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工程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2 20:13: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园艺工程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国学者一直在尝试对设施园艺技术进行综合研究和归纳,但对设施园艺技术全貌的把握上还比较模糊,对体系的揭示还不够完整、深入和科学,专门针对技术分类的研究还处于空白。科学实践证明,给对象以正确的分类,把握不同类对象的特殊矛盾和特殊运动规律,是科学研究取得成功的关键,完备的分类是建立完备学科体系的前提和技术进步的基础性工作,在宏观、微观上都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技术分类的范畴总体上,设施园艺工程技术主要由生物、环境和工程技术3大部分组成。在传统农业长期存在的条件下,设施园艺始终是一种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其涉及的要素不仅针对生产工具,还要针对生产者、生产对象和生产环境(自然与社会)。设施园艺工程技术是在设施种植生产中实际应用的技术,或者说是应用科学知识或技术发展的研究成果于农业生产,以达到摆脱自然环境和传统生产条件束缚的工程化手段和方法。在确定技术范畴时,要将一个在不同层次上具有完整功能(实现商品化)的设施园艺工程作为技术依附的主体和对象,以直接或间接地通过设施装备发挥效用作为表现形式,以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全面化作为技术的时代特征,将符合上述要求的技术、工艺、材料、产品进行分类研究。
(二)技术分类的方法由于每一项设施园艺工程技术都是以数门基础学科为理论基础、以多个应用技术和生产技术为条件,如湿帘降温系统涉及数学、物理学、材料科学、工程科学等多个基础学科和应用基础学科,因此按技术属性和技术形态来分类不仅会形成过多的技术交叉、也难以反映技术的目的,而应将设施园艺工程本身作为主体,将实现设施园艺的完整功能作为技术分类的基本依据。1.横向技术链条。由于设施园艺的完整功能有赖于产业链的有效运转和产品使用价值的最终体现,因此将技术链作为产业链的基础和重要内在依据,使技术内容涵盖设施园艺产业链的全过程,以此为特征在不同层次上横向展开。设施园艺产业链主要包括“育种、生产、贸易”3个主要环节。分类时在“育种”链条上以工程化、商品化的籽种技术为主,在“贸易”链条上以产地物流、产地加工和质量控制等与设施园艺生产紧密衔接的工程技术为主。2.纵向分类层次。为清晰地揭示设施园艺工程技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采用线分类法进行纵向层次划分,即将设施园艺工程技术按所选定的若干个属性或特征逐次地分成相应的类目,并排成一个有层次的、逐渐展开的分类体系。在层级数量上,采用大类、中类、小类、子类4层次,分别反映设施园艺工程技术链条、技术环节、技术功能、具体技术手段等属性。——大类(技术链条层次):是反映技术链条特点的基础层次,主要是维持产业链有效运转的工程技术,包括与产业链直接对应的专项技术体系和为维持整个产业链正常运转所需的公共管理技术体系,具体包括籽种工程技术、设施生产技术、产地物流技术和综合管理技术4个大类。内容较稳定,受其他技术变化影响小。——中类(技术环节层次):是各技术链条中体现其基本特征的技术集合,揭示技术服务的主体与主要行为特征,如种苗工程技术包括籽种、育苗2个环节,产地物流技术包括内部输送、分级、洗净、包装、贮藏保鲜、追溯6个环节等。该类内容会受到技术进步的影响,发生变化的可能性较大。——小类(技术功能层次):是实现各技术环节特定功能的层次,揭示了各环节下技术功能特点和实现功能的基本流程和构成,如种苗工程技术(大类)中的籽种技术(中类)包括育种技术、种子检测、种子加工等。小类技术综合性强、受技术变化的影响很大。——子类(技术手段层次):是实现微观技术功能的具体技术手段,包括各种具体的技术措施或方法,进一步揭示出技术功能的实现过程,如种子加工技术(小类)包括清选、分级、干燥、消毒、包衣、包装等技术等。子类技术种类丰富、手段多样,受技术变化直接影响,动态性、成长性很强。3.技术分类定位。要尽量使不同层次上的技术点都具有独立和鲜明的个(特别是较基础分支),在横向形成并列关系,原则上以主要属性和最显著的功能为依据,而对那些可以发挥多种功能的技术,则按照其主要属性进行分类定位。如湿帘在温室或畜舍中兼具降温和加湿的功能,但生产实践和功能实现过程上须以通风为前提,因此将降温作为其主要属性进行分类;其他如遮阳保温幕、定比施肥器等也同样。
二、设施园艺工程技术的全貌
根据上述分类方法,以具有工程技术特点、特别是装备技术特征为主的技术详细介绍如下:
(一)种苗工程技术主要包括籽种技术和育苗技术两个部分。1.籽种技术:包括“育种技术”,如选择育种、杂交育种、生物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细胞工程育种)、诱变育种技术等;“种子检验”,如纯度、净度、发芽率和水分等检测技术等“;种子加工技术”,如清选、分级、干燥、消毒、包衣、包装技术等。2.育苗技术:包括“种子处理技术”(如消毒、变温处理、浸种等技术)、“播种技术”(包括管式、平板式、针摆式、滚筒式等播种技术)、“嫁接技术”(如手动嫁接、半自动嫁接、自动嫁接等技术)、“移苗技术”(如手动移苗、自动化移苗等技术)。
(二)设施生产技术主要包括设计技术、建造技术、环境调节技术、栽培技术、资源利用技术5部分。1.设计技术:包括“工艺设计”(如场区工艺设计、建筑单体工艺设计等技术)、“建筑设计”(如平面功能设计、材料与构造设计等技术)“、结构设计”(如荷载设计、构件强度和稳定性设计、基础设计等技术)、“给排水设计”(如给水、排水、废水处理设计等技术)、电气设计(如常规或可再生供电、配电、自动控制设计等技术)“、采暖设计”(如热水采暖设计、蒸汽采暖设计、空调、热电联产、热泵等技术)。2.建造技术:包括“骨架材料与工艺”(如新型结构、新型材料、镀锌或烤漆等防腐技术、通用连接构件及天沟等标准件)、“围护材料与工艺”(如专用薄膜、直射或散射专用玻璃、硬质板、镶嵌材料、密封材料等)、“施工机具”(如专用升降车、各类专用施工工具等)。3.环境调节技术:包括“增温技术”(如根基增温、苗床增温、土壤增温、地面增温等)、“降温技术”(如热压通风、风机-湿帘、喷雾、遮阳等技术)、“调光技术”(如补光、光周期控制、遮阳等技术)“、调湿技术”(如加湿技术、除湿技术)“、调气技术”(如自然通风、强制通风、二氧化碳增施、空气循环等)、“保温技术”(如内覆盖、外覆盖、密封、隔热等技术)、“供水技术”(如净化、消毒、储水、输水、喷灌/微灌/滴灌/渗灌/移动灌/潮汐灌等灌溉技术、保水等技术)。4.栽培技术:包括“耕整地技术”(如耕整机、铧式犁、整地机、旋耕机、微耕机等)“、新型栽培技术(如无土栽培、土壤栽培、营养液栽培等技术)、“施肥技术”(如肥料增施、肥料输送、定比施肥等技术)、“植物保护”(如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技术)、“栽培设施”(如苗床、栽培槽/池、栽培架、空中吊篮、吊挂线等栽培)、“栽培管理技术”(如植株调节、自然授粉、人工辅助授粉、生长调节(化学调节、物理调节)、收获(采摘车、采摘机器人等技术)。5.资源利用技术:包括“可再生能源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能源利用技术)、“废弃物利用”(如无害化处理、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空间利用(如非耕地利用、多层空间栽培等技术)。
(三)产地物流技术主要包括内部输送、分级分选、洗净、包装、储藏保鲜、商品追溯6个部分。1.内部输送:包括“带式输送”(如固定式带、滚轴、单轨、移动、组合式等)、“苗床输送”(如平面、立体等)、“室内运输”(如专用手推车、苗盘、成品运输循环等)“、机动运输”(如铲车、吊车、运输机器人等)。2.分级分选:包括“分级技术”(如机械、介电选、机器视觉、核磁共振分级技术)、“分选技术”(如重力分选、静电分选技术等)。3.洗净技术:包括“清洗技术”(如气泡式、水流式、喷淋式、滚筒式、毛刷式等)、“杀菌技术”(如超声波、次氯酸液、臭氧、负离子、紫外线、辐照等)。4.包装技术:包括“包装材料”(如容器、标签、包装带等)“、包装机械”(如填充、计量、包裹、封口、扎带、喷码等)5.储藏保鲜:包括“预冷技术”(如风冷、水冷、真空预冷等技术)、“储藏技术”(包括自然储藏、机械冷藏、气调储藏、减压贮藏等)、“保鲜技术”(如化学保鲜剂、气调、保鲜膜/袋、涂膜保鲜、微生物、生物酶、基因工程、辐射、电磁等生物和物理保鲜技术等)。6.商品追溯:主要包括条码技术、射频识别、数据库技术、商品标牌等,这部分技术具有较强的通用性,不仅针对设施园艺生产。
(四)综合管理技术主要包括信息化管理、标准化、安全生产、现场检测、设施维护等5部分技术。1.信息化管理:包括“软件技术”(如环境调控软件、综合调控软件(含水肥等)、运营管理软件(财务、办公)等)、“硬件技术”(如气象与环境传感器、作物传感器、远程传输设备、ID识别设备等)、通讯技术(如有线通讯、无线通讯等)。2.管理标准化:包括“操作规程”(如作业流程、操作规程、安全规程等)、“产品标准”(如采收、包装、储存等)、“管理定额”(如劳动、生产、成本等定额等)。3.安全生产:包括“工程防疫”(如出入消毒、风幕除尘、杂草抑制等)、“安全应急”(如报警、化雪、防雨、防风等技术)。4.现场检测:包括“环境检测”,如温度、空气、土壤、光照、湿度等检测技术;“水体检测”,如pH值、EC值等检测技术;“气体检测”,如CO2(二氧化碳)、其他有害气体CO(一氧化碳)、SO2(二氧化硫)、O3(臭氧)等检测技术;“土壤检测”,如水分、肥力、酸碱度、有机质、重金属等检测技术“;农残快检”(生物测定、化学检测、生化检测、免疫分析等)。5.设施维护:包括“覆盖清洗”(如玻璃屋面、塑料板材、棚膜清洗等)、“维修更换”(如玻璃更换、薄膜更换等)。
三、认清技术全貌的作用意义
篇2
医院人力资源成本是医院为取得、开发以及使用人力资源而付出的,能够用货币计量的代价,包括取得成本、使用成本、开发成本和离职成本等。取得成本是指在招聘、选拔、录用和安置员工过程中发生的成本。使用成本既包括传统概念中的工资、奖金及福利,同时也包括医院向劳动者提供的使其劳动力价值实现增值以及保持劳动积极性的文化、卫生、教育、娱乐等项目的支出。开发成本主要是指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支出,包括岗前、在职和脱产培训学习等方面的费用。离职成本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由于员工离职而产生的成本,二是重新配置新员工替代离职员工而产生的成本。在医院人力资源成本中,使用成本是主要成本;开发成本是最具附加值效益的成本,具有边际效益递增的特点;离职成本在某种意义上则是一种机会成本。
