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6 04:41: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广播技术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广播技术论文

篇1

这一技术主要是以电话系统为主发展起来的,电话机和交换机是传达技术的重要途径,可以在光电领域中得到较快的传输。有些电视台主要利用双音多频技术来实现传输相关的指令,同时还能够根据节目的需求来插播重要的节目内容。有些广播电台主要采用的是DTMF技术来实现城市应急系统的建设,广播的终端设备应该得到自动控制,进而对一些波段或者是网络中的恶意攻击及进行防范。这种技术的功能性比较强,逐渐实现了控制系统的高效性。

2常用应急广播远程唤醒技术

从我国现如今的应急信息程度上看,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系统的统一性得不到满足,而且技术手段比较复杂,采用的唤醒式技术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接下来,笔者就对不同的唤醒技术进行深入介绍:

2.1调频副载波

所谓的调频副载波主要是在调频广播进行的过程中,根据基带中空余的频谱来进行相应数据和声音的传递。这种技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主要表现出的特点就是投资少,应用范围广以及频谱节约程度高等特点。其中比较常见的技术类型包括SCA信道,RDS数据系统以及RBDS等等。从这些系统中可以看出,RDS系统的应用方式比较典型,接下来,笔者主要以这一系统为例,着重分析调频副载波传送技术的重要性。这一系统的工作原理比较复杂,在构成RSD信道之后,和相应的立体声广播中的主副信道以及导频等构成调频立体声广播的基带信号,然后对高频主载波进行调频。另外,还需要根据发射机本身的RDS功能来增加激励器。与此同时还需要和相应的数字解码器相匹配,同时加大RDS副载波的信息频率,通过记录,这一设备的待机状态和科学的运行频率是相连接的,应急信息的播放也是经过这一程序进行的。

2.2TS流方式

在应急广播信息的传输和远程终端的共同作用下,实现了自动唤醒。在实际的应用中可以根据相关信息技术的规定作为标准和依据,通过数字电视以及卫星电视等形式逐渐对传输的流程进行完善和改进。第一,适配封装。在接收广播消息时,需要对其进行解析,这一过程中主要采用适配封装的形式。最终以适应TS流的传输为主,输送到插入设备中,提供广大受众紧急信息的传输,同时还可以通过编辑软件或者是编辑系统来实现字幕的添加,在这一过程中又适配封装成字幕指令,同样传输给插入设备。控制ASI切换器,当有紧急广播消息时,切换到插入了紧急广播表的Ts流;当无紧急广播消息时。切换到正常播出的TS流;将设备工作状态信息反馈给消息接收设备。第二,播出插入:根据播出插入指令。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进行应急广播预警信息的:在正常播出的Ts流中插入紧急广播表;在原电视节目的视频图像中叠加字幕;将原广播节目替换成紧急广播节目。第三,ASI切换:在切换设备中,根据播出插入指令,完成正常播出的Ts流到紧急广播节目流的切换。切换时需在收到应急指令和确认紧急广播节目流正常传输的基础上进行切换;控制ASI切换器,当有紧急广播消息时,切换到插入了紧急广播表的TS流;当无紧急广播消息时,切换到正常播出的TS流。第四,数字电视接收终端,通过解码TS流,判断是否需要自动唤醒带电终端播放应急广播消息。

2.3CMMB

CMMB系统在设计的过程中将紧急广播技术融入到其中,这种系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通过消息格式的不同来传输紧急的广播消息。在此过程中还根据国家颁布的相关规定来对紧急广播数据的相关信息进行封装,具体来说,其步骤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紧急广播的消息主要包括上、本和下级,同时还要根据消息的相关来源和类型做好消息的排队工作。第二,在应用的过程中,要将广播消息进行拆除和封装,使其形成一个或者是多个紧急广播表,来对不同的数据段进行承载。具体来说,广播表的整体结构和复用帧运行程序比较复杂。第三,需要将紧急广播的数据段和CMMB系统相互配合使用,其中包括紧急广播表的相关数据信息,广播的顺序号码以及紧急广播的时常等等。第四,复用封装紧急广播表也是一种普遍的应用方式,可以通过无线数字广播以及卫星等系统来进行数据和信息的传播。其播放终端以多媒体终端为主。第五,在接受终端接收到广播信息之后,需要对其进行解封装,将消息进行合格处理。在实现远程唤醒工作中,需要对复用帧的格式做好分析。同时按照移动多媒体广播的相关规定来做好标识工作,实现中断设备的自动接收。这就是CMMB系统的最终工作原理,也是应急广播技术应用的主要方式。

2.4调频共缆

调频共缆技术是指利用FM频率调制技术将广播,被调制的广播音频和控制信号与有线电视节目共用CATV同轴电缆,光电网络传输,即共缆。广播音频、广播控制和有线电视信号在CATV同轴电缆/光电网络中,各自采用不同的频段传输,不会产生交互调制现象。运用到应急广播预警信息系统中,调频共缆技术可以实现上、下级信息的自动切换及终端自动唤醒接收预警信息的功能。以村镇规模为例,可以采用调频信号同频陷波式插入技术对单一行政村运用调频共缆技术。实现应急广播的远程唤醒。对单一行政村也可以采用调频信号高电平压低电平式插入技术,实现村级应急信息的插入和远程终端的自动唤醒。采用调频共缆技术可以通过广播光信号插网和电话远程播控联网等联网技术实现对由多个自然村形成的一个行政村的应急信息远程控制。

2.5双音多频信号

双音多频信号(DTMF)是由贝尔实验室开发的信令方式,通过承载语音的模拟电话线传送电话拨号信息。在应急广播系统中,通过将双音多频信号作为控制信号,实现有线网络或无线网络之间有效的通信识别和可靠的远程控制响应。第一,者直接用手机经市话网拨打应急系统的电话接入号码。第二,电话智能接入器可以自动进行来电铃流检测、摘挂机处理,可以实现语音提示、身份识别(密码认证+语音识别)、电话按键指令转发和登录者分级管理等功能。第三,双音频信号巡检码发生器产生的双音频巡检码信号用于指示用户登录的休眠工作状态,当处于电话登录休眠状态时,双音频信号巡检码发生器就不断产生连续的DTMF双音频信号,此时广播系统的终端收到该巡检码信号后,将拒绝启动应急广播。播出正常的FM调频节目。若没有双音频巡检码,终端经过判断后启动应急广播。第四,专用频点FM调制器和混频发射器,用于对专用音频信号(电话按键、巡检码等双音频信号和语音音频信号)进行调制并和其他普通频点的FM节目信号进行混频发射,通过有线(CATV)或无线FM广播方式发送到终端。

3适用于我国广播电视系统现状的应急广播远程唤醒技术

3.1完备性

要支持多部门、多传输通道、跨区域的传输和,以适用于不同应急事件、不同传输通道损毁情况时的要求。在保证中波广播、短波广播两种常用的有效传播手段的同时,尽可能实现在多种广播电视通道中的透明传输。

3.2兼容性

在尽量不改变现有广播电视传输系统的现状。实现与现有传输系统的无缝对接,实现与现有应急广播体系和各省市应急终端的合理对接。

3.3安全性

有别于普通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应急广播系统的内容极为敏感,内容与目标区域、时间有高度的相关性,所以必须在系统的全链路考虑安全防范问题。

4结论

篇2

(1)物理层

物理层的作用主要是在节目录制完成数据采集后,对节目信息进行转换,调制解析,并完成接收转发功能。当媒体网络采集到数据后,首先到达物理层,在该层完成相应的信号转化调制解析后,成为网络技术下允许传输的数据帧,并完成对信道的选择,加密并准备向上层传播;同时负责解析从上层发送下来的数据包,得到硬件所识别的命令行。

(2)数据链路层

在数据链路层,主要作用是对传输数据进行标准化封装。通过对数据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封装,添加校验码,保证其在整个网络中能够安全准确的传输。在整个网络中提供了可靠的链接。

(3)网络层

在网络层,网络技术的主要内容是如何对路由进行有效的选择。对于部署在监测区域内的大量媒体来说,采用哪种路由网络技术对数据进行发送转发,对于整个网络的数据转发性能来说非常重要。

(4)传输层

传输层主要的作用是保证数据传输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包括对数据包的检查校验。但是由于媒体网络所拥有的处理、缓存资源都比较有限,因此传输层的网络技术架构要求轻量、高效,不需要太多的资源开销。

