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工程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4 07:40: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障工程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保障工程论文

篇1

一是做好政策准备和资料收集工作,主要是通过学习和讨论相关的制度法规、领导重要讲话、舆论关注热点以及学者的观点看法等,使参审人员及时了解时事动态,积累法律法规以及专业知识,为全面开展审计工作积累评判依据。二是要做好审前调查工作,以座谈、看汇报材料等方式,掌握现行政策制度,对保障房的投资、建设、分配、运营情况进行前期了解,及时发现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丰富和拓展专业思维,开拓审计视野,找准审计切入点。

二、关注项目建设资金筹措到位的情况。

审核财政部门保障性住房资金的指标及财务资料,全面掌握资金来源的结构、规模及各年度投资完成额度,项目资金筹集到位使用情况,即中央、地方财政性资金、土地出让金、公积金增值收益及企业自筹和社会融资等来源资金的筹集管理使用情况。结合项目审计,查看是否存在资金筹集不到位、滞拨工程项目资金、拨付不及时导致工期延误、改变建设内容违规使用、挤占挪用骗取专项资金等问题,关注资金的使用效益,发现资金管理过程中的单位或个人涉嫌贪污、侵占等经济犯罪线索。

三、关注建设程序及建设管理情况。

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建设往往时间紧、任务重,难免有主管部门或建设部门以资金筹集难、建设工期紧为由不遵守基本建设程序和疏于建设管理。审计中要通过查看项目建设资料、现场审计和调查等方式,对工程项目进行全面审计,从项目立项、用地、勘察、设计、招投标、施工、监理、验收等建设程序中审核保障性安居工程在质量管理、工程施工、规划设计以及不履行合同约定的责任和义务,违法转包、分包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在工程招投标、材料采购等环节注意查找工程建设领域腐败案件线索。

四、关注保障房分配运行及配套支持政策的执行情况。

篇2

全日制工程硕士是涵盖工程最多、研究生规模最大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过程中,学位论文是研究生教育的总结性成果,是体现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本文拟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过程管理入手,谈谈影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过程管理,以提高学位论文的质量。

一、影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

全日制工程硕士作为一种新兴的培养模式,还未形成完整和成熟的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当前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选题把关不严,没有真正体现出工程特色

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必须强化应用导向,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采用应用研究、产品研发、工程设计、工程/项目管理、调研报告等形式。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需求或工程实践,通常还要体现一定的职业应用背景。

全日制工程硕士学生的导师既带学术型研究生,也带专业型研究生,由于精力有限和实践经验相对不足等原因,对论文的指导容易偏向于理论性研究,让工程硕士的选题缺乏技术的应用性和工程实践的可行性,偏离了工程硕士的培养初衷。

(二)缺少对中间环节的监管

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行“双导师”联合培养机制,学生需要到企业去进行工程实践或论文创作,在企业实践期间,学校导师对学生的管理会变得相对困难,无法有效地跟踪学生在企业进行工程实践的详细情况和指导学位论文的进行,企业导师的管理和指导学生的方式往往又不够成熟规范。

(三)对学术成果的要求单一

目前,绝大多数研究生培养单位要求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这能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学术水平和写作能力,但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学术论文的质量不高、合格率低下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同时也容易导致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到发表文章上,而没有踏踏实实地进行课题研究,忽略了学位论文本身的创作。

(四)对学位论文的评审要求不够严格

没有建立公正的学位论文评价体系,论文评审容易被一些非学术的因素干扰;没有建立具体的学位论文评价标准,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评审应重在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评审标准应突出学生的工程能力、技术难度和经济社会效益,弱化理论研究。

二、保障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关键措施

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存在的问题,借鉴学术型硕士的培养经验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特点,可采取如下八点措施来保障其论文质量。

(一)严格规范选题和开题,明确开题时间

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选题应在导师的指导下,既要考虑到选题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也要考虑选题的技术应用性和工程实践的可行性,充分体现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的技术价值、工程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论文开题报告会上,学生要提交文献综述报告和开题报告,明确选题依据、技术路线、研究方案、预期效果、进度安排和参考文献。参加开题报告会的除了本学科的专家以外,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也必须参加,以论证选题的应用价值、技术难度、工作量和可行性。

(二)定期向导师汇报学位论文进展情况

根据开题报告中的研究计划,要求学生定期向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汇报学位论文完成情况,如取得了怎样的阶段性的科研成果、遇到了什么困难、下一步的计划是什么。有条件的企业或课题组还可定期组织学生进行阶段性答辩,督促学生按计划进行学位论文,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

(三)加强学位论文中期检查

学生提交中期检查报告,学校组织导师和专家组进行检查,通过学位论文中期检查,一方面使学校对学生的论文工作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及时发现学生在论文工作中的问题;另一方面,学科的专家们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修改意见,指出存在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研究方向,确保学位论文工作的可持续性。

(四)多样化要求学术成果

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期间的学术成果要求多样化,而非局限于学术论文的发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术成果可包括学术论文、工作总结、技术报告、结题报告、专利、科技作品或学术竞赛等。学术成果的多样化有利于学生将知识向实用成果进行转化,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让学术成果与学位论文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五)学位论文学术不端检测

为了防止学生抄袭他人研究成果,遏制学术腐败,学生在提交学位论文评审前,必须进行学术不端检测,学位论文的总体复制比在要求的范围内才能送审。

(六)建立学位论文双盲评审机制

双盲评审是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评审专家不知道评审的是哪个学生和导师的论文,学生和导师也不知道是哪位专家评审了学位论文。只有三位专家的评审成绩都合格,学生才可以参加学位论文答辩,若有一位专家给出不合格成绩,学生就必须根据专家提出的意见修改学位论文,并重新进行学位论文的送审。双盲评审制度的建立,能有效地排除评审中非学术因素的干扰,杜绝暗箱操作,是建立公正的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的基础。

(七)建立企业评审专家库,学位论文评审和答辩都要求有企业专家参与

聘请企业中有实践经验的人员作为评审专家,分学科和研究方向建立专业学位论文评审专家库,学位论文评阅时,自动随机抽取专家进行论文评阅。同样,学位论文答辩时,也应该聘请一定比例的企业专家作为答辩委员,以企业专家的评判标准进行评判。

(八)打造信息化系统管理平台,完善学位论文过程监控体系

利用信息化系统管理平台,构建研究生学位论文管理系统,对学位论文的整个流程实行全方位的管理,从论文开题到毕业答辩,每一个关键节点,学生都要在管理系统中提出申请,按要求填写相关的信息,并在信息化平台进行审核。通过信息化系统平台的管理,方便学生和导师进行异地的沟通和交流,同时也方便管理部门对学位论文过程实施监控,确保各个节点的工作能按时按量地完成。

三、结束语

通过构建信息化系统管理平台制定统一的流程和规范,加强对学位论文的过程监控和管理,有效地保障了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提高了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整体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胡莹,杨雪.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与质量评价的思考[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2).

[2]邱立春,李成华,李永奎,等.提高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质量的途径[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

[3]宋如华.从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看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J].中国林业教育,2009(3).

[4]谭德荣,高松.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论文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12).

[5]张林林,罗尧成,孙跃东.论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保障策略[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3).

