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12:42: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才培育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动漫专业,河南中低级动漫人才的缺口逐步得到了填补,中高级动漫人才的数量也将逐步增多。目前,河南已成立了不少开展动漫培训的机构,比较知名的有河南天乐动漫教育、索易动画培训、鬼谷门CG教育、河南角色人动漫培训学校等。另外,完美动力动画、水晶石教育、清美动漫、汇众教育等国内知名动漫培训机构,近年来也纷纷在河南开展动漫培训。这些培训机构中,有的还具有自己的实训基地,例如,由河南天乐动画影视发展有限公司出资成立的河南天乐动画学校,与深圳花季雨季杂志社共同出资成立了河南首家高端动漫人才实训基地。这些培训机构培养的实用动漫人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河南动漫人才不足的问题。河南省内的动漫企业大多是最近几年创立的,由于河南本土的动漫人才不足,因此这些企业十分注意从省外招聘人才。例如,天乐动画公司2007年初从深圳整批引进了53名动画专业高级技术人才作为公司的骨干力量;河南麦草动漫公司导演唐祖琛组建了一支10人的核心团队,清一色全是湖南人。
通过对河南省内多家动漫、游戏企业的调研分析,我们发现动漫人才队伍的结构性矛盾突出。河南省动漫从业人员中,具有本专科学历的约占62%,具有高中或中专学历的约占36%,而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很少,这说明动漫企业十分注重人才的实际能力,更说明河南动漫企业高层次人才严重短缺。由于河南动漫产业起步较晚,很多动漫企业都是2008年以后成立的,因此普遍缺乏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有3年以上从业经验的人员仅占32%)。从动漫产业链角度看,河南动漫人才结构存在“中间大,两头小”的问题,从业人员大多集中在中后期制作环节,前期项目策划和后期衍生产品开发营销环节的人员缺口非常大。总体上看,目前河南动漫行业最需要的是以下3类人才:一是商业模式的研究、实践运营性人才;二是剧情编写人员,即优秀的动漫剧作家;三是优秀的动漫导演。因此,在动漫人才的培养上,我们既要注重专业型人才培养,也要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既要注重技术型人才培养,也要注重管理型人才培养;既要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也要注重师资型人才培养;既要重视基础理论教学,更要重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通过对河南省各高校动漫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我们发现,毕业后从事动漫工作的只占30%左右,相当一部分学生走出校门后不愿在企业就业,他们更愿意到收入相对稳定的行政、事业等单位工作,还有一部分学生毕业后选择了自主创业。另外,河南地处中原,不属于经济发达地区,受这一因素影响,本地动漫企业的薪酬普遍不高,再加上动漫产业从业人员一般比较年轻,还没有成家,跳槽的成本很低,因此动漫人才纷纷流向北京、上海、杭州等发达地区。
动漫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有一个高水平的人才团队。河南动漫人才队伍无论是从质还是从量上来说,都满足不了产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探索出科学的人才培养和人才吸引战略。
1健全动漫人才培养机制
第一,应建立综合性的动画学院。动漫行业是一个涉及科技、艺术、文学、出版、传媒、营销和管理的产业,一个动漫作品的成功需要各方面人才的通力合作。然而,河南几乎还没有高校开设动漫营销、动漫文学、动漫管理等专业,而营销、文学、管理等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又不太了解动漫产业的规律,进入动漫行业后会有较长的适应期。为了更好地培养动漫专业人才,可以尝试走专业化的办学道路,即由政府出面并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集中省内优质动漫教育资源建立综合性的动漫学院,专门培养动漫产业所需的各种高级人才,并对全省的在岗动漫人才进行系统培训。
第二,应重视动漫人才的特色培养。现在河南的动漫教育机构越来越多,招生人数也越来越多,但是人才培养重复化、同质化现象严重,真正培养出来的实用型人才不多。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政府等职能部门应统筹规划,充分发挥企业、高等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建立由动漫企业、高等院校和行业协会等共同参与的培养与培训机制,实现动漫人才的特色培养。开设动漫专业的省内高校,应根据自己的办学特点和优势培养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动漫人才,例如,郑州轻工业学院、河南大学等院校的艺术学院可以重点培养美术创作类动漫人才,河南科技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可以重点培养管理与营销类动漫人才,一些人文底蕴丰厚的院校可以重点培养创意类动漫人才,一些师范院校可以重点培养师资型动漫人才,一些中专和职业技术学院可以重点培养动漫制作需要的技术人才。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加强动漫企业与院校的“联姻”,从而为学生的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创造条件,使学校的人才培养更有针对性。
第三,动漫企业要高度重视人才团队的培育。河南的动漫企业规模小,成立时间短,大多还没有实现盈利,因此大多数企业急切希望用尽量少的成本换取最大的收益。这些企业很重视人才的引进,希望人才拿来就能用,但是不重视对员工的再培养和再教育,在动漫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这显然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因此,动漫企业要高度重视人才团队的培育,注重在实践中培养人才,在使用中培养人才,多为员工提供再学习的机会。
.2提高对动漫人才的吸引力度
第一,目前应适当降低动漫人才引进标准。目前,河南在动漫人才引进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例如:动漫人才已经被列入省人才引进目录,引进的动漫人才可享受有关优惠政策;郑州市对引进的国内非本市户籍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资格、高级技师技术等级、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及留学人员,在子女入托入学、医疗保险和住房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2]。但是,由于目前河南的动漫教育以本专科和短期培训为主,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如果不降低动漫人才引进标准,就会因户籍等问题影响动漫人才引进工作。因此,目前应适当地降低动漫人才引进门槛,尤其要放宽户籍准入政策,以增强对动漫人才的吸引力。
第二,要提升城市软实力,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高层次的动漫人才对生活品质和城市环境有着非常高的要求,要吸引动漫人才,就必须提升城市的软实力。具体讲,要通过建设公共租赁住房和人才公寓,并逐步减少经济适用房入住限制条件,为人才解决住房难问题;要通过制定高层次人才补充医疗保险政策和建立国际医疗保险境内结算机制,为人才解决看病难问题;要通过完善基础教育管理办法,为人才解决子女上学难问题;要优化文化环境,为人才创造更舒心的生活文化氛围。
3优化动漫人才管理机制
对于河南的动漫企业而言,不仅面临着如何吸引动漫人才的问题,还有怎样优化动漫人才管理机制以留住人才的问题。
第一,要创新人才激励政策。近年来,为促进动漫产业的发展,河南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例如,河南省曾提出科技拔尖人才专项资金要对动漫行业的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优秀企业家给予倾斜支持。但是,毕竟享受这些政策的人员有限,为了留住人才,动漫企业应实行具有激励性质的薪酬制,确立个人劳动、资本投入等与企业的经济效益相联系,年薪制、分红、折价、期权、股权等形式相结合的多元化分配方案。
