绕一个主题“模块化”地呈现。企业需要正常连续的运营,其运转规律与教学规律存在诸多不一致性,许多工作任务并没有教材上设计得如此典型,且存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错位。如在风神物流“厂中校”,某些工作并非发生在厂内,而是在客户指定的地点与时间出现,白班与夜班的交替和经常性加班作业的情景,给教学组织工作带来了困难。企业正常运营与现场教学的“模块化”要求客观上存在一定的矛盾,对于教师的教学水平与组织现场教学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三)课程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工作的现状脱节
经过校企协商,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将6门课程安排在“厂中校”进行现场教学,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相应的困难。首先,每一门课程都相对系统,自成体系,而具体工作则显得杂乱无章。初到企业,学生在工作现场看到的是一堆碎片式的印象,很难将之与课本知识进行有效链接。我们提倡教师在“校中厂”因工作场景而灵活施教,但是一个周期下来,仍然有一部分教学任务没有在工作中出现。造成了知识点或技能点传授的疏漏。其次,企业的工作过程有其连续性与自身的节奏,课程教学的节奏与工作过程的节奏很难相互匹配。这要求任课教师因应企业的工作计划及时变更,灵活组织与选取现场教学的内容,这对任课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特殊性
难以兼顾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内在要求看,学生不仅仅是学习一些操作及流程,还要充分领悟工作表象背后的管理内涵,教学环节必需深入到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中去才能实现。从企业的角度看,出于对保密的需要及对经营管理风险的考虑,往往不愿意或者拒绝如此深度的合作。从学生的角度看,限于高职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与人生经验,他们对管理的理解非常有限,也无法达到课程的要求。由于理工类专业一般仅仅是参与到企业的技术研发和生产中去,实习学生往往在生产线上进行具体的操作,相对比较容易实施管理,一般来说其管理风险较低,所以比较容易开展校企合作工作。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习主要侧重于心智培养,操作与管理的难度较大,导致经济管理类专业校企合作面临各种困境,校企合作在较低层次进行。一方面学生在经济管理类岗位上实习不容易很快上手,有一个较长的适应过程;另一方面,企业对经管类专业学生的需求量较小,不能接受成建制的班级进行实习,担心正常的生产管理受到影响。导致校企合作流于粗放和形式,学生沦为企业简单劳动的廉价劳动力,背离了学校进行校企合作的初衷。此外,“厂中校”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资源浪费现象,学校需要在企业另外建设教室等教学资源。由于距离学校较远,一般在“厂中校”建设有学生宿舍等配套设施,学生在“厂中校”学习期间需要住厂,学校的学生宿舍等资源存在着闲置浪费现象。由于受合作企业的运行模式的影响较深,学生毕业后一旦改行,或者到其他单位就业,其习得技能是否能有效迁移也令人担忧。
二、“厂中校”建设的路径探索
我院物流管理专业成立于2005年,成立以来即在校企合作与“厂中校”建设上进行了持续而深入地探索。我们认为要解决“厂中校”建设中存在的上述共性问题,需要在合作企业的选择、订单培养及持续完善合作机制上进行努力。
(一)“厂中校”合作企业的选择
我院物流管理专业与多家物流企业建立了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我们从企业的资质、行业代表性、合作关系、未来发展机会等诸多方面拟定条件,考察企业,最终在众多候选物流企业中确定了襄阳风神物流有限公司共建“厂中校”。首先,合作企业要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襄阳市的支柱产业是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其产值占到了全市总产值的“半壁江山”,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物流则是保证本市汽车制造产业顺利运行的保障,襄阳风神物流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汽车零部件物流与汽车整车物流,包括整车仓储、线边集配、物流技术咨询、物流规划、管理、工位器具设计等服务,公司与国内外多家物流公司及科研机构开展技术合作,可在全球范围内实施物流作业,技术与管理水平正与国际汽车物流标准接轨,具有较强的供应链整合与优化能力。在本地乃至全国均有一定影响。其次,合作企业具有一定的规模与实力。襄阳风神物流有限公司现有员工1000余人,目前为东风日产、康明斯等多家优质客户提供专业化物流服务,是鄂西北地区惟一一家大型综合保税物流业务供应商。公司还与上海交通大学中美物流研究院合作创办了汽车物流与供应链研究中心,共同开展物流理论与实践、国家宏观政策研究,汽车物流人才培养以及汽车物流公用平台的搭建工作。最后,合作企业要有长期稳定的生源需求,并能够提供足够数量的轮岗实训与顶岗实习的岗位。襄阳风神物流有限公司可以提供长期、稳定的各类物流岗位,如仓管员、集配员、包装员、单证员、信息员等岗位,可以容纳一个班至少50名学生同时进行岗位实习与现场教学。
(二)建设“厂中校”与订单培养相结合
“厂中校”的建设只有为企业与学校双方都带来持续不断的收益,才能够保证“厂中校”建设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现实中有些企业凭着一时的用人需求而找高校“救急”,一旦用人需求满足后,就不打算再合作下去,校企合作呈现出“一头热”的现象。我们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认识到将“厂中校”建设与订单班有机结合,可有效预防这一现象发生。我院与襄阳风神物流有限公司双方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将2011级103名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纳入到订单班,并每年续签协议。通过协议规范了校企双方的权利与责任,企业负有提供实习场所的义务,为“厂中校”建设创造优良的条件,学校则通过组建订单班来为企业提供长期稳定的人力资源,从而保证了双方的积极性。
(三)“厂中校”建设是一个不断优化、深化建设内容的过程建设
“厂中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校企合作往往始于企业使用学校的毕业生,大多数企业始终停留在这一合作层面而再无进展,少部分企业从使用毕业生开始走上与学校长期合作之路,企业与学校则有各自不同的发展路径。企业有意识地与学校商议培养合乎企业需求的毕业生,于是企业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来,随着合作的深入,参与程度逐步加深。企业方从给学生做讲座,到合作进行课程建设,再到提供兼职教师,最后双方共同拟定人才培养方案,将教室搬至企业工作现场,建设“厂中校”,进行系统培养;学校方从安排毕业生至合作企业顶岗实习到轮岗实训,到教师至企业进行考察与实践锻炼,共同进行教材建设,再到利用学校优质资源为企业提供服务,包括培训企业员工,合作攻克技术难关等,直到双方互兼互聘,深度融合,建设“厂中校”,就人力资源的系统培养展开长期而深入的合作。经过多年的合作,我院物流管理专业与襄阳风神物流有限公司已建立了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经双方协商,于2011年在企业建设“厂中校”,在校企双方的共同努力之下,一直保持顺利运转。
