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教学设计方案范文
时间:2023-04-09 06:58: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在线教学设计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在线参与度;考量方法;数量;质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1-0103-04
一 背景
学生的参与度作为保障在线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受到了研究者的高度关注。但是关于在线学习的参与度,目前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的研究中,大多数侧重于学生参与数量的统计,而忽视了学生参与的质量;将研究重点倾向于整个学习群体的参与情况,却很少关注个别学生的参与情况。
在本研究中,笔者既关注学生在线参与的数量,也重视学生参与的质量,从数量和质量两个角度考量学生的参与情况;既分析了整个学习群体的在线参与情况,同时也对个别学生的参与情况进行了评价。
二 基于数量和质量的考量方法
1 数量
(1)提交作业(主贴)的数量
在线学习中,虽然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发表与学习主题相关的帖子,但为了提高参与度,教师还需要布置一定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完成后,通过学习平台与教师和其他学生分享交流。统计学生参与某个主题的情况可依据下列公式统计:
在线参与数量=完成的作业数量+发表的主帖数量
统计在线参与数量的方法如表1所示:
在线学习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在线参与数量进行最低标准的限定,然后依据表1对所有学生(或随机抽取部分学生)的在线参与数量进行统计,最后将学生的在线参与数量与最低标准进行比较。如果学生的参与数量低于最低标准,教师需要了解原因,并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使所有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在线学习和交流中;对于参与数量超过最低标准的学生,教师应该及时给予表扬,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作业(主贴)被回复的数量
在线学习中,通过对某个学生作业(主帖)回复数量的统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判断该学生作业(主贴)质量的高与低、受关注程度及吸引程度等。教师通过随机抽取部分学生的作业(主帖),并分别统计这些作业(主帖)被回复的数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整个学习群体的在线参与情况。
统计某个学生作业(主贴)被回复数量的方法如表2所示,纵列用来统计该学生发表的作业(主帖)收到的回复数量,具体的统计方法可依据下列公式进行:作业(主贴)被回复的数量=学生1+学生2+……+学生n
对作业的回复和主帖的回复分别进行统计,如果某学生发表的作业(主帖)有两个,统计者自行在该生的纵列中添加作业二(主帖二),以此类推。
(3)对其他同学作业(主帖)回复的数量
统计学生评论过的作业(主帖)数量也是在线参与数量考量的方法之一。教师通过定期统计部分学生对其他同学作业(主帖)的回复数量,可以了解这些学生在不同时间段参与在线学习讨论的变化情况,这种方法便于教师及时发现边缘学习者。
统计某个学生对其他同学作业(主帖)回复数量的方法如表2所示,该表横列用来统计该学生对自己或其他同学作业(主帖)回复的数量,统计方法可依据下列公式进行:
回复总数量=回复作业的数量+回复主帖的数量
为了保证学生能对其他同学的作业(主帖)进行回复,教师可以在课程评价量规中说明每位学生必须回复其他同学作业(主帖)的最少数量。
(3)对其他同学作业(主帖)回复的质量
在关注某个学生对其他同学作业(主帖)回复数量的基础上,结合对回帖质量的评价,能更全面的评价某个学生的在线学习参与度,学生回复帖子质量的评价方法如表3所示。通过对某个学生所回复帖子的质量进行分析,可以反映出该学生在与其他同学的互动中,是否经过了深入的思考。
三 实际案例
1 研究对象
2 质量
(1)提交的作业(主帖)的质量
某学生作业(主贴)被回复的数量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作业(主帖)的质量,但其质量在更大程度上还是需要依靠评价量规来衡量,具体评价量规的制定因学习内容、学习目标等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2)作业(主帖)被回复的质量
在线学习中,学生回复帖子的质量参差不齐,较高的在线参与度不仅体现在回帖的数量上,还与回帖质量密切相关,所以要对回帖的质量进行分析归类,具体方法如表3所示。某个作业(主帖)的回复质量得分较高,可以反映出该作业(主帖)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能够激起其他同学的思考和讨论。
本研究采用了基于数量和质量的评价方法,以上海师范大学07级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学生为研究对象,课程为《中学数学教学设计》,参加学习的学生人数为84人。由于教学设计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参加学习的学生人数多,采用课堂学习和在线学习的方式,学生通过课后的在线学习交流,有利于巩固各流程的知识和技能,保证教学的质量。
2 研究内容
基于数量的评价在案例中起到了促进学生在线参与的效果,数量统计的方法虽然简单但统计的过程比较繁琐,所以本案例中对数量的统计不做赘述,主要以质量的评价为主。
3 研究过程
(1)完成作业
本案例中,教师向学生提供了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并向学生介绍每部分的主要任务,学生利用模板和其他的教学设计方案形式,结合自己的理解,设计完成一份教学设计方案,并提交到平台上。教师根据教学设计能力培养目标设计《学生教学设计作品评价量规》(如表4所示),并使用该量规对学生的教学设计方案进行打分,所得的分数作为教学设计方案第一次得分。
(2)互动交流
为了避免有些学生不积极参加讨论,教师要求每位学生至少对6位其他同学的教学设计方案进行评价。然后,学生根据平台上其他同学的回复修改自己的方案,教师也会对部分学生在教学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给予修正或规范化。
(3)修改作业
最后,教师为学生提供《学生教学设计作品评价量规》,学生根据评价标准、作业回帖中的一些建议等继续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方案,并将最新教学设计方案提交到平台上。教师根据《学生教学设计作品评价量规》对学生的最新教学设计方案进行打分,所得的成绩作为教学设计方案第二次得分。
4 结果分析
(1)对作业质量的评价使学生的作业质量提高
将学生教学设计方案两次成绩输入SPSS中,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得到了学生两次总成绩的变化情况,如表5所示,其中课程标准指第一次得分,课程标准1指第二次得分,其他维度与之相同。从表中所有维度的均值之差可以看出,学生第二次得分都高于第一次得分,可见对学生作业进行质量评价可以提高作业的质量。
(2)对回帖质量的评价促使学生认真思考并积极参与讨论
为了解学生群体的回帖质量情况,在学生评价《对数及对数意义》教学设计的作业中,教师选取回帖数量最多(9个回帖)的学生作业进行回帖质量的评价,结果发现回帖得分为1分和2分的回帖各2条,其余5个回帖都得了3分,表明改作业能够引起其他同学积极地参与讨论。
在分析教学录像《函数的应用:一个线路问题的探究》的作业中,教师随机选取10位同学,统计了他们对其他同学作业回复的数量,并且对回帖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发现有I位学生只回复过4位同学的作业,但质量都达到了2分或3分;有5位学生虽然回复了超过10位同学的作业,但高质量的回帖却很少。这种方法可用来评价个别学生的在线参与情况。
四 总结
在线学习参与度作为影响在线学习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已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具体如何判断在线学习参与度,却是一个较难的问题,也未形成规范的方法。本研究提出从数量和质量两个角度对在线学习参与度进行考量,并介绍了具体的评价方法。这些方法可用于在线学生群体数量较少的情况;在学生群体数量较多时,可采用随机抽样(抽取学生或抽取作业)的方式进行。本研究所提出的数量和质量评价方法比较有限,仍需在实践中进一步总结更多的方法。另外,在线参与数量依靠手工录入某软件进行计算也并非科学之法,如何探寻或开发一个软件用于自动记录学生在线参与数量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闫寒冰,魏非,远程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篇2
从钟英中学团队与横梁初级中学团队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较分析看,同题异构,各有特色,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从总体上看,两篇微课程教学设计的整体框架相同,围绕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环境与准备、教学过程、设计亮点六个环节进行设计,关键环节上都明确了“设计意图”,便于学习者和教师了解教学过程设计的深刻思考所在。
殊途同归,教学目标编制本质相同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与归宿,是教师期望在教学活动后学生的行为变化与结果。从两个团队的教学目标的编制来看,都采取了三维目标方式编制目标。从目标的总体内容来看,都符合本节内容所属的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基本上都指向三个维度的目标达成。从具体内容来看,钟英中学团队的目标编制更为简洁。从知识与技能目标编制来看,认知性目标内容基本相同。但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知识与技能目标编制中,也存在一些认识上的混淆,具体表现在:“分类思想”到底属于知识与技能目标,还是属于过程与方法目标,需要两个团队的设计者重新认识。另外,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来看,两个教学目标的编制都存在一些缺憾,即没有完全站在学习者的立场上编制目标,没有完全彻底地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认知,需要进一步转变观念,以学习者为学习主体,使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主动探究者、合作者和实践者。
