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管理模式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10 23:54: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协同管理模式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协同管理模式论文

篇1

论文关键词:机电设备,管理模式,协调机制

 

0 引言

地铁设备安装管理包含机电设备、系统控制、车辆设备三大类。具体来讲,机电设备分为机电安装(风、水、电)专业,包括车站、区间、车辆场段、控制中心内环控、消防排烟系统;车站、区间、车辆场段,给排水系统、气体灭火、照明、动力低压系统;车站电梯、屏蔽门系统。以及供电系统专业,包括110KV主变、车站、车辆场段,牵引混合变电所、电力控制、接触网、牵引供电系统、35KV区间电缆工程。系统控制分为综合控制系统通信、信号系统、自动售检票系统。车辆设备分为车辆及车辆配套系统和车辆段车辆维护设备。

设备安装及装修是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的重点、难点之一,是工程建设的关键阶段,直接关系到地铁工程的质量和形象。设备安装阶段工期紧、任务重、难度大、环境复杂,系统性强,由于所处环境复杂,随时有可能面临突发问题,轨道交通建设单位的办事效率、决策速度、管理力度有必要达到最佳状态,因此建立有效的组织架构及协调机制至关重要,建立适合的组织架构和协调机制、管理模式是搞好安装及装修的关键所在。

1 设备安装阶段建设单位组织架构及协调机制实例

地铁建设是庞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协调是灵魂,合作是保证。通过建立合适的组织架构及协调机制,协调工作是业主的首要职责和重要职能。加强业主与监理之间、监理与施工方之间、业主与施工方之间的协调。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实行统一调度、统筹协调,共同解决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和滞后工程、难点工程、重点工程、复杂工程、起步工程的重点、难点问题。

轨道交通工程一般分为土建施工和设备安装两大部分,安装是建设工程的一部分。工程进展到安装、装修这个阶段交通论文,业主设备管理部门在职能上已经发生了变化,工作重心已经从设备采购演变到设备安装,变成了对设备安装工程管理为主的工作部门。此时如何成立有效地管理机构负责安装、装修等工作,就成为业主亟需解决的问题。而成立适合的组织架构对工程进展进行主持和安排也是全国地铁建设指挥部门普遍采取的办法。现介绍一些成熟的现场管理模式及协调机制。

1.1 以工程部为主体的模式

该安装装修管理模式为:以工程部为主体,抽调设备部、运营部等相关人员参加,行使安装、装修的管理、协调职能。在这一管理模式的主导下,在实施过程中,把安装、装修分成三个主题:

⑴ 车站设备即常规机电设备安装。以工程部为主,抽调设备部、运营部有关人员参加,依托项目部,各有关部门配合,公司总协调;

⑵ 系统设备安装。以设备部为主,工程部为辅,依托项目部,各有关部门配合,公司总协调;

⑶设备总联调。以运营部为主,设备部、工程部为辅,依托项目部,各部门协作,公司总协调。

该安装装修管理模式,体现了主题不同、主次不同、功能不同,责任主体亦相应做了变化和调整。

工程管理机构的设置,如图1所示。

图1 管理机构设置

其中,工程部车站设备安装组,负责整个风、水、电及其他常规机电设备安装,包括低压配电、照明、给水排水、环控、消防、装修等;工程部调度组,主要负责设备的运输、区间的占用、工期的安排、计划的协调管理。设备部负责系统设备安装部分,依托项目部,工程部配合,负责通信、信号、自控、高压供电等系统设备的安装。运营部(注:运营部为运营分公司的前身)负责总联调部分,组建与管理相适应的机构总负责,其他各相关部门配合。

1.2 以现场指挥部为主体的模式

该管理模式为设备安装现场指挥部对设备安装和车站装修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组织领导,强化工程的质量控制、进度控制和投资控制。对施工中发生的问题有最终决定权。

现场指挥部管理机构的设置如图2所示期刊网。

图2 业主组织机构

现场指挥部办公室是现场指挥部委派的机电设备安装和装修工作的总调度,全面负责各项目管理部和监理、施工、设计、集成等单位的组织、协调、监督、检查和评定(考核)工作,全面落实现场指挥部提出的质量控制、进度控制和投资控制的总目标。

项目管理部是现场指挥部派驻现场的工程管理机构,在现场指挥部的领导下,在现场指挥部办公室的组织、协调、监督下行使业主对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指导、组织、监督和管理权力,具体落实对项目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的质量控制、进度控制和投资控制。

该协调机制的建立可以从三个层次上进行探讨,即决策层、执行层、信息层交通论文,外加一个无处不在的技术支持平台,以实现各协调管理机制的功能。

决策层主要建立决策机制,着重于制定项目目标和任务分解,处理工程项目内外部之间的有关事务。由工程项目的协调管理机构来负责工程项目的整体协调管理,如有关规则的制定、参与方的选择与淘汰、重大冲突与矛盾的消解等活动,其形式是定期或特定的协调管理会议,一般以合同、规章制度、参与方的责权利等方式明确下来,对所有成员具有强制性。

执行层主要包括合作机制、沟通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是工程项目协调管理最为关键的部分,也是最为复杂的部分,由项目协调管理委员会通过这些机制去执行具体的协调管理活动,如各参与方的实施进度协调、材料设备供应协调、合同的具体实施协调等。采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即可进行现场协调也可采用会议协调;即可由事务双方协调也可通过第三方进行协调。

信息层是前面两个层次予以实现的基础,为协调管理活动提供各种数据和信息支持,完成相关信息和资源的集成与优化调度,以更利于各种协调管理机制的贯彻实施,同时也可将协调管理机制产生的效果进行反馈,便于协调管理者判断机制是否适宜以及有无改进完善的之处。

技术支持层在协调管理的任何层次和任何协调管理机制中都发挥重大作用。因为工程项目协调管理决策是基于并行工程环境的分布式群体决策模式,由各参与方按某种方式组成决策群体,通过计算机协同工作环境、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提供支持、协调管理功能。由于这些技术支持的保障,工程项目可以实现各参与方之间、人员之间的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等多形态的协调管理方式。电话、传真、远程文件传输、网页浏览公告版、电子邮件、网络会议可分别实现这几种不同的功能,而且网络安全技术也为各参与方之间的协调管理提供了安全保障。

1.3 以总公司建设处为主体的模式

管理模式的建设处是买方管理机构的职能部门,对所有建设合同具有管理权和决定权,其下达的各种指令,均为买方的最终指令,具有完全约束力。

设备工程的安装装修管理机构的设置如图3所示。

图3 安装装修管理机构

其中,地铁总公司起到统筹领导,统一部署的职责。由建设处主管,下面组建土建科、综合科、前期科、技术科、车站设备科、系统设备科五个科室。土建科主要负责土建施工、工程管理等工作。综合科主要负责财务管理、甲控材料管理等工作。前期科主要负责工程报批、前期征地拆迁、管理迁移、施工准备等工作。技术科主要负责设计院管理、图纸管理、技术管理等工作。车站设备科主要负责供电、通风、空调通风、AFC、FAS、EMCS、电扶梯、综合信息等工作。系统设备科主要负责车辆、信号、车辆段、安全门、PIS等工作。

2 关于地铁机电设备安装现场管理模式及协调机制的一些建议

机电设备安装阶段是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关键阶段和节点,施工作业复杂,牵涉部门单位众多,施工协调难度非常大,建立一个科学、合理、高效,并符合地铁业主特点的现场协调架构和机制对于机电设备安装施工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并进而影响整个地铁工程的成败。而各地铁业主的组织架构不尽相同,由此而来的现场管理模式也略有差别,但我们仍可以从中找出一些共性,以供相关单位借鉴。

