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物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18:32: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科物理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工科物理论文

篇1

20世纪后半叶,物理学在此前建立起来的狭义相对论、量子力学、量子电动力学、统计物理和许多重要物理实验基础上,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许多物理学的分支学科,如原子、分子物理、原子核物理、固体物理、等离子体物理以及粒子物理等,都得到极大发展.与此同时,科学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学科间相互渗透和交叉综合.物理学和其他学科相互渗透,产生了一系列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如化学物理、生物物理、大气物理、海洋物理、地球物理等等.物理学的新概念、新理论和新的实验方法向其他学科转移,促成各学科的发展并成为其组成部分.

20世纪后半叶,新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发展之快也是前所未有的.高技术包含的科学知识高度密集,综合性极高,如红外和红外成像技术、激光技术、计算技术、信息技术、航天技术、生物技术等等,都无一例外地与物理学等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方法密切相关,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包括物理学在内的各学科的发展.

现代军事科学技术的知识密集性、综合性极高,处于科学技术的前沿,近几年来的局部战争向人们展示,现代战争在相当大程度上是高新技术的较量.现代军事科学技术离不开物理学和物理学的新成就,如红外夜视、激光制导、激光雷达、三相弹等都与物理学原理和物理学实验技术密切相关.

这一切都表明,在科学技术发展的进程中,物理学不但在历史上曾经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在20世纪是处于主导地位的,而且毫无疑问,21世纪物理学在科学技术发展中也必将处于主导地位,它的作用将会更加突出.

大学物理课是一门重要基础课,它的作用一方面是为学生较系统地打好必要的物理基础,另一方面是使学生初步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这些都起着增强适应能力、开阔刘义洪盈赘大争物双教争敬沮思路、激发探索和创新精神、提高人才素质的重要作用.学好大学物理,不仅对学生在校学习十分重要,而且对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和在工作中进一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更新知识,都将发生深远的影响.物理课的这一作用,特别为许多专家、教授、高级工程技术专家所强调.

我国工科大学物理的学时一直少于理科.因此,目前实施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传统物理课内容在给定学时范围内一再精选后形成的.总的来讲,工科大学生的物理基础较薄弱,物理知识面也较窄,特别是近代物理和现代工程技术有关的物理基础和现代工程技术方面的新知识更显薄弱.如我们的课程基本要求中没有物性学、分子、原子核、粒子等内容;没有偏振光干涉、核磁共振、穆斯堡尔效应等内容;量子物理、统计物理等近代物理基础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知识甚为薄弱.这些内容,工科一般专业在后续课中多不再涉及,而它们恰恰是当今学习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所要涉及的,有些甚至已成为当今高新技术的组成部分.在这个意义上讲,大学物理课内容“老的多、新的少”.因此,更新内容,加强现代物理和现代工程技术有关知识,特别是有关基础知识,是工科物理教学改革必须面向的首要问题.

二、工科物理课教学改革

工科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改革是很复杂的,也是很困难的,不可能一嗽而就.应该坚持以下原则:不应改变物理课作为基础课的地位和作用,应着力研究现代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应具备什么样的物理基础;要重点研究如何处理好经典物理和近代物理及有关近代内容的关系;应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上加大力度,与研究教学内容改革的同时,还必须系统地研究教学方法、考试方法等教学环节的改革.

工科大学物理课内容改革的重点在于加强物理学基础(包括经典物理基础和近代物理基础),同时适当地介绍反映现代物理和现代工程技术的新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由于工科物理课程教学时数少,只靠课程内容和体系本身改革回旋余地小,改革要将课内课外、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课与课间关系诸方面综合考虑.(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应以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为依据.在保证经典的前提下,进一步精选经典物理内容,突出教学内容及能力培养,避免过分强调系统性和严密性等,在整个经典物理教学过程中应贯彻加强近代思想;在近代物理基础的基本要求部分,加强量子力学和统计物理基础知识,以利于学生在校和离校后进一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加强现代工程技术物理基础专题,这部分内容应侧重物理原理,而不要停留在科普水平上,上述三部分内容的讲授学时,分别约占总学时的58%、27%和15%.

(二)开设物理类和技术类专题选修课(或讲座).物理类选修课:如现代物理导论、混沌、原子和分子物理、核物理、天体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凝聚态物理、嫡和信息、傅里叶光学、非线性光学、非线性力学等、技术类选修课:如现代工程技术专题、激光技术、光散射技术、全息技术、穆斯堡尔谱学、核磁共振技术、薄膜技术、换能器、红外技术、低温和超导等.选修课应着重物理概念、物理思想和方法,不追求数学严密性,不过分强调系统性和完整性.

(三)教学手段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粉笔加教鞭不适应改革的需要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近几年来,有许多院校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实践证明,把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可以改变信息的包装形式,在计算机上把图、文、声、像集成在一起,提高教学内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能调动学生主动运用多种感观积极参与多媒体的活动,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发现.同时,这也为教学研究提供了有力工具,为教学的顺畅实施与高效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加大这方面的资金投人,多媒体辅助教学必将成为21世纪教学手段的主体.而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也应向智能化方向发展.1997年n月6日,中国物理学会正式宣布中国物理教育网建立.这就为网上教学和科研提供了方便,物理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从网上获取信息服务于教学.名校、名师更应在网上传播自己的教法和经验,使大家受益.

篇2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开发和房产企业发展,物业管理公司的在房屋开发建设和后期管理服务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物业管理的早期介入的角度,通过对物业管理早期介入的提出、意义、作用,以及几点思考等方面的论述,提出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以促使物业管理企业在物业开发的前期加以发挥专业优势,以提高物业的综合功能、质量、长效管理和物业的销售,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物业管理早期介入的提出

房地产开发企业,一般来讲“重规划设计,轻建后管理”、“重施工建设、轻物业配套”,以致于忽略了房屋建成交付使用后遗留的许多问题和矛盾。如管理用房不够用、停车位不够、空调位置未考虑、建筑物内的管线布置不利于日后的维修养护、保安防范中的技术设备缺少以及水、电、气、通讯、交通等配套方面存在的问题。给业主产生了很多缺陷,既使业主、使用人感到十分不便,增加物业管理工作的难度。甚至,给业主和物业管理企业带来了无法弥补的缺撼。

多年的探索总结,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真正意义上的早期介入是从项目前期的规划设计开始到物业接管验收为止的的全过程,良好的物业管理并不是简单的售后服务,而是贯穿于物业的规划设计、开发建设及使用的整个过程之中。

物业管理的早期介人,是指物业管理公司在验收接管投入正式运行、使用的物业之前,随同项目开发就参与物业的规划设计和建设,从物业管理的角度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便建成后的物业能满足业主或使用人的需求。向前延伸对物业的使用、保养、维修、经营和提供服务,使物业发挥最佳效应,以最大限度的满足业主和使用人的需要的一种管理形式。

二、物业管理旱期介入的意义

(一)实现“设计、施工和物业管理一体化”全过程管理,节约了物业建设成本和运行成本

项目设计阶段介入,发挥专业优势,提出全局性、功能性建设意见,使项目设计最优化。设计人员不是专业的物业管理者,在项目规划设计阶段,往往只从设计技术角度考虑问题,其在制定设计方案时,不可能全面考虑后期的物业管理经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或者很少从业主长期使用和后续物业管理正常运行的角度考虑问题,造成物业建成后管理上的漏洞和功能布局上的缺陷,从完善物业设计细节、更好搞好物业经营的角度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并对项目进行补充和完善。

在工程监理阶段,对工程施工、设备安装的质量进行监控,奠定了物业“硬”基础。由于物业项目建成后,物业管理企业就要天天和此物业打交道,并要面对所管物业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它比工程监理的要求更严格,工作更细致、更周密,。这一阶段是整个项目的关键时期,开发商的主要精力更多放在工程进度、资金筹措和促销推广上。所以,尽管建设项目都有监理公司监理,但监理公司与开发商往往只注重结构安全等大的质量问题,对物业使用过程中经常会碰到的渗漏、裂缝以及一些细微的质量问题却经常忽视,

在接管验收阶段,注重项目存在问题的整改。有的开发、设计单位在物业配套机电设备的选购、施工中往往留下华而不实或考虑不周之处,造成可维护性不足,特别是在接管验收阶段,开发商往往只注重物业整体的交付使用,而很少考虑到物业公司接管后细微全面的需要,给物业建成后的使用维护带来诸多不便,也对物业管理单位顺利、及时地为业主提供良好的管理服务带来影响。

所以,有物业管理公司提前介入后,发展商可以得到物业管理公司的紧密配合,使其专心开发、建设,监理的项目专业监督和物业的提前介入,相互配合,专业技能互补,最大限度的将得到问题解决。物业管理单位对物业的总体规划布局、结构和管线布胃、设备设施基本做到心中有数,对物业可能出现的隐患了如指掌,发现的问题在施工安装方尚未退场之前即己解诀,节省了费用,也大大缩短物业开发、经营和使用之间的过渡期,实现了设计、施工和和物业管理一体化全寿命优化管理,使项目在建设完工前得以解决和完善,在大了节约了物业的建设成本和运行成本。

