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9 08:32: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诵读教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诵读教学论文

篇1

宋代的大教育家朱熹在《读书之要》中说:“其熟读精思者,何耶?――大抵观书,先须读熟,使其言若出于吾之口。继之以精思,使其意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意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舍其问。”这里朱熹所说的先“熟读”后“精思”,即是指先熟读成诵,然后再去深思,再去理解文意。他把诵读作为深入理解的先决条件,足其对诵读的重视。

张志公先生曾总结过传统语文教学的一条重要经验:“教学要从语文工具性这个特点着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语文这个工具,要掌握得好,运用得好,首先必须手中握有丰富的材料。古人一直强调多读,他们认为,只有多读,才能善写。他们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他们不主张狭窄,主张广博。要求学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要求“穷经通史”,通晓“诸子百家言”;他们也并不都主张“两耳不闻窗外事”,有识之士是主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然而,他们毕竟认为多读书是根本。

工具必须操作熟练,运用自如,才能发挥效力。――“需要学生多获取语言材料,就不仅要靠多读,还必须要求熟读以致背诵,背得“烂熟”,这些材料才能真正为他所有――掌握语文工具要靠积蓄丰富的语言材料,要靠纯熟的驾驭这些材料,这条原则是正确的。”语文大师的这些论述,完全符合认识论,符合教育心理学原理。没有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认识,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飞跃。智力的发展有赖于记忆力的发展,没有记忆力作为基础,分析、综合、联想、推理、评价、运用全是空的。

让我们再看一看生活实际中文学大师和科学巨匠们成功的范例。现代文学大师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哪一个不是背诵的高手呢?茅盾能背诵《红楼梦》中的任何章节;巴金十二三岁就能背诵几部书,《古文观止》能倒背如流。我们还可以想一想当代伟大的自然科学家:苏步青、钱伟长、严济慈、杨振宁,哪一个不能背诵大量的唐诗宋词呢?比如苏步青先生,读小学时,天天背诵《左传》《诗三百首》,到毕业时,这两部书也能倒背如流。很显然,诵读对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令人欣慰的是,最近几年语文教育已经开始重视诵读。新修订的教学大纲第一次明确规定,小学背诵篇数不少于150篇,初中背诵篇目不少于80篇,高中背诵古文20篇,诗词曲50首。这是语文教学观念的一个重要转变,那么,在诵读教学方面有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易于操作的方法呢?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做一些尝试:

1.注重教师诵读的示范作用。

教师在备课时,应认真阅读课文,并借助教参等资料,加深理解,诵读时做到发音断句正确,饱含感情。这种示范阅读在任何课文中都可以使用。当然不同体裁、题材的文章有不同的读法,或娓娓道来,或慷慨激昂,或优美和谐,或扣人心弦。要使诵读的形式适合内容,力求做到叶圣陶先生说的感情充沛,抑扬顿挫,以意逆志,移情动容,达到“彼之气机,皆我之气机;彼之句调,皆我之句调”的境界。

2.运用多媒体手段配合诵读。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正在越来越地运用在教学中,并显示了它的巨大优势。教师可适当采用多媒体手段配合诵读,培养学生的兴趣。比如,根据文章的体裁、风格、内容、主题等,选择不同的音乐、画面,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感悟。

篇2

论文摘要:诵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方式,而范读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方式。然而,教师的范读决非仅仅是朗读技巧的展示,而是对课文的理解和再阐述。因此,不同的课文就适用不同的范读主体和范读方式,范读使用方式的不同体现了教学方法的不同。

教师范读是指教师示范性的朗读。好的范读,是一把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让学生享受语言熏陶和艺术感染的同时,更能使师生间产生良性互动,让学生体会到他们自己难以品味和感悟的内容,促进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出色的范读,同时还能促进学生的朗读能力,大大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能力素养。

一、教师范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语言文字只是作者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媒介,而蕴藏在语言文字中的思想和情感,往往可意会却不能言传,必须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才能表达。虽然初中生已经形成一定的阅读习惯,可是他们的朗读能力仍然需要老师的精心引领。教师范读,正是教师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和体验以最质朴、最直观、最生动的形式展现出来,给学生以激发与感染。

2.提高学生模仿力,提升把握情感的能力。学生读不出老师要求的情感表现力,其实并非是学生不能体会出课文的情感,而是不知如何用朗读去表达,这个时候就很需要教师精彩的范读。如朱自清的《背影》,通过老师范读,再让学生模仿练读,让学生逐步感受到一位逐渐苍老,不愿与儿子分别又不得不分别的父亲形象,丰富了学生对情感的把握,文中的情感自然就从学生口中汩汩而出。

3.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老师的范读很大程度上也是对学生朗读技巧的训练和指导。在准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就必须用范读教给学生一些朗读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在教师语言、表情的引导下,掌握课文的重点句、段,提高整体的理解力,尤其要有意识的让学生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速度。

二、范读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序幕——阅读前的范读。学生在初学课文时会感觉比较困难,此时教师的范读既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生字词的读音,读通句子,增强语感,又能通过范读也展示了自身对文本的领悟,向学生暗示了这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师对他们的阅读期待。因此,阅读前的范读,教师要以情感渲染为范读主调,以激发学生学生兴趣为范读目的,为学好全好铺垫。

2.发展与——阅读中的范读。授课过程中的范读,要重在指导。由于学生个体间对课文的感悟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尚有差别,齐声朗读无法体现个体的感受,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对重点段落或特殊句子的范读,可以起到推、助的作用,有助于学生掌握句子的朗读技巧和朗读规律,同时也使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在范读中教师要注意停顿、重音、速度和语气这些朗读技巧的指导和传授。①适当的停顿。停顿指语言进行中词语或语句之间声音的间隙,它不仅是人们在朗读时换气的需要,还是表情达意的需要。教师在范读的时候就应注意这些停顿,在恰当的地方停顿,从而指导学生体会句中的情感。②合适的重音。重音,指在句子中某些词语读得比较重一些。教师在范读时要注意对需要突出某种感情的词语要读的重一些。如《最后一课》中讲到韩麦尔先生柔和又严肃地说“……新老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小弗郎士感慨到“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时,教师在范读应注意将“最后”读成重音,加以适当强调,从而更好的表现出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对这“最后一课”的无比珍惜,让学生在老师的范读中感受他们心灵、情感的悸动。③一定的速度。速度指朗读节奏的快慢缓急。教师可以通过朗读时速度的控制,来表达激动、兴奋、沉重、悲痛或平静、庄重的情感。如教授《海燕》一课时,当读到暴风雨逼近时,海燕勇敢的与风浪搏击,教师在范读时就应注意节奏的控制,适当的加快朗读速度,以表现海燕与暴风雨搏斗时的勇敢精神,和它们必胜的信心。④适当的语气,语气指表达各种不同思想感情的口气,即语调的升降抑扬。教师在范读时需把握好文章的感情,在朗读时把这种语气和感情朗读出来,让学生在教师的范读中更深切的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3.回味——阅读后的范读。学生学完全文后,教师再次声情并茂的范读,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巩固和整理,深化文章的思想感情,给学生以审美的熏陶。这时既可以是全文性范读,也可以片断性范读,其目的在引导学生整理全文,欣赏课文精彩之处。

