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医生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3 08:58: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外科医生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叶澜教授曾指出:“要把教学过程看做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的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既要进行适度的预设,更要关注那些不曾预约的精彩——课堂“意外”生成,说不定“意外”的生成,会给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精彩。我们教师如能以此为契机,及时捕捉和善于利用,那么,我们的课堂会呈现出诗一般的美丽,体验到别样的精彩!
画面一:多彩的春天
记得在七年级上Color时,想通过句子描述来巩固颜色单词,于是设计了这样一些句子:The sky is blue.The spring is green.The sun is red…上课时当我问到:“What color is the sky?” “White!”学生们大叫起来,我顺口说了一句“No,the sky is blue.(天空是蓝色的)”说了之后,还往窗外一望,因为是阴天还果真是白色的。我又问:“What color is the spring(春天)?”叶鹏同学站起来回答:“Yellow!”“Why?”“油菜花is yellow.” 多么精彩的回答,我从心底发出由衷的赞叹。这下教室里可热闹了,更多只小手迫不及待地举起来。“Purple,紫云烟is purple.”罗冬梅不甘示弱地说。“Pink,桃花is pink.”“White,梨花is white.”… “Spring is colorful .”天哪,我本想引出一句:The spring is green.没想到学生的思维竟是如此的活跃,如此的感性,其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也让我大吃一惊,我为我自己思维的狭隘感到无地自容。是的,春天不是只有一种绿色的,万紫千红才是春!
画面二:展开想象的翅膀
还有记得我曾教26个字母,我授完字母o后,问学生“Where is o from?”以引出单词OK,open,not…当学生们回答完“O is from OK.”“O is from open.”“O is from not. ”还跃跃欲试,“O is from no.”“O is from on.”“O is from orange.”…学生们的反应超出了我的预料,一石激起千层浪。为学生们惊人的单词滚动速度,我不禁翘起了大拇指表扬他们。当时我改变了教学预设,让学生开展单词比赛。一堂课下来,教者乐不可支,学者津津有味。尽管本堂课孩子们没有将本课内容巩固熟练,但我想孩子们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态度,其意义远远胜过知识本身。新课程理念中强调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掌握英语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当我偶尔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就会发现在小小的变化中,会时不时闪出创新的火花!
画面三:适当的妥协 美丽的延伸
记得有一次在七年级上课,开课后照例是课前5分钟的小组Freetalk活动,一组,两组,一分钟,五分钟……孩子们沉浸在表演的欢乐中,不知不觉时间到了,可孩子们还激情高昂着。为了能按时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我不得不说“Stop”,这时,平时很害羞的小霞举起了手,委屈地说“Miss Lan,我们小组的对话都练了好几天了,可你每节课都只有5分钟的表演时间,这一次又没抽到我们”“我们也是。”“我们也是。”孩子们都抱怨起来,“Miss Lan,让我们演吧!演了再上课!”看着孩子们渴求的目光和跃跃欲试的样子,我答应了。孩子们高兴地齐声说:“Thank you! Miss Lan!”在接下来的表演中,孩子们非常的投入,小小的讲台俨然成了他们的美丽世界。
由于我对学生们的妥协,我看到了孩子们自主学习的潜力,同时保护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每节课前的英语对话展示环节设立之初只是想让孩子们每天上课前把学过的知识复习一遍,做5分钟的口语练习,而现在让孩子们在课堂中有了成功的体验,让他们的心灵充满了欢乐和满足感。孩子们那因兴奋而通红的双颊和感激的目光让我知道他们更爱英语了,有时对孩子们妥协,让出讲台的一角,你会有意外美丽的发现。
画面四:个性化的插嘴 精彩的故事
现在的孩子,个性张扬,爱插嘴,爱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且各年龄段的学生都爱听故事,学生不仅可以从故事中学习知识,而且能从中得到乐趣。我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也喜欢给学生讲故事。有一次教学有关水果的单词时,我也设计了一个故事。在“Free talk”之后对学生说:It is story time! I have a good story. Would you like to listen to it?学生们一听老师要讲故事,马上兴奋起来,看着我大声说:Yes!我边呈现图片边讲:The story is about Weihua and Lily.They are going shopping. They want to buy some Fruit.她们指着水果问:“What’s this in English?”“It’s an apple!”…我的故事讲完了,但学生们听后没做任何反应。
过一会儿,有一个声音传出来:“老师,你的故事不好听。”学生的这一插嘴让我愣住了,我转而一笑,问:“那你们能不能讲个更有趣的故事呢?”“让我们想想吧!可以的!”我不假思索地说:“好吧,现在小组讨论,用课文中的单词和句子编一个关于水果的故事!”学生一听,大声答道:Yes!随后各组马上
讨论了起来。之后,各小组都派代表讲述了他们编的故事,有关于小猪Pig,小猫Cat,小狗Dog看护果园啊,去商店卖水果啊,甚至还有猪八戒找食物等精彩故事。我不禁赞叹:学生的想象力果然比我丰富啊!
由此可见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英语语言的丰富性使得课堂教学具有生成的多种可能性。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了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生成了许多课前没有预料到的情况。因此,作为英语教师,在面对课堂中的“意外”时,如何做出正确的行为决策,让学生的创新火花在教师的引导下迸射出闪耀的光芒。让不同的人在不同英语水平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才是我们身处一线的英语教师所应深思的。
怎么样在课堂上让学生的“意外生成”转化为课堂教学中的精彩呢?除了教师要有很好的应变能力以外,我认为还应该:
⑴教师应该巧妙点拨,适当的引导,让“意外”演绎成精彩
在教学出现意外时关键是要靠教师能否慧眼识真金,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点拨,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激活思路中的“合理成分”,让智慧光芒喷薄而出,这样,“意外”才可能演绎为课堂中的精彩。
⑵我们应该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学中乐,乐中学”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育家赞科夫曾说过:“就教育效果来说,很重要一点是要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如何。”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敢于参与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在喜爱所教老师的帮助下,才会乐于学习。
篇2
关键词:神经外科 微创手术 多媒体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106-01
神经外科教学属于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过程中如果一味地强调术中知识而忽略临床实践操作则难以培养合格的临床外科医生。神经外科病情复杂,手术操作难度较大[1]。近年随着显微技术的发展,显微镜及神经内镜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给神经外科临床教学带来新的挑战[2]。尽管近年我国神经外科技术取得一定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神经外科人才仍存在较大的缺口,因此在短时间内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神经外科临床医生尤为重要[3]。为了提高神经外科微创手术的教学质量,本医院于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对神经外科专业学生在传统教学的技术上进行教学改革,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选取2009级神经外科1班医学生45例为观察组,同时选取神经外科2009级2班学生42例为对照组,两组学生性别、年龄、学习成绩无统计学差异(P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教师按照大纲内容进行讲课,并解答学生上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成绩考核,并让学员完成临床技能考核。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对课程进行改革,具体措施如下:(1)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外科教学本身比较抽象,因此结合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得教学图文并茂,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活跃课题学习气氛,提高教学效果。此外,通过临床病例、图片信息、病例录像使得临床教学更加具体及丰富。(2)利用实验动物进行显微外科操作:显微血管吻合技术是临床外科医生基本技能,通过加强显微血管吻合操作,可更好地让学生掌握无创显微技术的技巧及理论知识。显微血管吻合手术不仅可由于复杂的头颅外科手术中,而且可由于缺血性脑病血运重建中,因此,通过加强学生这方面的操作技能对提高学生临床操作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3)加强学生仪器设备的应用能力:神经外科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操作技能,因此,熟练掌握各种仪器设备对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临床教学过程中,各医学院应根据本院实际情况,合理引进先进的仪器设备,并提高学生对先进仪器设备的操作能力。(4)提高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外科手术尤其是操作过程复杂的外科手术,非常强调团队合作精神,从手术准备、基本器械的应用、无菌操作、手术入路、止血等过程均需要外科医生与临床护士密切配合,因此应加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并有意地锻炼学生团队协调能力。(5)严格考核制度:严格考核制度才能保证学员充分掌握外科手术的操作技能,同时也是检验教学效果重要方法。因此,考试前应对神经外科学生制定相关考核表,并对主考老师加强培训,做到严格考核。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s)表示,组间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计数资料采用c2检验,P
2 结果
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期末知识理论考核成绩、实验操作分数、论文撰写能力、团队合作评分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临床神经外科是一门内容广泛、专业性强的学科,其涉及内部包括神经生理、神经解剖、神经病理等纵多学科[4]。科目概念抽象,理解较困难,而部分医学学生由于神经外科学习时间较短,因此对内容的掌握度不够,从而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够详细,影响学生医学技能的培训,因此,培养复合性的神经外科学生是神经外科临床带教老师主要任务和责任。通过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可提高神经外科学生学习兴趣及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外科操作技能。本研究中观察组期末知识理论考核成绩、实验操作分数、论文撰写能力、团队合作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从而表明对神经微创手术外科医学生应用新型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 张恒柱,严正村,王晓东,等.神经内镜鞘外手术在微创神经外科中的应用探讨[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3,12(7):996.