(二)促进“开发商、物业管理企业共有资源的整合”,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为了应对20世纪70年代经济紧缩的经济环境,处于供给方的企业重新考察了它们提供给客户的产品,为了提高产品的吸引力,差异性和实际价值,许多企业通过在产品中融入服务要素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所以开发商和物业管理企业本质上需要对同一个物业能体现出内在的价值及其附加值,从尊重业主、提高客户的满意度,来最大限度的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1、优势互补,促进房屋销售和物业管理,提高消费者满意度

房地产开发的正确营销采取市场营销导向。并随着房产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创新销售在市场中才是不败的唯一法则。据房产开发行业评估,物业管理因素可以占到楼宇价格的20%-30%。在无锡滨湖新城开发的万科魅力之城,由于无锡人对万科房产公司及万科物业管理公司品牌的认。所以,在第一、二期的房屋销售实现了良好的销售业绩。同样,无锡的“嘉德时代”,引进的深圳的“中海物业管理公司”品牌,在取得房屋销售许可证的很短时间内,实现了本地区同业最好的销售业绩。所以,如果能让著名品牌的物业管理公司早期介入,将会极大地提高消费者满意度,促进物业的销售。可见,物业管理早期介入对开发商所开发物业的完善和促销起着很大的作用。同时,通过早期物物业介入,一方面,物业管理公司要想做好物业及其附属设施的维修养护工作。再一方面,基本理顺了同水电、煤气、通讯、治安、维修、绿化等各部门间的关系,建立顺畅的服务渠道为后期管理工作作好了充分准备。

2、建立“专业化、人本化“形象,提升公司品牌,进而达到双赢

房地产市场的特殊性,从其趋势来看,品牌的出现是必然的。其中,优质的售后服务和物业管理是房地产品牌的重要构成要素。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社会里,服务已经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著名的IBM公司就把“IBM就是服务”奉为企业理念。物业管理是房地产开发公司开发的物业在消费领域的延伸,与房产开发公司的物业质量有重要的关系。塑造房地产公司的形象,物业管理不可忽视。

物业管理早期介入,表明房地产开发商不仅仅以利润为导向,而且也考虑消费者的利益,考虑物业开发的社会效益。现在,一些精明的房地产开发、经营商,已经把良好的物业管理作为推销房屋等不动产商品的王牌,把它当作卖点之一。同时,越来越多的房地产投资者和消费者,也把物业管理水平的高低、效果的优劣,作为进行投资和消费决策的主要参考因素。因此开发公司重视物业管理的建设,注重品牌战略,就是“以人为本“,将会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三、物业管理旱期介入的作用

(一)完善物业使用功能

当今,人们对物业的品位和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使得房地产开发商,除了执行国家有关技术标准,还应考虑到物业的使用功能布局的合理、建筑的造型、建材的选用、室外的环境、生活的便利、安全和舒适等。物业管理公司因为在长期的实际管理中直接与房屋的业主和使用人接触,了解他们的需要,根据自己的丰富管理经验,就房型的设计、供电供水、污水处理、电信。道路、绿化、管线走向服务配套设施及平面布局等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并代表业主从管理者的角度对所管物业进行审视,及时纠正设计中的不足,使功能完善。

无锡就有物业管理早期介入的成功案例:1998年投入使用的某大厦(恒通),其绝大部分设计工作在1991年内完成的,若全部按照设计图纸建设,则会与后期使用和经营管理的要求产生距离、作为早期介入该大厦的物业管理公司,积极组织物业管理专业人员对大厦各类设备如电梯、电气、停车场等管理系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井参与设备、材料的选型及供应商的考察选用,亲临有关生产厂家进行实地考察、在此基础上,从完善大厦设计细节、更好搞好大厦经营的角度提出了一系列建议,井对项目进行补充和完善、这些项目同开发商和业主方沟通后,最终做出了更加合理的方案并付诸实施,得到了业主认同。

(二)确保物业建设质量

尽管监理制早已推行,但由于物业管理公司有丰富的房屋维修养护和管理经验,并作为潜在业主的物业验收接管,他们在物业管理方面、使用方面拥有第一手资料,对于物业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所暴露出的各种工程质量问题非常熟悉,他们在物业的建设过程中参与监理,可以加强房屋建造质量管理,弥补可能出现的质量隐患。特别是隐蔽工程和重点部位,能予以加强监管,在施工单位自我质量管理、专业工程监理公司监督质量管理、开发企业检查质量管理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管理单位的参与质量管理,可以强化房屋建造中的生产技术的监控,确保物业建造质量。

(三)奠定了物业长效管理基础

由于物业管理企业对物业开发的早期介人,为物业的验收接管打下基础,并为日后的养护、维修带来便利。在物业管理的前期工作中,物业管理企业就策划管理该物业的方案,草拟和制定各项管理制度,安排好机构的设置、人员的聘用,上岗培训等工作,以便物业移交后能有序的工作,实现建房、用房、管房的有机结合。同时,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可以同环保、水电、煤气、通讯、治安、绿化等有关部门建立关系,理顺服务渠道,便于以后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安全工作在物业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业主购房意向的重要因素,关系到物业管理公司的声誉。

(四)促进物业的销售

人们消费理念的变化,在置业时,除了注重房屋的价格、质量。环境等的同时,也越来越注重起其售后服务即物业管理。消费者要求物管企业提供全面、满意、舒心的服务,物管企业的服务水平决定了消费者购买房屋这种特殊商品的信心和欲望。所以,一些精明的房地产开发商,已经把良好的物业管理作为推销房屋商品和招来顾客不可缺失的重要内容之一。

四、几点思考

(一)物业管理早期介入的普及还有一定的难度

虽然《物业管理条例》于2003年已经实施,但早期介入概念远未能普及。首先,主要阻力未来自相当部分的开发商,目前还难以理解和接受物业管理早期介入,除了对物业早期介入的作用认识不清的原因,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不愿意承担早期介入的费用。其次:阻力还来自施工单位和物业公司自身,因为前者认为物业公司早期介入行使职能是在挑刺增加工作量。而后者认为早期介入的投资风险较高,并巳有的开发商并不愿意补偿这些费用。

(二)早期介入与监理职能的冲突

物业管理公司提前介入项目开发,尽管是从物业管理的角度对工程施工、设备安装的质量进行全面监控,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避免项目建成后会给使用带来不便,一方面使施工方反感,另一方面在发生质量问题时就容易相互推卸责任,反而造成项目产品质量难以提高。为此,早期介入的职能定位还应重新定位。

(三)早期介入的物业管理公司的变更,易引发矛盾

按规定,物业公司的选用本应由业主委员会决定。而物业管理早期介入中,物业公司是由开发商选聘。这就是目前矛盾比较集中的地方,因为开发商指定物业公司提前介入,并没有得到业主的同意,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业主的权益,很容易使业主、物业公司、开发商三者之间产生纠纷,不利于后期物业管理。而业主在组建新的业主管委会后,就会要求业主管委会另聘物管公司,易产生矛盾。

篇3

【论文摘要】大学物理课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传统的理工科物理必修课过于强调“理论性”、“系统性”、“逻辑性”、“应用性”,使物理学教育的育人功能不能充分发挥。因此有必要针对非理工科学生开设大学物理选修课来弥补普通物理教育的不足。本文对开设大学物理选修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进行了分析和探索,有利于高等院校非理工科专业大学物理教学的实施。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类已步入知识爆炸、高科技和信息时代的今天,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市场的繁荣,高等教育面临着如何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这一问题,首先是一个转变观念的问题。过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长期形成的一种潜意识的观念,现在已经基本得到澄清,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大学本科要立足于培养复合型人才,而不是培养专家,本科教育主要是打好科学文化素质基础,尤其是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1]

物理学是各门自然科学的基础,其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适用于一切科学研究。正如伟大的物理学家费曼所言:学习物理学,就是要学习怎样由未知进到已知的科学求知方法,就是要学习如何尝试和纠错,就是要学习一种普遍的自由探索的创造精神。大学物理课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传统的理工科物理必修课为了培养研究和应用型人才,是为理工科学生后续课程学习打基础,所以很强调“理论性”、“系统性”、“逻辑性”、“应用性”,并且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采用统一闭卷考试。受此制约,物理学教育的育人功能不能充分发挥。因此有必要针对非理工科学生开设大学物理选修课来弥补普通物理教育的不足。大学物理选修课对体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特别对提高非理工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起着重要作用。

一、大学物理选修课教学目标

大学物理选修课程教学内容并不是理工科物理教学内容的缩减,不能把大学物理选修课程体系当作理工科物理体系的缩影。大学物理选修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力图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物理学的基本内容,即物理学研究的是什么;培养学生独立探求知识的探索精神;提供当代大学生必不可少的现代观念和思维方式;开拓视野,让学生了解物理学前沿;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物理基础;了解物理学与社会、环境、能源等方面的关系,物理对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有什么贡献与影响;了解科学家创造性的工作特点和研究方法,获得科学方法论的教益与启迪。

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针对这一目标,大学物理选修课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应通过身边的物理、生活中的物理以及工程技术中的物理直到最新科学动向(如高温超导、纳米材料、反物质世界等)导入物理基础知识,应强调:

1、定性与半定量,对计算能力要求不高[2]

