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护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07:19: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产科护理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产科护理论文

篇1

1.1护理人员标识所有产科护士上班时统一穿护士服,胸前佩戴有个人姓名、工号、照片的胸卡,在产科病区病房门旁边悬挂责任护士的姓名牌,方便患者尽快熟悉责任护士。

1.2区域标识对产科的护士站、办公室、产房、治疗观察室、检查室等区域进行规范化标识管理。根据产科护理工作的特点与药物、医疗仪器的使用次数和摆放规范,产科配备的监护仪、呼吸机、除颤仪等进行规范化标识,在仪器上挂上使用操作示意图、负责人、维修方式等。同时进行统一科学合理的布局,各个区域的抽屉、柜子均采用适宜的防水胶贴进行标识。

1.3管道标识

主要对尿管、留置针、腹腔引流管等管道进行标识,采用一次性粘贴胶带进行标识,标签上面填写好病人姓名、置管时间、管道名称,在患者床头粘贴有关维护管道通畅的提醒标识。

1.4药物标识对氯化钾注射液、硫酸镁注射液、高浓度氯化钠注射液等药物进行规范化标识,同时分类进行摆放。

2结果

通过开展产科护理标识规范化管理后,没有患者发生因身份或管道识别的风险事件,没有患者跌倒与坠床。产科护理标识规范化管理前后液体滴速准确性与患者满意度对比。

3讨论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身体健康越来越关注,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也不断增强,进而对护理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产科护理工作繁忙,护理人员工作压力大,规范化的产科护理标识可以对护士起到良好的提示、警示作用,可以减少护理差错,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从患者的角度来说,护理标识对患者起到一定警示作用,有利于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服务的满意度。借助各种类型的产科护理标识为孕妇及家属提供了全方面的优质护理服务,减少了护患矛盾和纠纷,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服务的满意度。

护理标识可以提醒护士按照规定完成每项护理工作,可以减少护理工作安全隐患,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和水平。针对不同情况设计适宜的护理标识,例如:临床静脉输液护理过程中容易发生液体渗漏现象,应设计预防漏液的护理标识。经过此类颜色鲜明、图文并茂的护理标识,可以摆放至患者床头及其他醒目位置,提醒护士与患者及家属,同时可以提高患者的健康知识。

产科护理标识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提高了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减少了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悬挂预防患者坠床、跌倒的标识,可以提高患者自我保护意识,提醒患者以免跌倒、坠床。护士在输血时,应注意观察患者佩戴的标识上面标注的血型,以便用确保输液安全。我科在产科不同区域分别应用适宜的护理标识,其中包括患者身份识别、管道标识、护理人员标识、药物标识等,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得到大多数护理人员、患者及家属的好评。在使用护理标识时,应注意观察护理标识是否有字迹不清、破损等现象,一旦发现问题,及时通知相关人员进行处理。护理标识材质应根据不同情况进行选取,颜色要清晰,方便患者和护理人员辨认,字迹应规范清晰,标识内容应简单易懂,标识模糊和脱落时,应及时更换新的标识。

篇2

1.1对象

将我院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接收的产妇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产妇均无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神经功能障碍、认知障碍以及沟通障碍等。按照数字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年龄21~39岁,平均(27.6±5.7)岁;初产妇79例,经产妇21例;剖宫产53例,自然分娩47例;产妇体质量62.8~76.4kg,平均(70.1±4.3)kg。观察组年龄20~40岁,平均(27.9±5.9)岁;初产妇75例,经产妇25例;剖宫产与自然分娩各50例;产妇体质量63.5~77.2kg,平均(70.5±4.6)kg。两组产妇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护理方法

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即新生儿出生后于新生儿室行预防接种,于新生儿浴室行沐浴、脐带消毒等护理,而后为产妇发放健康教育资料,并为其行产后知识培训。观察组则行母婴床旁护理,即新生儿与产妇处于相同的护理环境中完成所有护理,具体如下:①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培训,以提高其综合素质,就产科护理人员而言,只有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对护理服务态度进行改善,因而护理人员除具备专业的护理知识与技能外,还应掌握健康教育知识,针对分娩知识、产妇健康教育知识进行培训,促使其为产妇及家属提供更为专业的护理,针对母婴床旁护理的方法、目的以及相关注意事项等向其进行介绍,以增强新生儿与产妇的舒适度,期间还应参照产妇的个体差异,为其提供具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护理方案。②在护理模式实施过程中,应充分尊重产妇及家属的意愿,为新生儿行疾病筛查、预防接种等,在产妇产后护理人员应协助其做好清洁,并指导其适当运动、合理饮食,除此外,为产妇提供床边测量体温,联合做好、腹部、皮肤以及切口处的护理,期间应密切观察产妇的子宫复旧情况,针对体能训练的方法向产妇进行介绍,告知其母乳喂养的优势与注意事项,并对其在母乳喂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出;护理人员针对产后营养知识主动向产妇进行介绍,必要时可进行演示。③做好新生儿护理:密切观察新生儿情况,其在手术室或产房出生后将其送至病房,24h内为新生儿预防接种,出生第2天则为新生儿进行沐浴,而后每天均给予新生儿洗澡抚触、指导智护训练等护理,出生第3天则进行床边疾病筛查,并做好床边健康教育。

