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细节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9 03:53: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护理细节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护理细节论文

篇1

1.1一般资料

我院于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226例儿童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护理组与对照组,每组113例。其中护理组中男72例,女41例,年龄6个月~9岁,对照组中男69例,女44例,年龄6个月~8.5岁,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患儿给予儿科常规护理

护理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给予细节护理模式。(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在患儿入院后,护理人员要尽快帮助患儿及家属熟悉医院的环境,以缓解患儿对陌生环境带来的不安情绪,并采用热情、亲和的态度与患儿进行沟通,让患儿感受到来自医院的温馨,拉近护理人员与患儿及家属的距离,从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2)细节护理方案的制定。首先必须要加强护理人员的细节护理意识,并加强对护理人员在儿科、细节护理知识的培训,以提高其专业水平,使其能注重护理过程中的每个细节,减低护理工作中的失误率,并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细节护理方案。(3)心理护理。在护理工作中,通过采用热情、亲和的态度与患儿及家属进行交流,以加深对患儿的了解,要充分理解患儿及家属的情绪,根据患儿的不良情绪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并在其家属的协同下进行有效的安抚,以缓解其不安情绪,使患儿能平静地配合治疗。(4)细节护理。由于儿科患者属于一个特殊的群体,因此不仅要为患儿营造一个个性化、温馨舒适的病房环境,还要做好患儿的细节风险护理工作。主要是由于护理工作比较繁忙,容易造成护理出差错。因此,要加强对患儿的细节护理,如将床位号贴在醒目的位置,以便核对;在输液时必须要仔细核对患儿的床号、药名及姓名,以免出错,从而提高护理工作的安全性。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的住院时间、治疗费用、投诉率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投诉率比较

护理组患儿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投诉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儿及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

护理组非常满意92例,满意11例,比较满意8例,不满意2例,总满意度为98.23%;对照组非常满意76例,满意19例,比较满意10例,不满意8例,总满意度为92.92%。护理组患儿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篇2

1.1一般资料从样本抽取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120例儿科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2例,女68例;年龄在6个月~1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5±2.1)岁;以随机的抽取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6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症状等方面没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细节管理方法,具体措施如下:

①改善护理理念。贴心护理是护理工作的基本服务理念,基于护理过程,均需要给予患儿足够的关爱,例如以亲切的方式与患儿及家属进行良好的沟通等。

②掌握护士心理。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心理状态是否良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护理的效果。因此,护士长需充分了解并掌握护理人员的心理状况,在尊重、理解并包容护理人员的基础上,实施人性化管理理念,让护理人员感受到“人文关怀”的同时,也能够很好地规避消极心理,进一步提升护理质量。

③重视管理环节。在患儿出入院全过程中,护理人员均需要做到细心。应对患儿的病因、病史、个性等有一定的了解;护理人员自身需具备高素养。

④强化细节管理。以定期的方式组织护理人员对病案进行学习及讨论,对所存在的护患纠纷进行细化分析,进一步对护理工作进行实质性的总结。对发生在患儿身上的紧急状况及重点护理环节等制定有针对性的处理制度与防范措施,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对患儿进行安全教育。

1.3评判标准

①儿科护理质量评判标准:满分100分,分为三个等级,≥90分表示非常满意;70~90分为满意;<70分表示不满意。

②在护理满意度调查过程中,由患儿家属代替进行问卷调查。

③患儿护理满意率=(非常满意患儿例数+满意患儿例数)/N×100%1.4统计学分析文中所有数据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统计方法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3.33%,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为58.33%;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细节管理指的是对细节进行进一步细化的过程,其中包括了:控制、延伸、补充、完善、分析以及辨认等。进一步充分落实管理战略,并在此基础上使组织的效益及执行力得到全面提升。细节服务能够让护理服务更具系统化,也能够体现出医院护理服务的进步及发展。细节管理的核心理念便是“以人为本“,实现最大化地对患者负责。在护理管理工作当中增加细节管理,能够使护理的整体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在医疗方面不断进步的背景下,护理理念也呈现了逐渐更新的势态,在细节方面的问题被暴露的情况下增加细节管理,能够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潜能,进一步提升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的积极性及热情度。本组研究所提到的常规护理较为传统,不能很好地了解患儿各方面的细节情况,比如:心理状况、遵医行为及满意度等。而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细节管理,则能够完善多方面的工作,包括了改善护理理念、掌握护士心理、重视管理环节以及强化细节管理等。另外,在实施细节管理时,护理人员应充分注重自身整体素养的提高,以此为营造良好的护患关系奠定基础。本组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3.33%,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为58.33%;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

4结语

篇3

1.1一般资料作者所在医院自学习细节管理之后开始试验儿科细节管理的重要性。随机抽取儿科住院患儿206例作为此次试验研究的对象,随机分成甲、乙组;其中甲组患儿103例,男64例,女39例,平均年龄6.0岁;乙组患儿103例,男61例,女42例,平均年龄6.1岁。两组患儿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甲组患儿实施常规的儿科护理,乙组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细节管理护理,细节管理的具体实施措施如下。

1.2.1细化护理服务流程,体现以人为本在儿科护理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满足儿科患儿特殊的护理需求。完善护理流程,注重服务细节,主动寻找护理中的薄弱环节,及时完善护理服务,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在护患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有问题及早沟通,以免因误解和沟通不良形成护患矛盾。转变护理的模式,体现人文关怀。护理服务的对象是人,所以护患之间要多进行交流和沟通,了解护理需求,主动提供护理服务,满意患者的护理需求,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1.2.2细化培训体系,提高职业素质由于儿科护理的特殊性,对于儿科护士的理论知识及操作技术的要求也更高,尤其是新上岗的护士。要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护理知识、规章制度和服务流程,并对护理工作者进行必要的礼仪培训,提高护士的职业素养,培养护士的职业道德。

1.2.3细化管理制度,建立良好工作习惯无规矩不成方圆,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考评机制是保证护理队伍良性发展的关键。所以必须对儿科管理制度进行细化和量化,使其具有良好的操作性。细化规章制度。参考多种护理标准进行细化和量化,这样能够有效保障护理工作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的实施。另外要对儿科护理质量实施动态监控,对工作中出现的忽视护理细节,造成护理疏漏的现象随时发现,随时处理,帮助儿科护理人员建立良好的工作习惯。

