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信息传播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31 04:46: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信息传播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科技传播是人类传播的一个基本分支,既有人类传播的共性,也有其特殊的性质。科技信息通过大众传播途径迅速地扩散与传递,在知识经济时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复杂性,科技信息逐渐显露出一种戏剧化的倾向,虽满足了受众的某些需要,但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副作用。文章从信息的编码过程寻找戏剧化的文本性根源,在大众传播过程中寻找其社会根源,以此实现科技传播的本源性功能,推动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
“戏剧化”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提法。大众传媒从19世纪出现以来,就一直伴随着商业化和消费文化的控制和熏陶,“戏剧化”也就成为一种必然的信息表现形式。
大众文化的研究者认为,“电视画面在强调人类的灾难和悲剧时,引起的往往不是净化和理解,而是戏剧化的滥情和怜悯,推出的只是一种很快就被耗尽的感情、一种假冒身临其境的虚假仪式,最终将会使观众变得矫揉造作或厌倦透顶”。政治传播学者在论及政治信息选择和包装时认为,“相对于复杂而又难以加工的媒介事件,那些可以精美包装,并且用相对简单却戏剧性的方式加以陈述的媒介事件会得到更多的报道”拉。“新闻最关注的往往是那些能用戏剧化方式将其处理成简单故事的事件”。wWW.133229.Com在科技传播领域,一些调查报告也早已表明了这一担心。2004年,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夜问的科学脱lzl秀节目尤其吸引年轻人,特别是有科学家参与,并且配有戏剧元素的时候。这些节目被一些科学家认为是有害的,因为“被错误地引导的公众和不知情的公众一样令人不安”。
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成果的推出有其特定的规律,同样,科技信息的传播也应该有其区别于其他社会信息、政治信息的传播方式。在“信息爆炸”的大背景下,科技信息的有效传播将影响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例如,汶川大地震中,地震是否可以预测的问题,就被媒体运用了戏剧化的表现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受众的误解和不安;同样,在中央电视台《走进科学》栏目的一些节目中,戏剧化的编排方式也引起了广泛争议,这些都说明“戏剧化”在科技传播中的普遍性和引起的种种弊端。研究这种倾向性,将有助于理解科技传播的独特规律和进行有效传播的特殊含义。
一、信息戏剧化的戏剧原理
(一)信息戏剧化的本质是信息编码的模仿性倾向
信息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信息传播是符号的传播,符号必须经过编码、解码、译码才能实现传播的全过程。根据传播目的的不同,编码会体现不同的倾向性。从信息到新闻,是要体现信息的事实倾向性。而在这个符号化的编码过程中,掺入戏剧元素将会使信息在进人大众传播环境中体现戏剧化的特征。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认为:“一切艺术都是模仿,戏剧也是模仿,是对人的行动的模仿。”而康德认为,艺术是建立在人的理性基础上的自由创造活动。西方美学史普遍主张艺术模仿论,即主张艺术本质上的对自然的模仿活动。因此,掺入戏剧元素,就是掺入一种模仿的倾向性,是一种在事实基础上进行了艺术加工和创造的编码,是事实的模仿而非事实本身的传播。同时,模仿的程度将反映戏剧化倾向的程度。既然模仿是艺术创造,那么添加在事实之上的创造出来(非原生)的内容越多,就表明其戏剧性越强。
(二)信息戏剧化的两种表现形式
在戏剧理论中,戏剧性分为文学构成中的戏剧性和舞台呈现中的戏剧性。我们不妨以此为标准,将信息的戏剧化表现形式也分为两种,即以文字形式出现的戏剧化表现形式,如报纸、杂志和网络文字新闻,以多媒体形式出现的戏剧化表现形式,如广播、电视和网络多媒体新闻传播方式。
(三)戏剧化对受众影响的两种表现
西南师范大学教授胡润森在《各戏剧元素之结构关系=》一文中指出,戏剧有九种构成元素,分别是戏剧台词、戏剧动作、戏剧时空、戏剧场面、戏剧情节、戏剧角色、戏剧意象、戏剧主题和戏剧节奏。
根据信息编码过程中对不同层次元素的表现和突出程度,受众会相应受到潜在和显在的影响。比如,戏剧台词、戏剧动作具有“基础性”、“具象性”、“单子性”、“原生性”特征,编码过程如果突出这些元素,将会表现出显在的影响,而戏剧主题、戏剧节奏具有“高层性”、“继生性”、“综合性”、“抽象性”特征,对受众有潜在的影响。其他介于中间。
二、科技信息选择戏剧化
科技信息来自科技活动、科技实践,是实际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符合客观规律,并以逻辑和概念等形式表现出来。科技性是科技信息的本质特征,也是传播者进行选择并进入大众传播渠道的出发点。上文论及,信息戏剧化的本质是信息编码的模仿性倾向,“模仿”是戏剧性的本质。因此,科技信息选择戏剧化也必然使其具有戏剧创作的特征。
在戏剧理论中,戏剧性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人的动作,二是人的意志冲突。科技信息戏剧性的来源显然不能这样直接地去理解。通过仔细梳理当前科技新闻传播的特征,发现科技信息的选择确实部分与此相关,但内涵却有所扩展。
科技信息是人进行科技实践活动后的经验总结,它虽然以逻辑和概念形式表现出来,但也是存在人的因素的。人是动作的发出者,科技信息能体现人的动作性,这就将是进行信息选择的理由之一。同理,人的意志冲突可以构成戏剧性,那么经过概念扩展,可以理解为具有“矛盾性”的科技信息将是进行信息选择的另一个理由。只不过,这里的矛盾性,不只是意志冲突,还有不同信息系统之间的矛盾等更多的矛盾范畴。
“动作性”是戏剧性的来源之一。在科技信息的选择上,专家的话就是“动作性”的体现。在上文戏剧化对受众显在影响的论述中也提到,显在的影响是第一层次戏剧元素的凸现,即台词和动作,引述专家的话,也就是台词与动作的体现。比较严肃、呆板的逻辑、概念式的信息报道,这显然强化了“戏剧”效果。
戏剧性的另一个来源是“人的意志冲突”,即矛盾性。在对科技信息进行选择的时候,矛盾性的体现是全方位的。
对科技信息的欲知与未知的矛盾。科技信息包罗万象,种类繁多,关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运用科技信息推动生产、改进生活质量都是人的基本需求。满足这种需求、解决这样的矛盾将是进行科技信息选择的第一层意义。
科技信息自身的规律性矛盾。科学知识从研究、论证到成果推出有其自身的规律。
不同信息系统交织产生的矛盾。人类社会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系统,社会系统的功能在于保证社会结构的整合性,通过与外部环境的交换来实现自我调节,以适应环境变化,维持社会的运行和发展。社会信息系统是社会系统的一个基本系统,它本身又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而成的整体。按照不同的分类规则,子系统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按照信息类型分,可分为经济信息系统、政治信息系统、文化信息系统等等。每个子系统既具有相对独立的结构和功能,又与其他子系统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子系统之间的这种相互关系就是“矛盾”产生的根源之一,也就是造成“戏剧性”的来源之。
三、科技信息制作戏剧化
信息制作就是信息的编码过程。在编码过程中加入戏剧化的因子,就构成了科技信息传播的戏剧化效果。它分为三个层次。
(一)突出戏剧元素
例如,2008年6月10日,《隙望》周刊发表了《地震学家都做了些什么》。它的开头部分是这样的:
近二十年来,我们也在二十几次地震之前有所察觉,有一些地震也取得了减灾实效,但这个比例很低,所以这个预报很难,地震预告没有过关。
篇2
论文摘要:对农业信息传播效果科学评价的方法做了简单的探讨,分析了农业信息传播与传播效果的实质内涵,列举了传播效果评价的主要方法,并重点讨论了理论分析法在传播效果评价中的应用。由于在传播学效果研究中,理论分析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因此,有待补充大量的实例,从而进行有效的科学分析,为农业科技信息的有效传播提供科学途径与理论支持。
1传播效果评价的重要意义
传播活动是一项有目的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是以追求一定的效果为先决条件的。就农业传播而言,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农业活动,也就有了农业信息的传播,人们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的思考、发现和创造就是农业信息传播的内容。千百年来,人类农业技术的进步都仰赖于农业信息的传播和农业技术的推广。
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者发出信息,通过一定的传播渠道到达受众之后所引起的受传者思想与行为的变化。人类的信息传播活动,无论是人内传播、人际传播,还是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或者其他形式的媒介传播,人们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进行的。农业信息传播的目的,就是为了传承农业生产技术和对自然界的认识的积累,实现农业对人类生活的改善,促进人类经济文化活动的开展和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准。
农业信息传播效果的科学评价,有助于农业信息化,有助于农民尽快掌握先进技术和市场信息,有助于提高农业市场的竞争力,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模式,推进农村及农业生产的科学管理,加快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2农业信息的传播与传播效果的实质
信息传播的效果是各种传播要素相互作用的集合效应,也是受众受到信息作用在某些方面发生的具体变化。这些变化有的可能微不足道,有的可能引人注目甚至轰动一时,更有经久不衰的,也有潜移默化的,这些都是农业科技信息技术传播效果的实质所在。
任何农业信息传播的效果都可以说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2.1构成受众的变化
如受众因获得信息而增长了知识、智能(能力的提高),改变了价值认知、关切态度和行为模式等。
2.2农业信息的特征影响
如农业信息本身都具有一定的内隐性、积累性和恒常性,而且具有层次性和多面性,这些特征性质决定了农业信息传播的效果。
2.3效果形成过程
农业科技信息的扩散和效果的形成过程可大体分五个阶段,即信息本身所表达的技术、媒介的传达、主要受众接受、次要受众接受及受众全体的接受程度。
2.4影响农业信息效果的形成因素
(1)人的因素:包括传播者(编、导、播)、中介者(如农业技术推广站)和受众(信息接受者的立场、经历、智能、心理、兴趣、个性特点等);
(2)信息因素:所传达的信息的真实性、新颖性、适用性及信息的可接受度等;
(3)媒介因素:各种媒介的成功应用,如书、刊、报、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介的特点和优势直接影响信息的传播及受众的范围与接受程度。
3传播效果评价的主要方法
目前,有影响的传播研究方法的专著,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已出版了不少,但是,专门研究传播效果分析方法的著作却很少。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以及人们对传播学认知度的提高,很有必要在深化研究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同时,把传播效果分析研究提到议事日程,这既是传播学发展的需要,也是有效提高传播效果的需要。
3.1定盘分析法
从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发展过程来看,要能够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性质,首要就是把握事物的量,因为,只有把握一定的量,才能精确地把握事物的特性、性质及各因素的关系,进而为科学的决策提供依据。定量分析的方法主要是调查分析法。
3.2定性分析法
在信息传播效果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对传播效果做进一步的分析,也就是定性分析。
目前,传播效果的定性分析在传播学界还没有形成共识,但是在有些传播学的著作中已开始使用这个概念,并提出了一些定性分析方法,比如实地观察法、小组座谈会法、深层访谈法等。但是,这些方法都是一些中性的分析方法,在定量分析过程中可以使用,在定性分析中也可以使用,包括定量分析的主要方法—调查分析法在定性分析过程中也可以使用。在实践中,定量分析的方法和定性分析的方法是可以相互补充,共同使用的,所不同的是对于获取结果(材料)的分析上有不同的角度。在科学研究中,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础,定量分析可以使定性分析更精确化,只有进行科学的定量分析,才能够更精确地描述研究对象的特征、性质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尽管这样,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是不能等同的,更不能相互替代。就其分析方法来讲,定量分析的主要方法是调查分析法,定性分析的主要方法是理论分析法。
4理论分析法在传播效果评价中的应用
理论分析法是一种建立在客观实际基础上的科学抽象分析法。根据传播学的发展过程,传播效果研究所采用的理论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4.1专题论证法
在传播过程中,人们会碰到许多专题,可以针对某一个专题采取无结构的、面对面的、直接的论证。这种论证既包括“正面”的论证,也包括“反面”的论证,这两个方面的论证对于研究传播效果都是十分有益的,特别是“反面”的论证,有时比“正面”论证对研究传播效果更有意义。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在一个时期很难确定传播效果的性质,有时“反对”者的观点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而“正确”的观点实践证明是错误的。由于采用专题论证法所研究的问题比较集中,正反面两种观点所借用的材料既广泛又有代表性,便于深化研究传播效果。
