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化建设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7 12:56: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专业化建设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发展观是对发展的本质、规律、动力、目的和要求等问题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观点。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其内涵十分丰富。首先,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摒弃传统的把人作为工具和手段的物本主义倾向,把人的发展作为最终目标。其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要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和发展的各个方面都要相互适应;可持续是指发展必须保持持久性和承续性,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第三,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所谓统筹兼顾,就是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
司法警察专业化建设,正是一个在强基固本的前提下,不断寻求和实现司法警察自身发展的过程,其必然受到这样或那样的“发展观”的指导和影响。笔者认为,在司法现代化建设不断深入的今天,我们只有跟上时代的步伐,用科学发展观去指导司法警察专业化建设,才能使这支队伍适应形势的需要,经受住现实的考验并切实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作用。
二、坚持“以人为本”,处理好职业化建设与司法警察日后出路之间的关系
根据《人民法院司法警察试行聘任制暂行办法》的要求,目前很多法院已采取了司法警察聘任制,除领导干部和少量骨干外,在35岁以后,大多数法警都需“转岗”或流向社会。作为干警个人而言,面对如此情形,谁都不可能没有“后顾之忧”。正所谓“人心不稳,一事无成”,如果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下属必将面临的“出路”问题不闻不问,只片面地强调“职业化”,不仅是不负责任的,也必然是徒劳无功的。笔者认为,坚持“以人为本”,处理好职业化建设与司法警察日后出路之间的关系,是我们必须把握的原则,也正是实现职业化的根本前提和必要条件。
首先,必须强化思想政治工作,解决“人”的思想问题。一是“面对现实,主动关心”,即领导者和管理者不仅不能回避问题,而且要明确指出司法警察“年轻化”的要求及其客观原因,让干警正视问题,理解自身职业的特殊性,同时深刻体会到组织上对干警“出路”问题的关心和重视。二是“讲明道理,因势利导”,要让干警树立自强自立的观念,化压力为动力,不断充实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特别是文化素质和工作适应能力,做到在“转岗”之时能以“强者”、“能人”的身份和条件供组织或社会的挑选。三是“明确责任,严格要求”,要求干警在岗期间,必须适应职业化的要求,切实担负起自身职责。要明确这样一个观念:任何消极懈怠的做法,不仅“于事无补”,而且可能导致个人“在岗”期间就被“淘汰出局”。
其次,应完善用人机制,关注“人”的保障问题。聘任制法警的保障问题,涉及体制、经费、就业环境等多种因素,需要法院系统和社会各界长期的共同努力,就目前而言,笔者认为,法院应及时与本辖区的党委、政府、组织人事部门沟通协调,共同建立有关聘任制法警的一整套保障制度。笔者认为,此项工作事关辖区司法环境、司法水平的改善和提升,只要法院系统加以重视并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党委、政府是应该也可以给予法院支持的。具体到制度设计,重点应包括以下三项内容:一是将工资、医疗、养老等费用纳入财政预算,并建立聘任制法警个人帐户,按规定足额入帐发放。另可定期在帐户内存入一定经费,作为解聘后的生活补助费,给解聘人员一个二次就业的“缓冲期”。二是尽早与地方人事部门特别是“人才交流中心”等部门建立起良好的协作关系,以“人才储备”、推荐、交流等多种形式,尽可能地为解聘人员提供更多的二次就业机会。三是建立由下而上的晋升制度,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从聘用制的优秀法警中遴选出警队领导干部,逐级晋升,对达到一定职务、级别、警龄的,可在法警岗位上退休。
第三,要一视同仁,重视“人”的发展问题。对聘任制法警,应与在编干警一视同仁,在解决好工学矛盾的基础上,为他们提供各类在职教育、培训的机会,同时,应积极支持他们参加司法考试,以及适合于其个人发展的相关专业的学历教育,为他们实现自我深造和个人发展创造条件。
“归根结底,人是最关键的因素”,笔者认为,在切实关心干警的切身利益和发展前途的基础上,抓好职业准入、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形象、职业保障和职业监督等各个环节的工作,职业化建设必将取得事倍功半的成效。
三、坚持“统筹兼顾”,处理好“双重领导”之间的关系
根据《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的规定,司法警察实行编队管理、双重领导,即既受本法院领导又受上级法院职能部门的领导。但在现实中,“双重领导”下的司法警察工作往往面临着这样一些问题:一是工作任务上的冲突。下级法院司法警察本身就面临着繁重的工作任务,而上级法院一旦调警,又必须服从,下级法院司法警察“应接不暇”或正常工作节奏被打乱的情况就在所难免。二是领导者之间的冲突。下级法院的领导班子与上级法院的司法警察职能部门之间并无隶属关系,当两者均需要用警时,如果双方“互不相让”,必然形成分歧和冲突。三是存在上级法院“只用不管”的情况。由于司法警察队伍的人、财、物均隶属于下级法院,上级法院或是不愿意参与管理,或是“心有余、力不足”,难以实行管理。笔者认为,解决好上述问题,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做到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
1、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强化司法警察工作的前瞻性、规范性和计划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司法警察实行“双重领导”,就更应当有一个统揽全局的前瞻性、制度性工作规划(至少应有年度工作计划)。笔者认为,这项规划应由上级法院职能部门牵头,下级法院共同参与制定。首先,应明确几项基本原则,即全局、大局性工作优先于局部工作的原则,重大、紧急、特别任务优先于一般警务的原则,服务、服从于审判工作优先于一般事务的原则,司法警察职责范围内工作优先于职责外事务的原则,以期上下级法院共同遵照执行。其次,应充分调研和论证,了解和把握各下级法院司法警察的人员、装备、训练水平以及上一年度的工作量等第一手资料,科学、合理地拟定各下级法院的调警量、训练内容、时间和方式等工作内容,并可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实行局部、微量的调整。第三,应建立“巡视”制度,由上级法院职能部门派员定期不定期地赴下级法院巡访视察,一方面加强领导、管理和考核,避免“双重领导”流于形式、“只用不管”等情形;另一方面,上情下达,下情上传,增进上下级的沟通联系。
2、协调发展,兼顾各方,实现三个“主体”的正相关关系。
双重领导“实际上涉及到上级法院职能部门、下级法院领导班子和下级法院司法警察队伍这三个”主体“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好,会形成相互制约和掣肘的负相关关系,处理得好,则会形成充分补强的正相关关系。
笔者认为,作为上级法院职能部门,应充分考虑下级法院在用警上的实际需要和困难,尽可能予以照顾和体谅,凡确需调警的,除通知下级司法警察队伍外,应及时与其法院领导班子进行沟通,以避免下级司法警察队伍工作上的被动;同时,应统筹兼顾,避免集中、频繁调动某一或某几个下级法院的警力。在培训、训练上,上级法院应发挥资金、技术、装备、场地等方面的优势,为下级法院提供便利条件。
作为下级法院领导班子,应确立“大局意识”、“全局意识”,积极支持上级法院的整体性工作,如有警力困难或准备动用大量警力时,应及早向上级法院反映,以使上级法院有调整工作部署和计划的“回旋余地”。
作为下级法院司法警察队伍,应全力发挥“双重领导”之间桥梁纽带的特殊作用,全面、及时、客观地对上下级法院之间的相关信息进行“互通”;同时,应努力提高自身的队伍素质、工作效率和机动应变能力,从根本上保障“双重领导”的工作要求。
四、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处理好明确职责与全面服从、服务于审判工作之间的关系
根据《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第七条的规定,司法警察必须恪尽职守,切实履行好警卫法庭、维护审判秩序、提押、看管人犯等职责,但是,随着司法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司法警察的工作任务、服从和服务审判工作的视野和范围又在不断拓展,那么,司法警察应如何处理好履行职责与全面服从、服务于审判工作之间关系?笔者认为,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努力提高司法警察队伍的整体战斗力和综合服务水平,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1、摆正位置,突出重点,兼顾全面。
就司法警察的工作性质来看,其既是“主角”又是“配角”。《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中规定的职责,是司法警察的神圣天职,也是司法警察所有工作的根本重点和核心内容,就此而言,司法警察是“主角”,应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牢固树立“主人翁”意识,责无旁贷地担负起肩头重任。从司法警察服从、服务于审判工作的工作任务来看,其又是“配角”,应尽可能地为审判事业提供高效而可靠的警务保障。因此,笔者认为,司法警察应摆正自身位置,做到突出重点,兼顾全面。在履行“主角”职责特别是重要警务时,应恪尽职守,专心致志,容不得半点懈怠和差池。当其他一般性工作事务与职责工作发生冲突,司法警察应坚持原则,保证重点,有权也有责任不受干扰或不正当指派。而在完成职责任务的情况下,司法警察又应该强化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甘当“配角”,服从领导和指挥,增强工作的主动性,为法院、法官提供良好的服务和保障。
2、转变观念,提高素质,实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篇2
关键词:企业文化 专业建设 途径