[2] 赵继宗.微创神经外科与转化医学[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0,31(4):456.
篇3
1、历史回顾
创伤外科是伴随着休克、感染等深入的研究而发展起来的。为了评估创伤病人的预后和治疗结果以及对群体病人进行可靠的比较,需要建立一种定量评估系统。创伤评分系统是在20世纪60年代兴起,以后得致迅速发展。Glasgow昏迷评分(GCS)是第一个评分系统。于1974年创立,由测定颅外伤的程度发展而成,以后在运动反应、问答反应和张眼反应三个项目上增加了呼吸频率和收缩压测定指标(1981年)。由于后两指标在战伤上不易准确测得,于1989年提出了改良创伤评分系统(RTS)。简略损伤评分系统(AIS)是以解剖为基础的最常用严重损伤评分系统。损伤严重度评分(ISS)是Backer等参考AIS设计的,它广泛应用于多个解剖部位的损伤评分,其优点是客观,容易计算,但缺点是只适用于钝性损伤,且忽略了同一解剖部位的多处损伤。“RTS+ISS”结合生理评分和解剖评分,还加上病人的年龄因素。损伤严重度确定系统(A severity Characterization of Trauma,ASCOT)是一个新的结合解剖、生理评分系统,它以AIS为基础,解剖部位扩大到头、脑、脊髓、喉、颈前等处,还包括了年龄因素。评分系统的不断完善,为评估一个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了很好的标准,有助于治疗质量的提高。
创伤的展与休克(出血性、感染性休克)、感染、脓毒症有相关,且相互促进,这是处理严重创伤概念的一个重大转变。以往处理严重创伤时,着重在止血、防治感染散发和机体产热减少等原因,严重创伤病人尤其是合并血管损伤者常常发生低体温,如中央体温低于32℃,手术死亡率几乎达100%。低体温抑制血小板功能,损害凝血机制,增加纤溶活性,使病人发生凝血病。低血压和组织灌注不良导致代谢性酸中毒,低体温、凝血病和酸中毒相互影响,形成一恶性循环。控制损伤学说也就是计划再手术,是由Stone等早在1982年提出,直到90年代才受到重视。所谓控制损伤好首次手术尽快控制出血和污染,暂时关闭腹腔或胸腔,在纠正低体温、凝血商和酸中毒等生理紊乱后在最短期内计划再手术,提高救治成功经,又可避免因长期持续手术引起的进行性内脏和后腹膜水肿、腹壁顺应性增强等所导致的腹腔间隔室综合征(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后者危害很大。从这一例子可以充分看到创伤的进展或控制以及治疗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基础医学的指导。
2、创伤外科专业以及创伤中心的建立
任何一个学科总是要经历这样一个历程,以创佃外科为例,为了救治严重创伤病人,集中一些医生玫医疗资源,以后逐步建立各级(Ⅰ、Ⅱ、Ⅲ级)创伤中心,这对于合理配置人员和充分利用医疗资源是很有益的。以上海烧伤救治中心为例,由于市场内交通方便,不分Ⅰ、Ⅱ、Ⅲ级,各医院非烧伤专业者首诊二度烧伤占总体表面积不足30%者一律不得转院,应原地处理,这就缓解了攻伤救治中心的压力。Linn于1970年增声称烧伤的治疗能力在当时有限的,但Pruitt等于2000年提出这一时代已属过去,儿童40%~59%总体表面积烧伤的死亡率已自90年代的7.7%降至目前的1%,而60%以上的烧伤面积儿童死亡率了降至14.3%,这些成就归功于烧伤专业和中心的建立。其他创伤的情况也如此。
近年来更重视创伤系统的建立,而不是创伤中心。log回归分析提示最好的创伤病人生存预测指标是GCS评分、病人的年龄、医疗机构的规模(即医疗资源的反映),后者与病人的生存率呈反比,充分说明了医疗资源的重要性。创伤外科的工作量也是一重要因素。
创伤专业医生是需要的,但近期是趋势提示专业医生的工作量减少,住院的严重创伤病人数减少,手术例数也减少,专业医生的工作范围越来越狭窄。该专业已趋向过分 专家化,这都不利于创伤外科医生的发展和培养。Sullivan等近期分析创伤治疗成功率与某一创伤外科医生的诊治病人数无直接相关性,更重要的还在于其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如德国培训一位创伤外科医生要求他进行各种择期性手术,如骨接合术,使能具有创伤外科、普外科和血管外科医生的水平。Sullivan更声称一个高质量的创伤处理也能由普外科医生所提供,只要他能掌握创伤系统的基本要求,如下列最低的指标是需要积极复苏的要求:⑴成年人血压低于12kPa(90mmHg);⑵呼吸障碍或梗阻;⑶转来病人已正在输血以维持其生命体征者;⑷腹、胸或颈部枪弹伤;⑸GCS<8分,与创伤有关。正如重症监护单位的建立过程一样,创伤中心需要重新组合。Holly等比较一家创伤中心经美国外科医生学院(ACS)验证的结果,1994年该院是指定的纽约州创伤中心,以后按学院的建议改组,增加了行政支持,在2位全日制创伤外科医生外补充了6位工作人员,1998年调查提示死亡率由7.38%降于5.37%(P<0.05),住院日由12.2天降至9.87天(P<0.02),医疗费用也大见降低。在未指定的创伤系统也有雷同的结果。鉴于认识到创伤系统的重要性,ACS创伤委员会(COT)制订了创伤系统咨询程序,可供州、地区、大城市有志于开展创伤治疗的医疗机构参考,其中对儿童创伤中心的功能仍予保留,并建立严重创伤儿童(ISS>15,GCS<8)在儿童创伤中心治疗较好。
3、在开展创伤处理注意事项及其发展趋势
3.1加强多学科和基础医学的研究 创伤的致病因素不仅仅局限于外伤的外界暴力,在其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还涉及诸如休克、感染、脓毒症、炎性细胞因子反应、代谢障碍、免疫抑制以及内分泌异常等因素。
3.1.1休克/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许多研究已证实嗜中性白细胞(PMN)在炎性反应过程中的重要作用,DuffyPMN趋势化因子受体(CXCR)可调节脓毒症趋化性能,创伤病人的CXCR-2表达下调可伴发菌血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由此增加创伤病人的并发症率。Nishida等发现伴SIRS的创伤病人在创伤后2~14天有PMN明显粘附在血管内皮细胞的现象,后者与SIRS时间增长有关,它可能与促炎症和抗炎症细胞因子的失衡有关,也是PMN介导器官功能衰竭的一个因素。腹腔纱布堵塞能引起这一局部反应,因此要及时考虑再手术的时机。Carillo发现单核细胞膜CD14的测定是有帮助的,凡血浆值>8μg/ml病人均发生感染。Stalp还发现白但纱(IL)-6是发生多器官衰竭的早期指标,后者也可作为财期手术时机的参考。Ferrer分析4887例创伤病人的SIRS严重度评分,log回归分析提示SIRS评分≥2者是一预测死亡率的重要独立因素。