4.2个案分析法
个案分析法既是研究传播效果常用的定性分析法,也是其他理论研究常用的方法。个案分析法的关键是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否则,即使个案分析如何深刻,也不可能解决带有普遍性的事物所要解决的问题。个案分析通常有以下几个步骤:
(1)选择个案。选择适当的个案,如农业实用图书,现在的图书传播体系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通过新华书店渠道销售,存在着图书出版和销售体系。此体系可作为农业信息传播效果的理论研究基础。
(2)选择个案中的关键性问题。通过对图书出版和销售体系的研究,可得出媒介具有二重性的结论,并为媒介的产业功能及宣传功能的实现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经济方面的准备。目前,理论界对媒介二重性理论和媒介产业化经营理论不仅已形成共识,而且是定性分析传播效果研究的一种重要的理论依据。
(3)延伸性研究。在对已选择的个案进行深化研究的基础上.可以采用延伸性研究方法.把个案研究成果扩展到相关领域,比如报业领域、网络领域等,进而形成系统的媒介传播理论。
(4)归纳性研究。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个案分析的目的是通过对点的分析,寻找到一种理论的基本架构,并确定选择的个案在宏观的理论架构中的位置。归纳性研究不是指对个案研究本身的归纳,而是把延伸性的研究成果用归纳的方法把已形成的宏观理论系统化,进而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5)应用性研究。定性分析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通过个案分析的方法抽象出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并能够科学的把这些理论应用于实际,解决现实生活中碰到的各类问题。比如传播效果的定性分析,目的是为了抽象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传播效果理论,进而解决传播过程中的各类相关问题。
4.3集成研究法
集成研究法是定性分析常用的一种方法,其具体做法是把前人或别人的研究成果用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使其系统化、理论化。目前,关于传播效果的研究,已有许多传播学研究者或传播学家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理论观点,现在可以运用集成研究法使其系统化、理论化,进而指导传播者的传播行为,为取得理想的传播效果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4.4抽象研究法
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是理论研究常用的一种方法,它是指在认识上把事物的规定、属性、关系从复杂的整体中抽取出来的过程和结果。在传播过程中,一方面是传播内容具有复杂性,另一方面是受传者具有复杂性。传播内容的复杂性决定了受众群体必须具有多样性、多层次性,否则,所谓的传播效果就难以实现;受众者的复杂性决定了同样的传播内容对受传者影响度的差异性,进而影响着传播效果的实现程度,影响着传播者的决策行为。抽象研究法可以从这些复杂的现象中抽取出来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或者具有普遍性的东西,为传播者的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4.5科学预见法
科学是一种系统的知识。运用科学预见法来研究传播效果,对研究者有很高很具体的要求。第一,研究者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传播学和应用传播学的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善于发现或创立具有传播学前沿的理论性问题和新理论。第二,占有翔实的材料,并具有很强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第三,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和是非判断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条件,才能在正确认识现有传播效果的基础上对未来的传播效果作出科学的预见,才能很好地把握人类传播活动的方向。
5结论
传播效果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是研究传播效果的两种基本方法,也是目前传播学界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无论是理论传播学,还是应用传播学以及各分支学科,都应该重视对传播效果的研究,都应该注意对这两种基本方法的运用,这是传播学发展面临的一种新课题。这两种方法运用得好,传播学就会得到更快的发展,新的应用传播学及其分支学科将会在更广泛的领域得到发展。否则,只会停留在现有的水平上。
篇3
论文摘要:本文阐述了加深科技成果对农业经济发展推动作用的认识,多方面促进农业的现代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是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的关键。
诱导创新理论认为历史上有多种农业增长道路,具有不同要素禀赋的国家应该有不同的农业增长道路。那些劳动力丰富而土地资源贫乏的国家应该走生物和化学技术进步的道路;那些劳动力稀缺而土地面积相对丰富的国家应该走机械技术进步的道路。这一理论的重要意义就在于认识到了把发达国家的农业技术直接移植到发展中国家可能会导致高度无效率的增长。
相反,强调市场需求的诱导创新理论,则认为市场需求决定创新努力的有效配置,不同产业产品的发明数量与产出销售额密切相关,由此引申出三个命题:技术发明是一种经济活动,与其他经济行为一样,追求预期收益;预期收益取决于该项发明产品的预期销售额;而采用发明后的预期销售额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该产品目前的市场销售额,认为农业技术推广和使用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是市场盈利性,技术创新的收益是与农业研究的外部效应——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的增加有关,而新技术和新品种的推广率又受到经济利益的支配。
近年来一些学者运用上述两种理论对中国农业科学技术进步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认为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目前仍然是诱导性的。从要素稀缺性来看,虽然中国农村和劳动力市场很不完备,要素价格无法正确体现要素相对缺乏程度,但是作为生产者的农民仍然为追求产出最大化而寻求相应的技术发明。从市场需求来看,尽管中国的主要农产品特别是主要粮食作物还受到遗留下来的统购统销价格体制和行政命令对生产过程的干预,农产品价格和需求数量在政府政策的限制之下不能正确体现市场需求的强度,但由于农民是利益最大化的主体,农产品生产规模仍然能较好地反映市场需求规模,因而农业科研单位依然可根据实际需求规模选择具有较大市场潜力的技术创新——科技成果创新。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对中国农业进出口贸易产生巨大影响,我国农业经济迎来了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二个蓬勃发展的阶段。其利弊如何最终取决于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但近10年来,中国粮食生产成本平均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使粮食价格也随之提高。如何搞好科技创新技术成果的转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是解决我国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瓶颈的问题所在。
一、浅析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障碍
在我国,由于农业生产者数量庞大,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虽然广播电视、报刊等传媒在农业科技成果的传播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最主要、最有效的传播方式仍然是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与农业生产者面对面的沟通。然而,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农业科技信息持有者尚未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成果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和传播特点,农业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和传递者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沟通传递机制,加之由于近年来面对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原本效果不错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也出现了很多问题,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与日新月异的新知识、新技术大量涌现的新形势相比,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年龄大,文化水平低的问题日趋严重,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其次是科技传播渠道建设障碍,我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发展很快,但网上资源匮乏,因此网络用户稀少,加之用户入网费用的提高,进一步限制了网络信息的开发。同时,农业信息网络技术水平低,信息交流方式落后,传递速度缓慢,信息时效性不强,也大大限制了信息网络作用的发挥。加上普遍无偿获取农业科技信息的现象,使得成果拥有人(包括成果转化开发单位和各级推广组织)的经济利益不能得到切实保障,严重者甚至无法收回成本。从而形成一个怪圈:免费或过低的收费,将使科技成果与信息的供给者血本无归,而过高的收费又往
往造成潜在用户的流失使得新科技无法得到推广。加强农业推广工作是科技转化的前提。
二、创新科技转化的对策
对于怎样提高创新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是当前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进一步改革农业科技推广体制,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是有效提高科技转化的重要手段。进行制度创新,改革农技推广项目的拨款制度,建立推广项目的基金管理制度建立公开公平的农技推广项目招投标竞争制度,改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和个人发展条件,解决其长远发展的后顾之忧,以调动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才能使农技推广工作得以发展进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加快农业科技推广的新生力量的扶持及建设,以弥补了政府农技推广部门的不足,填补农业科技推广的一段真空地带。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以农民专业协会为代表的民间科技推广组织的作用,积极扶持、促进其健康发展。在建立扶持政策的同时还要为涉农企业等中介组织提供良好的政策空间。融技术、产品、服务于一体的中介组织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将技术成果、技术转化、技术应用有机地联系起来,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交流与利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效率。结合国情,注重信息技术的先进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统一,采用多种信息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传播农业科技信息。并要加快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通过政府和民间、国内和国外等多种投资渠道,加大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的投融资力度,促进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网络化,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在线推广。在信息传播中建立并实施信息的准确、规范,实现标准化和统一性的有机结合,避免无效和错误信息的出现。导致农业生产者对信息产生不信任而使科技成果的应用受阻。
三、有利于科技转化的因素
农业经济多样化发展(传统的粮食开发机制转向大食物开发机制,传统的种植业二元结构机制转向三元结构机制,使“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转为“粮食作物——饲料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传统地耕地资源开发机制转向多次增值的现代化农产品制造业机制。)必将为创新科技成果的转化带来新的契机,为科技成果的转化带来强大的需求之风。