三、范读在课堂教学中的方法选择

1.全文统一式范读。有些文章,特别是短小精悍的文章,往往可以采取全文范读的方法。让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情感和思想。如《天净沙·秋思》和《沁园春·雪》之类的词,全文的范读有利于完整的让学生体会作者在文本中所体现的思想情感。

2.重点启迪式范读。范读并不一定要整篇文章通读。当学生对文本难以理解或者难以深入体会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范读引导学生无疑处求疑,探索新知识,激发学生的注意力和观察力。

3.审美熏陶式范读。培养健康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承担的美育任务。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情趣高尚、语言优美的美文,老师在范读时,可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入手,运用有声的语言,将作品中不同的表情、语气、语调表达出来,充分发挥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总之,范读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钥匙,是教师展视素质的舞台,是沟通师生的桥梁和纽带、是引导学生进入课堂“角色”的最佳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范读作为展现课文场景最为直接的催化剂,为学生庄严地开启了艺术殿堂的大门。动情的朗读,能激发学生心灵的共鸣,使其思想上受到强烈的感染;在此基础上,再随教师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实现与文本零距离的对话,最终寻觅到美的殿堂。

参考文献:

[1]高玲.语文教学范读现状及对策[j].广西教育,2010,(1).

篇3

论文摘要:作为和语文教育一起诞生的传统教学方式,诵读一直是古诗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但因为其概念从古至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内涵及外延的不清晰让很多教师在使用上存在一定的偏差。本文试着从现代情境教学的相关理论的角度来论述诵读这一传统方法对于语文教学特别是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意义,同时总结出教师范读与配乐诵读这两种具体的营造情境的诵读方法,期许为教学实践带来些许的启示。

中华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熔铸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怎样将这些浓缩着民族文化精神的古诗文更好地发扬和继承,历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但是,纵观我们现在的古诗文教学,却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教师奉行“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原则,把古诗文进行拆解,过于注重单个字词的解释,却轻视对整篇文章的感悟和欣赏;学生也只是被动接受教师的灌输,缺乏学习应有的兴趣和动力,不仅学习效率低下而且与最初的教育目标相背离。于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在如何有效开展古诗文教学这一问题上开始把目光投向了“诵读”这种传统的语文教育方法上。

但是,目前大部分学者只是指出“诵读是立足于‘读’而致力于‘悟’教学方法”,但具体还没有一个统一、确切的定义。以笔者的观点,诵读虽然作为传统中国语文教育的方法,却体现了现代情境教学的教育理念——它以“读”为途径,营造一种氛围,以次来缩短学生由于所处环境和知识背景的差异对古诗文产生的隔阂感,并且通过自我积极地联想和想象,构建一种情感体验,以达到理解文本意义和体会作者情感的目的。至于诵读具体是怎么创设情境促进教学的,有必要先从情景教学的相关理论谈起。

一、情景教学的定义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即情况、环境,是由外界、景物、事件和人物关系等因素构成的某种具体的境地。这种境地既含有时间因素,又包括空间因素;既囊括客观因素,又暗含主观因素。

情境教学来源于建构主义相关教学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种意义建构的过程,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者假说,而不是问题最终的答案。尽管现在很多的知识经过人们的整理变得系统,客观,可描述,其一定的外在形式也得到了较为普遍的认同,但不同的学习者还是会基于不同的经验背景来建构起自己对该知识的理解,这种理解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于是,基于知识具有情境化、个体化特点的这种观点,1989年,布朗(J. S. Brown)等人提出并界定了“情境性学习”(situated learning)的概念,他们认为“情境通过活动来合成知识”,即知识是情境化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是它所被应用于其中的活动、背景和文化的产物。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尽量创设真实的或接近真实的具有丰富学习资源的学习情境,提供的直观的、生动的形象激发学生有效的联想,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二、诵读——一种有效的情境创设方式

为什么古诗文教学要提倡诵读?古人说的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等词句深刻反映了诵读在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和整体感知理解文本内涵三方面的重要意义,从情境说的角度来看,诵读能通过声音的方式让学生置身在一定的语言情境里,借助语言本身的形象性和语言环境的生动性来受到感染和陶冶, 从而获得语言体验, 激发语言情感, 体悟语言的美学意义。而这正切合“新课标”中“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的要求。

(一)就语言的学习规律而言,诵读能通过制造情境来培养语感

根据我们儿童时期的母语习得经验,学习一种语言的最好方法就是在这种环境中,通过不断地听说熏陶,自然而然地学会。即学习语言要从听、说入手创造情境培养语感,古诗文也同样如此。

我们这里所说的古诗文包括文言文和诗词曲两大部分。文言,是以先秦汉语为基经过加工的书面语体。但由于在近两千年历史中,它一直处于与各个时代的口头语言相脱离的状态,不光现代人没有学习文言的环境,就是秦汉以后的各时代古人所面临的问题与难度都跟我们没有实质性差别。正如王力先生说的那样:“咱们现在模仿清代以前的古文,恰象罗贯中模仿汉末或三国时代的古文一样困难。”而阅读心理的角度研究表明,书面语的阅读理解有两条通道——视觉通道和听觉通道。视觉通道,以文字的视觉表征为中介达到词义,即文字——词义;听觉通道,通过语音转录到达词义,即文字——语音——词义。选择哪条道路往往与阅读材料、阅读水平和任务要求有关。较难的阅读材料、阅读水平较低、需要记忆的材料等因素都会使读者选择语音通路,即听觉通道。所以郭绍虞先生才说:“学习这种超方言的文学语言(指“文言”引者),等于学习另一种语言,所以要求能够应用于写作,只有像鹦鹉学舌般的从诵读入手。…… 离口语愈远,那么学习的方法也就愈需要诵读。”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营造一种文言的语言交际环境,通过读的方式多接触文言材料,强化听说两方面的训练,增加对于文言的感性认识。