形同质异,过程设计彰显团队魅力
从教学过程的设计来看,两篇教学设计形同质异,具体表现在各自教学设计基于不同的教学设计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两个团队不同的设计特色与魅力。
篇3
关键词:Moodle平台;功能;学习者需求;思考和建议
网络学习的关键在于课程,在线课程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基于国开学习网功能及学习者学习需求的调查分析,对于Moodle平台的在线课程设计具有借鉴意义。
1Moodle平台功能分析
1.1Moodle平台的特点
(1)开放、共享的理念和设计。Moodle的设计与开发以社会建构主义(socialconstructionism)理论为指导。在这一理论基础上,Moodle平台创设了开放、共享的学习环境,教师和学生都处于平等的主体地位,实现学习意识开放、课程体系开放、时间开放、地点开放、学习资源共享。(2)多样化的资源呈现形式。Moodle支持显示多种类型资源。包括各种单独文件类,如PPT、WORD、PDF,各种音视频文件、IMS内容包、URL、标签、图书、在线网页、文件夹等。多样化的资源呈现形式丰富了教学内容,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并最大化满足不同认知层次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3)丰富的沟通、互动模式。Moodle平台以广阔无垠的互动性资讯为载体,以动态的学习单元为模式,以多元化的人际沟通为方式,在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教师之间、学习社群与其他专业社群之间进行各种形态的沟通与互动。(4)完备的评价、反馈系统。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Moodle活动工具以及管理监控模块收集并分析学生学习过程追踪数据,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和完善课程设计方案。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在线测验、作业、互动评论等工具,了解掌握相关知识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并获得即时性反馈评价。
1.2Moodle平台的主要功能介绍
(1)系统管理员功能。系统管理员包括资源管理、用户管理、信息管理和系统配置四种主要功能,系统管理学可以查看系统中的所有课程的属性信息,添加、删除一门课程、修改某门课程的属性信息,对教师提交授课请求进行授权。对题库、作业库、试卷库进行维护,增加、删除资源,修改属性信息。设置教师、学生、系统管理员注册方式,管理用户账号及权限。、修改、删除系统、教师公告;也可浏览系统公告的内容。管理考试成绩并可查询信息。(2)教师功能。Moodle平台为教师提供了很强的灵活性,让教师成为网络教学的设计者和主导者,而不是被动的使用者。教师在Moodle平台上能实现教学设计、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和反馈,因此教师功能实现的多少,将直接影响在线课程设计实施的效果。教师在提交授课申请并得到系统管理员同意后,开始网上授课。通过前期教学设计环节,形成完整的课程设计方案,通过建设与各种课程资源、信息公告,导入素材、添加讲义、发起活动等功能,完成教学准备工作。(3)学习者功能。学习者功能体现在学习前准备、课程学习和学习评价三个环节。学生通过Moodle平台可以查看各种信息、公告。阅读、观看教学资源,发帖子提出自己在课程学习中的问题,也可以答复别人提出的问题,对自己已经提出的问题可以进行编辑和删除的操作。在聊天室与教师、学生一起参与课程的在线讨论。在线或脱机完成作业,参加在线测试并查看教师评价。
2基于Moodle平台的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成人学习者需求分析
我们基于在线课程设计的教学分析、选择教学策略、选择教学资源和媒体、设计教学活动和评价反馈等五个环节对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国开学习网的300名学习者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于2016年11月发放,12月底进行回收。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08份,有效问卷198份,无效问卷10份,回收率为69.3%,有效率为95.2%。整理有效问卷后,利用SPSS11.5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初步整理后挑选部分调查者深入访谈,数据和结果分析如下。
2.1教学分析环节调查结果
(1)学习动机——获取文凭为主,兼顾提升素质。学习动机调查结果显示,选择获取文凭的学生最多,其次为提升素质、谋求升职和扩大人脉。另外,有的学习者同时选择了几种动机。由此可以看出,成人学习者靠外部动机开展学习,内部动力不足,主动学习和持续学习不够,学习计划性不强,学习行为容易流于形式。(2)学习需求——对实用性知识、职业技能和专业基础理论培养的渴望。调查显示,成人学生对与工作相关的实用性知识需求最强烈,其次为职业技能和专业基础知识,对学术领域前沿知识、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等的培养不太感兴趣。(3)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障碍或问题。调查显示成人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障碍一是工学矛盾突出,二是缺少学习指导,三是缺少学习氛围及与老师、同学交流较少。
2.2选择教学策略环节调查
(1)对学习环境的满意度不高。23.4%的学生对目前的学习环境感到满意,89.9%的学生认为仅是课程资源环境和参与体验环境,对反思环境、支持服务环境以及社交环境认可度不高。(2)希望得到明确的学习策略指导。92.1%的学生希望得到关于课程学习安排、学习方法、教学资源使用说明等方面的明确指导。85.3%的学生认为目前的导学材料太过笼统,不够细致明确,指导性不强,不能为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提供详细指导。78.4%的学生认为目前的导学材料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
2.3选择教学资源和媒体环节调查结果
(1)希望统一课程界面,采用“星期格式”的组织方式。77.9%的学生希望统一国开学习网所有课程学习习惯界面。在星期格式、主题格式和社区格式三种格式的选择中,89.9%的学生认为以星期格式推送资源更合理。(2)希望采用多样化教学资源形式,动静资源结合。就目前教学资源形式存在的问题,67.9%的学生认为目前很多课程教学资源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多是WORD、PPT等静态格式,学习兴趣不够,希望能增加音视频文件、FLASH动画、模拟小游戏等动态资源,提高课程资源丰富性。
2.4设计教学活动环节调查
(1)希望加强多向互动,协作学习。对阅读、交流、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反馈五种常见的教学活动进行需求调查发现,学生对协作学习这一教学活动的需求最高,对阅读活动需求最低。(2)希望获得教师全面学习支持服务。66.9%的学生对目前学习支持服务感到不满意,希望在参与教学活动中,能获得更全面的学习支持服务,包括学术知识、情感关怀、学习技能等,降低在线学习孤独感,提高学习效果。
2.5评价反馈调查结果
(1)希望得到即时全面的反馈评价。51.5%的学生认为即时反馈评价不够,不能有效掌握对相关知识的学习情况,希望能增加即时评价力度,并能增加适当的评析或知识点链接,知道答案并能反思存在的问题和错误的原因,提高学习成效。(2)希望评价指标多元化。62.9%的学生而认为目前的评价指标主要体现在认知学习领域,对动作技能的评价不够,希望能加大对职业技能、实训操作的评价和指导。
3基于Moodle平台的在线课程设计的思考和建议
(1)转变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始终要以学生为中心,在课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上,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从学生的特点、需求出发,设计出针对性、实用性强的成人在线课程。(2)建立以学习效果为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增强课程内容实践性、丰富性。由于我们的学习对象主要是在职成人,我们应该较多地从学生的学习预期结果出发,充分考虑学习内容与学生工作实践的结合,把学生学习体验作为平台建设的第一目标。这就需要对课程开发人员的组成进行调整和改革,考虑组建由学科专家、课程管理人员、教学设计人员构成的课程组,采用工作过程、学习效果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同时实现课程内容的多样化呈现形式。(3)统一课程学习界面,采用“学习周+单元任务”的模块化课程结构。根据成人学生表现出来的工学矛盾突出、学习计划性不强的特点,根据英国开放大学的先进经验,我们认为,采用统一的“学习周+单元任务”的课程结构有利于学习者快速入门课程,要求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按照预定设计方案完成学习,条理清晰,简单明了,能最大限度减少外界干扰,对提升成人学习者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4)创设虚拟课程学习情境,增强导航功能及个人定制功能。通过多样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构建集课程学习、作业测试、交互协作和支持服务于一体的综合的课程学习环境空间,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一站式和个性化的网上学习生活体验;增加学习导航功能和学习记录功能,完善检索方式帮助学习者便利地获取资料和帮助。(5)重视课程学习效果评价环节,针对不同课程设计简单、有效的评价体系。根据问卷及访谈调查的情况,我们认为在进行课程设计过程中,课程学习效果评价体系应该适应成人学习者追求“简单”的心理预期,在此基础上根据课程特色设计出有效的评价方法。并且评价体系要更注重学习过程,应尽量减少终结性的考试环节。
参考文献
[1]麻彦坤.社会建构心理学对维果茨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心理科学进展,2006(4):154-160.
[2]胡庆莲,宋晚生.基于Moodle平台的在线课程设计探究.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2):10-13.
[3]张璇.远程开放教育网络课程建设思考——基于在线课程设计课程的评价分析.江苏广播电视大学,2012(6):19-23.
[4]刘娅.开放大学在线课程设计的思考.云南电大学报,2012(14):5-10.
