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空间设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2 16:55: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酒店空间设计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酒店空间设计论文

篇1

设计师在设计酒店大堂空间前,应该对本次设计有一个准确的认识,首先对该酒店的定位要准确,如:酒店的类型(商务酒店、会议酒店、主题酒店、度假旅游型酒店、经济型酒店等)、酒店的文化(即整个酒店的CI定位)、档次(星级标准)、规模大小(整个酒店的面积、客房数、餐座数等)、功能的设定(如:康体、娱乐、商品店、餐厅、客房等);其次要对酒店周边环境有一个准确的分析,如:周边的建筑及它们室内的装饰定位分析,周边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分析,区域内酒店业的构成与布局,区域内酒店的类型及档次、区域内经济环境分析等;再次要对目标市场进行准确定位,如:服务的人群(商人、政客、旅游者等),同行业的数量、比例和市场的份额,区域内的消费水平及流动人员的构成情况等;最后设计师要实地斟查,要到既定的建筑实体现场考察了解,对现场具体真实情况及周边环境有一个近距离的接触,核对建筑图纸尺寸,为现场照相作为后期设计的参考资料等。

二、大堂的动向流线设计

酒店的大堂是酒店的中心枢纽,集流通、业务办理和等候诸多功能于一体,是酒店业务活动和宾客集散中心。动向流线的设计与规划在大堂中极为重要,从大堂可以通往酒店的所有功能区,所有功能区也可以通往大堂,而且大堂是宾客入住酒店第一个见到的空间,和离开酒店最后见到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酒店内部与内部之间和酒店内部与外部之间的枢纽站,设计师在设计这个枢纽站中的流线时应该科学的、全面的、严谨的、系统的进行规划,最终设计出一个合理的、完善的、漂亮的流线图。可以把大堂的流线归结为以下三种:

1.宾客动向流线

它是酒店的主要流线,包括通向客房,餐厅,会议,康体,娱乐,商务,电梯,大堂吧等区域,这条动向流线与功能区之间是紧密联系的,也是相辅相成的,在具体规划设计时必须将他们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设计。宾客主要由酒店大门进入大堂,然后服务台登记,再然后乘电梯到客房,入住后再由客房到各个功能区域,最后从客房到大堂服务台办理退房手续,离开酒店。这条流线主要是为宾客动向设计的,那么就得满足宾客入住酒店的所有需求,且酒店的一些后勤区域(如:员工食堂等)与宾客毫无关联的区域就不要与这条流线相交,使宾客在这个酒店完全处于他自己的享受状态。

2.服务动向流线

它是员工在酒店内部工作服务的活动路线,主要包括员工进出酒店、更衣、淋浴、化妆、用餐等,也包括员工布草、传菜、清洁、维修等,这条流线通道一般应该设在酒店不明显的位置,远离酒店的主入口,远离酒店的主要活动区域,流线设计要方便连接各个功能区域,尽量隐蔽。

3.后勤物品流线

后勤物品流线顾名思义是酒店的所有内部物品的进出口,主要包括食材、布草用品、办公用品等进入酒店的路线,及废弃物、垃圾品运出的路线。规划设计这条流线时尽量不与宾客流线交叉,尽量隐蔽,但是可以和服务动向流线交叉,同时要注意这条流线的出口与交通要很便利,方便物品的进入和移除,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为酒店的经营节省不小的开支。

三、大堂的空间设计

大堂空间是由基础地面、垂直墙面、顶棚顶面构成的一个围合空间,通过对空间六合八方的设计,体现该空间的特色,酒店大堂一般要求堂皇、大气、轻松等空间氛围,具体要看该酒店的CI定位,再来确定对这个空间的设计方案及表现手法,一切围绕着酒店的CI理念来展开,通过对空间的合理规划和创意设计使空间具有舒适、美感、独特等特性,使大堂空间能够成为酒店的代表,能够传递出酒店的特色与文化,更好的为宾客服务,作为宾客精神的享受之处,最大化的为他们留下记忆,使他们成为本酒店的忠实回头客。室内空间的类型有动态空间、静态空间、下沉空间、地台空间、虚拟空间、迷幻空间、共享空间、子母空间、凹入空间、凸出空间、开敞空间、封闭空间等,合理且融汇贯通的运用这些空间形式,是一个成熟的设计师应该掌握的必备设计手法,这些空间形式都有他们自己独特的性质,不同的空间形式给人的心理感受会不同,达到的效果就自然会不一样,在酒店大堂中合理运用好这些空间形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建筑空间呆板的氛围。

四、大堂的空间色彩设计

酒店大堂是宾客进入酒店的第一个空间,空间色彩是宾客对酒店产生第一印象的重要载体,所以大堂空间的色彩设计一定要能够体现出该酒店的文化和特色,在色彩的搭配上要考虑到宾客的心理感受,要求符合大多数人的审美观念,一般在大堂的色彩设计上会选择偏暖色的或浅色系的色彩作为主色调,结合整个酒店的定位及经营理念来展开,设计出有创意、有文化内涵、有主题的现代型酒店大堂空间环境。

1.主调与辅调关系

所谓主调就是空间中的主色调,在一个空间中所运用的绝大部分颜色的色调,是决定一个空间整体效果的基础,所占的面积最大,感染力最强;辅调是主调的同类色,只是明度不同,对二者进行合理的搭配,可以很好的营造出既统一又不单调的的空间氛围。

2.变化与统一关系

当室内空间颜色只有变化而没有统一时,整个空间就会显得凌乱,浮躁,无序,不平衡,当只有统一而没有变化时,空间就会单调,乏味,沉闷。在酒店大堂空间中的色彩设计上一般尽量要求颜色统一,单调一点,不要太花哨,但是又要有一定的变化,变化才能够出效果,才能使空间有亮点。

3.对比与和谐关系

在酒店大堂空间色彩搭配上一定要运用好对比与和谐的关系,酒店是宾客的驿站,宾客要在这里找到安全感,作为给宾客第一印象的大堂就应该首当其冲的起到象征作用,在宾客进入酒店后就能感觉到宾至如归,给他们浮躁的心情找到一个安逸的、平稳的休息享受处。在大堂空间色彩设计上,面积的大小、形状、位置的不同都会影响空间的整体效果,设计师一定要合理的运用对比关系、互补关系,深中有浅,浅中有深的关系,来打造出既和谐又有视觉冲击力的空间效果。

五、总结

篇2

【关键词】酒店;设计;发展趋势;人性化

一、酒店的基本含义

酒店(HOTEL)一词来源于法语,可追溯到千年以前,早在1800年《国际词典》中写到:“酒店是为大众准备住宿、餐饮、服务的一种建筑或场所。”具体地说,酒店是以它的建筑物为凭据,通过出售客房、餐饮和综合服务设施向客人提供服务,从而活的经历利润的组织。现代所谓的酒店,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1)它是一座设备完善的众所周知且经政府核准的建筑;(2)它必须提供旅客的住宿与餐饮;(3)它要为旅客以及顾客提供娱乐的设施;(4)还要提供住宿、餐饮、娱乐方面的理想服务;(5)它是营利的,要求取得合理的利润。

二、酒店在风格上的发展趋势

现代酒店风格受国际流行趋势的影响,成为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人们来到酒店体现异国情调已经成为历史。设计师把握风格的时候,一定要拥有多元文化的修养、积累才能以国际化设计素养控制倾向。我们做设计的时候应该能领导设计的潮流,创造出他的个性。以后的趋势能够以国际化的素养、多元化的文化素养设计一个酒店非常重要。酒店元素的流行趋势,这里讲的元素有很多方面,当然功能是最重要的。接下来还有设计的概念、立面造型、材质等。设计中许多新鲜的思路成为主题。使设计者的构思概念能够无限发挥,使以往设计师面临的很多局限得到舒缓。在材质方面,由于新材料的日新月异,在酒店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以我个人的看法,设计师要勇于尝试新材料。在智能化的现代,将高科技成果大胆引入现代设计当中,为客人提供更多解决之道。”

三、酒店在设计理念上的发展趋势

当代中国酒店设计的发展在功能不断的拓展和完善以及需求不断提升并满足的前提下,空间强调的所具有的文化精神以及精神内涵是重要且必要的要求,这个同时也决定了酒店设计的发展的方向。酒店功能在不同的建设形态市场定位以及不同的城市类别,不同的管理公司,在某种功能的程度上也不尽相同,作为设计师,所讲的功能性是满足于一切的使用者,而不仅仅是客人。当今中国的社会各个方面都处于全球化浪潮的影响,在酒店功能设置和酒店室内设计行业同时也是一样,在我们视野当中国际化模式和简约主义被当今的市场称为一种流行,对全球化的理解所以我个人的理解是以一种国际对话更具清晰而富有意义的,国际对话是在平等基础上的相互联系、沟通与交流,在尊重不同国家地区民族文化的自主性的沟通与交流,是立足一种本土的问题,在文化自觉与自强吸收外来文化,“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风格多样、百花争艳的中外酒店设计行业竞争中,浓郁的民族特色将会是出奇制胜的法宝,民族化的酒店空间更具国际竞争力。我国设计师要完善巩固发展我们的本土文化,而且把它体现到我们的设计实际生活当中。对于日益流行的商业主义设计,商业空间的环境设计必定带有商业主义与消费主义的公立色彩,同时流行意识也在很大程度上面促进我们设计的繁荣与发展。但是与西方国家发达国家有所不同,在他们已经进入后现代社会的今天,我国仍然处于一种不平等的发展状态,作为设计师,包括大众文化,应该具备高于一般大众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应该在引导与迎合中,而不是随波逐流,迷失我们自己的方向。

四、酒店空间设计对设计师的要求

实践重于理论,要达到更娴熟,需要更多年经验的积累和领悟,计师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他们的产品和文化产品。具体来说作为酒店设计师要努力提升两方面能力:(1)彰显个性设计。个性的张扬是我们这个时代越来越不可忽视的特点,与时代同步的设计才是真正人性化的设计,同时个性化也成为酒店凸现自我,区分其他酒店的有力利器。因此,酒店更讲究不同风格下的人情味、趣味化、品质化的设计,根据酒店的总体定位风格,关注消费人群的多样化,将消费人群定位细分,来进行装修装饰的风格化设计。在此影响下,设计的目的不仅仅只是为了起到美化酒店的作用,更强调着眼于酒店个性生活格调的营造。(2)加强酒店的品牌设计。国际知名设计事务所或国际性酒店设计大公司在中国市场上,之所以能够呼风唤雨吸引设计大单和人才,最重要的就是举世公认的、多元化的强大品牌效应。相比之下,除了技术上的差异,中国不少酒店建筑设计公司各自为战,小富即安的态度,也导致了中国酒店建筑装饰设计品牌效应的严重滞后。毋庸置疑,品牌化道路是中国酒店建筑装饰设计的必经之路,谁不重视品牌化的建设和竞争,谁就将吃到被淘汰的苦果。

参考文献

[1]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11)

[2]Editions.巴黎・家的私设计[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7)