企业文化是在现代化大生产与市场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产生的一种以现代科学管理为基础的新型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也是企业全体员工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为一线服务的技能型人才。高职办学的重要特色之一就是毕业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强,做到到岗即能上岗。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会有相当一部分高职毕业生在工作初期对安全生产、责任意识、团队合作、勇于创新等企业核心文化缺乏了解,造成对就业岗位的不适应,产生了很多的苦恼和困惑。我们认为,是高职学生在学校接触的校院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差异性造成的。因此高职教育只有在学校专业建设时就能积极的融入企业文化,才能更好地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一、深度融合先进企业文化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已经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因此,我们要进行对先进企业文化传承,要把能为企业(行业)培养能力强的,有品位的学生当作自己的使命。在教学中将企业文化与专业技术结合起来,使学生能深入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有利于学生更有效地发挥专业技能,在专业教学中进行企业文化教育,还能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 有兴趣同学们才有学习的动力,因此在我们进行课程体系优化和建设时,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加强企业文化在专业教学中的渗透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手段。另外,通过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学生切身感受到专业知识、技能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的巨大作用,从而提高学习专业技术技能的兴趣,还有,在对企业文化的认识理解过程中,学生充分体验到企业的竞争压力与职业责任,激发起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内在动机。
二、深度融合先进企业文化的路径
(一)融合企业理念精神,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大多数的高职毕业生要到企业就业,他们所面临的不仅是技术的适应问题,还有如何快速融入企业文化氛围的问题,以便能快速的适应企业的工作需要。为此,要在制订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邀请各企业家、技术总工等作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使专业建设指导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先进企业需求,要想更有效地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就必须要融合企业理念精神。通过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理念,成立“订单班”等模式,实现高职教育与先进企业文化的深度融合,将企业文化中优秀的团队意识、责任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及敬业精神等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过程,并渗透到学校的校风、学风、班风建设中,形成良好的职业教育氛围,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
(二)加强和提高教师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教师是学生了解企业文化的主要途径,也是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对接是否能成功的关键因素。学校应积极提高校内专任教师的企业文化素养,再利用课余时间到企业进行兼职,也可以安排一部分无工作经验的老师脱产进行社会实践,也可以聘请企业一线的有经验的管理者作为兼职教师,指导学校的专业教学工作;还可以通过一些融合员工培训类课程来提高教师的企业文化认识。
(三)积极鼓励在校学生利用业余去企业实习锻炼。
企业实习是在校生了解和学习企业文化的重要方式,高职教育就是面向一线企业的,因此高职教育不能还是按照传统的以学校的课堂为主的教学模式,为了适应企业的发展,必须将课堂延伸到实训基地(校外)、企业车间,使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深度对接,在实践操作中加深对企业工作方式、组织模式和管理流程的了解,直接接受企业核心文化的熏陶。融合优秀企业文化内涵,丰富课堂内容。
(四)开展各种形式宣传活动。
企业文化要想能顺利融入到校园、深入课堂,需要积极进行宣传。不能停留在标语口号、物质摆放层面。文化的习得需要主体的参与和内化,因此应积极开展企业文化主题宣讲活动、团队合作训练、职场模拟、技能大赛等互动性、参与性较强的职业化活动,挖掘学生潜能,活跃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褚朝森.接轨企业文化建设专业文化[J].卫生职业教育,2010年8月
[2]戴维海. 高职教育文化引进融合企业文化的认知与运作[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12月
篇3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英语网站建设主要是为了利用网络这一现代化平台来丰富扩展专业英语知识的学习并实现资源共享。但遗憾的是,从目前的网络资源来看,英语网站相当多,但涉及到化工专业英语知识的网站几乎没有,或者要从大量英语资料中查找自己所需要的那一点化工专业英语资料,往往工作量较大。
同时这些网站还存在如下几点问题:①导航不清晰;②与专业要求相比较,不够专业化;③形式和内容较多样性;④建设或者维护技术较复杂等问题。
2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英语网站设计的原则
为解决上述主要问题,在化工类专业英语网站建设中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2.1导航清晰,信息全面由于化工专业英语网站建设的初衷在于资源共享,这就注定其内容形式繁多。为了与普通英语学习类网站区别开来,应根据化工专业学生对专业英语的需求来设计网站内容及功能,因此网站导航应简洁清晰。在进行网站全局设计时,可采用网状结构进行设计,而局部性知识模块可采用树状结构进行设计,并用导航条、菜单等形式突出各关键模块内容。
2.2专业化风格网站风格是指,网站页面设计上的视觉元素组合在一起的整体形象,展现给人的直观感受。“整体形象”包括站点的版面布局、浏览方式、交互性、内容价值等等。为体现网站的专业性,在风格采用上必须考虑化工课程的专业性。
2.3形式和内容统一性网站的建设是为了学习化工专业英语并达到学习资源共享的目的,而不单纯的只是简单的供给关系。因此,在一定形式的基础上,必须注重网站的内容以及功能,使网站的形式和内容相互统一。
2.4技术简单现在网络上较活跃的网站均是由专业化的技术人员完成,使得网站的综合风格越来越美观,功能越来越强大。但技术也越来越复杂。因此网站的维护对于普通的学生或者教师而言都存在一定难度。这种“技术”的要求不利于学生开发建立起适合自己需求的网站。所以要求技术简单化,这种简单化不是低级的代名词,而是指尽量摒弃不必要的一些网站设计,达到同等功能性的同时,尽可能多的人会使用的简单技术。
3网站设计思路
3.1课程网站模式的确定网站建设有动态和静态之分,两种模式各有优缺点,静态网站较易被检索到,但文件交互功能较弱,不支持数据库,网站后期维护管理工作量较大。动态网站则弥补上静态网站上述缺点,但其缺点是不易被检索到、总体而言,为了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动态网站更适合。
3.2网站建设软件的确定制作网站的软件非常多,本文主要介绍Dream-weaver8这款软件,非常适合初学者,该软件可以实现建设网站所需要的所有功能。Dreamweaver8是美国Macromedia公司开发的集网页制作和管理网站于一体的一款面向大众的网页制作软件。相对于其他网页制作软件,Dreamweaver8提供了设计者和代码编写者两种布局。而我们的网站建设和管理者主要都是本专业的普通学生和教师。设计者的布局让初学者也可以通过相关书籍介绍和软件教学视频等达到网页制作的目的。
3.3课程网站内容的确定依据化学工程与工艺的专业性质,确立网站的内容。依据化学工程与工艺的专业性质,网站资料的收集方向必须紧密联系专业课程设置和学生课外学习,创新研究需要。因此,在资料收集之前,做了大量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主要是对专业英语最具需求的化工专业学生。调查数据显示,大约92%的学生都希望该类型网站能与所学专业和课程紧密联系。除了依据专业和学生需要,也考虑到资料收集的可行性和成本。综合分析,网站的内容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英语学习、专业英语学习、留学英语。
①英语学习内容可以细化分成四级、六级考试学习资料和一些英语学习技巧,如词汇、语法、语境培养等;
②专业英语学习可分为化工类课程英语视频资料、专业术语、英语科技文字撰写、专业英语科研资料等方面内容;
篇4
论文摘要:科研院所转制后,面临着市场经济的考验与挑战,生存与发展是科研院所的第一要务。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知识分子的不畏艰难、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奉献精神,以企业文化建设为灵魂,精心打造具有本企业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
20世纪90年代末,在中国土地上揭开了科研体制改革的序幕,凡技术开发类转制科研院所完成了工商注册,从事业型科研单位转制为科技型企业,从依赖财政拨款到完全自给自足。这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研体制改革,为转制科研院所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给转制科研院所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生存和发展是当今转制科研院所的第一要务。现在,全国各转制科研院所都在积极地探索发展的新路子,认真地研究如何应对市场经济的挑战,研究如何建立适合自己的企业文化战略。大多数的转制院所成立时间早,且人才济济、技术实力强、文化底蕴深厚,有着辉煌的历史。随着科研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科研院所要与时俱进,要敢于创新、勇于开拓,将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理念结合起来,树立品牌形象,打造企业文化。
一、企业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1.企业文化是企业形象的灵魂和支柱,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就有什么样的企业形象。21世纪是一个不断学习、借鉴、创新的新经济时代,谁拥有文化的优势,谁就拥有竞争的优势、效益优势和发展优势。《财富》杂志指出:“世界500强企业胜出于其他公司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公司善于给企业文化注入活力,凭借着企业文化的力量,这些公司保持了长盛不衰。”现代企业文化的概念是由西方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的。随着市场的激烈竞争、市场的饱和、产品的同质化、服务的攀比性,已经迫使竞争升华到更高的层面。国际间的竞争与合作迫使企业必须建立适合自己生存和发展的企业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企业文化是企业精神及企业创新的动力源泉,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要求。在现代企业的发展中,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使得企业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越来越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企业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建设自己的具有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其成功的企业有很多。这里有老牌的北京同仁堂、杭州的胡庆余堂、还有新生的山东青岛海尔集团、广州的五羊本田摩托公司。显而易见,将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理念相结合,并将这一企业文化理念去管理企业,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它的作用如下:(1)能把握和指明企业的发展方向,具有导向的作用;(2)能塑造和提升企业的形象,具有提升的作用;(3)能吸引和团结企业的员工,具有激励的作用;(4)能保持员工的稳定,增强员工的信心,具有稳定的作用;(5)能统一和规范员工的行为意识,具有约束的作用;(6)能提高员工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具有教化的作用。