由于非理工科学生的数学基础普遍不高,因此为了让此类学生对表现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有明确直认识,应采取定性、半定量及适度的定量方法来阐述物理学的概念、理论和规律。注重教学内容中的语言描述,降低物理学科中的定量要求,给出清晰的和较宽阔的物理图像、科学观点和思维方法,并注意将研究方法、思维方法渗透其中,以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领会了方法。[1]

2、增加物理学史的讲授,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物理原理和物理概念

每一个物理概念、每一条物理定律的形成都离不开当时的历史条件,都少不了物理学家的科学思想的逻辑发展和历史行程。回顾这些物理概念、物理定律的逐渐建立的历史过程,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概念的内涵,正确运用物理定律来解决实际问题。

3、从哲学角度考察物理学的思想根基

古代物理学的理论形态实质上是自然哲学,它是未分化的包罗万象的知识体系,把自然界当做一个整体而从总的方面来认识它。从16世纪起,自然科学开始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物理学开始了它的近展时期。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在物理学研究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辨证唯物论认为,世界上一切客观的东西都是永恒的运动和变化的,它从不把自身的理论当做一部不变结论的汇集,而看做是同样必然地要不断发展变化的斗争。这样的思想贯穿在物理学里,如:物理规律是普适的、场是运动变化着的、物质具有波粒二象性、能流是有方向的等等。

4、物理学方法论

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无数物理学家对物质世界的物理现象和事实进行科学实验和科学思维,在建立物理概念、揭示物理规律的同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研究物理学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从而产生了物理学方法论的科学。物理学的方法论是介于哲学原理和物理学理论之间,对物理学探索和物理学理论的建立和发展起指导作用的普适原理。课程中应向学生介绍研究物理学的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如观察和实验、科学的抽象、理想实验的方法、类比的方法、假说和模型的方法、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的方法、数学公理化的方法等等,培养学生多维化、系统化和信息化的科学思维方式。

5、内容广而新

覆盖面要广,除了介绍物理现象、物理规律的产生、发展、应用,更要阐明物理规律之间的相互联系、物理学与其它学科的交叉发展和物理规律在生产实践、生活实际和科技革命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量扩大,知识更新速度快。物理学在近生了重大革命,出现了许多新的技术科学,并在实践中获得了重要应用。因此课程要充分体现近代物理学的内容以及当今某些物理前沿内容及其重大应用,以便学生对最新的物理学理论、应用及科技发展动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来说,是十分必要的。三、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

1、教学方式

大学物理选修课不是进行系统的物理学理论知识学习与研究,而是从欣赏的角度,以科普的形式,力求轻松、有趣,侧重身边物理、生活中的物理及趣味物理,以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这样学生渐入状态,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会被激发和调动起来。在教学安排上,可以不强求系统性,不严格遵循物理学发展的顺序,而是根据一些起源于物理学、现在已渗透到各学科甚至人文学科的概念、方法和技术开设若干专题讲座,如航天技术、能源技术、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物理学在医学中的应用、地球系统、环境科学等。[3]

大学物理选修课的主要对象是非理工科学生,不需要讲授繁琐的理论推导过程,故传统的“边板书、边讲授”的方法不适用,而应尽量多地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4]。教师要花费大量时间学习和阅读文献,收集和制作课件、图片、flas、音像影视资料,做到音像图文并茂、生动直观、引人入胜地传递教学信息,以便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考核方式

与强调“理论性”、“系统性”、“逻辑性”的理工科物理不同,大学物理选修课可以不采用解题、统一闭卷考试的方式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可以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让学生查找文献撰写专题论文;撰写读书报告、课程心得体会;由学生独立完成演示实验或自我设计探索性实验;甚至分组研讨某些物理问题或口试答辩等等[5]。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最普遍规律的科学和最成熟的自然科学。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不同学科、不同专业领域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的趋势更加明显。这要求课程结构要趋向综合化,文理要相互渗透。开设大学物理选修课可以弥补普通理工科物理教育的不足,对非理工科学生融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知识结构具有启迪思维、萌生感悟、提供思想方法、树立创新精神和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婕,詹士昌,杨建宋.加强文科专业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育[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2):180-184.

[2]周雨青.东南大学文科物理教学改革的反思[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2):89-92.

[3]何晓燕,陈小凤,李侠.大学文科学生物理通识教育问题探析[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4(4):95-97.

篇4

关键词 工科研究生 产学研 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1 我国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工科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不仅要求工科研究生具备较为宽广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而且更要具备创新思维、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较全面的综合素养,这就对其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当前我国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过于单一,缺乏一定的实践性和创新性,导致培养出来的工科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不足,科研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也相对薄弱,这严重影响了工科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目前我国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为以下几方面:

1.1 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指通过培养活动使研究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上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和规格标准,它规定着研究生的培养方向和规格要求,是整个培养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具有导向作用。面对繁荣发展的我国研究生教育,我国现行的《学位条例》中的研究生培养目标太单一,已与现代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不相适应。工科研究生攻读学位目的多样化,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培养目标也应趋向多样化。

1.2 选拔方式

研究生选拔方式是指针对不同的培养对象,制定入学基本标准和实施招收研究生的途径和方式。科学合理的工科研究生选拔方式可以为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合适的、有潜力的对象。目前我国工科研究生的选拔方式主要有三种:参加“全国统考”、推荐免试和单独考试,其中大部分硕士研究生都是通过参加统一入学考试进行选拨的。但是这一选拨方式并不能很好地甄别研究生的学术科研能力和潜力。

1.3 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方面,现在我国大多数高等学校的课程体系包括三个部分:公共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和必修课:公共基础课是对全体学生的必学科目要求,专业选修课和必修是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专门要求。然而“一刀切”的课程设置造成了“课程设置整齐划一”与“学生个性化需求”之间的矛盾,不利于我国工科研究生的知识结构的全面发展。

1.4 师资队伍

我国研究生教育采用的是“指导教师制”,它贯穿于课程、科研与学位论文的全过程,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的水平。据《工程教育中研究生培养模式实证研究》课题组对261位研究生指导教师就本人在企业或科研院所的工作经历的问卷调查显示,高等学校教师中46%无此经历,有过此种经历的3年以上的占31%,1到3年的占16%,1年以下的占6%。有近一半的研究生指导教师没有企业或科研院所的工作经历。这对工科类研究生是远远不能满足所需指导要求的,因此迫切需要更多的有实践经验和工程背景的教师。

1.5 工程实践

工科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更强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就我国工科研究生培养的现状来看,工程实践环节并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如工科研究生的工程实践时间明显不足,缺乏亲自动手、深度参与工程实践的机会。

1.6 学位论文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应更注重理论的阐述、思维逻辑性和观点创新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更强调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更注重职业导向。但是在工科研究生培养的实际中,存在着学术型研究生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内容、形式、评价标准等混淆不清的问题。部分工科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缺乏重大工程项目支撑,原始创新不足,重数学模拟轻物理实验,这严重影响了工科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2 产学研合作培养工科研究生的优势

工科研究生教育是为相关生产和技术领域培养从事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在培养工科研究生的过程中,高等学校应该充分利用社会上的有效资源,结合工科的学科特点进行产学研联合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这正是产学研进行工科研究生培养的优势所在。

2.1 提高工科研究生的科研水平

产学研可以利用高等学校的人才、科研等优势吸引资金、设备投入到工科研究生培养的科研环节中,扩大了研究生科研活动的投入主体。此外在产学研过程中,企业将产业升级、自身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通过产学研的形式带进学校。这为工科研究生进行科研活动提供了更多的课题,保障了他们科研活动的实用性和先进性,避免了研究生培养与社会之间的脱节,有效地提高了工科研究生的科研水平。

2.2 提高工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产学研为工科研究生培养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和生产实践环境,使研究生在解决各类实际问题的同时也拓展了知识面、增长了新知识。在产学研过程中,工科研究生承担着大量的科研任务,参加企业的技术攻关、科学研究等工作,将生产、科研与学习过程结合起来,大大提升了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3 提高工科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素质的社会性本质决定了素质的培养需要在社会实践中来进行。产学研合作培养工科研究生可以使工科研究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它不仅可以使工科研究生有机会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工科研究生提前接触社会,了解产业部门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并在人际关系、交往能力、组织能力等综合素质各方面都得到提高。

3 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培养工科研究生模式改革

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模式是人才培养模式的特殊形式,是指高校、企业、科研院所三个主体为了实现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质量,把教学、生产、科研三者融为一体,充分发挥各部门之间合作的优势,构建工科研究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总体运行方式。针对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缺点,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模式的改革主要体现以下方面:

3.1 培养目标

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模式下,工科研究生培养目标不仅要体现着研究生教育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目的,同时还要体现出对研究生知识、能力、素质诸方面的要求:在知识结构方面要求注重对研究生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掌握;在能力结构方面要求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专业领域的实践问题,并具有创新意识与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在素质结构方面要求自觉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具备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等。

3.2 选拔方式

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模式下的工科研究生的选拔方式,除了一般的入学考试和面试外,还要有意识地加大对工科研究生在复试中的考察,突出对创新能力的考察,择优录取专业基础扎实、动手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为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做好前期准备。另外随着产学研合作的深入发展,企业参与面试的权利也会将在工科研究生的选拔工作中进一步落实和加强。