三、“厂中校”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
(一)校企合作共同优化运行机制“厂中校”的顺利运行
需要一个行之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作为保障。目前许多管理类专业的“厂中校”运作情况不是很到位,往往只是作为学生实习和实训场所,校企双方缺少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学生的实习效果堪忧。为了确保“厂中校”最大化地发挥作用,校企双方需要建立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明确双方在生产管理与教学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不断完善专、兼职教师队伍,建立完善的运行管理和考核制度。
(二)校企合作系统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校企双方需要安排专门人员,经过认真的学习、研讨,合理定位人才培养规格,系统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精心安排“厂中校”学习环节。校企合作共同进行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材、实训项目的建设。将“厂中校”教学安排的全过程有机“嵌入”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人才培养方案的可操作性。
(三)校企合作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
篇7
物理实验是直观性教学原则在物理教学中的直接应用。物理学就研究方法而言,是从观察、实验到假设猜想等。就物理理论而言,是以具体的物理现象的观察、实验入手的,这就决定了学习者在学习物理知识时,须先从感知现象,继而以物究理。“物理教学”中的“实验”有利于学生思维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多方法、多形式、多渠道地激发其求知欲,塑造一种积极主动的探索型心理态势是培养创新心理的必要基础。对于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来说,他们刚从初中毕业,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模仿性强,活泼好动等特点。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兴趣直接影响到他们对知识的探索和追求,好奇是兴趣和探索问题的起步。在教学时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可用提问、悬念、演示、创设问题情境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学习自由落体运动时,演示纸张和石块同时下落,石块和金属片同时下落,提出:物体的下落快慢是否和物体本身的重量成正比?然后再把它们放入抽成真空的管内,同时下落,根据看到的现象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学习电学时,把“100w”和60w“的灯泡串联起来,问哪个亮?实验后再验证。由于这些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物理现象有时与自己想象的不一样,这样使学生产生了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物理学的浓厚兴趣。另外,物理教材中的实验素材很多。如伽利略发现悬挂物体的等时性;奥斯特揭示了电与磁的联系等。如能利用好这些素材,再结合物理学的发展和物理学对人类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一定会使学生受到追求科学、追求真理的熏陶,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思想品德。物理课堂实验教学中,还要注意呵护学生的思维锋芒和锐气,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和新奇的想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二、物理实验教学要注重创新,改进演示实验
创新教育需要创造性的教与学。教师创新、改进演示实验,不但使学生掌握了有关的知识,而且培养他们用科学方法创新的精神,激活创新意识,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之目的。物理学中的许多物理量,如摩擦力、路程、位移等都是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出来的,使学生了解在物理量的研究中是怎样进行抽象思维的,而不是简单地讲出这些物理量的意义,学生一旦形成这种习惯,有了这种能力,既容易理解物理概念、物理意义,又有利于接受新知识。因此,教师要注重对演示实验的改进和创新。
三、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让学生多做探索性实验
多做探索性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一般过程是:提出问题——实验设计——获取实验事实——探索规律——拓宽应用。学生可运用已学的物理原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探索性的实验有利于学生的创新培养,探索性实验还要求学生有较多思考和讨论,对于操作的安排、步骤的设计、仪器的选择,教师提出一些问题,供学生讨论研究。在物理实验教学的学习中,教师不是简单地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按照:提出问题创设情境——自学、讨论或实验探索——寻求规律——得出结论——实际应用——发现问题的过程进行,每个环节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学生实验时,要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锻炼和提高。
四、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教师要坚信每一个正常的学生都有创新潜能,都能通过适当的教育,取得创新性的成绩,成为某一方面的创新人才。教师要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创新教学氛围,让学生脱离常态,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在创造过程中要注意突破定型思考的习惯,对问题既可以从正面思考,又可以从侧面思考,一味固守一种方法就可能走进死胡同,碰壁失败,而突破思维习惯,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则会得到成功。物理实验教学中,要注重开辟多样化的第二课堂,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做法有:
