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才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14 14:41: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专才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文章分析了江苏省蔬菜科技成果转化的特点,以及影响蔬菜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从加强蔬菜科技创新、加强模式创新、探索蔬菜品种转让新途径等五个方面,提出提高蔬菜科技成果转化的建议。
关键词:蔬菜;科技成果;转化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蔬菜生产国和消费国,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蔬菜种植的面积逐年扩大,到去年底,全国蔬菜播种面积3亿多亩,年产量超7亿吨,而江苏省2015年蔬菜播种面积突破2200万亩,产量突破2000万吨,生产规模居全国第三位,为我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科技兴农良种先行,我省近年在蔬菜新品种选育上突飞猛进,目前,江苏省从事蔬菜新品种选育的高校及科研单位有近30个,从业科研人员近300人。“十二五”期间育成通过国家及江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鉴定的蔬菜新品种100多个,但是在蔬菜科技成果产出和转化的链条中,政府、涉农高校科研单位以及销售企业联系的不够紧密,再加上其他一些因素综合作用,目前高校和科研单位育成的蔬菜新品种转化的效率不高,据统计在育成的新品种中仅有20%成功转让,在转让的新品种中,仅有8%~10%的新品种能取得较好效益,大多育成的新品种都没有在生产中发挥效益。随着新种子法的修订和颁布,自2017年取消蔬菜等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的审鉴定工作,实行品种登记制度,这一现象将更加严重。由此可见,如何提高江苏蔬菜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转化效益,探索适合产业发展的转化路径和激励机制,提升科技人员的创新意识和水平,成为当前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1蔬菜科技成果转化的特点
蔬菜作物的转让和经营与大田作物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蔬菜作物类型多、品种多、单个作物面积小,部分蔬菜作物还有较为严格的地域限制,因此品种的价值不容易估算,其市场占有率主要依靠营销策略及推广力度,另外经营蔬菜种子的风险较大,在蔬菜生产上,种子成本低,种植收益较高,一旦生产上因为种子质量、气候等原因出现问题,将面临巨大赔偿。
2影响蔬菜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
2.1蔬菜推广体系相对落后
于蔬菜产业的发展。我国目前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运行机制仍然是利用行政手段进行推广,且蔬菜推广体系中从事蔬菜专业技术的人员不足,经费也不充裕,无法承担蔬菜产业发展要求的高技术、大范围免费和低偿服务,蔬菜科技推广整体服务功能和蔬菜现代产业的发展需求差距还很大,增大了蔬菜新品种的推广和转化难度。
2.2科研单位培育的部分蔬菜新品种偏离市场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蔬菜的品种、外观、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部分科技人员对生产和市场需求信息了解不够充分,在育种目标上没有预判品种类型的发展趋势,因此从育种目标上就偏离了市场方向,同时一些科技人员也是为了完成科研项目的成果指标需要,使得一部分蔬菜科技成果只能是实验室成果、书面成果、在进入推广示范阶段与生产和市场的需求产生脱节,不能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因此也无法实现成果的转化。
2.3蔬菜种业公司与科研单位追求价值目标不同。种子公司的目标是追求效益的最大化,而科研单位除了获得一定收益更好的反哺科研以外,还希望科技成果扩大推广面积,促进农民增收,这也制约蔬菜新品种的转化和推广。目前,市场上蔬菜种子企业众多,鱼龙混杂,特别是对于拿到新品种独占经营许可权的种子企业,如果该公司实力雄厚、营销网络健全,并加强宣传及推广的力度,新品种将很快占领市场,而对于一些小公司来说,由于其人力,物力受到其规模限制,难以将新品种推广做大做强。另外大多数种子公司买回经营权后都会依据自己的销售策略重新命名重新包装,对于一些表现较好的品种有的公司甚至冒充国外品种在市场上销售。因此无论它推广的面积如何找不到培育单位的痕迹,非常不利于科研单位成果的转化和积累。
2.4蔬菜种植户对新品种的认知度不够,有效需求不足。农民是蔬菜新品种的使用主体,菜农的文化素质是制约农业科技需求的重要因素,目前农村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年人不断的向城市的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从事蔬菜生产的人群多是老、弱、病残和妇女,他们多数文化素质较低,对新品种、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差,对于农业的投入也极为有限,习惯于目前的生产状态,因而使蔬菜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受到严重阻碍。
3提高蔬菜新品种转化率的建议
3.1从源头抓起,加强蔬菜科技创新。种质资源创新能力与水平已成为一个科研单位育种水平和能力的主要衡量指标,蔬菜科研单位要加强资源的搜集和创新,特别是地方名特蔬菜老品种,特有抗源材料、雄性不育材料、耐热和耐低温材料以及耐先期抽薹材料的收集和性状改良,同时加强育种技术和手段创新,特别是现在分子辅助育种技术和基因编辑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加快设施专用新品种的选育过程,及时了解蔬菜生产和市场的需求,对育种目标进行深入的可行性分析,然后有针对性的配组选择,确保育种的新品种适应生产的实际需求。
3.2完善蔬菜推广体系,建立转化新机制。进一步完善蔬菜推广体系,加大蔬菜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力度,逐步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科研和成果转化机制,建立蔬菜科技成果转化有效激励机制,制定适合于蔬菜科技成果转化人员的职称评聘和绩效考核办法。提高从事蔬菜科技成果转化人员的积极性。
3.3加强模式创新,探索蔬菜品种转让新途径。对于蔬菜作物品种转让除了现有的独占经营许可和普通经营许可外还应积极探索更适宜蔬菜品种转让的新模式。例如育种单位与种业公司合作开发,对于一些苗头品种在走向市场初期可与一些信誉较好的大企业采取合作开发,共建示范基地、共同开拓市场,待市场达到一定规模后再谈转让事宜;也采取种业公司委托育种模式,由企业先期提供委托经费给科研单位,科研单位依据企业要求培育适合需求的蔬菜新品种。
3.4采用多点对蔬菜品种组合进行筛选,减少推广示范时间。对根据育种目标选配的组合直接和种业企业联合进行多点实验示范,多点同时开展选择,让种业企业自己选择需要的品种,缩短品种选择时间,同时也满足了不同区域对蔬菜品种的消费习惯和特殊需求。
3.5加大蔬菜成果的示范和宣传力度,加强蔬菜三新成果的展示示范。科研单位应借助国家农业园区、省级农业园区和地方农业园区集中示范蔬菜科技成果,通过召开现场会,技术培训会等方式扩大成果的影响力,缩短蔬菜科技成果与市场之间距离,同时通过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周边菜农的思想意识,让他们亲眼看到科技成果带来的省工节本和巨大的经济效益,主动接受蔬菜科技新成果,进而提高蔬菜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参考文献
[1]代永刚,安明哲,等.关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思考.农业科技管理,,2015(3)69-71.