[3]尹定邦.设计学概论(修订本)[M].湖南科技出版社,2009(6)

篇3

室内公共空间设计

1.室内设计

早在170万年前的石器时代,人们就开始对居住环境有意识的装饰与改善,那时,人们不仅需求建筑的居住功能,还为室内增添了许多美化空间的装饰,来满足人们的生理、心理需求。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精神需求水平也日益多样化,室内装潢由此产生,室内设计也逐渐专业化、系统化、规范化、合理化,并逐渐形成一门学科。国际室内设计学会曾提出:“如今,现代的室内设计是依靠科学的方法,通过合理运用美学要素和空间功能要素,把表面上看来彼此相对独立的多个学科统一起来。”

据此,室内设计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技术手段与经济能力,以科学为功能基础、以艺术为表现形式,营造出安全,卫生,舒适,优美的室内内部环境,并满足人们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需求。

2.公共空间的定义与分类

(1)空间

广义上来说,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曾在论文《筑、居、思》中强调,筑造提供场所,而场所所置空间。“思想本身意义上就是一种筑造,只不过它是归属于栖居”。狭义上来说,《外部空间设计》一书曾经描述过,空间基本上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

(2)公共空间的定义

具有公共性质和社会性质的建筑称为公共建筑,其室内空间为公共建筑空间。其这类公共空间应该具备休憩、游行、集会、观赏等功能,而空间也由于这些活动而具有了公共性特征。

(3)公共空间的分类

公共空间的内容覆盖了人群的所有基础生活的使用空间,是以人为本的服务,公共空间包含着使用人群的吃、穿、住、行等各个方面。具体按性质划分,包括了为商业空间、办公空间、饮食空间、休闲娱乐空间、酒店空间、观演空间、医护空间、文化空间、教育空间、体育空间、交通空间、历史文化空间等。

室内公共空间设计的含义和内容

室内公共空间设计是由建筑设计分离出来的一门综合学科设计,运用了一定的物质基础、科学功能和艺术表现形式,融合人体工程学、环境心理学等学科,设计布置活动空间位置、功能与内容,从而创造优美、良好、科学、舒适、美观、安全、整洁的内部环境。

室内公共空间设计的内容有:一,室内空间功能的设计;二;室内空间界面的设计;三,室内空间环境的设计;四,室内装饰品的设计;五;室内小品的设计。

商业室内公共空间设计特性

1.商业室内公共空间设计

商业室内公共设计由室内设计、室外环境设计、商业界面设计、人体工程设计等学科的交叉和延伸出来的公共空间设计。它既要注意公共尺度的数据理念,又要考虑到适用人群的环境对心理影响和对商业性的明确识别与形象定位。在商业室内设计中常运用 “环境心理学”,了解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心理倾向,并经过处理、加工、抽象、具象等艺术形式反馈到商业空间的设计中去,通过合理、舒适与触动心里设计从而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里。

正如《环境心理学》一书中译文所说:“往往忽视人工环境会给人们带来什么样的损害,也很少考虑到什么样的环境适合于人类的生存与活动”,从人的心理、情感特征来考虑研究问题,从而使我们尊重人的主观意愿,符合行动的便利,满足“以人为本”的理念。

2. 商业室内公共空间设计的特性

商业室内公共空间设计的特性有几个方面,一,首先满足设计主体的多种功能。商业室内公共空间要适用人群在进行商业洽谈、消费、休憩、交流、饮食、娱乐等一体的综合,同时要设有具有功能性的空间(即展示性、服务性、休闲性、文化性);二,则突出商业的主题性(即精神)。每个企业有名字,才会让人认识它,每个企业都会有自己的形象设计,有了形象设计才会让人记住它,每个企业有宣传,才会让人了解它,所以确定一个好的商品是对它的名称、形象和宣传的定位;三,则重视商业室内的通达性。商业空间设计的交通是人群为达目的选择的多种路线,路线的设计具有快速通达、搬运、休憩、链接功能区等作用,为人群提供便利的服务,节约时间。

商业室内公共空间设计的风格艺术

1.商业室内公共空间设计的风格

商业室内公共空间设计追求个性、新颖、富有活力、大方得体等艺术风格,根据商业性质或者所设定的主题不同会有不同的设计类型。

(1)地域、文化特色主题。

地域与文化,它是指建立在乡土文化之上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它是一个国家整体一个民族群落核心文化的分支和基础,地域文化有着极强的可识别性。就其形成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本土的地域环境、自然条件、季节气候;二是历史遗风、先辈 祖训及生活方式;三是民俗礼仪、本土文化、风土人情、当地用材。”

例如:日本地处岛国,自然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又处于地质活跃一代。所以,日本的房屋建设与室内装饰常用竹、枯木、藤、草等植物编制而成,其特性轻盈,就地取材且体态自然、柔韧性较强(图1).。

图1 地域文化特色主题的日本饭店(图片来源:自摄)影)

(2)自然仿真主题。

自然仿真主题有种超现实的艺术效果,在室内布置里常采用浓重的色彩、仿真的饰物,奇特造成等装饰界面。多用来模拟场景、还原真实的逼真手法再结合绘画、雕塑等装饰小品呼应室内环境气氛,在模拟、还原、仿真的客观环境,并通过环境影响消费者的感官,引领、改变人的主观感受与想法,从而丰富、升华消费群体的主观感受或意境(图2)。

图2 自然仿真主题的西安zoo 咖啡馆(图片来源:网络)

图3 现代简约风格美国洛杉矶服装店(图片来源:自摄)

(3)现代高科技主题。

现代高科技主题风格是使用新型的物质材料和高科技技术来装饰空间,通过设计师的创意思维,将独特的建筑设计与空间处理手法来更多地吸引人们的注意,多用纳米、环保等新型材料作为设计的主要材料,运用高新的艺术手法进行拼接,围合创造出简约,高尚,超现实的公共空间。

(4)现代简约风格。

简约风格是用简洁、提炼出的元素、符号的构成的一种空间表达形式,表达了自然、简洁、简谱、明了、清新的一种情怀。使用简单、简易的装饰来点缀空间,并凸显空间的大方和功能(图3)。

(5)结构主义风格。

结构主义风格是使用特殊的各种物理、化学元素等或将建筑、管线、材料等机构于外界,以自身材质、肌理、层次、符号等特性经过偶然的或人工的艺术加工,累积、叠拼、组合形成的一种粗狂的、规律的美(图4)。

商业室内公共空间设计的流派

随着地域、国家、宗教、自然、文化等不同,商业室内公共设计在不同的时段或阶段受各方面影响,产生了不同风格的流派。现代商业室内设计所表现的流派常有:高技派、光亮派、白色派、新洛可可派、风格派、超现实派、结构主义派、装饰艺术派等。例如:高科技派风格。高科技派是现代室内风格的代表之一,它在19世纪中后期兴起,常用科学的、技术的、前沿的新技术,以美学角度为依托用艺术手法加工,新技术与艺术的结合,突出了材质的原理、肌理、特性、参数等,成为一种规律的、科技的、冲击视觉的高光美。

结论

为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要秉承以人为本理念,并根据不同国家与文化等差异,追求个性、新颖、富有创意感的艺术风格,定义不同的商业公共空间主题,结合丰富、多元化的艺术流派。提高室内环境的环境水准,以有限的物质条件创造无尽的精神感受空间,满足人对室内空间的生理和心理环境需求,目的是为感染、促进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行为。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篇4

关键词:空美学;住宅空间;装饰

中图分类号:F287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今天整个亚洲的经济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生机,中国的经济模式也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自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就表明中国更要受到全球化的浪潮冲击。一方面,中国能够借此走出封闭的市场;另一方面,也使得我们的“美学”意识文化受到来自西化文明的冲击。物质生活条件日益提升,目前住宅的空间装饰设计以奢华的空间装饰风格为美学主流,住宅空间呈现出热闹非凡的装饰设计氛围。导致这样结果的原因:一方面,物质生活的丰裕,国人有经济能力支付住宅空间的装饰的费用;另一方面,当经济产业高速发展和国际接轨的时候,精神文化生活无法和经济物质发展同步,所以目前的住宅空间装饰是没有规律可寻的“拼凑主义”。如何才能够重新发现住宅空间设计中的美?如何在未来的住宅空间装饰设计中,用属于中国文化内涵的美学理论指导我们的具体的设计活动?这都需要寻找到属于东方文化底蕴的美学价值。那么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的民族的感知力是应该被遗忘?还是继续传承发扬?当然回答只有后者,如此我们才能发现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深层内涵。简与空的美学是同东方的具有宗教色彩的“禅学”相关联的美学理论,与中国文化结合而产生,后来传播到日本后,并在日本得以发展。因此这样的美学研究是和东方的人的文化内涵相契合的。

1、简与空软装设计品质研究

在简与空软装设计品质的研究中有许多需要注意的关键原则,这些原则将设计住宅空间品质方法起到指导性的作用。这些原则包括丰富的“空”为了阴确设计丰富性,区分复杂性和单调性的软装设计是十分必要。空的简洁性不是偶然间才有的产物,也不是科学探索的既定成果。空的丰富是拥有更加宽阔的住宅空间、虚实相宜的活动范围。开阔的空间容纳丰富的变化,用空的“容器”来容人的身心,这对如此拥挤的都市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此珍视各住宅空间及环境下提供的丰富的“空”间。人类尺度原则依据人类所共有的距离感知、人体比例及生活习惯的共性的基础上所建立的设计具有更好的使用性。通过把软装设计定义在实际应用的生活居所空间与日常生活工具结合,品质的有效性较大。这些结合软装设计更易于使用者操作和识别。因此,软装设计的有效性设置如果超出了正常人类所能接受的距离范围和比例,那么其结果可能阻碍人们对空间的所应具有的兴趣。富有的“简”简单就是感觉在掌控一切。过多的室内陈列可能导致相反的效果,它并不能给一个身体疲惫人提供更多休息的有效空间或生活品质的提升方式。这对于软装设计师的设计来说的确是个挑战,因为堆叠的装饰越多的,越容易降低简洁软装饰的品质有效性。恰到好处并不多余的设计概念相比之下更为可行。因此在居住空间的软装的设计上,提供符合相应环境因素下的设计要优于单纯的罗列的装饰。

2、简与空美学的住宅空间装饰研究

在著作《室内设计概论》中这样描写住宅空间“人的一生80%的时间都要在室内空间中度过,所以室内空间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的推进载体与成果象征物。48”经过文献调查考证得知中国的室内设计大约从20世纪90年代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于此住宅空间的装饰也面临着机遇与挑战。中国的物质生活日渐提升对居住的空间环境也提出了更高品质的要求,当然房产商和国内外的设计师都在探索这最新颖的设计风格和理念。著作《室内设计概论》中指出设计或装饰室内空间的初步是“必须了解的是文化、行为和建成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在经过系统文献历史的调查,论文上文部分已经完成论证“简”,“空”美学与东西方文化内涵的渊源,尤其是东方的“禅学”文化内涵久远的东方。为此本文将继续在“简空”美学的理念框架和国内住宅空间装饰的市场背景下,更加系统地梳理得出住宅空间装饰的优化方案,以此提高我国的住宅生活空间装饰的美学,为目前的住宅空间的装饰提供美学参考。