Lucas对出血性休克的病理生理提出了新的见解。
Tabrizi等对脓毒症的基因标记物作了深入的研究,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位点、308(G/A)多奇谈怪论性、TNF-β多态性、IL-1基因复合物、IL-1γA2多态性以及IL-1β外显子5Taq1多态性的研究结盟也益于创伤机制的进一步研究。
3.1.2严重创伤后的免疫抑制 严重创伤后发生免疫功能抑制,感染易感性增加,常伴发脓毒症,其中SIRS是发开门见山的基础,如不予控制,多器官衰竭是最终的结果,要及时阻断炎症细胞因子和介质的瀑布效应,并予免疫调节治疗。
3.1.3内分泌异常 人体内环境平衡状态的维持依靠神经和体液介质的调节,其中后者涉及许多内分泌激素,的参与,诸如皮质激素、垂体激素、生长激素、甲状腺和甲状旁腺激素,甚至性激素等等,在创伤时也不例外。现已知男性遭受创伤-出血后,免疫功能明显受抑,持续于复苏后10天,其免疫抑制与酮有关。Wichmann的实验证实在去势动物经历创伤-出血后,脾细胞增殖不受抑制,IL-2和IL-3的活力和释放也不见受抑,在血浆中几乎测不出睾酮;相反在未去势动物经历创伤-出血后,脾细胞增殖、IL-2和IL-3释放明显受抑,在血浆中均可测出睾酮,可见创伤-出血可使去势雄鼠仍能维持其正常的免疫功能。Knoferl等给创伤-出血动物睾酮受体拮抗剂氟利坦可防止或逆转上述的免疫抑制现象。此外,睾酮还能抑制男性创伤病人的心脏功能,Mizushima等在实验中证实创伤-出血后应用雌二醇可以 改善雄性动物的心血管和肝细胞的功能,这是雄性激素受抑的结果。
3.2重视创伤的新诊治技术的研究 在创伤的笔苏中,离不开输液,高渗盐水复苏的观点仍有争论,需进一步阐明其利弊。血液代替品的研制仍需要继续努力,在已制成的PolyHeme、Hemopure、HemoLink和全氟碳(Perflubron)中,以后者最有前途,在临床上已使用340例,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超声扫描已广泛应用于创伤的诊断,包括近期开展的在穿透性创伤的应用,其敏感性达67%,特异性为98%。血管造影对检出早期脑血管损伤很有帮助。腹部CT扫描对肠损伤的诊断正确性优于超声扫描和诊断性腹腔穿刺抽液检查。尤令人感兴趣的计算机技术在创伤病人中的应用,Hirshber等在控制损伤的再计划手术中采用计算机模拟技术确定剖腹术开始到体温32℃的所谓危急时间间隔(CT1),模型变量分析显示危重病人术中热平衡以暴露腹膜表面热量丢失为主,提高室内温度达24℃,CT1可达102分钏,可为外科医生赢利宝贵的时间。Mckinley等应用计算机控制的机械辅助呼吸支持以治疗ARDS已获得良好的效果。我们要重视这些新诊治技术的开发。
3.3重视创伤的远期效果和生活质量 在创伤的复苏和处理中比较重视近期疗效,这是可以理解的,如在处理主动脉瘤急性破裂处,采用比较安全的腔内植物物入术,在防止凝血病所致不以控制的出血时应用重组人体活化因子Ⅶ等新技术和新疗法,这也是必要的,但总的远期疗效注意不够。Ehde等提出创伤后应激综合征的重要性,在烧伤病人该综合征可持续长达一年之久。与肿瘤外科一样,在创伤病人要评估其生活质量。
3.4重视创伤的预防 创伤的处理重在预防,在交通事故多发地段,出示获救图案可以收到一定的效果,在工厂管理中要经常开展安全生产教育。酗酒和嗜烟者与创伤离频发率有关,值得注意。
3.5其他 在不同地区的创伤处理中采用不同的手术步骤,其结果变异很大;即使在同一种治疗方案或手术操作中,不同时间的治疗结果波动很大,必须应用“循证医学”的原则以消除偏差,才可得出指导临床实践的最好方针和结论。ACS cOT在这方面已刊出很多有关论文。
现在已处于网络信息时代,要充分利用因特网信息资源和间接经验,在美国的网址有:美国外科医生学院facs.org;创伤外科东方协会east.org;疾病控制中心cdc.gov;健康研究和质量机构ahcpr.gov;创伤外科美国协会aast.org;Cochrane协作会cochrane.org,可以充分利用。
篇4
骶前大出血是骶前静脉丛或骶椎椎体静脉破裂引起的非搏动性出血,是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的严重并发症之1。骶前大出血不易处理,1旦出现很凶险。随着直肠癌手术患者的增多以及直肠切除术的普遍开展,外科医生应警惕骶前大出血的发生。
1 骶前大出血的发生情况和危险
2 骶前出血的特点与原因
3 骶前大出血的应对
首先应强调直肠癌术中的骶前大出血的发生,重在预防。预防应从术前准备工作开始,对病情详尽了解,特别是对手术切除困难者,应制订相应的处理措施。术前强调肛诊、乙状结肠镜等辅助检查,以掌握切除的可能性和难度。对于初做直肠切除术的外科医生,要熟悉直肠和盆腔骶前静脉丛的解剖,对骶前出血应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并有处理大出血的知识和方法。
骶前大出血的发生,从手术开始进入盆腔到会阴和盆底修复手术完毕时均可出现。因此,在这1过程中每1步操作均应尽可能避免损伤骶前静脉丛、骶椎椎体静脉。在游离直肠后壁时,真正出现危险的骶前大出血的部位常在骶3至骶5末端这13角区域。防治骶前出血的技术关键点是:应将直肠全系膜切除术作为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术的基本技术,在直视下锐性沿骶前解剖间隙游离直肠,保证在直肠固有筋膜和骶前筋膜之间进行[6-7]。在这两层筋膜之间存在着1个相对疏松的间隙,对于相对早期和未有骶前浸润粘连的患者,在此间隙很容易向下游离直肠后壁直至直肠骶骨筋膜。偏离次间隙,过分地贴近骶骨必将使骶前出血的几率大大增加。此外也应尽可能杜绝手术器械的损伤。在盆腔狭小、肿瘤较大且位置较深的患者,用手术器械均应10分准确、轻柔、细致。
结扎法是常规止血方法,但由于骶前出血部位深在,打结困难;缝扎容易,打结易撕裂组织,有时反而弄巧成拙。建议在处理骶前出血时不宜盲目应用结扎和缝扎。过去有主张结扎双侧髂内动脉,以达到止血目的,实际上适得其反。因为结扎髂血管对静脉池本身的静水压几乎无影响,并且椎静脉系和下腔静脉系血流双向互返,所以来自椎静脉的血液可不断注入到骶前静脉丛。这样只能增加失血量,延误救治时间。
【参考文献】
[1]赵殿昌.直肠癌术中的骶前大出血.泰山医学院学报,1996,17(1):77-80.