[2]彭义杰,张开春,王文娟,等.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农业科技管理,2013(5)85-87.
[3]郭淑敏,彭卓,等.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成效、问题与对策建议.农业科技管理,2014(1)51-54.
篇2
关键词:技能人才;转型升级;泰州
中图分类号:C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160-02
一、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
(一)人才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成果显示,劳动生产率与劳动者文化程度呈现高度的正相关,同文盲相比,小学毕业可提高生产率43%,初中毕业可提高108%,大学毕业可提高300%,可见,人才能够迅速产生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增长。
(二)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对促进产业升级至关重要
1、加强技能人才培养是产业升级的内在要求。泰州自地级市组建以来,已经逐步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核心企业,医药、机电(船舶)、不锈钢制品、减速机、五金等产业集群逐步形成并初具规模,商贸、餐饮、交通运输、房地产、社区服务等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现代管理模式可以借鉴,高新技术可以引进,但满足具体操作要求的高级技工、大批的技术工人却不可能全部依赖引进,需要本地有稳定的技能人才来源。
2、加强技能人才培养是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决定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根据三部委部署,从2009年至2010年,集中对困难企业在职职工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和转岗转业培训,对新成长劳动力开展储备性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泰州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视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并出台了实施意见及实施细则,包括政府购买技能人才培训成果,对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给予奖励,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享受同等待遇等政策,为增强“后危机时代”发展后劲发挥了积极作用。
3、加强技能人才培养是经济转型的迫切要求。经济转型对技能人才需求剧增,伴随该市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升级,对专业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与日剧增。根据“十一五”人才规划,到2010年全市高技能人才所占比例应达25%,对照这个目标,目前尚缺口49000多人。
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技能人才结构不够合理
1、分布构成失衡。该市技能人才分布表现出“四多四少”,即规模以上企业多,个私企业和灵活就业人员少;男职工多,女职工少;国有集体多,其他企业少;传统行业多,新兴产业少。
2、比例结构失调。该市技能人才中初级工占60%,中级工占29%,高级工以上占11%,高、中、初级技能人才比例不合理。
3、文化素质偏低。大专以上学历2万多人,仅占技能人才总数的8%,而初中以下10.7万人,占总量的43%。
(二)技能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不相适应
1、总量不足,高技能人才短缺。该市技能人才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为34.32%,低于苏南40%、发达国家50%以上的标准。其中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11%,低于全省12%的水平,远低于国内经济发达地区15%-20%、发达国家30-40%的比例。
2、人才结构不适应产业结构调整需要。从发达国家或地区经验看,较为合理的技能人才结构应为橄榄型,即两头小、中间大。而该市技能人才中,高、中、初级技能人才数量呈现明显的金字塔型,初级工过于庞大,高技能人才缺乏,不能充分发挥人才的组合效应。
3、新经济组织和第三产业技能人才比例偏低。该市从业人员中新经济组织和第三产业占52.84%,但技能人才只占11%左右,与规模企业72.78%的比重相比相差甚远。
(三)经费投入与培养需求不相适应。
1、企业培训经费投入不足。按国家规定,企业应提取工资总额的2-2.5%作为职工教育经费,目前全市企业提取比例只占1.67%,并且存在挪用现象。
2、政府投入比例偏低。政府投入职业教育的经费严重不足,直接用于技能人才培训的经费更少。
三、导致技能人才队伍面临困境的主要原因
(一)现有产业基础薄弱,无法留住高技能人才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限制,泰州技术工人待遇水平不高,致使当地一些技能人才能留在当地的寥寥无几,大部分都到经济发达城市就业,只有少部分留在本地企业。
(二)受传统观念影响,技能人才社会地位不高
1、“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陈旧观念一直影响着人们的选择,社会仍然以本科学习为荣,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远不及学历教育。
2、大多数企业在收入导向上轻劳动、重管理,一线技工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三)评价激励机制不健全,挫伤技能人才积极性
1、评价方式不全面,考核手段单一,内容与实践需要脱节,缺乏对工作业绩和工作态度的科学评定,导致企业认可度降低,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现实需要。
2、激励机制不配套,晋升体系不健全,尚未建立凭职称等级、业绩贡献兑现收入奖惩的制度,加之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道路狭窄,过程漫长,严重挫伤了技能人才的积极性。
(四)培训使用体制不健全,难以培养高技能人才
1、职业技术学院的基础作用发挥得不充分。教学培训软硬件建设滞后,跟不上时代的需要;课程设置、教材内容偏重理论,忽视新兴的重点产业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实训设施更新慢,场地严重不足;有实际操作技能和经验的师资力量匮乏,培训层次、水平低;办学没有直接与行业相联系,脱离产业转型升级的实际;目标定位和培养规格不能与企业对接,具有极大的盲目性和被动性。
2、绝大多数企业主都担心,自己花重金培养的人才届时可能会挟技跳槽,因此对职工技能培训的积极性并不高,对职工重使用轻培养,技能工人教育培训和技术交流的投入明显偏低,削弱了一线技能人才的培养。
(五)配套保障措施不完善,技能人才无序流动过频
1、技能人才管理不完善。主要表现为培训、鉴定和颁证往往不在同一部门,这就容易造成就业准入混乱,更加大劳动者就业成本,致使职业资格证书的有效性和权威性大打折扣,重复培训、鉴定现象屡见不鲜。
2、职业技能人才配套保障体系不完善,技能培训、职业指导、生涯设计、职业介绍等机制还存在缺位,技能人才除工资收入外,鲜有其他额外收入,加之生活成本不断提高,许多技能人才难以在一地扎根,无序流动过于频繁。
四、健全相关机制,努力培养、留住技能人才
(一)构建人才政策比较优势,壮大技能人才队伍
1、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研究建立以业绩、贡献为重点,科学、规范、适应多层次需要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真正落实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享受相关福利待遇的政策;对有突出贡献的技能人才优先推荐劳模等各种荣誉称号;鼓励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发放岗位津贴和奖励。建议市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比如从税收政策上,允许企业将这部分经费计入工资成本,税前列支,引导和鼓励企业兑现有关激励政策。
2、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使用的各种配套措施。政府有关部门必须互相协调,通力合作,特别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教育等有关部门要形成合力,建立和完善全市统一的职业资格管理体制及协调机制。
3、建立技能人才开发交流机制。建立技师协会、名师工作室等,为高技能人才参与高新技术开发、同业技术交流以及技能成果展示等提供平台。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柔性流动和区域合作机制,鼓励高技能人才在不侵害本单位技术权益和物质利益的前提下,进行多种形式合理流动。
(二)构筑技能人才培训平台,优化技能人才结构
1、加大全员培训力度。按产业发展方向建立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对医药、机械加工、数控技术等工种技能的教育与培训进行重点扶持,通过政府集中投资,建立面向社会培训机构,免费开放、无偿使用公共实训基地,为社会提供技能实训和鉴定服务。
2、加强校企合作,培养新生技能人才。建议政府牵头成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下设由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牵头,行业协会、企业和技工院校、培训机构代表及有关专家组成的若干专业理事会,为校企合作双方做好服务。
