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29 20:58: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程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上课时间:2020年9月8日第 2周 星期一第5、6节
备课时间:2020年8月27日
课题:美甲的由来
课型:☑理论 实训 理实一体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美甲由来,美甲系统分类
过程与方法
过程:导入、新授、巩固、总结
方法:提问法,讲授法、举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对美甲定义的从新认识,美甲技术的重要性和审美追求
重点
当代美甲艺术何时开始走进中国
难点
美甲的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环境及资源描述
教室,课桌椅,多媒体投影仪、PPT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批注
1.引入
给学生欣赏精美美甲图片,激发学生对美甲艺术兴趣
艳丽的服饰能够体现女性妙曼的身姿,而双手是的指甲也经不住美丽的诱惑,成为装饰的载体。小小的指甲盖颇有讲究的形状,颜色,花纹,彰显着人物的爱好,性格,品味和身份。为整体形象画龙点睛。
2.学习新知
(一)什么是美甲
美甲也叫指甲美容,是美甲师运用专业的美甲工具和材料,按照严格的操作程序对客人的指甲进行修剪,保养,美化的操作,并结合顾客的手型和甲型,肤色,服装等特点,对指甲的图案,颜色等进行设计。
(二)发展
在我国唐朝时期,就已经出现染甲的风尚。所用的材料是凤仙花,做法是取腐蚀性较强的凤仙花的花和叶,放在小钵中捣碎,加少量明矾,便可以用来沁染指甲。也可以将丝绵捏成与指甲一样的薄片放入花枝,等吸到水分后取出,放在指甲表面,经过连续浸染三到五次,数月都不会褪色。美甲不仅是美丽的标志,还是地位的象征,中国古代官员还用装饰性的金属假指甲。增加指
英国皇室贵族和中国的清朝皇室都有留甲的传统甲长度,显示尊贵地位!保留洁白的指甲,表示不必辛苦的工作象征了地位和权利,拥有一双修长华丽指甲的人多数。多半属于上流社会的阶层,无论是哪个民族种族,对美的向往和崇敬之心都是相同的
在不断的追求中,技法和方式在不断的更新,现在的美甲材料也更加的健康环保,满足不同人类的美的需求。
美手美甲文化起源于人民人类文明的发展时期,最早出现在人民的宗教祭祀活动中,人们将手指,手臂画上各种图案,求神灵扶持赐福,去除邪恶
它在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文化中源远流长至今,从许多方面我们都能发现它闪烁的历史光芒,提起美甲,自然想到手,手是人类在整个文明过程中的具体实践者,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中国古代妇女以自己的手千柔洁白唯美,它意味着手的主人生活条件比较优越,而优越生活是谁都向往的,中国古代对手的这种审美观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得到了其体现
“红酥手,黄腾洒。满城春色宫墙柳”<<钗头凤》,宋代有位词人叫,他有一位红颜知己。这位女子有一双美丽的双手。
-----像嫩葱一样有一双《点绛红》
为了让自己的双手很美,中国古代妇女很早就开始修饰自己的手,比较常见的做法是续甲和染甲。具有特色的美甲文化就显示出它与手之间不可或缺又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其中美首手为美甲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前提美甲在美手的基础上。突显出手的独特靓丽,修长柔媚! 它们在古代被融合,一起形成独特的美甲美手文化!!!!
染甲之风由来已久,远在唐代,染甲的材料主要是凤仙花,将凤仙花用明矾捣碎,敷在指甲上,用布条包好,第二天指甲便染成了淡淡的红色,连续染两次之后,指甲变成红润妖艳,其色数月不退
分类:
3. 按用途分类
(1)实用型美甲
(2)观赏型美甲
(3)表演型美甲
篇2
为了配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美国新英格兰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研究中心自1998年开始了一个由音乐家、教育者和研究学者组成的“通过音乐进行学习(Learning Through Music)”的研究项目?穴简称LTM?雪。这项研究在美国的大波士顿地区公立学校的一千余名学生中进行了实验性的教学研究,并以此为基础,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绩评价的量化与质化研究结果,为其改革的理论假设提供了实践性支持。
LTM是基于这样一个前提而提出的:在音乐学习中,必定要涉及和参与以下五个过程:倾听和感知;表演和表现;创意和转换;提问与探究;反应与联系。并坚信这五个基本过程不仅只为音乐学习所独有,也是进行任何一个领域学习的基本要素。这也是LTM项目区别于其他音乐研究项目的独特定位。LTM项目在这五个基本过程的支持下,通过音乐文化,使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学习产生了具体的联系。这些联系要素将音乐学习活动本身视为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提供丰富的声乐、器乐、跨文化音乐文献研究和音乐技能等学习活动,进行思维训练和科学与人文知识的学习,保证每个学生有多种机会通过音乐活动与其内在的学习过程发生联系。
尤其是通过LTM项目专家、音乐教育研究中心的顾问和实验学校音乐任课教师的共同探讨后,又设计、规划并实施了具体的关于LTM项目的单元和课时计划,设计了在学习活动和学习时间之间的新旧知识不断循环联系的周期性的合理节奏,缩减了“学什么和如何学”之间的距离。通过学习活动中对行为反应过程的处理,鼓励学生保持好奇心、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在探究发现中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新问题。由此,LTM项目使音乐学习与其他学科的学习之间建立了联系和交织,同时产生了学习领域、情感发展(社会化发展)以及音乐概念与技能学习之间的相互促进。