[5]McPartland KJ, Hyman NH. Damage control: what is its role in colorectal surgery? Dis Colon Rectum,2003,46(7):981-986.
[6]徐惠绵,韩硕.直肠癌术中骶前静脉丛大出血的防治对策.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5,25(9):528-530.
[7]顾晋.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直肠癌.消化外科,2003,2(4):293-296.
篇5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王贵怀在沙龙上发言时说:“菅凤增领导的宣武医院脊柱神经外科专业组的氛围搞得很好,我们医院的很多医生都听过他们这里办的各种学习班。脊柱神经外科是神经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国内当前专门从事这个专业的人太少,现状不容乐观。如何改变这个现状,许多神经外科的人都在考虑。”
据统计,在国外,神经外科手术的40~80%都是脊柱手术,而根据国内13家医院2010年11月~2011年11月神经外科手术的统计数据,在总量28412例手术中(包含血管内介入手术),脊柱脊髓手术(不包含脊髓血管病)仅1851例,占手术总量的6.5%,其中脊柱退行性疾病只有322例。
创建中国首个脊柱神经外科专业组
2005年,刚从意大利留学归来的菅凤增加入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团队,在主任凌峰教授和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名誉主席赛米(Samii)教授的指导下,创建该院的脊柱神经外科专业组,这也是中国第一个脊柱神经外科专业组。
宣武医院是我国神经外科的发源地之一,近50年来,在赵以成、王忠诚、丁育基、凌锋等几代著名教授带领下,成为设备先进、技术精良的以微侵袭治疗为特色的科室。
20世纪60年代末,亚萨吉尔(Yasargil)和卡斯帕(Caspar)等将手术显微镜应用到神经外科手术中,并取得巨大成功,之后手术显微镜在许多脊柱外科疾病的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并成为治疗这些疾病的标准手术方式。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原骨科主任党耕町在他主译的《脊柱外科技术》一书中说道:“在欧美一些国家,很多神经外科医生从事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脊柱退行性疾病的治疗,使得显微技术在脊柱疾病的手术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而在中国,脊柱外科疾病的治疗基本上由骨科医生承担,以常规开放手术技术为主,所以显微外科技术在脊柱外科的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凭着一股要干事业的闯劲,菅凤增和他的团队从零开始,勤奋工作,勇于创新,在脊柱神经外科这一重要医学领域,取得诸多成果,他们首创或率先实行的几项医疗技术在国内均处于领先水平。
2008年,菅凤增在国际上首创“单纯后路复位矫形及内固定治疗颅底凹陷及环枢椎脱位”技术,即颅颈交界区脱位的手术治疗新技术。
世界神经外科最权威的杂志《神经外科学》(Neurosurgery)刊出了此项技术的研究报告,赛米教授称之为“治疗理念与技术的重大突破”;北美脊柱外科学会主席本泽尔(Benzal)教授则发表评论:“这一技术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它避免了经口腔手术。希望治疗这一疾病的医生掌握菅凤增报告的技术。”目前这一技术已在中国逐渐推广。
2008年,菅凤增在国内最早报告了显微镜下“前外侧入路椎间孔扩大术治疗神经根型及椎动脉型颈椎病”,这是一项既不需要传统的内固定、又保留颈椎运动功能的非融合手术技术,手术的危险性和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明显降低。
同年,菅凤增又率先在国内报告了显微镜下“一侧入路双侧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技术”,它同样是不需要腰椎内固定、并保留腰椎活动功能的非融合技术。
2009年7月,菅凤增在国内首先实施了利用“显微镜联合内窥镜技术”切除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的手术。
菅凤增说:“几乎所有脊柱疾病都表现为神经受压,因此从神经外科角度可以更好地恢复及保护神经功能,同时兼顾脊柱的稳定性。”
海外留学形成创新思维
宣武医院脊柱神经外科专业组有13张病床,2011年,菅凤增和他的团队实施手术594例,这样高的流动率在业内实属罕见。
菅凤增解释说:“我们采用显微微创技术,伤口不大,只要处理得当,很少有术后感染。我们的病人一般做完手术就出院了,很少有等着拆了线再走的。最快的时候,上午住院,下午手术,第二天就出院了。”
这样的新理念和新思维源于菅凤增7年的海外求学生涯。“在国外等拆了线再走是不可能的,都是手术完就出院了。”菅凤增说,“我们现在也是这样操作的。”
1997年,在国内已经是主治医师的菅凤增远赴意大利罗马大学攻读神经外科专家文凭(相当于中国的临床医学博士学位)。
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临床医学做起来并不容易。回顾在罗马的日子,菅凤增笑言:“我是从缝皮起家的。”所谓“缝皮”,就是在医生做完手术后,为病人把皮肤缝好。
初到罗马,菅凤增先从住院医师做起,负责病人的日常生活。病人们一开始并不认可这位外国医生,一开口就是“中国人”,连“医生”都不称呼。
菅凤增毫不气馁,他技术精湛,耐心细致,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经过他缝合伤口的病人会对要做手术的病友说:“那个中国人缝得太好了,一点都看不出来。我的(颈椎伤口)就是他缝的,第二天就能下床,你手术时也让他缝吧。”
很快,菅凤增在病人中就小有名气,病人对他的称呼也从“中国人”变成了“中国医生”。医生和导师也开始注意这个踏实认真的中国小伙子。
晚上,值夜班的菅凤增就向一同值班的男护士请教,请他们检查他写的病案。
菅凤增笑言:“那帮护士老哥们儿很仗义,他们会指出我病案中的各种错误,告诉我别的医生是怎么写的。”
慢慢地,菅凤增的病案就挑不出错了。
“我在罗马第一年和第二年主要跟护士学习,第三年第四年跟医生学,第五年开始才跟着导师,接受导师的指导。”菅凤增说,“当时跟我一起进入住院医生行列的,有越南同学,也有也门同学,最后只有我一个人毕业拿到文凭了。”
在罗马大学,菅凤增接受了欧洲正规的临床医师培训,临床技术和能力大大提高,这对他回国以后的工作帮助颇多。
“海外学习,最主要的是开阔了眼界和思维。学习的是方法,而不是单纯的技术。”菅凤增说,“现在我所做的都是自己慢慢摸索出来的,这都得益于创新思维的形成。”
在几年的手术实践中,菅凤增还设计了2个小工具,都申请了专利,其中削骨刀已经由厂家在生产,准备拿到海外去推广。
医生的道义和责任