篇4
关键词:微粒观;分类观;离子鉴别;半开放式实验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4-0070-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4.024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杜威的“从做中学”的教学理论,提供了一种构建化学核心观念的方法。“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它使得知识的获得与活动联系了起来,学习者能从那些真正有教育意义和有兴趣的活动中学习,从而有助于学习者的成长和发展。
在化学学科中,这种活动就是实验探究,因此“从做中学”就是“从实验中学”,以实验探究的方式来构建和落实核心观念。本课就是以实验“未知溶液的离子鉴别”为载体,通过实验探究来构建和落实“分类观”和“微粒观”。在本实验探究中,首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如何鉴别未知溶液中的阴阳离子”并提供试剂,学生明确问题并设计方案,接着通过共同讨论进一步改进和优化实验方案,并通过动手实验来验证方案是否可行、是否能够解决问题,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到“未知溶液的离子鉴别”的一般规律。这就是著名的“从做中学”的五步教学法,让学生从半开放式实验中建立起“分类观”和“微粒观”。为了进一步巩固和落实这两个核心观念,本课最后设计了“未知固体的组成推断”的练习。通过这种“从做中学”的方式,教学不再是简单地注入知识,而是运用一种最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构建核心观念,并发展自己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教学内容及学生情况分析
授课内容为人教版《化学1》复习课“未知溶液的离子鉴别”,共2课时,授课时间安排在学习完必修1所有课程之后。
离子反应是整个高中阶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贯穿、延伸于中学化学元素化合物学习的始终。在人教版《化学1》中的第二章第二节引入离子反应,学生通过宏观反应现象开始认识“微粒”及其相互作用,从而建立起“微粒观”,有了离子的概念,并学会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在第三章和第四章金属和非金属化合物的学习中,学生了解常见阴阳离子的鉴别方法和具备相应的实验技能。然而由于高一学生接触离子反应的时间较短,没有形成系统的微粒观,不能从微粒的角度全面理解物质性质,不能从离子的角度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本课作为必修1的复习课,在学生已建立的离子反应基础上,首先以“未知溶液的离子鉴别”为载体,以学生自主探究为手段,以任务为驱动,应用“分类观”和“微粒观”,解决未知溶液的离子鉴别的现实问题,帮助学生建立未知溶液的离子鉴别的一般程序和思路。第二部分则加大难度到“未知固体的组成推断”,进一步巩固并加深对“微粒观”和“分类观”的认识,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深化对离子的认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引导学生有效进行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溶液中常见阴阳离子的种类及鉴别方法;学会常见离子检验的实验技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方案设计、实验验证和归纳总结的过程学习离子鉴别的基本思路;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判断溶液中离子是否存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分类观在离子鉴别中的应用;体实验是研究物质的重要方法;体会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在化学课程的重要意义,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溶液中常见阴阳离子的鉴别方法,未知溶液的离子鉴别一般思路。
(2)教学难点:分类观在离子鉴别中的应用,未知固体分子式的推断。
五、教学过程
1. 整体思路设计(图1)
2. 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
(1)课前预习,布置任务
[任务1]PPT展示以下内容:
实验名称:未知溶液的离子鉴别
实验提供药品:一未知无色溶液25mL:含有两种阳离子和两种阴离子,溶液中离子浓度均大于0.1mol/L;(不考虑H+及OH-)。
稀溶液各25mL:HCl,H2SO4,HNO3,NaOH,Na2CO3,KSCN,AgNO3,BaCl2,pH试纸及实验室常见仪器。
实验设计中用流程图表示鉴别步骤。
实验完成目标:通过所提供试剂,将未知溶液的离子鉴别出来,并填在给定表格里。
已知:2Al3++3CO32-+3H2O[=]2Al(OH)3+3CO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于课前提交实验设计报告。
[设计意图] 学生已学习过常见金属及非金属的性质,可据此完成初步的实验方案设计。
(2)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引入]在上几周的课程中,我们已经学习了金属以及非金属的性质,而在水溶液中,这些金属以及非金属元素主要是以离子形式存在。为了检验是否掌握,现提供常见试剂和仪器,设计实验将溶液中的两种阴阳离子分别鉴别出来。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学过的金属与非金属性质和离子反应,提出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新课。
[任务2]这是某一组的实验设计方案,每组对照自己的设计,讨论一下这个实验设计的优点,并指出这个实验设计的错误。
[展示设计方案]PPT展示以下内容:
[学生]观察,思考,分组讨论,在方案上标记,总结,汇报。
[设计意图]以一个小组设计方案为例,引导学生找出方案的优点,存在的错误(现象结论不匹配,试剂滴加顺序错误,重要离子的遗漏等),得到一个初步可行的方案。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追问]提问取试剂时量的多少,反应容器选用试管还是烧杯。
[讲解]无明显现象也是一个重要的实验现象,从无明显现象虽然不能推断出溶液中含有什么离子,但有时候可以推测出一定不含某些离子。因此实验记录时,不能忽视对无明显现象的记录和分析。
[设计意图]强调对定性试管实验量的概念,以及对无明显现象的记录及分析。
(3)学生动手实验
[任务3]小组改进实验设计。
[学生]思考,分组讨论,完成实验设计的修改。
[教师]巡视,适当帮助学生进行方案修改。
[设计意图]根据讨论的结果,对本组方案进行改进,保证方案的可行性。巡视时重点留意实验设计较薄弱的小组,适当引导帮助修改方案。
[引导]实验是检验设计是否可行的唯一标准,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
[任务4]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动手实验,记录实验现象,上传实验记录至在线文档,鉴别结果登记在黑板。
[教师]巡视学生实验,确保学生实验过程规范操作,督促及时做好实验记录。
[设计意图] 利用实验检验方案是否可行,观察NaOH从少量到过量的实验现象的异同,体会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
[公布结果] 此无色溶液中存在的四种离子为Al3+、NH4+、SO42-和Cl-。
[引导]实验结果错误的小组,结合在线文档中的实验记录,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
[设计意图]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小组完成情况,对鉴别结果出现错误的小组通过查看实验记录,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
(4)总结离子鉴别思路
[引导]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未知溶液的离子鉴别的思路。对未知溶液进行分析,从性质入手,可以分为哪两类?
[学生]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提问]对于物理性质,可以观察溶液的颜色,判断出哪些离子的存在?
[学生]Fe3+,Fe2+ 和Cu2+。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未知溶液进行分类,先从物理性质入手,通过颜色判断Fe3+,Fe2+ 和Cu2+ 的存在。
[引导]为了便于鉴别,可以把溶液中的离子分成两类,分别是什么?
[学生]阳离子和阴离子。
[设计意图]通过分类观,对溶液的离子进行阴阳离子分类后再逐一鉴别。
[引导]对于阳离子,第一步总是先把有特殊颜色反应的离子先鉴别出来。这种特殊的阳离子是什么?鉴别需要滴加的是?
[学生]Fe3+,用KSCN溶液鉴别。
[提问] 另外还有两种阳离子无法通过滴加试剂产生沉淀,但有一种特殊的方法来鉴别,这种方法是什么?
[学生]焰色反应来鉴别Na+和K+。
[讲解]对于其他阳离子,没有特殊的颜色反应,我们只能通过出现沉淀和气体的现象来鉴定。通常我们将滴加试剂分成酸、碱、盐三类,依次滴加,根据现象具体判断。
[提问]常见的酸有哪些?能鉴别出哪些离子?
[回答]可以用盐酸来鉴别Ag+,H2SO4来鉴别Ba2+。
[提问]常见的碱呢?滴加之后有可能出现什么现象?证明有哪些离子?
[学生]NaOH溶液,先产生白色沉淀后消失的是 Al3+,白色沉淀不消失的是Mg2+,白色沉淀迅速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是Fe2+,加热后使湿润的石蕊(pH)试纸变蓝的是NH4+。
[讲解]鉴别Al3+注意滴加NaOH溶液从少量到过量;鉴别NH4+离子一定要加热,pH试纸需润湿。
[提问]还有一种常见的盐能很快鉴别一种常见的阳离子,这种盐和对应的阳离子是什么?
[学生]用Na2CO3溶液鉴别Ca2+。
[设计意图]通过分类观,将滴加试剂分为酸、碱、盐三类,再根据现象依次鉴别。
[提问]对于阴离子,常见的阴离子都有相应的试剂和对应的现象可以鉴别,比如Cl-,如何鉴别?
[学生]用HNO3酸化的AgNO3溶液可以鉴别Cl-。
[提问]最后,可以通过先加BaCl2溶液,再滴加稀盐酸将其他常见的阴离子都鉴别出来,可能出现哪些现象,说明有哪些离子存在?