2)观察指标

①母乳喂养知识掌握程度:采用我院自制的母乳喂养知识调查表进行调查,满分为100分,>80分为良好,60~80分为一般,<60分为较差;②护理满意度:采用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调查,满分为100分,>90分为非常满意,80~90分为满意,60~79分为一般,<60分为不满意。③生活质量情况:采用SF-36量表对产妇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包括生理机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一般健康状况(GH)、精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以及精神健康(MH)8个维度,得分越高表明产妇的生活质量越好。

1.3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珚x±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产妇母乳喂养知识

掌握程度比较两组经护理后,观察组母乳喂养知识良好率达91.0%(91/1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0.0%(70/10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产妇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达98.0%(98/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0%(76/10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3讨论

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推动了现代护理工作逐渐向家庭、社会等领域拓展。就产科护理工作而言,产妇及家属已不单单满足于健康教育,而是加大了对母婴床旁护理服务的需求。母婴床旁护理模式为较为新型的围绕产妇与新生儿的护理模式,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有利于产妇生命质量的提高,其在实施过程中通过指导其母婴喂养知识与技巧等,有利于增强其自我保健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尽快帮助产妇转变角色,不仅可有效增强母婴安全性,还为母婴交流提供了平台;其次有利于护理技巧的提高,凸显了人文关怀,护理人员通过针对性、个性化护理方案的制定,不仅对产妇及家属的需求有一定的了解,最大限度解决问题,通过为其提供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有利于提高其自身的沟通能力、巩固专业技能,利于护理满意度的提高。燥。患者右大腿被烫伤,穿宽松棉质短裤或短裙,减少衣物对创面的摩擦。

2.2症状护理

1)精神症状的护理

患者在疾病状态下,会出现很多的精神症状,受症状的驱使,患者会表现出各种怪异的行为和想法,护士要掌握各种特殊状态的护理常规,针对症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2)睡眠护理

睡眠障碍是精神分裂症的最常见症状之一,睡眠质量的高低常预示病情的好坏,良好的睡眠能促进病情的早日恢复合。护士要合理安排患者作息时间,认真观察患者睡眠情况,有睡眠障碍时及时向医生反应并处理,促进病情快速稳定。

3)疼痛护理

患者刚烫伤时,疼痛尤为难忍,精神障碍病人自制力差,疼痛剧烈时,容易发生冲动行为,此时,根据病情给予镇静剂或者止痛剂。

2.3创面护理早期无感染时采取暴露疗法

创面凃搽美宝药膏,若创面发生感染,要立即予以清创,用生理盐水加庆大霉素和地塞米松药液进行冲洗,并外涂京万红后进行包扎。

2.4安全护理精神病患者自知力缺乏

不能配合治疗,此患者多次将创面痂皮自行揭除,造成创面感染。①将患者安置在单独病房,除留有口杯以外,将其余物品全部拿走置于护士站保管。患者自由活动时,将其安置在工作人员视线之内,并将其双手反剪约束在背后,必要时将患者约束保护于床,以免患者抓挠创面。②按时给药,服药时护士要送药到手、看服到口、不服不走,认真观察药物的效果及副作用,及时向医生反馈。③本例患者是在住院期内被开水烫伤,表明对精神疾病患者,医院需要更加严格执行危险物品管理制度,同时加强病房巡查,发现危险因素并及时处理,提高对高风险性伤害暴露因素的预防能力。

2.5心理护理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篇3

1.1心理特点

第一,精神比较紧张。国家在施行了计划生育这个政策之后,初产妇的比重占据了巨大部分。在这部分妇女中,大多数妇女对生育知识没有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当她们一旦怀上小孩,加之部分妇女会出现一些比较强留的妊娠反应,避免不了就会产生一些紧张的心理;还有的妇女因为怀孕而受到家里的重点保护,这不仅让她们产生一种过分的谨慎心理,同时还会出现过分的依赖心理;每当她们的身边没有人的时候,就会出现孤独、害怕、寂寞的不良心理。

1.2恐惧和不安

妇女妊娠是一个很正常的生理现象和过程,但由于很多妇女对妊娠的理解不够透彻,他们大多数人在某种程度上认为自己是病人,从而在心理会产生一种对胎儿和自身的健康状态会感到不安。通常情况下,妇女在妊娠期间所表现出来的症状有:严重的失眠、精神不振、食欲不佳,对于医生、护士的谈话相对来说较为敏感,甚至还会有一些人由心理上的恐惧和不安逐渐转变为绝望等。

1.2对妊娠期妇女进行心理护理的主要是措施

1.2.1适合的语言

对孕妇施行护理的时候,其温和、轻柔的语言对孕妇的心理护理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在人际交往中,语言是最主要是的交流方式,因此,护理人员在对孕妇进行观察的时候需要充分的利用语言职能,对妊娠妇女的心理护理是临床上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例如我们在临床中遇到一个妊娠高血压妇女,该患者由于不能忍受长时间的临床治疗,出现了与医护人员不合作的现象,并且她坚持要出院;当我们在面对这样的情况时,首先我们要耐心、细心的为她讲述妊娠高血压疾病的相关知识,以及该病对孕妇自身和胎儿的发育成长具有一定的不良影响;其次,帮助患者树立信心,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勇气,为了胎儿的健康成长,鼓励她积极的接受并配合治疗;最后,当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及时的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以便做好各项工作,从而有效的降低患者因为心理因素而引发相关的并发症。