1.利用身边的材料进行小制作、小发明,并要求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使学生养成精益求精的作风,形成开放的心理,培养自强意识。
2.要求学生设计小实验,证明简单的物理规律,大胆地把实验放给学生去做,教师看中探求知识的过程以及在过程中形成研究能力、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而不仅是看中结论。
3.鼓励学生参与社会性分明的新活动,多观察身边的事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搞一些小发明、小创造,改变周围的环境。
4.设置课外活动小组,通过分组讨论,集思广益,组间交流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使智力从“常态”跃迁到“激发态”,由此迸发出创造思维火花,从中获取了新的知识,同时培养了创造力。
总之,物理实验易于引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我认为在优化演示操作这一教法基本因素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边演示操作边观察思考,为学生思维的扩展准备丰富的表象;而表象的形成,又必须通过动手(演示操作)、用眼(认真观察)、动脑(积极思考),才能获得清晰的图像。
2.必须充分发挥形象思维的物理教学功能。爱因斯坦就说过,他思考问题时,不用语言进行思考,而用活动的跳跃的形象进行思考。这种思考完成之后,他还要花很大力气再把它转换成语言。
3.启发要注意时机,当学生百思不解、急需帮助的时候;当学生思维断层,需要指导的时候;当学生出现错误,需要纠正的时候,这是启发诱导的最佳时机。
4.启发要注意方法,启发是指点航向,而不是越俎代庖,更不是知识的直接灌输。
5.启发要因势利导,鼓励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杨宏志.培养学生物理课堂中的问题意识[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3):57-58.
篇8
论文摘要:项目教学法是师生为共同实施一个完整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文章介绍了将项目教学法应用到《网页制作技术》课程中的经验及收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以实现培养网站构建人才的课程教学目标。
项目教学法简介
项目教学法的前提是“项目”,是一个人人参与的集学习、创作于一体的过程。
项目教学法就是在教学中,组织学生真实地参加项目设计、实施和管理的全过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项目教学法的开始阶段,主要采用独立作业的方式。项目教学法更多采用小组工作的方式,共同制定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一般而言,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可以分五个阶段:
确定项目任务通常由教师提出一个或几个项目的任务设想,与学生一起讨论,最终确定项目的目标和任务。制定计划由学生制定项目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得到教师的认可后实施。
实施计划学生确定各自在小组中的分工以及小组成员的合作形式,然后按照已确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开展工作。
评价考核通过项目的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查,包括教师评价、学习小组评价和自评三部分。可分三个级别进行考核:第一级,由教师对各小组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评定,如能否共同协作,是否实现预期功能,是否具有创新意识等;第二级,由各小组成员根据每个组员对本小组的贡献情况及参与意识进行互评;第三级,由学生本人进行自评,如自己是否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是否已经掌握本课程的知识点并熟练应用。最后,综合三级评定情况确定每名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有企业参与的项目,必要时可由企业做出最终评价。
归档或结果应用项目应尽可能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应尽可能将项目的完成结果应用到企业和学校的生产教学实践中。
《网页制作技术》课引入项目教学法
《网页制作技术》是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等专业的主干课程,具有实用性强,应用面广,操作性强、与岗位联系密切等特点。为了更好地讲授《网页制作技术》课,我们进行了大胆的教学改革,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实际项目引入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核形式,较好地实现了课程教学目标。《网页制作技术》的课程目标《网页制作技术》的课程目标是结合职业岗位的需要,培养出能够从事网页平面设计或网站构建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协作能力和综合能力。
将项目教学法引入《网页制作技术》课本课程的传统教学方式是先由教师在多媒体教室授课,然后安排学生在实验室上机验证教师所讲内容。这种方式忽略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学到的知识比较零碎,很难开发实际项目。随着课程内容的深入,很多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丧失了主动参与的意识,以致课程结束时,几乎没有学生能够设计出具有一定水平的网站。为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中心。我们分析了该课程的特点,并结合任课教师为企业开发网站的经验,让教师将所承担的网站建设项目引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共同开发项目,让学生既能学到知识,又能积累项目开发经验,从而体现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项目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将项目教学法引入《网页制作技术》后,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协助作用。学生在项目的驱动下自主学习,边学边做。有些能力突出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与外界联系,承接小型网站建设项目。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他们主动与其他同学和教师进行交流,讨论问题,促进了项目教学法的发展。项目完成后所带来的成功的愉悦和满足感,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网页制作技术》课实施项目教学法的过程