⑴ 按照相关城市已建线路的经验,在公司层面建立一个机电设备安装阶段现场协调组织还是非常有必要的交通论文,这样可以从公司(指挥部)的高度统一、有序、高效地指挥和协调纷繁复杂的现场安装工作。这一组织可以是在现有公司组织架构的基础上新设立的临时机构,也可以不设立临时机构,只是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来进行管理。但有一条是普遍适用的,那就是由公司(指挥部)层面的一个负责人来担任协调组织(机制)的总牵头人,统一领导和指挥机电设备安装施工,从而建立统一的指挥协调机制。

⑵ 在设备安装期,通过搭建沟通平台,建立实施多方协调的机制,确保运营人员全过程参与,熟悉掌握设备的结构和特性,在实现设备高质量、高速度移交的同时,建立并实施完善的生产运行及安全管理制度,达成从建设到运营的平稳过渡。

⑶ 通过实行指挥部现场办公、定期召开现场协调会等方式,搭建沟通平台,针对特定问题与有关人员联系,彼此交换意见,建立协调机制,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工作效率。

3 结论

鉴于地铁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的复杂性、地铁业主情况的差异性,各地铁公司在安装阶段的管理模式和协调机制不尽相同。本文在总结各不同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探讨了业主在此阶段管理思路的共性与注意要点,以期为新建地铁单位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张诚,赵峰,杨续斌.“建管结合、无缝交接”管理模式的探讨[J].中国三峡建设2004,(6):65-67.

[2]王育辉.公路建设项目业主的组织管理机制[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报, 2006(1).

[3]陈辉华,等.大型建设项日组织运行机制模型研究[J].项目管理技术,2008(3):13-17.

篇2

关键词:供应链;B2B;电供应链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5-00-01

一、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现状

(一)供应链管理模式整体构架。X公司的集团母公司是一家有着80年历史的跨国元器件制造型企业。X公司产品相对国内制造商有品牌优势和技术优势,但相对价格较高。X公司在部分产品线的市场份额上占有领先地位,但不可否认在部分产品线上也正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夹击而市场表现不佳。因此,X公司在提品差异化的同时,也始终强调严格控制成本结构,而供应链管理的战略目标自然要和公司战略保持一致。

(二)现有信息流管理模式。X公司内部通过ERP系统的销售模块和财务模块分别管理内部销售相关信息,销售和客服模块的信息实时地自动流向财务管理模块。工厂另有MRP系统管理生产相关信息,X公司和各工厂间每晚进行数据交换来进行订单相关信息共享。因为商流是介于工厂和总部,总部和X公司之间的三方贸易,而这三方的财务管理是相互独立的,各自的财务系统均不与X公司进行数据交换。

(三)现有供应商关系管理模式。在X公司多年经营发展历程之中,通过严密的择选过程和深入的考察,使得X公司与一级商之间的关系表现稳定,过去十年之中只有少数几个商退出合作。目前从X公司的业务流程看,已经构成了一个以X公司为核心企业的完整供应链,其中上游企业是A集团公司作为X公司(上海)的产品供应商、而其下游企业是以商和各行业需求元器件的厂家企业为中心的销售终端。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供应链管理模式整体构架问题。在未来B2B电子商务平台上,经X公司认证通过的客户数量至少达到一千五百家以上。在将来新增客户价值未知的情况下,建议先要考虑如何进行成本控制和优化,避免因为客户数量的增加而带来成本的飙升和浪费的产生,要始终围绕供应链管理的核心目标一一用最低的总成本来实现最优化的供应链绩效来开展工作。

(二)现有信息流管理模式问题。虽然X公司自身拥有ERP和CRM系统,X公司的客户也多半拥有自己企业的管理系统,但是两者之间没有任何关联,X公司的系统也没有开放全部或部分权限给客户访问相关内容。特别是对于商来说,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被定位在竞争关系上而忽略了实质性的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强烈的竞争意识无形中拉大了彼此间的距离,降低了彼此问的信任感和责任感。

(三)现有客户关系管理和供应商关系管理问题。公司现有的销售网络通过15个城市的分支机构和30多家商来覆盖全国,但是受到销售力量的地理分布和规模的限制,无法覆盖所有区域,特别是西部等新兴经济区域,也无法覆盖到为数众多的中小微型生产厂家。预计新的销售渠道将给目前的商业务带来较大的冲击,因为未来B2B电子商务平台将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为任何一位客户提供随时在线的各种服务。

X公司目前与内部供应商的合作关系程度高,处于合作伙伴关系,但是与外部OEM供应商的合作关系程度低,处于契约关系。这一水平的合作关系在未来B2B供应链中将要受到挑战。

三、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供应链管理的重构

(一)B2B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整体构建建议。(1)B2B供应链管理的战略核心目标:用最低的总成本来实现最优化的供应链绩效。(2)B2B供应链管理的协同策略:以供应商管理库存(VMI)为主要手段。采用VMI模式,将未来B2B供应链上的生产、销售、库存和配送等业务在上下游企业之间进行调整。(3)采购和库存:采用订货型生产和备货型生产,推拉结合的混合策略。

在X公司B2B供应链中,网上订单的引入,使得客户可随时在线下单。基于上述订单生产和备货型生产相结合的策略,允许客户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现货交易或是订单交易。如图1所示。

图1 X公司B2B供应链管理推/拉式流程

(二)信息流管理模式的重构建议。(1)借助X公司未来B2B电子商务这一平台实现供应链的信息共享,使得集团内外部制造商、商和客户、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等供应链中的各个节点企业,根据不同的访问权限设置可以随时掌握整条供应链的相关部分信息,最终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信息共享,保证链上各企业整体高效的协调运作,大大提高X公司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实力。(2)将X公司的企业采购、生产制造、流通等环节通过B2B供应链管理实现物流管理过程的电子商务化,有效集成并处理与物流有关的信息资源和海量数据,提高了物流的实时性和可跟踪性。(3)将X公司的客户关系管理纳入B2B供应链管理模式之中,使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演化成为了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三)客户关系管理和供应商关系管理的重构建议。相较于X公司的内部供应商,目前X公司对国内的4家外部OEM供应商实行了差异化管理。考虑到和这些外部供应商的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和绩效,也为了 VMI协同模式的顺利开展,建议X公司将这4家外部OEM供应商定位于合作伙伴关系,提高互信合作水平,达成X公司B2B供应链的整体效率。

四、结束语

论文重构了X公司B2B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整体解决方案的建议,包括运用VMI模式和信息共享为主要协同策略,整合出面向未来B2B电子商务环境的新的供应链管理模式,该模式对X公司来说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作为一个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实例,希望能给有志于开拓电子商务的同类企业带来一定的参考借鉴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桂学文.电子商务物流[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3

一、电子商务管理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关于电子商务管理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国内外学者大多将研究热点集中在有关电子商务的理论、方法、伦理、法律和安全等方面,很少有学者致力于电子商务管理方面的研究。从发表的学术论文的内容来看,基本都只

是从某一个方面来探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管理理论与方法,系统性的、理论性的研究较少;从研究论文的数量来看,有关电子商务管理的研究论文也只是近几年才问世,不仅数量少,而且深度与广度都远远不够。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从国内外对有关电子商务环境下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来看,系统性、理论性的研究较少。这些研究大多仅仅从某一个方面来探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并没有从整体上对电子商务管理进行系统性的理论研究。20世纪末,国外在信息化引起管理变革的研究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些新的较为成熟的观点和理论,如企业资源计划、客户关系管理、业务流程再造、虚拟企业、供应链管理等。这些新的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都与电子商务环境密切相关,因此国外学术界也已开始以上述管理变革的观点和方法为出发点来探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创新问题。目前在国外,电子商务环境下新型管理理论框架已初露端倪,一种以信息流为直接管理对象,以高效率、低成本、高质量为目标的管理理念正在形成。