1.3评价指标记录甲、乙两组患儿在住院期间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以并发症、感染、护患纠纷事件的发生率计算,同时也要对两组患儿的家属进行满意度的调查,以便评价细节管理的实施效果。患儿和家属的满意度评价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该研究共发放了206份调查问卷,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206份,回收效率100%。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施细节管理的乙组患儿并发症4例、护患纠纷1例、感染3例,满意度97例(94.17%);甲组并发症9例、护患纠纷3例、感染7例,满意度80例(77.67%)。乙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实施常规护理的甲组患儿;对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乙组患儿也明显高于甲组患儿,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篇4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3月至2014年9月行手术治疗的患者800例,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分为对照组和细节护理管理组,各400例;对照组年龄19~42岁,平均(34.38±5.26)岁,其中妇科46例,产科354例;细节护理管理组年龄18~42岁,平均(34.50±5.32)岁,其中妇科50例,产科35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采用手术室常规护理管理干预,即根据规章制度规范手术室常规操作技术及流程、定期组织手术室护理人员进行医院内感染控制培训,建立带班责任制度,各项手术室护理操作应严格执行登记签字制定,并做到责任到人。

1.2.1细节护理管理组患者采用手术室细节护理管理干预,包括以下内容。

1.2.1.1定期组织手术室医院内感染相关知识培训依据国家卫生部颁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等法律法规制订培训及实施方案,完善手术室医院内感染管理、消毒管理、一次性手术器械及医疗废物分类处理制度,对医源性感染可能产生各个环节进行干预[4],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已制定规章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并开展多部门多层次讨论会,对发现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1.2.1.2制定手术室护理人员无菌操作观念量化考评制度每月不定期对手术室护理人员相关操作完成情况进行理论测评[5]。

1.2.1.3制定手术室消毒灭菌量化考评制度严格监督手术室各项消毒灭菌制度执行情况,并在每次操作前后进行登记;每周进行手术室空气、手术器械、护理人员及物体表面细菌菌落数检测1次以上,对于发现未按制度操作及菌落超标问题[6],积极查找问题所在并制定改进措施。

1.2.1.4制定手术室护理规范操作考评制度术前洗手、摆放及尿道置管在内的侵袭性操作均由专人负责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1.2.1.5制定手术室器械细节管理制度如专科手术器械专门建卡标记,并放置使用说明书,详细写明使用适应证、维护清洁注意事项等;严格进行围术期器械清理,交接班时由2人清点器械数量,并登记造册,对使用状态进行准确评价;此外,还需加强手术器械清洗保养细节管理,首先采用专业软毛刷进行2次及以上刷洗,其次刷洗1次后使用高压水枪冲洗器械内腔隙,最后以柔软纱布擦干器械,并以酶类消毒液超声振荡连续清洗15min[7-8]。

1.3观察指标(1)记录患者医院内感染发生例数,计算发生率,其中医院内感染数据均由院感科专人收集汇总确定;(2)采用本院自拟手术室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护理满意程度评价,内容包括护理服务、护理操作、护患沟通及住院环境等,由患者或家属勾选非常满意、满意及不满意中任一项;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应用本次研究数据录入、及逻辑纠错软件选择EpiData3.04,应用SPSS1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医院内感染发生率比较对照组和细胞护理管理组患者医院内感染发生例数分别为14、1例,医院内感染发生率分别为3.50%、0.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比较细节护理管理组患者护理服务、护理操作、护患沟通及住院环境等临床护理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篇5

1氧疗的方法

1.1鼻导管给氧鼻导管给氧为临床上较常用的一种给氧方法。鼻导管插入时应缓慢轻巧,深度相当于鼻尖到耳垂的2/3的距离[3]。李秀美等[4]曾对721例患者进行鼻导管插入长度的调查,结果证实以9cm为最佳,平均长度为9.44cm,最短为8.53cm,此误差并不影响氧气的浓度。此法给氧最大的缺陷是机械刺激引起局部黏膜损伤,甚至引起呛咳、憋气致心搏呼吸停止,大大限制了临床应用。近年来,鼻咽部吸氧逐渐被鼻前庭吸氧法所代替。由于鼻导管为橡胶或硅胶制品对鼻黏膜有刺激作用,因此常出现鼻导管插入深度不够或患者擅自外拔现象。刘玉琴等[5]对40例开胸术后患者使用鼻导管吸氧插入不同深度进行血氧饱和度监测,发现鼻导管插入4~6cm(鼻尖至耳垂的1/3)即可达到应有效果,还可减轻患者不适感。但<1/3长度时对血氧饱和度影响差异显著,氧疗达不到效果。故笔者认为,鼻导管长度到底对氧疗效果影响如何,可进行大样本量的调查研究,使氧疗有效、舒适。

1.2鼻塞法给氧目前临床上以鼻塞法给氧最为常用。慢性呼衰患者多用此法给氧,给氧时将鼻塞塞入鼻孔,此法无导管刺激黏膜的特点,且鼻毛和黏膜对吸入的气体起过滤清洁的作用,保护呼吸道不受刺激或感染,同时对氧气的温度有调节作用。鼻塞法给氧,是易于推广和应用的给氧方法[6]。其缺点是吸入氧浓度不稳定,不宜于重度缺氧患者使用。

1.3面罩法给氧此法适用于单纯缺氧而无二氧化碳潴留者,将面罩与面部密闭,以橡胶带固定。缺点是耗氧量大,患者有胸闷、憋气感。同时当服药、咳痰、进食时极为不便,故此法不易为患者接受[7]。

1.4呼吸器正压给氧慢性呼衰患者有严重通气障碍,自主呼吸微弱或无自主呼吸者,可通过此法给氧。Bone等[8]认为当PaO2为4.62kPa(35mmHg),血pH值为7.25时,必须插管进行人工呼吸,将供氧的管道与呼吸器相连接,通过人工气道给氧,浓度在30%~50%以内,使PaO2稳定在6.6~7.98kPa即可。

1.5经气管切开处给氧经气管插管后如果考虑72h仍不能拔管时,可进行气管切开给氧,需注意无菌操作,每日进行1~2次气切护理,保持窦道口的清洁,如被分泌物污染,应及时更换敷料。可选择一次性的吸痰管代替吸氧管,也可用无菌包装的乳胶尿管代替。吸氧管不宜太粗,由于吸氧管太粗使气管导管孔大部分被占据,一方面不利于肺内气体的交换,另一方面也对气道内的分泌物引流不利[8]。目前临床上应用封闭式吸痰管和湿热交换器(简称人工鼻),使气道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保持气道的湿化,并能有效地防止感染。