篇2
我国海洋人才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国海洋人才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海洋人才队伍建设与国家海洋事业发展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①海洋高层次人才短缺。缺乏关键领域和前沿领域的海洋领军人才,尤其是国际海洋产业的带头人。②海洋人才结构性矛盾凸显。传统海洋产业人多,高新海洋产业人才短缺;同时,还存在着海洋人才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的问题。③海洋人才发展环境尚不完善。海洋人才培养经费投入不足,海洋人才重使用、轻培养、重管理、轻开发的现象存在。④海洋人才培养的政策机制尚不完善。如对于支持海洋一线地区、海洋艰苦专业、海洋基础学科的人才倾斜政策还不健全。以上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海洋人才队伍的总体发展。
我国海洋人才发展的对策
1加大青年人才培养力度
青年海洋人才是我国海洋人才队伍的生力军,是海洋事业发展的主要力量。根据人才成长规律,处于创新活跃期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一般年龄在35~45岁之间[8]。我国海洋人才队伍中,青年人员居多。因此,应该加强对我国青年海洋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构建有利于海洋青年人才发展的政策措施和社会环境,促使更多的青年海洋人才尽快成长,为海洋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好人才储备。要完善青年海洋人才的科研经费资助体系,向青年海洋人才实行政策倾斜。设立青年海洋人才资助行动计划,重点资助优秀青年海洋人才进行科学研究。加大对青年海洋人才的使用力度,不拘一格、大胆使用,努力为他们创造更多实践中成长的条件。启用具有发展潜力、富有创新精神的青年科研人员担当国家级、省部级等重大涉海科研项目负责人,增加海洋青年人才在重大海洋科研生产项目的比例。逐步消除项目申请、课题承担等课题管理中的论资排辈现象,放宽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申请国家海洋重大项目的申报条件,增加青年基金项目数量和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定期选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出国参加学术会议、研讨和学术访问,提高其业务能力。在青年海洋人才的聘用和评价中,鼓励评价标准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注重人员的创新能力和研究水平,淡化论文数量和职务职称等外在因素,改善青年海洋人才的成长空间和环境。
2加强高层次海洋人才的引进工作
综合分析我国海洋人才发展现状,掌握海洋事业发展对海洋人才的需求以及重点领域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制订实施海洋人才引进计划,增强海洋人才引进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大力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制定完善出入境和长期居住、税收、保险、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安置、课题申请、承担重大科技项目、科技研发条件、参与国家标准制定、参加院士评选和政府奖励等方面的特殊政策。建立统一的海外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和海外人才需求信息平台。健全运行机制,研究解决海外高层次海洋人才引进工作中政策性、机制性、服务性等问题。在创业扶持、成果转化、事业平台建设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激励引进人才干事创业,发挥人才作用。
3发挥重点工程的引领带动作用
应树立全局观念,着眼于解决海洋人才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以及海洋领域自身特点,制定实施海洋人才发展的重点工程,发挥重点工程的引领、带动和保障作用,促进海洋人才队伍建设。明确各项海洋人才重点工程项目的工作重点和目标,更好地体现海洋人才工作服务科学发展的战略定位。要以实施海洋重点工程为载体,做好海洋人才培养、评价、激励、流动、保障和引进等工作,引领海洋人才队伍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8]。
4强化公民海洋意识
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电影、报刊、网络、书籍等多种宣传媒介,在全民中广泛开展海洋教育,强化公民海洋意识,在全社会中形成关心海洋事业、重视海洋人才的舆论环境和良好氛围。构建全国性的“海洋科普教育基地”[9],开展海洋国土观念教育和海洋科普教育,定期举办大型的海洋科普宣传活动,实现海洋观教育和海洋知识普及教育的常态化和日常化[10]。
5加大资金投入
要做好海洋人才工作的资金投入工作,为海洋人才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扩大人才投入规模。坚持人才投资优先保证的战略方针,确保国家海洋教育、海洋科技支出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卫生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支出增长幅度,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供坚强的财力保障[8]。各级政府要建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构建人才投入与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发展资金协调使用机制,加大对科技创新、团队攻关、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资助力度,保障重大人才项目的实施。在重大建设和科研项目经费中,设立一定比例的经费,专门用于人才培养、培训以及出国交流。利用国家政策性银行贷款、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优先投资海洋人才开发项目。同时,健全以政府投入为导向、用人单位投入为主体、社会和个人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人才开发投入机制,拓宽投入渠道。
篇3
现有物业管理从业人员的状况是导致纠纷频出的直接因素现有物业管理人员缺乏对复杂问题的处理能力和化解纠纷的技巧,使企业处于被动局面。另外物业企业本身的管理水平也不高,尤其在财务管理、成本核算和管理、内部管理方面都有欠缺,使物业管理的效率无法让业主满意。物业管理业务所得到的低水平的收益回报率,使许多企业挣扎在求生存的状态,无法进行有成效的多种经营来“以业养业”,难以蓄积高水平的人才以顾及企业的业务创新、企业发展战略制定、企业竞争能力的培育等高层次问题。
高校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路
(一)开设物业专业的高等学校要尊重社会需求,加大力度对物业专业的投入,将其打造成特色专业,科学地进行专业定位、招生、教育培养。既有利于解决目前物业管理企业对应用复合型人力资源的需求,又解决了高校学生的就业问题,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
(二)提升物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学历层次对于现有物业管理专业的学校来说,以长春为例,有一家中等物业管理学校,从生源的素质就已经限制了自身的发展;其余多数均属于专科层次,办学历史也都不是很长;只有一家物业管理方向的本科院校,却隶属于房地产管理专业,物业管理的专业特色不突出。所以对于专科层次的学校,要努力提升学历层次,在招生的开端保证物业管理专业学生的素质是长远之计。对于新开设该专业的学校,则从起始阶段就应开设本科。
高校培养物业管理中高端人才的具体措施