目前对电子商务环境下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割裂了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所有管理活动之间的有机联系。比如,在探讨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管理时,并没有同时探讨客户关系管理、知识管理、信用管理、战略管理等管理活动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更没有将这些管理活动纳入一个完整的系统中加以考虑。

三、电子商务管理的系统性研究

国内外对电子商务管理的系统性研究刚刚起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研究深度不够、范围不广、成果不多,还未能形成一套成熟、完善的电子商务管理理论体系。当前,在电子商务管理的协同问题研究中,供应链协同管理已经成为管理领域研究的热点。在国外,供应链协同管理思想受到了理论界和企业界的广泛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目前国内外有关电子商务管理的协同问题的研究中,分散的、间接的研究成果较多,大多是针对电子商务活动中某一方面的协同管理进行研究。而协同学在电子商务管理中系统化、理论性的研究成果较少,没有将协同理论、和谐理论与电子商务管理理论有机地、系统地结合起来,也未触及深层次的理论研究,如电子商务管理的协同理论、方法与模式研究,电子商务协同管理的方法与模式研究等等。

四、结语

国内外学者围绕电子商务管理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目前还处于初步阶段,发表的学术论文和著作不仅数量少,而且深度不够。具体来说,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①理论研究的滞后性。尤其是在中国的电子商务管理中,理论脱离实际是一方面,但更多的情形是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无法满足实际的需要。

②分散的、应用性的研究较多,而系统的、理论性的研究较少。目前有关电子商务管理的研究各行其是,没有条理,尚未形成系统化的研究成果,也尚不能对我国电子商务管理的实践活动提供有价值的指导。

③直接借鉴国外管理方法的研究较多,而结合我国实际,探索本土化的电子商务管理理论与方法的较少。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电子商务管理实践落后且缺乏经验。因此国内学者大多以引进和介绍国外理论研究为主,未能结合中国的管理传统和实践的特点,探索出有中国特色的电子商务管理理论。

篇4

关键词:协同创新;高校科研;管理模式

在高校科研管理中引入协同创新机制,有助于科研效率、质量和创新性的提升,这可以更加有效的推进我国社会科学技术革新。但从现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高校创新机制下的科研管理模式还并不是非常健全,须得尽快做出改进与完善,以真正确保科研成效。

1协同创新机制下高校科研的基本含义

与传统的高校科研形式有所不同,协同创新机制下的高校科研,主要指的是以高校为主导,通过学校内部、政府、企业、中介机构以及其他科研单位的协调合作,共同进行创新性的科研活动,这可以有效集合多方的力量与资源,与传统的高校科研形式相比优势非常显著。例如,协同创新机制下高校科研可以获得更多的人才、资金、技术、设备、政策支持,而且可以将科研成果更加快速的转换到生产实践当中,获得自身利益和社会效益[1]。不过,现目前我国高校在协同创新机制下的科研管理模式还并不是非常健全,这会对实际的科研工作开展带来一定的阻碍,为此我们应当尽快对其做出改进与完善,提高科研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有效性,确保科研成效。

2如何完善协同创新机制下的高校科研管理模式

2.1健全科研管理体系

第一,改变科研管理理念。现代科学的发展,使高校科研获得了很大提高,并且出现不同的新情况。但科研管理工作人员仍然习惯于用过去的管理理念管理科研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科研工作的健康发展。现代社会是一个需要竞争和创新的社会,科研亦是如此。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加强服务意识,营造公平竞争的科研氛围。同时,科研管理部门还要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完善对高校科研工作者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以更好地保护科研人员从事创新工作的积极性[2]。第二,创新科研管理方法。高校行政化一直为许多学者所诟病,其中科研管理工作也不例外。高校科研管理的行政化无法调动科研工作的创造性,过于保守而被动。创新科研管理方法应当以市场为导向,将企业所需与高校科研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使高校的科研工作能够更好地契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第三,建立信息化的科研管理平台。高校和其他的相关协同合作单位应当共同构建信息化的科研合作平台,这既是为了方便沟通联系,也是为了实现更高程度的信息资源共享,减少重复的科研劳动,对于提高科研效率和成效来说作用显著。

2.2强化内外沟通协调合作

现目前,我国高校科研在科研成果的转换率方面还较为偏低,这主要是因为高校内外沟通协调合作有所欠缺而造成的,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当在科研管理工作中做出针对性的调整,强化内外沟通协调合作。例如,应当积极与地方政府、企业等单位进行沟通联系,从实质层面上整合一切的科研资源、科研力量,了解当前的社会科学技术需求,争取更多的科研项目资源,确保科研成果能够立即投入实践应用,解决社会所需的,从而提高科研成果转换率。另外,高校还应当通过与相关单位的合作,成立“高技术研究院”、“工业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知识产权服务中心”等专业化实体机构,为科技成果转化、孵化衍生企业提供公共服务,构建服务于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及具备技术、市场和资本融合功能的科技服务平台以及产业链[3]。

2.3提高科研队伍素质能力

在协同创新机制下的高校科研工作当中,作为科研人员除了要具备出众的科学知识基础能力和创新能力外,还要具备奉献精神、服务意识、法律知识、保密意识以及良好的政策解读和执行能力、沟通与协调能力、现代化管理手段和继续学习意识,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科研工作当中干出成绩,为科研工作和社会科学技术发展做出有效的贡献。所以,高校应当加强对科研人员的教育培养管理,增强他们在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能力,打造一支高素质能力的科研队伍,确保科研工作高效、有序、规范的向前推进,并获得有效的科研成果。

2.4改进科研评价体系

在协同创新机制下,高校的科研评价管理体系必须要做出改进,改变以往以论文、著作及课题数量,科研经费额度,刊物与项目级别为标准的评价和激励的机制。创新科研的统一考核评价形式,依据科研类型对科研成果进行差异化评价,应用型的科研着重考核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贡献,重大的基础性研究侧重于项目周期进行考评,切实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

3结语

在协同创新机制下,高校科研工作想要取得良好的成效,在当前就必须要对科研管理模式进行完善,提高科研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有效性,因此我们应当继续加强相关的研究、探讨与实践,以促进社会科学技术发展和生产力提升。

参考文献:

[1]曹越,蔡晓燕.论协同创新背景下高校科研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路径[J].山西科技,2016,(1):134-136.

[2]杨登才,朱相宇,韩宇.面向协同创新的高校科研管理机制之国际比较与借鉴[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5-70.

篇5

关键词:网络财务;电子商务;财务管理

电子商务在我国起步晚,但是给众多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财务业务也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范围被扩大化,因此财务管理随着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而更加网络化。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网络财务管理模式应运而生,他的研究也就具有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网络财务的概述

网络财务是电子商务时代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模式,它是指以internet/intranet网络技术为基础,以财务管理为核心、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有机结合,完全支持电子商务,能够实现远程记帐、远程报表、远程查账、远程审计、远程监控和事中动态会计核算、分析、控制、决策、监督与在线财务管理,同时处理电子单据和进行电子货币结算的一种全新的网络财务管理模式,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网络财务作为网络技术与财务管理相统一的一种新型财务管理模式,具有网络计算、协同业务、远程处理、动态核算、在线管理、集中式管理、电子单据、电子货币、网页数据、移动办公和网上理财等特点。

2.  电子商务环境下财务管理的目标

传统财务管理以企业价值最大化和企业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追求企业的业绩。而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网络财务管理则改变了传统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向着多元化和双向性的方向发展,以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及其利益协调化作为电子商务环境下网络财务管理的目标,同时还兼顾企业的现时收益和关注企业的未来收益。 追求企业和客户共同的利润和价值。

3.  网络财务系统的功能

网络财务系统是依托网络计算机,以财务管理为核心,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协同实现各种远程操作和事中动态核算和财务管理的一种财务管理系统。因此网络财务管理能实现供销存业务和财务一体化管理,成本控制的有效化,提供企业级的分析决策信息,财务运营风险的有效控制等。同时充分挖掘和利用财务信息,打破地域许仙志,扩展财务业务快速反应和调整财务业务。

