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教学法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10 17:31: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音教学法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探究第二步———分析法、讨论法的有效应用
质疑习惯一旦养成,学生便善于发现问题,有了问题就要进入探究的第二步———分析阶段。事物都有自己存在的原因和结果。分析法就是找出事物产生、发展的来龙去脉的方法。分析有两种途径:从结果找原因或从原因来推导结果。在音乐教学中,这两种途径能否合理运用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还以交响诗《嘎达梅林》为例,教师通过音乐波形图的使用,使学生从听觉、视觉的感受中体会音乐情绪的变化。分析变化产生的原因,这就是从结果找原因的分析方法。学生感受到音乐情绪的强烈对比,分析音乐要素的变化,即音乐速度、力度、音色在音乐中起到的作用。再如:在进行高中音乐鉴赏《丰富的民间器乐———丝竹相和》一课时,教师让学生欣赏江南丝竹《中花六板》的一段视频,选择视频当中一件最感兴趣的乐器(二胡、笛子、琵琶、扬琴),从头至尾跟随它的旋律、捕捉它的音色,看看同学们会有怎样的发现?学生感受到每件乐器时隐时现、此起彼伏的旋律,分析江南丝竹“支声复调”、“即兴加花”的音乐特征。这就是从原因推导结果的典型案例。郁文武在《音乐教育与教学法》一书中提出:“讨论法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为解决教学中的某一问题,相互启发,讨论辩论,各抒己见的教学方法。”①在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自主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理念的前提下,讨论法是教学中运用较多的教学方法。讨论法的有效应用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建构和逻辑分析问题的能力,讨论是探究综合能力的展现。在音乐教学中,更多用于高年级学生的音乐教学。讨论法是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有效方法,对于学生的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很大帮助,对于发展学生创造力方面也有促进的作用。讨论的结果往往分为标准结论和开放结论两种。还以高中音乐鉴赏课《丰富的民间器乐———丝竹相和》为例,教师重点讲解了“江南丝竹”的定义、特点等知识之后,让学生聆听一首“广东音乐”,讨论为什么同是用丝竹乐器演奏的丝竹乐曲,但风格情绪却不尽相同的原因。通过学生的讨论,最终分析归纳出地域环境的不同,主奏乐器的不同等原因最终造成音乐风格特点的不同。这属于标准结论范畴。在该课的拓展部分,教师让学生欣赏一首由交响乐队和丝竹乐器同台演奏的江南丝竹《欢乐歌》,让学生讨论是否接受这样的演奏形式?学生阐述各自观点,属于开放的讨论结果。
二、探究第三步———总结、归纳法的有效应用
篇2
1教学目标的选择上
教师应该认真研究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素质教育对当前高等教育的要求,在教学目标的追求上更进一步地追求整体性目标,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也就是说,今后《婚姻法学》的教学目标应该一方面努力传授给学生以婚姻法学方面的基础性知识和相关的技能,使学生能够系统性地掌握婚姻法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达到知识性的目的,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在进行婚姻法学的传授过程中要更为重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正义感,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提升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灵活处理各种突然事件、临时事件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和某些律师事务所建立合作关系,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婚姻工作的复杂性,创造条件参与部分婚姻案件的诉讼工作和处理工作等,增强学生的实际处理能力等,这应该成为今后婚姻法学教学目标的大方向之一。
2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更加重视婚姻法学教学内容的时代性、选择性和综合性,增强婚姻法学课程内容和社会实际生活的联系,让课程要直接面向社会,面向生活,尤其是要面向学生的实际生活,同时,随着教育的全球化不断加剧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今后教学内容的选择将会更进一步重视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全球性视野,因此,《婚姻法学》在今后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一方面重视反映婚姻法学发展的新的趋势、新的特点,另一方面也要兼顾全球婚姻法的发展情况,进一步丰富现有的婚姻法学的教学的内容,更好地丰富学生的视野,提高教学的现代化。
3教学方式方法上
逐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进一步讲求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性、新颖性,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提高课堂效果和教学质量,《婚姻法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如果教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重视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及时更新,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势必会逐渐降低,最终影响到这门课程的最终的课程目标的实现。因此,今后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该从进一步加强教学吸引、加强学习反馈、增加教学实践等措施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逐步改变过去那种单纯的接受式教学方式,不断更加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在教师引导下和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自主学习,努力超越婚姻法学过去的那种单一的知识接受式教学,从而使其成为一种具有活动性、合作性以及反思性的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这既因该成为今后《婚姻法学》教学方式改革的前进方向,更是世界各国进行教学改革的共同追求。
4总结
篇3
关键词 学校教育 生活 学生 教师
一、引言
学校教育的参与对象有教师和学生。在学校环境中,教师利用手中的教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学生通过学习获得这些知识才得以发展。但是教师不应仅仅为学生提供书本经验的知识,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思想、道德方面的知识。今天,全面推广素质教育的阶段里,在学校教育活动中,素质全面的发展已经成为趋势,而以考试为主的应试教育也走向了末路。但是在同时,我们也发现,新的事物有新的问题,这也为我们的学校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思想理论引导学生走正确的道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各种改革措施的进行与推广,多元化的文化开始走入社会的各个角落。这就需要有正确的思想来引导思想尚未成熟的学生来正确的面对这种多元化。学校作为交流的平台,更多承担的是要向学生宣传正确的思想价值观。但是,照搬直抄的思想价值观的引导效果并不是很明显,抽象化的语言描述使得学生无法很好的理解并且去接受它。同时,生涩的文字内容也产生了相反的作用。相比较而言,学生更容易被不用过多思考的十分形象的垃圾文化和其价值观。
思想教育的形式化弱化了思想的导向作用。功利化的教育趋势,使得教育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成绩,而不是学生思想素质的高低,考试不再是一种手段,而是一种目的,思想教育的引导作用弱化,使其更多的是成为一种形式。这种模式的片面化和功利性,虽然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有着丰富知识的人,为学校赢得了升学率和名声,却完完全全的忽视了学生自身的发展,完完全全的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无法为社会提供真正有素质有文化的人才。
