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8 15:16: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术期刊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术期刊论文

篇1

关键词:转述动词 文学类学术论文 中国作者 英语本族语作者

0 引言

转述是学术写作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运用转述可以体现作者对转述命题或被引作者所持的态度,为作者的评论开启评价空间[1]。转述动词是转述的重要信号之一,作者可以通过转述动词实现言语功能,导入被引用者的声音,实现作者、被引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对话。恰当使用转述动词是作者寻求其交际目的与学科规范之间平衡的一种重要手段[2]。因此,对转述动词进行研究是理解作者意图与学科规范之间关系的起点,对于英语学习者而言,正确使用转述动词有助于提高英语学术写作能力,以便于更好地实现写作目的。

1 国内外研究综述

语言转述现象一直以来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国外学者从传统语法、文体学、功能语言学等角度对语言转述现象进行了研究。传统语法重点从直接引语、间接引语的转换关系上关注对他人话语的转述策略[3]。在文体学领域,Leech和Short把对言语和思想的表征区分成五类:直接引语、间接引语、自由直接引语、自由间接引语和人物话语的叙事性报道,这种分类方法扩大了语言转述研究的范围[4]。功能语法学家Thompson则关注转述动词的人际意义,指出转述者对转述内容的态度主要体现在转述动词上[5]。对批评话语分析学家而言,转述动词体现了语篇互文性和语篇中的多声特征[6]。专门用途学者也注重对转述动词的研究,他们对转述动词进行分类,关注转述动词在学术论文中的功能,同时通过引用分析(Citation analysis)关注转述动词的使用[7]-[10]。其中,Thompson和Ye将转述动词分为三类:研究转述动词(Research verb)、语篇转述动词(Textual verb)和心理转述动词(Mental verb),并分析了各类转述动词的人际意义。此后,Thomas和Hawes[8]以及Hyland[10]等人在其基础上做了类似分类。

国内部分学者从认知语用角度研究引用现象中与认知有关的方面[11],或者研究引语在语篇中所完成的修辞功能[12]。有的学者对学习者学术英语语料中使用的转述动词做了定性和定量分析[13]-[17]。也有学者分析了引用的结构形式及其与时态、语态的关系,探讨了转述动词的类别及功能[18]。

以Hyland为代表的国外学者的研究以英语本族语研究者的学术论文为语料,未涉及母语为汉语的英语学习者对转述动词的使用情况。而中国学者的研究中,对学习者学术英语语料的定性及定量研究所选择的语料大多来自应用语言学;以期刊论文为语料的种类及数量有限,从对比分析的角度探讨中国作者和英语本族语作者在学术论文中转述动词的使用情况的研究更不多。本研究将在这些方面做一些尝试。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从Springer电子期刊中选取近十年(2004-

2013)文学类论文共20篇,其中中国作者和英语本族语作者论文各10篇。选择语料时,研究者还考虑到论文期刊的多样性及代表性。然后,研究者根据学术论文撰写的规范要求,运用人工识别的方法记录论文全文中所有标注了引用信息(作者,时间,页码)的地方,对所得语料进行分类统计。首先统计了两类作者零转述动词的使用情况。其次,分别对转述动词总次数、使用频率较高的转述动词做了统计。最后,重点统计了两类作者表示评价倾向的转述动词的使用情况,并对以上各类型语料进行对比分析。

3 研究框架

Hyland基于Thompson和Ye以及Thomas和Hawes对转述动词的分类,运用过程法和评价法对转述动词加以分类[10]。按照过程法,转述动词可以分为三大行为类型,即研究行为(指研究者在研究结论或研究过程中对真实世界行为的陈述)、认知行为(指心理过程)、话语行为(指语言表述方式)。而按照评价法,转述动词又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表明现作者对被引作者提到的信息或做法持肯定态度;第二类表明现作者不同意或不接受被引作者提到的信息或其做法;第三类转述动词不直接表明现作者的观点,而是现作者通过转述动词传递被引作者的态度、观点和评价,具体又可以分为四个小类,包括①被引作者以肯定的口吻提出自己的观点;②被引作者以中立的姿态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者客观上做了什么事;③被引作者以谨慎的态度提出自己的观点;④被引作者以批判的态度评价别人的研究或研究结果。

Hyland没有说明过程法和评价法各自的优缺点,也没有说明两者的相互关系。本研究认为,过程法基于研究行为的本质特征,从行为、心理和话语三个方面对转述动词进行分类,有利于提高人们对转述动词本质的认知,具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而评价法立足于现作者、被引作者以及读者之间的对话性,旨在区分现作者、被引作者的立场和态度,从而帮助读者明确现作者的观点。同时,评价法也有助于提高英语学习者学术写作中对转述动词的运用能力,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本研究在对比分析中国作者和英语本族语作者转述动词时基于Hyland的评价法,首先将转述动词分为两个大类,第一类是现作者通过转述动词进入语篇,向读者阐明自己的立场、观点和论断;第二类是现作者通过转述动词表达被引作者的态度、观点和评价,从而间接帮助读者了解现作者自己的观点。之所以采用这样的分类方法,是因为转述是作者借助语言表述心理的过程,也是意向性自我构建的过程,反映了现作者对转述内容的认知评判,并通过转述动词进入语篇,向读者阐明自己的科学论断。

[2]Thompson,G.&Y.Ye.“Evaluation of the reporting verbs used in academic papers”,Applied Linguistics,1991(12): 365-

382.

[3]Yule,G.et a1.“On reporting what was said”,ELT Journal,1992,46(3):245-251.

[4]Leech,G.& M.Short.Style in Fiction.London:Longman, 1981.

[5]Thompson,G.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London: Edward Arnold,1996.

[6]Fairclough,N.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 Cambridge: Polity Press,1992.

[7]Thompson,G.&Y.Ye.“Evaluation of the reporting verbs used in academic papers”,Applied Linguistics,1991(12): 365-

382.

[8]Thomas,S.& T.Hawes.“Reporting verbs in medical journal articles.”ESP Journal,1994(13):129-48.

[9]Swales,J.Genre Analysis:English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Cambridge:CUP,1990.

[10]Hyland,K.Disciplinary Discourse:Social Interactions in Academic Writing.Haflow:Peaon Education,2000.

[11]彭建武.语言转述现象的认知语用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5):359-366.

[12]辛斌.引语研究的语用修辞视角[J].外语学刊,2010(4):67-

73.

[13]胡志清,蒋岳春.冲外英语硕士论文转述动词对比研究[J].语言研究,2004(3):123-126.

[14]袁邦株,徐润英.社会科学论文中转述动词的学术考察[J].求索,2008(12):79-81.