[学生]先滴加BaCl2溶液再滴加稀盐酸,白色沉淀不消失的是SO42-,白色沉淀消失,产色无色气味的是CO32-,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的是SO32-,有臭鸡蛋气味的是S2-。
[设计意图]常见阴离子种类较少,并基本可以通过对应的试剂一一鉴别,直接引导学生对常见的阴离子归纳,逐一进行鉴别。
[总结]未知溶液的离子鉴别是从溶液可能含有的离子出发,对离子进行分类,再选择相应的试剂根据实验现象来判断是否存在该离子。
(5)重新设计方案,加深理解
[任务5]根据未知溶液的离子鉴别思路,重新设计本实验的实验方案,并写出对应的实验现象,判断溶液中的阴阳离子。
[讲解]重新设计的实验方案只需要四步实验,依次滴加KSCN、NaOH溶液并加热、AgNO3溶液和稀硝酸、BaCl2溶液和稀盐酸,就可以将溶液中的四种离子鉴别出来,相比于学生最初的实验设计,思路清晰,方法简单。
[设计意图]让学生重新设计实验方案,对比最初的方案,体会刚总结的离子鉴别思路的简明高效。
[总结]未知溶液的离子鉴别,不是根据提供的试剂进行随机滴加,根据现象来判断离子种类;而是需要根据溶液中可能存在的离子先进行分类,并选择对应的试剂,根据现象来进行判断。
[设计意图]再次总结升华离子鉴别的思路,强调分类观的思想。
(6)巩固练习,提高拓展对未知固体的鉴别
[任务6]现有一浅绿色固体,为无机复盐。已知复盐是由两种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一种酸根离子构成的盐。请利用实验室常见试剂及仪器设计方案检验该无机复盐离子的组成。
[学生]小组讨论,设计方案。
[提示]对于固体,一定要先溶解成溶液再进行实验。
[设计意图]学生再次体会离子鉴定流程图的思路,巩固并提高难度。
[任务7]已知该复盐的摩尔质量为392 g/mol,含有6个结晶水,下图是某同学对该复盐进行检验的实验步骤及现象。请推测该复盐的化学式。
[学生]复盐化学式是(NH4)2Fe(SO4)2・6H2O。
[设计意图]引入具体实例,再次让学生体会离子鉴别的流程。加大难度,将离子鉴别推广到固体化学式的测定,小结本课内容,及时巩固加深印象。
3. 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1. “从做中学”落实核心观念
离子反应是人教版必修1中的经典内容,教学资源较多,然而大多教学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强调离子反应的书写、条件等知识点,而忽略了让学生从离子这一微观角度来认识物质,用离子反应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在本教学设计中,以“未知溶液的离子鉴别”为载体,以半开放式实验探究为手段,以七个任务为驱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主动进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学生从课前主要关注单纯物质的性质,到设计最初方案时开始关注离子的性质,通过实验探究经历离子鉴别的过程,最终巩固总结,能够从“分类观”和“微粒观”的角度理解未知溶液的离子种类并掌握离子鉴别的一般流程,从而对物质的认识从感性上升为理性。
2.“从做中学”学生收获颇丰
课后调查问卷表明学生“从做中学”收获很大,完成了本课的三维目标。学生写到“通过实验设计时锻炼了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操作复习和掌握很多离子的性质,帮助记住很多离子反应方程式。”“分析能力变强,考虑问题更全面。”“学习了分类的方法对未知溶液进行鉴别,相比课前自己设计的方案中胡乱滴加试剂,更有逻辑更高效率。”
通过“从做中学”这种自主探究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整个教学中通过“做”的过程,促进“思”的升华,最终完成对“学”的积累,达到巩固落实“分类观”和“微粒观”的目的,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新零售概论;在线教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1]。现阶段,我国在线教学的设计大多以知识、技能的记忆和理解为主,在交互性、活动性教学等方面比较薄弱,不利于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2]。因此,如何在线上教学中做好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培养出新时代符合国家需求的人才,成为教学工作者新的关注点。“新零售概论”是本科、中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数字营销背景下的前沿课程。本文通过对“新零售概论”课程在线教学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进行探讨,力求借助在线教育的手段和思政教育,构建适应课程目标和要求的在线教学设计方案。
1“新零售概论”在线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必要性
1.1“新零售概论”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新零售概论”课程是在我国新零售迅速发展的背景下诞生的,具有时代感和实践性。目前,该课程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1)教学内容停留在理论上,缺乏应用学生身处新零售的环境,已接触过许多新零售品牌企业,少部分学生在课外已经开始进行新零售方面的实习或兼职,例如开店、直播带货、微商等。但是课程教学还停留在理论讲解上,缺少实际操作的指导和改进。(2)传统教学能提供的教学资源有限新零售的发展速度较快,课程知识、案例常处于更新的状态,而纸版教材等传统教学能提供的教学资源有限,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3)单一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面对面的传统课堂多采用讲授法,比较枯燥、沉闷,学生容易出现精力不集中、走神、玩手机的现象。此时,教师如果继续按照教材体系逐一讲解课程内容,会导致课堂缺乏个性化和深度,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4)思政教育缺少系统的设计“新零售概论”课程除了传授与时俱进的知识外,也应传递时代使命和价值观,其作为一门新开设的课程,思政元素还有待挖掘和融入。
1.2“新零售概论”在线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必要性
针对“新零售概论”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笔者在教学中力求通过在线教学和课程思政相结合,发挥二者的协同优势。(1)在线教学:互联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共享,也拓展了教与学的时空限制。“互联网+教育”的模式为教育行业带来了变革,尤其是自肺炎疫情暴发后,在线教学得到大规模的推广和应用。教育手段的升级也给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本课程通过在线教学弥补传统课堂的不足,拓展教学资源,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师生的互动性。(2)课程思政:新零售是传统零售的创新和数字化转型,覆盖线上线下融合经营、社交电商、短视频与直播带货、无人零售、零售科技等领域,它的诞生与发展必然蕴含着培育新型人才的思政内容。新零售的出现,带动了一批新的就业岗位,也对行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青年群体是新零售发展中不容忽视的力量,也正逐步成为我国消费市场上的主力军。我们期待这些年轻的从业者们不仅能在商业模式上进行创新,获得自己合理合法的收益,更要能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因此,本课程通过融入思政元素,加深学生对新零售理论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引导其成为数字经济时代下合格的数字公民,激励其成为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基于以上认识,本文对在“新零售概论”课程的在线教学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进行探讨,力求借助在线教育的手段和思政教育,探索出适应课程目标和要求的在线教学设计方案。
2“新零售概论”在线课程的思政目标和思政元素
2.1“新零售概论”在线课程的思政目标
无论是在线教学还是传统教学,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具备综合素质与能力[3]。依据上海杉达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新版培养计划中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具体制定了“新零售概论”课程的思政目标:培养具有爱国主义情操、有理想、有社会责任感、具备企业家潜质和良好职业道德修养的零售业管理人才,能适应数字中国建设的需要。
2.2“新零售概论”在线课程的思政元素
为适应在线教学,经过教学内容的提炼,课程切分为64个知识点,并根据知识点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本课程的思政教育主要从政治教育(如爱国主义、道路自信、乡村振兴)、思想教育(如社会公德、个人品德)、创新教育(如创新精神)、职业教育(如经世济民、奋斗精神)、法治教育(如遵纪守法)五个层面出发,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期望实现相应的思政目标(见表1)。(1)政治教育从西方零售业变革到新零售崛起,中国零售业在这一过程中发展迅速、举世瞩目,但也举步维艰。通过介绍中国零售发展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介绍数字化门店和物流业最后一公里难题时,自然地引入数字中国建设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鼓励学生关注国家发展的需要,期望他们将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融入国家发展规划,热爱并服务自己的国家。(2)思想教育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者公共生活领域也越来越广泛(如移动电商、实体商场、无人超市、自动售货机等),对道德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通过列举无人商店、自助收银超市中少数消费者不文明购物行为,给学生个人的诚信、自律敲响警钟。在学习构建线上线下全渠道零售时,引导学生关注不熟悉智能化设备或操作的老年群体,提高老年人在全渠道中的购物满意度,促使学生关心,关爱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增强仁爱之心。(3)创新教育新零售这个概念本身就包含着创新转型的内容、形态,在新零售行业中也诞生了一大批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创业企业,例如阿里巴巴、京东和苏宁。在介绍新零售的内涵、特征等基本知识时,让学生首先理解新零售“新”在何处。在实践环节,让学生自行分析并深入思考某个新零售企业的商业模式,绘制该企业的商业模式画布,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4)职业教育新零售的经营理念以消费者为核心、以技术为驱动,推动消费升级。作为行业未来的年轻从业者,应当具有经世济民、胸怀天下的担当,具备以人为本、服务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课程以消费者画像、消费者体验和零售科技的应用为切入点,分享欧莱雅、雅诗兰黛等优秀新零售品牌的人本营销理念和中国零售科技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以消费者体验为中心,激励其掌握专业前沿和先进技术,保持不懈的奋进精神,勇于担当,为消费者创造美好生活。(5)法治教育近年来社区团购、直播带货等新零售商业模式成为主流,但在发展中却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部分企业法律意识淡薄,采取虚假宣传、低价倾销、价格欺诈等不正当行为,扰乱了市场经营秩序,损害了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为此,国家颁布了社区团购“九不得”、《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等条例来治理网络零售中的乱象。在“新零售概论”课堂上,要以企业实际发生的不法行为为例,给学生以警示,并将网络零售相关法律法规作为思政内容融入课堂,让学生知法、懂法、守法,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
