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企业文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13:09: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煤矿企业文化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煤矿企业文化论文

篇1

1.1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是企业形象的外在体现,直接影响着员工的工作情绪,丁集煤矿物质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矿区周边环境较差;职工业余生活条件有待改善,业余活动匮乏;集体食堂饭菜及服务质量一般等。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企业管理不够精细化、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企业经营管理转型的积弊问题等,但更多是因为企业奖惩机制还不够完善、执行力差,对文化管理的重视度还不够,没有放在应有的高度。

1.2行为文化建设

煤矿企业作业环境艰苦,危险性较大,工人在特殊的环境中长期从事辛苦的工作,难免形成“违章”操作、野蛮操作的行为举止,反映到企业的行为文化中则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规范行为的相关制度不够完善,不仅井下作业工人,机关人员在日常工作之中也存在服务意识差等问题;二是企业公共关系有待进一步改善,因为煤矿深井开采造成的采动影响,丁集煤矿需要加大宣传,及时做好塌陷补偿工作,努力改善与矿区周边村民的关系,确保矿区稳定。

1.3制度文化建设

丁集煤矿在制度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部分制度的制定缺乏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有时难以执行,并且没有以强化学习和大力度的宣传贯彻作保障,制度的执行缺乏连贯性。以井下作业工人为例,虽然了解相应的操作规程,但为了赶工期或者偷懒,没有运用到具体的操作细节上,依然抱着侥幸的心理“走捷径”,忽视安全生产的要求。产生此类问题主要是因为企业工人过于重视完成生产任务,对企业制度不够重视。

1.4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是企业价值观的核心体现,是企业必须具备的软实力,成功的企业精神文化必然自成一体,虽然各有侧重,却有着内在一致性、责权利相结合的一种体系。在这一方面,煤炭企业一般不够重视精神文化的系统性,在一些方面流于形式,缺乏执行的层次。另外,精神文化的概念模糊,没有用市场化的语言进行准确描述。煤矿企业工人的平均教育水平一般较低,精神境界水准相对不高,这是造成煤矿企业精神文化问题的主要原因。然而,煤矿工人大多吃苦耐劳、朴实厚道,了解自己在这一方面的缺失,反而更容易接受较高层次的精神文化。

2、加强煤炭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

2.1完善大众文化设施

对于集团公司来说,为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是必然趋势,淮南矿业集团也在逐步建成商品煤基地和市场投资主体,但在洁净化、多元化、国际化的发展道路上,还需努力成为以煤炭为主体的多元化集团公司。为此,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应首先完善大众文化设施的构建,一方面提升企业的外在形象,另一方面激发职工的积极性。以丁集煤矿为例:针对热害问题,矿投入了3.7亿多元建成使用热电冷联供项目,引进先进的设备,利用瓦斯发电余热制冷,使工作面温度成功降低3~5度,成功解决了热害问题,并随着每年煤岩巷的延伸,逐步增加制冷覆盖率;针对井下防尘工作,2014年以来,在集团公司的指导和要求下,积极开展调研,采用效果试用比较等办法,拿出最优防尘方案,保障职工的身心健康;针对职工业余生活匮乏的现状,投资建设职工活动中心、矿区超市,改造井口医疗站等,努力为职工多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

2.2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无疑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了使员工自觉积极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实践中,首先要了解员工对本企业文化的认识。为此,可以通过问卷和访谈的形式进行调查,例如在物质文化方面,可以咨询员工对企业形象的看法;在制度文化方面,可以询问员工对其工作岗位存在的难以落实的规章及原因等。根据调查结果,一方面可以掌握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知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将文化建设重点放在员工关心的方面,可以大大提高其参与的积极性,也能让企业文化深入人心,增强对企业的认同感和信心。

2.3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体系

篇2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它构成了企业的文化,同时企业文化促进了精细化管理活动的开展。精细化管理与煤矿企业文化建设有着紧密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精细化管理是煤矿企业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目前,随着煤矿企业的发展,其安全事故也在逐渐增多,根据对其安全事故的分析,主要是由于在生产过程中未能重视其安全生产,因此,煤矿企业要重视其文化建设,特别是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在煤矿企业的文化建设过程中采用精细化管理,从而使其管理更加科学,并能够促进其工作人员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注重安全生产。同时,随着工作人员精细化管理意识的形成,将对其生产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从而保证煤矿生产的安全,保证人身安全。另一方面,煤矿企业文化建设直接影响着精细化管理,企业文化是在长期的管理过程中形成的,是员工共同追求的价值标准、思想认识与行为原则,将影响精细化管理的发挥,而精细化管理作为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一部分,其内容及发展方向将受到企业文化内容及发展方向的影响。

二、精细化管理对煤矿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影响

1.精细化管理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方法。精细化管理具有高效性、专业性与科学性,是煤矿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方法。目前,大多数煤矿企业均认识到了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对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等,但其建设的现状不容乐观,其中仍存在诸多的不足,主要是其文化建设未能形成科学的评价制度,进而对其建设的成果不能得到全面的了解与掌握。精细化管理方法的使用,将利于煤矿企业文化建设中问题的解决,主要是由精细化管理具有量化与细化的特点,从而保证了煤矿企业文化建设的持续开展。

2.精细化管理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精细化管理具有诸多的优点,如:注重工作的细节、注重工作的基础、注重工作的落实等,因此,煤矿企业文化建设中利用精细化管理,将为其建设提供可靠的、安全的保障,煤矿企业文化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便是实现精细化管理。煤矿企业在其生产过程中由于其具有众多的岗位、工程与复杂的地质条件等,对于其中任何环节的疏忽,都有可能造成安全事故。现阶段,煤矿企业的众多安全事主要是由于对细节、对基础等方面的忽视,从而形成了严重的后果,不仅影响着企业的发展,还影响着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因此,煤矿企业文化建设要注重其工作态度的形成,如:责任心、敬业精神等,要保证工作的落实情况,保证工作的质量,进而实现安全生产。

3.精细化管理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煤矿企业文化建设中精细化管理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内容,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管理理念、管理方法与管理理念,构成了煤矿企业的文化,在其生产过程中,进行精细化的管理,不仅利于安全生产,还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同时,精细管理作为一种制度,是构成煤矿企业制度文化的一部分内容,明确的、完善的管理制度才能利于精细化管理的落实;煤矿企业利用精细化的管理制度,逐渐细化、量化了其岗位职责,使其岗位的标准更加完善,从而全面落实了其岗位的内容、职责与义务等,通过考核将利于企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4.精细化管理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理念。企业的管理理念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是企业文化的关键内容,同时,管理理念能够引导员工,约束其行为,从而实现安全生产。精细化管理利于企业文化理念的完善,利于企业员工行为与企业文化理念的有效结合。煤矿企业实施精细化管理,将能够提高其管理的能力,同时,还能够优化其管理的流程,促进企业的管理更加制度化、规范化与标准化。企业的理念引导着企业的行为,员工的理念指导着员工的行为,企业管理理念中精细化管理的利用,将使其企业的理念逐渐转化为企业的行为习惯,从而使其理念得以升华。

三、煤矿企业文化建设对精细化管理的积极作用

1.企业文化是精细化管理实施的基础。煤矿企业文化建设是对人的管理,通过文化建设促进企业的发展,最为突出的特点便是进行柔性管理,从而激发员工工作的热情,而精细化管理强调的是量化与细化,最为突出的特点便是进行刚性管理,在管理制度方面有着严格的要求,同时精细化管理也强调人的重要性,以人为中心,因此,精细化管理的实施建立于企业文化。当员工由于某种原因未能完成其岗位职责,精细化管理则要对其进行相应的惩罚,将影响员工工作的主动性,此时需要企业文化,通过与员工的沟通与交流,让其意识到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从而约束自身的行为。