[15]孙迎晖.中国学生英语硕士论文引言部分转述语使用情况的语类分析[J].外语教学,2009(1):53-57,69.

[16]娄宝翠.学习者英语硕士论文中的转述动词[J].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5):64-68.

[17]张军民.基于语料库的英语学术语篇转述动词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246-249.

[18]唐青叶.学术语篇中的转述现象[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2):3-6.

篇2

       Medical Recapitulate

主办:  中国医师协会

周期:  半月

出版地:天津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6-2084

CN:   11-3553/R

邮发代号: 6-10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医学综述

创刊时间:1994

篇3

同行专家审稿是保证学术期刊质量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审稿不仅要对稿件质量和发表价值做出恰当的评判,而且能提出指导性、创见性和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并为作者所采纳,从而使论文质量和水平有实质性提高。可以说,审稿是专业技术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科技创新和学术交流的影响与作用是广泛而巨大的。“提高同行审稿质量”历来是学术期刊编辑界研究的热点课题。文献[1]全面、深入地分析了影响专家审稿积极性的因素,并指出了提升审稿专家审稿积极性的对策,指出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充分保障审稿专家的权益,并辅以相应的激励和监督评价措施,对稳定专家队伍,提升其审稿积极性有重要作用。文献[2]从促进审稿质量、感谢审稿专家贡献的角度,讨论了学术期刊论文审稿人署名的问题。文献[3]提出了专家审稿对稿件质量创造性贡献的概念。但是,关于审稿专家在文章审稿过程中的贡献,一直没有得到显性的表达和肯定,这无疑是对审稿人贡献的埋没,不利于调动审稿人的积极性;因此,究竟如何体现他们对稿件质量的创造性贡献并得到同行认可值得进一步研究。期刊论文中的“致谢”是作者对科研工作、研究成果和论文撰写以及修改完善等提供帮助并有一定贡献的机构或个人表示感谢,也是对他人的工作和贡献给予的充分肯定及公开认定。对那些为论出一定贡献但又不足以列为合著者的个人或机构,在时以“致谢”的形式予以公开认定并表示感谢,是十分必要的[4-7]。国外一些重要科技期刊对论文的“致谢”相当重视,附有“致谢”的论文比例超过50%[7]。我国有关科技论文写作与编辑的论著或标准也对“致谢”有专门的阐述[4-7],但实际上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文献[6]提出,应重视科技期刊论文中的“致谢”;文献[8]认为科技期刊论文中的“致谢”内容应适当具体化。在学术期刊论文的“致谢”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对审稿专家为期刊审稿并提出有突出学术价值建议表示感谢,其基本形式主要有2种:1)编辑部在期刊上集中列出参与审稿的专家名单,一并致谢;2)作者在期刊上(论文后)对匿名审稿专家致谢。这2种致谢方式虽然值得肯定,但存在的共同问题是,致谢显得笼统而未突出优秀审稿专家对提高论文质量的具体学术贡献并体现其学术价值。笔者认为,在学术期刊上对审稿专家致谢是体现他们对期刊论文质量贡献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致谢”表达方式上如何突出审稿专家对提高论文质量的具体学术贡献并体现其学术价值,值得进一步探讨。为此,本文论述学术期刊论文作者对审稿专家提出的重要审稿意见和建议公开具名致谢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2作者对专家审稿公开具名致谢的目的和意义

由于科技论文稿件专业性强,所涉及的研究领域多且复杂,要对稿件的前沿性、科学性、创新性和应用性方面做出全面、客观、准确的权威性评价,必须依靠发挥同行专家的学识和专长,在评价稿件质量、决定稿件取舍或完善稿件质量方面提出权威性的意见和建议;因此可以说,审稿能力是科研人员学识水平和科研道德、工作作风的综合体现。审稿工作应纳入高级科研人员的绩效评价[9];只有这样,才能从机制上和具体措施上促使广大科技人员尤其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重视并积极参与审稿工作。而在期刊上对审稿专家的审稿意见和建议具名公开致谢,则是学术界对审稿工作认可和褒扬的具体方式和措施。所谓对审稿专家的审稿意见和建议具名致谢,是指论文作者认为某位审稿专家提出的审稿意见和建议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并通过采纳提高了论文质量,在所发表的论文上以适当方式对某审稿专家具名致谢,并概括说明其审稿意见和建议的要点。

3公开具名致谢的内容学术期刊论文作者对审

稿专家审稿意见和建议公开具名“致谢”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审稿专家对论文的立意、思路、观点等方面给予指导和启发,使作者的研究思路或视野更为开阔,观点更鲜明,重点更突出,内容更为全面、充实。2)审稿专家对论文提出的新概念的内涵、外延界定及其定义提出重要或关键的修改、补充意见,使之更加明确、合理。3)审稿专家对论文的理论分析、实(试)验设计、计算方法提出建设性、指导性意见或建议。4)审稿专家指出实验观测、数据统计或计算结果中存在的失误、缺陷或不当之处,或予以修正,从而保证原作的科学性、可靠性,或提高其可信度。5)审稿专家对论文实(试)验、观测或调查研究结果提出相关对比分析的建议,从而使论文得出更有价值的结论。6)审稿专家对原作内容组成和结构布局提出调整、修改和补充意见,使论文内容和组织结构整体上更加合理与完善。7)审稿专家对论文结论的归纳、推导、提炼提出明确的修改、补充意见,使论文的创新性更加凸显,结论更加可信。8)审稿专家为论文提供重要或关键的参考文献或文献查阅线索,或直接提供有参考价值的数据、图表资料,使论文的观点、见解或理论依据更为充分。