3、简与空美学的住宅空间装饰设计元素

3.1、装饰设计“点”

住宅空间中“点”是指较之面积较大面积分布的局部形体。点的重要性对装饰“简空”之美的空间氛围起到“画龙点睛”的关键性意义,譬如陈列装饰某件灯具或器皿是对比整个空间背景下的点。正确地处理好装饰点将直接影响住宅空间的整体装饰美学效果,以“局部服从整体”的装饰设计原则,整体地把握空间设计的美学。点的设计排列应遵从规则,通过点布局的尺寸、疏密、组织构图的关系等问题考虑。位于杭州的“安缦法云酒店”为营造南宋都城“古色古香”美感,空间的点的装饰设计采用如桌面上的白瓷;空白墙上装裱考究的书法艺术;家具的陈列摆设,按照中国古代家具的陈设布置法则。装饰点的设计遵循“对称均匀”的法则,如凳、榻、灯和墙面书法装置等的分布。另外,点睛之笔的装饰的运用,如空置的鸟笼装置没有鸟儿,而鸟鸣之声从窗外的山林里的传来,给人的以“自然之美”的审美体验。安缦法云酒店突出东方的神韵的“禅韵”,整体的设计装饰给人以“空灵”、“自然”、“飘逸”等审美体验。

3.2、装饰设计“线”

住宅空间中装饰设计的“线”是由点来构成的,线的方向、宽度和长度等直接影响着空间的视觉信息的美感。康定斯基曾说,线的两个特征:张力和方向。事实上,空间中的“线”元素在空间的排列组成,可形成具有韵律感和流线感的视觉化信息。线的形式感是指线的曲折、疏密、角度,其构成不同的形式感会产生迥异的空间美学表情。线的角度的形式感包括:垂直、平行和其他角度的线的构成,其中如平行的线呈现出“安宁”、“流畅”的美感;空间垂直线的组织呈现出“坚实”、“稳定”的美感。空间装饰中“直线”排列相对于“曲线”排列更能显示“简洁”的美感;而空间装饰曲线的形体的运用呈现出“圆润”美感。住宅空间装饰中线的排列组织可形成不同的纹饰。)隈研吾的建筑代表作之一“三得利美术馆”,其室内空间采用“竹子”组织排列的“线”。这些竹子构成的“线”缝隙的疏密、间距统一,另用“和纸”营造出光和影的线排列“韵律”美,空间呈现出东方禅意的“空灵”和“透明”的美感。

3.3、小空间软装设计

把住宅空间划分各个小空间,拥有不同的功能,根据它们的功能来做不同的设计。本身这样的设计过程是何等的愉悦,将各个小空间的装饰精简到最低限度,不必要的软装饰统统处理掉。

在各个小空间变得简洁的大背景下,最平凡至极的装置,即拥有与之相称的美丽。比如我们的客厅主题是满足家庭的温馨的相聚空间,这对提高家人间的亲情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本色地板上脱掉鞋子,地板的材质和身体互相传递着交流信息。考究的沙发材质,让家人全身心的放松享受肌肤的触觉。优雅的纸垫上整齐的放着家人的各个玻璃杯,自然的休憩。若处繁华的空间,美好的心境无处可谈。

4、结语

在重新审视设计未来的旅程的时候,希望我们以一种全力眺望远方的姿态。我们可以看到在新时斯和环境背景下的空间设计不仅要考虑传统的视觉设计形式,还应该把设计的理念放到品质上,通过“简空”的美学综合应用,试图设计出全新理念,重新找回感官的细腻和敏感的富裕,用素简做向导,真正让空间的美在平凡的生活开出幸福之花。

参考文献

[1]吴雨.装饰纺织品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功能与运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篇5

关键词:城市中轴线;空间序列;交通组织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A

1 何为城市中轴线

城市规划学中,“城市中轴线”是由系列建筑或街道显示的一条轴线,其在城市整体平面布局中居于控制性的地位。从存在形式划分,城市中轴线包括实体中轴线和空间中轴线。前者在中轴线上布置建筑物,给人以强烈的空间形象,后者把中轴空出来,淡化处理。在现实中,两者往往组合出现。

2 国内外城市中轴线空间形态分析

2.1巴黎城市中轴线

巴黎的中轴线在轴线的重要节点布置大型广场,在轴线头尾布置标志性建筑物,使城市空间开阖有序。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副轴线通向市内许多广场和建筑群,形成了许多对景和借景。

在交通组织上,在主要节点设置地铁车站,从凯旋门到德方斯段采取了人车完全分离的立体式交通组织方式。在空间序列上,长达8km的巴黎城市轴线划分为若干区段。从卢浮宫到星形广场,城市轴线始终采用广场和街道对称布局的模式,进入德方斯后,建筑及景观都采用灵活布局的方式。

2.2深圳中心区中轴线

轴线北段是行政、文化中心和市民广场,南部主体是绿化公园,两侧为商业建筑,其中中央绿化带为复合型的城市生态绿地,地面是城市公共绿化空间,地下是结合地铁交通枢纽的地下综合商业区。

立体空间序列上,以市民中心、山脉高空瞭望台为中心,两条高层建筑建筑限高100米,均衡对称布置,形成的城市天际线成为周围山脉轮廓线的延伸。公共空间的绿化设计上,中央区域是中心,其布局形式采用九宫格的城规思想,现代化的设计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交通上实行“竖向分层”,地面层为机动车活动层,公共人流在二、三层及地下层活动。核心区内各街坊之间设置统一标高的过街联系廊,在区内形成一个完整的架空步行系统。

2.3广州市新城市轴线

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北起燕岭公园、向南经火车东站、中信广场、珠江新城、越过赤岗塔继续向南延伸,总长约13公里。在平面空间序列上,由北至南分别为完全实体空间环绕实体、实体围合空间和完全自然开敞空间。(图1)这种不同空间序列的交替变化构成了广州城市中轴线的丰富空间感受。

在立体空间序列上,设置两处空间制高点和三个高度区段。两处空间制高点分别是南端的观光塔和中部的超高层双塔建筑(高度约为300m)。在2个空间制高点之间,划分3个高度区段,从北到南依次为170~200m、100~150m和50~80m,形成逐渐向珠江开敞的斜面。在交通组织上,通过建设地下三层APM线,为轴线个节点提供便捷的联系和换乘,同时通过四个内循环加三条过境隧道组织内外交通,达到“最小限度地依赖机动车”,人行交通方面,南部通过地下+地面+二层步行连廊、外部连廊+室内连廊+天桥的方式建立完善的步行系统。

2.4案例总结

1城市中轴线空间应讲究轴线的空间韵律的构建。这要求轴线空间设计中讲究空间区段的划分,适时引入空间标志节点,并在建筑高度控制上十分注重推敲轴线的立体空间效果。

2城市中轴线空间应注重交通系统的组织。在以机动交通为主的背景下,城市中轴线更倾向于人车分离的立体交通模式,同时引入大运量公共交通,以实现交通的顺畅运行。

3景观体系的构筑上充分体现基地的特征。应从现状提炼出特征鲜明的景观要素,形成特征鲜明,并与整体协调的景观风格。

3 惠州城市中轴线设计实践

3.1现状条件

规划区位于惠州市惠城区江北南区,江北南区位于惠城区的几何中心位置,为城市新区。东江从东、南、西三个方向环绕而过。规划范围的用地面积共计88.2公顷。

3.2 目标定位

规划地块作为江北地区的重要拓展地带,对于完善、整合惠州城市公共服务中心职能,提升城市形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据此将基地定位为CBD轴线、城市客厅、市民乐园、金融中心,功能为商务行政、商业娱乐、文化休闲。

3.3 总体空间设计

3.3.1 总体设计

惠州因东江而兴、因西湖而名,城市CBD中轴线南端毗邻东江,是一条滨水轴线。本次设计将“水”作为设计主体元素,以“水影碧带”作为CBD中轴线形象主题,以水为景观主元素构建轴线景观,空间上构造“一水连四区”,形成“赏水、嬉水、拥水、亲水”四大景观区域(A、B、C、D四个分区),并采用对称手法,强化中轴的领域感。(图2)

“赏水”区是城市的门户地带,通过特色景观喷泉、水带景观、纪念性雕塑等塑造令人印象深刻的视觉感受,形成特色鲜明的门户形象。在空间序列上通过空间环绕实体,突出门户的景观雕塑。

“嬉水”区以大面积绿化、结合美术馆及规划展览馆,在空间序列上通过实体环绕空间,限定出宜人的小尺度水环境,创造出怡人的嬉水环境,营造市民活动的欢乐空间。

“拥水”区以北湖公园为主体,形成城市空间内部的大中型亲水湖面,塑造中轴线重要的“水”节点景观区域。在空间序列上通过完全空间,为市民休闲游憩及商业区提供多样化的景观元素。

“亲水”区为江北南区,方案设置通往江边的连续性步行区域,设置亲水活动平台,通过大型商业综合体及主题喷泉营造丰富的水元素景观,形成亲水性较强的滨江公共空间。(图3)

3.3.2 交通规划

规划在现状道路及现有规划控制路网的基础上进行适度调整,通过协调轴线地区内外交通关系、建构内部慢通网络、配套公共交通设施,形成系统合理、舒适宜人、方便快捷的片区交通网络。

步行系统方面,建构沿轴线走向为主方向的步行系统,并与周边公共空间、道路充分协调与衔接,形成灵动宜人的“丰”字型步行系统结构。沿主要步行线路布局景观节点,形成步行的导向标识空间,在跨街通道设置符合安全通行要求的交通设施。在重大节假日,南部滨水节点空间可考虑对道路交通进行管制,形成连续性的滨水步行空间。

3.4 节点设计——江北南区

3.4.1 空间布局

中部片区为四座高层塔楼组成的金融中心,靠近二路的两座塔楼高度为260米,构成了CBD中轴线南部节点空间,对称布局强化了整条中轴线的方向感。西部片区为商业商务综合体,形成惠州市的滨水主题商业地标,功能主要由大型综合购物中心、主题游乐嘉年华、高端专营店、酒店式公寓、高端酒店组成、SOHO办公区、商务会议中心等组成。东部片区为主体的滨水宜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在滨水地带形成变化丰富的天际线,并强化住区内部开放空间与滨水空间的联系。

3.4.2 高度控制

为营造优美的滨水中心区天际线,建筑整体控制为中间高两侧低的轮廓形态,构建层次丰富、气势磅礴的城市中心形象。建筑高度控制分为100以上、80至100米、以及小于100米三个等级。轴线两侧规划两栋260米高的超高层地标建筑。滨江地带建筑物高度控制呈现阶梯形态,确保滨水公共空间保持宜人尺度,在滨水界面形成层次丰富的建筑景观,并为地标建筑预留观赏空间。

3.4.3 交通规划

进一步优化原有规划路网,并协调环境与交通关系,规划东江路采取隧道方式,减少穿越性车流对滨水景观空间的影响,进而营造宜人的滨水公共中心环境。连通商业地块及广场地下停车库的空间,加强公共功能内部的交通联系。因城市中心区车行交通具有较强的随机性,因此地下车库的连通以及地下车行通道的设立,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地面道路的机动车交通压力。商业较为集中的区域,规划建议地块出入口应多于2个方向。

参考文献

1.胡峰 城市中轴线及其规划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同济大学,2006

2.福田中心区规划 网络资料

3.林树森 广州城市新中轴线:[J].城市规划。2012.03

4.唐子来,张辉,王世福.广州市新城市轴线:规划概念和设计准则.城市规划学刊[J].2000(3):1-7.