笔者在担任《网页制作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特点以及环境,将教学过程划分成以下五个阶段。(一)网站项目的确定
确立实用、优秀的项目是项目教学法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因此,在实施项目教学法时,首先,应选择切实可行的项目。在教学正式开始之前,可先对学生进行分组,尽量使每一组学生的能力都比较均衡。同时,结合相应的岗位能力要求,将选用的项目分为两种:一种是选用已通过验收的项目,另一种是选用正在进行中的项目。其次,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项目的难易程度。对于首次接触这门课程的学生,由教师负责选取项目,讲解知识点。所选取的项目必须简单、典型,并且最好选择已经完成的项目,以便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对于具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选定具有较高难度的项目,并且最好选择正在进行中的项目,让学生身临其境,参与创造实践活动,亲身体验实践的艰辛与乐趣。另外,应注意根据学生具体的培养方向,确立最适合的项目。
(二)网站项目计划
网站项目的计划应按照项目开发的需求加以实施。确定项目以后,让每一组学生针对该项目进行需求分析,启发学生主动发现身边的素材。对于已通过验收的项目,可由教师充当企业的角色,由学生向教师汇报自己所进行的关于项目需求的分析及收集到的资料;对于正在进行中的项目,可由学生直接面对企业,与企业沟通,做出需求分析。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起到指导的作用,另一方面,在对已验收的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事先对该项目内容进行定位,分析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完成的任务,确保学生进行需求分析时,不会定位过高。完成项目需求分析后,教师应根据学生所作的需求分析确定项目的能力模块,并将每个能力模块细分为一系列小项目,学生根据课程的时间安排,结合项目内容编写项目开发计划书。例如,根据我校《网页制作技术》课的实际情况,将首次接触这门课程的学生的能力模块划分如下(见下图)。
(三)网站项目实施
项目教学法中最重要的环节是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在该过程中,教师应及时恰当地对学生进行引导,督促学生根据项目计划书,按时按量完成相应的功能模块,保证项目顺利进行,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对于首次接触网页制作的学生来说,没有一定的网页制作软件操作基础,就无法进行项目建设。因此,应在《网页制作技术》课程项目实施过程的第一阶段讲授学生网页制作软件的使用方法,为第二阶段奠定基础,第三阶段的主要任务则是撰写网站开发总结报告,锻炼学生撰写文章的能力。
第一阶段实施过程对应上图中的能力模块划分情况,在第一阶段的实施过程中主要教授学生网页制作软件的使用方法,使其形成相应的具体能力。具体做法是:教师首先通过简单的例子讲解实际操作方法,然后,让学生练习新知识、新操作,完成相应的实验项目。通过这种双教一体的教学模式、讲练结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
第二阶段实施过程结合第一阶段学生具体能力的锻炼情况,根据所要建设的项目,按照项目计划书进行开发并完成设计。该阶段是项目教学法实施的核心环节。在此阶段,教师要根据各开发小组的具体情况、具体要求及时恰当地进行指导,解决学生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难题,督促学生按时按量完成项目计划书中的各个开发环节,保证学生顺利完成项目的开发,实现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做好指导监督工作。如定期召开各项目组长会议,了解各项目组的开发进程;在项目开发过程中进行技术引导和指导,收集各组遇到的难题,组织各组进行总结和经验交流,从中探讨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阶段实施过程该阶段的任务是在学生完成网站建设后,撰写开发总结报告,总结本次学习、开发的收获和经验,为下一次开发做准备。阶段性总结评价也是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和学生在每个阶段的学习结束后,都要对该阶段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评价、总结,及时改进不足之处,巩固成果,为后续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网站项目展示与评价
项目完成后,应对网站项目的建设效果进行展示,并加以讲解。在讲解展示网站的过程中,学生和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并结合相应的网站项目评分表,形成学生和教师对该项目各自的评价。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还应结合其在项目开发过程中的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参与程度、服务程度以及所起作用等各方面的表现情况。在对承接的企业的开发项目进行评价时,除上述评价角度外,还应结合企业的需求,即除了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外,还要有企业评价,并以企业的评价作为最终的评判标准。
(五)网站项目的总结和应用
项目完成后应进行总结,并将其成果应用到相关领域,体现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我校在《网页制作技术》课中实施项目教学法以来,完成了多个项目并将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如我院的网站、各系各部门的网站、思明网站等。项目完成后应总结思路、技巧并进行经验交流。思路总结可以帮助学生明晰项目完成的最佳思考方法,找到自己的不足;技巧总结着重总结解决开发环节中遇到的难题的方法,把握并吸收整个项目开发的精髓;经验交流主要是对学习方法、知识应用进行交流。最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项目进行拓展和延伸。超级秘书网
项目教学法的成果
《网页制作技术》课在实施项目教学法后,从本质上改变了课程的教学目的。这种改变使学生不再觉得学习该门课程只是为了获取学分,而是真正掌握一门技术,具备一定的开发能力,能够承担相应的工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撰写报告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培养和提高。
实践表明,《网页制作技术》课从传统的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枷锁中挣脱出来,实施项目教学法,体现了以学生为本,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掌握了一门技巧,对教师也是一种锻炼和提高。
参考文献:
王栋松.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开展项目教学法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5,(11).