至于中学教材中的诗词曲,它们大都来源于远古歌谣,虽然后来脱离了音乐成为独立的文学样式,但歌唱赋予的句式整齐、合于音律的言语形式却被保留了下来,一般讲究用词凝练、声韵和谐,因此读起来朗朗上口。这种特殊的语言组合以及它与诗人情感相结合的特征,决定了读者只有通过诵读才能领略其音乐美,进而体会到诗人的情感韵味和精神实质。

(二)就古诗文的特点而言,诵读能通过声音深入理解文本内涵

汉语具有独特的词音形式,它用类似于事物的自然声音的听觉符号为能指形式来指称对象,使得特定的声、韵、调与相应的情感色彩在特定的语境中具有一定的对应性。由于汉语词音的这种直接表意的功能,人们在诵读汉语文本的过程中,仅凭这些语词在诵读时的音韵特征,不仅能对全文或个别语句的情感韵味的总体把握,而且这种体验的深刻与真实,对读者情感的震撼,更是一般单纯的教学无法企及的。

因此古人讲究“循声以求义”的方法正,就是要以感知话语声音形态的方式,尽量还原作者创作时的真实情境,通过亲身体验实现文本的感悟理解。文本是无声的话语,但当它以文字的形式独立存在的同时就失去了它赖以生存的语境,“也必然减损了言语生成之时的具象与鲜活,漏失了声音,也意味漏失了一部分的情味。这就为读者的创造提供了空间”诵读类似一种话语的还原过程,主要通过对语调高低的调整,节奏快慢的掌握,不断地猜测、预期和选择,与文本进行对话。在这个过程中,读出来的文本除了原始意义已经包含读者自我的情感态度与认知了。

(三)就阅读的目的而言,诵读能通过整体感知积累言语材料

西方的“格式塔心理学”(也称为“完形心理学”)主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他们认为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整体性,心理、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机械总和。文学作品同样具有“格式塔质”,虽然是由各个部分构成,但作品整体的意蕴超过各个部分的综合,这也正是作品的张力所在。因此在教学中,不能一味的将其割裂为背景简介、文言知识、句子翻译、背诵课文等几个单独的教学模块,这样不仅破坏了文章的整体美感,而且不符合心理学的认知常规。

古诗文的美存在于它外部言语和内部蕴涵的思想内容中。因此,诵读古诗文其实通过鉴赏主体对言语形式的把握去感受其中的意境,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审美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眼、口、耳、脑等感觉器官共同参与协同活动,包含了感觉、知觉、记忆、联想、思维等多种复杂的心理因素,体现了整体的观点。语言现象都是通过“整体”发挥作用的。诵读以其极强的整体记忆功能而成为积累语言材料的最有效手段。同时,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文,都是历经千百年仍然传诵至今的名篇,其文质兼美的特点让我们不仅能通过学习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当中蕴涵的道德情感、思维方式和审美价值更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最佳载体。

三、诵读教学中的情境设置

任何文本都有其特定的语境,对文本的阅读过程就是读者根据自身情感经历去感知作者沉淀在作品中的情感的过程,读者的经历不同,对文本的解读就可能存在差异。古诗文由于其特定的创作情境,文本与学生之间不仅存在着时代的隔阂,还有人格和情感的隔阂。这就要求教师要创设这些条件性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们克服感受和理解文本的困难,使学生在文本的创作语境中,体验、理解作者,由诵读“读”出“滋味”。具体到实践中应该怎样设置这种情境呢?教师范读和配乐诵读是一线教师经常采用的两种方法。

在诵读教学活动中适时地范读是需要的。范读的作用不是使范读成为学生简单模仿的范本,而主要在于让学生整体感知富有意味感的声音形态,引导学生走向文本所表现的意义情调,为自己的感知表现找到准确的路径,从而以他自己的方式读出来。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喜欢使用专家的范读录音,认为专家的诵读比自身完美。但是其恰恰忽略了范读的作用就是营造一种情感上的共鸣,以拉进学生与古诗文的距离,只有身在现场才能切身体会,专家即使读的再好都会有一种无法企及的隔阂感,无论从感染力还是气氛的营造上,都不如教师亲自示范效果好。

诵读时也可以找一些意境接近的曲子来配合。音乐其实是一种情绪,其感召力是靠情绪的渲染。中学生诵读古诗文困难,很多时候不是因为字句难懂,而是不能进入带着感情进入作者营造的意境,这时候就需要音乐这个媒介。《登高》的二胡曲,《雨霖铃》的排箫声,《孔雀东南飞》时梁祝交响乐…… 这些在音乐配合下的古诗文,能大大扩展学生们的想象力,很容易将读者带入“角色”,不仅激发了“读”的兴趣,还加深了“品”的深度。但在应用的时候要注意围绕课堂主题,有针对性的引入,切不可无目的的乱用滥用,那样表面看上去热热闹闹的课堂会因为偏离教学目标而本末倒置。

四、小结

普遍认为的情景教学法有四个特征:形式上的真实,情感上的真切,所含意境的深远,围绕学习内容的中心或主题展开。诵读就是这样一种立足于围绕教学目标,通过用语音的“读”营造形式上真实的情境,在这种情境中能引感上的共鸣,以达到体会作品中深远的意境的目的。但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的“应然”,怎样将“应然”转化为“实然”达到诵读的目的,还需要教师们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与完善。

参考文献:

[1]高晶.正解诵读法[J].中学语文,2008(9).

[2]李泓. 谈语文情境教学中的语感特征及其培养途径[J]. 教育与职业,2006(10).

[3]陈琦、张建伟. 建构主义与教学改革[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1).