二、建设科研院所企业文化的意义和必要性
科研院所的体制改革已经走过了十个年头,全国各省区各单位在探索自身发展的道路上,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实践证明,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要游刃有余地应对各种矛盾和困难,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就是要借助文化的力量,下大力气打造自己的具有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在万变之中,求这个“宗”,对于一个企业来讲,这个“宗”就是企业文化。有人说:“一个企业成功几年靠机遇,成功十几年靠权威和手段,成功几十年靠管理,成功上百年靠文化。”企业文化的奠基人劳论斯·米勒说过:今后的500强企业将是采用新企业文化和新文化营销策略的公司。人们已经意识到,先进的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在当今市场的激烈的竞争中,从表面看是单纯的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实际上是企业文化的竞争。同时,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寻求更科学、更完整的管理体系,建设具有自己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形成本企业的核心价值体系。由此可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不仅具有现实意义,而且更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随着科研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科技型企业的雏形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但是转制科研院所如何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其思想观念如何转变,经营意识如何建立和提高。这些都是转制科研院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目前,科研院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彻底从计划经济时期的模式中走出来,克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旧思想,旧观念(计划经济时期,科研经费和科研项目都由政府部门拨付和指定)。全面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二是要制定发展纲要和经营策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长效运行机制,提高科学的管理水平;三是要立足自己的产业优势,拓宽发展空间和渠道,逐步形成一条自主创新的产业链;四是要创立自己的品牌形象,确立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科研院所以改革为契机,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模式,建设一个独立的、完整的、系统的科技型企业,必须依靠文化的力量,借助文化的渗透力,建设自己具有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凡是成功的企业,都有自己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例如:北京同仁堂的“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广州五羊本田摩托公司的“聚五羊灵气,取本田精神,创世界一流”。从他们的企业精神不难看出,这些成功企业的文化建设,突出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彰显了本企业的鲜明个性。因此,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应该秉承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借鉴国外的先进企业文化理念,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精心构筑自己本企业的文化体系。
科研院所的体制改革,将事业型单位转变为科技型企业,由依赖型转变为自主创业型,这一重大的变革,标志着新型科技型企业的诞生。这一历史性的变革,不仅给科研院所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适者生存勇者上。面对机遇与挑战,科研院所必须冷静地分析和思考,认真地研究本单位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下大力气解决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利因素。在计划经济时代,人们的思想意识、行为观念、价值观念还停留在“大锅饭”的氛围里,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是很模糊的,缺乏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品牌意识。这些固有的矛盾和问题,是科研院所不可回避的,又必须认真解决的课题。诚然,科研院所要解决前进中遇到的问题,必须通过深化科研体制的改革,克服“等、靠、要”的思想,打破“大锅饭”的旧观念,摒弃一切不合时宜的不利因素。除此外,还要利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发挥文化的号召力,渗透力的作用,借鉴国外的先进企业文化理念,打造自己的企业文化战略。
三、充分发挥科研院所的优势,努力打造自己的特色文化
全国开发类科研机构有5000多家,职工总数约56万人。在这些科研院所中,大多数具有成立时间早,技术力量雄厚、科研成果丰殷、各类人才济济、文化底蕴厚重的特点。另外还有一支不畏艰难,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坚强的高素质的科研队伍。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由此可见,科研院所与工业企业、商业企业等行业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的文化基础较好。因此,建设一个以企业文化为灵魂、以企业制度为依托、以企业形象为载体、以科技创新为根本的企业文化,是完全可行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科研院所有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
科研院所大多数是在建国初期成立的。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百废待兴之中,科学技术领域更是一片空白,面对的问题和困难更多,正是在这样的境况下,老一辈知识分子,克服种种困难、不畏艰难、不计个人得失,在一穷二白的国度里,建立了多行业多学科的科研体系,并逐步成长为具有现代化水平的科研队伍。他们的这种坚韧不拔、敢于开拓、勇于奉献的创业精神,成就了科技界的事业基础,铸就了中华文化的辉煌,并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的结合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二)科研院所有自己的人才优势
转制科研院所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从整体上看,其文化结构、知识水平、个人素质都比较高,他们是单位的骨干力量,对单位的生存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充分发挥好他们的作用,激励他们的斗志和创新能力,把个人的前途与命运和单位的荣辱与兴衰结合起来,把个人的才能与集体的智慧结合起来,显得极为重要。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就是要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好,确立一个大家认同的价值观体系,形成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文化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员工的亲和力、凝聚力、向心力,为单位创造出一流的业绩。
(三)科研院所有技术成果的优势
经过几十年的拼搏奋斗,科研院所不仅聚集了大批的人才,积累了丰富的创业经验,而且获得了丰硕的科技成果。老一辈科学家和许多专业技术人员在党的领导下,不畏艰难、克服种种的困难,开创了科学技术的崭新天地。在国防科学、机械制造、生物工程、医药化工、石油冶金、电子技术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甩掉了科学技术落后的帽子。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是享誉国内外著名的科学家,他的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解决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温饱问题,如今他又创立了“隆平高科”的品牌文化,成为行业的龙头企业。可见,科研院所可以利用自己的科研技术成果,为本企业的文化建设注入活力,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当前,转制科研院所面对的问题和困难很多,但是,不能因为遇到困难而停滞不前。要像老一辈科学家一样,不畏艰难,勇于开拓、乐于奉献、敢于创新,最大限度地发挥本单位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成果优势、充分利用本单位的特点,将优势文化概念,融入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之中,确立本企业的核心价值体系,从而形成具有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陈燃.浅析现代企业文化建设[J].北京:中国外资,2008,(6).
[2]王孝清.论企业文化在现代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J].山西:经济师,2008,(1).