4公开具名致谢的目的和意义

1)为调动审稿专家的积极性,要采取适当的激励机制[10]。作者和编辑部对某位审稿专家的具体审稿意见具名公开致谢,是对同行专家审稿工作的肯定及其贡献的尊重,是专家审稿绩效的凭据之一,也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可增强同行专家审稿的有效性[11]。这有利于鼓励审稿专家深入思考,认真审稿,提出富有建设性、指导性和创见性且可以接受、便于操作的审稿意见和建议,可激励审稿人责任意识的增强及其学识水平的充分发挥,以促进审稿质量的提高,进而提高学术期刊整体学术质量。既然审稿工作是专业技术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稿能力是科技工作者学识水平、科研道德和工作作风的综合体现,理应作为其绩效评价的内容之一,对积极参与审稿工作且表现突出者在绩效评价时应有“附加分值”[9]。2)审稿的直接目的是鉴审稿件的学术质量和水平,也是学术共同体中一种特殊的学术交流方式,是审稿人与作者之间通过对稿件的鉴审、修改、补充以及学术思想的交流互动过程。这有利于激发创新思想,完善创新成果,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和成果质量,加强作者与审稿专家之间的沟通交流,融洽科研同行之间的关系,营造和谐的学术氛围,促进科研协作和互助。从科技期刊对科研工作和科研成果记录与传播的角度看,适当具体化的审稿“致谢”内容,可以使读者或后人看出该研究工作和学术成果得到肯定、认可和修改、补充、完善的渐进过程。3)对审稿专家的具名公开致谢,可体现科学研究、论文写作和发表过程的严谨性与科学性,界定作者自己的研究成果与他人提出修正、补充和改进的建议,分清作者与审者对论文的贡献,表现其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同时体现出论文本身的学术价值和内容可靠性。由于审稿专家并非论文的合作者,往往只是在论文主题内容的基础上对其某些方面或某一点上对论文有建议和帮助,而对论文整体质量水平不承担“作者”的责任;因此,具体而不是笼统地表明对审稿专家的致谢内容,就可避免审稿专家与论文整体质量水平相关或完全同意论文的观点或结论的误解。4)学术界所以把审稿看作是一种荣誉,是以审稿专家的学识、品格及其责任意识[4]和履行责任的能力、水平为基础的,对审稿专家的审稿意见和建议公开致谢,可以展现审稿专家的学识水平、责任意识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对消极审稿或审稿敷衍甚至有严重失误者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触动和促其反思的作用。5)文后致谢中列出审稿专家的某些重要审稿意见,可在很大程度上丰富期刊的学术内容和表现形式,或可成为科技学术期刊引人注目的新“看点”。

篇4

北大核心也是核心期刊的一个分类,那么出现这种核心期刊发表的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如今的职称评定标准,以及杂志社自负盈亏的现状。既然发表核心论文不可避免,那么发表北大核心论文,该如何选择核心期刊的发表呢?

如何选择核心期刊论文的发表,到哪里选择核心期刊发表,怎么选择核心期刊发表?

我们都知道,论文想发表在核心期刊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核心期刊,需要达到一定级别后,如博士或教授的水平。还需要注意的是,核心期刊的水平通常一年或一年以上出版,在核心期刊,必须注意时间,如果你不把握好时间,那么可能当你需要用核心期刊的录用通知时你的论文还没有发表出来。

还有就是在互联网上找核心期刊发表时,一定要多留几个心眼,一定要多问,多看,多沟通。不要自己什么都没有了解清楚,自己就把版面费给邮寄过去了。

篇5

英文名称: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aboratory Medicine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单位: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

出版周期:半月

出版地址:重庆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3-4130

国内刊号:50-1176/R

邮发代号:78-26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9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篇6

自从1665年法国议院参事戴.萨罗所创办的《学者杂志》与英国皇家学会出版的《哲学汇刊:世界各地有创造才能者当今的探索、研究和劳动的若干总结》出现,学术期刊已经经过300多年的发展,《学者杂志》于1938年停刊,而《哲学汇刊》一直出刊至今,所以它被国内外学术界与期刊界公认为世界卜创刊最早并且寿命最长的学术期刊。我国学术期刊的出现要晚于国外100多年,创建最早的是1815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和米怜创办的《察世谷每月统纪传》,属于最早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学术期刊是应科学研究发展之需要而出现的一种刊物存在形式,是科学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承担着思想文化和科技成果的传播功能,承担着引领学科发展方向的示范作用,是学术创新与学术交流的重要载体,是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体现,并且与学术研究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学术期刊评价则是学术期刊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学术期刊自产生起,就成为人们获取和了解学术研究最新进展的重要载体之一。学术期刊产生初期,期刊种类比较少,数量也不多,依托其承载的各种学科信息相对容易获取。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科技文化事业的突出猛进,学术期刊种类以及所承载的文献量急剧增长,据资料显示,1971年世界各国出版的期刊总数已经达到约20万种,科技期刊有8万种左右<<}。面对诸多的文献数据,如何更快、更有效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成为学术研究人员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筛选出影响力大、利用率高的期刊,使研究者快速、方便、有效地获取学科研究领域内价值较大的信息数据,成为文献学与信息情报学学科研究的主要目标,在此背景下,学术期刊评价应运而生。因此,一般认为,学术期刊评价是学术期刊发展到一定阶段,出于研究者对文献信息的迫切需求而对期刊进行筛选的一种行为,它是信息发达的必然结果,是学术期刊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要求。

二、学术期刊评价体系

1934年英国文献学家布拉德福提出的“文献聚散定律”开启了期刊评价的先河,出现“核心期刊”概念。我国期刊评价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践行都要晚于西方,并且也都源自于西方。理论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核心期刊概念的引人,评价实践则兴于1981年《世界图书》杂志主编陆伯华对国外科技核心期刊的遴选并刊发了专辑。我国学术期刊评价发展至今已基本形成了两大主要体系,即政府主导的定性学术期刊评价与各学术团体主导的定量学术期刊评价。

(一)政府主导的定性期刊评价

政府主导的定性期刊评价工作始于1964年,以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编译出版委员会出版的《检索类期刊质量要求》为标志,该文件对期刊的政治质量、编辑质量以及印刷质量等方面进行规定。1988年,新闻出版署出台的《期刊管理暂行规定》进一步提出所有期刊都应遵守的规范与标准,为后期学术期刊的评价奠定了重要基础。这种期刊评价应是“合格评价”,主要是对期刊质量、编辑出版过程和发行服务质量等进行系统检查,通过对期刊进行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使各类期刊互相学习不断提高期刊质量。1992年,原国家科委颁发了《科学技术期刊质量要求及评估标准》,这是从国家层面提出的科技期刊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第一次由政府的期刊评价体系12],该体系提出四个评价标准,即政治标准、学术标准、编辑标准和出版标准。1994年,原国家科委在对该评价标准进一步修改完善的基础卜又颁发了《关于颁布五大类科技期刊质量要求及评估标准的通知》l,〕,1996年又出台了《中国社会科学期刊质量标准》,这两个由政府部门制定的标准,成为我国此后较长时期内进行各种期刊评价工作的重要指导准则,并对我国期刊结构的优化、期刊编辑质量的提高以及学术期刊的品牌建设发挥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各行业组织、学术团队主导的定量期刊评价

