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系统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3 13:38: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化系统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信息化系统论文

篇1

[关键词]信息孤岛EAI面向服务体系结构SOA信息融合

一、企业信息化的概念

企业信息化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旨在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效率,降低成本,提高顾客的满意度,最终增强企业竞争力。

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构建和使用的应用系统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涉及到大量业务处理和数据处理的企业级应用系统,例如ERP系统、CRM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另一类是提供简单功能的供单个员工使用的桌面应用系统,例如用来进行文字处理、报表制作的办公应用系统等。

二、企业信息化中的问题

传统的企业由于缺少不同系统相互集成的技术,导致很多关键的信息被封闭在相互独立的系统中,部门间重复着冗余的工作,这直接导致了企业工作效率的降低和运营成本的上升。

在一个单位的各个部门之间由于种种原因造成部门与部门之间完全孤立,各种信息(如财务信息、各种计划信息等)无法或者无法顺畅地在部门与部门之间流动,这样就会形成信息孤岛。“信息孤岛”从在技术上带来的不良影响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数据的一致性无法保证,信息及时共享、反馈难,企业数据中存在很大的冗余、大量的垃圾信息,信息需要重复多次的输入。

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化工作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和困难,“重实施、轻规划,重技术、轻管理”的认识误区使得企业信息化缺乏清晰的主线,造成“有一个需求建一个系统”的直接需求式驱动的信息化建设模式,直接导致了企业“信息孤岛”的加剧、多种异构系统的同时运行。无论是从企业的现实需求,还是企业信息化的长远发展来看,如何实现异构系统的协同工作,实现企业资源整合,消除“信息孤岛”是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EAI

EAI是将基于各种不同平台、用不同方案建立的异构应用集成的一种方法和技术。EAI通过建立底层结构,来联系横贯整个企业的异构系统、应用、数据源等,完成在企业内部的ERP、CRM、SCM、数据库、数据仓库,以及其他重要的内部系统之间无缝地共享和交换数据的需要。有了EAI,企业就可以将企业核心应用和新的Internet解决方案结合在一起。

随着企业各种应用的迅速增加以及更多地把自己的业务转向电子商务,EAI方案对企业的重要性也日益显现。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EAI解决方案将企业内部的应用软件与外部客户和供应商的应用软件进行链接,实现数据流和业务运作的自动化,从而令业务更实时与快速。

传统的EAI并不能够满足企业最根本的需要——快速构建IT系统以支撑企业业务的发展。当今的企业级分布式IT系统都在向共享服务方向发展,企业对传统EAI的需求仅限于将已经构建但并不支持服务共享的IT系统变成能够共享服务的IT系统,但是这一过程不应以放弃与未来的新应用共享服务为代价。

四、面向服务体系结构(SOA)

SOA是指为了解决在Internet环境下业务集成的需要,通过连接能完成特定任务的独立功能实体实现的一种软件系统架构。SOA是一个组件模型,它将应用程序的不同功能单元(称为服务)通过这些服务之间定义良好的接口和契约联系起来。

SOA凭借其松耦合的特性,使得企业可以按照模块化的方式来添加新服务或更新现有服务,以解决新的业务需要,提供选择从而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提供服务,并可以把企业现有的或已有的应用作为服务,从而保护了现有的IT基础建设投资。

传统的Web技术有效的解决了人与信息系统的交互和沟通问题。WEB服务技术则是要有效的解决信息系统之间的交互和沟通问题,促进B2B/EAI/CB2C的发展。SOA则是采用面向服务的商业建模技术和WEB服务技术,实现系统之间的松耦合,实现系统之间的整合与协同。WEB服务和SOA的本质思路在于使得信息系统个体在能够沟通的基础上形成协同工作。

对于面向同步和异步应用的,基于请求/响应模式的分布式计算来说,SOA是一场革命。一个应用程序的业务逻辑或某些单独的功能被模块化并作为服务呈现给消费者或客户端。这些服务的关键是他们的松耦合特性。例如,服务的接口和实现相独立。

五、信息融合技术

信息融合技术研究如何加工、联合来自众多信息源的信息,并使不同形式的信息相互补充,为各种模型方法和各领域的专家服务,使其信息量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按信息抽象程度不同,融合可分为三个层次:原始数据融合、目标级融合和决策级融合。

1.原始数据融合是在采集到的原始信息层次上进行融合,在各种信息源的原始数据未经预处理之前,就进行信息的综合和分析。它的优点是保持了尽可能多的信息,缺点是处理的信息量大,所需的处理时间长,实时性差。

篇2

加强对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管理的目的在于开发应用,离开推进应用水平的提高,就脱离了实际。加强管理的指导思想,一是要积极进取,开拓创新,争取条件采用先进技术;二是要充分掌握系统的综合性、系统性、统一性,统筹兼顾,全面安排,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三是要从现实出发,循序渐进。如何提高应用水平,需要深入考察与自动化系统相关的诸多方面的情况及变化趋势,分析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的途径。本文试从经常遇到的几个问题,阐述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推进自动化,必须提高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目前,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的现状是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滞后和应用软件多乱,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系统整体水平的提高。目前系统的主要矛盾不是硬件设备的缺乏,而是硬件的功能并没有充分发挥。笔者认为对这一问题取得共识是系统建设思想上的一次飞跃,它使我们的观察视野从计算机系统扩大到整个档案信息管理。这一认识上的转变给我们的启示是:档案信息自动化的内涵包括档案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其中首要的是档案业务要规范,档案标准要建立健全和真正实施。档案标准和规范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推进档案自动化建设,必须抓好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掌握好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

二、自动化建设要着眼于提高系统的整体水平

根据系统论思想和集成化要求,档案信息自动化建设的着眼点应是整个系统,组成系统的纵向和横向的各个节点都应达到一定水平,并通过网络加以联通,这样才能发挥整体优势,提高系统的综合能力。部分节点甚至一个重要节点的障碍,都可能造成系统的梗阻。当然,要求每个节点的装备水平和应用能力齐头并进是不现实的,不可能“齐步走”。鼓励和支持先进单位提高水平,在一些单位进行较高水平的试点,以取得值得推广的经验,对整个系统是有利的,但其基本出发点应是为了提高系统的整体水平,只有少数先进的节点不可能组成先进的系统。

三、有重点地抓好数据库建设

目前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从总体上看仍处于由文件处理向信息管理系统的过渡阶段,完成这一步的关键在于数据库建设。开发和建设数据库系统是国家档案信息工程的核心和基础,是工程的主体。数据库的含义是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对资料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方便的使用。建立数据库系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经过由低到高、由单个到群体的循序渐进过程。经过试点,数据库经验中最主要的有:领导重视,统一认识,坚持计算机技术人员同档案业务人员协同配合;面向应用,建立“活库”,以利用频率和使用效率考核数据库的“活性”;突出重点,由单一库向系统库发展等。当前若能把综合数据库的完善提高和各单位档案目录库建立起来,通过网络联接形成开放的分步式数据库群,将使自动化系统效率大大提高一步。