篇5
论文关键词:地方特色,英语翻译,课程建设
1.引言
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外语界存在着教学翻译与翻译教学之区别,前者仅指外语教学中以翻译促进外语的掌握,翻译仅是外语学习中的部分目标,而后者则特指英语翻译专业教学,即翻译本身就是外语学习的最终目标之一。[1]本论文中取翻译侧重于前者,但兼顾后者,即把翻译教学当作英语专业中贯穿始终的语言学习活动(包括其中的翻译课程)来看待。
长期以来,翻译只是被看作外语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训练方法或者一般意义上的实用技术,而翻译教学也通常是一些经验之谈和技巧的传授教育管理论文,类似于师傅对徒弟进行“传帮带”的形式。在中国,翻译真正作为一种专业来进行系统化的培养还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当然,相关的翻译教学实践及其研究也是近年来才真正兴起。然而,翻译教学对于英语语言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既是语言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之一,也是借以训练与提高目标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
2.传统英语翻译教学
传统的英语翻译教学曾经在英语教学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有学者就指出了当前英语翻译教材存在着“知识老化,题材、体裁单一”,“缺乏真实语境”等问题。[2][3]
简单概括而言,传统的主流英语翻译教学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
2.1 以文学、会议、旅游等翻译内容为主,一般实行通用内容翻译教学。因为英语专业属于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其翻译教学也基本采用文学、语言学内容为主,早期翻译教材里选用较多翻译材料便是杨宪益和戴乃迭先生的红楼梦以及早期英语小说的汉译;另外占比较多比例的是一些会议发言,通常是政府机关会议报告;再有一些就涉及到各地的旅游,一般是中国的名胜景点等。[4][5][6]这些翻译材料显然是翻译的经典,加以认真研究和反复揣摩对于任何一个翻译学习者都将受益非浅。然而,当前翻译市场的主流却并非这类文学作品或者重要会议的报告和重要名胜的介绍。因为这些内容通常已经由专业人士完成,并形成较固定的译法,在翻译人员的选择方面也已经稳定在特定高校毕业生当中,并不会考虑一般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生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2.2 翻译练习以虚拟化场景为主。传统的翻译教学一般选择虚拟内容进行练习,较少触及现实翻译教育管理论文,离学生现实较远。这主要表现在翻译素材的选择上,没有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选择练习。比如要我们江西省赣州地区的学生翻译与北京故宫相关的语言材料,或者要求他们去翻译国家重要会议报告。这些内容与译者目前乃至未来的生活都相距甚远,无法激发学生的翻译热情。
3.当代英语翻译教学发展趋势
随着时代的进步,在翻译市场的强劲推动下,加上目前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中国的翻译教学开始逐渐与市场对接,并在教学方式上日益注重信息技术使用。其特征表现如下:
3.1 实用化。国内的翻译教学开始走向实用化,教学内容不断增加翻译市场中经常出现的材料,尤其是公司技术材料、法律文本(合同类)、企业对外宣传等方面的内容。
3.2 信息化。主要表现为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的广泛使用和翻译语料的收集整理,也包括翻译过程中对信息技术的高程度依赖(文档编辑、翻译材料收发、资料查找、信息收集等)。
3.3 专业化。这里的专业化是指翻译领域的专业化。由于不同领域所涉及的具体专业知识差别,不能期望每个译者都能进行全部领域的专业翻译。掌握一定的语言基础,学好一定的翻译技巧,然后结合自身情况,深入发展某一领域的翻译能力将是未来翻译教学发展的方向。
4.基于地方特色翻译教学课程建设的意义
4.1 顺应了英语翻译领域专业化发展要求
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各个领域之间的知识差异变得益加巨大,任何一个译者也无法通晓所有领域的翻译。采用针对地方特色内容的翻译教学使英语翻译的培养在翻译领域上朝专业化方向发展。同时,精深一个领域的翻译,也为日后往其它领域扩展打下坚实的语言及翻译技巧基础。
4.2 可以强化英语翻译教学的现实针对性
因为集中于训练基于地方特色内容的翻译,其教学比较具体可感,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操练热情。学生对于涉及本地的内容一般容易产生亲近感教育管理论文,不至于疏远与抵触翻译教学活动。同时,在适当的条件下,这些翻译教学及相关练习还能直接满足翻译市场的需求,使翻译教学与市场直接关联起来。
4.3 有助于服务地方对外经济建设与文化宣传
通过开发地方特色翻译课程的教学,培养出的人才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对外宣传。由于地域差异,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训练,一般的英语专业人才很难胜任具有独特地方特色的经济发展相关材料的翻译。根据以往的经验,不少招商宣传翻译材料都表现出对原文主旨的偏离、曲解,原因主要还不是外语能力,而是缺乏对本地区经济状况的系统掌握及相关的翻译知识。地方特色英语翻译课程的建设也能起到对外宣传地方特色文化的作用,比如江西省赣南地区的文化发展源远流长,历代有不少名人留驻此地,有丰富的客家文化、苏维埃革命史等等。另外,有不少针对赣南地区的研究在世界上也是不多见的,比如客家文化相关的人类学研究、一些有色金属的开采加工研究等。这些都需要有更为准确得体的对外翻译,以更好地让世界了解赣南文化。
4.4 促进学科交叉研究,创新外语教学模式
地方特色翻译教学涉及到其它学科,如历史学、人类文化学、工业技术等知识,这种尝试有利于推动外语教学模式的创新,也可以丰富翻译教学的研究,为探索翻译教学中的翻译领域专业化发展模式作出积极贡献。
5.基于地方特色翻译教学课程建设
5.1 英语翻译课程建设的基本内容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首先是确定课程性质(含教学目标等)教育管理论文,其次教学内容设置(包括教学大纲,教材编写或选择等),然后考虑教学条件创建(涉及信息化技术设备支持及教师队伍培养等)。
5.2 课程性质。
地方特色英语翻译教学课程是一门针对地方特色内容的专业领域翻译教学课程。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该接受过较为系统的英语语言基本功训练,能阅读中等程度的英语材料,满足一般的听说及写作要求。以《赣南英语翻译教学》课程为例,其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赣南地方特色产业、文化及科技等内容的翻译,做到能较流畅地翻译相关内容,满足一般的应用要求。
5.3 教学内容设置。
基于地方特色英语翻译课程主要强调与本地相关内容的翻译教学及实践,具体表现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以地方材料为主。下面以赣南英语翻译教学课程的内容为例,说明地方特色英语翻译课程内容的设置。
5.3.1 翻译基本技巧。
这部分内容与其它翻译课程的内容相似,主要是用于引导学生进入翻译课程,包括翻译的基本理论、一般的翻译技巧、辅助翻译工具及书籍的使用等。
5.3.2 地方特色相关材料阅读。
这里主要选择一些与地方特色内容相关的典型材料供学生进行学习,包括英语和中文材料,让学生熟悉特色材料的表达和描述。同时配以相关领域的专业常识讲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相关领域知识,为翻译做准备。还可以提供相关专业参考书籍、重要网站链接等信息。就赣南地方英语翻译课程而言,涉及的内容包括赣州地理概况、赣南红色革命历史、赣南历史名人生平事迹介绍、赣南政治、教育及社会建设现状及远景规划、有色金属矿业发展现状、赣南脐橙等特色农产品、赣南客家文化、采茶戏、兴国山歌,还有赣南旅游景点如通天岩、郁孤台、八境公园、龙南客家围屋等。
5.3.3 英译汉实践。
通过翻译一些与地方特色相关的英语材料来进行英汉翻译研究讨论。可以从China Daily里选取一些与赣南相关的新闻进行汉译训练,或者从英文Wikipedia里选择一些相关的赣南历史事件或者人物、地理或者民间文化等内容进行翻译,或者从有色金属矿业技术的入门性英语原著中摘取适当的内容进行翻译。
5.3.4 汉译英实践。
有了前面的学习与训练,就可以开始汉译英训练教育管理论文,将一些地方汉语材料翻译成英语。可以选取翻译市场上常见的翻译内容作为翻译实践与研讨的材料。比如本地经济形势介绍、交通及市场状况描述、特色产业的发展形势、地方文化的对外宣传描述等内容。就赣南而言,可以针对赣南的交通、有色金属采矿及加工发展情况、赣南脐橙的产业化运作、赣南客家文化在中国及世界的地位、以及一些旅游景点如崇义县阳岭国家森林公园等等材料进行翻译。
5.3.5 地方特色相关材料的翻译练习题目及参考译文。
提供足量的练习材料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翻译训练材料可以根据教学进度由学生自行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翻译练习。教材附有相应的参考译文,以供学生揣摩语言组织、语义处理技巧,不断提高翻译水平。
5.4 教学形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翻译教学形式在不断更新,由于地方特色翻译教学属于具有市场针对性的专门课程,其教学形式需要深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范例。课程的开发涉及到教学大纲的制定,其中包括教学目标、课程性质、教学课时分配、课堂组织形式等具体操作细节,而这些细节必须要体现出与普通翻译课程不一样的特色。赣南地方特色英语翻译课程建设在教学形式上主要考虑了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5.4.1 信息技术的充分利用。
目前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上的应用已经得到较多学者的认可。[7][8][9]因为地方翻译材料相对比较专业化,其内容比较固定,翻译的重复利用率高,可以考虑针对赣南地方特色的翻译材料进行语料库建设,形成一个翻译记忆库,在教学中通过共享翻译记忆库来辅助学生进行翻译训练,同时,将这些学生的翻译训练译文加入系统,反过来又可以进一步充实原有的共享记忆库。国内目前较为通行的塔多斯(Trados)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可以方便地实现翻译记忆与共享。目前外语系(部、学院)大多已经建立网络自主学习系统,在这个系统的基础上安装机助翻译系统极其方便,成本也低廉,可操作性强。[10]
5.4.2 结合田野调查教育管理论文,展开翻译训练。
地方特色翻译主要涉及当地相关内容,可以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使翻译内容变得具体可感,既可加深学生对所译内容的理解,也可激发学生的翻译热情。比如涉及赣南客家文化的内容,可以到客家文化城或者客家相关历史文化景点进行实地考察;若涉及有色金属产业的内容,则可联系相关企业,深入企业生产工地展开调查研究。
6.结语
本论文以赣南地方特色英语翻译课程开发与建设为例,主要从理论上探讨了地方特色英语翻译教学课程的建设,论证了课程开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还研究了课程性质、内容设置、教学形式等关键内容。基于地方特色英语翻译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有其重要意义,它可以进一步推动英语翻译课程的多样化与专业化发展。由于各种限制,本研究还没有开展专门的教学实践,然后根据教学效果进行教学评估,从而得出较为客观的课程建设结论。这部分实验教学论证环节将由后续研究来完成。
[参考文献]
[1]罗选民.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与前景[J]. 中国翻译,2002,4.