政府主导的定性期刊评价关注更多的是期刊的管理,主要目标在于实现对期刊的规范化与标准化,然而这与社会对学术期刊的功能期望并不一致。学术期刊本身就起源于科学研究社会化交流的需要,没有社会对学术交流与学术思想传播的需求,就不会有学术期刊的产生,社会性是期刊存在的基础,也是期刊发展的源泉。因此,学术期刊的发展理应与社会期望相一致,对学术期刊的评判更应该把其能否实现社会功能、满足社会期望以及实现满足程度作为重要的衡量指标,学术期刊评价需要社会的共同参与。基于学术期刊评价的社会性需求,学界开始引进“影响力”概念对学术期刊进行综合评价与社会定位,这在一定程度卜反映了学术期刊社会功能的实现以及实现程度。1992年,北京大学图书馆出版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此为标志,全国大规模的期刊定量统计与评价序幕由此拉开。目前国内期刊界、学术界普遍公认的有七大核心期刊遴选体系,分别为:(1)《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1992年由北京大学图书馆首次编制出版;(2)《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每两年一次;(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出版;(4)《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编制出版;(5)《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出版;(6)《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03年由清华大学图书馆与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首次出版,当时名称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2009才更为目前名称;(7)《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排行榜与指南》,由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编制并出版。

三、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对学报产生的影响

(一)学术期刊评价制约了高校学报对本校学科建设的带动作用

高校学报是高校主办的以自己校名命名、主体反映本校科研的刊物,是学术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最新数据统计,全国学术期刊中由普通高校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有1000多种,学报占据500多种。高校学报已成为学术期刊阵营当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关键,学校能否快速发展,关键取决于学科建设的成果。学报对学科建设具有很大带动作用。首先,高校学报通过宣传学科建设成果扩大了学科的影响力。高校学报凭借自身学术信息平台能及时将各学科尤其重点学科的学术成果迅速传播,带来良好社会效益,学科的影响力得以扩大。第二,高校学报通过优先发表本学科相关学术论文,及时报道对该学科研究进展情况,对该学科的学术研究方向起到引领作用,形成学科特色。第三,高校学报作为科研信息交流平台,使学校教师与科研人员从中获取更多相关学科的信息,掌握本学科研究现状以及发展前沿,有利于在此基础卜快速研究出新成果,推动学科向前发展。根据目前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期刊层次由高到低依次是国外影响因子较高的学术期刊、国内专业性核心期刊、国内其他核心期刊、非核心期刊。因此,高校校内的作者往往优先投稿于专业性核心期刊,并且在核心期刊论文奖励制度的引导下,非核心期刊的高校学报也很难吸引到本校内的优秀稿源,无法发挥反映学报的窗口功能,也限制了其推动本校学科建设的作用。

(二)单一的学术期刊评价标准使学报办刊定位不清

高校学报是高校依据本校学科特点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即学校涉及的主体学科专业,在学报刊发文章中都有体现。教育部对学报的定位使它具有了学科众多的“综合性”,但同时造成高校学报“千刊一面”、低水平重复建设、专业性不强的问题。对此问题,教育部于2004年开始倡导“名栏”与“名刊”工程,其目的在于鼓励学报彰显各自特色,提倡学报摆脱学报界出现的同质化、栏目雷同、大拼盘的局面。学报界开始向特色化方向发展,在此过程中有些高校学报的特色栏目得到很高评价人选“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如《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的“三农问题研究”,但其中不乏一些地方特色的研究由于参照统一的期刊评价标准,从而该特色栏目对于学报整个影响因子的提升贡献很小,挫伤学报发展特色栏目的积极性。如《丽水学院学报》特色栏目“舍族研究”虽然许多文章是由该研究领域的名人专家所写,学术质量过硬,但在2010-2014年刊发的所有相关研究的论文中,最高下载频次与最高被引频次都不理想。而专业性期刊的影响因子远远高于学报类期刊。在此导向下,许多高校学报为了提高影响因子,进而把“专业化”作为办刊目标。国际关系学院学报为了走专业期刊道路,已经明确不再接受非“国际关系”学科类的投稿,学报反映本校教学与科研成果的社会功能也逐渐丧失。足以看出,高校学报在发展过程中定位不清,盲目徘徊,在“综合性”、“特色化”“专业化”中举棋不定,没有明确一致的指导思想,反而为迎合当前与资源分配密切相关的学术期刊评价标准,偏离科学合理的轨道,扭曲了学术研究的本意。

(三)完全量化的学术期刊评价制度使高校学报学术性渐行渐远

1998年,由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中第二条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可见,高校学报的本质属性在于学术性。然而,目前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基本都采用数据统计方法,以被索量、被摘率、被引率、载文量以及影响因子等作为数据遴选指标,高校学报的内容本是涉及本校各个学科领域,具体到某一学科领域内发表的论文数量自然是无法与专业期刊相抗衡,所以学报在引用率与被摘率等方面的指标数据都偏小,自然也就很难成为核心期刊或排名靠前者。众所周知,当前学术期刊评价与学术资源分配密切关联。高校内外任何一位学者所能拥有的全部资源,如职称的评定、科研项目申报、研究生指导资格以及国家和社会所能给予的种种荣誉与地位等等无一不是与所的多少以及所发论文期刊的级别密切相关。一些高校实行的重奖核心期刊论文制度是最好的例证。期刊界内评价学术期刊级别高低也是以影响因子的大小、载文量的多少等数量指标为依据,当前的各种学术期刊排名榜都囊括了卜述量化指标。在此导向下,高校学报表现出明显的功利性特征,非核心期刊的高校学报为能进人核心期刊方阵中,都在努力迎合核心期刊的一些遴选指标,通过各种方法甚至不正当手段如互引、自引或者花钱买引用等提高各种影响因子和统计指标。有些高校学报甚至改变办刊宗旨,纯粹围绕“核心期刊”指挥棒调整栏目,却放弃自身多年培育并发展起来的精品栏目以及重点科研优势,其结果使高校学报的价值取向发生偏离,坚持学术质量与学术价值的办刊理念演变成为追逐“名家名稿”“热点焦点”被引被摘等影响力的功利性诉求,高校学报的学术性本质渐行渐远。

(四)外部评价的主导性导致学报在高校内的边缘化发展

高校学报身处高校,但与高校其他部门相比有明显的区别。由于高校学报水平是由外部评价机构根据学报往年相关数据来裁定,而且虽然学报编辑部行政事务管理权属于主办高校,但在业务层面更多是由新闻出版部门管辖,因而难免出现学报编辑部门的工作未能引起主办高校领导的充分重视,最后形成学报编辑部在高校内被置于边缘化发展的局面。在1998年教育部颁发的有关高校学报管理办法中曾明确指出,“学报编辑人员属于学校教学科研队伍的一部分,学报编辑人员在职务评聘、考核评定、项目申请等方面应享受与教学科研人员同等的待遇”。并且之后于2002年教育部又印发相关文件重申了学报编辑人员属于高校教学科研队伍的一部分,学校应该重视,并给予其与学校的教学科研人员同等待遇。但从各个高校学报的发展境地来看并不理想,很多高校无视文件规定,学报编辑部门依然处于被边缘化状态,在编辑部的编制卜一再设关卡,许多编辑的职称评审受分配名额限制而迟迟不能评聘,在科研项目申报以及出国访学等项目申请中也都没有把编辑人员考虑在内,使学报编辑队伍人员感觉没有发展前途,对或缺人员难以引进,即使在岗人员也人心不稳,影响了整个学报编辑队伍的健康发展。总之,外部评价体系的主导性以及学校对学报编辑部门管理的多重性使学报部门在高校发展中备受漠视。