见证了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医疗体系和临床技术,满怀报国的理想和施展抱负的雄心,面对国内的现状时,菅凤增不是没有心理落差。
在事业初创时期,病人很少,他的压力也特别大。“作为一名医生,却没有病人,这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菅凤增回忆起来仍是苦笑,“人都是很现实的,一个海外归来的外科医生,1年只有不到200例手术,能有什么前途?跟我一起‘创业’的同事们都在犹豫,我自己也很犹豫。”
从事着国内尚未普及的脊柱神经外科专业,菅凤增也很难得到业界的认可。为了交流学习,他也去参加学术会议,但那时国内还没有专门的脊柱神经外科专业学术会议,他只能参加骨科的学术会议。
在这些会议上,菅凤增认识了从事脊髓神经外科的修波——清华大学玉泉医院主任医师。两人都是“形单影只”,不由得惺惺相惜。
篇6
作为一名外科医生,我的工作职责是“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系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在这里我就近年来本人的政治思想,道德修养,工作作风,医疗技术等四个方面作一下简单的陈述:
一、恪尽职守,重视自身道德修养
当年我步入神圣的医学学府的时候,我就曾在学生大会上庄严宣誓过:“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发展。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系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时至今日,我仍牢记在心并不断的努力着。医乃仁术,无德不立。大医有魂,生生不息。医德是医生思想修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古人称“医乃仁术”,仁者人也,意思是说医学是一种活人救命的技术。作一个名副其实的医生,除应当具有对病人高度负责的精神外,更要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还应具备一切为病人的品质。自工作以来,本人从不收红包及药品回扣,今年以来拒收红包、药品回扣多次,清楚记得今年月份我收治了一位.而需要住院手术治疗的女性患者,该类手术需要联合脏器切除,手术难度大,并发症多,属手术中难度最大的四类手术。在手术的前一天,患者家属担心没有熟人手术医生可能会不负责任及手术不成功带来后遗症等,坚决要送我红包,我当时再三拒绝也无济于事,为打消患者的顾虑,我暂时把红包收下并转交给护士长保管,并嘱咐护士长于手术后送还给患者。拒收红包不仅是医院的规定,更是医生的职业道德,但作为一名外科医生,更懂得那沉甸甸的分量寄托着患者对医生的敬重和以生命相托的信任。术后第二天,当护士长将红包送还给患者时,患者及家属感动不已。他们说,没想到自己遇到了不仅技术好、医德也好的医生!治病不计报酬,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为救人疾苦着想,这是历代医家一直提倡的美德。只有做到这样,才不辜负我们身穿的白大衣,才配得上“白衣天使”的称号。
二、努力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素质
在政治思想方面,始终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邓--理论以及江总书记的“三个代表”等重要思想,学习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深刻领会胡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并把它作为思想的纲领,行动的指南。充分利用电视、电脑、报纸、杂志等媒体关注国内国际形势,努力学习各种科学理论知识,学习各种法律、法规和党政策,领会上级部门重大会议精神,在政治上、思想上始终同党同领导保持一致,保证在实践工作上不偏离正确的轨道,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主导思想,坚持改革、发展和不断进取,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各种政治学习及教育活动。同时,通过认真学习有关国家医疗卫生政策,医疗卫生理论及技能,不断武装自己的头脑。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明白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并根据工作中实际情况,努力用理论指导实践,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并结合本职工作,解决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三、养成严谨、细致、艰苦的工作作风
在工作中,本人深切的认识到一个合格的医生应具备的素质,要做一名好医生,首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细心刻苦的作风,同时要对病友有高度的同情心,要爱护你的病友,关心你的病友,时时处处替他们着想,对任何疑难或垂危的病人都不应说“你不行了”,而应首先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希望经过努力就可能变成现实。特别是对于我们外科病人,我有深切体会,术前多与病人沟通,多细致询问病情,详细解说病人对疾病的疑惑甚至了解他的家庭环境、经济困难等家中锁事,术前、术后多察看病情变化并及时处理。如此在你那有如亲人般的照顾下定会取得病人的信任,这样病人及家属对于术后的一些常规并发症就会了解并理解我们医生的工作,也可以杜绝很大一部分医疗纠纷的发生。记得年在.时我有个病人是个癌晚期病人,入院时肿瘤已浸润至骶、尾骨,大量流脓,恶臭。这样的病情是世界性难题,但我坚持每天不怕臭、不怕脏为他换药、清创,经半个多月的细心治疗后肿瘤创面有所控制需要进一步行“”,但是这样的情况手术失败率很高,因为手术创面大,肿瘤的根治要求需要切除足够组织,但是植皮需要保留足够多的组织以利成功,我记得当时病人的一句话“医生你大胆做吧,我信任你,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就算失败了也不怪你”,后来手术成功了,可惜病人因经济原因及肿瘤复发最终放弃治疗,出院前对我千恩万谢,每次想起,都会让我感叹“现代医学上还有很多需要攻克的难关啊”。另外,在工作时还应经常有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感觉,个人觉得这是一种面对病人最宝贵的生命而产生的责任感,我们做手术,出一次意外或手术并发症,你也许认为这只是1%或1‰,但对于具体的病人和家属来说,那就是千真万确的100%,所以我们任何时候也不能掉以轻心、马虎从事,因为你面对的是病人最宝贵的生命。只有我们保持良好的工作作风才能做到苦尽甘来:“医生是苦尽,病人则是甘来”。
四、勤学苦练,不断提高专业技术