下面介绍的系列音乐教案,就是LTM研究项目在波士顿实验学校学前至三年级学生的音乐课堂教案。
一、 概述
1. 教案目的综述
通过音乐活动,使学生对科学领域的各种概念加以联系并加深理解。从学生熟悉的旋律(其已在音阶图表中格式化出来了)开始,学生边唱边在音乐表格中辨认出所唱的旋律线条,并在表格中能找到旋律音高的准确位置;反过来,学生根据表格旋律验证他们的演唱是否正确。
由此,依据所演唱的歌曲和音调与科学、语言艺术课程发生联系,如对数的概念、图表的功能、诗歌的韵律、提前阅读技能、大线条和精细的动作能力、倾听技能和情感发展的学习,并通过学生在集体中作为指挥者、表演者和倾听者的不同角色的体验,发展和培养社会联系和情感。
2. 基础的学术性重点
科学:天气和季节变化;
语言艺术:运用诗歌或歌词理解和巩固关于季节的概念,并与学生的生活产生联系;阅读技能;诗歌或歌词的韵律和结构;
数学: 数、概念、数的点数、图表理解技能、模式认知。
3. 基础的音乐性重点
通过多种演唱和指挥活动使学生学会认知旋律、节奏性和织体性模型;获得对音阶中音级概念的理解,音乐中的高和低、强和弱;为一个熟悉的音调填新词;通过指挥、表演和倾听活动中的自我评价和表演能力的培养,发展对实践价值的理解。
4. 基础的社会/情感结果:
通过作为指挥者、表演者、倾听者的角色,发展学生批评性倾听技能、尊重他人、对他人表演的积极期待和认知;还要学习真诚地、富于思考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表演;能给予和接受建设性的评论;使学生有机会作为一个个体或集体的表演者。
5. 主要活动和反馈性活动及终极结果:
主要活动:
歌唱、阅读、倾听、理解图表、识别旋律、节奏、指挥以及了解织体中的旋律线和模式;解决问题和创作。
反馈性活动:
通过参与倾听,进行学习评价;通过倾听音乐作品和观看表演及课堂讨论进行词语反馈性评价;通过写作、绘画和总结性讨论反馈课堂活动的顺序。
终极结果:
学生跟随课堂要求的能力是有益的,但不是必须的。“通过音乐进行学习”主要的中心是:使学生适应集体活动、进行自我和集体评价、为解决问题所提出的建设性评论、对同伴表演的积极肯定和尊重他人的态度。
二、LTM项目摘要
(Learning Through Music)
1. 项目综合性的主要特点:
(1) 跨学科共用基础:
共用策略――数、阅读、问题解决、模式认知、倾听、合作;
共用表示法――图表、数字、词语、概念;
共用评价工具――个人测试和集体讨论的表现评价;
音乐――数学――科学
共用概念――模式(算术/旋律;节奏和季节;生
物钟)
比例 (音高/数的关系;高和低;强
和弱;快和慢)
图表/排列坐标/计算(数;音级;指
挥图示;乐句节拍;节奏记谱)
音乐――语言
共用概念――诗歌/词的韵律/歌词;音乐和语言
中的情绪;
共用策略――左至右的阅读;阅读认知/固定音高;
共用表示法――词;概念;节奏和数;
音乐――艺术
共用概念――音乐;绘画和动作;
音乐――社会/情感的发展
共用策略――批评性倾听技能;相互尊重;对他人表演的积极期待和认知;真诚和富有思想地评价自己和他人表演;给予和接受建设性评价;提供机会作为个体和集体的表演者。
(2) 跨学科的基础学习过程
倾听/感知
音乐:学生运用所学习的音节音级的计算和歌唱技能、音阶排列的视唱技能进行即兴表演;在演唱中倾听和辨别旋律学习新歌曲;演唱/敲击节奏;有节拍地进行歌曲演唱、游戏并通过观察指挥者的指挥进行演唱的力度变化;参与各种角色的活动;根据所见所听进行评价和自我评价。
学科联系: 倾听和辨别诗歌和歌词中的节拍和韵律;根据理解的情绪做歌词和风格的观察和解释。
社会/情感发展:学习认真仔细地倾听和评价他人和自己的表演。
表演/表现
音乐:通过视唱、演唱、即兴和指挥,解释和表现指挥者的意图,探索歌曲内容的情绪并采用合适的情绪去表现。
学科联系:有节奏地朗诵诗歌和歌词,并根据对词的理解采用合适的情绪。
社会/情感发展:学生作为一个表演者在读谱、指挥和演唱等活动中,学习尊重别人的表演,积极地、有建设性地评价自己和别人,并学会合作学习和工作。
创意/转换
音乐:在指挥全班进行那些有关的音级的视唱和阅读活动中,学生能进行他们自己的即兴练习;在音级表格中进行自己的旋律创作;并创编动作为自己的演唱伴奏。
学科联系:将熟悉的歌曲通过改变歌词进行跨课程内容联系。
社会/情感发展:当一个学生进行独立的创编活动有困难时,可以通过学习伙伴的方式,帮助和支持他的创作、即兴等活动,直至他有自信独立地创作和表演。
提问/探索
音乐:学生可以通过歌唱、倾听歌曲的第一个乐句,猜测、想像和创作下面乐句的音高或旋律,进行歌曲奥秘的探索活动,并验证和检查学生对歌曲学习的体验和对音高掌握的正确与否。
学科联系:学生对数值与音高之间的关系有所联系(较高的数,代表较高的声音),并能判断出增值的幅度(多高?很少还是很多?);提问和讨论自然季节变化时会产生很多变化的原因。
社会/情感发展:通过倾听进行个人和集体评价,并讨论造成表演质量的原因,探索实践对表演的影响。
反映/联系
音乐:回忆并运用熟悉的旋律为新歌谱旋律;运用音级表格进行述职和音高的图解与联系,并运用已学习的节拍和节奏的知识对应乐谱和指挥图示。
学科联系:通过对歌词意义的讨论,学生能清晰地表达他们对天气、变化的季节和语言的情绪所积累的理解,并通过音级表格的数和级的理解运用联系对模式和比例的理解。
社会/情绪发展:学生应能获得对实践、批评性倾听技能、积极地鼓励自己和他人等价值观的理解,并通过形成性的集体和个人评价,在其他的学科领域学习中进行扩展性的运用和理解。
三、 八个教案的教学顺序和内在联系
第一课
课题:你能用多少种方法数数?――通过音乐进行学习
结果:复习数数的不同方法,运用数字、音级表格以及表演者、指挥者、倾听者的不同作用的概念介绍音高和音级的唱名。
第二课
课题:探索音乐的奥秘――发现构成旋律的不同模式
结果:探索和识别其旋律进行的前后关系。
第三课
课题:“下面是什么?”――感知更大更多的旋律进行模式
结果:辨别其旋律和节奏模式;在特定的歌曲内容中设计不同的想像和动作,并演唱。
第四课
课题:“作曲家是什么样的?”――使用音级表格创作自己的旋律
结果:集体分享学生的创作,讨论作曲家的工作,并个人创作自己的曲调。
第五课
课题:作曲和反映――如何像视唱一样地阅读?