篇3

关键词:校企联合 导师团队 毕业论文 质量保障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5(a)-0192-03

针对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发展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发展,教育部推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对我国高等学校的学生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工科专业而言,近年来国内各大高校更是提出以“工程教育认证”为评价与考核标准,要求人才的培B水平与国际接轨。随着“卓越计划”和“工程教育认证”的深入开展,国内各工科高校正积极实施各项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1]。毕业设计是高校学生培养的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对学生培养效果的综合评定,其重要性可想而知。然而,近年来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和培养效果却受到了质疑,一些学者甚至倡导取消毕业设计培养环节。

该文针对上述现状,提出基于“校企联合导师团队”的工科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研究。针对当前本科毕业设计培养环节存在的问题,阐述“校企联合导师团队”的内涵与教学模式,构建面向“共赢”的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并结合“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进行实践研究,为提高和保障工科毕业论文培养质量提供思路。

1 当前工科毕业论文教育教学质量现状分析

根据目前我国各工科高校的教学模式,毕业设计阶段的学生培养一般是由指导老师(导师)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学校的教学条件及导师自身的专业背景制定毕业设计题目。根据导师的职称水平,一个副教授级别的指导老师一般可指导5~6个(甚至更多)学生。师生定期进行交流和现场指导,学校从开题、中期检查和毕业答辩几个关键环节对指导过程进行整体把关。这种模式存在以下问题。

(1)由于教育资源较为紧张,师生比率较高,为此,一个导师指导多名学生,导致师生交流机会不多,影响完成论文进度和完成质量。同时,由于一个导师拟定的多个毕业论文题目,涉及的知识点较为单一,且往往缺乏工程应用背景,加上一些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设计过程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思考。

(2)毕业设计的指导过程缺乏统一的考核标准和激励机制,学生指导的水平往往取决与导师自身的责任心和学生的配合度。此外,由于各个指导老师自身的学业水平和专业限制,拟定的课题往往不能满足当前的人才培养需求,特别是学生所学知识和工程应用之间的融合度不够。

(3)虽然一些高校对毕业设计过程进行了过程监督,并对论文进行率的考核,但总体而言,由于缺乏严格的毕业设计考核机制、指标评价体系和标准,以及各高校片面就业率和考研率的导向作用,学校对毕业论文的把关没有严格执行淘汰机制。

综合上述分析,有学者认为学生毕业论文质量堪忧,毕业设计已经丧失了其存在的价值和必要性[2]。但是,笔者认为虽然当前的毕业设计存在诸多问题,但仍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特别是对工科学生而言,毕业设计是学生培养的最为全面的一个环节,是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也是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同时,毕业论文的撰写本身也是对学生专业写作能力、专业知识的组织能力和现代设计工具的运用能力等的提高过程。为此,急需建立和健全工科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保障体系,有效提升学生培养质量。

2 基于“校企联合导师团队”的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

2.1 “校企联合导师团队”的内涵与作用

导师制是最初是由英国牛津和剑桥大学提出并实施的,国内最早由浙江大学和清华大学等高校引入研究生阶段的培养[3]。近年来,随着本科教育规模和质量提升的需要,一些高校将导师制引入到本科生培养过程中。但是,由于教育资源有限,国内高校师生比高,缺乏合理的导师队伍;其次,由于导师自身的学术和专业水平限制,仅仅依托学校资源建立导师制度,学生的培养往往难以保证“卓越人才”培养的工程化和创新性要求。

该文提出在工科毕业设计培养环节引入导师团队制度,并结合工科院校的自身特点建立“校企联合导师团队”。针对“卓越人才”的培养要求,结合工科高校和各类企业(特别是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企业)的人才培养特点,以不断满足学生个体需要和社会对高端人才的需要为目标,以高校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为基础,将研究生教学中普遍采用的“导师制”和企业人才培养的“传、帮、带”模式严密地组织起来,发挥各专业导师的学科理论优势和企业的实践条件保障,形成一个有明确任务、职责、权限,互相协调、和谐发展的应用性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其优势体现在:(1)学生培养方面,工科学生培养的特点是强调工程应用能力。学校教授的理论知识如果不能在生产实际中有所体现,往往造成学生“学无所依、学无所用”的心理,影响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虽然高校设置了很多实践环节,但离真正的实际应用还有很大差距,“校企联合导师团队”整合了学校导师理论水平和企业导师的应用能力,对学生形成更全面的培养。而毕业设计以实际企业产品为设计对象,更容易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创新思维。(2)导师自身能力提升方面。要达到良好的学生培养效果,导师自身的水平和能力也需要不断的完善。“校企联合导师团队”的毕业设计培养模式,充分体现“教学相长、团队互补”,导师(特别是年轻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的输出主体,也是能力提升的输入对象。高校和企业导师分别通过团队的交流和协作,扫除自身知识的“盲点”,不断优化自身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结构,提高综合能力。(3)学校和企业“效益”的方面,学校和企业作为学生培养的主体,强调各自的社会责任的同时,也要求提升自己的“综合效益”。 “校企联合导师团队”制度缓解了高校在毕业设计培养环节中的“师资力量”和“实践条件”的不足;企业在学生培养中锻炼了自身的技术队伍,储备了技术人才,也提供了“产、学、研”合作的契机,从而形成校企间的“双赢”局面[4]。

2.2 基于“校企联合导师团队”的毕业设计质量保障体系的实现

基于“校企联合导师团队”的毕业设计学生培养的实现方式如图1所示。

实施过程重点围绕提高毕业设计的培养质量,从“引导面”,“着力面”和“支撑面”三个角度建立完善的学生毕业设计的培养体系。

(1)政策引导方面:立足于学校和企业的“互惠共赢”,以“产-学-研”多元合作为基础,建立人才培养和科研产出的校企共赢的协同培养模式。挖掘一批有实H工程需求的毕业设计素材,结合企业产品开发实际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工程能力培养和提高。

(2)制度保障与支撑方面:项目的实施需一定的制度保障,特别是学生培养质量的闭环保障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合理设置各个环节的质量考核制度,从知识体系、导师配置与责任、奖惩制度等各个方面予以制度化和规范化。

(3)具体实施过程中:明确校企联合的学生培养目标,并以学校当前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基础,完成课程建设、完善培养体系,最终建立稳定的培养基地和培养方案;重点建立校企联合的多导师培养团队,根据专业特长合理配置导师队伍;进而结合学校和企业自身特点,完善学生毕业设计所需的基础软硬件条件。

“校企联合导师团队”模式的构建和毕业论文的质量保证离不开完善的培养过程动态监督机制,对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进行动态监督,以保证整个毕业设计过程的顺利进行。学校和企业需充分沟通,建立从主管部门到导师团队的保障主体,对学生毕业论文期间的选题、开题、中期考核和论文答辩进行动态监控,监督和考核的对象不仅是学生,对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也需合理地进行考核与监督。

实践过程中,根据“工程教育认证”对毕业设计环节的培养效果提出的量化指标梳理相应的培养主体,如表1所示。指标涵盖了工程知识的应用、问题的把握与分析、研究能力的培养与职业规划等12项具体内容,具体指标的实现过程需综合考虑高校和企业的特点和优势,进行合理的培养任务分解与指导。根据表1,传统的毕业设计过程一般难以达成“工程教育认证”评价指标,“校企联合导师团队”的毕业设计学生培养过程将高校和企业的优势进行挖掘,更能体现“卓越人才”的培养要求。例如:研究能力和现代工具的使用主要是学校培养内容,“工程与社会”需求、“职业规划”和“项目管理”等是企业的优势,而对“问题的分析”、“个人和团队”协作和“终身学习”的能力需贯穿与企业和高校学生培养的各个阶段。

3 结语

该文分析了当前本科毕业设计培养环节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校企联合导师团队”的内涵与教学模式,构建面向“共赢”的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并结合“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进行了分析。综合而言,“校企联合导师团队”的毕业设计培养模式更好地贴合了工程教育认证的指标体系和要求,对“卓越人才”培养建立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为提高和保障工科毕业论文培养质量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1] 董云飞,郑丽波.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策略思考[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4(5):157-159.

