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艺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10:43: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工艺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传统工艺论文

篇1

从剪纸的历史和原料不难看出,剪纸是“朴实”的,它的原料是纸,工具是剪刀。经过加工,它又是典雅和深沉的,是珍贵的艺术品。剪纸历经几千年而焕发新生,也不正是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的载体吗?从小学阶段就对学生进行民族传统文化的渗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能够使他们真正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厚重与博大精深,从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和自豪感。于是,借助剪纸这一民族传统工艺,在传承工艺的同时,可以精心打造校园文化。

二、多措并举,做好剪纸艺术传承工作

1.充分挖掘和利用教育资源

首先,编写好校本教材。剪纸作为校本课程,没有现成的教材可用。为此,学校要动员教师和学生广为收集有关剪纸的书籍和资料,并到新华书店购买相关书籍。同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由课题组负责把这些材料整编成册,作为剪纸校本教材。其次,充分利用民间艺人这一稀有资源,邀请民间艺人来校指导,传授剪纸刻纸的技术和方法。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要逐步普及剪纸艺术,就要通过多种渠道向学生介绍、宣传剪纸艺术。可以在学校的宣传橱窗、墙面、楼道、教室、窗户等位置上张贴师生的剪纸作品,发挥校园隐性环境课程的教育作用。利用学校广播等媒体进行定期宣传,介绍剪纸的知识、方法,借鉴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剪纸教学网站,开展为学生作文配剪纸插图的活动,编制“小巧手”剪纸学习专栏,使学生对剪纸由陌生到熟悉,由熟悉转为亲切,激起探究欲望,营造积极的校园剪纸艺术氛围,使师生在校园生活的每时每刻都能受到艺术熏陶。

3.让学生积极参与剪纸

剪纸是一种工艺,需要良好的心态、力量的均匀和意志的坚定。不论学什么,精神都是最重要的,方法是第二位的。剪纸教育注重动手、动脑,能营造一种轻松活泼、主动探索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与求知欲,提高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寓教于乐。剪纸内涵十分丰富,具有极强的综合性,涉及数学、美学、哲学、力学等。它的创作过程,与常规教育有很大的区别。剪纸教育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他们动脑、动手的主动精神,而且还要提高他们的美学审美层次。剪纸艺术的内涵是开放的,是课内外相结合的,能促使学生广泛地吸纳更多的学科知识,特别是美学知识,因此在剪纸的创作和教育过程中包含了再认识、再创造循环往复的过程,对人的品质的培养产生了重大影响。很多不愿学习的学生通过参与剪纸艺术,学会了吃苦,磨练了意志,提升了自信,开始热爱学习。

4.建设剪纸艺术传承团队和工作室

学校应安排教师牵头成立剪纸艺术学群,负责剪纸工艺教育和教学工作,并定期邀请剪纸大师或艺人来校讲学、传授技艺,由教师和工艺师联合组成传统工艺传承团队。还应该建立剪纸工作室,继承传统、融入时尚元素、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实现设计室、创作室、展示室三位一体,使设计、制作、展示在真实的职业场所环境中进行,真正实现艺术融入技术、技术凸现艺术。学生跟随指导教师学习实际操作技能,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每一件栩栩如生的剪纸作品,都能够很好地感染熏陶学生。

5.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篇2

月饼生产流水线由包馅机、成型机和摆盘机组成,拌好的月饼馅和作为饼皮的面团分别从包馅机的两个投料口进入,出来时已是一个个内含馅料的圆形面团。之后,成型机把面团压成月饼的形状,再经过摆盘机,整齐地排列在烤盘上。摆满月饼的烤盘被送进全自动链式隧道炉。烘烤过程分为两段,一段结束后,月饼表面被均匀地刷上蛋液,再继续下一段的烘烤。当月饼从链式隧道炉的另一端出来时,已是黄灿灿、香喷喷的成品。烤好的月饼用风扇冷却后,经过金属检测仪,最后自动封装。整个月饼的生产过程高度自动化,只需为数不多的工作人员在一旁监督即可,相较于过去手工制作月饼,效率大大提高,不仅产量上去了,也节省了大量的人力成本,使杏花楼月饼真正成为老百姓消费得起的“大众精品”。

二、从“放心月饼”到“放心馒头”

月饼的消费主要集中在中秋节前后,那么平时这些生产线都闲置着吗?沈全华告诉记者,这条流水线不仅可以制作月饼,只要投入不同的馅料、更换相应的模具,就能生产出多种中西式点心。这样一来,即便是过了月饼生产季,杏花楼的各条生产线照样能开足马力,全力生产。经过数十年不断发展,杏花楼逐步形成了以月饼为代表,春有青团,夏有粽子,秋有月饼、重阳糕,冬有腊味、八宝饭、糖年糕等四季时令产品,再加上各类西式糕点,共计100多种产品。2011年的“染色馒头”事件至今让不少人记忆犹新。正当消费者为买到放心、安全的馒头而发愁时,为了尽到企业的一份社会责任,杏花楼向上海市政府立下军令状,尽快生产出质量过硬的“放心馒头”。经过50多天的采购、试验和生产,“放心馒头”出现在各大超市的柜台上。上市首日,10万只“放心馒头”2小时内全部脱销,为上海馒头打了个翻身仗。如今,杏花楼馒头已经成为了消费者餐桌上的常客,而杏花楼也把做月饼的传统延伸到了馒头生产中。与月饼一样,杏花楼馒头不添加任何防腐剂和色素,保持馒头的本色,让馒头真正回归自然,这就对无菌操作、脱氧保鲜、恒温恒湿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沈全华介绍,杏花楼的玉米、高庄、刀切馒头均采用厚质透明包装纸加以密封,每只馒头都嵌在类似月饼包装的模具盒内加以固定,包装袋内还有外控型脱氧保鲜剂,防止氧气渗透而变质。经反复测试,特殊包装后的“放心馒头”可以在0℃~10℃的环境下保存7天,而采用普通保鲜膜包装的馒头,保质期只有2~3天。

三、食品安全监管“无缝衔接”

篇3

1.1正确认识传统工艺美术的积极作用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是中国民间手工工艺和美术结合长期发展的产物,蕴含了丰富的民间艺术和智慧,不论是经济价值还是技术价值和文化价值都很高,对此应该正确认识传统工艺美术的重要价值,重视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和发展。传统工艺美术的相关管理部门应制定相关的保护措施,针对传统工艺美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制定科学的应对措施,同时对市场进行调研,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创新传统工艺美术发展规划。政府应该给予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鼓励中国传统工艺美术行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

1.2搞好传统工艺美术和现代工业之间的联系

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工业的不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逐渐地朝着现代工业的方向发展,在当前的环境下,传统工艺美术要想得到传承和发展就必须同现代工业相结合,搞好传统工艺美术和现代工业之间的关系,利用现代工业发展的优势弥补传统工艺美术发展较慢的不足。这样不但能够实现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现代工业的发展中也融入了传统工艺美术中的优势,能够提高现代工业的发展水平,实现传统工艺美术和现代工业的共同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

1.3创建传统工艺美术社会服务平台

随着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应该同信息技术相结合,通过创建信息平台,完善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体系和服务体系,制造中国工艺美术发展点。如创建一批具有传统工艺特色的批发市场,同时国家的教育教学部门应该开设相关传统工艺美术课程,提高下一代对传统工艺美术的认识,培养下一代传统工艺美术观念,从而充分地引导和推动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1.4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壮大传统工艺美术队伍

