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教学法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8 19:42: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分级教学法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职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着天壤之别。少部分学生基础比较好,学习态度端正,对学习也存在较浓厚的兴趣,接收知识的能力比较强;另有少部分的学生存在严重的厌学情绪,对学习失去了必要的信心。中间层次学生学习基础一般,也能跟上教学进度安排,但是他们学习态度一般,主动思维不强,但有一定的能力和潜力,思想上需要教师的重视,学习上需要教师的帮助和督促。面对这些学生,如果一味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就会出现好学生学不好,差学生学不会,不能调动全部学生的学习兴趣。分层教学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态度进行分层。由于在开学的初期任课教师不能完全搞清楚学生的状况,所以笔者的经验是这时不要急于分层。可以在一至两周时间里通过观察,通过与班主任和其他任课老师的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和思想状况,然后再对学生进行分层。
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分成三层。第一层(A组)为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第二层(B组)为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第三层(C组)为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一般在实际教学中,班级里各个层次学生的比例在1∶2∶1。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好A组学生,保持他们良好学习兴趣的同时,让他们在知识和技能上得到提高;集中精力抓住B组和C组的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畏难心理,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创造良好的条件。当下中职机电教学多采用理论和实训相结合的模式,一般会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展开教学。若完全按层次分组不一定是最优的搭配。笔者的经验是每组安排三个层次的学生在一起,高中低搭配,这样在实训课教学中学生能够互相讨论,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2分层制定教学目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适应的教学目标,并准备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中职《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课程为例,该门课程是机电专业的主干课程,专业性很强,实训比重在70%左右。以“接触器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为例,笔者将这个课题分成三个阶段来展开教学。在每一阶段中,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细化,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第一阶段为安装控制线路前的理论教学阶段。这个阶段基本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线路动作原理,看懂原理图和安装图。理论教学是中职大部分学生的短板,怎样吸引学生的兴趣达到教学要求,对后续的实训教学开展将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这部分教学的关键就是学生要正确理解两支交流接触器的“自锁”与“互锁”,这样学生才能理解电路控制电机的运转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具模拟引导学生理解线路的接通和断开的状态,再通过实物充分讲解,让学生对电路的工作过程有一个充分的理解。这部分教学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教师要善于列举生活化的实例来引起学生的思考,举一反三,帮助学生掌握。笔者把分层教学目标定位在:B组学生要达到基本教学目标;C组学生要求降低,在基本理解线路原理的基础上,明确线路所需的低压元器件及正确安装位置;对于A组学生提出提高性的要求,在掌握线路原理图的基础上能自行设计接线图。
第二阶段为安装线路图,实践阶段。根据线路的要求选配低压元器件,根据接线图进行接线。这个阶段基本的教学目标定在能够根据接线图接线,接线工艺合格。这部分教学为实训教学,小组采用高中低搭配能体现出分层教学法的特点。学生根据任务的安排,自行完成电路的接线,同组制作比较好的学生指导其他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C组学生基础差,但是动手能力不一定差,所以要充分调动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在他们实训的过程中要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表扬。这个阶段教学目标定位在:B组学生要达到基本教学目标;C组学生要能完成线路的接线,安装工艺基本合格;对于A组学生则提出更高的要求,根据生产控制要求,掌握接线的技巧和创新性。第三阶段电路的检查和试车。线路的故障排除是教学的难点。全面检查接线的正确性,根据动作原理,防止因为错接、漏接造成的电路不能运转或者短路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此阶段基本教学目标为学生自查和小组互查结合,小组讨论,保证自己线路能够正常运转。对A组学生要求会使用仪表排除线路故障。
3分层辅导,保证每个学生学有所得
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差异,实行分层辅导是必要的,主要是面对B组和C组的学生,对他们实行有针对性的辅导。A组学生要发挥他们的自学能力,为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开展教学时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让这些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同时要让他们带动B组和C组的学生学习。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一般性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给予答案,要求学生自行讨论解决,遇到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再给予帮助。遇到有共性的问题,教师可以带动学生一起讨论。
4分层评价,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
学生任务完成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作品的展示。每个小组派一至两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成果。展示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给予正确、客观的评价,对有闪光点的学生要及时给于表扬。同时引导学生发现缺点和不足,进而让学生进行完善。笔者在教学中发现,自我完善这个过程开展比较困难,学生缺乏足够的耐心。因此,教师要多鼓励,培养他们这方面的意识。教师针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合理的评价,这是学生继续探索新知的动力和源泉,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就和喜悦,特别是后进生要逐步让他们获得自信。采用任务检测和评价表,自评、小组交叉评分和师评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做一个了解,以便在下一次的教学中更好地开展。
5结语
篇2
一、基本训练
1.通分:5/6和2/9、3/4和1/7、2/3和7/24、11/20和4/15,思考:通分时,确定公分母有几种情况?
2.计算1250+125、1.38+6.2、2/9+5/9三题,回答下面的问题:
(1)计算整数加法要注意什么?
(2)计算小数加法要注意什么?
(3)同分母分数相加,为什么可以把分子相加,分母不变?
【设计意图:通分训练及加法运算,能强化“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的算理,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
二、进行新课
1.巧引妙转,引入新课。教师出示同分母分数加减题2/4+1/4、32/40-15/40、21/60-8/60,要求学生口算、回答计算法则及解题依据。学生说清分数单位相同可以直接相加减这一算理,教师板书计算结果,又布置学生把题目中不是最简分数的约成最简分数。学生边说教师结合前面的板书板书出以下的形式。对照板书,让学生比较化简前后算式的异同,从而引入新课。
(附图{图})
【设计意图:由同分母分数相加减,转化为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着力,有利于知识的迁移与渗透,有利于学生发现算法,掌握解题思路。】
2.启发谈话,引导观察。教师说:“异分母分数相加减,怎么算?我们还没有学过,但这3道异分母分数加减题,我们又都知道了它们的结果。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结果是怎么得到的呢?同座同学互相讨论讨论。”
3.尝试练习,共同探究。教师出示尝试题:计算1/2+1/3,4/5-2/15,请俩学生上台板演,其余学生独立试算。学生尝试练习,师生集体校正后,教师组织学生自学课本,讨论下面的思考题:
(1)分母不同的两个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减,为什么?
(2)如果不能直接相加减,怎么办?
(3)异分母分数相加减与同分母分数相加减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前面的教学铺垫,较容易想到通分,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这时,教师大胆地让学生试一试,他们能从中体验获取知识的成功兴趣。尝试实践后组织学生讨论思考题,有助于揭示算理。】
4.直观演示,验证算理。教师出示3个大小形状相同的长方形图,在上两个图中,用阴影分别表示1/2和1/3,上下平移相加得出第三图中的阴影(如下图)。然后提问:相加后,图中的阴影部分是2/2吗?是2/3吗?是多少呢?继学生观察、思考,教师组织以下操作谈话:
(附图{图})
师:以第三个长方形的空白部分为一份(出示和空白部分完全重合的硬纸片)去量这个长方形,谁来试一试?量得它有这样的几份?
生:6份。
师:阴影部分应是这样的几份?
生:5份。
师:阴影部分是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呢?
生:5/6。
师:所以1/2+1/3得多少呢?
生:5/6。
师:这个5/6是怎么得来的呢?请同学们用刚才的小硬纸片量一量第一、二个长方形各有这样的几份,阴影部分各占几份?
生:都是6份,阴影部分分别占3份和2份。
师:所以1/2+1/3也就是几分之几与几分之几相加呢?