(一)针对市场进行教学体制改革为了满足企业对物业管理“应用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高校物业管理专业的教职人员要编写适合实际的教学计划,一定不能闭门造车,或盲目照抄照搬。应在深入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广泛参考来自企业、毕业生、行业专家等多方面的意见。在构建整个教学体系的同时,能够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来进行全方位的教学。如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有效应用;大量采用启发式教学、情景模拟教学、案例讨论、角色互换、项目训练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改变以往传统教学“一言堂”的方式,变“以教师为主体”为“以学生为主体”,提升学生处理具体问题的协调与沟通能力。
篇4
赤峰市城市建设规划及建筑业人才需求现状
2003年4月20日,赤峰市新城区建设隆重奠基,新城区总规划面积148平方公里(最初是27平方公里,这是2012最新数据);2008年赤峰市桥北新城即红山区桥北组团改造、开发展开,桥北组团规划总面积27平方公里;松山区北城组团于2010年8月18日正式奠基,规划总面积11.3平方公里.赤峰市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功能日益完备,市政建设规划、设计、施工急需大批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笔者到赤峰市人才交流中心对土木工程专业做市场调研得知:近五年,随着我市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需求呈扩大趋势,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并且有逐年上升趋势,需求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用人单位平均每年为120家,需求人数平均为700余人.赤峰市政建设为土木工程专业带来千载难逢的市场机遇,在机遇面前,如何为赤峰建筑市场输送大批应用型人才?这对赤峰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提出了挑战.
赤峰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赤峰学院自2005年开办建筑工程、工程造价专科专业,2011年新增土木工程本科专业,土木工程专业所属建筑与机械工程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6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10人;博士1人,硕士9人,在读硕士1人.按照《赤峰学院2012年学分制改革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总体方案》,突出“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教育教学理念,坚持“厚基础、重应用”的办学理念,对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1定位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我院应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更新教育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本着“融入赤峰、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确定适合赤峰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我院土木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经过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宽广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能从事土木工程的设计、施工与管理工作,并具有初步的项目规划和研究开发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构建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基于模块学习和案例学习的课程体系
2012年4月7日,全国高等教育土木工程专业指导规范宣讲会在内蒙古科技大学举行,按照《高等学校土木工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要求,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即知识体系分为工具知识体系、人文社科知识体系、自然科学知识体系、专业知识体系四个方面,对于前三个知识体系土木工本专业指导委员会没有细化,土木工程专业专业知识体系由知识领域、核心知识单元和知识点三个层次组成.按照《高等学校土木工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及《赤峰学院2012年学分制改革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总体方案》要求,结合赤峰经济及建筑业发展要求,在进行广泛的社会与市场调研基础上,制定我院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充分利用学院各类教学资源,围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以及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目标,探索构建基于模块学习、项目学习、案例学习和问题学习的课程体系.土木工程专业专业知识体系由知识领域、核心知识单元和知识点三个层次组成,知识领域就是基于模块的学习、核心知识单元就是基于项目的学习,知识点就是基于案例和问题的学习.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由八个知识领域,即模块组成:(1)力学原理和方法;(2)专业技术相关基础;(3)工程项目经济与管理;(4)结构基本原理和方法;(5)施工基本原理和方法;(6)计算机应用知识领域;(7)专业方向必修课;(8)专业方向选修课;前六个模块的核心知识单元107个,即107个项目,知识点425个,即425个案例问题,前六个模块是建筑工程、岩土工程、地下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等专业方向共同的必备知识,第七个模块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在选好专业方向后必修的课程,最后一个模块是学生的选修课程.基于模块学习、项目学习、案例和问题学习的课程体系;即“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厚基础-以专业基础课为平台,包含在6大知识领域即6大模块中,主要包括21门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注重基础知识学习,涵盖“大土木“专业基础的核心知识.宽口径-以专业方向为口径,土木工程专业主要有建筑工程、岩土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地下工程等七个专业方向.根据赤峰经济发展及赤峰建筑市场需求,在与北方建筑设计院、赤峰市建筑科学研究所等单位行业专家论证及市场调研基础上,我院设定两个专业方向:建筑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宽口径即以专业方向为口径,包含在2大知识模块中,即专业方向必修课模块和选修课模块.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内容,要打破传统土建学科课程的构架,按照建筑业市场需求来重新组合课程,以实践活动为纽带,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建筑业追求绿色环保理念的今天,我们通过调研得知目前建筑业市场急需掌握有关保温技术、节能技术、电气自动化等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对于部分课程进行了调整,及时将相关课程纳入到课程体系,如建筑节能技术、建筑保温技术、抗震设防等.另外,对部分课程进行整合,如建筑制图中画法几何的教学内容单独列出、将建筑制图与计算机制图相结合,土力学与工程地质相结合,基础工程课程单独列出,这样调整既突出了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又保证了相关课程教学的衔接,同时避免了教学的重复.