3、加大紧缺型技能人才培养力度。为适应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需要,当前要重点加强新经济组织和第三产业技能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均衡技能人才分布结构,以提高新兴产业发展层次,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三)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创新多元化投入机制
1、政府发挥投资引导作用。一方面要加大职教统筹经费开征面,提高征缴率,另一方面拓宽投入渠道,比如将现有的城市教育费附加中用于职业教育的那部分,提取一定比例设立技能人才专项使用资金。
篇3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为了配合公司领导完成2021年的经营目标,我们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在新的一年里继续做好,继续加强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的学习,与业务部门融合,更好的服务于今后的工作。
对于2021年的工作目标及工作计划分为以下几点:
一、2021年工作目标:
严格做好应收账款的监督与核算,风险把控,控制成本费用,配合业务人员降低应收账款率。
二、2021年主要工作计划:
1、加强合同审核管理。严格按照销售定价审核销售合同价格,根据公司赊销政策,对合同资金利息、赊销账期、产品价格等严格审核。
2、加强应收账款管理。
a、每月与业务数据核对应收账款,保证应收账款的准确性。
b、每月定期与销售员清理应收账款,制定催收计划,加大监督力度,根据合同赊销账期,及时提醒业务人员收款,促进资金回笼,并加强对现销业务应收账款的监管,现销业务的尾款及时督促销售员收回。
3、加强销售结算管理。每月及时统计结算情况,反馈给业务部门,提醒销售员及时办回结算,提高销售结算率。
4、做好数据分析工作。为公司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a、随时关注原材料价格,如有上涨,及时做好销售成本价格分析表,为定价小组提供决策依据;
b、每月扎帐后对事业部的应收账款(包含工程中心应收账款收款责任在材料事业部的部分及材料事业部本部)账龄、逾期情况等数据进行分析与反映;
C、每月月初将销售分部上月经营情况(包含应收账款、经营状况、回款及结算情况、费用情况等)编制经营简报,提供给财务部及销售部负责人。
5、加强成本费用的控制。围绕公司年度费用预算考核目标,开源节流,强化成本控制,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为公司真正的开源节流。
6、配合第三方机构的资料提供。做好平时财务数据资料的管理,根据相关准则及制度,保证财务数据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配合审计机构、评估公司、券商等机构对公司的审计提供准确的财务资料与数据。
7、做好预算管理工作。配合公司领导完成各项经营指标的预算及编制。
篇4
关键词:国际化;人才培养;采矿工程
作者简介:范军(1978-),男,山东淄博人,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学院党政办公室主任,讲师。(江苏 徐州 22111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4-0037-01
随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日益频繁,如何能在国际上立于不败之地,国际化的人才培养已成为关键所在。近年来,伴随着国际、国内煤炭行业的大发展,国内煤炭企业国际化的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煤炭企业开始进军国际市场,加上国际化人才交流与科技合作的日益频繁,在这个背景下,国际化复合型采矿工程专业人才需求剧增,传统采矿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本文结合中国矿业大学办学实情对国际化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
一、国际化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内涵
国际化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是指面向跨国煤炭企业就业或国际矿业类科研院所深造而培养具有良好的外语沟通和交流能力、专业性外语阅读和写作能力,具有扎实的理论与较强的工作实践能力,具有国际化视野、出色的组织管理能力、突出的创新和研究能力的采矿工程专业人才。
二、国际化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国内煤炭企业进军国际市场的需求
2005年6月国务院的《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鼓励煤炭企业到境外投资办矿,带动煤炭机械产品出口和技术、劳务输出,提高我国煤炭工业的国际竞争力。2007年1月国家发改委的《煤炭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也明确要求,扩大对外开放,支持有条件的煤炭企业到境外开发煤炭。在这样的政策引导背景下,神华集团、兖矿集团等大型煤炭企业频繁进行境外投资,并且近几年仍保持着高速增长的势头,国际化程度越来越强。由于我国煤炭企业进军国际市场起步较晚,与此配套的人才培养模式尚未确立,目前极其缺乏既有专业技术又有管理能力,还精通外语和熟悉国际煤炭行业情况的国际化人才。这就要求高校及时适应市场要求、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内煤炭企业进军国际市场储备人才。
2.国际学术、科技交流合作的需求
随着国际化学术、科技交流合作的不断深入与加强,有越来越多的机会与国外高校、企业、科研机构进行交流与合作。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造就的外语能力低下、研究能力薄弱等问题也需要高校做出相应调整。
3.现有专业培养目标不能满足国际化的需求
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具备固体矿床开采、设计与施工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采矿工程师的基本能力,能从事矿区开发规划,能在矿山等领域从事生产、设计、施工、科研及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目前采矿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还存在与国际化人才培养不相适应的地方。
(1)专业性外语能力欠缺,不能熟练利用外语进行工作、交流。尽管目前大学生的外语基础和水平较以前有很大提高,但工作交流还存在一定障碍,一般需要实地适应一段时间才能适应工作;专业外语课程偏少,专业性外语词汇匮乏,不能满足科研和工作要求。
(2)国际化视野不足,缺乏对国际煤炭行业的了解和把握,所学知识不能与国际、国内现场实际同步。现在大学生对国际煤炭行业的了解仅限于老师上课讲到的只言片语或者从网络上了解到的良莠不齐的一点信息,缺乏有效的、系统的梳理,更谈不上对国际煤炭行业的了解和把握。
(3)实习、实践机会太少,动手实践能力薄弱,不能及时上手工作,这与国际化竞争中的高效性相违背。
三、中国矿业大学开展国际化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可行性
中国矿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高校,是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共建高校。采矿工程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并设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也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学科,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工程学科具备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内在条件。
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工程专业近年来在国内权威机构专业评价排名中一直名列第一,2007年以全优成绩通过教育部采矿工程专业认证,并于2010年通过教育部审核认证有效期再延长三年。这就意味着在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会员国后,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在国际上是被承认的,这就为毕业生国际化的就业或升学提供了外部条件。
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具有培养国际化人才所必需的优秀生源。近年来,随着煤炭行业的良好发展,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就业呈现出了供不应求的局面,许多优秀的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已将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工程专业作为自己的首选。据统计,近两年采矿工程录取的学生中高于当地一本线30分的考生占录取人数的75%以上,英语优秀率55%以上,这也为培养国际化人才提供了优秀的生源保障。
可见,中国矿业大学具备试点国际化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实力和优势。
四、关于国际化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针对国际化采矿工程专业人才能力的要求和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差距,本文对国际化人才培养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1.成立采矿工程专业国际班,试点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在采矿工程专业学生中选择外语基础好、有志于国际就业或学术、科研交流的学生成立采矿工程国际班。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结合自身实际,开拓思路,通过加强与国外科研院所和机构、企业的联系、提高师资国际交流水平等方式,使培养的人才符合国际化就业和继续深造的要求。