生:3/6与2/6相加。
师:对。刚才同学们的操作思路,我们可以用下图表示出来:
完成以上操作谈话后,师生共同归纳小结:要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必须先通分,统一分数单位后再加减。
(附图{图})
【设计意图:借助直观操作,让学生看到“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必须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的事实,有利于学生清晰地理解算理,牢固地掌握算理。】
三、课堂质疑
教师要求学生回忆刚才的学习过程,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师生讨论解决。
四、课堂练习
1.口头填数(化成同分母分数)。
3/5+1/4=()/()+()/()
1/2-1/8=()/()-()/()
1/3-1/24=()/()-()/()
5/8+3/7=()/()+()/()
3/8+3/10=()/()+()/()
5/12-7/18=()/()-()/()
2.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5/6+2/93/4-1/72/3+7/24
11/20-4/15
3.改错。
1/3+3/7=4/10=2/5
7/10-4/15=7/30-4/30=3/30=1/10
4/9+7/12=16/36+21/36=37/36
2/3+4/7=14/21-12/12=2/21
4.计算下面各题,再想想,这些题怎样算比较快?
1/5+1/31/4+1/91/5+1/13
篇3
关键词: 大学生毕业论文(设计) 指导作用 质量
大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能集中反映大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及理论水平的高低,更是对各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客观的检验。近年来,由于高等院校的扩招,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教育教学资源日趋紧张,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在教师和学生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忽视现象[1,2]。如一名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过多、选题不当、一题多人等,致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和院、系革新现有的毕业论文(设计)管理机制,完善对毕业论文(设计)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对指导教师诸如资格、权责、考评、奖惩及培训提高等一系列管理制度,细化对毕业论文的选题、撰写要求、书面格式、毕业论文撰写过程的管理及检查监督、答辩和成绩评定等环节的规范,从而使毕业论文(设计)的管理有章可循,使教师明确职责,使毕业论文(设计)的撰写和管理具有可操作性。
指导教师具体承担着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授业解惑”之重任,毋庸置疑,对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提高起着关键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度重视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工作,善于挖掘指导教师的潜能,有效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提高认识,强化责任意识
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提高的前提在于认识观念的提高。认识的提高,不仅仅对大学生而言,对指导教师亦如此。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不仅是一个实践教学环节,而且是实现培养目标要求的重要培养阶段,是所学知识深化和升华的重要过程,是大学生综合素质与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它不仅担负着向大学生传授知识和技术,培养大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文献综述能力、实验(设计)及计算能力、外文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任务,而且影响学生的世界观、工作作风和综合素质。对此必须有充分认识。认识的提高要体现在责任意识的强化,要把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工作放在与课堂教学的同等甚至更高的高度,要把提高大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作为自己的职责,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切实履行指导职责。
二、加强自身素质,提高指导能力
毕业论文(设计)涉及知识面宽,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对指导教师要求比较高。指导教师不仅应具有系统、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要有较丰富的实践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要提高指导能力,首先,要加强实践性环节的锻炼,要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指导学生实习、参与工程项目设计等方式和途径,深入生产和工程实际,在实践中总结和积累经验,为指导毕业论文(设计)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要积极申报科研项目,提高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为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积累丰富而有益的经验。再次,要加强学习,积极关注相关学科最新科研动态和学术成果,开阔眼界,使指导工作有一定的高度。最后,加强学科之间的交流,汲取别人的好经验、好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指导效果。
三、严格要求,切实保证质量
做毕业论文(设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走向社会开展调研,搜集有关材料,需要上图书馆、资料室查阅文献,需要进实验室、机房处理信息,时间跨度大,活动地点变化大,给指导教师的管理工作带来许多不便。做好管理工作,第一,要体现计划性。要对学生查阅文献、进实验室、撰写论文三个主要阶段的工作划定明确的时间表,并提出具体的要求,让学生都清楚自己正在做什么,将要做什么,使整个工作有章可循,思路明晰。第二,要检查落实。可以通过定期召开汇报会的形式,听取学生的进度汇报,辅以现场检查和指导,掌握每一个大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进展情况。对进展不顺利的学生要帮助其分析原因,找出症结所在。对那些精力不集中,或是拖拖拉拉、敷衍了事的同学,要严肃给予批评,督促其迎头赶上。第三,按毕业论文(设计)撰写的模板严格要求,规范论文(设计)的撰写。要求论文(设计)理论分析透彻清楚,实验数据准确无误,插图规范清晰,文笔流畅,层次分明,图文并茂。
四、加强人格修养,做到教书育人
毕业论文(设计)也是一项重要的育人工作。在指导工作中,教师的人格魅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人品才学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力。要特别注意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提高政治思想素质。要以自己高度的事业心、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去感染和教育学生,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
综上所述,指导教师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只要教师对毕业论文工作高度重视,正确选题、认真指导,大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水平定会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田春莲等.提高理科类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思考与实践.高等理科教育,2011,(6):152-155.
篇4
国际贸易原理课程属于国贸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政策两部分内容,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为后续实务操作性课程做好理论和政策上的铺垫。由于该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开展合作式教学,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及合作学习的能力,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合作教学法概述
(一)合作教学法的含义
合作教学法主要利用各小组的分工合作,共同利用资源,互相支持去完成学习;并利用小组本位的评核及各组间的比赛,营造团队比赛的气氛,以增进学习效果,使学习机会更为平等,学习动机更为强烈。
(二)合作教学法的策略
1.小组成绩分工法
简称STAD,是典型的合作教学,其原理是将学生分成4―5人一组,尽量使每一组的学生结构具有最大的差异,其差异结构类似于整个班级的结构。采用演讲法或讨论法学习,以学生过去的成绩为基准,每人进步成绩均可为团体加分。各组练习中的表现,最优的与最优的比,差的与差的比,构成不同的分阵。
2.小组游戏比赛法
简称TGT,与STAD类似。学生也分成5人左右小组,每组均为异质性小组,并有每周一次的竞赛。教学的程序,先由教师讲述第一节课,然后分给工作单。同一组的成员共同进行学习,并随时举行评量,以确定各组员以学习精熟。在小组练习之后,有学末竞赛。采用能力分级法;各组同程度的成员互为比赛对手。不论哪一级的选手,凡得第一名的均赢得相同的分数。TGT的教学策略与STAD主要差异是以学艺竞赛代替考试。
3.团体研究
薛伦(Sharan,1976)所提出,将教学分为几个主题,并将全班分为多个小组分别负责这些主题,而每一小组成员再针对该组主题进行分工。每一小组准备其所负责的主主题并向全班同学报告。学生成绩以小组报告质量和其他相关的团体表现为依据。本法所强调的是分工合作与共同分享团体努力的成果。
4.拼图式教学
由阿伦逊(Aronson,1978)设计。将教材分成若干小题,负责相同小题的各组代表先成立专家组,共同研讨该小题至精熟。然后各自回到自己的组,负责将研讨的内容教给同组其他同学。
(三)合作式教学法的优缺点
1.优点
通过合作式教学有利于增进同学间的感情,加强合作,发挥个人的专长,提高工作效率。
2.缺点
有时候大家的意见分歧太多,争论不休,小组无法统一意见。另外小组讨论时,有时会有不愿分担责任的同伴,甚至推卸其责任,造成团体目标无法完成,影响团队的成绩。
二、国际贸易原理课程教学现状
国际贸易原理课程作为国贸专业学生的一门基础必修课,主要讲授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基础知识,由于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需要进一步改革的地方。
1.教材普遍存在滞后性
国际贸易原理教材中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部分所占的篇幅较大,对现实意义更强的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只作了简单的论述,一些新的理论没有及时补充进去;教学重点不能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而改变,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不够,不利于培养学生对理论的应用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专业基础薄弱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作为国际贸易原理课程的先修课程,这些课程尽管在教学计划都有安排,但是学生的掌握情况并不理想,专业基础知识薄弱势必会影响到国际贸易原理课程的教学效果。
3.教学方式以教师“满堂灌”为主
目前,很多高校在国际贸易原理过程中主要采用传统的“满堂灌”的方式,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无法实现教学一体化,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思维、锻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理论与实际脱节较为严重
国际贸易原理课程长期以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过分依赖教材,偏重理论教学,缺乏实践教学环节,忽视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不利于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三、合作式教学在国际贸易原理课程中的运用