篇9
网箱放置于甘南县内嫩江西岸的一个江汊里,该水域有以下特点:
1.水面宽阔
水位较稳定,背风向阳,水深4米以上,环境安静,水质清新、无污染,pH值在7.0~7.5,酸碱度为中性偏碱的水质。
2.该区水体和嫩江相通
水流较平稳,水流速度一般在0.1~0.3米/秒,溶氧丰富,含氧量在5毫克/升左右。3.该水体透明度40~50厘米,每升水含浮游植物量150万个以下、浮游动物2000个以下,水质清新嫩爽,适宜黑龙江野鲤的生长。
二、箱体安置
1.网箱构成
网箱由箱体、框架、浮子、沉子及固定设施等构成。
(1)箱体:采用10目箱体,此网箱为聚乙烯经编网片组成。无节光滑,不伤鱼体,网目经定型不走样,箱体柔软,出现问题易于缝合,不易开孔逃鱼,成本低,安全性高。
(2)框架:悬挂箱体的支架是用钢管和塑料管等材料构成。把箱体固定在框架上,以利于箱体张开、成形。
(3)浮子:用硬质吹塑制成的浮桶作为浮子,坚固耐用浮力大。
(4)沉子:选用直径25毫米的钢管制成,置于箱底,既可撑开底网,又可当沉子沉箱。
(5)大小及形状:中型箱,箱体呈长方体,长5米、宽4米、高2.6米。
2.网箱的装置
(1)浮动式网箱:箱体的网片上纲四周绑结在钢管扎成的框架上,网片下纲四周系上沉子,框架两端用绳子与锚系在一起,上口用网片封住,框架缚上桶式浮子,漂浮于水面。因水体与嫩江相通,水面开阔,为增加抗风力采取多箱联体浮动式安置网箱,其中15个箱体串联成一列,两端用锚固定,共2排,计30个箱体顺势排开,排与排之间用框架材料连接。
(2)网箱设置的水层:箱体网衣入水2米左右。
三、鱼种放养
1.鱼种入箱前的准备
网箱下水前仔细检查网箱。鱼种入箱前3~5天要提前将网箱安装好,放入养殖水域,网衣经浸泡附生藻类后,即可放鱼入箱。
2.放种时间
5月15-17日,以早入箱、早开食为原则,选在晴天无浪时鱼种入箱。
3.放养规格
品种为优质黑龙江野鲤,体重80~100克,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无伤。4.放养密度共投放黑龙江野鲤鱼种6150千克,单箱投放鱼种205千克,每立方米水体平均放养量为5.125千克。
四、饲养管理
1.合理投喂饵料
以人工配合饲料为主,制成颗粒投喂,主要成分有干杂鱼(或鱼粉)30%、豆粕37%、玉米15%、麸皮15%、添加剂3%,粗蛋白保持在35%~40%,粗脂肪在5%~8%,做成颗粒饲料投喂。投喂量为:5月份8%、6月份14%、7月份30%、8月份32%、9月份16%,同时根据天气及鱼的生长情况按“四定”原则进行调整。
(1)定质:投喂的饲料要求新鲜、适口,腐烂变质的饲料不要喂鱼,为防治鱼病可制成药饵投喂。
(2)定量:定量是根据鱼体大小,在不同季节、时间有节制地合理投饲。
(3)定时:一般每天投喂3~4次,8-9时、14-15时、18-19时;7-9月鱼类的生长旺季,每天可投喂4~5次,分别为6-7时、9-10时、12-13时、15-16时、18-19时。
(4)定位:在网箱内设置饵料台,防止浪费,也便于检查摄食情况,可用筛子垫纱布制成,悬吊在水下40厘米处。
2.日常管理
网箱养鱼日常管理的内容主要是防病、防逃、防敌害,日常管理工作的好坏不仅影响产量,而且直接关系到网箱养鱼的成败。
(1)定期检查网箱。网箱养鱼最怕网破逃鱼,每周检查1次,一般在风浪小的天气,上午或下午进行检查,要特别注意水面下30~40厘米的网衣,该处因常受漂浮物的撞击以及水老鼠等敌害侵袭,很容易破损逃鱼。
(2)防风防浪。在暴风雨汛期洪水来临之前,要检查框架是否牢固,加固锚绳、木桩,防止网箱沉没和被洪水冲走,防止被漂浮物撞击。
(3)适时移箱。干旱时,水位下降,网衣有搁浅的危险,要把网箱往深水位移动;洪峰到来之前,要把网箱往缓流处移动,避开洪水冲击,如遇到污染水质入箱,应及时将网箱移至安全适宜场所。
(4)要防止有毒污水流入网箱区,还要防止偷窃、人为破坏等。平时做好生产记录,详细记载每箱鱼种投放时间、数量、重量、规格、饲料用量、水温、天气情况、鱼病用药种类及用量、产量、出箱规格等原始资料,便于生产总结,进行成本核算。
(5)清洗网箱。网箱下水3~5天后就会附着大量污物,被一些藻类或其他生物所附着称青泥苔。严重时堵塞网眼,影响网箱内外水体交换。一般在水面下1米水层内最多,若不及时清洗容易造成箱内水质恶化,缺氧、缺饵,影响鱼类生长,所以要对网箱进行清洗。主要采取人工清洗,通常是每隔5~17天将网衣提起,用扫把、树枝、毛刷等洗刷和拍打。
五、病害防治
养殖过程中要做好鱼病防治工作,主要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1.食场消毒
用40克漂白粉装袋挂在食台附近。每隔两周换1次。
2.投喂药饵
高温易发病期间在每千克饵料中加入1.5克的土霉素粉,连喂2~3天,防止细菌性鱼病的发生。
六、养殖结果
5月17日开始投喂,9月28日出箱,共收获商品成鱼49200千克,单箱产量为1640千克,平均每立方米水体产商品鱼41千克。此次养殖出箱鱼类的最大特点是出箱规格整齐,平均尾重在0.75千克,体呈纺锤形,健壮优美,跳跃有力,背部灰黑、体侧金黄、腹部银白,臀鳍和尾鳍下叶呈橘红色,达到了黑龙江野鲤在自然环境下的特性,并且肉质细嫩、无土腥味、口感好、营养价值高,倍受市场青睐。
七、讨论
1.水域选择
选择优质水体是进行网箱养殖的前提,网箱养殖是将箱体置于水体中,对水质要求较高,应选择水底平坦,风浪较小,水位相对稳定,水深在2.5米以上,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并且溶氧丰富,背风、向阳,有微流水的水域。