3.3 课程设置

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模式对高等学校课程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和前瞻性。高等学校在制定培养方案时,要提高企业的参与度;在开设课程时,要增开选修课程,要紧扣社会经济发展,突出课程设置的时代性和前沿性。此外,高等学校还要加强对工科研究生职业道德的培养。

3.4 师资队伍

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模式实行“双导师制”,即聘请合作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水平专家担任研究生导师,指导研究生的实践环节和学位论文工作;学校导师全面负责研究生的培养与指导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工程师资匮乏的现状,以保证其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3.5 工程实践

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模式为工科研究生提供了优质的实践平台。高等学校可以积极利用企业等单位在生产、资金、科研等方面的优势,与企业等单位共建研究生培养基地。在基地的建设中,一方面要吸引和聘请基地的专家参与工科研究生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工作;另一方面,研究生们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学科专业优势,积极帮助基地进行科技开发和科研等工作,使基地同时成为科技开发和人才培养基地。

3.6 学位论文

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模式下,学位论文选题一般来自合作单位的实际攻关项目和技术问题等,这使得工科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更具有针对性、应用性。此外学位论文的评价主体由学校专家和合作单位专家共同组成,主要侧重于对研究生实践应用能力的评价。

4 结论

我国的工科研究生教育从初步创立至今,为我国工业化建设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复合型专业人才,并对其他层次的工科教育有着带动和引领的作用,是我国 工程应用型人才、科技人才的主要来源,是我国科学研究潜力和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标志。除此之外,我们还要看到我国工科研究生教育的不足,在当前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找准方向,科学选择出既能针对我国工科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又符合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律的培养模式,促进我国工科研究生教育持续地发展。而产学研合作培养工科研究生模式的改革便是优化我国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和提高工科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 姚纬明等.产学研理论的创新与实践[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12.

篇5

关键词:文理科;物理与文化;素质教育

作者简介:胡蓉(1978-),女,湖南长沙人,北京工商大学理学院,讲师。(北京 10014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1-0107-02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的今天,实施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校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然而,由于我国教育一直存在着文理分科现象,导致受教育者知识片面化、思维单一化。为了培养出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教师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文理渗透,努力提高文科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同时也应加强理科学生的文学素养;另一方面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形式、教材使用等环节上改革,探索出适合文理科生不同的教学方法。

一、注重大学物理教学的文理渗透和美学教育

19世纪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研究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大自然本身处处存在着天然的艺术设计,因而,物理学和美学是分不开的。

许多文科生认为物理是较为抽象的自然科学,学起来艰涩而枯燥乏味。为了提高文科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教师应针对文科生形象思维和语言感知能力强的特点,在讲解物理学中让他们明白物理学中蕴含着对称美、简约美与和谐美。

1.对称美

对称总给人美感,物理学规律的描述处处显示出了对称美。例如,平面镜成像、电荷的正负、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电生磁和磁生电、物质与反物质等空间对称性,角动量守恒体现了宇宙的空间转动对称性,能量守恒体现了宇宙的时间平移对称性。

2.简约美

在一个艺术家眼里,简洁就是一种美。物理学源于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摸索,曾经是很繁琐的,随着物理学家对自然规律一步步探究,他们逐渐总结出了反映物理本质属性的基本概念、定理和定律。例如,宇宙中的种种作用力可归纳为万有引力、电磁力、强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四种;牛顿三定律解释了低速条件下的物体动力学特征;麦克斯韦方程组可以解释电磁学的许多问题;爱因斯坦相对论内涵很神奇,它的原理却十分简单明了。

3.和谐美

自然界既是千姿百态的,又是统一的,万千事物的存在和变化遵从一定的规律,这些为数不多的规律体现了自然界的统一与和谐之美。牛顿将“落下的苹果”和行星运动引力联系起来;麦克斯韦理论统一了电、磁、光;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将引力、时间、空间、物质联系起来;德布罗意关系揭示了物质波动性和粒子性的统一。

物理学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文化,在理科生大学物理课堂上,教师可以将物理与文学结合起来,借助优美的古诗词句加深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诗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描绘了明月与潮水同升的景象;史达祖在《满江红·中秋夜潮》中用诗句“万水归阴,故潮信盈虚因月”提示了潮汐现象与月亮相关。由此,教师可以让学生明白:利用万有引力公式定量计算发现,月球的引潮力是太阳的2倍多,潮汐主要是月球对潮水的引力而形成的。苏轼的诗“峰多巧障目,江远欲浮天”形象讲述了“光沿直线传播”的理论。教学中以诗句引趣,以意激情,使学生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强化学生记忆,调动课堂气氛。

二、注意文理科生大学物理教学的差异性

文理科生物理基础差距大,理科生熟悉的内容,文科生可能并不了解。文科生具有较强的文字功底和语言表达能力,理科生独立思考和逻辑思维强。为解决不同知识背景学生的需求,教师应从教学内容、考核方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探索出适合高等院校实际的、能充分调动师生积极性的教学模式。

1.教学内容的不同

文科学生与理工科学习物理知识有着本质不同。首先,课时差距很大,北京工商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理工科每学年总课时为119课时,而文科学生只有34课时,这要求教师要精选文科生物理学习内容;其次,物理基础的不同使得任课教师在教学深度和难度上要把握得当。另外,理工科大学物理教学是为了培养研究和应用型人才,文科学生学物理是为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因而,理工科教学内容应 “系统化”、“逻辑化”和“研究型”,而文科学生侧重于科学精神和物理规律的定性学习。

我校理工科大学物理教学内容系统化,涉及力学、热学、振动和波动、光学、电磁学和近代物理。教师教学不单纯以“传授知识”活动为主,而且要辅之以“探索知识”活动,这不但发展一般应用知识的能力,还要发展高层次能力,即创造力。在教学中,注重教学主题的引入,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理论联系实际,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从单纯的物理知识学习上升到创新能力的培养。我校教师让学生走进实验室,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和开发新的实验仪器,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科研技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最终,教师指导学生获得三项物理演示实验竞赛奖:2011年北京市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一等奖,2011年北京市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三等奖,全国高校第10届物理演示教学仪器一等奖。

文科大学物理教学中注重物理学史的介绍,让学生了解物理学规律和定律变革的洗礼,深刻领会物理学家思想的真谛,感悟科学家所具有的探索精神、求真精神、创新精神和献身精神,以及科学家们所表现出的谦虚、诚实、合作、淡泊名利的优秀品质。例如,在讲述卡诺循环物理原理时,介绍了法国青年工程师卡诺如何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找到了提高蒸汽机效率方法的研究过程,由此激励学生在学习中应像卡诺那样具备不断探索的精神。又如在引入库伦定律时,不仅让学生了解库伦,还要了解卡文迪许、富兰克林等科学家为该定律的建立付出的不懈努力,使库仑定律最终在1784~1785年间通过纽秤实验得以验证。课堂物理学史的引入不仅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印象深刻,还激发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人文精神。

2.课堂教学方式不同

针对理工科学生特点,教师着重训练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运算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可以采取下面几种教学方式:第一,运用所学物理知识,教师引导学生对物理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形成一定的逻辑思维习惯、抽象思维能力、解题思路和物理模型。第二,教师指导学生熟练运用高等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微积分是最常用的数学分析手段,也是学生觉得最难的数学工具,物理教师应向学生深入剖析微积分的物理意义,以此提高他们的运算能力。第三,大学物理实验数据经常要使用计算机软件来处理,有些学生计算机水平低,教师应加强他们的信息处理能力。第四,物理规律和理论来源于实验和生产实践,教师通过大学物理实验课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大学物理学习对文科生要求相对比较低,主要掌握基本物理概念和原理,培养一定的科学思维方式。考虑到文科生物理基础薄弱,教师可利用轻松愉悦的教学方式引入教学主题,向文科学生适当介绍与物理有关的社会问题如能源、环境问题,当代科技前沿知识如航天飞机、纳米材料知识,而最简单形象的就是利用实验仪器的演示来解释物理问题。我校大学物理演示实验室已向文科生开放,“法拉弟笼”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实验之一。当约50~100 KV高压电源向法拉第笼放电时,笼内的同学安然无恙,学生对此惊讶不已,觉得真不可思议。教师用静电屏蔽的物理理论进行解释后,并启发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是否存在类似现象?学生想到了高压线圈外的铁架,还有些同学想到如果将易发生雷电地区的房屋装上这些具有屏蔽作用的笼网,可以保护人身安全,这样的演示实验让学生感觉到物理现象就在身边。物理演示实验室展厅还摆放有许多生活中可以见到的实验仪器,如三维电影、鱼洗盆。这些实验仪器越贴近生活,学生越有兴趣,急切地想知道它们的物理本质。教师再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物理奥妙,学生必然兴趣盎然,觉得物理大有用处。

3.教材和考核方式不同

我校大学物理课程是在理工科学生一、二年级开设的必修基础课,而文科生大学物理为选修课。大学物理课教学内容丰富,知识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课时比较紧。教师选用好的物理教材,可启发潜在的物理人才,精进其物理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参照教育部制定的《理工科非物理类专业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理工科大学物理课程选择了由程守珠和江之永主编的《普通物理学》(上、下册)作为主要教材,该教材还有配套的习题分析与解答、思考题分析与拓展、学习指导书等资料。文科生选取的是由倪光炯和王炎森主编的《物理与文化》,是以传递物理文化和科学精神为主的教材。此外,笔者还与IT公司软件技术人员合作,用actionscript语言开发了集文字、图像、视频和声音于一体的多媒体物理教学软件,该软件使教师教学更灵活生动,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理工科考试成绩主要由两部分组成:期末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40%。文科学生因理论课比实验课时少,成绩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来评定:期末考试成绩占50%;教师对学生实验仪器操作、数据测量和数据误差分析进行记录,学生课后上交实验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实验目的、仪器、原理、数据处理和分析讨论,该部分占总成绩的30%;每组学生选一个专题进行口头报告,由教师和本班学生共同评定,评定成绩占总成绩的20%。

参考文献:

[1]陆文庆.文科大学物理课的教学探讨[J].物理与工程,2010,

4(20):56-58.