结果:复习歌曲,视唱学生的作品。
第六课
结果:学习新歌,挑选四首学生创作的歌曲编辑一本新歌本,装订并为封面涂颜色;复习所学的歌曲,归纳有关的歌曲概念。
第七课
课题:“指挥者还能做什么?”――扩展指挥的作用
结果:课堂讨论节奏和节拍;理解节奏记谱意义;学习基本的指挥图式并在新歌学习中使用;学习指挥小组歌唱。
第八课
课题:“我们已经学到了什么?”――复习、反馈、记录
篇3
关键词:新课改;教案设计;显性教案;隐形教案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变革正进行的如火如荼,在这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之下。教师的主要武器――教案以不同的姿态出现在我们的案头。那么,何谓教案?教案是教师经过备课在课堂教学之前设计的教学方案。它既包括写在教案上的教学目标、教学步骤、板书设计及教学媒体等显性的教案,也把它称为“狭义教案”。它还包括无法写在教案本上的但却无时无刻不渗透在课堂中的执教者的知识储备、生活体验、情感态度、个性风采等隐藏起来的东西。我们称之为“隐性教案”。或是“广义教案”。n堂之前的教学方案设计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也直接反映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其意义的重大,这里再不赘言。那么语文教师如何设计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案呢?我认为既要写好狭义的“显性教案”,也要设计好广义的“隐性教案”。在“显性教案”的设计上,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教师设计教案时的角色要转变,要更多地关注学生。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就对教师的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而这种定位必然会影响到我们的教案设计。在教案设计时,教师就不能再是课堂权威的发言者,不能再是标准和自我经验的灌输者。而应该成为节目主持人、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所以在设计教案时,除了对知识和能力的设计外,更要设计学生的课堂上的“可能”。也就是说要跳出自己地阅读感受,尽可能地把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设计到教案中。变固定目标为开发目标,教师要开创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互动、人人平等参与的局面。教师要设身处地的关注、呵护、尊重学生的感受,尽可能地营造氛围,使语文课堂“学生常有惊喜”、“学生常有闪光点”、“教师经常被难住”。
其次,设计目标时应由单一目标改为三维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掌握者,而应该在能力、方法、情感和价值观方面都要有所提高。所以教师在设计教案时,不仅要设计对基本能力和基本知识的传授,更要设计给学生以丰富的内心体验与个人感悟的情景,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不仅学知识,还要学方法;不仅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不仅强调语文学科的学习,还要强调学科间的渗透学习。变统一目标为多元目标,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的方面都有所收获。
最后,描术教学目标的术语要有所改变。
传统的教学大纳较多以学科体系为中心,表达学科的知识点和教学要求,对能力和教学要求往往采用“初步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抽象的方式,对教师要学生达到什么程度缺乏明确的要求,而新课程标准却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等多方面作了具体的要求。不仅结合知识点明确了具体的结果性目标 ,而且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明确了一系列过程性目标、体验性目标,对教学目标的描述更加具体、明确、操作性更强。如在“了解”一词下,就具体到如下一系列的行为动词“会写、读准、认识、学习、学会、把握、写下、熟记”,对“理解”一词具体到:“理解、展示、扩展、使用、分析、区分、判断、获得、”等行为动词。当然在“应用”“技能”和“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都有相应的行为动词进行具体的描述,这里不再一一列举。因此,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就应该改变以往抽象的、模糊的描述,而应该改为具体的 、明确的描述。
写在白纸上的教案设计需我们精心设计。当然,我觉得隐藏在教师思想意识和情感深处的“隐性教案”同样起着主要作用。因为我们知道,如果同一份教案,在不同的执者者手中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究其根源在于执教者的心中是否还有一份“隐性教案”存在。我觉和要想设计好自己的隐性教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要沉淀自己的语文素养,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教师要储备扎实而丰富的专业知识,对自身的文化素养进行不断的沉淀。试想一下,教师在教案设计时,给学生“教什么,就读什么”,想给学生“一碗水”,而自己却仅有“一碗水”。这样,就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更适应不了新课程改革。如在学习的《沁园春・长沙》而教师只了解毛诗中的这一首。
第二,设计教案时要渗透进去自己的情感态度。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和积极到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要“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这样就提醒语文教师,在设计教案时,不仅要设计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也要设计情感的熏陶和价值观的教育。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光环中解脱出来,从高不可攀的讲台上走下来,与学生“同呼吸、共命运”。随着文中主人公的喜、怒、哀、乐而喜、怒、哀、乐,随着学生的忧而愁眉不展,随着学生的激动而手舞足蹈。这样就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健康的审美情趣。
最后,教案设计时要注意课堂中的口语表达。
篇4
关键词:职业教育;两课评比;语文教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157-03
为进一步深化全省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教学改革,总结体现课程改革精神的教学模式,促进语文课程改革成果在教学领域有效转化,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树立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典型,全面提高职业学校教学质量,江苏省已连续3年开展了“五课”教研工作和“两课”评比活动。笔者于2012年参加了语文课程的“两课评比”活动,结合参赛的经历,现将语文教案的撰写与各位同仁共享。
根据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关于组织开展全省职业学校“五课”教研工作和“两课”评比活动的通知》(苏教科院科[2010]11号)精神,一份完整的语文教案包括6个基本要素,分别是教学目标、内容安排、教学策略、教学程序、资源开发、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明确具体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和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从“语言文字应用”、“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三个方面提出课程目标。
(一)按三个维度进行设计
《课程教学要求》指出:“课程目标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核心,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价值观三个唯独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课程目标体现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核心理念。首先,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出发,加强了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其次,从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出发,突出课程目标的实践性,将“过程和方法”这一维度也作为目标的组成部分;而语文素养是存在于每个学生内部的文化心理结构,它是不可传递的,只能靠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才能养成。最后,从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要求出发,对语文的“知识与能力”这一维度也应有新的理解。
例如,《雷雨》的教学目标从三维目标确立。一是知识与能力:(1)了解戏剧基本知识及戏剧欣赏的方法;(2)能够根据戏剧语言、情节挖掘人物性格,初步把握人物性格(如周朴园),提高戏剧鉴赏能力;(3)能够根据人物性格冲突把握戏剧,感悟主题(矛盾根源)。二是过程与方法:(1)初步感知戏剧,理清〈节选〉情节;(2)指导学生从文本语言情境进入人物内心世界,理解人性的复杂。三是情感价值观:(1)感受作者借助浓重的戏剧氛围所传达的悲剧意识;(2)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对“假、丑、恶”的摒弃。
(二)按总目标、分目标来设计
这里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两方面: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教学目标。单元教学是一种多层次多视角的教学形态。单元教学法是以单元为基本单位组织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实现阶段性的教学目标。它以某一基本方面相同或相近的若干篇课文组成的教学单元为教学单位。单元教学具有如下特点。
1.单元教学的整体性,着眼于一组文章制定教学目标,通盘考虑教与学、讲与练、读与写、听与说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2.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明确目标,了解内容、探求方法、尝试知识迁移、检测和矫正学习结果,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3.每单元由若干单篇组成,单元有重点、有共性,单篇有特点、有个性,因而单元教学往往在异中求同的过程中把握规律,又在同中辨异的过程中学会活用。