2.鱼种规格
应做到品种优良,体质健壮,无病无伤。由于鲤是吃食性鱼类,网箱养殖密度大,以人工饲料为主,鱼类抢食激烈,如果规格不齐,会出现两极分化、大小不齐的现象,因此养殖过程中应多次检查,发现鱼类生长不齐、有特大或特小个体时,应将其捞出,并入个体相近的箱体中。
3.饵料质量
全价适口的饵料是网箱养殖成功的基础。网箱养殖黑龙江野鲤是集约化养殖,投入高、风险大,因此为了保证鱼类的快速生长,要根据鱼类生理特性,在不同的生长时期配制全价适口的饵料,同时应采取科学的投喂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4.防逃
网箱放置在自然水域中,一旦出现破箱现象,损失将十分严重,所以网箱养殖一定要做到勤检查、勤整理、勤维修、勤洗网箱、勤排污渣,定期安全检查。防止鱼类逃逸是网箱养殖成功的关键。
5.防病
篇10
企业财务活动及其管理是在一定的企业制度背景下展开的,对企业财务激励一约束机制的研究是以现代企业理论作为基础的。
科斯对传统企业理论的责难,开创了对于企业基本问题研究的新阶段。科斯认为,企业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在企业内部组织的交易比通过市场进行同样的交易费用要低。受到科斯理论的启发,阿尔钦和德姆塞茨沿着科斯开辟的交易成本的分析方向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认为企业的实质是通过各种要素投入者的合作来组织生产,也就是所谓的“团队生产”,它产生了一个比所投入的要素分别使用所得到的产出总和更大的产出。“团队生产”虽然能导致较大的产出效率,但也产生了较大的“道德风险”,为要素投人所有者的偷懒或“搭便车”行为提供了可能,从而形成所谓动力问题或刺激问题。动力问题又可以分解为两个问题:一是激励问题,即如何使人采取某种行为的问题;二是约束问题,即如何使人不采取某种行为的问题。因此,阿尔钦和德姆塞茨的“团队生产”企业理论特别强调进行团队生产的企业成员的激励问题,也就有了何种权力安排能更有效地提供激励,减少偷懒、搭便车行为的选择。
与阿尔钦和德姆塞茨理论相关或互补的是詹森和麦克林的理论观点。他们认为,企业本质是与员工、供应商、客户和贷款者的一组契约关系。理论强调的是这样一种契约关系:委托人授予人某些决策权,要求人提供有利于委托人利益的服务,然后假定双方都追求效用最大化,那么就有理由相信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人不会总是根据委托人的利益采取行动。这样,所有这些契约关系都存在成本和监督问题,也就出现了对人的激励与约束问题。
综合上述观点,我们可以看到,理论强调的是契约关系的确立过程,而科斯强调的是契约关系的贯彻过程,将二者结合起来,企业的性质既为一组契约关系的连接点,同时又是作为市场对立面的一个层级组织。而作为现代企业制度典型代表的公司制企业,以剩余索取权相对分散,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产权结构为特征,形成了股东(股东会)一董事会一经理这样一种内部层级管理制度。其中,有关财务管理层次的特征是:股东作为出资人,拥有对财务事项的最终决策权,处于第一管理层次;董事会作为出资人的代表及人,负责公司重大财务事项的决策和管理,处于第二管理层次;总经理作为受托管理公司的人,按照与董事会签定的合同规定的职责权限,行使经营权,处于第三管理层次;财务经理及其财务管理职能部门作为财务决策的执行者及日常管理者,处于第四层次。因此,建立何种财务激励约束机制,使各层次人有尽责尽力的激励与行为约束,也就构成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建立企业财务激励一约束机制应明确的几个问题
构建企业财务激励一约束机制,首先必须界定谁是激励者及监督者,分清监督主体,这样才能明确建立财务激励一约束机制的目标。
1、谁拥有企业。界定企业财务激励及监督主体的实质就是企业(特别是股份有限公司)属于谁,应该为谁的利益服务的问题。该问题在过去好像是不言自明,人人皆知的。但在90年代初,对“公司是由股东所有”的论点开始出现争议。其背景是随着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广泛关注,企业相关利益者的影响不断扩大。1989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公司法》的修改引起了关于公司所有权的争议。美国重要思想家布鲁金斯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于1995年出版了《所有权与控制权:重新思考21世纪的公司治理结构》一书,其核心思想是:将股东视为“所有者”是一个错误。同时;人们认识到,企业所有权具有状态依存性,企业在正常经营状态下,股东对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收益权拥有控制和分享权力,但在企业特殊状态下(如发生财务危机),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就会转移给债权人,即在一定条件下企业控制权会在相关利益者之间转移。另外,将公司简单地视为股东所有会损害其他投资者,影响他们的投资积极性,因此,相关利益理论的提出对传统的业主所有观念提出了挑战。