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农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1 21:07: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农药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物农药论文

篇1

1.1药效计算方法。灰霉病:病果率(%)=(病果数/总果数)×100;防治效果(%)=[1-(CK0×PT1)/(CK1×PT0)]×100,CK0为空白对照区施药前病果率,CK1为空白对照区施药后病果率,PT0为药剂处理区施药前病果率,PT1为药剂处理区施药后病果率。白粉病:病情指数(%)=[∑((各级病叶数)×相对级数值)/(调查总叶数×9)]×100;防治效果(%)=[1-(CK0×PT1)/(CK1×PT0)]×100,CK0为空白对照区施药前病情指数,CK1为空白对照区施药后病情指数,PT0为药剂处理区施药前病情指数,PT1为药剂处理区施药后病情指数。病情分级方法具体如下:0级:无病斑;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5%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6%~10%;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11%~20%;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21%~50%;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50%以上。

1.2安全性。观察各用药区作物及其它生物的生长情况。

2结果与分析

2.1对草莓灰霉病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见表2、3、4),生物农药腐霉对草莓灰霉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防效较化学农药嘧霉胺、烟酰胺等略低,但防效间无显著差异。以用腐霉3000倍液灌根加喷雾处理防效较高,与化学农药效果接近。腐霉6000倍液灌根加喷雾处理防效在发病初期较高,但后期对病害控制效果不佳。不灌根而直接使用腐霉制剂喷雾的防效均较低。

2.2对草莓白粉病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见表5、6),生物农药腐霉对草莓白粉病有一定防治效果。腐霉3000倍液灌根加喷雾处理的平均防效与化学农药相差无几,甚至高于部分化学药剂,但处理无防效显著差异。腐霉6000倍液对白粉病初期效果较好,但在用药10多天后表现为防效较低,与部分化学药剂间防效有显著差异。

2.3安全性经观察,各用药区作物及其他生物均生长正常,未见明显异常。

3分析与讨论

3.1腐霉制剂对草莓病害有一定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腐霉对草莓灰霉病、白粉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在草莓移栽后,用3000倍液进行2次灌根,并定期进行预防性的腐霉溶液喷雾,对控制病害发生有较理想的效果,防效与化学药剂无明显差异;不进行灌根或用腐霉6000倍液灌根对病害的防治效果均不理想。腐霉对白粉病的防治效果要明显高于灰霉病,在防治灰霉病时,最高防效仅64%左右。本试验并未对其他病害进行相关田间试验,需作进一步试验验证。

3.2腐霉制剂防治草莓病害需注意的问题试验发现,使用生物药剂腐霉重在预防,在发病较重时使用,防治效果不佳,且持效期不长,需按时进行多次防治,最好每次间隔时间不超过15d。使用腐霉制剂时,需在水中浸足20min,令其孢子充分湿润萌动,否则药效会有所折损。此外,腐霉制剂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在1~2月期间,气温较低并遇连续低温多雨天气,棚内湿度较大,灰霉病发生较重,可能对腐霉防治效果的发挥有一定影响,在此期间,腐霉6000倍液灌根处理防效较低。

篇2

关键词:阿维菌素 生物农药 发展

阿维菌素是当前生物农药市场中最受欢迎、最具竞争性的新产品。其是一种新型抗生素类生物农药,英文名称Avermectin,是由日本北里大学大村智等和美国Merck公司首先开发的一类具有杀虫、杀螨、杀线虫活性的十六元大环内酯化合物,由链霉菌中灰色链霉菌Streptomycesavermitilis发酵产生,原药为白色或黄白色粉末,有效成分含量≥95(%)。

一、阿维菌素受欢迎的原因

阿维菌素自问世以来,就被业内专家认为是继青霉素以来抗生素的又一次革命。目前已商品化的有伊维菌素(ivermectin,简称IVM)、埃玛菌素(e-mamectin,又称甲氨基阿维菌素)、道拉菌素(doramectin)、埃珀利诺菌素(eprinomectin,又称乙酰氨基阿维菌素)和色拉菌素(selamectin)等。

随着近几年阿维菌素销售市场的回暖,阿维菌素在销售方面的发展也是非常顺利的,这主要是由于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一)具有独特作用机制不易使害虫产生抗性

阿维菌素的作用靶体为昆虫外周神经系统内的γ-氨基丁酸(GA-BA)受体。它能促进γ-氨基丁酸从神经末梢释放,增强γ-氨基丁酸与细胞膜上受体的结合,从而使进入细胞的氯离子增加,细胞膜超极化,导致神经信号传递受抑,致使麻痹、死亡。这种独特的作用机制,使害虫不易产生抗性,与其它农药无交互抗性,能有效杀灭对其它农药已经产生抗性的害虫。

(二)具有杀虫谱广的特点

目前报道Avermectin杀虫谱有84种,能有效防治双翅目、同翅目、鞘翅目和鳞翅蚜、蔬菜斑潜蝇幼虫、菜青虫、茎叶蛾、马铃薯叶甲、果树螨类、圆盾蚧、梨木虱及烟草夜蛾、天夜、烟粉虱等80多种害螨和害虫。

(三)具有高生物活性

阿维菌素对害虫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无内吸性,但有较强的渗透作用,药液喷到植物叶面后迅速渗入叶肉内形成众多的微型药囊,并能在植物体内横向传导,杀虫活性高,比常用农药高5~50倍,亩施用量仅0.1~0.5gA.I.,螨类成虫、若虫和昆虫幼虫接触阿维菌素后即出现麻痹症状,不活动,不取食,2~4天后死亡。

二、阿维菌素未来的发展

(一)站在长远角度来看

阿维菌素作为一种生物农药,符合世界农药发展趋势和我国产业政策,发展前景乐观。在农业领域,我国将大力发展生物农药等绿色农药,促进高效绿色农业的发展,这给阿维菌素带来空前的发展机遇,也给阿维菌素衍生产品带来空前的发展机遇,阿维菌素用途广泛,既是农用抗生素杀虫剂,又是兽用驱虫剂,还是家庭卫生用药,也是驱除丝虫的人用驱虫剂,就国内而言,对于阿维菌素等生物农药的需求也不断上升,目前全球农药市场中生物农药及转基因技术销售额已占10%,但在中国却仅仅占5%,这在很大程度上为阿维菌素在国内的运用和市场拓展提供了非常广阔空间,但要看到,阿维菌素的产品生命周期即将走入成熟衰老期,其乐观的市场前景也存在着变数,而且阿维菌素对鱼等水生生物的毒性为高毒,其在水稻上的登记使用对水生生物存在着潜在危险,每亩水稻1~2克的用量不会对水生生物造成危害,可是如果抗药性产生后,使用者势必会加大制剂使用量,这将对水生生物的安全造成威胁,这样一来,国家对于阿维菌素可在大田作物上试用的临时法规将可能会取消。目前,害虫对阿维菌素的抗药性不断增强,这种趋势只会加速阿维菌素产品的淘汰速度。