1.2.2提升医德

孕妇在接受产检、生产前的住院之前,作为医护人员的我们,除了要给予孕妇洁净的环境,其态度、行为、操作等也是非常重要的。对待孕妇采用和蔼的态度、礼貌、文明的行为、熟练、轻巧、精准的操作等不仅能降低甚至是消除孕妇只心理上的不良因素,同时,还能给孕妇带来安全感、舒适感、亲切感,为临床操作、心理护理等的有效实施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因此,在医院的护理科,我们始终要倡导“高效优质的服务”、“人性化的护理”、“视患者如家人”等的护理、服务理念;通过这样的服务,不仅仅是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问题,更重要的还是一种治疗方法。

2分娩期的心理护理

2.1孕妇在临产之前的心理特征

2.1.1焦虑和恐惧

当孕妇在面临分娩的时候,孕妇首先会产生一种人生闯关、前景叵测等的感觉,避免不了在分娩之前会产生一定成都的恐惧和焦虑心理;加之现在大多数产妇是第一次生产,过分的害怕疼痛、害怕胎儿畸形、害怕出血等,甚至有的孕妇在生产前经B超检查之后显示脐带出现绕颈现象,导致产妇会担心在子宫内的胎儿;还有的产妇主要是担心顺产失败会改为剖宫产的恐惧心理等。

2.1.2因疼痛导致精神高度紧张

在临床上,虽然分娩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但是大部分的产妇是第一生产,没有经验,加之家庭、社会对分娩的高度重视等,自然就造成产妇对宫缩时出现的疼痛感更加的难以接受。有的产妇在分娩的过程中会大喊大叫,不能很好的配合医生,甚至有的产妇因为畏惧疼痛而出现休克等症状。因为这些现象从而延误了分娩的进程。

2.1.3担心手术式的分娩

采用手术方式进行分娩的主要是因为产妇自身的盆骨不对称、子宫内的胎儿出现了窘迫现象等较为危及情况才实行的。但是又害怕麻药会对孩子造成一定的影响、手术之后伤口的愈合不好、担心手术过程中会出现异常状况等。

2.2对分娩期妇女进行心理护理的途径

助产护士在全程的分娩过程中,应该与产妇进行亲切的交流和沟通,及时了解她们的思想状况,以及产妇对分娩的生理知识、妊娠知识等的掌握情况等,有助于护理人员在助产的过程中具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助产人员要根据产妇不同的情况给予不同的鼓励和安抚,通过交谈降低产妇的疼痛感。同时还要及时的、尽可能的满足产妇的需求,以便消除她们内心的不安和紧张。针对比较烦躁的产妇,助产人员要给予耐心的照顾,适时的激发产妇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同时,还要指导产度做深呼吸运动,并且为帮助产妇按摩下腹部以及腰底部,有利于减轻产妇的疼痛感。除此之外,还要仔细的观察分娩的进展,并在分娩的过程中将有关的检查结果主动的告知产妇,从而增强他们的分娩信心,积极的配合医生。当胎儿在娩出之后,首先要告知产妇胎儿是健康的、正常的,以消除产妇心中的不安;若是产妇理想的性别,可直接告知并祝贺;若是不理想的性别,可告知产妇孩子很健康、很可爱,接着,再向产妇解说男孩女孩都是一样的道理,避免产妇因为受到精神上的打击而导致产后大出血等并发症。

篇4

1.1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管理护理,即在产妇入院后按常规指导其完成相关辅助检查,耐心向产妇介绍住院环境及主治医生、主管护士,向产妇讲解分娩有关知识,告知产妇及家属医院的相关制度及住院期间的注意事项等。研究组实施风险管理护理:①成立风险管理小组:经护理部同意后成立风险管理小组,护士长担任组长,产房和病区各选择1名年资较高的护理人员为副组长。②寻找风险因素:小组所有成员共同对以往的风险事件进行分析,寻找护理风险因素,主要包括:针对产科住院患者特点的风险管理措施缺乏;夜间值班护士少,对产房和病房不能同时兼顾;产房忙时工作环节的疏漏;母婴同室,产妇及家属对新生儿监护不到位;护理记录与医嘱不符;护理人员用语不规范,未能和产妇及家属进行有效沟通;护理人员缺乏法律意识等。③制定风险管理措施并实施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护理风险和法律知识教育,如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护法》、《护士职责》等,树立其的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定期举办降低护理风险知识的讲座,并结合临床案例共同进行讨论,总结经验;定期召开护理安全分析会议,查找影响护理安全隐患;严格实行告知风险义务,让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在进行护理操作之前,向产妇解释操作的目的和意义,并告知风险因素,取得产妇和家属的配合及谅解;指导产妇及家属统一进行物品的摆放,将热水瓶、锐器放在远离新生儿较远的地方,防止烫伤等意外的发生;注意保持新生儿呼吸道的通畅,防止衣物、痰液等阻塞呼吸道;为新生儿及产妇系腕带;每日对产妇的有关情况进行评估,并尽量满足其要求,以减轻患者思想负担,维持乐观的状态;严密观察产程进展及胎心的变化,发现异常时及时告知医生;协助产妇进行下床活动;做好产妇的护理,指导其行母乳喂养;做好新生儿脐部、口腔、眼部的护理;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及交接班制度;严格遵医嘱用药,并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保持病室及病区的安静、清洁,定期继续拧消毒;加强对护理人员业务水平的培训,鼓励其进行继续教育,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培养护理人员与产妇沟通的能力;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并严格按制度办事,以保障各项护理措施及制度顺利实施且准确得到落实;合理排班及安排配置人员,如以老带新;交接班时对高危人群及病房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重点交接,使医护人员做到心里有数,以便重点进行观察。