(一)深化教学方法改革
不断开展教学研究,系统总结教学成果,突出能力培养核心,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更多采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设计,加强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方法的运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1.开设研讨课与自主学习课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大班讲授,小班讨论”的授课方式,研讨课采用“课外准备、课堂讨论、师生互动”的方式。大班课学生人数控制在100―120人之间,小班讨论课学生人数控制在30人左右,每个小班分成5个小组,每组6名左右学生。小组长的选举需要由学生民主推选,这样既可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发言的机会,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如在讲授比较优势理论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对“比较优势陷阱”的认识,对我国应如何发挥现有的比较优势,如何创造新的比较优势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在讲授产业内贸易理论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学习,就哪个理论更适合目前的中国展开讨论。
2.结合案例进行合作式教学
国际贸易原理课程是国贸专业学生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为了避免讨论变成纸上谈兵,在开展合作式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入现实案例教学,通过指导学生针对案例讨论,提高学生的专业敏感度。
3.增加课程小论文
在开课初期,教师对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部分留若干题目,学生选题开题,并撰写课程小论文。这样做,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了学生的学习借鉴能力,锻炼了学生的专业知识评判能力、论文写作能力、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增设课前外经贸新闻环节
每节课课前留出5分钟由各小组轮流播报外经贸新闻,不仅可以拓展学社国内的专业视野、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还可以锻炼他们的口达表达能力,调动学生关心国际经贸大事的热情。
(二)加强教材建设
结合国际贸易理论新动态、学科前沿知识及学生课程能力培养新要求,编写《国际贸易》教材。强调理论教学的应用性、实践性,每章配备案例和能力素质训练设计;增加了贸易救济措施、原产地、普惠制等当代国际贸易中较为突出的实践性知识、工作过程性知识。结合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编写《国际贸易原理案例集》,理论教学与应用训练密切结合,强化案例的时代性、适用性。
篇5
1.融入数学建模思想的高等数学教学研究
2.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3.高职高专数学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将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融入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中
4.高等数学教学如何与中学数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有效地衔接
5.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研究进展
6.高等数学教学中数学模型案例运用初探
7.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8.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9.物理教育专业《高等数学》课程内容体系研究
10.《高等数学》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与研究
11.数学建模对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启示
12.数学史融入高等数学教学的有效途径
13.影响《高等数学》教学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14.数学建模思想融入高等数学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15.高等职业院校高等数学课程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设计
16.高等数学分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17.高等数学概念教学阶段分析与对策思考
18.高等数学研究性教学方案探析
19.数学思想方法在高等数学教育中的作用
20.高等数学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21.注重应用实例 提高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效果
22.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的高等数学课程改革优化研究
23.浅谈高等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24.工科专业高等数学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实现
25.浅谈《高等数学》试题库建设
26.高等数学在高职院校中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27.高等数学与高中数学的衔接
28.学生学习《高等数学》困难原因调查及统计分析
29.高等数学与中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30.工科学生“高等数学”成绩的相关分析研究
31.高等数学教学质量评价的统计数学模型与Spss应用
32.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践与回顾
33.数学建模思想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应用价值的研究
34.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探讨
35.应用型本科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研究
36.高职高专《高等数学》课程与专业相结合教学模式初探
37.如何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8.新建本科院校本科《高等数学》学习状况调查报告
39.关于理工科高等数学研究型教学与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研究的构想
40.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的研究与实践
41.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
42.高等数学MOOC课程讨论区开放性问题在线讨论实证调查与思考
43.基于专业导向的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研究
44.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融入高等数学教学改革初探
45.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的定位与教学目标
46.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47.分级教学:工科高等数学教学的新平台
48.MATLAB用于《高等数学》的教学
49.高等数学教学创新的探索与尝试
50.MATLAB在高等数学实验中的应用
51.独立学院高等数学课程建设的研究和实践
52.高等数学实验化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53.多媒体技术在高等数学教学中适用性的分析
54.基于微课程的高等数学网络学习的探讨
55.工科高等数学分级教学模式的探索
56.高等数学课程新教师教学方法探索和研究
57.浅谈大学生如何学习高等数学
58.独立学院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研究与实践
59.我校大学生对《高等数学》学习态度的调查及统计分析
60.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路研究与实践——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
61.在高等数学课程中引入数学史教育的教法探讨与实践
62.浅析高等数学教学中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
63.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模式探索——传授数学思想,渗透数学文化
64.高等数学应用能力研究的现状综观
65.数学史与高等数学教育
66.浅谈高等数学中的数学美
67.对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68.高等数学学习归因、自我监控能力和成绩关系的调查研究
69.关于高等数学课程分层次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70.提高高等数学课程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71.信息技术是提高高等数学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
72.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探讨
73.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
74.高等数学教学法探讨
75.应用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走班制分层次教学探究——以河南科技学院为例
76.《高等数学》多媒体课堂教学优势探讨
77.浅析改善高等数学教学效果的主要途径
78.融数学思想和应用的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
79.20世纪上半叶中国高等数学教育的体制化
80.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高等数学教学质量评价
81.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过程、困惑与探索
82.高等数学教学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83.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84.高等数学课程分层教学改革探究
85.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以数学建模为切入点
86.关于高职学生高等数学教与学中若干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87.经管类专业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88.高等数学案例教学法
89.《高等数学》多媒体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90.用模糊数学方法评价《高等数学》教材的选取
91.高职院校工科专业学生高等数学课程学习状况调查——以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92.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
93.计算机技术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94.如何学好高等数学浅谈
95.加强高等数学课程建设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96.基于数学文化观的高等数学教学模式研究
97.对高等数学课程实施研究型教学法的探析
98.多媒体技术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99.在高等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的探讨
100.高等数学与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内容对接的研究
101.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数学建模的思想
102.工科院校高等数学分层教学问题研究——以湖北工程学院为例
103.信息化条件下高等数学教育教学新模式探讨