四、慎重选定技术路线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成为当代技术革命的主要特征。目前,对我国档案信息自动化工程影响最大的技术是微机工作站、服务器性能的提高,网络技术的成熟及数据库技术和应用软件开发工具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发展促使局域网、广域网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开通。在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条件下,选择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的技术路线是十分重要的,应当推行适应的先进技术,使经济效益的合理性和技术的先进性相统一,技术路线的选择要符合我们的实际。档案部门对先进技术的潜在需求很大,但现实的需求又往往跟不上,宏观监测需要的信息量和使用频率同微观经济需求有很大差别,因此不断发生买了设备不能充分利用,建了网络而传输量很少的情况。要实事求是地分析现状,充分考虑先进技术的发展,再进行每一项具体的决策。

五、实事求是地改进管理体制

集中统一是管理任何社会化大生产所必需的方式,信息自动化这一高新技术系统也不例外。人机结合是自动化系统的建设方针,其含义为档案业务人员直接使用微机开展工作,这亦是研究自动化系统管理时必须考虑的原则之一。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的管理体制,要能使高度集中管理和方便使用相结合。目前我国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的管理体制,同时存在集中统一管理不力和使用不方便的问题,主要方面是集中统一管理不力,这同我国档案工作是在各专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和系统建设从“微机起步”有关。应下决心解决分散现象,从管理制度上保证业务技术规范、标准,硬软件的选用,上下各个层次和各专业办公自动化等都应纳入统一的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管理之中,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不能各行其是自建系统,造成信息分割和资源浪费。也要下决心解决方便使用的问题,如长期将档案部门的“硬任务”集中于一个部门,在档案部门这一信息系统之内再组建一个“档案信息系统”,就很难提高档案工作整体水平。建立集中统一管理下的分散式系统,是较理想的模式,但这种高技术结构,必须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不具备这些条件,从集中向分散过渡,反倒有可能退回到分散式。

六、充分发挥系统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

档案自动化系统建设是档案部门投资最大的项目,在资金筹集和管理使用方面,较好的做法是多渠道筹措资金,实行中央拨款、地方拨款、单位自筹和争取外援相结合,资金使用上做到按项目管理,进行项目论证并跟踪考核。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没有在国家和地方财政长期建设发展计划中立项,档案信息自动化项目资金大多通过领导特批解决,为此耗费了各级档案部门领导很大精力。“九五”建设规划被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作为国家经济信息化优先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定名为“金信工程”,为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打下了良好基础,但要落到实处,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各地也应及早积极争取。存在的问题之二是在资金管理上不够科学合理,有分散和浪费现象。如有的项目因各种原因不能充分发挥应有作用,这都有待于今后注意改进。

七、重视人才管理

推进档案信息自动化的关键是人才。加强培养教育,造就一大批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性,已被广泛关注。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的骨干力量是计算机技术队伍,其素质水平直接影响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当前有些单位的队伍不稳,有人才流失现象。计算机技术人员的培养教育和管理是一个重要课题,要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培育其事业心和奉献精神;有计划组织进修,掌握信息技术的新知识;在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上给予关心和照顾,解除其后顾之忧;研究专门人才成长和流动的规律,以形成最佳人才结构等方面都需要给予重视。在管理上,还需要研究如何增强计算机机构和人员的活力,例如引入竞争机制,对某些项目实行项目管理,在保证完成档案建设的前提下,开展对社会有偿服务等等。

篇3

关键词:Excel;会计信息系统;系统设计;计算机

在实际企业会计工作中,运用现代信息化手段优化设计会计信息系统,以系统信息化方式管理企业会计工作,相较于传统手工管理方式,不仅可以提升企业会计信息管理效率,也可以有效促使企业未来的会计信息管理向现代信息化方向发展,发挥积极影响。以下本篇将会对此做具体分析。

一、系统设计可行性分析

(一)技术可行性

我国当前企业办公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层面非常广泛,特别是在会计工作中,不仅常常会用到Excel软件,也会应用专门的会计信息系统处理公务。对此,基于Excel平台,优化设计会计信息系统,将Excel集成到系统设计中,在系统中可以应用Excel对信息数据的加工、提炼技术,也可以有力支持企业会计信息处理决策,并提升系统管理各种会计信息的决策分析能力,发挥技术应用优势。

(二)效益可行性

会计信息系统设计中,基于Excel平台设计会计信息系统,可以运用Excel表格对会计管理信息数据进行相应的加工、提炼,并且可以挖掘分析出对企业未来战略发展有利的会计信息,从而能够为企业制定会计信息管理决策提供数据依据,制定更好的会计管理决策,提升应用该系统管理企业会计信息的工作效率。在实际中,可以使用Excel平台中的模拟运算表,对会计信息进行敏感性分析;也可以对企业会计信息数据运用计算公式进行统计,使企业会计管理工作方式更加简便高效。基于Excel平台优化设计会计信息系统,能够提升会计工作效率,进一步提升企业会计工作效率,提升企业发展效益,发挥积极影响。

二、基于Excel平台会计信息系统的软件设计实现

(一)优化设计系统架构体系

图2架构体系对于本次设计的会计信息系统中,基于Excel平台,优化设计系统,会计信息系统,确保实际的系统能够满足实际应用需求。Excel平台下系统的分层架构体系如上图2所示。

(二)设置Excel服务器

基于Excel平台,设计的会计信息系统中,确保将会计信息数据存储到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库之中,可以充分利用数据库的成熟、强大的管理数据功能,提升系统应用性能。在会计信息系统设计中,用户能够根据需要自主的定义会计信息管理模板,并且能够将模板中的数据输入到数据库之中,发挥强大的数据保护功能。在会计信息系统设计之中,Excel平台能够自动提醒待处理任务,还能够为用户提供方便的数据查询功能,让系统用户能够通过该系统随时追踪到会计报表单据流转的情况,提升会计信息系统应用效益。

(三)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构成

会计信息系统包含输入、处理和输出三个基本构成要素。进入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可以来自企业外部,也可以来自企业内部;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生成的信息同时提供给内、外部使用者,没有内、外部使用者的信息需求,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会计信息系统的构成要素如下图3所示。图3会计信息系统的构成要素由上图可知,会计信息系统的核心是数据处理,因此可以在后续设计步骤中,优化设计系统数据库。

(四)数据库设计

在数据文件设计时,为增强系统安全性应采取一些控制技术,如文件被封设置文件存取权限。如某企业凭证库内.DBF数据格式,如下表1所示:数据库物理设计主要内容包括:1、确定数据的存储结构,从DBMS所提供的存储结构中选取合适的加以实现(确定存储结构的主要因素是存取时间、存储空间利用率和维护代价三个方面);2、存取路径的选择和调整;3、优化确定会计信息系统中对于Excel表格数据的存放位置(在通常情况下,一般都会把数据表格中的易变部分以及稳定的数据部分进行分开管理,并且也分开存放系统中经常存取的数据与不常存取的数据);4、确定存储分配。

三、系统设计实现效益分析基于Excel

平台优化设计会计信息系统,可以提升企业会计信息管理效率,发挥积极应用效益。基于Excel平台优化设计开发会计信息系统,相较于直接编程开发的会计信息系统,也能够为系统用户提供更加直观的会计管理交互界面,这样不仅可以缩短系统的开发周期,也可以减少开发费用。同时,基于Excel平台开发系统,只需开发者具备一定的会计知识与Excel软件知识,即便系统开发者不是高级程序员,也不是数据分析员,依然可以开发出企业适用的会计信息系统,满足实际需求。同时,基于Excel开发设计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用户可以定期对系统自行维护,维护方法简单,不仅可以确保系统正常运行,也可以节省大量的系统维护费用,发挥积极经济效益。故此,在我国的会计信息系统设计中,随着未来Excel技术的不断提升,我国基于Excel平台设计的会计信息系统功能也会不断提升,不仅会加强对Excel数据表格的处理功能,也将会不断完善Excel会计信息系统的使用功能,提升会计信息处理效率,发挥积极影响。