工作以来,本人深切的认识到一个合格的外科医生除了应具备的以上的素质外,丰富的理论知识和高超的专业技术是做好外科医生的前提。年受医院领导委派,本人就读于,师从于主任等,并以优异成绩获得。积极参加“等国内外及省地级组织的学术会议、培训班,聆听著名专家学者的学术讲座,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不断加强业务理论学习,并通过学习查看订阅的业务杂志及书刊,学习有关卫生知识,即时写下相关的读书笔记,丰富了自己的理论知识,通过不断的学习新的医疗知识和医疗技术及相关学科各项新进展,从而开阔了视野,扩大了知识面,始终坚持用新的理论技术指导业务工作,能熟练掌握诊治及并发症及合并症处理,熟练诊治外,如等。工作中严格执行各种工作制度、诊疗常规和操作规程,一丝不苟的处理每一位病人,近年以来,本人在诊治过程中从无误诊误治及差错事故的发生,工作成绩得到病人、医院领导、同事的肯定。
篇7
人物介绍:
吴清玉,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常务副院长,心脏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1976年毕业于广州中山医学院医疗系。1979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1982年获协和医科大学心血管外科硕士学位,1986年赴澳大利亚布里斯班查里王子医院学习,1989年―1993年两次破格晋升为副主任医师,1996年获博士生导师资格,1994年获国家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亚洲心胸外科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心胸外科常委,国际成人先心病学会,国际瓣膜病学会,和欧洲心脏外科学会会员,参加并主编《心脏外科学》等10部论著,213篇,三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9次获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进步奖,先后受到多次表彰和奖励。1995年至1998年连续四年被评为医科院卫生部优秀党员,1999年被评为北京市卫生系统先进个人,2000-2002年被评为卫生部有突出表现中青年专家。
医生也会生病,而且是心脏外科手术的医生。血管瘤就长在这双拯救了无数生命的手上。他的手需要马上做手术,但门外站满了需要这双手去做手术的病人。只好一拖再拖。后来,国家人事部组织专家去海南进行学术交流,点名叫他必须参加。他顿时灵机一动,就在踏上飞机之前,请朋友为自己的手做了手术。大约两个星期光景,手上的伤疤刚刚愈合,他又操起了手术刀站在手术台上。
他叫吴清玉,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常务副院长,心脏外科主任。
说不清吴清玉有多忙,在记者与其半个小时的谈话里,电话几乎就没有中断过。
他是个很爽快的人,话语耿直而充满自信,目光坚毅镇定自若,其披肝沥胆之坦诚能够迅速将距离拉近。他不回避问题,也不避重就轻。比如外科医生非常敏感的”红包”问题,他亦从容道来,他的团队里不会出现这样的事情。我相信他说的话,而且我相信见过他的人都会相信他,因为他确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有那么多患者以生命相托,这样的人不可信赖吗?
医生的责任和使命便是救死扶伤,吴清玉从做医生那天起就牢牢地坚守着这条底线,从未动摇。吴清玉出生于黑龙江省望奎县一个农民家庭,家境的贫寒使他自幼养成了坚忍不拔、勤劳务实的性格。多年来他凭着自身的勤奋和聪惠,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坚实有力的脚步,刻画着自己奋斗的足迹。
在吴清玉28年的工作生涯中,是伴随着“首先”、“首次”等字眼儿“联姻”中一路跋涉过来的,对他来说,事业任何时候都跑不到“终点”,患者的“心脏”给了他施展才华的舞台和创造世界记录的机会。
在世界医学史书上,记载着吴清玉对右室双出口合并大动脉左转位这种少见复杂先天性心脏病进行深入研究,将常规的心内隧道,心外通道术式进行改良,成功根治11例,取得突破性成果这一事实。特别是先天性心脏病,三尖瓣下移的矫治术,被国际权威杂志评为一项很重要的进展,论文在国际会议上宣读。美国最著名的医学中心Mayo Cllinic的心外科主任,专程来参观此项技术。
2004年2月底,吴清玉“跳槽”了,在人才流动已成为平常事的中国医务界,52岁的他“跳槽”依然有着不小的震动。这位被誉为全国心脏手术“第一把刀”的中青年专家为了进一步实现自己的理想,在声誉已鹊起海内外的情况下,又在清华大学“另起炉灶”,开始了新的领跑和探索之路。
吴清玉认为,在诊断、治疗和管理方面,我国心血管专业与欧美等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有的方面甚至还不如印度、菲律宾。我们缺少能为患者提出整体治疗方案的“一专多能”式医生。缺少团队力量,缺少创新模式,缺少学科间协作,也许都是原因。医学是清华大学21世纪重点发展的学科之一,在清华可以做这种尝试:科研上,借助清华的实验室技术和理工大学优势,对心血管疾病从组织工程学和基因水平上进行研究;可以通过大学平台,培养优秀的专科医生和护理、管理人员。“没有一个医生离开团队可以成功”。这个团队包括上一代医生和下一代医生,包括临床与科研,包括医生和辅助科室,也包括医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篇8
规划下分工
理想的分级诊疗制度要对各级医院做好分工:三级甲等医院主要收治危重复杂专科患者;三级乙等医院及二级甲等医院主要收治常见病患者;基层医疗机构主要做健康管理和慢病管理。然而,当前我国医院的实际分工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如只有部分居民到社区医疗机构就诊,实际建档率低于50%;而大型医院与社区医疗机构的门诊量之差已经高达4:1。据《2011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2010年占医院总数40.46%的一级医院,其诊疗人次仅占总诊疗人次的2.75%;其与二级医院诊疗人次之和占总诊疗人次的53.29%,住院人数仅占总住院人数的64.31%,而占医院总数不到10%的三级医院的诊疗人次之和及住院人数却分别达到41.3%和35.69%。因此,要实现这种理想分工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做到政策到位。
首先,在分工之前,应该做好地区医疗卫生规划。其前提是需要摸清这一地区的情况,包括地区人口数量、医疗机构数量,以及这些医疗机构的技术能力等。此外,可从医保数据中了解每年的诊疗量、住院患者总数以及每种系统疾病的住院患者数、大病转出人数――只有在了解本地区内医疗机构面向的服务人口数量以及医疗机构能力的情况下,才能做好规划,进行分工。
其次,在进行分工时,要区分好病种。目前很多县级医疗机构能力不足,如果负责所有疾病的治疗,其治疗效果反而不好。由于在某一个系统疾病中,主要病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一系统疾病的技术难度和费用,因此县级医院要抓住主要矛盾――区域内常见病、多发病。而开展哪个病种,要与当地的人口量相匹配。在了解医院能力和本地区服务人口数量后,以病种进行分工,分清哪些可以在本医疗机构内治疗,哪些应当转入上一级医院。之后可根据病种难度,对本医院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进行分析,从而针对这些不足来寻求政府的财政支持或上级医院的指导帮助以及人才培养。