但是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国际市场竞争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因此网络财务管理为了迎合市场变化的需求,也应在网络财务管理的内容和职能上进行创新。首先在网络财务管理的内容上,将企业的中心转移到无形资产管理上,使无形资产的管理成为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改变以往传统的资金筹集与应用的筹资与投资意识,树立筹知与投知的管理意识。同时更加强化了风险管理意识。其次在网络财务管理的职能上,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在带动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同时改变了传统的商业模式,因此网络财务管理的职能主要包括决策职能、计划职能和控制职能。网络财务管理职能具有减低企业财务管理复杂程度,实施有效的财务计划职能、财务分析和财务管理,提高财务决策的准确性,完善财务控制职能,整合企业财务资源,从而实现财务与业务的协同统一。

4.  网络财务管理的实施途径

网络财务管理可以运用网络财务软件和网上理财服务得以实现。网络财务软件是以网络计算技术为基础,实现电子商务的整合为目标,提供电子商务环境下的财务管理模式和其各项网络财务功能的财务管理软件系统。目前国内网络财务软件开发与应用模式主要有:以用友和则易等为主的从无到有以纯JAVA技术开发,面向浏览器应用模式全面设计开发网络财务软件,在以安易和金蝶的K3WEB版为例的相对C/S模式下的WEB应用或添加客户端软件的模式,同时也有以微软公司提供的(WBT)为主的以软件非浏览器模式如金算盘。

网上理财服务是一种新的自助式软件服务,它以专营网站方式,对数据具有安全保密机制,在网上提供的专业财务应用服务。因此对于中小型电子商务企业可以不用购买软件,而只需购买财务处理服务,由服务提供商直接在网上提供会计处理和财务管理服务就能完成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从而降低中小型电子商务企业开展会计电算化的投资,同时也提高中小型企业和财务软件公司的经济效益。

5.  网络财务的实施方案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网络财务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可以通过自身需求建立自己的网络财务管理系统,同时也可以通过购买已经开发的财务管理软件,从而实现财务管理、业务协同运作,信息自动传递共享。具体包括:首先,网络财务的管理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需求分析,从而确定网络财务管理系统的工作、目标及需求。其次,网络财务应该根据企业和单位的需求进行网络方案设计。常见的网络技术有价格便宜,性能不错的快速以太网、分布式光纤数据接口 (FDDI)能够适应与一般的企业中,同时也有价格昂贵,投资大的异步传输模式 (ATM)、干兆位以太网技术能够适用于有实力的大型集团企业(如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当然一般的企业可以通过分布式光纤数据接口和快速以太网技术建立自己的局域网,用DDN专线连接远程子网,或者用电话对移动用户群进行连接。同时依据企业自身的条件可选择性的采用C/S或B/S的结构技术进行网络设计。再次,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拿不出过多的资金发展自己的网络财务软件,但是又希望通过网络财务去首先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因此可以购买财务软件公司提供的财务软件以及互联网的服务业务和其他全套业务,通过按数量项目付费的方式获得网络财务软件,实现财务管理的网络化。

  6. 结语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网络财务在一定程度上使企业财务管理朝着国际化、网络化和精确化的方向发展。通过电子商务构件了网络财务管理的战略体系,对未来网络财务管理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网络财务毕竟是一个新生事物。在网络财务安全管理方面还存在着数据失真、信息泄露、资金结算等安全问题,且网络财务制度发展还不够成熟等容易导致网络财务会计核算手段变化。

参考文献:

[1]胡国柳.企业财务战略与财务控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95一315

篇6

【关键词】校企协同;大类招生;创新能力;实践教学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on and Practical Ability of Undergraduate Based on the College 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l

YUE Xue-jun ZHANG Hui LING Kang-jie LI Hai LI Ling-yan CAI Kun GAN Hai-ming

(College of Engineering,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2,China)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in universities, it has brought some problems including students majored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have low participation in teaching,the content of teaching far away from the practical needing,and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theoretical test rather than practice.After establish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platform and specializing management of the staff in the training base,the School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 of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as built up a multiple win-win mechanism.Based on student interest and the actual needs,and graduate design meeting industry practice,we have cultivating the compound talents.The practice results show that these training plan has improved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undergraduate and enhance its employability.

【Key words】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Classified recruiting;Innovative ability;Practical teaching

采用校企协同模式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培养新时代技能应用创新型人才的根本之路[1]。因此,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注重教育内涵特色发展,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和实施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毕业选题与企业实际相结合的校企协同培养模式,不断适应日益严峻的就业竞争态势需要,进一步推动校企深度合作发展[2]。

1 当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各高校在电子类学生能力的培养建设方面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尝试,但伴随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教育数量与质量的矛盾日益凸显,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严重制约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问题。而电子工程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实践操作性都非常强,课程实践效果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技能。目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1 教学过程学生的参与性差

很多学校的课程教学模式,仍以教师为中心,偏重于讲授为主;而作为与职业技能培养相关的课程的如果仅仅是用教师填鸭式的理论教学,学生参与少,终究是纸上谈兵,无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更谈不上培养适应经济社会需要的电子类技术技能人才,同时还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激情。

1.2 课程内容脱离实际岗位需求

目前许多高校课程教学中仍沿用传统的教学理论体系,实践采用仿真教学,教学内容无法与时俱进,导致实际工作岗位需要研发设计能力、操控和维护先进设备的能力、质量控制和检测的能力、现场管理的能力、对前沿技术的追踪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没能得到锻炼,学生毕业后无法迅速进入岗位角色,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需求黏合度不够。

1.3 考核重视理论,实践形同虚设

一直以来我国教育习惯用试卷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实践性强的电子类核心课程也没摆脱这种考核模式。这种“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应用”的误导,致使学生缺乏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对具体项目的操作能力更是欠缺。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成为电子工程专业大类学生的核心竞争能力,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这些单一的培养模式,管理模式,评价手段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已不适“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创新环境的缺乏,激励机制的不健全,影响和制约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3]。

2 校企协同模式探究

协同理论由德国物理学家哈肯于20世纪70年代创立,强调复杂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的互动产生超出各要素单独作用的效果,从而形成整个系统的联合行为,达到“1+1>2”的效果[4]。

协同创新通过具有不同特征和利益诉求的主体之间良性互动,产生系统叠加的非线性效用,实现了主体间优势互补,进而创造出新的价值。作为一种“共赢”的姿态,它是在创新理论和协同理论基础上升华的一项更为复杂的创新组织方式。

高校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高校主体内部知识共享层级;二是,高校与其他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基于协同创新理念构建校企合作的平台与模式,即校企协同创新是高校协同创新的核心和重点。校企合作是高校和企业利用不同的教育环境、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的特殊教育模式。协同创新,协同是手段,创新是目的。高校和企业,作为社会组织的两大主体,校企合作一方面能够促进经济要素优化配置,另一方面能够满足合作双方最关切的利益诉求[5]。

在良好的校企合作中,高等院校可以显著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为企业获得稳定资金支持,培养高素质、实用创新型大学生人才。根据企业和社会实际需求,及时推进学科建设,走在时代前沿,大大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企业在校企协同中,借助高校的科研力量,实现创新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及风险,获得高素质优秀人才,提高社会声望等[6]。高校在企业支持下,获得资金和资源的支持,人才充分得到实践。