单元教学和课文目标有密切关系,课文教学目标是单元教学的出发点,单元教学是若干教学变量的组合。明确课文的教学目标,主要结合教材、学生情况。基于《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的课程教学目标要求:“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笔者更倾心于将课程目标与单元目标结合起来,对《雷雨》的教学做了修改,单元教学目标如下所示。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不同时代的中外戏剧,从分析戏剧的艺术形象出发,联系作家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时代背景,把握戏剧的主题。
2.学习戏剧语言,更加全面地理解戏剧。
3.通过本单元所选中外戏剧的阅读欣赏,感受戏剧中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认识人物的典型意义及其审美价值。
教学目的如下所示。
1.理解戏剧中个性化的语言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2.了解戏剧作品的特点:尖锐的戏剧冲突和个性化的戏剧语言。
3.深刻认识旧社会的腐朽、黑暗和罪恶,认识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的勇于斗争、追求光明的光荣传统。
二、内容安排详尽周全
能准确把握所选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以及教材的知识结构和体系;对教学内容的处理科学合理,符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切合学生的整体水平,有梯度;内容的组织能体现应用性、开放性和创新性。基于公共基础课,必须交6课时的教案。为了凑齐6课时,选手会另起炉灶,不参考教学大纲,故意将3课时的教学改成4课时。如《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参考用书中明确3课时,这容易给评委留下投机取巧之嫌。
笔者参赛的单元是江苏教育出版社的基础模块(下册)第一单元――生活的滋味,在撰写《我的母亲》教案时,根据教学指导用书,我分两课时讲解。第一课时,指导学生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引导学生找出表现母亲性格的语段,用准确的词语概括母亲的性格。从母亲教子、母亲为人两个角度把握母亲的仁慈、严厉、容忍、刚气的特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第二课时,母爱的表达有多种方式,可本文以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敬意。文章在平淡的语言下,多了一份感情,引导学生体会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指导学生鉴赏语言的方法,让学生鉴赏自己喜欢的语句学习本文平实自然、朴素明净的语言特点。笔者认为,两课时的教学安排符合教学的实际,也考虑学生的学情,本课的教学内容在初中已经有所涉及,学生与家人的关系也比较亲密,学生愿意与同学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可是,有些选手硬将本课确定3课时,通过“回忆母亲―理解母亲―感恩母亲”三个环节,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恩之情。这样的延伸拓展,显得有意拔高作品的主题,将语文变成说教课。显而易见,已经背离《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的明确规定。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三、教学策略灵活适度
教学形式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等确定和运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对学生活动有明确设计,有符合学生特点的学法指导,合适的教学方法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策略依据不同的文体而千差万别,散文的教学无非是情境法、朗读法、点拨法、讨论法;诗歌的鉴赏主要有诵读体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说的学习方法有问题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对比鉴赏法;这些传统的教学策略虽然简单,却很实用。例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运用以下教学方法。
1.问题支架式教学法。它是积极主动探究,最终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目的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学情,立足文本,围绕关键句“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个革命家”设计了一系列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分解,形成问题链,形成以问题驱动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由文章的外表深入肌理,由内容探究语言文字表达的技巧,不断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2.语感教学法。语文教学中,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借鉴写作方法,训练思维能力,陶冶思想情操等都可以统一和落实到语感教学中。教学中,以比较揣摩法为主,辅之以美读感染、语境创设、切己体察等语感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联系具体语境,从四个维度(内涵、情感、表达技巧、表达效果)对文中的关键语句进行品析、玩味,探究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原因、目的及作用,从而凭借语言文字,深度解读文本,把握文章的内在肌理,切实提高学生品读关键语句的能力。
3.对话教学法。通过研读、问答、讨论、交流,引导学生立足文本,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实现作者、文本、学生、教师之间的对话。在教学中,围绕“一个人”,教师设计一系列问题,在师生、生生对话中,启发学生与文本深度对话,概括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和高尚人格;围绕“一份情”,在师生、生生的反复对话中,引导学生与作者、文本深度对话,解读作者的情感,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围绕“一句话”,学生将对文本的独特体验与教师和同学交流分享,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四、教学程序有效实施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应当包含下列内容与步骤。(1)教学目标分析:对整门课程及各教学单元进行教学目标分析,以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2)情境创设: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3)信息资源设计:信息资源的设计是指:确定学习本主题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本主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对于应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源,如何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等问题,如果学生确实有困难,教师应给予适当的帮助。(4)自主学习设计。依据不同的文体特点,进行灵活适度的教学设计。
以《我的母亲》为例:第一课时包括导入新课、整体感知、文本研读、品读课文、拓展延伸、体验感悟六个环节。第二课时包括进入情境、揣摩语言、拓展延伸、比较欣赏、体验反思、课堂小结六个环节。
五、资源开发重在挖掘
语文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根据语文教育资源、教育理念,为满足学生的语文学习需求,以教师为主体,通过与课程专家、家长、社区人士等的合作为学生设计言语实践活动以提高语言能力的过程。地方语文课程资源是中职学生身边的语文学习资源,它有一般经典不可取代的情境性和适应性。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一切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资源,把它们当作实现新的课程目标的中介,充分发挥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作用。笔者在讲解《我的母亲》时,根据散文文体的特点,使用了江苏省规划教材及配套的资源,搜集网络资源,开发了授课需要的资源。
六、教学反思促进教师成长
教学反思简单说就是对照该课教学目标,即过程和方法、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重难点、教法、学法等方面进行反思,最重要的是反思自己的收获和感悟,也可以是教与学的预设与生成情况的反思。教学反思包括亮点之处、不足之处、改进措施三个方面,主要侧重于改进措施。教学反思既要贴近实际的教学环节,不能夸大其词,也不能凭空捏造。语文课程评价的策略思想是:以课程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为立足点,以充分发挥学生在课程评价中的主体作用为切入点,以学生的言语能力、言语智慧为重点。在这样的策略思想指导下,具体的评价策略不妨作以下尝试,在活动中进行。随着语文课程内容的结构改革,语文学习活动成了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动过程,既是学习语文的过程,也是运用语文的过程,同样,还是对学生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等语文素养进行检测的过程。叶澜教授曾经讲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3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师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记录教学过程中的所得、所失和所感。以反思促教学,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之收获。反思之功效对教师大有裨益。以上六方面是笔者参赛的浅薄认识,有不当之处还恳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我会努力前行,争取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张国平.关于教学目标的设计[J].常州师专学报,2002,(2):76-77.
[2]李悦.语文教学方式转变的策略[J].石油教育,2002,(6):36-37.
[3]李乃生.浅谈中职校语文教学策略[J].中职教育,2011,(667):135.
[4]王存新.对中职语文课堂有效教学评价的反思与构建[J].中国商界,2010,(204):190-191.
[5]李冬青.中职校课堂网络自主学习模式和策略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2008,(12).
