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堂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6 02:03: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课堂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心理学研究揭示,学生学习活动的进行离不开情感的参与。生物有效教学课堂,首先是“情满课堂”。教师必须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用自己的激情来感染学生,用精巧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人入胜的导入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学习“消化与吸收”的内容时,笔者让一个学生扮演西瓜子的角色,自述了《西瓜子历险记》的故事。只见学生个个听得凝神注目,人人都如身临其境,无不沉浸在环环相扣的历险情境中。最后教师点题“:你们知道西瓜子历险的王国在哪里呢?”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消化道。”可见,精心创设导入情境,不仅能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还能有效建构知识、挖掘学生潜能。又如,在学习“生物的遗传”时,笔者以“道尔顿给母亲买袜子”的故事引入,进而点出色盲这种遗传病也称为“道尔顿病”。在学习“食物链”时,用一句学生都熟悉的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引入,学生在教师生动形象的诠释中体会到生物之间确实存在着“吃与被吃”的关系,从而进入食物链的学习中。
二、注重承上启下,加强知识联系
下节课我们沿着这个实验来继续探究。这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理解和掌握。又如“,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苏教版七(下)的第一节内容,该课概念多,较抽象,中间还穿插了一个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结构的实验。学习中学生往往会侧重于实验观察,而忽视结构和功能特点这一重点的学习。为突出这两个并重的学习内容,笔者采用角色扮演———“连连看”这个活动来串联和深化。先学习细胞结构,再通过观察加以巩固,最后让学生在结构与功能间进行连线,来评价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诸如此类的内容还有学完食物链后转入食物网的过渡等,都可承上启下,设置悬念,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下节课作铺垫。
三、精心设置问题,善待学生错误
有效教学的基本状态是对话、互动,而要进入有效对话或互动状态,则常借助教师的有效提问。有效提问的基础是备课中对学情的精准分析和对问题情境的精心设置。提问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瞄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例如,学习“水中的动物”一节,课前布置学生饲养小金鱼活动,并就饲养过程中的每一天作好观察与记录,提出一些探究性的课题。例如,怎样才能养好鱼,养鱼对水质、密度、饲料和水温等有什么要求,淡水鱼可以驯养成咸水鱼吗?又如,在学习叶的蒸腾作用后,可设置以下问题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为什么移栽植物时需要剪掉大量的枝叶?森林附近经常下雨是怎么回事?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讨论等方式去发现问题,再由学生进行分析总结,就能对蒸腾作用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在生物学习中,学生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信息,这正暴露了学生思维的真实性,反映了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错误中发现把学生引向正确的因素,使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并找到造成错误的原因,从而牢固构建知识体系。例如,在进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比较”时,有学生认为两者是逆反应,这时就要启发引导学生从两者发生的条件、场所、能量的转变、储存或释放的途径等方面进行列表比较。最后共同归纳出不能把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看成简单逆转的原因。善待学生错误既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又能促进学生去发现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四、引导知识迁移,加强实践体验
新课标提出:“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做准备。”生物学知识与社会实践、日常生活和社会热点都有紧密的联系,生物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将来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因此,生物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联系学生原有的经验,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强实践体验,学以致用,才能进行意义建构。例如,在学习“营养物质的作用”时,穿插介绍学生吃的各种食品包装袋及介绍健康的生活方式。现在,不少年轻人的饮食结构正在逐渐西化,其实白粥馒头比西点营养,甚至更健康,因为,西餐尤其是洋快餐在制作过程中,普遍使用一种“氢化脂肪”的添加剂,影响我们的健康,并且,相比西方高脂肪、高热量的饮食结构,中国传统膳食结构具有低脂肪、低蛋白、低热量的特点……以上这些,学生都能亲眼看见、亲耳听见。又如,学习“人体的免疫防线”一节时,笔者联系当前的热门话题“甲型H1N1流感”组织学生讨论其危害性,并从预防传染病的三个环节入手,让学生总结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方法。在学习“保护生物多样性”一课时,可联系加拿大一枝黄花等外来生物物种的入侵及其危害。在学习抗体时,可联系高科技生物制品生物导弹(单抗隆抗体)的知识等。亲身实践体验的生活化知识往往包含着深刻的思想、感情,有利于帮助学生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他们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五、合理利用课件,有效激情启思
篇2
何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概念上来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指的是通过在课上讲授知识使得学生获得新的知识,达到认知与能力,过程与理论,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综合协调发展的效果。通俗的来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学习,学生在课业上有新的理解、有进一步的提高和进步。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具体体现为: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点最核心的一点是观察学生如何从“无”到“有”,由量变产生质变,从不会到接受再到贯通的过程。