重视思想教育,不仅仅重视其内容,更重要的是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学生之所以对我们宣传的主流的思想道德难以理解或排斥,是因为它作为一种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内容是抽象的。教育是从生活生产中分离出来的,对于生涩的东西,最好的教育方式应该就是将它再次的放入生活生产之中去,让它与生活本身再次产生联系。非主流的文化之所以更容易本学生接受,就是因为它们是从学生自身的生活中产生的,并且没有被抽象出来,而是直接体现在学生生活之中,与学生的自身生活息息相关。用生活化的语言去阐述思想教育的内容,用生活中的真实鲜活的事例作为引导,参与到学生自己的生活当中去,这样可以更好的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学生也可以真正从自身出发,更好的重视思想教育工作对自己的重要性。
三、教育主体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好的教育在于制度体制的保障,在于教育本身的投入。教育的投入重点并不是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少,而是教师肯为教育付出多少。市场经济体制下,急功近利的教育方式使得教师们追求功利化的结果,在教学上往往是去背课,而不是备课,自己将知识强化给自己,在教学中在把知识完整的交给学生,而不是教给学生,认为只要将知识交给学生后,便是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没有把教学活动看做是一种真正的培养人的活动。教师重视的是如何去教学生,是如何交给学生知识,而不是去教学生如何学,来获得这些知识。陶行知老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我们都知道,教育来源于生活,在学校教育中,特别是近年来的教育中,教师确实做到了作为家长的模式面对学生进行教育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一些有利的发展。但是,对于教育即生活的理解方面,部分教师理解仍然很片面,教师作为家长的模式,面对学生更多的是命令学生如何去学,而不是去引导学生,重在教育学生获得知识,而不是去学得知识,忽视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育的内容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在现代社会里,学科的交叉以及深层次的科学发展,使得教育的各个方面内容上的联系更加的紧密。但是,在高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人们更多的重视的是与科学有关的教育,却忽视了人文生活上的教育。更多的人掌握了知识,技能,可以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现实社会中,可以运用这些知识技能来创造财富,满足自身的发展需要。人文是一种素养,是一个人对于他人,对于社会的态度。人文的内容其实是与其他科学联系更广泛的存在。在现代社会里,学校教育中更需要的是这样的一种人文态度。而现如今,人文的缺失不能不说是教育的一个失败。现今,不断提倡素质教育,要求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是我们教育生活中的主要内容,人文主义的内容更应该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部分而存在。现代社会人们追逐最多的还是物质世界的内容,进行人文思想方面的教育,可以开阔学生们的视野,真正对学生起到一定积极的作用。曾经有52位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在《迈瑙宣言》中呐喊:“我们相信科学是通往人类幸福之路。但是,我们怀着惊恐的心情看到:也正是科学在向人类提供自杀的手段”。生活化的教育要求人文科学更好的发挥其作用,在现实生活中更好的引导人们追求物质世界的态度。
摆脱功利性目的的教学,为自身合适定位。学校教育的办学理念应该是成就学生的终身发展,全面的发展。功利化的目的,让人们在现代教育中,更多的关注是学生们的成绩以及学校在升学率和就业率方面相关的内容。这种做法与其理念是相互矛盾的。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这种功利目的的存在是客观的,甚至会长期存在,并且被人们认可。这就要求我们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如何真正正确的找准自己的位置,深层次的理解自身接受教育的内容,产生对学校教育的信任与幸福感,使自身得到全面的发展。
学生是自主独立的学习参与者,教师对于学生来说是进行指导,而不是进行指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犹如造房,教师应提供砖头、灰浆等建筑材料,至于怎么垒,怎么砌,如何运用材料,应该让学生自己操作。”教师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把重点放在为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和学习环境。学生应该不只是来学会知识,而是应该学会如何去学习和如何去思考,不能仅仅局限于对书本的知识,而是应该以书本的知识为基础来联系实际生活得到更多的东西。学生为自己的定位应该是将自己定位为一个有自身特点的角色,抛去过去应试教育中的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的观念,现代教育里学生在获得基本的知识之后,全面发展自身各种素质。经济的发展,将“市场经济”引入了学校中来,在这种市场经济的影响下,现代学生更多的是将知识作为一种商品来进行买卖和消费,把自己放在了消费者的行列,却忽视了教育本身的重要性。学校环境与社会环境在现代社会的推动下逐渐融为一体,学生在学校环境中更加难以找到自我,为自身合理定位。
四、文化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学生自我调整心态,将自己的位置摆正。同时,在学校教育的环节中,要注重主流文化的价值导向作用。教育活动里学生和教师是参与者,文化的引导和铺垫,则有助于推动学校教学环境的和谐。在社会生活中,学生作为社会人参与其中,学生作为社会人参与其中,现代社会科技的进步,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和资源。盲目的追求无价值的无内涵的事物,让学生们的思想产生混淆,特别是在学生还未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时候,这些更容易误导学生的思想,产生不利的因素。
教育来源于生活,学校利用社会生活提供的大量的资源,建立起校园文化,形成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将严谨的教学理念用生活化的方式来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学生接受文化价值的教育,对学校教育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然后再联系自身,利用自身的特点发展这种文化价值观。当然,这种自主独立的发展必然要有教师的引导,所以在学校教育中,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自主发展,满足学生不同个性化的需求。
五、结束语
近十年来的课程改革,我们欣喜的看到教学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授课从传统的传授知识转变为了和学生互动的形式,更多的是引导学生获得知识,而不是交给知识,教学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事情,而是学生和教师共同的需要。教学内容上也已经不再是局限于课本和课堂上的内容,更多的是与学生本身相关的生活的总结和发展。在学校教育中,教学更多的贴近生活,从生活化的角度来看待教学活动。教育的生活化可以看作是教育对生活的一种回归,也可以看作是教育本身的一次尝试。在现代社会各方面快速发展的时刻,我们需要走到更远的地方,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刘铁芳.当代教育理念关键词: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学[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4
关键词:语文课堂;隐性课程;开发利用
语文学科是中国人的母语学科,同社会文化相连甚密,是学生们学好全部学科的基础。隐性课程是指在传统的教学课程之外,通过教师的教学设计,以潜移默化的形式从心理上对学生们进行语文学科的教育和熏陶,向学生们传递学习语文知识的情境,包含了审美性、实践性、开放性、人文性,还有十分重要的一点,潜隐性。通过对小学语文隐性课堂的开发与利用,能够有效地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益和质量。