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这要求教师是“双师型”教师,土木工程专业的实用性和技术性特征决定了其从业教师应该是以“双师型”教师为主体,加强土木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双师型师资的培养,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第一,要设立“双师型”教师培训专项资金,资金用于“双师型”教师学习进修、教学实践、社会生产实践.近两年内蒙古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做了很好的尝试,以建工系为例,学校鼓励并在资金上支持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职业资格考试等.第二,应制定培训规划,坚持派出与请进并重,加强与地方合作,鼓励教师与业界联系,派出教师挂职锻炼,培养“双师型”教师,以丰富教师实践知识,提升教学能力,更好地指导学生实践,实现培养目标.第三,采取聘用建筑行业专家作为我院兼职教授,如聘任赤峰地区建筑一线、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赤峰市中城建北方建筑设计研究院、赤峰市建筑设计院、赤峰市建筑科学研究所的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一级注册建筑师、建造师等7人担任我院客座教授、兼职教师,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
篇5
体育教师的成长过程,是自我的职业理想和对职业的归属感不断成熟的过程,这其中也伴随着教育教学的创新。而通过考察体育教师的成长规律,发现这种成熟伴随着日积月累的教育教学活动,是教育教学活动不断实践和创新的直接成果,这个过程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对于个人而言,由于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的狭隘认识,也制约着个人的成长,如学校举行教学研讨会、讲座或知名体育教师面授机宜的在职培训不考虑个人成长中的特性,甚至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完全为“被迫接收”而准备的。在中国,由于存在大量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需求,大部分体育专业院校,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中所开设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将培养目标着眼于中小学体育教师。同时,这样的课程集中反映体育教师的教育课程,忽略了对于体育教师本身的培养,导致了课程设置和体育教师实际价值的较大落差。在外国教育机构,任何参加教师培训的学生讲授的课程由教育学院和体育教育的共同科目来完成,从学院和体育教育专业共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这种模式的显着特点是相对淡化专业而强调对课程的重视。比如,申请教师资格证书,关键不是看什么样的专业选择,而是要看在教育学院教育课程体系中你是否达到要求。由于这种区别,目前我国的体育教育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表现出相关部门的合作不到位,专业之间几乎没有沟通的挑战。例如,我们的教育机构,大多数的体育教师培养包括专业课程大多成立了由各个部门自己代为传授的现象,特别是一些教育课程。
二、新课程改革下的体育教师雏形
新课程改革要求体育教师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进行角色换位,应进一步注重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和推动作用。教师因根据学生的现状,帮助建立、引导建立适合个体的体育学习目标,并和学生一起分析寻找实现目标的途径,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并与学生互动,准确掌握每位学生,指导学生的不同情况各个阶段的表现,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解决和对于教学计划的调整,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逐步发展学生自主收集、获得并加工知识的能力,增加学生分析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这样的目标要求教师从过去的“传道”,更多地转变观念和创新方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通过正确的引导,促进学生不断追求和实现新的目标。教育过程中“教”与“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环节,以往的教育过程更加重视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单向过程,对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思考实践不足。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实现“教”与“学”的转变,可以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学习的意识,对于构建开发智力和能力、培养学生积极个性和健全人格有着重要意义。体育教学在适应新课程改革标准的显著特点不再是教材,而是如何通过教育过程,进一步扩大学生发展的空间,从而提升知识和技能的育人效果。新课改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学习和教学方法的改变。要改变过去被动学习的状态,我们需要改变体育教师带领学生的特点,要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并继续产生,升华,发展和深化。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研究问题,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中国体育教育未来发展趋势
从职业或专业教师教育,专业方向的变化,将成为教师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一个专业的体育教育教师和传统教育的专业方向有很大的不同。从外部而言,体育教育需要其他专业、教育者进行协作才能够更好地发挥教育功能;从内部而言,课程结构应进一步体现专业特点,应实现体育课程结构数量和质量的飞跃,应包含教育知识、实践技能、体育教育和专业实践。综合来说,专业的体育教育需要对于更多资源的整合。从事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院校要进行战略重组,其中教育学院并到大学后独立存在,作为一个基础,保留自己的教学和研究以及培训功能;师专和师范大学合并;师范学院与当地教育学校合并;教育学院升级为师范学院;师范学院和综合性大学合并,进入发展的正常阶段。通过对体育教育专业培训的发展模式吸取教育,将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岗前培训机构再度整合,成立一个大体,两种功能,管理三位一体的模式,其中合并为大学既负责岗前培训,也为在职体育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建立培训和培养的双轨道方式。从体育学院和师范学院首先变化,发展传统体育教师培养模式的方向,并逐渐混合到大学体育教育课程的方向。经过职业培训必须依靠正规类师范院校或综合性大学,促进体育教育专业体系的职前职后一体化功能建立,促进体育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大学的体育教育专业应先和高中、中小学结合的方向转变,逐步建立以大学为基础的体育教师教育模式,让受教育者和学校都受益。
篇6
1.1体育产业人才知识面狭窄,体育产业市场封闭