四、学报应对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发展对策

(一)正确定位,利用优势学科办出学报特色

定位是给事物明确一个位置,它是事物发展的逻辑起点。期刊定位是期刊创办者根据市场情况,确定期刊的办刊宗旨、读者对象、主要栏目以及主要内容。定位是一种期刊区别于其他期刊的明显标志,只有定位准确,才能显示出自身的价值,才能寻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一般期刊是这样,高校学报也亦如此,并且它作为一种特殊的学术期刊群体,其定位应与学校的办学理念以及发展目标相一致。总体来讲,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有综合类院校与专业院校之分,高校学报办刊应根据所在高校的发展目标而确定自身定位,然后在同类高校学报中争创一流。对于专业特色比较明显的专业院校,依托本校多年学科专业性优势,办成专业性期刊也是顺利成章之事。而对于诸多综合性较明显的高校,专业设置较多并且重复,如果要办成专业性期刊一是没有条件,二是也没有必要,并且也不现实。这类高校学报应深人了解本校重点学科现状,依此明确本校的学科优势以及潜在发展方向,进而在栏目设置时向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倾斜,同时适当兼顾新兴学科建设,办出特色。同时,学报的特色栏目又可以推动优势学科建设。比如,河北科技大学的省级重点学科是化工专业,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编辑部围绕本校的化工学科发表了大量化学、化工以及与之相关的学术论文,不仅有力地推动该学科的发展,同时该学报在化工领域的学术影响力也逐渐得以扩大,影响因子也大幅提高[4]0

(二)努力创新,坚守学术质量生命线,杜绝学报学术失范

学术质量是高校学报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高校学报必须努力提高学术质量,以高质的学术性刊物来发挥对本校教学与科研成果的传播交流作用,发挥对本校学科建设的带动作用,进而提升学报在高校中的地位,使学报能够良性循环发展。然而,当前学报学术质量的评价采用与所有学术期刊统一的评价体系。出于功利性需求,学报以评价指标作为办刊导向,过分注重指标的统计数据,导致学术不端、学术失范现象时有发生,学报学术质量大打折扣。因此,学报要努力创新,坚守追求真理、宣传真理的精神,以服务于学术研究为宗旨,以提高学术质量、提高学术水平为办刊目标,为学界营造良好的学术自由与学术民主的研究氛围,拒绝刊发低水平重复性论文,采用双向匿名审稿制、编委会集体定稿制等方法采用稿件,坚决抵制人情稿、关系稿、造假抄袭稿,杜绝学术腐败的滋生。学报编辑部应建v.权威专家对稿件的匿名审稿制度,以达到客观、公正筛选稿件,保证学报稿件的学术质量;学报必须引进培养优秀的编辑人才,学报刊文质量一方面取决于稿源,另一方面还决定于编辑人员的素质,编辑人员必须有较高的政治素质、文字功底深厚、科研能力强、信息收集能力强等方面的素质,只有具备一支优秀的编辑队伍,才能保证学报办刊水平和学报质量的不断提高。

(三)正确认识学科差异,尝试依从学科特征评价,改变量化准则

在当前各种期刊评价体系中,影响因子都被作为一个非常有效的量化指标,因而各高校学报也把影响因子作为一普适的学术期刊评价工具进行评价,然而这实际卜并不科学。因为不同学科具有自身不同的特点,其学科领域论文的影响因子也是千差万别的,尤其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政治学、经济学以及法学等学科的论文受关注的程度往往高于文学、历史学、哲学等一些基础学科的论文,因此在被引用的相关数据卜,前者明显高于后者。不同高校的优势学科、学科传统以及学科结构是不同的,必然所主办的学报对卜述两类论文的比重划分也会很大不同,结果出现注重基础研究或者文史哲学科的高校学报处于不利地位,而注重经济学、法学等学科的学报处于有利地位,两者之间影响因子的差别有数倍或十倍之多。为了能有效地抑制给学报办刊带来的不良导向,采取分学科评价更有意义,这样可以避免把学科研究规律差异带来影响因子的巨大差异等同于学报本身的质量差别。

(四)遴选学报评价专家,充分发挥学术共同体的评价主体作用

篇7

质量和公信力是专业期刊在媒体竞争中制胜的法宝。专业期刊在长期的发展中培养了自身品牌,取得了专业共同体代言人的地位,具有较高的公信力和影响力。然而这种公信力和影响力正在受到学术不端论文的侵蚀。我国在专业职称评定和科学研究绩效考核中,都把在专业期刊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作为必要条件。从评价规律来讲,这种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能够用论文形式表达自己对专业的理解、清晰阐述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成果,是专业工作者超越重复性劳动、追求个体自由和全面发展的重要表现。但在实际操作中,为了评定职称和绩效考核需要拼凑学术不端论文的现象大量存在。

真实与责任是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真谛,也是评价专业期刊质量与公信力的重要指标。学术不端论文将对期刊质量和公信力造成直接损害。在学术转型和媒介转型的背景中,专业期刊防范学术不端论文的风险增大,学术不端论文正成为专业期刊质量控制的最大隐患。

学术转型中学术不端的新动向

随着学科体制的加强与完善以及学术传播体系的转型,学术转型向纵深发展。学术转型是一个复杂命题,包括多重维度,这里指学术研究从研究者全程参与、独立完成到研究者部分参与和分工合作。在学术转型向纵深发展中,学术不端具有了一些新的趋势。

伪学术增多。伪学术在这里指为了吸引眼球炒概念、炒冷饭且无新意的学术研究。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受众对媒介产品思想深度、知识含量和文化品位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应对受众的新需求,媒介竞争的焦点转向文化品位。学术成为部分媒体在媒体竞争中增强产品思想深度、知识含量和文化品位的的噱头,如有的大众期刊创办学术版等。这为学术传播提供了新渠道,促进了学术的普及,同时,这也容易出现学术泛化现象,对学术质量和学术公信力造成了损害。专业期刊也面临这样的问题,有的作者缺乏发现真问题的能力,选取某一时期专业领域的伪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探讨,研究方法和成果缺乏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伪学术一般来说质量不高,属于丰富但短暂的学术泡沫。过多刊登这样的文章,势必降低专业期刊的学术品位和质量。