[2]李永辉.文科大学物理选修课教学初探[J].宜春学院学报,2007,

篇6

一、网络高等教育与普通全日制高等教育的差异

尽管网络高等教育与普通全日制高等教育其本质是一致的,同为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一种社会活动,但两者在培养目标、教学模式、管理方法、生源特征等方面却有着明显差别。

(一)培养目标不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呈现出两个宏观层面的基本特点:一是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各类高校不断调整办学定位和优化人才培养规格;二是各类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地方学校大量兴办,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转入大众化教育,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呈现多样化。目前,国内举办网络教育的试点高校绝大部分定位于研究型或教学研究并重型的大学,因此其举办的普通全日制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是研究型、学术型的高级专门人才,属于精英教育。而网络教育作为传统高等教育模式的延伸和补充,则主要为因各种原因不能进入传统大学学习的人们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培养的是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的应用型、技术型、职业型的专门人才,属于大众化教育。两者在质量标准上应有很大区别。

(二)教学模式不同

在传统的全日制教育中,教学的主要手段是课堂教育,即师生处于同一物理时空面对面地进行接触交流。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通过言传身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通过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则可以在与教师的同步交流中迅速获释疑问,提高学习质量。而网络教育的教学模式则完全不同,主办高校的教师与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分离的,学习者在教师指导下主要借助于多种媒体的教学资源和网络进行学习,这对学校提供的教学资源、学习过程的指导和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学习者特点不同

接受普通全日制高等教育的学生主要为应届高中毕业生,他们年纪轻,记忆力强,加上经过严格的高考选拔,大都具有较扎实的中学阶段基础理论知识和很强的学习能力。参加网络教育学习的学生则大部分是在职人员,有比较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学习专业与所从事工作联系密切,但由于离开学校时间过长,许多知识已经淡忘,理论基础明显差,加上入学门槛低,学生之间的水平和能力也参差不齐。

二、工科类专业高等教育特点及远程实施的难点

由于投入成本高、技术不成熟、教学效果不理想等因素,工科类专业一直是公认的网络教育开展的难点,主要表现在:

(一)实验实训条件的建设

实验教学是工科网络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动手能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远程实验环境的理论和技术都不成熟,目前大多数开展工科网络教育学校的实验课程仍然依赖传统的实验设备和教学模式。然而依靠传统模式来构建课程实验教学体系显然不能适应网络教育学生学习的特殊性。首先,接受网络教育学生的分散性和业余特点使得集中安排课程实验时间实施困难,造成即便开设了课程实验,很多在职学生由于工作、交通、费用等因素也不能到校完成实验;其次,由于实验设备价格一般都比较高,设备的套数有限,无论是试点高校本身还是校外教育中心的依托单位,所拥有的实验设备主要是为本校全日制学生服务,因此在数量和质量上都难以保证网络教育学生的使用,很多实验无法真正开展。因此解决好实验实训问题是工科网络教育成败的关键,亦是一大难点。

(二)课程教学效果的体现

与文经类专业相比,工科类专业的课程体系比较严密,课程内外之间的关联性强。比如学习高等数学,不懂极限的概念就很难理解微积分,而没有修过高等数学就很难学习许多工科专业的后续课程。因此,在开展工科远程教学时,课程教学思想体现和学习过程控制比文科课程要求更高,更需要注重对课程进行周密的教学设计。在国内网络教育开展初期,许多高校在课程教学中基本照搬了相应全日制本科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这种情况至今仍未从根本上改变),大多数课件都是传统的三分屏样式,这种没有教学策略的课件虽然试图把现实课堂搬到网络上,但却严重“失真”:远程教育教和学分离的特点使得教师不能直接引导学生的思路,学生也不能直接要求老师解答疑问。对于偏重记忆内容、内外关联度不大的课程而言,此矛盾并不突出,但大多数工科课程都有较大的内外关联度且强调逻辑推理,只有在理解基础上才能很好掌握,这就使得远程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毕业环节的实施

毕业环节是高等教育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它对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工作责任感等具有独特作用,而工科类学生通过毕业论文(设计)环节接受一次比较全面的工程技术训练更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完全按照普通高校全日制教学模式来组织网络教育毕业实践环节,必然涉及联系毕业实习地点,安排实习内容、组织论文(设计)课题、安排指导教师等众多工作。由于网络教育办学规模大、办学区域覆盖面广、学生情况千差万别,这样做不但人力、物力、财力消耗很大,并且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工科网络教育中如何解决好毕业实践环节的理论联系实践问题,保证教学质量,同样是一个瓶颈。

三、工科类专业网络高等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构成的要素

以上分析比较显示,由于网络教育和工科类专业一些固有的特点,工科网络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除了包含传统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各项要素外,还涉及更多的方面,其中教学设计、资源建设、支持服务和实践教学环节实施无疑是突出的要素。

(一)教学设计

由于网络教育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单一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被打破,取而代之是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如自主学习、网络答疑、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和课堂教学的组合。精心的教学设计使各种教学方式得以科学组合使用,对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二)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网络教育的核心,是教师表现和传递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的载体,它的丰富程度和质量,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三)支持服务

在网络教育中,由于教师与学生不在同一时空活动,相互问的交流存在障碍,教师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较难进行,因而支持服务的到位显得尤为重要。

(四)实践环节管理

实验实训、毕业环节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工科网络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落实和加强实践性教学是提高工科网络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

四、构建工科专业网络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实践

华东理工大学作为一所以工科见长的国家重点大学,在近九年的网络教育试点工作中,坚持“质量、规范、规模”的办学方针,强调设计先行、建设为重、服务为本的理念,不断完善规范制度建设,初步构建了一个符合工科专业特点的网络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一)遵循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合理教学要求

网络教育的质量标准应该与培养目标相一致,标准过高或过低都会造成教育质量与培养目标的不协调,或者说很难保证教学质量。在我国,网络教育是继续教育的组成部分,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职业技术人才。为此,学院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从接受网络教育学生群体的实际学习状态、学习条件和培养目标出发,制定了与之相适应的专业教学要求和培养计划。教学计划安排中适当降低了数理化等工科类专业公共基础课程的理论教学要求,加强了应用性和技能类知识课程的教学。课程设置上同样不强求与全日制同类专业简单的统一,在符合专业培养基本要求基础上,力求满足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需求。

(二)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推进教学资源建设

丰富的教学资源是提高网络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由于接受网络教育的学生无论在学习时间还是学习环境上都不同于全日制学生,简单照搬全日制学生的教材和学习内容必然影响学习效果。为此,学院从受益面较大的工科类专业公共基础课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英语等着手建设网络教育系列教材。经过多年的努力,使工科类专业的网络教育专用教材达到2O以上。此外为了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更多的帮助,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和要求加强各类学习资源建设,如针对物理化学课程重点、难点和前沿问题建设了有100多个专题组成的自动答疑库;为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工程制图课程建设了丰富的电子模型库等。学院先后自主开发完成课程课件150余门,辅导课件近500门,引进校外优质课程课件67门。

(三)从网络教育特点出发,着力优化教学设计

网络教育教与学在时问和空间上是分离的,由于缺乏群体的学习氛围、教师的直接指导和督促,远程学习要取得理想的效果,除了要求学生有很强的学习主动性和自学能力外,加强课程教学设计显得尤为必要。针对工科类专业课程内容关联度大、理论性强、学习难度大的特点,学院在课件制作中,强调教学策略的应用。每门课程都要求做好导学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学习前首先了解本课程的地位、主要内容、各章节问的关系以及学习方法。每个知识点学习后都安排了一定量的测试题,供学生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一些与后继学习内容或其他课程关联大、必须掌握的重点、难点内容,则通过教学设计,要求学生在自测合格后才能进入下一阶段学习,否则须从头反复学习。为弥补工科类课程叙述方式单一、内容枯燥单调的不足,课程设计中根据内容需要,采用丰富多样、适宜的多媒体手段,努力体现易读性、趣味性和交互性。考虑到工科类专业许多课程理论性强、自学难,需要教师当面引导和启发的特点,我院对主要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实行网上自主学习、网络直播授课和集中面授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四)多管齐下,着力解决实践教学难题