在大类招生的背景下,校企协同模式具有更多的内涵和实际价值,主要包括战略性、动态性、利益多元化等特性[7]。

3 搭建校企协同平台,多途径增强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

3.1 搭建校企联合创新平台

研究设立校企合作机构,健全试运行机制,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校企共建技术中心,产业园及学生工作室等),以营造校企合作环境,建立“高校――企业”共同体。以企业生产需要为主导,学生参与研发辅助工作,通过与广州创龙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广州维德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广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及旗下的粤嵌教育集团协同培养电子工程大类的专业学生,在校企联合创新平台对电子工程类学生培养体制改革的研究和试点实践。学生可利用该平台的设备和资源,在导师的指导和企业生产需要条件下,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科学研究和创新发明。一方面既可以增强本科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增强学校学院的研究水平。另一方面,部分科研成果可直接转化为生产技术,提高企业生产效率,达到“共赢”格局。

3.2 建立和健全本科生培养试行机制

华南农业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结合学生课程进度,研究具有战略合作高度的管理计划,对校企合作地位明确定位,通过建立和健全本科生培养试行机制,切实推进校企合作教育。

1)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对于学生的人身安全,由院校针对实现全事故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降低实习安全管理风险。对于企业内部技术问题,校企签订合作协议,对企业技术、生产工艺、管理等方面进行严格保密和限制。校企共建技术中心、实训基地、产业园等场所由专人专职管理,责任分工明确,流程规范,最大限度减少事故发生。

2)明确双方合作定位和切入点,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对于培养内容,项目规划要合理分配资源,避免教学培养过程色不明、职责混淆不清的问题。建设校企协作平台形成一种常态化、规范健全的长效运行机制,对于合作项目,要建立有效评价体系和经费保障机制。定时定量评价合作效果,及时反馈,同时与生产进程对接,做到有问题及时发现,有价值成果及时应用。

3)完善清晰的校企合作产权制度,建立研究成果分享和分配机制。对于创新成果,要及时申请专利,撰写论文,申报成果鉴定,切实保护创新成果,保护创新主体的利益,激励进一步深入研究,对于企业使用创新成果,要分清权责,可以采用股份合作制,技术入股等形式开展研究成果共享。明确分配方案,促进企业积极开展新技术、新工艺的商业转化与社会推广,切实保障校企合作的基础。

4)构建可操作的与政府合作保障机制,积极谋求多方面合作与交流。政府作为校企合作的权威指导者和专门监督机构,对推行校企协同合作,考核合作效能具有重要价值。依据政府构建的校企合作方面的法律法规,激励约束机制上,制定相应可操作的实施办法。在政府搭建的校企合作平台上,寻找合作伙伴,多方面加强与外界交流,多角度深入企业的生产需要,紧跟政府的指导,谋求“高校――政府――企业”三维合作空间[8]。

5)建立与就业为导向的实习制度。学院学校要深入考察企业需要,紧跟时展要求,及时将生产一线的技术革新,更新到实习教学内容中来。整合企业和学院优势,依托企业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流程,应针对学生学习与实践的特点,建立以就业为目的的实习实训机制,理论联系实际,更好指导实践创新[9]。

4 建立以毕业论文为导向的校企合作模式

本科生毕业设计是大学生培养计划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是保证学生实践能力和锻炼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该环节可以通过综合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让学生掌握专业设计工作的流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根据电子专业设置的课程体系及教师研究方向情况,结合企业实际需求,建立学生毕业选题与企业行业相结合制度,体现教学模式过程的实践性与开放性。可以邀请校企合作单位与电子专业教师共同商讨并确定学生毕业设计的内容、形式以及开展办法。为了验证研究的毕业设计方案效果,与校企合作单位商讨选派一定数量的大四学生到企业进行毕业设计[10],利用企业的一些实际项目作为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课题,让本科制导师、企业技术人员、本科生共同解决企业产生、技术、管理上的难题,使得教师的科研得到实践情景支撑,进一步提高下一届的本科生毕业水平,实现了人才培养的持续发展。

5 结语

创新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科技是立国之本,创新是强国之路。在当今瞬息万变的国际竞争环境中,校企协同创新面有着极大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紧迫性[11]。基于校企协同作用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本科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增强了本科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洪贞银.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问题及其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0(3):58-63.

[2]夏玲,宋建军.校企深度合作: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和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66-68.

[3]孙艳京,杨培岭,蒋秀根.专业大类招生环境下工科类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8(8):40-42.

[4]陈丽贞,陈慧敏.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2013(6):55-57.

[5]董馨,吴薇,王奕衡.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7):59-63.

[6]陈立福,马瑞.深度校企合作模式下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19):28-30.

[7]王其和,蒋德洪,郭雯霞,张岚.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校企深度合作内涵、模型[J]. 现代商贸工业,2016(8):29-32.

[8]颜楚华,王章华,邓青云.政府主导学校主体企业主动――构建校企合作保障机制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4):80-82.

[9]牟蕾,李辉,刘西林.校企协同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困境与对策[J].中国大学教学,2015(1):79-81+91.

篇7

[关键词] 协同运输 智能算法 多Agents系统

引言

近年来,我国运输业从事各种方式运输的企业数量众多,规模普遍不大,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加上一些个体运输的存在,企业之间竞相压价,加之来自国外物流企业的竞争,运输市场秩序亟待整理。2008年3月中国交通运输部成立,各种运输方式的企业逐渐区域统一管理,现有的各方式运输企业如何建构相互之间的竞争关系、如何改善运输经营状况和提高管理水平是目前运输业健康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文献叙述了从物流的角度出发,供应链合作的新概念即CTM,文献和提出现代物流与综合运输需协同发展以及基于马尔柯夫链的供应链协同计划,文献则分别对遗传算法和供应链过程进行了讨论。

本文结合我国当前运输业现状,以运输企业之间的合作问题入手,引入各种运输方式运输企业之间的协同运输理念和经营管理模式。结合GIS(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以下简称GIS)信息技术,分析研究运输企业相互间进行业务合作的技术与方法,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降低运输经营成本,整合企业与社会间的资源,优化综合运输体系,创造更好的社会效益。

一、CTM含义

协同学中的核心概念协同与协调、合作、协作等词义大体相近,但CTM却有如下含义:

1.系统中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合作,客观存在于系统中,即存在于系统自发的独立运动,又存在于因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关联运动。

当系统外界控制参量尚未达到一定的阈值前,子系统之间关系较弱,独立运动占据着主导地位,系统则呈现出无序状态。当控制参量不断接近阈值时,子系统之间的关联运动开始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当控制参量达到阈值时,相互关联代替相对独立、相互竞争占据主导地位,从而表现出协调、合作,其整体效应增强,系统从无序状态走向有序状态,即协同导致有序,系统的协同效应得以形成,系统的宏观有序结构便因此而出现。由此可见,子系统之间的协同效应决定着系统的有序性。

2.运输协同包括运力协同和运量协同,就是协同企业为了降低运输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把需要协同的订单及各企业运力、运量信息在网络中进行优化,确定最合理的运输设备和运输路径,实现综合运输服务的最优化。

运输企业间的CTM是运输企业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维持和扩大市场份额而寻求与其他运输企业合作的一种新型的经营管理模式。协同强调的是协同效应,因此CTM伙伴之间必然是优势互补的协调与合作,不拥有相同的市场,借助的是信息系统的支撑,是以计算机网络、通信设备为基础,将企业难以胜任的或难以高效完成的运输服务包给协同伙伴。这样企业CTM可以理解为两个或多个运输企业,为完成某项运输任务相互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整个运输,实现货物空间位置上的转移的运输方式。它可以是各种不同运输方式的组合,也可是同种运输方式在不同地理位置的接力。

二、CTM过程特点

1.特点

(1)由多个具有自主性Agent构成,这些Agent可以是性质不同的实体,且每个Agent可能都有各自的目标和行为模型;

(2)每个Agent只具有有限的信息资源和问题求解能力,缺乏实现协作的全局观点,知识和数据分散,决策过程是异步执行的;

(3)Agent通过交互求解问题,系统不存在全局控制,即控制是分布的。多个Agent构成的复杂系统的原理和Agent之间的协调与交互机制,以使Agent能选择有利于系统联合目标的行为。