二、人力资源成本控制与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是医院资源管理的三要素,在现代医院管理理论中,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在三要素中处于首要位置。“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和理念正越来越多地受到众多医院管理者的认同。随着人力资源在医院经营管理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客观上要求医院能提供比较可靠的人力资源成本和价值的信息,这既是医院内部经营成果的重要内容,能反映医院财务管理和经济运营实际情况;也是反映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的工具,为提高医院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效率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因此,通过对人力资源成本进行科学、有效的控制与管理,可以合理配置医院人力资源,优化人员结构,建立人才梯队,从而实现医院人力资源投入与产出效益的最大化。总之,人力资源成本控制与管理在医院经营管理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三、医院人力资源成本控制与管理的现状
1.对人力资源成本控制与管理的认识存在误区
目前,我国多数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者将管理的重点放在物耗成本的控制上,对医院人力资源成本控制与管理的内涵和作用认识不到位。多数医院虽设置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但专业管理人员的配备往往不足,由于缺乏财务和人力资源相关管理专业知识,因此基本谈不上人力资源成本管理。例如:在人才选拔过程中,缺乏整体的谋划,盲目地唯高学历、唯高职称,导致医院付出了高引进成本和高使用成本,但引进人才的专业和技术特长与医院自身的学科发展和实际需求不匹配,造成尴尬局面;员工是医院的宝贵财富,但目前仍有很多医院不能秉持“人事相宜、人尽其才”的用人原则,不关心员工个人的职业生涯,也未将员工个人的职业发展与医院学科和专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不能给员工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极易导致员工的流失,不仅造成用人成本增加,更给医院的长远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2.缺乏风险意识,人力资源成本高
造成医院人力资源成本高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1)医院管理者缺乏风险意识。由于我国的公立医院是事业单位,一般根据病床数来核定人员编制,因此将人力成本视为医院的固定成本,医院管理者难免会缺少风险意识,未将人力资源成本控制与医院的经营状况结合起来进行风险分析,极易忽略人员成本问题对医院经营绩效产生的隐性影响。(2)开发成本和离职成本高。医院人力资源的特征主要表现为高素质、高知识水平,有较长的准备期,无法简单地从劳务市场获取。医疗行业不同于其他行业,是以人作为实践对象,与人的生命健康直接挂钩,在实践过程中必须保障无任何差错与失误。因而必须要求医护人员有专业化的技能与素养,同时需要不断的继续学习与培训。因此,对人力资源实施连续性投资的期限较长。有些医院很重视对人才的引进,但往往忽略对员工的挖掘和培养,既缺少长远规划,也缺少相应的持续投入。在这种情形下,当出现职工离职时,极易出现人才断档和专业闲置,既影响医院正常工作的开展,又导致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加大。因此,人力资源开发成本的损失和因岗位人员空缺造成的高离职成本,是助推医院人力资源成本高的重要因素。
3.缺乏有效的成本控制体系,人力成本管理效果差
目前,我国公立医院人力成本约占医院总支出的30%~40%,远低于医生自由执业的国家。由于缺少一套健全有效的人力资源成本控制体系,医院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成效不高,具体表现在:人力成本总额逐年攀升,但投入与产出效率不高,员工得到与付出不成正比,关键人才激励失效等。这些势必会导致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盲目性,从而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成本,形成恶性循环。
4.医院缺乏合理的薪酬评定体系
在人力资源薪酬分配方面,大部分公立医院依照职工的专业技术职称而定,未将实际劳动报酬与其工作数量和工作质量紧密挂钩,薪酬分配体系欠缺一定的合理性。医院缺乏科学合理的岗位价值评价,导致以职称为导向的薪酬制度严重僵化,员工无论到哪个岗位,只要是同一技能等级,其岗位工资的水平就是一样的,严重缺乏公平性,极易导致临床专业技术人员片面追求高职称,而忽视了对专业技术及能力的培养。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人力资源成本的非合理性支出,无法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导致人才流失,进一步增加了医院人力资源成本。
四、加强医院人力资源成本控制与管理的对策
1.正确认识医院人力资源成本控制与管理的内涵
现代医院管理需要强化成本意识,其中之一是加强人力成本的管理。医院人力资源成本的控制与管理绝非简单的“缩减”,更不是克扣员工的工资、福利,而是要更好地在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方面做到有效管控,通过精细化、科学化、人文化的管理,实现人力资源的高效开发与有效激励,获取最佳的人力成本使用效益。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我国公立医院中,财务人员普遍习惯将人力成本作为固定成本来管理,忽视员工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降低了医院的凝聚力。医院的管理核心是人,如果能把人作为一种投资,加以很好地运用和发挥,无疑是最大的一笔财富。因此,医院应努力挖掘人力投入与产出的潜力,以第一资源的高度加强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与成本管理。
2.优化人员和机构设置,有效控制人力资源取得成本
科学设置工作岗位和配备相应工作人员是削减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的重要举措。重点应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好人力资源规划,其核心内容是提高员工个体的工作效率和减少冗余人员,逐步建立以医院发展战略为导向的人力资源规划,从而实现医院工作人员的供需平衡,减少人员短缺成本和过剩成本。二是定岗定编,提高工作效率。根据人力资源规划,确定医院学科和专业发展重点和方向,根据医疗工作的实际需求,分析不同岗位的技能需求,合理安排岗位,合理招聘人才。招聘工作有的放矢,目标明确,自然有助于提高招聘效率,节约招聘成本。
3.健全薪酬激励机制,合理控制人力资源使用成本
传统的财务管理将人视为一种成本,而现代医院财务管理倡导的是把人看做一种充满生机与活力、决定医院未来发展的不可替代资源。因此,在医院的经营管理中,要以人员保护、开发和增值作为工作重点,以投资的眼光来看待在培养、吸引以及使用人才方面的资金投入,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尤其要调动关键人才、学科带头人、业务骨干的主观能动性,使其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创造更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当激励有效时,员工的工作潜能可以发挥至其实际工作能力的80%~90%,当缺乏激励时,员工仅能发挥其实际工作能力的20%~30%。可见,对员工进行有效激励是极为必要的。在制定员工薪酬激励机制时,必须遵循按劳分配的原则,兼顾公平与效率,具体分析不同岗位的劳动价值,还要综合考虑行业特点、社会平均工资、同行业平均工资水平、员工的个体期望值,以及医院的经济承受能力和成本效益等因素。在控制人力资源使用成本上,还应注意不要片面唯学历、唯身份选拔人才,坚持以工作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只要是符合岗位所需条件,能胜任本职工作,肯钻研能吃苦,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就是适用性人才。
4.加强医院文化建设,降低离职成本
医院文化决定着员工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良性的医院文化不仅可以为医院发展锦上添花,而且具有稳定职工队伍的重要作用。医院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对员工思想和行为规范的管理与引导,从道德和伦理上调整医院与社会、医院与医院、医务人员与患者、医院管理人员与被管理者、医院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关系,达到员工个人成长与医院和谐发展的目的。医院文化在凝聚人心、激励员工、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一旦员工认同医院文化,不但不会离开医院,反而会加深对医院的依赖度与信任感,形成较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可以有效降低离职成本。
五、结束语
篇3
要想有效控制和管理建设工程投资,就要在项目决策时期、项目设计时期与项目实施时期将工程的投资额控制在限定范围内,优化建设工程项目投资的控制与管理,以此实现工程投资目标,保证在各个项目建设中人力、财力与物力能够合理分配,防止“三超”情况的产生,保障工程完工后决算控制能够在审计的概算范围里完成。
(一)加强项目决策时期的投资控制
建设单位要充分意识到编制投资预算的重要性,投资预算是项目建设前期重要的工作环节,有决策性意义的文件,更是分析建设项目资金效果的理论依据。因此必须审核预算的编制是否符合相关的标准规定;审核工程合同的签订是否符合法规,条款是否严密和完备。责任、义务、数量和质量、工期、造价、付款比例与结算方式、保修等内容是否明确完整。预算编制和合同签订完必须经领导审批同意后并于开工前交财务科、审计科各一份,方可施工。审计科必须审核该工程项目是否具有专业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或相应部门出具的概算,是否有院部的可行性认证报告,是否有领导的批示,是否有立项批文,是否有按投资计划和相关程序报政府部门申报批准的批文。参与政府招标和内部招标的工程是否按规定程序和要求进行。在施工前,审查该项目是否有招标合同,施工方和监理方有无资质证书。