(5)应用层

应用层主要是根据实际需求来进行设计的。根据具体的需求,可在应用层中添加其需要的任何应用程序,并且对这些功能模块进行监听和执行上层的指令。

2基于动态信息平衡的广播电视网络技术应用

动态信息平衡网络技术也是一种以数据为中心的自适应路由网络技术。一般的网络技术仅采集广播电视数据的描述信息,只有接收到相邻媒体的数据请求时,才会向目标媒体发送有关数据。而基于动态信息平衡的网络技术可以利用三种消息进行通信:ADV,REQ和DATA。其中,用ADV描述媒体数据的有效传播,REQ表示请求数据接收,用DATA表示封装数据。该网络技术以抽象的元数据对数据进行命名,命名方式没有统一标准。通常有SPIN-PP,PIN-EC,PIN-BC,PIN-RL四种网络技术形式。SPIN-PP采用的是点对点的通信模式,并且两点间的通信处于这样一种理想状态:媒体间的信号不受干扰,分组数据不会丢失,功率没有任何限制。当发送数据的媒体通过ADV向其相邻媒体发送广播信息时,有感兴趣的相邻媒体就会通过REQ发送请求,然后媒体向请求者发送DATA,当接收到信息后,该媒体会向它的相邻媒体发送ADV,如此反复,直到没有数据响应为止。SPIN-EC在原有基础上添加了传播策略,通过设定传播阀值,令只有满足信息条件的媒体才能够进行与其它媒体的数据交换。SPIN-BC则通过广播信道来使有效半径内的媒体可以同时完成数据交换,而且通过添加定时器,来防止媒体重复的发送REQ请求。SPIN-RL进一步完善了SPIN-BC,主要考虑了数据交换过程中的容错性能。该网络技术的优点在于通过ADV对数据进行了命名,广播电视媒体在接收数据的时候会通告ADV,查看自身资源信息,从而解决了数据的交叠重复接收的问题,避免了资源的重复转发与接收,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内爆问题。与Gossiping网络技术相比,基于动态信息平衡的网络技术在解决了网络阻塞的时候,节省了媒体的发送传播。但是其缺点是由于消息是以广播的形式发送,因此不能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当某一媒体在发送消息时,如果相邻媒体都接收到数据时,该媒体接收到反馈消息后就不会继续转发,而对于远处的媒体可能还未接收到消息,这样就会造成部分媒体从网络中脱离掉;而当sink媒体要求所有媒体的数据时,相邻电视广播媒体能在第一时间将信息传播出去。对于贯穿整个网络技术的三个管理平台,在媒体信息、媒体移动、媒体传播三方面相互协作,最终使媒体能够以低耗、精准、高效的方式完成广播电视录制数据的采集和传输。

3结语

篇3

广播和电视制作的是人们追求的精神产品,各种电台和电视节目也在传输过程中被发送到每家每户的接收设备上。广播的生产率和电视形成的各个环节,从节目的采集编制、播出传输、发射直到接收到观众,都与广播电视技术是分不开的。当这些环节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新的发展或是技术突破,都将推动广播电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1.1中央电视台

1.2.1建设符合时代和受众要求的央视网中央电视台在新媒体建设方面的最重要体现是对中央网的建设,并推动其不断发展和改进。公司自成立以来,央视网一直专注于创造交互式语音应答系统为基础,以视频为中心的,以互动为特点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特别是在国家大型活动或节日的契机,央视网的搜索和点击率屡屡刷新纪录,成为传统媒体寻求自身发展的成功典范。

1.1.1逐步覆盖央视所有频道的CNTV上线中国网络电视台(简称CNTV)于1009年11月正式成立并上线,它以中央电视台为频道依托,向受众提供包括实时视频,上传,搜索,分享等功能的传统视频网站。从1009年开始,CNTV继续提供包括吃、玩、行、音乐等内容服务,直播和点播服务将逐步覆盖所有的央视频道和国内电视通道。

1.2中央广电的新媒体创意中心发展

1.2.1坚持科学发展观围绕“世界眼光,开放的态度,内外联合推广,多元化发展”的战略思想,新媒体,以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

1.2.1按照市场和观众的要求对广电的节目进行进一步的挑选和突出。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内容、人力和技术资源重新配置资源,合理发挥聚合效应,提高资源利用率。

1.2.3所有的电视台节目进行网站播出响应各部门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进行融合发展趋势下的要求,认真实践,积极对新媒体发展的部署进行配合。

1.2.4以市场为导向,实施市场化运作模式利用在市场上积极有效的因素,吸收社会资本,壮大经济实力。

1.2.5在发展的过程中,充分依靠可以依靠的力量扩大新型媒体的业务实施范围,加强新媒体资源的整合力度。增强企业实力,增加有效的使用资金,合理进行人员配置。与此同时,加大技术支持力度,加强项目审批的倾斜力度,支持新媒体业务的快速增长。

1.2.6科学规划,加强管理掌握好新媒体的发展方向,立足现有资源和发展目标,努力实现自我实力的提升和改进。对资源和市场需求进行结合统一,加强对规划的实施进度进行动态管理,确保计划能够准时有效地落实到工作中。增加新媒体的研究,推动新媒体业务朝着快速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加强人才培养力度。

1.3面向多媒体开发的国际广电随着传媒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传媒环境的日渐复杂,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也开始寻求自身的发展方式。今天,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已经拥有了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和新媒体等传播方式。与此同时,还搭配结构合理的电台体系,并在此基础上立足传统,面向多媒体开发,其开发框架也已经初具规模。

1.3.1网站新内容的开发“国际在线”等网站新内容的开发,代表着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跨媒体及新媒体联合推广领域之路的首次尝试和扩展。“国际在线”自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正式成立以来,已经逐渐发展成为拥有53种语言的国际性网站。二十一世纪初期,“国际在线”成立的第一个网站栏目,自成立以来到今年,连续三年获得互联网中心评比的“互联网品牌栏目”冠军。

1.3.1服务行为涉及到多个方面1009年中旬,中国国际广电所推出的“移动国际在线”节目正式在网站上。“移动国际在线”是一个英文信息平台,是中国国际广电在新媒体业务向前发展的过程中继续进步的体现和表现。用户只需要登录,即可随时随地地浏览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信息。同时,这一平台还提供了其他方面的服务,例如对于简单实用的英语对话的理解和学习,对英语课程音频和视频的鉴赏。

1.3.3创建新型媒体业务,建立海外工作站和点在新媒体业务的建设和发展方面,CRI首先加强多种语种在网络上的覆盖率。到1014年,增加了希伯来文、希腊文等多国语言的网站,多语种的在线渠道增加至六十多个,达到德语,法语30种音频和视频广播语言的在线渠道。其次是要建立一个多语种的面向国际的网络驱动。1010年,CRI初步构建了以英语交流为主,立足于移动互联网传播的移动信息服务终端。1014年,开发了英、法、日等多种语言包含在内的移动新媒体业务。三是建立海外工作站和点,与当地采集新闻的记者站点相互补充。

1.4地方广电在此方面所作出的调整和变革在另一方面,地方广电也根据自身优势和条件,在新媒体方面有较有成效的发展和突破。SMG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拥有IPTV、移动电视、互联网电视、无线电视等通讯方式的公司。另外,SMG的定位,从局部蔓延到中国,乃至向整个华人华侨市场蔓延。与此同时,湖南卫视也在积极向新媒体领域探索,不断向新媒体领域进发。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天娱传媒公司,同时开始启动其网络电台——芒果TV。湖南广电根据自身的优势和条件,准确找到了自己的优势,建立起了一个全国性的重点娱乐频道。而在媒介营销方面,其开始发展涉及娱乐新闻、网络视频、网络游戏等衍生产品和其他电视产业链。

2新媒体的日现影响和突破之路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形式也日益丰富,公交移动电视、公益广告移动终端、银行视频遍布大街小巷,网络电视、数字报纸、多功能手机等传输形式全面出击,新媒体采取普遍而不容忽视的存在方式,这也使受众开始被动的接受新媒体的传播内容,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判断,对受众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效果。

2.1新媒体在传输等技术方面已经具备足够的优势新媒体传播方式的改变主要是一种日常沟通手段的变革,也是人们传播和接受信息行为的改变。而与此同时,新媒体也给我们带来了各种新型的传播方式。我们的硬件技术和新媒体的传播条件也日趋成熟,特别是在通信技术方面,随着其不断改进,现今的水平已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不相上下,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先进于发达国家。