2.在根据运单需求确定需要协同的任务目标后,其协同过程如下:

(1)协同规划及求解协同结构,进行任务的分解;

(2)寻求协同伙伴,进行任务的分配,选择协同方案;

(3)任务的实施,具体实现目标。

三、GIS在CTM中的功能

GIS在CTM中的最突出的功能就是进行网络分析。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路径分析。路径分析是网络分析中的基本功能,其核心是对最短路径和最佳路经的求解。最短路径的产生基于网线的阻碍强度,最佳路径就是网络中两点间阻碍强度最小的路径。如果要找最快路径,阻碍强度要预先设定为通过网线或在节点处滞留所花费的时间,如果要找费用最小的路径,阻碍强度就是费用。

2.资源分配。资源分配就是为网络中的网线和节点按阻碍强度的大小来寻找确定最近的中心进行资源发散或汇集的地方。这里的资源分配就是运输任务的分配,车辆的调度等。

3.流分析。所谓流,就是将资源有一个地点运送到另一个地点。流分析的问题主要是按照某种最优化标准比如:时间最少、费用最低、路程最短或运送量最大等设计运送方案。

在运输协同中,GIS充当着信息系统的角色,在车辆导航定位和监控调度管理中独树一帜。G1S集中车辆行驶交通通达性信息系统和被管理目标主题信息于一体,不但能够借助电子地图迅速准确地为车辆驾驶员和系统管理员提供各种信息的查询,灵活方便地为车辆在运输网络任意两节点间选择最佳行驶路线,并且能够通过监控中心与管理车辆之间的双向通讯,对车辆实行跟踪和调度管理。

四、CTM分析

1.CTM是我国运输企业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维持和扩大市场份额而寻求与其他运输企业合作的一种新型的经营管理模式。其目的是建立长期的、稳定的合作关系,达到双赢的效果,在目前交通运输成立的政策背景下,可以预见,不同运输方式的运输企业之间的CTM发展将越来越多。

2.运输协同组织是虚拟组织。它是协同伙伴在共同合作的基础上,由各成员共同组建协同小组,借助于网络技术和信息系统,对CTM任务以协同体的成本最小为原则进行统一分配,并用GIS决策技术指定最短行驶路线,对协同运力实行统一调度,减少空载行驶,协调各成员之间的冲突,实现协同伙伴之间的资源共享,经营成本最小,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3.协同伙伴的选择有一定的选择标准,需要对潜在协同对象的兼容性、互补性、能力等匹配性或兼容性进行研究和考察。兼容性包括企业间在战略发展、企业文化、管理理念与模式、财务方面相互适应,彼此匹配,是否存在冲突和具有良好的合作性。同时企业之间在市场上的互补和信息技术的共享是协同的必要条件。在考察潜在伙伴的能力时,通过对潜在伙伴市场能力、技术能力、运输网络方面考察,研究通过CTM,协同双方是否能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

4.以G1S为运输协同体的信息平台利用Agent设计理论和网络算法理论,开发针对多企业CTM的软件系统,以实现对CTM调度的可视化和人工智能管理。调度的最优化包括对运输任务的合理化分解、分配、运力的合理化调度与最短运输路线的规划。

5.要实现有效的和最优化的CTM,运输协同体的信息管理系统在数据库的处理过程中必须有其自身的系统特性和工作系统控制规则,包括技术要求、同步机制、协作机制与安全机制等。

6.目前尚有待进一步研究CTM信息系统数据库开发、协同利益分配问题、协同体协调机制、协同成员的制约机制等。

参考文献:

[1]徐冠杰:供应链合作新概念-协同运输管理(CTM) .物流技术,2006(2)73~76

[2]李爱国:现代物流与综合运输需协同发展.中外物流,2006(5)29~31

[3]张炜:基于马尔柯夫链的供应链协同计划及运作周期研究.同济大学硕士论文,2006.6

篇8

论文关键词:财务信息化科研院所,应用

一、科研院所财务信息化应用现状

1、传统财务理念与会计核算模式,影响财务信息化的深入应用。

我国科研院所财务信息化建设普遍起步较晚,许多院所在财务管理方面仍然存在手工记账模式遗留下来的不规范的业务流程和核算流程,财务人员对信息化的认识不深入,致使财务信息化应用过多停留在表面层次,很多重要的项目还是通过手工作业。这样不但造成了资源浪费,而且还不利于激发企业学习适应信息系统的积极性。

此外,科研院所自身的特殊项目难以通过财务信息化软件实现。目前,多数科研院所正处于科研事业会计核算模式向企业会计核算模式转型阶段,仍有较多的个性化业务和特殊的项目核算,通用的财务信息化软件很难满足这些业务的需求,从而导致了“想用不能用”、财务信息化作用不显著的尴尬局面。

2、实施与应用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影响财务信息化的运维与推进。

财务管理是一门比较专业的学科,科研院所信息化内部实施人员大都没有财务管理的经验,不知道如何参与到财务信息化管理的项目中去,在软件应用培训、业务问题的处理、系统的配置以及日常运维管理等方面,就有点力不从心。

财务会计人员信息化应用素质是财务信息化建设能够顺利推进的关键,没有懂技术、会操作、信息化观念新的财务会计人员队伍,财务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深入实施等都将成为空想。同时财务管理论文,科研院所财务信息系统尚处于利用计算机模仿手工操作阶段,在客观上也对财务会计人员信息化应用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然而,当前院所财务会计人员还没有达到这一要求,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财务信息化的推进。

3、财务信息化的信息安全风险的大大提高,影响科研院所对财务信息化的深入使用。

信息安全性对于科研院所财务信息化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首先,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对于院所内部使用者来讲,如果使用权限划分不当、内部控制不严,容易造成信息滥用和信息流失。其次,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后,科研院所的科研生产经营活动几乎完全依赖于网络系统,如果对网络的管理和维护水平不高或疏于监控,导致系统瘫痪将严重影响院所的整体运作。再次,如果科研院所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是依托Internet TCP/IP协议,就容易被拦截侦听、身份假冒、窃取和黑客攻击等,这是引起安全问题的技术难点。上述种种管理与技术问题大大提高了信息安全风险,影响科研院所对财务信息化的深入使用。

二、科研院所财务信息化建设对策

1、财务信息化要求管理观念彻底更新,采用集中式财务管理模式。

财务管理信息化体现着现代企业管理思想,是—个极其复杂的多系统组合,其作用不仅仅局限于减轻财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更在于它带来了管理观念的更新和变革,不能将追求信息化流于形式,这就要求科研院所在加强财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注重基础性财务管理,注重信息化的实用性和适用性。同时,要克服延续下来的潜在的惯性思维,要充分的认识到信息化对于院所生存发展的重大意义,从而广开思路、更新观念,大力推广信息技术,提高财务信息化系统的效能。

财务管理模式上,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思想就是协同集中管理。在这种财务管理模式下,科研院所需设置一个中心数据库,在院所内部,各个职能部门的子系统与中心数据库相联论文的格式。当采购系统、科研与生产系统和销售系统有物资流发生时,中心数据库通过内部网自动收集并传递给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动态核算,然后把处理过的会计信息传回中心数据库,决策系统和监控系统随时调用中心数据库的信息进行决策分析和预算控制。这样,整个科研院所的科研、生产以及经营活动全部纳入了信息化管理之中财务管理论文,各部门之间协作监督,解决了信息“孤岛”问题,同时也能解决个性化核算项目的问题。

2、打造新型高素质财务管理与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提高财务信息化的应用与管理水平。

财务信息化是科研院所信息化的核心和基础,财务信息化的关键在人,院所是否具有一批复合型信息化管理与技术人才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信息化建设的成败。