篇4

论文关键词:从《弟子规》中悟教与学的方法

 

在《弟子规》总叙里有一句话是:“有余力,则学文”。这就是说古人是从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这些基本德行的修习开始的。也就是说古人是从先修身,再修学的。这与我们现今推行的以德育为首,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如今重学《弟子规》是有很深厚的现实意义的。

在《弟子规》重视德育教育的同时,也没有忘记智育在孩子一生中的巨大作用。今天,我就《弟子规》中的《余力学文》中有关我们教与学的方法进行交流,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一、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这句话是说:我们在读书时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避免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不良读书方法。然而,我们很多的学生在读书时往往会心不在焉,结果造成收效甚微。于是,每当我要求学生读课文时,都要让学生先诵读“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这句话。不知不觉中,学生就会自觉地自我调节到最佳的读书状态。从而大大地提高我们的读书效果。

二、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小学生读书往往会刚把课文读了一两遍就自以为全会了。于是,在老师讲课时就会心不在焉,甚至就会把书放在课桌上,而眼睛却在看后面未学的课文内容。因为他以为自己早就知道课文的内容了,学不学、听不听无所谓。以前,我总会在课堂上当众批评他一顿,使他下次再也不敢这样。可是,这个学生不这样做了,另一个同学还会涛声依旧,治标不治本。为了更有效地制止这种不良习惯的蔓延。每当再出现这种现象时,我就会让学生诵读“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通过几次集体诵读,慢慢地学生不再看其它的课文了,读书、听讲都专心了。

三、宽为限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集,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

每当遇到需要背诵的课文时,我都会很发愁。因为班里总会有一部分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无法背诵下来。如果再增加一课时,时间往往又不允许。以至于造成“紧为限,宽用功”的后果。学了《弟子规》以后,我将背诵的任务进行了分解,每天利用学生站队前、吃饭后、等候排队的点滴时间让学生背诵一两遍,经过几天,甚至一周的时间不断反复背诵,学生就差不多背下来了,而且学生背得轻松、愉悦,效果又好。这样就真的做到了:“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了。

四、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这一句在我们的教学中应用也很广泛。也就是我们在课堂中大力提倡和鼓励学生学会的质疑问难的能力。比如:在语文教学中,第一课时,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同时,鼓励学生边读边思考:这一段中,我哪些地方不懂,或者哪个词,哪个字不知道什么意思,都要标出来,打上“?”。对于不懂的字词要鼓励学生查字词典解决;对于段落中的疑问,要通过多读或联系上下文来解决,对于实在不明白的疑难,要留到第二课时解决。第二课时,我们就可以让同学们带者自己的疑问在小组内进行合作讨论探究,直到彻底解决疑难。此外,对于平时遇到的难题也可以向自己的同学、老师询问解答,以求达到“知确义”的目的。

篇5

【大题  中队辅导员姚年旺:孩子们快乐了  我也快乐】

【晨会课同期一段】

【正文】每天晨会课,带领学生诵读一段经典格言,这是姚年旺必做的功课,稚嫩清脆的诵读声飘荡在整个校园,幼小的心灵在经典文化的熏陶中潜移默化,成为全校一道独特的风景。

【采访 姚年旺 让学生在诵读经典的同时,受到传统美德的熏陶,进而潜移默化地用传统美德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正文】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积累,更要注重塑造他们的高尚人格和心灵,正是因为这样的美好心愿,让一般人看来繁忙而枯燥的中队辅导员工作,在姚年旺这里变得兴趣盎然,姚年旺经常带领学生们走出校门,感受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了解家乡深厚的人文底蕴,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感恩之心,此时的姚年旺,完全是一名谆谆教诲的长者,而在学校里,和学生一起打球、跳绳游戏的他,又成了一个活蹦乱跳的“孩子王”。

【采访  戴南中心小学  副校长  刘正芹 2008年暑期,姚老师担任了学校教科室主任,工作忙了,完全可以不再担任中队辅导员,可是他舍不得这个岗位。】

【正文】学校留守儿童比较多,这些学生大多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普遍存在心理脆弱、性格多变的特点,这些学生也成了姚年旺心中的“惯宝宝”,在他的细心呵护下,班上的不少留守儿童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而且发挥起了带头作用。

【采访 教师 许明凤  成绩明显进步了,性格变得开朗了,今年六一前夕,拜晶同学的事迹还上了兴化电视台呢。】

篇6

大化高中语文组共有27位教师,这是一支团结务实、昂扬向上、朝气蓬勃、活力四射的先进队伍。其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10人,知识结构合理,传帮带体系完整,老中青同堂共计,合唱一曲曲教育教学的凯旋之歌。然而了解大化高中发展的人自然不会忘记,在2000年以前,大化高中语文高考成绩一直没有超过自治区的平均分,年年拖后腿,成为别人的笑料和话柄。

2000年,语文组分配来了几位新教师,充实了语文组的力量,同时也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阳光般的激情。我们深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决定从细节人手,抓紧抓实语文团队的业务基础,夯实基本功。我们根据学生实际,以人文关怀为切入点,以强化训练为主线,以培养能力为目的,以提升人生为追求境界,大胆创新课堂教学,快速提升课堂效率,在教学摸索中学习,在教学探讨中提高,及时总结教学经验,落实重点,突破难点,强化过程,淡化结果。让教与学唇齿相依,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循序渐进。然而学生光靠几本课本想学好语文是不够的,更无法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这时唐旭亮主任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高瞻远瞩地提出了“一天节约一毛钱,一月读一本好书”的课外读书构想,这一构想后来很快地演变成大化高中“读好书,做好人”的校训。我们让学生自由订购《读写天地》《高中生优秀作文选》等课外读物,倡导学生诵读同龄人作品,美读经典名著。语文老师则集思广益,群策群力,集体备课,案,学反思。除了讲好课文之外,还安排一定课时品读鉴赏《读写天地》《高中生优秀作文选》以及一些经典名著,读写互动,师生互动,互补共进,教学相氏,相互之间交流学习心得体会,这样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将知识内化人格、引领人生。一时间校园里读书蔚然成风,学习语文的气氛空前高涨,学生得到了关怀,学习有了目标,成绩自然得到提高。皇天不负有心人,2001年高考,大化高中语文高考不仅首次突破了自治区平均分,而且语文三率也名列河池市前茅,大化高中的学生真正实现了“一天一个小目标,三年一个大梦想”的人生宏图的第一步构想。