二、农村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初中生物主要学习生物与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细胞的分裂、细胞的分化、植物的组成部分、常见的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种子的结构、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花的结构、植物的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呼吸作用、人类活动对生物的影响、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殖方式、植物的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昆虫的生殖和发育、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鸟类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以及人类的生长发育、器官组成等。
三、农村生物课堂与城市课堂的区别及优势
根据上文提到的初中课堂的主要学习内容我们不免看出,生物的学习不同于陶冶情操的语文、要求计算和理解的数学,生物的学习是在贴近自然的基础上对于大自然的理解和做出概念的学科。越是贴近自然越是便于生物的学习。农村学生家庭大多以务农为主要收入,许多家庭还兼职养殖业,甚至许多学生在课余时间还要跟随家长到田间地头参加农业活动、在茶余饭后喂养鸡鸭猪鹅。这就使得农村学生更加熟悉各种动物和植物,对于它们的形态、体貌、性状更加熟悉。这就大大有利于生物的学习。例如:当学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时同学们就会很快想到很多被子植物,玉米、小麦、水稻、豌豆等诸多农作物都是被子植物,他们常年与这些植物打交道,就能够在老师讲述完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的概念后很快的将这些绿色开花植物与松柏等裸子植物区别开来。根据这些特征,教育工作者们应努力做好农村生物课堂的教学设计具备科学性和有效性的生物问题,以提高学生生物成绩。
四、农村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举例
1.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首先我们知道,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即水、光、温度和空气;非生物因素则包括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竞争关系以及合作关系等。在设计该章节问题时,我们可以先让同学们列举影响农作物生存的因素。我想大多数接触过农业生产的学生都会列举出水、肥料、病虫害、光照、天气状况、土壤状况等常见原因。在提问多个同学听取不同意见后再带领学生进行问题总结。水、肥料、天气状况和土壤原因我们可以把它归类为“非生物因素”,总结为“水、光、温度”在为学生补充上空气原因(二氧化碳浓度影响),而病虫害的发生则归结为“生物因素”这是影响农作物生活的其他生物,由于害虫对农作物有捕食关系,所以影响了农作物生长。再有同学们都知道大树下种植的农作物往往颗粒无收,这便是两种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而大豆和根瘤菌则是生物之间的合作关系。
2.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顾名思义就是有脊椎骨的动物,而无脊椎动物就是无脊椎骨的动物。农村孩子接触大量的动物,一说到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举例大家就会踊跃发言。猪、鸡鸭鹅、青蛙、老鼠、蛇等都属于脊椎动物;而蝗虫、蚯蚓、蟑螂、蚊子等都属于无脊椎动物。再对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举例进行归类可以得出——昆虫类基本属于无脊椎动物类,而哺乳动物、两栖类动物大多都是脊椎动物,这样不仅学习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还复习了哺乳动物两栖动物和昆虫。
五、农村初中生物课堂的问题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篇3
几年来,我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进行了渗透STS教育的初步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从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入手,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是老师系统地讲述科学知识,学生静态地、被动地接收,实验课也主要是去证明已学的知识。STS教育要求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把学习方法传授给他们,使他们不但在学校通过老师能获得新知识,而且毕业以后,尤其是那些无机会再深造的学生,也能通过自学不断地、快速地获得新知识,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进行了如下改革。
(1)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更注重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息息相关。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现在的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如果在学校里只掌握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不懂得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知识就得不到更新与发展,就不能很好地为社会服务。我在讲高中《生物》中“生命活动的调节”时,首先让学生看书,然后再与学生一起总结出生长素发现过程的几个步骤:观察到的事实(植物具有向光性)提出问题和设想(为什么?是具有芽尖的缘故)设计实验验证(排除影响因素,将芽尖切去)实验结果(不发生弯曲)结论(胚芽鞘的生长和弯曲,是由于它具有尖端的缘故),并告诉他们很多生物学知识就是通过这种探索的过程获得的。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如何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有了大致了解,同时,也明白了进行科学研究需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
(2)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做课堂上的主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尽量设置一些与要讲的知识有关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复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如在讲膜的结构和功能时,我举了一个大家都熟悉的现象:洗完苋菜的水仍是无色的,而将苋菜妙熟后,菜汤却是紫红色的,为什么?在了解细胞膜功能的基础上,将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讨论,确定正确答案,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讲解。有疑问,可以随时提出。当双方都无充分理由说服对方时,我再适当加以点拨,使学生对细胞膜的功能有了深刻认识。另外,每一节课后,我都要布置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让他们思考,有些同学课后还主动翻阅一些书籍,收集资料,这往往使课堂讨论充实而热烈。