(二)站在现实角度来看

站在现实角度尤其是短期来看,水稻用药将进入旺季,对阿维菌素的市场需求将会不断加大,市场供应偏紧的形势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市场供需关系会有缓解,价格将会有所波动。但要看到,目前国内阿维菌素和伊维菌素的工业化生产,已经由原来的低效价、高成本、工艺不完善发展到现在的成熟工艺生产。2008年以来,阿维菌素的登记扩产升温,目前阿维菌素成为登记的热点产品,而国内阿维菌素年产能近2500吨(折百计,以下同),实际产量在1800吨左右;2013年阿维菌素需求量在2500吨左右,500吨供求缺口要靠价格上涨抑制,供求失衡导致价格大涨,生产企业大幅扩产,又造成阿维菌素阶段性的供大于求,而阿维菌素价值高,淡季生产需要大量资金,生产厂家为了正常生产,只能采用低价销售来回笼资金。

(三)站在国家政策角度来看

未来几年国家将加大林业病虫害防治投入的力度,除了专项投入外还将以增加的10亿元林业补偿金来体现。这项投入的增加对我国相关农药企业来说是一个潜在的巨大市场也是阿维菌素的潜在巨大市场。

三、对阿维菌素的建议

(一)提高渠道利润水平

阿维菌素近几年来用量有所下降并非其效果大打折扣,而是渠道利润空间被压缩,部分厂家、经销商放弃了该产品,但就产品本身而言,阿维菌素无疑是个好产品,它在未来较长时间内仍将面对以单一经营规模小、农药使用知识缺乏、价格承受能力弱的小规模农户为主要销售对象,创建薄利多销的渠道,提供配套售后服务和培育品牌忠诚度,自然会提高销售利润,解决了渠道利润问题,其用量必然会持续增加。

(二)提高甲维盐有效成分含量

甲维盐价格上涨的另一个因素就是要提高其有效成分含量,这是由于从农药产业发展规律看,行业利润正在由制造原药向成品制剂转移,因此,甲维盐企业持续增加销量还要致力于提高其有效成分含量。

三、结论

随着国际有机农产品市场的不断发展,无残留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增长及害虫化学农药抗药性的增强,导致世界对生物农药的需求日益增长。作为主要的生物农药品种,阿维菌素类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因此,有关生产企业应在开发新品种、新制剂、降低生产成本上下功夫,从而进一步打开阿维菌素的市场新空间。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微生物农药,植物保护,前景展望

 

农药对于病虫草害的防治、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农药作为一种对生物和环境有毒的化学物质,在防治病虫草害的同时对环境生态也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因此研究农药在植物保护方面的作用,同时规避其负面影响,积极开发新的农药产品具有重要意义。

1. 微生物农药及其特点农药主要是指用来防治危害农林牧业生产的有害生物(害虫、害螨、线虫、病原菌、杂草及鼠类)和调节植物生长的化学药品[1]。而利用微生物活体或其代谢产物来防治有害生物的农药即为微生物农药。活体微生物农药目前市场上主要有Bt杀虫剂(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绿僵菌、力宝(假单胞杆菌)、亚宝(枯草杆菌)、增产菌(蜡状芽孢杆菌)。其中Bt杀虫剂是产量最大、用途最广的杀虫剂。微生物代谢农药也有井岗霉素、阿维菌素、双丙氨磷、赤霉素、梅岭霉素等,在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中,井岗霉素使用较为广泛。相对于其他农药,微生物农药具有以下特点:(一)专一性强,这时其显著特点,其微生物或代谢产物都针对某些特殊的病原作为防治对象,这使得非靶标生物相对安全,副作用减少。(二)环境安全。微生物农药中的活体或微生物本身存在于自然中,它通过代谢,参与能量与物质循环,不会引起生物富集现象,对环境和食物安全影响小。(三)开发途径和种类多,研发余地大。微生物类生物农药可以直接利用,也可以经基因重组后利用,这符合可持续发展目标。另外,自然界中植物、昆虫、微生物彼此之间及各类群之内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而且微生物本身种类繁多,这使得其开发余地大。

2. 微生物农药在植物保护中的作用根据用途和防治对象的不同,微生物农药可分为微生物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杀鼠剂和生长调节剂等。

2.1 微生物杀虫剂它分为以下几种:(一)细菌杀虫剂。其机理是利用胃毒作用,昆虫摄入制剂后,通过肠细胞吸收,进人体腔和血液,使之得败血症导致全身中毒死亡[2]。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就是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剂,它被应用于防治农业、林业和贮藏的害虫,在植物保护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其对于鳞翅目枯草杆菌、洋葱球茎病假单胞菌、放射性土壤杆菌、丁香假单胞菌、灰绿链霉菌、荧光假单胞菌等都有较好的防患效果。(二)真菌杀虫剂,它以分生孢子附着于昆虫的皮肤,分生孢子吸水后萌发而长出芽管或形成附着孢,侵人昆虫体内,菌丝体在虫体内不断繁殖,造成病理变化和物理损害,最后导致昆虫死亡[2]。真菌杀虫剂种类繁多,如白僵菌属、绿僵菌属、被毛孢属、蟪霉属、轮枝拟青霉属、棒孢霉属等。(三)昆虫病毒杀虫剂。。它是以昆虫作为宿主并在宿主种群中流行传播的一类病毒,其主要成分是核酸和蛋白质,且没有细胞结构,病毒侵入昆虫后,核酸在宿主细胞内进行病毒颗粒复制,产生大量的病毒粒子,促使宿主细胞破裂,导致昆虫死亡[2]。目前应用最多的是NPV(核形多角体病毒)、CPV(质形多角体病毒)、GV(颗粒体病毒),其中NPV主要用于农业和林业等害虫的防治,GV主要用于防治菜青虫、小菜蛾及黄地老虎等。(四)微孢子杀虫剂。作为原生动物,它经宿主口或卵、皮肤感染,并在其中增殖,使宿主死亡。在植物保护方面,它主要用于林业防治,对于鳞翅目、直翅目、双翅目、鞘翅目、半翅目、膜翅目和蜉蝣目的多种昆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五)、线虫杀虫剂,这是国际上新兴的生物杀虫剂。尽管线虫是多细胞真核生物,并不属于微生物范畴。但线虫作用于昆虫的机制和微生物杀虫剂相似。食虫的线虫通过自然伤口穿透虫体,然后和致病杆菌属或光杆状菌属的细菌共生。这些细菌能很快得以释放毒素的方式杀死寄主。在植物保护方面,线虫多用于田间,防治小菜蛾、桃小食心虫、地老虎、蝇蛆、天牛等害虫。

2.2 微生物杀菌剂微生物杀菌剂是一类控制植物病原菌的制剂,主要有农用抗生素、细菌杀菌剂、真菌杀菌剂和病毒杀菌剂等类型。微生物杀菌剂主要抑制病原菌能量产生、干扰生物合成和破坏细胞结构。内吸性强、毒性低,有的兼有刺激植物生长的作用[3]。常用的有以下几种:(一)细菌杀菌剂。细菌对营养要求低,并有易在植物表面定殖的特点,且其数量众多,繁殖速度快,便于人工培养,因此在植物保护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用作生物杀菌剂的拮抗细菌主要有枯草杆菌、洋葱球茎病假单胞菌、放射形土壤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假单孢菌、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等。在植物保护方面,细菌杀菌剂已经取得了较大成功,如沈阳农业大学生物农药工程中心利用拮抗木霉和拮抗细菌混合发酵制成粉剂,成功地防治了保护地蔬菜和甜瓜的苗期病害,用地衣芽孢杆菌来防治黄瓜及烟草炭疽病菌,用枯草芽孢杆菌防治甘蓝黑腐病,用假单孢菌防治水稻纹枯病等。(二)真菌杀菌剂。该类杀菌剂直接穿透寄主体壁和持续控制的独特方式对于防治具有刺吸式口器的害虫、地下害虫和蛀干害虫有着其他生物杀虫剂无可比拟的优势。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木霉和粘帚霉。木霉菌已被用于防治水稻纹枯病,棉花枯萎病,花生、甜椒、茉莉等的白绢病,蔬菜猝倒病、枯萎病、立枯病等病害;淡紫拟青霉用于防治香蕉穿孔线虫病、马铃薯金线虫病。他们在保护植物,特别是农作物方面有重要作用。(三)农用抗生素。它是由微生物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在低浓度时可抑制或杀灭作物的病、虫、草害及调节作物生长发育。而且它易被土壤微生物分解而不污染环境,其对人畜安全,选择性高,发展前景看好。具有杀虫性能的农用抗生素以阿维菌素及其衍生产品甲氨基阿维菌苯甲酸盐、伊维菌素等为代表,他们被广泛使用在各种农作物上,如蔬菜、果树、小麦、棉花等。