而在近期举行的“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发展战略专家座谈会”也作出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建设,以依托科技中介这一“红娘”,为科研成果与“三农”牵线搭桥的决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培育一批服务专业化、发展规模化的农业科技中介机构,造就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红娘”队伍,初步形成开放功能完备和高效运行的农业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以满足各类农业科技创新活动需求。解决中国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整体市场尚不成熟,农业科技中介机构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包括政府管理封闭使技术信息流动不畅、科技成果缺乏实用性、小农生产形式与科技成果推广相矛盾、中介机构的能力和认识不适应市场需求、资金不足等。科技中介的大规范建立也将为科技成果的转化起到推动作用。
四、总结
加深科技成果对农业经济发展推动作用的认识,多方面促进农业的现代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是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的关键。运用市场经济体制的规律,增加信息流通的价值,是科技转化的必要条件。科技成果转化将是农业发展的方向所在。把握其信息特点,遵循信息传播规律,改善信息传播条件,以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来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将是提高农民收入,大力发展农业经济的重点。
参考文献:
篇4
1.1作者引用的需要撰写论文参考、引用了某篇文章,要将此作为参考文献列在文后,其格式要求是:析出文献主要负责者.析出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志].连续出版物题名:其他题名信息,年,卷(期):页码[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5]。然而,在单篇文章的PDF文档版面上,有的找不到文章来源,不见刊名,如《信息网络安全》;有的没有标明期次,或只标明出版年月,如《编辑之友》。作者要引用,只能凭着文章的题名、作者等信息去知网等数据库检索,得到刊名,或是凭着刊名去检索,确定是单月刊、双月刊还是季刊等,再根据出版年月推断出期次,才能完成引文的参考文献著录。作者引文动机复杂,如果引用不方便,有时就会放弃引用,这是期刊影响力的损失。1.2作者投稿的需要作者投稿一般要寻找期刊的网址以获得电子信箱,或是找到期刊的在线投稿平台投稿。通常有2种找寻方式:一种是利用百度等搜索引擎,由于在搜索引擎里的网站排名受诸多人为因素的影响,排在最前面的不一定就是要找寻的期刊官方网站,如果被不法分子利用还容易上当受骗,如《护理学报》;另一种是通过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查询,这种方式相对安全。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没有直接提供期刊的官方主页或投稿信箱,维普在这方面做得相对较好。如果能在单篇文章的版面设计中添加期刊的这些信息,作者就能直接获得安全、可靠的投稿方式,如《生态学报》在其正文版面下方放置其官方网址。没有网站或在线投稿系统的期刊,可参考《生态学报》的方式,将官方网址改成投稿信箱。1.3期刊发展的需要知名度和影响力是期刊追求的主要目标。高知名度和强影响力不仅来自于所刊发文章的高质量,也来自于期刊的自我宣传。“酒香也怕巷子深”,在数字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有好的内容,而没有好的传播方式和渠道,仍然难以获得好的传播效果。期刊必须适应数字化、网络化新浪潮和新技术的发展,变革办刊理念,研究并利用互联网,通过二维码、论坛、博客、微博等新方式宣传,推销自我。读者以搜索和聚合技术方式获取信息,科技期刊整体形态已被肢解,办刊者的注意力应从整体汇编转移到单篇文章的选取和加工,着力提高单篇文章的水平和吸引力,编辑的创造性劳动更多地通过单篇文章展现在读者的面前[6],期刊要抓住机会在单篇文章中宣传、展现自我。
2内文版面自我宣传设计的原则及要素
内文版面自我宣传设计的原则如下。1)一目了然,容易获取。页眉在版心外,比较醒目,还不影响论文部分,并且设计得好还能使版面美观[7]。因此,对期刊自我宣传信息多采用页眉设计:有的放在版心上边的天头位置,如《编辑学报》;有的放在版心下边的地脚位置,如《中国科技期刊研究》;有的竖排在版心左右的切口处,如《编辑学刊》;放在订口位置的较为少见。考虑读者需求首要是论文信息,其次才是备其查找使用的期刊信息,以及读者的阅读习惯,期刊自我宣传信息宜放在版心下边的地脚位置。2)与论文信息简单易分,不相混淆。期刊自我宣传信息和作为论文主要信息的正文部分的字号和字体要有所区别。页眉用字的字号必须小于论文正文字号,字体可酌选。为了与论文信息更易区分,其间多用页眉线隔开。3)择录要点,信息简洁。单篇文章的PDF文档需要补充展示、宣传的期刊信息很多,但版面空间毕竟有限;因此,要根据读者需要和期刊宣传意图选择精要信息设计,如刊名,年、卷、期,页码,栏目名称,体现刊物定位、办刊宗旨和方针的宣传语等,展现期刊的“精髓”信息。此外,可利用现代技术,制作、刊载能包括较多信息的二维码[8],可链接期刊网址、博客、微博等,给读者提供找寻期刊更多信息的路径。4)版面整体美观、明朗、和谐。期刊自我宣传信息的设计还要体现美化版面、调节视角、平衡感官的功能,既引导、方便读者阅读,又要努力营造愉快、轻松的阅读氛围。成熟的计算机排版设计技术已被广泛应用,调用点、线、块、框、字体、符号、图片,以及利用黑白灰或多色系、冷暖调等装饰功能给版面设计提供了极大便利;但不能过度使用而喧宾夺主,使版面混乱,影响读者阅读论文。内文版面自我宣传设计的要素如下。1)必需要素。对于文章编排,GB/T3179—2009《期刊编排格式》规定:“正文部分应根据需要在页眉或其他适当位置标志便于迅速识别的下列项目:a)刊名(外文并列刊名可缩写);b)出版年、卷号、期号;c)第一著者或全部著者和文章题名。”[9]科技期刊,尤其是学术类和技术类期刊,肩负弘扬、传播科学技术的神圣使命,要带头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标准。按照国家标准在期刊内文版面设计中放置这些必需要素,既是对期刊的自我宣传,又是为读者和检索机构提供方便,更有益于我国期刊出版与国际接轨[10]。2)必要要素。国家标准没有明确规定,但读者深入认识、了解刊物,作者撰写论文引用、投稿和期刊为适应数字化、网络化办刊形势而进行自我宣传、营销需要一些很有必要的期刊信息要素,如期刊网址,投稿在线平台网址或投稿信箱,体现刊物定位、办刊宗旨和方针的宣传语,代表期刊学术质量的主要荣誉,被检索收录情况,中、英文引文格式,期刊博客、微博、论坛网址等。数字技术和新媒体已深刻地改变了科技期刊的生态环境,期刊根据自身情况在版面编排上加上部分必要要素,使信息传播方式、传播渠道多样化、大众化,使界面更人性化、更友好,能明显增强期刊的传播效能,提升刊物的影响力。
3内文版面自我宣传设计实例及其解析
篇5
通过网络问卷调查法,对互联网科普受众的网络信息行为进行调查,共通过纸质问卷发放和网络在线调查等方式收集了有效数据937份,数据分析和结果显示,通过网络获取科技信息尤其成为受众的普遍信息行为。用户对网络信息获取的满意度与深层次使用意愿与网络信息的实用性、获取便利性、安全性和趣味性有关。该文还从信息内容建设与形式创新、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等视角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关键词
互联网科普;信息技术;网络信息资源;信息管理
当今,信息技术发展日新越异,互联网与社交网络的快速普及给网络科普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网络科普快速发展,网络科技信息的获取和利用尤其是受众的网络信息行为成为计算机信息管理领域的重要课题。现代信息行为研究始于1916年美国学者L.P.Ayres等人针对图书馆文献展开的一系列调查[1-2]。目前关于信息行为的研究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从心理学、行为学和社会学角度,利用社会调查统计方法进行研究,如国外的Sheeja,调查研究了学生对数字图书馆的感知[3];另一类是采用计算机技术通过系统日志挖掘分析,如王继民等基于300余万条有效记录的日志数据分析了我国移动搜索用户信息获取行为的基本特征[4]。数字化和网络化环境下,科技信息需求与信息获取利用方式等发生了巨大变化[5],基于网络的科学传播越来越成为一种有效的科普方式和手段[6]。但是目前网络科普的发展存在着科技信息质量层次不齐、信息资源分散、用户难以快速获取等一系列问题[7-8]。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和统计学方法,研究和分析了互联网科普受众对网络信息的获取与利用的特征,探明了网络科普受众持续地进行科技信息获取并愿意深层次使用网络科普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及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若干对策建议以便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网络科技信息传播提供依据。
1调查问卷与数据收集
本研究的数据收集工作是通过纸质问卷发放、网站在线问卷和QQ、微信朋友圈分享链接等途径完成的。调查对象既包括青年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也包括企业白领、政府公务员、教师和私营业主。本次回收样卷1150份,其中有效问卷937份,样本有效率为91.2%。
2网络科普受众对科技信息获取与利用的总体状况
1)受众对网络科技信息的偏好分析。目前,网络科技信息主要以科技新闻和文章、科技视频、科技论坛和科普游戏等形式存在于互联网中。被调查对象中,有52%的对科普游戏较为感兴趣,其次是科技论坛和科技视频(均为46%)、科技新闻或文章(45%)。每周都会通过网络获取各种科技信息的受众比例超70%。其中23%的受众粘度较高,几乎每天都进行网络科技信息的获取。搜索引擎是受众获取网络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约占57%),社交网络在网络科技信息获取渠道中的地位也在迅速提高(17%)。形式、频率、渠道这3方面数据均说明互联网用户通过网络获取科技信息的行为已较为普遍,但仍有较大上升空间。
2)网络科技信息搜索的驱动力。不同的用户有不同的动机和需求,其驱动力可能是多方面的,因此在问卷设计中该问题是一个多项选择题。调查发现,70%的受众进行互联网科技信息的搜索主要基于解决各种生活类问题的需要,有65%的受众是因个人兴趣而浏览网络科技信息,61%的调查对象选择了健康需求,有54%的人选择了工作需要,52%是因为课业需要,49%是因为沟通交流和增长相关知识的需要。
3)对网络科技信息质量的要求。调查表明,受众对网络科技信息质量方面的需求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科技信息的真实性保障(27%)、科技信息的趣味性和通俗性(26%)、科技信息的可互动性(25%)以及科技信息的丰富性(22%)。
3用户信息获取满意度与深层次使用分析
通过数据调查分析,我们构建了影响用户网络信息获取满意度和后续深层次使用的影响因素及其关系。
1)用户对网络科技信息获取过程的满意度。有61%的被调查者对在互联网上获取科技信息的过程较为满意或基本满意。这个数字也说明各种科技信息类网站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2)用户深层次使用网络科技信息的意愿。有66%的被调查者表示愿意持续通过网络获取各类科技信息,15%的被调查者表示愿意参与到科技网站的建设中去,愿意共享自己的科技信息(科技论文、科技图片、视频等),19%的表示愿意利用自己的知识或其他有利条件对网络科技信息进行编辑和再加工以提高网络科技信息的质量。
3)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链接分享行为。信息链接分享也是用户进行信息深层次使用的表现。调查发现,有近63%的被调查者表示经过通过移动终端获取和采纳各种科技信息,包括观看各种科技视频、浏览科技类图片和文章、玩手机科普小游戏等方式,59%的被调查受众表示经常通过网络链接分享工具在移动互联网上进行各种科技类信息的传播。
4对策建议
整体而言,受众对网络科技信息获取渠道的认可程度、受众通过网络获取科普信息的频率等都较高;受众对健康、生活和个人兴趣方面的网络科普需求呈现出一致性,对这3方面的要求均较高,而因工作需求而关注科技信息的比例略低。受众反映较为突出的问题包括互动性与参与性不强、趣味性娱乐性不强以及真实性不确定等,他们期盼更多优质的网络科普信息资源和相关导航工具。依据本研究的结果,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充分利用新兴信息技术进行网络科技作品的全方位展示和宣传。可以用各种数字化技术打造Flas,用科学游戏解释各种复杂的科学原理、自然现象和工艺技巧,用虚拟现实技术,将各类科技馆和博物馆3D化,给人带来直观的体验感受;运用远程观测技术,拉近受众与科学的距离。
2)积极发挥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增强网络科普的互动性和参与性。推动进一步完善受众与科普网站、受众与科学家、受众与受众之间的交流互动机制,激发公众的兴趣和参与热情,增强受众粘性。进一步发挥社交网络的作用,激励更多受众利用社交网络进行网络科普信息传播和扩散,扩大网络科普的受众面和效果。科技类网站还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契机,开发移动端的科普类游戏软件,并通过与社交网络结合推动网络科普与社交媒体的融合发展。通过上述措施,增强科技信息的质量和趣味性,提高受众满意度和深层次使用的意愿。
3)加快推动公共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积极构建网络科普资源共享机制,整合和优化科普资源。采用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注重集约建设,加强科普资源的共建共享,减少重复建设和信息孤岛。强化中国数字科技馆作为国家级科普公共服务平台的功能,发挥国家级平台的引领作用,促进全国网络科普资源的共享服务。推动建设我国网络科技信息资源导航平台,为受众提供快速准确的网络科技信息获取工具。
作者:戈戋 张悦 单位:安徽省寿县第一中学 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胡昌平.现代信息管理机制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4]王继民,李雷明子,孟凡,等.基于用户日志的移动搜索行为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19):102-106.