2.1新媒体的发展赢得了较多受众的认可新媒体在其发展之路上,以其特有的优势和先进性不断改变着传媒行业的发展。同时,其不可忽视的优势也对传统媒体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特别的受众的认可度方面。新媒体深刻地改变了人们接收信息和习惯,使人们开始适应新型的接受和传递信息的方式,可以随时随地拍摄,并且随时随地地进行信息的交换。

3结论

篇4

一是组织开展教育实践“优秀示范岗”争创活动。围绕为民、务实、清廉的活动主题,创设“月度优秀”“季度优秀”“年度优秀”示范岗,把优秀党员的相关事迹在公告栏上亮出来,引导和带动中心全体党员学习先进、赶超先进,充分发挥了广大党员在各项工作和各个岗位上的带头示范作用。二是组织开展“业务标兵”竞赛活动。开展教育实践两年来,技术中心以台站为单位,共组织各类业务竞赛十余次,竞赛以设备操作、检修、维护技能及计算机操作技能为主要内容,对优胜者予以公开表彰,有效地激发了广大党员干部学习业务、提高为民服务素质的热情。三是组织开展“战斗堡垒”创建活动。活动以深化党支部目标管理、加强党支部规范化建设为目的,建立完善支部述职、学习章程、考核、评议等制度,在规范支部工作的同时,使支部工作更好地融入中心各项工作之中,充分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

二、实施“三创”工程,在务求实效上下功夫

一是安全创优工程。技术中心作为广播电视的后端保障,主要职能就是不断提高广播电视安全优质播出保障能力,更好地为播出前端和受众服务。因此,我们按照《数字化引领、结构化升级———河北省广播电视安全优质播出技术保障体系规划》安排,对陈旧设备、安全隐患进行有步骤、有计划地升级改造,有效提高了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系数;加强技术创新,大力创新巡检、奖惩、事故报告等一系列制度建设,大力创新安全播出管理机制,变过去只注重传输和发射的结果管理为全过程管理,不断提高安全优质播出管理水平;建成集技术监测、节目监管和安全指挥调度于一体的监管系统,实现了对广播影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统一、科学、有效监管,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高。

二是服务创优工程。技术中心承担着中央和省级台广播电视节目的传输发射任务,主要是通过微波向全省传输广播与电视信号,通过卫星向全省、全国以及国外传送河北卫视和河北广播节目,直接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对广播电视节目的收听收看。因此,技术中心实施服务创优工程,抓理念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服务广电、服务人民的民生广电理念,自觉服务本职工作、服务广电发展;设立群众工作室(行政调解室)、便民热线和群众信箱,建立党员服务承诺制度,着力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以机房为单位,开展安全播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训,进行应急措施考核,苦练内功,着力提高服务广电的能力。

篇5

【论文摘要】: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广播电视朝着移动接收方向发展。现阶段,广播的移动接收算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但是电视的移动接收问题要比广播的移动接收困难得多,移动接收所遇到的问题之一就是衰落。移动接收中的关键技术是OFDM,OFDM的特点是各子载波相互正交,扩频调制后的频谱可相互重叠,不但减少了子载波间的相互干扰,还大大提高了频谱利用率。还有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的多种制式问题,各种制式都有它的优点和缺点。解决了这些问题,应该就解决了移动电视的接收问题。

随着数字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无线传播领域正在引发一场深刻的技术革命,就在这一两年间,无线数字媒体的类型骤然丰富,除传统媒体之外,手机电视、车载移动电视,楼宇分类电视,多媒体信息亭、地铁多媒体信息系统等新兴媒体纷纷涌现,移动接收是个热点,尤其是广播电视的移动接收,成为发展方向之一。现阶段,广播的移动接收算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但是电视的移动接收问题要比广播的移动接收困难得多,所以至今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但我觉得,已经快接近目标。

一、数字电视地面广播(DTTB)

在现代通信中,通信传输手段主要是光纤、卫星、数字微波等,加上地面无线电视广播电视发射构成信息主体。目前在我国数字电视按信号传输方式可以分为地面无线传输数字电视、卫星传输数字电视、有线传输数字电视三类。而移动电视是数字电视地面广播的重要应用。数字电视地面广播在应用需求上要求实现移动和便携接收的功能,使整个技术系统的要求最高。它具备无线数字系统所共有的优点,较之卫星接收,有实现容易、价格低廉的特点;较之有线接收不易受城市施工建设、自然灾害战争等因素造成的断网影响;数字电视地面广播通过电视台制高点天线发射无线电波,覆盖电视用户,用户通过接收天线和电视机收看电视节目,主要的受众也是针对本地区的。完善的数字电视地面广播系统所具备的蜂窝单频网功能,不仅提高了频谱的利用率,而且可应用与宽带无线接入市场;而移动和便携的独特优势使该系统能满足现代信息社会"信息到人"的要求,也就是无论何人何时在何地均能任意获取他想得到的信息。

二、移动接收所遇到的主要问题

移动接收采用的方式是无线数字信号发射、地面接收。因此,移动接收所遇到的问题之一就是衰落,这是所有无线通信系统都会遇到的问题。对于固定接收可以采用分集接收等方法予以克服,但对于移动接收而言分集接收的方法显然不实用,因此衰落问题尤为突出。电波在沿地表传播中会受到各种阻碍物的反射、散射和吸收,实际到达收信天线处的电波除了来自发射天线的直接波外,还存在来自各种物体(包括地面)的反射波和散射波。反射波和散射波在收信天线处形成干涉场,此外,在移动通信中,还存在因移动台(天线)的快速移动而划过颠簸的波节和波幅的驻播现象及由于多普勒效应而造成的相移,凡此种种原因,就使得实际移动台接收到的场强在振幅和相位上均随时随地在急骤变化,使信号很不稳定,这就是无线电波的衰落现象。衰落的严重程度通常随频率或路径长度的增加而增大。目前还无法对衰落进行精确的预测,但区分绕射衰落和多径衰落两种不同类型的衰落是十分重要的。前者为慢衰落,短期信号中值电平在长期中的起伏;后者为快衰落,即瞬时信号电平在短期中的起伏。这两种衰落的表现和影响是不同的。另外,与其他无线通信系统不同的是,移动接收的关键点是移动。因此,移动接收还存在一个其他无线通信不会遇到的问题,这就是多普勒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注意到远处迎面驶来发出警报声的警车在离你越近时,汽笛声的音调越高。从警车到达你所在位置开始,音调开始降低,而当警车离开你后,听到的音调会越来越低,这种现象就称为多普勒效应。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是这样解释这种现象的:朝你驶来的警车发出的声波对你而言稍微压缩从而相对集中,这时你听到的声音波长短于该声源静止时的波,而短波音调是高的。相反,离你而去的声源的声波稍微扩散,这时你听到的波长比该声源静止时的波长长,长波音调是低的,这样的效应对电磁波同样适用。比如一个趋近我们的天线发出的信号,它的频率高于该天线相对于我们静止时的频率,波长相对变短;相反,一个离我们远去的天线发出的信号,其频率则会低于该天线在相对我们静止时相对于我们的频率,波长相对变长。同时波长的位移量与天线的运动速度存在正比关系,即速度越快,则波长移动越大。以上现象就是多普勒效应(Doppler)。系统方面,移动接收还要考虑覆盖网的建设,接收机(特别是便携机)的耗电,接收天线的安装等问题。从基本原理考虑,模拟广播电视信号是不宜实现移动接收的。为了解决移动接收中遇到的问题,广播电视信号必须首先实现数字化。利用数字技术无线接收,可有效解决以上问题。只要在信号有效覆盖范围内,所有移动交通工具,只要配有接收设备,都可以接收数字移动电视信号。三、移动接收中的关键技术--OFDM

OFDM是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xing)的缩写,是在严重电磁干扰的通信环境下保证数据稳定完整传输的技术措施。OFDM的基本原理是:高速信息数据流通过串/并变换,分配到速率相对较低的若干子信道中传输,每个子信道中的符号周期相对增加,这样可减少因无线信道多径时延扩展所产生的时间弥散性对系统造成的码间干扰。另外,由于引入保护间隔,在保护间隔大于最大多径时延扩展的情况下,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多径带来的符号间干扰。如果用循环前缀作为保护间隔,还可避免多径带来的信道间干扰。OFDM的特点是各子载波相互正交,扩频调制后的频谱可相互重叠,不但减少了子载波间的相互干扰,还大大提高了频谱利用率。主要技术特点如下:1)可有效对抗信号波形间的干扰,适用于多径环境和衰落信道中的高速数据传输;2)通过各子载波的联合编码,具有很强的抗衰落能力;3)各子信道的正交调制和解调可通过离散傅利叶反变换和离散傅利叶变换实现;OFDM能够有效地对抗衰落和多普勒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受到干扰的信号能够可靠地接收。OFDM码率低,又加入了时间保护间隔,具有极强的抗干扰能力。其多径时延小于保护间隔,所以系统不受码间干扰的困扰。在有关移动接收的几种标准的制定过程中,都采用OFDM作为其核心技术。