(二)加强项目设计时期的投资控制
首先项目主管部门要负责组织编制设计方案的工作,工程项目必须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坚持先勘察、后设计、再施工的原则,在编制方案的过程中必须组织专家及相关科室人员进行反复认证,广泛听取各部门的意见,方案得到大家一致认可后方可定稿。设计方案的最终定稿必须要有分管院长、项目主管部门的负责人、工程所在科室的分管院长、科主任、护士长签名认可。设计方案一经确认不得随意变更修改,确因客观原因需修改时,需报请院领导审批同意。经签字认可的设计方案方可交医院内部招标中心送专业机构进行预算编标。在设计方案过程中,我们必须消除轻设计的理念,控制工程投资要从设计做起,将工程造价进行有效控制,保证设计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同时还要采用限额设计,依据经批准后的投资预算控制设计方案,不仅要保证各专业实现使用功能,还要按照分配的投资限额进行设计,严格控制总投资额不被突破。在对工艺技术方案进行选择时,先进技术方案有效率高、产品质量好的优点,但相对投资较大。因此,我国在建设医疗机构时要依据实际情况,以提高效益为基础,合理有效地运用先进技术方案与新工艺。
(三)加强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投资控制
对施工中的项目工程,审计科必须不定期地进行跟踪审计,项目主管部门必须安排专人去现场对材料的评判、质量、等级等实时进行监督,核对其是否符合合同的要求并进行书面验收签字,防止施工方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工程造价必须严格控制在国家规定的预算范围内,对在施工中必须新增的工程项目,施工方必须要有详细的书面说明,并经相关领导签证后方可施工,签证金额确认范围规定如下:a.增补工程预算金额在3000元内的由项目主管部门科长、项目所在科室的负责人、审计科长三方签证确认方可施工;b.增补工程预算金额在3000元至1万元内的必须有项目主管部门的分管院长、项目所在科室的分管院长、审计科长签证确认方可施工;c.增补工程金额在万元以上的必须有院长、纪检委员、项目主管部门的分管院长、项目所在科室的分管院长、审计科长签字确认方可施工。
二、结束语
篇4
关键词:传统工艺;高职院校;工作路径
在长期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劳动人民创造了门类众多、各具特色的传统工艺。《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指出,传统工艺是指具有历史传承和民族或地域特色、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主要使用手工劳动的制作工艺及相关产品,是创造性的手工劳动和因材施艺的个性化制作,具有工业化生产不能替代的特性[1]。传统工艺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思想智慧和实践经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标志之一。近年来,传统工艺振兴逐渐成为业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并被列入国家发展规划。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2017年3月,文化部等部门联合制定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
一、传统工艺传承与创新的紧迫性
(一)身口相传的传承方式比较脆弱
香奈儿首席鞋匠称:“一切手工技艺,皆由口传心授”[2]。传统工艺的流传方式古老而传统,口传心授是最基本的方式,就是师傅向徒弟传授,长辈向后辈言传身教。大多数的传统工艺都是靠民间艺人的记忆手把手世代相传,没有文字的描述,缺少固定的媒介,而且传统工艺传承人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这种传承方式相当脆弱,一来时间久远,有些技艺变形甚至面目全非,二来如果传承不及时,就可能出现“人去艺绝”的尴尬境地,导致有些传统技艺濒临失传的危险边缘。
(二)传统工艺传承“后继乏人”
一是愿意学习传统工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手工技艺的掌握需要进行长期的手工练习,无法短期内速成,充满了艰辛。现代文明带来了社会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也带来了人心浮躁。当代的年轻人生活条件更加优越,择业也越来越带功利性,他们不甘寂寞,不甘清贫,更吃不了苦,学习传统技艺的主观愿望和要求越来越低,能潜心学习传统工艺的越来越少了[3]。二是传统工艺从业人员自身的局限性。至今,仍然较少有开设与传统工艺相关专业的高等教育,传统工艺依然延续传统的师徒传艺模式,大多数传统工艺从业人员未接受正规的文化教育和系统的艺术基础理论辅导,必然导致其发展潜力受限。从业者的专业素质不高,创新、创意能力后劲不足,直接影响到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行业产业做大、做强、做特更无从谈起,传统工艺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
(三)受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
现代工业文明带来先进的生产力,现代化的生产工艺,机械化的流水线,使得工艺品可以“规模化”、“集成化”地批量生产,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纯手工的传统工艺品较为精细化,但更费工、费时,在市场竞争中价格上无法体现价值,明显处于劣势,手工艺人的生存面临危机。穷则思变,生存的危机决定了传统工艺在新时代必须走创新发展的道路。
二、高职院校传承创新传统工艺的可行性
《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指出:振兴传统工艺,有助于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文化生态,丰富文化资源,增强文化自信;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手工劳动的创造力,发现手工劳动的创造性价值,在全社会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有助于促进就业,实现精准扶贫,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强传统街区和村落活力[1]。传统工艺振兴在当代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既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职能,也承担着文化传承的使命。在高职院校举办相关传统工艺专业,将传统工艺融入校园文化,弘扬工匠精神,培养传统工艺传承人才,是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高职院校传承创新传统工艺的优势
1.人才培养优势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不仅传授学生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较强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操作能力。部分高职开设了传统工艺相关专业,并深化教学改革,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各具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不断克服传统师带徒和传统高职课堂教学的弊端,为传统工艺在高职校园的传承奠定了扎实的专业基础。2.教学及科研优势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他们科班出身,理论功底扎实,并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掌握了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很多高职院校都聘请生产一线匠人、工艺大师担任实训教师,成立大师工作室,教学中以实践为主,突出生产工艺,提高了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优良的师资是传统工艺传承的中坚力量。而且高校容易集聚政行企校多方的力量,资源丰富,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为传统工艺的传承创新提供了智力保障[4]。3.文化传播优势互联网时代,信息即时性强、互动性强、覆盖面广。大学生是新媒体的主力军,高校也重视新媒体平台建设。利用高校较为完善的新媒体系统进行传统工艺知识报道,介绍传统工艺的内容和形式,挖掘其中的内涵和艺术价值,多层次多角度引导师生开展网上讨论、交流,可以有效覆盖全体师生并提高师生对传统工艺的认知度,吸引更多师生自觉参与到传统工艺的研究保护中,推动传统工艺的传承创新。
(二)高职院校传承传统工艺的契合点