篇6

关键词: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城市发展

 

建筑是凝结着人类文明历史与科学技术的智慧结晶。其本身也是个复杂综合体。一个城市建筑业的发展同时标志着它的综合实力和社会精神面貌。 建筑学专业作为建筑行业的先行官,策划、设计贯穿每个建筑体的形成。

一、建筑设计的认识

设计工作中,要想做好建筑设计,就必须先了解建筑文化。对于建筑设计大家并不陌生,从古老的建筑到现代的高楼大厦,每一个阶段都经历了曲折的道路,发展到日臻完美的今天,可以说是由数不尽的设计师创意堆积出来的。

建筑是人类利用自然资源,运用人类智慧和所掌握的科学技术等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建造的满足人类各种活动的人工环境。建筑类型很多,有办公、酒店、商业、医院、住宅、学校、体育等,风格也各异,各种类型和功能的项目,以不同的建筑形式来表达他的个性特征。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建设水平,提高了建筑功能质量,满足了居民对居住舒适度的要求。

建筑设计还必须同环境相适应,其中包括造型立面、色彩、建筑风格与相邻的建筑相互协调一致。建筑在满足基本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应当寻求先进合理的技术措施,充分达到建筑技术手段与建筑功能目标的和谐一致,追求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创新设计理念,尊重客户要求,综合考虑环境、技术和经济等客观条件,坚持理性基础上的个性与创意。

建筑设计更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工程,在其不同的工作阶段,无论是建筑的前期策划、建筑方案设计和建筑技术设计的深化阶段,都始终贯穿着经济性这一理念。在建筑设计中,设计师应摆脱对金钱的依附,呈现个人的个性,将设计视为艺术而非糊口的技术,应为最广大的平民着想,满足他们最为迫切的生活与审美需要,因为人的天性具有向往自然、接近自然的心身要求。设计师应具备整体设计的系统观念和面向未来的超前意识,创造“绿色、高效、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

设计运行系统指总体的各个部分运行一体化,而过程是进行设计的全过程。要对其进行优化控制。首先,要确定系统部分的控制点,也就是运行的各个部分,即管理点,使每一个部分都进行优化处理。然后,进行过程的优化控制。如果只提达到质量标准、满足规范、规则的要求,那么建筑设计这个特殊的产品并非是精品。因为建筑设计的创作意识包括科学与艺术的排列与组合。提倡设计质量的优化管理,就是始终有一个较高的目标去奋斗。

在建筑设计运行过程中,需要对建筑设计过程进行优化控制,以便取得最优方案、选取最短路径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于一身、利用现代化工具去达到目的,而没有必要非得从零开始向上爬。这里技术、信息、情报是很重要的,仅提出设计质量合格的要求,只依据设计规范、条文的被动制约,显然与现代化飞速发展的形势是极不相称的。

二、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发展

城市是人类社会的载体。居民定居在城市中,城市的居住生活建设是居民生存生活的基本需要,它占整个城市空间的50%以上。居民在定居生活中产生共同的利益关系,形成城市的居住生活社会,满足个人、家庭和多层次社会生活的物质及精神范畴的生活需求。从人居环境应具有环境、生态与节能效益的观念出发,当前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说明了设计必须具有环境、生态和节能意识, 只有注重环境、生态和节能效益, 才能提高人居环境质量, 才能与健康建筑、绿色建筑和建筑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相一致。

建筑学是研究建筑物及其环境的科学,它是在总结人类建筑活动的经验,以至到建筑设计制作,进行形体环境的创造。它既包括营造活动中的技术、原理,又包括时代风格的艺术体现,它是艺术和技术的系统知识。建筑应从规划开始就要体现整体的和谐美,包括造型和色彩以及功能的和谐。就单栋建筑来讲,立面造型、整体的风格和尺度又要体现其独特的个性。

当代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 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与此同时, 人类社会也面临着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气候变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严峻的现实面前, 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评判我们现时正奉为信条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系统。许多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在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 我们今天必须优先考虑生态环境问题, 并将其置于与经济和社会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同时, 还要进一步高瞻远瞩, 通盘考虑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 这就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本内涵。即要改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掠夺性的,甚至是破坏性的发展模式, 从传统的资源型发展模式, 走上良性循环的生态型发展模式,促使经济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社会在发展,人类在发展,人类的行为方式还在变化,所以建筑学也在发展。最近20年以来还有发展得越来越快的趋势。建筑学不会终结还会和其它学科结合。

人们活动方式的不同形成不同的空间序列。不仅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空间序列,同一城市的不同地段内也具有不同的空间序列。在建筑设计中,要结合建筑的功能、外部环境的特征及人流活动规律组织不同的城市空间序列,从而增强城市景观空间的特征。论文大全。城市序列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的有机重整,它具有流动、意义、节奏的基本属性。认识这些属性既有助于序列空间组织原则的建立,又有助于序列空间设计手法的探索,从而有助于城市良好风貌的创造。一是流动性:在城市空间环境中运动具有一种连续性,这种连续性的方向可能是明确的也可能是不明确的,序列空间的流动性就是要强化这种场所、途径和领域之间的连续性,这就要求场所领域具有空间驱动力。二是意义性:城市空间具有条件功能,它不仅要满足人们的各种行为要求,同时又要表达各种意义,并使人获得不同的精神情感。序列空间的意义构成既包括了与空间功能相协调的环境主题,还涵盖了来自人们对城市个性意象逐一体验所概括反映出的城市整体形象。三是节奏性:空间组合的规律与变化构成了序列空间的特性,表现出众多类型的公共空间共同作用所产生的视觉与心理上的一种审美感受。序列空间的节奏与空间的规模、尺度以及相互组合有关。论文大全。

组织城市空间序列时应注意:(1)建筑要结合轴线所形成的城市空间的功能来布局,根据城市空间序列的不同,如道路轴线、娱乐轴线、绿化轴线以及表达纪念意义的历史文化轴线等,来围合空间的形体结构,组织人的活动路线,控制、引导人们的视觉方向;(2)建筑要结合轴线的性质来布局/轴线一般有两种类型。一是实轴线,构成空间序列的建筑物、庭院、广场、道路、室外设施沿轴线进行布置,组织空间秩序。在建筑设计中要重视轴线的生长与发展,如纵向扩展轴线空间秩序,或横向扩展通过增加副轴线来扩展空间秩序。二是以一重要建筑物或标志物作为轴线终点,其他占据空间的实体避开轴线空间于两侧布置,建立起指向明确的轴线空间。论文大全。在这种轴线空间秩序中,标志物、结点是轴线构成的关键因素,可通过建筑设计增加新的标志物,达到扩展轴线、发展空间秩序的目的。

我们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可能是全世界最快的,而我们的建筑师相对来说可能跟我们国家的国土面积和人的基数成正比,我们通常是在快速的工作,一切讲究效率,但是很多时候在质量上有问题的。我们有非常多数量的建筑师,但是我们无法呼吁他们对建筑的严肃性,也无法呼唤他们的态度。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真地对待建筑,更多地看看别人的东西,真的不要闭门造车或者是照葫芦画瓢,我们可以看到身边建筑的外表,在世界各地都可以找到它的影子,但是它和中国无关。我们期盼身边多些中国设计元素,特别是建筑,因为建筑是永久的。

篇7

关键词:传统色彩;文化;室内设计;应用1中国传统色彩文化

中国的传统色彩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就懂得使用色彩的民族之一,确立了色彩结构,以黄、青、赤、黑、白五色为正色,并与五行中的土、木、火、水、金相联系,把中国人关于自然宇宙、伦理、哲学等多种观念融入色彩中,形成独树一帜的中国色彩文化。

中国的建筑、服饰、绘画、雕刻、瓷器、漆器、剪纸等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色彩的装饰。中国传统色彩:中国红、琉璃黄、国槐绿、青花蓝、富贵紫、水墨黑、玉脂白、长城灰、黄金贵、雪花银。民间色彩搭配对比性口诀如下:

(1)软靠硬、色不愣。软色是指不同色相的色彩同白色调和明度偏高的色彩,硬色是指不同色彩同黑色、棕色调和明度偏低。软靠硬的对比适合色相、明度、纯度相同或对立的配色,是色彩向黑白两极分化的关系。

(2)红靠黄、亮晃晃。五行说的色相环是一个以黄为中心,青、红、白、黑为顺序的循环,它们各自与东西南相对应,从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宇宙观。今天中国的国旗选用红配黄色是沿袭传统对色彩的审美取向。

(3)分青绿、人品细。仔细留意会发现大多数民间纺织品的色彩搭配里都或多或少出现青色、绿色。因为我们的祖先喜欢强烈红黄色调。由感官出发加入青、绿丰富画面层次,色彩结构趋于细致。

(4)民间色彩对比方法与现代平面设计。对比指两个事物相比较时形成一定的差异。色彩对比使视觉上产生跳跃、活泼、刺激、运动、热烈的精神情绪升华。平面设计作品中运用色彩对比来达到诱目性、识别性,使产品的信息宣传在短时间内快速被视者接受。

2传统色彩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1)传统家具元素。家具在室内装饰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有时甚至可以决定整个空间的风格。中国家具发展经历由简陋而繁美,重实用与观赏相结合的演进过程。尤其是“明式家具”在我国家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现代的“明式家具”在家具的造型、结构、装饰和工艺上也具备了极高的融合性。

(2)传统文化装饰元素。传统建筑是非常注重装饰的,这些装饰还蕴含着人们对于生活美好的寄望。如蝙蝠、鹿、鱼、鹊、梅是较常见的装饰图案。

(3)传统色彩元素。中国传统的色彩很多,有古朴典雅的色彩,也有浓重热烈的色彩。其中红色是中华民族最喜爱的颜色,甚至成为中国人的文化图腾和精神皈依,被称为“中国红”。

3新中式风格室内设计

(1)新中式风格室内设计的风格定位。新中式风格室内设计极大地改善了传统室内空间的不足,融入了现代的技术、材料和观念。通过吸收传统艺术内涵和文化精髓,将其与现代设计手法、现代设计理念、现代审美习惯相结合。它涉及现代室内空间形体、装饰图案、地方材料、陈设装饰和色彩装饰等具体方面,从而形成我国特有的室内设计风格样式。