四、移动接收制式

篇6

在韩国,有关数字电视(DTV)数据广播的标准是由韩国信息通信部于2001年3月制订的。包括用于地面电视的ATSCDASE标准和用于卫星电视的DVB-MHP标准。根据这些标准,韩国最大的广播机构KBS(韩国广播公司)在2001年底推出了一项地面DTV广播服务。

KBS的这项数据广播服务主要包括创作工具、传输系统和一套非节目相关数据服务系统。所谓的创作工具用于创作节目增强型数据内容,其功能简便易用。该工具采用xHTML、XDML和JavaAPI,支持ATSCDASE和DVB-MHP。传输系统包括节目与系统信息协议(PSIP)生成器/数据管理器和数据注入器。该系统将内容转换成为PSIP表单和DSM-CC(DigitalStorageMediaCommandandControl)部分,一并传送至复用系统。而非节目相关数据服务系统可以通过一个独立的虚拟通道提供各种实时数据,它不同于视听节目的交通、天气预报、股票和新闻应用等方面的信息。

二数据广播系统

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数据广播系统可以为观众提供多媒体数据。该系统可以创建数据内容,并可根据数据广播协议将已创建的内容传送给复用系统。它包含一个创作工具、一个PSIP生成器/数据管理器和一个数据插入器。

图1示出一个非节目相关服务系统。

系统中的创作工具可以创建与依循DASE的数据内容,并能很容易地转换成依循MHP的形式,因为韩国的地面电视和卫星电视两个领域采用了不同的数据广播标准。地面DTV节目要进入卫星和有线电视系统,要进行转换以符合MHP的要求。这样的话,就要求创作工具所创建的内容既能符合ATSCDASE标准,又符合DVBMHP标准。但问题是,传输系统是按ATSC数据广播标准和ARM(ApplicationReferenceModel)第5次修订版而开发的。事实上,该系统的传输部分能满足ATSCA/90迄今有关单向应用所描述对数据轮询的DSM-CC部分和可寻址部分的要求;但仍要根据标准化程序进行升级。

要依照ATSCA/90标准进行数据广播服务,就需要这样的PSIP生成器/数据管理器和数据注入系统。PSIP生成器/数据管理器可生成PSIP,包括电子节目指南(EPG)和整个数据广播系统的播出时间表。用于DTV甚至数据广播的PSIP表单都是自动生成的,并经由连接到KBS节目编排数据库网络的PSIP生成器发送。数据注入器的作用是将数据转换成依循ATSCA/90的传输流,并传送至复用系统。

此外,有两个不同的数据库。一个是KBS播出时间表数据库,存储所有的播出时间表信息;另一个是内容数据库,对播出的内容进行管理。该广播系统还有一个连接非节目相关数据服务系统的接口,以进行实时数据广播。系统通过异步串行接口(ASI)将编好日程的PSIP信息和数据传输流送信息和数据内容传输流与A/V传输流进行混合。我们用三星和LG公司生产的机顶盒(STB)对该系统生成的若干个内容样本进行了测试,同时也对与2002世界杯相关的足球等类型的电视节目进行了测试。对非节目相关的内容,如交通信息、天气报告、股票信息和新闻应用等的测试,是在加载于一个6MHz的实有频道上的一个独立虚拟频道和载送A/V电视的主虚拟频道上进行的。

三创作工具

与一般的多媒体内容创作相比,数据广播的内容创作需要更大的工作量,这是因为,从规划到制作,有比较多的变数和限制。硬编码方式作为一种专业化创作工具,可使数据广播的内容创作变得简单,因为它使创作和测试两步合一。利用该工具可创建依循DASE的数据广播内容,并可以方便地转换为依循MHP的格式。

KBS采用的创作工具包括一个基本图形编辑器、一个通常用于所创作内容存储库管理的对象编辑器、一个实现所创作文件链接的浏览器、一个可减少重复性编辑工作的页面管理器和一种标准的DASE码生成功能,如图2。

对各部分的功能简介如下:

(1)矢量对象编辑器:是该创作工具的核心部分,负责内容的创建、修饰、编辑和存储。

(2)页面浏览器:便于对页面的整体布局进行管理。

(3)内容库浏览器:便于对所创作内容的再利用。

(4)小型生成器:提高创作的产出,支持菜单、内容显示区、电视显示区模板和卷帘按钮的管理。

(5)代码生成:将图形类对象数据转换为依循协议的代码。

(6)A/V节目同步编辑器和预览模拟器:用于所创作节目在传输之前的检验。

(7)内容数据库:具有存储、检索、输入和压缩等功能。

四数据注入器

根据ATSCA/90标准,数据注入器借助PSIP生成器/数据管理器输出的播出时间表信息,要对存储在内容数据库中的应用程序进行编码,同时输出数据轮询或源自实时数据的可寻址部分的数据流。同时,也生成承载数据输出和加载信息的数据服务表单(DST),并同样通过ASI接口送至复用系统。这项传送的执行必须与给定的周期同步;数据轮询和可寻址部分也要按给定的码率进行传输。

PSIP生成器/数据管理器与数据注入器之间的通信协议是TCP/IP。具体来说,数据注入器的作用像服务器,而PSIP生成器/数据管理器则像用户机。前者从内容数据库中取出内容文件,解压后存储于其内置的内容文件系统。同时,它还从后者获取并设定包标识符(PID)和应用数据流的码率。此外,后者也要向前者提供PSIP表单信息,由前者负责PSIP表和数据轮询的相关性。图3是数据生成器的内部结构。

数据生成器可根据ATSCA/90和实时数据服务可寻址部分的规定提供第一层和第二层的下载。

数据发送器的作用是依据每个发送周期和传输码率将MPEG-2格式的数据发送给客户机。这个发送器内含一个传输流生成器和一个周期性发送器。前者可以将DSM-CC、DST和可寻址部分都转换为MPEG-2格式,并在最后生成MPEG-2传输流。后者按照每一部分给定的周期和码率,将已登录的MPEG-2传输流通过ASI接口传送。

在这里,实时应用和数据注入器之间的通信协议仍是TCP/IP,而且实时应用的机成为这项通信的服务器,数据注入器则成为客户机。插在可寻址部分的IP数据报是依照用户数据报协议(UDP)进行传输的。PSIP生成器/数据管理器负责检查是否有需传输的实时应用程序。如果有,数据注入器就会对这项特别应用程序的实时数据进行编码,成为可寻址部分,并进行传送。

五PSIP生成器/数据管理器

PSIP生成器/数据管理器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数据管理器,它通过时间表信息和用户界面对整个数据广播系统进行控制;另一部分是PSIP生成器,它可以生成所有的ATSCPSIP表单,以及用于数据广播恢复和组合的数据广播表单(见图4)。

这个PSIP生成器/数据管理器是独立设置的,在没有数据广播的时候,可以作为独立的数字电视PSIP生成器使用。

六非节目相关电视服务

非节目相关数据服务是指非A/V节目相关的电视服务。目前,第一个投入使用的以6MHz物理频道承载的虚拟频道可以传输A/V节目和增强型数据。而同一个物理频道上的第二个虚拟频道设计为只传输数据。根据ATSCA/90标准,虚拟频道至少可以有100个。这种虚拟频道都属于非节目相关服务。

图中连接了4个不同的非节目相关电视服务,如果需要,还可以很容易地增多。这4个非节目相关电视服务是天气报告、交通信息、股票信息和新闻服务。

由于这些服务含有许多实时数据需要更新,所以选用了Java语言编制的软件和ATSCDASE规定的API接口。而且每项应用都是用独立的Xlet开发的,以获得更高的灵活性,因而不同应用之间既可以相互独立也可以变换组合。非节目相关数据服务都具有周期性内容更新的特点,其内容更新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轮询模式;另一种是采用MSE(多协议封装)的可寻址部分。这些应用都在主页上设置了每项应用的入口,以及分类编排的数据服务信息。