2.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强化学生的外语能力
(1)开设外语强化课程,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尤其是口语与写作水平,保证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外语进行沟通、交流与科学研究。
(2)选择具有一年以上留学背景的专业课教师进行双语授课,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性外语运用能力,并有助于提高教学内容与水平的国际化程度,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3.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
(1)加强与国内外知名煤炭企业的交流,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一方面定期聘请或邀请校外专家、学者举办学科前沿讲座或到校任教,让学生把握国际煤炭行业的发展趋势,并了解最新的煤炭科学技术,另一方面推荐学生实习、就业或联合培养,安排教师交流,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
(2)与国际知名矿业类高校联合办学,不断提高国际化教学水平。通过互相推荐优秀的大学生交换学习、继续深造、教师交流等方式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一方面可以直接受益于对方先进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自身教学理念和办学水平的提高。
4.着重培养合作、管理、实践、研究和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
要培养国际化的矿业类高端人才,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出色的外语能力远远不够,还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管理、实践、研究、创新等多方面能力。这就需要开拓思路,不断深化培养方式和方法的改革。
(1)在采矿工程专业导师制基础上,把同一组学生组成一个团队,以团队形式完成各类学习实践活动。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导师的研究课题,训练科研能力,提升科研素质。另外,再为学生配备现场导师,同一个现场导师指导的学生每年暑假去现场导师所在企业实习,接受现场导师的指导,协助现场导师完成工作任务,解决现场实际问题,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2)采取课题式教学方法,提出一些生产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个人或团队通过自主研究和学习来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研究和创新方面的能力。
(3)加强实验室建设,扩大实验室开放程度,提高实验课程比例,鼓励学生多进实验室,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能力。
(4)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中的合理因素(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即整个培训过程是在工厂、企业和国家的职业学校进行,并且这种教育模式又以企业培训为主,企业中的实践和在职业学校中的理论教学密切结合),增加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实践工作机会和时间比例。例如可以在大学生毕业实习环节中鼓励学生去就业意向单位顶岗实习,并在有条件的企业进行毕业设计和组织毕业设计答辩。
篇5
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作为学生的直接组织者,班主任就要按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规律,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入手,抓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使他们在感情加道理的方式下提高自己、转化自己。
去年,我班有一名学生,经常惹是生非,跟人打架,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在一个星期天,我约他到家里,在闲谈中我了解了他家的处境。原来他爸妈长期不和,对孩子也动不动就打骂,就这样,逐步使他养成了粗鲁、泼野的性格。我听了他的述说以后,心理很难过,吃午饭的时候,我为他准备了丰盛的饭菜,让他吃好、吃饱。这件事虽然不大,但在这孩子的心理却引起强烈反响,从此,他对我特别亲近,趁机开导他并多次登门劝说其家长。此后,凡是我给他提的要求,他都尽心尽力去做,学习成绩也由原来的差等生变为上等生。通过这件事,我也深深体会到师生之间建立深厚感情十分重要。教师对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对教师就有一种亲近感,从而对教师尊重和信赖,这样,他们内在的积极因素就会得到尽可能发挥。
二、一分为二看待学生,调动其积极性
班主任如果对个别学生的工作处理不好,就会造成师生关系紧张,情绪对立,难以开展和推动班级工作。最初我出于恨铁不成钢的急躁情绪,对后进生总是说话嗓门高,批评言词重,态度冰冷,结果造成学生抵触,效果不好。后来,我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就是对后进生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性。我曾经带过一个班,有一名后进生,平时爱撒谎,经常犯错误,但是他个子大,班级劳动时,他很积极。我就抓住他这个特点,劳动结束后,在班级里对他提出表扬,并让他担任班级的劳动委员,然后又多次找他谈心,告诉他当班干部要起带头作用,不但在劳动中要积极肯干,就是在遵守纪律、学习等方面也要起模范作用。这样一来,使他有了很大的转变,不但自己不撒谎,不犯错误了,而且还要求其他同学也不要撒谎,学习成绩有了显著提高,学年末被评为优秀班干部、三好学生。
三、言传身教,做学生的表率
篇6
面对各个高职院校都存在的动画设计专业建设难题,唯一的解决途径就是走校企合作路线,建立“双融合,双共建,双共享”的双向互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双融合”是学校与企业融合,教学与产出融合;“双共建”是校企合作进行专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共建;“双共享”是企业项目资源和成果共享,学校教育资源和成果共享。推动“依托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的良性循环。以笔者所在的学院为例,我院艺术设计系动画设计专业利用芜湖市“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区域优势及相关扶持政策,依托学院校企理事会平台,创新校企合作共建专业的运行体制机制,与政府、行业、企业一起成立专业建设理事分会,形成“校企政”合作共建专业模式。2008年本专业创办之初,即与上海龙奇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建立“引企入校融合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并于2010年引入安徽华娱动画影视有限公司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将企业开发项目引入教学实践,双方共建融教学、培训、项目制作为一体的“校中企”实习实训中心。通过校企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基于项目制作流程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建立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中心、以项目带动教学、校企师资互派,初步建立了“引企入校融合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企业典型项目带动课程建设,增强人才培养计划与就业岗位需求的针对性,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才能符合企业职业岗位的要求,学生所掌握的技能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相一致,形成校企合作“校内与校外结合、项目与课程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专业工作室与课堂合一、教师与技术人员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服务与创收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能大大缩短学生就业后的岗位适应时间,做到无缝衔接,校企双方可以达成合作、互利的双赢关系。在专业办学的五年间,动画设计专业师生先后47人次在省级以上专业竞赛中获三等以上奖项,承接政府、企业动画项目513分钟,社会服务超70万元人民币,取得了巨大的社会反响。时任国家政协副主席厉无畏、国家文化部副部长欧阳坚、安徽省副省长谢广祥、芜湖市市委书记陈树隆、芜湖市市长杨敬农等领导先后在不同场合对我院动画设计专业的“校企双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研指导,香港凤凰卫视专程来我院动画设计专业采访“校企双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并进行推广。由此可见,“校企双融合”培养企业所需的专业人才是动画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由之路。