在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和继承中,始终要坚持人才第一的基本原则,正确认识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国传统工艺美术队伍尚不健全,对此应该加大对工艺美术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力度,做到结构合理。同时教育部门加大对传统工艺美术老师的培养力度,通过有效的政策刺激推动教师队伍的发展,增加该专业方向老师的工资待遇。同时相关的部门应该对传统工艺美术方面的创业进行扶持,进行资金支持,并给予一定的鼓励,刺激传统工艺美术的健康稳定发展。

2结语

篇4

当人们不再受物质生存的牵制时,就会赋予造物以更多的精神内涵,反思历史经验,作为地域文化载体的传统手工艺,尤其是研究手工艺美学特征的工艺美术是必须要得以传承和发展的。西方设计发展的过程中,曾出现过三次手工艺文化精神的回归潮流:第一次是十九世纪中期,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工业化带来的廉价低俗的工业产品的大量生产,使人们开始怀念过去生活方式和手工艺;第二次是二十世纪初期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在刚刚诞生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中手工艺被放在了一个适合的位置上,从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层面理解手工艺的优势和发展;第三次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人类处于工业生产所带来的严重危机之中,人们渴望着重回自然,重新去触摸真实的材料。高校本应该是民族文化遗产得以保存和传承的净土,但因为人们生活方式的变迁,再加之旧时传统工艺教育停留在表面装饰层面,给人陈旧、缺乏实用性的印象。为了迎合工业时代,满足就业市场,缩短与国际当代设计教育的差距,许多高校的艺术类专业将传统工艺美术教育零散化、边缘化,甚至让其退出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课程体系;与此同时,高等教育中对工艺美术的通识教育也是缺失的,因此工艺美术教育出现了历史性的断层。但信息时代的到来,给工艺美术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平台,也使被冷落的工艺美术教学得到重生和发展。

二、传统工艺美术课程融入现代设计教育体系的想法

1、以项目为导向建立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体制

艺术设计教育在中国根基薄弱。在中国建立并向现代形态过渡的过程中,我们试图找回与传统的链接,然而设计教育———设计———生产———销售各环节是孤立和严重脱节的,在此条件下谈工艺美术教育的现代化和市场化只能是纸上谈兵,必须寻找出一条赋予中国手工艺以现代生机的途径,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良性发展的平台。以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博物院的共建项目为例,以竞赛的方式邀请海峡两岸高校学生参加其创新性纪念品设计竞赛,学生们在学校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对文物和工艺的理解,消解文物的“高大上”,拉近文物与大众的距离,设计出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和实用性的文物创意产品。如:的“朕知道了”纸胶带“、翠玉白菜”伞;北京故宫的“朝珠”耳机,“朕就是这样汉子”折扇等许多出自在校学生之手。衍生性创意产品成了非常抢手的旅游纪念品,也成为了人们记住故宫及藏品的代表性符号。从故宫创意产品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博物馆搭起了一个优秀的创意产品资源、销售推广的平台,与此同时,需要高校参与进来,教师研究、引导,学生集思广益,将设计与生产的断点连上,同样,传统工艺美术也可以借鉴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的模式。艺术设计教育中传统工艺课程不能够再闭门造车,当我们借助创意将传统工艺转变为实物产品了,无疑是对教学效果的最好的反馈。

2、综合性大学发挥其多专业优势

截至2014年,全国开设了艺术设计类专业的高校有1400多所,而其中绝大部分是综合性大学,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在于多学科多领域的融合。今天的艺术设计教育应该归属于一个多元化的艺术学科,我们需要所有艺术范围内各学科的融合,同样需要艺术范围外各领域的融合。随着国家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普及教育转型,对艺术设计教育的侧重点也从对专业人才培养范畴扩大到对大众艺术涵养的普及和提高上,因此,传统工艺美术教育的普及可以借助综合性大学多学科的优势,在校园内部打破专业界限,向各专业的学生进行普及性教育,如以开设“传统工艺美术”全校选修课的形式,将专业技法内容转变为通识性、鉴赏性内容;借助学生的多专业背景,以组织展览或竞赛的形式,使更多跨专业学生加入到推广和保护传统工艺美术的队伍中来。湖南农业大学艺术设计系在全校范围内开设“民间美术”公选课,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且学生选课率也在全校名列前茅,在校园文化艺术节中,组织的“民间美术”课程作业展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关注,同时还有不少学生提出借用不同专业知识和渠道推广课程内容的想法,甚至开设公众微信号传播某门类的传统工艺。这些都为我们传播传统工艺美术提供了新的思路。

3“、微时代”借力网络资源和网络平台

信息时代是以高科技与现代化为先导和基础,也是打破许多时空局限和全球化的时代,“微时代”的基础是“新媒体”,新媒体是以“数字化”和“互动化”为特征的,人们获取知识与传播知识的路径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注意力变得越来越短,并且习惯于快速、快餐式的信息接收和文化消费形式。电子设备的便携化与平民化也使得文化产业里的消费者和生产者的界限被模糊,大众可以很容易地变为生产者,或是通过反馈及其它的形式参与生产。受众的习惯反过来又将促进以“微内容”为特征的产业的发展,传统工艺美术的推广和传播离不开广阔的群众基础,借力新的传播手段能让原本“小众关注,精英推广”的传播模式转变为“大众关注,大众推广”。以“日本小夫妻的幸福染坊”为例,文章讲述手工印染的技艺和生活方式。该文通过微信并转发,在一个月内被转发一千多次,点击阅读人数一万多人,这样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效果是传统教学或传统媒介远无法达到的。因此,探索性的运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辅助教学内容的传播将是艺术设计专业高等教育未来的探索方向。

4、从地域文化中吸取营养

传统工艺美术从历史生成及传统结构方面看,往往存在极强的地域性,传承人与受众群体往往是相对集中地生活在某一特定地区,拥有大致相同的自然环境,遵循相同或相近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并形成相同或相近的生存状态,在文化认同上容易形成共识。日本传统文化设计大师原研哉在《设计中的设计》中曾提到,“将已知事物陌生化,更是一种创造。”传统工艺美术所包涵的大量原生态艺术图形和工艺技法具有人类本源的思维意象,及大量生产、生活经验累积,给当代设计者提供本源的设计思路,有助于形成出奇制胜又合情合理的创意。在教学中有针对性、探究性的考察,收集相关资料、图片、书籍、实物等,利用图形创意与符号的延展,进行整合、提升、优化和创新。针对目前传统工艺美术相关课程与其它艺术设计相对割裂的状况,笔者认为在专业主干课程中融入传统工艺美术的内容,如视觉传达专业的字体设计课强调中文字的造字体系、笔画、由来,并将湖南当地有代表性的视觉符号如马王堆西汉古墓中的符号、毛体字;书籍设计课可以融入不同类型中国传统书籍装订方法,由其在当地博物馆中可以近距离观察的汉代竹简;在其他专业主干课程中强调应用传统元素的内涵形态,并以内涵形态设计范例为指导,促进教师与学生对于当地传统元素形态的重新认识与设计。在设计教学研究过程中,我们围绕“红色旅游”项目,提炼地域文化中的典型视觉形象,如笔者带领学生到湖南凤凰、洪江等地察期间,在民族图案考察与写生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苗族、土家族图案的造型、用色差异,分析引起差异的原因,而不仅是单纯的临摹或拍摄图案。带着问题思考和观察,学生明显的提高了学习兴趣,并能在考察过程中对当地少数民族特点、生活方式进行深入了解,取得了理想的考察效果。