104.高等数学分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105.在高等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
106.实施院内分级教学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高等数学》课程实施分级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107.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高等数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108.浅议高等数学的教学方法
109.新形势下高等数学教学模式探讨
110.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引入数学建模思想的探索与实践
111.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探讨
112.高等数学学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
113.高等数学在经济中的应用
114.高职学生《高等数学》学习现状研究及其对策——以本院学生为例
115.基于数学文化观的小学教育专业高等数学课程研究
116.数学建模案例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117.长江大学《高等数学》分类分级教学实践
118.改革高等数学课程 突出应用能力培养
119.经济管理类专业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
120.我国高等数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途径
121.基于数学实验的高等数学教学改革
篇6
关键词:专门用途英语;大学英语;ESP教学理念
近年来,随着我国基础阶段教育水平的发展,高中毕业生的英语水平比以往有了显著提高,大学英语教学必须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对在大学英语教学体系内推行注重专业内容和语言学习相结合,培养学生专业英语交流能力的ESP(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尤其是EAP(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s),教学的探讨也越来越多。一些院校结合本校实际,开设学术英语[1]、海事英语[2]、中医外语等ESP课程[3],上海市部分高校依据《上海市大学英语教学参考框架(试行)》要求[4],从2013年秋季起率先启动以学术英语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5],北京外国语大学创办刊物《中国ESP研究》,推动国内ESP教学和研究的发展。本文借鉴国外ESP理念和实践经验,结合教学实际,探讨ESP理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ESP的教学理念
ESP作为一个“范围宽广、形式多样的英语教学领域”[6],是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特定培养目标或特殊需要而开设,并根据学习者具体需求决定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英语课程。Hutchinson&Waters把ESP的性质描述为:“ESPmustbeseenasanapproachnotasaproduct:under-stoodproperly,itisanapproachtolanguagelearningwhichisbasedonthelearner’sneeds.”[7]也就是说,ESP不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英语教学的一种Approach[8],是和EGP(通用英语)相对存在的一种教学“理念与原则”[9]。“研究语言的本质、探讨人们如何学习语言,这属于AP-PROACH的范畴;APPROACH不同,教学方法(METHOD)则不同,所采用的授课技艺(technique)也不相同。”[10]ESP包括学术英语(EAP)和职业英语(EOP),学术英语又分为通用学术英语和专门学术英语,职业英语是指应付某些特定工作场景和交际需要,完成专业和技术任务所需的英语,例如外贸英语、医护英语。ESP理念认为,随着学习者语言水平的发展和需求的变化,完整的英语语言教学(ELT)是一个从初学者英语逐步延展到某一特定专门用途英语的不断细化、持续发展的连续体[11],如图1所示。与EGP不同,ESP课程不再将英语当作一个科目,为学语言而学语言,而是学习在某种特定语境下有效交流,完成特定交际任务的学术英语或专业英语。Basturkman研究表明,对有一定英语基础的学生来说,ESP课程关注学生专业领域的英语语言需求,比EGP课程更能激发学习热情和动力,更能提高专业英语水平和语言综合应用能力[12]。图1ELT课程类型连续体示意图注:摘自Dudley-Evans&St.John,1998:9。ESP是一种以特定目标为导向的英语教学,需求分析是ESP课程设计的核心,根据学生的学习目的和需求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采用相应教学方法[13],培养学生在一定学习或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是ESP的根本原则。
二、ESP教学理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将ESP理念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不是将现有的大学英语教学完全置换为ESP,特别是EAP教学,而是遵循ESP理念,将学生需求放在首位,根据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结合社会需求现状,改革并完善大学英语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术英语交际能力。
(一)以需求分析为基础的教学内容确定
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按照需求分析原则,充分考虑学生需要和社会需求,通过测试评估、问卷调查、跟踪走访和实地考察等手段进行目标情景需求分析、当前情景需求分析和学习者情景需求分析,了解未来工作场景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具体要求、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及其掌握程度、学生需求和渴望掌握的知识、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方法和主要学习障碍等信息。在分析这些信息的基础上确定教学内容,使教学更具针对性。按照图1的ELT课程连续体模型,基于学生不断提高的英语能力现状,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设置多种细化的课程类型,包括通用型学术英语课程、按照学科大类划分的学术英语课程,以及与专业衔接的ESP课程。通用型学术英语课程以培养学术英语交流能力为目标,内容侧重于专业或学术交流使用的英语,发展学生专业学习所需的学术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和学习策略,教学不涉及专业知识和专业概念的传授,只涉及与专业相关的基本语言能力训练,如听英文学术讲座、批判性阅读专业文献、就专业内容进行主题演讲、参加讨论、用英语撰写学术文章或报告等能力。按照学科大类划分的学术英语课程侧重于为大类学科学生开设的学术英语,如理工类学术英语、文史类学术英语、社会类学术英语、医学类学术英语等,旨在提高学生基本的人文或科学素养,内容以准学科的科普刊物文章为主,即使没有专业背景知识的学生也能理解,如云计算、转基因食品、纳米技术等主题。与专业衔接的ESP课程侧重于专业学科大类基础知识和原理的英语基本表达,与用英语如何表述学科内的各分支学科的关系等以及与专业相关的最基本的语言能力训练,如机电英语、高尔夫英语、金融英语等。教材体现教学内容,按照ESP理念组织的教材应以培养学生学术英语交流能力为目标,体现学术英语的功能,采用模块化组织,每个模块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即学生需要掌握的各类学术“微技能”,如听英文学术讲座、阅读专业文献、用英语进行专业内容主题报告、参加学术讨论活动、撰写学术报告等技能;教材应重视规范的英语语言学习,包含大学学术英语阶段必须掌握的语音、语调、语法、句法和语用规律;教材还应包括符合学生语言水平,具有交际价值的教学活动和相关的学习材料。教师在教学中依据以上原则选择国内出版的教材,或是采用国外原版教材,或者结合本校培养目标在借鉴已有教材的基础上,按实际教学需求,自行组织编写教材。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设计
ESP理念强调将语言教学和专业内容学习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综合英语技能和专业英语水平,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具体课程和学生情况,围绕授课内容,基于问题或体裁组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批判思维、合作学习、探究并处理问题等能力。1.内容与语言融合的教学活动设计内容与语言融合式教学(CLIL)是在交际语言教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交际教学法。它基于学科内容进行外语教学,主张在教学中把语言技能训练和学科内容学习有机融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和体验学习。在CLIL教学活动设计中,教师要熟悉学科知识,分析学生需求,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在欧洲,CLIL已成功应用于国际贸易英语、商务英语、海事英语和环境工程等ESP教学中,成为一种最为有效、应用广泛的ESP教学模式,被欧洲委员会认为是能够在外语学习方面获得进步的最佳方法[14]。基于ESP教学理念,采用CLIL教学活动设计,在实践中有效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将使现有大学英语教学逐步从侧重语言技能型,转变为语言技能与知识内容并重型,甚至是侧重知识内容型教学,结合本地区经济实际,开设实用型EAP和EOP课程,培养学生语言技能,扩展专业知识,提高思维能力。2.问题导向型的教学活动设计问题导向型教学法(PBL)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其精髓在于发挥问题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创设真实、复杂而有意义的问题情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小组讨论或合作,在动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自主协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方法和技能的能力。借鉴ESP理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采用问题导向型教学活动设计,要求学生完成一项具有教学针对性和真实交际价值的任务,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围绕任务的完成学习新材料。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任务要求明确,学习新材料的目的性清楚,学生主动思考,选择合适的新材料,通过同伴协作,完成规定的交际任务,比如在针对文科学生的商务英语教学中,问题可能是陈述某国产品牌运动服装在国内外市场上品牌营销策略的得与失;针对理工科学生的问题导向型活动可能是一次模拟听证会,学生分组扮演政府方、开发方、市民代表等角色,论证在市中心某地块开发一栋高档写字楼的可行性。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将发展文献检索、查阅资料、归纳总结、逻辑推理、口头表达等用英语做事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终身学习等能力,提高综合素质。3.过程体裁式的教学活动设计过程体裁教学法(ProcessGenreApproach)综合成果教学法、过程教学法和体裁教学法的优点,不仅强调结果,更注重过程。欧洲ESP教学经验证明,过程体裁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特别适合学术写作教学[15]。过程体裁写作教学主要包括范文分析、模仿写作、独立写作和编辑修订四个阶段[16]。DaciaDressen-Hammouda曾使用过程体裁法,成功地进行了为期三年的EAP写作课程教学[17],认为过程体裁法具有明晰性的特点,整个教学活动设计有明确的目标,清晰的教学策略和一个明确的可以称为“好作文”的模板。她在教学中先给学生一个目标体裁的写作模板,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掌握,再以此为基础完成写作任务。学生经过分析、领会范文、讨论、有意识地模仿、体验写作、教师修正反馈等过程,掌握学术应用文的写作。过程体裁法对改进英语写作教学有宝贵的借鉴价值。目前,写作教学基本上忽视了语篇和体裁分析能力的培养,实用性和体裁针对性不强,甚至有的学校由于课时有限等原因根本就不进行写作教学。学生普遍对写作缺乏兴趣或感到困难,大多都是为了应付四级考试,往往按照给出的三段式结构框架和范文机械模仿,词汇量小,内容贫乏。结合欧洲经验,在教学中对常用体裁,如便条、信件、求职信、简历、读书报告、学期论文、试验/项目报告、毕业论文、演说稿、会议纪要、备忘录等应用文体进行分体裁教学,提高学生实用写作能力。以上三种针对不同课程类型的教学活动设计,都秉承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本校人才培养目标,考虑学生兴趣和未来规划,以有效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专业英语交际能力为宗旨,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活动设计,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三)以过程为导向的学习评价体系构建