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整合体育圈内外的资源,体育营销、体育经纪、体育赛事管理、体育与互联网科技融合等体育产业范围内的细分行业,对于人才的素质要求都是综合性的,既懂体育、又有其他领域专业背景的跨界人才是需求量最大的,但现在,这类人才也是国内市场最缺乏的,懂体育的人不具备其他领域的专业素养,其他领域的高水平人才又不懂体育的情况是目前国内的普遍现象。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中国体育产业市场的长期封闭,人才总是会自动流向最有活力、最开放的产业领域,但长期以来体育产业在中国却是最不市场化的一大产业。尽管国家层面已经给予体育产业从未有过的战略高度,但长期封闭的中国体育产业距离市场需要的程度还有很大差距。在身处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广东,体育产业的发展也领先国内其他地区一步。广东五人制足球协会作为国内第一家经民政部门批准成立的民间足球协会,其所创建的“粤超”联赛无论是社会影响力还是盈利能力,均证明了以市场经济主导的体育产业才能获得最大的生命力。但是,广东五人制足球协会会长刘孝五也指出广东五人制足球协会的成立对于广东省足球协会来说却是一大威胁,体育主管部门把控着体育产业的核心资源,比如裁判,因为任何一项赛事的举办都不能没有裁判,只需省足协的一个号令,可能就不会有裁判来‘粤超’联赛执法,当然省足协从来没有这么做过,但他们要想让我们‘死掉’,确实有很多办法。除了裁判之外,绝大多数的大型体育场馆以及中国最顶尖的高水平运动员等资源也基本掌握在体育部门手中,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审批权虽然被国家体育总局取消了,但举办体育赛事若没有体育部门的参与和配合,仅靠企业依然是寸步难行。“圈内的人走不出去,圈外的人进不来。”体育圈子如此封闭,可想而知跨界人才的流动几乎是一潭死水。此外,圈子里的人手头上牢牢把握着资源,却没有跳出体育圈子去做事的思维,体育主管部门这种延续了几十年的计划经济思维,目前还没有迅速改变的迹象,这也让中国的体育产业身处互联网时代却一直没有真正获得过互联网经济的红利,而很多其他产业都在互联网经济的推动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才自动流向中国体育产业的前提是体育产业的真正市场化,因此,我国体育产业人才培养要能够推动体育产业市场的社会化发展,使其与当前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相一致,从而更多的吸收可以全面发展的体育人才。
1.2高校体育教育实践与理论脱节
中国可能是全世界拥有体育类高校最多的国家,但尴尬的是,这么多体育类高校却还没有向社会输送足够的体育人才。国内大学毕业生,学的与用的脱节,国外大学毕业生,虽然体育产业的专业素养过硬,却又存在国外体育产业与国内体育产业差异巨大的问题,依然很难学以致用。从当前的高校体育教育来看,体育类高校或专业在体育产业人材培养上尚未应时代而变,培养体育教师、教练员依然是国内体育类高校或体育产业培养人才的主体,但在体育人才培养上,我国的体育教育认识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整个体育产业发展的宏观背景,及体育实践教育。
2.我国体育产业人才培养方案
2.1注重体育人才的全面发展,开放体育产业市场
体育产业管理领域和服务范围的宽泛性,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体育人才市场定位的全面性,也就是说在当前的体育教育中应当充分考虑到体育人才知识面的拓宽,并要求其能够具备较高的实践能力,改变体育产业市场长期封闭的状态,注重体育人才的全面发展,推动人才向体育产业的流动,强调相关学科的交叉,使形成的专业口径拓宽。因此,笔者认为,我国体育产业人才培养在专业体系的构造上要重点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进行宽口径专业教育;二是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注重体育人才理论知识的传授及体育能力与素质的双重培养。
2.2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高体育人才的实践能力
篇7
全世界光电子技术产业的市场规模己达1万亿美元,国外光电子产业主要集中在美国、西欧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近十年来,中国光电子技术产品市场的年增长率始终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随着信息光电子技术、激光加工、激光医疗、显示、照明等光电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形成市场可观、发展潜力巨大的光电子产业。2006年,《国家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中长期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未来5~15年15个领域发展的重点技术中就包括了光电子技术,声明要重点发展激光器、光电探测器、光传输和光传感设备、微光机电系统、半导体照明等产品。[6]2010年10月,国务院正式《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光电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新型显示器件、LED等在内的细分产业都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中明确提到。[7]可见,在光电产业相关技术和生产能力快速提高的情况下,对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将逐年增大。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处于高速发展时期。目前,在光通信、光电检测、光电照明、光学元件与系统、光伏产业、激光技术、光学设计、光学材料等方面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社会的发展和贡献不可估量。作为高校,除了科研、教学,还要服务于社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这些不仅体现在科学研究和教师兼职方面,也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上。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同光学、机械、电子、材料、计算机、自动控制等多学科的知识息息相关,但也不能面面俱到,所以十分有必要结合当地企业的发展,调整学科的发展、人才培养计划,为地方经济服务,加强科学研究,引领社会的发展。三峡大学地处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宜昌,经济活跃,交通方便。现在高铁开通后,宜昌到武汉的时间已经减少到2小时左右。随着国内光电照明、太阳能、光电显示产业如火如荼地发展。宜昌太阳能、光电照明等光电企业也有较大的发展,如中国南玻集团宜昌南玻硅材料有限公司(一期项目已累计投资20多亿元,专门从事高纯多晶硅材料、太阳能硅片及电池片生产的大型制造企业)等等一大批光电企业。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光伏产业、节能照明、LED、光学冷加工等方面。这些光电企业有着旺盛的人员需求,对本专业产业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1年出台的《宜昌市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至2015年)》明确提出,在节能环保领域的发展方向要围绕光电子产业核心技术开发,抢占背景光源行业技术创新制高点,加快液晶照明灯、LED背光源及照明产业化。围绕太阳能技术开发,加快太阳能热水系统产品系列开发及产业化。[8]由此可见,在地方政府的扶持下光电子相关产业会得到快速发展,这些都为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结合本地进行产业人才培养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根据三峡大学理学院发展的需要,结合产业的蓬勃发展,产业人才培养措施如下:
改革本科教学培养方案,加强专业基础理论学习,巩固专业思想教育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需要学生在系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在光电子技术、光通信及应用等方面具有较宽广的专业知识、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并成为在电光源、光学设计、光学材料、光纤通信等专业领域中的一个或两个方向具有特色的人才。毕业生能在光信息技术产业及其相关领域从事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研究、设计、集成及开发、制造、技术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要加强几何光学中的光学设计、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嵌入式系统、光电检测技术、机械原理和设计等课程的实践环节,同时要加强专业思想教育,了解社会发展的动态,密切了解光电信息的最新发展和应用,掌握一些主流软件的应用。另外,为了使培养方案切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我们广泛征求本地企业的意见,积极邀请了相关企业参与了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
加大力度开展实验教学,开足基本实验,充分利用专业实验,开展创新实践要加强实践的教学,更新教学设备和教学内容,加强电路设计和光学设计方面的实践教学,充实实验室设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完成相关实验。另外,创新实验室的设立为学生创新实践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平台。虽然这个方面的工作才刚开始,但是已经受到学生的积极评价。