四、结论

综上所述,基于Excel平台优化设计会计信息系统,不仅可以提升企业会计信息管理效率,也可以运用Excel平台技术,使设计的系统更具可用性,使用户更加青睐应用该系统,也可以有效促使企业未来的会计信息管理向现代信息化方向发展,发挥积极影响。

作者:冯长艳 单位:北京红牛饮料销售有限公司辽宁分公司

参考文献:

篇4

信息化管理系统是一种系统化管理模式,强调按系统思想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相关事务,以达到提高企业信息化实施成功率的目的。为了适应系统化的管理需要,信息化管理系统采用了戴明模型,即按照PDCA循环思想,通过识别影响企业信息化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制定计划和管理方案,实施运行控制,并采取必要的监控和测量,发现问题,实施改进,实现管理系统的持续有效运行。

2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实施步骤

2.1系统策划

系统策划的实施步骤,包括企业战略规划、企业信息化规划、信息化管理系统过程识别、建立系统总体结构和编制系统文件6个步骤。第1步:企业战略规划。确定企业的战略定位和战略目标,明确企业是做什么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企业。如何将企业的要目标、方针、策略和行动信号构成一个协调的体结构和总体行动方案第2步:企业信息化规划。通过对企业信息化应用现状的优势、弱点、挑战和机遇进行分析,使企业充分认识到其自身的发展阶段以及信息化水平所处的层次。开展企业信息化瓶颈分析,针对企业业务流程现状,找到阻碍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关键点,增加决策的准确性,决策者根据企业信息化现状和瓶颈分析来确定适合企业的信息化发展规划。第3步:信息化管理系统过程识别。其内容包括确定信息化管理系统适用范围、确定方针、目标设定与分解、所需资源分析等。根据信息化管理系统内容确定系统适用范围,以指导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确定系统方针,以它作为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的推进原则;设定系统目标,以明确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发展方向,然后根据总的目标,明确各个阶段每个部门的目标,以保证企业总的信息化目标的实现。第4步:建立系统总体结构。参照ISO9000质量管理系统的方法,对识别出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过程进行分层归类,建立3层结构,分别为系统层、过程层和活动层。第5步:编制系统文件。根据建立的系统总体结构,系统文件也分为3层,其内容包括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相关记录的编制。系统文件的建立有利于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制度化、标准化,有利于规范员工的行为,有利于提高企业整体水平,并为员工学习和培训提供了良好的教材。第6步:系统文件的评审。由企业系统管理部门组织相关人员对系统文件进行评审,然后正式。

2.2系统运行

在系统文件完成评审和后,系统运行的步骤,包括宣传、培训、组织调整和资源配置,信息化管理系统实施4个步骤。宣传、培训和培训主要针对的是部门领导和从事企业信息化工作的骨干人员。其主要内容包括与企业信息化相关的各种理念、技术和方法。组织调整和资源配置是根据企业战略规划中制定的企业业务模型以及信息系统规划中对组织、资源配置的需求,对组织进行相应的调整,对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以解决企业旧体制对信息化工作的阻碍。

2.3系统评价

该阶段主要是对系统运行过程的监控,主要内容包括内部审核、过程测量和监控、信息化效益评价、应急准备和反应。通过对运行过程的评审和对数据的收集分析,使企业决策层清楚地知道信息化管理系统和信息系统的运行情况和需要改善之处。

2.4系统改进

根据系统评价的输出成果,制定一系列相应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对系统运行过程提出过程改进意见,促使企业信息化水平螺旋上升,业务流程越来越优化,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3结束语

篇5

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管理信息化平台的设计紧紧围绕“结合现状、适度超前、注重顶层、集中管理”的思路展开,通过对现有机电系统管理信息化系统进行深入调哥径于析,建立统一的机电设备管理体系,提高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管理的技术水平,延长设备使用寿命,降低机电系统故障率,增强机电系统稳定陕及数据安全,保证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完好和良好的运行状态,为高速公路安全、畅通提供坚实的不韦皮保障,确保机电系统正常、稳定运行。

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以“一条主线,两个核心,三个支撑”为建设思路指导项目建设示意图如图1:一个主线是指设备从采购、入库、使用,到处置的全生命周期。当设备有采购需求时,首先要进行采购申请,采购申请得到审批后进行采购,当设备采购到货时,需要进行入库处理,当正在使用的设备发生故障,需要调用库存中的设备时,就需要进行出库处理,当库存的设备需要维修或者需要报废处置时,也需要进行出库处理,从而笑扳戈设备的使命。这就是设备的全生命周期。

两个核心是指设备的维修及维护工作。在整个日常工作过程中,外场设备难免会发生故障,这就需要对设备进行维修维护。设备维修是指当设备发生故障时,由维修工程师进行故障诊断、维修及备件的更换,设备维修有其自己的工作流程和体系,就是当收费站可以自行维修时,由收费站自行维修;当收费站不能维修时,上报到管理处,由管理处来维修;当管理处不能维修时,需要联系第三方的维修单位维修,从而形成的三级维修体系。设备维护是指在设备运行过程中,为了保证设备正常运转,从而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的事前设备检修。

三个支撑是指经费管理、供应商管理和项目管理。经费管理就是当运转的设备发生故障,需要维修和维护时产生费用;当设备更新或损坏时,也会产生费用,所以费用的计划、费用的执行、费用的跟踪,离不开设备的全生命周期。供应商管理是对供应商以及供应商提供的设备和服务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设备的采购、使用、日常的维修等环节都按照供应商和供应商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产生记录,可以在这些环节中根据评价指标,对供应商进行考核和评估,这些评估数据又会再下次的设备采购和服务采购时提供依据。项目管理是对机电工程项目的启动、跟踪、评估等项目活动进行统一的管理,有力地保证了集团公司机电项目管理朝着规范化、可视化发展。

二、机电系统管理信息化应用

(一)系统架构

根据业务需求特点,应用平台采用采用J2EE十Oracle平台开发工具开发,建立基于B/S应用体系架构的机电系统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收费站、管理处、集团公司统一访问,其中移动终端管理、数据采集管理采用客户端应用体系架构。机电系统管理信息化平台通过配置防火墙IP端口映射的方式为收费站、管理处和集团公司用户统一提供内外网访问,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使用。根据平台建设需求,本平台应用的网络拓扑结构如图2:

(二)建设关键点

机电系统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关键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机电设备唯一身份认证。通过机电设备的唯一编码,现对于机电设备从入库一使用一报废全过程的追踪和识别,在编码研究过程中需要注意识别不同设备以及大型设备中独立部件身份的区别模式,以及津方集团公司机电系统全方位的身份识别管理模式。