学院通过不断探索,采用多样化的组合模式解决化工、机械、自动化等工科类专业网络教育中实验实训环节难题。除校本部外,学院对开设工科专业校外教育中心所依托单位实验实训设施条件作出严格规定。需要亲身体验的操作性技能训练(如金工实习),利用当地设施来完成。对部分注重观察、动手要求不高的、且当地不具备开设条件的实验,则通过拍摄实验录像和开发仿真实验软件予以解决。一些必需的、校外教育中心不具备条件的专业实验,通过和专业学院合作开发远程在线实验装置加以解决。目前,正在不断扩充和完善的远程实验平台涵盖了10余门工科课程、近8O个各类实验。为了破解工科类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环节难题,学院创新思维,改进实践模式。针对接受工科网络教育的学生大多是在职人员,特别是行业内定向培养的情况,我们要求学生利用所在企业作为实习基地,在原有工作基础上,在企业范围内选择毕业环节课题。为了确保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我们还实行了厂校双导师制,聘请企业技术人员负责当地指导,本校教师则通过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平台负责开题、初稿、修改稿、终稿等每个环节的评阅。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既巩固了学生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又通过接触业务实际提高了其工作能力,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也得到了基本保证。

(五)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提升支持服务水平

鉴于网络教育的特点,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服务和管理,对保证质量尤为重要。学院于2008年建立了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提出了“精心设计、潜心建设、用心服务,创建具有华理特色的远程教育体系”的质量方针和相应的质量目标,通过制定和完善各个服务和管理环节工作流程,持续改进服务和工作质量。由学院学习支持服务中心一校外教育中心一班主任组成三级服务体系,着力做好导学、助学、促学工作,将为学生的服务贯彻在培养过程的每个阶段。班主任通过专用平台可以及时清晰地了解班上学生的学习状况,随时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服务。

(六)严格工作程序,抓好过程监控

学院建立专门的教育质量监控办公室,通过建立流程和定期检查,对师资配备、资源建设、实践环节、支持服务等过程进行全面监控。无论是学校的主讲教师还是学习中心辅导教师的聘用,都实行资格审查,定期进行业务培训,通过每学期学生的测评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反映差的不再续聘。资源建设坚持规范操作流程,实施严格的出口质量审查制度。为保证考试的严肃性,从试卷命题、印刷、分发到考场安排、监考等各个环节都制定了严格的程序,每个考点确保有一名巡考教师对整个过程实施监控。建立多渠道学生帮助平台,支持服务上,保证学生的诉求在最短时间内得到解决,所有处理结果都及时反馈质量监控办公室,以便不断优化工作流程。

篇7

关键词:固体物理学;专业特色;教学调整与优化

作者简介:关玉琴(1975-),女,蒙古族,内蒙古通辽人,内蒙古工业大学理学院,副教授。(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基金项目:本文系内蒙古工业大学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2-0121-02

固体物理学是主要研究固体的结构,研究组成固体的粒子之间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以阐明其性能与用途的课程,在当代高新技术的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1]固体物理课程,不仅是物理学专业而且是电子学、材料学等相关专业的专业必修基础课,是基础理论和众多高科技应用学科之间的桥梁。该课程本身涵盖的知识面广,不同类型学校的固体物理课程均有不同的取舍和特点 。随着学科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变化各专业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应与时俱进地作相应的改革,不断完善和发展以适应专业特点和新形势下的培养目标。本文针对固体物理教学自身的特点,结合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非微电子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和特点,讨论了几点关于固体物理课程教学的优化与调整方案。

一、根据专业特色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整个电子信息科学的基础和支柱,专业覆盖面宽,属于多学科的交叉学科。内蒙古工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方向为光电子技术,固体物理是光电技术专业重要专业基础课。重视基础是我国本科教育的优良传统,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新世纪教学改革的中心议题。培养创新型人才要重视基础抓好“五基”教学。[2]“五基”教学要求在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三基”基础上,加入基本思维和基本能力。固体物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除了需要原子物理、量子力学和统计物理等方面的内容外在传统的内容上增加了不少现代科技内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非物理专业的学生本身基础知识薄弱,学时少,再加上固体物理课程本身的内容多、与应用和前言领域联系密切等因素,很容易导致教师教不下去,学生学不下去的恶性循环。为了适应课程特色与专业培养目标,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教学调整与优化方案。

1.传统教学内容的调整和优化

工科类光电技术专业的学生主要从事光电工程技术与光电器件应用等工作,需要理论与实际结合,把理论知识能够应用在生产与工作当中。而固体物理面对的是复杂而具体的体系和问题,需要抓住物理过程的主要方面,构造简化的模型,才能有效地进行数学处理,其中最关键的是必须有清楚的物理图像。因此讲述固体物理传统内容时,紧扣物理思想和模型,适当降低起点,适当减少传统固体物理内容与光电技术类专业关联不大的内容;在使学生初步具备固体物理的基础知识,如周期结构结构、能带论、晶格动力学等内容的前提下,将与光电技术专业密切结合的晶体的缺陷、晶体衍射和金属电子论等章节作为重点讲授的内容。教学内容顺序上尽量保持知识的系统性和连惯性。例如,第四章的布里渊区的内容[3]应该放在倒格空间内容之后,布里渊区之后应该讲解晶体衍射。有了倒格空间和原胞的基础知识再讲解布里渊区,学生清楚地理解和掌握布里渊区的概念及物理图像。接着讲解晶体衍射,一方面无形中强调了抽象而难理解的倒格空间和布里渊区概念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使得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2.现代科技内容的弹性增加

新的实验条件和技术日新月异,正为固体物理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结合我国本科教学的专业核心能力[4]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考虑到传统的固体物理教学内容和日新月异的固体物理前沿内容问的关联,在教学中引入和穿插与专业相关的学科前沿研究的具体问题。比如,与晶体结构有关的C60和碳纳米管的研究进展、[1]与能带理论有关的LED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和固体激光器等与光电技术相关的前言知识穿插在教学当中,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明确学生的专业方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

二、根据专业特色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实际上是教员与学员互动的过程,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员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的催化剂。传统固体物理偏重理论体系的学习,学习起来枯燥,不易引起学员兴趣,教学方法多样化和相互结合不够。不同层次的大专院校开办专业也应定位于不同的培养层次上。因此,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根据专业特色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法。为满足人才培养以及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需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中贯彻“教为主导,学为主题”[5]的基础上,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以下几点调整和优化,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1.引导式教学法在教学当中的应用

引导式教学方法的前提条件是有一定的基础知识,而对于工科类院校的学生来说固体物理基础知识比较薄弱,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中用大学物理基础知识引导学生掌握固体物理学的内容。例如,从大学物理中的光的衍射增强现象[6]引入倒格矢的概念;再如,从牛顿第二定律引导学生掌握一维单原子链和一维双原子链的振动方程而不是泰勒展开式出发;从大学物理中理想气体的刚性和非刚性双原子模型引导学生掌握声学波和光学波的异同点。这样,即使是只有大学物理基础的学生也很轻松地掌握固体物理中的难而抽象概念的物理图像及物理本质。

2.比较式教学法在教学当中的应用

比较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一些相关、相似或者具有某种关联和区别的教学内容放在一起进行讲解,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和记忆。固体物理的教学现状存在着教材不统一,同一个概念在不同教材中描述方法不一致,除此之外固体物理学中还存在不少的概念容易混淆。针对工科类院校的学生基础薄弱,学时有限的情况,若应用比较法进行对比、辨析、比较它们的共同点和差异性,进而抽象和概括,达到理解、巩固、深化概念、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也是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最有效的措施。笔者在以下案例教学过程中应用了比较法,明显提高了教学质量。

(1)第一布里渊区和维格纳-塞茨(Wigner-Seitz)原胞的比较:第一布里渊区和维格纳-塞茨(Wigner-Seitz)原胞的概念,一个在正格空间,一个是倒格空间中的两个不同的概念,很多教科书把它们放在不同的章节。但是这两个概念的几何作图法完全一样,把这两个概念放在一起用比较法讲解时很容易指出异同点,学生清楚理解概念,不容易混淆。

(2)米勒指数和晶面指数的比较:不少的固体物理学和结晶学教科书中存在着米勒指数和晶面指数概念的区分度低,学生容易混淆。其一,米勒指数和晶面指数都是晶面在坐标轴上截距系数的倒数的互为整数。但是二者对应的坐标系的不同,米勒指数是指晶胞基矢坐标轴的截距,晶面指数是指原胞基矢坐标轴的截距。此处用比较法指出两个面指数的异同点,能解除初学者的疑惑,提高教学质量。其二,有些教科书[3]讲面指数时强调离坐标原点最近的晶面或第一晶面,而有些教科书[6]强调任一晶面。这样,初学者很容易产生到底是第一晶面还是任一晶面的疑虑。此时,可以用比较法比较出它们的异同点,让学生明确两种讲法的本质是一样的。

三、根据专业特色调整和优化考核体系

学生成绩评定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之一。目前常用的考核方式有闭卷和开卷期末考试两种形式。闭卷考试一般主要考课本上的内容,需要学生记住一些知识,不离开书本,缺乏应用性和综合性的题目,很容易加强学生靠死记硬背通过考试。开卷考试的试题,虽然说更具开放性,更加灵活,为学生回答问题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有利于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己的能力,发挥自己的水平。但是,考试时间安排在结课之后,容易导致大部分学生不及时消化所学内容,考前积累问题过多,复习时概念混淆,掌握不彻底。即便是开卷考试,可能出现“看书能看懂,做题不会做”的现象。因此,对于固体物理课笔者采取以下考核措施:

第一,开卷、闭卷相结合,分章节考试、期末考试相结合。这样做虽然加大任课教师的工作量,但是提高学生学习、听课的主动性,督促学生及时复习所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

第二,平时成绩的计算上,除了传统的考勤、作业分以外还设置了小论文的成绩。小论文的题目涉及到本课程基础知识的应用和与本课程相关的前言内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分析学科应用领域和前沿动态,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成绩的综合评定上分章节考试占30%,期末考试占30%,平时成绩占40%(其中考勤和作业各站10%,小论文占20%)。这样,在考核体系中包含了与本课程有关的所有教学活动,能够体现出学生对本课程的真实掌握情况。

参考文献:

[1]张礼.近代物理学进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2]施开良,陈令梅,姚天扬,等.培养创新型人才要重视基础抓好“五基”教学[J].大学化学,2004,19(3):16-18.