3“新零售概论”在线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教学设计
在线教学不是简单的“互联网+传统教学”,而是利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重塑传统教学内容、重构传统教学结构、再造传统教学流程、创新传统教学方法、重整教学评价,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效果[3]。合理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有助于思政教育与教学内容的紧密衔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那么,应该如何开展教学呢?依据思政教学内容和目标,本课程梳理了以下在线教学设计的思路:
3.1优化教学过程
在线教学不拘泥于特定的教学时间,学生可以灵活地制订个人学习计划,完成学习。因此,需要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地组织、监督以及个性化辅导。“新零售概论”课程在线教学主要划分为先导任务、观看在线课程、学生活动三个环节:首先,教师在线本讲学习任务,提出学习目标和要求,或以思考题的方式导入课程。其次,再含有思政内容的教学视频,引导学生自主观看。最后,在课后布置学生完成知识与素养相结合的在线测验、实践作业、学生问答等活动,从而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贯穿教学全过程。
3.2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3.2.1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本课程主要采用微课教学法、案例式、项目驱动式、自主探究式、在线讨论等教学方法,来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例如,在讲授“中国新零售模式典型企业”这一内容时,采用案例式教学,引入张近东创立苏宁和苏宁构建智慧零售模式的案例,激励学生勇于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学习了以消费者为中心和构建全渠道零售这两部分内容后,开展项目式教学,要求学生深入生活,对老年群体进行调查,了解老年人“数字鸿沟”的问题,并对如何提升老年人全渠道购物的满意度和便利度提出对策。3.2.2创新性的教学手段本课程除了运用在线教学中普遍使用的学习资源上传与下载、小测验、投票、在线讨论等手段,教师还创新性地使用例如线上新零售法律知识竞赛、云参观和云讲解无人零售实验室、新零售商业模式画布作品线上展览等方式,让学生成为在线课堂的主体,让思政教育深入学生的课余生活。
3.3加强教学资源建设
在提供基本的在线教学资源基础上,充分利用互联网中的开放资源、时事热点,延伸教学内容。比如,在介绍中国零售发展史时,引入《上海零售百年》纪录片,让学生生动地了解历史、增长知识。对于线上短视频与直播带货这一知识点,网络实时直播或者录播视频更是内容丰富、方便获取,教师可以选取其中的典型作为正面或反面案例,辅助知识点进行讲解。
3.4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
本课程采用50%平时成绩+50%期末成绩的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考核。平时成绩的考核手段综合运用在线测试、资源查看、小组或个人作业、互动等形式,使在线课堂活跃起来。期末考试的形式以撰写论文、报告为主。在评价时,不仅要评价知识点理解的正误,还需要分别针对知识、能力和情感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明晰相应的考核内容,分配分值权重。
4结语
“新零售概论”课程利用在线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方式,初步探索出课程教学设计,使学生在领悟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成为新零售时代需要的人才。现阶段,本课程已完成融入思政元素的在线课程视频录制,建设了相应的电子讲义、课件、试题库、案例集、实践材料等资料库,未来将对应用的效果进行追踪和分析,做好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EB/OL].(2020-06-01).t20200603_462437.html.
[2]毛军权.在线教学的未来发展:动向,反思与行动[J].中国电化教育,2020(8):27-32.
篇6
一、翻转课堂的理论基础
“翻转课堂”最早起源于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汗(Salman Khan),他在为侄女和侄儿辅导数学功课时利用自己录制的教学视频,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为让更多学习有困难的孩子享受这一辅导资源,2006年11月,他制作的第一个教学视频通过You Tube网站,并很快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从2007年春开始,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的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Jon 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 Sams)则真正对传统课堂进行了“翻转”尝试,他们将实时讲解和PPT演示的视频上传,课堂上进行面对面的讨论和作业答疑,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与吸收。“翻转课堂”的理念在北美迅速掀起改革的新浪潮,加拿大“环球邮报”将“翻转课堂”评为2011年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2007年开始,美国大学课堂中逐步尝试翻转教学,在经济学、计算机科学及市场营销学等课程中实施改革,取得了值得国内教育工作者借鉴与思考的经验[1,2]。
“翻转课堂”这一新型教学模式带来了教育界的巨大变革,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问题和挑战,只有冷静看待和理性思考才能找到更好的适应本土化的教学模式。本文以食品包装技术课程为例,选取食品包装设计一章的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并对翻转理念的本土化提出理性思考,以期对时下流行的翻转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二、翻转课堂的利弊分析及本土化应用的理性尝试
1.翻转课堂的利弊分析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首先,它颠倒了传统的教学理念,体现了 “以人为本”的教育本质,即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学生协作学习以及教师针对性的指导,为“因材施教”提供了可实施的途径;其次,教学模式颠覆了传统,即课前新知识的提前预习,课上小组协作学习讨论,以及教师答疑解惑,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掌握课前自学的知识;同时,颠倒了师生角色。翻转课堂最大特点是,学生是主动内化知识的自主学习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资源的提供者、课堂活动的组织者,负责个别化指导和答疑解惑。
翻转课堂起源于视频的录制与播放学习,借助微课这一载体有效实施翻转教学。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有些学校并不具备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所需的技术设备,教师要花费大量精力寻找技术设备学习录制微课,很明显这对于教师掌握信息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有些高校花费财力去进行微课培训,而真正在课堂上实施的少之又少。从学生角度出发来看,尽管目前高校大学生都拥有智能手机,但校园网络的普及度不够,网络不稳定现象及手机配置不支持在线视频的顺利播放等问题也使微课大面积推广受阻。加上目前高职高专大学生学习自主性差,主动进行在线知识难点的学习效果很差,教师花费大量精力去录制微课,学生对此置若罔闻,使得翻转课堂在高职高专院校实施具有一定难度。如何有效地将翻转理念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并起到一定的教学效果,而不是盲目从众,“拿来主义”盛行,近年来,尝试选择食品包装设计这一章的教学内容,实施翻转教学,既体现翻转理念,又不失传统教学的优势,进行本土化应用的理性尝试。
2.本土化应用的理性尝试
首先,授课对象是大一食品专业的90后大学生,善于接触新信息,具有一定搜集文献的能力;其次,小班教学,学生分组,每组5―6人,选出组长和副组长,实行组长负责制;分组由学生自由组合,但遵循打乱宿舍、打乱专业、男女混搭的分组原则。目的是让新入学的大一新生很快认识,通过活动的交流加深专业凝聚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具体实施如下:
2.1课前安排,重视第一堂课
食品包装技术课程是食品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开设在大一第一学期。对于初入大学校门的新生来说,一切都是暂新的开始。对于新的教学方法,学生既陌生又新奇,因此在第一次课时,教师将课程的教学设计提前告诉他们。如食品包装设计这章,安排先讲理论,随后进行食品包装作品大赛,并将比赛成绩计入成绩考核中,通过赛前学生分组讨论、制定实施方案,进行超市调研,再到作品的出炉与课堂展示、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让学生在首次上课时对本门课有深刻的认识,明确了学习目标,过程性考核更能体现成绩的公平性。
2.2活动的启动与实施
食品包装作品大赛举行的目的是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践,实践环节在学生业余时间进行,由组长带领组员去超市进行包装调研,了解市场需求和产品包装中存在的优点和缺陷,通过超市调研,组员之间讨论、商定本组的设计方案,由组长写出策划方案,拿到课堂上共同商定,老师提出指导意见,确定方案后开始由组员实施作品的设计与完成,课堂上进行包装作品的展示。展示的形式也由小组商定,实践证明,学生的潜力在活动激发下可尽情展示,有小组进行小品表演辅助讲解,有小组通过PPT课件展示辅助讲解,师生角色互换的模式在学生的主导下令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大大增进了师生间的交流沟通,使新生很快融入集体,团队合作意识在一次次交流中不断增强。
2.3过程性考核评价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食品包装技术的考核方式采用过程性考核来评定学生成绩,食品包装作品大赛这一教学环节在阶段性考核中占30%,全员参与,分工不同,大赛评委由小组选出的评委团和教师共同参与评价打分,本组评委为其他组打分,结合大赛规则,最终由学生和教师评价作为大赛的最终成绩,评选出团体一、二、三等奖,并给在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颁发奖状,这样的奖励政策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自主性。活动总结时,先由学生自己总结本次活动的体会,再由教师评价总结,学生总结反馈满意率达90%以上。近年来的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设计很好地将翻转理念融入到传统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课前准备、课堂展示及课堂总结评价,形成一整套完整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篇7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SPOCs;问题导向;课程设计
1、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信息化时代,大学计算机课程作为大一新生的必修课,培养本科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为重点目的,但目前很多学校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大学教育中的作用认识不足,从而对课程的教学和施行也多数都流于形式。还存在不断压缩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情形。因此形成了教学者要么抽象地讲计算机的理论和模型,要么就只讲简单的计算机操作。在当前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培养模式单一、培养目标不明确