2、机电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以备品备件的申请采购作为生命周期的起始点,以备品备件的淘汰报废作为生命周期的终点,生命周期内包含备品备件的入库、出库、调拨、安装、拆卸、维护、维修等使用管理,实现备品备件的全生命周期的动态跟踪体系。

3、备品备件储存动态预警。管理处根据维修维护经验,设置备品备件的储存量的标准配置及闲置周期。设备不足预警:当机电设备库存中某类设备的数量小于定额下限时,产生设备不足预警。设备过多预警:当机电设备库存中某类设备的数量大于定额上限时,产生过多预警。设备长期未用提醒:机电设备储存中某个设备未使用时间大于该设备的闲置周期时,给予提醒,要求使用该机电设备或者办理转移手续。

4、机电设备剩余寿命/价值估算。依据估算的机电设备剩余寿命,为备品备件的采购、针对性的维护维修,提供信息化数据支撑。评估备品备件剩余寿命的关键点为备品备件的使用时间,同型号同批次采购的备品备件,使用时间长的,剩余寿命相对较短。根据备品备件的类型的区分,定义该类型设备的默认使用寿命;备品备件管理员可针对不同型号的设备设置不同的使用寿命和闲置折旧比例;依据已使用时间和闲置时间,结合设备的使用寿命和闲置折旧比例,计算设备的剩余使用寿命。

5、供应商服务评价体系。建立机电设备供应商基础数据库,对各供应商以及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进行集中管理,其管理信息包括产品型号、服务类型、产品服务质量、维修次数、响应时间、维修时间、服务态度等诸多参数,同时将供应商与其产品与服务建立直接关联,直观展示供应商所有产品的运行状态与历史记录,为提升集团公司对各供应商了解程度和管理力度提供数据支撑。

6、预防性维护维修体系。设备报修过程中,针对该设备的以往维修历史信息进行系统分析,为设备是否具有维修价值,提供参考依据。根据备品备件的剩余寿命、剩余使用价值、剩余使用期限,为机电设备的预防性维护,提供信息化数据支撑。根据中控室制定的维护计划,自动下发维护计划并提醒相关工作组负责人或第三方代维单位负责人。

7、维护稽查模式。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完善机电系统维护稽查模式,通过视频监控、系统操作日志将机电系统的维护过程记录下来。通过唯一身份识别技术,将维护历史记录的日志信息、视频信息以及其他相关信息与机电设备关联起来,并在统一平台中实现维护稽查管理功能,提升集团公司整体机电维护水平。

8、机电设备运行状态数据分析。具备设备运行状态查询与反馈功能的机电设备,通过对其运行状态通讯协议,解析该类协议,并在统一集中平台上展示,实现集团公司信息中心对于该类机电设备运行状态实时掌握,建立机电设备运行状态监测体系,为机电设备使用寿命的评估提供数据支撑。

9、维修经验知识库共享。建立机电运维知识的获得、利用、管理、分析、查询机制,实现根据已有知识进行推理应用,为机电系统设备的维护、维修、备品备件管理提供数据支撑。为机电系统设备的维护维修提供知识参考,为机电系统运维人员的学习提供平台,从而进一步提供机电运维的效率。

(三)可视化应用

在安徽省高速公路机电管理信息化应用中,已经具备机电设备的可视化管理能力,依托集团公司地理信息系统,在电子地图上展示机电设备的基木信息。根据设备分类在GIS图层上实现对应的分层,并根据设备的应用等级,实现对应图层的查看比例,按照集团公司一管理处一收费站(隧道、干线)的路线,通过设备所在路线桩号,落实到各种设备上,根据设备状态的不同标注为不同的颜色加以区分。实现设备信息展示、查找、定位、状态显示、故障提醒等功能。

三、机电系统管理信息化效果

在安徽省机电管理信息化应用过程中,采用敏捷开发模型及有效沟通机制的建立为项目的稳定推进提供了保障。在这个过程中,项目组遇到各类的技术的业务问题,最后都得以顺利解决,包括:

1、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繁杂,维护、维修、调换都存在管理上的混乱。为此,项目组研究制定了机电设备统一编码机制及有效的编码规则,通过机电设备的唯一编码,实现对于机电设备从入库一使用一报废全过程的追踪和识别,在编码研究过程中需要注意识别不同设备以及大型设备中独立部件身份的区别模式,以及建立集团公司机电系统全方位的身份识别管理模式。

2、与各管理处及集团公司建立业务联系的机电设备供应商服务及产品质量水平层次参差不齐,没有有效的评价体系及管理机制。为此,研究建立机电设备供应商基础数据库,对各供应商以及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进行集中管理,其管理信息包括产品型号、服务类型、产品服务质量、维修次数、响应时间、维修时间、服务态度等诸多参数,同时将供应商与其产品与服务建立直接关联,直观展示供应商所有产品的运行状态与历史记录,为提升集团公司对各供应商了解程度和管理力度提供数据支撑。并将供应商的产品和服务建立管理评价体系,对各供应商的技术能力、设备能力、管理能力、组织机构、企业资信以及价格因素进行量化分析,以求直观展现各供应商所提品与服务之间的优劣分析,为机电系统以及配套运绑及务的选着提供依据。

3、各管理处机电维护水平及技术人员配备情倪不一,为机电维修的管理带来了难度。为提升集团公司机电系统运维服务能力,在机电系统信息化管理平台下,建立运维服务商接口,适度将运维服务商引入机电设备管理环节,建立集团公司、管理处、运维服务商三方协同的无缝衔接模式。

四、结束语

篇6

作者:黄欣 谷大建 杨蕊 苏乐群 李宏建 单位:山东省千佛山医院药学部

出院小结主要记录病人的诊疗经过及出院时的主要检验指标、出院医嘱、出院用药教育等,第几次住院只设置了住院信息与出院小结两项。住院信息记录病人后续的入院原因及诊疗经过,同时关注住院期间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ADRs)、药物相互作用及其处理措施。出院小结内容同第一次住院的出院小结。药学服务包括药学服务发生时间、形式(面对面、电话、网络等)、病人状态(住院、门诊、家庭)及服务内容。内容包括是否进行了用药依从性教育,是否进行了常见ADRs、用药方案、用药注意事项的宣教,对于咨询是否有答复,进行药学服务时是否发放教育材料。上述选项均为点击完成,操作方便且节约时间。此外,还设置了便于随时记录服务内容的输入框,如病人的咨询内容及答复情况。资料库包括三种药学服务材料,即药品说明书、肾移植病人药学服务手册和肾移植术后病人药学服务单。药品说明书纳入的是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的药品处方集;肾移植病人药学服务手册的内容是基于前期调查问卷的结果[3],针对肾移植术后病人最想了解的内容,以问题的方式从“您了解肾移植吗”、“您了解移植后将面临哪些挑战吗”、“您了解正在使用的药物吗”、“您了解术后生活上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吗”四个方面提出了27个问题,并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回答,兼顾了科学性、专业性与实用性,。