这类应用系统中包含应用登录客户机、数据机和非节目相关电视服务的服务器。应用登录客户机是内容服务器中面向所创建

应用的一种登录工具,它将压缩成ZIP格式的应用与附加信息登录在一起。内容数据库包含一个Oracle数据库和下面列出的一些表单。

(1)AT(应用表单):其中含有应用本身的信息。在增加新的应用时,这个表单中也要相应地增加一个新的入口。

(2)ET(事件表单):每项应用都会有一个对应的事件表单,这是由内容数据库的结构所决定的。在增加新的应用时,也要在这个表单中增加相应事件的信息。

(3)SDT(数据流表单):如果某项应用使用的是流式实时数据,就要在这个表单内添加相应数量的入口。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个表单含有对数据流进行UDP/IP数据包编码所必需的信息。

(4)MDT(模块化数据表单):如果一项应用采用了模块化实时数据,就要在这个表单内添加相应数量的入口。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个表单含有模块名、相关的说明,以及非常重要的模块更新周期的信息。

每项服务的数据机都是独立的,它能将实时的原始数据从一个外部数据库转换成为格式化数据,以便用于该项应用程序。非节目相关服务器将根据每项应用的特点把格式化的数据从各个数据机那里选送到内容数据库或数据注入器。换句话说,如果实时数据是模块化的,该服务器将把它传送到内容数据库;如果是MPE类型的数据,服务器就把它送到数据注入器。

篇7

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近年来,黄淮学院结合自己的办学定位、广播电视编导行业的人才需求与专业特点,基本构建了多维度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并制定了较为系统的实践教学方案。以下结合黄淮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学改革经验和笔者的教学实践,探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问题。

(一)课程实验

课程实验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包括课内实训、课程实践和课程论文3个环节。开设课程实验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

1.课内实训

课内实训即以案例教学、项目模拟等方式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的课程实验教学,根据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特点,其内容应包括摄影摄像基础技能训练、新闻采访与写作技能训练、非线性编辑技能训练、广播电视节目策划技能训练、广播电视节目编导技能训练、播音与主持技能训练、广播节目制作技能训练、电视节目制作技能训练、纪录片制作技能训练等。在教学过程中,应合理分配课堂理论知识讲解与实训的时间,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课内实训要由实践技能强的专业教师或具有地方媒体实战经验的业界人士担任指导教师,以便帮助学生及时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

2.课程实践

课程实践是学生在掌握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后,结合具体课程进行的开放性创作实践,往往以作品形式呈现,主要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完成。例如,对于新闻采访与写作创作实践,可由业界教师带领学生分组深入社会进行新闻采访,再通过稿件编写等对采访素材的后期加工训练,使学生熟悉广播电视新闻的采编制播流程;对于电视编辑创作实践,可由教师带领学生先确定选题,再进行专题创作,从而使学生熟悉电视编辑制作的环节,提高摄像水平,掌握非线性编辑技术,具备一定的电视作品创作能力;对于广播电视节目策划与创意实践,重点应在锻炼提高学生的栏目与节目策划、脚本编撰等方面的能力;对于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实践,可在业界教师指导下,让学生策划广播电视栏目并写出脚本,进而结合以前所学的理论知识完成节目创作,在节目制作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节目策划、编导、摄录、编辑制作等综合创作能力;对于纪录片创作实践和电视广告创作实践,重点应在以前各项训练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全面掌握纪录片及电视广告创作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技巧,全面提高纪录片创作和电视广告制作的综合能力。

3.课程论文

广播电视编导属于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其课程论文应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将学生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与课内实训、课程实践等实践活动密切联系,通过课程论文的撰写,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强化课内实训和课程实践的效果,并为大四时撰写毕业论文或进行毕业设计奠定基础。

(二)实习实训

实习实训包括专业认知实习、专业见习、专业(毕业)综合训练和毕业实习。实习实训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和职业素养,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1.专业认知实习

专业认知实习是培养应用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的重要实践环节,通常安排在第一学年。专业认知实习主要有2个途径:一是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让学生到地方媒体、传媒公司、广告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参观调查,听取业界人士的实践工作讲座;二是邀请知名教授和业界专家做专业认知报告及咨询指导等。专业认知实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增强对专业领域现状和发展趋势的感性认识,了解广播电视编导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和岗位要求,明确专业学习方向,感受业界专家的专业精神,进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为了提高专业认知实习的效果,应要求学生及时撰写专业认知实习报告。

2.专业见习

专业见习是指学生利用假期或课余时间,到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参与广播电视节目的策划、编导、摄录、编辑制作等工作,从而了解行业对专业人才能力的要求,加深专业认知,建立初步的职业观,明确自身的专业发展定位,并明确自身的不足,增强专业学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

3.专业(毕业)综合训练

专业(毕业)综合训练一般在第四学年进行,是对前三年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的综合检验。开展专业(毕业)综合训练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

4.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根据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应用性较强的特点,最好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即让学生深入省内外各级各类媒体进行实岗锻炼,并在实习过程中完成毕业论文(设计),这样能够促使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广播电视编导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学生通过毕业实习有效地提高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化创新意识。

(三)课外社会实践

课外社会实践主要包括寒暑假社会实践、大学生科技文化活动等。寒暑假社会实践,即在寒暑假期间组织学生深入新闻媒体、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等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目的是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并回报社会。开展大学生科技文化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大学生科技文化活动的形式主要有:

(1)专业赛事。专业大赛能够为学生提供很好的实战模拟演练机会,深受高校、业界与学生欢迎。开展学科专业竞赛,关键在于赛事的举办目的与组织运作方式。第一,学科专业赛事应与专业课程教学形成良性互动。例如,DV大赛应与剧本创作、摄影摄像艺术、导演基础、影视短片制作等课程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影视策划、创意、剧本撰写、导演、拍摄、剪辑等方面的能力;广告大赛应与广告策划与创意、电视广告制作等课程教学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广告策划、创意、设计等方面的能力。第二,应建立固定的指导教师团队,并安排充裕的指导时间。第三,应制定明确的管理制度与奖励细则等,切实提高学生的参赛积极性。

(2)学生专业社团活动。在学生专业社团活动中,应充分发挥指导教师及高年级学生的传帮带作用,并加强与业界的联系。例如,黄淮学院非常影视社、主持人协会、方舟文学社、青竹话剧社、吟诵协会等专业社团的学生,通过参与入驻该校创新创业园的驻马店电视台文艺中心、驻马店新闻网、驻马店手机报的栏目运作与节目制作,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能力。

(3)实题项目运作,即教师带领学生利用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参与社会的实题项目运作,实题实做。在实题项目运作中,应根据需要组建项目小组,每个小组应尽量包含不同年级的学生。(四)毕业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人才培养质量的综合检验。在学生毕业论文撰写或毕业设计工作中,我们应尽量做到:突出应用,理论与专业实践紧密结合;加强过程管理,强化指导教师和学生的责任意识;实题实做,杜绝抄袭和假大空现象,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科研精神。

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构建

(一)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应围绕专业建设的要求,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具体讲,应有计划地引进专业教师,并选派专职教师到国内知名高校进修学习;应加强与媒体的合作,通过到媒体顶岗锻炼等方式逐渐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应积极邀请媒体界专家开设专题讲座,主动聘请他们做专业实务课程的兼职教师;应培养一批专业建设急需的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并组建专业核心课程“双师型”教学团队。

(二)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媒介技术是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动力,因此,要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必须加强实验室等教学设施建设。在实验室建设工作中,既要注重高端实验室的建设,不断引进高性能先进设备,为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物质保障,同时应不断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尤其要完善实验室开放制度,充分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效率。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中,必需加强与高校周边广播电视等新闻单位的合作,通过合作发展联盟创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同时要推进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并将校报、校园广播站、校园网络电视台等作为学生实习实训的场所。

(三)强化实践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课程实验教学中,应改革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不相适应的封闭型教学模式和方法,推行教学内容开放、师生交流互动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开展探究式教学、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和项目带动的实地现场教学;应完善考试考核方案,注重过程管理,综合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参与实践的态度、实践能力及其提高情况、创新的意识与能力等。