三、结语

篇5

关键词:传统阅读文化 网络阅读文化 异同 共存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8.004

高校是阅读文化开展的前沿阵地。师生读者能直接感受到阅读文化塑造品性、提升素质的作用。但伴随着阅读方式的转变,网络阅读文化影响的扩大对传统阅读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传统阅读文化“消亡说”不绝于耳。造成阅读文化高校“两张皮”现象:高校图书馆日趋重视网络阅读文化的普及,而传统阅读文化趋于忽视;而高校教学多以传统阅读、研究为依据掌握知识点,对网络阅读文化利用率不高。实际上,网络阅读文化和传统阅读文化二者在构成、阅读习惯、优劣势等方面各有不同,但同时也在价值目标、阅读方法等层面具有一致性,只有努力实现在二者高校的共存,才能更好发挥阅读文化的作用。

1 网络阅读文化与传统阅读文化相异之处

1.1 构成不同

传统阅读文化构成要素较为简单:书籍、读者、阅读内容,三者共存即可。无需技术中介。如读者需深入思考,只需添加一支笔或一个笔记本。因构成较为简易,传统阅读文化具有受众广、影响深等特点。而网络阅读文化的出现本身就是技术发展的产物,即指借助计算机和联网等硬件设施,获取网络文本(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在内的多媒体信息),并通过计算机屏幕、电子图书阅读终端窗口(辅以扬声器等)进行显示或播放,从而在读者的这一信息接收端完成意义构建的过程。[1]因此,网络阅读文化的存在需要具备一定信息素养的读者,同时需要技术作为中介。构成要素相比传统阅读文化稍显复杂,因此影响历史较短,受到青少年、中年读者欢迎。

1.2 阅读习惯不同

在传统阅读文化中,读者表现出的阅读习惯较为随意,朗诵、默读、做读书笔记、摘抄等;地点也随心所欲,只要有阅读兴趣,广场、室内、咖啡厅等地都可实现即兴阅读;阅读姿势更是因人而异:坐姿、站姿、躺姿,自然舒适,自在随性。网络阅读文化则必须借助电脑、手机、电子阅读器等数字化、可移动的终端阅读设备支撑方能存在。阅读有滚屏翻页、分页、滑动等多种方式。随着技术趋于成熟,读者在阅读时能全方位享受读、听、看、评、分享、推荐等多种个性化功能,相比传统阅读文化,读者在网络阅读中更易形成互动、融合的阅读习惯。

1.3 二者优势不同

传统阅读文化之所以长时间占据历史舞台,并依然拥有存在价值,是因为它有着网络阅读文化不可比拟的优势。首先,传统阅读文化在墨迹的刺激下更易把握知识精髓,同时可以通过记录的方式帮忙记忆,有利于知识的传承。其次,传统阅读文化内容和主题集中,便于信息选择。最后,一书在手,有利于保护视力,保持身心健康。与之相比,网络阅读文化在个性化和趣味性方面表现更加突出。首先,网络阅读文化资讯丰富,超过了世界上任意一所图书馆。其次,网络阅读文化注重互动性和即时反应,最大限度开发了读者的创造性。另外,网络阅读文化还具有阅读信息多媒体化、阅读行为快捷化、阅读环境开放化等诸多优势。[2]

1.4 二者缺陷相异

传统阅读文化有着先天性的缺陷。首先,传统阅读文化需在成本控制上和便携性获取上需找出路:纸质书刊在出版、仓储、运输等环节成本较高,所以其购买价格较高,导致阅读成本较高。至于传统阅读文化中的存取不易、查找繁难等不足也显示出它的局限性。[3]其次,传统阅读文化在功能上稍显单一,易引起读者兴趣下降,对读者的吸引力有限。网络阅读文化潜在缺陷也很多,比如信息量太大,不易找出有价值的知识,引起上网上瘾,时间浪费;网络阅读文化浏览式的阅读方式破坏了读者深入思维,影响了对知识的获取等等。

2 网络阅读文化与传统阅读文化相同之处

2.1 终极价值取向相同

剔除表象,传统阅读文化和网络阅读文化二者终极价值取向一致,都是由功利取向和精神取向衍生出的表现形式。科学技术、阅读习惯、阅读工具等的变迁将阅读价值取向推向更加独立的地位。大部分读者将阅读作为娱乐、个人升迁的工具,享受阅读带来的短期收获效应;但也有一小部分读者远离功利性阅读,将阅读视为智慧塑造和人格锤炼的养分,广泛掌握历史、文学、哲学等有价值的知识,努力使自己在综合素质上经过长期锤炼,达到质的提升。

2.2 阅读目的基本一致

网络阅读文化与传统阅读文化二者都是读者通过阅读行为达到学习知识、研究学术、休闲娱乐、生活应用、塑造人格的目的。传统阅读文化厚重、深邃,在知识文化掌握、学术研究、人格塑造上占用优势;网络阅读文化快捷、随意,对于读者休闲娱乐和生活应用较为方便。二者在目的应用上并非截然分开,读者阅读基本以上述目的为主。

2.3 阅读方法表现一致

阅读方法指阅读时所采取的方式、途径。网络阅读文化和传统阅读文化基于阅读目的不同,在阅读方法上虽略有差异,但为达到最佳阅读效果,更多的是传承快速阅读、精细化阅读、复述阅读、研究型阅读等传统阅读方法。以上阅读方法的应用能帮忙读者脱离纸质、网络化等阅读载体的限制,寻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途径,达到阅读效果最大化的目的。

3 二者共存途径

3.1 改善阅读环境,加强高校阅读文化教育

高校阅读文化,是高校师生通过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达到提升自我、探索未知的现象。阅读文化对于师生读者专业提升和人格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高校对阅读文化意义认识较为肤浅,推广手段创新不足,多为书籍推荐、活动开展等常规化方式,并未意识到阅读文化乃是高校文化水平的衡量标志之一。因此,加强高校阅读文化教育,高校教育者首先必须从思想上认识阅读文化的重要性。其次,需创新推广手段,如由阅读活动转向阅读课程学习,导师引导学生阅读方向,帮助学生在阅读中释疑解惑,需找到最佳方法适应纸质阅读和网络阅读。最后,高校需优化阅读大环境,积极利用一切手段为师生创造书香满园、人人阅读的文化氛围。图书馆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在馆藏和服务上引导阅读文化开展,充分发挥在大学阅读文化中的枢纽作用。

3.2 加强导读工作,提高读者对资源选择的准确度

高校图书馆具备运用技术,开展行而有效导读活动的优势,能通过导读活动实现两种阅读文化的无缝连接。高校导读工作必须抓牢推广阅读文化开展这个中心点,首先在分析师生读者阅读倾向的基础上引导阅读方向,帮助读者兼顾涉猎广、钻研深两方面,与此同时,图书馆自身还应优化馆藏结构,方便读者寻找信息资源。其次,图书馆还应通过书籍推荐、网络互动等建立多元化的导读模式,与读者之间形成民主宽容的对话氛围,帮助用户去体验阅读的价值,发现自己的阅读风格,摸索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提高个人的阅读品质。[4]最终实现高校网络阅读文化和网络阅读文化的融合。