肾移植术后病人药学服务单重点讲述病人在使用的抗排异药物与其他药物/食物间的相互作用,及日常工作中预防感染、自我监测的重要性,旨在提高病人对用药安全性和自我监测的关注。设置资料库便于药师在接受病人咨询时给予及时、准确的答复,并对病人进行必要的教育,从而提高病人用药依从性。该部分内容采用超链接的形式实现快速查询,便于药师方便、快捷地提供咨询服务。功能为了方便药师为病人提供纸质的教育材料,以及回顾性分析、利用该系统内的资源,MIS设置了查询/打印功能。查询功能为实现不同的应用目的,此项设置了多个查询路径。按病人姓名、住院号或身份证号查询,可直接定位至某一病人,并可方便地切换查看该病人的全部内容;按手术时间段查询,可将某一时间段内的手术病人全部列出,便于比较同一时间段内手术病人的情况;按是否发生ADRs/药物相互作用查询,可将发生ADRs/药物相互作用的病人全部列出,方便地统计具体反应、处理措施及潜在风险,利于药物信息的汇总分析、评价药师在药学服务中的干预是否到位;按是否应用过抗细菌药物/抗真菌药物/抗病毒药物/抗卡氏肺孢子虫药物来查询,可将用过此类药物的病人全部列出,便于统计分析感染的发生率、预防或治疗性抗感染药物的使用率等。打印功能根据药学服务内容可选择打印病人出院用药指导单、药品说明书、药学服务手册及药学服务单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在出院小结界面下输入相关内容后,便可生成一张病人出院用药指导单,在为病人进行出院指导的同时提供纸质材料,可有效地提高药学服务的效果,同时体现出药学服务的规范性、专业性,提高病人对药师的信任度,从而提高病人的用药依从性。

病人在本院行肾移植术后,临床药师即为其建立MIS相关信息库,按照MIS中的内容记录其术前、术中、术后的病情及用药相关事项,对每次测定的环孢素浓度及时记录并分析,一旦发现异常及时与医师沟通,根据病人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提供药学服务。住院病人的监护一住院病人肾移植术后第3周时静脉滴注伏立康唑。开具此医嘱后,药师即开始介入并随时将病情变化记录于MIS中。药师首先与医师沟通,告知伏立康唑能抑制环孢素的代谢,联用时环孢素需调整剂量,此外还需增加环孢素的监测频率;然后对病人进行用药教育,告知其因存在药物相互作用,伏立康唑的用量将会调整。在后续的药学查房中,药师了解到病人出现了幻听、幻视症状,于是告知病人这些症状是伏立康唑用药初期的常见ADRs,因第一天为负荷剂量,症状会比较明显,以后随着用量的减少和耐受性的产生,ADRs会逐渐减轻。在对病人进行用药教育时提供用药教育单,并针对性地告知其药物相互作用及其监测、预防等知识。服务内容均记录在MIS相应的项目中。门诊病人的监护一门诊病人严格按医嘱用药并定期复查环孢素血药浓度,既往环孢素浓度比较稳定,在本次常规检测环孢素血药浓度时发现较前升高了30%。病人提出疑问,药师问诊后得知该病人因腹泻应用盐酸小檗碱3次。遂帮助该病人分析可能原因,并再次告知其药物相互作用的知识,建议该病人停用盐酸小檗碱5d后再来复查。病人一周后来本院复查,环孢素浓度下降至既往水平。家庭随访及咨询一肾移植术后23个月的病人电话咨询近几天来左下肢关节肿痛,最近一次查得血尿酸升高至640μmol/L,血肌酐稳定在110~120μmol/L。询问后得知病人6个月前诊断为肺结核,目前应用利福喷丁、异烟肼、吡嗪酰胺抗结核治疗。考虑关节肿痛为血尿酸升高所致,经查阅资料发现,吡嗪酰胺可引起尿酸升高,与其代谢产物吡嗪酸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排泄有关,因此建议病人咨询医师是否能停用吡嗪酰胺,或是住院治疗,必要时应用促尿酸排泄的苯溴马隆。病人住院后给予碱化尿液、服用苯溴马隆、停用吡嗪酰胺,8d后尿酸降至335.4μmol/L。综上所述,在日常工作中药师借助MIS,不仅可以动态地了解病人的病情、及时发现药物相关事件,而且能针对性地为病人提供药学服务,还可以判断病人的用药依从性,从而推断病人是否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此外,通过MIS也能量化药师的工作内容、评估药学服务效果等,这些内容将在以后的工作中慢慢探索和实践。Winsett等[4]报道,已经证实移植术后病人服药的不依从是继急性排斥反应和感染之后,导致移植物功能丧失的第3大原因,所以提高肾移植病人的用药依从性对于提高肾移植术后病人生活质量和生存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者开发的MIS可满足药师为肾移植病人提供全程化药学服务的需求,有助于提高肾移植病人的用药依从性,同时也可方便、快捷地实现病人信息管理和数据汇总分析。MIS通过设置较多的按钮和复选框来简化药师的操作,但由于病人的检验结果、血药浓度值、病程描述、出院医嘱等内容仍需手工录入,占用药师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正尝试将MIS嵌入医院信息系统,通过直接调用病例中的相关内容来实现资源共享,必将大大简化药师的工作量,更好地实现借助MIS来为病人提供全程化药学服务的目的,

篇7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心电图各导联ST段改变的特征。方法:选取我院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56例,均于胸痛发作时记录心电图。结果:56例患者中,共52例、1127次一过性心肌缺血,56例患者中,心率变异<50ms41例,心率变异>100ms18例,心电图出现T波的异常(≥2个导联)51例,其中仅有T波的异常者29例。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时的心电图改变能够提供具有诊断价值的客观依据。

本文旨在研究心电图各导联ST段改变的特征及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病变血管的诊断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2004年1月~2007年12月期间收入我院的5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均常规进行了心电图、血液生化、超声心动图检查。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根据美国Braunwald主编的《心脏病学》定义[1],即除了没有诊断心肌梗死的明确心电图和心肌酶谱变化外,符合以下3个病史特征之一:①在相对稳定的劳累相关性心绞痛基础上出现逐渐增强的心绞痛(心绞痛更重、持续时间更长或更频繁);②新出现的心绞痛(通常在1个月内),由很轻度的劳力活动即可引起心绞痛;③在静息和很轻度劳累时出现的心绞痛。

1.2方法

心电图使用中国上海光电医用电子仪器公司生产的6511型心电图机,采样率1000/s,分辨率为5μV,走纸速度25mm/s,定标电压10mm/mV,ST段振幅测量的参考水平为TP段,测量点选在QRS综合波J点后60ms,连续测量5个波形,取其平均值作为ST段的改变值。12导联中任一导联的ST段压低≥0.5mV认为有意义。

2结果

2.1一过性心肌缺血

发生率:56例患者中,共52例、1127次一过性心肌缺血,其中1048次无明显症状。持续时间:持续<30min/d32例,其中2例发生心脏病事件,包括严重心律失常1例,短暂阿斯综合征1例。其中34例发生心脏病事件,包括严重心律失常25例、急性左心衰4例、急性心肌梗死2例、心原性猝死2例、短暂阿斯综合征1例。

2.2HRV结果

56例患者中,心率变异<50ms41例,心率变异>100ms15例,所有发生心脏病事件的心率变异均<50ms。

2.3S-T改变结果

心电图出现T波的异常(≥2个导联)者51例,其中,仅有T波的异常者29例;出现ST段压低者20例,20例中显著压低者14例,轻度压低者6例;单纯ST段压低者3例,ST段压低同时伴T波异常者24例。