1语文隐性课程的产生与发展
隐性课程概念的提出是二十世纪初,当时的学者认为学生的学习不应该仅仅是显性正规课堂,还应该呈现出一些隐性的不同的东西。伴随着具体的内容展开学习,让学生们在过程当中产生情感和态度才能够更好地实现知识的吸收。这种观念在二十世纪的六十年代开始蓬勃发展,“隐性课程”的概念是由美国的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提出的,他分析了团体生活和权威结构的特征,认为隐性的学习特征能够形成一种独特的校园氛围,让学生们在学习读写算的同事获得动机、态度和价值,能够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自此,小学语文课程的领域当中先后产生了“无形课程”、“隐含课程”等概念,掀起了隐性课程的研究新风。各大学者争相提出意见,认为隐性课堂是一种对学生们进行的无意识教育,这种课内外的间接内隐性非特定心理会在教育当中产生重要的影响因素。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看待隐性课程,从课程设计的角度隐性课程可以划分为可计划和不可计划的,从实施的主体来看,隐性课程可以分为教师传授和学生无意识获取的,从学习的结果来看,隐性课程又能够分成学术性的和非学术性的,从产生环境来看,隐性课程又能够分成是校内发生的还是在课堂中发生的。这些方向都是需要在隐性课堂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探究的。
2 小学语文隐性课程的构成与功能
显性课程会包括了教材、教学大纲、参考资料和教学计划,都是一些规定性的课程内容,组织比较严格而且联系的也比较紧密。小学语文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不同,它具有动态性、开放性和松散性,涉及了语文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几乎包含了物质、行为和精神等教育环境主要构成要素。在隐性课程中的某些动态因素不仅能够对自身产生教育效益,还能够影响到其他的学科,所以,对于语文隐性课堂的构成与功能必须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就像孔子的《诗》中曾经指出,“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主张对学生们进行多方面的综合性语文教育。
3 小学语文隐性课程开发中的问题
在语文隐性课程最原始的开发阶段,大部分的专家学者都是从语文教材资源外的外显和内隐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经过了长时间的调查研究表明,隐性课堂的开发基本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就是校园环境的建设,第二就是课程氛围的构建,第三是教育思想的创新,第四是外显活动的开展。从客观的角度来讲,这些因素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校是学生们生活和学习的主要环境,环境优美、气氛和谐的校园文化能够有效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灵感,让学生们在“润物细无声”的状态之下完成语文素养的充实,校园环境一般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景观环境,学校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主要的因素,其次,在校园内部会设置装饰摆设、艺术雕塑、绘画作品等,这些因素都会在感官上对学生们的语文学习情绪造成影响。课堂氛围的构件则是教师占据了主要的地位,他们不仅仅是教书育人的主体,更应该是引导学生们心智和情感态度的工程师,要通过事前的设计让学生们能够保持积极和热情,可以适当地在课堂之外举办一些参观活动、学习性旅行、文艺汇演、电影欣赏等等,让学生们对课堂中有限的学习范畴进行深入的研究。
4 小学语文隐性课程开发主要途径
4.1期待视野
“期待视野”是一种理论概念,认为在文学阅读的前期和中期,读者作为一个主体会基于一些复杂的因素在心理上会形成既定的观念结构和思维指向,依据这种心理产生的阅读经验就称作期待视野。以期待视野角度对学生们进行语文隐性课程的教学可以从三个层次出发,一层是文体期待,一层是形象期待,还有一层是意蕴期待,比如说在进行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同学们进行作者同期的时代背景研究,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进行作者情感的揣摩,之后依据这种情感的分析,进行文章大致思想的概述,从而真正地体会文章的主旨,并且在探究的过程中也丰富了学生们的历史知识。
4.2课后活动
人就是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或者是节日庆祝的方式来组织学生们展开一些课后的活动,可以是角色扮演、读书交流、话剧编排等等,让小学生能够学会在游戏的过程中了解和研究语文知识,寓教于乐是与隐性课程十分契合的一种教学理念。这种方法既能够开发学生的潜能,又能够调动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们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能力。
4.3设备应用
现代化的教育必须要适当应用现代化的设备,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效地利用教师内的多媒体设备,通过播放视频、演示画面、模拟场景的形式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吸收书本知识,并且拓展了教学的范围,让学生们通过直观的方式获取更多的知识。很多语文知识通过语言的介绍都是片面的,必须要结合一些演示才能够更完整地实现。
5 结束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发展历程当中,最重要的就是思想的传输,教师应该在教辅资料的基础之上积极地探究更多的教学资源,真正实现隐性课程的开发和应用,探索出一条符合师生自身发展的特色之路。
参考文献:
[1]苏文森.小学语言教学中隐性课程的开发[D].湖北大学,2010.
[2]刘D琳.隐性课程课堂开发策略探析――以中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为例[J].科教导刊-电子版(中旬),2013,(6):89.
[3]邱细浪.语文教育中的隐性课程--以小学语文为例[D].华南师范大学,2008.
篇5
摘 要:我国法学职业教育在经历了快速扩张后,由于面临着诸多发展增速放缓。这些问题的出现除了国家大环境的因素以外,还与职业院校法学专业自身建设有很大的关系。其中,课程体系不合理,课程设置缺少职业教育特点等现象明显。本文就是从这些现象入手分析发现问题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为职业院校法学专业课程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职业教育 法学 课程改革
一、我国法学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法学职业教育就是要以培养能够直接为社会提供高效法律服务的应用型法律人才为目标,在法学职业教育中应突出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实现学生和法律职业的"无缝"衔接,也是其与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的主要区别。但是,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时间短、经验不足等原因,在课程体系上重理论、轻实践,存在诸多不符合职业教育特质的现象,其主要归纳如下:
(一)课程设置缺少职业教育的应用型特色
职业教育为应用型教育,其突出强调对学生应用技能的培养。法学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也理应体现职业教育对学生应用技能的培养特色,在课程设置上要重视对学生法律职业训练,重视培养学生的法律实际操作能力。然而,由于我国职业院校法学专业在培养目标上的模糊,没能形成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法学教育模式,在课程设置上几乎成了本科的压缩型,把法学职业教育办成了普通学历教育,机械地模仿法学本科教育模式,实践教学薄弱,培养的学生无法胜任法律职业。法学职业教育不能只管教,不考虑能让学生学会什么,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在学校能够掌握多少法律职业技能。
此外,从我国目前主要法律职业就业环节上看,法律教育与法律职业长期分离,缺乏衔接的桥梁。在此背景下,法学职业教育也必然与法律职业脱节,缺乏必要的就业制度,法学职业教育模式又只是延续传统以素质教育为主、职业教育为辅的理论教学模式,因此,法学职业教育毫无自己的特色,办成了法学本科教育的浓缩版、成了一种学历教育,甚至于是普法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机械地模仿本科院校,完全背离职业教育的宗旨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结果。