[5]甘利人,岑咏华.科技用户信息搜索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7,30(2):156-160.
[6]陈清华,闫伟,吴晨生.2014中国网络科普的发展与特点[J].科技智囊,2015(5).
篇6
1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发展的路径
1.1以提高学术质量为目标,加大选题和约稿力
度学术质量是科技期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5]。学术质量的高低,首先取决于选题的质量。选题不当或失策,即使后续工作环节做得再好,也不能出版社会所需的优质刊物。抓选题日益成为科技期刊工作的重点[6]。科技期刊的选题和组稿,应抓住当前某个学科的发展动向,不失时机地反映最新成果,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7]。为此,科技期刊编辑必须转变工作方式,不能被动等稿,要主动约稿。《吉林农业大学学报》的做法是:依托吉林农业大学的学科和专业优势,紧紧围绕国家农业科学技术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问题、围绕国家和吉林省农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确定选题和报道重点。跟踪校内外农业科学学术研究前沿,拓宽稿源渠道,加大优秀稿件约稿力度。所谓优秀稿件就是具有前瞻性、创新性、真实性和科学性的稿件[8]。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归根结底取决于来稿质量,优秀稿件是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根本保证。在新媒体时代,对优秀稿源的争夺更加激烈[9]。因此,要想提升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首先就要狠抓优秀稿件,多方式、多渠道地吸纳优秀稿件,充分发挥编委和审稿专家的作用,跟踪重大、重点科研项目[10],稿源要多向化,不限定内、外稿比例,要面向校内外、国内外组稿。具体做到:(1)瞄准校内研究者承担的省级以上基金课题,追踪研究进展情况,以数字版的形式优先报道其阶段性研究成果。(2)了解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动态,特别是了解学科带头人的科研状况,把他们正在研究或准备研究的带有方向性、研究价值高、能反映最新成果的课题列为重点,优先组稿。(3)拟定学报论题,有针对性地参加大型学术会议,进行意向性组稿。(4)优稿优酬,奖励优秀论文,充分调动作者的投稿积极性,减少内稿外流。(5)积极参加学术报告会、研讨会、科研成果鉴定会、科技信息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会等,参加校外有关科技期刊发展的各种学术会议、研讨会等,了解各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和最新研究进展,有针对性地进行选题和组稿,并向校内外相关专业的专家约稿。(6)优化了栏目设置,以提高学术质量为目标,增加了“专家特约稿”栏目,每期学报刊登1~2篇专家特约稿,反映学科最前沿科研成果和科研进展。此外,制定了《吉林农业大学学报》稿件管理制度,由专人负责。
1.2严格审稿,把好学术质量关
严格执行“三审”制度,从源头把好学术质量关。科技期刊的审稿原则应是:在保证审稿质量的前提下,缩短审稿周期;审稿制度应是“三审”和“双盲”审。坚持“三审”制度,可以严把学术质量关。《吉林农业大学学报》的做法是:(1)组建起由数十名国内外专家组成的编委会,建起由数百位国内外审稿专家组成的数据库,编委、审稿专家、作者、读者实现了国际化,制定了《吉林农业大学学报》审稿制度(三审制)。(2)使用稿件采编系统进行审稿,稿件通过采编系统进行“三审”,即编辑部收到稿件后首先由编辑对稿件进行初步审读和评价;初审通过的稿件,由2名外审专家复审(双盲审);复审通过的稿件最后由主编终审。审稿中严把质量关,严格执行学术不端检测制度,经检测,重复率超过规定比率的稿件一律退稿。(3)由于高校科技期刊的内向性使编辑和审稿人的学术把关难免不受人际干扰,所以除坚持“三审”和“双盲”审外,还对校内稿件实施了投稿推荐制,这是高校科技期刊论文质量前期控制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多层制约,加大审稿力度,可减少人情稿,有利于提高学术质量。此外,在“三审”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建立了《吉林农业大学学报》的阅评审读及同行评议制度,由专人负责。审读出版内容、检查出版形式和出版质量,并定期向上级主管部门上报审读和阅评报告。
1.3加强编辑过程质量控制,提高编校质量
期刊编辑部要重视编辑在稿件加工过程中的再创作。在加工稿件时,根据专家审稿意见和刊发要求,编辑应反复与作者商讨,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层次加工,突出研究成果的新观点和新进展,使论文的论证更严密,条理更清晰;同时,严格遵守并全面执行最新版本的国家科技期刊编排标准和规范,并将执行标准情况作为编辑业绩考核的主要指标之一。从中英文摘要、关键词标引到参考文献著录,从公式符号、图表、量与单位、数字的审改到文字使用,其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都要提高,要达到国家标准和规范要求。为此,《吉林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制定了编辑加工制度、校对制度(五校制)、编辑部工作守则、编辑部人员岗位职责及考核办法,并严格执行。稿件的编辑加工实行责任编辑制度,为减少差错,由责任编辑交叉校对、执行编辑专项校对、主编终审终校。此外,笔者在工作实践中摸索出专项校对方法,实践证明,采用专项校对方法进行校对,可以大大提高校对质量和校对效率(关于专项校对方法的使用将另文报道)。
1.4缩短出版周期,提高信息时效性
信息及时更新就是学报刊载论文的时效性,即论文的出版周期。出版周期对科技期刊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传统科技期刊的传播速度无法与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速度相比,与互联网的即时相比,以季刊、双月刊、月刊等纸质版形式出版的传统科技期刊,在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上不可同日而语[11]。目前,科技期刊普遍存在出版时滞过长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技期刊的发展,同时也是导致一稿多投、优秀稿源外流的一个重要原因。要缩短科技期刊的出版周期,就应加快编辑出版流程的速度,提高出版效率,将期刊由季刊改为双月刊、双月刊改为月刊、月刊改为半月刊或旬刊等,同时要增加每期期刊的发文量,提高信息密度。针对出版周期偏长的问题,《吉林农业大学学报》的做法是:(1)以审稿质量为第一原则,优化了审稿专家库,使用科技期刊稿件采编系统(Ver2.0)进行审稿,极大地提高了审稿效率,缩短了审稿周期,同时优化了编辑出版流程。(2)利用网络出版发行,即作者所投学报的论文在通过外审、定稿及编辑加工后,能够第一时间以数字版的形式在“中国知网”上先期发表,即优先数字出版。实践证明,优先数字出版有效缩地短了出版周期,提高了信息实效性,使作者研究成果的首发权及时得到确认,吸引了众多读者和作者。(3)为尽快有效地传播和展示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科研成果,学报版面由120页增加到128页。版面增加,载文量增多,缩短了稿件在编辑部的滞留时间,使信息时效性增强。
1.5应用新媒体技术,促进科技期刊与新媒体融合发展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作者、读者、审稿专家提供更为便利的服务成为了可能。科技期刊编辑部可以通过建立和完善自身的网站和平台,并使用专业的稿件采编系统[12],以方便作者投稿、专家审稿、编辑改稿、作者查询稿件处理状况等。期刊编辑部要重视期刊的网站建设,不断充实网站的信息量。通过期刊网站,作者、读者、审稿专家可以对本刊有一个较为详细的了解,同时借助期刊网站这一平台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在与新媒体融合方面,《吉林农业大学学报》的做法是:(1)创建了网络编辑出版网站和平台,自2006年3月开始使用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的科技期刊稿件采编系统(Ver2.0),投稿、审稿、传稿等一系列编辑出版流程都在网上完成,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缩短了期刊出版时滞,增强了信息时效性。(2)引入了DOI(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使学报发表的论文在数字时代有了唯一的“身份证”号码,有利于本刊论文数字资源的长久保存和唯一识别;通过DOI系统,读者可以在任何一个文献检索平台实现引文到全文的链接,从而实现一站式检索和阅读。(3)2015年7月开始启用了IPAD移动阅读平台,满足广大读者、作者及农业科学研究者对学术期刊移动阅读的需要。(4)推出了期刊公众服务号。2015年8月《吉林农业大学学报》微信服务平台正式开通。该微信服务平台可实现微信阅读当期文章、阅读过刊、阅读推送文章、查稿、审稿提醒、实时消息和公告、压缩版论文传播等功能。⑤实行了优先数字出版和全文免费浏览下载,2015年开始加大了优先数字出版力度,同时建立起与网络出版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
1.6坚持改革创新,拓宽宣传渠道
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任何一种期刊出版后,如果不宣传自己,不推销自己,就很难被广大读者和作者所认可,也就不会被关注[13]。因此,要想扩大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提高期刊的知名度,加快国际化进程,期刊编辑就要积极地宣传自己的刊物,并加大宣传力度,让国内外作者、读者了解本刊的特色和报道范围,加强与国内外优秀期刊的交流与合作,争取进入更多的国内外重要检索系统和数据库。一是要向国内外主要图书馆、高校、相关学科的科研院所和文献检索机构主动赠送自己的当期期刊;二是尽可能参加国内外有关学术会议及期刊编辑年会,向与会人员宣传或赠送期刊,让更多的人了解本刊的存在和发展;三是通过网络宣传期刊,这是一种快捷、直观且经济的宣传方式[13]。四是充分利用高校科技文献对外交流的渠道,通过学校图书馆与国外的检索系统建立长期稳定的交流合作关系,来宣传自己的期刊。《吉林农业大学学报》的做法是:(1)创办特色栏目,使有效版面相对集中于优势学科,以局部带动整体,以集中体现吉林农业大学、吉林省乃至东北地区的学术优势和地方特色,从而使学报形成自身的学术特色,即品牌。(2)充分利用学报的封二和封三,加大吉林农业大学的学科建设、科研成果、优秀人才(如长江学者和长白山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等方面的宣传力度,以展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风采,扩大学校的学术影响。