1.2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观察指标为护理投诉、护理纠纷、护理差错的发生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采用统一自制问卷进行调查,满分100分,得分越高,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越高。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投诉、护理纠纷及护理差错事件发生两组护理投诉、护理纠纷及护理差错事件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护理满意度两组护理满意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产科是一个高风险性的科室,具有急诊多、夜诊多、出诊多、病情进展快、且护理服务对象周转频繁的特点,护理工作稍不到位即可造成投诉、纠纷等事件的发生。但产科的护理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当护理人员预测可能发生风险事件时及时的作出反应,做到预防在先,抢救时从容应对,为患者赢得抢救时间。风险管理实施的核心内容就是利用制度进行防范、约束各项操作工作,以达到对风险事件进行预防的目的。

2013年4月~2014年3月在本院产科开展风险管理,首先成立风险管理小组,及时查找风险因素,并执行相应的预防措施:首先对护理人员进行风险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培训,较好的使护理人员形成了风险预防理念和意识,从而对风险因素和危险环节进行有效的控制,以规避风险事件的发生;其次针对产妇和家属积极的进行风险告知义务,既保护了其的知晓同意权,又取了其对风险预防工作的配合;且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针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操作,既有效的保证了母婴的安全,又拉近了护患之间的距离,提升了患者的满意度。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是保证护理工作顺利实施和患者获得优质服务的基础,也是控制风险事件发生的重要环节,故积极加强对护理人员业务水平的培训,鼓励护理人员继续进行深造;并制定严格的规章管理制度及合理的安排护理人员上班、值班,从多个层面共同防止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与2012年4月~2013年3月实行常规管理的阶段相比较,2013年4月~2014年3月实行风险管理阶段的护理投诉事件、护理差错事件、护理纠纷事件的发生率都有明显下降(P<0.01),而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也有明显提升(P<0.01)。

篇5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8月至2014年10月本院收治的86例胎膜早破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3例。研究组产妇年龄19~40岁,平均(28.1±3.6)岁;经产妇17例,初产妇26例;孕周29~35周15例,>35~37周28例。对照组产妇年龄20~41岁,平均(28.5±3.7)岁;经产妇16例,初产妇27例;孕周29~35周13例,>35~37周30例。两组产妇在年龄、怀孕次数及孕周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护理方法

对照组产妇接受常规临床护理服务;研究组产妇在对照组基础上再给予针对性的产科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2.1.1健康教育

帮助产妇尽快熟悉医院环境,告知医院有关注意事项,同时结合产妇受教育程度及家庭状况等,有针对性地采取合理的健康教育护理,其主要包括告知产妇胎膜早破相关知识,其病理形成机制,以及告知其剖宫产及阴道分娩的相关知识及其优缺点等。此外,还要向产妇讲述分娩的整个过程,让其做好心理准备,以有助于配合医护人员工作,保障其顺利生产。

1.2.1.2心理护理

由于第1次分娩产妇对胎膜破裂情况不了解,易为此出现焦虑、恐惧及抑郁等消极情绪,长期的积累,产妇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极易导致早产及宫缩等情况的发生,因此,护理人员要加强与产妇的沟通交流,告知其胎膜破裂是可以有效应对的,且不会影响其正常分娩,并讲述医院真实案例,以缓解产妇心理压力。同时指导产妇家属,多给予产妇关心和支持,用积极情绪感染产妇,以保持其良好心态。

1.2.1.3预防感染护理

结合产妇实际情况,给予其健康的生活护理引导,为了保障其外阴的卫生,尽量选择性能良好的会阴垫,同时定期予以更换。实时监控产妇各项体征,如发现异常情况(如感染等),及时报告医务人员并予以相应处理,在出现胎膜早破情况后,要尽快给予抗感染药物治疗。

1.2.1.4和饮食护理

指导产妇多注意休息,同时注意适量床上运动,在方面,为了避免出现子宫胎盘供血不足,导致宫腔压力较大的问题,可以指导和辅助产妇行左侧卧位。在饮食方面,嘱其不要吃辛辣食物,以免出现咳嗽情况,为了避免出现便秘情况,指导其多喝水,多食用粗纤维食物等。此外,还要指导产妇正确的哺乳知识及技能,以及的卫生及护理知识等。