3.3 着力构建纸质资源与网络资源并存、传统服务方式与网络服务方式共在的复合式图书馆

传统高校图书馆对于文献的采购主要以纸质资源为主,流通借阅是其核心工作业务,但面对阅读文化的发展和变迁,高校图书馆应创新模式,将传统服务方式必须与新兴的Web2.0服务模式结合起来,构建纸质资源与网络资源共存、传统服务与网络服务并在的复合图书馆,最终有效推动传统阅读文化和网络阅读文化的共同发展。具体而言,在资源采购上,高校图书馆应通过构建互动平台、订阅数据库、购买电子书、完善图书馆主页等方式推广网络阅读,拉近读者与网络阅读的距离,提高电子资源在资源采购中的比重;在服务模式创新上,应混搭微博、微信、博客等众多Web2.0工具,通过提升技术实现图书信息资源及时推送、海量资源一键可搜、读者与图书馆实时交互等效果。总之,未来阅读文化的发展并非相互取代,而是取长补短,强化各自优势,最终形成共融态势。

参考文献:

[1]朱红叶.重建中国大学阅读文化――中西方大学阅读文化的比较与思考[J].图书馆论坛,2012,(3):170.

[2]王佑镁.Web2・0时代阅读方式的传承与嬗变[J].中国信息界,2011,(11):40.

[3]彭桂喜.传统阅读与网络阅读的比较[J].广东教育,2008,(6):83.

篇6

一、评审范围和对象

全市从事茶叶加工、制作及工艺研究的专业人员。行政、事业单位身份的人员不列入评审范围。

二、荣誉称号和授予层次

制茶工艺实用人才荣誉称号为制茶工艺师,由市人民政府授予。

三、评审条件和要求

1、热爱本职工作,遵纪守法,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2、从事制茶工作年限满15年,年7月1日以后出生的人员。以毛茶初制为主。

3、所掌握的茶叶制作技能在同行中名列前茅,产品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公认度,茶叶制品获得县市以上人民政府颁发的各种奖项。

4、在制茶技能和工艺的挖掘、继承、保护、创新、发展及在人才培养等方面有较大贡献的。

四、评审名额

本年度评审名额3-5名。

五、评审的组织和机构

1、建瓯市地方传统工艺和特色产品制作技能实用人才荣誉称号评审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荣誉称号的申报、评审、认定等工作。

2、公务员局为评审实用人才荣誉称号的组织牵头单位,负责承办申报、评审的具体工作。

3、农业局或茶叶协会作为评审工作的系列主管部门,负责接收申报荣誉称号人员的申报材料并进行筛选、审查和核实工作。对审核通过的人员报公务员局复审后送评审委员会评审。

4、成立制茶工艺师评审委员会,在领导小组领导下负责评审工作。评审委员会实行动态管理,成员由行业中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专家和公务员局、农业局、茶叶协会领导组成,其中专家人员应占评审委员会成员人数的半数以上。

评审评委会由7人组成,其中设主任委员一人,原则上由公务员局、农业局或茶叶协会领导担任,主持评审全过程的具体工作。

六、评审的程序和步骤

1、公务员局荣誉称号评审工作通知。

2、采取个人申请和组织推荐相结合的方式,由各茶协分会推荐符合评审条件的人选5名,上报市茶协。

3、市茶协汇总各茶协分会推荐人选名单,由市茶协全体理事投票产生参加评审入围人选,按1︰1.5推荐评审人选。

4、公务员局复审。

5、评审委员会召开评审会议,评审方式由论文答辩、公认度、获奖情况三部分构成,总分100分。其中:论文答辩占45分,由评委打分取得;公认度占45分,由市茶协全体理事投票按得票数取得;各级奖项获奖情况占10分,由各级人民政府奖项取得。

6、评审工作领导小组审核、认定、公示、批准。

7、市人民政府授予荣誉称号。

今后市评审特级制茶工艺师将从获得制茶工艺师人员中推荐。

七、评审的时间要求

1、2012年制茶工艺师评审工作上半年完成。

篇7

关键词:民间传统工艺;传承;社会网络分析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3-0157-03

一、引言

在全球化和工业化的背景下,传统文化面临着现代文明冲击,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传统文化正被工业文明同化:文化趋同现象更为明显,文化多样性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综合分析已有文献,传统工艺技术传承的研究大多是通过田野调查资料收集等对个案或某地区进行个体属性和本质特征的分析,没有将其放入一个相互联系和影响的社会结构中去考量。研究的结论一般为促进工艺技术的传承的宏观性对策。

而宏观政策与微观个体行为间之间会存在偏差,如建议选定的传承人是否在工艺传承中发挥重要作用等。社会网络分析正好是构建宏观层次与微观个体行为间的中层理论。通过社会网络的学理分析,可以为政策的制定发展提供良好的可行性建议。

二、社会网络分析与民间工艺传承

社会网络是社会学家用来分析一组行为主体之间关系结构特征的方法。社会网理论视社会为一个网络图,图中有许多节点,节点与节点之间有线段相连,也就是具有社会连带。节点可以是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国家或其它社会主体,而社会连带则既可指朋友关系、亲戚关系、同事关系,也可指因分享经验、资源或信息而产生的互动关系。它主要分析的是不同社会单位(个体、群体或社会)所构成的社会关系的结构及其属性。网络分析者特别关注特定网络中的关联模式如何通过提供不同的机会或限制,从而影响到人们的行动。人们可以通过社会网络了解谁拥有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利用社会网络中的关系进行知识的转移,从而最大程度的利用知识。

民间传统工艺很多是包含了民间手工艺人的经验、技巧、诀窍,是要靠手工艺人长年累积实践摸索和体验来获得的。这些工艺知识由个人的经验、技能和洞察力构成、无法用言语表达的隐性知识。它难以甚至无法转化成独立表达、并能够传授的显性知识,只有掌握这类知识的人才能亲自使用它。

社会网络分析则可以映射及量化民间传统工艺传承的社会关系网络――隐性知识传播的重要方式,使不可见的信息、知识传播转变为清晰的图景。更重要的是,这种定量分析提供具体手段,确立民间工艺传承构成的社会网络中各种关系的模式,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平均联系数量、亚群体的数量和质量、信息瓶颈和知识经纪人。

三、应用社会网络分析的步骤

(一)调查问卷设计

根据民间传统工艺知识咨询网络的问卷设计、调研的经验,此方面研究至少应该区分清楚4类不同内涵的、与知识共享及传播有关的社会网络, 如表一。

在明确目标、设计问题之后,根据结果进行分析,并按照分析结果制成图示。

(二)收集数据

最理想的整体社会网资料收集是进行总体调查,然而,整体社会网资料收集非常困难,在进行调查时,除少数小规模网络进行总体调查具有可行性,多半只能从一个待研究的总体中抽取出有代表性的个案样本,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构造一个样本网络。然而,随机样本和抽样会造成一些关系数据的丢失,从而难以代表目标总体的关系结构。