1.7加强编辑队伍建设,培养现代编辑人才
新媒体时代赋予了传统的科技期刊与编辑手段以新的活力和内涵,这给科技期刊编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考验,而且这种考验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而变得刻不容缓。这给期刊编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编辑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亟待提高。因此,科技期刊编辑必须转变观念,增强时代感和紧迫性,树立现代编辑理念,提高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这就要求期刊编辑不仅要具备传统意义上的素质和能力,还要补充、更新并优化知识结构,要努力学习现代编辑理论和编辑技术,提高捕捉信息的能力[14]和新媒体应用能力。此外,科技期刊编辑还应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这是审读、鉴别、选择稿件的要求[15-16]。《吉林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非常重视编辑队伍建设,每年组织编辑人员参加岗位培训和轮训至少3人次,全员持证上岗。要优化编辑知识结构,改善学历结构,加大对青年编辑的培养力度,鼓励青年编辑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复合型的科技期刊编辑人才队伍。
篇7
关键词:互联网;科技;信息技术;发展;应用
随着科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互联网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与传统的科技技术相比,互联网科技信息技术不仅具有突出的特点,而且互联网科技信息技术的使用还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对现有的网络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成为了科技行业最为重要的工作。同时,在互联网科技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应对互联网科技信息技术进行详细的了解和掌握,并根据互联网科技信息技术的特点对网络资源进行不断的搜索、筛选和归类,然后通过适当的加工,推动互联网科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
1 互联网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
在互联网中所有的科技信息都是通过数字的存储功能将传统的信息数字化,并将互联网平台与信息资源进行充分的结合。但由于互联网本身灵活性以及时效性的特点,使得信息一旦在网络上,就会得到大规模、大范围的扩散,使得互联网科技信息能够进行快速传播。
1.1 互联网科技信息技术集成化
在传统科技信息获取的过程中,人们必须要到图书馆或者是科技情报等部门,才能对信息进行大量的获取,而在获取的过程中专业部门所提供的信息都属于纸质材料,从而使人们获取信息时浪费太多的时间、人力和物力,还有可能会造成环境的污染。随着科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互联网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普及,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进行了有效的结合,用户如果需要大量的信息资源,只需要通过互联网进行搜索、浏览、筛选和下载,就可以得到大量的信息资源;同时,用户还可以通过计算机功能,对查询的信息进行不断的编辑和传递,在编辑过程中如果出现不懂的现象,就可以通过相关信息对其进行了解和掌握,从而使得互联网科技信息达到资源的共享[1]。
1.2 互联网科技信息技术普及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互联网的快速普及,网络科技信息的对象也发生了变化。一般情况下,互联网科技信息的主要是服务科学的研究院所、企业、高等院校以及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互联网的全球普及,人们的传统思想发生改变,信息化意识普及,无论是在何种的工作中,人们都会通过互联网,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科技信息,从而使得互联网科技信息的主体发生了转变,逐渐走向了大众化和普及化[2]。在现如今的社会中,由于互联网科技信息技术的大量普及,使得许多的科技信息在不同的层次、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互联网凭借发达的科技信息技术成为了全球人类的精神财富以及宝贵知识重要传播和分享平台。
1.3 互联网科技信息技术共享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大量普及,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的综合平台非常便捷的实现跨地区、跨国家的获取科技信息,从而真正实现互联网科技信息资源的共享。互联网信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也在不断的增加,在现如今的社会中,每一个企业、单位、工厂等都大量使用互联网,企业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占据稳固地位,就需对互联网的作用进行充分的发挥和应用,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同时,互联网科技信息的共享,已经成为了不同地域、文化以及历史背景下人们生存的重要手段。另外,通过互联网综合平台,不仅可以对科技信息的资源进行不断的汇总、使用和释放,还可超越对时间以及空间的束缚,为广发用户提供更为广泛、更为便捷的信息获取途径,并提高信息获取的质量,从而推进互联网科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2 互联网科技信息技术的应用
互联网的全面普及,使互联网科技信息快速传播,也间接推动互联网科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现如今,互联网科技信息技术主要应用在以下三个方面。
2.1 一般搜索的应用
互联网的科技信息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这是由互联网本身信息传播特点所决定,其信息更新的速度非常之快,使得一些相对应站点的网址也发生了变化,在互联网科技信息开发与应用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必须要对互联网的日常搜索功能进行最大程度的筛选和复核,将互联网的搜索功能融入到日常的工作计划中,同时还必须要将互联网科技信息进行不同行业的分类,并通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地不同种类的科技信息进行不断的开发和应用,从而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在现如今的实际生活中,人们如果只是仅仅依靠一种搜索工具对相关的科技信息进行搜索,是不可能搜索到所有的相关网站。因此,在互联网科技信息技术应用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必须要对网页进行不断的筛选,并采用不同的搜索方式对信息进行搜索和查询,从而获取到全面的科技信息。
2.2 专门搜索的应用
在互联网科技信息资源开发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必须要从相关的学科以及特点等方面出发,对科技信息进行专项的开发和研究。如在一些大型的电子计算机企业中,企业可以配备专人对搜索到的科技信息进行储存,然后再通过相关的信息平台将信息储存到互联网上,从而对科技信息的搜索范围和途径进行了不断的开拓,使得相关人员在科技信息搜索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专业的网页对信息资料进行快速的搜索,同时人们还可以根据定题搜索、关键字搜索等方法对科技信息进行获取。此外,像网上电子图书馆、论文数据库(诸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都属于专门搜索引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商业利益的驱动,使得越来越多的服务器以及网址增加到了互联网行业中,但并没有任何一种搜索工具能够对网站进行全面的覆盖。
2.3 指定域名的搜索应用
互联网是基于数字存储技术的综合平台,具有较大的储存量以及全面的信息特点,使互联网科技信息就相当于庞大的科技文献信息源,并以简单化、操作化以及网络化的趋势进行快速的发展[3],而这主要就依托于各种网站。WWW是环球信息网的缩写,也被称为web,在web中有一个非常特别的搜索工具,不仅具备了多种逻辑搜索的能力,而且还能够对字条串进行识别,同时在搜索的过程中如果主机、超链接以及域名等受到限制时,也可以通过web对其进行限制性的搜索,使得人们获取到需要的科技信息。在互联网信息科技技术应用中,相关人员必须要正确的运用搜索工具,从而才能够对需要的科技信息进行明确以及准确的获取。
通过互联网搜索、咨询、查询等功能,用户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对科技信息进行获取,既有一般搜索,专门搜索,也有指定域名的搜索应用,互联网的普及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便捷,使得人们能够很快的对科技信息进行准确的获取,应对互联网技术进行充分利用,对网络资源进行大力开发和研究,从而推进互联网科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黄黎.互联网科技视角下的我国意识形态建设[D].武汉理工大学,2013(11).
[2]刘冰,游苏宁.信息技术发展与科技期刊创新方向[J].编辑学报,2011(12).