1.2.2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产妇对护理的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比较两组产妇顺产率、新生儿情况、产妇产后宫内感染及产后出血情况。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产妇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满意度为97.67%,高于对照组的76.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44,P<0.01)。

2.2两组产妇分娩情况比较

研究组产妇顺产率为76.7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03,P<0.05)。

2.3两组新生儿窒息发生情况及阿氏评分比较

研究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阿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2.4两组产妇宫内感染及产后出血情况比较

研究组产妇宫内感染率、产后出血量[13.95%、(288.2±37.6)m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39.53%、(367.1±50.7)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讨论

篇6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来本院治疗的妇产科腹部手术患者14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74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1~69岁,平均年龄(43.2±7.6)岁;其中异位妊娠21例,剖宫产12例,子宫全切除术23例,子宫次全切除术14例,宫颈癌4例;实验组患者年龄22~67岁,平均年龄(42.8±8.3)岁;其中异位妊娠22例,剖宫产16例,子宫全切除术20例,子宫次全切除术15例,宫颈癌1例。两组患者年龄、病情种类、手术方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切口护理,包括术前备皮、术后切口护理等,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的加强腹部切口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术前心理护理

术前护理人员积极与患者沟通来减少患者的焦虑和紧张情绪,配合医生进行相关检查。向患者讲解病情的发展状况以及手术措施和安全性,从而减少患者对于手术的疑惑。

1.2.2术中护理

护理人员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为主治医生准备好手术器械,减少术中出血量,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减少手术过程中手术人员、手术仪器等引起的声音刺激,术中严密监测患者的脉搏、心率、呼吸等各项生命体征,年老、体弱患者适当调高室温和使用保暖设施,防止术中低体温发生。同时,密切观察手术患者反应,对于手术过程中引起的牵拉反应给予心理安抚,从而使患者平稳度过整个手术过程。

1.2.3术后镇痛护理

手术结束后,护理人员可对患者疼痛的性质、时间等方面进行评估,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可以采用音乐疗法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和按压腹部切口法等,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感。

1.2.4术后饮食指导

患者在术后6h内禁食,之后可以进食少许食物,并少食多餐。尽量减少容易产气且不易消化的食物摄入,但需保证患者的营养摄入以促进患者的快速恢复。

1.2.5术后换药

护理人员应每日关注患者的切口是否存在渗液渗血等情况,并及时换药。针对肥胖患者应注意保持切口干燥,防止脂肪液化。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切口疼痛及愈合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患者中,术后腹部切口疼痛轻52例,中12例,重10例;伤口甲级愈合68例,手术瘀痕5例;对照组患者中,术后腹部切口疼痛轻38例,中25例,重11例;伤口甲级愈合43例,手术瘀痕11例,实验组患者的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篇7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9月-2013年9月于我院就诊的43例继发性出血患者,年龄21岁—39岁,平均年龄29±1.43岁,经诊断明确,根据患者的病情入院后给予经动脉内急诊栓塞治疗。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完善相关检查,立即监测生命体征,给予液体扩容、输血、药物止血等保守治疗措施,在休克纠正,生命体征稳定后行介入治疗。局麻下穿刺股动脉后,在髂内动脉经血管数字减影明确出血部位及血管走向后,使用明胶海绵或明胶海绵颗粒加明胶海绵条行动脉栓塞。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

大量出血是危及生命的急症,患者在发生大量出血后虽然经过保守治疗维持生命体征平稳,但出血依旧存在,患者及家属的心理负担会十分沉重,会出现一些负面的情绪如紧张、恐惧等。这些负面情绪的出现都会影响患者的康复及治疗效果,如不给予相应的疏导及治疗会减弱患者的治疗效果。当患者出现这些负面情绪时护理人员要多与患者沟通,与患者讲解此时的病情并告诉患者已经给予积极的治疗措施,生命体征也已平稳,且现已无生命危险,使患者的情绪平稳下来。也要对患者及家属讲解介入治疗的方法及治疗效果,告知患者介入治疗是安全性较高的治疗方法,属于微创手术,且该方法治疗出血能够准确的定位到出血的部位,止血速度快。帮助患者正面的对待病情及介入治疗,能够树立治疗的信心,积极的配合治疗。

2.1.2术前准备

术前6-8小时禁食,留置导尿,排空膀胱,有习惯性便秘患者可给予缓泻剂,以避免患者术后出现便秘增加腹压。术前做好常规化验检查,和碘过敏试验,双侧腹股沟区备皮,触摸股动脉和足背动脉搏动强度,标记足背动脉搏动点。在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前护理人员要严密的观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尿量、出血情况等,以便给医生的治疗提供依据。建立两条静脉通道,准备吸氧装置在患者出现缺氧的情况下及时的给予吸氧。术前30min给予安定10mg肌肉注射以防止血管痉挛。

2.2术中护理

使患者保持平卧位,在手术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的呼吸、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及患者的意识状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准确及时满足手术物品的需求,保证手术的顺利完成。如术中患者出现紧张等情绪,护理人员可与患者交流安慰患者,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在完成明胶海绵条栓塞后继续观察是否有继续出血,手术完成后穿刺点给予压迫止血15-30分钟,后给予加压包扎,沙袋压迫。在确定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且患者无不适症状出现后送回病房。如患者在使用造影剂后出现胸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等不适症状出现时,要立即报告手术医师,并给予相应的抢救措施。