二、创新“大平台、多方向、定岗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紧跟动漫行业发展趋势、细化学生就业岗位,以“校企双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探索创新校企共建“大平台、多方向、定岗式”的创新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完整的动画设计专业教学标准。以工学结合为理念,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动画设计与制作项目为载体,针对动漫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在高职院校中探索创新“大平台、多方向、定岗式”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大平台”指整合动画设计专业群现有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紧跟行业发展,建立一个集美术基础和动画专业基础的核心课程教学平台,为后期各方向的项目化教学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基础能力保障;“多方向”指根据所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企业行业定位的不同,将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分为多个方向(以笔者所在的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为例,2012年动画设计专业根据现阶段合作的校企合作企业———“安徽麦田麦水数字影视动画有限公司”、“芜湖露华春漫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安徽华娱动画影视有限公司”的行业定位,将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分为“无纸动画”、“建筑动画”、“卡通周边”三个方向);“定岗式”指根据企业制作流程中人员岗位的明确分工,定向培养相应岗位的合格人才,最终实现“毕业即就业,就业能敬业,敬业又专业,专业可创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见图3-1)。
(二)实施“递进式”人才培养
即第一阶段2个学期(第一、二学期)从基本素质提升入手,通过“动画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个“大平台”的课程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基本知识,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基本技能,同时以讲座和座谈的形式进行职业道德培养;第二阶段1个学期(第三学期)根据校企合作企业行业定位的不同,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着重培养不同专业方向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虚拟项目模拟,使学生了解流程中各岗位的分工及联系;第三阶段2个学期(第四、五学期),根据校企业制作流程中人员岗位的明确分工,学生自主选择岗位方向,通过“校中企”实训中心的项目实训课程、教师工作室的外包业务制作、专业竞赛训练专项岗位技能等实训项目,重点培养动画设计各专业方向的通用技能和核心技能,通过项目实训课堂和毕业生回校座谈等形式来提高学生职业精神、岗位素质和核心技能、拓展技能;第四阶段1个学期(第六学期)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综合技能、综合素质,实现学生零距离上岗(见图3-2)。
(三)制定完整的动画设计专业教学标准
通过校企联合制定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实践,形成完整的动画设计专业教学标准。本专业教学标准包括:专业名称、入学条件、学习年限、培养目标、就业岗位群、人才规格、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课程体系、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进程表、学期周数分配表、实验实训条件、校外实习基地、实施要求、设计思路等。
(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体措施
①深入进行人才市场调研。以笔者所在院系为例,对芜湖华强文化科技产业有限公司、安徽麦田麦水数字影视动画有限公司、安徽华娱动画影视有限公司、芜湖露华春漫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龙奇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等动画游戏企业的调研,形成第一手的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的调研报告、职业岗位群和工作任务分析报告。②校企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与动漫企业合作,共同优化、完善基于就业岗位的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共同设计、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完整的动画设计专业教学标准。③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培养。在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将创新意识、团队协作、沟通交流、吃苦耐劳、敬业爱岗等职业素质教育贯穿始终。将动漫企业文化引入校园,加强动画企业文化熏陶,通过与企业联合定期举办职业技能和项目创作大赛,在技能提高和应用的同时,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中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加强项目实训课堂、选修课、并通过专题讲座及顶岗实习等形式,逐渐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精神,形成浓厚的校企合作育人的职场氛围。④强化双证教育。推行职业资格教育,每位学生在毕业前都必须获得至少一项国家或权威机构认证的职业资格证书,所有毕业生都应该具备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
三、结语
篇7
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能适应自动机械及成套生产线设备的制造、安装、调试、运行维护与管理、技术改造等一线岗位需要的工作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技能型人才。(1)掌握一定的基本理论知识。在培养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以下知识:计算机应用基础和处理文字、图形的方法;机械制图、电气控制的技术标准及零件几何精度、检验检测标准;机电设备维修工艺的基本理论与知识;机电设备气液控制回路的原理、安装、调试与维护;电气工程基本知识及传感器、仪表的应用、元件安装、调试与维护;失效机械零部件测绘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以及零部件修复常见工艺和修理方法;自动机的结构组成、自动生产线的布局与选型知识。(2)培养一定的专业技能。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以下专业技能:使用计算机处理文字、图形,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能操作一般的加工机床加工机械零部件,能利用手动工具加工、修复易损机械零部件;能解决电气工程基本问题,会分析、安装、调试常用生产设备的电气控制系统;能读懂常见的气压、液压回路图,并会绘制、分析回路,能按照回路图进行元件的安装和调试,会分析故障;能根据自动生产线设备的结构图进行装配、调试机器,并能对其他同类设备进行分析和使用;获得对自动机与生产线生产、装配车间的管理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身体素质和文化基础。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是自动机械及成套生产线制造岗位,如机电设备零部件设计、整机设计、制造检验、安装与调试、外协与销售。自动机械及成套生产线使用岗位,如在液态饮料、调味品、奶制品、日化品、及食品等生产企业,从事设备安装、调试、维修、运行与管理。其他机电一体化产品及成套制造企业,如地铁安装调试、汽车装配,游乐设备装配及使用,烟草包装设备安装与维护,塑料加工设备安装调试,印刷包装设备安装调试,工业机器人安装调试及应用等。
2.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专业核心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采取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一致、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仿真与生产结合、专职与兼职教师合作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2]对自动生产设备安装与维修、典型自动机控制技术、工业机器人操作维护与编程等课程,采取分阶段教学,第一阶段由专任教师进行多媒体分析讲授,设备工作原理、结构等理论知识,及对工艺原理、结构的仿真分析,第二阶段集中实践教学,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合作完成,将学生分组,围绕设备观察、分析,答疑,按照行动导向教学法,进行设备零部件拆装、维修等项目实训,并根据项目情况,定期轮换。