[2] 邵维加,黄建荣.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与运用[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26(4):54-60.

篇4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从2009年开始招生,根据国家规划,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每年逐渐增大,到2015年专硕和学硕比例基本达到1:1。教育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的《2015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强调,重点支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扩大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2015年硕士生招生总规模为574,300人,其中专业学位252,272人,专硕占比近44%。随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的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各高校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进行了各种探索和研究。2015年广州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为1038人,其中专业学位630人,专硕占比近61%。随着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的扩大,有必要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和研究。

一、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对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认可度不高

我国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从2009年开始招生,由于是新生事物,大家不知道与传统的学术型研究生有什么区别。经过六年的实践,高校对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认识已经比较清晰,但社会对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认可度仍然不高。经过近几年的宣传,校外企业导师逐渐对专业学位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企业的大多数人并不了解。另外,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在求职的过程中发现,在一些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报名系统里,只有学术型研究生的学科专业名称,而找不到专业学位的专业名称,这也反映了当前社会对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认可度不高。

(二)未能充分发挥校外导师的作用

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双导师”制,经过几年的发展,很多高校在形式上基本实现了“双导师”制,即每一位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都有两位导师,一名校内导师,一名校外企业导师。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事实上,校外导师真正能做到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指导工作的很少,更多的是以下两种情形:一种是校外导师只是挂名,学生实际上都是跟着校内导师做,就和学术型研究生一样;另一种是仅仅在专业实践期间到校外导师所在的企业,其余都是在校内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由此可见,校外导师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专业实践环节落实不到位

根据教育部的文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在实际培养中,真正能按要求完成的不多,“有调查显示,部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到校外进行专业实践时间远远低于培养方案要求或没有实际参与到校外专业实践中”。事实上,很多专业学位研究生被当成学术型研究生来培养。由于缺乏实践,这部分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脱离现实,未能结合现实存在的问题进行选题和研究,从而没有达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二、广州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自2009年开始培养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来,不管是学校层面还是学院层面,都在为完善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进行探索与实践,在此,以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为例对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和研究。

(一)不断完善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

2009年,我院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基本上是参照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制定的。不同之处是学位课学分比学术型少了四学分,专业基础课的学时比学术型少8-16学时,选修课程的数量比学术型少。

2014年,学位课学分增加到1分,和学术型一样,学分具体变化如表1。因此,学院增加了两门数学基础课作为学位课。同时,对选修课做了较大的修改,开始呈现专业学位的特色,课程体现出了应用性、实用性和时代性,如“建筑节能技术”“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现代给水处理理论与工程技术”“现代土木工程施工技g”“现代高层建筑结构”等课程。

2015年,适逢学校开展教育部首批研究生课程建设试点工作,学院抓住这一机遇,结合研究生课程建设试点的要求,再次对培养方案进行完善,首先把学制由原来的两年改为三年,学制变化如表1。其次增加了数学基础课和力学基础课的学时,详见表2。

最后,结合研究生课程建设试点的要求,尝试开设企业专家任教的课程,如“水污染防控技术与工程应用”“屋宇设备工程实践”和“土木工程案例分析”等。

经过六年的探索实践,我院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从学术型色彩逐渐过渡到专业型特色。

(二)重视专业实践环节

首先,不断扩大校外导师队伍,逐步落实“双导师”制度。2009年,有正式资格的校外导师不存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院采取“先上车后补票”的做法,要求校内导师利用自己的资源找具备条件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企业专家作为校外导师,然后再补办手续。2012年,我院校外导师有35人,到了2013年,增加到96人,2015年达到125人。随着校外导师队伍的扩大,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得到落实,专业实践学习也得到落实。

其次,建立联合培养研究生实践基地。2012年建立广州市属高校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三个: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广州优比建筑咨询有限公司和广州市稳固房屋鉴定有限公司;2014年建立一个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广州兢业建筑结构技术有限公司;2015年建立一个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广州市净水有限公司。这些基地的建成进一步保障了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践。

(三)全方位严把学位论文质量关

首先是学位论文。根据学校规定,学位论文送审前先交学校统一进行。学院为了避免学生出现“阴阳稿”,即送去的是一份经过删减的论文稿,实际送审的是未经删减但重复率高的论文稿。学院把研究生交来的论文稿电子版转发给他们的导师,让导师把关,从而避免研究生作弊,有效发挥的功能。即使学生的通过了,如果导师觉得还没达到要求,可以上报学院,学院尊重导师的意见不予送审。

其次是学位论文盲审比例循序渐进,逐渐过渡到全部盲审。2011年,第一届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抽取20%的毕业研究生学位论文参加盲审。2012年,鉴于第一届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毕业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水平参差不齐,为了进一步保障学位论文质量,学院决定抽取50%的学位论文参加盲审。经过前两年的实践,发现盲审对学位论文质量的提高很有帮助。到了2013年,学院决定全部学位论文参加盲审,盲审的论文一份送省内高校,一份送省外高校。实践证明,100%盲审制度对提高学位论文的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再次,学院实行“双盲”答辩制度。为了做好此项工作,学院专门请一位博士对“双盲”答辩进行研究。所谓“双盲”答辩是指在正式答辩前,答辩委员名单对学生和所有导师保密;在整个答辩过程中,答辩学生的导师姓名对答辩委员保密。全部答辩工作由学院主管副院长、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和答辩秘书组织和完成,研究生导师除了提交答辩工作所必需的对学生的评价(匿名)外,不参与答辩委员的聘请,不参加答辩组织工作,答辩会场不允许导师列席和发言。通过这种制度,可以切实保障学位论文质量,一方面,由于学生了解“双盲”答辩的含义,知道导师不可能在答辩的时候帮到自己,因此做学位论文的时候非常认真,尽自己最大努力完成学位论文,使论文质量有了一定的保障;另一方面,由于导师不参加答辩,答辩委员又不知道学生的导师是谁,因此,答辩委员不用考虑导师情面问题,只需针对论文的质量进行评价,根据论文质量是否达到硕士学位要求来做出判断,严把学位论文质量关。

实践证明,全方位严把学位论文质量关的做法卓有成效,参与答辩的校外专家普遍觉得2015年毕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认可度

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经过六年的发展,首先在相关高校得到普及,但社会对此的认可度不够,正如前文所说,一些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报名系统里,只有学术型研究生的学科专业名称,而找不到专业学位的专业名称,因此,仍需加大宣传力度,让全社会对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践提供方便。只有提高社会对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认可度,才有助于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和发展,才有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就业。

(二)鼓励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研究生教育,充分发挥校外导师的作用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前半部分即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高校有能力做到,而后面的目标单纯靠高校恐怕很难实现,因此,一方面,政府要鼓励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研究生教育,提高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研究生教育的积极性,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质量。江苏省的做法值得借鉴,“江苏省通过加强省级统筹,鼓励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研究生教育,促进高校自主进行研究生教育改革,通过政产学研协同,构建区域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监督体系,全方位促进和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另一方面,学校(院)邀请企业专家(校外导师)参与培养方案的修订,发挥企业专家(校外导师)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以及在职业素养的要求方面的优势。可以根据企业专家(校外导师)的建议,开设更适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发展的选修课,并邀请企业专家(校外导师)为研究生授课。