[2]姜秋霞,曹进.翻译专业建设现状:分析与建议[J]. 中国翻译,2006,5.
[3]庄智象.我国翻译专业建设:问题与对策[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4]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5]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6]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7]王立非,王金铨.计算机辅助翻译研究方法及应用[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5.
[8]罗选民,刘彬.关于开放型语料库翻译教学的思考[J]. 外语教学,2009,6.
[9]徐彬.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设计与实施[J]. 上海翻译,2010,4.
[10]隋然.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翻译教学[J]. 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2,1.
篇6
论文关键词:关于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的几点思考
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在2008年“推进内部审计转型与发展研讨会”上指出,现代内部审计是部门、单位企事业组织的“免疫系统”,是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内部管理的各个方面,必须以“强管理、防风险、促发展”为己任财务论文,积极探索以“事前审计为基础、事中审计为重点、事后审计为保障”的审计方式,要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推动内部控制建设、强化风险管理的重要职责。这给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定下了基调。高校审计部门作为现代内部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高校依法行政、依法监督的重要职责。目前,各高校审计部门所从事的业务工作大都是“事后审计”、“秋后算账”,没有体现出审计监督所应有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格式。高校内审工作需要切实转变传统的审计观念,改变以往“要我审”的模式,将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树立“防范胜于纠正”的理念,提升高校内审工作的前瞻性,提出多角度全方位的建设性意见,为决策层提供更有力的支持财务论文,为学校发展提供更优质的监督和服务。
一、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的内涵体系
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是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更加注重预防”要求在审计工作的具体运用,是把事后审计变为事前、事中审计,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必然要求。那么如何理解高校内部审计“关口前移”内涵,本文认为可以结合科学有效的方法加以剖析。
(一)从系统论角度丰富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内涵。
一个系统是由各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个体集合形成的整体。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是一项具有复杂性、前瞻性的系统工程。其一、从系统所处的环境出发,一个动态的系统必定与它所处的系统环境有着结构性的联系。刘家义审计长2008年3月提出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观点之后,全面审计系统积极响应,许多审计创新理念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这种审计转型大趋势环境下,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是践行审计“免疫系统”理念,推动审计工作转型必要途径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其二、从系统的整体性出发,审计人员必须从审计项目的各个侧面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进行系统化动态化研究分析财务论文,包括:审计的战略目标、影响审计项目的内外部关系、被审计部门内控制度的相互作用等。
(二)从控制论角度强化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监督。
控制论是信息交换过程中原因与结果不断相互作用以完成共同目标的过程控制,一个完整的控制系统必须包括三个要素:导向器、检测器以及矫正器。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相当于导向器和检测器,侧重于事前、事中控制,发挥着审计“免疫系统”的预防功能和揭示功能。在高校内部审计过程中,当控制主体(审计人员)将获取的控制信息(审计证据)传达给被控制对象(被审计项目或被审计部门)时,其实也就是起到了一个行为修正的作用,即相当于控制系统中的矫正器,同时也发挥着审计“免疫系统”的抵御功能。
(三)从信息论角度畅通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渠道。
为了全面清晰认识高校教育系统经济收支、专项资金管理、教育资产安全完整等情况,必须加大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在改进审计手段和提升审计效能的基础上,畅通高校内部审计“关口前移”所必需的信息渠道财务论文,充分运用0A审计办公系统和AO审计现场实施系统对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联动审查,建立一套可操作性强的信息传输、信息获取、信息筛选、信息处理、信息储存的动态高校内审路径。
二、当前高校内部审计“关口前移”的主要制约因素
审计“关口前移”是审计方式创新的结果和审计工作科学发展的延伸论文参考文献格式。从工作实践上看,高校内部审计“关口前移”取得了卓著的工作成效和良好的社会评价。但是,近年来,很多高校投入大量资金,建设速度明显加快,新建项目、维修改造项目明显增多,物资设备采购规模不断扩大等等,现有的审计理念、审计独立性、审计方法、审计手段以及审计范围已经无法完全适应高校快速发展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计“关口前移”的认识不足
高校内审人员树立“关口前移”审计意识淡薄,仅仅着眼于问题的解决办法财务论文,没有立足于促进机制建设,通过与其他部门协作共同管理学校。并且高校内审工作侧重于行政监督,“事后纠弊”或“事后问责”,没有真正担负起为高校健康稳定发展“保驾护航”的职责。目前,高校内部控制机制的不完善和高校治理权力过分集中,客观上阻碍了高校内审工作“关口前移”的运用。在实际工作中,主要表现是:审计立项主观性较强,审计风险管理及质量控制不力,业务工作流程存在一定随意性,缺乏各个环节规范的文本等等。
(二)内部审计范围比较狭窄
由于我国内部审计工作起步较晚,发展较慢财务论文,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内容大都停留在财务收支审计、基建(修缮)工程审计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等方面,内部控制审计、管理审计、专项资金审计、效益审计基本上没有开展,影响了我国高校内部审计职能的有效发展。
(三)内部审计工作手段落后
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经济活动记录已面向电子化、数字化和无纸化的方向发展,会计技术为了跟随市场经济的知识化、信息化的步伐,很多企事业单位已经实现了会计电算化。然而,在会计电算化信息开发时代,我国的审计电算化却相对滞后,许多审计人员还停留在纸质账本审计阶段,对计算机审计技术掌握不够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我国高校内部审计技术手段相对落后尤为突出。
(四)内部审计人员质量不足
随着高校信息化快速发展,信息资源快速建设和不断引进财务论文,许多高校已经实现了校园网络一体化和,那么这就需要相配套的先进科学管理技术方法和高素质信息化管理人才。但从目前看,有很多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不能从传统的审计手段中解放出来,信息技术知识缺乏、跟不上高校信息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三、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的基本思路和具体做法
高校实行内部审计“关口前移”,就是要实现四个转变:在指导思想和工作定位上,实现由注重结果到注重过程、由注重监督到注重监督与服务并重的转变;在审计内容上,实现由单纯财务领域的差错防弊到注重改善经营管理的转变;在审计方式上,由单纯基建(修缮)工程结算审计到全过程跟踪审计、由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到任前或任中审计的转变;在审计手段上,实现由手工操作向计算机审计、网络实时审计的转变。
(一)加快审计理念转变速度
在审计中,既注意对结果的审计,更注重对过程的审计财务论文,实现由注重治标向重在治本的转变、由查错纠弊向风险型审计转变;以加强控制、防范风险为目标,重点关注内部控制能力及其有效性的审计和评价,查找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薄弱环节,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在促进高校内部管理中的建设性作用。
(二)拓宽内部审计覆盖领域