拓展实习基地的实践教学,提升专业技能在目前联系的实习基地基础上,增强与当地光电企业联系,经常参观了解企业的发展和社会需求,同时能争取进入相关企业实习,锻炼培养专业能力。我们已经同宜昌劲森光电(主要从事液晶背景光源、CCFL液晶民用照明及LED民用照明开发、制造、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中船重工388厂(光学冷加工、光电系统)、匡通照明(LED封装)等相关的光电企业建立了实质的合作关系。陆续有学生进入上述企业实习,一些优秀的学生也相继进入这些企业工作。教师参与了劲森照明新型节能灯具的开发。与匡通照明组建了联合的工程试验中心,投入1000万元左右,很快试验设备就将到位。这些不仅仅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反过来又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也为本专业的学生实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实习基地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与生产企业进行有效地沟通,制订实习项目,并且跟踪学生对实习的反馈,建立有效的实习效果的评估体制,保证学生的生产实践能力得到实质的训练。学生实习基地的进一步拓展一直是迫切的需要,多方位多角度的实习训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深刻了解产业界对本专业的要求,反过来会激励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欲望。
人才培养与科研开发相结合人才培养能力与科研能力息息相关,科研不仅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增强学生对专业的信心。在横向科研项目上,尽可能让部分能力强的学生参与进来,直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证明,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及其有效的手段。比如学生的毕业论文有些涉及到大坝光纤传感、节能灯设计等实践性很强的课题。鼓励学生申请学校针对学生的创新基金项目,虽然经费不多,但是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有益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参与科研的热情。随着相关科研能力的快速提高,可以预见未来的几年内,伴随着学生进入实验室,至少有一部分本科生的科研能力也会得到极大的提高。#p#分页标题#e#
人才专职与兼职相结合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加大专业教师的培训力度。依托相关的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一方面要努力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本专业的教师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要轮流、定期到相关企业进行培训或者兼职工作一段时间,力争在3~5年内实现所有专业教师都有在相关企业工作的经历。另一方面,要聘任(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本专业专兼职教师,到学校指导教学、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甚至可以参与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这种指导可以是单独的,也可以是合作形式的。只要是有利于人才培养,有利于教学,这种合作的形式是灵活的。
篇8
论文摘要:以就业为导向构建高职德育模式,是建立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探索建立具有高职特色的德育新模式、提高高职德育实效的核心内容。文章从高职德育观念创新、理论创新、内容创新、机制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已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与指导思想。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除了因其专业技能不能适应企业的要求外,更为重要而往往被我们忽略的是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能适应企业的需要。因此,以就业为导向构建高职德育新模式,是建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探索建立具有高职特色的德育新模式,提高高职德育实效的核心内容。
1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德育创新模式
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德育创新模式主要包括高职院校德育的动力机制创新、启动机制创新、教育机制创新、渗透机制创新和德育制约机制创新。
德育的动力机制创新是指高职院校德育就其本质来说是一项育人的活动,这一特点和规律要求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者应具有较强的内在动力不断进行自我激励,用高尚的品德、宏伟的抱负鞭策自己。德育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如何做到二者的统一是需要认真探索和研究的,坚持物质激励和精神的统一,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原则。
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机制创新,要求在内容上将政治导向、理想信念、道德示范、法纪约束以及文化陶冶等有机结合起来,始终坚持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把德育引导工作贯穿到思想教育、课程教学、行政管理和校园文化活动之中。
高职院校德育渗透机制创新,即要求把德育渗透到每一项具体的工作中去。德育制约机制创新主要功能是通过反向控制和行为约束,增强学生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能力,规范学校德育管理行为。在新形势下,德育工作要强化法律、政策、管理等方面的制约功能,善于把正确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渗透在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中,使自律与他律、内在约束与外在约束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良好育人环境。
要以就业为导向来确立高职德育目标,跳出传统的校园灌输式、象牙塔式、闭门造车式的德育模式,从而把德育视野扩展到岗位、企业、社区,直至整个社会,特别要以社会一线的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规范学生,培养学生适应现代和未来社会所必须具备的各种素质,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共处,脚踏实地,诚实守信,遵守纪律,富有合作精神等等。培养学生成为一个爱岗敬业的企业人、一个吃苦耐劳的劳动者、一个有责任心的社会人,为学生职业生涯提供坚实的平台,也为学生的未来人生营造独立的空间。我们的德育应该注重理想教育、价值观教育、择业观教育,加快学生社会化的程度,要形成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德育特色,还要以就业为导向选择、设计高职德育的内容,以就业为导向拓展德育的途径与方法,以就业为导向来创新德育评价,形成具有鲜明就业导向特色的高职德育模式。
2树立高职德育人本观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而传统的高等职业教育只把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单纯地理解或定位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忽视或削弱了德育。以就业为导向,造就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是高职教育的基本目标。高职德育必须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基础,把德育融人高职教育的全过程。就业能力分为一般就业能力和特殊就业能力。一般就业能力是指各个职业所需的特殊技能和环境所需的各种特殊技能。高职教育殊就业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专业知识教学而实现。一般就业能力的培养中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适应环境、人际交往、自我调适和决策能力等等方面,蕴含着德育教育的丰富内容,是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学校应紧紧围绕学生的思想特点开展思想教育,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自觉将个人理想同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既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人、引导人的优势,也要发挥其关心人的强势。因此,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为目标的高职德育就是德育人本观的最好体现。