社保对于各级医院分工尤为重要,应当与当地医疗卫生机构进行配套的政策联动。一直以来,一些规定并不合理,如出院30天内再入院不予报销的政策就不利于医院间的转诊;还有简单化的医保引导政策,对基层诊疗报销比例高,上级诊疗报销比例低的做法在实际上不利于患者的权益。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部门的协同配合,同时按照病种制定出具体的转院标准。
此外,公立社区医疗机构的收支两条线模式,使医疗机构收入依赖于财政拨款,在政府财政紧张的情况下,容易造成看诊无收益,甚至“看得越多,亏得越多”的现象,严重影响了社区医生工作的积极性。因此,这亦需要改变政策来加以解决。
提高基层服务能力
要真正实现分级诊疗,需要提高基层的服务能力,建立顺畅的双向转诊通道。当前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据了解,在社区医疗机构工作的医生大概只有50%持有执业资格执照,而没有执照的人员只能做健康管理和慢病管理,这样的人员配置不能满足社区人口的医疗需求。同时,由于社区医疗机构医生待遇低,他们的平均工资明显低于医院医生待遇,这就导致社区医疗机构医生的稳定性极差。
要提高基层服务能力,首先需要更多的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然而目前国内大医院通常患者爆满,门诊量和门诊能力已经远超其负荷。另一方面,软件资源,即人才短缺的问题更为严重。以心脏外科医生为例,中国的心脏外科医生每月手术量是美国大医院心脏外科医生的两倍。因此大医院面临着无盈余资源下沉的问题。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培养人才的机制亟需调整。首先是医学教育。事实上,由于本科教育中医科的拨款最高,各个大学都争相开展医科的本科教育,每年毕业的医科学生也不计其数。然而,毕业后真正从事临床工作的毕业生却只占40%左右,其余大量的医科学生流失在其他领域。这也浪费了大量的在校教育经费。
另外,国家对医生毕业后教育的投入过少。医学生毕业后要成为医生,终生都需要接受毕业后教育,包括就业医生培养、专科医生培养、全科医生培养。现在的问题是大量的费用没有投入在将医学生变为医生的过程上,而是浪费在了在校教育上。
篇9
在首届亚洲神经调控大会上,记者专门走访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潘力教授。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这个科室的发展经历。
国内第一个“吃螃蟹”的团队
1985年,国际伽玛刀技术应用情况风生水起,瑞典伽玛刀技术开始推广应用于临床,技术也比较成熟,但国内的医疗界还很少有人听说“伽玛刀”这个词。
“我在1985年开始接触放射外科研究,并有幸成为蒋大介教授的博士生。蒋老师是个思想比较开放,又肯于钻研,在学术上精益求精的人。他当时对伽玛刀应用这个课题很感兴趣,便给我定下了立体定向仪和立体定向手术的研究。那时国内还没有可用CT定位的立体定向仪,关于这项技术的应用国内是一片空白。因此,实施这项技术,我们必须从零做起,从立体定向仪器的制作到手术中操作,都得自行研究。为了制作一个立体定向架,我和老师经常在闷热的小车间敲打锻造,挥汗如雨。3年下来,车、钳、刨、铣的技术活我已经样样精通。老师曾经给我开玩笑说,我博士毕业不仅可以拿到博士学位,还可以拿个‘荣誉车工’三级证书。”回忆起往事,潘教授神采飞扬,对那段艰苦的岁月心存感恩。“那是一段辛苦却充实的岁月,老师的坚忍不拔,锻造了我的性格,并直接影响了我今后的工作。”
据潘教授介绍,经过艰苦的努力,他们终于在国内自行设计制造出了可用于CT、MRI和普通X线定位的定向仪,并率先在国内开展了CT、MRI立体定向手术。在当时国内技术完全空白的情况下,做这样的研究难度可想而知,因此,研究成果也弥足珍贵。自然,他们的成绩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1990年,潘力教授的博士论文《通用多功能立体定向仪》获世界卫生组织(WHO)1990年青年优秀论文一等奖;其课题《磁共振、CT立体定向手术方法与定向仪研究》获我国卫生部科技成果三等奖。
潘力教授说:“1990年,我进入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工作,并在1993年作为国内第一批医疗人员,开始从事神经肿瘤放射外科伽玛刀治疗。华山医院为我国第一批伽玛刀研究人员的成长提供了较好的发展机会。目前,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每年的手术量差不多有1万台,头部伽玛刀治疗量大约在2 000例左右,这让我们有机会接触各种肿瘤病例。”
潘力教授继续回忆说:“科室开展伽玛刀治疗初期,我们遇到了很多的困难,比如对于适应证的把握,对于机器的高效准确应用,我们都得一点一点地摸索,但我们科室氛围很好,无论长幼、无论地位高下,也无论资历高低,谁都有发言权。大家经常在一起讨论病例,交流学习。那时我们借阅了好多外国的文献,参考别人的做法,并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摸索改进。不过我们这个团队的成长还是比较快的,一方面是得益于科室的学习及民主氛围,另一面也得益于科室本身拥有的比较雄厚的技术基础。我们从初期对放射外科治疗适应证的肤浅理解,一直到知道怎么做,做了以后会发生什么情况,有效、无效,还是有并发症,直到现在我们已经能够对适应证全面掌握,应用自如;而对病人适应证的理解,及哪些病人适合做,哪些病人不适合做,也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那些所谓的普通的规范,而能够做到对不同的病人、不同的部位、不同的病理性质,以及不同形状它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都有了比较自信的预测。”
并不是所有的肿瘤伽玛刀都能治
据了解,华山医院目前已经有超过2万例的伽玛刀治疗手术,单机治疗量居世界第一位。这样的治疗机会,让华山医院的临床医生快速成长起来,从而也迅速培养了一批神经外科方面的业界精英。现在已经成为国内神经外科界精英人才的潘教授借用了一句话表示了自己的感触:“王忠诚院士曾经告诉我们:我们的知识和技术很大程度上是病人给我们的。他们用他们的生命把治疗机会给我们,使我们逐渐积累、成熟起来,而我们也要把自己的技术更好运用于病人。”
谈及伽玛刀的治疗特点时,潘教授介绍说,“其实伽玛刀外科和常规外科的治疗差异主要体现在治疗理念上。现在和谐理念已经广泛应用到医学中了。过去容不得肿瘤在身体里面,对肿瘤一定要‘赶尽杀绝’;而‘赶尽杀绝’这个过程造成了很多并发症,使病人虽然活着,但生活质量很低。伽玛刀外科治疗遵循的原则是:只要肿瘤不危害生命、不造成症状,只要控制住不让他长就可以了。例如对转移性肿瘤患者来说,本来晚期癌症转移到脑内患者,生存期已经很有限,开刀治疗后会产生严重的并发症,住院时间势必很长;患者生命中留下的有限时间,往往大部分在医院里度过,生存质量很不好。现在医疗都强调生存质量,使患者在有限的生存时间里,生存质量尽可能改善,并让他尽快回归到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伽玛刀治疗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并发症较低,患者术后可以回归到正常生活,但在治疗上也需要注意。临床医生应该正确选择治疗对象,因为伽玛刀不是所有的肿瘤都能治,不是大小病灶都能治。临床上通常有一个规范,要求颅内病灶大小不超过3公分,才适合伽玛刀治疗。如果太大,它就会产生放射反应,而真正适合伽玛刀治疗的肿瘤大概仅占神经外科治疗病例的10%到20%。从国际流行病学调查和国内构成比的报告来看,20%的比例是比较正常的,超出这个比例,就有适应证掌握不严格的情况。”