2.企业文化是精细化管理认可的条件。煤矿企业采用精细化管理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将利于企业与员工对精细化管理的认可,进而保证精细化管理的效果。由于员工受传统思想、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对精细化管理将存在一定程度的排斥心理,通过企业文化的教育与引导,才能通过不断的努力,使其认可精细化管理,并逐渐形成精细化管理的氛围。

3.企业文化是精细化管理运行的保障。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内容便是执行力文化,良好的执行力将保证精细化管理的运行。煤矿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注重其执行力文化的建设,从而形成了利于精细化管理实施的文化氛围,并能够促进精细化管理制度的执行,从而保证其全面的落实。

四、结语

篇3

一、企业文化的概念

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的理念、规章制度、员工素养以及良好的人文环境,既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驱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每个企业都有属于自身的内涵及特点,我们可以学习借鉴其他企业好的做法,但是一定要符合本企业的特点,不能盲从。而对于煤矿企业而言,企业的物质、行为、制度、精神等文化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通过相应的手段和措施来进行完善,要不断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大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先来讨论一下物质文化。物质文化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只是最基础的文化表象,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企业内部的各种基础设施等都属于物质文化。尽管它是最基础的表象,但往往是最能体现一个企业的企业精神,是社会上对一个企业的评价和认知的最初参照标准。

物质文化承接行为文化,所谓的行为文化是指企业内部员工在工作、学习和日常人际交往中所体现的一种文化。这实际上是反映了一个企业的人文风气和员工的精神素养。一个企业如何去组织和规划内部员工的工作、学习及娱乐活动,是强化企业观念的关键所在。

制度文化在企业文化中处于一个媒介的作用,企业需要利用制度来规范员工在日常生产中的一些行为,来整合一个企业的基本发展方向。企业制度的制定需要符合企业的价值观念、经营理念并且需要随着时展和时代精神的转变而进行补充和完善的。

企业最根本最核心的是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企业的领导层和全体员工要共同遵守的信念。不论是领导还是员工都要认同企业的文化精神,认同企业的发展理念,要配合企业的管理模式,从而才能使企业长久发展。

接下来,我们就企业这四种文化中所存在的问题,一起探讨一下,在煤矿企业的文化建设方面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并做出相应改进。

二、煤矿企业文化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

依照之前谈到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等方面,我们来逐一剖析其所存在的问题。

(一)精神文化方面

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根基,但煤矿企业的精神文化在实施中缺少可执行性,实际操作起来比较困难,多是形式主义。且企业的文化概念过于模糊。

之所以会存在这些问题,是由于煤矿工人大多比较朴实,虽能吃苦耐劳,但作为煤矿工人长时间从事单一性质的工作,很少注重精神境界的培养。不过矿工对于自己在精神文化方面的缺失有所认知,对精神文明充满向往,因此,对建立高水准的精神境界奠定了基础。许多单位的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一种口号,一种力量,但是在真正地推广和实施过程中,却没有真正融入到国企内部中。这是在大部分企中都存在的通病,他们的关注点都在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涉及范围,而没有考虑到活动的可实施性。这样在员工们的心目中也只是需要完成的一项任务,并没有将其作为自己的工作内容之一,这样对我国的国企发展是没有推动作用的,有时还会起到滞后和延误的作用。

(二)制度文化方面

煤矿企业一般只要求工人完成额定的生产任务,而工人是否会遵守规章制度似乎并不重要。制度在实行方面缺乏严格的操作规程、监督机制不够完善,奖励机制不到位处罚力度太小。如果在员工违反规章制度之后没有相应的处罚机制,就很难树立制度的权威性,难以施行。同时领导们很多比较先进的主张和政策也很难在实际的工作中得以贯彻,这样也就造成了好的管理思想的浪费。

同时,在最初建立制度的时候缺乏一定的科学性。煤矿企业主要以生产为主,虽然在企业中有较全面的制度体系,但大多制度都只存在于表面,并没有根据每个煤矿企业的实际情况具体制定,细节不足缺乏科学性。尤其是在操作的时候,许多工人并不是依靠专业上的技能和富有逻辑的操作而推测的,而多依靠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感悟,偏于感性的认识,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任意性。而企业并没有做出好的领导,由于他们对生产的关心大于对员工生存与生活的关心,因此企业制度的建立既缺少强制的实行的动力,也不能在员工层面得以落实。

(三)行为文化方面

由于煤矿工人长期在艰苦的条件下从事辛苦的劳作,难免不会滋生出较为粗犷的行为。随着煤矿企业的文化建设逐步推进,需要煤矿工人逐渐告别这种粗犷的行为。

煤矿企业缺少合理的行为规范。煤矿企业员工的行为是否规范,代表着这个企业的文化。而每个企业内部又分为不同工作岗位的员工,因此在规范员工行为方面要依据不同岗位来逐一进行规范,要更好的发展企业文化,建设文明企业。

(四)物质文化方面

物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基础,其好坏直接影响着员工的工作情绪。企业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它依附于整个社会,物质文化存在的问题要从煤矿企业所处的地域以及社会地位等方面来寻找。

但是通过走访调研,在煤矿工作的人员及其家人走认为他们生存的环境较差,当然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国有企业历史的制度遗留问题,也有企业管理不够精细的因素,当然也有不少的地理因素。因为多数煤矿建立在较为偏僻的地方,而近年来一些相关企业对于煤炭产品的需求量大,导致煤矿企业一直处于优势地位,加上特殊的作业环境和工作性质,使得一些煤矿企业忽视了企业文化的建设,对于员工的物质文化需求也不是很重视。一般的煤矿企业周边的生活设施较为单一,生活环境不太理想,缺乏一些基本的基础设施建设。因此,要想煤矿企业的企业文化能够良好发展并传承下去,则需要煤矿企业不断努力,先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好物质文化再逐步上升到精神文化。

三、如何建设煤矿企业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一项持久工程,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合理开展,多管齐下。不断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力度。

(一)树立企业的精神文化

要设立鲜明的企业形象,构建煤矿企业的精神文化;要进行企业的制度创新、管理变革,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推进新的制度改革,建立合理的制度文化;要培养员工的企业认同感,让其把精力投入到企业的文化建设中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员工对于企业发展的信心,构建良好的行为文化;要加大基础设施的改造,改善物质文化建设。不仅如此,还要注重倾听员工们的声音,满足他们对文化的需求,并调动他们积极投入到企业文化的建设中来,为各项政策的实行献计献策,只有让企业的文化深入到员工的内心中,才能够取得他们对企业的认同感,也才能提高他们对企业发展的信心和依赖。

(二)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作为煤矿企业要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调整产业结构,使企业逐步走出传统理念的框架,引领企业走多元化、集团化、国际化的发展道路。让煤矿企业的发展不仅仅局限于挖煤、采煤。要实行周边产业发展,建设煤炭深加工基地,努力提高煤矿企业的企业文化内涵,改善企业周边的生产生活环境,激发员工的企业认同感和责任感,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引导员工和企业为了同一目标共同奋进。