1.有利于形成特色高职校园文化传统工艺一般都经过上百年的历史传承,它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优秀物质财富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文化的积淀。传统工艺包含的文化元素、工艺理念、技法技艺及设计观念,凝聚了历代以来工匠的实践经验,物化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支撑和动力来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把握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可以引导形成积极健康的校园主流文化,为校园主体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传统工艺的产生与地理背景和历史发展密切联系,不同的地方产生不同的工艺风格。传统工艺具有地域特色,它承载了区域的传统文化,反映了区域的文化底蕴,体现了区域性人群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可以说,传统工艺是地方文化的精华。高校建在地方,在校园文化中大力弘扬地方文化,有利于地方文化的传承,同时以当地的人文底蕴培育大学文化特色,势必催出生极富个性特征的文化校园。在高职办学,开设传统工艺相关专业,将地方传统工艺纳入学校办学体系,也是高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更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丝绸、陶瓷、漆器上的鲜艳色彩、美工图案,雕塑摆件、民族服饰中的高超技艺、精美设计,既实用又美观,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流露出古代人们对美的向往和追求,蕴含着独特的审美意境,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具有积极向上的审美教育意义。审美素养是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传统工艺的审美功能,可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高职校园文化的品味,形成高职校园文化的核心竞争力。2.有利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传统工艺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卓越创造力,是中国技术文化的代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精神。一代又一代能工巧匠口授心传,将匠艺传承,也将专注敬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传递[5]。高职院校是培养大国工匠的摇篮,办学目标是要培养数以万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高职校园中传承传统工艺,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将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不断探索具有高职特色的工匠精神培养路径,有利于增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3.有利于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传统工艺既具观赏性、艺术性,又具收藏性、实用性,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很多地方政府都深入挖掘当地的传统工艺文化,并作为当地一项重要产业大力发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要更加适应经济社会需求,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高职院校紧贴地方产业发展,开设传统工艺相关专业,是高职院校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需要。在高职院校传承创新传统工艺,不仅可以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还可以为当地产业培养一大批“上手快、留得住、用得上”的现代手工艺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举办职业技能培训,为农村富余劳动力、下岗职工等培训技能,让他们有一技之长,促进就业,增加收入。
三、高职院校传承创新传统工艺的路径分析
(一)要以文化传承为定位,形成校园文化品牌
传统工艺极具人文底蕴,以独特的风格给人以美的感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融入校园文化首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高校的传承。通过文化传承,可以增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激发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也可以形成保护、传承、创新传统工艺的积极性、自觉性。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要积极创设活动载体,找准结合点,力求工作成效。通过开展传统工艺宣传、展示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组建学生社团,邀请非遗传承人指导开展活动,形成课内外互动的良好局面;开展主题社会实践,引导学生体验传统工艺;举办传统工艺作品展,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效等。
(二)要以“校行企”合作为基础,形成工作合力
近年来,各地政府都更加重视传统工艺的发展,传统工艺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涌现出一大批传统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以及工艺美术产业龙头企业。传统工艺在高职院校的传承与创新,仅靠高职自身的力量还远远不够,需要得到行业、企业及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等的优势资源、技术力量等多方面的支持。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大与行业、企业合作力度,整合大师、非遗传承人等具有地域特色的人力资源,形成工作合力。通过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开展现代学徒制,院校通过聘请知名行业大师、非遗传承人担任客座教授,或直接进入教学一线充实教师队伍,立足课堂面对面向学生传授技艺;不定期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对科任教师开展专题培训、学术交流。同时,发挥院校科研的优势,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传统工艺科学研究。
(三)要以技艺传承为导向,培养新生代工艺大师
传统工艺融入高职院校最终目的是实现技艺传承,通过高校培养人才,使得传统工艺后继有人,并将传统工艺进一步创新发展,发扬光大。可以结合专业教学,推进教学资源库建设。组建专业团队开发教材,收集整理传统工艺优质资源资料,采用网络、新媒体等先进技术,通过文字介绍、实物图片、视频展示等形式,建成一流的传统工艺教学资源库。要构建特色课程体系,与行业企业深入研讨人才培养目标,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教学模式,围绕匠心素养、技艺传承、创新创业等多层次开发特色化课程体系。在教学实践中要大力探索现代学徒制,突出实践教学,强化创意,着力培养新生代工艺美术大师。
(四)要以服务产业为宗旨,振兴传统工艺
传统工艺的传承要依托于整个产业的发展,产业的发展将进一步带动传统工艺的创新。高职院校培养人才,最终是要服务产业发展。将传统工艺融入高职校园文化,以此激发师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从而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进一步服务产业发展。高职院校要积极参与并承办大型的文化艺术展,搭建技艺交流平台。通过及时关注、各种传统工艺品博览会、传统工艺大展、大赛等信息,不定期开展岗位能手竞赛等,组织指导学生作品创作,推荐优秀作品参展、参评,提升学生工艺素养、技艺水平。同时要以创新创业为指导,建设校内创业产业园,提供创业导师、创业基金、创业场地等优惠政策,鼓励学生以传统工艺产品作为创业方向。
[参考文献]
[1]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N].中国文化报,2017-03-27(1).
[2]李晓岑,朱霞.传统工艺与中国品牌[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33(2):98-103.
[3]陈昕.非遗进校园的实现途径与实证研究[J].美术大观,2016(12):172-173.
篇5
关键词 园艺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3-0284-02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结构里最高层次的教育,培养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当前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而如何有效提高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是需要深入思考并加以解决的问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部分,紧密结合实践,提高其创新实践能力是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探索,建立健全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及其个性发展,同时符合当下的经济、社会和科技进步的,具有创新性质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制度和模式至关重要。
1 园艺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为园艺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园艺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是园艺领域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定位。根据园艺行业、产业及其技术特征,园艺领域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涵盖的服务领域包括园艺良种繁育与推广、基地规划、设施设计与建设、生产管理、现代农业园区管理、园林苗木繁育、园林绿地规划设计以及园艺全产业链技术体系建设与创新等。
2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重要性