2.提高教学内容的社会针对性,使学生明确生物学知识对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作用
现代生物学与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如粮食、能源、人口、环境保护、国土整治、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等都有直接联系,并可能为之提供理论、方法与技术,这说明生物科学对人类的未来及社会的发展有重大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适当拓宽教学内容,提高其社会针对性。如在讲线粒体结构和功能时,让他们回忆物理学中所学的能量转换知识,计算出线粒体中能量的利用率,并与机械效率相比;讲完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后,我介绍了基因工程,说明基因工程已经使工业、农业、医学等产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并且必将影响世界的整个面貌;讲完生物与环境这一章时,我介绍了黄石市的生态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并让学生根据已学的生态学知识,提出搞好黄石市环境保护的具体方法和途径。
3.适当增加生物技术的讲授,使学生能自觉地将科学与社会联系起来
学习科学知识的主要目的是要为社会服务,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而知识应用于社会的桥梁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我适当增加了生物技术的讲授。如讲细胞膜的知识时,介绍了生物膜技术;在讲DNA的结构和功能时,介绍了DNA的提取与分离技术;在讲单倍体育种时,介绍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学习信心。
4.及时介绍现代生物学发展的新动向和新成就,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
篇4
一、问什么
“问什么”是课堂提问成功的前提条件。凡事预则立,问题的设计应从创设问题的情境中给学生以刺激,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并与具体的学习目标结合起来。这就要求生物教师一方面要深入钻研教材,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在关键处设问,让学生对教材中的关键知识点把握得当,印象深刻;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提问,在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矛盾,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愿望,诱发其探究行为。其次,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认知决策来调节问题的难度,并结合实际生活、学习状况等内容提出新颖的问题。
二、怎样问
发问的过程是实现提问目的的关键因素,教师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好这个环节。
1. 选准时机,设疑发问
教师应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时发问,并抓住时机及时引发,让每一名学生都能认真思考。
2. 问题明确,面向全体
教师在陈述问题时语言要简明易懂,语速适中,表达清晰。所提出的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把回答的机会要均匀地分配给每一名学生,切忌只为了满足成绩好的学生,而冷落了其他同学。
3. 分析引导,评价总结
分析引导就是当学生对问题作出回答时,教师在头脑中对此迅速作出分析判断,从而作出相应的措施。教师对于学生的答案要进行分析评价,补充纠正及思路指导,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对学生不完善的回答要找出原因,给予适当的提示和点拨,使答案系统化和合理化,从而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
三、如何问
一般来说,课堂提问有回忆性提问、理解性提问、运用性提问、分析性提问、综合性提问等主要形式。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问题,安排好提问的类型及顺序。
1. 回忆性提问
学生靠回忆或观察即可解答的提问。一般用在课的开始,是学生回忆所学过的概念或事实,为学习新知识提供材料。这类问题比较简单,学生无需进行深刻的思考,一般多是集体回答。
2. 理解性提问
要求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回忆、解释或重新组合才能解答的提问。一般多用于对所学知识与技能的检查,了解学生是否理解了教学内容。理解性提问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对事实、事件进行描述或进行对比,达到更深入的理解。通过理解性提问,可将学生所学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知识系统,并掌握所学知识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从而将新知识纳入已形成的认知结构中。
3. 运用性提问
运用性提问是建立一个简单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和回忆过去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它常用于某个概念或原理的学习之后,教师提供新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依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判断,以加深对新概念的理解。如学习了“开花和传粉”教学之后,提问:“我们往往发现玉米棒的尖端秃了一段,或是有缺粒的,有瘪粒的。就你现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你将做如何解释?”又如,用根毛吸水的道理说明“植物在盐碱地上为什么长不好”等问题。通过知识的反馈和运用,既能达到巩固所学内容的目的,又能收到透彻理解和系统掌握的效果。
4. 分析性提问
为了掌握复杂事物与现象的特点,常常将其剖析为若干部分,并探索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及其结构组合。其目的是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学会分析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分析性提问一般包括对某个事件中构成要素的分析提问,各要素之间和各部分之间主要关系的分析提问。如回答“家鸽的肌肉和骨骼、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各有哪些与飞翔生活相适应的特点?”就需要学生能够组织自己的思想、观点,寻找依据,进行较高级的思维活动,即运用创造性思维来解决问题。分析性提问要求学生识别条件与原因,或者找出条件之间、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学生能组织自己的思想,寻找根据,进行解释和鉴别,进行较高级的思维活动。
5. 综合性提问