(三)专业实践环节的形式应多样化

专业实践学习,一般都理解为把研究生放在企业工作,让研究生在实际工作中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职业素养,这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经过多年实践,已有不同的认识,在第八届全国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工作研讨会上,全国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教育协作组在大会报告中指出专业实践形式可多样化,实践时间不少于半年,实践环节包括课程实验、企业实践、课题研究等形式,实践内容可根据不同的实践形式由校内导师决定或校内及企业导师协商决定。事实表明,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后的就业也是多方位的,除了去一线企业外,有些去当老师,有些在高校当实验员,因此,对专业实践学习环节的形式不宜过于单一,应多样化。在给专业学位研究生安排实践学习的时候,学院和导师可以根据研究生的就业意向有所侧重,打算去一线企业就业的,可以安排其到企业去实习或者跟随校内导师做横向课题;准备将来去做实验员的,可以在学校实验室实习;而对于想在高校当老师的,可以跟着校内导师做科研,等等。

(四)建立合理的导师评价机制,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导师队伍的素质直接影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总理指出,希望广大教师增强责任感,努力提高师德修养和教学水平,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授业解惑。为了进一步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应当建立合理的导师评价机制,“改变单一以科研为导向的导师评价机制,把对学生的学业指导、学术交流、思想政治教育、学术道德和学术训练等纳入导师评价,鼓励研究生参与对导师人才培养工作的评价”。对导师在培养研究生的整个过程进行合理的监督和评价,取消导师终身制,经评价不合格的导师,应取消其导师资格。通过导师评价机制保证导师队伍的质量,从而保障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篇5

关键词:CDIO;课程体系;实训课程

一、引言

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核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强调工程活动的真实背景环境,这就要求工程教育培养的学生具备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工程活动所必需的知识和能力,这不仅涉及专业技术知识和能力,还包括与工程活动相关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等非技术要素。二是强调产品、过程和系统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作的完整生命周期,注重工程师系统构建能力的培养。所以要实现培养能够胜任这个生命周期中所有活动的工程师的这一目标,工程教育必须重视工程的实践本质要求,能够提供真实工作环境培养学生的CDIO能力。结合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核心理念,某校安全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从八个方面展开。

二、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课程体系建设

1.CDIO背景环境的建立。CDIO背景环境的建立包括CDIO理念在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条件的保障等多个方面。从诸多环节保障学生能深刻认识安全产品(以“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形式输出的产品)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作过程,并培养其相关能力。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安全工程专业制定了12项毕业要求,从个人基础知识、人际交往能力、安全产品建造能力以及学科知识等方面对学生的培养提出要求。在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基础上,安全工程专业制定了基于CDIO模式的课程体系。通过数学等自然科学类课程、工程基础类和专业基础类课程培养学生思考工程问题的能力,通过一系列课程设计培养学生设计安全产品的能力,通过金工实习、认识实习、专业实习以及毕业实习等课程为学生提供安全工程实践环境,掌握安全产品的实施和运行知识,具备相应的能力。同时,通过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培养,综合各种通识类课程的教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2.专业利益相关者参与课程体系建设。按照CDIO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应能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并得到专业利益相关者的验证。根据某校专业培养目标修订制度的规定,安全工程专业每四年修订一次培养目标,同时对课程体系进行修订,保证课程体系建设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修订的过程分为两个层次完成:第一层次每年开展一次,主要进行修订资料的积累,由学院院长牵头组建包括所有专业教师在内的课程体系修订领导小组,在开展用人单位调查和毕业生调查的基础上,初步明确课程体系的修订内容;第二层次四年开展一次,按照第一层次积累的修订意见修改课程体系,并召开行业专家会,确定最终的修订方案,制定新版课程体系。专业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学生(通过毕业生体现专业获益)、专业教师、用人单位和行业专家(通过行业专家来评价专业获益)。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均参与课程体系的建设,并从学生获知需求、教师在专业上的成长、用人需求等角度出发,协助调整课程设置,行业专家则从行业发展的角度评价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保证课程体系能得到专业利益相关者的验证。3.综合性教学计划的设计和实施。按照CDIO教育理念,本专业构建了相互支撑的综合性课程体系,并明确将基本个人能力、人际能力和对安全产品的构建能力的培养融于其中。(1)着眼于基本个人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基本个人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实现。包括数学类和自然科学类课程,奠定牢固的自然科学基础,英语和计算机是应用工具类课程,以一系列思想政治课为思维导向,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并注重职业生涯规划;学科基础课包括热工基础、工程力学、电工学、流体力学等课程,为专业学习奠定基础。(2)着眼于人际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通过一系列通识类课程以及毕业设计课程培养学生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处理好个人和团队之间的关系,发挥个体优势,具有团队协作能力,并具有一定的组织领导能力;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就复杂的安全工程问题与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同时通过安全法律法规等课程的讲授,培养学生在工程实践中自觉遵守工程师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3)着眼于安全产品构建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安全产品构建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以及各种实践环节实现。第二学年开设部分学科基础课程,重点培养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第三学年主要开设部分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并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实践(金工实习、认识实习、专业实习),重点培养学生的安全专业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并以注册安全工程师和安全评价师执业资格考试的主要科目为参考设置安全评价综合实训等一系列实践课程。每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均设有一定学时的课程设计,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强化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系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学年组织开展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注重将学位论文与工程实践项目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从论文选题、设计方法和应用价值多个方面建立论文质量评审指标,考察学生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4)工程导论课程的设置。本专业开设必修课《安全科学基础与职业发展》作为工程导论课程,一方面激发学生对安全工程领域的兴趣和动力,另一方面讲授安全工程实践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框架,并且引出必要的个人和人际交往能力。(5)设计—实验经验的培养,在课程计划中包括两个或更多的设计—实验经验,其中一个为初级的,一个为高级的。初级的设计—实验经验培养课程包括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系统安全工程课程设计、锅炉压力容器安全课程设计、机械安全课程设计、电气安全课程设计。其中,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已经经过三年的教学实践,学生的设计能力在逐年提高。高级的设计-实验经验培养课程主要包括毕业设计,最后以毕业论文的形式考核。培养学生围绕复杂安全工程问题开展设计,要求有充分的设计论证和正确的设计方法,并提供设计图纸或设计方案或体系。本专业通过两层机制对毕业设计环节进行质量控制:一方面,对毕业论文的指导与评审流程进行质量控制,严格控制毕业论文指导与评审过程。另一方面,为了进一步贯彻CDIO理念,培养学生从构思、设计到实施、运行的工程实践能力,专业邀请安全工程领域的专家和企业指导老师共同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和考核,对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发挥促进作用。在近三年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本专业分别邀请过北京市安监局、北京市北一机床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东燕京矿山设备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的老师指导学生实践,并对论文提出修改意见,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使论文与实际联系更加紧密。(6)工程实践场所保障。安全工程专业近年来在二十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实习基地,组织安全工程专业全体学生在基地进行了实习活动。课程体系中包括的金工实习、认识实习和专业实习都有对应的工程实践场所,各类课程设计都有对应的实验室环境保障。(7)综合实训课程培养多方面能力。通过开设安全评价综合实训课程、安全人机综合实训课程、消防工程综合实训课程,既为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和主动学习提供了保障,又提高了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保障了学生以及教师的个人基础知识、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安全产品建造能力的获取。(8)通过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毕业要求达成度,每门课程设置与毕业要求相对应的课程目标,通过分析所有学生的课程目标达成度来评价毕业要求达成度,以此来进行学生成绩的考核,评价学生在个人基础知识、人际交往能力、安全产品建造能力以及学科知识等方面的学习效果。