对于财务管理人员,要加强引导,在院所内部促成一种学习、使用信息化的良好风气,加强团队之间的交流探讨,梳理业务流程,整合财务信息化管理知识,深化财务管理人员对于信息化的认识水平。同时,要注重人才培养,建立财务信息化人才培养长效机制。通过短期培训与人员自学相结合等方式,辅以薪酬、奖励等考核激励模式,促进财务人员融入财务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提高财务信息化的应用水平。

对于技术管理人员,首先要熟悉财务管理的具体业务。财务管理是入门容易精通难。但是,对于财务信息化技术管理人员来说,需要掌握的就是入门知识而已。因为技术管理人员不需要利用财务管理系统进行数据分析,只需要了解一些业务的具体处理方式,如采购进货成本是如何结算的;先进先出、移动加权平均成本、月加权平均成本核算方法有什么区别,该怎么操作;凭证的填制规则以及凭证更改的流程等等。在这个基础上,了解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运行机制,才能维护好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其次,在了解财务日常处理业务的基础上,技术管理人员应该知道,各项业务在财务管理系统中的处理流程。只有熟悉系统处理的基本流程之后,才能够当财务用户在处理具体业务遇到问题的时候,给与他们帮助,而不需要去请教外部的实施顾问,而且,这也是技术管理人员对系统进行维护与测试的前提条件。

3、建立完善财务信息化的安全保障体系,降低财务信息的安全风险。

财务信息管理系统不是与其他管理系统相独立的子系统,而是融入单位内部网与其他业务及管理系统高度融合的产物,其安全实质上对整个信息系统的影响是深远的。因此,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所面临的外部和内部侵害,要求我们必须构建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

一是建立科学严格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制度,从系统设计、系统集成到系统认证、运行管理财务管理论文,从组织机构设置到人员管理,从系统操作到文档资料管理,从系统环境控制到计算机病毒的预防与消除等各个方面都应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措施,在制度上保证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

二是采用防火墙、VPN、入侵检测、网络防病毒、身份认证等网络安全技术,使在技术层面上对整个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各个层次采取周密的安全防范措施。

三、结束语

信息技术在财务管理中应用,能够解决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中许多原来无法逾越的困难,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如财务数据安全风险、道德风险等。因此,财务人员与技术管理人员应该一方面研究解决信息技术如何与传统财务管理相融合,另一方面,在完成结合过程之后,要不断研究,发现解决信息化后出现的新问题。我们应该在传统的系统理论基础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财务管理的创新工作,建立与时代相适应的财务管理模式,在确保财务信息安全受控的前提下,满足科研院所自身科研生产管理与经营发展的需要,为院所的未来发展带来更大的价值。

篇9

1.选人用人机制不完善

目前,部分高校在选人用人方面还存在着任人唯亲的弊端,同时,在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缺乏合理的人才引进规划。盲目引进高职称、高学历人才,忽视对引进人才的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的全方位考察,导致高校师资配置结构不合理,人才缺乏与人才浪费现象共存。在用人机制方面,对教师的后期培养及挖掘现有人才潜力的力度不够,缺乏合理的人员流动机制,严重影响高校人才队伍的素质提升。缺乏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机制不仅影响到学校内部教师协同创新的积极性,创新效率低下,导致学校的人才队伍建设与学校协同创新的要求不相适应,更影响了高校与企业和科研院所之间的创新协作能力的提升。

2.考核评价机制流于形式

考核评价机制是高校人事人才管理工作中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开展考核工作对广大教师员工的教学、管理工作做出客观评价,有利于学校各项工作的有效完成。可是目前,对内,高校在对教师员工开展考核的过程中,呈现出形式过于单一、内容过于简单、指标过于狭隘、导向偏差、结果使用机制不健全等现象,从而导致高校人事管理中难以推行绩效管理。对外,高校之间或校企之间缺少互聘高层次人才的业绩评价机制,影响了引进或特聘的各类高层次人才在某些技术领域深入研究的动力和积极性。此外,目前由于受到国家宏观人事管理体制的制约和影响,高校人事管理体制改革依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对于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上的论资排辈、行政管理干部职务“能上不能下”以及事业单位职工身份的“终身制”等现象始终在高校中普遍存在。外部缺乏有效的竞争压力,内部缺乏职称晋升后的考核机制,导致许多高校教师在评上职称或提升职务后安于现状,不重视自身能力的提高和研究领域的创新。高校间、校企间高水平人才缺乏相互交流,人力资源得不到科学合理利用,对于高校开展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创建优秀科研团队、发展学校优势学科等都存在一定的影响。

3.竞争激励机制不完善

以聘任制为核心的用人制度目前在高校普遍推行,实行教师聘任制度,有利于把竞争机制引入教师管理制度中,通过竞争建立激励机制,促进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但实际上,由于制度的不健全、竞聘范围的局限性、执行力度不够等因素往往导致竞聘上岗流于形式,造成高校“进不来、出不去、流不动”的困境。校内缺少竞争不仅影响全校教师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更使学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缺少动力和活力。此外,高校人事分配制度不同程度地存在平均主义和“重报酬、轻工作满意度”的现象,缺乏对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关注以及对教师的培养、个体发展、人力开发等方面的激励。

二、构建协同创新的高校人事人才管理机制

构建高校人事人才管理机制的协同创新模式要求高校在选人、用人、考核、评价、培养、激励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创新,营造协同创新氛围,激发教师协同创新能力,促进高校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协同创新的高校人事人才管理机制就是要突破以往管理体制的壁垒,共享高校与高校、高校与科研机构及企业间的人力资源信息,实现人事人才的管理创新合作。高校人事部门应以此契机,加强与其他高校、企业及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完善高校人事人才管理机制,促进高校创新人才的发展,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此外,政府、人事服务机构、教育主管部门等要为高校提供政策、技术、环境等方面的外在支持。

1.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高校应树立“人才资源是学校第一资源”的理念,作为高校师资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改变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以人为中心,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化与民主化。打通以往人事人才管理机制的壁垒,鼓励校校间、校企间的人才交流与合作,激发每个教师员工在教学、管理、科研、服务等方面的潜在能力,重视教师的个体发展,提供多渠道的培训途径及职后教育模式,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且能适应学科专业建设和学校协同创新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

2、建立开放灵活的岗位选聘制度

严格遵循和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选聘人才,从源头上严把队伍入口关。高校一方面要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招揽国内外具有不同学术背景的优秀人才;另一方面要引进具有较大潜力的青年拔尖人才,通过优厚的薪酬待遇、超常规的配套条件引得进、留得住。高校实现协同创新除了需要学校自身现有的教师队伍以外,更要聚集国内外一流专家学者和具有强烈创新意识的优秀人才。坚持教师聘任制的改革方向,理顺岗位与聘用之间的关系,科学设置岗位结构,以“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为原则,以转换机制为核心,淡化“身份”评审,强化岗位聘任,破除职务终身制。要构建以任务为牵引的人员聘用方式,就要求人事部门在岗位设置时兼顾人才、学科和科研三位一体的共同发展。教师的科研工作紧紧围绕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展开。人员聘用模式以聘用全职的教师为基础,还要通过一系列人才计划的短期项目、客座教授、兼职教授、学校顾问、专家讲学、项目合作等形式,积极吸纳各类高层次人才。同时,鼓励校内教师走出去,通过攻读学位、出国访学、进修及参加各类学术会议等形式,鼓励教师去其他高校、企业、科研院所担任兼职,通过技术服务、合作研发、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参与行业企业生产、工程实践和科技开发活动来提高教师协同创新能力。