2.3 微生物除草剂为了减少杂草堆农作物的影响,除草剂的使用已经越来越多。目前除草剂主要有两类:(一)活体微生物除草剂,它是由杂草病原菌的繁殖体和适宜的助剂组成的微生物制剂。其作用方式是孢子、菌丝等直接穿透寄主表皮,进入寄主组织、产生毒素,使杂草发病并逐步蔓延,最终导致杂草枯萎、死亡。开发成功的有用于防治水稻、麦类等作物菌期杂草的盘长孢状刺盘孢,用于防除柑橘杂草的棕榈疫霉菌等真菌除草剂,用于防治草坪内的杂草早熟禾及剪股颖的黑腐病菌等。(二)农用抗生素除草剂,即通过将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微生物发酵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抑制某些杂草的生物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加工成可以直接使用的形态。。常用的有用于防除一年生和多年生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的双丙氨磷,还有硫代乳酸霉素、浅蓝菌素、丁香霉素等。(三)

3.微生物农药在我国的发展前景相对于化学农药,微生物农药安全、环保,但是成本高、见效慢,这也是当前微生物农药市场发展缓慢的原因。但是在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微生物农药的市场份额和的及其在植物保护方面的作用应该越来越大。。原因在于:(一)随着世界对食品安全的重视,以及我国加入WTO后,在国际农产品和食品贸易中,将面对苛刻的农药残留标准。这使得我国必须通过创新、开发、使用新型的安全农药,替代污染较大的化学农药,适应入世后对农产品特别的高标准和新要求。同时这也是我国现代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农业等相关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重要的技术保障。(二)微生物农药本身具有较大的市场驱动力。目前我国微生物农药市场只占据20%左右,化学农业仍然占据了大部分江山[4]。随着微生物农药的见效期的缩短、技术能力的提升、国家扶植以及生产成本低下降,必然会成为市场首选。总之随着人们对绿色食品需求的增加、环境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加强、国际贸易中绿色壁垒的克服等因素,都要求我们开发出高效、低毒、无残留的农药并大面积应用,特别是微生物农药,因此微生物农药的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

参考文献[1]袁兵兵,张海青,陈静.微生物农药研究进展[J].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2010,24(1).

[2]董培芬.生物农药应用现状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3).

[3]许丽娟,刘冬华.我国微生物农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J].农药研究与应用,2008,12.

[4]邱德文.我国生物农药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J].植物保护,2009,33(5).

篇4

1改进农药登记药效审评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农药登记药效资料要求是以田间小区药效试验评价为主,二年多地田间小区试验的防治效果是农药登记药效评审的主要依据。针对当前农药管理形势,其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1药效评价手段单一,以剂量验证为主

我国农药登记制度最早是从规范农药质量和药效两方面建立起来的。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农药品种少,生产量低,亟需筛选防效好的药剂品种登记以满足农业生产中病、虫、草害防治的需要。在此背景下制定的药效资料要求和《农药登记田间药效试验准则》系列标准,其核心是通过设置低、中、高3个剂量来验证和评价试验药剂的防治效果,农药登记审评的依据也只关注药效是否能达到防治要求。然而,农药行业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时代背景也迥然不同。

1.2药效评价内容简单,难以满足农业生产安全用药需求

目前药效评价的内容仅是与当地常规对照药剂登记用量的防效进行比较分析,防效无显著性差异时就可以登记。由于常规对照药剂多为使用多年的老产品,抗性普遍上升速度快,多年前的登记使用剂量在生产中早已不适用,按此剂量作为对照来评价拟登记产品的使用剂量难以符合农业生产实际。一个蔬菜种植基地的技术员在此前调研采访中提到,“按标签用药肯定是没效的,尤其杀虫剂,必须要加量使用”。普通农户随意滥用农药现象更是严重,“不管什么药,不用看标签,一般都是20毫升兑1桶水(15公斤)”,上湖乡一个辣椒种植户接受采访时说。

1.3登记“三多”困境亟待破题

经过农药产业的迅猛发展,目前我国农药登记的特点是“三多”,即企业数量多、老产品多、相同产品多。针对“热门产品”,大量的企业重复申请登记,必然导致大量的重复登记试验;如减少试验资料要求,又会导致更大量的相同产品登记。把握政策性(资料保护、申请者均需提供与首家相同资料)与科学性(相同产品减免试验资料)的平衡,合理调控相同产品的登记数量一直是登记管理中急待破解的难题。

2改进完善农药登记药效审评的思考

由农药单一“药效”(Efficacy)审评向综合“效益”(Value)评估转变,减少药效试验资料比重,增加经济与社会效益评估内容,改进药效试验数据要求,推行药效分级标识,强化作物安全性和抗性风险评估管理,是满足农药行业新常态要求,优化政策手段的一条可探索路径。

2.1总体思路,推动药效评价由单一防效评估向综合效益评估转变

增加经济与社会效益评估内容。一是农药产品的可替代性分析。分析其是否可以替代已经登记的其他产品,是否符合当前农业生产中有害生物防治的实践,是否有利于降低农药使用的风险。二是产品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分析。分析拟登记产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包括作物的价值、种植面积、有害生物对农产品品质和商品性的影响,使用拟登记产品对农药使用者(农民)的收益,对作物的安全性,对有害生物是否具有更广谱、更高的生物活性等。研究制定评审规范,合理、适度调控相同产品登记数量,引导更高效、安全、环境友好型产品研发登记。

2.2试验年限,放开2年的限制向普遍1年多点转变

现行药效资料要求主要参考欧盟,几乎所有产品均需提供两年多地田间药效试验。从药效评价的需要出发,试验可分类开展:对新农药、新防治对象,可要求2年或2个生长季的试验资料,同时增加大区药效试验作为参考,以验证新产品在大规模农业生产模式下应用的实际防治效果和对作物的安全性;对于新剂型、新含量、单剂已取得登记的混配制剂等,均可进行1年多地(8-10点)药效验证试验。