ESP教学注重过程性教学,培养学生基本学术语言技能和在各种目标语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构建以过程为导向的新型学习评价体系,对学生学习效果考核采取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办法,扩大过程性评价比重,优化终结性评价,能及时了解各阶段教学的结果和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改进教学。构建以过程为导向的学习评价体系,体现在评估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和评估内容的多元化、评估手段的多样化、评估功能的多重化等方面,充分发挥评估对教学的反拨作用。评估主体除教师以外,还采用学生自评和互评的方式,发挥学生在评估中的应有作用。以过程为导向的评价体系重点评估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而不是语言知识,评价结果改变以往分数化处理的做法,改用描述性报道,让学生了解自己没有掌握好的知识和技能,需要提高之处,及如何提高等,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有效实现评价功能的多重性。目前,大学英语评价体系中期末考试通常占总成绩的60%,形成性评价占40%。以过程为导向的新型评价体系将淡化期末考试,重点考查学生用语言做事,应用多种语言技能解决问题、完成交际任务的综合学术语言能力。在具体设计上,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制定可操作的学术英语应用能力细化评价标准,按照要培养的各种语言应用能力的重要性和难度,重新设定学术英语课程各个模块占总成绩的分值比例。针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相应的学习目标,以及学生互评和自评结果,综合评估学生听、读、说、写多种语言技能的学术应用能力。以学术英语课程为例,在教学中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按照学术听说读写能力划分模块,各教学模块的过程性评价分值和评价方式可作如下安排:(1)大学生活调试———如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者,考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占总成绩的10%;(2)课堂(小组/班级)英语讨论及倾听技巧,让学生听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学术讲座后写总结或摘要,占总成绩的15%;(3)批判性阅读及问题回答技巧和策略,让学生阅读英语文献后写简短摘要,并就某个主题搜集资料,自主阅读后写250个词左右的文献综述,占总成绩的15%;(4)与专业课程有关的英语说明文写作技巧和策略,让学生将主题相同的几条英语新闻编译成一条中文简短新闻,以及就一个与专业相关的主题写1200字以上的小论文,占总成绩的20%;(5)英语口头演讲及当众陈述的技巧和策略,学生就某一选题分小组完成报告,当众进行5分钟的口头汇报,并与听众互动交流,回答问题,学生表现占总成绩的20%;(6)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20%。
(四)以语言能力为依据的学生分级教学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生源更加广泛,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在这种情况下,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采用分级教学模式,设定不同的教学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1.分级教学的依据实施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是教学改革深化的必然结果,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进行教学。通过分级教学,对程度较好的学生,进行以培养综合应用能力为主的教学;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加强基础教学。以往教学中所有学生使用同一种教材,导致好学生吃不饱,而基础较差的学生跟不上,致使教学效率低下。分级教学后,针对不同学生,选用不同层次的教材,以上问题得以顺利解决。分级教学还有利于教学模式的优化,如在水平较高的班级加强听说和写作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而在基础较差的班级重视基础语言能力的提升,有效解决了基础教学和能力教学的矛盾。2.分级教学的实施方式结合深圳大学的英语教学改革,大学英语教学从两个学年压缩为一学年,实行分级教学。入学时通过分级考试,将学生分为三个级别,采用课堂授课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一年的密集学习,达到相应的学习目标。程度较好的学生,除了大学英语课程以外,还将修读以学术英语、商务英语、技能提高类课程、文化通识类课程为主要模块的选修课程,其他学生将主要学学英语课程,夯实语言基础,具体的学生分级教学实施方式说明见表1。
(五)以能力提升为目标的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的能力和素质对教学目标确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选定、教材编写、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评估等方面都至关重要,因此,将ESP理念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1.ESP教学对教师能力的新要求(1)专业学科知识。ESP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和交流的能力,是帮助学生解决专业领域中的英语综合运用问题而不是专业问题,ESP教师不需要像专业课教师一样精通专业。目前,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师,学历背景大都是英美文学和语言学,他们具有丰富的英语语言学知识和扎实的语言功底,但在专业学科知识方面有所欠缺。因此,语言教师需要转变观念,学习某个学科基本的专业知识和原理,了解学科内各分支学科之间的关系,构建专业理论框架,提升能力,促进教学。(2)ESP理论和教学方法。ESP教学有自身固有的特点和规律,希望在教学中借鉴并应用ESP理念的教师,应学习ESP理论,探讨ESP教学方法,熟练掌握并能运用ESP教学的需求分析理论,在教学中对学生以及社会的语言应用情况和需求进行准确、细致的分析,明确教学目标和方向,增强教学针对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能设计出符合学生语言水平且具有交际价值的任务,并能为任务的完成提供相关的学习材料;在学生完成交际任务的过程中,提供适时、适度的帮助;在完成任务后,能对学生完成的任务给予准确的评价和反馈。2.教师能力的提升途径借鉴并应用ESP理念,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可通过以下方式提升教师能力。(1)与专业教师合作教学。通过合作教学,专业教师提供专业知识,协助语言教师确定教学内容,或对教学内容提供建议,帮助语言教师理解专业知识,充当专业顾问。语言教师帮助专业教师解决有关语言的问题,规范语言的使用,促进专业教师的教学与合作教学,具有双赢效果。在此基础上,经过数年的教学实践积累,融合语言教师和专业教师的优势,培养具有独立ESP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的教师。(2)建立ESP教师培养体系。专业理念、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被认为是教师专业结构的三大组成部分[18]。在语言教师应用ESP理念改进教学,甚至转型为ESP教师的过程中,需要在专业知识、实践知识和学科教学法方面都有所提升,因此需要积极进行在职在岗培训。可以通过选派骨干教师到国内外进修,或采用定期开设ESP师资培训班,邀请国内外ESP专家,以及专业领域人士来校对教师进行培训等方式,为教师提供相关的学习和培训、实践机会,拓宽知识结构、增加专业理念,从而促进教师能力结构的更新。另外,也可通过在高校设置相关的ESP教育硕士专业,系统学习英语学科知识、语言学、教育学、ESP理论、专业学科知识等多学科内容,培养从事ESP教学的教师,如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的医学英语教师、法律英语教师等。按照ESP核心理念需求分析原则,结合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历史和现状,针对不同地区、不同院校实际需求,在现有大学英语教学的基础上,将培养学术英语交流能力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目标,逐步形成具有地方或院校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专业人才。以语言能力为依据,开展分级教学,在教学中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结合相关课程,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构建以过程为导向的学习评价体系,是提升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有力举措。ESP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对教师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应秉持以能力提升为本的原则,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拓展教师视野,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作者:张莉 单位:深圳大学
参考文献:
[1]张为民,张文霞,刘梅华.通用英语教学转向学术英语教学的探索———清华大学公外本科生英语教学改革设想[J].外语研究,2011,(5).
[2]罗卫华,佟大明.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法与研究方法———以海事英语为例[J].外语界,2009,(1).
[3]周恩,丁年青.大学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的衔接:现状与思考[J].外语界,2012,(4).
[4]蔡基刚.我国第一份以学术英语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导文件的制定与说明[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4).
[5]张炯强.上海今秋启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N].新民晚报,2013-03-01.
[6][8]JohnsonK.&H.Johnson.EncyclopedicDictionaryofAppliedLinguistics:AhandbookforLanguageTeaching[M].BlackwellPublishersLtd.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105-106.
[7]Hutchinson,T.&A.Waters.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aLearning-centered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7:9-19.
[9]RichardsJ.C&T.S.Rodgers.语言教学的流派[M].剑桥大学出版社;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xv-xvi;204-222.
[10]秦秀白.ESP的性质、范畴和教学原则———兼谈在我国高校开展多种类型英语教学的可行性[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11]Dudley-EvansT&St.JohnM.Developmentsin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8:9-35.
[12]Basturkmen,Helen.DevelopingCoursesin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M].London:PalgraveMacm-illan,2010:11.
[13]Robinson,P.ESPToday:APractitioner’sGuide[M].NewYork&London:PrenticeHallInternat-ional(UK)Ltd,1991:2-4.