综合性提问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已有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得出其结论。课堂教学不仅应具备将整体分解为部分,并分析各部分特点的能力,还要把分析的结果联系起来,对事物的特征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分析的最终目的是综合。例如,“森林对人类有什么重要意义?”这就需要学生运用已有的生物学、生态学和地理学等基础知识,分析和理解森林在环境保护中如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才能从理论和事实上指出,保护森林对确保国家生态环境优越和破坏森林对人类带来的恶果。因此,要大力开展植树造林,防止森林火灾,合理砍伐和利用木材。综合性提问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对综合性问题的回答,学生需要在脑海中迅速地检索与问题有关的知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得出新的结论,其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5
1.1列举生活实例
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特征是具体、形象、感性的成分居多,他们在学习之前已经接触了许多生物学现象,对生物学知识已存在一定的感性认识,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师需做好学情分析,针对具体的教学目的和内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精心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作为素材,从学生的知识背景、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恰当地将其与教学内容建立联系,以此展开教学。通过列举生活实例导入新课,能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和学习动机,并为学生的学习指引方向。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激活原有的生活经验,明确学习目标,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生物学学习中。如以“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一节为例,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物图片,包括粮食、蔬菜、水果、鱼、肉、蛋、奶等例子,结合生动形象的图片,让学生说说某一天三餐食用的食物,再引导他们思考:“我们一日三餐的食物都十分丰富,那么这些食物含有哪些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对人体有哪些重要作用呢?”由此导入新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立刻激发起来,迅速地进入新课学习中。
1.2提出生活问题
日常生活中蕴含了大量的生物学知识,教师导入课堂之后,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整合起来,创设生活情境,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引入生物学问题,把生物学知识和问题还原到生活原型、活动情境和矛盾冲突中,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在感知生活实例的基础上,学生进入生活情境,对与生物学知识相关的生活问题产生探究的兴趣,自主质疑思考,对问题的可能性进行猜想。例如,在学习“糖类、脂肪、蛋白质的作用”时,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资源,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生活情境,设置疑问:“你知道我们常吃的食物中有哪些食物分别富含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没吃早餐的同学,为什么上第四节课时常表现出脸色苍白、头晕目眩、浑身乏力等症状呢?病人不能正常进食时,往往需要静脉注射葡萄糖液,为什么?小刚得了重感冒,几天吃不下食物,身体就会明显消瘦,原因是什么?有人说减肥的秘诀是少吃多运动,你认为呢?儿童、青少年以及伤病员为什么要多吃一些奶、蛋、鱼、肉等食物呢?”这些贴近生活的普遍现象,让学生备感亲切、自然和有趣。创设这样的生活化问题情境,既激发了学生思维,又能有效地调动学生解决生活疑惑的积极性。
1.3进行探究活动
师生在生活情境中开展探究活动,能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氛围。教师在活动中做好课堂的组织管理,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基础上进行小组探讨、合作探究,鼓励学生谈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观点,对学生的探究活动作出激励性评价,并适时进行点拨、释惑与指导。学生在活动中丰富自己感性认识和生活体验的同时,也能增强交流与合作能力、实践与探究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提出与“糖类、脂肪、蛋白质的作用”相关的生活问题后,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探究活动。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积极参与其中,对资料信息进行阅读、分析和处理,认识三大营养物质的作用,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代表发言解释生活现象。活动中对学生理解的疑难处及时进行点拨释惑,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教材中安排“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的探究实验,制订实验方案,对食物(花生仁、核桃仁、黄豆、大米等)所含能量进行测定,直观地感受到食物中能量的存在。通过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实验探究,加深学生对科学探究一般过程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形成科学的思维。
1.4构建知识体系
在学生合作探究学习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及时进行知识的梳理与归纳,对教材的重难点或一些关键性内容精讲深化,注重探究活动的理论总结升华,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学生在关注感悟生活的基础上,将知识点弄清弄透,自主内化建构新知,扎实掌握生物学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如开展探究活动后,指导学生回归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结合重难点的讲解让学生知道糖类、脂肪和蛋白质都能为人体提供能量,并与学生共同归纳总结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各自的食物来源以及主要作用,使学生更好地构建生物学知识体系。
1.5知识学以致用