除了开展基建(修缮)工程审计、财务收支和预决算审计,以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外,每年可以按照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内部控制审计、专项资金审计和效益审计。同时,要按照“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原则,将高校经济活动全部纳入审计范围,特别要注意从未审计或长期未审计的单位,做到不留死角。
(三)实施审计方式创新工作
由事后审计为主向事前、事中、事后审计并重转变财务论文,建立以“事前审计为基础、事中审计为重点、事后审计为保障”的审计方式,实现对审计项目的动态管理和监督,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审计监督在防范和控制风险中的积极作用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比如,基建(修缮)工程领域推行全过程跟踪审计,实现工程项目全程审计与建设工程同步,对工程建设的立项、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监理、竣工结算等全过程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服务和监督;针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建立起“以任前、任中审计为主,兼顾离任审计”的审计模式,坚持有离必有审,先审后离,先审后任财务论文,把审计评价作为任免干部的重要参考依据。
(四)加强审计手段创新能力
在审计手段上,广泛运用现代审计技术,多形式、全方位地发挥监督和服务作用。第一,实现由传统手工操作向信息化、科学化的审计手段转变,构建起集联网审计、实时审计、在线审计为一体的现代化审计平台,实现对重点项目资金实时的、动态的监控,全面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第二,探索建立“两书、两报告”制度(“两书”即《管理建议书》和《审计建议书》,“两报告”即《审计专项调查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年度或半年度)》),充分发挥其在促进管理、服务领导决策方面的作用。第三,充分发挥审计专项调查作用财务论文,针对热点、重点问题积极开展审计调查,如开展教育收费专项审计调查、“小金库”清理、工程领域专项治理等工作,摸清家底,化解矛盾。
(五)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
篇7
【关键词】特殊教育;师资建设;现状调查
当前,我国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还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比如师资数量严重不足,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等。因此要加快特殊教育的发展,建设数量充足、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刻不容缓。本研究选取了乌鲁木齐市有代表性的特殊教育学校、普校附设特教班及民办康复机构的特教教师为样本,利用走访和网络调研的方式调查乌鲁木齐市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得出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提供参考依据,以加快新疆地区特殊教育的发展。
一、特殊教育师资现状与分析
(一)教师队伍结构不够合理
调查结果显示,教师队伍的结构不够合理,男女、民族比例均严重失调。其中男教师仅占17.58%,合理的教师性别比例应该是男女相当,如果比例失调则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此外,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尤以少数民族居多。而据调查,少数民族特教教师仅占23.08%,特校以汉族教师居多,并以汉语教学为主,难以满足少数民族特殊学生需求。
(二)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
据调查,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其殊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仅占39.56%。当前特殊教育机构多为持有普通教师资格证的教师,而一些康复机构的教师甚至没有教师资格证。大部分教师为本科学历,仅有4人为研究生及以上的高学历。可见,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程度和学历结构急需进一步提升与完善。
(三)师资数量不足
新疆在2009年颁发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暂行办法》,该文件提出将特殊教育学校班额定为8~12人,盲生班班师比定为1∶4,聋生班班师比定为1∶3.5,培智班班师比定为1∶4.5。但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学生有26人,而专职教师只有6人,学生人数大约是教师人数的四倍,根本达不到文件规定的师生比例。可见,师资数量的确有待增加。进一步调查认为,师资不足的原因主要是特教工作压力大。另外,文件中提到要切实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待遇,特教补贴费要在现行15%的基础上再增加15%,但以笔者单位为例,特教补贴费并未落实。特教工作本来就较为复杂,应有的工资待遇不落实,也是造成人员流失的一大原因。
(四)教师科研能力有待提高
据调查,教师获得特教论文奖或发表过论文的仅占13.19%;主持或参加过特教课题的也只占21.98%。调查的教师中参与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的人数所占比例更少。教师科研能力不强,认为论文写作与课题研究复杂繁琐,加上这类比赛不多,更加忽视科研。
(五)教师在职培训力度不够
通过调查,教师普遍表示比较需要在职培训,但是教师三年内参加培训的次数比较少,还有一些教师认为培训过于注重理论知识,与教学实际脱节,没有实质性效果。有些教师仅仅只是为了完成规定的培训任务,使得培训成了“形式主义”。为了使培训真正能够提升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本研究还调查了解了一线教师认为应重点培训的课程排序,分别是康复技能、特教专业知识、心理学知识、教师基本功。大家认为培训课程要实用,要能满足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才能使教师对培训感兴趣,才能将培训的知识运用到教学中去。
(六)职业幸福指数不高
特殊学生作为弱势群体,社会各界对他们表示同情,认为特教教师是在“做慈善”,没有把他们和普通教师同等对待,其工作性质不被外界所理解和认可,使得一些教师产生自卑感。此外,特殊教育工作非常辛苦,需要比普通教师付出更多的劳动,长期处于疲劳状态,而且短期内看不到劳动效果,教师的成就感越来越低,会过早进入职业倦怠期,职业幸福指数也会随之下降。
二、提高师资质量的思考与建议
(一)加大师资培养力度,完善师资培养体系
2009年,新疆教育学院首开特殊教育专科专业,2010年,新疆师范大学开设特殊教育本科专业。依据新疆本地的实际情况必须大力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双语教学的实施做好人才保障。同时还要完善师资培养体系,加快引进高学历教师,合理设置课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确保新疆有稳定的特教师资来源。
(二)完善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保证特教师资队伍水平
乌鲁木齐市特殊教育教师中仅有37.36%持有特教教师资格证,其余教师仅持有普通教师资格证,甚至还有17.58%的教师没有教师资格证。因此必须完善特殊教育资格证书制度,以确保特教师资队伍的质量,即便是民办特教学校或者社会康复机构,只要从事的是特教教师这个工作,就要持有特教教师资格证书,这样才能确保教育教学质量,使特殊学生接受科学正规的教育,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
(三)注重教师继续教育质量,合理安排培训课程
特教教师的在职培训不容忽视,无论是培训时间还是培训方式或者培训的课程都需要专门规划、组织和管理。培训的内容应该理论结合实际,注重特教技能的培训。还要让教师学习掌握心理学和医学方面的知识,比如学习特殊儿童心理发展和特殊儿童病理,向“双师型”教师转型。
(四)切实落实特教补贴经费,减少特教人才流失
《残疾人教育条例》《关于“十五”期间进一步推进特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文件中都提到要提高特教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可还是有些特校以及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没有落实相关政策。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制定具体措施,确保特教补贴费按时足额发放,减少人才流失,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特殊教育师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长期工程,需要不断改革和完善,多措并举,实现教师队伍的优化,提升区域特殊教育质量与水平。
参考文献:
[1]蒙军.巴彦淖尔市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15.
[2]杨文.吉林省特殊教育学校师资问题及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16.
[3]秦枫.基于残疾人教育讨论:排斥与融合[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9(10):88.
[4]唐惠民,王乐,黄烈.江西省特殊教育师资现状的调查及建设建议[J].大江周刊:论坛,2010(5):91—92.