2001年语文高考成绩的突破,由以前的拖后腿变成了领头雁,这仅仅是大化高中语文教学持续发展,让语文建构学生一生这一宏伟蓝图的第一步。我们在取得优异成果的基础上,及时总结,积极提升,在反复验证之后,高屋建瓴地提出了语文的“三重境界”教育观,即语文教育应该包括“人技教育”“人格教育”和“人生教育”。我们一直认为“人技教育”侧重于教给学生以生活技能,“人格教育”注重将学生素养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精神,“人生教育”则引导学生最终将学到的知识、技能、思想、精神、人格、信念等与自己的人生融为一体。“人技教育”给学生以“真”,“人格教育”给学生以“善”,“人生教育”将学生引向生命之“美”。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为了追求“美”这个语文教育的终极境界,我们语文教师立足基础,强化过程,引导学生千淘万漉,淘尽狂沙,让知识源头的新鲜活水长流长清,滋润学生的一生,美化学生的一生。语文老师们就这样敢于站在教育时代的最前沿,用尽善尽美的语文教学观来解读和提升了大化高中的“造就瑶山最会生存的能力人”这个办学理念。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一个团结向上、甘为人梯的语文团队,肯定有先进的语文教学理念来支撑和引领整个语文教学,这个先进的教学理念就是大化高中的校训:“读好书,做好人。”大化高中的语文老师充分发挥群体智慧,潜心挖掘文本内涵,建构学生主动、探讨、合作等多种灵活的学习模式来激活学习兴趣和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以健康独到和鲜活新颖的多点解读来引导学生走向“真”、“善”、“美”。选择读好书,其实就是选择“真”、“善”、“美”,这是实现“人技教育”、“人格教育”的初级目标和中级目标,“做好人”,就是语文教师通过“读好书”来引导学生达到“三重教育”的“人生教育”的终极境界。“读好书,做好人”,这不仅仅针对学生而言,其前提是强调语文教师也要终身学习,一辈子要读好书,做好人。只有老师有了深厚的人文素养、崇高的人格魅力和博大的教育情怀方能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走进“读好书,做好人”的语文人生。在我们语文组里就有这样几位才华卓著、善于春风化雨的大师级别的老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

唐旭亮: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他才华横溢,为人和蔼可亲,善于言传身教、授惑解难。国家一级作家、华中师大教授晓苏先生这样描述他:长胡子掩不住他善良的微笑,短头发闪耀出他智慧的光芒,大嘴巴说出的都是真情,小眼睛流“出的全是温情。”庸旭亮主任首先在语文组取提出科研强校的教学理念,为此他东奔西走,在晓苏先生的鼎力相助之下,以华中师大的《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忐为依托,积极开展了国家课题“阅读写作一体化研究”的实验,踏踏实实搞课题,兢兢业业上好课,就在开展课题研究的第二年,语文高考成绩不仅首次突破自治区平均分,而且跃居河池市前列。唐旭亮老师从教三十余年,硕果累累,发表了《给你的文章加点汕盐酱醋》《我的语文之心》等多篇教学论文,参编各种教育教学专著50多万字。他一直是河池市乃至广西中学语文教育界的排头兵。

黄大洋:中学语文高级教师,自治区普通话测试员。他为人诚恳,热情洒脱,赤胆忠心,胸存江海容乃大,腹有诗书气自扬。旁征陴引,激情四射是他教学的本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是他育人的策略;抑扬顿挫、活力乜扬是他演讲的特色;桃李满天、笑傲江湖是他人生的目标。他潜心教学,诲人不倦。课余,还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主持、演讲、写作,样样精通,《作文教学出路何在》等十余篇教学论文散见报端,参编教育教学专著40多万字。

谭冬芸:中学语文一级教师,是我们语文组的组长,河池市优秀语文组组长。她泼辣干练,锐意改革,敢作敢为,敢肖大任。自从担任语文组组长后,她身先士卒,带领语文教师深入课堂,深入学生生活,提出了新老组合,以老带新,逐个突破,逐层递进,逐年提高,让语文伴随和滋润学生一生的语文战略目标。近几年来,讲文高考成绩年年超过自治区平均分,稳中有进,组长大人功不可没。

江山代有才人出,我们语文组可以说址人才济济,前辈典范,后起俊秀:热心民族教育事业,钻研民间文学硕有建树的谭仕光,管理有方、爱

生如子的潘世流,一丝不苟、师德垂范的韦柳年,为人耿直、酷爱书法的黄磊,刚柔并济、敢为人先的韦如琼,埋头苫干、因材施教的黄良星,学识渊博、细嚼慢咽的覃冬生……可谓人人有特长,个个是教学能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篇7

学校要发展教师得先要发展,要提高教学效益,就要先提升教师专业化。所以,在本学期,我校教研工作的发展水平以学校工作要求为方向,紧紧围绕“教研兴师、教研兴校、教研促教”的主题,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以课题研究为重点,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教师培训为突破口,进一步提高了教研工作实效,提升了学校的教研工作水平和教师的教研能力,使我校初步构建了符合学校实际的教研机制,保证了学校教学教研工作平稳、有序顺畅开展,为了使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明显得到提高,现将本学期的教研工作总结如下:

一、健全组织,强化管理,提高教研管理实效。

本学期开学伊始学校积极搞好教研组织的健全,学校设立语、数、外等12个教研组,每个教研组再分年级组建3个备课组,确保了教研工作正常有序开展。同时也让愿吃苦、肯干事、有能力、有进取心、有组织、领导能力的教师担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不断地充实到学校管理岗位上来锻炼。

二、重视研讨,改革方式,全面推进课程改革。

教学质量是一所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它时刻提醒我们管理的目标就是发展,而发展就要有根基,根基来自于扎扎实实、点点滴滴的积淀。而课堂教学是实现师生共同发展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师生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治标要先治本,提高教学质量要从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出发。本学期在校领导的支持下我校开展“五步教学法”,教研室以“精彩四十五,展示在课堂”为行动,大力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活动。

1.“五步教学法”显特色

利用开学初一个月的时间,随时跟踪教师课堂,教研室组织交流课大60多节次,完善了教师“五步教学法”的实施,并根据课堂出现的问题及时召开课堂实效分析会、讨论解决,保证了“五步教学法”课堂的顺利进行。

2.公开教学展风采

本学期各教研组的公开课教学紧紧围绕“精彩四十五,展示在课堂”这一主题积极展开,通过各教研组每周安排交流课推选优秀教师,全校开展公开课,例如政治教研组的***老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理解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基础上,运用新的课改理念来设计教案,并能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做到了理念新、方法活、效果好,课堂上,较好地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既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又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在整个活动中,全体教师全程参于了自己教研组的听课、评课活动,他们听得认真、投入;评得准确、恰当。一种良好的课堂教学研讨氛围正在悄然形成,教师的上课、说课、评课能力也在逐步提高。本学期组织了****老师参加了全县语文优质课竞赛,并分别获得二、三等奖。

3. 校际交流

为不断提高我校的课堂教学水平,本学期教研室在欧校长的率领下,组织全校教师到刘化中学听课观摩学习。在这次校际联研活动中,我校教师认真学习了兄弟学校同仁们优秀的教学技能并应用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取得了良好地效果。

4.教师论文获奖接二连三.