(二)法学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具有盲目性
法学职业教育课程目标是法学职业教育价值观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化,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是课程编制的起点和终点,其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但目前我国职业院校法学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还是沿袭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没有真正对法律职业岗位进行分析,没有根据不同法律职业岗位对法律职业技能的要求设计课程体系,尤其是对法学职业教育在法律职业培训、法律职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长期以来,人们只是关注法学职业教育"高等性"的定位,只是将其视为高等教育中的一员,是专科类型的教育,而忽视其"职业性"。在教学要求和具体教学实施上往往有意无意地在向培养法学理论家类的法律人才目标靠,从而严重偏离了法学职业教育的轨道,由此致使培养的法律人才并不能真正适应我国法治建设和法律职业的需求,毕业生的有效供给与市场对法律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着结构性矛盾。
(三)法学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思想未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当前我国很多职业院校法学专业在课程设置思想上,仍然是以讲授为主,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教师只管将自身的学术、经验灌给学生听,至于采用哪些教学活动才能达到教学目的、怎样组织教学才能收到最佳综合效果,学生是否听、能否听懂、能否独立用,教师均不做过多考虑。在这种课程设置思想之下,教师对课程内容选定不会考虑吸收学生参与、课程内容显现方式单一等问题明显。总之,在课程设置上不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的课程建设思路,就必然会导致法学职业教育课程方式呆板、缺乏新颖、教学方式陈旧、枯燥,无法使学生感兴趣,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其参与到课堂中来。
(四)法学职业教育课程结构不合理
当前我国职业院校法学专业课程结构基本上仍然是模仿本科院校理论型法学教育的要求而设立,在具体课程设计上,强调所有课程应遵循学科特征,片面强调课程设置上的系统性,没有按照职业教育所倡导的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原则的课程设置理念,结果导致培养学生法律技能需要开设的课程开不出来,而不需要的课程又删不掉,课程结构僵化,无法根据法律职业的要求合理调整课程结构。此外,现在大多数职业院校法学专业虽然都实行了学分制,理论上允许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课程。但由于没有足够的教师开设足够的可供选择的课程,在开课时间和开课数量上诸多限制,结果实际上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权很小,学分制变成了徒有其表的摆设,无法体现职业教育特色。
(五)法学职业教育课程内容欠缺实用性
法学职业教育课程内容本应具有较强的实用性,突出对学生法律职业技能的培养,体系法学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但现在很多职业院校法学专业课程内容缺乏超前性,开设的许多课程仍然停留在知识传授阶段,而知识也都是过时的,甚至是错误的东西大量存在,跟不上法律职业发展需求,缺乏实际的应用性。课程内容缺乏范例性,联系生活不够紧密,无法实现学生一反三、触类旁通;课程内容无迁移性,各门课程之间缺乏逻辑上的衔接,不能将所有专业课程形成一个整体;与法律职业联系不紧密,无法实现学生的零距离上岗。
(六)法学职业教育课程没有体现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全面培养
当前法学职业教育存在功利主义倾向过强的现象,这导致职业院校法学专业在课程建设和改革中,开始关注对学生法律职业技能培养的内容,但却忽视了对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素养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我国法治建设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法律人才,不仅能够熟练地运用法律技能解决社会问题,而且还有道德、守纪律、有操守、有责任心、有事业心。因此,在法学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中,除了应强调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外,还应同时渗入对学生吃苦精神、遵纪守法意识、职业道德素质、团队合作精神、社会责任感、事业心等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但现在关于法学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中,很少有将这些综合素质培养内容并入其中加以研究的。因为一些观点认为这些职业素质无法在课程中直接培养,需要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逐步摸索和自行养成,非课程所能解决。结果导致课程体系水平不高,缺乏特色,创新性不强,很难起锻炼学生职业能力的效果。
二、法学职业教育课程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分析
造成目前法学职业教育课程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制度层面的,也有观念等层面的,但究其根据原因主要是由于认识上的偏颇,再加上体制与制度上的影响,导致了目前法学职业教育课程上存在的问题。具体原因,大致可以归结为:
(一)法学职业教育课程设计重成果轻应用
现阶段关于法学职业教育课程建设、课程改革方面的研究较少,即使有也往往是从理论到理论,从议论到议论,收集了别人的议论稍加修饰就另行"出售",缺少建设性,根本无法对现实的课程改革提供借鉴。在这些毫无建设性、空洞无味的理论充斥的环境下,法学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不仅无所建树,而且还深受其害,社会需要的法律人才没有培养出来,而缺乏实际法律技能的人员却培养了不少,我国法治建设对法律人才需求的结构性矛盾根本没有解决。重成果轻应用的课程设计模式最终导致了法学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目标的盲目性,教育科研本应为教育实践服务,但现实却是科研本身成了职业院校、教师追求的目标。由于缺少对法学职业教育的深入研究,而只是片面追求招生等规模化,使法学职业教育本身的目标被模糊化,所有这些必然导致法学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目标的盲目性。
(二)法学职业教育课程在内容上过于保守缺乏创新
近些年来,我国法学职业教育课程的提法和呼声虽有增加,但在缺少成熟实践和模式固定的情况下,很多职业院校法学专业还是选择谨慎地对待已有的各种课程改革,在现实教学中,继续着传统的学科化教学方式,在课程设置上,虽有小改但变化不大,有的甚至于根本就不变。诚然,法学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就当前形式来看,条件并不十分成熟,受制于很多主客观因素,诸如,其实很多职业院校法学专业教学管理者知道专业课程存在着结构不合理、课程内容缺乏实用性等问题,在国家职业教育经费整体投入不足的情况下,由于自身能力所限而无力去改变这种现状,或者说不知如何借力去改变这种现状。于是很多职业院校法学专业在大环境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希望通过对教学计划不断地修订来实现专业教学内容上的大变化,但实际结果却很不尽如人意,这种"换汤不换药" 式的修修补补,无法改变当下法学职业教育课程结构上的不合理、缺乏实用性等的核心问题,更无法实现教学内容上的创新。虽然一些职业院校法学专业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就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课程管理等方面做出局部的调整和创新,但法学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上的内在矛盾仍未能解决:
(三)法学职业教育在课程建设上重理论轻实践