《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各专业大一新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培养目标不明确,一些非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计算机专业设置的培养目标相同或相近,然而,非计算机专业在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学生现有知识背景等方面都达不到专业化水平,致使这样的培养目标成为一纸空谈。培养模式模糊,有学者认为要注重教授学生计算机思维能力,也有学者认为是着重培养大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才是为他们今后进入社会打下基础的关键。因此,选择更合适的培养模式,更准确的培养目标现已成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1.2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学校领导对计算机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有些高校针对计算机类基础学科课时安排不合理,缩减非计算机专业这门课程的课时量,由原来的2+2压缩为1+1。随着高校学生人数逐年递增,师资力量短缺,部分基础课教师的年课时量高达400学时,不平衡的师生比导致很多教师缺乏良好的教学设计。
1.3重科研,轻教学
科研水平往往被看作是一所高校综合水平高低的表征,很过高校以研究为主,学校为了鼓励教师多做研究,在教师评估时将科研水平权重加大,相对忽略了教学成果,这就容易造成教师看重科研而轻视教学,他们全身心的投入科研而疏于精心的教学设计,最终造成课堂师生互动少,甚至频繁出现“一言堂”的现象,这极大的违背了大学“育人为本”的初衷。
1.4教材内容陈旧、教学方法不当
教材内容陈旧。计算机科学是随时代变化而变化较大的一个学科,但课程中的内容却显得很落后于当前发展,更是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巨大的差距。计算机课程的讲授是非常庞大的教学任务,因为科技的发展使得它的内容繁多且强大,从基础理论、抽象程序代码到人机交互界面、软件的设计与运用,其各个模块都有众多且相对于学生们之前所学习的知识点完全不同。因此,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当,会使整个教学过程显得分外的复杂,同时也使学习者不仅没有学习到计算机相关的知识,反而会把它拒之门外,尤其是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习者们,更是如此。如果这样一来,还怎样运用计算科学的方法来处理问题和培养学习者的计算思维能力?所以,如何深化改革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相关的教学方法,把计算思维方法和计算思维能力培养运用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当中去,乃是当前探索和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2、基于计算思维导向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2.1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调整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
改变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学生学习观念。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大学生应具备计算机学科基本思维能力。利用计算机相关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要具有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等相关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站在一定高度,提升能力,根据不同情况下把问题转化成易于用计算机及相关技术解决形式的能力,为计算机在其他学科、行业的应用奠定基础。
2.2以层次化课程体系为基础,促进学生全体发展
由于新生的计算机学习基础不同,根据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通过知识技能测试等方法,可以对学生进行分层次,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组织上,以“1+X”课程体系为基础构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层次化课程体系,与分层教学方法相互呼应,从课程层面入手分步实施相关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全体发展。
2.3以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培养向创新能力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以计算思维培养为切入点,应积极推行问题驱动教学方式,先由教师设定情境、将知识分解成一个个问题模块,给出问题,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相互合作,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最终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与技能,也获得了搜索、存储、分析和递推信息的能力,同时养成了创新思考的习惯。从而达到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
2.4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丰富教学环境
计算机及网络的普及,丰富我们的教学环境,也为学习者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微博客、论坛、QQ等良好的网络平台可以方便地用来辅助教学,例如,在讲授“EXCEL表格函数使用”这部分内容时,教师提前在微博上时间安排,这样方便自主学习,利用网络同学们按照自己兴趣自主搜索相应的资源,来获取相关的知识。教师要在理论讲解和实验课程之外,分出时间给同学们在课下自由学习,学生通过网络与老师、同学们进行交流。这种学时安排,一方面使同学们有了预习环节,提高了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可为在课堂上没有掌握这部分内容的同学提供一定的时间在课后进行知识补充,减轻了学生负担。
2.5建立科学的多元化评价制度,促进学习者全面发展
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评价内容过多依赖课本知识,忽视创新能力、心理素质、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察;评价过多依赖量化结果,多主体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评价模式应用较少等。针对上述课程评价问题,提出以下评价改进思路:降低期末考试成绩在综合成绩中的比例,在实验室授课期间积极举办一些小规模的竞赛,并将成绩作为综合成绩的一部分;注重过程,将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使评价更加合理;鼓励个性化发展,关注个体差异,使评价指标趋于多元化;积极尝试新的科学评价方法,强调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使评价方法趋于多样化;强调互动和协作、相互评价,使评价主体趋于多元化。
3、基于问题导向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SPOCs设计
3.1问题导向式教学方法
问题导向的教学法(Problem-oriented Learning)指的是以问题为导向,提倡学员的个性化以及自主学习,借助教师的从旁指导,以期实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方法。它的具体实现方式是:将学生划分成小组,每组指定一名指导教师,学生提出假设,讨论发现的问题,再通过图书馆等渠道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整个过程中,小组成员都积极参与,而老师在整个过程中及时回答学生的疑问,并给予指点。
3.2 SPOCs
SPOCs(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它是将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课程本地化为在校生学习使用的一种教学模式。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校园化的一种形式。SPOCs概念的提出者福克斯(Fox)认为,将SPOCs教学模式结合传统课堂实施,既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可以有效的降低老师的工作量。SPOCs教学是一种网络教学,它的学习观强调学习是一个连续的、知识网络形成的过程。是寻找构成偌大知识网络的知识点,并找到知识点之间的关联,从而正确构造我们的知识网络。将其放到一门课中,学习过程就可以被理解成是:我们不断挖掘本门课程中的知识点,找到知识点之间存在的或显性或隐形的关系,最终帮助我们形成该课程的结构脉络图。
3.3 SPOCs课程教学方案设计
针对SPOCs课程网上资源,在教学设计方案中,先由领域专家确定该门课程的知识元集合,然后校本专业任课老师凭借多年经验,按照给定的方法,并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筛选并确定可以作为问题的知识元,再确定知识元的先后顺序设置问题。SPOCs 课程教学设计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三个部分,即线上和线下阶段,课前、课中、课后三部分。在课前部分,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问题,依据教师给据每节课知识点的不同,确定合适的教学活动展开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互动;课中讨论则是课前学习的提高和升华。SPOCs网络课程教学,教师依据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通过设计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为学生设置一个个“知识管道”里的“节点”,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一步步突破自己。课后,教师会布置测试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并给出下节需要预习的问题。课后环节是课上环节的巩固和补充,课上环节则是课后环节的凝聚和提炼。学生通过课后环节对课上学习的知识及时巩固,而课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输出成果则为课后的评价提供了依据。针对每堂课学生完成的作品,都会有相对应的成果导向评价方法来检验学生是否达到培养方案要求的技能,该评价结果将作为反馈,供任课老师遴选知识元设置问题。SPOCs 教学设计中线上线下活动方案如图1所示。
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转变教学观念,以计算思维为导向,改变教学目标,从应用能力培养向创新能力培养转变,实现分层教学方法及分层课程体系,提出了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案。
参考文献:
[1] 胡小勇,胡晓黎,谢丹丹.问题导向促进在线学习者认知能力发展的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1,03:21-26.
[2] 王朋娇,段婷婷,蔡宇南,曾祥民.基于SPOCS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模式在开放大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12:79-86.