1.6经气管导管给氧经气管导管给氧(TranstrachealOxygenDelivery)是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输氧新方法,国内尚未见临床报道。1982年Heimlich首先报道应用气管导管给氧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方法是用16号的Teflon导管在第二、三气管软骨环之间插入气管给氧[9]。1985年Heimlich对导管进行改进,组成了微型导管(HMT),配以轻便氧气筒可随身携带,临床使用方便。此法克服了传统氧疗的缺点,并发症少,输氧效果好,耗氧量低,特别是慢性呼衰患者克服了传统的鼻导管和面罩吸氧带来的并发症[10]。

2给氧的浓度

氧浓度可分为低浓度(24%~35%)给氧,中浓度(35%~60%)给氧,高浓度(60%~100%)给氧三种,低浓度给氧适合缺氧伴二氧化碳潴留的患者,中浓度及高浓度给氧适用于PaO2降低,而PaCO2正常或降低的患者。对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必须低浓度氧疗,流量控制在1~3L/min以内,因为此类患者长期二氧化碳潴留,呼吸中枢的兴奋性降低,呼吸主要靠缺氧对颈动脉窦和主动脉体的化学感受器的刺激来维持,此时高浓度给氧使PaO2迅速升高超过8.0kPa(60mmHg)时,自主呼吸受到抑制,故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必须低浓度吸氧。天羽等[8]认为为了预防CO2麻醉,吸入氧浓度最好从24%开始,密切观察PaO2和PaCO2的上升程度,根据需要,每次以2%的浓度逐渐增加。戴莺南等[11]比较47例肺心病Ⅱ型呼衰患者在持续低流量吸氧的基础上短期给予高流量4L/min给氧,吸氧后PaO2的增加明显高于单纯低流量给氧,而PaCO2变化不明显。

3湿化液的选择

3.1湿化抑菌液的效果优于蒸馏水传统吸氧法在氧气湿化瓶中加入蒸馏水,而氧气湿化瓶及液体存在大量细菌已有多篇报道。为此,宋金福等[12]利用硫酸铜溶液的抑菌作用,将0.1%的硫酸铜溶液用于湿化氧气,3天更换1次,代替1天更换1次的蒸馏水,结果表明,硫酸铜液的抑菌谱广而有效,可减少湿化液的带菌率和带菌量,延长更换时间,减轻护理工作量,对患者安全实用。胡孝敏等[13]在复方硼砂液作为漱口液的启发下,亦利用其抑菌作用,用作氧气湿化液,得到了类似的结果。谭海兰等[14]报道,在氧气湿化瓶中加入组合药液(生理盐水100mlα-糜蛋白酶5mg地塞米松2mg庆大霉素8万uVitK34mg)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有效率可达94.9%,而传统氧疗法仅为69.6%,疗效对比有显著性差异。盛雪春[15]根据病情在湿化瓶中加入所需药液湿化氧气应用158例,达到了预期的消炎、止咳、化痰、平喘的目的,疗效满意,且患者容易接受。

3.2湿化液的温度张德操等[16]发现严重缺氧患者,长时间吸入常规湿化的氧气,易出现气道干燥、痰液黏稠,甚至形成痰栓阻塞气道。将氧气通过加温至60℃湿化,患者吸入后达到湿化气道,稀释痰液的目的。热水湿化使湿化的气体达到37℃使氧气的利用率最高。另有学者也认为将湿化液温度加热至50℃~60℃与冷湿化液相比较,患者感觉鼻咽部温暖、湿润、舒适[17]。

4氧疗的观察及护理

4.1氧疗前应做好解释工作因为患者及家属医学知识缺乏,大多数人认为吸氧越多越好,或认为暂时不吸氧影响不大,感到不方便时就停用。所以,患者在氧疗前,护士就应耐心细致地向患者家属说明持续低流量吸氧的治疗意义,特别应说明未经医护人员允许,不得擅自停用或调节氧气。

4.2氧疗中的观察及护理

4.2.1保持吸氧管及呼吸道通畅使用前,应检查吸氧管是否通畅,接头是否连接紧密等。使用中,由于慢性呼衰患者感染重,分泌物多,鼻导管易堵塞,也应经常检查是否通畅。每8~12h更换1次鼻导管。使用鼻塞者应防止脱落,每12h鼻塞换入另侧鼻孔。慢性呼衰患者因食欲差,进水量少,使痰液黏稠不易排出,可给予口服、局部或静脉祛痰药物,使痰液稀释利于排出;定期帮助患者翻身拍背,有利于分泌物向较大气管移动,利于痰液的排除;对意识不清患者,应给予负压吸痰,吸痰前最好先高流量给氧5~10min。

4.2.2给予持续吸氧对慢性呼衰患者至少要给予吸氧1周以上,因为患者长期处于呼吸功能不全,短时间吸氧,PaO2上升不稳定;其次,由于CO2弥散能力较O2大20倍,短暂吸氧时,吸入的氧只分布于通气良好的肺泡里,以后才弥散到肺毛细管中去,在吸氧间歇期,大量的CO2排入肺泡,使PaCO2上升,PaO2进一步下降,缺氧更为严重[18]。

4.2.3氧疗中的监护给氧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疗效,预防CO2麻醉和氧中毒,如患者出现面色潮红、口唇呈樱桃红、嗜睡甚至昏迷,PaCO2≥9.33kPa(70mmHg)时,应引起高度重视,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痰液阻塞呼吸道引起,另一方面可能是吸氧浓度过高引起,缺氧虽缓解,却出现了CO2的严重潴留引起肺性脑病;如患者出现胸痛和咳嗽、进行性呼吸困难、头昏等症状时,有可能发生氧中毒[19],应马上降低氧流量,给予药物治疗处理。

4.2.4注意观察氧疗中的毒性和副作用氧疗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同药物一样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如吸入氧浓度过高(8~9L/min),可产生CO2麻醉而造成呼吸抑制,氧浓度>60%超过24h,损害中枢神经而出现抽搐及癫痫发作;另外,氧浓度过高,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对减少易出现肺不张。

4.2.5注意湿化及温化湿化的方法是将湿化瓶内装100ml水(使水深10cm)或生理盐水湿化。加温可通过保温瓶(内盛60℃~70℃的水)蒸气或附有加热装置的雾化器给氧。也可另在湿化瓶内定期(每2~3h1次)加入60℃~70℃的温水,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另外,对吸氧装置应每周消毒1次,湿化瓶在使用前后用流动水刷洗干净,用500ppm的健之素(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用冷开水冲洗干净,湿化瓶应24h更换1次,接湿化瓶胶管每周煮沸消毒1次,在更换添加湿化液、消毒湿化瓶后,将盖子拧紧盖好,以防漏气。