篇5
一、生成性设计的着眼点
“生成性”教案设计应首先着眼于学生主体所具有的兴趣爱好、身体素质、技能水平等状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实际需要,促进学生“怎样有效的学”,重点解决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何种程度”“用什么方式更有效”,改变空洞的、抽象的、模糊的教学任务,使教案中的教学任务更有针对性、操作性和评价性,动态地把握教学目标。
二、生成性价值的隐性把握
教师要充分掌握教学对象的学力水平,预先假设学生掌握技术动作的困难之处和兴奋之处,充分运用体验性、过程性的表述方式来体现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充分把握课程目标的生成性,尤其涉及具有挑战意义的教学环节,在兴奋之处要积极引导,调动学生参与热情,发挥语言艺术,运用赏识性词语和诸如挥拳、击掌等肢体语言来表达对学生的认同,使师生在互动融洽的氛围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升课程的生成性价值;同时也要在困难之处反复揣摩,激励和引导学生运用智慧力量,通过反复练习和训练,或者适当降低标准,让学生啃下“硬骨头”,并充分“消化”运动过程中挫折和痛苦之后能够体验到体育学习的快乐,并依此升华体育课的生成性价值。
三、预设必要的“弹性区间”
体育课堂是由学生、教师、教学内容和体育教学环境组成的动态生成的生态系统,教案设计再全面、再具体、再细致和再巧妙也不可能预测到课程的所有变化,因此弹性化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体育课堂教学不同于其他课程教学,场地空间大、互动交往和沟通频繁,并存在着场地、器材及学生实际起点差异性大等不确定性问题。因此体育课教案实质上是一种“动态、预设性”指导方案。体育教学过程中,不同的学生状况是有差异性的,因此教案要考虑学生的发展与成长的差异,这样的教案将有利于在教师、学生与体育课堂之间形成一种特殊的张力。实践证明:弹性化有助于学生的即兴发挥和创造,有利于师生的良性、可持续的互动,可以保证学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从根本上解决“厌学”体育课现状。
四、“兴奋点”的生成
学生学习结果并不在于“授之于鱼”而是“授之于渔”是养成体育运动习惯的锻炼方法。教师在课堂上更多的是以“导”的角色出现,增加学生自身体验机会,丰富学生技术动作学习和提高的过程,教师不能单纯的“标准化”或“教科书式”地处理,而是给学生留有一定的自由空间,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汗水与笑声”是体育课程的现实追求。汗水是一定运动量与运动强度的反应,笑声则体现了学生在运动中的快乐体验。学生个体存在时具体的、独特的、自我的,体育课堂中学生的体验、顿悟、直觉和丰富的想象力等非计划的形式,包含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合作能力、行为习惯等多个方面的发展。事实证明: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使学生的无限发展成为了可能。
篇6
关键词:教材 教案 授课 三位一体 动态生成 开放互动
一、课堂教学的现状
笔者把课堂教学的境界分为三种:第一种,静如止水,死气沉沉;第二种,死水微澜,波澜不惊;第三种,行云流水,活力十足。对奋斗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来说,所有人都希望自己的课堂境界是“行云流水,活力十足”的第三种。然而,在日常的课堂中,能够导演出这种境界的绝对是少数,并且是极少数,绝大多数教师还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着。
笔者听过很多的示范课、观摩课和研讨课,其中的一些公开课的确很不错,虽然还达不到“行云流水,活力十足”的境界,但至少也是“行云流水”或者是“活力十足”,当然存在问题的课堂也不能回避。这些存在较多问题的课堂教学,其效果距离优秀的传统课堂尚有较大差距,更不用说拿新课改的标准(动态、开放、互动、活力、创造)来评价了。笔者对这些存在较多问题的课堂进行了总结归类,大致分成如下三类。
1.教师在台上讲得眉飞色舞,学生在台下听得昏昏欲睡
教师的授课内容丰富,但是学生并不领情。评课者只能说授课者讲课功底扎实,教学效果却难以恭维:教师把课堂的主人放在哪儿?课堂主人对于教学的参与性在哪儿?这堂课实际上是一堂死气沉沉的教师“独白”课。
2.课堂秩序有条不紊,师生活动安排得当
授课者、学习者都称得上“津津有味”,但是听课者却一脸茫然:课堂的中心内容在哪儿,怎么感觉在记流水账一样?教学内容的重点在哪儿?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体现在哪儿?节奏太平稳了,教学过程太程序化了!这一堂课,我们可以称之为:一堂教师与学生的分别“独白”课。
3.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师生交互多
整堂课节奏十分紧凑,整节课是在师生不停的互动活动中完成。但是,教师安排的教学内容实在太多了,教学过程就像在执行着计算机的程序,命令一条接着一条执行,听课者都感觉十分辛苦,学习者更不用说了:根本消化不了(很有可能到下课时,学生都不知道自己究竟学了什么东西,干了什么事情)。这一类课堂,教学效果肯定也不太好,学生的创造能力也没有展示的空间,只是在配合教师做着机械的交互活动。
这三类课的教学内容都缺乏伸展性,无法启发学生的思维,学生只是机械性地接受知识,或者机械地配合着教师的“指挥”,学生的创造性、自主性得不到发挥,也体验不到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乐趣。因此,我们必须找到解决这些课堂问题的对策。
首先,我们必须找到这些课的“病因”。笔者起初认为问题出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上,因为教师的教学内容与过程一般是按照事先设计的内容(即备课)进行的,但是,我们再仔细思考一下,教师教学设计的依据又是什么呢?答案是教材。一般教师备课还是以教材为主的,教材内容的设计主线是怎样的,教师备课的主线也基本如此,教材内容组织机械,教师的备课内容一般也比较程序化。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认为:教材设计影响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直接产生对应的课堂教学效果。所以,我们要解决课堂问题,不仅仅是解决教师教学方法的问题,还需要解决备课和教材的问题。
二、教材、教案、授课三位一体的“动态生成”
我们先了解一下动态生成的含义:“生成”是相对“预设”而言的,动态生成的课堂是师生、学生在相互合作、对话和碰撞中产生的课堂。也就是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授课内容不能完全是“预设”的,一定要有师生合作,在对话与碰撞中“生成”教案之外的新问题。这就是要求教师在备课、授课的过程中,不能根据教材“记流水账”。在此,我们采取教材、教案、授课三位一体的“动态生成性”策略,要求教材内容组织、备课内容、授课过程都要讲究“动态生成性”。由于备课内容、授课过程的动态生成性研究比较多,因此,我们把问题重点放在教材内容组织的动态生成性上,备课内容、授课过程的动态生成性只做简单介绍。
1.教材的内容组织的“动态生成性”
(1)做好每一个章节的“引子”。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做好“引子”,它是学生导入的动态生成。我们发现,大多数教材都是以“独白”的方式开始每一个章节知识的介绍,也是以“独白”的方式结束每一个章节知识的介绍。用这种方式组织内容,很容易把教师的备课也引导成“独白”式的知识介绍。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并不希望成为课堂教学中的被动参与者或者旁观者,而是希望能与教师交流,直接对话。从这一点出发,以“问答式”或“活动式”的方式作为“引子”组织每一个章节,而且“问答”“活动”没有预设的答案或结果,就能够较好地引导教师做好课前导入这一环节的动态性。这里特别强调,“问答”“活动”不能为学生设定答案或结果,一旦设定答案或结果,那课堂又变成了“独白”,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白”,而是教师和学生的分别“独白”。
(2)教材内容不要采用“陈述”的方式组织。可以采用“项目式”“任务式”“活动式”“案例式”等方式组织,这样能够很好地引导教师做好课堂教学内容的动态生成。如果仅仅是以“问答式”或“活动式”的方式作“引子”开始,后面的知识点还是以叙述的方式陈述,那么很容易将教师的备课引导上了陈述知识的老套路上。现在,有很多非常流行的动态式课堂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任务教学法等等。如果我们在教材内容的组织上,能够充分考虑这些教学方法的优点,就有助于授课内容的动态生成。
(3)教材在内容组织上要走出传统的“知识系统性”格局。传统的教学把教材作为教学的根本,教材编排讲究知识的系统性,而新的课程理念强调教材即“素材”,教材即“资源”,因此现在的教材在编排体系上作了较大的调整,弱化了文字部分,丰富了图表内容,增加了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练习或活动,同时提供了开阔学生视野以及方便他们走近生产、生活、社会的知识。这样的编排体系和我们所熟悉的传统格局完全不一样,粗看,编排内容显得杂,不系统,但是这恰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同时,简洁的教材,给教师和学生留出大片想象和发挥能力的空间;教材的五彩斑斓,大大吸引了学生对教材的注意力;灵活的内容,给了师生对话与碰撞的机会。这样的教材,才是教师需要的教材,也是学生喜欢的教材。
2.教师备课内容的“动态生成性”
(1)不能将教科书内容作为课堂教学的全部内容,教师要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特点对教材进行弹性化处理。教学内容应以教材内容为底本,大量吸收与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相关的信息。
(2)在备课时,教师不能根据教材照本宣科,而应整合教材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注意合理调整教材内容的顺序,将教材以外的素材、资源引入课堂,同时鼓励和引导学生突破现有条框,进行富有个性的学习和探索。
(3)教材提供往往的是一种范本、一个思路或一种参考。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和社会发展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再设计,这也体现了教师的备课水平与智慧。
3.授课过程中授课内容的“动态生成性”