三、总结

篇6

[关键词]三维一体;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1.引言

对于经济管理类的专业课程,传统的由理论灌输为主的方式单一死板,且不能结合企业业界的变化迅猛的趋势和学界科研的动态前沿,会导致大学生和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类似,成为纯应试教育的培养模式,当前经管类课程的改革大多局限于以理论教学为主辅之以案例教学为辅的固化思维,忽略了对于经济管理类学生的科研能力以及企业化素养的全面培养,依然与完整的素质教育标准有一定的距离。三维一体教学方法力求在保证创新性的前提下,通过“邀约业界精英讲座、学生演讲讨论以及阅读指定该学科经典原着撰写学期论文”的三维一体视角来达到锤炼学生业界意识,表达能力以及科研思维的培养和提高全方位的教学目标。

2.《社会保障》三维一体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通过对传统以理论加案例的教学模式进行革新,打破传统的期末考试以纯理论考试为载体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课堂理论讲授,分期邀请业界专家进行讲座,学生进行实体企业调研并对讲座以及调研撰写报告进行演讲答辩,贯穿整个学期的经典原著的阅读撰写小型论文,期末成绩由期末理论考试、演讲答辩成绩以及小型论文的撰写三个考核部分组成,且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在一门专业课的学习中,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学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提高表达能力并可进行基础性的科研等三重架构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1倡导“请进来“模式的第一维度培养学生的业界意识

《社会保障》这一学科的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交互性决定了该学科需打破常规联系业界具体情境进行教学,笔者在进行改革的一个学期以内,共邀请了三位在业界工作多年的人士进入课堂进行讲授,分别来自于政府部门、外资企业和国内私营企业,通过对学生进行社会保障的核心架构的讲解,让学生从教材的理论知识中脱离出来生动的现实情景感受,对书中的重点和难点有了一个清晰的把握,并请这些社会保障的专业人士让学生了解社会保障中的详细业务在现实生活中和和形而上的教材内容的异同进行比较学习,可以缩短学生由校内和校外的心理距离,提前培养一种业界意识。

2.2要求以经典原著的阅读的第二维度挖掘学生的学术潜力

在学生掌握社会保障基本的学科知识的同时,笔者意识到,传统的本科教学在实际中都在抱怨学生学术功底的薄弱和不规范,因此,笔者在改革之初,就推荐学生以国内社会保障学科的经典《贝弗里奇报告》作为原著蓝本,要求学生在一学期内阅读完毕,并以“从《贝弗里奇报告》中的解读出对某某国家未来社会保障发展的启示”为论题进行学期论文的写作,分月度对学生的论文写作进行进度督查与指导。在论文写作中格外重视学生论文的格式规范、框架的科学以及学术诚信度。笔者认为,在人文社科的学术精神培养的角度来看,从经典原著的阅读并进行论文写作来挖掘学生的学术潜力是最简洁且有效的途径之一。

2.3推崇学生分组团队演讲的第三维度锻造学生的表达能力

笔者因为从前的教学经验总结得知,囿于大学生课程设置的局限和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等机制问题导致较多的大学生缺乏基本的表达能力,因此笔者在该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将参加改革的受众学生分为十个小组,将社会保障的教材核心知识以教材的体例分为十个版块,每个小组指定一个组长,对小组成员进行职能分配,并以结果导向为思想对小组学生提出任务,每周一组学生以演讲阐述的形式进行授课,笔者在学生四十五分钟授课结束后予以提问答辩并对该组学生进行点评,这在改革中让学生不知不觉中训练自己面对公众讲话和表达的思维和能力。

3.《社会保障》三维一体的教学改革的效果

3.1传统教学模式的颠覆

此次改革让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课程《社会保障》的教学模式有创新性的改变。一改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拥有主动学习的内驱力,在让学生熟练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前提下,提高沟通表达的能力,并能够有基础性的科研水平,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的。

3.2创新教学模式的标杆

本次改革通过试点在《社会保障》学科进行应用型的研究,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板结思维,通过一门学科将学生的理论知识、与业界的实体企业的双向互动以及对于前沿原著的论文撰写达到经济管理类课程通识教育模式的初步构建,成为经济管理类课程的通用模式,为人文社科的其他领域的课程起到借鉴和指引作用。

4.《社会保障》三维一体的教学改革的结论和展望

本次改革通过对于业界、学术、表达“三维一体教学模式“的探讨,以《社会保障》学科为个案研究对象,对于与当代大学生息息相关的三重维度在经济管理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中可以起到全面的资源整合和优化,本次改革以学生期末三重维度的综合检测为考量载体,可对于学生常规的单向度的以纯理论考试分数为高低作为学习目标有质性的革新,且可有效提高学生积极性和教学质量,本次改革的探索性的尝试也可作为后面当代大学教学模式全面改革科研的一个新起点。

5.余论

本次教学改革作为一次探索性的创新尝试,基本完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提升效果。但是经济管理作为发展迅猛的学科大类,此次改革的成功并不能保证所能维持良好教学效果的持久度,因此教学的基本理念依然是一个动态变化的长期过程。笔者也会根据学科和业界在未来的不断发展和变迁,继续动态的追踪学生对于《社会保障》这门学科的学习效果,并结合企业及社会对于学生综合素质不断变化,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和优化现有的教学模式,从而让学生的素质提高与良性成长与社会要求可以一致接轨,为培养更加优秀的大学生探索和尝试。

参考文献

[1]欧阳桃花.试论工商管理学科的案例研究方法[J].南开管理评论,2004.(04)

[2]冷淑君.关于项目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J].江西教育科研,2007.(07)

[3]周伟国.高校考试改革:致力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J].高等农业教育,2003.(3)

作者简介

林竹,男,职称:助教,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银杏酒店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

邹坤,男,职称:助教,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银杏酒店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

篇7

关键词:中外高校;机械工程;毕业设计;比较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8-0045-02

一、我国高校机械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存在问题:导师对本科毕业设计题目进行预先指定,给出具体实施步骤和解决方案,学生被动接受并完成,许多问题分别存在于选题、开题、设计或研究、论文撰写、答辩、评价等环节中,表现在:无论是以软件设计为主的计算机编程类题目,还是以工艺设计或以结构设计为主的工程设计类题目,综合性不够。选题环节中导师的课题题目大而空洞,毕业设计内容和要求不明确。

作者对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专业2004级(2008年毕业)、2005级(2009年毕业)、2006级(2010年毕业)、2007级(2011年毕业)、2008级(2012年毕业)、2009级(2013年毕业)毕业设计的选题类型及来源进行统计分析,80%以上为自拟课题,务虚化严重。

设计类课题所占比例不足4成(2008年及2011年除外),有理科化的倾向。设计类选题(包括机电专业硬件设计、机械结构设计或工艺设计)较论文类(包括以软件应用和程序编写为主)题目比重所占比例过小。学生识别能力下降。

国内其他大学也有类似的情况:一人一题虽然可体现学生的工作能力和态度,但不利于培养合作精神,不利于设计成果的实物化和产品化;毕业设计任务书代替开题报告,设计环节学生得不到及时指导;低水平,重复多,创新能力不足;设计任务不明确,进度不合理;外文资料与设计内容相关性不强,综述缺少整体感,文献数量不够;毕业答辩环节中提问简单,学生回答随意,成绩评价不够客观;很少做出物理样机或经过实验验证,不能反映学生的水平;毕业设计成绩对就业和升学没有太大影响,也是导致设计质量下要原因之一。