2.3术后护理

2.3.1术后休息

患者完成手术后要注意卧床休息,可采取头部适度的抬高的姿势,保持患肢伸直制动,也可采取术侧卧位休息。术后要严密观察患者的呼吸、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注意术后排尿,患者可出现术后不习惯卧位排尿的情况,可让患者坐位排尿但要注意用力按压穿刺部位,必要时刻给予留置导尿。

2.3.2预防出血

在完成手术后给予加压包扎后可避免出血,术后护理人员24小时内要每30-60分钟巡视患者一次,观察患者的穿刺点有无渗血、伤口的敷料是否干燥、大腿两侧有无血液及血迹。如患者在包扎后继续出现出血的现象可给予压迫和包扎,常用的压迫如指压穿刺部位或者沙袋压迫加压出血部位等,且告知患者静卧24小时保持术侧伸直制动12小时。在采取止血措施后要观察患者的血压等与出血相关的因素。嘱患者术后要多休息,不可过早的下床活动,术侧要避免弯曲,保持大便通畅,大便时不可用力过大使腹压增加导致穿刺部位再次出血。

2.3.3患肢护理

术后嘱患者保持患肢抬高的姿势,可将患者抬高15℃-30℃,并密切观察患肢的情况,定时监测患肢的皮温、肤色、肌力、脉搏搏动等情况,如患肢出现皮温下降、肤色苍白等情况说明患者发生缺血要及时的告知主管医师给予相应的治疗。可给患肢轻微的按摩,帮助血液运行。观察患者的双下肢的皮温、颜色、足背动脉搏动等情况,如患者出现双下肢皮温下降、肤色苍白、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等症状要及时的告知主观医师,警惕出现股动脉栓塞。

2.3.4疼痛护理

疼痛是介入治疗患者术后常见的副反应,出现疼痛的原因可为栓塞部位的缺血,出现疼痛的常见部位为下腹部和臀部,也可伴有放射痛,常见的放射部位为外阴和大腿的上1/3处。如患者出现疼痛首先要与患者讲解疼痛是介入治疗的常见并发症,一般不会出现严重的后果,不会影响治疗效果,让患者消除顾虑不必太紧张,疼痛会逐渐的好转,如患者出现疼痛难忍可与主管医师沟通后给予相应的治疗。

2.4并发症护理

2.4.1栓塞综合症护理

患者术后可出现发热、缺血、恶心呕吐等栓塞综合症,对这些症状的护理工作也十分重要。当患者出现发热且体温不高于38.5℃以下时多为局部组织缺血变性、坏死物质吸收引起的吸收热,此时可给予物理降温,如多饮水、擦拭、冰块等。密切观察患者体温的变化。缺血引起的腹胀、腹痛等可让患者调整,局部热敷、按摩等缓解不适症状,如不能缓解可给予镇痛剂。

2.4.2感染

患者出血后抵抗力下降,在介入治疗操作后容易出现合并感染,因此要预防感染的发生,保持病房及穿刺部位的清洁,及时的换药,防止不正确的操作。如患者出现发热要严密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及自觉症状,如患者出现发热并体温高于38.5℃,并伴有寒战、头痛等症状的出现,需给予抗生素治疗。

2.5出院指导

患者出院时要做好出院指导,要注意多休息,加强营养,定期复查。如出现并发症时要及时就诊。

3结果

篇8

1.1试验组采用情景与案例联合教学法。虽然,护生在学校里学习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后进入临床实习,但并不能立即与实践很好地结合,如对危重症的病情评估、急救的处理等,遇到问题往往无所适从。因此,我科设计了情景与案例联合的教学方式。入科后每周一下午由带教老师依据产科常见护理技术操作及危重症设计相关的场景,并结合典型的案例讲解,在场景中学习常见专科理论知识和技能。之后入科实习由临床带教老师与护生实行“一对一”跟班带教。

1.1.1案例分析每周一下午由教学老师或护士长选取近年度的相关具有代表性的病历,涉及常见的产科危重症如子痫、急产、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复苏,每周选取其中之一,以多媒体的形式与学生进行分析并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整体护理的观念评估病情,指导学生如何分析和判断,教师将重点的内容和技能训练的要点在常见的案例中加以概括说明,更直观地体现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结合。

1.1.2情景设计每周一下午在讲解案例分析之后,依据案例中的情景,并由具有丰富临床和教学经验的老师精心参与设计,指导学生在营造的抢救场景中训练,将理论知识融入到模拟的病例场景中,通过具体的操作演练,重点培训护生观察和首次评估患者病情的能力,初步分析问题能力和协助医生进行必要的应急处理。教师将护生分为若干小组,指导护生对患者做出快速评估,准备抢救药品、物品,动手操作常用仪器如输液泵、氧气装置、简易复苏器、心电监护仪等的使用以及必要急救措施。小组成员相互配合,协作分工,轮流动手操作演练。在情景模拟抢救中学习如何执行口头医嘱、如何给药、如何保留和整理安瓶、如何记录抢救经过和书写重症记录等。培训内容涉及、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人文关怀、纠纷的处理等方面[3]。