篇8
改革开放30年来,xx大学图书馆取得了瞩目的成就:20世纪80年代建设了16000平方米的新图书馆;世纪之交,图书馆建设列入学校“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的重点内容。30年来图书馆在基础设施建设、文献资源建设、技术支撑体系建设、队伍建设、服务方式与管理理念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基本完成了由传统模式向现代化图书馆模式的转变,形成了以信息资源多元化、信息传播网络化、管理办公自动化、服务功能现代化、服务形式多样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大学图书馆格局,成为xx大学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学科建设的强有力的文献信息保障体系。
图书馆的发展建设,文献资源建设是基础。1978年前图书馆馆藏文献68万册,主要是以采矿、冶金、机械为主的图书、杂志和报纸等纸本文献。30年来图书馆的馆藏体系、资源结构、数量都发生巨大变化,根据xx大学的学科专业结构的发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对文献资源的需求,图书馆拓展了藏书的学科覆盖面,在高校图书馆中较早地引进了sci、elsevier、eivillage、springerlink等大数据库和“超星”、“万方”、“网上报告厅”等数据库镜像站,形成了纸本资源、电子资源相结合、涵盖了我校多学科的文献资源馆藏体系。目前图书馆现有文献总量已达370万册,其中电子资源140万册,纸本文献220万册,成为文献资源丰富的图书馆之一。
图书馆作为“211工程”、“985工程”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先后建设了图书馆主机控制、网络系统、无线上网、安全监控系统等,为实现图书馆网络化信息化奠定坚实基础。引进和集成了国内处领先水平的图书馆计算机集成管理系统,实现了采访、编目、典藏、流通、阅览、期刊、统计、公共查询、系统管理等业务流程的计算机管理,开展了基于web的预约、续借、订购征询和推荐、催还、预约借书、图书外采等网络化的信息服务。应用interet网络技术,实现信息传播网络化,57种中外文全文期刊和文摘数据库、国家标准、重要会议文献、重要报纸等全文和二次文献数据库全天候地供师生使用,为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提供了丰富快捷的信息资源支持。
图书馆由早期的单纯opac(联机公共检索目录)书目信息联机查询发展到数字化信息较为丰富、功能多样的7×24小时的集联机查询个人借阅信息、预约借书、读者荐书、电子书刊全文在线阅读、文献数据库检索、随书光盘阅读、联合目录查询、网上信息资源导航、视频文献在线阅读、学位上提交、网上书店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网上信息服务体系,使读者能够方便地获得最新的文献信息。完成了“xx大学硕、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建设工作,实现了学位论文的网上提交及其摘要和全文的在线阅览。为读者提供了随书光盘的在线阅读或下载服务,开通了“网上报告厅”视频服务系统,建立起教学参考书数据库。图书馆所提供的各种网上信息服务使传统图书馆服务功能得到了延伸。2008年,图书馆主页及数据库点击量超过2500万次,sci、cnki等数据库的使用率在全国高校名列前茅。2008年到馆人数120万人次,图书借阅量达到75万册。
图书馆坚持“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理念,服务模式从“以书为本”转向“以人为本”,从“以管理为主”转向“以服务为主”。建立起开放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实现全方位的开架借阅的服务方式;周开馆时间由原来的70小时到现在的90小时,网络实现24小时全天候开放,成为读者可利用学校网络在异地使用的大学图书馆,为读者提供了全方位快捷的信息服务。
通过有计划的培训工作,包括选送非图书馆专业的本科生和大专生参加国内外的图书情报专业进修学习、到美国appalachianstateuniversity进修等;30余人进行在职硕士学位进修和岗位培训,培养了一批业务骨干。图书馆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对于发展现代图书馆起到关键作用。
多年来,图书馆一直在为读者提供一个优良的阅览环境而努力。通过对目录大厅的整体改造、书库布局的调整、阅览室布局、大厅增加阅览桌椅等方式增添了书香氛围。通过门禁管理系统、消防系统、安全系统的建立,实现了开架书库的借、阅、藏一体化和真正意义的开放式。读者入馆后可以不受限制地进入每个书库和阅览室阅览与学习。多次举行大型文化讲座、数据库讲座、中外文图书展示等,营造了一个文化浓厚的图书馆文化生态环境。图书馆已成为学生学习、交流、交往的优良场所。
作为教育部首批批准的29个部级科技查新工作站之一,图书馆为xx大学科技创新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2008年科技查新数量达到260余项,查收查引1900项,有力地支持了广大教师科研人员的科研活动。承担着全校大学四年级本科生、研究生的文献检索课的教学任务,以及网络学院的文献检索课的教学任务。与此同时,开展了网络化虚拟参考咨询工作,利用网络为广大师生提供各类图书馆常见问题和学科问题的咨询,进一步满足了读者的需求。
30年来图书馆以“读者至上,服务第一”为办馆宗旨,受到学校领导和师生员工的一致好评。先后获得xx大学先进单位、沈阳市科教工委党员立项先进单位、本科教学一等奖、校园安全先进单位、三八先进集体、十佳校园网站、优秀党小组等荣誉。xx大学图书馆已成为文献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优良的高校图书馆,以其特有的文献检索、数据检索、事实检索等功能和先进信息传播技术,在科技创新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现代化大学图书馆
xx大学要建设一流大学,文献信息资源要先行。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客观分析当代大学图书馆发展的趋势,积极应对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对文献信息需求的新发展、新变化,建立与高等教育发展相适应的文献信息保障系统。应当清醒的看到,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文献信息资源多元化、信息资源品种趋向多元化、获取与利用文献资源方式的多元化、服务的个性化、共享平台和多向交流等成为大学图书馆的发展方向。为此,xx大学图书馆必须抓住机遇,面对挑战,做好规划、真抓实干,以建设开放式、复合型、国际化的现代大学图书馆为目标,大力推进文献资源建设、技术支撑平台建设、队伍建设和环境建设四大建设。把我校图书馆建设成为一流的高校图书馆。
(1)建设复合型馆藏体系
文献资源建设是基础,要实现纸本资源、电子资源、数字资源的良性信息资源结构,在不断增加馆藏资源的基础上,拓展文献资源的使用权范围。要针对大学图书馆的功能,加大教学参考、工具书、标准、科技信息、专利等类型文献资源的建设,形成纸本资源、数字资源共存并有机融合的藏书体系,为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不断增强我校科技文化的软实力。
(2)建设数字化图书馆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传统图书馆形态正在发生变化:internet加虚拟信息资源所构成的信息空间降低了用户对实体图书馆的依赖,通过网络利用图书正在逐渐成为读者获取最新知识的主要方式,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此我们要在数字资源建设基础上,加大技术支撑力度,抓住发展机遇,加快网络化、数字化的步伐,构筑网络化、数字化的文献信息服务体系,用多元化的信息资源、多元化的服务手段满足读者多元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积极开展数字图书馆建设,为读者提供利用、传播、分析信息的技术平台、检索平台和互动平台。
从整体上讲,图书馆正处于从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转变的转型期。但高校图书馆在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教学科研服务上更有其特殊性,其传统功能不可或缺。因此,应通过大力建设有限物质空间图书馆与虚拟数字资源相结合的复合型图书馆,满足高校图书馆发展的特殊性。数字化是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在传统图书馆的常规功能建设的同时,加快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进程。以传播手段的大改革、大创新增强文献资源的控制力、影响力。传播手段创新事关文献资源信息的传播能力,是推动图书馆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因特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文献信息产品传播手段越来越多样化,加快构建传输快捷、适应个性化的传播体系是图书馆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数字图书馆建设,为读者提供公共服务的新平台、创造广阔的文献信息空间。
在技术保障上,以满足对文献资源的获取多元方式为基础,为读者提供传统借阅、自助借阅、网络传输、无线阅读等方式和远程访问与全天候访问、异地使用本馆资源、24小时不间断服务等的技术平台。
(3)建设服务主导型图书馆
图书馆建设要始终坚持为读者服务,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为根本,建立多种形式的服务功能,由单一的为读者服务,向咨询服务、数字服务、个相结合的复合型服务转变,满足读者多元化的需求。
要开展信息资源挖掘整合利用,使读者能通过统一界面无缝地检索到各种信息。应充分利用网络拓展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建立图书馆信息门户,积极推进网上虚拟参考咨询、网上用户培训、网络信息导航等工作,做好各种信息资源的二次开发,开辟个人网上图书馆空间,在线参考咨询服务,开展定题服务、跟踪服务等个性化服务。
要大力开展科技检索查新服务功能,为师生员工的教学科研做好参谋,为科研课题的立项选题创造条件。
(4)建设国际化文献资源共享的图书馆
高校图书馆是国际科技信息的汇聚中心,是师生掌握国际科技发展前沿的窗口。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一个国际化图书馆是高校发展的重要标志,开展国际化文献资源共享是图书馆实行国际化的重要方面。目前,我们已与国外200余个图书情报单位建立了资料交换关系。我们还将有计划地与国际知名大学建立国际化文献资源共享平台,通过校外访问认证系统、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开放存取(openaccess)、多渠道的信息资源共享方式,实现图书资料、科技信息互通共享,为师生员工提供更加广泛的国际文献资源。
(5)建设高水平文献信息队伍
要根据高校图书馆发展规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着力培养造就一批热爱图书馆事业、热心为读者服务、掌握现代传播技术的专业队伍,形成有利于激发图书馆队伍富有生机活力的体制。图书馆馆员作为知识和信息的传播者、信息的加工者,提倡馆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读者提供全方位、多渠道、快捷的文献信息服务。要引导馆员把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追求与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实现互动发展和双赢。
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提供高质量的读者服务是图书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图书馆所有工作都要以读者为中心。图书馆流通、阅览服务要以为读者提供高质量服务为标准;图书馆的信息咨询服务要以为读者教学、科研提供深层次文献分析成果为己任;图书馆的网络和技术要为数字化资源的建设和图书馆业务的正常开展提供可靠的保证。通过改革创新,不断用新的观念、新的措施和新的方法树立全新的服务理念、建立全新的管理机制、实行全新的运行模式,使管理系统的总体功能得到不断优化,始终保持最佳状态和最高效率,从而满足高校师生教学、科研的需要。
(6)建设大学图书馆系统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图书馆建设,落实到各个环节,使图书馆发展与建设更加符合时代的新要求,适应xx大学建设一流大学的需要。根据xx大学学科结构和各学院特点,建立适应xx大学发展的图书馆系统十分必要。在学科群体优势明显、文献信息资源丰富的学院,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总馆为主、分馆为辅的图书馆体系,做到贴近学科、走近读者,突出特色,使图书馆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吸引力、感染力。把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文献信息和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创造读者满意的服务方式,提供读者需要的文献信息资源,使图书馆发展与建设过程成为不断提高读者科学文化水平、增强创新力的过程。
(7)建设具有文化特色的图书馆环境
篇9
关键词:12316;“三农”服务热线;系统功能
中图分类号:S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7-4276-03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12316 Agriculture-countryside-farmer Services Hotline and Relevant Systems in Jinan City
ZHONG Ju1,WANG Ben-ping2
(1.Jinan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Center, Jinan 250002,China; 2.Jinan Animal Husbandry and Veterinary Bureau,Jinan 250002,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ed the structure model and system function of telephone voice service system of agriculture. The series of systems were built in order to realize that the users could get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by auto voice service system, agent response, short message receiving, video diagnosis and so on. Users not only could choose suitable agricultural experts according to their needs, but also know the new progress of the question that they paid close attention to. Some effective ways to supply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services for agriculture are proved. The ways can meet all kinds of needs of users for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and have been powerful supplement ways to serve for agriculture, rural area and farmers.