生物学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师需紧密联系实际加以拓展,善于指导学生把学到的生物学知识回归生活实践,用于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将所学知识与丰富的实践相结合,能促进学生“学”与“用”的有机结合,有利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服务于生活,能体会到生物学学习的乐趣和价值,逐步养成从生物学的角度真切地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掌握科学的生活方式,促进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此外,学生已学的生物学知识也在学以致用中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迁移。例如,在学习三大营养物质的作用之后,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日常膳食,收集有关食物营养方面的资料,为自己或家人制订合理的膳食计划,并给家长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午餐食谱,在小组内交流;进行修改和完善后,根据自己设计的食谱,亲自在家中烹调,请家长品尝,给家长讲明所设计的食谱中的科学道理。学生通过实践获得亲身体验,运用所学知识指导生活,在学以致用中更好地理解合理营养的基本要求,体会到营养物质对人们身体的重要性,并且增进了健康意识和关心长辈的情感。
2初中生物课堂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初步构建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提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建构主义理论强调要重视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认为学生是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新课程背景下,基于生活教育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根据上述生活化教学的操作程序,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笔者构建了初中生物课堂生活化教学模式,尝试对该模式中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进行细化,初步形成一个较为具体可行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3结语
篇6
【关键词】高中生物 O计问题 解决问题 感悟提升
一、精心设计课堂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已经不止一次提到过,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这一次,我们依然要强调这个概念。在高中生物课堂上,提问是一个很需要技术水平的事情,提问环节设计的不好,会影响同学们学习的热情。比如说,提问环节的问题设计的太简单,同学们可能会产生自满的心理,还有一部分同学们会觉得生物这门课没有挑战性,总而言之,会出现一些不正确的负面情绪,影响学生的学习。反之,提问环节的问题设计的过于难,大多数同学都答不上来,这样也不好,会磨掉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打击同学们的自信心,长此以往,同学们会失去对高中生物的学习积极性。由此可以看出,问题设计是一个严谨的教学环节。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到每一位同学的学习状况,分层次的设计不同的问题,以便应对学习水平不一致的同学们。
在讲到《细胞中的无机物》这一课时,老师可以先设计一个简单有趣的问题,来引入这节课所学内容:非洲的角马、大象不远万里的进行着迁徙,沙漠中的植物扎根于几米、几十米的低下,这些生物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它们是在找什么东西呢?同学们纷纷思考,随后回答道,这些生物是在寻求水资源。这时,老师就可以顺势引入新课时,并向同学们讲述水对生物生命的重要性。在顺利引入新课时之后,教师可以更加深入地进行讲解,举例论证水在不同生物、不同部位、不同时期的含量变化,并带领同学们了解自由水和结合水的特征。
二、循序渐进解决问题
上面我们已经提到了问题的设计需要注意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与新课内容,接着就该讨论如何引导同学们解决问题了。学习是一个不断进步不断蜕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一个接一个的问题,只有迎难而上解决掉这些问题,才能够取得进步。学习还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只有进行实践,才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验证,但是,实践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总之,学习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循循善诱,帮助同学们一起解决问题,并不断培养和训练同学们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是高中生物教学的主要目的。如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呢?在这里,我们总结为四个字――循序渐进。《论语・宪问》中讲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朱熹注:“此但自言其反己自修,循序渐进耳。”循序渐进指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高中生物的学习过程也是如此,要按照从浅到深的顺序进行学习与思考。
在讲到植物体细胞杂交这一课之后,老师可以向同学们展示这样一张图片:一株虚构的植物,上面结着番茄,下面长着马铃薯,引导同学们去思考如何得到这样的一株植物。同学们提出了很多种方法:①让两种植物进行异花传粉;②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将马铃薯的基因转移到番茄体内或相反;③进行人工诱变育种。但是在随后的讨论中,这些方法都被否定了。最后在老师的引导和指点之下,同学们明白,番茄―马铃薯可以说集中了两种植物的许多性状,性状由基因控制,那么有什么办法能让一种植物表现出两种植物的性状呢?同学们纷纷回答道――植物体细胞融合。这样的一个过程可以使同学们自由思考,并解决问题,提高自主探究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三、在过程中感悟提升
设计问题、解决问题是当前较受欢迎的教学手段之一。因为这种方法可以引导同学们自主思考,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对教学质量的提升有很大的影响。除此之外,这种教学方式还可以使同学们在过程中感悟知识,提升自我。学生在掌握新知识之后,应该及时向更高层次发展,引导同学们感知生物学的魅力和价值,领悟生命科学的规律,提高自己对高中生物知识的掌握。
还以我们上面提到的植物体细胞融合为例,在解决完这个问题之后,老师可以请同学们思考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诱变育种、基因工程育种、植物体细胞杂交育种有哪些异同点,如果让学生培育一个新的植株,要选择哪一种方法呢?育种中最关键的操作对象是什么?与传统的育种方法比,植物体细胞杂交育种最大的优势是什么?经过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相信同学们对生物学科的感悟能力会得到一个很大的提升。
生物是一个有趣的学科,只要用对了教学方法,学生的生物成绩不愁提不上去。设计问题、解决问题就是高效教学手段的一种,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宋立宇.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目标与策略[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1).