伪论文增多。伪论文含义丰富,这里专指论文作者姓名不可靠的论文。我国目前的科研绩效考核中,量化指标占很大比重,有的研究者为了增加自身科研成果列表的长度,与相关专业的研究者约定在发表学术论文时候交叉署名,增加彼此知名度和曝光率,这在某些领域已经成为较为常见的现象。伪论文的质量不一定低,甚至有的是高质量论文,但也是学术不端论文的一种。交叉署名和一文多用造成后续研究者在研究相关问题的时候,增加搜索成本,也给科研管理部门和期刊论文质量控制、作者管理增加了难度与不确定性。

被动学术不端增多。伪学术和伪论文,多是研究者出于某种需要,主动为之的。被动学术不端,则是研究者对二手资料的失察造成的。随着学科体制的加强与完善,不仅学科之间的界限比较鲜明,学科内部研究领域也开始出现细分。同时学术研究也在向跨学科化发展,学科和专业内外的分工、合作越来越多,知识和资料的共享日益频繁。许多研究领域细分化发展明显,相应的学术研究投入产出的流量增大,速度加快。研究者必须与他人合作或使用前人的研究成果、数据。学术研究的分工合作对专业研究成果的质量提出了很高要求。人们在使用他人研究成果的时候,出于自身研究分工的局限无法对他人研究成果进行检验和鉴定,只能假定他人研究成果是真实的,这就造成了自身研究成果质量的不可控性。如果研究者引用公开出版的材料是错误材料,把错误材料作为自己研究的依据,就将造成错误材料二次传播和被动学术不端。这类学术不端论文产生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专业期刊失察,而在于某细分研究领域的研究者责任感不强,生产了错误的一手资料。被动学术不端论文的防范,有赖于整个学科共同体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提高。

优化稿源:加强主体性策划,促成高质量论文

学术不端论文登上期刊版面上的重要原因是编辑对论文生产过程难以进行有效控制。媒介的内容生产过程必须是可以控制的,其质量才有保障。在报刊等传统媒介形式中,新闻类报刊的人力资源状况稳定,编辑记者是新闻作品生产者,采编和出版市场化程度低、纵向一体化程度高,采编和出版具有较强的组织性、计划性,内容产品质量可控性强。

篇8

1.1为审稿人提供便捷的审阅环境

农业学术期刊选聘合适的审稿人对稿件评审来讲意义重大,是提升农业学术期刊质量重要基础。伴随着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的不断出现,期刊审稿人选择方面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审稿人的工作效能对稿件质量来讲起到重要作用,为此,必须拥有和专业对口并且具有前瞻性的审稿人。通过互联网的便捷数据库搜索查询功能,可以在短时间确定适合的审稿人,利用网络提供便捷审阅环境快速处理稿件。

1.2利于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

因为农业科技成果通常是通过期刊论文的方式出现的,值此充分展示科技成果的时候,作者、编辑部以及读者之间要对论文加以探讨。农业学术期刊编辑、审稿人以及作者关于稿件方面的信息需经过全面的交流与沟通,提升农业学术期刊的出版质量,这些信息可通过在线、电子邮件来进行沟通,为稿件的处理和校对提供方便,拉近了编辑部、作者和读者间的距离。

2网络环境下农业学术期刊发展策略

2.1全流程提高编辑工作水平,加快农业学术期刊管理现代化进程

2.1.1全流程提高编辑工作水平。确立网络管理理念,进一步强化编辑数字化意识。数字化作为信息范畴内数字技术是面向各领域整体推进的整个过程,数字化的根本特点是兼容、开放与共享,传统传媒都应转向数字化。传统意义上的编辑理念已阻碍了农业学术期刊的发展,所以,农业学术期刊必须确立新的网络发展理念,能切实利用网络期刊提供新资源与技术,不断提升农业学术期刊质量。采用互联网提供新资源与技术,使编辑手段现代化。农业学术期刊电子版的建立是今后期刊发展的重要形式,当前的工作需要尽全力实现农业学术期刊的电子版与纸质版同时发行,并逐渐创建创办电子期刊。所以,农业学术期刊需要将当前的学术期刊运转模式,转化为采用网络编辑出版系统工作模式。在对农业学术期刊选题策划的过程中,编辑能充分利用网络来收集整理信息,进而创建选题设想;在农业学术期刊的组稿环节中,编辑能充分利用网络传输与电子文档来对电子稿件进行及时处理;在稿件校对环节中,除了采用专门的软件进行校对外,还须进行网上校对。

2.1.2加快农业学术期刊的管理现代化进程。①充分利用网络来扩展农业学术期刊发展空间。在互联网上进行约稿与组稿,进一步扩大作者群队伍;在网上广告,筹措农业学术期刊的办刊经费。②切实利用好互联网来不断强化农业学术期刊的服务功能。通过互联网能准确、快速掌握读者的基本需求,并为读者开辟服务通道,让互联网成为读者和学术期刊间沟通与连接的桥梁,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为读者提供专业信息并实现文献资源的再次开发。③切实利用好网络来实现学术期刊办公自动化。创建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的农业学术期刊办公自动化系统,加快投稿查询的进度,实现专家与编辑在线审稿、加工与校对一体化,该系统能完成稿件收发、审核、加工、发稿、查询等多个方面的服务,让期刊编辑工作更好置于管理与监控之中。

2.2网络时代对农业学术期刊编辑提出更高要求

网络时代对农业学术期刊编辑提出更高要求,具体来说:①具备高政治素质。编辑需要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相比,政治素质需摆在首位,在具备了较高的政治素质之后,才能通过学习去提升业务素质,进而在工作中养成严谨的作风。②加强业务素质建设。农业学术期刊对编辑业务素养要求相对来讲比较高,这要求编辑对从事专业有全面的认知。业务素养能决定文稿的价值。特别是当前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新事物、新知识不断涌现,这需要农业技术期刊编辑不断进行学习,具有敏锐的视角,在第一时间内发掘农业科技发展的情况,这样才能在诸多农业学术期刊内脱颖而出。③农业学术期刊编辑也要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掌握计算机方便的知识,特别是互联网、多媒体等方面的知识,提升编辑文处理能力与计算机素养,有效改变知识结构,推动农业学术期刊不断向前发展。