4.3氧疗后的护理氧疗后应注意观察患者,如出现发绀,精神状态不好和PaO2<6.6kPa时应恢复给氧。对使用后的氧疗工具应彻底消毒,以免交叉感染。

5氧疗效果及终止

氧疗的指标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经过氧气治疗后,(1)呼吸频率减少,呼吸平稳,胸闷、气短减轻;(2)皮肤黏膜发绀减轻;(3)心率下降10次/min以上;(4)尿量增多;(5)神志清醒或精神状态好转,血气分析PaO2上升到6.6kPa(50mmHg)以上,动脉血氧饱和度上升到85%以上,可以证明给氧合理,相反则是氧疗不当或氧疗不足。慢性呼衰患者对缺氧的耐受性较强,PaO2升至6.6~7.2kPa时已感舒适,其停氧指征是:(1)发绀基本消失;(2)神志清楚,精神状态好转;(3)PaO2上升到7.9~9.3kPa;(4)暂停给氧30min,PaO2无明显下降;(5)呼吸平稳,心功能改善。应注意:在停止给氧前,应逐渐降低吸氧浓度,或间断吸氧数天,方可完全停止给氧[20]。

篇6

【关键词】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

护理专业学习解剖学的目的是掌握主要器官的形态特征和功能,为学习其他医学基础课和专业课奠定基础,同时也为准确地实施各项护理操作提供形态学基础。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对护理人才的知识结构、临床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护理人员不仅要具备宽厚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专业知识,还要有丰富的社会人文知识和较强的临床实践能力。护理专业解剖学教学必须紧紧围绕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将以医学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向“突出护理、注重整体、加强人文、体现社区”的课程体系转变,革新教材内容,完善教学手段和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以满足培养跨世纪高素质护理人才的需要。

一、大胆革新解剖实验指导,突出临床应用特色

首先以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为主线,以临床护理实践为引导,根据护理专业的解剖学教学特点,自编实习指导,突出与临床护理操作密切相关的解剖内容,如体表标志和体表投影,与注射、穿刺、插管和切开技术相关的局部解剖学基础知识。使学生对操作中的解剖学要点做到心中有数,如操作部位的选择、结构层次、毗邻及角度和深度的掌握,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加强与护理专业的联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护理专业的教学需要,为培养合格的护理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二、注重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操作能力

护理技术操作70%的内容与解剖学相关,其中抢救技术100%与解剖学有关。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对患者进行多种技术操作,操作的准确性和合理性非常重要,而准确性、合理性是和解剖学密不可分的,因此护理专业的解剖课教学更应该注重实践。如何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灵活,把学与用结合起来,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解剖教学中,尤其是实验课教学探索的课题之一。

体表的骨性和肌性标志是临床操作中非常关键的定位标志,实验课教学重点之一是培养学生在活体触摸体表标志的能力,并把触摸体表标志作为课程考核的一部分。把护士的素质教育融于标本观察的实践中,教会学生在观察尸体标本、模型的同时,要在自己或同学的身体上观察、触摸、辨认这些标志性结构。这种从标本到自身,从自身到标本的过程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知识结构,避免了单纯的机械记忆和操作的盲目性,提高了临床操作技术的成功率,培养了运用知识的能力,也提高了护士的自身素质。

三、培养学生在标本上演示护理操作的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模拟临床操作,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例如,可以在模拟臀大肌注射时用注射器向穿刺部位注射染料,然后再进行局部的解剖操作,观察染料的分布情况,注射针扎入的深度及针头与臀区血管、神经的关系。操作结束后请大家总结臀肌注射的最佳部位、深度、角度及易损伤的血管和神经。模拟临床护理操作要注意防止学生片面追求操作练习,忽略解剖的结构观察。

四、结合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查阅资料

在实验课教学中,课堂讨论能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分析问题结合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在课外时间利用网络资源、图书馆查阅资料,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在讲授肝门静脉系统解剖时,引导学生就临床肝硬化治疗新进展、肝门静脉系统与临床肝硬化病人可能出现的症状的解剖解释等多方面问题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并针对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上来,形成一系列系统知识。

五、适当应用多媒体小结学习内容

在每节实验课结束前应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小结,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提供了比课本更丰富、形式更多样的多媒体素材,使抽象的、不易理解的内容通过多媒体形式生动、形象、直观的表现出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及感受,较好地解决口头讲授和板书无法实现的教学重点、难点,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六、改革考试环节,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

除了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外,课程结束考试时将传统的笔试为主改为笔试加技能考核,笔试占60%,技能考核占40%,主要内容包括在活体上进行体表标志和体表投影的定位;以同桌的同学为对象,准确的在活体上触摸和指出题目要求的内容;在标本上演示及叙述局部操作的解剖学要点。每个学生从十个内容的试题中抽取一道题,当场回答,老师按学生掌握的程度打分。对于还未掌握该结构的不得分,对于不能正确触摸或指出结构者,给一半分,回答正确者为满分。在考核后对于回答不正确的学生当场纠正,至其正确掌握为止。这种现场考试的方法督促学生在学习中注重对活体资源和教学标本的应用,既能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又能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训练,调动了学生观察标本、模型的积极性。这对于解剖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也为将来学习临床医学课程打下良好的方法学基础。

通过以上多方位的护理解剖实验教学改革,使解剖学实验教学效果提升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篇7

我院自2000年1月~2003年1月共施行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48例,其中26例病人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即miles手术)做了永久性结肠造口(人造)。现就结肠造口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6例中,男20例,女6例,平均发病年龄为48岁,最高年龄为82岁。肿瘤下缘距缘均为7cm以下,全部采用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切除了直肠和,在左下腹作永久性结肠造口。26例结肠造口病人经过我们精心的护理和耐心的指导,出院后均能掌握人工的自我护理技术。

2护理体会

2.1心理护理(1)做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不愿接受人工,精神负担很大,顾虑重重。这时,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同情和支持。耐心解释人工的必要性。使病人消除思想顾虑,坚定手术治疗的信心,以良好的状态迎接疾病的挑战。(2)向患者介绍造口的过程、原理、方法以及初步术后造口的管理知识。说明造口手术只是将排便的出处由原来的移至左下腹部,对消化功能无太大的影响,只要学会如何护理造口,人工所带来的不便将可被减低到最低程度。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也可自主排便,不会影响正常的生活工作。(3)选择一些已行造口手术者,对即将要进行造口者作现身说法,从中获得了一些非医学知识,增强了战胜疾病信心,起到了医护人员、家属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2.2护理措施