Key words: 12316; agriculture-countryside-farmer services hotline; relevant system
收稿日期:2012-12-08
基金项目:国家星火计划重点工程项目(2005EA740120);济南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专项(Y09)
作者简介:仲 菊(1971-),女,山东莱州人,副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畜牧与农业信息研究工作,(电话)13583187299(电子信箱)
。
“三农”热线就是综合运用电话语音技术、文本语音合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建立电话语音系统,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语音咨询和专家远程解答服务,使农民通过电话接受农业信息服务[1]。农业部2006年开通全国农业系统统一的公益服务热线号码12316后[2],2009年决定依托“12316”代码,全力打造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3]。吉林省2006年5月率先开通12316“三农”服务热线[4,5],之后许多省(市)也相继开通[6-9]。北京市农业科学院整合农业科技信息资源以及部级农业信息资源,实现了全市统一的信息服务界面和各级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10]。商务部等部门也利用12316热线开展农民工对外劳务服务[11]。
济南市12316“三农”热线是山东省的分支,是济南市金农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济南市开始进行该系统的建设。它以山东金农信息网为平台,以强大的文献检索数据库和农业专家数据库等为支撑,结合短信平台和专家会诊系统共同为互联网建设不发达而电话已达到一定普及率的农村提供一种获取信息的途径。
1 济南市12316“三农”服务热线的系统构建模式
1.1 构建基础及思想
系统将计算机技术和电信技术融为一体,建立支持语音服务的农业实用科技信息数据库,为农户提供一对一、一对多的专业咨询帮助和每天24 h的农业自动语音信息服务。其构建基础主要是依托现代语音合成技术,将文本信息转换为自然语音输出,把互联网服务与语音信息系统进行人机结合,使普通用户通过电话就能实现个性化动态信息查询与。农民可以通过人工坐席系统与专家直接通话,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考虑到农业用户的特殊性,为给农民提供更人性化、更方便的服务,在设计系统软件时使用户通过电话即可获得所需的农业信息,还可与农业专家直接通话或者通过视频系统得到专家的会诊,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该系统实现了农村远程信息服务“进村入户”,并作为农民远程教育技术平台的组成部分,为不具备上网条件的农民提供语音答疑服务。
1.2 硬件及运行环境
1.2.1 硬件 热线服务系统包括数据服务器、计算机设备、语音卡、高清晰摄像头、数码相机等相关硬件设备。服务器采用北京智农天地网络技术有限公司Agricom语音信息服务系统,速度快,有较强的稳定性,能够保证语音服务平台长时间正常运行。语音卡采用16通道PCI总线模块化语音卡底板,通过安装不同型号的模块可构成灵活的应用系统。
1.2.2 运行环境 稳定的220 V电源不间断供电;Internet 网络连接,要求24 h宽带连接;PSTN电话网连接,线路接口为标准的RJ11电话接口;稳定的内网宽带保证坐席客户机与语音服务器网络畅通;人工坐席设备12套,其中微机12台,坐席计算机12台,坐席人员耳麦12套,微机用来安装人工坐席系统,其操作系统为Windows 2000/XP。
1.3 软件配置
网络操作系统为Windows Server 2008 标准版,数据库系统为SQL Server 2008,安装AG32语音平台软件、IVR语音管理服务软件、防病毒软件、V2 Conference服务器软件、视频传输软件等。
1.4 安全保障
为保障整个系统正常运行,机房防雷设施是A级防雷,地线则要求保证服务器良好接地,以确保整个系统不受雷电影响,语音卡信息不受静电影响。
1.5 系统数据结构
此系统的数据资源建设主要采用数据库形式。将各类信息加工成适于语音播放的数据,存入自动语音数据库中供农民查询。内容包括三大类:一是综合快讯:提供国内近期农业方面的综合快讯,包括国内综合快讯、山东省综合快讯、济南市综合快讯;二是气象信息:一周内气象预测与指导信息;三是农事指导:为农户提供近期农事指导信息,主要包括作物农事、蔬菜农事、水果农事、畜牧农事。
2 济南市12316“三农”服务热线的系统功能
济南12316“三农”服务热线系统采用先进的语音合成技术(TTS),将网上文本实时地转换为清晰的自然语音输出,达到网站内容与语音服务系统内容的同步更新、双向传输以及交互式,具有提供包括农业信息语音自动服务、人工咨询服务、传真提取文本信息、手机短信的信息定制与等功能。系统包括菜单导航、人工坐席、自动语音、录音留言、电话听网、自动转接、外拨、三方多方通话、语音合成、数据统计分析等功能模块。拥有较好的信息途径,使信息的浏览更为方便。开发动态的Web数据库应用,使用户可以在Web浏览器上方便地管理、检索数据库的内容,更好地作为语音系统的补充。
2.1 自动语音播放
把精心筛选的资料做成语音数据库,用户可以拨打特服号,按提示检索收听相关信息。收费方式按普通市话收费,不收取信息费。当用户打进电话的时候,系统便播放欢迎信息,然后播放栏目信息,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按照提示选择栏目,快速地得到所需要的信息。资料更新通过语音合成软件将文本信息自动合成普通话话音,存放到指定的目录,到检索数据的时候就可以播放语音文件。人工朗读的录音文件更清晰、流畅,更人性化,作为自动转换语音的补充,系统还可以接收用户的留言信息。
2.2 人工坐席答复
该系统支持多路坐席电话,设有12部坐席电话来受理复杂业务,与自动语音系统相互补充。服务器端的监控中心需要和坐席机器上的坐席软件进行TCP/IP通讯,要保证服务器与坐席机器的连接正常。该系统坐席端软件包括人工坐席子系统、号码查询服务子系统、系统维护子系统。人工坐席系统对于用户咨询的问题可以实现自动录音。号码查询系统可自动搜索空闲的电话线,实现自动转接功能,用于辅助用户快速连接到有关专家的坐席。专家可通过坐席电话直接与农民通话,解决农民反映的问题。
2.3 数据查询统计
可以对用户留言、传真进行查询,以及对来电数据按照各种方式进行统计。系统可按照来电、查询、坐席等进行分析和统计。来电时间、区域等都可做统计;还可以按用户查询的内容进行统计;对于各坐席的接听情况也可以做出统计。统计情况汇总成表可进行打印。对于留言信息可以进行查询回复。
2.4 短信订制发送
该系统采用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三大电信运营商的短信接口资源,利用统一的接入代码1063-531-12316,建成集客户管理、农业信息订制和短信群发为一体的公益性短信服务平台。该平台利用先进的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与指定号码进行短信批量发送和自定义发送,可适时向全市使用手机的涉农工作者免费农业生产、经营、供求、价格、政策法规等多方面的农业短信息,用户也可在网上或通过手机订制多种农业信息。2010年济南市农业信息中心与中国移动合作建成“农事通”短信平台,在原有12316“三农”服务热线的基础上建设功能完备的3个系统——“农事通自动语音系统”、“农业短消息网上审核与展示系统”和“用户登记与管理系统”。组织农业专家根据生产需要编写实用短消息,通过此平台发送。该平台面向全市的行政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行业协会、涉农企业、种养大户、乡镇农业部门人员等采集用户,目前短信发送至5万多用户。
2.5 专家查询选择
按照用户需求搜集包括济南市所有管理、科研、农技推广等领域的副高级职称以上的农业专家的资料,并将其录入系统,制作成农业专家数据库,便于解答农民群众所遇到的农业技术问题,确保农民群众通过电话咨询的方式获取更多的农业信息,解决生产中的疑难问题。数据库对农业专家进行合理分类,以农业专家与专家论文两大数据实体为核心,及时更新专家信息,更新专家联系方式。用户可以根据自己需要挑选合适的专家,为自己提供咨询服务。
2.6 专家视频诊断
对于一些疑难的病虫害问题,用户通过电话难以描述清楚,专家也难以查看病因,用户可以采用视频的方式向专家咨询。济南市农业信息中心为各县(区)配备了高清晰摄像头、商用电脑、数码相机、视频传输软件等,用户可登陆网络诊室,就病虫害问题向植保专家进行咨询,可通过视频诊断系统及时得到专家指导和帮助。
2.7 文献检索浏览
济南市农业信息中心引进的清华同方文献检索数据库是热线咨询的重要数据库,为负责咨询的专家、技术人员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用户对于一些重点关注的技术问题,也可以进行文献数据库检索以查询有关问题的最新研究进展情况。
2.8 系统维护管理
管理员可以察看到各个线路的状态,可以通过系统进行预先的信息设置;通过数据维护工具可以实现信息内容修改、添加、删除。
3 结语
济南市“三农”热线语音服务系统及相关系统建成后,用户通过拨打电话,可以选择自动语音服务,也可通过人工坐席系统或者视频诊断系统来咨询专家,享受与专家直接通话交流的服务,来获得所需信息。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通过专家系统来选择合适的专家,还可以通过文献查询来跟踪自己所关注问题的研究进展情况。系统运行以来,为省内外用户提供了大量信息,答疑解惑,满足了农户信息的需求。作为其他服务形式的有力补充方式,对于普及农业科技知识、提升农民文化素质和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周国民,丘 耘,周义桃.农业实用技术电话咨询系统的研究[J].计算机与农业,2002(8):13-15.
[2] 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 农业部关于开通“12316”全国农业系统公益服务统一专用号码的通知[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8(5):4.
[3] 农业部新闻办公室.农业部依托“12316”代码 全力打造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J]. 农机质量与监督,2009(6):4-5.
[4] 秦 吉.12316助推吉林农业农村信息化大发展[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2(3):8-9.
[5] 王凯锋.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传播学思考——以吉林省12316热线为视点[J].江苏农业科学,2010(1):382-384.
[6] 李 昕.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服务的现状及对策——以山东诸城“五位一体”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模式为视点[J].山东农业科学,2011(5):117-121.
[7] 曹承忠,张峻峰,王 铮,等. 北京市新型农业热线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应用模式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2011,39(2):228-231.
[8] 张子良,尹 卫,张亚琦,等.青海省农业科技信息语音咨询服务系统简介[J].青海农林科技,2010(1):75-76.
[9] 余向东,王海霞. 费用低 信息广 传播快——河南省12316省级平台直通乡村[N].农民日报,2012-03-22(3).