伽玛刀技术的临床突破
潘教授说,经过多年的临床研究,伽玛刀技术常规治疗各种肿瘤已逐渐得心应手,但他们对于伽玛刀治疗领域、病种、病型的拓展并未停止探索。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们遇到了一例‘脑膜瘤’患者。当时我们就按脑膜瘤常规手术,切下来的病灶边界清楚,血供非常丰富,但病例检查结果却令所有人惊讶了,因为最后的病理结果为中颅底海绵窦内海绵状血管瘤!”潘教授继续介绍说,当时中颅底海绵窦内海绵状血管瘤国际上少有报道,亚洲仅有少数病例,对于临床治疗方法还不是很成熟。
“初次遇到这种病时,我们就常规手术切除。开刀后,出血厉害,术后颅神经损害严重,患者发生眼睛斜视。对肿瘤残留部分,我们尝试用伽玛刀照射,经几次照射,残留肿瘤缩小很快,也没有发现副作用,当时大家都很惊叹!下次再遇见这种病例,我们就直接采用伽玛刀照射,肿瘤缩小很快,没有并发症,患者术后综合状况也比较好。”
潘教授欣慰地说:“中颅底海绵窦内海绵状血管瘤影像学特点过去认识不清楚,临床误诊率高。我们至今已经积累了几十例这样的病例。现在治疗这种病我们已经得心应手,颅内肿瘤超过3 cm时,临床上成功全切的比例不超过50%,术中容易大出血,术后颅神经损害严重。相对于手术切除而言,用伽玛刀很安全,颅神经没有损害,肿瘤缩小得很快,至今我们没有看到一例复发病例。”
据记者了解,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团队拥有这样的成长机会绝非偶然,这与他们的科室深厚的学术背景和科室的临床实力息息相关。
学科细化才能更专业
“我们这个团队有神经外科、放射诊断科、肿瘤科医生。神经外科医生主要在适应证选择上起主导作用,放射诊断技术的实施由专门的放射诊断医生实施。好的团队一定要涵盖这些个学科的人才,学科细化才能更专业。”
在谈及神经外科的成长经验时,潘教授深有感触。
对神经外科未来的成长方向,潘教授说:“以后神经外科治疗范畴会逐渐扩大,会出现更新的伽玛刀机器,会把传统放疗多次治疗的概念应用于伽玛刀,这样产生的放射反应会更轻,因此伽玛刀治疗适应证也会逐渐扩大。在治疗领域中,过去一些不认识的疾病,随着神经生理、神经病理等整个学科的发展,伽玛刀适应证会逐渐增加,以后丛集性头痛,肥胖等都可能会用伽玛刀去治疗……”
采访结束后,记者感悟到,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的成长,给予我们很多启示。希望国内这样的科室越来越多,也希望伽玛刀治疗给更多的患者带来福音。
篇10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2-4208(2012)06-0071-02
近些年,临床外科学发展迅速,手术所涉及的领域及范围逐渐扩大,新的手术方法、仪器设备、手术器械层出不穷,从而对手术室护士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手术室护理人员向高度专业化和精细化方向发展,手术室护士也应当由各外科手术全面学习参与、掌握,向相对固定外科、固定人员方向发展。专科护士(clinical nurse specialist or nurse specialist)是指在某一特殊或者专门的护理领域具有较高水平和专长的专家型临床护士。专科护士最早在美国提出并实施,并相继在加拿大、英国、新加坡等国家开展。1993年,日本护理协会成立了专科护士认定委员会。到目前为止,我国对专科护士在理论和技能上的尚无具体要求,是否要通过某一特定组织机构的认可,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目前就我院开展专科护士培养的实际情况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为三级甲等综合教学医院,市级重点综合医院。设有省市级重点专科十多个,其中心脏外科、普外科、妇科、骨科、神经外科、胸外科都为重点专科,年手术量达一万两千余例,手术繁多,种类齐全。手术室有正式在编护士38人,其中副主任护师4人、主管护师14人、护师9人、护士11人。
1.2方法
1.2.1专科组的设置 根据临床外科分科将我科护士分成神经外组、肿瘤外组、心外组、妇产组、儿外组、骨外组、肛肠外组、普外组、五官组、泌尿外组。各组均设有专科护士组长、专科护士组员,组长组员相对固定,每年轮转一次,这样有利于专科分组的相对稳定性,以适应专科手术的发展。
1.2.2专科设置的目的 专科护士组长,组员分工明确,有具体的工作目标:(1)组长:掌握所属专科发展的最新动向,承担本专科的管理,新技术、新业务的发展以及科研和技术改革工作。(2)组员:掌握所属专科开展的手术以及新技术、新业务的手术配合,做好低年资护士和进修护生的专科带教工作,并把本专科各医师的手术习惯、风格和个人喜好牢记在心,和手术医师的配合要做到积极、主动、娴熟,能完成一定范围内的专科改革和科研工作。组长和组员要通力合作,使自己成为所属专科的优秀护理人才。
1.2.3专科组长的职责范围 在科室护士长的领导下管理专科成员,要具有前瞻性、评判性思维。积极研究所属专科的护理工作,跟上专科手术发展步伐。指导组员加强理论知识学习;提高专科手术配合的质量、效率。对于所属专科新开展的手术以及手术医师的新要求及时通知组员,做到术前准备要充分、术中配合要默契、术后总结要及时认真;对于所属专科使用的手术仪器设备的使用要熟练掌握,并负责其管理工作;对专科高损耗品进行登记并及时检查和补充,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制定组员培训目标与考核计划,专科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交叉授课,每周一次,对于组员的掌握情况要及时考察、总结。
1.2.4专科组员的职责范围 连续在手术室工作三年以上,责任心强,要有自己的学习计划,及时记录所属专科手术的配合要点及注意事项。熟知专科手术器械仪器的使用、保养、消毒,能胜任专科手术的洗手和巡回工作,有带教能力。达到专业组考核标准。
1.2.5专科学习计划及考核 及时组织业务学习,包括理论及操作技能(手术配合、手术、特殊器械的正确使用);不定期请专科器械的供应商讲解各种新仪器及材料的操作、管理及使用性能。每月进行一次理论知识及各项操作技能的考核;每季度进行一次各专科医师对本专业组护士工作的满意度的调查统计。
2 结果
通过实施专科护士的相对固定,手术室护理人员有机会进行专业化培训,提高了手术室护理质量。随着手术室护士的专科理论知识和临床操作技能的不断巩固和提高,医护手术配合越来越默契,这样就缩短了整体的手术时间,不但能保证手术顺利、安全完成,也减轻了病人的经济负担,减轻了病人的手术损伤,有利于其身体恢复,缩短了住院天数。同时也更好地协调了医护关系,医生满意度也有提高。对于手术使用器械、仪器设备的专科、专人管理,有利于及时发现故障、及时维修,保证了器械、仪器设备的正常使用,并且平均使用时间逐年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