2.2.1保持造口周围皮肤清洁和干燥结肠造口一般于术后2~3天肠功能恢复后开放,开放时宜取左侧卧位,并预先用塑料薄膜将造瘘口与腹部切口隔开,以防止粪便的污染。开放前,用凡士林或生理盐水纱条外敷结肠造口,外层敷料渗湿后应及时更换,防止感染。

2.2.2观察造口肠管的颜色、性状、位置有无水肿、周围皮肤有无潮红、糜烂,有无出血、狭窄、回缩、脱垂以及大便的性状及数量等。发现不良情况及时处理。

2.2.3造口拆线愈合后每日扩肛1次,防止造口狭窄。造口狭窄而排便困难者,必要时可再次手术重作造口。

2.2.4每次排便后用温水洗净皮肤并用脱脂棉或软纸巾轻轻擦拭粪便,注意勿损伤造口周围皮肤,导致造口出血,轻拭后再用温水清洗造口周围皮肤,造口上覆盖凡士林纱布,以保护肠粘膜。如有肠粘膜水肿可采用高渗盐水纱布湿敷,再加盖凡士林纱布。

2.2.5选择造口袋正确测量造口大小,再将造口袋开口剪至合适大小。袋口对准造口盖紧,袋囊朝下用有弹性的腰带固定好造口袋。

2.2.6病人可起床时适当使用人工袋,将袋口贴放于造口处盛接粪便,并用弹性带将肛袋系于腰间,松紧应适宜;当造口袋内充满三分之一排泄物,须及时更换,注意将造口袋贴紧,预防发生粪便渗漏。

2.2.7每次更换造口袋时须用中性皂液或0.5%氯已定清洁造口周围皮肤,涂上氧化锌软膏保护皮肤,防止皮炎,皮肤糜烂的发生,并观察造口周围皮肤有无红肿破溃疼痛等现象。

2.2.8人工肛袋是橡胶或塑料制品,难以蒸发水分,故不宜长期持续使用,以免引起粘膜或周围皮肤糜烂,一般应备有多个肛袋交替使用为宜。病人一般可备3~4个造口袋更换,使用过的袋子可用中性洗涤剂和清水洗净,或用1:1000ml氯乙定溶液浸泡30min,擦干备用。

2.3饮食护理(1)术后一般禁食水。2~3天肠蠕动恢复,结肠口开放后可进流质饮食,如无不良反应可改为半流质饮食。术后1周可进少渣饮食,2周左右可进普食,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丰富维生素低渣的食物。(2)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肠道感染、食物中毒等原因引起腹泻。(3)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或胀气性食物,以免造成腹胀。如豆类、大蒜、洋葱、山芋等。(4)避免服用引起便秘的食物,如坚果、玉米、巧克力、油炸食物等。

3出院指导

(1)出院前务必指导教会患者熟练更换粪袋和造口的管理。向病人介绍结肠造口护理和护理用品的进展。(2)人工应定期带上手套,用食指和中指深入造口扩张,以防止狭窄而造成排便不畅。注意观察有无恶心、呕吐、腹痛、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梗阻症状。(3)造口病人的日常生活教育:选择宽大舒适的衣裤,避免造瘘口受压,待伤口完全愈合后,可以沐浴。避免增加腹内压及剧烈的运动。待病人体力恢复后,可以恢复以前的工作。

篇8

【摘要】本文结合工程实例,详细阐述了高层建筑地下室基坑支护结构设计处理与施工监测措施,探讨了在场地条件限制下,采用钻孔桩和钢板桩,钢筋混凝土水平支撑和工字钢水平支撑两种不同的支护结构体系结构设计要点和科学验算,对其施工技术进行了扼要介绍,对支护结构施工效果进行了监测和评析。

【关键词】基坑支护;结构设计;支撑;监测

1.工程概况湖南住宅建筑工程东面为小区道路,距路边约20m;南面为单层临建某酒店,间距约5.5m,该临建基础采用600喷粉桩,桩长约15m,但现场观察有部分墙体有不同程度的开裂,是基础不均匀沉降引起的,如果地下室深基坑支护结构有较大变化,就会对该酒店造成较大不利影响;西面为围墙,距离约10m,北面是八层宿舍楼,间距约13m。该建筑物占地成矩形,长55.52m,宽18.5m。总建筑面积约15500m2,楼高15层,设一层地下室,地下室层高分别为4.4m和3.4m,但外露0.9m在地面上。场地自然标高约为-0.90m,地下室基础承台垫层底标高分别为-6.4m和-7.35m,即地下室挖土深度分别为5.5m及6.45m,具体布置详见图1。图1地下室围堰平面图

2.地质条件

按地质钻探资料提示,地质情况按孔深分层如下:0~3.7m为杂填土,松散;3.7~16.7m为淤泥质粘土,饱和流塑;16.7~24.1m为中细砂角砾层,饱和,中细砂松散,角砾稍密;24.1~26.6m为粉质粘土,饱和硬塑;26.6~29.3m为粉质土层,湿坚硬;29.3~55.5m为强风化花岗片麻岩。地下水位较高,地表下约0.84m。

3.基坑支护结构设计方案的选择

根据该建筑物地形及钻探资料,综合分析该地下基坑有如下几个特点:

(1)基坑开挖深度大。

(2)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是杂填土、淤泥,土性差;地下水位较高。

(3)地下室南面距某酒店只有5.5m,且酒店有约3.0宽洗车槽场地及海鲜水池设在此5.5m范围内。钻孔桩,喷粉桩等机械无法靠近施工。并且一定要保证酒店正常营业,地下室施工时要保证该酒店建筑物的安全。

通过对多种方案综合分析,最后确定地下室基坑南面采用拉森Ⅲ型钢板桩围护,其余三面采用钻孔桩800间距1100围护,钻孔桩外侧采用500、400喷粉桩联成止水帷幕。钻孔桩除基坑底为-7.35m部分采用两层水平支撑外,其余钻孔桩均采用一层水平支撑设计,钢板桩采用两层水平支撑设计。第一层支撑体系采用钢筋混凝土梁(其中钢板桩仍使用HK300C工字钢作腰梁,节点利用焊接钢筋锚入支撑混凝土中),中间设φ800钻孔支承桩。第二层支撑体系采用HK300C工字钢。由于部分基础承台阻挡节在二层支撑的支撑桩上,考虑到不能拖延加设支撑的时间,因而先加设支撑,然后支撑与承台混凝土一起浇筑