(2)传统色彩于新中式风格室内设计的意义。色彩是室内设计的灵魂。拉斯金曾说过:“色彩感知于室内设计,犹如色彩对画家一样重要。”传统色彩蕴涵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意义,它所具有的装饰性、简洁性和象征性等特征符合现代设计语言和现代审美观,适用于新中式风格的审美特征。中国传统色彩符号独具魅力,具有强大的中国特色的感召力和象征性,运用于新中式风格的室内设计中,不仅彰显了中华民族传统居住文化,弘扬了民族精神,又不失当代中国的特色。

1)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传统色彩符号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须遵循科学的色彩色调和配色方案,协调好背景色、主色和点缀色的关系,正确处理室内的协调与变化。在同一室内空间中,根据空间的功能性质恰当选用色彩,并协调补色的比例。在使用多种颜色的时候,保持一种色彩清晰易辨,其他色彩处于从属地位显得尤为重要。

2)传统色彩符号赋予新中式室内设计象征性的深刻寓意。在众多颜色中,红色是最富有中国特色和最具代表性的。由于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在现代喜庆文化、婚嫁文化、传统艺术中大量运用。在现代设计中,红色逐步成为传统与现代的最佳演绎者,也成为设计师们使用最多的原色。在很多精品酒店的客房设计中,红色被大量运用于陈设装饰、空间分隔、意境渲染。在这里,红色成了东方的象征,成了古典的代表。

3)传统色彩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时尚感简洁性。现代设计本身具有准确、简洁、明晰的特征,具有视觉上的可视性和感觉上的可读性。传统色彩文化经过抽象与概念化,得到明确的象征性符号。通过系列象征性符号特征来传达设计概念,从而使人的情感得到满足,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各色的墙面着实明艳生动,设计师大胆地表达了其对于传统文化的现解,充分表现出简洁、干净、时尚,浓郁的艺术张力与感染力。参考文献:

[1] 赵皓君.传统色彩符号在新中式风格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2] 杨英丽,李黎,杨英杰.中国传统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3] 张绮曼,郑曙.室内设计资料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4] 王丽君.现代中式室内设计对传统色彩文化的传承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7.

[5] 王飚.论“五色观”及其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版),2007(05).

[6] 蒋志英,杨茂川.色彩符号在地域性室内设计中的价值与运用[J].山西建筑,2008(10).

[7] 郑时龄.建筑批评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8] 杨茂川,李乃昕.现代技术背景下的地域性空间设计[J].美术大观,2006(12).

[9] 邢庆华.色彩[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10] 许平,潘琳.绿色设计[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

[11] 刘光复.绿色设计与绿色制造[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12] 张永年.浅谈绿色包装设计[J].包装工程,2001.

[13] 邱斌,郑刚.色彩构成艺术[M].江西美术出版社,2000.

[14] 回顾.传统图案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M].辽宁美术出版社,2006.

[15] 郑曙.室内设计思维与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6] 杨公侠.视觉与视觉环境[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篇8

【关键词】宜居城市;生活性街道;设计

1 宜居城市生活性街道的内涵

宜居城市(livable city)是指一定地域空间内人与自然系统和谐共生和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地。其内涵可概括为:宜居城市是社会和谐稳定;经济持续繁荣;公共安全;生态环境平衡发展;生活舒适便捷;文化丰富厚重;能源资源可持续利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景观优美怡人;人文环境温馨的城市,宜居城市是易居;逸居;康居;安居;乐居的城市,宜居城市的条件既包含优美、整洁、和谐的自然和生态环境条件,又包含安全、便利、舒适的社会和人文环境条件,居城市就是适宜人居住、生活和发展的城市。[1]宜居城市应当满足人们有其居,而且居得起、居得好、居得久、居的快乐的要求,即易居、逸居、康居、安居、乐居。宜居城市的建设系统为10个方面考虑(图1):

图1居城市建设系统模型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资料自绘

街道作为城市之源与根。街和道均为会意字。意指街是以行人为主的地方,且人气越旺,街味越浓;而道以通行为首,强调它承载的以交通为主的功能。街道是街与道的空间复合体,是街功能与道功能的统一。街即两旁有房屋或建筑的公用道路;或城市或城镇中公用路或大道,通常有一条或多条人行道。强调了街是两旁的建筑物和人行道公共通道。路意为即供人、车辆和与物通行的公用道路,强调的是其公共交通功能,街道是指旁边有房屋的比较宽阔的道路,道路是一种骑在马背上的行为,使用者是步行者、马匹、和车辆,在于两地之间的运动。[2]街道是房屋之间的线型表面,其上有运动街穿过两列房屋与店铺之间。街道的两边的构成要素房屋与店铺说明了街道的生活性与穿越性。

街道多样性、街道中心与街道行为理论是营造街道的活力与宜居性街道的理论基础。从城市公共生活中的作用与街道的景观特征等因素考虑,将街道划分为城市步行商业街、城市生活性街道、城市交通性街道与其它城市步行空间。按活动主体城市街道可分为步行街道、车行街道与人车混杂型街道三个类型。

城市生活性街道是为居民在街道的社会各种生活内容提供场所,适宜居住的街道要让街道空间在交通上有人车和谐共存的交通环境,还要求交通系统的可达性、生活的便利性、能为人们提供观景、体育锻炼、休闲散步、娱乐与邻里交往等日常生活活动场所。[3]狭义的宜居街道侧重于考虑居住和周边环境的宜居性。我们根据街道活动的特点将其分成五类:休闲性活动、穿越性活动、游逛性活动、观赏性活动与典仪性活动。

城市生活性街道是城市空间的自然构成因素,是人们生活的发生器,是城市发展的见证。根据交通的性质不同,可分为通过功能和进入功能。城市生活性街道与城市交通性街道的主要区别在与生活性街道的生活性。[4]城市生活性街道与交通性街道作为城市交通网络系统,共同协调成为快速网络与慢速网络的交互的网络 (见表1)。

2 宜居城市生活性街道的特性

宜居城市生活性街道的宜居性作为我们对街道的主观感受满意度和舒适度,与时间和地点有关,宜居城市生活性街道的特性包括:

(l)街道的安全性:街道的安全性依旧是个最基本的要求,它是下面条件的前提。街道的安全性包括三个方面的安全性:要有良好的社会治安,避免犯罪的发生;交通的安全性;街道社区对防灾减震的安全措施的设计;

(2)商业的多样性:街道两侧应当开设有商场、酒店、银行、超市、医院、学校,小百货店、餐饮店、洗衣房等建筑物,只有通过一定界面的围合、限定才能形成街道公共空间,而与周围建筑物无法形成合围感的道路;

(3)场所的中心性:形成了社区服务、集会、社交、休闲、游乐等活动场所,场所功能是街道中心功能的表现,有商机,有人气且社会秩序良好。存在来往的人流,自行车与步行应是街道重要的交通行为方式,交通秩序井然有序。[5]公共卫生宜人;生活环境宜人;历史建筑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宜人;

(4)生活的舒适性:街道的舒适性涉及的方面很广,包括宜人的街道环境、街道空间形态、合理的街道的小品设施和绿化、街道的空间容量等。街道的舒适性还依赖于街道的整体环境;

(5)出行的可达性与便捷性:便利的交通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享受着高科技带来的便利。城市的大小与城市道路路网的选择影响着街道出行的便捷性。[6]街道的便捷性与可达性也反应一个街道与外界交流联系程度;

3 城市生活性街道宜居性的设计原则

3.1 建设系统性原则

居城市生活性街道建设其实质是对街道街道物质、空间环境的整合。城市生活性街道包括社会经济技术各个方面的层次,整合是对街道空间环境物质的整体协调,使之达到一个和谐的状态。

3.2 活力原则

宜居城市生活性街道是城市生活的舞台,提供一个供人们活动的场所。街道活力产生的来源是街道中的人与街道的空间场所。街道上形形的人群与活动是城市街道活力的根本体现。

3.3 尊重、保护与继承原则

宜居城市生活性街道具有历史意义与个性特征化场所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为城市建立独特的个性奠定了基础。那些具有历史意义、个性特征场所中的建筑形式、空间尺度、色彩、符号与生活方式等,与在市民心中的价值观与某种情感相吻合,容易引起市民的共鸣与产生文化认同感。[8]街道是城市的记忆,保护街道的历史文脉,延续城市的记忆。

3.4 多种功能融合原则

城市生活性街道步行系统应是多种方式复合的网络体系,应包括人行道、过街地下通道、步行街、广场、人行天桥、建筑内的通廊等。商圈步行系统规划中应充分重视步行系统与公交站点、轨道车站、停车设施等多种交通设施的衔接,充分体现步行系统的交通性与休闲性并重的特点。

3.5 人文关怀原则

宜居城市生活性街道自身的性质决定了它能够担负起融合与的作用,人性化的街道空间缓解了现代生活中的紧张和孤独。人性化的街道空间设计是以人为中心和尺度的,人们能通过各种行为活动,获得安全、轻松、尊严、舒适、有活力,人的心理更加健康、人性更加完善。城市生活性街道的宜居性关系着城市用地构成、城市各种交通、街道的功能组成、历史文脉等。[7]包括:绿色关怀;人的尺度;无障碍设计等。

3.6 文脉主义原则

宜居城市生活性街道代表着一个城市的象征,体现在对地区文化,生活气氛与空间文脉的尊重,能提高人们对步行系统的认知与步行空间的归属感,让人们在文化层面上产生共鸣。[8]

4 宜居城市生活性街道的设计策略

4.1 街道空间与城市整体空间的融合

城市空间是街道的大环境,结合街道的特点进行整体空间设计,有助于形成完整的城市空间体系。将城市分为尺度适宜的街区,有利于控制街道交通流量;加大城市街道网络密度,能增加城市的易达性,让街道充满活力,体现对人性的关怀,形成有品质的城市公共生活。提高街道网格密度;街道场所的合理利用;混合的功能要素。

4.2 交通控制设计

对交通控制的设计策略主要有:对汽车流量的控制;对车速的限制:设置减速路拱;设置街道的限速标志;窄化车道;对行车道适当的障碍设计;在居住区中的生活性街道和一些商业功能为主的生活性街道中,在路上设置一些植被带、景观小品等障碍物,使车辆非直线行使;对交叉口的设计措施:交叉口的渠化设计策略;信号灯的时间设计策略;行人过街特行区的设计;单向的交通模式:单向通行是解决城市交通拥挤、增加交通容量的最有效的一种办法。

4.3 生活性街道空间舒适感塑造

生活性街道空间尺度的大小会对人产生不同的心理影响。街道空间大尺度的把握主要是指从街道的整体比例与对街道外部尺寸的控制等方面对街道整体线性空间舒适感的把握。生活性街道建筑与街道路面尺度的措施如下:合理的设计街道的空间尺寸和比例;保障街道的日照采光;制定道路红线的宽度可建筑的退让距离;街道小空间尺度的把握。

4.4 增加沿街商业活力

商业活动是生活性街道的主要沿街活动。商业活动是城市生活性街道与城市交通性街道的主要区别。[9]商业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街道活动的源泉。

4.5 城市空隙点状公共空间与线状空间的结合

城市点状空间指以点状分布的城市中的公园、广场、街头绿地等;线状空间指城市街道与滨水绿带等。一些开发商见缝插针,导致生活性街道一字铺开,缺少城市点状空间。[10]我们要适当增加一些为人们休闲、交往的公共空间。

4.6 政府政策指导与公共参与

我们应该采用公众参与设计,在参与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公众、政府工作人员是一个互动和相互学习的过程,从而找寻出创造宜居城市生活性街道的设计策略。

结 语

城市生活性街道满足各分区内部的生产与生活活动的需要。城市生活性街道反映的是最真实的城市生活,具有城市特色的代表性。城市生活性街道的包容性与复杂性,使街道的宜居性变成了可能。街道宜居性建设以街道所面临的问题为导向,把街道的建设的过程看作是城市文化、社会组织、生态环境建设与整合过程;创造一个宜居、宜玩、宜游的城市空间。生活性街道有交通功能与社会功能。宜居城市生活性街道建设具体措施如下:(1)集约紧凑型的街区发展模式;(2)塑造特色街道风貌、文化与气质;(3)城市绿化立体化、改善城市生态环境;(4)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确保城市系统顺利运行;(5)构建生态与复合功能社区;(6)创建新型窄街道、小街区系统的宜居性策略;(7)不同年代、档次建筑的融合;(8)适度高密度人口与适度高容积率建筑的耦合。

参考文献

[1] L・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01.