篇7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性;提问
问答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有效途径,是诱发学生求知欲和想象力的重要举措,因此采取高效的提问方式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当前高中生物在实施提问环节的过程中却普遍不尽如人意,存在诸多无效性、单一性提问,这无疑严重抑制了提问成效的发挥,因此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改善迫在眉睫。下面我们就来做具体的研究和探讨。
一、高中生物课堂提问的现状
1.提问无层次性,无难易之分
很多教师在设置问题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学生实际学习基础和掌握知识的水平,盲目地提问一些整体性较强、难度较大的问题让学生作答。比如有的教师在讲授完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用课件演示完达尔文实验的四个示意图之后,直接向学生提出问题“达尔文的实验证明向光性的原因是什么”,结果学生面面相觑,不知问题答案所在。教师连续找了四名学生回答,都没有答到点上,这就直接说明老师所提问题范围太广、太深,让学生感觉无从下手,当然也就更谈不上发挥提问的成效和作用。
2.提问缺乏明确目标,不能准确把握时机
很多老师在设置提问问题时,不分教学的重难点,盲目地把各种问题向学生提问,频率过于频繁,导致学生应接不暇,完全没有思考的余地。这种“满堂问”的方式势必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兴趣,不仅如此还占用了他们大量宝贵的自主学习时间,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他们学习的成效。
3.无意义提问过多
在课堂提问过多无意义的问题是很多老师都会犯的错误,最典型的主要有两种表现:一是提问的随意性太强,貌似口头禅,每讲几句便向学生询问,“对不对”“是不是这样的”;二是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发现某学生不专心,存在小动作行为,便突然向其发问,“XX,老师刚才讲了什么”。这种问题本身无任何实质性意义,仅仅为了规范课堂纪律而问,不仅不能对学生知识上予以启发,反而可能导致课堂气氛不和谐、不融洽。
二、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提问成效应该着重做好的几方面工作
1.提问要具层次性
提问要具层次性,通俗来讲就是提问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始提问环节之前,先为学生思维活动提供必要的铺垫,否则学生思维容易找不到方向及生长点,提问本身也就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除此之外,教师在提问过程中还应充分发挥自身导向作用,秉持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原则逐步展开,这样不但可有效降低提问难度,还能培养学生有序思维能力。我们以实例为证,在复习渗透吸水原理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精心这样一组问题:问题1“渗透装置必须具备哪些条件”;问题2“对于成熟的植物细胞而言,哪些地方具有渗透装置的条件”;问题3“在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如果把洋葱表皮细胞先用盐酸进行处理,再开展下一步实验,那么还会出现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吗”。通过这种逐步深入的方式,促使学生思维认知向纵深处发展,对学生思维逻辑性和深刻性的培养可谓大有裨益。
2.提问目标明确且面向全体学生
提问目标明确可使教学内容更加清晰明了,有利于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有助于兼顾到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弱势群体,有助于让所有学生切身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注、期待,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师在日常实施提问环节的过程中,一定要尽量达到这两点要求,在明确教学目标及重难点问题的基础之上,面向全体学生,精心预设课堂核心问题。例如在讲解基因突变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设计如下几个核心问题:“基因突变的基本含义是什么”“细胞所发生的基因突变都能遗传给后代吗”“基因突变的原因何在,它有什么显著特点,通常发生在什么时间”“任何细胞都会发生基因突变吗”。通过以上几个关键性问题,就很自然地帮助学生清楚把握住了课的脉络,也方便他们更好地掌握核心知识。
3.提问要具启发性
新课标倡导高中生物教学要注重对学生思维加以启发和引导,要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提问环节的过程中,注意问题的启发性,尽量多采用疑问性提问,减少单纯的判断性提问,以此促使学生在提问中受到启迪。比如在学习高等动物和人糖类代谢过程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精心设计如下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生物体细胞内糖类主要来自哪里”“糖类在组织细胞中多会转化成什么物质”“多余的糖类是怎样转化成糖原的”等,通过这些问题的问答,不仅可使学生思维受到启发,还能使之更加深刻理解糖类代谢的过程。
从以上内容的论述中我们可知,做好高中生物教学的提问环节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需要教师和学生相互配合,共同作出积极努力,尤其是教师要注意在实践中加强对方法的总结,切实为提问成效的提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罗美玲,许文利,陈菊英.论课堂提问策略――以生物课课堂为例[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4)
2.文美容.浅谈高中生物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S1)
篇8
一、提高认识
纵观我国目前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我们发现,它始终没有摆脱传统教育的模式:教师从主导“灌输”变成了主导的“追问”,学生从主体的“被灌”变成了主体的“回答”。多媒体应用以后,又由“电问”取代了“人问”,实际上是在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为陈旧的教学模式服务。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最多只能是机械的、没有活力的劳动者。因此,我们要提高认识,确立问题意识 。
二、更新观念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善疑多问是创新精神的萌芽,是创新教育的起点。培养出质疑问难精神的人才是新形势下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为此,我们必须首先扭转陈旧的教学观念以适应时展的要求,同时我们还要引导学生扭转学习观念,以达到教师的教学观与销售的学习观的有机统一。只有这样,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才能真正的落到实处。
首先,教师观念的更新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前提。教师观念的更新是教改的关键。教师应由单一的传授知识向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的方向扭转;由只注重科学结论向更注重教学探究过程扭转;由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向多元化、多层次的评价体系扭转;由学生是受教育的被动接受者向学生是受教育的主动探究者扭转。这四个扭转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因此,我们必须摒弃所谓的“师道尊严”,客观、正确的对待学生的质疑。尽管学生有时提出的问题可能很可笑,甚至是错误的,我们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并进行正面引导,以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鼓励他们质疑问难的精神。
其次,学生观念的更新是解决这一难题的保证。一个人的观念往往影响甚至决定一个人的行为方式。问题意识实际上就是学生的一个学习观念问题。在生物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首先引导学生摒弃“唯师是从”、“唯本是从”的思想,培养学生批判的接受新知识的科学态度,将其学习观由只重视科学结论向更注重科学探究过程转变。