(四)构建并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篇8

TeunAvanDijk是话语分析的翘楚,也是传媒语言话语分析的典范。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TeunAvanDijk大量著述涵盖了多种传媒话语的诸多类型(教科书、新闻报道、医患对话乃至旅游宣传手册、广告),对其中所表现出的认知现象、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现象以及意识形态等政治倾向作了全面研究;FaircloughN.自80年代以来陆续出版了几十种著作,对各种话语类型尤其是政治话语进行了批判的研究。此后,传媒语言研究作出较大贡献的当属奥克兰理工大学语言与传播教授的AllanBell:作为一名多产的学者,AllanBell近30年来发表了与传媒语言研究相关的学术论文64篇、专著5部(截至2008年的统计)。在作者目前可以收集到的文献研究中,AllanBell于1981年以“这不是英国广播公司:新西兰的语言殖民主义”为题开始了传媒语言的语体研究,仅从这一点讲,称AllanBell为世界范围内首次研究传媒语言的“鼻祖”并不过分。[2]1983年,GerhardLeitner编著的LanguageandMassMedia论文集首次将语言与大众传媒糅合在一起加以研究。[3]此后,Language,image,media论文集讨论了新闻广播语言、东西方新闻差异、广告以及图形传达意义的方式。[4]R.E.Rice于1984年在《MediatedGroupCommunication》一文中首开学界对“电子邮件语言”研究的先河。[5]Fairclough(1985)讨论了从话语分析的视角分析传媒语言有别于从语言学的角度研究传媒语言的原因。他认为,对传媒语言进行分析话语有助于详细了解媒体输出的本质,而语言分析侧重于文本(texts),语篇分析(discourseanalysis)既涉及文本也涉及话语实践以及社会文化文本,目的在于找出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文化实践之间的关系。[6]该论述高瞻远瞩,无论对话语分析还是传媒语言研究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俄罗斯大众传媒语言研究方面,Dobrosklonskaja(2005)声称要发展传媒语言学MediaLinguistics,但是其重点研究仍集中在新闻语篇(现在被称为传媒语篇)以及迅速发展的功能和文体研究方面。[7]CharleyRowe和EvaL.Wyss2009年编著的LanguageandNewMedia论文集汇集了学者对多种传播媒介的分析:博客、电子邮件、传真、网络实时聊天系统(IRC)、聊天、即时通讯、短信(SMS)、情书、邮政卡和电子贺卡、电话、广播、电视,以及诸如网页文本、维基百科条目和网站超文本网站文化。文集对新媒体萌现、新媒体语境中的语言变化以及相关新、旧媒体之间技术演进背景下语言和文化的变化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8]

社会语言:传媒语言文化界面的回归

美国语言学家兼人类学家EdwardSapir及其学生BenjaminLeeWhorf所提出的“语言相对性假说”在战后广为传播,认为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文化和思维,认为不同语言里所包含的文化概念和分类会影响语言使用者对于现实世界的认知,也就是说不同的语言的使用者会因语言差异而产生思考方式、行为方式的不同。DellHymes曾提出言谈民俗学(ethnographyofspeaking)来研究言语事件。WilliamLabov1966年出版的《纽约市英语的社会层次》认为语言事实上存在社会性层次的区分,而且社会层次(身份)和语言层次(表现为语言结构的异体)是互相对应的。[9]70-80年代间,英国学者Lesley和JamesMilroy在研究这类交往行为时提出“语言的社会网络理论”,对语言的维护和切换进行动态描写,作出了比拉波夫的分层说更细致的分析(李嵬,1995)。[10]70年代以来前苏联(俄国)学者提出语言国情学,强调语言有一种文化积累的功能。同时,大众传媒对“水门事件”的不断传播引发了语言学家在文化背景中对语言构成及其影响的深入研究。加拿大学者HaroldInnis认为,一种新的媒介(包括广义的语言、文字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的文明的产生。[11]美国学者PaulLevinson指出:“人类发明的所有信息技术,没有任何一种技术能够和我们人类基本要素的语言中心相提并论,除非它是对语言的超越和通过某种方式所进行的替代。但是,这些技术还是在有限的层次上对我们的生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2]结构主义符号——权力学派认为:人的思维和信息传播受制于传播的基本符号系统——语言,而每个族群、民族、国家成千上万年形成的文化意识和传统,无形地积淀在语言中,通过语言系统的教育而内化为社会成员的集体心智。JiirgenHabermas的三卷本《交往行动理论》揭示了当代传媒如何被注入商业模式,成为制造品牌舆论的工具。[13]

传媒与教育:传媒语言界面的人本回归

作为世界性的教育文化机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充当着传媒与教育的联姻的急先锋。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UNESCO明确了媒体在社会进步的关键作用,制定了参与和利用各种媒体发展目标的具体政策、方案和战略,设立了“媒介教育项目”(TheMediaEducationProgramme),旨在促进全体社会成员特别是青年通过媒介积极参与社区政治文化活动并发展其批判性赏析能力。教科文组织和联合国文明联盟(UNAOC)共同创建了姊妹大学全球媒体和信息素养和跨文化对话讲座(UNESCO-UNAOCMILIDUNITWIN),具体内容涉及:批判性分析、大学和大众媒体之间的跨文化和合作研究交流、参与学校内发展教育和媒体研发、促进全球媒介信息素养行动、创建媒介信息素养学习研发网络中心、支持全球不同媒体的文化间对话与合作。在语言学学术界,1968年,SusanSontag注意了到传媒对教育的影响远远大于课堂教学[14],英国学者HildeT.Himmelweit等人研究了看电视对儿童语言能力发展的影响[15],美国学者MarieWinn(1977)则得出了相反的结论[16]。MichaelWillie(1979)论述了传媒通过不同语言(媒介肢体语言与文本语言)的结合增强了感官的刺激,从而加深了对信息的理解[17]。英国英语教师全国委员会和国际阅读协会全国理事会(NCTE)制定的英语语言艺术教学指导方针之国家标准要求“学生用口头、书面和视觉语言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在学习过程中作为知识、反馈、创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18]。20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中国中学课程改革和2003年以来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都强调了传媒特别是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

路向融合:传媒语言界面的东学交融

我国的语言学研究历史悠久,相对而言传播学研究起步较晚。1978年,复旦大学主办的新闻学核心期刊《新闻大学》第一次出现了专门介绍传播学理论的文章,随后,包括北京广播学院在内的一些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传播学者开始译介、学习和研究国外传播学的方法和成果,建立与世界传播学界对话的共同经验范围。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将传播学列入博士、硕士专业目录,标志着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地位的确立。(一)学术论文:方兴未艾在我国,各类期刊上对传媒语言的研究始自语言学或外语教学领域。以我国最早的外语类期刊《外语教学与研究》为例,该刊早在1959年第5期有3篇文章分别从理论和实践方面集中介绍了中外高校在外语教学中利用现代技术设备的问题,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该刊第二次介绍刊登同一类型的问题却是25年之后的事了。1979年,学术界开始对“电影剧作的语言特色”[19]和“现代俄语报刊语言句法结构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研究。[20]1980年出现了“新闻标题英语”[21]、“新闻广播语言的特点和词语变化”[22]、“刊物的科技资料翻译”问题[23]、“对外语(西班牙语)电视语言的分析”[24]以及“广告英语”等方面的研究论文,遗憾的是6年之后学界才出现了对广告语言的再次学术探讨。1986年,学界开始对“两篇旅游文章的文体比较”的研究。[25]1987年,陈四益指出“报纸杂志的编辑要负起正确使用语言文字的责任语文建设”,[26]12年后张普在中国科协首届学术年会中提交了“关于网络时代语言规划的思考”的学术论文[27],堪称国内学术界传媒语言规范与规划研究的先驱。2003年,王翰东在《电视通俗文化中的话语活动》通过对菲斯克的《电视文化》简要介绍,论证了文本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平行以及文本之间的互文性,对豪车与美女的广告模式与竞猜秀中潜藏的意识形态作了分析。[28]2004年后,传媒语言话语分析研究乏善可陈的局面发生了变化,传播新领域的核心期刊《新闻与传播》、《国际新闻界》、《新闻大学》、《现代传播》、《新闻与传播研究》、《当代传播》等6种期刊中,符号学、话语分析理论论文数量共26篇,占所有论文总数的23%,位居2004年所有议题的榜首。近10年来,国内学者对传媒语言的研究散见于学术期刊论文,如网络语言方面,多从修辞的角度研究新词新语,研究内容和方法集中在字词和语用、修辞等方面;还有不少论述从语用学的视角对报刊语言、影视语言(新闻、主持人话语风格)、网络话语(网络聊天话语、电子邮件等)、手机语言(SMS)、广告语言、外宣语言交际进行话语对比分析以及研究新闻语言、学术语篇的语用语体。还有的研究专注于传媒语言的翻译工作,覆盖范围较广,涉及影视语际互译、学术语篇、外宣资料公示语及创意产业翻译研究等方面。(二)专著研究:整合成型2000年,齐沪扬出版了《传播语言学》一书,在语言学界首开传播学与语言交叉研究先河,对语言符号、语言信息进行界定,并从心理学的视角探讨了语言理解和语言运用的过程,借用传播学的术语介绍了语言传播的类型、语言传播的媒介及其效果;[29]2002年,许嘉璐在姚喜双、郭龙生编著的《媒体与语言——来自专家与明星的声音》序言中首次提出了“传媒语言”的概念及其研究的重要性,社科院姚喜双、郭龙生提出了传媒语言研究应该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传媒语言的定性、内涵、外延分类及规范等[30]。2004年,于根元教授就传媒语言研究从学术定位、方法、分类、传承等方面进行了论述。[31]2005年,童之侠出版了《国际传播语言学》一书,较为详尽地分析了国际传播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国际传播语言学的理论来源与相关学科、传播媒体及其语言特点、报纸期刊及其语言特点、广播电视及其语言特点等。[32]俞香顺(2005)的《传媒•语言•社会》[33]以及纪秀生、索燕华2010年出版的《传播语言学》[34]探讨了语言在传播中的特性、语言在传播中的功能、语言在传播中的局限、语言在传播中的发展、文学语言的传播艺术、新闻眼的传播形态、广告语言的传播功能等。(三)学位建设:引领潮流国内学界对传媒语言系统研究“集大成者”当属姚喜双教授:姚喜双教授身兼教育部语言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语委语用所所长、普通话与文字应用培训测试中心主任、广播电视语言研究中心主任等数职,是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印刷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央电视台业务指导委员会委员。近年来,姚喜双围绕“媒体与语言”主持完成了一系列国家级项目——“媒体及媒体语言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广播电视等媒体语言研究”(国家语委“十五”科研规划项目)等,编著了《媒体与语言——来自专家与明星的声音》(2002)、《媒体语言大家谈》(2004)等著述,以广播电视语言为原点发表了诸多影响深远的论文,并于2009年在国内首创“媒体语言学”方向博士点。[35]纵观近年来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的申报,从1993-2011年共有114项课题涉及传媒语言研究。