3树立高职德育实践观
首先,这是由德育本身的规律所决定的。要使道德教育取得实效,必须顺利实现两个转化,即把教师所传授的品德规范信息内化为学生的品德信念,又将学生的品德信念外化为具体的品德行为。若要顺利实现道德的内化和外化,必须促进学生的道德体验。实践是道德体验的场所及主体性生成的基础,同时是道德体验深化、发展的动力。其次,是由高职教育本质特征所决定的。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实践性、职业性、社会性,它要求高职教育的理论教学时间与实践教学时间的比例达到1:1。实践教学既包括校内的实验、课程实习、模拟实训、毕业设计等,也包括到企业见习、实训和顶岗实习。这既是形成职业技能的主要教学过程,也是进行德育实践,形成道德品质与行为的德育过程。由此可见,正是由于高职教育的实践性,才能充分保证学生的实践体验,并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积极地自我发展。通过实践体验来内化教育内容、调节自我意志、完善自我认识、形成道德品质,最终达到知、情、意、行的有效统一。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是一种开放的教育,这就要求高职教育也应是一种开放的德育,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从纵向来看,高职德育培养的目标不只是好学生,更应该是好员工、好公民,我们应以开放的眼光向前看;“德育要求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进步、社会物质条件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因而学生德育内容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它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不断地得到调整、充实和提高,特别是对于高职教育而言,不同的专业其德育内容也有不同的要求。从横向来看,高职德育绝对不能“闭门造车”,学生从家庭到学校、到工厂(实习基地)、到社会有广阔的活动天地,这就决定了学生德育素质的形成,除校内影响外,还直接受家庭、工厂、社会的影响;而学生德育素质的好坏,也会反过来不同程度地影响家庭、工厂、社会的德育建设。
4把择业观念教育作为高职德育的特色内容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要求以企业需求来选择和组织教育教学的内容。德育内容包罗万象且不断发生变化,高职院校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及企业的要求对德育内容进行选择、充实、调整和创新。高职德育以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教育为重点,在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科学精神、协作精神、传统文化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目前,要重点抓好“八荣八耻”荣辱观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围绕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创业创新能力,铸造健康饱满的人格,增强克服困难、经受考验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就业指导的功能、内容和目标决定了它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思想教育是就业指导的一条主线或一个重要环节,二者的紧密结合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契机、重要途径和重要切入点。要求所有德育内容必须能融入和贯穿于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之中,确保德育内容的实效性和穿透力,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例如:让学生入学伊始就能清醒地认识到,在就业问题上要做好思想准备;进行素质拓展、能力训练(应重点培养择业素质: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健康素质),侧重点应放在敬业精神的培养以及组织管理、创新、实践和人际交往能力的训练上。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求实的职业理想观,引导学生以发展的观点审视自己,客观地看待社会发展条件与实现个人职业理想的关系,以便做出正确的选择。可通过实习和见习增大学生对未来工作环境、工作性质、工作要求以及所学专业应用范围的全面了解,明确未来工作学习努力的方向。此外,学生还要了解就业政策、就业信息、择业方法和技巧。超级秘书网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逐步完善,我们应树立市场经济的基本意识与观念,强化学生的公平意识、竞争意识、诚信意识、规则意识,使学生牢记在任何行业、职业岗位上,都要始终如一地按市场经济的规律、规则去做人做事。
篇9
忽视了选修课的重要性。很多授课教师和学生受教师考核和学生期末考试方面的影响,认为专业必修课是唯一需要重视的课程,而选修课是可有可无的,导致二者对选修课的重视程度不高。这种观念是极其错误的,因为专业必修课在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是主干技;选修课在于培养广泛范围内的技能,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培养全面人才。只有协调好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才能称之为成功的教学模式。不够充分重视教学实践。除了做好教学课程外,还应该根据教学特点制定学生的实践活动,积极调动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历来“重言轻做”,即重视课堂内容轻视动手实践,为了更好的培养应用型人才,首先要从教师做起,只有教师认识到实践行为对于培养专业型人才的重要性,才在课堂内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灌输实践的重要性,在课堂外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法分析
1.培养多元化的人才。学生在学校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所在,专致于专业的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将自己打造成为某一领域的专业技术型人才。当前企业不同部门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甚至相互交叉,这种融合贯通各方面的多元化的人才会更好的满足企业的要求,这也是未来人才市场对于毕业生的要求。大力推行课改,优化教学内容。我们要培养优秀的毕业生,使其能够通过自己掌握的古汉语知识来解决文学领域内的深刻问题,为了做到这些我们必须:第一,重视设计精简的教学课程,使之能够命中汉语言文学领域的重难点和核心关键部分;第二,立足于汉语言学科发展的高度来规划课程体系和教学步骤,二者结合给学生的知识补充带来最大的收益;第三,将所学课程结合重新划分,避免重复,学生已经学过的课程不再浪费时间,将精力投入到更多未知课程中去。
2.强调选修课程的重要性。为了使汉语言专业的学生在文学领域的触角更深更敏锐,学校应该加强推行各种文化系列的课程,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领域的整合转换能力。这些都可以增强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受到不同传统文化的熏陶,了解文化的价值所在,寓教于乐。因此我们必须使学校开设的专业课是精心设计后呈现给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的盛宴。
篇10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校企业