为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教育部立足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实际,将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培养模式逐渐转变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实现研究生教育结构的历史性转型和战略性调整。园艺领域全日制硕士专业涵盖了果树、蔬菜、观赏园艺、茶学及其与之相关的交叉领域设施园艺中的诸项内容,果、菜、花、茶的栽培及繁种、贮藏加工的新技术与应用推广。园艺领域硕士专业学位人才的培养,应与园艺生产实际紧密结合,与学术型硕士学位相比,所学课程结构更加注重应用技术和实践技能。学位获得者应具备农业技术推广理论和方法,掌握园艺科学最新成果和应用技术,能够独立承担园艺科学试验研究、技术指导、组织生产及经验管理任务,具备编制园艺发展规划、开展咨询服务等综合能力。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自2010年开始招收园艺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起步较晚,健全合适的培养模式,对于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3 园艺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3.1 构建以实践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面向行业和社会,培养实践能力优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专业实践能力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生命,实践类课程是培养专业实践能力的基础。园艺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形成了以实践取向为主导的课程体系。园艺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应学习农业硕士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术课程内容;系统地学习园艺专业基础知识、现代传媒知识、农业推广知识等相关知识;还要学习生产管理技能、教学技能、调查分析技能、计划与评估技能等。专业技能素质培养包含果树、蔬菜、观赏植物的品种培育、种苗生产、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采后储运加工以及园艺产品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3.2 搭建产学研结合的多元化专业实践平台
专业实践能力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核心问题,专业实践平台的搭建和管理非常重要。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中,应届本科毕业生所占比例较大,这些学生缺少实践经历,只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创建实践基地则是研究生培养单位与行业企业共同搭建的一个人才培养平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通过专业实习、教育见习、企业实践的方式,利用共建的平台先行了解相关职业行业的实际情况,在实践基地中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深化理论[1]。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充分加强与相关行业组织的联系,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建设实践基地要发挥校院两级单位的主动性,学校可承担部分跨学院的专业学位基地建设,同时采用激励措施鼓励和支持学院多渠道自主联系、建设实践基地。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多方面的沟通和深层次的合作,优势互补,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多元化专业实践平台,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培养具有创新活力和工程素养的高级人才[2]。
3.3 实行“双导师制”培养模式
选聘实践经验丰富、教育研究能力强的教师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校内导师。因为部分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并不具备相应的学术及学历水平,所以加强对一些学术型导师的培训和锻炼,选送缺乏实践经验的导师到科研、管理、生产等领域进行锻炼,促使其转型[3],改善师资队伍结构。一般选聘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担任校外导师,同时,要求其有能力、有时间且愿意为研究生提供实践指导。校外导师主要指导研究生实践工作,对实践环节中遇到的问题给予具体指导意见和建议,并与校内导师共同商讨、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以保证研究生所学课程能够为实践及将来的工作服务。同时,校外导师提供学位论文需要的相关项目材料,协助学校导师做好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指导工作。
3.4 规范学位论文管理评价体系
学位论文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最后一环,也是实践能力的综合体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是研究生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是研究生对专业领域认识和理解的凝练。规范专业学位论文研究的实质就是构建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学位论文体系,并在规范中进一步强化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因而,必须加强学位论文的规范和管理。首先,学位论文的课题应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践和项目研发而选择,突出实践应用能力,避免将纯理论或重科学研究的课题作为学位论文选题[1]。园艺领域要求结合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导师研究项目和培养单位基本条件选题。选题应来源于园艺产业的实际需求,是某一区域园艺产业或科技型企业发展中亟需解决的生产、技术、流通或管理等领域的具体命题;应用实证研究方法等开展试验研究。鼓励和支持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或毕业设计形式多踊,论文可以是市场(产业)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试验研究、产品开发、产业规划设计、产业案例分析等。研究生培养单位应进一步完善专业学位的论文评价标准,引导研究生树立问题意识、实践导向、应用导向,围绕行业或职业的现实问题,将理论和自身实践经历有机结合。调整专业学位答辩委员会的成员结构,扩大具有行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的委员比例。同时,规范学位论文研究也离不开校内外导师的力量。校内外导师要引导研究生结合实践经历进行论文撰写,将实践过程中面临的行业(职业)问题作为论文研究中心,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强化自身实践能力。
3.5 加强教学方案和管理制度建设
以专业学位改革为契机,以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为核心,探索适合的培养模式,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管理制度。人才培养要紧跟时代步伐,不能一蹴而就。在加强教学方案和管理制度建设的同时,要依据社会、行业、企业对毕业生的意见反馈,以及社会重大需求的变化而持续不断改进培养模式,切实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4]。各专业学位培养单位组建由主管院长任组长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研究生实践工作的组织实施、考核、总结和表彰等工作。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实践学习前,在校内外导师指导下,制订个人实践计划。另外,研究生在基地实践期间要遵守基地单位的有关定与要求,认真完成预定的实践任务。实践领导工作小组以研究生的工作态度和实践任务完成的效果、实践单位评语及书面总结等为依据进行考核[5]。为了保障实践教学的质量,实践环节考核评定项目和标准必须按《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关于硕士研究生参加实践环节的有关规定》的要求执行。制度的建立保证了园艺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环节的顺利进行,为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
4 结语
园艺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与人才需求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的问题与挑战。园艺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遵循“合理定位、明确方向、突出特色、提高发展”的原则,强调科学、全面的人才培养质量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紧紧围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特色,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园艺领域应用研究型人才[6]。
5 参考文献
[1] 陈培坤.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考[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36(3):136-137.