大学考核或排名主要依据的是科研而非教学水平,导致对教学不够重视!高校扩招,教学和科研资源紧张,现有经费难以做出一定水平的研究。毕业设计是让学生运用所学动手解决问题的良好契机,不良学术风气造成粗制滥造现象严重!就业不容乐观,设计与工作几乎毫无关系,重视度不够。毕业设计质量与指导教师有直接关系,选题深度广度不够。扩招后,师生比例呈放羊状态。

二、国外高校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过程与要求

1.美国高校:许多研究型大学一般在大四开设顶峰(又译尖峰)体验课程,通过研究难度项目,把本科教育零碎知识整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获得“顶峰体验”。

美国工程顶峰体验课程的采用,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新技能。教学模式为:接受(Receive)―联系(Relate)―反思(Reflect)―提炼(Refine)―建构(Reconstruct)。打通技能和知识间的壁垒,可使学生发现技能与技能、知识与知识、知识与技能之间的有机关系;反思过去改进不足;把学习经验融会到知识和技能体系中。

(1)师资保障:ASEE2005年调查结果显示,2005年所有工程类高校教师均参与了顶峰课程及项目。教师主要担当指导(57%)、咨询(34%)和评价(16%)等三种角色。

(2)经费保障:经费是保证课程质量的重要保障。成本在1000美元以上项目:硬件成本55%,物资成本63%,旅行成本26%,软件成本36%,其他成本26%。

(3)项目保障:项目数量关乎质量。2005年,每个项目团队有10个以上的项目的占4%,有7~9个项目占3%,有4~6个项目占10%,有1~3个项目占12%,有1个项目占71%。每门工程顶峰设计课程有16个项目的占12%,有11~15个项目的占11%,有6~10个项目的占23%,有2~5个项目的,所占比例是38%,有1个项目,所占比例是17%。

(4)设计流程保障:综合考虑需求拟定科目,工程课程的主题定位为:首先要易于整合以往学生的学习知识和经验,其次要易于学生在实际的工作中使用所学技能和知识。

专家经过评估后,编写大纲,即课程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时间、考核方案等。

2.英国高校:有些专业要求写毕业论文,有选修有必修,较多部分是以课题为主。以英国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简称IC)为例,机械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过程可分为:(1)及接受毕业设计任务书;(2)依据毕业设计任务书的内容及要求进行考察、调研、查阅资料,并制定毕业设计任务进程表,进行总体方案设计;(3)详细设计;(4)样机制造及装配;(5)样机性能测试、实验和综合分析;(6)撰写总结报告;(7)考核答辩。英国IC机械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过程时间为15周。

IC的毕业设计不是一人一题,而是四人组成团队,题目一样,但参数不同,成员共同完成。之后,将实验与理论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成绩评定由实验测得实际效率决定,最后评定出最佳设计和最佳工艺奖。

由IC的毕业设计,可看出英国高校毕业设计的特点:选题综合性强,熟练运用AUTOCAD、SOILDWORKS、FLUENT、ANSYS等各种CAD/CAE软件包;3~5人组成小组,进行设计,培养加强团队合作精神;成绩评定基本基于对学生毕业设计成果的实际功效做出;对深造或就业影响重大,因此学生们一开始就投入最大的热情和努力。

3.德国高校:德国工程应用型大学除必要外,不开纯理论课程。学生毕业设计课题需自己到企业寻找。政府制定法规、优惠政策和提供经费。

(1)德国大学本科机械专业教育阶段:德国本科生教育第一阶段为两年,学习各系共同基础课程,进行选拔和淘汰。第二学习阶段也是两年,学生选择专业方向,完成选修课、必修课和任选课程的学习任务,还需要完成学校规定的课程设计、专题报告、实验、实习和毕业论文。第五学年,花3~6月时间写毕业论文。

(2)毕业设计选题:大公司在本单位的报纸杂志上或网站课题信息,学生提出选题申请,企业对学生选择录取与否。小公司直接与学校联系。

(3)毕业设计管理方式:如果申请毕业设计题目的学生被公司选中,公司会安排工程师来指导毕业设计,包括给出具体的课题名称、任务内容及要求、课题时间进度、预期结果等。学生在公司做毕业设计课题一段时间(如2~3个月)后回到学校,导师进行审查。一旦导师和学生均认为能够完成,该课题就可作为学生正式毕业论文课题。

(4)毕业设计基本要求:包括100页左右的文字材料、需要的图表及说明论文格式。论文以应用为本进行质量控制。课题未完成,但学生以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一样可获得通过。

(5)毕业设计成绩考核及评定:毕业论文与专业考试用五分制进行评定。毕业总分是由论文分数加上专业考试分数得出平均分数。考核评定毕业论文原则上一般由两位考官完成,一位(教师或毕业设计单位工程师)由考试委员会主席委派,另一位是毕业论文题目的指定者。如果两位考官在评定考核中有意见分歧时,则采用地方性考试的评分规则。成绩由学校教师给出,毕业设计单位不参与成绩评定。

4.法国高校:对应的课程设计:从题目到项目开展及检查,都与企业联系密切,等同于我国本科阶段的“毕业设计”课程,但在形式与方法上有差距。

法国课程设计的特点:(1)法国的课程设计学分较多,为本科总学分的1/16,我国高校毕业设计平均占总学分的1/20;法国工程师学校与我国的工科院校毕业设计的时间都是16周,一个学期,但法国工程师课程设计每天2学时,一周5天,共16周,总计160学时,而我国毕业设计总学时数是640,毕业设计要求学生每周5天,每天必须保证8学时,总共16周,法国学生只需要每天2学时。(2)法国工程师院校工程师阶段的第二年,即四年级的课程设计题目通常以公司题目为主,经过主题演讲阶段、题目选择阶段、演讲阶段。(3)组织形式:以团队形式完成。为保证科学及结果上的正确性,每一个“项目设计”小组均配备相关专业教师。(4)指导方式及要求:主要集中在实验、选材及答辩等方面。教师提供参考资料供学生查阅,提供方法和思路供学生开展实验、表述过程及结果,定期报告,经过反复分析和实验获得结论,准备答辩。教师给予指导。(5)考核方式:在学期末,课题进行最后答辩,以此作为企业工程师第一年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答辩考核既有企业教师,也有本学院教师。

法国课程设计的优缺点:强调团队协作,课程设计及答辩各个环节均以团队――组的形式进行。“项目设计”学时占学年全部课程的20%,学生每周有专门时间参观公司、做项目。“项目设计”是考核学生的重要指标,占到3~6个学分。

三、对我国机械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启示

淡化专业方向,加强通才教育。选题综合性强,不局限某一方面训练,选题采用校企联合形式。3~5人以组为单位进行毕业设计,培养加强合作精神、设计成果的实物化和产品化。研究经费筹备由学校、企业及教师共同分担。毕业设计考核成果多样化,图纸、毕业论文、报告、实物及程序或视频等多种形式成果,只要能反映创新成果,就可达到目的。毕业设计大四上学期或大三下学期开始,主要是基础知识及研究(设计)工具熟悉、对设计项目进行理论知识及文献准备。

参考文献:

[1]夏伯乾,冯静,郭红.中外高校机械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比较与思考[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4(6):64-67.

[2]王乐梅,张巍,唐宏哲.中法高等工程教育体系中的毕业设计比较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4):132-135.