虽然,我们在教材的内容组织上充分考虑了“动态生成性”,备课讲究了“动态生成性”,但并不表明我们就可以做到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在课堂组织上还需要进行改善,将“独白”转变为“对话”,从“传授”走向“互动”,从“完成教学任务”走向“享受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有很多种,如传统的教授法、问答法、实验法、演示法、发现法、探究法等,以及现在比较流行的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一体化教学法等等。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不能局限于或习惯于一种教学方法,而是要将多种教学方法结合使用,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一堂课如果局限于某一种或者是某两种教学方法,这堂课也很难做到动态、开放、互动,更难做到充满生命活力。因此,授课过程中,授课内容的“动态生成”效果的好坏,与该教师掌握与运用的教学方法是密切相关的。
三、课堂的“动态生成”效果要求教师具有极大的教学智慧
1.“行云流水,活力十足”的课堂体现着授课教师的教学智慧
“台上一分钟,台下千遍功”,课堂上的精彩,源于教师丰厚的积累,这种积累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积累,还有教师的文化积累、生活积累。教师迸发出的课堂激情,教师拥有的风趣幽默,教师激发出来的学生的兴趣与激情,教师对教材的研究、从教材中寻找的生成点,课堂和谐、平等的对话氛围,无不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果。
2.“动态生成”有效性的保证
篇7
所谓预设,就是根据教育目标和学生的兴趣、学习需要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预设教育活动。传统备课中,教师思考最多的是教师如何地牵、如何地导,如何地讲清楚、讲明白。教师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只要认真听、认真看、认真记,顺着老师预先设计的教学思路学习就可以了。课堂上,问题及其答案往往是教师设计好的,这样的课堂实质是学生顺着教师的设计,顺着教师的教学思路,顺着教师的期望,进行教师心中有数的表演,最终学生完成教师预先设定的教学任务,从而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预设好的教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学生因遗传、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而存在着个性差异,他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也就存在着差异,学生的答案和老师预设的也就存在着差异。同时,学生生命潜能也存在差异性,自我感悟和体验活动使学生的潜能得到不同发展。他们是鲜活的生命主体,总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对教学内容进行建构,因此在课堂上常常有“意外”,这种“意外”是无法预设的。这使得课堂教学充满了许多变量,使语文课堂具有很大的生成性。同时,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要注重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在新课标指导下的新教科书的编写更注重学生主动实践、自我感悟、自主创新。选文更具有人文性和时代性,体例和呈现方式灵活多变,注重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学习专题。课程标准变了,教科书变了,教学宗旨变了,语文课堂增加了许多可变的因素,这就使得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也应该有所变动。预设的教案不能再成为教师课堂教学中的线索。“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不再受学生的欢迎,学生渴望自由,乐于用各自不同的方式解决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课堂上,教师应随时关注预设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重视课堂的动态生成。所谓生成是指师生依据学生的兴趣、经验和需要,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进行有效的动态性调整,以引导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进行新知识的探究活动。“动态生成”也是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一个重要理念,教学不应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课堂创生与开发的过程。它是教师及时捕捉那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教学情景等信息,利用可生成的资源开展教学。“动态生成”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不再由教师主宰,而是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动态生成”也展现了课堂的真实性。它追求教学的真实、自然,敢于暴露意外的情况,再现师生“原汁原味”的教学情境。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立足于课堂的开发,把执行教案当作课堂教学的起点。悉心收集、捕捉和筛选学习活动中学生反馈的,有利于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鲜活资源,并以此来调整教学行为。从“执行教案”走向“动态生成”,课堂必将成为孕育人性发展的沃土。
首先,在课前,教师要对文本进行多元的或深层的解读,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预设。在预设时,以自己原来的设计和组织预设课程的经验为基础,吸纳生成课程的理念和做法,经过同化、顺应,把原有经验整合为自己的新经验。在考虑教学活动方案时,多几种假设,多几种课程发展的可能性,以便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对学生的不同反映有所应对。
其次,语文教学过程中,会有许多“节外生枝”的现象,教师如果能捕捉学生的“节外生枝”,充分利用这一教学资源,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而且还可以弥补教师教学中的不足,甚至会达到意想不到的结果,教学因此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第三专题是“月是故乡明”,讲到《想北平》一文时,我按照预先的想法请住校的同学谈谈想家的感受,前面一位女同学说得很精彩,后来请了一位男同学,结果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这个男孩想都没想,说:“我不想家。”我愣了一下,和我课前预想的大相径庭,但也不想因为他不想家而批评他,我笑着说:“你们这些男孩子呀,离了家就有自己的天空了,唉,没良心。”他和其他同学都笑了。本以为是一句戏言,我也没太在意,后来在其他同学的想家的诉说中我很快地导入了课文。到了周一,我改每周作文的时候,我发现了这位男同学的作文:“其实,我们这些男生也是很想家的,只不过我们知道应该压制这种情感,好好学习。我的家乡可美了”;“在田野里随意地走一走,沐浴在明媚的春光中,会觉得浑身上下暖洋洋的,菜园里似乎什么也没有,只是黄乎乎的土地,我知道再过十来天,嫩绿的蒜芽就会拱土而出”;“冬天,乡村的屋顶上铺着的一层薄薄的雪,配着灰色的起伏的瓦沿给每家每户的屋檐镶上了一道美丽的花边”;“我的家乡盛产茉莉,站在金牛湖边,闭上双眼,让那一阵阵微风从湖面上拂来,从你的手指缝中,顽皮地吹起你的头发,那微风夹着茉莉的清香,与湖水的清爽一起涌进你的鼻子里”;“有时你会看到几只鸟从湖面上掠过,留下曼妙的弧线”;“走到湖边,用手掬起一捧水,让清凉传到心里,再流进温暖的血液”……诸如此类的句子比比皆是,一幅幅美丽的图景展示在我的面前。我的一句戏言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种生成引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当然,戏言要有分寸,否则不经意间也许会伤害到学生的自尊。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和物质环境,关注、支持、引发学生主动探索和交往的欲望,满足他们自主活动、自发学习的需要。教师在预设的基础上,要根据课堂的情况作适时改变。我在整合课文《我心归去》和《乡土情结》时,先请同学们回顾以前学过的体现思乡的诗词,果然,人人争着展示自己的记忆能力,几分钟下来,几十首古诗词温习了一遍,但同学们的热情和兴奋似乎与本专题的感情基调不太和谐。于是,我把本来准备在课文结束时放的一首《望乡》放给大家听,优美舒缓的音乐荡入了同学们的心间,再加上“夕阳河边走,举目望苍穹,渺渺炊烟飘来的是乡愁,多少回朝夕晨暮思念着你哟……”句句撩人情思的歌词,教室里安静了,很多同学已进入到了歌者淡淡的忧伤中去了,接着,对作者思乡的情绪的体悟便水到渠成。
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改变了教师的主宰地位,它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的预设方案,充分利用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使其生成正确的认识,适应了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原来的师教生学转化成师生互学,教师也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转化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堂教学由原来的教案剧转化成一出出创造剧,我们的语文课堂呈现出生命的光彩。
篇8
MIMO技术可以在不增加带宽的情况下,提高系统频谱利用率,改善无线通信系统的差错性能,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课程将介绍MIMO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相应实现条件。OFDM技术可以有效对抗信道的频率选择性衰落,是4G关键技术之一,本课程将与先修知识对比介绍,例如频率复用技术,重点阐述OFDM技术的优缺点。(4)无线网络:主要包括WIMAX,LTE等内容。目的是通过对无线网络及其演进技术的介绍,使学生们了解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向着移动性方向发展,而移动通信则向着宽带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2教学方法及教学实践改革