目前很多职业院校法学专业在课程安排上,实际上仍然以理论课程为主。虽然,面对社会就业现实,使得很多职业院校在思想上认识到对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要性,认识到实践课程的重要性,在安排理论课程和实践性课程比重时,通常刻意地提高实践性课程的学时,一般强制性地要求实践性学时要占到总学时的40%左右,有的甚至更高,以体现重实践的课程改革效果。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往往不是这么一回事,由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践性学时的落实缺少监督和实现程序,加上实践教学效果评价缺少客观标准,结果致使其只是停留在纸面上、计划中,无法落到实处。如在理论课程中加入实践性学时的要求,希望通过这种设计将实践教学融入日常理论教学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构想。但现实中往往不是这样,由于一般理论教学时间较紧,教师往往弱化实践性学时的使用,将其转化为理论教学或选取一些理论很强的案例或素材,枯燥无味,无法引起学生的注意与兴趣。
(四)职业院校法学专业教师缺乏相关法律职业经历,难以开发出适应法学职业教育的课程
由于目前职业院校法学专业所招聘的正式专任教师,都是经过正规学术培养的法学硕博士研究生,或师范院校的硕博士研究生,来自于这些途径的教师,往往有深厚的学术研究功底,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法律职业经验,缺少法律职业技能,而真正有实践经验的人员,却由于当前我国司法机关人事制度和职业院校人事用工制度的限制,无法进入职业院校从事法学职业教育,故在现有条件下,由于职业院校很少也很难从法官、检察官、律师中请到有法律实践经验的教师,而这些直接来自于学院派的教师,又很少有法律职业工作经历,无法掌握必要的法律职业从业技能,因此,也难以开发出以职业技能培养为导向的高职课程。
参考文献:
[1]王建林《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建设存在问题探讨》,载于《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11卷第2期。
篇6
关键词:第二外语教学;教学方法;教学对比
一、引言
随着近些年我国国家实力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我国建立起友好关系,了解一个国家最直接的方式便是掌握该国的语言与文化。自1992年中韩建交后“汉语热”在韩国持续升温。作为中国一衣带水近邻的韩国,同属于亚洲圈,和我们享有极其相似的历史文化,受汉字及汉文化的影响深远。韩国第二外语课堂教学有其自身特点和优势,这对同属亚洲圈的我国第二外语课堂教学会起到启示作用。
二、韩国汉语课堂教学特点
笔者作为2014年CPIK项目志愿者教师之一的身份,赴韩国大田广域市公立高中任教一年,切身感受了汉语课堂教学的特点和优势。韩国学生喜欢以集体为单位活动,而且对新鲜事物的模仿力强。韩国汉语课是由韩国教师和中国教师共同教学的,课堂上十分轻松自在,与国内的高中课堂完全不同。对韩国高中生来说,汉语是第二语言的首选,但因为课时安排不多,学生在非目的语环境中无法集中的学习第二语言,所以课堂教学安排就显得尤为重要。
赵金(2008)强调“树立培养学习者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教学目标,贯彻’用中学’的教学原则,采用任务型教学法,提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用语言做事’的能力。”[1]笔者所在学校包括汉语在内的所有第二外语课均不设置繁复的家庭作业,而是通过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和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将知识输入。这就要求汉语课堂教学要将重点放在有效输入的方法上。
1.重新整合。如何提高语言内容输入的效率,就在于有选择性的选取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改变顺序。例如,在一开始生词教学时,教师就应将课本中出现的生词重新整理PPT中出现顺序,选择便于学生记忆或者能够在看到一词想二词的效果。在复习生词的过程中,生词卡片也要重新改变复现的顺序,避免学生死记硬背。
2.游戏设置。在非目的语环境中学习,环境中没有使用汉语进行交际的实际需要,使得学生内在动机不足。这就需要课堂教学趣味性至上。在整一年的教学活动中,每节课都安排设计了相关的游戏环节,通过分组比赛,奖励积分累计制等方式,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运用和内化知识。再例如,改编学生熟知喜欢的流行音乐,只要韵律相同,将汉语句子或词汇加入,学生就更容易接受。
3.交际模拟。除掌握词句法以外还应教会他们得体的使用语言,即在有意义的语境中学语言。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交际,让学生有阶段性的成就感[2]。很多学生能说单词能认读课文,并不等于他们已经拥有沟通能力,只要拿掉课本或者换个语境,学生的沟通交际能力往往会大打折扣,必然会让学生失去兴趣。笔者在教学中加入了每天一句的环节,帮助学生在无压力的情况下掌握各情景下地道得体的口语表达,并利用韩国学生“集体主义”特点将全班分组,合力完成交际情景剧的编写和表演。
4.文化教学。语言教学少不了文化教学,在文化了解的辅助下,有助于学生对句法理解掌握[3]。在韩期间,教师组织开展了期末中华文化体验活动,例如剪纸,折纸粽子,书法,旗袍,包饺子等活动,上下学期中的一系列文化体验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度过语言学习的枯燥期。
三、国内第二语言课堂教学现状及思考
同属与亚洲圈的我国,对外汉语教育经过六十年的发展,各种教学法层出不穷。在国内大多数高中都选择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相对于韩国高中学生汉语的零基础水平,我国学生是有优势的。但国内第二外语课堂上却呈现了一种由“感兴趣”到“不得不”转变的学习气氛。
英语属表音文字,与汉语不同。适用汉语本身的教学法,不能简单套用于表音文字。但同样作为语言教学,就都要求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地发现目的语的实用性。
韩国汉语课堂独特的教学方式值得我们的国内第二外语课堂教学思考和借鉴。笔者借在韩汉语教学的感受和总结来谈几点启示。
1.语音教学更加标准化。国内第二语言教学通常由母语国教师或目的语国教师单独授课,语音教学方式较为单一。韩国于2012年实施CPIK项目,开始普及中小学汉语教育,由本土教师和中国教师共同进行汉语教学。搭档教学在语音教学上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母语国教师的讲解基础上,目的语国教师可进行及时准确的纠音,帮助学生掌握特殊的语流变化,让学生语音学习更加标准。
2.词汇教学更加多样化。国内学生学习生词时往往都是通过多遍的抄写和听写来完成,这无疑会增加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倦怠和无趣感。丰富多样的词汇输入方法和游戏性质的测试,这样学生虽然面对同样的词汇但每天都有“新鲜感”,并且增加了学习兴趣。
3.句法教学更加实用化。语法学习通常是学生最头疼的部分。枯燥的讲D记式教学使学生不得不被动的学习,最后成为了课本和试卷的奴隶。单纯的机械训练很难给学生创造情境,让学生在正确的场合得体的表达。在语法教学中增加情景交际训练,或通过每天一句常用口头语积累的方式,让学生在说中消化。
四、结语
对于第二语言学习来说,培养学生兴趣是激发他们内在学习动机的唯一手段。相较于过去,现今的第二语言教学,已由传统的教师输入为主,转为注重以学生为中心[4],因此所有的课堂教学设计最后都必须落脚于趣味性。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体会到语言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 黄秀坤.基于任务型教学理念的汉语语段训练探索[J].第十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选[A].
[2] 白建华.主题式教学在21世纪的发展和应用[J].第十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选[A].
篇7
论文关键词:外语教学 直接教学法 间接教学法
论文摘要:本文从教学法的历史发展入手,阐述了直接教学法与间接教学法在教学中的作用以及应用,提出了对于外语教学应采用两者相结合的综合教学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一、外语教学法的变迁
在古罗马帝国时代,罗马贵族雇佣希腊人为家庭教师,委托他们对学生进行希腊语教育,当时他们使用的方法之一就是“直接教授法”。使用拉丁语和希腊语两种语言来训练学生,使学生成为会用两种语言的人才。
经过17至19世纪,语法进入系统化。教授们根据这个系统化的语法来教授学生。其教学方法是:首先是语法规则和语法变格,其次是教翻译。这种语法翻译教学法到19世纪中叶由普雷斯们完成了系统化。