(三) 改善煤矿的工作环境

由于煤矿员工对自身的工作环境普遍不满意,因此煤矿企业应该注重提高员工们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器械的现代化建设,提高设施的整洁度,打造一只具有煤矿特色的整洁高效的团队,将商品煤推向行业领域,并以高的知名度冲出国门、走向世界。这样不仅建立了属于企业自己的威信,同时也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兴趣,增加他们的创造能力和工作的热情。

篇4

论文关键词:煤矿事故,企业社会责任建议

我国煤炭产量占全世界煤炭总产量的37%左右,但事故死亡人数却占全世界煤矿死亡总人数的80%左右,百万吨死亡率是美国等先进国家的30——50倍。尽管2009年我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首次降到1以下,死亡人数也比2008年下降13%(表一),但安全生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主要表现在:煤矿安全事故总量仍然过大,其中重特大事故尚未得到有效遏制;煤矿生产有法不依、有章不循等违法违规现象仍然较为突出,一些地方和企业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得力、监管不到位、安全生产培训不见效,现场管理混乱等问题仍然比较严重,安全生产基础依然十分薄弱,事故隐患依旧大量存在,在防范自然灾害引发事故灾难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影响制约安全生产的诸多深层次、历史性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性解决。引发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煤炭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意识,没有承担起企业社会责任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因此,煤矿企业强调社会责任问题,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落实科学发展观 ,对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年份

死亡人数(人)

百万吨死亡率(人/百万吨)

2001

5670

5.07

2002

6995

4.64

2003

6702

3.71

2004

6027

3.08

2005

5986

2.81

2006

4746

2.04

2007

3786

1.485

2008

3092

1.182

2009

2700

0.892

综上所述,我国煤炭企业所应该承担的企业社会责任是: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下,努力提高企业的利润水平,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能源保障,维护国家能源安全,以身作则,严格遵守国家各项法律法规制度,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安全生产、以人为本,实现国家和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自身的道德水平和思想境界,以正确的价值观投身公益事业,促进社会的和谐统一(图二)。

图二:煤炭企业社会责任图示 二 、我国煤炭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国家创建和谐社会的方针指导下,我国煤炭企业都能够相对自觉地承担起了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在经济责任方面,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满足了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法律责任方面,国有大中型煤炭企业执行情况较好,但有一部分小型煤炭企业存在有法不依、有章不循的情况,在国家加大对小煤矿关停并转的改革之下,违法违纪现象有所好转;在道德责任方面,企业的认识水平、承担能力和有效行为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加大安全生产投入、提高工人工资水平、改善矿工工作环境等。但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和企业管理水平等方面原因的差异,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社会责任问题,主要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安全生产问题 安全生产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且国家也对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问题进行了大力整治,但煤炭企业生产安全问题依然突出,事故不断。有统计数据,2009年中国煤炭产量占世界的40%左右,而煤矿安全事故死亡人数却占世界的80%,从百万吨死亡率的绝对数上来看,2009年中国是0.89,而美国只有0.03,中国的煤矿工业仍然是世界上高危行业之一。

安全生产的问题由来已久,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因素,有客观自然环境的原因,也有主观思想意识的因素。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煤炭开采的历史悠久,而其中多以中小煤矿为主,中小煤炭企业片面强调利益,安全生产的意识薄弱,容易发生安全事故。最近几年,国家加强对煤炭行业的改革,对中小煤矿实行关停并转的方针政策,事故发生数量与死亡人数逐年下降。但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煤炭需求总量过高,要求煤炭工业维持较高产出,是造成煤矿超能力开采,不惜一切代价赶工期的宏观直接原因,超能力开采已经成为全国煤炭工业增加产出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成为我国煤矿各种事故的重要导火索,也是国有大中型煤矿屡发重特大事故的重要原因。另外自然条件的变化也使煤矿安全面临新的危险,我国煤层赋存条件差,瓦斯灾害严重,地下水的防治难度大。这些原因对我国加强对煤矿安全事故的控制带来一定困难。煤矿安全事故另外一方面重要原因就是安全管理的放松,历史欠账多,而后期的投入又严重不足,安全培训不到位、安全氛围不浓厚、安全责任不落实、安全领导不作为,这些统统都给安全事故埋下了重大的事故隐患。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我们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是多方面的,煤炭企业的经济责任是基础,但不能把经济利益作为衡量企业好坏的唯一标准。从安全生产的方面来看,企业更应该承担的责任是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企业是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也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所有煤炭企业都必须自觉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落实责任制,加强安全管理。同时,在企业内部营造出安全生产的企业文化氛围企业社会责任建议,加大对安全生产的投入和对安全科技的引进,提高职工安全意识,增强安全责任心,担负起作为责任主体的重任,最终实现安全生产,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资源浪费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能源短缺已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现有资源的有效利用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能源的相对短缺。而现实情况是我国煤炭资源破坏和浪费较为严重,以煤矿回采率指标来算,我国的煤矿回采率只有大约30%—40%,而西方国家回采率一般在85%以上,不少煤矿因为采掘方式落后、管理跟不上等原因造成大量的煤炭资源浪费。

煤炭的开采和利用本身就存在环境问题,如果存在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环境污染问题将更加严重。如矿井的开采会带来生态的破坏:露天开采导致植被、耕地等遭到破坏;矿井开采导致地表坍塌、地下水资源流失等。而煤炭的燃烧导致大量二氧化碳的排放,造成温室效应等,我国煤炭企业大量存在类似问题。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刻不容缓。煤炭企业不应该只把煤炭视为主要资源,而要将空气、土地、地下水、周围环境和人力等这些构成环境生态的主要因素都当作重要资源,科学开发,综合利用,让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大的效益,做到投入相同产出更多,使能源、资源的消耗降到最低,这是煤炭行业的社会使命,更是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3、矿工权益问题 在煤矿企业创造巨额利润的同时,却很少有人关注煤矿工人的权益问题,特别是井下工人的权益。煤炭企业的很多矿工是临时合同工。因工作条件的艰苦,很多矿工并未想长期干下去,而有些企业也为了避免较长时间才能表现出来的职业病问题而隔一段时间换一批员工,所以不少随后生病的前矿工因得不到相应的补偿而利益受到损害。另外煤矿的安全事故极大地威胁到矿工的生命安全,严重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员工因受伤、死亡而得到的补偿不足以弥补其损失。生命安全缺乏强有力的保障,劳动者又怎么有尊严地劳作。实际上,现在煤矿工人的主力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也即农民工,他们不少是迫于生计才从事这种高危职业。尽管工作的危险性极大,他们所拥有的劳动保障却相当不足:很多人在受雇期间都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更谈不上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一旦遇上重大安全事故,往往只能由工人自己和家人默默承受论文格式范文。

矿工权益矛盾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劳动合同问题,就业与职业歧视问题,还有就是工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国家早有法律规定,只是由于煤矿企业有法不依,政府部门执法监察不力,劳工自身维权的意识不强等原因造成的。因此我们要推进企业社会责任运动,提升劳工权益保护策略。加强劳工权益保护本身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形成法制——政府——企业三者联动的保护策略,不断改善矿工权益。