篇8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 质量监控体系 过程管理
一、研究生监控体系的理论概念
首先,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形成于教学的全过程中,实施质量监控体系的目的就是将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以及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始终置于受控状态,就是把影响培养质量的培养活动与培养质量反馈信息有机地联合起来,通过全方位的监督和控制,从而形成一个能够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稳定、有效地质量监控体系。再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有两种评价尺度,一种是学校内部的评价尺度,即提高研究生培养与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另一种是学校外部的评价尺度,即社会的评价尺度,表现为用人单位的满意度。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就是提高研究生培养与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提高研究生对社会的适应程度――用人单位的满意度。所以,构建研究生监控体系应注意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全方面、全过程、多角度地收集相关信息,尤其是关键环节和重要影响因素的监控力度需加大,科学有效地实施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
二、构建培养质量监控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1.全面性
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分为直接的和间接的,在监控活动中应尽量将影响培养质量的一切因素都纳入到监控中来。在监控过程中分清楚主要影响因素、次要影响因素;可控因素、不可控因素;关键环节、非关键环节。对于主要的、可控的、关键的因素和环节予以重点监控,如导师队伍建设、培养方案修订、培养计划执行、课程建设、教学组织、教学改革等方面都应该特别的加以重视。
2.过程性
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形成于教学的全过程中。近些年,各大高校在研究生工作的管理上已经从目标管理转变为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方式。高校对于提高培养质量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提出了很多针对性的建议。例如,从源头上严格把关、加强过程管理、严格学位授予工作、提高中期淘汰率等。
3.程序性
研究生的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培养质量受多种因素影响。研究生从入学到毕业,这其中的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任务,都必须按照培养方案稳步进行。这就要求监控活动也要按照培养过程进行,否则将导致信息反馈出现偏差,从而影响培养质量。
4.及时性
就“监”和“控”的关系来说,监是前提,是为教学管理提供可靠的信息,控是手段,调节控制对教学质量有影响的种种因素,及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信息反馈系统把来自各方面的有关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的信息、人才市场的需求信息反馈给研究生管理决策部门,使相关部门彼此了解对方的期望并对自身活动做出评价,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和规格,对研究生培养质量各环节实施效的监控,为加强人才培养的目的性和适应性提供决策依据。
三、构建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体系模型
1.目标决策系统
这一系统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及其各院分委员会以及学科领衔人等有关专家组成,从专家的角度对研究生培养质量实施监督与评判。在制定总体目标和培养方案时,目标决策者要充分了解党的教育方针、教育改革的要求,兼顾市场导向,准确地对学校作出定位和学科水平评估,并根据信息收集反馈系统提供的信息进行决策,制订人才培养规格与计划,认真执行管理制度,拟定或修改必要的规章制度,并提出教育改革措施。
2.质量标准系统
质量标准系统着眼于高校总的质量标准以及各主要教学环节和管理环节的质量标准的确立。在教育管理人员配备完善基础上,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的、科学的、可操作的教学督导与教师教学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用于管理教学工作,并起到指导与导向作用。培养质量的复杂性要求各院、分学位评定委员会、学科点在制定各项指标时,要抓住主要因素,舍去次要因素,力求简化,易于操作。在设计评价指标时应考虑学校和多数教师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的基本要求,防止出现天花板效应,同时也必须防止地板效应的出现,影响评价的科学性。指标的权重可针对近几年学校的发展水准及学校制定的对教师教学要求重点和难点进行分析统计,指标应该是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以求获得准确科学的结论,为决策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支撑。
3.监控实施系统
监控实施系统对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进行调查、监控和督导,对教学质量进行价值判断、系统测量,对教学设施等基本条件进行检查落实,为研究生培养的管理决策提供依据。“监”和“控”都是管理的手段,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管理是一项软科学,在培养人才中处于最前沿的位置,它是制定培养方案、协调培养要素、整合培养过程、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因素。培养过程管理是对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各环节的状态进行管理,包括导师队伍建设、培养方案修订、培养计划执行、课程建设、教学组织、教学改革、教学实践、论文选题、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课程的教考分离、学位论文预审、学位论文答辩、激励机制、学术交流、创新基地建设、管理机构、人员配备、制度建设、思想教育等多个环节。在培养的全过程中,教育管理者需重视研究生培养关键环节的质量监控,尤其要加强对课程学习、论文选题、中期检查、学位论文预审、学位论文答辩环节的监督和检查。相关部门要做到分工明确、分级管理、交流协作,使各工作环节的衔接顺畅,确保向社会输出高质量的科研人才。
4.信息收集反馈系统
质量信息收集反馈系统由两个分系统组成:信息收集系统和信息反馈系统。这一系统负责对生源质量分析与跟踪,通过日常教学情况、参加学术交流情况、学生信息员汇报、中期考核、论文进展、、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等途径,广泛收集信息。信息收集系统主要承担有关教学质量信息的收集、传输、分析和处理。该系统收集的信息主要来自教学评估、教学督导、教学检查等活动,来自教师、学生、职能部门及社会用人单位。这些信息通过整理、归类与分析后,及时反馈到管理决策部门,为其做出正确政策提供可靠依据。其中一部分信息直接反馈到与教学活动有直接联系的责任者手中,如导师、任课老师,便于教师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所以,高校需加大日常教学检查力度,严格专项评估,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督导。
社会的评价也极为重要,在当前市场经济的今天,高校更要积极关注用人单位动态,了解用人单位对本校毕业生的招聘需求、招聘渠道、录用与薪资决定;了解对毕业生基本能力和核心知识的要求;对本校毕业生履约情况的评价、相对工作表现的评价和总体满
意度,本校毕业生的离职情况及被解雇的原因,对本校就业工作和校企合作的建议等。从供需两方面获得的信息才可以全面地帮助高校调整专业结构、改进培养内容和方式,提高培养质量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改进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工作。及时准确地收集用人单位的意见,加大反馈和调控力度,不断改进教学工作,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体系的实践
1.严格研究生教育管理者的选聘,组成一支专业化的管理教学队伍
在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上,导师的素质、学术水平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这点是毋庸置疑的。高水平的导师能够站在学科的前沿,预见学科今后的发展方向,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的学生。高校需要倡导以科研课题或科研项目为纽带形成导师团队,加强导师间的交流、研讨与合作。鼓励导师深入企业和科研院所,支持导师与大型企业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开展交流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不断提高导师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现如今,高校顺应学者的倡导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必须从源头上抓起,也在某种程度上的确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也恰恰忽略了管理者的专业管理素质,系统的理论基础是必须的。高校应该树立管理的专业化理念,加强管理者的专业培训,提高管理的专业化水平。
2.重视学科建设,为提高培养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的核心与发展的主体,是展现高校教学、科研以及服务社会能力和水平的重要窗口,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学术水平、地位和综合实力,影响着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一个学校学科建设的好坏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所高校的科研水平,而研究生就是高校科研的主力军。
3.加强过程监控,严抓研究生培养过程的重点环节
篇9
关键词: 专业化 高校辅导员 职业发展
一、辅导员专业化内涵的理解
2005年,教育部在《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出:“要统筹规划专职辅导员的发展。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政策缘起于我国高校辅导员缺乏专业性,从队伍组成看,专职辅导员较少,人员流动性很大;从辅导员的专业能力上看,在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缺乏专业知识,且在具体实践中缺乏娴熟的专业技能,不能适应开放的大学生思想发展现状,大大降低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效。
就专业概念而言,它包括:(1)专门从事某种学业或职业。(2)专门的学问。(3)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所分的学业门类。(4)产业部门的各业务部分。(5)是指对一种物质了解的非常透彻的程度。①社会学家布朗德士认为:“专业是一个正式的职业;为了从事这一职业,必要的上岗前的训练是以智能为特质,卷入知识和某些扩充的学问,它们不同于纯粹的技能;专业主要供人从事于为他人服务而不是从业者单纯的谋生工具,因此,从业者获得经济回报不是衡量他(她)职业成功的主要标准。”②从社会分工的角度看,辅导员承担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且承担大学生班级管理、党建发展、就业指导、心理辅导、职业生涯指导、资助管理等各方面的事务,这对该职业的从业者的专业性要求较高,一旦缺乏专业性,他将对每一模块的工作力不从心,直接影响到学生管理工作。由此可见,无论是在辅导员职业的岗前还是岗中,都要进行适当有效的专业化培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升其专业素质,稳定高素质辅导员人才,给予相应的发展空间,这是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关键和本质要求。
二、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内在结构
职业发展是组织用来帮助员工获取目前及将来工作所需的技能、知识的一种方法。实际上,职业发展是组织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的知识、能力和技术的发展性培训、教育等活动。③那么,辅导员职业发展则是高校对辅导员进行知识、能力和技术的发展性培训。在专业化背景下,辅导员岗位的知识、能力、技术方面的素质要求成为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内在结构。
从知识结构看,由于辅导员承担大学生班级管理、党建发展、就业指导、心理辅导、职业生涯指导、资助管理等各方面的事务,需要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组织行为学、法律法规等多层面的综合知识结构与全方位的交叉知识积累。④由此可以看出,辅导员职业的知识结构是多元的,一般认为,专业化的辅导员的知识结构体系至少应包括:本体学科知识、基础学科知识、应用学科知识、相关学科知识和背景学科知识。⑤本体学科知识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基础学科知识是理论知识,应用学科知识是辅导员工作实践中常用的操作性学科知识,主要包括:演讲、写作、社会调查等相关知识。相关学科知识主要包括德育学、教育心理学、传播学、公共关系学等学科的知识,⑥这些在日常的学生工作当中都不可或缺,且这些知识在辅导员工作中越来越交叉渗透在一起,是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关键内容。