此设计方案本着“安全、经济、施工方便”的原则,一方面采用钻孔桩及钢筋混凝土支撑,经济合理,节省工程开支,又能保证基坑支护结构有足够的刚度和整体性;另一方面,钢板桩可接驳加长,使桩锤能悬空施打板桩,以解决场地限制问题;另外,钢板桩的抗渗性能较好,钢支撑安拆方便,施工速度快,且钢板及钢支撑可重复使用。

4.支护结构设计的验算取值

4.1钻孔桩的计算(按等值梁法计算)

4.1.1r、Ck、ψk按20m范围内的加权平均值计算,求得:r=15.9KN/m,ψK=120;主动土压力系数Ka=tg2(45-12/2)=0.66;被动土压力系数Kp=tg2(45+12/2)=1.52;查表得K=1.28;eAh=rhKa=15.9×5.5×0.66=57.7KN/m2;eAq=qKa=2.64KN/m2;

4.1.2基坑面以下支护结构的反弯点取在土压力零的d点,视为一个等值梁的一个铰支点,计算桩上土压力强度等于零的点离基坑底面下的距离为:y=Pb/r(K·Kp-Ka)=2.94m。

4.1.3按简支梁计算等值梁的两支点反力,求得:Po=127.3KN/m,Ra=134.6KN/m。

4.1.4计算钻孔桩最小入土深度to=X+Y,X=10m,求得:to=12.94m;t=1.13×to=14.62m;Lh+t=5.5+14.62=20.12m。综合考虑桩长取L=20m。

4.1.5按剪力为零处弯矩最大,求得最大弯距:Mmax=246.8KN/m。

4.1.6采用800径钻孔桩,每隔1100mm布置,最大弯矩设计值:Mmax=246.8×1.1×1.2=325.8KN/m桩混凝土等级为C25,通过常规方法计算,钻孔桩选配1620(对称配筋,承受最大弯矩每侧配密)。

4.2水平支撑GL1的截面设计。水平支撑GL1的截面尺寸定为500×900mm,作用于GL1的竖向荷载包括GL1的结构自重g=1.25KN/m和支撑顶面的施工荷载q=9.7KN/m2,作用在支撑结构上的水平力包括由土压力和坑外地面荷载引起的围护墙对腰梁QL1的侧向力。可按围护墙沿腰梁长度方向分布的水平乘以支撑中心距确定,即支撑的轴向力为NO=7.5Ra=7.5×134.6=1009.5KN。

水平支撑GL1按偏心受压构件计算。取内力标准值综合系数为1.2,则GL1上的弯矩M=1.2×(g+q)lo2/8=219.1KN/m;轴力为N=1.2No=1211.4Kn,为了构造简便,GL1采用对称截面配筋,经按常规方法计算,GL1上下各选配625,(四肢)。

4.3腰梁QL1的截面设计。

QL1梁的截面尺寸定为500×800mm,围护墙沿QL1梁长度方向分布的水力为q=Ra=134.6KN/m,考虑八字撑的影响,QL1梁的计算跨度按规范取lo=(l+l1)/2=5.0m,QL1梁按连续梁考虑。查表知Mmax=0.107qlo2×1.2=504.75KN/m,最大剪力Qmax=0.607,qlo=408.5KN。通过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及斜截面抗能力计算,选配625(每侧),(四肢)。

4.4工字钢I30的强度验算。查表Wx=472.3×103mm2;(f)=215MPa,得f=Mmax/Wx=106.9MPa<(f)),所以,采用I30工字钢偏于安全。

4.5钢板桩的计算。基坑深6.5m,经验算是一层内支撑不满足要求,为此要用第二层内支支撑。采用现在拉森Ⅲ型钢板桩,其截面特性:Wx=1600×103;f=200N/mm2;最大弯矩设计值:Mmax=1.2189.2=227.04KNm/m;f=Mmax/Wx=142﹤200N/mm2;考虑到现有钢板桩规格等因素,经验算桩长设计为20m,保证深基坑支护结构安全。

4.6第二道腰梁QL2的截面设计。设计采用H钢HK300C,其截面特征值:A=225.1×102mm2;Ix=40948×104mm4;Iy=13734×104mm4;Wx=2559×103mm3;Wy=900×103mm3;ix=135mm;iy=78mm;沿QL2梁上分布水平力q=1.2×243.2=291.8KN/m;M=0.107qLo2=780.7KNm;f=M/Wx=305<315N/mm2。4.7第二层水平支撑QL2截面设计。GL2梁采用HK300C钢梁,其自重q=1.77KN/m;自重产生弯矩M=22.2KN/m;轴向力No=7.5RB=2188.8KN;ε=M·A/N;W=0.089<30;λ=lo/iy=117;ψb=0.374;f=260N/mm2﹤315N/mm2。以上结构设计理论值经验算,符合设计规范要求。

5.基坑支护结构的施工处理措施要点

5.1钢板桩的施工。

为避免施工打工程桩时震动及土壤挤压对酒店的基础影响,所以靠近酒店(平行于A轴)的钢板在工程桩施工前先打,打完钢板桩后在板桩背后做排水沟。

5.2钻孔桩及喷粉桩施工。全部钻孔桩均在工程桩完成后才进行钻孔施工,钻孔桩采用“跳打”的方式施工。喷粉桩按钻孔桩的施工进度分段插入施工。

5.3挖土施工及支撑的设置和拆除

5.3.1钻孔桩完成后,降土约1.3m深(即支撑梁面标高-2.2m),制作第一层支撑,该层支撑完成后大面积回填300mm厚土,支撑面为不少于300mm厚的准石粉石渣,这样一方面保护支撑不被机械压坏,另一方面有利于运泥车在场上行走。

5.3.2地下室大面积降土时,根据加设第一层支撑后,未加设第二层支撑之前,保证钢板桩安全的验算挖土深度来开挖土方,并且通过研究核算决定,除坑底设计标高为-7.35m的部分和靠A轴至钢板桩的范围内挖土至-5.9m深,并按I-I剖面图所示在靠近钢板桩留设土台外,其余部位均大面积降土至标高-6.4m。这样,通过预留土台,增加被动土压力的土坑力,保证钢板桩的安全,充分利用机械挖土,加快施工速度。实践证明该方法是可行的,但不同的土质其留设的土台的宽度不同。