[2] 徐林,张斌,巩恩普,等.控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术[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0):11-14.
[3] 刘宗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30(1):102-103.
[4] 聂文龙.教育改革推进中专业学位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J].教育理论研究,2016(6):187-188.
篇6
本届论坛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山东省寿光市人民政府主办,北京中环易达设施园艺科技有限公司、中国温室网、《温室园艺》杂志、维普资讯网协办,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组委会办公室、中国农业工程学会设施园艺工程专业委员会、中国园艺学会设施园艺分会、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山东省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办。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梅旭荣所长主持开幕式。山东省寿光市人民政府桑文军副市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刘旭副院长、科技部贾敬敦主任、农业部总经济师张玉香女士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辞。桑文军副市长代表寿光市委、寿光市人民政府,对与会来宾表示欢迎和感谢他说,寿光是中国的蔬菜之乡,也是中国冬暖式大棚的发源地之一。多年来,寿光以设施园艺为平台与国内外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今天,国内外专家、学者再次共聚一堂,就设施园艺的热点问题、新技术的应用、最新的科技进展进行研讨,必将对国内外设施园艺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作为举办地,寿光市愿进一步加强与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在设施园艺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为世界设施园艺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刘旭副院长代表中国农业科学院对本届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对出席论坛的国内外嘉宾表示欢迎!刘旭副院长指出,近年来,我国设施栽培面积逐年扩大,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然而,我国设施园艺的技术水平与国际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迫切需要向国际同行学习。本届论坛又是一个很好的契机,为国内外同行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希望各位专家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共同推进设施园艺产业的发展。此外,经过中国农业科学院与寿光市人民政府共同商定,每两年与“莱博会”同期举办一届“中国・寿光国际设施园艺高层学术论坛”,努力把论坛办成国内外设施园艺同行交流的平台、创新成果共享的盛会。
贾故敦主任代表科技部(农村中心)对本届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他说,设施园艺是一个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离不开现代科技强有力的支撑。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在全国设施园艺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设施园艺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设施栽培面积已发展到350多万公顷,产值达到了7500多亿元。设施园艺产业的快速发展,成功解决了我国冬季蔬菜的供给难题,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同时也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目前我国设施园艺的技术水平与国际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我国95%以上的设施仍为简易型结构,环境调控能力较差,配套技术仍不完善,单产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仍较低。希望国内外同行借助论坛这一平台进行广泛交流,并针对中国设施园艺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讨,为促进设施园艺产业的快速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张玉香总经济师代表农业部对出席论坛的国内外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她指出,设施园艺是一个高效农业产业,是农业部重点支持和大力发展的产业之一。截止到2010年底,我国设施栽培面积已发展到350多万公顷,产值达到了7500多亿元。今后一段时期,农业部仍将不断加大对设施园艺产业的扶持力度,促进设施园艺产业健康稳步地向前发展。本届论坛为国内外同行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希望各位专家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尤其是针对中国设施园艺存在的问题进行研讨,共同推进设施园艺产业的快速发展。
本届论坛以“节能高效、绿色安全”为主题,30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以主题报告和专题报告的形式报告了国际设施园艺动态,以及节能与新能源利用、环境优化控制、高效栽培与清洁生产、植物工厂日光温室结构与材料、组培快繁与工厂化育苗、温室远程监控等领域的最新科技进展。与会专家还就当前设施园艺的热点科技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并对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成果解决设施园艺生产中面临的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尤其是对当前能源紧缺和温室气体减排形势下如何解决设施园艺产业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交流了各自国家的经验和做法。与会国外专家对具有中国特色的节能目光温室倍加推崇,认为是设施园艺清洁生产的重要方式,值得各国借鉴。利用植物工厂开展植物大规模生产也成为了本届论坛讨论的热点之一。
篇7
英文名称:东北农业大学学报(英文版)
主管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主办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语
种:英语
开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6-8104
国内刊号:23-1392/S
邮发代号:14-250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4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篇8
关键词:高职教育;园艺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园校融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3-0219-03
21世纪是我国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时期,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职业教育,近几年来发展迅速。职业教育的高等化,使其功能从单一的为受教育者提供技能培训和训练转到职业技能训练和学历教育并举。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如何针对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优化课程内容,改进教学内容与方法,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内容与就业需求相结合,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仍成为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本文结合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园艺品牌专业的建设,对校企合作,园校融合,共建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实践。