三、增强煤炭企业社会责任的建议 1、从政府角度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首先是完善法律法规,法律法规是企业行为的底线,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来强化煤炭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强制其履行社会责任,如国家已经制定了《劳动法》、《妇女保健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但是由于我国东西部发展不平衡、行业发展不均衡,很难在立法上形成统一详实的细化标准。以今年丰田的“召回门”为例,丰田公司对中美的消费者实行差别对待的很大一个原因就是美国法律对召回有详细的法律规定,而中国却没有,这就造成了我们只能从道义上去谴责丰田公司,而不能从法律上制裁。我国的《煤炭法》于1996年8月29日颁布实施,是我国煤炭工业发展走上法制化轨道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但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发展,煤炭行业管理体制、煤炭企业经营机制,行业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亟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一步完善。我国应该启动煤炭法规政策体系建设,包括煤炭规划、资源管理、煤炭建设、生产经营、煤矿安全、资源综合利用、矿工权益保护、环境保护等几大类,以促进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煤炭法规政策体系的构建,可以从很大程度上缓解我国煤炭行业法规体系不完善的局面,也可以从法律层面上敦促煤炭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

其次是依法进行监督,保证各项法律法规的顺利执行。如果没有好的监管,法律只是一纸空文。政府部门必须加强对企业的监管,严肃处理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严厉查处违反我国用工、环保等社会责任方面的企业行为,建立良好健康的社会经济秩序。同时,还要建立起社会监督体系企业社会责任建议,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以及行业协会、环保组织、工会等社会团体的作用,形成多元化、全方位监督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社会氛围。通过国家手段和舆论力量促进煤炭企业切实承担起应尽的社会义务和责任。

最后是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教育,提高其社会责任意识。政府部门首先要基于中国的国情和煤炭行业特点,加快对煤炭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的研究工作。其次是将研究成果向煤炭企业进行宣传,使其认识到承担社会责任的科学性和必要性。然后是对煤炭企业进行教育和培训,能够在煤炭企业中形成社会责任的文化氛围,把承担社会责任看做是一种自觉的行为。最后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把社会责任落实到企业日常的行为规范中。

2、从企业角度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首先是企业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社会责任观念来对待企业的经营活动。以科学发展的观点,把企业、社会、环境、员工、消费者当成一个有机的利益相关体,促进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从人本主义精神出发,以人为本,人的价值高于一切,煤炭企业在关注人身安全的同时,兼顾企业的利润、社会环境等其他方面。

其次是建立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文化,把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渗透到企业的价值观中,用强大的企业文化影响力来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自觉履行。21世纪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但归根结底是企业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孕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决定核心竞争力的积累方向,所以企业一定要把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观念放在企业文化的层面去体现,牢牢植根到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去。只有这样才有为了保证人的价值而进行的安全生产、保护环境等措施的强力实施。

然后是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国际标准。当今国际上通行的企业社会责任国际标准是SA8000(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这一旨在“赋予市场经济以人道主义”的社会责任标准,尽管尚未转化为ISO标准,但其影响力与日俱增。我国煤炭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国际标准,主动企业社会责任年度报告,既有助于企业自身更好的完成企业社会责任,又能够在社会中形成良好的企业形象,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煤炭企业要从长远考虑,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我们的煤炭及环境资源都是有限的,只有坚持稳定的、可持续的发展方略才能为社会的未来奠定长远的发展基础。不断发生的煤矿安全事故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社会的前进、企业的发展,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和环境的恶化为代价,更不能以剥夺子孙后代的利益为代价,一次次血的事实告诉我们,煤炭企业承担起社会责任才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彼得·德鲁克.管理-任务、责任、实践.华夏出版社.2008.

[2]楼建波、甘培忠.企业社会责任专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姜启军、顾庆良.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战略选择.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任荣明、朱晓明.企业社会责任多角度透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叶陈刚.公司伦理与企业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6](美)世界资源研究所.国际著名企业管理与环境.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篇5

【关键词】国有煤矿企业、人性化管理、思想政治工作

一、人性化管理策略的概述

1.1 人性化管理的内涵

“人性化管理”的理念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经济成分不断活跃,影响了企业员工原有的价值观,造成与企业价值观的偏离;人的因素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地位不断凸显,促使企业提升“以人文本”的理念。人性化管理的内涵是:通过情感投入,与员工实现人格上的平等、人性的尊重,进而激发其在工作中的潜能,产生强大的企业凝聚力。

在现代社会经济领域中,人性化管理对于促进企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性化管理是一种在企业管理员工的过程中,充分注意员工的工作行为、需要、动机等因素进行挖掘员工自身的价值的管理模式。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员工的全面发展,并使员工群体之间进行深层次的合作,即,通过企业员工能力、思想提升来促使企业的发展。

1.2 人性化管理与国有煤矿思政工作之间的联系

由于人性化管理拥有先进的管理理念,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管理力度,极大地节约的公司管理的成本,同时对员工潜能的激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调动了员工工作的热情以及积极性,为员工创建了良好的工作环境;所以,人性化管理得到了企业管理人员越来越多的重视。

事实上,人性化管理与国有煤矿思政工作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

首先,二者的目标一致。人性化管理与企业的思政工作的目标都是确立正确的企业价值观,继承优秀的企业文化。加强企业员工对企业工作的热情,提高员工在企业工作中的积极性,增强员工之间的凝聚力。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其次,二者的对象一致。人化管理与思政工作的对象相同即企业员工,二者都是确立企业员工正确的思想政治行椤H妨⑵笠翟惫な瞧笠捣⒄沟暮诵模企业员工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有利于企业的建设和发展。

1.3 人性化管理与国有煤矿思政工作之间的区别

首先。二者的工作性质不同。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可以看作是企业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总和,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员工管理方式,它通过文化层面的内容进行反馈,并作用于企业管理本身;相对应的,人性化管理的核心是人力资源管理,即对员工的绩效考核、激励机制等方面的关注程度较大。

其次,二者工作的侧重点不同。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是调动企业员工对工作的热情,积极性,而人性化管理是使员工形成科学、统一的价值观。

二、现阶段国有煤矿企业思政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当前国有煤矿企业思政工作的主要内容

当前国有煤矿企业的思政工作的主要形式分为两部分,即系统教育和日常教育。

企业的系统教育即对企业成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日常教育则包括企业经济组织方面的思政工作。确定国有煤矿企业的经济价值,以及发展前景,保证企业能够正常的运作并发展。确使企业员工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继承企业的工作精神,以及员工的职业道德。

2.2 现阶段国有煤矿企业思政工作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国有煤矿企业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只重视于企业经济的发展,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度不足。企业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时,只是按照传统方式,注重以说为主,不能根据具体的实例来进行宣传教育。现阶段这种方式以无法适应信息交流频繁的社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由于目前企业发展的趋势,只是企业员工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企业需要专业的具有高素质的人员来进行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

三、国有煤矿企业人性化管理的策略的具体应用

3.1 创造与时俱进的管理理念

在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以无法适应。所以,企业需要引进新的管理模式以解放企业员工的思想,创造出新的管理模式,适应当前竞争性的社会。同时,企业应建立健全工作的目标。

首先,与时俱进是一种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作为国有煤矿企业的思政工作人员,因该具有积极创新的意识,结合我国煤矿企业思政工作的落后现状,从工作模式角度入手,引入市场经济竞争机制,与时俱进,增添活力。

其次,树立与时俱进的工作目标。国有煤矿企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除了完成自身的市场经营任务以外,还要发挥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根据我国“十二五”期间制定的生态型、可持续发展战略,树立与时俱进的工作目标,是对管理理念的极大创新。

3.2 完善人性化管理模式

人性化管理理论是“以人为本”的,但并非“以人唯本”。这是在人的自然属性都存在一定的利己主义,作为国有煤炭企业,担负着国家基础能源的供应任务,维护着社会资源的供给稳定,同时也要实现自身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环境价值。因此,人性化管理要从管理机制入手,而不是放任自流。

首先,要树立员工的主人翁意识,爱护企业财产,努力展开工作。其次,在现实工作中做到平等、尊重,加大情感投入。再次,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让每一个员工都得到平等提升自我的机会。

四、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有煤矿企业中对员工的人性化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为解决现阶段思政工作人中存在的问题,应加强人性化管理与企业思政工作之间的联系,制定具体的实施策略,确保企业坚持政策的政治方针,促进企业能够长足的发展;同时,制定相关的管理策略,对于国有煤矿企业的思政工作人性化管理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时泽. 试论国有企业思政工作中的人性化管理[J]. 世纪桥,2013,15:50-51.