篇8

关键词:人防工程,研究探索,健康快速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编制与实施,人防工程实现了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但是,由于人防工程产权归属的不明确,阻碍了人防工程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平战结合利用,既无法有效实现企业(开发商)的融资发展也制约了国家的(人防主管部门等)融资建设。因此,研究和探索人防工程产权制度的改革,对于推动人防事业全面、健康、快速发展,具有十分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人防工程是一种有防护要求的特殊地下建筑,其常用的方式有以下几种:按抗力等级划分,工程可直接称为某级人防工程;按战时用途划分,可分为指挥通讯、人员掩蔽、医疗救护、配套工程、专业队工程;从工程构筑方式,又分为掘开式工程和坑地道式工程两大类。

掘开式人防工程根据工程上部地面是否有地面建筑,又分为单建式人防工程和附建式人防工程。坑地道人防工程从施工方法上讲是采用暗挖(掘进爆破)施工的人防工程。

人防工程的所有权应当根据单建式人防工程和附建式人防工程而分别认定。

单建式人防工程是为保障战时人员与物资掩蔽、医疗救护、人防指挥等单独修建的地下防护建筑。它的投资者比较明确,而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其投资主体是国家或地方政府。所以,它的所有权主体是国家或地方政府。在此,我们着重探讨一下附建式人防工程产权的归属问题。免费论文。免费论文。

附建式人防工程的所有权比较难以认定。我国人防法要求城市新建民用建筑,必须修建人防工程,同时,减免人防工程的易地建设费 WriteZhu('6');。在<<人民防空法>>第五条中规定.“国家鼓励、支持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个人,通过多种途径,投资进行人民防空工程建设;人民防空工程平时由投资者使用管理,收益归投资者所有”。依据这条简单的定义,可以归纳为“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 但是,现行人防法律法规并没有明确附建式人防工程的所有权,以致于理论和实际上对其认识分歧较大。论文参考。概括而言,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是国家所有说。此种观点认为,附建式人防工程属于国家所有。论文参考。因为附建式人防工程是免交土地出让费及大部分相关税费建成的。开发商不能将人防工程出售给业主。并且根据国家政策,减让了开发商在人防工程面积上的土地出让金和有关税费,可以看成是国家间接投资。

二是开发商所有说。此种观点认为,在房屋买卖合同中,附建式人防工程属于“附属公共配套设施”,没有进行公共面积分摊。建设部《商品房销售面积计算及公用建筑面积分摊规则》第九条明确规定,“作为人防工程的地下室也不计入公用建筑面积。”因此,工程建造者的开发商就应当享有所有权。在我省,也有不少小区的开发商将附建式人防工程出租,作为其拥有所有权的抗辩理由。

需要重视的是,由于人防工程目前的所有权还不甚明晰、使用权责关系和程序不清、派生权利界定模糊,使得人防工程在进一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最大效用上面临障碍,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投资多元化的进行,难以满足人防工程长期建设和重点建设的需要,降低了人防工程的防空效能,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因此,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人防工程产权制度,构建适应市场经济的人防工程产权管理制度体系,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甚至我省人防发展的工作重点。

1、完善法规、依法管理。在人防建设和城市建设相结合的今天,制定完善的人防工程管理法规,明确人防工程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是当务之急,在政策上要紧密衔接,以法律的力量支持人防主管部门的管理,以规范诸方面的行为。免费论文。

2、建立产权登记制度。产权登记是落实人防工程产权管理的根本措施。根据《人民防空国有资产管理规定》的有关规定,人防主管部门应当充分运用国家所赋予的权力,认真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克服“产权登记可有可无”的模糊观念,提高对产权登记工作的领导,把产权登记工作作为人防国有资产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二是确立机构和精干人员负责落实产权登记工作。对人防工程逐项登记,完善手续,建立档案。同时,产权登记要与明确产权相结合,与产权变更、转让、审批工作相结合,充分发挥产权登记的基础数据、资料的作用。

3、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推动人防工程资产的合理优化配置,充分发挥其战备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正确处理国家所有权和企业经营权的关系,既要适当分离,又要紧密结合,实现“人防国有资产在适当范围内有进有退”。

4、进一步明确人防工程的产权归属。论文参考。按照国家及军队“明确人防工程产权、保障国防资产,鼓励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促进社会投资建设和开发利用”的指示精神,应明确规定保障防空效能的人防工程属于国家所有,平时使用为主、兼具防空效能的地下建筑归投资人所有,以防止产权上的不明和纠纷。

总之,人防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是势在必行,我们应当统一思想,顺应潮流,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顺利实现人防工程新旧管理模式的转换。我们相信,只要人防工程产权明晰,在不久的将来,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人防各项事业的发展,必将实现新的突破。

篇9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047-02

近年来,研究生教育在规模和质量上都有了大规模提升。自2009年起,教育部决定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来源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虽然和在职工程硕士一样,都授予了工程硕士学位,都强调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但是全日制专业型研究生是脱产攻读,具有毕业证和学位证双证,而不是单证。其生源来源于不具备大量现场工程经验的应届本科生。全日制专业型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的区别在于:前者强调工程能力培养,要求具有一年以上的企业现场实习经历,其毕业要求可以是技术方案、调查报告等形式;而后者是以理论研究为培养目标,其毕业要求必须提交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毕业论文。

一、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1.n程教学与学术型研究生相同,教学方法单一。大多数高校的全日制专业型学位研究生的课程教学体系来源于传统的学术型研究生[1],总学分基本一致,大多数课程名称相同,课程内容相同,授课教师相同,教学方式相同。因此,培养出来的专业型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知识体系基本一致,没有达到国家要求的工程应用能力。同时,由于大多数学校的专业型研究生修业年限为两年,远少于学术型研究生的三年。专业型研究生在研一阶段主要学习各门理论课程,没有太多时间进行工程训练和实习,更没有机会离开学校专门在企业实习。研二第一学期的大多时间花在找工作上,由于没有实习经历,同时专业型研究生整体水平低于学术型研究生,其找工作花费的时间远远大于学术型研究生。现在的大多高校仍然采用毕业论文的形式,因此,大二上学期还要完成学位论文的大多数内容。

2.实践教学环节监控跟不上,实践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专业实习是专业型研究生工程能力培养的一个关键环节。由于专业型研究生在校时间较短,课程学习任务较重,需要找工作和完成毕业论文,因此很难真正在企业完成一年的专业实习,专业实习质量不能得到保证。虽然学校要求学生必须参加一年以上的实习,且要求提交实习报告,并进行相关评审和答辩,但是如何监督实习过程、考察实习效果仍然是个难点。

3.导师队伍需要加强。我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的是“三段式”培养模式,采用的是校内外双导师制,校内导师主要对学生的课程学习、学术进行指导,校外导师对学生的实习实践进行指导,研究生学习分为三个阶段:课程学习阶段、实践训练阶段以及学位论文或报告阶段。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之前,首先会在校内导师的指导下制订课程学习计划,然后进入实践训练阶段,在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实习,接受校外导师的相关实践指导。但是由于校外导师的责任心、知识水平、培养方式方法的不同,研究生的实践实习效果也截然不同,而校内导师由于无法对实践过程进行监控,对学生的实践报告只能随便打分做出评估。

4.评估标准和评估体系不完善。现有研究生评估标准和评估体系来源于学术型研究生,主要评价研究生学术能力而不是工程能力,毕业论文看中的是理论水平而不是工程复杂性,评价方式是论文评审,而不是培养过程评审,这样的评价体系很难适应专业型研究生,从国家到学校普遍缺少特定于专业型研究生的评价体系,这样,各培养单位只能采用原有的学术型研究生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因此,制定统一的专业型研究生评估标准和评估体系已成为专业型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个重大障碍。

二、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1.优化培养方案,加强课程内容教学。培养方案要体现其专业性,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上突出实践性。在课程教学方面,以核心课程为主题,改革其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式教学[2]。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理论性与实践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课堂教学方式要逐步过渡到以学生讨论为主要形式的模式,重视工程问题分析、工程方案研究、工程能力培养。完善教材和案例分析,鼓励导师和相关企业人员编写适合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材。