5.3.3第二层支撑应在挖土后两天内加设完成,不能拖延时间,保证整个支护结构安全。

5.3.4全部桩承台施工完毕后,用石粉、石渣将基坑回填至于-5.9m处,这样,使整个基坑底回复于一层支撑的深度,然后拆除第二层支撑,继续填土至能施工地下室底板为止。

5.3.5第一层支撑(-2.2m)待±0.00楼面施工完毕,围堰桩与地下室外壁回填土方至-3.00标高外才拆除。

5.4降排水处理措施。基坑上部采用集水井和排水沟联合排水,虽然钢板桩及粉喷桩止水帷幕抗渗性能较好,但为防止基坑开挖时的雨水、少量渗水及土层含水量的影响,基坑底四周共设8个集水井,井壁用砖砌筑,但砖缝必须疏水,井内径为1.0m,井底标高比施工面低0.8m,井内设潜水泵,集水井用排水沟纵横联接。这样,由排水沟、集水井和抽水设备组成一个简易的降排水系统将地下水位降低至6.0m以下。

5.5钢板桩的回收。完成±0.00楼面,全部支撑拆除后,采用吊车在A~B轴的楼面行车回收钢板桩。

6.施工监测为及时掌握基坑支护工程的变化动态,对该项工程采取专门监测,对所定的监测内容定时进行观测,印制标准表格,进行数据整理,绘制位移(沉降)-时间坐标图,以观察各参数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及时反馈信息,指导土方开挖和后续工程施工。

观察项目包括:

(1)观察南面酒店及北面八层宿舍楼的轴线标高变化,在靠近基坑支护工程的墙转角及中间各设四个三角标志;

(2)观察东面小区道路及西面围墙的标高位移变化,各设两个标志;

(3)钢板桩墙及钻孔桩墙每隔15m设一点,观察水平位移和垂直度。

监测结果表明:从挖土到地下室工程完工,共进行18次监测,在整个监测过程中,围堰的位移、倾斜、支撑变化均正常,周围建筑物、道路、管线安全。主要监测结果如下:

(1)南面酒店的轴线无变化,最大沉降量为3mm。

(2)东面小区道路及西面围墙无明显变化。

(3)钢板桩最大倾斜13mm,最大移位为18mm;钻孔桩的最大位移为4mm,无明显倾斜面。监测结果也说明此基坑支护结构设计方案是十分成功的,并且说明采用钢板桩和钻孔桩,钢支撑和钢筋砼支撑所组成的基坑支护结构,刚度及整体性良好。

7.基坑支护结构技术经济分析

该基坑支护结构的总造价约为252万元,总设计基坑支护长度为156.95m,平均每延长米的费用为1.6万。基坑支护结构施工工期为52d。这对于主要土层内磨擦角仅为9°且挖土深度超过6m的地下室基坑支护工程来说是比较经济和省时的。

8.设计体会与监理结论

8.1地下室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必须满足强度和变形两个方面的要求,特别是变形问题。

8.2针对不同的情况,采用因地制宜的围护措施,不仅能达到围护目的,而且安全经济省时。本工程基坑围护针对不同现场情况,不同开挖深度,综合采用了钻孔桩、钢板桩、卸土、挖土预留土台、钢筋混凝土内支撑和钢内支撑等方法,即达到设计的目的,而且围护费也合理。

8.3内支撑的设置不仅满足整个支护结构计算内力的合理性,同时还要为方便施工创造条件。本工程设上、下两层支撑均采用对撑及角撑,不仅满足设计内力要求,而且有利于机械挖土,且第二层支撑采用工字钢,用电焊联接,施工灵活方便,缩短工期;工字钢可回收重复使用,降低基坑支护费用。

篇9

【摘要】目的:深入探讨“人文关怀”的理念在精神科护理中的实施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入住我院精神科的病人362人,分组对比研究,从康复情况、服务满意程度等方面进行效果对比,结合精神科护理中遇见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探讨。结果:通过临床实践对比发现,在以人为本的理念的指引下,患者的康复情况更为良好,精神面貌大为改观,康复的程度也得到了更大的提高。结论:坚持以人为本护理理念,是医学模式转变,更是丰富整体护理人员内涵的需要,也是树立良好形象,促进医院和谐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 】精神科护理; 人文关怀;效果

通过重视细节管理,提倡人文关怀;查找安全隐患,材订安全管理措施;营造安全文化,使护士感情工作责任,加强护理安垒管理和风险防范,同时强化执行力;从粗放管理到细节管理保证执行置作质量妁稳定性和均衡性,保谖病人安全。

1 研究对象

目标选自2010年入住我院精神科的病人362例,年龄在50-89岁之间,男252例,女110例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68.7±10.3岁。

2 临床研究实践方法

在病房护理中运用以人为本的管理的办法,在护理工作中重视疾病的同时重视病人的心理变化,细化管理流程并进行临床观察;由观察小组人员对实施细节管理工作流程进行全程跟踪,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制定患者问卷调查表,患者出院时,由责任护士进行无记名调查,进行入院前后的状况比较。

2.1 以人为本,细致入微,注重与病人的沟通 我院坚持“病人至上”的服务宗旨,力争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来我院治疗的多是病程长、病人在长期失去理智。我院除了完成日常医嘱内容外,还协助协助病人洗脸、刷牙、打饭、喂饭、洗澡、洗脚、打开水、修剪指甲、倒屎倒尿等日常起居之外,还进行定期健康宣教。我院病房努力营造一种充满人情味的,以关心病人、尊重病人、以病人利益和需要为中心的人文环境。培养每个护士自觉的人文情感和人道伦理意识。病房环境的设计和设施布置尽可能体现家庭式的温馨、 舒适和方便,推行鲜花服务,对每位住院病人献上一支鲜花,祝愿他们早日康复,既消除病人的陌生感、恐惧感和孤独感,同时又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护患沟通交流环境,更有利于护士及时了解病人存在的问题和顾虑,然后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加以解决。

2.2 以服务病人,忠于职业操守的严肃认真的态度细化工作流程 精神病房的病人特点是神志不清、反应迟钝,很容易忘记护士的通知未禁食水,同时由于未记住重要的检查事项很容易导致老年病人自卑甚至自责,给病人造成很重的心理负担。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在床头桌上增加了一个带有检查内容和时间的提示卡,彻底消除了患者漏检的现象。