3.实施人才共育的形式、途径与方法。积极学习和借鉴新加坡、德国的职业教育先进理念,探索并实施教学做一体化、边做边学的教学方法,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给学生传授更多的信息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专业动手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每届学生在第五学期进行有专业特色的《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实习,这是专业工学结合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性环节。采取的形式是:实习前由专业教师和企业,就学生的实习岗位、实习项目、管理和安全等方面进行协商,签订校、企和实习生三方实习协议,明确各方的责权利。学生深入企业生产现场,成为企业准员工,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做事,在校内外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参加专业相关自动机械设备的制造、安装、调试、运行、维护,达到理论联系实际、训练专业基本技能和职业素养,同时学会如何正确认识和融入社会。另外,还将“挑战杯”等项目与毕业设计结合起来,以赛促学,提升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二、专业教学改革特色与创新
1.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校企协同育人的理念,与行业企业共同研讨,对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学生在“厂中校、校中厂”的教学情境中,进行课堂仿真学习、实训室里实践学习、实习基地车间生产训练,即车间做课堂,上班即上课;同时还有在企业里的课堂分析与思考。这样,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师在做学中施教,学生的知识、技能、素质得到综合训练。
2.构建专业基础宽厚、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基于机电专业岗位职业能力,构建了“以自动生产线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培养设备制造、安装、调试、运行等岗位技术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设置了专业根基宽厚的专业技术课程,培养学生掌握机械工程、电气电子工程、信息控制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具备自主学习能力,获得可持续发展和再就业适应能力。[3]设置特色鲜明的核心课程,培养专业核心与综合能力,能适应工作岗位、快速与社会接轨。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更丰富,由原来的灌装生产线设备扩展到诸如包装印刷机械、加工成型机械、工业机器人与机械手等自动生产线领域,涉及范围更宽广。
3.做学一体,教学手段与方法灵活多样。积极开展课堂与现场一体化教学,实施项目驱动“分步”实践教学法,车间做课堂,工作中上课,不同内容、不同手段,灵活运用,教学做一体化。对机电设备的原理性、陈述性知识,采取多媒体课室、车间现场集中教学,以动作模拟,原理仿真、视频教材等进行分析;对于测绘、拆卸、安装、调试、检测类技能培养,采取在实训室、企业车间现场,教师或师傅示范指导、培训录像观看、学生动手实践的手段与方法,力求实现最佳教学效果。
4.实践教学条件有很大改善。按照企业模式和专业教学要求规划实训室,校内生产性实训条件不断改善,满足课程改革和专业发展需要,建设自动生产线技术实训基地,改建、扩建、新建专业实训室,现有150个工位,满足实训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巩固和新建校外实习基地,近年来新建了30家校外实习基地,满足学生校外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的需要。
三、专业建设的进一步提升
1.重点培养,均衡发展,提升教师水平与能力。用两三年时间,培养具有广泛影响力和国际视野的双师型、教授级专业带头人。重点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分批次送往国内外一流院校进修、知名企业培训,着重培养其机电设备的制造、装配调试专业技能,提高专业执教水平。采取企业推荐与学校考核相结合,聘请既有理论水平又有丰富机电产品设计制造、安装、调试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建设兼职教师资源库,由兼职教师担任专业性、技术性强的实践类课程教学。涉及食品、轻化工自动生产线设备的制造及应用、地铁安装调试、汽车装配、游乐设备装配及使用、烟草机械使用维护、工业机器人安装调试等领域。
2.拓宽视野,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围绕广东轻工行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利用本专业的校企合作基础,创新校企合作平台,加深校企合作的力度和深度,并以专业内涵建设为核心,加强专业的国际合作。课程按照分级开发、全面提升的思路,设置“机电一体化认知课—机电技术基础课—机电职业能力综合课—可持续发展的拓展类”。依托实习基地,以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新标准为原则,编撰与科技发展相适应、适合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教材。
3.创造条件,提高实践育人效果。结合学校的“重点平台建设跃升”计划,以“广东省自动生产线装备研发技术平台”项目为依托,完善现有校内实践教学条件,购置一批机电产品单元装置,包括机电传动单元、工业机器人、机械手单元、游乐设备单元、地铁控制单元、烟草机械单元、塑料机械单元等,满足分组教学,现场进行结构分解、维修装配、仿真分析,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决策和创新思维能力。维护好原有轻工包装生产线设备制造与使用企业实习基地,加强与大型企业的合作,开拓新校外基地,涉及烟草设备、地铁设备、汽车装配、游乐设备、塑料加工设备等机电产品制造与使用诸多领域,拓宽本专业就业面。
4.对接产业,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作为面向轻工业服务的轻工机械行业产品门类众多、标准化程度不高、企业规模不大,中小型民营轻工机械企业占相当比例。在目前生产一线用工紧张的形势下,很多中小型企业希望学校能灵活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尽快解决设备工程现场安装调试、技术服务方面用人难的问题。我们提出“就地培养”措施,教师紧密联系企业,主动面向本行业企业开展企业员工和从业人员的培训和学历提升,积极开展对口支援与交流。第四学期后期,企业来校进行宣传介绍,鼓励学生报名,初步预订学生为准员工,第五学期以实习组形式整个学期到企业实习,教师送课到企业现场教学、就地培养,解决企业问题。同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模式,开发应用仿真流程、虚拟生产等数字化教学资源,搭建校企数字传输课程,实现校企联合教学,做到共享优质教学资源。
篇8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新举措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性指导性文件,集中了学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指导思想和整体思路,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根据社会市场需求的变化、行业调研结果、专家论证意见等,及时修订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并认真落实是职业学校专业发展的根本任务,在分析五年制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与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重点阐述五年制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新旧对比、人才培养案实施过程中的新举措。
一、传统的五年制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中主要问题
(一)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对接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虽明确,但缺乏前瞻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强调理论的普遍性和指导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实践环节;第二,培养目标中虽体现了面向中小企业,但忽视了未来发展对高技能的需求。第三,培养目标中突出会计专业能力,但缺少人文素质的培养。现代职业教育不是仅仅给学生一技之长,要‘给知识,给文化,给技能’”。
(二)现有的课程体系与会计职业能力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
会计电算化课堂教学在内容的组织上一般也是以会计法规、会计理论的讲授为主,以实务操作为辅;或者集中进行会计理论的讲解,等理论讲完后再集中进行会计的实践教学,会计理论与实践难以统一。我国近几年来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所使用的个别教材不能及时更新,校教学与会计工作岗位实务有待加强联系。
(三)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模式有待创新
会计教学方法在现代化网络发达的今天,还不能够更好的利用数字化资源教学平台进行教学。因此,应创新教学模式,在会计电算化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模式,借助于网络教学软件,充实模拟公司业务,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二、新五年制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优势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