传统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照本宣科,不能与飞速发展的无线通信技术相结合,教学效果较差;(2)理论与教学实验相分离,学生们不知课堂所学内容在实际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具体应用等。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课程将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等环节进行初步探讨。在理论教学方面,要因材施教[3]。针对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方法,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要同时兼顾优、良、差生,做到基础知识重点阐述,拔高内容也要提及,达到基础内容普遍掌握,优等生有所提升的目的。在此基础上,适当穿插无线通信技术的最新发展情况。例如,与4G或者正在研发的更新型的无线通信系统等相结合,进一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方面,要充分利用仿真条件,例如Mat-lab、SystemView、DSP、FPGA等,使学生们对讲授的理论知识能够更好地消化和吸收,提升学生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依据实际场景,学生们可以通过设置仿真参数,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通过将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相结合,使学生们脑海中繁冗复杂的理论知识,与仿真软件得到的仿真结果相结合,在更好理解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3课程建设规划
随着现代化多媒体教学的发展和网络资源的丰富,争取扩大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课程具体规划如下:(1)加强网站建设。进一步优化《无线通信》课程网站建设,做好网上答疑工作,提高师生互动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丰富网络资源,增加相关学术著作简介及其最新学术前沿信息等,以达到拓宽知识面的目的。(2)增加网络课件。例如,名师讲座及课程音视频资料,完善网络课堂。方便学生利用课余,拓宽视野,提高学习兴趣。(3)增加教学录像。例如,增加《无线通信》课程配套的电子教案及授课录像等,以便学生们复习功课,提升教学方法的生动性与形象性。
4结束语
篇9
(一)有助于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深度掌握
我们所教的秘书专业课程,理论性较强,内容较为干练,如果教师就理论讲理论,那么教师的理论水平再高,其讲解也会显得“骨感”,学生很难感受到秘书工作的实际状况。教学案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接近现实的工作场景,学生在对案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可以将自己置换成其中的人物,身临其境地体会其面临的问题,并运用自己拥有的知识去尝试解决问题,从成功与失败的案例汲取经验、教训。通过案例的学习,加深了学生对秘书工作原理与方法的正确认识,缩短了教学与实践之间的差距,潜移默化地将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案例教学可以将较为抽象的秘书理论以生动鲜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吸引学生主动思考,并展开积极的讨论,尤其是那些将动漫、音频或视频融为一体的多媒体案例,更能够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增强教学有效性。运用案例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增加,学生可以围绕讨论的案例问题表达自己的见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案例教学鼓励学生开动大脑去思考,其重点不在于让学生得出标准化的答案,而在于启发他们学会探索和创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认知、判断与推理等能力得到了进一步锻炼。学生借助案例素材所提供的信息,运用发散思维的方式,结合所学的知识从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进行分析,最终发现工作规律,找到妥善处理问题的办法,锻炼了其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分析通常需要学生分组完成,在小组中学生不能只想到自己。小组合作增强了学生的团队精神,每人都学会了虚心听取他人的建议,妥善表达自己的意见,在小组中学生的语言表达、人际沟通与合作等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四)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主体地位改变,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首先,教师要不断根据秘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寻找和编写恰当的案例,做到有的放矢。其次,运用案例教学要对所讨论的秘书工作问题和具体的实施方式作出统筹安排,这对教师的安排教学能力提出了挑战。再次,教师还须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做好组织协调工作,保证案例讨论或辩论能够顺利有序地进行。最后,还要对案例教学进行评价总结。这都促使教师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要更融会贯通,对现实工作的了解要更全面深入,对教学环节的设置要更精心巧妙,这些均有利于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从而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二、案例教学的具体运用
(一)优选案例
优秀案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优选案例是案例教学的第一步。据悉,美国哈佛大学建有规模庞大的案例库,每年要投入大量教师的力量来编制案例,开设新课时,要求教师至少准备20至30个好案例。案例编写是该校教师一项重要的教学科研工作,案例编好后存入“案例库”,供教学使用。案例教学法是哈佛大学重要的教学方法,哈佛大学培养的学生专业素质有口皆碑。作为秘书专业的授课教师我们同样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建立自己的案例库,将案例分类整理以方便教学。案例来源于现实生活,教师平时可以多看各类书籍和相关资料,从书本和资料中收集案例;可以主动与从事文秘工作的历届毕业生联系,在毕业生中收集案例;可以利用暑期或平时指导学生实习的机会深入秘书业务第一线,收集鲜活案例素材;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相关案例,有时看到的一些合适的活动、新闻、报道都可以为我所有。例如,我校成功主办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层论坛,笔者多次与主办该项活动的人员联系,了解活动成功与不足之处的详细情况。准备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层论坛举办的案例,在讲到秘书会务工作时先安排学生分组初步思考商讨如何举办这一大型活动,然后将案例材料发给学生让他们总结经验,讨论举办活动中遇到问题的处理,策划设计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层论坛的总体部署安排,商讨会议准备的内容、会务手册、会议通知、邀请函的拟制等,分组汇报,完成书面作业,最后笔者再予以总结评价。学生们用心思考,精心设计,教学效果令人满意。案例收集汇总后要遴选,并不是所有的与秘书工作有关的事例都可以作为案例使用,选取案例应有原则性的要求:一是案例内容要健康。选取的案例必须保证内容文明健康,符合职业道德准则,不能有低俗、晦涩的内容,不能有错误的伦理观、价值观,以免误导学生。二是选取的案例与所阐明的问题要一致。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时,要保证案例的选择与秘书专业教学的目标保持一致,案例要反映将要说明的具体理论,具有现实针对性,不能离题太远。三是案例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与社会实际。教师可以结合社会新闻及当前生活、工作中发生的引人关注的事例分析秘书工作的原则和方法,这样往往可以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四是案例要有启发性。教师所选择的案例要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索,让学生在案例中得到启发和教育,能有效启发学生的专业学习。五是案例要简洁生动。内容生动的案例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投入学习。教师应尽量避免内容冗长乏味的案例,选择、设计能够吸引学生的精彩案例,使其感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对秘书专业课程产生兴趣。
(二)合理组织课堂讨论
教师上课前可围绕挑选好的案例准备一些问题,为使讨论能深入进行,教师也应事先考虑好学生可能会有的想法,准备一些方案以回应、解答学生的疑问,或引导学生深入地讨论、分析。教学活动中可先将案例发给学生,指导学生阅读和思考,安排学生做好准备,然后再进行讨论。讨论采用先小组后全班的组织形式,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5-10人左右,选出组长和记录员,在小组内每个学生都可以畅所欲言,然后推举代表在全班讨论中发言,汇报所在小组的讨论情况。对于结构复杂和内容较长的案例,要安排学生在课前仔细阅读,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对于一些较为简单的案例,教师在课上讲述完可以马上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商讨。运用案例教学法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才能达到应有的目的。在分析讨论案例阶段,教师应营造良好的自由讨论环境,适当引导,让学生始终围绕教学主旨讨论案例而不偏离主题,既要启发、活跃学生的思维不至冷场,又要及时调整、控制节奏,使之不偏离教学目的及要求。教师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不要直接表露自己的观点,也不要立即纠正学生的错误,可以通过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尽量让学生在讨论中自己体会感悟然后加以修正,教师最后再给出合适的解决办法。对于秘书专业的学生来说,务必要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沟通协调与听取他人意见的习惯,这样才能保证讨论的质量。