(三)绘制网络结构图

根据调查的数据,将其转换为节点之间的各类关系数据,并利用社会网络分析的辅助软件(比如UCNET、Pajak等)得到初步的社会网络图。

收集到了整体社会网资料才能够做社会网分析,分析中主要可以得到两类变量,第一类是个人的网络结构位置,第二类是一个群体的网络结构型态。第一类变量可分析个人的网络位置在群体中的影响。第二个变量可以了解群体结构特质分析集体行为。

四、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民间传统工艺传承考量的重点

在民间工艺传承社会网络分析图中,主要考量和分析的重点如下:

(一)进行网络整体结构分析,了解民间工艺传承的社会网络规模及团队外网络的大小

里根和麦克爱威立(Ray Reagans,Bill McEvily)发现网络的聚合力和网络规模都会影响知识转移。节点i的度ki是指网络中节点i与其他节点的关系数量,即节点i连接边的总数目,也等于与他直接相连的邻居节点的个数。节点度数是网络最基本的几何参数,对网络和节点的结构、功能有重要的意义。节点度数决定了网络规模,决定了知识流动的通路数量。

网络规模描述了网络大小和网络连接数。网络中的节点多,连接关系多,网络规模就大。这在知识的传播范围和传播速度中都有正面影响:网络中节点的知识流通渠道也就越多,新的节点也更容易加入,随着知识到达的节点的递增,知识的传播速度也就越快。网络规模对知识的传承与创新也有正面效应。

民间工艺传承中由于一些工艺属于祖传秘方、传统手艺等“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隐性知识,这些隐性知识的传播局限于狭小的血亲关系的社会网络之内,甚至是世代单传异致不少此类民族瑰宝失传或散佚。另外一些工艺依托共同地域传统文化,在地缘内的传播,但是由于城镇化的推进,传统生活的改变,年轻一代流向大城市导致传统工艺的后继无人。

团队外网络大小对个体隐性知识的转移也有一定的影响。团队外网络大小用来评估个体在团队外的联系程度的大小,是个体在团队外与其他个体有直接社会联系的数量。通过激励团队外网络大的个体,让其发挥传播民间工艺知识的作用,扩大民间工艺传承网络。

篇8

论文摘要:华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服饰符号。为促进华服设计的创新和研究,从纹样、造型、面料、裁剪、装饰及色彩方面分析了华服设计中的传统寓意与现代元素。主要表现在传统纹样与现代造型彰显的东方内敛与西方热情,丝织品与立体裁剪工艺造就的“意”和“形”,传统艺术与奢侈的现代装饰元素表现的民族性和时尚性,传统色彩与时尚流行色彩体现的绚丽多彩。指出华服设计师应恰当地处理传统与现代2个概念的关系,以展现华服的民族精神和现代韵味。

据《左传·定公十年》记载:“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华夏礼服”即为华服,是具有中华民族服饰特征的服装,代表着华夏民族精神的礼服。印度有婀娜摇曳的纱丽,韩国有端庄淡雅的韩服,日本有纹样丰富的和服,而华服正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凝结和象征。华服并不是历代服饰的简单重现,而是贯通历朝历代服饰之精华,融合国际先进的服饰工艺和技术再创新的艺术品。NE·TIGER设计师及艺术总监张志峰将华服设计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锦绣国色”2008高级华服系列及“国色天香”2009NE·TIGER华服高级定制作品采用具有1600年历史的云锦,辅以中国传统的四大名绣,在设计上汲取汉、藏、苗、傣、彝、纳西等50多个民族的服装艺术元素,兼容并蓄,巧妙地将各个民族的服装文化融会贯通,形成恢宏的华服神韵-z。华服设计中所蕴含的传统工艺和纹样所渗透的文化寓意,与现代革新的纺织材料、制作工艺、时尚的造型共同诠释着其独有的文化象征和现代气息。

华服领域相关的理论和创新研究始终伴随着华服的发展。从相关的研究来看,华服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华服本身具有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内涵方面。对华服创新设计也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即华服设计必须融合东西方文化,适应消费市场的需求,注重结构的创新设计以及新型材料的应用,但是对于华服设计如何能够发扬传承文化,并且进行创新性设计的具体实现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本文从华服设计中蕴含的中国传统寓意和现代元素2方面人手,对传统纹样、面料、艺术形式和色彩与现代的立体造型、裁剪工艺、装饰艺术和流行色彩进行了综合分析。

1传统纹样与现代造型

1-1传统纹样的装点

服饰是时代历史的折射,华服融合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寓意深刻的纹样设计辅以现代时尚的造型给予了传统服饰更多的时尚韵味。传统纹样是华服设计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独立纹样和二方连续纹样是华服设计中应用最多的装饰元素。贵为中国国花的牡丹,在华服的完美造型衬托下,多了些许时尚感。如果说旗袍的立领、历代的型大敞袖造型、肚兜款式与传统纹样的结合是民族特色的体现,那时尚而新颖的服装造型与传统纹样的结合无疑也是对华服设计的再创新。现代服装设计师将牡丹、梅、菊、兰等花卉的形、色、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西式半杯礼服造型的设计,胸前印染、刺绣的牡丹、梅等纹样,或有立体造型的衬托,或大摆裙裙身布满的印染纹样,婀娜摇曳,将传统与时尚演绎到了极致。

龙凤纹样是皇家的专属,装饰手法也以刺绣为主。现代服装设计中的龙凤纹样已不再是权力的象征,而是折射出一种中华民族精神的光芒与生命力,是民族文化的体现与升华。吊带式的裙装款式,胸前抽褶的造型设计,牡丹花开至裙摆,尽显女性曲线美,轻盈飘逸,给人以惊艳的魅力。简洁的圆领、短袖、挺括的大摆裙裙身上仔细雕琢的青花瓷纹样,无论动静都显得静谧而神奇。旗袍款式与下摆微翘的造型,装饰有梅或菊,宁静而悠然。无带公主裙胸前的连续纹样设计,百褶裙裙身上时隐时现的牡丹花卉等纹样装点,似乎在诉说着历史和现代的故事。中国结、团花、吉祥云纹、福禄寿喜等纹样作为中国传统纹样中的精粹,在华服设计中较多地装饰在胸前、肩部、裙身前后或者作为装饰腰带的纹样。器皿纹样或者花边等装饰纹样也没能逃脱华服设计人员的视野,传统的剪纸纹样同样也成了华服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时尚的礼服造型,及膝裙或者飘逸的长裙上装饰精致的剪纸纹样,现代浪漫中渗透着婉约之感。

1.2现代立体纹样的修饰

平面的传统纹样似乎不能完全表达设计师的心思,立体造型的牡丹、梅等花卉纹样显得精致而有生气,就如花丛绽放的美丽,装饰在蓬蓬裙、灯笼裙的裙身位置,增添了不少趣味。覆盖上半身的立体纹样装饰与轻飘的褶裙相互呼应,肩袖造型以刺绣或立体纹样装饰,再点缀流苏,动静皆宜。立领露背的束腰长摆裙后身设计也少不了这些传统纹样的装饰,或单独的印染,或连续的刺绣纹样配以胸前简约的合体设计,或立体的蝴蝶结配以胸前细致的云纹图样,让人不得不敬佩设计师的用心。华服设计中所凝聚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是无法用语言阐述的,需要仔细地去品味和理解。