篇8
关键词 微课 微课设计 微课制作 微课视频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微课的意思是指小型的课程,其特点就是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简明,在极少的知识里面学习掌握某一知识点,掌握解决的方法等。微课在信息技术领域理解为讲课或者课程,所以微课又被称为微课程。
微课程主要就是将教学内容与目标紧密相连,获取知识的核心内容,通过网络平台将知识的核心内容短时间内输送给学生,在时间短的情况下掌握内容。2008年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David Penrose提出了五个建设微课的步骤:(1)提炼课程核心。(2)15~30秒撰写简介,提供核心理念材料。(3)录制1~3分钟的教学视频。(4)布置课后作业及思考内容。(5)把教学视频和作业上传至微课系统内,学生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来进行网络教学学习。
微课的发展迅速使得微课在信息领域等到了一定的关注。胡铁生通过对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的527位老师的问卷调查,分析了教师对微课的认识及微课运用的意见建议。梁乐明通过对国内外三个著名的微课平台的教学、交流互动的内容进行分析,构思出一种对学生学习的设计方案。
1微课的含义及所处的网络环境
微课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新的网络教育模式,在教学模式下可以作为一种辅助的材料也可以是自己学习使用的资料,对学生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在信息领域上微课作为一个重点来进行研讨。很多科研人员对于微课的含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微课的核心和理念是一致的。
任何传统的教学模式都可以通过微课教学模式教学,通过微课视频的图片、文字、声音的表达形势传播,能够达到短时间内学生吸取知识的有效途径。所以在微课教学中主要是以微课视频为重点,结合教学知识的练习指导等资料辅助,通过网络教学平台针对某个知识点来展开教学。从而表达微课的核心思想即为通过对某个知识点的教学视频,内容简洁,思想明确传达,并通过微课练习及测试达到教学目的。由此体现出微课的特点具有教育性、目的性、趣味性及共享性。能够通过有趣的内容提高学生积极性,达到教育的目的,并广泛地推广,使所有人都能学习获取此类知识点。
微课在网络环境中主要以微视频为核心,以教学设计、练习、问题解答等为辅。网络将一系列的学科知识有序的分类排序,根据课程的题目、知识点和知识框架进行系统的组织,能够提供分类、关键词等方式来检索微课题。虽然微课的网络构造都是一样的,但是在网络学习平台的环境不同也会导致微课学习的接受能力也不一样。微课的基本结构主要包括微视频、简介、教学课件、课后练习等。
2微课设计与制作过程
学生学习能力的区别在于学生对知识的汲取需要花费的时间是多少,而不是看学生学习的知识好坏,一般情况下学生都能够掌握学习内容。微课的教学模式特别符合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布卢姆认为以集体教学为基础,加以适当的教学指导,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可以使教学掌握达到标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对学生实行教学教育给予足够的时间学习,显然耗用了大量的时间及师资。如果利用微课进行课内外的学习,既能减少师资成本也能大大的提高学生的课余时间。
微课主要是由教师收集的知识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组成,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教育,所以微课的设计与制作需要教学理念的指导才能进行完成。
2.1选择主题
微课对指定的主题,如核心理念,某个知识点等,教学明确,内容清晰,在短时间内讲解清楚,并让学习者感兴趣掌握知识点。所以微课的选题是要在众多的知识点钟提取的重点,题目要新颖让人感兴趣。
2.2教学设计
微课教学设计模式,首先要做好软件前端分析,然后对微课的教学内容及任务进行分析,根据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设定微课的类型及组成的要素来制订教学形式,设计微课视频的案例,情节及一些教学的网络知识材料等。
在对微视频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考虑到学生学习的接收能力及对知识的汲取能力,所以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将教学的内容描述的清晰、简单,有效快速地使学生接收到知识,既学习到内容也放松了学生的疲劳记忆。
2.3视频制作及辅助材料
微视频的制作大多采用流媒体的形式,体现的教学过程要简明扼要,包括案例、教学内容、情景等内容。根据信息记忆理论,将信息加工为人脑快速接受的内容,达到短时间记忆。所以微课中吸引学生注意才是关键。
微课除了微视频外还需要一些资料的辅助,包括有教学内容简介、教学设计方案及教学练习等,根据教学的内容来选择需要辅助的材料,避免过多杂乱,抛出一些不是很重要的信息资料,挑重点学习。
2.4反馈与评价
微课视频及材料内容制作完成会上传至相应的网络平台,学生可以依据相应的内容搜索学习,对微课内容存在疑问等可按照平台要求进行评论。针对评论可以从教育、应用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学习者和师生均可在线或者离线交流,增加学习的积极性。
3总结
如王竹立所指出的,微课的未来发展主要在网络的学习中。作为一种新型的、趣味性的网络学习平台,深受现代学习的喜爱。制作微课技术要求不高,为教师提供的展现教学能力的机会,促进教师对制作微课的热情。教师可以轻松完成微课然后上传至网络平台,实现网络授课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Mc Grew,L.A.A 60-Second Course in Organic Chemistry[J].Jour-nal of Chemistry Education,1993(7):543-544.
[2] Kee,T.P.The One Minute Lecture[J].Education in Chemistry,1995(32):100-101.
篇9
[摘要]大数据时代开放教育会计专业教学模式亟须改革。文章论述了目前开放教育会计专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大数据时代课程设置、教学设计、组织实施、过程监控等相应改革措施。
[
关键词 ]大数据 开放教育 会计专业 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王瑞玲(1973-),女,河南内黄人,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会计学、管理学。(河南 郑州 45000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1-0082-02
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大数据的出现颠覆了传统数据管理模式。数据的处理从用户数据库转变到大数据集成,数据规模、数据类型及数据处理更加海量与多样化,云计算为远程高负荷及可靠性计算提供了技术支撑,从而为资源共享和探索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提供了坚实的信息技术基础。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又为开放教育改革提供了广泛空间。大数据与教育的结合,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热点。
目前,全国各地的开放教育模式虽然也在逐步改革,但仍存在实践教学相对薄弱、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和动力不足等问题。鉴于不同学科有各自的特点,本文仅以会计专业为切人点,以会计专业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对大数据环境下开放教育会计专业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进行改革探讨,旨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对大数据环境下会计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而形成科学的会计专业教学模式。
一、开放教育会计专业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合理。开放教育工作应根据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目标,并遵循“贯彻教育方针、更新思想观念、拓宽专业口径、改革内容方法、加强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总体思路进行,在此基础上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探索才更有意义。与我国高等教育目标相一致,国家开放大学把培养目标也定位于“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大批高质量的适应地方和基层需要的应用性的高等专门人才”。在这个方针下,开放教育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以能力为本位,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加大实训课程的比重。
目前开放教育会计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实训类课程明显不足,占总课程的比例不到30%,这个比例的实训课程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是严重不足的。
2.教学设计不合理。大数据时代,课程学习中不缺“车”,也不缺“路”,缺少的是“带路者”。合理的教学设计就是让开放教育学习者跟随“带路者”顺利抵达彼岸。目前的教学设计大多仍停留在传统的方式上,在课程资源网站上存放一些视频、课件,习题等,但开放教育的学习者大多自学能力不强,这些教学资源普遍存在着结构不合理、内容不完整、制作不精良和时效性差的问题。在这些资源中很难找到学习乐趣,实训缺乏指导与合作,最终很难达到培养目标。
3.教学组织过程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不充分。在传统的教学组织过程中,每个学习者以单独学习为主,很少用合作方式学习。在互联网+的大数据时代,以小组方式的学习以及在线虚拟实训操作并进行效果评估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目前,由于现代教育技术利用不充分,开放教育的实践教学组织措施成为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瓶颈。
4.过程监控不到位。对学习者学习过程进行监控是很有必要的,目前的学习过程也有一定的监控,比如,学生在线时间、浏览资源频次、论坛发帖总数等都可以统计,但是数据反馈机制不健全导致统计结果并没有很好地利用起来,监控往往流于形式,对教学设计的指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二、大数据时代开放教育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
1.优化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载体,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前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应该设置为“阶段培养、理实交融、能力渐进、工学结合、课证融通”。在现代教育技术不发达时期,由于开放教育学习者的分散性,在线进行实践类课程教学很难实施。在当前大数据时代,实践类课程教学具备了实施的条件,适时优化课程设置是首要的任务。会计专业应根据“公共基本素质和能力一初级会计适任能力一中级会计适任能力一个性发展和晋升管理岗位的拓展能力一综合应用能力”的“能力渐进”原则,把课程体系分解为:公共素质能力课程模块、教学做一体的职业知能课程模块(包含出纳、办税、会计核算等单项训练课程及综合训练课程)以及个性化专业选修课程模块。通过“虚(模拟仿真训练)实(实际工作岗位综合训练j结合”的会计专业技能实操训练和教学做一体化的职业知能模块的课程教学,理实交替组织、阶段培养,实现交互分段式的学习模式。在“实”的教学方面,由于开放教育大多数学习者属于在职者,如果当前从事的是会计工作,自然“实”就很容易落实;如果当前从事的不是会计工作,那么教师就要把任务布置下去,让学习者创造条件进行“实”的训练。另外,在“教学做一体的职业知能课程模块”课程设计中,每门课程要兼顾会计从业资格证、初级会计职称证等考试内容,实现“课证通融”。
2.进行科学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在课程实施前,对学习目标(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学习资源、学习支持.评价方法等进行统筹谋划,形成课程设计方案的环节和过程。大数据时代,教学设计就是课程学习中的“路线图”。这个时代的教学设计应该具备三个特点:第一,从设计教的活动向设计学的活动转变;第二,从设计学习资源向设计学习活动转变;第三,从设计前端向设计前后端所有活动转变。
基于上述教学设计应具备的特点,大数据时代开放教育会计专业的教学设计应包括以下内容:学习目标的设计应按职业要求确定、学习活动内容按照工作任务确定、学习活动按照工作过程设计、学习资源以学习活动的需要进行配置、学习支持根据学习者学习过程反馈情况提供、学习评价的重点应对应学习目标。