篇6

【关键词】资源整合;煤矿;安全管理;浅析

1 前言

山西煤炭资源整合是践行科学发展观、贯彻实施国家煤炭产业政策的重大战略举措,对于优化煤炭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意义重大。通过煤矿资源的整合和有效的企业兼并重组,坚持以大型煤炭企业为主体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工作,充分发挥大型煤炭企业的资源、资本、人才和管理优势,提高煤矿的技术装备水平、机械化开采能力和煤矿安全管理水平,促进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但在资源整合兼并重组结束,矿井进入建设期,安全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更加凸显出来。那么,应该如何实现矿井建设期间安全管理目标,应对建设过程中安全管理工作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确保煤矿安全、有序、健康发展呢?

(1)必须切实做好被兼并煤矿矿委领导班子留用人员、外雇人员的安置和沟通融合工作。能否妥善解决好人员安置问题,直接关系到企业重组工作的成败,关系到企业能否顺利开工建设。因此企业和企业主体要从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高度出发,按照有关政策处理好兼并与被兼并职工劳动关系的接续、变更和社会保障工作。加强沟通―磨合―融合,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环境,顺利开展各项工作,为矿井建设铺展一条坦途。

(2)加快企业文化融合,实现企业和谐发展。兼并的煤矿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产能分散,技术装备相对落后,发展后劲不足;部分被兼并过来的煤矿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人员素质较低,经营不善等问题。随着兼并重组各项工作的不断向前推进,兼并企业的规模和业务迅速扩大,兼并主体和企业必须通过管理创新、温情感化等各种渠道,把自身先进的管理模式、企业文化、技术、管理、安全生产等先进的理念逐步移植到被兼并企业中去,全面提升企业凝聚力、向心力,实现和谐发展、安全发展之目的。

(3)施工单位管理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施工人员流动性大,文化水平低,安全技能薄弱,安全管理难度大,给安全管理带来诸多困难。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困扰兼并重组建设矿井的顽疾,企业决策者必须具有前瞻性,要着眼于安全工作的长期性、反复性,从抓好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上寻找素质提升的突破口。任何一个具有发展实力和前景的企业都离不开一支训练有素的职工队伍,而提高职工整体素质的必由之路就是合理有效的教育和培训。安全技术培训要本着适合、实用、通俗易懂的原则,将安全培训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轨道。搞好岗前培训、班前培训、现场培训、班后培训和重点人员、关键岗位、特殊工种培训,实现培训工作“自上而下全员化,分层分类个性化、形式灵活多样化”,以突出职工安全意识、操作技能、行为养成培养为重点。通过培训,不仅要使职工提高安全意识,掌握应知应会知识,而且能够融会贯通,在工作中加以运用。

(4)安全投入不足或不愿投入是制约建设矿井安全发展的瓶颈。

1)设备投入不足

因生产设备不足、生产设备更新缓慢,造成设备事故率增多。有的设备发生故障后因前期投入少,缺乏备件,不得不带病运行,甚至停工等待,严重的还会造成重大机电事故、瓦斯事故。

2)安全设施投入不足

安全设施是保障煤矿安全运行的必要装备,但由于施工项目部安全投入意识薄弱,能省则省,诸如一些必备的监护设备、检测设备、供电安全保护等等,在安全设施上“偷工减料”。、导致矿井事故率增加,防灾抗灾能力下降。

3)支护材料以次充好、弄虚作假

施工单位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把工程质量这一百年大计抛之脑后,不按设计施工,在监督失控的时段,弄虚作假,偷工减料。在支护过程中有意遮掩不合格品,蒙混过关。

针对上述问题,建设单位必须严格施工质量监督管理,认真落实安全责任制,从严考核,实施“质量保安”战略,提高安全质量标准化水平。监理单位切实做好旁站监理作用,使工程质量始终处于掌控之中。从近期发生的一系列煤矿安全事故分析,无一不是管理不到位,安全质量差、责任不落实造成的。所以,打破安全投入不足或不愿投入这一瓶颈,就必须树立安全意识、责任意识、质量意识。

(5)基础资料缺失、不真实是资源整合矿井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由于历史原因,资源整合矿井在基础管理上往往欠账较多。采掘布置混乱,越层、越界现象普遍,井巷布置在空间上凌乱,多数巷道因冒顶、水淹、通风等原因无法测绘;采空区积水情况不清;周边矿井相互沟通,采掘范围不清;缺少应有的防水煤柱;防治水基础图件、基础台账、基础工作几乎为零;前期勘探工作不足,矿区水文地质资料欠缺。因此接管后企业面临较多的棘手问题,其中地质资料的缺失是最大的问题,直接影响着今后煤矿的安全生产。解决途径有以下几方面:

1)广泛发动,诚恳邀请被兼并煤矿原有工程技术人员,尽可能详细掌握矿井历史沿革的资料。

2)积极沟通协商到当地各级煤炭主管部门收集、询问第一手资料,及时上图补充完善,为以后正确指导施工、防止误透老巷及透水事故提供技术依据。

3)要用审慎的态度接收、分析、评价获取的地质资料,谨慎地进行验证、使用,才能相对准确的掌握现状。

4)加强现场管理,及时掌握开掘一手资料,杜绝事故发生。

加强防治水现场管理。实行“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 ,在掘进时必须做到“物探、钻探相结合”,认真做好井下探放水工作,并从衔接安排部署入手,把探放水工作纳入到正规的矿井建设秩序中进行规范管理。

加强“一通三防”现场管理。制定瓦斯红线管理,严格瓦斯检查工跟班管理,现场交接班管理,保证用风地点通风正常,安全施工。提高井下监测系统灵敏度,对井下所有监测监控仪器定期进行校验更新,根据需要加以调节风量,保证工作面风量满足要求。在生产布局上,优先考虑通风系统,做到系统简单,灵敏可靠。

加强现场安全监督管理。通过查隐患、堵漏洞、抓管理、强素质等系列措施,严格落实“双带班制度”,确实发挥一线各级安全管理人员和安全监督员的作用,为安全生产筑起一道牢固的安全大堤。

篇7

论文摘要: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其安全问题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了解建筑业的安全现状,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增强施工企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对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有着重要意义。

建筑行业主要从事建筑施工、设备安装和建筑维修等活动,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产业地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建筑业也是一个仅次于煤矿、道路交通行业的事故多发的高危行业,在巨大贡献的背后,其安全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因此,搞好建筑业的安全管理至关重要。提高施工企业安全管理的有效性,除了在组织上建立起必须的安全生产保障体系之外,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文化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