2传统面料与现代裁剪

服饰业的发展离不开纺织材料的开发和设计。早在秦汉时期就有了丰富多彩的丝织品,如绫、罗、绸、缎、纱、绢、绉、绒、葛、绨等,并且出现了有浮雕效果的织锦面料。唐代丝织品发展更为快速,尤其是当时的罗、绡、织锦及精湛的缂丝工艺,使当时的服饰更为绚丽多彩。称之为中国服装中奢侈品的华服,采用的面料必须能够展现服饰本身的高贵典雅和华丽感,而丝织品所具有的优雅珍珠光泽、柔和飘逸的手感、高雅的质地、华丽的色彩就成了华服面料的首选。新型仿丝织物的出现,可以说为华服设计提供了更加多样的材质选择。如涤丝绉、闪光提花缎、塔夫绸、乔其纱等仿丝织物都是以合成纤维为原料生产的,结合不同的生产工艺使其在手感、外观及服用性能方面接近于丝织品,作为华服的材料其效果不亚于桑蚕丝织品。

材料选择得当,还需要完美的裁剪工艺来实现设计师的创意。清代帝王的服饰多以锦为材质,皇帝朝服前胸至后背采用无缝织法,真正做到了天衣无缝。历代传统服饰无论是商周服装的质朴,魏晋人士的自由洒脱,唐代装扮的雍容华贵,明清穿戴的富丽细腻,满清旗袍的端庄,大都采用的是“十”字剪裁,是平面裁剪的一种方式,其结构特点是无肩缝、无装袖、无省缝,是有史以来中国一贯沿用的基本服装结构,这也是因为丝织品不宜多破缝否则会影响到面料的牢固性。随着现代丝织品的开发,其牢固性和服用性能都有所提高,因此源自西方的立体裁剪也被运用到了华服裁剪中。立体裁剪在法国称之为“抄近裁剪”,在美国和英国称之为“覆盖裁剪”,即在服装结构设计中应用省、褶、归拔、剪切分割等服装立体成型手段实现服装的轮廓美和内部造型。

现代华服的设计比较注重女性体型的自然流露,立体裁剪的直观性便于设计师对服装造型进行塑造和调整,同时也激发设计师更多的灵感。华服设计中的褶皱、蝴蝶结、蓬蓬裙、立体装饰、面料拼接等立体造型的实现都需要借助立体裁剪工艺来实现。借助这些立体裁剪工艺增添了华服的灵动性并且丰富了华服的造型,无论宽松大气的款式,还是合体典雅的旗袍或礼服款式,都可以通过立体裁剪工艺来实现,当然必须结合平面裁剪才能表达华服所具有的中式服装的“形”。具有几千年发展历史的丝织品依托现代立体裁剪技术使华服设计获得了全新的发展,做到了“意”和“形”的完美结合并且体现了华服的内在精神。

3传统艺术与现代装饰

当代的华服设计既要体现民族韵味,又要有国际化的视野,因此在设计中少不了运用传统的民族工艺和时尚奢华的现代装饰元素。华服之所以为华服,是因为其本身展现了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工艺:刺绣、剪纸、手绘、扎染、蜡染。华服是代表中华民族文化的服饰符号,当然与这些传统工艺无法脱节。

3.1传统艺术形式的表现

据《尚书》记载,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了服装“衣画裳绣”的装饰。刺绣又名“女红”,中国有传统的四大名绣为苏绣、湘绣、蜀绣、粤绣,还有众多的少数民族刺绣艺术。华服中的纹样多以刺绣工艺完成,尤其是花卉纹样的表现。作为华服纹样的工艺表现方式,苏绣的精细雅洁、湘绣的层次感、蜀绣的多样针法、粤绣的浮雕效果,与华服本身传递的民族理念完美结合。随着现代刺绣工艺的不断发展,先进的电脑刺绣技术将牡丹、梅、菊等花卉纹样表现得更具层次感,色彩效果表现得细致人微,器皿、花边纹样的细节表现得更为精致,团花、云纹等纹样衬托得更富传统寓意。剪纸工艺作为传统艺术在华服设计中以不同的纹样出现,表现方式以印染、拼贴工艺为主,多以单独纹样装饰。手绘艺术同样也是华服设计中的亮点。纸出现以前的绘画作品是在丝帛上完成的,别具艺术价值,将其原本不变地转移到华服设计上也成为自然。手绘艺术所展现的花鸟山水画、书法极具民族特色。扎染、蜡染因其工艺特点所表现的纹样风格极为独特。扎染随意的色晕变化,蜡染独特的冰纹效果为华服的风格表现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3.2现代装饰艺术的表达

随着现代华服的设计创新,华服设计中需要注入更多的国际化元素、时尚元素、个性元素,以充分展示华服鲜明的活力和独特的魅力。除了大量采用传统工艺外,富有奢侈华丽感的现代装饰元素,如珠宝、钻石、水晶等在华服装饰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传统的纹样、工艺、面料相匹配,选择质地、色泽适合的珠宝等元素提升和点缀传统纹样,这些元素与现代的服装造型设计不谋而合,可以用来装饰华服的腰部,点缀肩部造型,修饰领口设计,或者作为配饰使用,或者用来修饰较大面积的纹样,都能起到强调和烘托的效果。现代的钉珠工艺就是其中的一种表现手段。钉珠工艺用角珠、圆珠、管珠、珠片、树脂石、水晶等按照纹样的形状、色彩进行大面积钉珠或者小面积的点缀设计,应用在华服设计另是选择高档的珠宝等材质进行装饰,就更能彰显华服的高贵和华丽。另外,蕾丝作为服饰设计中应用广泛的装饰素材,在华服设计中与织锦、绸缎等面料对比,体现华服的奢华和高雅。正因为有传统工艺与现代装饰手法的结合,才成就了华服现今的民族性和时尚性。

4传统色彩与流行时尚

色彩是服装设计中最敏感的设计元素,对服装风格有着直接的影响,也是每年流行趋势中的关键点。华服起源于历代服饰,必然受到历代服饰色彩的影响,秦汉尚黑、魏晋尚蓝、隋唐尚橙、宋代尚绿、清朝尚黄、近代尚紫,每一个时期服饰制度中都有着明显的色彩区分,朝服和常服中的色彩具有明显的象征意义。现代华服设计很好地再现了历代服饰缤纷的色彩,传统的中国红是华服最为亮丽的色彩,也最能表达中国传统文化。同样,宁静清雅的绿色、古朴典雅的蓝色、高贵奢华的黄色也在传递着华服所具有的民族色彩和情感。

在现代时尚、个性的消费环境下,传统的色彩有着自己的市场,而流行时尚中的色彩也为华服所用。随着国际时尚流行趋势的影响,华服的设计更为国际化,这一点在色彩的选择上就可以看出。西式婚纱经典的白色、西方庄重的黑色、流行时尚中的紫色、桃红色、粉色、金属色也成为受众讨论的焦点,华服设计师自然也不能错过这样的色彩,带有传统味道的华服在这些色彩的烘托下多了份时尚感和现代感。无论华服选择何种色彩,最主要的是能够体现华服的内涵和本质。