一、把握专业特点,探索工学结合新模式
1.拓宽教学模式,促进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实现产学结合的核心内容。近年来,园艺专业根据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与探索。在不同方向上,将原有的“2.5+0.5”教学模式改为“2+0.5+0.5”和“1+1.5+0.5”,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更加贴切,工学结合更加深入。在园艺技术、设施园艺、蔬菜等专业方向上,实行“2+0.5+0.5”的教学模式:即前四学期在校,第五学期由学校统一安排,在校内外基地或企业进行工学结合课程学习及顶岗实习,第六学期学生进行毕业实习及顶岗实习;在茶果方向上,采用“1+1.5+0.5”的模式,即:前两学期在校,第3~5学期在校内外基地、企业进行工学结合课程学习、生产性实习(含毕业实习),半工半读、现场教学,第六学期学生进行毕业实习及顶岗实习。几年的实践证明:这一模式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也提高了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2.多方式融合,搭建教学—训练—生产—就业模式。园艺专业坚持“产教结合、工学结合”,“职业资格证书和专业课程相融合、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融合”的“二结合、二融合”原则,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建立了以苏州为中心的校外基地群,涉及校外企业近20个。根据企业性质、任务及专业特点,探索出多种具有企业、校园文化特色的校企合作方式:如以实行工学结合为主要特征的、校企全面深度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嘉汉模式”,该模式包含了学生在企业的实训、顶岗,教师到基地锻炼、为企业服务,校企互派人员讲学、合作项目,聘请客座教授,企业为学校提供奖学金等多项合作内容;以及以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为主要特征的“维生模式”,其主要内容是学校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生产任务的要求安排学生到基地参加生产任务及顶岗实习,企业接纳学生实训、就业。同时,通过建立“三百基地”,即招生、实训和创业、就业基地各100个,进一步促进了校企结合、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的形成。2012年底,学院牵头在太仓现代农业园成立了江苏现代农业校企合作联盟,为教学—训练—生产—就业模式的更好应用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形成了与发达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具有苏农特色的人才培养框架。
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1.构建“12345”课程体系。针对社会及苏州地区对园艺技术专业人才规格的要求,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了重要位置。构建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的“一条主线”;理论与技能培养并重的“二元结构”模式;单项训练、综合训练与职业技能考证三种方式;基本能力、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的四大能力培养及由基础及专业必修课平台、选修课平台、实践性教学平台、创业教育平台和其他教学环节组成的五大课程平台。
2.实施四层次五步式实践教学模式。实行“四层次、五步式”实践教学模式,即通过基础认知、单项训练、专业实训、仿真训练、顶岗实习五项培养,促进学生基本技能、专业技能、职业技能和创业技能四大能力培养。
三、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效果
1.注重开放性实践教学。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地体现了以实践为重点和核心的高职教育的课程取向。近年来,园艺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要求,全面实施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主学习和训练为主、开放型的实践训练新体系。实践教学坚持课内、课外结合;室内、室外结合;校内、校外结合原则,使“实践活动与工程项目、生物生长季节、生产任务相结合;与用人单位和市场需求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服务三农相结合”,突出职业性、应用性、实践性。
2.强化实践教学内容模块化。在实践教学内容上,体现“实、用、新、宽”。即理论联系实际,多动手,多进行实际操作和技能训练,体现“实”;能力培养突出“用”;紧跟科技进步,增加适应性和先进性,体现“新”;拓宽知识面和技能面,体现“宽”。推行实验室半开放或部分全开放举措。根据职业岗位“功能模块”的技术要求来开发课程学习内容,把职业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实处。建立模块化实践教学模式,将每项学生应掌握的能力分成四个模块,即园艺产品生产技术、园艺产品繁育技术、园艺产品产后与营销技术、园艺产品装饰技术,每项能力由多个技能构成,实现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及创业能力的综合提高。“功能模块”已成为课程学习内容与职业需要的结合点。
3.实践教学途径多样化。采取“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国内与国外结合”的办法,使学生充分开阔眼界,增加学习、训练机会;通过“基础训练与专业训练”相结合、“单一训练和综合训练相结合”、“常规训练和创造性训练相结合”的方法,突出职业性、应用性、实践性,具有鲜明的特色。使“实践活动与工程项目、生物生长季节、生产任务相结合,与用人单位和市场需求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服务三农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加强单项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的训练;另一方面坚持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积极推行“双证制”和“多证制”,开发各类证书培训和试题库开发,使实践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相适应,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4.体现实践环节真实化。在教学方法上,依据目标任务确定学习领域、设置学习场景;围绕职业岗位进行技能培训和职业能力培养。充分利用上海鲜花港、苏州维生种苗公司等国内知名大企业与我校建立校企产学研合作和学生实训基地、学院生产实习基地、以及承担的工程项目和相关科技与推广项目等,开展项目教学、现场教学、顶岗实习、技术推广教学、生产性实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增强了学生服务“三农”的意识,甚至还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农民送去了致富的“金钥匙”。
篇9
新世纪以来,我国花卉产品质量,特别是产后冷链贮运保鲜技术已在不断提高,表明我国对花卉业产后环节从无视到重视,已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是从产后政策、科技支撑到产后处理、流通全过程的标准化程度等,与世界花卉出口大国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是制约花卉产品大幅度出口的瓶颈之一。为此,愿借本栏目之约试为献策:
1、健全花卉产后冷链流通体系:产后冷链流通体系宏观上是一项系统工程,国际劳工组织公布的花卉产业十大竞争力要素之一即是产后处理优势,但我国冷链流通产业链还相对薄弱。因此政府的重要职能是通过政策倾斜、有效管理和协调保证,扶植冷链体系建设。如机场冷库建设、调控空运成本及海运舱位、便捷快速的进出口检疫制度及全面执行"一站式"通关效率等;加大产后冷链科技及人力资源培训投入力度;完善与国际统一的产后冷链贮运流通各环节标准化规程及市场准入制度;不符合产后处理质量标准和包装标准的,一律不准进入市场流通;组织加强产后行业自律,成立花卉产后冷链流通运销联合体机构,提高政府的监督服务机制等。国外的一些扶植政策可以借鉴,如以色列政府制定了远离机场的生产者可以申请建冷库或购买冷藏车的补贴等;荷兰政府则扶植拍卖市场建设并创造了世界奇迹,明确规定进入拍卖市场的切花必须进行采后处理,并有严格的检验规程。此外系统工程还涉及市场定位、营销方式等环节。