[14]InmaculadaFortanet-GómezandChristineA.Risnen(Eds.).ESPinEuropeanHigherEducation:IntegratingLanguageandContent.Amsterdam:JohnBenjaminsPublishingCo,2008:11-282.
[15][17]Dressen-Hammouda,D.AligningEAPwritingpedagogiesacrossEuropeanuniversities:AcasestudyfromFrance[C]//InFortanet-Gómez&Risnen(ed.).ESPinEuropeanHigherEducation.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BenjaminsPublish-ingCompany,2008:75-96.
篇7
论文摘要:高师钢琴教学这一课题是一个发展性课题,还有很大空间去挖掘。随着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深入,我们对此关注的视点将更加广泛,深入。笔者期望通过中国高师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钢琴课的教学能够“会当凌绝顶”,“更上一层楼”!
在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科目中,钢琴课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高师音乐教育的迅猛发展,社会对音乐教师的需求加大,钢琴课也应紧跟时代步伐,在教学内容,方法,形式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需要。对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师生,如何从事钢琴课的教学,,如何采取科学理性的方式,将这门复杂的功课做好,这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
一.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程度因材施教,学会分级教学
随着国脚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入学率大幅提高,学生们的钢琴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入学前已经学过多年钢琴,基本功扎实,音乐表现力丰富,他们大多数会选择钢琴主修专业。对于这样的学生,老师们教学难度不是太大,除了采用《高师钢琴基础教程.》第三,四册之外,常常辅以肖邦部分练习曲,夜曲,圆舞曲,贝多芬早期奏鸣曲,以及巴赫平均律等技术与音乐艰深的曲目,其目的是丰富学生的技术面,提高其音乐表现力,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与耐力。
还有的学生入学之前只学过一年左右的钢琴,他们只是学习一到两首曲目来应付高考,其本身钢琴演奏的技能很薄弱,基本功不扎实,弹奏动作僵硬,识谱很慢,用数字来标示五线谱的学生不在少数。对于这类学生,钢琴教师应在教学中给予更多的关注,他们需要老师更多的细心,耐心与爱心。对于他们,老师在教学上进行严密的安排与部署,需要最大限度的去开发其潜能,加强他们的基本功训练,在有限的两年中,使他们除了掌握一定的表演技能以外,还能够掌握钢琴即兴伴奏的知识,以适应其毕业以后得工作实际需要。
二. 教学中应贯彻融合性原则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目的是突出“一专多能”甚至“多专多能”的培养目标,走的是一条培养综合素质高的音乐人才的道路。它要求学生不仅具有一定的演奏能力,同时对其他相关的学科的理论知识也应熟悉和了解,并且有独立的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高师音乐教育的学生,除了会演奏钢琴以外,还有会教钢琴,用钢琴为个唱,合唱伴奏,在音乐欣赏课堂会用钢琴教学等等。
因此,要求钢琴教师在教学中应提倡综合式,融合式的教学,讲究课程的整合,按照音乐教育规律实现教学的协同效果,最终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作为音乐科目的基础课,钢琴课与其他终点科目,比如视唱练耳,和声及作品分析,西方音乐史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音乐科目中与钢琴没有任何联系的少之又少。这种情况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钢琴课与其他姊妹学科的联系,能够渗透其他学科的部分内容,拓宽教学视野。当然,我们的老师在教学中也应保持钢琴本学科的侧重点以及自身个性,绝对不能将钢琴课上成音乐欣赏课,这就要求老师们有一种驾驭全局的教学功底,在此基础上以点带面。
三 .教学目标要明确,要细致分析教材
钢琴教学的内容制定与教学目标,对象密切相关。老师在教授演奏技术的同时,应重视理论的教学,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对于具有独立思考习惯的“90后”学生,演奏与教学理论的研究可以使他们对钢琴技术的了解更加深入。学生通过老师的理论指导,会拓宽演奏与联系的思路,学会逻辑的分析自己的技术训练,最终突破技术的瓶颈。教师应明确的向学生阐述自己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习的方向更加清晰,从而能够活学活用,学有所思,学有所用,为自己将来从事教学工作奠定坚实基础。一名负责任的钢琴教师应随时根据教学大纲制定并修整自己的教学纲要,这样才能使教学更加系统化。
作为工具,高师钢琴教材在实际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性的方向作用。教师应该明确教材的的作用是:通过它系统的传授给学生演奏技能;通过它研究中外音乐大师的经典曲目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通过学习它使得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心智得到发展等等。教师在明确其作用后,更应该研究教材的训练目的,明了教材所选曲目的艺术价值,能够准确分析所选曲目的曲式,和声特点。为了能够使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胜任毕业后从事的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工作,部分高师音乐教材还增添了中外乐曲的钢琴伴奏曲,同时为了促进学生的协作能力,又编选了一部分四手连弹曲目,教师应对这两类曲目同样重视,这样才能使教材的应用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四.拓宽教学视野,提倡创新意识
教师在钢琴教学中,应大胆实践,不断拓宽自己的新的教学思路,不能拘泥保守,一成不变。钢琴课作为高师音乐教育的重要技能课,核心课,基础课,本身应该具备开放,多元,发展的特色。教师不应将视野只局限在狭窄的琴房内,两耳不闻窗外事。他们应该更加关注我国高师音乐教育发展的大方向,关注国内外新的教育理念,通过学习再学习,使自己的教学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高师培养出来的大部分学生,面临着社会整体钢琴教育的重任,他们身后是几千万的琴童,这就要求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主科教师们迫切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通过自身的努力,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教师。一方面,他们要立足本土,通过观摩,学习周先生等老一代教育家的教学法,另一方面,通过互联网等多媒体了解国外钢琴专家的演奏与教学,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视野更加广阔,更加多元化。
以上是笔者在观摩部分高师音乐教育钢琴教学之后产生的一些思索。高师钢琴教学这一课题是一个发展性课题,还有很大空间去挖掘。随着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深入,我们对此关注的视点将更加广泛,深入。笔者期望通过中国高师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钢琴课的教学能够“会当凌绝顶”,“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 吴 孙明珠 《简明钢琴教学法》
[2] 魏廷格 《钢琴学习指南——答钢琴学习者388问》
[3] 司徒壁春 陈郎秋 《钢琴演奏法》
篇8
[论文关键词]英语教学;教育技术;交际法
交际法(communicativeapproach)是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的以语言功能项目为纲,着重培养交际能力的教学方法。它的目的是提高语言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使语言学习中的四项技能:听、说、读、写得到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培养学习者的实际语言交际能力,避免只记一些死的语法条条,注重语言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减少教师的控制程度,给学生以更大的自由度。
1交际法产生的语言学理论基础
1957和1965年,乔姆斯基的《句法结构》和《句法理论问题》分别出版,标志着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的形成。这种理论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语言能力是指人具有识别和理解句子的能力,而语言运用只不过是语言能力的实际表现。美国人类学家海姆斯(Hymes)1972年发表了题为“论交际能力”的文章,对乔氏理论加以驳斥。他认为,一个人的语言能力不仅仅只指他能否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且包括恰当地、得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于是,海姆斯提出“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competence)这一概念,既包括语言能力,又包括语言运用。具体地讲,“交际能力”包括四个社会文化特征:①语法的正确性;②语言的可行性或可接受性;③语言的得体性;④知道某种语言形式出现的频率,是常用的习语,还是罕见的个人习惯Ⅲ。
2交际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1交际法的三大特点
①交际法的大纲不以语法项目为主线来安排教学内容和顺序,而是以功能项目和意念为基础。当然,这不是说忽视教授系统的语法知识,而是把语法项目按功能和意念加以整理,让语法形式服从于语言功能,有人称之为“交际教学语法”。②交际法强调教材内容必须是真实的、自然的语言,而不是为体现某种语法现象而特意凑合语言。而且,真实、地道的语言材料要安排在合情合理、合乎社会交际情理的情景之中。有足够情景的话语往往超出单句的范围,而是一个语篇(discourse)。所以,交际法不鼓励教授独立的词、词组或句子,而是一段对话或一段文字(text)。它尤其反对脱离语境、脱离上下文的机械操练。③交际法强调以学生为主,而不是以老师为主。从学习者的需要出发,制订教学内容。让学习者接触到尽可能多的地道的语言,而不是语法知识。学习者充分参与,不是教师们主宰课堂。教师的任务是给学生提供和创造真实的交际情景,使他们能主动地、自由地运用语言。这样一来,教师努力使教学过程交际化,课堂上多采用语言游戏、扮演角色、讲故事、模拟情景、解决问题等形式。
2.2交际法中的三大角色