2.3试验内容,增加作物安全性、靶标抗性等试验

一是田间作物安全性试验。对除草剂新农药,增加作物安全性评价试验,根据企业推荐用药量,增设2倍量,验证较高剂量下对作物的安全性,以评估产品在不同环境气候条件下,对不同主栽作物品种的安全性。对长残效除草剂,增加对后茬主要作物的安全间隔期试验,明确可以安全种植的后茬作物种类及种植的安全间隔期。二是田间最低有效剂量试验。新农药和新使用范围登记,以企业推荐剂量为基准,增设0.5倍或0.75倍量,探索降低用量条件下是否也可以达到理想防治效果,避免不必要的用量增加造成浪费和安全风险。三是抗性风险评估试验。对新农药,增加抗性风险评估资料,根据农药的作用方式、机理以及靶标有害生物的特性,预先评估农药投入使用的抗性风险。对老产品、相同产品,减免药效试验,提供1年多点的田间抗性监测试验,以摸清各地区田间抗性水平,指导农业生产中有害生物防治用药。

2.4使用范围,探索靶标生物群组化登记

借鉴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做法,通过作物、有害生物群组化登记的方式,扩大产品登记的使用范围。一是对花卉、林木、草坪、园艺等非食用作物,根据病虫草害发生特点,实行按作物类别群组登记。二是对蔬菜等鲜食作物,根据病虫等有害生物生物学特性及危害特点,划分作物和靶标群组,药效试验可选择在群组内代表作物和代表靶标上进行,在进行作物安全性试验的前提下,药效试验结果可扩展用于同组内其他作物相关病虫害上登记。

2.5资料来源,接受各方试验数据和资料

目前药效资料以田间小区试验为主,且必须是农业部认证单位出具的试验报告才能作为登记资料。未来的药效资料种类和来源可更加多元化。一是试验资料部分。有实力的大企业在产品研发阶段自主开展的一些生物学试验可以作为药效资料提供,如多剂型、多浓度的筛选试验、制剂加工对活性影响试验、室内和田间小区药效试验、作物安全性试验等;二是参考文献部分。小作物用药登记中,可接受权威期刊、报道、学术论文等来源的试验数据,作为药效资料的重要补充。

2.6审评结果应用,力求贴近我国农业生产用药实际

一是改进标签上用药量表示方法。尊重我国农药使用特点和习惯,在目前标签上标注亩用制剂量的同时,增加药剂稀释倍数的使用说明,既保证科学准确,又符合生产实际和实践。二是增加药剂抗性标识。按照农药有效成分化学结构、作用机制标注农药产品分类代号,相同代号的农药,代表其作用机制相同,不适宜作为轮换药剂品种使用,指导生产上合理轮换用药品种。三是探索药效分级标识。不同类型的农药,如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等,与传统化学农药相比,防治效果存在明显差异。目前登记评审中对生物农药防效指标的要求与化学农药不同,但对外在登记证或标签上没有体现。农药使用者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只要登记了的农药,防效就应该是很好的,不利于客观认识和正确使用生物农药。考虑借鉴加拿大、日本做法,根据防效在标签上增加药效分级标识,如,“防治”(A级)、“抑制”(B级)、“部分抑制”(C级)等,给使用者以知情权和选择权。对于登记多年的老产品,由于抗性水平上升,在原登记剂量使用条件下,防效级别必然降低。在标签上标注药效级别,有利于通过市场调节,减少企业申请老产品登记。

2.7试验管理,实行全过程良好试验规范(GEP)

篇5

1发展历程

植物保护研究所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直属的科研机构之一。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的前身,即1909年成立的河南省农事实验场,距今已有百年。1929年沿革为河南省农林试验总场,当时设有病虫害股;1950年农林试验总场更名为河南省农业试验场,设有植物保护组;1958年更名为河南省农业科学研究所,设有植物保护系;1959年更名为河南省农科院,1960年植保系与土壤肥料系合并为植保土肥系,编制25人;1962年9月,河南省农科院改名为河南省农科所,植保土肥分列两系,植保系编制18人;1963年2月农科所又改为农科院,植保系随之改为植保所,编制仍18人;1969年11月广大科技人员下放劳动,1970年1月河南省农科院改名为河南省农林技术服务站,植保所改为植保组;1971年农林服务站变更为农科所,植保组改为植保研究室;1972年农科所改为河南省农林科学院,1973年恢复植保所,下设病害、虫害2个研究组;1979年植保所下设病害、虫害、生物防治、农药4个研究室;1983年,增设小麦害虫研究室(含地下害虫);1984年实行课题组管理,取消研究室,设有麦病、棉病、葡萄病害、芝麻病害、大豆病害、大豆害虫、蔬菜病虫、中草药病虫害预测、地下害虫、生防、农药应用和农药残留分析等14个课题组,编制70人;1985年1月河南省农林科学院改为河南省农业科学院,1989年增设农药试验厂;植保所课题组基本保持在8~12个,人员保持在70~78人;1993年又实行研究室管理,设有小麦病虫害、棉虫、生防、生物技术、芝麻、农药6个研究室;1999年成立种子开发部;2001年成立绿保公司;2007年,机构改革,编制为60人;2009年植保所内设办公室、植物病害室(含小麦病害、棉花病害课题组)、植物害虫室(含小麦虫害、棉花虫害、昆虫天敌课题组)、生防室(含生物防治、分子生物学课题组)、生物技术室(含生物技术课题组)、农药室(含农药残留课题组)、农药厂和绿保公司。

2遵从院训,积极进取,不断推进植保事业发展植保所始终坚持“团结、创新、求实、奉献”的院训,根据河南省各时期农业结构和发展状况,围绕小麦、玉米、棉花、花生、水稻、甘薯、大豆、芝麻、果树、蔬菜、中草药等主要优势作物的生物灾害问题,积极开展应用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和新技术、新成果的示范推广,为河南省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促进了植物保护事业的蓬勃发展。1978年以来,全所共完成计划项目500多项,项目总经费6000多万元,获奖成果164余项,其中国家级成果奖5项,省部级二等及以上成果奖46项(表1),省部级三等奖47奖,其他奖60项。发表专业论文875篇,其中国家核心期刊362篇,出版专著57部。

2.1传统学科优势明显

在历代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形成一批在国内具有明显特色和优势的学科领域,如小麦、棉花、水稻、烟草、果树、蔬菜、中草药等作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和农药应用技术等。

2.1.1小麦病虫害研究河南省是全国小麦主产区,2008年小麦播种面积、单产、总产量和对国家的贡献均居全国首位。20世纪50年代开始,开展了小麦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技术研究。“七五”以来一直参加或主持国家科技攻关和“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目前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在植保所设立了小麦吸浆虫防控科学家岗位,承担着锈病、赤霉病、纹枯病和麦蚜等多项国家公益性行业科技项目,小麦锈病、白粉病和小麦蚜虫、吸浆虫等病虫害的研究在国内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摸清了主要小麦病虫害的流行发生规律,筛选出进行化学防治的有效农药,可有效控制河南省各个时期小麦病虫危害,有力地推进了河南省小麦生产的快速发展。

在小麦病虫害研究领域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1项、省部级二等奖5项、省部级三等奖15项。

2.1.2棉花病虫害研究20世纪60-70年代初,针对河南省当时危害严重的棉红铃虫、棉金刚钻、棉铃虫和棉花枯萎病、黄萎病进行了深入研究;70-80年代初对棉蚜进行了系列研究;80年代对棉花红蜘蛛进行了系列研究;特别是90年代对大暴发的棉铃虫进行了防治技术研究和示范,有效地挽回了棉农经济损失,激励了农民种棉积极性。2000年后进行了抗虫棉和棉花盲蝽象的系列研究。在棉花病虫害研究领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奖10项,其中省、部级二等奖及以上7项。