篇9

历史上的物质遗存虽然珍贵,但并不能完全担负起延续我们民族历史文叫的重任,传统文明的延续是由物质形式的遗存与非物质的因素来共同承续的。先生指出:“文化的物质设备本身并不是一种动力。单单物质设备,没有我们可称作精神的相配部分,是死的,是没有用的。”传统手工技艺等的非物质因素的价值正属于这种精神范畴。具体到传统手工技艺而言,其物质形式的遗存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因此容易受人的重视和保护;但其非物质因素因具有活态流变性,所包含的“文化记忆”也就容易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被人忘记。所以,当我们精心保护一件传统工艺品时,也应该同时关注它所体现的特定民族或群体的文化精神、情感、思维方式、传统的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

当然,传统手工技艺的非物质因素作为活态的文化,因为受到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其自身形态的限制,必然会使它的社会存在基础日渐薄弱,最终面临消亡的危险,这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放弃对传统工艺非物质价值的继承和保护,更不能去人为地破坏它。我们只有保护或重新唤起这种非物质的“文化记忆”,才可能了解传统工艺的内涵,把握这种文化的整体意义,否则,我们失去的不仅是一种文化形态,更重要的是失去了其中蕴含着的人类的智慧和精神血脉,这种损失是无法挽回的。

我们以剪纸为例。剪纸是劳动者为了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而创造的一种艺术样式,其历史与地域的跨度都相当大。在陕北的农村里有这样一种习俗,女孩子从四岁起就要跟随母亲学习剪窗花,承担起用剪纸来美化家庭生活、祈福驱邪的任务,妇女们以剪纸来寄托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靳之林认为,民间剪纸是“中华民族可视形象的民族本原文化与本原哲学文化基因密码的传承”形态之一,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封建社会农耕文化中,男人主要以生产工具从事生产劳动,妇女主要以剪刀从事艺术的传承”。可见,剪纸等传统手工技艺已经渗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节日风俗、人生礼仪和理想信仰等方方面面。因此,当这种传统手工技艺在精神层面上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联系时,它的社会功能与文化内涵就绝不是在工艺品商店中大量销售的剪纸工艺品可以承载和体现的了。

再如,中国古代的玉器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与其它材质的器具相比,它蕴含更高的价值观念。随着玉器制作技术日臻完善,其社会功能涵义得到深化,价值理念也得到了提升。后来,玉器演化成为统治阶级道德标准的物化形式――“礼”的化身。而在儒家文化中,玉温润、高洁、坚硬的特质又成了君子的象征,充当了最高道德标准的载体。因此,考古学家或工艺美术理论家在研究玉器时,一定不会把考古遗物或工艺、技术孤立起来研究,而是将其置于古代社会之中来综合考量,并深刻挖掘这种传统手工技艺的非物质价值。

总体来说,传手工技艺的非物质价值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历史价值。传统手工技艺可以承载丰富而鲜活的历史,反映整个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生存状况,折射民族的集体心态和行为模式。为我们提供直观、形象、生动地认识历史的机会;第二,文化价值。传统手工技艺是民族文化的生动表现,能映现出该民族的思维方式和审美取向第三,精神价值。传统手工技艺是民族生命力、精神的寄托,以及民族文化复兴和民族文化整体可持续发展的源泉之一。总之,传统手工技艺的作品既是某种技术的载体和物化形式,也体现着重要的历史、文化、精神价值。

二、传统手工技艺的基本特点

1、历史传承性

从历史角度看,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主要是依靠世代相传而得以保留,一旦这种传承停止,也就意味着这种工艺的消亡。在民间,技艺的流传往往是靠口传心授,并且有很强的家族、地域和民族色彩,传承人的选择是非常严格的。这种时代相传、一脉相承的延续性,不仅为我们研究历史提供了佐证,更重要的是,我们民族的历史和精神也以传承的方式活在这些传统手工技艺中。在一定意义上,保护了它们也就等于保护了我们的历史文明和传统文明的完整和独立。例如,当我们把唐代古墓中出土的陶制玩具与当下西北农村的泥玩具放在一起时,就会发现,无论是题材、造型、制作工艺还是艺术风格都惊人地相似。千百年来工匠们一直延续着这种工艺,而孩子们也一代一代地玩着这样的玩具长大。人们只知道这种工艺是“老人们传下来的”,是有历史渊源的,是美的、善的、好的,所以也有责任传给下一代,即便讲不出它美在何处、好在哪里,也同样能感受其中凝聚的情感与精神。就这样,一代一代人的个体意识通过这一工艺传承与地域乃至整个民族的集体意识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而从小玩这些玩具的孩子们,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对我们这个民族产生一种深入情感和精神的认同。

2、多元一体性

传统手工技艺都是在一定的地域产生的,与当地的人文、自然环境息息相关,体现了当地的历史、文化、生态、宗教、信仰、生产水平和生活习惯等。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统一时间长、民族交流频繁、文化多元化的国度里,传统手工技艺跨地域和跨文化的横向传播就成为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例如,家具作为一种陈设工艺,与使用者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三国时期胡床(马扎)及其制作工艺传入中原,继而发展成圆凳和方凳,逐渐改变了人们席地而坐的习惯,也改变了中国人居室中以床和席位中心,家具低矮且没有固定位置的情况。这正是由于传统手工技艺跨地域、跨文化的传播所造成的,无形之中两个民族的思想观念通过一种工艺融合在了一起。再以年画为例,它是春节年俗文化的形象载体,在中国广为流传。明代中叶以后,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出现了成熟的风格流派,并最终形成了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杨家埠和江苏苏州桃花坞等木版年画产地。虽然年画的制作技术和艺术特色不尽相同,但它们的题材、功用和基本艺术元素又是一致的,而且都传达百姓对于现实生活的期许和美好理想的追求,在这一点上它表现出一种民族的趋同性。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正因为如此,同一类传统手工技艺可以出现在不同的地域或文化域内,在具备共性的同时,又会带有本区域的烙印。那么传统手工技艺的地域性和流变性恰恰说明了我们民族多元一体的特点,而保护传统手工技艺也就等于保护了记录我们民族变迁、融合史的活化石,也是培养我们的民族认同感和爱国主义精神的需要。

三、传统手工技艺保护传承中的关键问题

传统手工技艺的最大特点是它的“无形”性,看不见、摸不着,只能让我们去感受和领悟,这种特性为它的保护工作提出了难题。但从理论上讲,“有形”与“无形”只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它们就像一枚 硬币的两面一样,相互依存。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物的保护达到保护“非物”的目的,即对传统手工技艺实施“有形化”的保护是我们可以采取的重要方式。但这样的保护究竟意味着什么,保护应该做什么,以及如何做才能使传统手工技艺的非物质价值得到更好的延续和发展等一系列问题,是我们应该重点思考和探讨的。

其实,保护传统手工技艺也就是对其文化内涵、审美价值的探索和研究,对传承人的扶植与保护,以及对我们传统文化的宣传与弘扬等等,但最根本的保护目的是为了理解传统手工技艺存在的真正意义,为其传承与发展提供不竭的资源。为了确保传统手工技艺的生命力,在对其实施保护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两个方面的问题:

1、整体性的保护

整体性保护是保护传统手工技艺的关键所在。无论哪种手工技艺,都是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定产物,抛开了具体的环境,传统手工技艺便会消失。如果没有了整体保护,传统手工技艺就很可能会失去它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如果人为地改变原有的人文环境,或是使传承人离开他所生存的文化空间,那么技艺也会变质,甚至因此失去原有的价值。例如,传统的祭祀活动中供奉的各种丧俗纸扎,像纸人、纸马、纸花轿等物品,无论造型、色彩都体现一种艺术性和审美性,但它们却是人们用来祭祀供奉各种神灵、先人的替代物,这种非物质的象征涵义只有在祭奉仪式的过程中,将它燃烧化为灰烬,才能真正体现出来。再如元宵节中的花灯、傩堂戏用的面具、清明时放飞的风筝等,它们既是一种静态的传统工艺,同时又具有动态的表现形式,如果仅仅将它们放置于博物馆的橱窗中是难以体味其内在涵义的,只有把它们放归到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活动中去,才能探求出它们与人们生活的本质联系及它们内在的精神蕴涵,进而对它们有一个全面整体的认识。

2、可解读性的保护

对传统手工技艺的解读是对其有效保护的基础。从对一件传统工艺作品的欣赏中,我们不但可以辨识出它的历史年轮、演变规律,而且能够解读出它内在的精神蕴涵,也就是说,解读出该民族传统文化最深厚的根源,如他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心理图式和价值观念等。例如,民间年画题材广泛,传达出的意念纯朴丰富,主要是通过寓意、谐音等象征手法来表达人们的不同愿望与期许,像“鹿鹤同春”、“如意加官”就有迎祥纳福、加官进禄的意思;像以童子和仕女为题材,内容为抱瓶、采莲、佛手、仙桃,表示子孙繁衍、福寿无边的涵义等。此外,由于传统手工技艺是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它还反映出特定民族的风俗习惯等。比如说,鲁北的传统泥塑中有一种祈求祝福用的泥娃娃,形象憨厚、天真、朴实,白白胖胖,惹人喜爱,这类泥娃娃常被放置在儿媳妇的房里。进一步探求,可以发现这是鲁北婚俗中的一种现象。在当地秋收过后,乡间的人们便开始走访亲友,提亲说媒,在腊月前后多有打发闺女、娶媳妇、办喜事的人家,这是农家人的大事,农家人盼望在来年新春新生命开始的季节里,这个可爱的泥娃娃,能够变成一个有生命的真娃娃。在这个祈求新生命降世的过程中,给农家人带来的是对美满幸福的真实的希望。这种隐含在“泥娃娃”中的民俗心理,已经久久地烙在农家人的心坎上,一代一代,约定俗成。

可见,传统手工技艺及其作品承续着各民族社会生活、思想风貌、审美情趣等极为广泛的内容,所以我们不但要继承传统手工技艺的文化形式,更要解读它的内容,从中汲取精华,这样,我们所继承和保护的传统手工技艺才不会丧失其真正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

随着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这种以非物质形式承载的文化记忆更容易被我们忽略和忘却。因此,我们要充分重视对传统手工技艺进行整体性和可解读性的保护,使传统手工技艺作为体现人类生产、生活、思维的一种方式,才能使我们在守护人类自身的精神家园,以及创造新的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永远葆有深厚的文化资源。

注释:

[1]:《文化的物质面与精神面》,《论文化与文化自觉》,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年。

[2]参见王文章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3]同上。

[4]靳之林:《中国民间剪纸的传承与发展》,见《关注母亲河》,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5]同上。

篇10

论文关键词:钛合金材料,双圆弧榫头,磨削烧伤,腐蚀麻点

1、前言

钛合金材料双圆弧燕尾形榫头的加工,传统工艺是一直采用数控编程方法进行车削。该方法将叶片在整体盘定位后浇注固定,之后进行整盘组合车削。该方法能够保证叶片的设计要求,但在浇注的工装制造和修理、圆弧榫头齿形精度保证、齿形检测以及加工操作方面难度较高,而且由于整台加工,整台叶片超差或报废的风险较大。

采用数控强力磨削可实现单件成型磨削,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方法,该方法工装结构简单,采用成型金刚石滚轮可实现齿形精度的保证,检测手段简单,易于操作,残余应力为压应力,应力状态好。

采用成型磨削的方法进行钛合金圆弧榫头加工的难点是容易产生磨削烧伤和腐蚀麻点。随着钛合金叶片叶身抛光试验的进行,选择适当材料的砂轮和适合的加工参数可有效解决钛合金表面抛光产生烧伤和腐蚀麻点等问题。因此,本次试验拟通过对设备冷却方式的改变、多种磨料及加工参数的试验,来实现钛合金材料双圆弧燕尾形榫头的加工,为钛合金圆弧榫头成型磨削提供经验。

2、圆弧榫头的结构、材料特性及加工可行性分析

2.1榫头的结构及设计要求

试验选择的叶片榫头为径向双圆弧结构,盆、背齿形为非对称形式,磨削加工时要保证齿形精度、齿形角度及各个圆弧R尺寸。其结构简图如图一所示。

图一双圆弧榫头结构简图

2.2钛合金材料的加工特性

钛合金材料属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难加工材料,尤其对于磨削加工,极易产生烧伤现象,经腐蚀出现麻坑或麻点,达不到设计使用要求。

3、试验加工过程

3.1工艺路线的制定

试验加工的工艺路线为:

浇注合金块磨榫头荧光检查榫头叶身型面加工……

为便于工装的制造和磨削试验的调整,该工艺路线将叶片的毛料基准通过浇注低熔点合金转换到方盒上。

3.2专用工装的设计

为保证磨削加工的位置精度,榫头磨削前采用低熔点合金进行浇注,完成基准转换,因此磨削加工所需的工装设计和制造上相对比较简单,夹具简图如图二所示。其中夹具设计时,将转接圆盘的中心与叶片的理论中心线重合,这样便于加工时零件中心的找正。转接圆盘上应预留与快速定位装置配合的连接孔。

图二磨齿工装图

3.3磨齿夹具与快换底座的连接

磨齿夹具是通过快速定位装置来实现与机床的连接。快速定位装置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与磨齿夹具相连,一部分在机床工作台上固定。两部分通过四个呈90°的楔型齿和楔型槽相互配合,实现磨齿夹具在机床上的定位、固定和180°翻转。快速定位装置简图如图三。

快速定位装置采用瑞士EROWA公司的产品,该产品重复定位精度高,确保了快换后良好的定位,保证手工翻转叶片后榫齿加工的一致性。

图三快换装置简图

3.4成型金刚石滚轮的设计

为了保证榫头尺寸一致性,以及磨削后叶片双圆弧榫头工作面母线直线度达到较好状态(0.005mm以下)。采用金刚石滚轮来保证砂轮形状精度。金刚石滚轮设计图如图四所示:

图四滚轮设计图

3.5试验加工

3.5.1初步试验

采用国产白鸽牌碳化硅砂轮(砂轮牌号GC80F5V35)进行试验;选用进口马斯特系列产品中的水基合成液(牌号为C270)作为磨削专用冷却液。按下表中三种加工参数进行加工。

按照既定的三种参数加工见表一,磨削表面较光洁,有轻微烧伤现象:

表一加工参数表

参数

进给速度(mm/Min)

切削深度(mm)

线速度(m/s)

1

30

0.5

25

2

40

0.8

25

3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