从能力结构看,针对辅导员工作的不同事务性模块,需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如时势发展的洞察能力、人生发展的导引能力、信息网络的运用能力、育人工作的应变能力、学生骨干的培养能力、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危机发生的处置能力、对教育对象的评价能力、一定的研究与创新能力⑦。概括起来,主要是组织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⑧可见,辅导员的职业能力也要求多元化,在具体的辅导员工作中,多元智能是辅导员应有的素质要求。
从技术方面看,它是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知识与能力的表现,是辅导员在不同专业方向上通过学习或实践所习得的能够完成专门工作任务的方法论系统,包括了在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心理辅导、学习指导、政治理论课教学等方面工作中的素质积累。⑨尤其是在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辅导员需具备科学的心理学技术,从而适当有效地引导学生,否则适得其反。而在就业方面,辅导员需具备就业指导技术,分析学生能力倾向,指导学生正确择业。
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来看,辅导员职业发展是以辅导员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重在内涵发展,即辅导员人文素养的提升。辅导员的工作巨细庞杂,大多数时间忙于事务性工作,极易产生倦怠心理,在工作过程中,如果没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就很难维持激情,也难以具备良好的执行力。而良好的人文素养是人们在精神生活领域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主要包括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等四个界定性指标。⑩这反映到辅导员个体上表现为坚定的职业信仰、饱满的职业热情、艺术的语言、真诚的爱心、执著的追求等。
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技术内容、人文素养是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应有内容,在辅导员岗前和岗中都有必要对其进行相应的专业培训,在整个职业生涯中进行指导,提供合理的发展阶梯,激励辅导员职业追求,也只有这样才能稳定辅导员队伍,实现辅导员专业化发展。
三、构建辅导员职业发展体系
按照系统论观点,职业发展的内部结构固然重要,但外部环境、媒介的作用仍然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是职业发展系统的重要组成内容。辅导员职业发展是一个体系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辅导员职业素质结构是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基础和应有内容,这种职业发展需要外部有效的支持才能持续。首先是主管部门的工作理念和充足的物质保障,其次是常态的政策支持,强化管理设计,拓宽发展路径。针对辅导员的职业困惑,高校可以在管理设计上进行适当的倾斜。在职称评定方面,考虑到辅导员要做大量事务性工作,科研精力有限,应在论文和课时量等硬件上适当降低标准。同时针对很多辅导员不是科班出身,鼓励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等相关专业的深造,还可鼓励辅导员考取心理咨询师或职业规划师等。{11}
辅导员职业发展体系的构建和实施需要加强部门间沟通协调。在学校内部形成辅导员支持系统是非常必要的,来自学校的信息支持、实践支持,以及情感支持均能增加辅导员工作的自主性、积极性,提高个人成就感和工作表现欲望。{12}由此,学工部门、人事部门、教务部门等要加强沟通协调,形成辅导员支持系统,服务于辅导员职业发展过程,减少部门间不必要的手续,在辅导员职业发展投入、职称评定、各种奖励、进修提高的机会方面给予倾斜支持。
从媒介的角度看,为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搭建平台,例如网络平台,建立自主学习型虚拟社区,实现合作式学习,设立“理论探索”主题网站,让辅导员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描述出来,并加入自己的理论分析解除困惑,邀请他人共同讨论,{13}通过网络媒体沟通迅速有效地提高辅导员的理论与实践能力。
辅导员职业发展是一个体系,辅导员职业素质要求是“本体”,而外部环境和媒介是“两翼”,两翼为本体服务,本体是两翼的目标,只有在一体两翼的系统结构下,才能夯实辅导员职业发展体系,促进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注释:
①百度百科对专业的描述.
②赵康.专业、专业属性及判断成熟专业的六条标准[J].社会科学研究,2000,(5).
③百度百科对职业发展的描述.
④王德华.基于辅导员专业化素质结构的分层目标设计[J].高教论坛,2011,(7).
⑤文婷.高校辅导员专业素质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7:51.
⑥吴广宇,范天森.高校辅导员专业素质结构探析[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3).
⑦翁铁慧.高校学生辅导员理论与工作实践指导[M].中国福利出版社,2004.
⑧赵利.略论高校辅导员专业素质培养的内容结构[J].科教导刊,2011,(10).
⑨王德华.基于辅导员专业化素质结构的分层目标设计[J].高教论坛,2011,(7).
⑩周邵生.人文素质与辅导员职业发展[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6).
{11}鹿现国,商志民.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探析[J].商情,2011,(44).
{12}毕晔.高校辅导员队伍现状分析及其建设路径探析[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7:22-24.
{13}黄华.Blog为促进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搭建平台[J].天中学刊,2007,22,(2).
参考文献:
[1]王德华.基于辅导员专业化素质结构的分层目标设计[J].高教论坛,2011,(7).
[2]赵康.专业、专业属性及判断成熟专业的六条标准[J].社会科学研究,2000,(5).
[3]翁铁慧.高校学生辅导员理论与工作实践指导[M].中国福利出版社,2004.
[4]周邵生.人文素质与辅导员职业发展[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6).
[5]鹿现国,商志民.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探析[J].商情,2011,(44).
[6]毕晔.高校辅导员队伍现状分析及其建设路径探析[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7:22-24.
[7]黄华.Blog为促进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搭建平台[J].天中学刊,2007,22,(2).
[8]文婷.高校辅导员专业素质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7:51.
篇10
【论文摘 要】公共管理硕士是为适应社会公共管理现代化、科学化和专业化的要求而设立的,其培养目标是为政府部门及公共机构培养德才兼备、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管理人才。本文就当前我国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现状做出分析和研究,提出改进和加强我国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对策。
一、我国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现状分析
(一)我国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历史沿革
自1998年始,我国国务院学位办就组建设置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专家论证组,展开了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前期论证工作。1999年5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17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并从2000年8月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在我国开展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试点工作,2001年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在我国开设,全国24所高等院校第一次招收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2004年将试点高等院校扩大到47所。现在又增加了23所承办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院校。
(二)我国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存在的问题
1. 教学方式重理论轻实践
公共管理教育强调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研讨式教学、实习式教学等方法。我国公共管理硕士教育对案例教学虽然重视,也将案例教学融入课程中,然而总体来说,没有建立起高质量、规范化的案例库,缺乏对公共管理实际工作经验的深刻理解,没有建立案例开发与研究的激励机制。在教学方法上,仍以课堂讲授为主,情景教学、社会实践不足,导致课程教学过于理论化,与实践结合不紧密,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运用仍不成熟,难以达到MPA教育的目标。
2. 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根据各高校招生简章显示,在全国100所有招生资格的试点院校中,绝大部分高校公共管理硕士培养所开设的课程数量有限,各院校课程设置基本雷同。由于课程丰富性的相对欠缺,也就是选择空间小,使学生无法行使选择权。为了适应加强专业之间这种趋势,课程设置也逐渐拓宽思路,一些跨专业课程被开发出来。然而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于高校的这种作为力度不够满意,课程设计中跨学科思想不足,加之跨专业课程资源有限,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缺乏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结构和研究意识,对于专攻于学术的普通硕士来说,会导致其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可能会越走越窄。
3. 学位授予制度不够严密
首先,我国对于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选题,内容没有紧密结合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的时代步伐,并且对于学科的实践性和复合性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其次,在学位论文答辩的环节,有些承办院校流于形式,没有使论文答辩真正起到作为整个公共管理硕士教育总结验收的作用。从答辩审议专家组的组成,到学位论文答辩的各个环节,MPA学员对于专家所提问题的回答质量,都需要进一步提高和改进。
二、改进和加强我国公共管理硕士教育质量的对策
(一)完善课程设置
高校要精选或采用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开发高质课程。要培育高质又高效的课程,必须拥有优质的资源,除了依赖优质的师资以外,还要进行课程设置的优化。笔者认为有必要和可能将部分学科、专业必修的课程作为精品课程进行培育,这样既有利于稳定课程体系,更有利于通过这些课程帮助学生建立牢固的专业基础。以充分了解学生需要和教师教学能力的作为基础规范课程开发。把好课程开发关,对新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作以科学论证是规范课程开发、加强课程建设的关键之一。
(二)加强学位授予环节的管理
首先是正确把握专业学位论文的规格和标准。专业学位的论文形式可灵活多样;论文选题应有现实针对性、应用性、创新性;论文内容强调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论文要综合反映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调查研究的能力。其次要严格进行学位论文答辩。为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使学位论文的答辩环节能够顺利进行,学位论文的指导教师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至少有一位在公共管理方面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在学位论文答辩环节,应对学位论文的质量加以正确合理的评价。只有课程考试合格和学位论文答辩通过者才可以授予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
(三)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成功经验
从国际上看,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公共管理硕士教育较为成熟和完善。尽管我国与这些国家在社会体制、政治制度以及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仅从公共管理硕士作为一种专业教育形式着眼,借鉴其相对成熟的经验和思路对我们现阶段发展公共管理硕士教育来说,不无裨益。因此,应从公共管理硕士教育的各个角度,展开国际比较与交流,取其精华,以之为我们提供启示。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际上在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应用专门人才方面的成功经验和有益做法,促进我国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积极发展和质量的提高,加强研究探索,广泛交流、合作。
【参考文献】
[1]杜宝贵. 我国公共管理硕士教育持续发展的现实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国高教研究,2004(1):21-23.
[2]朱立言. 公共管理硕士课程设置与公务员能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