2.1.3农药应用技术研究20世纪60年代在杀虫剂、除草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源农药、害虫天敌等领域开展了深入地研究,现拥有20%辛高氯乳油杀虫剂、22%吡辛乳油和30%氰津莠悬浮剂13个农药新产品,并在该项领域中获得省部级二等以上成果奖6项、三等奖4项。为河南现代化农业发展、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提高农民收入做出了突出贡献。此外,植保所是农业部批准的农药大田试验认证单位,承担杀虫剂、除草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大田试验和评价,为我国农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2拓宽研究领域,提升新兴学科

随着河南省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业结构的调整,植保所紧紧围绕河南省农业生产的实际和重大需求,在巩固传统优势学科的基础上,不断拓宽研究领域,发展新兴学科。

2.2.1植物脱毒及抗病毒基因工程技术研究在抗病毒基因工程方面,1980年与中国科学院等单位合作,开始进行转基因抗病毒烟草纯合系的选育工作,利用基因工程和常规育种相结合的方法,在国内首次培育成功双价抗病毒转基因烟草,并进行了较大面积的示范。近年来,先后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国家攻关引导项目和河南省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等项目的资助下,进行抗病毒转基因番茄、抗病毒转基因小麦和抗病毒转基因甘薯等研究,获得了一批转基因植株。在植物脱毒技术研究方面,建立了甘薯、地黄、山药和草莓等植物的脱毒培养和主要病毒的检测技术,培育成功了系列脱种,并在生产上获得较大面积的应用,脱种的增产效果显著。目前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在植保所设立了甘薯病虫害研究室。该研究领域先后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5项,申请发明专利3项。

2.2.2中药材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20世纪末,为适应中药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植保所抽调精干力量,加强了中药材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九五”以来先后承担了科技部攻关项目四大怀药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地黄等3种中草药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河南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关键技术研究和省重大攻关项目优质中药材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等10多项,针对河南省主要药材病虫害,开展了病虫害和害虫天敌种类调查,病虫发生规律研究,生物农药和无公害化学农药筛选及应用技术研究,农药残留动态研究,品种资源的收集、鉴定和良种选育,中药材的组织培养和基因工程。主持完成的四大怀药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2004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山楂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获2005年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40篇。经过多年的努力,建立了技术全面、设施完善的中药材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平台。

2.2.3生物农药研制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生物农药的研制,此后在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省农科院科研专项资金和孵化项目支持下,微生物农药的研究得到进一步的加强,筛选出生防菌株100多个,从国外引进生防菌株2个,并对其中一些菌株如B-903、96-79、96-80、07-17的抑菌机理、抑菌成分、小试发酵、田间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制定了96-79微生物农药的小试生产技术规程;建立了96-79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方法,鉴定出9种脂肽类抗生素;开发出96-79水剂和可湿性粉剂,其对苹果褐斑病等植物病害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还筛选出杀虫效果良好的白僵菌和昆虫病毒。解淀粉芽孢杆菌和微生物剂型及其制备方法已申报专利一项。

在植物源农药方面,以棉籽饼为原料,开发出1种植物源杀菌剂,对黄瓜白粉病和霜霉病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筛选出1种具有较高杀螨活性的植物———地肤。在天敌昆虫方面,开展了小花蝽的规模化饲养、田间释放技术研究,为天敌昆虫的产业化开发奠定了基础。

2.3强化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开发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始终坚持以自身科技优势为依托,以服务“三农”为己任,以市场为导向,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这个主题,通过实施成果示范推广、科普下乡,开展技术咨询与培训、兴办科技企业等方式,积极探索农业科技与农林经济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先后创建了鹿邑、温县、新乡、原阳、杞县等5个示范基地,形成了示范作用辐射全省的农业科技成果示范基地网。选育开发棉花、小麦、甘薯、中药材等植物新品种12个,研发农药新产品20余个。其中,标杂A1、A2累计推广33.33余万hm2,产生自身效益600万元,社会效益10亿元。生产销售农药新品种1万t,产生自身效益5000万元,社会效益30亿元。技术成果转化累计2000万元。

2.4坚持人才兴所,不断加强科研队伍建设

篇6

论文摘要 阐述了大叶冬青的特征特性,并介绍了其栽培技术,主要包括种子处理、芽苗移栽、苗期管理、定植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内容,以期为大叶冬青更好地应用于园林绿化提供参考。

大叶冬青别名苦丁菜、菠萝树、大叶茶、苦灯茶,为冬青科冬青属常绿阔叶乔木。其树干通直,枝叶繁茂,树形优美,状似广玉兰;叶、花、果色相变化丰富,萌动的幼芽及新叶呈紫红色,正常生长的叶片为青绿色,老叶呈墨绿色,5月花为黄色,秋季果实由黄色变为橘红色,挂果期长,十分美观,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是极好的生态景观树种。其适应性强,较耐寒、耐阴,萌蘖性强,生长较快,病虫害少,是城市理想的第3代绿化树种。同时,其叶、芽可制作苦丁茶,是优良的保健药用树种;木材可作细工原料;树皮可提烤胶等,发展前景很好。大叶冬青主要分布于长江下游各省及福建、浙江等地,生于沟坑旁阴湿处、山坡竹林内及灌木丛中,现将其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 特征特性

常绿乔木,高达20m。树皮灰黑色,粗糙,枝条粗壮,平滑无毛,幼枝有棱。叶厚革质,长椭圆形,长8~20cm,宽4.5~7.5cm,顶端锐尖,基部楔形,主脉在表面凹陷,在背面显著隆起;叶柄粗壮,长约1.5cm,聚伞花序密集于二年生枝条叶腋内,雄花序每一分枝有花3~9朵,雌花序每一分枝有花1~3朵;花瓣椭圆形,基部连合,长约为萼裂片的3倍,果实球形,红色或褐色,分核4。花期4~5月,果熟期10月。

大叶冬青原产我国南方,喜温暖湿润土壤,适生凉爽环境、深厚疏松的土壤。幼龄喜荫蔽,需一定的侧方遮阳,种子休眠期长达3年,苗期生长较慢。一般3年后进入速生阶段,树高年增长量可达50~110cm。1年中有2个生长高峰,分别出现在4月和7~8月,二次抽梢的特性为采嫩叶制作苦丁茶提供了条件。因当年生苗耐寒性较差,冬季需防-4~-3℃的低温;二年生苗木能适应-7~-5℃的自然低温;五年生幼树能适应-10℃的低温。

2 栽培技术

2.1 种子处理

因大叶冬青种子休眠期长达3年,种子需用湿沙贮存1.0~1.5年,并进行变温处理。用40℃的温水浸泡12h,置于5℃低温下处理24h;再用40℃的温水浸泡10h,用0.3%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20~30min,取出用清水泡8~10h,置于沙床内催芽。经3个月左右,种子陆续萌动、露白后播种。此法可使种子提前9~12个月发芽,发芽率达60%左右。

2.2 芽苗移栽

幼苗高1.5cm,出现真叶时,移入塑料袋营养钵中,排入苗床。株距6cm,行距12cm,塑料袋口径5cm,钵高10~12 cm。幼苗移入后怕高温日灼和干旱,要及时用75%遮阳度的网搭设遮阳棚,以遮阳保湿。