篇10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作为一流大学发展与建设起到重要文献信息支撑作用的高校图书馆得到快速发展。高等学校图书馆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大学图书馆以其丰富的文献资源、快捷的检索手段和先进的信息传播技术,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专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认真总结改革开放30年的成果和经验,深刻领会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对于建设现代大学图书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xx大学图书馆30年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30年来,xx大学图书馆取得了瞩目的成就:20世纪80年代建设了16000平方米的新图书馆;世纪之交,图书馆建设列入学校“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的重点内容。30年来图书馆在基础设施建设、文献资源建设、技术支撑体系建设、队伍建设、服务方式与管理理念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基本完成了由传统模式向现代化图书馆模式的转变,形成了以信息资源多元化、信息传播网络化、管理办公自动化、服务功能现代化、服务形式多样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大学图书馆格局,成为xx大学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学科建设的强有力的文献信息保障体系。
图书馆的发展建设,文献资源建设是基础。1978年前图书馆馆藏文献68万册,主要是以采矿、冶金、机械为主的图书、杂志和报纸等纸本文献。30年来图书馆的馆藏体系、资源结构、数量都发生巨大变化,根据xx大学的学科专业结构的发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对文献资源的需求,图书馆拓展了藏书的学科覆盖面,在高校图书馆中较早地引进了sci、elsevier、ei village、springerlink等大数据库和“超星”、“万方”、“网上报告厅”等数据库镜像站,形成了纸本资源、电子资源相结合、涵盖了我校多学科的文献资源馆藏体系。目前图书馆现有文献总量已达370万册,其中电子资源140万册,纸本文献220万册,成为文献资源丰富的图书馆之一。
图书馆作为“211工程”、“985工程”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先后建设了图书馆主机控制、网络系统、无线上网、安全监控系统等,为实现图书馆网络化信息化奠定坚实基础。引进和集成了国内处领先水平的图书馆计算机集成管理系统,实现了采访、编目、典藏、流通、阅览、期刊、统计、公共查询、系统管理等业务流程的计算机管理,开展了基于web的预约、续借、订购征询和推荐、催还、预约借书、图书外采等网络化的信息服务。应用interet网络技术,实现信息传播网络化,57种中外文全文期刊和文摘数据库、国家标准、重要会议文献、重要报纸等全文和二次文献数据库全天候地供师生使用,为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提供了丰富快捷的信息资源支持。
图书馆由早期的单纯opac(联机公共检索目录)书目信息联机查询发展到数字化信息较为丰富、功能多样的7×24小时的集联机查询个人借阅信息、预约借书、读者荐书、电子书刊全文在线阅读、文献数据库检索、随书光盘阅读、联合目录查询、网上信息资源导航、视频文献在线阅读、学位上提交、网上书店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网上信息服务体系,使读者能够方便地获得最新的文献信息。完成了“xx大学硕、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建设工作,实现了学位论文的网上提交及其摘要和全文的在线阅览。为读者提供了随书光盘的在线阅读或下载服务,开通了“网上报告厅”视频服务系统,建立起教学参考书数据库。图书馆所提供的各种网上信息服务使传统图书馆服务功能得到了延伸。20xx年,图书馆主页及数据库点击量超过2500万次,sci、cnki等数据库的使用率在全国高校名列前茅。20xx年到馆人数120万人次,图书借阅量达到75万册。
图书馆坚持“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理念,服务模式从“以书为本” 转向“以人为本”,从“以管理为主”转向“以服务为主”。建立起开放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实现全方位的开架借阅的服务方式;周开馆时间由原来的70小时到现在的90小时,网络实现24小时全天候开放,成为读者可利用学校网络在异地使用的大学图书馆,为读者提供了全方位快捷的信息服务。
通过有计划的培训工作,包括选送非图书馆专业的本科生和大专生参加国内外的图书情报专业进修学习、到美国appalachian state university进修等;30余人进行在职硕士学位进修和岗位培训,培养了一批业务骨干。图书馆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对于发展现代图书馆起到关键作用。
多年来,图书馆一直在为读者提供一个优良的阅览环境而努力。通过对目录大厅的整体改造、书库布局的调整、阅览室布局、大厅增加阅览桌椅等方式增添了书香氛围。通过门禁管理系统、消防系统、安全系统的建立,实现了开架书库的借、阅、藏一体化和真正意义的开放式。读者入馆后可以不受限制地进入每个书库和阅览室阅览与学习。多次举行大型 文化讲座、数据库讲座、中外文图书展示等,营造了一个文化浓厚的图书馆文化生态环境。图书馆已成为学生学习、交流、交往的优良场所。
作为教育部首批批准的29个部级科技查新工作站之一,图书馆为xx大学科技创新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20xx年科技查新数量达到260余项,查收查引1900项,有力地支持了广大教师科研人员的科研活动。承担着全校大学四年级本科生、研究生的文献检索课的教学任务,以及网络学院的文献检索课的教学任务。与此同时,开展了网络化虚拟参考咨询工作,利用网络为广大师生提供各类图书馆常见问题和学科问题的咨询,进一步满足了读者的需求。
30年来图书馆以“读者至上,服务第一”为办馆宗旨,受到学校领导和师生员工的一致好评。先后获得xx大学先进单位、沈阳市科教工委党员立项先进单位、本科教学一等奖、校园安全先进单位、三八先进集体、十佳校园网站、优秀党小组等荣誉。xx大学图书馆已成为文献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优良的高校图书馆,以其特有的文献检索、数据检索、事实检索等功能和先进信息传播技术,在科技创新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现代化大学图书馆
xx大学要建设一流大学,文献信息资源要先行。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客观分析当代大学图书馆发展的趋势,积极应对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对文献信息需求的新发展、新变化,建立与高等教育发展相适应的文献信息保障系统。应当清醒的看到,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文献信息资源多元化、信息资源品种趋向多元化、获取与利用文献资源方式的多元化、服务的个性化、共享平台和多向交流等成为大学图书馆的发展方向。为此,xx大学图书馆必须抓住机遇,面对挑战,做好规划、真抓实干,以建设开放式、复合型、国际化的现代大学图书馆为目标,大力推进文献资源建设、技术支撑平台建设、队伍建设和环境建设四大建设。把我校图书馆建设成为一流的高校图书馆。
(1)建设复合型馆藏体系
文献资源建设是基础,要实现纸本资源、电子资源、数字资源的良性信息资源结构,在不断增加馆藏资源的基础上,拓展文献资源的使用权范围。要针对大学图书馆的功能,加大教学参考、工具书、标准、科技信息、专利等类型文献资源的建设,形成纸本资源、数字资源共存并有机融合的藏书体系,为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不断增强我校科技文化的软实力。
(2)建设数字化图书馆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传统图书馆形态正在发生变化:internet加虚拟信息资源所构成的信息空间降低了用户对实体图书馆的依赖,通过网络利用图书正在逐渐成为读者获取最新知识的主要方式,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此我们要在数字资源建设基础上,加大技术支撑力度,抓住发展机遇,加快网络化、数字化的步伐,构筑网络化、数字化的文献信息服务体系,用多元化的信息资源、多元化的服务手段满足读者多元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积极开展数字图书馆建设,为读者提供利用、传播、分析信息的技术平台、检索平台和互动平台。
从整体上讲,图书馆正处于从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转变的转型期。但高校图书馆在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教学科研服务上更有其特殊性,其传统功能不可或缺。因此,应通过大力建设有限物质空间图书馆与虚拟数字资源相结合的复合型图书馆,满足高校图书馆发展的特殊性。数字化是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在传统图书馆的常规功能建设的同时,加快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进程。以传播手段的大改革、大创新增强文献资源的控制力、影响力。传播手段创新事关文献资源信息的传播能力,是推动图书馆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因特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文献信息产品传播手段越来越多样化,加快构建传输快捷、适应个性化的传播体系是图书馆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数字图书馆建设,为读者提供公共服务的新平台、创造广阔的文献信息空间。
在技术保障上,以满足对文献资源的获取多元方式为基础,为读者提供传统借阅、自助借阅、网络传输、无线阅读等方式和远程访问与全天候访问、异地使用本馆资源、24小时不间断服务等的技术平台。
(3)建设服务主导型图书馆
图书馆建设要始终坚持为读者服务,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为根本,建立多种形式的服务功能,由单一的为读者服务,向咨询服务、数字服务、个相结合的复合型服务转变,满足读者多元化的需求。
要开展信息资源挖掘整合利用,使读者能通过统一界面无缝地检索到各种信息。应充分利用网络拓展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建立图书馆信息门户,积极推进网上虚拟参考咨询、网上用户培训、网络信息导航等工作,做好各种信息资源的二次开发,开辟个人网上图书馆空间,在线参考咨询服务,开展定题服务、跟踪服务等个性化服务。
要大力开展科技检索查新服务功能,为师生员工的教学科研做好参谋,为科研课题的立项选题创造条件。
(4)建设国际化文献资源共享的图书馆
高校图书馆是国际科技信息的汇聚中心,是师生掌握国际科技发展前沿的窗口。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一个国际化图书馆是高校发展的重要标志,开展国际化文献资源共享是图书馆实行国际化的重要方面。目前,我们已与国外200余个图书情报单位建立了资料交换关系。我们还将有计划地与国际知名大学建立国际化文献资源共享平台,通过校外访问认证系统、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开放存取(open access)、多渠道的信息资源共享方式,实现图书资料、科技信息互通共享,为师生员工提供更加广泛的国际文献资源。
(5)建设高水平文献信息队伍
要根据高校图书馆发展规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着力培养造就一批热爱图书馆事业、热心为读者服务、掌握现代传播技术的专业队伍,形成有利于激发图书馆队伍富有生机活力的体制。图书馆馆员作为知识和信息的传播者、信息的加工者,提倡馆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读者提供全方位、多渠道、快捷的文献信息服务。要引导馆员把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追求与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实现互动发展和双赢。
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提供高质量的读者服务是图书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图书馆所有工作都要以读者为中心。图书馆流通、阅览服务要以为读者提供高质量服务为标准;图书馆的信息咨询服务要以为读者教学、科研提供深层次文献分析成果为己任;图书馆的网络和技术要为数字化资源的建设和图书馆业务的正常开展提供可靠的保证。通过改革创新,不断用新的观念、新的措施和新的方法树立全新的服务理念、建立全新的管理机制、实行全新的运行模式,使管理系统的总体功能得到不断优化,始终保持最佳状态和最高效率,从而满足高校师生教学、科研的需要。
(6)建设大学图书馆系统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图书馆建设,落实到各个环节,使图书馆发展与建设更加符合时代的新要求,适应xx大学建设一流大学的需要。根据xx大学学科结构和各学院特点,建立适应xx大学发展的图书馆系统十分必要。在学科群体优势明显、文献信息资源丰富的学院,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总馆为主、分馆为辅的图书馆体系,做到贴近学科、走近读者,突出特色,使图书馆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吸引力、感染力。把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文献信息和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创造读者满意的服务方式,提供读者需要的文献信息资源,使图书馆发展与建设过程成为不断提高读者科学文化水平、增强创新力的过程。
(7)建设具有文化特色的图书馆环境
图书馆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图书馆建设的灵魂。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实力的内容和表现之一,是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所在。发展图书馆文化根本上是要尊重知识,尊重读者。图书馆文献信息的储藏、开发、利用与传播能力是大学软实力的象征,图书馆要为大学营造发扬学术民主、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不同风格流派相互切磋,平等讨论的学术氛围。要把图书馆建设成为阅读式、研究式、网络式和交流、交往的场所,形成文化讲坛、学术讲座、学术沙龙、文化展览等图书馆生态文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