(三)总结和评价
案例总结和评价是做好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案例讨论完毕,教师要及时就整个讨论情况做出归纳、总结、评价,教师要因势利导,阐明案例涉及的理论问题,肯定讨论的成绩,指出不足,进行补充与提高性的讲授,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其进一步深入思考,或鼓励学生通过学习得到启发,再设想出更多更可行的解决办法。教师须作出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评价,引导学生正确的职业观念及行为倾向。教师评价时要把握好分寸,掌握教学原则和方向,不能捕风捉影,信口开河,切忌仅凭自己的好恶而不负责任地妄加揣测、大发牢骚。教师通过对整个案例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引申和拓展,使讨论的最终目的落脚在对秘书工作理论与经验的理解和运用上,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秘书课程运用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案例难度要适中
案例如果难度较大、内容太过复杂,或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往往会使学生知难而退,出现冷场,使教学陷入被动。选用案例如果情节简单肤浅,目的和动机过于明显,学生则不用动脑就能判断出案例的处理情况,这样往往会贻误学生能力的提升。因而教师应尽可能选取贴近学生生活,难易适中的案例,才能保证有效地开展案例教学。
(二)不能盲目堆积案例
案例的使用不在数量,而在质量,在于恰到好处。教学活动中如果穿插很多案例,每个案例都讲不透彻,也没有讲清楚理论知识,最后,学生只记得老师讲了什么有趣的事例,而没有记住教学内容,这样就白白浪费很多教学课时,造成本末倒置而根本达不到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需要适当选用案例。
(三)教师不要代替学生分析案例
在案例教学中时常会出现的问题就是缺乏师生间的互动,由于缺乏对案例教学实质的理解,有些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时,依然采用传统的“填鸭法”,他们不仅对案例进行全面阐述,还拿着教案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学生不用思考就能回答问题,完成作业,这样的案例教学与纯理论讲授没有二样。案例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不应过多讲解,只有让每一个学生参与思考讨论,才能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四)不要片面夸大案例教学法的作用与范围
篇10
关键词:小学 数学 教学 预设
现在教育界正刮着一股改革之风,小数数学当然也是改革的重点。如何借着这股改革之风,是小学的数学教育能从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彻底跳脱出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小学的数学教育领上一条健康发展的康庄大道,正是我辈应该思考的问题。进行课堂教学预设,无疑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一个很好的途径。所谓预设,是指预测、设计,也就是说教师要首先将教材钻研透,对教材中出现的重点、难点、疑点、亮点等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制定教学计划或是教案时都要根据对教材的理解以及预设出发。在小学课堂教学实施之前,就将课堂教学做出了详细的安排,一切课堂流程也都有了事先的充分准备,这都是教师需要做的课程预设。笔者认为,要要制定出合理、科学、适合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预设方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来形成良好教学课程预设方案。
一、根据小学生特点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小学生还是一群孩子,他们喜欢新鲜感,喜欢刺激 ,想让他们呆在教室里几十分钟老老实实的听课,有点不太可能。我们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应该根据小学生的这些特点做出适当的调整,教学目标不再专注于分数,而教学任务也应该还包括对孩子们道德和品格的教育,这才是素质教育的本质,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要时时刻刻体现出来。在进行教学课程预设时,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特点,而不是一味的按照统一的教学目标来。要在满足小学生的心理需要和行为特点的基础上,在展开对课堂教学的预设,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设计一些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课程教学并不是只是参考规定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指标的,而是教师要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做一个适度的调整,选择最适合小学生的教学目标,设计出最适合小学数学的教学任务。
二、注意教材内容与实际相结合的预设
教师在展开课堂教学之前,备课环节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其实也是对课堂教学预设的一部分。在小学数学的课本中,往往会举出一些例子,来对某一所学知识进行阐述。但是我们的学生有时会觉得课本上的例子是与现实有差别的,这对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是非常不利的。数学是一门功能性的学科,也就是说是一门功能性极强的学科,在实际中的应用是无处不在的。当课本中为了讲述某一内容时,举出的例子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差距的,或者是学生所不了解的领域。教师完全可以放弃使用教材上的例子展开教学,而是结合实际生活中有涉及到所要教学内容的具体事项来做事例,这样学生既能马上明白教师所讲内容的意思,又能学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内心会有成就感,是对学生的深入学习非常有利的。
三、预设丰富的教学方法和创新的教学手段
教育界之所以刮起一股教学之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世人所诟病,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当今的教学发展,也不适合当今世界的人才培养观。在小学数学上的教学也是如此,教学在预设教学方法时,应该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摒弃传统的不合时宜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在传统的教学中,数学的教学方式是单一,无非就是老师讲题、然后解题。我们完全可以打破这种方式,在课堂上进行多种不同教学方法的尝试,由学生代替教师来进行课堂授课也是一种不错的方式。学生来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老师讲题,无论正确与否,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尝试。教师还可以根据自身班级的实际情况,可以将数学课的内容与其他学科适时的做一个融合,尝试更新鲜的教学方式,小学生都是喜欢新鲜感的,这样才能时刻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如果在课堂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预设中,冲锋考虑到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说这样的课堂预设已经成功了一半,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四、预设合理化、科学化、多元化的小学数学成绩评价方式
对现在的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压力是非常大的,有一群人在关注着他们的成绩单上的分数。传统对学生成绩的评价方式,基本上是取决于学生的考试成绩,但是这样唯分数论的成绩评定方法是有些不合理的。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要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而不仅仅是一个考试机器而已。在对学生的成绩评价中,要将唯考试分数论的观点彻底转变过来,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指标并不是分数一个,而是综合能力的体现,即使是小学数学教学,也是学习数学的一个综合表现的结果。
五、总结
数学是基础教育,同时也是自然科学之一,是一门功能性的学科,为其他领域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法,所以可以说数学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做好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预设,是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唯一途径。在本文中,笔者根据个人经验与大家分享了一些做好小学数学课堂预设的方法,旨在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教育者参与其中讨论,研究出更加完善的教学预设方案。
参看文献:
[1]牟永女.小学数学教学不妨追求“生活化”[J].中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2005,(5).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课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