2.3 苗期管理

主要是在幼苗生长旺期施肥。4月每隔5d叶面喷施0.1%~0.3%过磷酸钙和磷酸二氢钾溶液1次,促进根系生长发育和茎木质化;7~8月每隔5d叶面喷施0.1%尿素液1次。苗木生长后期,每隔5~7d叶面喷施0.3%磷酸二氢钾或0.2%~0.3%的硫酸钾溶液1次,促进苗木木质化,增强越冬抗寒性。秋后增施钾肥,促进苗木木质化,后期适当缩短遮阳时间,从9月上旬起,逐步揭除遮阳网,增加光照。

2.4 定植管理

(1)绿化大苗栽培。根据本品种喜侧方荫蔽的生物学特性,选用金丝垂柳J842、黄山栾树、光皮树等阔叶树进行异龄混交复合配置,形成落叶与常绿阔叶混交的稳定的树种群落。落叶树行距2~3m,株距1.8~2.5m;行间种植大叶冬青,株行距均为0.4~0.5m。成活后视生长状况和绿化要求施肥管理。

(2)叶用园栽培。用二年生大苗定植,株距1m左右,行距1.0~1.2m,定植1年后矮化修剪定型,修剪高度1m以下;2年后即可采摘嫩叶制茶。因要取叶制茶,栽培过程要增施有机肥(腐熟的饼肥、鸡粪等),严禁偏施氮肥,尽量少施化肥,以达到无公害要求。

2.5 病虫害防治

大叶冬青病虫害虽少,但绝不是无需防治。无论是绿化还是制茶,都应提倡综合防治,强调保护环境。一是精修细剪,及时除去病虫枝、枯死枝、内膛过密枝,通过合理调整树体及树间结构,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恶化病虫害的生存环境。二是利用生物技术消灭害虫,利用天敌,采用人工饲养投放、引进等措施,增加天敌种群数量,控制害虫数量。三是提倡使用生物农药,包括微生物源农药、动物源农药、植物源农药等。四是必要时可以使用矿物源农药,如波尔多液、石硫合剂等。五是禁止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关键时可少量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如吡虫啉等,但在制茶采叶前20d禁止使用。六是改进喷药技术,注意适时喷药,减少施药次数和浓度,做到能兼治的不专治,能挑治的不普治,若防治1次有效,可不再多次喷药。

参考文献

[1] 万光忠.大叶冬青栽培技术[J].安徽林业,2007(1):26.

篇7

农作物和粮食产量和质量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一旦植物发生病害,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受到相关的影响,农民的经济收入也会受到牵连,此外,政府在对农业进行财政支出和投入的环节也会受到制约,相关的农产品深加工行业也会被卷进来,比如说酿酒业、制糖业等[1]。植物病虫害最重要的影响还是对人类生命健康的危害,人们为了解除病虫害必然会对植物使用农药,造成农作物在生长过程有农药残余,人们在直接或者间接地食用,生命健康存在很大的隐患。

植物保护与粮食安全

植物病害导致的危害是相当严重的,不仅导致了粮食产量的降低还造成了粮食质量的下降,由此可见,加强对植物的保护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那么,植物保护对粮食安全究竟有着怎样的影响,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分析,本论文将从下面几个方面加以具体地讨论。首先植物保护可以有效地确保粮食的安全性,所以有关部门必须加强对植物的保护工作以确保粮食的安全,稳定粮食产量,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处理病虫害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使用标准计量的农药,农药可以有效解决虫害、鼠疫、病菌对植物的侵害,及时预防植物大面积受损。农药的效果十分的明显,它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助植物解除病害,保证粮食的产量,打个比方,如果可以挽救6亿m2植物病害,就可以挽救8000万t粮食的产量,所以使用定量的农药是植物保护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其中转基因技术越来越成熟,如果把转基因技术应用到植物的保护中去,那么保护的力度是可想而知的。转基因技术对粮食生产工程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它使农作物的颗粒更加饱满、色泽更加光亮、富集的营养更加丰富,不仅提高了粮食产量,还确保了粮食的质量[2]。除此之外,对植物保护工作的方法还体现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综合防治几个方面,这些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植物的保护,维护了我国的粮食安全。当然,不适当的植物保护方法也会给粮食安全带来负面影响。农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粮食的产量,维护了粮食的质量,与此同时,农药里含有大量人体不能摄取的有害物质,而农药在使用的过程中,被植物吸收,人们在食用的时候就避免不了摄取农药中的有害物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身体健康;部分技术人员掌握农药使用技术不牢靠,在使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污染,甚至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尽管转基因技术发展比较快,但是还不是特别的成熟,所以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中会存在一定的风险。这些风险主要体现在:转基因粮食含有不确定的毒素、转基因粮食有可能存在致敏物质、转基因粮食富集的营养成分发生变化,而这些风险都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的作用。

植物保护促进粮食安全的建议

针对上述的问题,首先要提高植物保护技术。我国植物保护方法主要还是集中体现在对植物使用农药、利用植物转基因两方面,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还没有被探索出来。由于植物保护方法的制约,我国粮食安全发展进程不太理想,只有不断探索、研究新的植物保护技术,寻求一种可持续的植物保护方法,才能营造一个较好的粮食安全环境。针对粮食安全所需的环境要求,提倡EPM(EnergyEfficiency&ProductiveMaintenance)管理策略,对病虫害进行综合治理[3]。通过自然调控,将有害生物对群体危害予以有效治理,促进植物物种的多样性发展。EPM策略是控制粮食安全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植物保护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此外,政府应该量化自己的职能,加大对植物保护工作的投入力度,争取让植物保护的理论成果转换为实际力量,从而保证粮食安全。对植物实施可持续保护策略,能够在植物发生病害的时候,予以及时有效地处理,最终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4]。政府必须加大对公益性植物保护技术研究的资金投入,加大宣传力度,侧重于对有害生物成为灾害规律的技术研究,建立相关的数据库记录数据,加强生物农药的开发,研发知识产权和新的农产品。政府投入的加大能拓展植物保护研发工作的广度并且拓深研发的深度,促使植物保护成果由理论向实践进行转换,保障粮食生产的安全。由于人们植物保护意识相对不高,植物保护发展的速度还是比较缓慢的,因此相关部门有责任加强对公民可持续植物保护的教育和培训。虽然,可持续植物保护思想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植物保护工作人员所确认,但是可持续植物保护的理论体系并不完善,防治工作还没有被广大农民接受[5]。因此要加强义务讲座,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农民意识到植物保护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让更多的农民参与进来,从而保证粮食生产的产量和质量。

篇8

论文摘要日光温室等保护地番茄病害种类多、危害重,随着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及多年种植,病害发生呈现出新的规律性,老病害逐步加重,新病害相继出现,且常常多种病害同时发生,交替出现,危害更加猖獗,防治愈来愈困难,针对以上特点,提出日光温室番茄病害的防治措施,以供种植户参考。

1日光温室番茄病害发生特点

1.1土传病害发生普遍且严重

温室一旦建成,重茬连作不可避免,每年换土又不现实,易造成土壤中病菌的积累。如枯萎病、菌核病及根结线虫病等在许多温室、大棚内均成为主要病害,并有蔓延之势。

1.2低温高湿病害发生重

日光温室内的小气候可调节范围有限,良好的肥水管理,加大棚内湿度,客观上会促进许多喜低温、高湿病害如灰霉病、晚疫病等发生,成为秋冬茬日光温室番茄高产栽培的主要限制因子。据多年来生产调查,发病较重的日光温室减产损失30%~40%,个别严重地块高达70%左右。