一、当前建筑行业的安全现状

建筑业点多面广,手工操作多,劳动强度大,且工作环境差,多为露天作业,因此,安全隐患多。2008年全国共发生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较大及以上事故41起、死亡181人,分别比2007年上升17.14%和25.69%。尤其是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重大事故,发生了3起。全国有22个地区发生了较大及以上事故,其中有9个地区的死亡人数上升。分析建筑施工安全问题的根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缺少有效的安全培训教育。当前,建筑施工中从事体力劳动的大多为农民工,且流动性比较大,所以很多施工队伍轻视甚至忽视对他们的安全培训,导致他们中有部分人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

其次,管理层安全生产意识淡薄。某些管理层只看重市场利益,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安全生产重视不够,未能将安全管理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在安全防护设施、设备维修以及人员培训上投入资金不足,对国家有关建筑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等置若罔闻,未能及时有效的传达贯彻与落实,看不到安全生产带来的长期效益。还有的管理层身兼数职,疏于对安全工作的管理。

第三,客观环境因素。在建筑工地,施工人员不仅工作劳累,而且缺少娱乐项目,再加上周围环境的青灰色、土黄色等冷色调,对这些不仅对工作人员的心理产生影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安全事故的发生。此外,露天作业,容易受到天气的影响,雨雪雷电、大雾冰雹等恶劣天气也是安全事故的帮凶。

第四,建筑施工安全文化建设不够。近些年来,由于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实施以及社会关注度和媒体曝光度的增加,施工企业在安全设施和安全生产保障体系上的投入了一定的人力和财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这些只是物质层面的。对人们的精神层面即意识形态中安全文化的建设并未足够重视,安全生产的思想未能在人们的大脑中生根发芽。

二、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内涵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的一种精神财富,是企业安全管理的在精神层面的体现,代表着施工企业安全管理未来的发展方向。安全文化建设之所以能弥补安全管理的不足,根本因为是因为安全文化的“以人为本”,它注重人的道德、观念、情感、品行等在安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宣传、教育、奖惩等手段,不断提高施工企业职工的安全素养、安全意识,从而提升企业的安全生产状况。可以说,建筑施工安全文化建设把施工企业安全管理带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转贴于  三、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意义

安全是建筑施工企业的生命,让安全成为一种文化,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表现,也是企业长久发展的保障。让企业安全文化深入人心,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

1.施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是安全文化建设。一个建筑企业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安全文化,才能使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使企业的管理和运作充满活力,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

2.施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企业安全管理的需要

受建筑施工的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在建筑业的生产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利于安全生产的因素:如施工人员大多进行体力劳动,安全意识薄弱;工作地点随着项目的改变而具有流动性,这样容易导致安全事件的发生。安全事故不仅损害财力物力,也损害了公司的形象,给员工以精神上的压力。而施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正是通过精神层面来创造一种安全氛围,对人们的思想意识、精神面貌等进行无形的影响,潜移默化中提高人们的安全防范意识,规范员工在操作中的行为,把提高企业安全生产作为最根本的出发点,以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为企业正常的生产生活打下基础。

3.施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凝聚力

安全文化在企业具有约束功能、激励功能、凝聚功能,通过施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能够让企业员工在意识、信念、目标、行为准则等方面逐渐提高自己的要求,把全体员工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形成共同的安全意识、安全行为和安全氛围,使员工自己成为对企业安全的主人,积极发挥各自在安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使自己成为企业安全的创造者和保障人。安全文化建设同时也给企业员工提供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潮流的新观念和新思想,让员工对安全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迫使他们用新意识和新观点指导自身的活动,在维护自身安全的同时也保障了企业的安全。

4、施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有利于调动企业员工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得企业员工以安全文化的标准来激励或约束自己的行为,促使自己不断学习安全意识,积极的掌握企业安全生产的知识和要领,增强自我防护的能力,努力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和安全操作水平,从而使得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此同时,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也促使企业加大了对安全生产的投入,积极采用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改善安全状态,加强安全设施建设,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增强企业的安全防范能力,这也有助于企业生产率的提高。

总之,加强施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弘扬先进企业文化,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的客观需要。一个建筑施工企业要想在激烈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自己,良好的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必需的。当前,在金融危机面前,在建筑业发展壮大的大好形势下,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减少施工安全事件的发生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郭军义.《建筑施工安全现状及问题成因》,《科技创新导报》.2008.28

篇8

论文摘要:企业并购是现代企业制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企业由于各种原因,并购起步较晚,在并购过程中财务风险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焦点。财务风险贯穿于整个并购活动的始终,并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并购是否成功。企业并购作为一种投资行为,其目标是寻求利润最大化,每股收益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因此,在进行企业并购时,不仅先要对被并购企业的价值按适当的方法进行评估,还应按并购的方式进行财务分析,主要包括成本分析和效益分析。

在市场竞争中,公司的成败兴衰往往相伴发生,社会资源的闲置与不足,优胜劣汰的机制得以使那些发展迅速、急需扩大生产规模的公司通过兼并和收购经营困难公司的闲置生产要素。我国目前部分企业经营不善,缺乏竞争力,有的几乎破产,客观上给企业并购提供了可能。同时,与国外发达国家100多年的并购发展史相比较,并购在我国的发展只有短短的十多年,无论在规模上还是质量上都存在很大差距。规模上的差距主要是由于我国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在质量上的差距则主要是由于我国企业对并购的有关问题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并购效果不理想。随着我国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意识的日益加强,国内外企业战略性并购重组频繁发生,并购的数量、规模也逐步扩大,有效的财务活动可使并购效率得到提高,使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通过并购提高经济效益,得以长足发展。

一、并购的含义与动机

并购是一个公司通过产权交易取得其他公司的一定程度的控制权,以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的一种经济行为,它包含了合并和收购两重含义。就是说并购是发生在两家公司之间。企业并购是指一家企业以现金、债券、股票或其他有价证券,通过收购债权、直接出资、控股及其他多种手段,购买其他企业的股票或资产,取得其他企业资产的实际控制权,使其失去法人资格或对其拥有控制权的行为。就其实质而言,是企业之间权益重新分配和组合的过程。从财务的角度来看,企业的并购行为是一种投资行为。并购的财务问题就是对从投资决策开始到投资回报的检验为止这一投资行为过程进行财务意义上的控制。企业并购的直接目的是并购方为了获取被并购企业一定数量的产权和主要控制权,或全部产权和完全控制权。企业并购是市场竞争的结果,是企业资本运营的重要方式,是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山西省大张旗鼓开展的国有大型煤矿对地方小煤矿的资源整合就是通过并购整合地方小煤矿的资源,确保山西省国有大型煤矿健康有序、可持续地发展。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工作,是全面提升山西省资源整体开发水平、煤炭企业产业集中度和安全防范能力的重要途径,对煤炭资源全面实行有偿使用或资本化管理,是矿产资源国家所有的重要法律体现。

二、企业井购的成本分析

在企业并购过程中,并购成本包括:并购实施前的准备成本、对目标公司的购买成本和并购后的整合成本。购买成本只是并购成本的一部分,多数企业并购的准备成本、购买成本看起来很低,但总成本实际上却很高。在企业并购中导致一些企业并购失败的原因主要是这些企业过多关注并购前的准备成本和购买成本而对并购后的整合成本认识不足。

(一)并购实施前的准备成本

指企业在进行并购前,首先对并购企业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对其生产、经营、管理、技术、财务状况等方面进行论证,对并购中的成本、收益、风险、定价进行研究,以确定并购行为是否可行。在这一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直接和间接费用,包括开办费、研发支出、咨询费等相关费用。准备成本是企业并购成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购买成本