1.1.3师生互动课程结束后,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本次案例,学生可轮流自由发言,提出问题,共同讨论不理解的难点和重点问题,教师可最后总结答疑,补漏并点评,矫正学生共性的错误,进一步加深课程理解。从而,有助于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深刻理解,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系统化地掌握。例如学生可根据情景演练,主动自己归纳总结抢救的流程,进而加深印象,而非死记硬背似的记忆。

1.2教学评价出科考试,包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分别采用百分制。理论知识考核常用药品、疾病护理要点、抢救流程、病例分析等,占100分;操作技能考核其产科常用护理技术操作及仪器设备使用熟练程度,占100分,60分以上为及格。

1.3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

2结果

两组教学效果比较经x2检验,试验组教学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3.1提升了临床护理教学质量,增加了师生间的互动。此联合教学法的实施,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而是为学生创建了一个较为开放的学习环境,带教教师充分发挥了引领的作用,促进学生思考,启发学生大胆地提问,进而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增加了学习兴趣,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学中以教师授课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将理论知识引用到常见的临床案例中讲解和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中的难点,同时在情景演练中教师便于发现学生的共性问题,利于集中指导,矫正错误。由表1可见,试验组理论和操作考核成绩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成绩差异有显著意义。说明情景与案例联合教学法较传统教学法有效。理论与实践两者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把原来单向教学过程转变为双向、互动、合作、探究的过程,把护生原来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由死记硬背转变为分析-理解-实践-巩固[2]。

3.2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由于产科工作的特点,要求护士动手实践能力及应急处理能力较强,并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且一些理论知识较抽象、枯燥,情景与案例结合的教学方式避免了理论与实践知识的脱节,能更多地提供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允许学生犯错误,积累间接经验,尤其锻炼了学生的综合判断能力。

3.3增强了护生的团队配合意识和提升了职业自豪感。在此联合教学法中,通过在情景中演练,学生们亲身体会到,合格的护士不但要具有精湛的护理技术和敏锐的观察力,而且在抢救中要分工合作,紧密配合,增强了团队意识。从抢救成功的案例中,增加了自身的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了学生对专业的热爱敬业之情。

4小结

篇9

(一)强调专业技能培养,而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

妇产科护理教学分为理论及实践教学两部分。护理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即使在最能体现人文素质教育的临床技能实训过程中,教师也多以示教为主,使得学生在按照教师的示教按部就班地操作过程中,体会不到临床实际操作的过程,也想象不到与患者沟通交流的情景。

(二)缺乏必要的规范性和系统性

在课程设置方面,由于人文素质教育不断受到重视,因此,护理专业多数学校都开设了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如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护理伦理、护理心理、护理美学等课程。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很多学校开设的课程都具有一定的随意性、主观性,并未在人才培养目标中规定所培养的人才应达到的基本人文素质要求和专业水平,而主要是根据自身对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解及目前的师资条件来开设课程。个别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所选的教材不能与妇产科护理专业人文素质教育有机结合,因而教学效果不佳。在教学内容方面,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较少与临床实际相结合,使学生仅仅学习到了一些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而对人文知识是如何渗透并应用于妇产科护理过程中的,如何较好地掌握人文精神等,还停留于感性认识的表浅层次。且讲授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何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妇产科护理实践中,讲得缺乏针对性,结果使人文教育脱离了专业本身。在教学方法上,教师的授课方式多以课堂讲授为主,枯燥单一,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差,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在考核方式上,多以理论考核为主,片面追求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而忽视了学生平时对于知识的运用及能力的培养,实践考核敷衍了事、流于形式。上述问题若不得到有效解决,即使开设了一定数量的人文社科课程,人文素质教育也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效。

(三)教师知识有限

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者,是人文素质教育成功的关键。目前高校多数专业教师缺乏将人文知识与专业知识相互融合及渗透的能力。如讲授妇产科护理的教师虽具备较丰富的专业知识,但自身欠缺人文社科知识;而人文社科教师又不懂护理专业知识。教师的教育思想、人文素养与现代整体护理模式不相适应,从而直接导致学生对护理专业教育中的人文精神认识、理解不足,削弱了护理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效果。

(四)人文教育与护理专业教学脱节

多数院校在进行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增加了人文社科类课程及学时,并将它们列为了通识必修课,授课时间多集中于专业课学习之前,授课教师多为非护理专业教师。而自专业课开设后,妇产科护理教师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能力不足,没有对各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做特定的培养计划及实践指导,导致人文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学脱节严重,不能达到专业课程中理想的人文素质教学目标。

(五)学校投入不足

多数护理院校对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研究时间长,需要投入大量教学科研经费,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来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及教学团队,若没有学校的大力支持,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妇产科护理专业人文素质教育改革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育人为本,重视德育