2.3全面打击农业学术期刊的防盗版与侵权行为

为了全面打击农业学术期刊的防盗版与侵权行为,需要学术期刊、学术期刊行业以及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具体来讲:①农业学术期刊编辑需要做到自律。农业学术期刊内部需要制定严密的编辑工作运转规则,不能为不法之徒提供可乘机会;进一步严格农业学术期刊审稿制度,采取“匿名评审”和“三审制”相结合的方式,保证能提升稿件质量;强化出版社在著作权方面的保护意识,真正做到网络付费;采取技术方式来切实保护农业学术期刊著作权。②农业学术期刊行业来讲,需要建立防盗版机制。创建农业学术期刊行业信息共享方面的机制,坚决抵制出现一稿多投的现象;对网络媒体一定要做到网上付费的基本原则,并签署网络转载的协议,进一步明确转载的实际时间与付费标准;创建著作权集体运转管理组织,通过组织管理机构来更好行使其基本权利。③相关部门做好协同防盗工作。农业学术期刊出版管理部门要做到严格的检查,而社会大众也要积极参与到农业学术期刊市场监督之中,只要是出现了违反农业学术期刊管理规定的,都可以根据相关法律来对农业学术期刊管理办法来加以处罚;科研部门与教育部门,在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的整个过程中,要全面对评审对象真实性加以教研,对出现虚假行为一定要给予严厉惩罚。④也要根据具体情况对当前的学术评价制度加以改革,对职称晋升以及毕业生提出明确的要求。

3结束语

篇9

1)期刊的社会影响和学术地位

来源期刊必须具备较强的社会影响力和较高的学术地位。有较好的学科声誉,能吸引本学科国内外高水平的作者发表高质量的论文,同时拥有稳定的读者群。来源期刊的收录重点为:重要科学技术领域的国家级学术期刊;各级自然科学学会的会刊;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和重点高等院校的学报;以及地方级优秀的学术研究期刊。

来源期刊必须按照国际、国内的编辑惯例进行编辑,并执行CSTPCD对源期刊的有关规范要求。应具备完整的文献书目信息,包括刊名和年卷期、论文题目和摘要、关键词和分类号、全面的作者信息,规范的参考文献,以及其他重要的科学计量数据。

来源期刊还必须保持严格的出版周期,不能随意拖期、误期,并按照规定准确、及时地将期刊和数据磁盘寄到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信息分析研究中心。

3)国内外著名大型检索系统收录情况

是否被国内外著名大型检索系统收录为源期刊是CSTPCD评估入编期刊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例如,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扩大版(SCIE)、美国工程索引(EI)、美国化学文摘(CA)、英国科学文摘(SA)、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俄国文摘杂志等,以及我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等国内外著名大型检索系统,都是CSTPCD经常查阅和参考的检索工具。

4)期刊的学术内容和评审机制

来源期刊的学术内容应能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重要的科研基金研究项目。能够扩展该学科某一领域的知识体系,具有自己的学科特色和不可替代的地位。同时,来源期刊还应具有全国范围内的权威专家组成的编辑委员会,以能够对期刊论文进行严格的学术评审。

5)期刊文献计量指标的定量分析

CSTPCD利用科技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申请入编期刊进行定量化的综合评估,并对所有来源期刊进行经常性跟踪测评,力求准确、客观地评价各类期刊。这些评价指标包括: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基金论文比例、论文作者地区分布数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原则是CSTPCD选刊过程独具特色的方面。

6)特殊情况的统计考虑

为了使评价结果更加准确、全面,CSTPCD对一些特殊情况给予专门考虑。包括:

篇10

关键词: 科技期刊; 质量; 学术论文; 审编校

中图分类号: G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1-0121-02

当今,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科技期刊所处的发展环境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极大地影响刊物的社会地位、编辑手段、出版发行、传播方式和读者群体。怎样在这种环境下进行期刊审编校工作,严把审编校质量关,是直接关系到科技期刊的生存与发展。

审编校人员作为期刊编辑出版活动的主体,需要对繁杂的信息进行整理、加工,从选题策划到组稿,再到审读加工、再到编辑校对出版等等,每一个环节无不渗透着编辑人员对期刊质量控制所花费的心血。审编校工作质量是期刊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面对当前发展迅速的网络技术,期刊网络信息化势在必行。本文笔者从实际工作出发,结合《高速铁路技术》期刊具体情况,对期刊的审编校质量控制谈几点体会。

1 审稿

1.1初审

目前国内大部分科技期刊实行的是“三审”审稿制。初审是保证期刊学术水平的“第一道关口”[1]。从国际上很多名刊的实际运作可以看出编辑初审工作的重要性。例如:《Nature》的编辑权限很大,半数的稿件未经送审就直接退回;《Science》稿件首先分给熟悉该领域的编辑,大约3/4的来稿在初审过程中就被淘汰;《美国医学会杂志》有54%的稿件由编辑初审时直接退稿[2]。重视对文稿内容创新性及总体学术价值的初步评判,就要制订具体化的编辑初审工作内容:(1)形式审查,就是对论文的表现形式,也可以说是基本要素的审查,包括题名、作者署名、作者单位、单位所在地区及邮编、作者简介、基金项目、联系地址、联系电话等项目进行审查。这些内容虽然大多无关于论文的质量,但可以方便进行期刊论文的统计与分析、明确著作权归属,或方便联系作者等。另外,还要参照本刊的稿约审查论文的拟定格式是否符合要求,如摘要的内容及字数、插图绘制软件、论文篇幅、参考文献数量等。形式审查是编辑收稿时需及时进行的工作,在进一步审理稿件前就请作者作相应的补充和完善。(2)适用性审查,作为我们《高速铁路技术》科技期刊,编辑初审时要对来稿是否符合本刊的宗旨和报道范围进行审查。需要指出的是,对于符合本刊宗旨和报道范围但近期不能安排刊登的稿件应及时退回作者,建议作者另投他刊,而且一定要告知作者原因,争取作者理解,做到“退稿不退人”。(3)学术质量的初步审查,具体是指对论文的创新性、学术性和应用性进行初步判断。作为科技期刊的编辑一般具有本门学科的专业知识背景,或自学或多参加一些相关专业的技术交流会,而且对相关专业学科也有相当的了解,具有对论文的学术质量作出初步判断的能力,同时利用现代网络数据库进行检索查新,编辑可以在初审时就对论文的学术质量有一个基本的或概念性的认识和评价,为决定是否进一步送专家复审提供依据。(4)规范性审查,概括来说就是要根据相关国家标准和规定对论文的编写格式,图表表述的规范性,量和单位的规范性,评议表达的规范性等进行审查。

在审稿阶段还要注意时效性原则:编辑初审时注意审稿时滞,尽可能缩短初审时间,给下一步专家复审留有充足时间,因为我们所请专家多数是生产第一线的骨干,最不好控制的是专家复审的时间,因此,编辑在收到稿件后,要立即投入到初审工作中,尽快对稿件作出初步的评价,该退、该修改还是该送复审,都应及时进行处理,以减少稿件在编辑部的滞留时间。这对缩短期刊的发表周期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理应在成为编辑初审时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