以前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现在本专业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具有会计综合职业能力、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及终身学习能力,在企业、非营利组织单位会计及财务软件维护一线工作的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是技术技能人才,也可以理解为技术人才、技能型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
(二)职业(岗位)面向明确
1.主要就业岗位:中小企业、非营利组织等单位财务会计岗位:出纳、记账、主管会计、资金管理、车间核算等;中小企业单位财务管理及财务分析岗位;中小企业单位内部审计岗位;会计师事务所、评估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会计咨询服务公司助理工作人员岗位。
2.其他就业岗位:中小企业收银、仓库保管、物流管理、经济信息收集、财经文秘、统计、工商管理、财务软件维护等岗位。
(三)课程体系创新符合新的职业教育理念
会计电算化专业已经建立了健全的课程衔接体系,按照系统培养、全面培养、终身教育的理念,加强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基础文化和体育、艺术课程,加强新技术教育和技能训练,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重视并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形成了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课程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
(四)教学模式改革适应现代职业教育质量观
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结合不同专业课程特点,加强实践教学,探索基于会计工作过程、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拓展现代化网络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实践操作能力。形成完整的包括“认知实习任务驱动项目落实模块整合全程实训企业顶岗”六步骤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完善教学实施过程,形成独具特色的专业课程实施方案。充分利用企业资源进行专业文化建设,教室、实训中心布置具有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指导学生阅读会计方面的报刊、书籍,浏览会计专业网站,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有关信息,了解真假会计信息的识别方法,聘请行业专家为学生举办专题讲座,聘请优秀毕业生作专题报告,传授工作中的业务处理技巧,聘请审计人员和经济案件的办案人员对典型经济案例进行剖析,达到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和警示教育的目的。
三、五年制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中的新举措
五年制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建立面向市场、采用优胜劣汰的专业设置机制,为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技术进步需要,已建立完备的专业课程体系。在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同时,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特色优势专业集中度显著提高。
(一)突出三个标识:明确三个层面的专业课程体系
1.以职业入门资格为基础(从业资格),以专业岗位职业能力为指向(技能型),以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规格为标志(高职)定位培养规格;既有低端定位标识(取得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又有高端定位标识(专业方向课程)。
2.适当扩大低端标识的教学课时;以简化为原则,在整合高端标识课程的基础上,适当降低课程教学课时。
3.完善三个课程模块:构建模块功能化的课程体系
(1)低定位课程体系:以会计从业资格为基础、提高专业知识为指向的专业平台课程模块系统;
(2)专业技能训练课程体系:以提升会计电算化专业技能为指向专业实训项目课程模块系统;
(3)高端定位课程模块体系:以提升会计电算化专业发展能力为指向的专业方向课课程模块系统和专业选修课程体系。
(二)从业资格证的融通问题,已经形成亮点
五年制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证书“双证书”制度,会计从业资格证是进入会计岗位的“准入证”,是从事会计工作的必经之路。我们通过调研分析,发现学生毕业初期,主要从事出纳、记账、仓储管理等岗位的比例在90%左右,一般在两年以后逐步转向核算、采购、成本、销售、总账或更高层次的专业岗位(审计、财务总监)等,结合目前的市场需求,我们已把培养目标定位为熟悉会计法规、掌握一定会计理论基础和信息技术基础,具有较强的会计实务操作能力和电算化处理能力,持有会计从业资格或其他相关职业资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我校五年制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考试过关率达到96%,已经形成亮点。
(三)加速数字化、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建设
随着经济、科学、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Internet与校园网的接轨,使职业教育教学资源的改革纷纷进入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阶段,根据2014年江苏省徐州经贸高等职业学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按照我校“4.5+0.5”的培养模式,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和综合运用要求很高,建立健全功能齐全的数字化资源教学管理系统,实现数据资源共享,为培养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和服务社会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五年制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已建成数字化教学资源有:厦门网中网实训平台、用友会计软件、金蝶会计软件、虚拟会计电算化实习平台、降龙990会计核算软件、用友ERP沙盘实训等,目前正在和凤凰传媒合作开发《财务管理实务》、《会计电算化实务》二门课程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坚持“培养为主、引进为辅、专兼结合”的原则,以理论基础扎实、实践技能过硬为标准,培养引进专业带头人,带领完成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发展;以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和课程开发为核心,培养专业骨干教师;以加强实践锻炼和专业课程教学水平为核心,培养双师型教师;为加强实践教学力量,积极聘请有经验的行家里手、企业专家为本专业的兼职教师,从而打造出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实践技能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爱岗敬业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
(五)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将工学结合贯穿职业教育教学全过程,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接受相应的动手和实践课程,并根据培养目标同步深化文化、技术和技能学习与训练,逐步实现就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的有机衔接。与企业合作开展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学徒制,企业根据用工需求与职业院校实行联合招生(招工)、联合培养。校企双方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通过合作实现教学科研、管理咨询、市场开拓及项目实施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实现校企共赢。
总之,在产业技术不断革新、新兴产业竞相发展的今天,职业技术教育变得尤为重要。会计电算化专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以管理为基础、以就业为根本的理念,紧扣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和特点,坚持开明、开门、开放办学,积极加强交流合作,借鉴国内外先进会计电算化专业培养模式,同步提升学校的专业技术教育和素质教育水平,为社会输送更多精强能干、微机操作能力强、知识更新快、技术过硬、德能兼备的优秀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焦建平.五年制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原则.新余学院学报,2014,06.