[2] [美简・雅各布斯.金衡山译.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137.

[3] 查晓鸣,杨剑.宜居城市的内涵分析[J].现代园林.2012.12.

[4] [挪威]诺伯格・舒尔茨.尹培桐译.存在、空间、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5] 陈纷.城市生活性街道设计研究[D].北京建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3.12.

[6] 赵万民.城乡规划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过程[J].重庆: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3,28(2):1-3.

[7] [美]E・培根著.黄富厢,朱琦编译.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8] [日]芦原义信著。尹培桐译.街道美学[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

篇9

关键词:建筑教育;学位制度;课程设置;教学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1-0021-05

同济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著名的“建筑老八校”之一。在中国建筑学科的发展中,以其自身的学术影响力,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笔者有机会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度过了一年的学习和工作生活,现将所了解的建筑系教学情况向同行作一简要介绍。在教育部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今天,希望对建筑教育的发展有所帮助。

一、教育资源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设有建筑系、城市规划系、景观学系和设计创意学院,6个本科专业,6个硕士点,5个博士点,1个博士后流动站,拥有本科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上海市精品课程5门,形成了完整的学科建制和学科整体发展优势。

(一)教学团队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教师以学科团队方式组织整个日常管理和教学。2001年开始,学院逐步撤掉教研室,组建以研究方向为纽带的团队, 其目的就是可以把研究内容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每个团队由3~10 人组成,在这个基本组织中,教师有决策的自由和自我组织、自我发展的可能性,能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潜力,以形成学科建设多方位的联系,包括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间的联系,教师与学生间的联系,学科间的联系,国内与国外的联系,等等 [1]。目前,全院已有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科团队30多个。

建筑系师资大都来自国内外著名建筑院系,现有在编教师125名,其中教授、副教授80名,具有

博士学位的教师67名,国家级高校教学名师1名,上海市高校教学名师2名。拥有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各1名,法国建筑科学院外籍院士1名,美国建筑师学会荣誉院士(Hon. FAIA)3名。外聘博士生导师中,有国内建筑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聘有贝聿铭、查尔斯·科里亚、安藤忠雄、理查德·罗杰斯等国际建筑大师为名誉教授。

全系每年招收建筑学专业本科生(含室内设计专门化方向)约120名,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本科生约25名,其中外国留学生比例约10%。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120~130名左右,博士研究生25~30名左右[2]。师生比例在1:7左右。

(二)教学设施

同济大学建筑学院拥有A—E五栋教学楼,教学空间非常宽裕。A、B两栋楼是以日常教学为主,包括理论课和设计专业教室以及大小报告厅;C楼以教师团队工作室为主,研究生课程有时就在教授的工作室讲授;D楼有设计基础形态训练基地、艺术教学创新基地、中国传统家具教学实践基地等10个分基地,高密度人居环境研究和城市规划与设计现代技术实验室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E楼原为设计院,现为学生专题设计和毕业设计场所,以充分实施“预备建筑师”计划。

(三)图书资料

B楼的一层为学院专用图书馆,截至2009年,拥有各学科藏书343万册,其中中文藏书277万册,外文藏书65万册。中文建筑类图书共11 986种,85 773册;外文建筑类图书共5 922种,10 396册;中文建筑类期刊共572种,980册;外文建筑类期刊共810种,14 415册[2]。图书馆开放时间为9:00-22:00,教师和学生可以在这里自由阅读、查阅资料、自习、构思方案。

(四)学术平台

《时代建筑》和《城市规划学刊》编辑部设在C楼,这2本杂志都是业界权威期刊。《城市规划学刊》创刊于1957年,是国内最早的城市规划学期刊。《时代建筑》是一本以中国建筑为特征具有国际水平的杂志,关注国际思维中的本土特征,用世界的眼光探索中国命题,强调本土特征中的国际化品质,具有超大即时的信息容量。

(五)实践平台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和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是同济大学规划建筑服务的产业平台,同时也是建筑教育和实现“预备建筑师”计划可依托的实践平台。

两个设计院凭借雄厚的设计实力、丰富的人力资源、先进的设计手段,跻身全国前五名之列 。借助其在国内外的地位和影响,充分发挥“产学研”相结合的综合实力,给教学提供了社会实践机会。

二、 培养方案

(一)学位制度

一直以来,高校建筑系都是五年制。从2010级新生开始,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率先改革学制,推广“4+m”学制,即本科阶段4年,研究生阶段2年到3年。这意味着,成为一名优秀的建筑师,可以压缩到6年的时间。据悉,这一改革在同济大学开展之后,有望在全国建筑专业中推广。

按照新的学制要求,本科阶段,建筑学专业学生按培养计划要求修读各类课程,达到相应总学分即可毕业,可获得建筑学专业工学学士学位。建筑学专业硕士按培养计划要求修读各类课程,攻读的年限为2年、2年半、3年不等,只要修满总学分,即可授予学位。而与国际知名高校联合培养的建筑学双学位硕士则需要3年的时间 [3] 。

在这次改革中,硕士研究生期间强化了在设计企业(设计院)的实习时间和要求,全面加强实践课程。实践课学分比重由20.3%增加到36%,并强调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学生,要求企业按教学要求指导学生实习,同时对教师的企业背景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课程设置

本科生的培养方案设定了建筑学派的68个知识点,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必须掌握这68个知识点才能离开学校。所有课程也都围绕这68个知识点设置,以保证教学的延续性。

1.基础入门课

基础入门课程主要有设计概论、设计基础、建筑概论、建筑设计基础、中外建筑史、建筑理论与历史、计算机应用、美术等。这类课程的讲授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建筑的定义、属性、思维方法和职业特点,以及当代建筑概况。通过图像的记录与转译、环境认知与设计思维的徒手表达、图像的采集、工程字体训练、摄影创作技法与平面构成(色彩)练习、建筑抄绘与测绘等,培养学生完整的建筑设计理论素质、技术能力和价值观,从而达到能力训练目的。

2.设计主干课

设计是建筑学本科学习的核心课程,占总学时数的比例较大,作为主要的教学科目贯穿于本科学习全过程。包括公共建筑设计与原理、住宅建筑设计与社区发展、建筑群体设计、高层建筑设计、大跨度建筑设计、建筑改扩建、城市设计与更新、室内设计、细部设计与建筑构造、建筑环境控制技术、环境艺术设计等。设计题目由简到繁、由浅入深,保持着建筑专业三维空间设计的优点,同时训练学生的各种专业能力:方案创造能力,解决空间问题能力,方案的比较、评价和修改能力,组织和管理设计过程的能力,对人和场所、活动和设施之间关系的洞察能力。设计课程及周学时安排如表1所示。

3.实例研究和实习课程

所有的建筑教育学校大都利用所在城市的有利条件,对城市和建筑进行不同范畴的实例研究,如麻省理工学院以波士顿地区建筑为研究对象,宾夕法尼亚大学以费城为研究对象。同济大学则以上海及周边城市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建筑评论、传统建筑与历史地段保护、上海近代建筑研究、建筑经济与建筑法规等实例研究课程的教学,训练学生分析环境以及把分析结果转换成设计目标的能力、协调复杂关系的能力、建筑设计成果的实施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在实践中表达和学习的能力[4]。其主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积累实践经验。

4.校企培养新理念

结合教育部倡导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同济大学自2010年起开始实施学生就业实习与毕业设计一体化的校企培养新理念——“预备建筑师计划”,以解决在校学生实习与学业安排的冲突,缩短学生就业后的适应期,满足企业人力资源竞争需要。通过学校培养向企业后延、企业人力资源向学校前伸,适应职业建筑师所需的工程实践、工程创新、工程研究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需要,实现学校、学生、企业、社会多方共赢。

参与“预备建筑师计划”的学生为五年制本科生,时间为第8和11学期,培养环节主要有生产实习、参观企业、聆听讲座、参与工程项目实践。毕业设计题目选题来源于企业(设计院),依托与企业共建的校外工程创新实践基地,指导教师采用双师制,由校内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担任,使学生熟悉行业政策法规、具备良好职业道德、了解相关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拥有解决建筑设计技术问题的操作技能,具备解决工程问题的实际能力和沟通交流、团队协作能力,成为名副其实的“预备建筑师”。

为落实培养目标,学院规定参与“预备建筑师计划”的教师应具备在企业工作的工程经历,每一届学生有6门专业课是由具备5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主讲。参与“预备建筑师计划”的学生在升入四年级时,与企业签订就业意向协议,以使他们能专心于学业。

目前,上海市规划研究院、现代设计集团、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和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多家综合甲级设计企业已与建筑学院开展了“预备建筑师计划”的校企合作。

三、教学特色

(一)建造与建构

同济大学建筑教育延续德国“包豪斯”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并在其基础上发展为自主创造、博采众长的学术风格和教学特色,特别强调学生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从入学开始,新生被灌输的第一个观念就是创新,第二必须动手实践。学生在学校不仅是学一些理论性的概念,还有很多动手直接操作的技术和经验。学习过程本身也是一个不断建造的过程。

自2008年起,每年的5月底,建筑学院都会举行一届建造节,每组参赛学生经过8小时辛苦、紧张、快乐地建造,用纸板搭建风格各异的房子,并在里面居住一晚,真实体验了自己建造的空间,领会、把握了建筑最基本的要素——适用、经济、美观。这样的教学活动在激发学生创新兴趣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空间架构的认识,锻炼了实际操作能力。