2.增强实践环节监控力度,加强实践基地建设。专业学位研究生要求具有现场工程问题的解决能力,能够将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工程问题解决之中。(1)培养单位应该制定管理制度和规定,增强学生专业实践环节的规范性,与企业导师加强业务合作和交流,强化企业导师教学能力培养,严格专业实习的日常管理、过程考核和成果验收,强化实习考核和成绩评定,把学生实践的日常表现,校内外导师评价,学校、企业管理部门日常考核评价,等等作为评分依据,激发学生参加专业实习的积极性[3]。(2)加强学生实践过程和成果考核,包括规定学生的实践时间、内容,根据实践内容书写实践工作日志、实践总结、专业实践考核登记表等。要对实践单位进行严格的筛选,在本行业重点企业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和人才供需合作关系[4]。

3.加强导师队伍建设。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指导能力的企业技术主管和高级技术人员担任校外导师。校内外联合在学校和企业设立校企实践基地,共同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5]。(1)加强对校内导师培训,特别是对一些新导师实行岗前培训,引导学术型指导教师转型,以弥补全日制专业学位指导教师的不足。(2)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联系,选派一些学术型研究生指导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或者开展研究活动,提高校内导师的实践指导能力。(3)建立具有丰富经验的高层次人员兼职导师队伍,加强与企业开展横向课题研究,聘请大型企业、高新技术中的管理专家、技术专家或骨干作为校外导师。(4)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加大经费投入,制定激励政策,充分调动校外导师的积极性,加强校内外导师的联系与合作。

4.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研究生质量评价包括培养单位的培养质量评价、学位论文的评价及评优、毕业生的就业及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等。培养单位的质量评价主要包括:学术队伍、科学研究、教学与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研究生的学习条件、文化、体育、生活条件等。学术队伍指的是研究生师资队伍建设,应包括学术队伍的知识结构、专业技术职务结构等。教学与人才培养方面应该制订和实施科学合理、切实可行、体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实施具有较强前沿性、基础性和应用性的课程教学计划和课程建设计划。研究生的学习条件评价主要包括具有研究生培养需要的研究生工作室和较好条件的专业实验室、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等。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能力要求着重于工程能力考核,论文的具体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以是专题研究、调查报告或者编写高质量的案例分析,进行论文评审和评价,可以促进专业型研究生质量的提升。就业及用人单位反馈,只有以社会需求和用人单位为导向,不断改进和完善管理措施和手段,才能不断提升培养质量[6]。

参考文献:

[1]于东红,杜希民,周燕来.从自我迷失到本性回归――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9,(12):49-51.

[2]熊玲,李忠.全日制专业学位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学位与研究,2010,(8):4-8.

[3]刘翔.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研究[D].湘潭大学硕士论文,2013.

[4]胡莹,杨雪.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与质量评价的思考[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2):66-70.

篇10

【关键词】机械制造可靠性 指标

一、机械制造工艺可靠性的定义

机械制造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包括加工设备、夹具、刀具、检测设备、加工对象及工艺操作控制人员等。论文将机械制造过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对产品可靠性的保障能力,因此无论是研究对象还是分析内容都具有其特殊性,不同于普通产品,因而相关的可靠性概念不能简单地采用通常的系统可靠性定义,而需要根据对其规定的功能来加以定义。论文参考可靠性的通用定义,结合机械制造过程的特点,将机械制造的工艺可靠性定义为:机械制造过程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保证加工出来的产品具有规定的可靠性水平的能力。

这里,机械制造过程就是产品的机械加工阶段,包括了产品的工艺设计与实现。规定的条件是指机械制造过程在规定的时间内所处的预先规定的全部外部条件,包括人员、设备、材料、工艺、测量、生产环境等条件。人员条件是对与制造过程相关的所有人员的要求,主要包括工艺设计人员、操作员、检验员等应具备的条件。设备条件是指对实现制造任务所需的所有设备的要求,主要包括对完成生产任务所需的生产、工具等所必需达到的要求。材料条件是指对构成产品(工件)实体的主要材料和在制造中起辅助作用而不构成产品实体的辅助材料所需要具备的条件。工艺条件是指完成制造任务所采用的技术方法及相关工艺文件的要求,包括对工艺技术、工艺方案、工艺流程、工艺规程、工艺细则、工艺标准、操作方法和工艺参数等具体的要求。测量条件是指对原材料检测、生产过程控制、产品质量检验、环保监测等过程所需具备条件的要求。生产环境条件是指生产(包括设计、加工、处理、装配、检测、计量、调整、试验等)的空间或厂房的大小、高低、通风、照明、温度、湿度、振动、噪声、洁净度、电磁辐射、静电、动力供应以及现场生产管理等环境条件要求。

二、工艺可靠性的基本特征

(一)系统相关特性

产品可靠性是一项系统工程。产品的设计可靠性、工艺可靠性和使用可靠性都是该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三者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各自具有自身的特性和内在规律,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根据系统工程的理论,“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又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机械制造过程的特点使工艺可靠性分析面临复杂的背景,涉及对象多,需要通过系统工程的方法,有机集成各要素,优化组合,统一协调,实现保障产品可靠性的最终目标。

(二)综合特性

机械制造过程的工艺可靠性是产品设计可靠性的延伸,是产品可靠性的重要保证,工艺可靠性应与产品开发过程的其他要求(如产品的功能、性能指标、质量、可制造性、维修性、生产成本、生产周期和环境性等)全面考虑、综合权衡、统一协调。工艺可靠性工作应与其它工作有效结合起来,充分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以避免矛盾、减少重复、防止反复、提高效率、节约经费。

工艺可靠性涉及到多门学科,包括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是一项理论联系实践的

应用技术,需要各种专业人员,特别是工艺人员和可靠性技术人员的密切合作。

(三)全过程特性

工艺可靠性工作贯穿于工艺设计、生产准备、制造、调试、运输、储存、使用、维护、修理等产品加工的全部过程,因此必须全面考虑。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工艺可靠性工作。每个阶段都可能产生故障(工艺故障),如不及时纠正,所带来的危害(损失)将随过程的进展而呈指数级增加。发现得愈晚,纠正的费用愈高,所以必须及早发现,及时纠正。

三、机械制造工艺可靠性的评定指标

机械制造的工艺可靠性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对一个具体的加工过程,需要全面客观地评价其工艺可靠性水平,这就要求在理解机械制造过程功能的基础上,确定评价制造过程保障产品可靠性能力的定量指标。由于产品可靠性的保障涉及多方面因素,因此不可能用单个的指标来评定机械制造的工艺可靠性,只有通过一系列的评定指标才能全面的刻画其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这一系列的评定指标构成了机械制造的工艺可靠性的指标体系。

(一)工艺可靠性指标体系的选择标准

论文在郭波等工作的基础上,将机械制造的工艺可靠性的评定指标体系的选择标准归纳为:完备性:指标体系应能够全面地描述机械制造的工艺可靠性要求的各个方面;适用性:指标体系应能够与机械制造过程的运行机制相适应,即与制造过程功能失效的各种模式相对应;过程保障产品可靠性的效果;可达性:指标应对机械制造过程完成其规定的功能起指导作用,只有制定出制造过程能够达到的功能要求,才能够对制造过程的能力提出合理的定量要求;可组合性:指标体系应能够适用于大多数制造过程,并根据具体的制造过程选取其中部分指标评价其工艺可靠性水平。

(二)工艺可靠性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