但这种理论的出现是否就意味着要淡化企业所有权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我们知道,所有权的意义在于剩余控制权和索取权,这两方面的结合,是所有权产生激励的关键。而股份有限公司的主要特征就是其产权结构已不再是单一所有者的业主制,而是一种多元产权结构,从而使得所有权模糊起来。但是,所有权仍然是重要的,根据公司内部产权规范,股东仍是公司权力的最终来源,股东大会作为资本所有权的代表,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他们控制着董事会,从而间接决定着经理的人选,他们只是把对经营决策的控制权转化为对经营者的选择权。因此,作为最终控制者的股东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公司的所有者。
2、企业财务激励——约束机制的目标取向。人们从事任何经济活动都有其特定的目标,财务活动也是如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财务目标在企业目标体系中居于支配地位,因此,研究财务目标实际上就是探讨企业目标的问题。企业经济活动的多样性、管理的层次性以及以企业为中心的相关利益主体的多元性,决定了影响企业目标形成因素的复杂性。从企业实体理论出发,作为具有法人地位的企业,具有长远与现实不同的经营目标,追求永续生存是其长期追求的目标,而技术的进步,产品质量的提高,市场份额的扩大,则是企业现时经营目标。同时,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是影响企业目标形成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企业的各种活动是人的意志的体现,企业不同的参与人对企业有不同的期望,在从事企业的活动时必须考虑这些期望。处于企业第一层次地位的股东,其目标是实现资本的最大增值;处于较高层次的企业经理集团及更低层次的员工,从本质上看,都属于企业的从业人员,他们追求的是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这往往会与股东资本增值的目标相冲突,这也是建立财务激励一约束机制的动机所在。企业财务激励——约束机制的目标依存于企业的终极目标。那么,企业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什么呢?企业的终极目标是能够支配企业的活动方向并能制约其它具体目标的最高层次目标。从前述分析中我们已经知道,在企业众多相关利益者中处于支配地位的是企业的出资人即所有者,企业所有者对企业的期望构成了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及其实现目标的战略类型。因此,企业所有者(股东)的目标成为企业的最高目标,其它目标只能在一定范围和一定领域起作用,是实现企业终极目标的制约因素。所以企业财务激励——约束机制的目标服从于所有者的目标,由此企业财务激励——约束机制中居主导地位的是企业的所有者。
3、企业财务激励——约束机制是控制经营者的机制。由于经理人员及员工都属于企业的从业人员,是企业人力资本的提供者,他们不仅有自己的效用函数,而且要使自己的效用最大化,他们的利益通常与所有者的利益不一致,所有者必须借助于特定的激励一约束机制督促他们采取有利于所有者的行动。所有者对经理层的激励与一般员工的激励的关注程度是不一样的。就企业一般员工而言,其从事的大多是具体工作,这些工作可分解为若干固定的程序或动作,因此,对其行为结果的计量也较为容易,对
其进行激励与约束的机制也比较简单明了,且一般情况下,对一般员工的激励与约束是由企业各层次的管理者完成的。而经理人员在现代企业中的地位要比一般员工重要得多。现代企业为精通业务的支薪经理提供了专门的管理职业,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两权分离。企业经理在企业财务决策中已处于核心地位,不论是有关企业长期持续发展的固定资产投资、更新改造、企业改组、兼并等财务战略性决策,还是短期的融资决策、财务计划等日常财务管理,都与企业经理人员密切相联,他们的行为直接导致所有者目标的实现程度。而其行为本身并不能用一种程序化的模式予以固定,对其监督的可操作性难度较大。因此,企业财务激励一约束机制需激励及制约的主要对象是企业的经理人员,特别是企业高层经营者。
三、企业财务激励——约束机制的内容评述
企业所有者追求资本增值最大化的目标是通过对经理人员行为的激励约束过程来完成的。对经理人员行为进行激励与约束的机制存在多种形式,我们可从两方面加以归类:一方面是直接激励与约束机制,它的内容是企业所有者直接设计安排的控制经理人员的机制,如报酬计划,行政约束等;另一方面是间接激励与约束机制,它的内容是在企业外部形成影响经理人员职业前途的公平竞争环境,如充分竞争的经理人员市场,法制环境等。下面就对这两方面的激励——约束机制的内容作以简单的评述。
1、直接激励——约束机制