同济大学“以建构启动设计教学”,把建筑教育由美术型引导到与技术相结合的理工型教育体系中,并致力于空间建构和建造教学的实践研究,采用将空间分析和空间建构分解为设计步骤的教学方式。在设计课的教学中,采用较大比例的工作模型作为主要的表现与研究手段,引导学生形成建构和结构的观念(图1)。如在设计基础课程中,安排学生摆砌砖墙,学生在通过砌筑分割空间的过程中,理解了建造的理念。

(二)设计课程教学

同济大学建筑教学中,设计题目的选定,以专题性、连续性为主要特征,教学重视对空间的认知体验和对材料结构的真实建构,循序渐进地使学生认识到建构在空间设计中的主动作用,从而使空间设计问题明晰化。

一年级的设计课程,结合设计概论和建筑概论教学,向学生介绍一些建筑学的基本知识和工作方法。设计任务围绕建筑表现技法、建筑空间认知和建筑材料的建构设计,如里弄住宅建筑中色彩的采集、面积的对比、城市环境认知等,目的是向学生综合介绍场地、道路、纪念物、外观等基本要素。学生通过设计、模型制作及研究过程,对这些问题逐步加以熟悉(图2)。

二年级的设计课程,则注重建筑形态哲学的形象表达方面,强调在建筑形态的理解和把握基础上进行视觉表现。通过生成技术和空间句法,理解建筑功能及空间特征,强化空间组织能力,提高建筑综合造型能力,建立环境观念。具体任务有小品建筑方案设计、建构模型制作、小住宅建筑方案设计、大学生活动中心建筑方案设计、幼儿园建筑方案设计。

三年级设计课程的一系列题目设置,体现了对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的学习与应用,建筑类型不同,教学目的也不同。如区县图书馆、展览馆建筑方案设计,其训练目的是掌握公共建筑的功能布局、流线组织、建筑形式、屋面和楼梯构造;民俗博物馆、山地建筑和滨水建筑、商业中心等题目的设计过程则是鼓励学生对文化、地域、建筑、历史等与人类居住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深入思考,从而使他们意识到建筑与人文环境紧密联系。

四年级的设计课程集中在第7学期,是一项复杂性、协调性、实践性、社会性都很强的专业设计工作,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相关学科专业知识的能力,了解和掌握高层建筑设计的特殊问题和一般规律。题目主要是旅馆类建筑、商办类建筑、商住类建筑和专题设计,如搜狐大厦建筑方案设计、时尚青年城建筑方案设计、旅游区四星级酒店建筑方案设计、城市综合体建筑方案设计,等等。这些题目多是教师的实际工作项目,学生通过现场参观、基地勘察、模型制作、方案推敲,掌握现代高层建筑的设计规律,包括结构、设备、垂直交通、安全疏散及消防等特殊问题,熟悉高层建筑的造型处理方法,认识高层建筑与城市环境及景观的关系。

专题设计是建筑设计教学的分化阶段。通过多题目的设置,学生选择喜欢的题目或需要加强学习的方向,为发展学生各自志向潜力与选择专业方向及日后的研究方向创造条件 [6] 。在注重设计概念与设计方法的同时,更强调建筑的特性与共性设计、训练方法及学生的个性发展。

为发挥各位教师研究方向的优势和经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由学生自选教师所设定的多个题目进行教学。专题设计由多个分课题组成,他们包括大跨度建筑(技术性较强的题目)、城市设计、室内设计、建筑构造与设计、住宅设计、建筑历史理论与当代设计、校园建筑设计、建筑数字化生成、历史建筑保护设计等。学习方式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情况,采用独立的或几人一组集体的方式进行,但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每个学生都要递交自己的设计成果,即集各学科于一体的最终完整的设计。

(三)专题讲座

同济建筑城规学院在各个学科方向都有完整的学术梯队,校内及校际的学术交流非常活跃。常进行团队学术活动,每个研究小组的成员都定期作研究进展报告,针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展开充分讨论。要求每个团队每学期必须轮流作学术报告,同时定期或不定期邀请国外及国内其他研究单位的学者作报告,了解国际、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前沿动态、开拓思路。可以说,除了节假日之外,平均一天一场专题讲座。

仅笔者在同济的一年时间里,就先后有安藤忠雄、妹岛和世、矶崎新、安托内·普利多克、米歇尔·舒马赫、弗兰克·盖里这些世界级的建筑大师在同济大学举办讲座。学生在这么频繁的“学术声音”里,拓展视野,增长见识,对今后的学习和研究必将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四)教材选用

同济建筑系的教师既是高校教师,又是注册建筑师;既在学校担任教学工作,又在设计企业从事建筑创作。许多教师还成立了自己的事务所,他们既从事教学,又从事创作,同时致力于此领域的学术研究。灵活、宽松的工作环境,教师能够及时将经验带入课堂,也能把最新的研究成果传授给学生。

在教材的选用上,教师大部分都不用固定的教课书,也不指定教材。他们认为,一本教材,从编著到印刷、出版至少要2年时间,这种滞后性会限制学生思维、不利于跟踪学科前沿。有的教师会把准备出版的书作教案,有的教师则用自己的分析内容和研究成果作教案。课堂上会发给学生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推荐大量的参考书籍,还有大量的笔记,这些便是学生最终的考试依据。所以,虽然上课不考勤,但是学生听课积极性反而很高。

(五)考核方式

在同济建筑教学中,考试不是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唯一形式,而调研报告、课程论文、课程设计和课堂讨论才是考核重头戏。与传统的考试相比,新型的考核方式不仅可以考察学生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还可以从个性化发展的角度考察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对问题的理解能力。

在设计课程中,最客观的考核方式就是“评图”课。每一次设计交图,班里所有学生的成图将被粘贴在教室的评图板上,所有的工作模型也摆放在相应的图纸下面。指导教师不担任评审,评审团主要由建筑设计、技术方向的教师、校外专家、外校教师组成。每个学生通过讲述过程、解读模型、播放动画,尽可能展示自己的设计成果。教师将逐一询问每个细节,捕捉每一思路,领会设计者的创作动机。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增加学生之间的纵向影响。

四、结语

同济大学以实施卓越计划为突破口,促进建筑教育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建筑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已形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高等建筑教育体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建筑工程技术人才。不论是教学体系还是教学方法都值得学习和借鉴,但是,在学习同时应结合自身院校特点,取长补短,把实践育人放在首位,不断提升建筑教育的质量,为社会建设培养更多的建筑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伯伟.加强学科建设,提升核心影响力[J].时代建筑,2001(5):20-22.

[2]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网络在线[EB/OL]. http://.

[3] 文汇报.同济大学新模式培养建筑师 建筑系本科不再读5年[N].上海:2010-09-13.

[4] 李丽.中国现代建筑教育技术的探索[D].上海:同济大学,2006:32-34.

[5]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本科培养方案[Z].2010:118-120.

[6] 钱锋.建筑设计(4)课程教学大纲[Z].同济大学本科教学大纲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分册.2006:292-293.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rchitecture specialty in Tongji University

ZHAO Jing-xin1,2, HAN Bo1,2, LI Yong3

(1.School of Architecture,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2, P. R. China;

2.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ing, N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yang 473004, P. R. China;

3.Nanyang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Nanyang 473004, P. R. China)

篇10

关键词:城市森林公园 渗透 融合优化 提升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从原始森林里古老部落茹毛饮血的生活,到都市树林里现代人愉悦惬意的漫步,森林不仅仅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摇篮,更是钢筋水泥喧嚣中现代人的一种内心渴望和回归向往。随着城市的发展变迁,离开自然又要重返自然的人们,如何保留而不是蚕食山水自然资源,并将其作为谋篇布局中重要要素,营造“山-水-城-林”有机整体,不仅仅是对中国古代“山水城市”理想的传承和延续,也是对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 的积极推进。

1.森林公园与城市公园的区别与联系

1.1相关概念综述

1.1.1森林公园的概念

我国关于森林公园的一般概念大多延续了国有林场转型为旅游实体的改革思路[1]。根据1999年的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GB/TI8005-1999)中对森林公园作的科学定义:森林公园是指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风景资源和环境条件,可以开展森林旅游,并按法定程序报批准的森林地域2。

1.1.2 城市公园的概念

根据《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 2002)》,“公园绿地”是城市中向公众开放的、以游憩为主要功能,有一定的游憩设施和服务设施,同时兼有健全生态、美化景观、防灾减灾等综合作用的绿化用地。它是城市建设用地、城市绿地系统和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表示城市整体环境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3。可以看出城市公园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首先,城市公园是城市公共绿地的一种类型;其次,城市公园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城市居民,但随着城市旅游的开展及城市旅游目的地的形成,城市公园将不再单一的服务于市民,也将服务于旅游者;再次,城市公园的主要功能是休闲、游憩、娱乐,而且随着城市自身的发展及市民、旅游者外在需求的拉动,城市公园将会增加更多的休闲、游憩、娱乐等主题的产品4。

1.2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1.2.1地域位置不同

城市公园位于城市建成区内。而森林公园可能位于城市建成区内或近郊区,如上海共青森林公园;也可能位于城市郊区(距离城市1.5-3.0小时路程),如西安朱雀森林公园;也可能是距离城市居民点较远,大型独立的森林公园,如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

1.2.2生态结构不同

城市公园是以观赏植物、人工维持为主,养护管理投入较高,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稳定性较低。森林公园是以自然群落植物、自然演替为主,生态健全、抗逆性高。

1.2.3承载的空间功能不同

城市公园是以人工或半人工的环境为主体,通过创造环境良好的休憩、娱乐空间来满足人们的休闲、游憩、娱乐等不同体验要求5。森林公园则是以自然生境为主体,在满足生态保护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通过自然游赏、生态体验和休闲游憩来满居居民亲近自然的不同体验要求。

1.2.4互为补充的游赏体验

随着“假日经济”的发展,“假日出游”越来越多的成为城市居民的生活新风尚。而森林公园作为城市公园的有机补充,其优美的自然风光,有别于城市的生态体验,无疑会带给城市居民更为丰富的空间感受和心理体验。

2.城市森林公园概念与特点

2.1城市森林公园的概念

从森林和城市的布局关系来看,大致可分为“林在城外,林在城边,林在城中”三种。而城市森林公园应当是对“林在城边,林在城中”两类森林公园的统称。关于城市森林公园的概念,不同学者均有不同见解。如“城市中出现的有较大面积的山、水、森林,满足城市居民日常的游览、!度假、休闲等要求的公园”6;“位于市内或市郊有一定面积,森林覆盖率较高的自然风景”7;以及“位于城市当中并以粗放的森林景观为主的城市公共绿地,同时为市民提供以森林景观为特色的游憩休闲场所”8等等。其中,较为准确的概念当属黄茂玲在其论文中所提出的,即“位于城市或城市郊区范围内,具有一定面积和良好的森林自然景观,同时提供与森林生态过程相适应的满足市民日常休闲、健身、娱乐、生态体验等活动的复合生态系统4”