3.完善科学合理的评价考核机制

目前高校实行的教师聘任制度已不再以单纯的年终总结作为评价与考核的依据,而是成为聘后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手段,也是实施与岗位聘任制配套的收入分配制度的依据,是岗位聘任制长期良性运作的基本保证。通过评价,教师能更好地认识自身的不足,调整修正自己的教学,管理层能更好地认识到教师队伍存在的不足,通过政策引导和激励,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要改变以往单纯以论文项目数、科研经费、获奖层次为主的考核与晋升的单一评价方式,构建科学的多元化教师评价体系,设计全面的评价考核指标体系,改变教师一味追求对成果“重数量,轻质量”的局面。从传统的单纯注重科研论文数量的考核评价方式中解脱出来,注重创新和实效,构建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基本原则的人才评价与分配机制,探索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办法及有利于人才协同创新的双聘制度,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此外,高校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退出机制,鼓励竞争、动态发展,以合理的人员流动来优化教师结构,提高教师水平,增加教师活力。通过教师评价考核为教师队伍科学管理和正确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促进高校师资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和学校创新能力的增强。

4.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构建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高校人事人才管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师的个人发展有着重要的激励作用。要建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机制,认可那些优秀人才在研究领域取得的成就,调动教师队伍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潜力,引导他们在新兴或交叉领域不断创新。建立以任务目标为导向的人事人才管理模式,以重实绩、重水平、重贡献为基本原则,实施多维度激励分配制度;要以超常规的待遇和优惠政策留住优秀拔尖人才。同时,高校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合理调整人力资源配置,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加大教师培训、进修、访学、出国研修、社会实践等继续教育力度,构建多样化的校本培训模式,着眼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把教师的自身发展与学校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5.营造开放大气的创新氛围

学校要为教师的潜心研究提供一个宽容大气、不怕失败、学术自由、实事求是的良好氛围,把有利于协同创新的元素融入高校的组织文化环境。高校的人事人才管理机制要为高校协同创新的要求提供外在支持,减少行政干预,提供一个充分尊重个性的、平等竞争的、充分发挥创造力的学术环境。坚持对外开放的办学理念,打破学科之间、学院之间的壁垒,打通学校部门之间、部门与院系之间人才双向交流的渠道,加强人员之间的互相交流和沟通。

6.建立高校间、校企间的协同创新合作模式

高校与高校、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人事管理部门要加强协作,善于创新,依托协同创新平台,制定共同目标,构建协同创新的人事人才管理机制。对外加强与国内外高校间人事人才管理协同,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进一步提升引进人才质量和水平。对内要聘用一批国内外承担过重大项目,具备重大科学研究能力的优秀团队,有效整合资源。加强高校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与科研机构高水平人才间联合协同重大科研项目攻关能力,为高校提升协同创新能力提供人才支持与保证。

三、总结

篇10

质检机构传统科研管理在人员能力、管理模式以及经费监管等方面已经不适合新时代的要求,只有加快创新发展步伐,将新思想新理念融入检验检测机构科研项目管理中,从管理模式上进行改革,科研制度上进行创新,经费使用环节上进行掌控,才能使质检机构科研工作提升管理水平,走向课题管理精细化道路。

关键词:

质检机构;项目管理;经费管理;创新管理

为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科技竞争先机的号角已经吹响,科技创新的春天已经来临,随着各级部门对科技工作的重视和经费成本的大力投入,质检机构更加注重自身软实力方面的建设,科研能力和水平逐渐成为衡量各质检机构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技术机构能力得到空前发展,在重大质量安全事务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对科研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创新科研管理工作模式,是当前质检机构科研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1我国质检机构科研项目管理现状

1.1传统科研管理模式单一,信息化程度低

目前很多质检机构科研业务信息化程度不够高,科研管理人员主要通过office日常办公软件来处理项目信息、数据,很难准确快速的反映出科研项目整个生命周期的信息,为统计和分析工作带来了困难。另一方面由于课题研究基础数据分布在各个项目组成员手中,没有形成系统的数据库,很难对项目的整体进度、资金使用情况,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把握,因此面对新形势,传统的科研管理方法和观念难以适应信息时展的要求。如何运用工作流控制技术来改造科研管理工作现行模式和管理制度已成为质检机构科研管理中面临的一大任务。

1.2经费使用环节监管不严,管理过程缺乏统筹

通常科研项目的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其中科研管理部门主要负责项目申报、立项、签订任务书、项目验收等工作;财务部门主要负责经费的拨付、核算、报销等工作;项目组负责项目的实施与经费的使用。项目经费由项目负责人自行支配,项目负责人在预算编制过程中,由于缺少财务部门和科研管理部门的有效参与和指导,容易出现项目经费支出超预算、超范围、超标准等现象。科研管理人员侧重项目实施进度、科技成果等方向,忽视经费支出的合理性和合规性;财务人员侧重经费下拨、经费核算,因没有参与课题管理的各个阶段,不了解项目实施进度。由于各部门掌握信息不对等而导致经费使用环节监管不严,管理过程缺乏统筹,容易出现项目管理与财务管理脱节等问题,影响项目的有效运行和整体进程。

2做好质检机构科研管理工作的创新对策

2.1搭建科研项目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搭建科研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从功能上实现了质检机构科技计划项目的在线申报、项目实施进度管理,论文、标准等科技成果管理等,替代了繁琐的人工录入和统计,实现了项目管理的无纸化,大大提高了科研项目管理的工作效率;项目负责人可以通过系统查询可以了解到在研项目的实施进度以及经费的使用情况,使项目的执行情况实现透明化,规范化,标准化;科研人员可以通过系统了解国家最新的课题以及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单位内部各管理部门可以通过系统了解本单位科研情况、论文数量、标准制修订情况、课题奖励情况等方面内容。科研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可以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使质检机构科研管理工作走向精细化管理的道路。另外,科研项目信息管理系统还方便质检机构科研工作者以及其他技术人员进行成果浏览,有助于科技成果在单位内部实现小范围的试用,使技术成熟度不断提高,为日后转化与推广奠定基础。

2.2完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保障体系

据文献介绍,美国建立的科研经费监督体系,由国会、审计署以及部门内设审计机构组成,国会参众两院设有预算委员会以及拨款委员会,专门从事审查和批准科研预算;审计署参照国会和议员要求,或者依照法律从宏观角度对美国项目经费支出和使用情况进行审计;部门内设审计机构包括美国联邦政府部门内设监察办公室以及项目承担单位的内部自查自究。通过外部监督,内部审计的方式,以科研经费预算为出发点,展开全过程管理监督范围,进而确保项目的顺利开展以及项目经费使用的合理合法。因此,只有不断探索适应自身发展、切实可行的科研经费制度以及相应配套的经费预算、评估、监督审计等系列规范以及处罚制度,才能使科研管理工作者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3深化成果转化,利用科研成果推广带动质检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通过具有前瞻性的检测技术、检测装置、检测方法等方向的科研课题研究,质检机构不断提升检测手段,在应对突发性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时能够快速形成检验方法,与此同时推进科技成果向检验技术能力方向的转化,也是科研管理工作中一项重要的任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与推广,能够促进企业技术能力提升,实现行业经济提质增效,同时带动质检工作持续健康发展。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一方面可以拓展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为中小型科技企业产品质量提供检测技术支持和新产品的鉴定;另一方面可以推动科技成果标准化,积极参与国家或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将科技成果直接转化成生产力,以科技发展带动行业技术发展,捍卫质量安全,把好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第一关。

3结论

质检机构的科研项目虽然在数量上相比高校或大型科研院所相对较少,但其存在的问题具有普遍性、典型性。改变现有传统管理模式,需要将创新思维融入科研管理中,结合质检机构自身产业特点,实现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管理机制等多方面创新协同发展,进一步提升课题项目管理水平,全面提提升科研综合能力,充分发挥质检机构的优势,把好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第一关。

参考文献

[1]康卫国.高校科研经费规范化管理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6(12):39-41.

[2]卢苇.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8):58-59.

[3]王晶.医学院校临床科研信息化项目的风险管理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7):181-183.

[4]周文泳,李娜.机遇科研过程的科研风险形成规律与防范策略[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