3讨论

心绞痛发作是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主要临床表现,然而,不同患者之间的疼痛阈值相差甚远,许多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心绞痛症状往往不典型,单纯根据临床症状进行诊断是相当困难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时的心电图改变不仅能提供具有诊断价值的客观依据,而且有助于了解病情的严重程度,可协助判断患者的预后[2]。

心电图表现:心绞痛发作时,除极少数患者心电图表现为一过性Q波、一过性心律失常外,多表现ST改变及T波改变。ST段改变:常见而重要,表现抬高或压低。其形态多样,动态变化大,高度提示急性心肌缺血。一过性ST段抬高,多见冠状动脉痉挛;一过性ST段压低,多见心内膜下心肌缺血,新近出现、显著、持续ST段抬高,多提示急性心肌梗死。T波改变:UAP发作时T波可出现倒置T波≥2.0mm,形态可呈对称性,通常在2个导联以上,提示左前降支近端局限或多发性病变。少数患者症状发作时,多导联T波对称性直立、振幅增高或动态性改变,属左前降支、左主干远端病变。病理性Q波:冠心病病史,多伴ST段和(或)T波改变。一过性U波倒置以前降支病变多见,少数呈现正常心电图或非特异性改变,可能为:①单支血管病变狭窄程度较轻,心肌缺血部位局限,心电图不易表现缺血改变;②病变部位相互对应,产生的缺血型ST-T向量相互抵消;③血管狭窄进展缓慢或有良好侧支循环,可代偿血管狭窄支区域的血供;④记录时间不适当或记录的导联数目太少;⑤ST-T伪性改善。胸痛发作时,抬高的ST段和高耸直立的T波中和了原有的异常ST-T[3];是心肌缺血进一步加重的表现,预后较差,多与冠状动脉痉挛有关。因此,应提高对UAP发作时异常心电图假性正常化的认识,以免误诊、误治。临床上应视为严重心绞痛发作,积极治疗,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危险因素,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4]。

[参考文献]

[1]GorgelsAP,EngelenDJ,WellensHJJ.LeadaVR,amostlyignoredbutveryvaluableleadinclinicalelectrocardiography[J].JAmCollCardiol,2001,38(5):1355-1356

[2]HaaseJ,EscanedJ,VanSwijndregtEM,etal.ExperimentalvalidationofgeometricanddensitometriccoronarymeasurementsonthenewgenerationCardiovascularAngiographyAnalysisSystem(CAASII)[J].CatheterCardiovascDiagn,1993,30:104-114.

篇8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信息系统内部风险控制

一、信息系统及项目建设过程中的主要风险

信息系统,是指利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搜集、储存并按照特定的规则和方式加工处理有关信息,通过反馈机制对信息的获取及处理过程加以修正,获得满足特定目的的信息化业务处理及管理应用平台。根据应用系统的功能不同,信息系统分为管理信息系统和业务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建设大体分四个阶段:项目立项阶段、业务需求阶段、系统开发阶段、上线运行阶段。在这四个阶段中主要的风险有:

1.项目立项风险。信息系统建设规划不合理或因论证、评估不充分、不全面而导致立项决策失误,可能造成项目重复建设,导致内部经营管理效率低下。

2.业务需求风险。业务需求不符合内部控制要求,对原需求申请理解偏差、系统控制功能描述不完整、不清晰等因素,对系统开发进度造成影响,可能导致无法利用信息技术实施有效的风险控制。

3.系统开发风险。系统开发管理不当,没有按照业务需求进行开发,导致与业务需求出现偏差,未达到风险控制要求。

4.系统上线风险。系统运行维护和安全措施不到位,可能导致信息泄漏或毁损,系统无法正常运行。

二、信息系统项目建设的内部风险控制及措施

农村信用社应当重视信息系统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根据内部控制要求,结合组织架构、业务范围、地域分布、技术能力等因素,制定信息系统建设整体规划,加大投入力度,有序组织信息系统开发、运行与维护,优化管理流程,防范经营风险,全面提升农村信用社现代化管理水平。信息系统建设必须经过正式授权。具体程序包括:信用社内部辖属部门提出业务需求、业务需求归口管理部门审核、归口管理部门分管领导授权批准立项、项目人员形成开发需求、系统分析人员设计方案等。项目建设时应当成立项目管理小组,负责信息系统的开发,对项目整个过程实施监控。

1.项目立项时,必须充分理解原提出需求申请的内容,按规定程序进行充分论证、评估,论证、评估要全面、透彻,既要保证系统功能实现风险控制的合法、合规,又要保证信息系统实现的可行性。应当根据信息系统建设整体规划提出项目建设方案,明确建设目标、人员配备、职责分工、经费保障和进度安排等相关内容,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审批后实施。

2.需求编写时,业务需求归口管理部门应当组织辖属机构提出开发需求和关键控制点,规范需求编写流程,明确需求说明书的业务风险功能控制、实现目标等,具体内容描述必须完整、正确、清晰。需求评审必须严格规范,确保评审内容全面,意见一致。需求变更必须严格按规定程序,经充分论证、审批后进行变更,同时必须保证需求说明书版本的及时更新。

3.系统开发时,信息科技部门应归规范开发流程,明确系统设计、编程、安装调试、验收等全过程的管理要求,严格按照建设方案、开发流程和相关要求组织开发工作。信息科技部门在开发信息系统时,应充分考虑业务和信息的信成性,优化流程,并将相应的处理规则嵌入到系统程序中,以预防、检查、纠正错误,防范风险,确保信用社业务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信息系统开发应当做到以下几方面:

(1)信用社应当根据自身特点、规模、管理理念、组织结构、核算方法等因素设计适合本单位的信息管理系统和业务应用系统。(2)信息系统的建设应当能起到降低成本、纠正偏差的作用,根据成本效益原则,信用社可以选择对重要事项中的关键因素进行信息系统的改造。(3)信息系统的建设应当将信息系统与信息系统管理理念整合,信用社应当倡导全体员工积极参与信息系统项目建设,正确理解和使用信息系统,提高信息系统运行效率。(4)信用社开发信息系统,应当将业务流程、关键控制点和处理规则嵌入系统程序,实现手工环境下难以实现的控制功能。应当在信息系统中设置操作日志功能,确保操作的可审计性。对异常的或者违背内部控制要求的交易和数据,应当设计由系统自动报告并设置跟踪处理机制。(5)信息系统业务归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信息系统开发全过程的跟踪管理,加强与信息科技部门的日常沟通和协调,督促开发单位按照建设方案、计划进度和质量要求完成编程工作,对配备的硬件设备和系统软件进行检查验收。

4.系统上线时,应当至少完成整体测试和用户验收测试,确保系统风险控制的正确性,以保证系统的安全运行。归口管理部门和科技部门应当切实做好信息系统上线的各项准备工作,培训业务操作和系统管理人员,制定科学的上线计划和新旧系统转换方案,考虑应急预案,确保新旧系统顺利切换和平稳衔接。系统上线涉及数据迁移的,还应制定详细的数据迁移计划。信息系统原设计功能未能正常实现时,项目负责人应当指定相关人员负责详细记录,并及时报告归口管理部门。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系统业务需求的变更及控制。信息系统上线后,发生的功能变更,应当参照系统开发的审批和上线程序执行。信用社应当采用预防性措施,确保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持续运行。具体包括但不限如下措施:

(1)应当加强信息系统运行与维护的管理,制定信息系统工作程序、信息管理制度以及各模块子系统的具体操作规范,及时跟踪、发现和解决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确保信息系统按照规定的程序、制度和操作规范持续稳定运行。

(2)应当建立信息系统变更管理流程,信息系统变更应当严格遵照管理流程进行操作。信息系统操作人员不得擅自进行系统软件的删除、修改等操作;不得擅自升级、改变系统软件版本;不得擅自改变软件系统环境配置。

篇9

关键词:变电站综合自动化通信网接口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

0.引言

变电站是输配电系统中的重要环节,是电网的主要监控点。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电压等级和电网复杂程度也大大的提高。传统变电站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已无法满足降低变电站造价和提高变电站安全与经济运行水平这两方面的要求。

而现在变电站所采用的综合自动化技术是将站内继电保护,监控系统,信号采集,远动系统等结合为一个整体,使硬件资源共享,用不同的模式软件来实现常规设备的各种功能。用局域网来代替电缆,用主动模式来代替常规设备的被动模式。具有可靠、安全、便于维护等特点。

分散分层分布式是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发展方向,这就对通信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选择一个可靠、高效的网络结构,是解决问题关键。90年代中期,国内外曾掀起一场“现场总线热”,但是由于技术上的原因以及采用设备总线时信息量大且传输较慢的特点,造成了现场总线存在多种标准,阻碍了其发展。以太网经过若干年的发展,技术上日臻成熟。随着嵌入式以太网微处理器的发展,以太网已十分便利的应用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以太网具有高速、可靠、安全、灵活的特点,使其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变电站通信系统结构

系统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

从图上可以看出:

1)管理和控制一体化局域网将无可争议地选用以太网。

2)间隔级控制总线在FF-H2总线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工业级以太网和ProfibusMMS(ManufacturingMessageingSpecification制造厂信息规范)将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3)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被发展成PCC(Programablecomputercontroller),即用智能模块实现逻辑及自动控制功能,它比常规的PLC具有可交流采样、通讯组态方便等优点。

2.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通信网的基本设计原则

通信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内容包括当地采集控制单元与变电站监控管理层之间的通信,变电站当地与远方调度中心之间的通信。系统通讯网架的设计是十分关键的,本文从以下方面考虑变电自动化系统通信网的设计:

1)电力系统的连续性和重要性,通讯网的可靠性是第一位的。

2)系统通讯网应能使通讯负荷合理分配,保证不出现“瓶颈”现象,保证通讯负荷不过载,应采用分层分布式通讯结构。此外应对站内通讯网的信息性能合理划分,根据数据的特征是要求实时的,还是没有实时性要求以及实时性指标的高低进行处理。另外系统通信网设计应满足组合灵活,可扩展性好,维修调试方便的要求。

3)应尽量采用国际标准的通信接口,技术上设计原则是兼容目前各种标准的通信接口,并考虑系统升级的方便。

4)应考虑针对不同类型的变电所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特点,系统通信网络的拓扑结构是灵活多样的且具有延续性。

5)系统通信网络应采用符合国际标准的通信协议和通信规约。

6)对于通信媒介的选用,设计原则是在技术要求上支持采用光纤,但实际工程中也考虑以屏蔽电缆为主要的通信媒介。

7)为加速产品的开发,保持对用户持续的软件支持,对用户提出的建议及要求的快速响应,就要求摆脱小作坊式的软件开发模式,使软件开发从“小作坊阶段”进入“大生产阶段”,采用先进的通信处理器软件开发平台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RTOS并开发应用与其之上的通信软件平台。

3.通信网的软硬件安装

3.1.硬件的选择

为了保证通信网的可靠性,通信网构成芯片必须保证在工业级以上,以满足湿度、温度和电磁干扰等环境要求。通讯CPU采用摩托罗拉公司或西门子公司的工控级芯片,通讯介质选择屏蔽电缆或光纤。

3.2.接口程序

采用国际标准的通信接口,技术上设计原则是兼容目前各种标准的通信接口,并考虑系统升级的方便。装置通信CPU除保留标准的RS232/485口用于系统调试维护外,其它各种接口采用插板式结构,设计支持以下三类共七种方式:标准RS485接口,考虑双绞线总线型和光纤星型耦合型;标准ProfibusFMS接口,考虑双绞线总线型、光纤环网、光纤冗余双环网;标准Ethernet,考虑双绞线星型和光纤星型(通信管理单元考虑以上两种类型的双冗余配置)。

3.3.通信协议和通信规约

系统通信网络应采用符合国际标准的通信协议和通信规约,应建立符合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结构的计算机间的网络通讯,根据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实际要求,在保证可靠性及功能要求的基础上,尽量注意开放性及可扩充性,并且所选择的网络应具有一定的技术先进性和通用性,尽量靠国际标准。长期以来,不同的变电站监控系统采用不同的通信协议和通信规约,如何实现不同系统的互连和信息共享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应采用规范化、符合国际标准的通信协议和规约。为此在系统中选用了应用于RS485网络的IEC61870-5-103规约、应用于Profibus的MMS行规以及应用于TCP/IP上的MMS行规。它们都具有可靠性、可互操作性、安全性、灵活性等特点。

4.通信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通信软件的设计涉及到多种设备的配合问题,本文只以DF3003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通信网络为例,介绍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通信软件设计与运行原理。

4.1.软件功能与运行原理

在DF3003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采用二级分层分布式网络。针对110KV中压变电站的要求,我们可采取图2所示的组网方式。后台与主站都是一种监控系统,其主要功能为监视各智能单元的运行状态,并能对各智能单元进行控制。而监控系统为完成其主要功能所需要的各种数据都是由通讯转换器DF3211或保护管理单元DF3210来提供的。因此,从数据流控制的角度来看,通讯程序主要完成智能单元运行状态信息的上报和监控系统控制信息的下发两种功能。智能单元的运行状态信息一般包括遥测数据、遥信数据、电度数据、突发数据等。监控系统的控制信息则包括遥控命令、对时命令、查询命令等。本文中的变电自动化系统通讯程序所要完成的数据结构与函数过程如图3所示。

4.2.软件开发平台——RTOS

随着应用的复杂化,对控制精度、智能化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个微处理器往往要同时完成很多任务。体现在变电站自动化通信产品中,由于信息采集量越来越大,信息交换越来越频繁,简单地用单一任务来轮询,往往造成通信的“瓶颈”现象,如保护和测量设备采集到的实时信息无法及时向上传递。多任务编程的特点是:程序在功能上以任务的形式存在,

各个任务之间相对独立,可通过操作系统提供的资源,进行任务间的信息交换和相互控制,可通过优先级、时间片来控制各任务执行的顺序。多任务编程的特点打破了传统软件顺序执行的框架,便于程序的系统开发、调试及维护。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RTOS(RealTimeOperatingSystem)是面向21世纪嵌入式设计的基础和标准开发平台。高性能软件开发平台可以使嵌入式软件程序的开发进入规模化和产业化生产。有了高性能开发平台,可以极大的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RTOS体现了一种新的系统设计思想和一个开放的软件框架,在此基础上,可以设计一种更为通用的通用软件平台,软件工程师可以在不大量变动系统其他任务的情况下增加或删除一个通信规约;一个大项目开发的过程中,可以有多个工程师同时进行系统的软件开发,各个人之间只要制订好规程和协议即可,既缩短了开发时间,又降低了最终通信软件产品对于具体某个人的依赖性。