2.2.1教师的角色 教师在交际式教学中的地位是多样的,比如组织者、参与者、评估者、引导者或者资料提供者等。这是因为当学生们获得比平时多的自由时,他们不论在心理上还是在知识方面都没有充分的准备,他们也许会犯一些语法错误,甚至有时会情不自禁地用母语来交谈。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应该就如何有效地组织课堂活动提供一些建议,尽量引导他们不要说汉语。作为交际过程的促进者(向导和组织者),教师在课堂上不是“教”学生,不是强行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促进学生学习,即组织学生展开交际活动,包括指定交际活动计划,指明活动的步骤、角色的分工,提供可供使用的学习资源,引导并确保交际过程协调发展。
2.2.2学生的角色 学生获得更大的自由度。他们对自己的语言行为负责,自行设计、管理一些与此相关的语言活动,积极、主动地吸收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内容和资料。而具体上课时,他们被分成一组或几组,进行对话或演讲,相互陈述自己的观点。交际法强调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的需要才是教学目标。学生们可以互相帮助。每个学生自己的学习期望、学习过程和学习目标都可能受到同学或老师的影响和引导,同时反过来也可能给别人以同样的影响和引导。学生的一切努力或者付出,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无论是正确还是错误,都被看作是朝着学习的目标前进。
2.2.3指导教材的角色 为了使用交际法教学,人们使用了一系列范围的材料,他们可以影响课堂内的互动和语言使用的质量。第一种教材为课本型教材,其目录包括语言实践活动的分级和排序。典型的此类文章一般是围绕一个主题展开的,接下来进行分析,实际场景描述等。第二种为任务型教材,其中一系列的游戏节目,角色扮演,模拟活动和任务型活动都可以纳入交际语言教学活动中。第三种是向学生展示活生生的实物,例如照片、图片、杂志、报纸等,都可用来帮助完成不同的活动。 转贴于
2.3交际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实现
2.3.1精读课中的应用 在学生学课文之前,教师应该引导他们对主题的兴趣。一旦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他们就会怀着极大的好奇心去阅读文章。教师在这一阶段应为学生提供多种课堂活动,自由讨论(brainstorm)、小组讨论(groupdiscussion)、问答练习(question—answer)等。学生们通过参加课堂活动达到自我满足和自我实现。课上,首先教师要求学生知道每段文章的主题句(topicsentences),篇章的主题(themainideaofthetext)。这样做不仅使学生有明确的阅读目的,而且也训练了他们的skim—ming和scanning等阅读技能。然后全班进行讨论,包括让学生做关于课文材料的演说(speech),比如作者的态度、文章的发展趋势等,然后进行辩论,即将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讨论最后由老师做总结性发言。总结出每段的中心思想(mainidea)、语言要点和语法语言特点,建议学生模仿。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演说、辩论,可直接感受到文章的构成,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生成结构,既提高了阅读能力,又提高了口语能力,对写作教学也有好处]。
2.3.2听力课中的应用 听力课中的各项活动包括:对课文进行评述(summaryanddiscussion)、听对话(understandingaconversation)、复述小故事(retellingastory)、做笔记(note-taking)等。每一项活动又包括多种不同的训练方式:填空、真假判断、回答问题以及分角色表演等。教师把这些有意义的、有趣味的任务布置给学生以后,学生是主要角色,是活动的中心,教师只是监控者(themonitor)。另外,在学生的语言活动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教师应以流利表达为重,尽量不要为纠正学生的错误而打断他们的对话。
3交际教学法面临的难题
①编写交际法时最大的困难是如何使题材、功能和语法融为一体。为了表达语言的功能,应付各种交际场合,就不可避免地遇到难易程度不同的语言形式和结构。这些形式和结构如何安排得既有系统性又照顾到循序渐进,就是十分困难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当,顾了功能,丢了语法,或顾了语法又丢了功能,都达不到交际法的本来目的。②理想的教学效果是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齐头并进。但是,兼顾两者并不容易。努力使课堂教学交际化的同时,往往会忽视语言的准确性。另外,在目前各高校扩大招生的情况下,每个教学班学生的人数不断增多,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这很不利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的实施。③把课堂过程交际化是个理想,实现起来并不容易。尤其是非本族语教师,自己的交际能力还有待提高,很难脱离教案,更不用说随时用地道的外语来应付各种情况。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必须是友好、融洽的。教师要有感染力,要有好心情,要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学生。如果整个班级学生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和要求无动于衷或有抵触情绪,教学就无法进行下去了。
篇9
关键词 研究生公共英语 分级教学 “1251任务导学”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1 分级教学的理论依据
第一,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建构主义的深入发展为真实地揭示学习规律奠定了基础,为探索分级教学中教学新模式提供了系统化的理论框架。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的过程。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此外,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探索性,确保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的落实。
第二,“i+1理论”是当今第二语言学习理论中最为重要的理论之一,为分级教学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i+1”理论中,“i”指的是和学习者语言水平相当的语言输入,也可以说是学习者当前的语言知识状态;“i+1”指的是高出学习者现有语言水平一个级别的语言输入,也可以说是学习者语言发展的下一阶段。学习者只有接触到“i+1”水平的语言输入,才会对学习者的语言习得产生积极的作用。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针对每个学生,使其潜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2 研究生公共英语分级教学模式研究的现状分析
2.1 当前研究生公共英语分级教学研究现状
目前进行研究生公共英语分级教学的学校不少,但大多停留在改革的初期阶段,面对制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例如教材使用的单一、学生评估体系的不足,教学方法的落后等等。
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在公开发表的论文中,大多数是停留在分级分层级教学的理论阶段或者仅进行了形式上的分级教学初探,对于不同类别不同培养方向的学生采取何种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评估体系的具体研究还尚不足够。
2.2 渤海大学研究生公共英语分级教学现状
2.2.1 研究生公共英语分级教学改革实施方案的实行
根据教育部(教研【2009】1号)文件精神,我国研究生教育结构实施重大改革,加大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力度。研究生英语教学呈现出不同水平、层次教学和多元化测试的趋势。为了适应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的形势,保证和提高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质量,针对入学硕士研究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我校制订了《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
(1)指导思想。硕士研究生英语基础课程(0000000201)贯彻分层培养的原则,实行目标考核。
(2)教学改革目的。鉴于我校研究生生源和学生入学时英语水平、语言学习能力、学习特长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的实际情况,为了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全新学习观,建立适应我校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要求的个性化教学和学习体系,我校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将改革教学方法,实施分类培养、分层教学模式。
(3)教学目标。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的目标是通过英语教学,发展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掌握英语这一工具,促进专业学习、科研和国际交流。通过研究生英语分级教学,使英语基础好的学生能进一步加强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而英语基础较弱的学生则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教学更具针对性,更有效地提高各层次学生英语实际应用水平。
2.2.2 渤海大学研究生公共英语分级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进入A班的研究生新生对A班教学充满着憧憬和渴望,他们期待着在一种全新的教学环境中去提高自身的英语综合素质,尤其是语言应用能力,然而A班授课方式多为传统式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教学方法和授课模式和B班相差无几,A班和B班学生的区别好像只体现在学生英语基础差异上,分级教学变成一纸空文,学生的积极性无法彻底调动起来。
3 研究生公共英语分级教学问题的解决对策
笔者从多年的英语教学中探索创新出一套适合研究生公共英语分级教学的教学模式——“1251任务导学”教学模式。“1251任务导学”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1”个中心点,以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和“语言应用能力”为“2”个目标,以“每日日常表达”、“课文引入”、“词汇教学”、“文章分析”、“作文仿写”为“5”个核心课堂环节。此五个教学环节呈现出“立体式”特点,主要体现在“每日日常表达”和“作文仿写”是与课文无关的添加内容,其中“每日日常表达”是每堂课的第一项活动,其形式包括英语口语对话、西方谚语、美文赏析、复述小故事等。而“作文仿写”是采用口头作文的方式使英语写作“口头化”、“趣味化”。“5”个环节的“立体式”设计使教学内容达到了输入和输出的“平衡性”。除此之外,“立体式”教学,还体现在对“文章分析”的处理上,即通过任务型教学法对课堂上每一小组分配不同的任务,呈现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层次立体式的教学任务,最终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索构建新知识。此外,“1”套多维形成性评估体系作为保障:多维的形成性评估体系打破传统以出勤率、小考等评价学生的片面静态评估方式,全面动态的评估模式将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该评估体系具有科学性、实效性、公平性。