1.2专家复审

审稿专家是同行评议的主体,同行评议是科技期刊审稿的程序,是保证和提高期刊质量的重要途径。采用双向匿名制进行审稿,使评审的意见对稿不对人,使专家有针对性地审稿,不损害其学术形象。在科技期刊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同等专家审查机制奠定了科技期刊在学术交流中的“把关人”地位,国际上通常将是否有同等评议作为衡量期刊水平高低的一个标志。审稿态度对审稿质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与审稿专家的常识水平同样重要。专家审稿时须一丝不苟,力争审稿质量高,审稿时间短,做一名优秀的审稿人。审稿专家是稿件科学性的把关者、创新性的鉴定者、刊物质量的支撑者,把好学术关是专家审稿的主要责任,审稿专家应对稿件作出总体评价,包括学术内容评价(创新性)和研究规范评价(科学性),以及实用价值评价,并充分解释评判的依据,为终审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不能忽视分项评价,包括题名、结构布局、图片、表格、参考文献、语法与标点等等,提出稿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具体的修改建议[3]。如果稿件涉及多个专业,就要请多个专家,从本专业角度进行审查,最后给作者一个综合意见。审稿也是一种学术交流活动,尽管范围十分狭小,对丰富科研经验和开阔学术视野都会有很大帮助。

概括来说,编辑是联系作者与读者的桥梁。编辑这一特定的职业群体就是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严谨、科学的治学精神。当今社会的评职、获学位、科研课题等都需要发表文章,编辑作为信息传播的“把关人”,“为他人做嫁衣”是编辑工作的真实写照,编辑在履行自己的职责行使修改权力的时候,对稿件字斟句酌的修改需要耗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尤其是这种“枯燥无味”“简单重复”的繁杂、琐细的修改是日复一日的工作内容。编辑加工过程中,在文字性的修改上,特别是内容性的修改,可谓绞尽脑汁。如“的”、“地”、“得”、“了”属文字性的,这很清楚;但当碰到一段专业性很强,又比较生疏的术语时,就要不断查阅资料、规范、咨询专家,使文字、符号等都要表达准确,不能直接用口语或不准确的词句出现在文章中。因此,对编辑工作没有奉献精神,就不可能保持保量地完成这些繁琐的、复杂的工作任务。这就要求编辑具有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和诚心诚意为作者服务的强烈意识[4]。就会从文章题名至参考文献著录层层把关,一丝不苟;就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5],包括对研究设计、参考文献著录等进行全面的审核、修改和完善,最终使稿件的主题思想更加鲜明、逻辑结构更加严谨、字句使用更加规范、数据材料更加准确,使其符合编辑出版各环节的要求,为科技期刊高质量的出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校对工作看似一项简单、平凡的工作,对能力的要求不高,实则在编辑工作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是一项相对比较枯燥,却又来不得半点马虎的工作,因为它是整个编辑服务流程中的最后一道“关口”,因此,我们采用“四校制”,第一、二、四校由编辑部完成,第三校由作者完成,这样可使作者和编辑人员同时再次把一次关。

在校对工作中,从事文字工作的同志大都也有同感,有时陌生的东西反而出现差错较少,而较为熟悉的东西却容易犯错。就不想咬文嚼字了,就像看小说一样一目十行进行校对,就达不到校对的效果。那么,怎样克服这种思维定势,更好地开展文字校对工作呢?笔者认为,管理学中的“哥顿法”值得提倡。“哥顿法”是管理学中管理决策创新思维方法中的一个,它是由美国学者哥顿发明的,其中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变熟悉为陌生”,即抛开对事物性质原有的认识,在“零起点”上对事物进行重新认识,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在文字校对工作中,也要提倡“变熟悉为陌生”,在校对时,把所有熟悉的东西当成陌生的东西,对每段话、每个字、每个标点符号都保持高度的警惕,带着疑问的心态,抱着学习的态度去校对,然后把"学"到的东西与自己所了解的情况相比较,看有无出入,这样就能跳出固有的思维定势,减少出错的可能,确保文字校对工作的实效性。

4 加强期刊网络化信息化建设

当今,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期刊网络化是发展趋势。期刊网络化可以实现期刊的网上组稿、收稿、审稿、编辑、排版、校对等,既快速又便捷。利用网上专家数据库实现在线审稿,既省时,又提高了工作效率,在编辑、作者、读者之间提供了一种信息交流和沟通的平台。由于网络期刊在信息检索、缩短出版周期、节约成本、市场经营、创立品牌等许多方面,与传统的印刷型期刊相比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和互补作用,因此,应该正确地认识网络期刊时代的到来,促进我国铁路工程科技期刊网络化。

5 结论

建立制度化的编辑学习制度:由于科技期刊涉及的学科和专业较多,涉及面很宽,而且学科分支越来越细,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这就要求编辑不但要及时了解本学科的发展现状,而且要及时了解其他学科的前沿动态,具备识别、鉴赏稿件学术质量的能力,才能更专业、更准确地对论文学术质量进行评判。另一方面,由于要与国际接轨,国家对学术期刊编排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越来越严,随时掌握国家颁布的编辑相关规定,编辑如果只具有相关学科专业知识而不懂编辑出版专业知识,也是无法进行编辑工作的,只有熟悉、掌握编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灵活运用编辑学方法和技巧,才能在审、编、校过程中发现来稿的闪光点及存在的问题。因此,建立自学的终身学习计划,是保障期刊质量的一项必不可少的现实要求。在学习的过程中,除了定期参加常规的各层次的培训班、学术研讨会等以外,还可以采取以下方式加强学习。

(1)对照专家复审意见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定期或不定期深入总结专家意见,重点将初审意见与专家的复审意见进行比对,从中找出自身在学科知识方面存在的不足,并进行相应的补充学习。对于这种有针对性的学习,编辑人员要持之以恒,形成一种习惯性的自觉行为。

(2)编辑每年必须撰写一定数量的论文。在写论文和过程中,自然会先去了解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结合自身的编辑实践,深入思考,然后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和提高的过程。这个要求虽然有一定“难度”,但是有“难度”才会有“高度”,有压力才会有动力。

论文的质量是科技期刊的生命线,审编校质量的提高必然对论文的质量以及期刊影响力产生重大影响,从而使期刊进入良性循环的运行轨道。

参考文献:

[1] 何洪英,李家林,朱丹等.论科技学术期刊论文的编辑初审[J].编辑学报,2007,19(1):17-19.

[2] 王萍,杨淑珍,于智龙等.科技期刊编辑初审对论文质量的影响[J].编辑学报,2011,23(10):414-415.

[3] 赵文义,王磊,杨琦.学术期刊编辑审稿行为的主体性分析[J].编辑学报,2008,20(5):382-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