三、具体实施
要在生物课堂上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我们必须精心设计,科学组织,采用最佳的教学方法。
1、挖掘潜能——我们在进行过程中要始终贯穿“问题意识”,用环境熏陶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敢于向私奔挑战、敢于向权威挑战。要充分利用课本中的一些素材引导学生质疑善问。对于一些发展史的学习,我们应引导学生分析其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对于实验设计或实验教材中不太完善、不太科学的地方应大胆的质疑,并与学生共同探讨完善的思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其“善疑多问”的潜能,再适时的给予引导,使其迸发出耀眼的火花。将教师由教材忠实的复述者转变为教材的再创造者。这样,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来影响学生,以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营造氛围——我们应该在课堂上努力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使学生有畅所欲言的愿望和机会。我国的“师道尊严”由来已久,多少年来学生所表现的亦步亦趋、畏首畏尾的思维禁锢严重摧残了学生好问的天性。教师是师长,更应是学生的朋友和探究真理的伙伴。对于生物这一前沿性学科来说,其发展、更新很快,具有极大的开放性,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让学生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努力建设师生之间的绿色通道,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3、体验成功——我们还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质疑问难的成功体验。心理学家认为,学习活动中成功的体验,会产生通过积极学习获得成功并再次体验成功的需要。我们应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来展示自己的才华,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质疑,产生丰富的联想。让他们在质疑问难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并从中产生自豪感和满足感。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讨者。在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除了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外,还应适时的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正面的、积极的评价和引导,让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思考者、发现者、探索者和成功者。
4、培养性格——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和开放性。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对学生新颖独到的想法和意见,应给予及时的鼓励和引导,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对某些方面有特长的学生要及时发现并努力营造环境使之升华。在具体讨论某个问题时,我们要善于启发学生从多层次、多角度进行分析,要善于点拨学生思维火花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多思考、勤思考、善思考、善质疑。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应多开展课堂讨论式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倾听他人观点、共同研究问题的习惯。通过与他人的互相交往,引发新的思考,使其潜在的智慧在同伴的启迪下得以开启。这样,既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共同探究真理的协作精神,又能培养其开放的思想观念,摒弃传统教学中的封闭、保守、自满等惰性因素对其产生的不良影响,使其“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篇9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课堂教学 问题模式 问题模式解决教学 途径
探究学习是以问题为课堂学习的载体,以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组织教学,把问题的形成作为学习的起始阶段,把提出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并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作为探究学习的关键。中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引起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思维活动,常常创设不同形式的问题,并以问题的解决展开教学。通过这种“问题解决模式”来组织课堂教学。
一、课堂教学中,问题模式对探究性学习的作用和地位
问题教学法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的有效科学的教学模式,它能够使师生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讨论解决问题――引发新问题”的紧张而热烈的螺旋式递进氛围中进行交流和学习。肯定地讲,这一过程对学生探究性学习具有十分重要和积极的意义。
(一)有利于刺激学生思维,调动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在一个充满疑问与悬念的课堂教学气氛中,学生为了获得对问题的合理解释,会引起思维的积极反应。当教师讲到某一个自认为理解困难的知识点时(教师根据以往经验确认的),会停下来问“为什么”或“怎么办”,这时学生就会猛然地从专心的听讲中进入思考中。这一现象说明,问题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而且从心灵深处可以使他们体会到自身的存在,使其主体性意识得到复苏和加强。同时,“基于问题解决”模式教学更是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兴趣,促进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与快乐,培养学生乐于质疑、乐于探究新知的心理倾向,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答疑解惑的强烈欲望,养成创造性思维的优秀品质。
(二)有利于学生间讨论交流,并且形成探究意识。在问题情境中,当学生的思维遇到障碍,新知识可能与他原有的认知结构、思维方式和逻辑发生冲突而“百思不得其解”时,便会与周围的同学热烈,积极,主动地讨论交流,有时不能达成一致而据理力争。这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宽松的氛围、适时的诱导,使他们展现出真实的思维过程和内心体验。在讨论交流中,最后必定会形成共识,找到最终正确的答案和解决方法,使他们树立起探究的意识。
(三)有利于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处于问题情境中的学生,思维的闸门一旦打开,便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这必将会引发他们的思维活跃,增强其思维的逻辑性、敏锐性、广阔性和开放性。
二、中学生物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模式与探究性学习的协调略策和途径