[2]张秀兰.多样化教学——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选择[A]\\中国会计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
[3]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
[4]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会计电算化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
[5]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
篇9
制约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会计学是一门实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核心课程会计电算化是融合了会计学理论、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所以这门课的学习很注重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就是侧重于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教学目标就是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和针对性,其任务应是培养学生掌握会计电算化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实践操作技能。但电算化现在的教学形式制约着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一方面,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涉及到较多的相关课程,所涵盖的专业知识包括财务管理知识、会计知识、网络知识、计算机知识等。所以这门课大多数时候放在最后一个学期或相关课程结课以后才能开设,这也是大多数教师在教授这门课时,不得不采用边复习边学习的教学方法。如果学生的基础较为薄弱,那么教师整体就很被动。另一方面,在信息与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使得会计电算化面临着越来越快的技术更新和操作系统更新,传统职业学校的电算化教学模式已经不适用于新的环境了。例如,当前的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状况各不相同,一部分学校受设备条件的限制,授课的方式还是采用面授的形式,而不是上机型的实践指导方式,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机械式的操作规则,这种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另一部分学校虽然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学生也可以当堂练习软件的操用,但是实验材料基本上就是教材配套的实验资料,缺少符合实际需求,适合企事业应用的实验、实习资料。网络技术在会计电算化中的应用更是微乎其微,电算化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今后学校的教学形式将主要应用校园网和互联网的方式,中等职业学校的电算化也应该积极适应这种变化,广泛地开展网络教学。
2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现状:
教师能力极力制约着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课程,它是融会计学、管理学、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为一体的边缘学科。会计电算化教学对教师的综合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会计学与计算器毕竟是两个跨度很大的学科,长期以来,很多学校缺少综合能力较强的专业课指导教师,不能将会计学与计算器相融合,这就使得会计系列课程的内容与计算器课程的内容相脱节,这样就极大的阻碍了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深入发展。因此,培养和引进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教师已成为会计电算化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3注重会计电算化专业课教师综合能力的培养,强化其教学的综合能力
3.1教师职教理论水平的培养
一是要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新会计制度、新会计准则等会计理论的学习,及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二是要鼓励教师参加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三是积极与当地的财政局、会计师事务所、尤其是财务软件有限公司紧密合作,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对教师进行会计理论了短期培训。
3.2教师专业技术水平的培养
一是积极采取措施,鼓励教师深造,提高教师学历层次;二是采取多种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加教研与科研,培养和提高教师的教研、科研能力。
3.3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
一是重视“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培养,鼓励教师参加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并支持教师到企业、到会计师事务所兼职。这样教师可以将自身的实践经验带到教学中来,为专业教学提供了丰厚的知识积淀,同时使专业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二是采取教师之间的相互听课制度,使教师在相互听课的过程中能够取长补短,提高教学能力。三是采取以老带新、优秀教师说课及上公开课的方式,让优秀教师传授教学经验,以便教师共同提高教学能力。
3.4教师教学手段的培养
篇10
1.1深化经济法治意识与经济法律信仰
实现依法治国,有赖于全体社会成员法治意识和法律信仰的培植。作为法学专业学生,其具有的法治意识和法律信仰状况将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进程。经济法学科是调整和规范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规制的主要法律形式的一门学科,因此,其是能够培养与提高法学专业学生经济法治意识和经济法律信仰的一个基本专业课程。通过经济法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形成社会公共利益本位、宏观调控权法定、实质公平等法治意识,还可以使学生通过经济法律来维护消费者权利、市场主体公平竞争权利、社会保障权利等法律信仰。
1.2培养经济法律思维
现代社会中法律职业群体包括法官、检察官、律师、仲裁员等基本上是应用型法律人才,这些法律人才具有其共同的独特的思维方式——法律思维。经济法律思维则是法律思维在经济法领域中的体现,与国家和市场关系密切相关。由于法律思维本质特征在于规范性,因此,经济法律思维主要包括宏观调控规范化、市场规制规范化、市场竞争规范化等法律思维方式。而通过经济法的学习对于培养与训练法学专业学生的经济法律思维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应用型法律人才处理经济法律事务时经济法律思维的形成。
1.3形成操作经济法律的能力
法律操作能力是法学专业学生胜任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法学教育效果的表现。一般而言,法律操作能力主要包括案件分析与判断能力、法律文书写作能力、与辩护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形成既有赖于法学课堂教学的训练,也需要课外社会实践的锻炼。①通过经济法学习,使学生形成经济法律操作能力,如能够正确处理经济社会中的不正当竞争案件、反垄断案件、产品质量纠纷案件、税收征纳案件等,以推动社会经济的规范发展。
2经济法教材体例存在的问题
2.1与经济发展需求的不相一致
为了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法律人才,在经济法教育教学中,必须树立和贯穿创新理念,培养法学专业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当前,有许多经济法教材的体例仍然定位于以培养理论型法律人才为主,以学术知识为主。目前在高等院校法学本科专业使用的经济法教材种类繁多,有的学校也经常更换使用的教材。从整体法学本科专业经济法教材使用的状况来看,这些教材往往理论性较强。很多学生反映虽然学习了目前使用的经济法教材,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得却并不多,有时只是偶尔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甚至还有一部分学生反映关于经济法教材中的知识自己在实际生活中从未运用过,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认为在分析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等方面能够经常运用经济法教材中的内容。
2.2滞后于司法考试的变革
随着2008年司法部允许高校在读的大三学生报名参加全国统一司法考试,法学专业的本科教育越来越重视与司法考试紧密联系起来。民法、刑法等其他法学学科的教育都或早或迟地开始与司法考试紧密衔接起来,在教材体例、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变革和探索。关于经济法教材体例,也应该与时俱进,与在校学生司法考试需求相结合,与司法考试内容相衔接。
2.3欠缺一定的案例和习题
经济法学界中一些学者认为法学本科专业的学生学习经济法知识就是应该学习经济法的理论,并尽量掌握一定的深度,而忽视了不仅应该让学生学会基础理论知识,还应学会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以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偏见导致了现在许多经济法教材的体例侧重于讲述纯理论知识,没有一点相关案例分析,课后几乎也没有习题巩固。
3经济法教材体例优化的路径
(1)在介绍每章节的具体经济法律制度之前,可以设置本章节的概述、重点难点提示以及知识结构图。概述应做到语言精练,是作为一个总的指导思想能够让学生方便理解后面要学习的具体经济法律制度;重点难点的提示主要是方便学生能够做到轻重有度,也便于教师对于重点难点内容的详细讲解和阐述;知识结构图应能够一目了然,呈现出所学具体经济法律制度所涉及的知识点之间逻辑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