篇9

关键词:媒介融合时代;地方高校;广播电视学专业;全程式培养

广播电视学专业的特点是实践性强、综合化程度高、技术业务革新快,[1]而实践能力是评价媒体从业人员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地方高校在培养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实践动手能力不强成为众多地方高校广播电视学专业毕业生的通病。[2]按照全程式教育理念,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不同阶段,多渠道搭建符合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实践载体,并建立相应的实践能力培养保障体系,能有效培养出适应媒介融合时代要求的广播电视学专业人才。

一、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全程式培养的内涵

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首先应包括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对全媒体新闻从业者的呼声越来越高。在对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如果只是在某些课程中设置了一些实验和实践环节,学生获得的实践能力必然是碎片式的,不能融会贯通,无法满足媒介融合时代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新要求。为了真正做到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融合,实践能力培养4年不间断,根据学生从大学入学到毕业的不同阶段以及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一般规律,多渠道搭建实践载体,并建立相应的实践能力培养保障体系,构建全程式实践能力培养模式,能更好地促进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全程式培养模式中,学生的实践能力由浅入深,从单一走向综合。学生在平时课程学习、实验和实训中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这些作业往往是碎片化的、粗糙的。随着学生学习的不断深入,实践能力的逐步提高,学生对作业进行精心的加工和再创作,使其更加成熟、丰富,成为作品,再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完善,成为产品,最后根据市场的需求,使其成为具有价值的商品。在“作业—作品—产品—商品”的转化中,学生实践成果的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

二、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载体

(一)学校自办媒体:

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平台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专业化程度高、制播要求高,能接收的实习生数量非常有限。根据媒介融合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培养媒介融合人才,学校先后创办了网络视频制作部、《守望报》和“择优网”三大学生实践平台,主要用于广播电视学专业大二学生的实践教学。三大实践平台分别着眼于不同的实践领域,《守望报》作为传统纸质媒体,主要培养学生新闻策划、新闻采访、新闻写作和报纸排版等方面的能力。“校园新闻聚焦”主要培养学生视频新闻的策划、采访、拍摄、剪辑等能力,让学生能与电视台新闻栏目实现无缝对接。“择优网”则融合纸媒和电视媒体的特点,发挥新媒体的优势,通过网络、手机的推送,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网络媒体的运维。

(二)广电节和记者节:

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熔炉广播电视学专业每年举办广电文化艺术节和记者节活动,充分利用“两节”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感和实践能力。“两节”的所有活动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将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将实践中获得的感悟和成果充分展示出来。广播电视学专业实践方向较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某一实践方向重点发展。“两节”让不同实践方向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展示。在实践过程中,小组成员彼此联系,相互帮助、相互信任,发挥了各自的潜能,实现了自身的价值。通过“两节”提炼出一批富有价值的实践作品,成为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熔炉。

(三)以赛促训:

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推进器专业比赛是一种高层次的实践活动,通过各级各类专业比赛,学生与全省乃至全国各地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学生同台竞技,有利于学生认清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学校要鼓励学生参加专业比赛,尽量让更多的学生走出去。地方高校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学生在校内开展专业实践活动往往缺乏开阔的视野,“走出去”的学生通过现场比赛、观摩其他高校的优秀作品、与其他高校学生面对面交流,会受到很大的启发,相互取长补短,也能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激发其内在的潜能。专业比赛也有助于教师思考、定位实践教学,促进了实践教学改革,提高了实践效果。

(四)以作品代替论文的毕业设计:

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新举措传统的广播电视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环节以论文为主。由于本科生专业理论素养还不高,缺乏对问题的独立分析能力,鲜有独到的见解,所以理论性过强的毕业论文缺少实际价值,与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有偏差。为提高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广播电视学专业应进行毕业论文改革,将微电影、新闻作品、三维动画、摄影作品等作为学生毕业设计内容。毕业设计要求学生最终提交的毕业设计材料包括作品成品、设计方案和设计脚本。小组完成的作品,要求每个成员按照分工的不同,撰写一份自己承担部分的工作思路和反思。

三、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保障体系

为保障学生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学院建立了“实验室开放制”“实践活动导师制”和“两级主体、多种方式”评价体系。实验室通过“全天、定时、预约”三种形式向学生开放,通过实验室的三种开放形式,学生能够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进行实践锻炼。学校为每个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学生配备了两位实践导师,即校内实践指导教师和校外实践指导教师。在评价方式上,改变传统的以单一考试为主要依据的评价方式,采用考试、考查、实践活动、观察等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

[1]欧黔.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在实践中培养人才——广播电视新闻学实践教学探索[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9(5):90-93.

篇10

论文关键词:WLAN,LAN,混合组网,SSID,CMCC

 

一、概述

当前中国移动已成为全业务运营商,全业务接入的高带宽需求,势必要求一个丰富的网络资源作为支持。在移动全业务发展初期,现有的光纤网络覆盖范围、分布特点与终端业务用户相去甚远,WLAN作为一种技术成熟,用户认知度较高的无线技术,为固定宽带接入和移动数据业务形成一种有效的补充,一方面可以为固定宽带接入业务提供最后一百米的无线延伸,使固定宽带移动化,另一方面,可以有效缓解3G网络在热点区域的带宽压力。在接入具体全业务点的同时如何利用WLAN优势,在实际组网过程中与用户LAN进行混合组网,形成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二、WLAN技术

无线局域网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以无线多址信道作为传输媒介,实现传统有线局域网的功能。WLAN 定位为无线局域网技术,提供慢速和游牧移动状态宽带接入;WLAN既能弥补固定网络的移动性不足计算机毕业论文,也能弥补移动网络的宽带性不足,其作为固定和移动网络数据业务的补充,已得到全球广大运营商的认可;同时WLAN能有效分流2G/3G 网络数据流,降低2G/3G 网络投资。具体实施过程中WLAN一般只要安装一个或多个接入点设备。就可建立覆盖整个建筑或地区的局域网络,包括临时组网与移动通信。不仅解决了有线LAN的大量有关组网与接入的难题,而且也方便地拓展了网络信息服务的能力,对于“把信息资源贴近最终用户”具有深远的影响。