会计专业的能力目标是胜任出纳岗位工作、能够规范管理日常会计核算工作以及对应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能够正确理解财务管理及社会审计与内部审计流程与方法等。针对会计专业能力目标,对会计工作内容进行分解,根据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学习活动内容。学习活动应按工作内容展开。例如财务会计实务课程学习中,学习活动应该有资金核算、存货核算、固定资产核算、工资核算、往来核算等。在每项核算中设计一个项目,把项目再分解为一个个任务,每个项目就是一个大的学习活动,每个任务就是小的学习活动。学习活动设计应该具体到学习的每一个步骤,明确做什么,如何做,最好能标注每一步的学习时间,而且关键性的活动由教师来引导和评分。
大数据时代,课程中不缺“课”,缺少的是“服务”,学习资源如何配置是每个教学设计者提供服务的内容之一。学习资源应以学习活动的需要进行配置,海量资源等于没有资源,不适用的资源是无效资源。传统的开放教育是基于课程资源的学习,以往的教学设计者把大量教学资源堆砌在课程网站,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知如何利用这些资源。因此,就需要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及时筛查、过滤、整理、反馈学生学习动态,适时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开发教学资源。这样围绕每个教学活动配置的教学资源的利用程度会比较高,效果也会比较好。而且,在资源配置时应结合媒介技术、教育资源与学习者需求等因素进行三维设计。
大数据如果能充分利用,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就会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就可以及时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支持,比如情感关注、在线答疑,以及作业批改的“三明治”的方法(缺点夹在优点中讲,批评夹在希望中讲)等。
学习评价是否得当关系到学习者学习的动力。学习评价的标准应在课程开始就让学生充分了解,过程评价结果一定要及时反馈给学生,并使学生感受到所取得的进步。在学习评价设计中,可以融合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必要的系统应用,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搭建快速沟通的渠道,以提高学习反馈、在线指导的效率。也可以使用多主体参与评价:学生、同伴和老师,使评价方式可以多样化。
3.教学组织实施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查阅以往文献,小组教学更多见于英语开放教育的教学组织过程,鲜见会计的开放教学。由于会计专业有职位不相容的要求,所以会计实训学习更需要小组教学。开放教育在教学设计时首先需要进行学习者分析,教学组织者可以将相似学习习惯、学习条件、学习时间的学习者组成一个个学习小组。需要实训学习时,可以由小组中的一个学习者在网上发出邀约,通过短信、微信等方式及时通知到小组的每个成员;如果学习者学习主动性不够,教学组织者可以指定小组组长,并及时提醒该小组长要按时组织实施实训教学活动。这样以往教学中所缺乏的实践教学就会顺利有效进行。
4.学习监控要到位。美国远程教育学者穆尔教授在1989年提出了远程教育中教与学的三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理论:学生和教育资源(课程学习材料)学科教学内容相互作用,学生与教师相互作用,学生与学生相互作用。加强学习过程的监控也就是加强学生与教学内容、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目前开放教育统计内容大致包括学生在线时间、浏览资源频次、论坛发帖总数等。通过这些统计,教师可以了解学习者对各资源模块感兴趣的程度,同时也可以使学习者反思自己是否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才参与讨论。但在大数据时代,监控结果的这些运用对学习者的学习帮助是不够的,对监控结果的运用还可以包括以下内容:首先,大数据通过对学习者初步分析以及其他学科的自主学习过程的监控,可以了解一个学习者的学习习惯,系统自动为这个学习者给出一个个性化的学习导学方案,并对学习者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自动搜索网站相关资源或者给予适当提示。其次,学习平台也可以通过监控结果,提供当时学习同一内容的全国在线的学习者人数,互相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系统根据讨论内容,适时提供人机对话等方式的帮助。如果网站现有资源给予学习者的帮助不足以解决困惑,那么下一步就可以寻求教师的在线帮助。另外,教师应根据学习者提出的问题,通过增添微课程、慕课等方式,进一步有针对性地配置相关资源,使学习者的学习更便捷。通过这样的过程控制模式,加强学生与教学内容、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教学相长、学习相长。
三、小结
篇10
关键词:翻转课堂;营养配餐;教学设计
翻转课堂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教学模式,知识的传授由学生借助微视频等碎片化资源独立完成,知识的内化和应用借助课堂上一系列教学活动由师生共同完成。随着教学模式的转变,课程中教学设计各要素也随之发生转变。本文以《营养配餐》课程“定性营养食谱设计”教学为例,就翻转课堂教育模式进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前段分析
“定性营养食谱设计”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大二核心课程《营养配餐》中的典型任务,是公共营养师和营养配餐员的必备技能。所用教材是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食物营养与配餐》,在此之前,学生已从前驱课程《公共营养学》中学习了蛋白质的分类、蛋白质的重要作用、营养学评价等理论内容。“定性营养食谱设计”教学任务计划2个学时(90min)完成。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定性营养食谱设计的核心理论—蛋白质互补作用;二是定性营养食谱设计中食物种类选择三大原则;三是举例演示定性营养食谱设计技能。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充分认识蛋白质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
2、掌握蛋白质互补作用的意义;
3、掌握定性食谱设计中食物种类选择的三大原则;
4、掌握中国居民膳食宝塔(2016)中食物的分类。
(二)技能目标
1、熟练运用理论知识为目标人群进行定性营养食谱设计;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要求
学生认识到“在中国,缺乏的不是富有营养的食物,而是营养知识”的现实,培养学生作为营养相关从业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从蛋白质互补作用,引出食物种类选择的三大原则;
2、演示定性营养食谱的设计过程。
(二)教学难点
1、蛋白质的重要作用和在机体中的代谢途径的讲述;
2、拓展新菜品设计能力。
四设计理念与设计规划构思
本节课采用翻转课堂的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翻转课堂的前提,便是碎片化的知识点和技能点。首先,将课程内容的知识碎片化,分解为若干知识点和技能点;其次,开发成碎片化的资源,如3个微课(蛋白质代谢途径、蛋白质互补作用、定性营养食谱制作)、1个PPT文稿、1个情景模拟动画、1个Flash小游戏等;课堂上,老师布置任务、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作品评价、在线测评、讨论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老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在翻转课堂中,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在课堂前段,登陆网络学习平台,完成碎片化知识点和技能点的学习;课堂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分组协作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堂任务,并思考和解答疑问;课堂后段,登陆网络学习平台,进行知识拓展和提高。学习方法转为自主式、探究式和协作式学习。
五教学流程
本节课根据高职学生特点选择课内翻转课堂模式,在仿真实验室进行,保证每位同学一台智能终端设备(计算机)。
(一)课前知识准备(约10min)
提前布置学生复习内容,通过网络查阅和翻阅《公共营养学》内容,回答三个问题:第一,营养配餐的十大平衡理论有哪些?第二,蛋白质的食物来源有哪些?第三,哪些食物是主食?
(二)情境创设(约4min)
首先用PPT课件引入课堂内容,提供两个早餐图片,让学生回答食物搭配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该如何调整呢?学生回答后,再提供一个完美早餐的图片,以直观的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三)布置课堂任务(1min)
根据民族、性别状况,为一位30岁体格正常的女教师设计一日三餐定性营养食谱。
(四)引导学生自主完成碎片化知识点和技能点学习(25min)
组织学生登陆网络学习平台,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对教师提前设计好的3个微课(蛋白质代谢途径、蛋白质互补作用、定性营养食谱制作)、1个PPT文稿、营养配餐室情景模拟动画、营养配餐连连看Flash小游戏进行学习和练习。网络学习平台上,我将学习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在“为什么要蛋白质互补”环节,理论内容微观抽象、晦涩难懂,因此,设计了三个短小精悍的微课,以突破难点。在“什么是蛋白质互补”环节,为使同学们能够贴近实战和工作岗位,设计了营养配餐室Flash模拟动画,多个位置设有问号,点击可显示本节课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感觉下,减少知识与问题解决之间的差距。在“如何实现定性营养食谱设计”环节,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巩固学习效果,设计了配餐连连看小游戏,点击任意两种食物,若搭配合理则提示“正确”,并推荐一种食谱或菜品;若搭配不合理则提示“错误”。这些碎片化资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翻转课堂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完成课堂任务(30min)
全班40名学生,共分为8个学习小组,责任能力强的学生任组长,各组组长根据本组学生特点分别分配公共营养师、营养配餐员和烹饪师三个角色,大家从不同角色出发,协作交流,共同完成定性营养食谱设计课堂任务。以协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
(六)任务完成情况评价(20min)
在小组讨论基础上,由组长通过演讲、答辩的方式在讲台上展示小组设计出的营养食谱,通过小组自评、组间评价和教师总结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和比较。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时参考提前制定好的评价标准进行。此阶段,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生的学习顾问,聆听并适时加入小组的讨论。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疑问或者发表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引导学生参与互动,为学生答疑解惑和对相关知识做出补充。
(七)总结、拓展和提高(10min)
组织学生登陆网络学习平台,进行在线测评,让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总结和对其掌握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从而达到学生的自我反馈和调整。网络学习平台中提供本节知识和技能拓展的链接,提示学生课后进行学习、拓展和提高。
六教学效果评估
为对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课程组设计了教学效果调查问卷,学生可通过网络学习平台进行调查问卷的填写。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学生认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对营养配餐的学习兴趣,较好地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提高了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蔡欢欢,段作章.翻转课堂课前教师任务分析[J].教学与管理,2016(2):77-79.
[2]王彦平,袁社锋,曹娅.信息化教学设计在营养配餐课程张的应用和反思[J].河南农业,2013,(6):22-23.
[3]陈怡,赵呈领.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设计及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2):4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