此模式的“创新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活动的“立体式”原则:主要体现在课堂“5”环节中前后添加的课外内容,及对课文分析的立体式任务的设置。此原则使教学有了层次和变化,改变了传统枯燥的“平面式”教学。(2)教学方法的平衡原则:即要达到每次课上输入和输出的平衡。比如在习题课输入比较多的情况下可增加口语会话内容;同样,在对新课文引入时由于口语练习比较多,此时可增加对词汇和语法的讲解。(3)教学内容的删减原则:即要根据授课对象和教学目的对教材内容进行增减和顺序上的调整,而不是成为教材的奴隶,做到教材和教辅资料的有机结合。(4)教学模式简洁原则:此模式简单、新颖、规律性强,易于推广;它适应性强,能够适应基础不同的大班学生授课;它灵活性强,能够有效应对教学中紧急和突发事件;该模式能减轻教师备课负担,提高备课效率,使教师在教学中能够灵活自如、游刃有余。
4 结语
“1251任务导学”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i+1理论”和任务型教学法为依据,提出“平衡性”和“立体式”的教学五个环节,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中心,为培养学生英语素质和能力为目标,以科学完整的评估系统为保障,它是一种对研究生分级公共英语教学的一次大胆的创新和尝试,它是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初步验证的有效、高效的教学模式,此模式的应用和推广将对研究生公共英语分级教学有一个质的推动作用。
L鼙疚奈赡 笆濉备咝M庥锝萄Ц母镒ㄏ?012年度重点课题“‘1251任务导学’模式指导下的研究 生公共英语分级教学”编号为WYZD12026的最终成果;本文为2013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课题“基于研究生应用型人才(B级)培养的公共英语“立体式”教学模式改革研究”编号为2013 lslktzijyx-03的最终成果。
参考文献
篇10
1.以生为本 多元融合 推进大学数学教学改革
2.教学名师视角下提高大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教学策略
3.大学数学与中学数学教学内容衔接研究
4.试论大学数学教学的效率策略
5.大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的探讨
6.大学数学研究性教学的实质及探索
7.大学数学分层教学的理性思考
8.大学数学与高中数学新课标衔接的调查分析
9.将数学实验的思想和方法融入大学数学教学
10.大学数学学习障碍的成因与对策
11.浅谈中学数学与大学数学的衔接
12.数学史在大学数学教育中的作用
13.大学数学教学改革探讨
14.论大学数学教育中的人文精神
15.MATLAB软件可视化效果在大学数学中的应用
16.大学数学课程分级教学的现状与启示
17.大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建模意识与方法的培养
18.数学建模思想在大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19.大学数学教学质量现状及提高对策
20.大学数学与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探讨
21.一般本科院校《大学数学》教学现状分析与改革思路研讨
22.数学实验在大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3.新课程标准下大学数学(微积分部分)与中学数学衔接问题的研究
24.论大学数学教学与中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25.大学数学教学与数学文化研究
26.大学数学分层次教学的意义与实施
27.大学数学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研究
28.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
29.关于大学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30.基于高中数学课改的大学数学课程体系改革
31.探索中学数学与大学数学的衔接
32.大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33.大学数学与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
34.浅谈数学文化在大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35.大学数学与中学数学教育衔接中的瓶颈与对策
36.数学理论与数学应用在大学数学教育中的关系与作用
37.大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途径
38.数学竞赛促进大学数学教与学
39.数学文化融入大学数学课程教学的改革
40.大学数学情境教学的实施探索
41.谈大学数学教育研究
42.大学数学教育改革的实践与探讨
43.浅谈大学数学与新课标下高中数学的接轨
44.浅析大学数学教学中数学建模思想的融入
45.大学数学教学引入数学史的思考
46.数学教师数学知识的性质及对其大学数学教育的启示
47.Matlab在大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48.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
49.大学数学模块化教学改革探索
50.对在大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的研究
51.“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视阈下的大学数学教学模式构建
52.兴趣驱动教学法在大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53.“五模块”大学数学课程师资培训模式创新与实践
54.基于大学数学课程建设的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能力的探索
55.关于非数学类专业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56.大学数学课堂学习环境特征分析
57.大学数学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58.基于建模思想的大学数学教学方法探究
59.基于Logistic模型的大学数学挂科原因实证分析
60.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数学分层次教学改革探讨
61.大学数学分层次教学的实践与意义
62.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63.开设大学数学实验课的探讨
64.谈创新与大学数学教学
65.大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实践与思考
66.大学数学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探索
67.应用型本科大学数学课程的教学定位分析
68.开展大学数学第二课堂辅助教学的应用实践和思考
69.大学数学课程讨论式教学模式研究
70.大学数学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
71.在大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的思考
72.借助翻转课堂来提高大学数学教学质量
73.关于大学数学的创造性思维教学模式的探讨
74.大学数学教育与中学数学教育衔接
75.浅析大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76.大学数学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
77.大学数学教学与中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研究
78.大学数学教学现状和分级教学平台构思
79.大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方向研究
80.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大学数学教学研究与实践
81.探索大学数学教育中数学软件应用能力培养的新方法
82.浅谈大学数学教育之“中学后”的问题及对策
83.大学数学与中学数学学习方法的衔接
84.农科大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教育的探讨
85.大学数学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86.数学文化对大学数学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87.漫谈大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与方法
88.数学文化在大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
89.浅谈数学史在大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90.创造性思维与大学数学教育
91.依托数学实验与数学建模的教学 激发培养大学数学的学习兴趣
92.大学数学分级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93.民族学生大学数学教学改革研究
94.大学数学教学期盼人文精神渗透
95.大学数学与高中数学课程内容的衔接
96.Matlab在大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97.浅谈大学数学微课程教学设计竞赛
98.地方院校大学数学分层教学模式初探
99.大学数学课程教育体系化调整与结构优化策略——基于西南交通大学视角
100.培养大学数学学习兴趣之我见
101.大学数学竞赛与数学教学改革
102.大学数学分层次教学平台的构想
103.大学数学教学改革思考
104.大学数学双语教学初探
105.大学数学教学中加强文化教育的思考
106.数学史与大学数学教育
107.论大学数学实验的内容与实现方法
108.关于从中学数学到大学数学学习方法转变的策略
109.关于提高大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几点思考
110.R软件在大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111.一次大学数学调查带来的思考和启示
112.大学数学课程分级教学问题探讨
113.大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策略研究
114.大学数学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115.浅谈大学数学与中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116.大学数学案例教学研究与应用
117.浅谈大学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118.从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看大学数学教学改革
119.刍议大学数学教育与中学数学教育的有效衔接
120.大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
121.回顾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
122.抗战前北京大学数学系的课程变革
123.数学建模思想与大学数学教学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