[3]黄昆,韩汝琦.固体物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4]谭会生,朱晓青,易吉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的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2,34(4):13-15.

篇8

关键词:理工科;专业教师;德育优势

一、专业课教师的德育优势

1.德育环节多

理工科教学包括专业理论的教学和专业实践的教学,具体来说有课堂教学、实验教学、校园科技活动、课程设计、认识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多个环节,既有理论学习,又有实践过程,每个环节都可以挖掘德育素材,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德育机会多

在课堂之外,如课堂间隙、食堂就餐、外出实习时,师生有很多交流的机会,教师可以借机履行德育职责。只要做有心人,把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当做自己分内之事,专业课教师时时、处处有德育工作可做。由于这种德育是平等交流式的、谈话式的,容易为学生接受。

3.德育方法多

专业课教师的“知行合一”、“自省慎独”等师德素养,可以无形地影响学生;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教师讲述中外科学家在科学研究历程中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精神可以鼓舞学生;老师的有榜样的力量,比采用空洞的说教、僵化的模式更有效果。

4.德育时间和人员多

一般来说,专业课教学时间占课堂教学时间的60%以上,专业课教师又占教学人员的多数,因此,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人员数量上,专业课教师实施德育都占有优势。

5.占有德育资源多

德育资源包括内在资源和外在资源。内在资源包括专业课教师自身所掌握的自然科学知识、社会人文科学知识、社会经验、教师的行为举止、师德素养、授课艺术等;外在资源包括各种教学、教育的时间、场合、时机等。由于社会认同感的影响,学生更乐于与拥有专业知识和科学研究能力的专业课教师进行交流,更愿意听从专业教师的教育,因此,教师可通过自己的专业技术、科研水平、讲台形象、授课艺术、人格魅力等各方面来感染学生,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只要专业课教师能充分、自觉运用所拥有的内在和外在的德育资源,德育实效将非常显著。

二、专业课教师实施德育的内容

1.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进步,旧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能力不断被新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能力所替代,揭示了事物是不断发展的客观规律;而知识之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表明了普遍联系的观点;科学技术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不是哪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功劳,而是无数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探索发现和不断创造的结果,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理工科教学内容中有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渗透,对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具有巨大的作用。

2.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

我国有古老的文明和悠久的历史,古代劳动人民,有很多发明创造,使得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力在很长一段时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近代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前后科技发展水平的对比,一方面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激发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奋发图强的精神。

3.严谨的科学精神和治学态度教育

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往往是经过几代人长期的艰苦探索和研究得来的,国内外的伟大科学家无不有着光辉的业绩和艰辛的历程,他们的科学精神和治学态度对学生有着强烈的震撼力和激励作用,对于学生端正人生态度、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努力工作有着很大帮助。

4.吃苦耐劳、不畏困难、团结协作的意志品质教育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缺乏忍让、团结、协作的精神。理工科不同于人文学科,一些理论比较深奥、抽象,学习、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学生必须努力钻研,克服重重困难和障碍才能取得良好成绩,这就需要他们必须具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通过大讨论、大作业、课程设计、团队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可以逐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很多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一直一帆风顺,没有经历过挫折和磨难,通过挫折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对今后走上社会尽快完成角色变换,胜任工作岗位具有重要作用。

5.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国家不断进步发展的灵魂。为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尤为重要。通过启发式教育拓展学生思路,培养他们科学思维的方法;通过实验教学、下厂实习培养他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也是德育的重要内容。

三、专业课教师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1.学科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单纯的德育工作时间会越来越少,靠增加时间来加强德育已不现实。唯一的办法就是提倡教书育人,充分发挥公共课和专业课的德育“载体作用”和“渗透作用”,减少德育中学生的“防备意识”,从而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根据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每个教师责无旁贷的义务。学科教学中的德育过程应该是一个渗透过程,而不是强制地直接灌输过程,渗透于每一学科理论教学和每一学科实践教学中,不仅仅体现在单科德育课程中。

2.学科德育渗透的含义

德育渗透是指德育工作不能流于空泛的说教,而要借助于科学的方法把德育内容和具体的学科知识糅合在一起,在讲授科学知识的同时,通过创设和利用科学知识所具有的德育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如在物理学教学中,应重视渗透在物理学知识中的正确的物理观、时空观和宇宙观方面的教育,以及渗透在物理学中的崇尚实践、追求真理的精神的教育。

3.学科德育渗透目标的确定

任何教育都有目标,目标对学科德育渗透具有导向作用。确定渗透目标,要依据德育总目标分层设计,应当包括因时代变迁而发生变化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格素质,也包括即使时代变化也不会改变的基本价值观、道德观和人格素质;要做到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目标要考虑学科特点,不能定得太高,也不能定得太低。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对教材的钻研、挖掘、把知识传授、学生能力培养与道德认知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4.学科德育渗透的策略

专业课教师对学生实施德育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或渠道,学科教学是最基本的途径。通过教学活动,教师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和情操的陶冶融于一炉。学科教学德育渗透,要按照学科特点,通过讲授、讨论、交流、阅读、视听、网络、角色扮演和实验实习等教学形式,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政治思想观点、价值观、行为规范、基本品德和培养健康人格。学科德育渗透应在“融”与“合”上做文章。“融”是讲渗透的深度,要调动教学手段让学生真正感知德育内容,引起道德情感共鸣,内化成道德行为;“合”是讲渗透的广度,全面梳理教材中显性和隐性教学内容,尽量寻找融合点,日积月累,循环往复,做到“润物细无声”。

(1)教学内容的渗透策略

理工科教学是通过传授知识来进行德育渗透的。自然科学中含有丰富的思想性和科学的方法论,对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格都有很大影响。德育的渗透,就是把学科教学内容和德育内容整合。整合时,不得把德育当成标签贴在学科教学内容中,要注意各学科性质、内容及其表现形式不同,教学和德育的结合点也不同,必须做到学科内容与德育内容有机融合。

(2)教学组织形式的渗透策略

学习方式是学生的一种学习行为、学习方法与范式,也是学科教学中必须注意的一种学习组织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样蕴含着德育的内涵与要素,是我们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所不可忽视的。自主式学习,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品格,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合作式学习,能使学生懂得与人交往,懂得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培养起与人合作、与人分享、尊重人、接纳人的现代人的优秀品质;探究式学习,能使学生在探究中培养不怕困难、不怕挫折的性格,能养成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习惯,还能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对真理执著追求的意志品格。

(3)学科教学情境的渗透策略

学科教学总是在一定情境中进行的,教学情境本身也蕴含着许多德育的要素,它要求我们予以高度重视,并将其很好地渗透到我们的学科教学之中。根据在教学情境中渗透德育的策略要求,我们有必要重新调整对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相关评价。以前,我们看学科教学中教师对德育的渗透情况,主要看教师对教材内容处理的情况,看相关的德育要素的渗透情况。其实我们看某一学科教学是否注意体现和渗透了“德育”,不仅要看学生对学习内容中所蕴含的德育要素体会、感悟了多少,更要看整个学科教学的气氛,看学科教学中的具体情境。如果教师真正在学科教学中营造起了自由、民主、平等的气氛与情境,相关的德育渗透的目标和任务在很大程度上就得到了落实。

(4)教师人格的渗透策略

将教师的健康人格作为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的“课程资源”,是说学生每天都可以读到这本最丰富、最生动、最具有感染力的教科书。它无时无刻不在召唤和引领学生如何做人,如何生活,如何对待工作,如何处理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份喜怒哀乐。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教师要更自珍、自爱、自重。当自己进入学科教学领域,就要想到自己是学生的教科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的“课程资源”,自己的一颦一笑、一褒一贬、一喜一怒、一哀一乐,都要注意到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如果我们每位教师都能重视和自觉地去做了,就可以说,我们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工作已经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杨叔子.现代大学与人文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1994(4).