1.3细菌性病害及病毒病日趋严重

长期以来,一直注重对真菌类病害的防治,而使细菌性病害、病毒病乘虚而入,逐步加重。如细菌性疮痂病、溃疡病、青枯病和软腐病等均呈加重趋势;病毒病也由主要危害叶片,转向危害果实。

1.4新病害不断出现

特殊的栽培环境,良好的生态条件促成了一些新病害相继出现,并成为保护地番茄生产中新的制约因素。如红粉病、圆纹病等均给防治工作增加了难度。

1.5生理性障害复杂且危害严重

日光温室内的温湿度等可调节范围有限,一旦遭遇恶劣天气条件,会造成棚内湿度大、地温偏低、通风不良等,从而影响番茄的正常生长,影响根系对养分的吸收,造成植株生长失调而表现出多种生理性病害,并加重生物性病害发生。如低温障碍、生理性早衰、肥害、气害等。

2防治措施

2.1农业防治

2.1.1选用抗病品种。如选用抗病毒的双抗2号、中蔬4号、强丰、早魁等;从荷兰引进的抗根结线虫病的GC779、W733等新品种。

2.1.2合理施肥。科学施肥,推行配方施肥、测土施肥,依据番茄生理需求施肥,要施足有机肥,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适时叶面施肥,防止植株早衰,增强抗病能力。

2.1.3改善栽培设施。日光温室应尽可能提高标准,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张挂反光膜;采用无滴膜,减少结露现象;全膜覆盖,膜下灌水,最好在棚内建蓄水池并实行滴灌,以有效降低空气湿度,减少病害发生和流行的可能性。

2.1.4合理间套作与轮作倒茬。连作重茬会造成养分失衡与匮乏,造成菌源积累,加重许多病害发生。可通过科学栽培加以调节,减轻病害发生,如番茄地混种韭菜,可防治番茄根腐病、萎蔫病;番茄与茼蒿同穴栽可抑制番茄枯萎病;与葱蒜类和十字花科类轮作,可有效控制枯萎病和早疫病等。

2.1.5清洁田园。前茬作物收获后要彻底清除病株残体和杂草,深翻土壤,减少室内初侵染源;发病后及时摘除病花、病果、病叶,或拔除病株,带到室外销毁,可有效控制病害蔓延。

2.1.6换造。连作几年,土壤盐化及土传病害加重,可采取去老土换新土的方法来解决。方法是铲除耕层表土,换上无毒肥沃的大田土。

2.2生物防治

可采用转基因等生物技术培育抗病品种;对病毒病可通过生长点培养培育无毒苗,并采用病毒疫苗。如使用中国农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制的弱毒疫苗N14在番茄1~2片真叶分苗时,将洗去土壤的幼苗浸在疫苗N14的100倍液中30min,然后分苗移栽,可产生免疫力。还可使用生物农药,如立枯病可用木霉菌0.5kg掺细土50kg混匀,然后撒在病株茎基部,用药22.5kg/hm2,能有效控制病情;青枯病可用72%农用链霉素或新植霉素可溶性粉剂2500~3000倍液喷雾或灌根防治。

2.3生态防治

依据不同温室内的具体情况,科学管理,控制温湿度。尽量保持较低的空气湿度,避免出现高温高湿及低温高湿的环境条件,温度一般白天控制在20~25℃,夜间13~15℃,适温范围内,采取偏低温管理;合理通风,适时浇水,改善光照条件等。用50~55℃温水浸种10~15min,可有效防治多种种传病害。抓住春秋茬之间的夏闲高温期翻地晒棚,进行土壤消毒,方法为每平方米铺稻草约4cm厚,加石灰氮0.1kg,深翻20cm,然后田埂间灌满水,用旧塑料薄膜盖上,密闭10~15d后,地表温度可升到50~60℃,灭菌及杀线虫效果显著。

篇9

论文摘要蔬菜病虫种类繁多,发生规律复杂,危害猖獗,严重影响蔬菜的产量和质量。蔬菜病虫害防治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技术,科学合理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防治。

蔬菜种类多,栽培制度复杂,作物营养条件好,病虫种类繁多,发生规律复杂,危害猖獗,严重影响蔬菜的产量和质量。据调查,黄山区10种主栽蔬菜中有40余种主要病虫害,绝大多数病虫害为害造成蔬菜减产5%以上,一般年份损失10%~30%,流行年份减产50%~70%。

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技术,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科学合理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把化学农药使用量压低到最低限度,把蔬菜有害生物危害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使蔬菜中的农药残留量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达到生产安全、优质无公害蔬菜的目的。

1农业防治

1.1选用抗病、专用品种

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病虫害最经济有效的办法。不同的品种对病虫害的抗性差异很大,根据不同的气候重点防治对象,有针对性地引进良种。由于抗性品种的表现因地而异,应用时需对其抗性和丰产性能综合评价,因地制宜选用品种;同时掌握新品种的栽培特性,充分发挥其抗性和丰产的综合性能。并注意品种的抗性变化,一旦抗性丧失,要及时更新品种。

1.2应用“三新”技术培育无病虫壮苗

一是苗棚内应避免混栽,防止原有病虫侵染幼苗。二是更新传统育苗方法。应用育苗盘育苗,降低苗期病害的发生,提高秧苗素质。三是做好种子消毒。应根据不同品种、不同季节采用不同的种子消毒方式。温汤浸种有消毒、增加种皮透性和加速种子吸胀的作用,早春茄果类和瓜类育苗采用此方法较好。化学消毒:用0.2%的高锰酸钾水溶液浸种15min,捞出洗净,有钝化和杀灭病毒的效果,在反季节辣椒、茄子、番茄和迟熟辣椒上使用,能明显抑制病毒病发生;白菜类育苗常用多菌灵拌种,用药量为种子量的0.2%~0.3%。四是苗床消毒。在育苗床土上用敌克松或苗菌敌等消毒以防止立枯病的发生。五是加强苗期管理,注意增光、保温和通风降湿,及时间苗定位,保证幼苗齐、匀、壮。六是发现病虫,及时拔除病苗并进行处理。

1.3针对栽培特点,配套良好的耕作制度

定植前铲除田边杂草,在蔬菜生长季节要结合整枝及时拔除病株,摘掉病叶;蔬菜收获后,清理田间残株、败叶和杂草,并集中烧毁或深埋,不给病虫生活的寄主,这些都是防止病虫害传播的有效手段。但是,由于病原菌和昆虫在土壤中的残留与寄居,使得蔬菜作物在连作条件下的病虫害发生更加严重。因此,可根据不同病原菌和昆虫对寄主作物种类的选择性,通过建立良好的耕作制度有效控制病虫害,如在不同科、属作物之间进行轮作。茄果类、瓜类、豆类蔬菜实行3年以上轮作不仅有利于蔬菜生长,而且可减少土壤中的病原菌,恶化害虫的食料条件,是防治蔬菜病虫害的一项基本措施,或实行水旱轮作效果更佳。同时利用作物之间的化学他感作用原理,进行间作和套作,对于蔬菜的病虫害防治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合理安排作物布局,可改善蔬菜生态条件,减轻病虫害的发生。