探究式教学关注的三大目标是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积累知识和方法。它在学习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研究,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从而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方法、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一)抓住探究式教学的关键――问题性。学习过程也应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从身边的衣食住行到宇宙星体,从细菌病毒到高等动植物,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他们几乎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必须熟悉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状况,寻求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的最佳同化渠道,有意识地创设认知教学情境,引发认知碰撞,充分展示严密有序的知识结构和组织结构。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学习者的共同体中,这种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所以,教师能否通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探究式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二)突出探究式教学的重点――过程性。探究式教学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突出学生主动、生动地学习,突出学生亲自感悟,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爱因斯坦说过:“结论几乎总以完成的形式出现,读者体会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悦,感觉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也就很难达到清楚、全面理解的境界。”探究式教学正是考虑到人的这些认知特点来组织教学的。教师要鼓动学生踏踏实实地动手实验,认真观察现象,自主地搜集与探究问题相关的各种信息材料,鼓励学生运用比较、类比和迁移的方法,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归纳并提出解释。通过类科学研究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知识的获得过程,从形成问题、建立假设、制定研究方案、检验假设、作出结论等活动过程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三)突破探究式教学的难点――开放性。探究式教学中综合运用了交流学习、发现学习、自主学习等学习方式的长处,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学习方式的指导从单一转向复杂、综合,这是探究式教学的难点之一。探究式教学要面对大量的开放性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向课本外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开放,也可能向学科外的其他学科开放,还要实现与学习经验、生活经历区别很大的学生群体的高参与度,这也给探究式教学带来了不小的困难。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让学生通过经历探究的过程来获得感性认知,而不是让学生去解决科学前沿的问题,因此探究课题应以与学生的生活直接相关且切入口较小的问题为宜,最好从具体问题人手。学生对参与探究式学习是很有兴趣的,由原来课堂上的“听讲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究者、发现者。
参考文献:
[1]陈俊,让探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课堂中大行其道[J],生物技术世界,2014,(4).
[2]林三睦,生物科研究性学习素质教育功能[J],中学生物教学,2002,(5).
[3]徐启发,生物学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探究[J],中学理科,2006,(2).
篇10
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在轻松的气氛中让学生学好知识是我一直的探求方向。学生是主体。因此,在教学之前,认真细致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通过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不断探索,尝试各种教学的方法,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前提。作为生物课单单做好这些还远远不够,要让生命活动的过程留在学生的记忆中。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提高课堂的时间效率是关键。
首先,我常常利用网络资源、各类相关专业的书报杂志了解现代生物科学的动向,搜集一些新的生物学成果介绍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开拓自己的教学视野和思维。我在教学中,同时也鼓励学生收集身边有关生物的问题,在课堂上开辟一片互相交流、互相讨论关注问题的天地。通过这样的资料互动形式把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体现生物学科的社会性一面。
其次,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识活动总是和情感紧密联系的,是在情感的推动下进行的。教学中,我常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生物课外科技活动,如生物标本制作,小论文的撰写,创意作品,还与开展昆虫名称的认识比赛。丰富多彩的生物课外科技活动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成长规律,既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求知兴趣,也增强他们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课外科技活动把生物课堂延伸到课外,为他们发展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提供了机会,通过发现、探索和解决一些生物学问题,了解生物科学在人类生存和发展以及现代化建设中的使用,更有助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升华为理想和志向,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培养生物科学的后备人才。
再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还告诉我们:具体的东西比抽象的东西容易被感知,人获得知识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来感知的,使用的感官越多收获也越大。因此,课堂上,我习惯通过媒体影片、实物观察、实验操作、挂图演示、实地参观、事例说明、角色扮演等手段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处理后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学得更轻松也让学生能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之中得到更多的操作技巧。同时,课堂上我重视德育的渗透工作,让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陶冶他们爱自然、爱科学、爱祖国、爱劳动的思想情操,树立关心生态环境等的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
通过两年的努力,我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迎合学生好奇心强的特性,大胆地进行课堂改革。把课堂与生活拉近,以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为主,让生物课的范围扩大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学上基本创建了一个师生同乐,以生为本的课堂氛围,学生们都喜欢我的课,所教班级的生物统考成绩均能保持前列。同时,教学过程中,我善于总结经验,撰写学术论文,和同行进行交流,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20xx年撰写的论文《浅谈生物课教学中的趣味教学》获禅城区优秀教育论文二等奖并在学科论文交流大会上宣读,创新活动设计方案获禅城区20xx年度一等奖。我积极地担任学校的生物公开课任务,积极参与区镇有交流活动、培训课程,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二、在班级教学管理中渗透德育,培优转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