随着经济全球化、国际化的到来,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而企业的竞争,是技术和知识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需要高校转变教育观念,把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实际结合起来。因此,企业和高校的生存与发展都迫切要求高校与企业之间进行合作,加强校企合作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一、高校与企业合作有利于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对适应生产、管理、服务和技术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需求大大增加,对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渴望更是十分迫切。美国曾做过一个统计,20世纪50年代,研究开发人才、一线技术工程人员、熟练工人的比例为2∶2∶6,至90年代比例变为2∶6∶2,这一统计数据反映了经济发展对工程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增加。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为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创造了重要的条件。根据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工程教育应重视工程的系统性及其实践特征,要求对工程教育的内容重新进行调整和综合,重视工程人才的实践能力,强调工程人才的创新能力。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大工程实践教学的比例,突出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众多工科院校与工程技术类院系的共识。
1.校企合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高校通过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和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的有效资源,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是非常有利的。通过校企合作,一方面,可以形成一支以学校教师为主,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为辅的新型师资队伍。学校可以聘请到既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与管理骨干担任兼职教师,讲授一些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实际,使学生能够了解来自生产一线的最新信息,实现教学与实践的零距离。同时,学校也可委派中青年教师到企业工作,在一些实际工作岗位上接受锻炼、参与实践,以提高素质、增强能力,更好地满足工程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可在企业建设稳定的工程实践基地和培训基地。保证了学生在校期间能直接进入企业进行工程实践,有效解决了学生校外实习难的问题。
2.校企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就是创造性地去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目前,很多大学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很长时间都不能进入角色。原因在于大学的现行课程设置注重知识学习而忽视能力培养,导致了大学生缺乏综合运用多方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校企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一,由于企业的参与,能准确界定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素质能力和专业技能,使高校的课程设置、内容与教学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二,借助于企业大量的技术革新、技术研发实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重点讲授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采用启发式、探索式、研讨式、实验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第三,以企业的现实技术问题为题目开展学生课外科技竞赛活动,积极鼓励、指导学生参与企业的产品开发和技术革新,等等,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二、企业与高校合作有利于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
企业竞争的根本在于企业员工素质的高低。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是企业的需要。高校与企业积极主动地相互交流、沟通信息,有利于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
1.校企合作有利于提高企业职业培训的效果
目前,我国高级技工、技师占技术工人总量的比例只有3.5%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20%~40%的比例。中国正在逐渐变成世界制造中心,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潜力巨大,技能人才匮乏的呼声不绝于耳,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已成为制造企业与国际竞争的一大“内伤”与障碍。
职业培训是企业提高员工知识、技能和素质的重要手段。高校和企业共同开展职业培训,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借助于高校规范的办学方式、系统的理论学习、优良的理论师资,再加上企业确定的教学内容、丰富的实践师资、真实的实训场所,就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和企业的实践场所,把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从而提高职业培训的效果。
2.校企合作有利于加强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
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接受一次教育就可以享用终生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一个人只有在一生中的不同时期多次接受教育,经常“充电”,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才不至于被社会淘汰,因此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继续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一部分,是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迅速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是学校教育的继续和发展。对企业在职的专业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不断进行知识更新,正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目前,许多国家已经把继续教育作为终身学习的一部分,发达国家的跨国大公司无不建立有强大的规范化、制度化的继续教育体系。我国多数企业当前不具备开展继续教育的能力和资源,而校企合作可以使企业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科研、设施优势,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如:新知识传授、专家讲座、专题研讨、问题剖析、案例教学、现场培训等,为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继续教育。提升企业的科技实力。
总之,校企合作应建立在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基础上。高校与企业应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积极合作,共同发展,使校企合作实现共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