(1)激励性报酬计划安排。正如前述企业经理人员对企业的持续发展负有主要的责任。经理报酬计划安排对他们的行为有直接的影响。从理论上讲,若公司的利润、股价与公司经理人员的个人报酬成正比,则公司的利润越高,股价越高,经理人员的个人收入也就越高,反之亦然。这可以起到缩小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差异的作用,引导企业经理人员为实现企业终极目标而努力工作。但在现实经济条件下,影响公司的利润及股价的因素比较复杂,如市场条件的变化,政治形势的动荡,人们心理预期的差异,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等因素都会影响企业的这些经营业绩指标,这是企业经理左右不了的客观因素,只有在剔除了这些因素影响后才能将利润及股价指标用于衡量经理人员的业绩,这就大大降低了利润指标及股价指标对业绩衡量的刚性。另外,经理人员也不会同意将个人的报酬完全以与利润或股价控购的方式获得,因此,通常实行的是以固定收入为基础的利益激励机制,即把企业经理人员的报酬分两部分,一部分以工资形式作为固定收入,形成职业保障基数;另一部分则按照他们的理财绩效(利润或股价)以风险收入的形式获得报酬。这样,就可从物质利益上刺激企业经营者按照所有者的期望目标组织理财活动(由此可见,对企业经理人员只用年薪制方式进行激励效果不一定会令人满意)。
(2)资本结构安排约束。对经营者提供物质奖励激励,可以刺激他们的努力程度,却不能使他们放弃对个人目标的追求,恰当的措施是能够制止他们的机会主义倾向。企业适度负债,可将经理人员与所有者的利益紧密地联系起来。
若企业只拥有权益资本,则经理人员承担破产风险的机会比较小,企业即使经营业绩差些,也不会有财务违约情况,从而形成不了对企业经理人员的压力。但是,若在企业资本结构中融入债务资金,一方面可约束经理人员将现金用于盈利能力较差的投资或低效率的扩张行为(因要考虑偿债需要),另一方面,偿债的压力致使经理人员为了避免清算失去权力而设法提高资本收益率。同时,由于适度负债会提高企业的市场价值,经理人员也愿意通过负债经营向所有者传递这样一个信号:他们会很努力地管理企业,不会将利润用作无效投资,他们会使企业价值不断增值。另外,由于债权人会在信贷条款中对经理人员的行为明确加以限制,因此,恰当安排资本结构可以做为一种约束机制发挥作用。当然,这里关键的问题是恰当的负债比例,以防止企业由于过度负债而导致低效率的清算。
(3)行政约束机制。企业可以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各种监控机构,明确各层管理人员的财务责任,约束企业经理人员的权限,监督他们的行为,但行政约束机制应避免既无效率,又要花费大量成本的过分监督。因为企业之所以会存在专司管理职能的支薪经理人员,就是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会提高社会化生产效率,如果企业所有者对经理人员过于苛求使监督成本过大,就会使这一优势丧失,从而违背效率原则。
2、间接激励——约束机制
间接激励——约束机制,特别是人之间的竞争机制,对经理人员的激励约束属于高效激励和硬性约束。在企业财务激励——约束机制中,间接激励约束的作用要大于直接激励约束的作用。
(1)经理人才市场。现代企业内部两权分离的机制,决定了产生企业经理人才市场的必然性,经理人才市场的出现,意味着经理人员的未来财富的增加取决于其本人在人才市场的价值。在有效的市场体系中,管理水平高的企业会顺利发展,管理水平差的企业会衰落,甚至破产,企业经理人员的业绩直接通过企业的价值反映出来。企业经理人员越能增加企业的价值,其在人才市场的价值也越高。在这种竞争压力下,即使经理人员的动机是追求其个人效用最大化,他也必须把企业的目标放在首位,经理人才市场机制能够激励和约束经理人员在财务管理中不断创新,按照企业长期发展的目标从事理财活动。但这种激励约束方法光靠经理人才市场是不够的,还需要具备下面的前提条件:首先,必须有充分竞争的有效市场环境,企业的成败由市场来判断;其次,要有规范的资本市场,即要有预算约束硬化的融资市场及股票价格合理的发达的证券市场;最后,经理人员可以依靠自己的努力而获得晋升的机会。这样,才能保证将经理人员的业绩与企业的业绩联系起来,竞争才会公平。
(2)企业控制权的接管。若所有者对企业的经理人员所推行的财务政策不满意,如认为现任经理人员投资能力差,资本结构不合理,不能实行令人满意的股利政策等,就为权竞争或故意接管提供了机会,由此会导致企业现有经理人员控制权被剥夺。
在权竞争中,持异议的股东为投票反对现在的经营者,试图让其他股东认为这样做符合他们的利益,从而获取权委托。因此,这是一种不用花费大量收购支出又能改变公司控制权的一种做法。而敌意接管属于企业兼并的一种形式,敌意接管后,原有的经理人员会被解聘。股东们若选择敌意接管方式,则表明他们正在用所谓“用脚投票”的方式对经理人员不顾股东利益或管理不善行为的制裁。但当公司的经理人员持有公司股份达到一定比例时,就会降低敌意接管的威慑力。
总之,建立有效的企业财务激励一约束机制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题,并不能从理论性的探讨中得出理想的答案,国际上目前通用的做法是内部激励与外部激励并重。而具体采用何种形式的激励一约束机制,必须结合一定的政治、经济、社会条件,尽可能地满足不同需要,以使经营者能够并自愿地为达到企业目标而努力工作。
主要参考文献:
1、R.科斯,A.见阿尔钦,D.诺斯等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
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一契约理论》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