指企业在确定并购目标后,并购企业向目标企业股东以现金、股票等支付方式以获得其控制权,包括支付给目标企业原股东的成本和对目标企业债务的承担。考虑购买成本的同时要充分考虑企业的并购效益。

(三)整合成本

也被称作并购协调成本,是指并购企业为使被并购企业按计划启动、发展生产所需的各项投资。在得到目标企业的控制权后,并购企业还要考虑为实现目标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而需支付的整合和经营成本。对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进行全面、系统的整合,整合过程是否成功直接关系到整个并购的成败。当并购完成后,由于并购企业与被并购企业作为两个不同的企业,在业务经营、管理模式、企业文化等方面都会存在显著的差异。要使它们成为一家企业,在整合过程中,必须不断调整企业的各类资源和组成要素,以使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能够融为一体。在整合过程结束后,还需向新企业注入资金,为新企业经营发展准备广告宣传费、服务费等。在企业并购过程中,还有两种成本需要考虑:一个是退出成本,另一个是机会成本。退出成本主要是指企业通过并购实施扩张而出现扩张不成功必须退出,或当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出现了不利变化,需要部分或全部解除并购所发生的成本。一般来说,并购力度越大,可能发生的退出成本就越高。这项成本是一种或有成本,并不一定发生,但企业应该考虑到这项成本,以便在并购过程中对并购策略做出更合适的安排或调整。整合成本比例是否合理,对企业并购的成败具有重要意义。

三、企业并购的效益分析

企业并购作为一项重要的资本经营活动,其目的就是要追求资本最大增值和减少竞争的压力。由于成本和收益是密切相关的,所以对企业并购成本分析的同时要对并购可能带来的收益进行综合分析。企业在做出并购决策时,必须对其可能产生的效益进行全面、充分地估计,对企业并购的成本与收益的正确决策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成败。

(一)获得规模经济收益

企业并购可以获得企业所需要的产权及资产,实行一体化经营,达到规模经济,取得大集团效益。这里的规模经济包括生产规模经济和企业规模经济两个层次,规模经济是由于某种不可分性而存在的。通过企业并购,企业原有的有形资产可在更大的范围内共享,降低成本;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营销费用等投人也可分摊到大量的产出上,这样有助于大幅度的节约资源,充分发挥生产资料及活劳动的价值,降低单位成本,增大单位投入的收益,实现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提高企业整体效益。

(二)获取纳税效应

我国税法包含亏损递延条款,允许亏损企业免交当年所得税,且其亏损可向后递延,可以抵消以后年度盈余。同时,税法中规定,不同的资产产生的收益适用不同的税率,股息收入、利息收入、营业收益、资本收益的税率也各不相同。企业可以利用这些规定,通过并购行为相应的财务处理合理避税。如果企业在一年中出现了严重亏损,或者企业连续几年不盈利,企业拥有相当数量的累计亏损时,这家企业往往会被考虑为并购对象,或者该企业考虑并购盈利企业,以充分利它在纳税方面的优势。新晨

(三)获取融资渠道的收益

获取融资渠道的收益。一些公司之所以并购上市公司或金融企业,主要在于为自己寻求一条比较方便的融资渠道。非上市公司通过证券市场收购已挂牌上市的公司,再以反向收购的方法注入自己的有关业务和资产,达到间接上市的目的。优势企业通过“买壳上市”可以利用“壳”企业的配股和增发新股较为便利地募集资金。另外,企业也可以利用整合并购后的大集团优势进行信用担保,从有关金融机构借贷资金,促进企业强有力地发展。

(四)形成企业内部资源互补

企业通过购并,不但获得了原有企业的资产还可以分享原有企业的管理人才与先进经验,形成有利的竞争优势。另外,企业通过并购还可以在技术、市场、产品、管理,甚至在企业文化方面取长补短,实现互补效应。

(五)降低或分散风险

篇9

关键词:煤炭企业降低成本有效途径

成本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是企业为生产商品和提供劳务所耗费物化劳动价值和活劳动价值的货币表现,是一个用货币形式反映企业经营消耗的概念。成本管理是为实现各部门各单位管理者的成本责任,提高管理者的成本意识,制定成本目标,并通过一系列活动提高成本效率的管理工作。成本管理的主体是具有成本责任的各级部门的管理者,其目的是通过完成成本责任来提高成本效率。因此,如何降低企业成本,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已成为做大、做强企业,决定其自身发展程度的有效尺度之一。

一、煤炭企业成本管理的特点

由于煤矿的劳动对象是地下矿物资源,煤炭成本受资源赋存条件的影响极大,因此,煤炭企业产品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煤炭生产成本的高低直接受煤层埋藏的深浅、煤层的厚度、顶底板的好坏、地质构造的复杂程度等影响。

(二)煤炭生产的过程是大量煤炭、矸石转移的过程,提升运输环节多,费用大。

(三)在煤炭生产中,固定费用所占比例较大,因此,煤炭产量的增减对成本有较大的影响。

(四)矿井万吨煤掘进率的高低直接影响成本的高低。

(五)随着煤炭生产机械化、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固定资产折旧费、电费、配件消耗呈上升趋势。

二、现阶段煤炭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

(一)由于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各煤矿根据企业下达的计划制定目标成本,相应的物流管理就可能失控,导致产品损失成本增加,其管理成本的各项费用逐年上升。

(二)部门之间协调性差,不能形成一个有机的管理体系,造成企业成本信息核算失真。现有的成本管理机构是分部门分项进行的,材料费由供应科负责,工资由劳资科负责,电费由机电科负责,建筑安装工程由计划科负责,其它项基本上由财务科负责,最后由财务科进行成本核算。这种成本管理方式虽然有利于各部门分工责任明确,但部门之间协调性差,根本不能形成一个有机的管理体系。

三、现阶段煤炭企业成本管理滞后的原因分析

传统成本管理在诸多方面存在着弊端,其成本管理滞后的原因主要表现在:

(一)在成本责任方面,没有形成一套责任预算、责任核算和责任分析的管理体系,没有与企业内经济责任制度密切结合。在管理领域上,只限于对产品生产过程的成本进行计划、核算和分析,没有拓展到技术领域和流通领域。

(二)在管理体系上,偏重于事后管理,忽视了事前的预测和决策,难以充分发挥成本管理的预防性作用。

(三)在企业成本分析上,分析方式主要是根据成本报表进行分析,没有开展责任成本分析和产品生产经营全过程的分析。

(四)在人事管理上,没有对企业全体员工进行培训教育,没有引入一种内在约束与激励机制,成本意识太差。

(五)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不能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加大技改投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六)在产品质量上,没有严格的检测手段,所生产的煤炭产品没有采取深加工,满足不了顾客的需求。

(七)在材料消耗上,受地下自然条件和职工素质的影响,材料消耗较大,例如,井下淋水大,就得增加排水费用,瓦斯大,就得增加瓦斯抽放费用等等。

(八)在机电设备的利用程度上,机电设备的利用率不高,不能在提高开机率和加强机电设备的保养上下功夫,造成了煤炭企业成本的大大幅度增加。

四、煤炭企业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

(一)树立成本效益观念是长期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

主要方法:①制定目标成本。②合理安排生产布局,优化设计方案,降低万吨煤掘进率;③在生产过程中注重控制成本。

(二)对企业成本管理的对象、内容、方法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是煤炭企业降低成本的又一个有效途径