护理作为一项崇高的职业,南丁格尔曾说:“护士是没有翅膀的天使,是真善美的化身。”护理人员的道德修养渗透在整个护理程序中,影响着护理质量和医疗效果,影响着医院的整体外在形象。所以,护理人员在护理操作过程中,要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提高职业道德水平,树学教育科学2015年第5期立爱岗敬业的思想。妇产科护理关乎着无数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病患及家属对此期望很高,对妇产科护士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学生对护理职业的热爱。授课中,从受精卵的着床发育到胎儿在母体内不断成熟以及娩出,一系列的图片资料、录像以及课后的心得体会,都能激发起学生对于生命的新感悟、对于伟大母爱的赞叹,能够使学生对妇产科有一个新的认识。妇产科是生命诞生的圣殿,而护士肩负着神圣的使命,双手托起的是新的希望。我们要时刻告诫学生珍爱生命,把奉献精神牢记于心,并通过临床实践开展各种情境教学,让学生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不同的教学过程中体会护患角色,真正能做到“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形成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高尚品德。

(二)强调实践,学会沟通

篇10

护理工作的重点在实施护理的工作中,诸如整体护理和人性化护理以及责任制护理等,提升护理工作的质量是共同的目标。在针对患者疾病实施救治的同时,对患者其余的情况给予重视、解决等。

1.1人性化服务理念的树立不管是传统护理、整体护理还是人性化护理,其最终的目标,都是为了提升护理治疗,从而得到最优的护理效果而产生的观念。由此可见,人性化护理强调的是人性化服务理念的树立,强调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心理需求的满足以及人格尊严的实现

1.2换位思考能力的获得以病人为中心最关键的就是与患者实施换位思考。换位思考是当前人性化护理工作的内涵,患者在进行治疗时,除具有正常人的需求外,心里面焦虑、紧张、被尊重、被关心等情绪对于其病情的恢复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要做好人性化护理,就必须在护理病人时进行换位思考,深入其内心,真正的了解病人需求和意愿,对于他们心理上的障碍有针对性地解除,进而使其在心理上和精神上都处于较为舒适的状态,并且促使其主动地配合护理工作。

1.3沟通护换关系的能力人性化护理的以病人为中心,本事强调的就是人文关怀服务。人文关怀就离不开双方的交流与沟通。这是因为,沟通不仅能够增进护患双方的信任,还能营造一种护患之间和谐的氛围,更有助于患者的恢复。沟通最重要的就是借助于语言这一载体,因此就要求护士在进行护理时要使用规范的文明礼貌语言,不仅给病人以受到尊重的感觉而拉近护患间的距离,同时能提升护士的形象。

2妇产科临床中实施人性化护理的措施

2.1强化护理人员素质培训,提升护理工作质量护士的个人素质会影响到护理工作的质量。护理人员的素质不仅体现在对护理工作的熟练、操作自如上面,而且还表现子啊日常的衣着整洁以及举止得体上。因此,要提升护理工作质量,就应从强化护理人员的素质开始,增进其自身的业务知识的学习。开展人性化护理知识的培训,首先,要让全体护理人员如何从患者的言谈举止中发现患者的心理动向,洞悉患者的情绪波动,理解病患的基本需求;其次,通过工作心态、服务态度和沟通技巧的培训,是护理人员能够走进病人的心理,了解病人的心理和社会需求,能和病人无障碍沟通;再次,通过对护士的形象礼仪的培训塑造平易亲切的良好形象。

2.2健全护理服务制度,优化服务流程人性化服务注重的是以患者为中心,想病人之所想。人性化服务还必须要有优化的服务流程作为保证,因此,为更好的落实人性化服务,首先,针对当前我院妇产科部门妇产科门诊以及患者的住院流程,进行了全面的优化:调整护士分诊地点以及其所属的科室安排,从而实现了就诊流程的简化;其次开辟危重急诊患者的绿色通道,使患者能够在尽可能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检查与救治;再次,组派专门的护理人员来负责患者的引导与分诊工作;第四,把妇科一次性用品直接发放到门诊医生处,医生接诊病人后直接用一次性用品,检查完毕再由医生开具收费单,病人可再去交检查费或者药费时一次性缴费。

2.3加强护士和病人的全程互动与交流人性化护理不仅要求护理人员能够满足病患的全方位护理要求,还要求能够从日常护理工作的细节上实现以人为本。因此,妇产科护理部就要求:一是针对不同病种患者最担心的问题针对性地做好思想工作;二是针对无人陪护病人我们组织下夜班的护士对患者进行亲情陪护;三是一些年轻的母亲产后不懂得怎么样喂养宝宝,我们就应该有针对性地做好情绪安抚;四是针对病人的出院后期恢复进行回访。

3妇产科临床实施人性化护理的结果探究

3.1减少医患关系纠纷,促使护患之间关系的和谐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产生纠纷,最关键的原因是服务态度问题所引起的。比如妇科临床的输液过程中,病人去叫了护理人员换液,而护理人员来的不及时等等。针对这一问题,我院在实施人性化护理时,要求护理人员每十分钟巡视一次输液观察室,平时不定期的到病房、输液室与患者进行及时的沟通,并对其进行心理安抚。护理人员在与病人沟通的过程中,不但要向患者全买你的进行健康知识辅导,还要从中吸取经验,增长自身在护理方面的阅历与见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