19世纪末期,语法翻译受到批判,代之提倡的是语音教学法和自然教授法。所谓“语音教学法”就是使用发音记号进行教学的方法。该方法到20世纪初就衰退了。所谓“自然教学法”就是幼儿学习母语的过程,强调侧重心理规律教学。这种方法被系统化后,就渐渐发展为直接教授法。20世纪初直接教授法进入极盛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受行动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开始流行结构语言学,逐渐形成系统化的教学方法——“口语领先教学法”;即强调声音(听、说)优先原则,文字(读、写)为其次。这种教学法到20世纪50年代末进入极盛期,对全世界外语教学影响很大。
20世纪50年代末期,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对这种教学方法提出来质疑。他认为“口语领先教学法”是将耳朵听到的语言立即原封不动的模仿出来,在反反复复的过程中固定句型;往往是从耳朵进去立即直接从口出来,不考虑意思。他认为学外语应该是从耳到脑然后到口的过程。
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以加罗鲁和奥斯贝鲁为代表的认识主义心理学家,批判了“口语领先教学法”的心理学基础,提出了在外语教学中采用“有意思的学习”的外语教学理论。从而使外语教学进入了“认识记号学习理论”的时代。
二、直接教授法与间接教授法
如上所述,外国语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虽然出现了视听觉教育法、文法翻译法、声音教授法、心理学教授法等等,但都可以归类于直接教学法和间接教学法两种。
所谓“直接教学法”,则是不借助母语,直接用要教授的语言进行教学的方法。间接教学是教师通过适当的中介,迂回地传递教育意图的一种探究式教学方式。
大阪大学文学部日本学科教授对直接教授法这样介绍到:
“他(大津木)教我们英语时所用的教学方法是很明确的直接教学法。学生即便是初学者也几乎不讲语法,当教科书中出现不懂的单词的使用方法时,用例句加以说明,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根据教科书进行日常会话,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说,这样可以简单的矫正口语中的错误。尤其对于初学者,既不需要用他们的母语来教学,也不必没完没了地解释语法。”
与此相比,日本东亚大学中文讲师谢素晗这样论述到:“语言学教师的素质就是要了解所教语言的文化,努力地做到用学生的母语加以解释,通过语言的相互理解,才能做到两种语言的比较表达,才能得到巧妙的教授法”。两位语言教育者分别强调了两种不同教授法的重要性,似乎各有各的道理。对此 本文予以分别论述。
如前所述,直接教授法与间接教授法的根本区别有两点。一是课堂教学使用所教授的语言是不是学生的母语;二是外语语法的教授问题,简单的说,直接教授法不先讲语法,而是直接进行日常生活的会话。间接教授法是先讲语法,然后进行会话练习。
三、教授法与思维方式
教授法与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众所周知,思维方式一般分为演绎式思维和归纳式思维。演绎式思维与归纳式思维方式的区别之一在于特殊和一般的关系问题上。先特殊后一般为归纳思维;先一般后特殊为演绎思维。这与本国语言的学习和外国语言的学习的过程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本国语言的学习当然采用的是归纳思维。而外国语言的学习多有教材和老师,即使是外语教学也是在抽象化后的理论基础上,若是使用教材就更是如此。无论怎么说演绎思维的要求要多一点。极端的讲,外国语言(外语)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演绎的思维过程。
这是本国语言教育和外国语言教育的区别和结论。教授提倡直接教授法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笔者认为是顺应了语言学习的自然思维过程。即在该语言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学习。无疑是先具体后抽象,先特殊后一般。谢素晗老师主张的间接教授法,是因为符合了外语学习的自然过程。在日本教授日本人学习中文,这对日本人来说当然是外语(外国语言),所以先抽象后具体,先一般后特殊才是顺理成章。 四、教学法与学习的阶段性
这说明教授法与语言教学的阶段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初级阶段采用直接教授法,手里拿着一个苹果说“This is an apple.”,大家都能模仿并猜测到:“这是苹果。”的意思;采用间接教学法在黑板上板书“This is”是判断句的基本句型,“This”在判断句中提示主语,“is”是“是”的意思。然后问学生:“This is a desk.”是什么意思,学生们会异口同声地回答:“这是书桌”。
可是要表达一些抽象的意思,直接教授法靠老师的动作是不可能的,这时必须依靠书或几个例句或音像资料来的讲解。一个句型一堂课能否消化可能是个问题。应用间接教学法,在黑板上写下所要表达意思的基本句型,同学们就会用各种词套这个句式。一个句型三五分钟就足以处理。
在外语系高年级的教学课程里,一般有翻译课,“翻译就是用以民族语言准确的再现另一民族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的活动。”因此,作翻译工作就应该通晓两种语言的特征,所以在讲述各种翻译技巧前就必须介绍双方语言的异同。这时间接教授法就大显身手。
同样,在有了一定的语法基础上,要想提高听说能力就必须导入直接教授法。这是能力的培养,只能靠反复的练习才能提高,只讲理论(道理)无济于事。
五、结论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关于外语教授法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研究和探寻外语教授法是一个有价值的活动,不同的教授方法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因此,不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有必要开展分析和测试,以及设立典型案例研究,提高外语教育水平。
其次,采用何种方式应根据环境、学生的状况和学习阶段决定。在中国教授外语,直接教学法从理论上讲,比间接教学法更适合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的目的应采用不同的教授法,听力,会话和读解应多采用直接教授法。
最后,直接教授法与间接教授法并非水火不相容的对立物,应提倡综合教授法。
不同的教学法,所培养的方向准确地说,效果也不同。所以在外语教学课程的配置上应把工作做细致。
参考文献
[1] Howatt, A. P. R. A History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M ].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2] 苏琦.《世界大百科事典》汉日翻译教程[M].商务印书馆,P3
篇8
关键词:语音;
音标;
教学反思
《新课标》要求"英语教学要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并且要求语音教学需要达到5个目标"1. 知道错误的发音会影响交际;2. 知道字母名称的读音;3. 了解简单的拼读规律;4. 了解单词有重音;5. 语音清楚,语调自然。"语言包括语音、语法和词汇三个方面。语音是语言的外壳,是掌握语言知识和获得语言技能的基础。只有学好语音才能更好地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语音包括字母、音标、音素、音节、元音、辅音、开音节、闭音节和重读音节。《牛津小学英语》教材每个单元的Listen and repeat就是有关语音教学的。此模块包括:一幅图,四个单词和一个句子。部分教师并没有重视这部分教学,他们只是带着学生先听录音,找出彩色字母的发音规律,然后带领学生读这四个单词,最后让学生朗读一句话。这样的语音教学模式显然不利于学生的语音学习。因此我对Listen and repeat板块的教学做了如下反思:
一、教师首先要意识到语音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 社会发展的大环境要求学生掌握语音
现代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教学目的。因此英语教学不再是"我教你学"的模式,而是培养小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教师教授语音时应努力让学生独立思考,使他们学会用知识解决问题。
在小学解决语音问题是符合语言学习规律。音标就如同汉语拼音,通过语音教学,教会学生查字典,便于学生具有自学能力。因此"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磨刀不误砍柴工",语音学习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很有帮助。
2. 教学过程中学生和老师离不开语音
许多学生在学习新词时常在旁边用汉字标注读音。例如,tea"踢" , nurse "乐四", mouth "猫食"……既然学生想用一种东西可以帮助他们掌握读音,教师何不教授他们音标呢?