2.2城市森林公园的特点

2.2.1复杂而稳定的森林生态效益

森林生态系统是以乔木为主体的生物群落(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非生物环境(光、热、水、气、土壤等)综合组成的生态系统;是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具有最复杂的组成,最完整的结构,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最旺盛,生态效应最强。城市森林公园作为城市中的绿心,在调节小气候、缓解热岛效应、提供氧源、净化空气等方面的效益可见一斑。

2.2.2开放且互动的公园游憩体验

城市森林公园因为与城市的密切关系(临近城市或位于城市之中),除了具有便捷的交通条件以及良好的基础配套外,也是城市居民日常休闲游憩的重要场所之一。因此,对其游赏性及功能性会有更多有别于一般森林公园的需求,与居民的互动性也更强。

2.2.3独特而深刻的城市景观风貌

在中国传统城市格局中,往往将山水作为城市构图要素,水与城市浑然一体,蔚为特色9。城市森林公园作为在现代高楼密布的城市森林中镶嵌的绿色森林,无疑会对城市景观风貌塑造、城市特色形成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2.2.4保护与开发的综合权衡博弈

从保护与开发角度来看,城市森林公园既要对已有森林生态资源合理保育、完善稳定,又需要从满足居民休闲需求、丰富居民游赏体验方面适度开发,因此,如何合理权衡二者间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是城市森林公园规划建设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

3.城中森林营造的规划实例探讨

以下将结合笔者对榆林市大墩梁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实践提出对城市格局变迁下的城市森林公园规划设计的一些探索和体会。

3.1榆林市城市格局变迁与大墩梁森林公园的价值区位变化

榆林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地处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接壤地带。榆林市中心城区位于市域中部,是大漠绿洲-生态示范城市。大墩梁森林公园位于榆林市中心城区西部,然而随着城市空间发展变化,它逐渐由原来的生态绿地转变成中心绿地,成为位于市中心的城市型森林公园。

3.1.1在城市格局变迁中的地理区位

从“依山傍水”到“环山顺水”,从城市西北侧“防风固沙生态屏障”到逐步被老城区、建成区、新城区乃至空港生态园区四面围合的“城市绿核”,大墩梁随着城市步伐的迈进而价值凸显。图1

3.1.2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生态区位

作为生态绿心的大墩梁对于串接各类线状绿带、丰富城区内原本局促的绿化体系、重构城市生态格局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图1公园在城市格局变迁中的区位示意图

3.1.3在城市景观体系中的视线区位

昔有“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今有“南水(无定河)北园(文化生态园)中茂林,绿珠串接天下秀”,规划旨在借助视轴将古城景观、新城景观以及红石峡、镇北台、明长城边塞遗址带景观与大墩梁进行对接,以此实现传统景观与生态景观齐晖。图2

3.1.4在城市开发建设中的经济区位

作为公共财富以及现今城区中稀缺资源的大面积绿色空间,大墩梁城市森林公园的建设无疑将为区域乃至城市经济价值提升、人气凝聚提供新的吸引力,促进周边地块不断进行功能重组,进而为城市发展开拓新的机会与领域。图3

3.2保育与渗透的生态发展策略

3.2.1生态发展目标

保护并维系区域生物格局及生态安全

绿色理念的培植与渗透

3.2.2生态发展策略

(1)合理确定环境容量与游客容量

环境容量——采用面积法估算。

根据游赏项目性质以及公园地形特征,确定公园可游面积占总面积的40%。即23600000Х40%=9440000(平方米);

整个公园可满足游客一日游,即可游时间为一天。日周转率为1次。

根据《公园设计规范》,市区级公园游人人均占有公园面积以60㎡为宜。其中,水面和陡峭坡地面积占60%左右,公园人均占有公园面积以不小于75㎡为宜;水面和陡峭坡地面积占

70%左右,公园人均占有公园面积以不小于100㎡为宜。根据《国家森林公园设计规范》,主要景点人均游览面积100-400m2/人,一般景点人均游览面积400-600m2/人。综合考虑大墩梁城市森林公园风景抚育功能,确定其人均占有公园面积按110-200㎡区间计算。

由此,可估算出公园日环境容量为4.7-8.6万人次

游客容量——由于公园环境容量测算中可游时间是按一天计算的,因此其环境容量和游客容量大致相同,即公园的日游客容量为4.7-8.6万人次。

(2)优先划定核心保育区

规划将公园内森林、水库生态关键因子划为核心保育区,其保护与发展策略包括:保护强化原有山体、水库、植被等自然特色;保护、修复原有山形地貌特征;适度林相改造,更新树种,丰富植被,加强绿化郁闭度;以登山活动为主线控制山脊景观视廊;合理控制森林内的建设规模和强度。

(3)绿色观念渗透

规划在核心保育区适度发展森林游赏,形成以登山眺望、文化休闲、绿色认知、回归自然为内容的区域,通过居民与绿色的亲身体验、亲密接触强化生态观念,实现绿色理念的渗透。

3.3多样与融合的功能发展策略

3.3.1功能发展目标

协调各类用地,优化公园整体环境氛围

合理增加各类设施场所满足游客需求

3.3.2功能发展策略

(1)因地制宜,合理功能分区

规划在生态保育的核心基础上,充分依托现状,形成滨水冶趣园、农庄体验园以及绿色建设控制区三大功能区。图4、图5

其中:滨水冶趣园以休闲观光、运动娱乐、滨水体验、科普认知为主要内容,面积2.6平方公里,共规划草波跌宕区、碧水清湾区、水生博览区、水岸怡情区以及湿地探游区五景区。保护与发展策略包括:引王圪堵水源另辟景观游赏水系;结合功能需求设置多样岸线形态,丰富景观环境;因地制宜利用地形及植栽设计动静功能分区;弱化人工痕迹,合理控制建筑体量及色彩形态,鼓励仿生及绿色建筑等。

农庄体验园以田园风光游赏、农事学习、农菜品尝、农节休闲娱乐为主要内容,面积1.9平方公里,共规划乐舞农耕区、绿色民居区、田园牧歌区以及林果飘香区4大景区。保护与发展策略包括:保留复垦现有耕地;整治提升现有村落;适度开发农田、果林的旅游价值;引入配套服务设施,强化农业观光游赏特色;引导发展以农业为主的绿色生态旅游产业新模式,提升原有农民生活环境与质量。

绿色建设控制区内涵盖现状已建成的榆林林校,鸿翔酒店、鸿翔装饰有限公司以及新建居住小区住宅楼等多层、高层建筑,多为近年新建,规划暂时保留,作为绿色建设控制区有效防止城市无序建设蔓延。规划控制面积2.7平方公里,近期在控制区西北侧靠近森林核心区处通过密林种植进行空间与景观视线上的阻隔,远期随着城区综合搬迁整治,发展为公园生态、景观和设施建设用地。

(2)完善公园基础配套

公园共设置1处综合服务中心、8处综合服务点,11处小卖点以及五谷坊、水溪茶坊、农家乐等景区餐饮设施、10处服务辅助用房、11处设备用房、12处主要公共卫生间、4处小型医疗救助设施点、9处主要公共电话点、9处公共展示栏,以满足公园及主要景区的管理设施需求。此外,规划还对公园电力电信、给水排水、综合防灾等予以综合设计。

3.4优化与贯通的景观发展策略

3.4.1景观发展目标

强化公园绿色地标的天际轮廓

强化公园景观标识

3.4.2景观发展策略

(1)强化外部视廊贯通

考虑城景之间的联系,公园着重控制与西入口门户区、古城区以及铁西新区之间的3条观景线, 凸出山林在城区中的景观视廊以及优美绿色天际线,增强山与城的视觉联系。

根据控制点、观景点及周边景观的分布关系,规划着重控制与北侧明长城林带、镇北台之间的视线廊道,通过公园内制高点烽火台、观星台与园外明长城沿线、镇北台之间建立视线联系,借景入园。

(2)优化内部视线节点

根据公园地形地貌、景区功能格局,结合观景点朝向,规划在公园内确定了绿色山林景观、人文景观2处景观控制区、4处视线通廊和14处视廊控制点,作为景观视线控制的依据。公园建设中应留出透景线,保证观景、眺望及对视。同时,电力、电讯等工程设施以及大型构筑物应尽可能避开视线廊道建设。图6

表1公园内主要视廊控制点一览表

3.5带动与提升的社会发展策略

3.5.1社会发展目标

带动自身及周边运转,提升区域经济价值

凝聚人气,塑造绿色品牌,提升城市知名度

3.5.2社会发展策略

(1)经营策略

规划将山灵五感区、草坡跌宕区、九边怀古区以及林海沐泽区4类地块通过拍卖、招标

等渠道进行土地开发经营,并对其绿地率、建筑密度等地块指标分别予以控制。地块面积共4.0平方公里。此外,还可通过门票售卖,商店、门面、摊位、停车场等建筑、设施租赁以及餐饮店、果园等专项经营权特许出让等方式引导公园产业经济发展。对于公园边缘0.5-1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土地,规划建议进行适度的低密度高档居住区开发,以增强收益,回馈于公园建设。要求公园整体建筑用地开发比例控制在1%以内。图7

表2土地开发地块控制指标一览表

(2)建立绿色生态品牌意识

规划在城市层面积极寻找保护与利用的最佳平衡点,通过对旅游项目、节庆活动与环境保护的持续投入打造城市绿色品牌,探索生态、社会、经济、文化、城市品牌共赢的城市经营模式。图8

4.结语

从森林茂盛的远古富庶到大漠绿洲的生态名城,榆林用绿的信念扎根萌动,与“绿”结下不解之缘。从防风固沙的绿色屏障到藏水聚秀的城市绿核,大墩梁宛若一颗绿色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长延展,烙印了它与“城”的绿脉相通。“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大墩梁森林公园规划旨在反客为主,从由外而内的被动保护转化为由内而外的主动发展:在山的“绿脉”以及城的“人脉”之间建立联系,通过对大墩梁城市森林公园自身环境、景观以及设施品质的提升引导公园开发与保护良性健康发展;通过公园赏心悦目的环境以及寓教于乐的项目带给人们绿色的享受以及生态观启示;使“林园”成为人们能够在自然中呼吸的城市绿色“乐园”和生态名片。从“大墩梁”的美好构想开始,让更多的城市森林激活能量,让“山-水-城-林”的有机整体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抒写绚烂的一笔,未来任重而道远!

1、江海燕.广州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编制方法研究〔D〕.广州:华南农业大学,2005

2、GB/T18005一1999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S].

3、CJJ/T 85— 2002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S].

4、黄茂玲 . 城市森林公园景观生态规划研究-以三台县凤凰山森林公园景观生态规划为例[D].四川:农业大学,2011 .

5、邓雨佳 . 城郊型森林公园_三台县凤凰山森林公园景观空间设计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 .

6、张万荣,钱益新,王小德.混州西郊城市森林公园总体设计探讨[J]. 浙江林业科技,2003,23(3):

47一50

7、江洪,刘典伟,张万萍,等.城市森林公园与山水园林城市建设[J]. 研究动态与进展,2003,22卷增刊:78一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