本学期教研室组织教师积极总结教学经验、踊跃撰写教学论文、课件并向县、州教育部门上报多篇,获得较好的名次,其中***老师撰写的《论***民俗变异中方言变化所起的作用》,在***所发起的***年学前教育及中小学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荣获三等奖。

5.加强教研工作,提高业务水平

(1)、定期召开教研会,要求教研组长认真作好记录,同时要求各位教师根据教研会议拟定的主题,自行完成教研内容单页记录。教师是教育行为中的核心问题,也是基本的问题,所以每位教师都积极参加教研,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2)、集体备课。每周周二要求教师集体备课,做到教案统一,重难点统一,步骤统一。做好对上一周授课的反思,力争每一节课效果明显,学生学习效率高,并通过随机听课,对全体教师的上课情况进行检查,及时了解教学进度和教师课堂情况以及学生学习情况,同任课教师进行交流、沟通和科学指导,想方设法提高教学成绩。

三、加强研修,提升理念,优化教师队伍素质。

为迅速提高学校教研整体水平,力争使学校教研质量上个新台阶。本学期教研处以“着眼教师成长,促进全员发展”为目标,扎实开展校本培训工作,努力为优化教师队伍素质搭建平台,提供条件,创造机会。

1.以自主学习的形式提升教师理论素养。

“要做教书人先做读书人”,教研室积极组织全体教师参加甘肃省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和国培学习,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络的资源优势、互动优势,进行针对性的理论学习和专题研讨,使远程学习、网络教研逐渐成为教师提高专业水平的桥梁。

2.以外出学习拓宽教师教学视野。

教研室配合学校继续努力创设机会,让更多的教师走出去,开扩眼界。派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外出培训,老师都积极认真地完成了规定的培训任务,不迟到,不旷课,认真听讲,记笔记、考核成绩优秀。受到培训教师和教研室的表扬和好评。其中有*********等老师参加了学习培训后把更多的先进理念、教学方法、研究成果带回来,加以融合、内化、吸收。从而使教师的教研水平得到了普遍提高,跟上了新课程标准的步伐。

四、开展听课评课、比赛活动

(一)本学期,教研室采取听评课方式,第一轮听评交流课,第二轮听推门课。教研室配合校级领导带领中层领导及一线教师,认真听课、检查教学内容、导学案准备、授课效果、有无候课等、及时评课,取长补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听评课是一种最直接、最具体、最经常也是最有效的研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原方法和手段。听评课是教师互相学习、切磋教艺、研究教学的重要措施,也是教育业务部门特别是学校领导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的方法之一。为了查清教师教学质量一直很差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去听课,在评课时,对课做出综合分析。分析过程中,在肯定优点的基础上,重点分析问题。要对教师钻研教材、处理教材、了解学生、选择教法、教学程序的设计诸方面做一透视,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具体改进的意见。这是一个"诊──断──治"的过程。

(二)为了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岗位练兵的积极性、提高个人教学基本功,为优质高效课堂夯实坚定的基础,学校于11月在会议室更是经过层层选拔推选出9名教师举行了教师粉笔字书写比赛。要求全体教师在规定的时间里,书写自己抽到的一首古诗。真是"一分耕耘,一份收获"。 比赛中,老师们写得端正大方,舒展有力,形体美观。在随后的课堂基本功大赛中教师们展示出了扎实的基本功和良好地教师素养,更难得的是,每位老师的态度都极其认真,令人惊喜。

通过比赛,促进了各学科之间、教师之间的交流,从一定层面上切切实实促进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对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苦练教学基本功,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规范板书设计等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本次活动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收到的一定的实效。

在12月15日在阶梯教师举办了“未来之星”历史组知识竞赛,通过10个代表队紧张激烈的角逐,最终有九年级8班取的冠军,同时观众同学们也踊跃参与,现场气氛非常热烈,通过比赛既加强了知识的巩固、又培养了同学们之间的团队合作,本次活动受到了校领导及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

五、丰富活动,培养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的素养养成得益于课内,形成于课外,本学期我们继续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素养在丰富的活动中得到发展。

“让我们的孩子喜爱阅读,让我们的孩子有书可读,这将是我们能给予孩子最好的,也是最圣洁高尚的恩惠!”让学生在“我读书、我快乐、我成长”的读书活动中,学会读书、学会思考,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本学期,在语文教研组的的精心组织下,每天10分钟的 “诵读国学经典美文,传承华夏文明古风”为主题的诵读国学经典展示活动,各个年级别具一格的精彩诵读,从不同侧面全方位展示了我校学生的素养。这种诵读既弘扬了优秀的民族文化,又使全体师生在诵读中享受了中华经典诗文的优美,同时还起到了修养身心、净化心灵以及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培养集体荣誉感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增强了同学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六、加强教研管理,力争管理规范

学校领导经常通过一听(现场听课)、二查(查教学教研常规落实情况)、三谈(与授课老师和听课老师座谈交流)、四问(随机抽取学生问卷调查)的方式,就学校教学教研管理工作认真进行全面认真的检查,并与师生亲切互动。在检查中,充分肯定了教学教研工作好的做法,对授课老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仔细点评。这种活动,对学校教学教研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让教师们受益非浅。使我校教研工作资料齐全,管理有序,教学教研成绩有了长足发展。

七、寻找差距,改进措施,让教研工作再上新台阶。

教研之路本来就是一条铺满荆棘的艰难之路,特别是在新课改浪潮的冲击之下,我们的教研理念有待更新,教研水平殛待提高。今后应在以下方面进一步强化与完善。

1、教研成果质量有待提高。在教师取得的各级教研成果中,在国家、省、级权威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有待突破。