大多数学生不知道英语单词的拼写与发音之间的联系而是从字母到拼写形式去死记硬背。例如,许多学生在记忆bird时只是机械地念:b-i-r-d, b-i-r-d……而学过音标的学生就知道可以把ir看成一个整体发/ :/,在记忆的时候就可以通过概括性和个别表象自然地把一个单词分成三个音节记忆。
二、结合Listen and repeat模块教授语音
1.利用迁移原理学习音标
《牛津小学英语》教材从4A开始每个单元设置了Listen and repeat模块。教材安排先学辅音再学元音。在学辅音时我们可以利用迁移理论。
在邓一琳副教授的论文《小学生要不要学习音标?--关于小学英语教学的一点另论》(载《新乡教育学院学报》 2003年 01期)中对教学中存在的汉语拼音到音标的正迁移作了阐述。文中说:作为中文环境下的外语教学,孩子们接触英语的时间十分有限,绝不可能像幼儿学习母语那样习得一门外语。而且10-12岁的儿童已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汉语拼音的学习和掌握已十分牢固。这时利用汉语拼音的正迁移作用,利用儿童已有的知识,像学习汉语拼音那样来学习英语国际音标及最基本的读音规则,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我自身的经验已经表明是十分成功的。[1] 一些单辅音可以利用迁移理论学习。 比如,汉语拼音中的声母b、p、m、f、d、t、n、l等去掉其中的韵母之后,发音就类似于英语中的辅音/b/, /p/, /m/, /f/, /d/, /t/, /n/, /l/。学生借助于已有的汉语拼音知识去学习相关的英语语音,就会减轻学习的负担,使学习由难转易,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音。 转贴于
2.利用启发诱导方式学习音标
在进行语音教学时,教师不能只用直接模仿的方式教学,而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有些音素不是通过听录音反复模仿就能发准的。比如:/∫/ , /θ/, /?/, / t∫/, /∧/, /dз/, /ε?/, /u?/ ......学生掌握得不好。对于这些音素,教师可以利用启发诱导的方式,比如:演示法、手势法、模仿法,对比法及口型发音图配上文字描述等让学生自己尝试读这些音素,教师给予指导说明,最后让学生跟着录音机反复练习,这样学生掌握的读音会更标准,记忆会更牢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亲手制作音标卡片以及归纳已经学过的单词等方式启发诱导学生学习音标。
3.结合单词教学音标
从单词的发音特点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的辅音字母在单词中的发音基本没变化,而元音字母在单词中的发音也存在着一定的读音规则可循。[2] 因此,教师在教单词的读音时应该将音标教学结合到单词的教学中,坚持这种教学模式学生就会做到见形而知音,因音而记形。例如,see, meet, three, tree, green, 这些单词中ee都发/i: /,老师需要把单词分解教学see /s/+/i:/, meet/m/+/i:/ +/t/,久而久之学生就能自己试着拼读three, tree, green,在开始阶段,教师只要反复呈现音标的读音与对应的字母让学生多听多看并不要求他们书写,学生慢慢就会找到读音与拼写之间的联系。当字母组合发音规则掌握一些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根据经验去拼读。
4. 在一句话教学中,让学生感受、模仿语调并掌握重音、连读、失去爆破等朗读技巧
教师在教授一句话时应该分成下列几个步骤:1、听音;2、分析;3、模仿发音;4、独立发音。布鲁纳认为,"学生不是被动、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积极的知识探索者。"因此在分析环节,教师可以适当为学生讲解重读、连读、失去爆破等技巧。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朗读比赛,让他们在模仿发音的过程中感悟和揣摩。
"听、说、读、写"是4项基本英语语言技能,这些技能都是建立在良好的语音技能之上的。具有良好语音技能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效果必定是事半功倍的。在小学开展教学语音是完全可行的,只要教师把握好时机,准备充分,设计合理,结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差异采用灵活适宜的教学方法,短期内一定能见效并且收益持久。
参考文献:
篇9
一、体态语的作用分析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体态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体态语在有声语言中的应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中的重点。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时常存在着外籍学生由于文化差异无法理解汉语知识等问题,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无法理解教师提出的问题。在此学习环境下,若将体态语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更好地传达自身的教学重点,并促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下可更好的理解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内容,且更好地将其应用于实践中;第二,体态语在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的应用亦可调节教学气氛。体态语具备形象、生动等特点,因而若将其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中,可有效调节课堂教学环境,促使学生保持轻松的学习状态。例如,教师在讲解“爱好”一词时,即可安排学生通过哑剧表演的形式来表达自身的爱好,最终由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1]。
二、体态语在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手势语在语音教学中的运用
1.区分舌尖前音、舌尖后音和舌面前音
舌尖前音、舌尖后音及舌面前音是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的难点,学习者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常常由于自身所掌握的知识有限而凸显出理解偏差的问题。因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摒弃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方法,将手势语教学理念应用于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且通过用手模拟发音器官的方法,即伸开手臂,四指并拢,让拇指指尖代表牙齿,其他四指代表舌的方式来形象地展现舌尖前音、舌尖后音及舌面前音的正确发音。通过此种方式可促使学生通过对手指运动的直观观察,深入地了解到发音时舌头所处的位置,避免错误认知偏差现象的发生。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手势语在语音教学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因而教师在实际教学开展过程中应强化对此方式的应用[2]。
2.“咬笔法”教卷舌音
卷舌音是汉语拼音与英语音标最大的不同,因而对卷舌音的教学也成为了教师实际教学中的重点,但是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学生无法感知卷舌音的发音技巧而常常出现发音不标准的问题。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咬笔法”的教学方式来为学生展示汉语拼音中zh、ch、sh、r卷舌音的发音技巧,并以此种方式来锻炼欧美学生的翘舌能力,纠正其卷舌音的发音问题。对此,杨玲在其硕士论文的研究中就明确指出了教师在进行卷舌音的教学时应将笔深入到口中,并用牙齿咬住笔的指定位置,然后再进行发音。此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促使在反复练习中掌握到卷舌音的发音技巧,最终提高自身汉语拼音发音的准确程度。
(二)口势语在语音教学中的应用
1.口型控制法
当前口势语在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的应用也得到了较大的教学成效。例如,口型控制方法的应用就提高了现代汉语中声母的课堂教学效率。在声母分类中可根据声母发音方法及发音部位的不同将其划分为双唇音、唇齿音等几种不同的类型。而韵母中单元音的差异主要取决于口型,因此,在语音课堂教学中运用口型控制法势必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口型控制教学法中,b、p、m是归为张嘴40%的声母,g、k、h是张嘴20%、d、t、n、l以及j、q、x是10%,在这一系列的发音中教师应在实际教学开展过程中安排相应的学生对不同声母的张嘴百分比进行示范,最终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发音的正确方式,且利用此种方式进行反复训练,达到最佳的语音学习效果[3]。
2.口型夸张法
口型夸张法也是口势语在语音教学中应用的具体体现形式,此种教学方式适用于某些特点较为突出的语音的发音。教师在利用口型夸张法进行语音教学时,可在结合语音特点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夸张处理,例如,夸大音与音、调与调之间的区别、夸大口型、夸大前伸等,便于学生对汉语中语音发音方式的理解,同时亦可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在口型夸张法的引导下能保持愉快的心情来完成语音的认知。但是,在学生掌握到语音的正确发音方式后,教师应恢复自然的声韵调,以此来提高学生发音的标准性。口型夸张法的应用可促使学生通过夸张的发音动作来深化自身对发音技巧的掌握,其在课堂教学中具备良好的教学成效,因而教师在开展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应提高对其的关注。
(三)头势语在语音教学中的应用
头势语在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摇头法教声调的方式。声调教学是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的重点,因而在声调教学中为了深化学生对声调知识的理解,要求教师应采用摇头法来开展相应的教学任务。摇头法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应在读第一声调时保持头部从左到右平行移动、二声头向右上方移动、三声先点头后抬头、四声头向下低。此种教学方式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教师为了调动课堂气氛而应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但是其也适用于当前声调教学中,因而应深化对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以此来提高整体课堂教学效率;第二,在传统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存在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因而若采取头势语的教学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较好地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4]。