1.4强根固本,增强蔬菜机体抗性

根是作物之本,只有根生长健康,才能吸收更多更全面的营养,使植株生长强壮,整个蔬菜机体抗性增强。要想根生长健康,必须创造适合蔬菜根系生长发育的环境。一是消灭土壤病原菌和虫卵。菜地大田土壤和苗床床土,常常会因病原菌和虫卵的残留而成为病虫害潜伏的场所,特别是对于土壤传播性病害更是如此。对土壤进行处理,杀死部分病原菌和虫卵是积极有效的防治方法。主要方法为深翻与晒土,可促进病残株、虫原物如菌核、卵蛹、落叶在土下腐烂,并能使潜伏在病残体或土中的病虫原物加速死亡,减少田间病源和虫口基数。二是清沟沥水,降低地下水位。蔬菜根系对水分要求较严,特别是大棚蔬菜生产,高的地下水位,不仅土壤湿度大,而且影响大棚湿度的控制,冬天还影响大棚内的温度,极易引发各种病害。三是深翻土壤,增施有机肥。土壤耕作层不能少于30cm,否则不利于蔬菜根系的生长;要增施有机肥,如马来大壮有机无机肥、农丰田有机肥,这2种肥不仅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还有多种微生物菌,对调节土壤中的微生物环境非常有利,最终使植株生长快、长势强、病虫害少、产量高、不易早衰。但农家肥和有机肥必须腐熟进行无害化处理,严禁病菌带入农田。

1.5加强田间管理

科学的田间管理能创造一种适合于作物生长发育且有效抑制病虫害发生的环境条件,是控制病虫害发生的重要措施。改善菜田内小气候,控制病害的发生与蔓延,如控制温度、湿度条件,合理安排播种期、改善田间小气候和设施内的环境调节措施,创造一种既有利于蔬菜作物生长发育又能有效抑制病虫害繁衍的环境。在不影响作物生长的前提下,调整播种期可以使作物的发病盛期与病虫原物侵染的高发期错开,达到避开病虫为害的目的。如为控制病毒病的发生,秋延茄果类蔬菜育苗不能早于7月15日;又如白菜苔软腐病的危害程度与播种期有显着关系,适当迟播可减轻危害程度。茄子、番茄适当的稀植,可以使植株通风透光,减轻病虫害,还能提高品质。田间管理得当不仅可改善作物的生长状况,而且还能提高作物的抗病能力及受害后的补偿能力。推广深沟窄畦、高畦,雨停畦干,避免田间积水,可减轻病害发生。合理密植辣椒,在高温季节到来前封行,避免土壤曝晒,利于根系发育,病毒病明显减轻。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提早定植适龄番茄,可提前番茄生育期,减轻病毒病、青枯病为害。通过以上农业措施的应用,可以大大降低病虫害的发生。

2物理机械防治

利用物理因子和机械作用对病虫的生长发育等进行干扰,减轻或避免其对作物的危害。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防治:一是高温闷棚。夏季高温,利用7~8月的高温对土壤深翻闷棚,每隔10~15d翻耕1次,可有效地杀灭病原菌和虫卵。每年在越山蔬菜基地大力推广春菜结束后,进行高温闷棚。二是利用银灰膜防治蚜虫和病毒病。三是机械阻隔。大棚覆盖不仅用于高效的蔬菜生产,还可用于5~8月的小白菜生产,可减少雨水的冲刷,减轻机械损伤和病虫害的发生,有效解决伏缺问题。

3生物防治

利用生物之间的相克性进行防治或应用天然动、植物和微生物中的一些化学成分,有效抑制病原菌和害虫的活动,如苦参碱防治菜青虫、豆野螟等,菜丰宁防治大白菜软腐病等。

篇10

论文摘要:从品种选择、选地整地、播种、地膜覆盖、搭架引蔓、肥水运筹、病虫草综合防治和采摘等方面介绍了食荚豌豆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以期为食荚豌豆的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蔬菜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食荚豌豆作为一种新型出口蔬菜在江苏省泰兴地区蓬勃发展,并很快得到有关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支持。近年来,泰兴市农科所在泰兴地区建立了100hm2食荚豌豆订单农业示范核心基地,辐射面积超过466.7hm2。一般产嫩荚15.00~18.75t/hm2,还可收干籽750kg/hm2左右,产值4.5万元/hm2以上。与传统小麦相比,种植食荚豌豆取得了极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现将食荚豌豆地膜覆盖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品种选择

选择适应性广、抗病能力强、品质优的软荚类型高产品种,如奇珍76等。

2选地整地

选择地势高爽、疏松肥沃、排灌良好的沙壤土。播前深耕细耙,作高10~15cm、宽85~90cm、中间呈龟背状的高畦,畦间步道宽60~65cm,畦间距1.5~1.6m。

3适期播种

泰兴地区地膜覆盖最佳播种期为11月15日。播前晒种3~5d,可以提高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播种时,土壤墒情以手握成团落地散开为宜。种植规格应采用大小行栽培,大行距85~90cm,小行距65~70cm(小行在高畦中央),穴距25~30cm,每穴3~4粒,播深4~5cm,基本苗控制在15万株/hm2左右。

4地膜覆盖

地膜覆盖对土壤和近地面环境起到了综合改善的效应,增强了豌豆的生理功能,加速了豌豆的生长发育进程,较露地栽培增产20%~40%。具体做法是:喷洒除草剂后,在高畦(即小行)上覆盖地膜,以3人为1组,即1人在前铺膜,2人在两侧用铁锹培土压膜,四周用土压严实。放膜时,膜要摆平、伸直、拉紧,使膜平展无皱纹、紧贴地面。覆膜后每隔2~3m挖1锹土压膜,防止风刮起;同时要及时检查堵压地膜漏洞,防止风吹破地膜。根据小行行距,地膜适宜幅宽为100~110cm。

5搭架引蔓

株高20~30cm时,须适时在小行上应用芦竹或青竹等搭架,高度要达到1.8~2.0m。待株高达到45cm以上时,要引蔓绑缚上架。随着植株的长高,需要进行人工辅助固定。一般每长高50~60cm,就横拉1道绳子,每隔1.5~2.0m固定一下。对过密旺长田块要及早整枝理蔓,确保后期不疯长,从而提高产量。

6肥水运筹

播前结合耕翻,施腐熟的农家肥30~45t/hm2、45%(15-15-15)氮磷钾高效复合肥150kg/hm2、硫酸钾120~150kg/hm2作基肥。追肥一般在施用基肥的基础上视田间长势长相施用,用扎眼器或木橛在靠近植株茎基部8~10cm处和6~8cm施用。一是冬前苗期对基肥偏少、长势偏差的田块追施稀水粪2~3次,用腐熟人畜粪15.0~22.5t/hm2离根浇施。在霜冻来临之前,要用腐熟家杂灰等撒于根际,保温防冻。二是翌春返青期用硫酸钾和尿素各60~90kg/hm2,距离幼苗10cm处均匀混合穴施,猛攻春发促分枝。三是在开花前用45%高效复合肥150kg/hm2、尿素90~120kg/hm2,促进花荚迅速生长,提高嫩荚产量。四是开采后,每隔1周用0.2%KH2PO4及硼、锰、钼等微量元素进行根外喷肥,以防植株脱肥早衰。整地时注意高标准挖好田间一套沟,确保沟沟相通、水系配套,做到旱能灌涝能排,确保旱涝保收。

7病虫草害综合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