目前在全业务竞争中不仅要发展有线LAN的综合接入,同时很多场合需要见缝插针的将WLAN网络也建设进去。WLAN与LAN混合组网的优势如下:

1.扩展了CMCC网络覆盖

目前CMCC的有线LAN接入,受到五类线传输距离、交换机布放位置、用户要求上网信息点不固定的限制,网络覆盖范围局限性较大。如在LAN建设中部分特殊区域的LAN交换机下挂数台AP设备,就能很好的解决客户的需求,扩展CMCC网络的覆盖范围。

2.安装便捷

一般在网络建设中,施工周期最长、对周边环境影响最大的,就是综合布线施工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往往需要破墙掘地、穿线架管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而WLAN最大的优势就是免去或减少了网络布线的工作量,一般只要安装一个或多个接入点 (AP) 设备,就可建立覆盖整个建筑或地区的局域网络。

3.全业务建设朝综合接入方面发展

目前中国移动全业务的开展主要是安装客户的需求来进行的,客户有宽带或固话的需求,移动就为其提供相应的设备。这对于驻地网、本地网及设备的投资来说利用率均不高,移动以后在接入全业务客户时,可考虑融合固话、有线宽带、WLAN、以及今后的3G来给用户综合组网。这样网络建设能一次到位,各类资源的利用率也较高,且用户认知度高,不易被其他运营商抢过去。

4.充分贯彻集团的TD+WLAN的方针

随着移动3G业务的不断开展,TD终端打破了传统单一品种而出现了数据卡、上网本、无线固话与手机3+1的多个品种。当中移动将上网本作为3G网络的主推业务,但是由于TD-HSDPA小区下载峰值速率和小区极限流量要赶超WCDMA和CDMA2000EV-DO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且TD类似于GSM的时分复用技术除了给TD带来了频谱利用率高的优点外,也让TD留下了穿透性能差的终身烙印。测试过TD信号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如果不做室内覆盖的话,TD的室内信号很微弱。

因此计算机毕业论文,让TD+WLAN双层网络来保证热点区域,甚至用成本较低的WLAN为一般室内提供无线宽带也是可取。在进行重要用户覆盖时,将TD-HSDPA网络作为主体网络,以WLAN网络覆盖方式对于部分室内热点地区进行辅助补充,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5.有效抢占频率空间

WLAN频点有限,在当前竞争异常激烈的电信市场,可能有许多地方WLAN的频点早已被其他运营商占领,这确实是制约TD+WLAN发展的一大难题。本人认为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解决:TD主要特点是频谱利用率高和穿透性能差,我们可以利用这两大特点。频谱利用率高,我国给TD预留的频段达155M,TD频率资源丰富;穿透性不强,不进行室内覆盖的在楼内TD信号十分微弱,因此是否可以考虑在部分室内覆盖定制TD频段的WLAN设备呢?这里给WLAN的频点完全可是TD的A或C频段中的少许频点,总之不要与现网B频段的TD同邻频即可,或者也可以采用目前使用较少的5.8G频段。

但是,WLAN产品比较昂贵,传输速度也比较慢。以太网可实现1Gbit/s的传输速度,而WLAN的传输速度被限制在1OMbit/s左右,市场上一般的无线网络带宽还达不到2Mbit/s。 因此,在开展WLAN+LAN混合组网业务时,也需注意创新WLAN的市场运营模式和WLAN的布放场景。

目前中国移动WLAN覆盖建设原则为:

1.公共事业单位或者人口流动较多场所建议覆盖

2.便携机较多的企业单位建议覆盖

3.用户过小的场所不予覆盖

WLAN接入的传输速度、带宽及QoS都比不上有线的LAN接入,WLAN只是做为LAN接入的补充和延伸。因此目前全业务接入中采用GPON技术的LAN接入仍是主要接入方式。

三、WLAN+LAN混合组网案例分析

2010年8月,某县卫生院的业务申请,客户要求在其大院内开通局域网WLAN业务。客户需使用该WLAN网络组建自己的内部网络,且要求通过该WLAN上外网。移动公司在接到用户申请后,在其新楼3F安装GPONONU设备1台、WLAN局域网交换机1台,在1F-3F的卫生间墙壁上各安装AP设备1台。在其旧楼2F安装GPONONU设备1台、WLAN局域网交换机1台,在2F、3F各安装AP设备1台。AP设备通过五类线上联到局域网交换机,再上联到ONU,通过ONU汇聚到汇聚机房OLT上计算机毕业论文,最后上联到互联网。办公楼内提供10M带宽,同时使用WLAN进行了全覆盖。

图1 卫生院组网结构图

为了提高WLAN使用效率,计划将该医院内部WLAN网络对外开放,使普通移动用户到卫生院附近时也能通过CMCC WLAN信号接入至公网,增加业务增长点。

但是普通用户的接入会影响到卫生院内部网络的上网速率、带宽及影响内部网络安全,因此需将普通用户和卫生院内部用户进行区分。通过采用了划分不同SSID的方法来解决了这个问题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SSID(Service Set Identifier)也可以写为ESSID,用来区分不同的网络,最多可以有32个字符,无线网卡设置了不同的SSID就可以进入不同网络,SSID通常由AP广播出来,通过XP自带的扫描功能可以相看当前区域内的SSID。出于安全考虑可以不广播SSID,此时用户就要手工设置SSID才能进入相应的网络。简单说,SSID就是一个局域网的名称,只有设置为名称相同SSID的值的电脑才能互相通信。

SSID技术可以将一个无线局域网分为几个需要不同身份验证的子网络,每一个子网络都需要独立的身份验证,只有通过身份验证的用户才可以进入相应的子网络,防止未被授权的用户进入本网络。

因此,在遇到如卫生院此类用户时,也可采用SSID技术来区分不同用户。可将大桥卫生院自身无线宽带用户划分到一个SSID内,另外再设置一个用于接入普通用户的SSID(CMCC)。

为保证用户自身无线宽带用户的网络安全及用户带宽,可在AP上将前一个SSID设置为禁止广播方式,且将用户带宽设置较高;将后一个SSID设置为广播方式,将用户带宽设置较低。

卫生院单位内部用户,使用SSID1接入,该SSID设置为禁止广播方式,该用户到CMNET用户认证服务器认证;普通用户使用SSID,该SSID设置为广播方式,该用户到WLAN用户认证服务器认证。如图二所示:

图2 各种用户认证及上网方式

四、WLAN+LAN混合组网业务的开展

随着中国移动全业务的开展,以后像卫生院此类用户需求会不断增加。部分已采用移动LAN接入宽带业务的用户,如果该地区使用便携机的流动人口较多(如医院、宾馆等)计算机毕业论文,也可考虑在该地区新增移动的WLAN设备,该WLAN可采用原有的移动LAN上联到CMNET,这样从合理利用设备资源和减少设备投资的方面考虑都有一定好处。

对原有LAN企业用户加装WLAN设备改造,可在建设时将该WLAN网络设计成既能满足该单位自身用户的上网需求,又能兼顾普通用户的漫游接入。原客户自身WLAN用户可采用个人用户认证方式,提供给该单位一个隐藏的SSID及配套密码,使用该SSID和密码的用户上联到个人用户认证服务器上进行认证和计费(企业SSID不考虑使用企业自身使用的固定公有IP地址是因为SSID的密码存在被外来人员获取的可能性,一旦SSID密码被泄露,加上WLAN用户的可移动性,对于追查用户源有很大的不便,因此在这里考虑使用个人宽带用户认证方式,确保使用者的可追溯性);而普通用户则会通过无线网卡自动检测到一个公开的SSID(CMCC),通过用户的手机号码及密码来登录。为保证普通用户的接入不影响原单位用户的网络安全和带宽,可限制公开的SSID的安全等级、接入数量和接入用户带宽。

另外,该单位的隐藏SSID及密码需和该单位内建设的AP设备绑定,防止该SSID和密码在其他WLAN地区也能接入。

参考文献:

1.基于IEEE802.11b无线局域网支持QoS的盲检测算法 《电路与系统学报》2009年2期赵忠伟;

2.应用于802.11e无线局域网QoS区分的新机制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年4期 张国鹏,赵力强,张海林;

3.一种新的WLAN接人安全性问题的解决方案 《江苏通信技术》2005年1期 蒋鹏,刘尚东;

4.基于cdma2000网络的FemtoCell组网测试分析 《电信科学》2009年4期 王思伟,刘源,董斌,周峰;

5.无线局域网协议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计算机工程》2008年22期吴亚军,胡爱群,宋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