2.3 侧重精神患者的康复治疗 结合实际情况院领导支持下,认真深入研究国内外先进的诊疗服务[3],成立运动康复治疗室,开展以康复训练为主的现代康复治疗,提高了病人生活自理能力。来院接受治疗精神病人经过三个月的康复治疗,多数情况已基本得到稳定。在精神康复诊疗方面收到良好的效果、技术力量不断增强、设备不断完善的基础上,我们又不断扩大对各年龄段患者的服务,受到广泛好评。

2.4 强化护士的专业技能 我院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根据专科疾病谱,开展形式多样的业务学习活动,结合临床开展病案讨论、危重疑难病例讨论、死亡病例讨论等。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培养、提高医务人员技术水平,高超护理技术与人文关怀的完美结合是整体护理不断深化的体现, 人文关怀让病人感受到护士的关心、 照顾, 真正满足了病人的需求, 使护患关系更为融洽, 病人对护理工作更放心。

3 结果

经过临床实践治疗,从病人入院接受治疗至本文截止之日起,来院救治的382例病人中,除由于个人隐私原因拒绝回访的病人19例之外,经老年康复训练,3.2%的病人解除了对医生的恐惧。另有7.1%的精神状况较为严重的病人恢复部分自理能力,精神面貌也大为好转。

住院期间不记名制患者满意度问卷调查显示,2009年共收治的382名患者中,经护士长调节或经护士长了解患者不悦,不满事件共11例,患者满意度90%以上。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共有10项内容,与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密切相关,如:患者入院时间,称为是否得体,巡视病房是否及时,是否有贴心提示服务,年轻护士的服务质量,健康教育是否落实等。

4 结论

以人为本属人文学的范畴,在护理实践中则集中体现在对患者的生命与健康、权利与需求、人格与尊严的关心和关注[4]。在精神病房护理中坚持以人为本既是规范人性化、优质化护理服务原则,是提高护士素养和品格的途径,也是适应时展,丰富整体护理内涵的实践与创新[5]。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病人不仅需要高超的医疗护理技术,而且更需要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是我院护士的服务理念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由主动变被动,由硬性工作到贴心话护理,护士在实践中不仅进一步丰富了护理的专业知识,增强了对老年人护理针对性、 特殊性的认识, 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全体护理工作者的工作主动性、 创造性和灵活性;同时,通过以高效和完美的护理手段、方式与方法,满足了患者家属的合理需要,提高了病人及家属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为创立服务品牌打下了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任晓春 试论"换位思考"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 [期刊论文]-现代医院管理2005(01)

[2] 陈克琴 以人为本是全面提升医院管理水平的基石[期刊论文] -中医药管理杂志2003(03)

[3] 李良国 医院管理以人为本 [期刊论文] -卫生经济研究2002(11)

[4] 刘启华;王玉玲;郑宜萍 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护士长管理中的应用[期刊论文]-中华护理杂志2006(01)

篇10

[关键词]细节优化护理;常规临终护理;恶性肿瘤;临终前生存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0616(2015)22-81-03 

恶性肿瘤临终患者的干预性研究一直较受临床重视,其中关于此类患者临终前生存质量的研究尤为多见,而这也是此类患者治疗及护理干预的重点方面。而护理作为对患者干预更为全面的方式,对其模式的选取尤其应引起重视。细节优化护理模式是近年来在多种患者中应用较好的一类护理模式,但是对其在恶性肿瘤临终前的应用价值研究却十分不足。本研究就细节优化护理对恶性肿瘤患者临终前生存质量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40例恶性肿瘤临终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临终护理组)20例和观察组(细节优化护理组)20例。对照组的20例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22~81岁,平均年龄(65.3±6.8)岁,疾病种类:胃癌8例,肺癌6例,食管癌4例,其他2例;文化程度:小学和初中11例,初中以上9例。观察组的20例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23~81岁,平均年龄(65.5±6.7)岁,疾病种类:胃癌7例,肺癌6例,食管癌4例,其他3例;文化程度:小学和初中11例,初中以上9例。两组恶性肿瘤患者的基本资料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且两组均为预期存活期在1个月以上者。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同意,且患者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且同意。 

1.2方法 

对照组以常规的临床前护理模式进行干预,包括给予患者提供清洁安静的治疗环境、缓解患者的不适感及积极的心理疏导,另外指导家属进行相关基础护理及心理疏导。观察组则以细节优化护理模式进行干预,即将各个护理程序进行进一步的细致处理,且对各个细节进行质量方面的提升,首先进行心理疏导方法及内容的制定和实施,制定之前首先根据患者的情况采用情绪心理量表进行评估,发现其中的问题,然后针对每位患者不同的心理情绪问题进行针对性措施的制定,另在评估、制定及实施的过程中积极与患者家属沟通及配合,采取患者接受最佳的方式进行沟通及心理疏导,另外,对于患者的基础生活护理及其他方面的护理也采用此种方法干预,将每项护理项目均进行细节拆分,对于患者要求及需求最高的方面进行更为细致的处理及质量提升,并在护理实施后征求家属及患者意见,并对效果进行评估,然后综合上述因素进行改进,以期达到最好的护理效果。然后将两组患者护理前与护理后1周及4周的QLQ-C30量表评估结果进行比较。 

1.3评价标准 

患者的生存质量采用QLQ-C30量表进行评估,本量表包括5个功能量表、3个症状量表及1个整体生活质量量表,其中功能量表主要对躯体、情绪、认知、社会及角色功能进行评估,症状量表则主要对疼痛、疲乏及恶心呕吐进行评估,以功能量表、整体生活质量量表得分越高及症状量表得分越低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中的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分析分别采用软件spss15.0,t检验和x2检验,重复测量的计量资料进行方差分析,且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功能量表评估结果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功能量表5个方面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而护理后1周观察组功能量表5个方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t=6.242,6.308,6.157,5.464,5.703,护理后4周观察组评分也均高于对照组,t=6.181,5.875,6.204,6.351,5.946,P均<0.05,详细见表1。 

2.2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症状量表及整体生活量表评估结果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症状量表3个方面评分及整体生活量表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而护理后1周观察组症状量表3个方面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整体生活量表评分则高于对照组,t=5.737,6.246,6.007,5.852,护理后4周观察组症状量表评分也均低于对照组,整体生活量表评分也高于对照组,t=5.973,5.884,6.167,6.642,P均<0.05,详细见表2。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