①经济增长方式要注重科技投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例如,被自治区列为“一号工程”的神华宁夏煤业集团,引进了许多新技术,通过向坑口电厂输送煤炭,就地消化生产的煤炭来发电,变输煤为输电,新增的煤变油项目为企业带来了无限生机;②进行集约化经营,提高矿井产量。③提高管理水平,努力降低库存,加快资金周转。④大力开展修旧利废和自制加工活动。

(三)提高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煤炭企业降低成本的根本

将成本控制意识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对企业全体员工进行培训教育,在企业内部形成能够自觉地将生产经营活动与成本、收益进行挂钩思考的理念。

(四)提高劳动生产率是煤炭企业降低成本的关键

劳动生产率是企业降低产品成本的重要途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办法是:①强化企业在职人员的政治素质,不断提高政治思想觉悟,促进企业生产的不断发展;②提高企业在职人员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③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加大技改投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④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劳动效率。

(五)提高煤炭产品质量是煤炭企业降低成本的源泉

为提高产品质量,减少废品损失,提高产品合格率,在各生产环节中就必须严格产品质量关,执行操作规程,健全质量检验制度,生产出用户满意的产品。例如在煤炭生产时加大拣矸力度,在运到地面时运用跳汰机及人工对煤炭产品进行挑选,在灰份上严格进行采样、化验和不同煤质的调采等工作,使煤炭的含矸率控制在规定范围之内,减少了路耗损失,提高了经济效益。

(六)降低材料消耗是降低产品成本的重要途径

必须从狠抓原材料、燃料、动力等材料节约入手,严格控制材料第一成本关,减少不必要的损耗和浪费,提高材料的综合利用率。例如在每年的年初,各生产矿井都要向各基层单位下达材料消耗指标,做到材料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个队、班、组和个人头上,并在执行中要和单位、个人的经济效益分配挂钩,实行严格考核,奖罚分明。

(七)提高设备的利用程度是保证煤炭企业降低成本的内在因素

要充分发挥设备的效能,不断提高利用效率,减少单位产品的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在加强设备的技术改造的同时,完善设备管理制度设置专门的技术人员对设备进行检修、排查、维护等一系列的措施来提高设备的利用程度。

(八)严格控制、节约费用开支是煤炭企业降低成本的保证

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现代企业应遵守财务管理制度,尽量降低制造费用,节约生产费用,严格控制期间费用。尤其是企业必须严格执行《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和经济核算,强化企业内部审计和完善内部经济责任制,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成本开支范围和费用标准。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奖惩机制;绩效考核。

近年来,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影响,煤炭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强烈,尤其是人才之间的竞争已经成为企业竞争的焦点,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然而,就目前的状况来看,煤炭企业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在人力资源配置上的“一线紧、二线松、三线庸”现象屡见不鲜;由于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人员整体素质欠佳,导致结构失衡、分布不够合理,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现象普遍存在;还有考核制度和管理机制不够完善,造成工人工作热情不高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煤炭企业的发展。那么,作为煤炭企业该如何结合自身实际,在尊重知识、善用人才的前提下,采取相应的考核办法和具体的管理措施,来加强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职工的内在潜能,并努力使其成为助推煤炭企业发展强劲动力,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提升企业凝聚力,减少技术人员外流。

当前,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煤炭企业在招聘专业人才方面遭遇到困难与尴尬局面,有些采矿专业的毕业生根本不愿到煤炭企业工作,甚至于企业原有职工尤其是专业技术人才流失现象也日趋严重,人才短缺成了煤炭企业所面临和亟待解决的一个大问题。如果说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活动的“统帅”和企业活动的思想指南,那么,人力资源应该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此,企业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创建最佳的企业文化,加强凝聚力。从强调以物的管理向以人的管理转变,只有当职工对企业文化接受、理解和认可时,才能将被动的约束与规范变成职工的自觉行动,才能以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来丰富职工的团队精神。作为企业的决策者,首先要树立“尊重知识、善用人才”的思想,把人作为企业的第一资源,高度重视并施以人性化管理,以此来提升职工的奉献意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要注意协调好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鼓励竞争,挖掘潜能,积极调动职工的创造热情,让他们对企业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同时要舍得资金投入,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在职进修。必要时还可以结合煤炭企业实际,制订具有企业特色的学习计划,侧重培养特殊人才。

这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而且能够有效地减少技术人员外流。

2 建立科学奖惩机制,有效利用人力资源。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是古代兵家在作战时为达到某种目的所采取的一种激励手段。这一理论如果应用到企业管理当中同样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企业实行激励机制的最根本的目的是正确诱导员工的工作动机,使其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的需要,增加其满意度,从而使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继续保持和发扬下去。因此,企业在处理利益关系的问题上,既要考虑经营者的利益,又要考虑职工的合理需求,进而建立科学有效的奖惩机制。此时,如果能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赏罚分明,就更加有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回顾煤炭企业的发展历程,受长期的计划管理模式的影响,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仍然留有深刻的行政管理的印记。 由于专业技术人员地位、待遇与管理干部相比存在差距,致使许多专业技术人员主动脱离了原有发展空间,去刻意寻求“仕途”之路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1]。这种“错位”的选择,便是企业内部激励机制缺乏或不够完善的原因所致,从而严重影响企业技术的进步。由此可见,企业有必要针对这一状况重新审视分析,构建符合现代企业薪酬管理的薪酬体系,设立职位分析、职位评价、职务薪酬、能力分析、能力定价、能力薪酬等科学合理的分配制度。在人才引进上,树立“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观念,既要引进矿井急需的技术型人才,也要引进投资型、管理型、经营型等人才。而且要对人才资源的配置进行优化,以激励为重点,有效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在留住人才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内在潜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进而彻底解决职工的思想问题,确保企业和谐发展。

3 加强绩效考核,促进企业持续发展。

绩效考核通常也称为业绩考评或“考绩”,它是指用人单位采用各种科学的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员工所做的工作及其产生的实际效果、对企业的贡献或价值进行考核和评价,是企业人事管理的重要内容,更是企业管理强有力的手段之一。其目的是通过考核提高个体工作效率,最终实现企业的目标[2]。事实上,人力资源的管理过程就是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及其技术的实践过程。而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绩效考核,恰恰是这一过程的枢纽和核心。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它不仅可以起到调整薪酬和绩效奖金分配的作用,而且能优化企业的人力资源,营造企业与员工共同成长的组织氛围,充分发挥团队精神。科学地进行绩效考核,是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是员工薪酬分配、岗位竞争的中心管理环节。煤炭企业员工的工作绩效,主要由技能、机会、激励、环境等因素决定,具有多维性、多因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在推行岗位技能工资制和绩效工资制度时,必须明确员工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贡献度,让其真正感受到自己在企业中的价值和作用,充分调动每一名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实把有突出贡献的技术工人和科技人员的贡献与收入挂起钩来,实行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一流使用,使知识价值、人才价值在政治待遇、经济待遇和生活待遇上得到充分体现。同时,对于那些脏、累、苦、险的第一线岗位,要采取工资福利的倾斜政策,给予多种奖励,使其感到有付出就会得到相应的回报。由于煤炭企业生产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还应妥善解决企业职工的后顾之忧,使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煤炭生产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实践证明,正确实施绩效管理对于煤炭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大有帮助,不仅可以促进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还可以突破原有煤炭企业重定性、轻定量,指标、权重体系设计等不科学的界限,促进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对于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煤炭企业,更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把塑造一支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精干高效的人才队伍放在企业战略首位,切实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使其成为助推煤炭企业发展的强劲动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