4.3.与因特网结合

通信管理单元提供内置的WEB-SERVER,可动态向外部系统数据,这部分可采用在RTOS之上外购WEB—SERVER模块来开发完成,更为方便的是,在设置各种系统参数和浏览现场实时数据时,只需要一个标准的浏览器软件,如Microsoft的IE即可。

5.改进的网架结构

当变电综合自动化系统中的通信可靠性要求进一步提高时,可采用图4所示的网架结构。即对通信管理单元和通道实行主备切换的模式,但这种模式对通信管理单元和通信切换器的要求较高。在这种模式下,当通信管理单元损坏或通道故障时均得到切换,因此这种模式更可靠、更安全。

篇10

铁路运输统计监察系统采集处理路局、站段统计业务相关的原始信息和统计资料,收集完成后根据监察系统的业务要求进行数据分析、检查,最终形成报告显示出来。

2系统架构

铁路运输统计监察系统分为统计监察平台和各专业监察子系统两大部分。统计监察平台主要负责提供各专业监察子系统的挂接服务,并为各监察子系统提供数据共享模块、监察通用模块、通用字典模块、系统管理模块等核心公共模块。各专业监察子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对各专业的具体统计业务数据进行监测、预警和查询,最终通过图表或表格的方式展示给用户。

3系统监察平台的设计

虽然各专业监察子系统开发时间不一、开发团队不一,但其最终用户相对集中,且不同监察子系统的用户存在交叉,因此作为统计监察平台,有必要制定一套规范,对各子系统的开发工具、数据存储方式、数据共享模式、界面风格等做出约束,这样不但可以有效降低各专业监察子系统的开发工作量、缩短开发周期,更便于实现各子系统与平台以及各子系统间的互联互通,使各专业统计监察工作更加高效化。基于上述考虑,统计监察平台的功能应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数据共享模块

考虑到不同的平台与异构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统计监察平台应该提供不同的数据采集方式,各监察源点系统也应该根据平台提供的数据采集接口,结合自身原始数据的特点进行实现。目前系统有直接访问方式、Web服务访问方式、文件访问方式三种。

2)监察通用模块

a)不同来源原始数据之间的对比

各监察子系统通过统计监察平台调用监察通用模块提供的功能对不同来源原始数据进行对比,将比较的结果信息返回给各监察子系统,为监察人员提供监察依据。

b)数据的通用处理加工方法

各监察子系统通过XML文件中的配置信息获取统计监察平台中的数据,并根据XML文件中的配置信息对获取的数据进行排序、过滤、汇总、列运算等一系列处理后为各监察子系统返回结果。

c)数据指标的波动监测

根据指标的变化规律,通过计算与分析得出指标的正常波动范围,并根据正常的波动范围设置指标的阀值。根据设定的阀值可以对重要指标进行监测,并及时给出预警,为进一步的监察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3)通用字典模块

a)单位字典单位字典

是对总公司、铁路局、站段的组织结构进行维护。

b)监察源点系统字典

监察源点系统字典是对信息化建设投产的系统进行统一的管理维护,同时可以对源点系统获取数据的方式进行统一的配置,如直接连接数据库时需要配置的基本信息化,Web服务方式获取数据时需要调用的方法名、参数等信息化。

c)单位上线系统字典

单位上线系统字典是对某个单位目前投入使用的系统进行管理维护,并根据单位对系统的共享方式和使用配置进行特性化维护。

d)其它字典

提供各专业监察子系统通用的用户管理、权限管理、站名字典、品名字典等标准字典的管理与维护。

4)系统管理模块

此模块提供对各监察子系统的用户、权限和日志等的管理。

a)系统登录与用户管理

统计监察平台为各监察子系统提供统一的以用户名、密码和校验码进行审核验证的登录方式。只有平台管理员才能对用户的权限、角色、用户名和密码等信息进行维护。

b)用户的权限与角色管理

统计监察平台为各监察子系统提供统一的权限和角色的定义,不同的权限和角色可以区分监察的单位范围、系统范围,不同的用户按照不同的角色和权限进行监察工作。

c)日志的管理

日志是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出现错误信息或用户进行重要操作时系统在服务器端记录的信息,系统将提供统一的日志管理。

4信息共享模块设计

铁路运输统计监察系统是针对多个专业统计系统开发的统计监察工具。由于在不同的统计系统中,数据结构、存储方式、安全权限等各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在获取数据的过程中,我们采用了针对每个系统单独开发读取模块和统一开发数据读取引擎的设计;并在系统中注册读取模块、定义参数模板、配置运行参数,制定执行任务的方式实现信息的共享。主要开发及配置过程如下:

1)开发读取模块

在获取某个统计系统的数据之前,首先要开发一个用于读取、分析、处理该统计系统业务数据的读取模块。模块的开发需要对该统计系统的数据源进行详细的分析,梳理出需要监察的业务数据和在读取过程中需要用户提供的参数清单,根据分析结果编写读取模块代码并封装成DLL文件。

2)开发统一的读取引擎

数据读取引擎是一个能够利用读取模块和运行参数生成数据读取任务的系统服务,他随时监测数据读取任务的生成条件和系统目前正在运行的数据读取任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自动生成下一个读取任务,并放入线程池运行。

3)注册读取模块

系统管理员将开发完成的读取模块文件放置在数据读取引擎能够访问到的路径,将这个路径和模块名称保存到在引擎的配置文件中。

4)定义参数模板

系统管理员在数据读取引擎上配置好读取模块之后,需要配置在生成读取过程中所需用户提供的参数清单。参数清单用键值对的方式保存到系统中,并通过模块名称对应配置的读取模块。系统中将模块名称和参数清单两者组合称为参数模板。参数清单中的参数分为两类,一类是“不能由用户编辑”的参数;另一类是“由用户编辑的”参数,用户必须填写,不能为空。

5)配置运行参数

同一系统在不同单位或服务器部署及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着一些个性化差异,为了屏蔽差异,在生成读取任务的过程中,需要将不同的参数值传递给数据读取模块,因此必须为不同的单位配置不同的运行参数。可以配置的参数分为共享参数和非共享参数两种。

6)配置执行计划

执行计划是用来调度系统生成读取任务的一组配置信息。用户选择一个配置好的参数模板,给参数列表附加上一个执行周期,系统就会将根据执行周期生成读取任务,调用读取模块,并将参数列表传递给读取模块执行读取操作

7)读取实例管理

读取实例管理主要是针对数据读取引擎中的实例运行状态和日志进行查看。并根据业务需求,重新运行实例。在实例异常失败的情况下,通过查看日志功能对实例运行过程进行错误追溯。如果是参数问题,在修改参数后再次运行实例,会将原实例信息删除并替换为最新生成的实例信息,但实例ID(TaskID)不会改变。

5应用功能设计

系统主要应用功能是收集站段原始数据、统计指标等,分析、检查、比较收集信息,最终查找出来有问题或可疑的数据,为路局监察人员提供参考和查询。

6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