篇9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只重视智力的培养,而忽略了人文素质的培养,导致培养出一部分人才是高分低能。还有世界、国家、地区等各种类型的竞赛,加之毕业率、就业率等各方面无形的压力使得大学生只注重与这些事情相关能力的学习,忽略了有关人格、品质、人文素养方面的学习。对于理工科学生,虽然大学也开设了诸如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大学语文等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水平的课程,但很多学生只是应付考试,并没有认识到学习这些课程的深层次含义。在课程设置方面,大学对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课程设置偏少,只在大一公共课中设置了有关人文素质方面的课程,大二到大四基本上都是专业课程的学习。当前,普遍存在于高等教育中的这种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导致学生只听命于科技知识,听命于工具理性,唯独不听命于自己的内心感受和价值理性追求,这就使受教育者离生命、思考和良知越来越远。“创新强校”,需要我们对大学的求知之道、对大学生的知性化生存状态予以反思。曾有学者在论及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时指出,高等教育将更注重人文及宽广知识的教育,培养更加全面发展的人才,正在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普遍趋势[2]。大学期间,是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一个关键时期,学校应该有意识地增加人文素质方面课程的课时或增加有关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环节,从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最终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促进具有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客观地讲,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本是大学思政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但是近年来的实际情况是,这种由主业人员完成的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实效不佳[3]。究其原因,除了上面提到的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和人文课程设置偏少之外,更有教育形式的抽象化和空洞化,缺乏举案说法式的格物致理,缺乏创新教育理念,从而,弱化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效性。单调乏味的教育形式加剧了大学生的厌烦情绪,影响了教学效果。此外,教育内容与大学生实际生活的脱节也影响了教学效果。脱离社会现实,单纯地从理论的宏大层面进行正面说教,容易给学生假大空的感觉,不仅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反而激起了学生的反感。大多数大学生毕竟是对未来充满憧憬的有志青年,真正能够启发思想的内容还是会受到欢迎的,而以小学水平的德育教育内容来对待大学生,本身就是对大学生群体的不尊重,自然也就难以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虽然高校思政课担负重任,但是,作为必要的延伸、补充和创新,大一之后的其他课程也应该融入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这种人文素质教育的接力,不但完成了教育的延续性,而且使得教育形式更具象、更生动、更鲜活。

二、《物理化学》课程接力大一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可行性及优势

《物理化学》课程是大学化学化工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大二开设。从课程设置的先后次序来看,大二《物理化学》课程开设时,前面的人文课程正好全部结束,因而,客观上形成了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断乳时期。前面提到的大学应该有意识地增加人文素质方面课程的课时,但是,如果在大一之后继续增加纯粹的人文课程的课程设置其实是不现实的,这一方面是因为以上提到的纯粹的人文课程的教育效果欠佳,另一方面是因为这样做势必会对后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时形成挤压,因而会严重影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鉴于自然科学原理与社会科学原理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笔者认为,若能以大一之后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为载体,从中提炼人文思想,对大学生继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使大学生文理兼修,不失为一种解决以上问题的两全其美的方法,可以收到一箭双雕的教育效果。沿着这样的思维脉络,作为大二开设的《物理化学》课程肩上所承载的承前启后式的教书育人的重任和使命昭然若揭,不言而喻。《物理化学》又称理论化学,是化学的理论基础,概括地说是用物理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化学中最基本的规律和理论[4]。它的基本概念、理论及原理等,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思想。因此,在物理化学教学过程中,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不仅有助于他们学习和掌握所学的知识,而且有助于他们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5]。近年来,我们在物理化学教学中采用的是双轨制教学,即在物理化学课堂上既传授物理化学知识,又传授人文思想。这一举措在国内首开了先河。这样的教学不但实现了对学生进行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授,同时还实现了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达到了既教书又育人的双重目的。鉴于当今大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所学专业知识利用率普遍偏低的现状,这种人文素质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课程本身知识结构之外的必要延伸和补充,为课程教学创造了附加价值。

三、在《物理化学》课程教学中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篇10

关键词:工科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5)01002102现今工科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普遍偏低,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必须拥有数量众多的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才能在风云变幻的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此,普通高等工科学校的责任就是培养并造就一批具有竞争性、高素质、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工科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我国跨世纪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不断改革发展的趋势。 

[S2][10][SZ]1[SBZ]我国工科大学生实践能力的现状[5"SS] 

现代大学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随着世界工业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高等教育培养质量代表着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潜力,如何培养工科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是当代教育最大的核心所在。当前,我国工科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普遍较差,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企业对工科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评价不高 

工科毕业生在校期学习了专业学科理论知识,但是不能把所学与具体工作实际相结合。同时,对企业生产模式熟悉较慢,甚至不熟悉,再加上不愿意深入去研究企业的生产实际,又不能虚心地与企业技术管理干部及工人进行沟通,有的毕业生已经工作两三年还不能独立承担工作任务。基本技能不过硬,如做图软件的应用、技术文件的总结等基本功不扎实,也没有养成用图形、图表进行交流和表达设计方案、技术思想的习惯,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不愿意到科研和生产一线去工作等等。 

企业希望大学生能深入了解社会,端正就业态度;了解社会目前的情况,及时调整就业心态,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提高自身素质,多参加社会实践,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务实勤奋。 

12工科大学生就业困难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开展大学生创新实践教育是高等教育的迫切要求,也是破解当前就业难问题的重要途径。现在的大学毕业生中,只有能够充分满足并能尽快适应用人单位需求的人才才有竞争的优势。现今企业招聘大学毕业生时,最看重的是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其次为“潜力”,再次为“品德”。 

每年应届毕业生在就业时,都要参加各种各样的招聘会,有的企业走进校园举办专场招聘会,各高校的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到招聘信息后,纷纷到招聘地点去投简历,有的学生甚至把自己的简历做成像宣传单一样,向各企业投放,但是真正能够收到企业面试信息的却很少。这一方面说明学生不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盲目地投简历,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不知道自己将来想要做什么,能否胜任企业的工作;另一方面,在就业之前,没有充分对在校期间完成的各项学习任务进行归纳总结,其中包括:国家对学生要求的外语及计算机等级考核是否合格、在校期间参加的各项实践活动、国家级或省(校)级各类创新能力赛等。以上几方面原因导致毕业生被企业拒之门外。 

近几年佳木斯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如下:(1)格力空调公司首先要通过招聘网页中的能力测试题(基本上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题目),对学生进行测试,通过后才能进入面试阶段,学校今年有5名同学在网上答题,其中有3人不过关,没有得到面试的机会;(2)长城汽车公司在笔试中,出一些行测题目,目的是要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笔试后才能进入面试。佳木斯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学生近三年共有25人签约长城汽车公司,这些学生都是通过该公司层层面试选的,通过对这些学生走访,学校了解到了现今企业需要什么人才,为下一步重新制定培养方案奠定了理论基础。还有些企业在招聘学生时会出一些工程实践的题目,目的是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虽然大部分学生在校期间成绩相当好,但在公司笔试及工程实践能力测试中却不能通过,说明当前我国工科大学生的实践及综合能力普遍偏低,而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S2][10][SZ]2[SBZ]工科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案的确定[5"SS] 

我国现今工科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如下图所示,各工科院校都对培养方案进行了相关的修订,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课程设置不能与具体实践相结合,专业工程实践比较少,造成学生在就业后不能很快地适应所签工作的需要,这主要是培养目标出现偏差造成的。 

由于人们大多狭义地理解实践能力就是动手能力、操作能力,所以一些工科教师认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应该通过实践教学活动来培养,而忽视了课堂教学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所以制定好培养方案,是所有工科院校面临的主要问题。佳木斯大学针对国家教育部专业骨干课程调整文件,对毕业生进行了走访,与有关用人单位进行沟通,修订了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主要加强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增加了实践环节的周次,在选修课中注重现今的企业对本专业的需求。基于以上情况, 2012—2014年,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连续三年对培养方案进行了修定。针对实践能力培养,2014年制定的修定培养方案如表1所示。[6][J1][6SS]表1[JZ][5"]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6SS][J2][BG(!][BDFG2,W4,13,4,4,4W]序号实 践 名 称学 期周 数备 注[BDG12,W4,13ZQ2,4,4,4W]1金工实习42周[B]2机械综合课程设计52周[B]3驾驶实习71周[B]4专业测试实习72周[B]5专业课程设计73周[B]6生产实习82周[B]7毕业设计813周[B]8工程制图测绘短Ⅰ1周[B]9专业认知实习短Ⅰ1周[B]10金工实习C短Ⅱ2周[B]11科技创新与科研训练实习短Ⅱ2周[B]12专业综合实训短Ⅲ1周[B]13发动机拆装与锅炉运行实习短Ⅲ3周[BG)F][J0][5"SS][J5/9]设置实践性教学环节时,在原有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增加了带“”的实践环节,同时增加了实践学时,如表2所示。[6][J1][6SS]表2[JZ][5"]学分要求及学时比例[6SS][J2][BG(!][BDFG2,W14,4,6,5W]课 程 模 块学 分学 时学时比例[BDG12]通识教育课程497762915%[B]学科基础课程5511184200%[BDG42,W6,23W]专业课程[ZB(][BDWG12,W8,4,6,5W]专业必修课3255582096%[BDG12]专业选修课105210[G2]789%[B]实践性教学环节3838周[ZB)W][BDG12,W14,4,6,5W]合计1852662+38周[BG)F][J0][5"SS][J5/9]佳木斯大学通过对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重新修定,使毕业生掌握了工程热物理、机械学和电子控制技术的综合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从事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设计开发、制造、运行和管理的基本能力,有良好的适应性和继续深造的基础,符合教育部对本科教学的基本要求。同时,能够更好地满足企业的需要,避免学生到企业中不能够适应企业的工作,为国家培养出了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