2、要进一步规范教研行为,制定更完善的教研制度,促使教研活动正常有序进行。激发全体教师的参研意识,力争把教研当作一种自觉行为。

篇8

研讨会的第二天,是中学阶段的教学演示,共四场。第二场就轮到代表澳门的教业中学贺诚校长展示了。从大会印刷的材料中可以看到他的教学经历:从事教育三十余年,先后任教过小学、初中、高中语文;曾在全国25个省(市)、10多家高等院校及港澳台地区,讲课示范500多场次,发表教学论文100余篇、教学专著5部;他的“引导─发现语文教学法”在教育界影响广泛;他是浙江省特级教师,曾获全国首届中青年教师语文阅读教学观摩大赛一等奖。

在这次教学演示的设计理念一栏,这样写着:“以读为本,突出语言实践;增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自己的感受与体验”。翻看他提供的教案,是8位老师中最简洁的,只有6个提纲挈要的点,时间上也笼统地写为“第一课时”。这与大多数教师具体到几分钟的写法大不同。于是,我对他的这堂教学充满了好奇,他将如何展示他深厚的教学功力呢?

贺校长巧妙地用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向这群素未谋面的学生介绍了自己的姓氏、藉贯,引导同学们猜测他与贺知章的关系,原来他是贺知章的第32代后人!他儒雅地与学生寒暄,还问道:“你们喜欢我吗?”学生们被他的风趣逗笑了,一下子就拉近了师生距离。

他使用的教材是《万里长城》。他先要求学生默读开篇第一句:“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建筑物”,然后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在认为最重要的词上加以重音来读。对于学生各不相同的表现,他逐一评点:“你认为‘伟大’很重要”“你强调了‘最’字”“你中气很足、气沉丹田”……气氛轻松搞笑。找出所有的关键词后,全班齐读,抑扬顿挫,富于情感。

接着,他进一步引导孩子们思考:为什么伟大?怎么伟大了?要求学生在字里行间标出与伟大有关的关键词,并允许他们走到相熟的同学那儿,分享各自找到的词。“我找到了!是‘气魄雄伟’!”每当孩子们找到一个词,贺校长就会用惊喜的语调将词语重复一次,认真地逐一写在白板上。很快,“气魄雄伟”“年代久远”“工程浩大”“施工艰难”4个词全被学生找了出来。

在板书的过程中,贺校长巧妙地把4个特点镶嵌在开篇第一句之中。全班齐声诵读这个“新”句子:“万里长城,气魄雄伟、年代久远、工程伟大、施工艰难,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建筑!”辅以图片、短片的播放,学生们进一步感悟万里长城的气魄雄伟。在引导抒发站在长城上的情感时,前面几个学生对答如流,唯独到了最后一个的时候,他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贺校长马上在台上摇头晃脑,说:“景色实在太壮美了,陶醉到……啧啧……”台上台下不禁大笑起来。

最后,贺校长要求学生们站起来,一起诵读白板上的句子,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啊,确实了不起!”学生的情感达到整节课的最。“那万里长城的伟大,难道仅因为如此吗?关于这问题,下一节才讨论,大家回去再思考一下!”交代了40分钟的示范课后的后续工作,巧妙地避开了示范课不可能全面呈现所有教学过程的尴尬。

回看教学目的,都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时间控制得刚刚好。

整节课,摆脱了传统教学以老师为本的方式,创新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他没有直接对文本进行解读,而是靠驾驭词藻的深厚功力,导引学生一步步去挖掘文本背后蕴藏的深意,不知不觉中完成解读。像高明的导演,牵动学生的情绪,达至!看得出,他追求的是阅读的过程,用“读”推动个体进行个性化的感受。每个人的成长背景、心理感知不一,所领略的亦有所不同,对于学生的每一种反应,贺校长的用词几乎没有一个是重复的,体现了他对每一种感受所给予的充分尊重!表面上看来,教案很笼统、很简单,但通过演示可以看出,老师预设的方案绝不止一套,应是根据现场学生的反应不断调整方案,最终的目的还是在于以学生为主体,反而更显老师的功力。还有他那富感染力的语调,表现了他斯文儒雅中带着风趣,幽默中透着深邃的教风。课堂上的突况,则足见他的自信与睿智。这下子,贺校长成了中学组的名人,连中午吃便当时也被很多老师围住,与他探讨!

会后,即兴写下一首并不讲究平仄、格律对仗的打油诗,以表此次研讨会之所得:

观课有感

四月芳菲台中聚,研讨学习迎初夏。

澳门来个贺校长,幽默风趣谁及他?

启发引导显真功,儒雅睿智人人夸!

篇9

教师年度考核个人总结德能勤绩

转眼间一学年的各项工作已接近尾声,为了更好地做好今后的工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我从德能勤绩四方面作工作小结如下:

一、德:

一年来,本人热爱党,热爱人民,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服从领导的工作安排,积极参加各种会议,。热爱教育事业,把自己的精力、能力都用于学校的教学中,自觉遵守《中小学职业道德规范》,在学生中树立了良好的教师形象。能够主动与同事研究业务,互相学习,配合默契,教学水平共同提高,能够顾全大局,团结协作,顺利完成了各项任务。对工作认真负责,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

二、能:

在这一年中,我继续参加了大武口区骨干教师培训,并认真反复学习新课程标准及有关课程改革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完成15000字的学习笔记,在教学中我认真钻研教材,探讨教法,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指导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课内课外相结合,理论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探求新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并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课堂学习习惯。在暑假期间参加教体局对骨干教师的计算机培训,积极参加学校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主动承担外校教师来我校听课活动。积极参加新时期班主任工作艺术高级论坛,圆满完成学习任务。参加各种教研活动,重视教学经验积累,积极反思教学行为,撰写教学论文。

三、勤:

本学年,满工作量,出勤满,准时到校上班。积极参加各种会议,认真听课评课。我积极参加校本培训、政治学习、教研活动、值日、升旗礼、,做到五必到。不放过任何一次学习、提高的机会,不落下每天的本职工作。在工作中,尊领敬导、团结同事,对人真诚,从不闹无原则的纠纷,尽量以一名人民教师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

四、绩:

由于本人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学年度我被评为校级优秀辅导员和敬业模范奖称号。在学校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中获二等奖,在校田径运动会比赛中,获团体总分第二名指导奖。论文《诵读经典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获大武口区综合实践论文二等奖、《写好作文就得做生活的有心人》和《一面五星红旗》教学设计获教育学会二等奖和三等奖。知识无止境。根据学生实际来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在这方面我还得不断地训练自己,还得不断地学习,多听不同类型的课,多看书多思考。提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教育智慧。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注意从各个方面来充实自己。使自己能适应当今教育的发展,跟上课改的步伐。

教师年度考核个人总结德能勤绩

20xx年教学工作已接近尾声,为了更好地做好今后的工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本人特就这学年的工作小结如下:

一、思想工作方面

在当今社会教育发展的形势下,本人一直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地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以便使自己更快地适应当今社会教育发展的形势。通过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学习,勇于解剖自己,分析自己,正视自己,提高自身素质。在学习八荣八耻时期,自己深刻理解八荣八耻的内涵,并能够主动配合学校,利用学校网站做好宣传工作。

二、教育工作方面

这学期,本人继续担任学校的专职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同时积极参加县里的教师素质提升培训,在培训的过程中,虚心向兄弟学校的同行讨教经验,公同探讨信息技术的教学。在教学中,积极开拓教学思路,上好每一节课,把一些先进的教学理论、科学的教学方法及先进现代教学手段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等能力。在上好每一节课的同时,本学期本人的重点是对502班的4名学生进行计算机语言VBSCRIPT(简称VBS)的培训,利用每天中午的时间,牺牲自己的午睡时间,对其4名学生进行辅导,与6月5日参加全县首届小学生电脑编程竞赛,由于某些原因,只取得了三个三等奖。本人相信,明年的竞赛一定会取得较好的成绩。另外,本人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很注重教学经验的积累,有了心得体会就及时记下来以备今后的撰写论文所用,本学期撰写信息技术案例《小老鼠好机灵》获得市级信息技术三项基本功评比一等奖。本学本人还承担了一个县级课题《构件农村小学数字化校园的实践与研究》,于6月底前完成结题工作。此课题已是我的第二个课题,通过两个课题的研究,我认为自己完全掌握了课题研究的方法,对今后更高级的课题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遵守纪律方面

本人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有事主动向教导处和值周领导请假。在工作中,尊敬领导、团结同事,能正确处理好与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平时,勤俭节约、任劳任怨、对人真诚、热爱学生、人际关系和谐融洽,处处以一名人民教师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毫不松懈地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篇10

兴趣的产生具体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培养: 

一、注意情感投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并不意味着机械地把知识从头脑移到另一个头脑中去,是师生间每时每刻在进行的心灵接触,而心灵的接触又离不开情感的交流。情感在教育过程中起巨大的调节作用,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信任的情感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效应,这是一种催化剂,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这种情感还会激起学生对老师的信赖,使教师提出的要求容易为学生接受。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情感效应,去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中努力做好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让学生喜欢你这位老师,二是让学生喜欢你上的这门课。只要做到这两点,才能引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而要让学生喜欢教师,喜欢自己所上的课,教师就得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去帮助、诱导甚至感化学生,用真诚的态度同每一个学生交往,让学生从内心里感到教师可亲、可近。让学生乐于接近教师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二、加强学习目的和作用的教育,触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求知过程中,并非每一个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目的和作用都十分清楚,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利用各种课内、课外的活动,加强对学生学习目的和作用的教育,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参观、采访、课外阅读、参加比赛、给电台、报社投稿等,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语文,语文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认识语文是基础是工具,作为一个有文化素养的青少年,学会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参加社会各项活动的起码要求,只有学好语文才能学好其它各科文化知识,才能为将来成长打下基础。苏步青教授说过:“欲考复旦大学数学系,若语文不及格,数学再好也不能录用。”他还说:“曾是数学尖子的学生入大学后慢慢掉队,有时竟然补考;有的论文内容相当好,但文字表达很差;有的因为没弄懂题意而做错题;有的语言表达不妥而将正确的题写错。”我在教学中经常举一些类似的例子给学生,使学生从许多严峻的事实和教训中提高认识。明确学习语文的目的和任务,触发其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学习语文的巨大动力,进而学好语文。 

三、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探求语文知识的欲望 

语文教学不同于其它学科教学,在课堂中可以采用多种手段、多种方式进行。根据不同类型的文章,选择不同的方式。小说题材的文章,可以要求学生改编成课本剧,然后表演、讨论、分析。诗歌、散文等采取自己喜欢的欣赏形式,可以举办诵读比赛、配乐朗诵等。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受到了美得熏陶,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增强语文教学的阅读性、思辨性,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自觉兴趣 

我们要加强对语文学科性质、功用的教育,使学生明确:语文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是“百科之母”,学生了解了学习语文的目的和价值后,会激发起学习兴趣。教师应带领学生思索每篇教材的内容在整个语文知识体系中的成分、地位、内在联系以及所蕴含的思想观点和思维方法。 

五、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他们的多种兴趣,增长厚实长远的语文学习兴趣 

语文学习涉及的面广,除生动活泼的课内教学外,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所以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汲取多种营养,从而让学生发展多方面、多层次的兴趣。在日常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读书是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手段 

文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当然对课外读物我们要有所选择,可以指导学生阅读以下五类书:第一,与课内教学密切配合的书。如学习《诗经》,再指导学生读读本中的《诗经》篇目。第二、有助于巩固和拓宽语文知识以及提高语文能力的书。第三,各种文化科学知识书。第四、有代表性又有相当深度的必读名著。第五、常用工具书、重要参考书等。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还可以在学生中有计划的开展读书知识竞赛活动,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发展为乐趣、志趣。 

2.指导学生课外写作练笔 

指导练笔方法结合课文教学和作文教学进行,生活是写作之源,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首先要让学生体验生活、认识生活和感受生活,为了积累写作素材,要指导学生写好观察日记,为了激发写作热情,培养写作能力,发挥语文工具的宣传教育作用,还可以组织学生为黑板报、墙报、广播站编写材料,开展编写“手抄报”等活动。搞一些书法竞赛和作文竞赛,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书写能力。 

3.指导课外听说活动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他们的听说能力,可开展演说会、辩论会、故事会、朗诵会、文艺汇演、作品赏析、语文游艺等活动。如针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可开展“珍惜时间,珍爱生命”演讲会,“过程与结果”辩论会等。同学们都可以在活动中锻炼胆量、增长见识,掌握文体特点,提高听说能力,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