2、迅速提高花卉产后冷链设施设备科技水平:如国外普遍使用的采后自动分拣分级机、特色保鲜包装材料及标准化设计加工、自控贮藏冷库、快速预冷设施设备、海陆空用大型标准化卡车、拖车及冷藏搬运集装箱等。这是有效保持、提高产后品质及获得高效益的、多专业交叉、科技含量高、高附加值的又一项系统工程。近几年我们几次考察了日本大阪港及大田、鹤见等拍卖市场切花产后包装及外观品质,撇开品种及种植质量不谈,在包装箱(盒)牢固度及艺术性、具条形码完整标签(附品种、生产营销者、甚至采后处理信息)、花叶一致性、坚挺新鲜,特别是未发生初萎,甚至摆放叶片的整齐度等外观促销品质上,我国产品"卖相"与日本、马来西亚、越南等亚洲国家尚存在不小差距。因此价格被明显压低,一些批次甚至难于进入拍卖大厅。在国外,荷兰普遍使用自动分级及包装机;以色列为其目标市场欧洲的远程运输设计了利用计算机包装材料改制的切花包装,保鲜效果极好;哥伦比亚某专业制冷公司研制出利用较小成本将普通冷藏集装箱改装的气调式冷藏集装箱,经过长距离海运后的仍可保持高达17天的瓶插寿命,显然高度重视产后冷链设施设备的研制开发是高效益的必然保证。因此,提高产后冷链设施设备的科技水平是提高我国产后品质的当务之急。
篇10
【关键字】生态景观,水网,基本思路,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S276.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生态景观水网的构建,除了可以改善水系水体的水质,还能够解决水源地的问题,全面发挥景观水网的效益:首先,促进水资源发展模式的创新,目前大多数城市的水环境处于亚健康的状态,亟需提供治理保护的措施,为城市水资源的治理积累创新的经验;其次是景观水网的工程实施,为人类提供一个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平台,保证城市的饮水安全,并不断提高城市的特色品位和个性魅力;再次,生态景观水网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支持工程,尤其是生态重点保护 区域,通过将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和城市发展三者的结合,提高水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
二.城市生态景观水网存在的问题
城市生态水景观存在问题的分析,是针对性构建生态景观水网的基础依据,水体恶化、生态污染和水资源枯竭等现实的问题纵横交错,成为目前城市生态水景观发展的绊脚石:
1.河道生态功能逐渐丧失,水资源污染问题突出,与人类对水资源的基本需求形成强烈的矛盾,某些原本水资源丰富的南方城市,也逐渐沦落为污染严重的缺水城市。目前,大多数城市的内城河水质呈现继续恶化的趋势,生活污水、生产废水、工业废水和船舶废油等不断排入河道,而水体本身的纳污和自净能力有限,将制约着河道生态功能的正常发挥。
2.城市人口的增长、交通网络的扩展和商业项目的启动,大部分河道在城市建设的进程中被填埋,或者被改为暗沟,使得水系被分割,无法满足景观的水资源畅通要求。
3.为了满足防洪、泄洪和排污的需求,河道往往被人工化和渠道化改造,虽然有利于航运、发电和灌溉等实际需求,但水系将和土地等生态环境分离,对河岸植物和水生生物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破坏河流周边的生态环境,阻碍了地下水系循环、地表水系循环和河道的自净等功能的实现,使得水资源污染的程度加重。
三.生态景观水网的构建思路分析
1.不断加强生态景观水网的重点环节建设
(一)要争取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水网构建工程属于水利规划的一部分,需要与国家水利局等相关部门联系,争取纳入河道污染防治规划当中,以获得生态水网构建构成的资金技术支持,为水网构建工程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协作机制的建立,生态景观水网的构建涉及到水务、环保、园林和房产等领域的内容,需要建立统一高效的协作机制,使得水网作为一个综合体进行协调性构建,因此必须抓住政策支持的时机,建立生态景观水网构建的工程领导小组,负责对管理制度的理顺和各方资源的整合,以便破解工作中的各种难题,保证生态景观水网构建工程的稳步建设。
(三)拓宽资金筹集的渠道,针对生态景观水网构建需要大批量资金的要求,在建设施工之前,要拓展资金的筹集渠道,加大融资的力度,一方面是争取银行机构的资金支持,争取更多的银行贷款,另一方面是利用市场推广的手段,推行生态补偿,将土地开发和水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以便从土地升值中获取足够的建设资金。
(四)制定生态景观水网构建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方案,以此作为规划方案细化和完善的参考依据。目前,水资源的保护、水污染的处理等是生态水网构建的工程重点,我们要根据相关的规范要求,将工程项目一体化,根据批复的意见和整改要求,不断完善工程规划的方案。
2.构建生态景观水网的格局
(一)提升水系的景观生态效益。现在城市的高密度开发建设,影响生态景观水网的格局,因此,笔者认为要针对城市的生态水资源环境特点,构建水系网络生态格局:
(1)是结合水资源结构所处位置的地理条件,譬如针对淤泥填塞的河道,进行现场的治理和保护,沟通断头的河道,形成水系的流动,并采用继承和再生的方法,调整水资源系统,重新设计结构清晰的水网架构。
(2)是恢复被填埋的河道,改善缺乏绿化的水系生态价值,譬如重新开挖直河,通过以河流水系为轴心的绿化建设,汇集规模比较小而且分散的公园、绿地和园林,使得景观水网形成系统的城市绿化开放空间。
(3)就是利用水网建立相互联系的敞开式绿化空间,发挥水系的综合效益,并发挥水系本身的水网特色。
(二)是治理水污染,恢复生态水景观的生机。
水污染的治理和生态水景观的开发,两者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据调查,城市90%以上的的排水系统存在问题,在暴雨季节,所排除的污水没有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到河道中。
(1)为了解决生活和生产污水污染河道的问题,一方面要改变传统的雨污合流排水方式,将雨水和污水分流处理,截留进入河道的污水,减少河道的污染。另一方面要减缓暴雨季节地表径流冲入河道的速度,通过在公园、广场、湿地、河岸等公共空间设置休闲绿地,发挥绿化植被存蓄雨水和减少径流的作用,发挥其自然排水和水域净化的自然能动性,使得污水处理方式趋向于简单性、高效性的自然需求。
(2)是合理开发土地,增强水空间再生能力。土地是宝贵的资源,与水资源同宗一脉,必须予以充分的尊重和保护,而生态景观水网的构建,必须以长远的眼光考虑,加强土地的有效监控和科学引导,一方面要加强水系区域生态环境的整治,以便对水系区域的开发内容和容量进行合理掌控,保证水系周边绿地和植被的连续性,同时保证水系的自然属性和周边土地的融合性,也便于为水系的生物提供栖息地,发挥水系的生态廊道功能。另一方面则是重新塑造水系自然的生态环境,譬如增设水系周边的开放空间和文化设施等,创造生动的生态教育基地。
3.增强人们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
生态景观水网的构建属于人性化的工程项目,工程的最终受益群体和参与群体都是人。因此,要构建生态景观水网,实现水环境治理的目标,不仅要克服构建过程中的技术难点,还要改变人们对水资源的价值观和行为标准。目前很多城市水资源污染现象越来越严重,而且比例不断上升,笔者认为一方面要进行水资源保护知识的宣传,提高人们对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知识水平,以便在保护水资源的时候做到有的放矢,另一方面则要对生态景观水网的构建,改善生态水资源环境,以生动的水资源环境建设为例子,达到生态教育的目的,让人们在水资源生态环境中受益,将自身的生活环境融入到水资源生态环境当中,感受生态环境的变化,自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促进生态景观水网的建设和发展。
四.结束语
生态景观水网与自然环境存在同宗一脉的长期磨合关系,水网的构建,需要结合自然水资源环境的空间动态和自然模式,通过对城市水资源景观问题的研究,寻找合适的生态景观水网构建的具体方法,以便改善水系水体的水质和解决水源地的问题,全面发挥景观水网的效益。总之,生态景观水网的构建需要从生态学的角度,对水资源景观进行优化建设,方可提高水资源的自我维持和自我更新能力,充分发挥生态景观水网的环保作用。
参考文献:
[1]聂呈荣 黎华寿 基塘系统:现状、问题与前景(被引用 11 次)[期刊论文]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1期
[2]杨晓英 罗兴章 隋国栋 郑正 基于清流水网的流域水污染控制战略和技术体系[期刊论文] 《自然杂志》ISTICPKU-2012年2期
[3]罗燕敏 文常春 城市中生态河涌水网的构筑--论南昌市玉带河整治中生态景观设计(被引用 1 次)[期刊论文] 《规划师》ISTICPKU-2004年11期
[4]吴琼 武汉市城市森林结构规划研究[学位论文], 2009 - 华中农业大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
[5]安介生 历史时期江南地区水域景观体系的构成与变迁――基于嘉兴地区史志资料的探讨(被引用2次)[期刊论文]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PKUCSSCI-2006年4期
[6]仝杰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城镇水景观建设研究――以内蒙古磴口县城为例[学位论文],2010 - 西北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