三、体态语在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应用的注意事项
在应用体态语进行对外汉语语音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个事项,首先,应掌握到体态语使用的次数,即在对外汉语语音课堂教学中应将体态语作为语音教学的辅助手段,然后在课堂教学中恰如其分地通过体态语来展现有声语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且强化学生学习质量。其次,体态语应用的准确性也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之一,对于此,要求教师在应用体态语进行语音教学时应结合民族文化间的差异,采用正确的体态语来表达语音的正确发音,避免不愉快体态语应用现象的发生。再次,体态语教学对教师的表情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即为了体态语教学应用的合理性,要求教师在对外汉语语音课堂教学上应始终保持轻松、面带微笑、自信的教学状态,以此来感染学生的学习行为,促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下能提高自身整体学习质量。此外,为了配合对外汉语语音教学内容,教师在实际教学开展过程中应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而改变自身的面部表情,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效率[5]。
四、结论
篇10
论文摘要:在入门阶段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的主要精力应放在语音教学、词汇教学和句型教学上,通过句型操练帮助学生掌握汉语语言结构,把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和交流的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汉语,许多高等学校都承担着对外汉语课教学的任务。对外汉语课教学的关键环节是口语课的教学,如何进一步提高外国留学生的汉语口语水平,保证对外汉语口语课教学质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对外汉语口语课教学的目的及教学对象的特点
对外汉语口语课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外国留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汉语进行口头交际的能力。口语教学在整个对外汉语教学体系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也是外国留学生从课本知识到实际运用之间的一座桥梁。我们曾在100名外国留学生中进行了一次非正式的问卷调查,约95%的学生表示“汉语会话”是他们最希望拥有的技能。由此可见,口语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外国留学生的汉语水平,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该予以高度重视。
许多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前,汉语的语音、语法、词汇对他们来说都是未知数,怎样让他们开口说第一句汉语,如何使学生尽快入门,对每一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笔者所在学校的对外汉语口语课教学的对象多为外国中高级管理人员,他们具有一定的语言学习优势,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动机较强、自制力较强、情绪较稳定等,但由于这些学生的年龄普遍较大,语言学习对他们来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他们的母语已经相当成熟,容易造成语言学习的负迁移。同时,外国留学生的自尊心较强,在课堂上“说”的心理障碍较大,大部分学生喜欢闷头看书,不愿开口讲话。这是外国留学生汉语口语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
二、制约外国留学生汉语口语水平提高的因素
通过调查分析,制约外国留学生汉语口语水平提高的因素,一般分为学生自身的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两个方面。
(一)外国留学生自身的内在因素
在汉语学习中,外国留学生的学习动机、态度、兴趣以及情绪状态,常常会影响其汉语口语水平。当然,这个过程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呈现出主动积极地对信息进行反馈的状态。
1.心理因素。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这样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虽然大多数外国留学生意识到学习汉语口语的重要性,但只有33%的学生表示“会在汉语口语课上积极发言”。他们表示,学习汉语会话时担心说错,被人笑话。由于身处陌生的国度,面对陌生的环境,他们一个汉字都还没有掌握,难免会有很大的心理压力。很多学生不敢开口,怕说不好,这种情况比较普遍,导致大部分外国留学生的汉语口语水平在相当长时间内没有明显提高。
2.思维因素。对外汉语教学属于第二语言教学,外国留学生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已具备一整套母语思维系统,必然会受到母语的影响。零起点阶段的外国留学生,往往处在最受母语思维操纵的阶段。调查发现,大部分外国留学生脱口而出的汉语颇具本国语言特色。
3.学习目的的多样性和个体差异。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外国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他们的文化背景、知识水平、思想状况、兴趣爱好、生活习惯以及经历、职位、年龄等差异很大,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二)外国留学生的教学、生活等外部环境影响
1.教学方法单一。主要表现在教学中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外国留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状态,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没有注意根据学生的需要来采取有针对性、适应性的教学方法。
2.教材的编排。多年来,一些出版社或教育机构推出的对外汉语教材很多,但真正适应外国留学生学习习惯的“本土化”教材却很少。目前出版的纸质教材,一般仅体现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法理论,从头至尾采用相同体例;练习形式程式化,内容上多为词汇、句法结构的练习,交际型、任务型练习缺失,与实际生活联系不够紧密。
3.会话环境。良好的会话环境是提高汉语口语水平的重要条件。教学中发现,很多外国留学生除在课上使用汉语外,下课后英语、法语等语言遍布班级的每一个角落,特别是宿舍休息、聊天时普遍使用母语。
三、提高外国留学生口语水平可采取的对策
(一)注意消除外国留学生的心理障碍,调动学习汉语口语的积极性
对外汉语教师在设法减轻或消除学生的情感障碍时,首先要注意提高自身的素质,热爱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加强与外国留学生间的沟通。其次要注意改进教学方法,课堂上以学生为主,引导他们处于主动地位,每一节课尽可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在练习时避免见错就纠,尤其是在入门阶段,学生的语序、语法、词汇有浓厚的母语色彩,必须注意保护其自尊心,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二)积极研究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对外国留学生的了解程度和分析深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上好汉语口语课、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关键。在教学中,能够做到师生互动和课堂活跃,是衡量每一位对外汉语教师课堂效果的尺度。尤其是对零起点的外国留学生,如何一开课便吸引其注意力,使他们对所讲授的内容感兴趣,应该是对外汉语口语课教师考虑的首要问题。
1.直观教学法。所谓直观教学是指通过实物、图画、动作、手势、表情等直观手段解释词义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把词语直接跟实物建立联系,有利于留学生直接用汉语思维。实物教学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边说边结合句型,学生的提高就更快了。这种直观教学让学生学有所用,既提高了兴趣,又增加了他们的词汇量。
2.扩展式教学法。所谓扩展式教学是指在词汇教学中选择扩展能力强、活用能力强、使用频率高的词语,选择能体现中国文化特点的特色词语以及具有口语色彩的词语。汉语入门阶段的重点是词汇教学,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要掌握一种语言特别是第二语言,词汇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教师首先要注意把词汇分类,重点放在那些扩展能力强、活用能力强、使用频率高的词上,在教学中尽量扩展词汇量,如分析“商店”中的语素,可以将“店”扩展为“饭店、花店、旅店、书店”等。其次要有意识地在词语区别或动词搭配上培养学生的用词能力,如“跑步”和“散步”、“首都”和“首府”、“大厅”和“走廊”等词汇的区别。
3.个人化教学法。所谓个人化就是让学生跳出课文,运用在课文中所学的语言知识谈自己熟悉的事情,说自己的故事。可以结合当堂课文拟订一些题目,如“自我介绍”“我的家庭”“我的房间”等适合汉语入门阶段的交流话题,从而激发学生讲述自己的事情。
4.适量记忆教学法。所谓记忆教学是通过背诵一定量的句子、短文来储备汉语词汇,熟悉汉语基础语法。处在入门阶段的外国留学生词汇量较小,往往会影响口语的表达。因此,要注意引导学生把课文的对话体改为叙述体,结合重点句、重点词,适当背诵,强化复述。
5.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的运用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十分重要,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提供给学生丰富的视觉与听觉刺激。有很多无法言传的东西,或许一个图片、一个动画就能使学生领悟。
6.语境实践法。语言环境包括课堂小环境和社会大环境,它们是相辅相成的。要充分利用语言环境,即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语言环境这三个交际层面,提高学习效率。
四、结语
在汉语入门阶段的外国留学生处于迫切需要掌握汉语口语交际能力的时期,只要在这个时期传授的是他们在日常交际中真正需要的内容,对外汉语口语课教学就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入门阶段的对外汉语课教学中,我们的主要精力应放在语音教学、词汇教学和句型教学上,通过句型操练帮助学生掌握汉语语言结构,把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在传授语言知识和训练语言技能时,只有与语言的文化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高外国留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