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油工艺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5 20:40: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采油工艺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从上文的表述中,我们已经知道采油工艺综合研究任重而道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研究的目的主要包含如下几个方面:
(l)对具体油田的工艺技术进行合理而有效的选择,充分提高其适应性与科学性。同时,对相关的技术指标进行科学而又严格的制定,提高操作队伍配置的合理性与针对性。除此之外,还应当充分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适应性较强的采油工艺综合实施规划,为相关科研和生产部分的组织工作与生产工作提供有效参考。
(2)通过对采油工艺综合研究进行有效的探讨,可以对各个方案的优缺点进行一定程度的判断,并科学、有效的对工艺方案进行优化选择,并对采油工艺的科学性以及实用性进行有效的保证。
(3)对于采油工艺综合研究来说,它能够对系统工程的各个方面进行统筹规划,对系统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合理而有效的协调,并增强各个环节之间的配合。一个有效的采油工艺综合研究,必然能够对施工效率进行有效的提高,对重复劳动进行规避。除此之外,它还能够推进有提开采技术的提高,促进管理水平的增进,进而对油田开采的经济效益进行有效的提升。采油工艺综合研究和采油工程中的各个环节联系紧密,是优化油田总体工作的一个重要节点。
采油工艺综合研究的内容
采油工艺综合研究包含了多个环节,首先,它需要对当前状况下的工艺技术进行充分的结合,其次,在此基础之上对油藏采油工艺进行统筹兼顾,最终科学分析研究优化采油工艺。一般情况下,它主要包含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l)油井的现状评价。通过对新井的试油试验以及对老井资料层面和生产史层面进行有效的把握,对油井的现状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在评价中,需要涉及到完井方法、开采方式、井身结构以及开发方式等内容。然后,对这些方面的优点与缺点进行判断,并进行一定程度的总结。这样一来,就可以为新井的开发策略提供有效的现实依据。
(2)新井完井技术。通过对开发方案以及采油工艺的相关内容进行有效的结合,对新井的井身结构方面、套管的程序、钻井液的使用方面、完井方法方面以及完井液方面内容进行有效的研究,并注重的研究的科学性与针对性。然后,结合固井的质量对其提出新的检测方法以及技术要求。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对射孔方案进行优化选择,并有效的设定射孔参数。(3)修井技术。对于修井技术来说,它是采油工艺综合研究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展这一内容之时,一定要充分结合地下的实际环境,然后科学预测未来开采设计的内容和相关工作,并提出针对针对性较强且行之有效的质量要求。
(4)采油金属。对于采油工艺综合研究来说,其最重要的核心内容便是对采油技术的有效研究。针对这一核心内容,需要对采用注采压力的系统进行有效的动态分析和评价,并优化选择自喷管柱的型号,提高油井自喷生产期预测的科学性。
(5)增产技术。对油井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结合,讨论与研究增产方式,计算相关工艺参数,设置所需设备,分析措施的规模以及施工的工艺。
(6)生产测试技术和试井技术。采油工艺综合研究可以提出开发过程以及生产测试过程中的工作内容、设备以及配套队伍。
篇2
关键词:采油;工程技术;发展现状;展望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对石油能源的需求量正在不断上升,我国石油行业得到了不断的发展。采油技术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发展,化学驱油、注水开发技术得到了开发与应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原油采收率、油井产量得到了提升,但是现阶段还是比较低。因此,在油田的开发过程中,采油工程技术的发展以及应用非常重要。
1采油工程技术的发展
自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与进步,我国石油行业的采油工程技术经过不断研究与实验实践,也得到了不断发展。在进行发展的过程中,采油工程技术主要包括三个发展阶段,即分层采油技术的发展、采油工程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以及采油工程体制的完善。
1.1分层采油技术的发展阶段
上世纪50到70年代,经过多方面的长期探索与实践,我国分层采油技术得到了有效的发展,主要成果包括实现了油田堵水、油田防砂等试验。分层采油技术的有效发展阶段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分层采油,指的是有效地利用低渗透层潜力,分采自喷井,分层采油主要包括高压单管封隔器、油套管分采工艺、双管分采工艺。第二,分层测试,主要是对有杆泵抽油井实施环空测试以及对注水井的注入剖面、自喷采油井的产出剖面实施分层测试,第三,分层管理,通过在平面调整中实施注水结构,使注采系统得到完善,工程生产能力、细分注水能力得到提高,从而实现结构调整以及控液稳产的效果。第四,分层研究,以吸水刨面、产出剖面、密闭取心等资料为根据,结合油水井并进行改造,分析剩油分布情况、开发状态与油层动用情况,在油田的生产过程中掌握主动权。
1.2采油工程技术的突破性发展
上世纪70到90年代,我国采油工程技术得到了突破性发展,适合多种油藏类型、满足不同场地需要的采油工程技术得到开发与应用。主要有:首先,气顶砂岩采油技术,此种技术在大庆喇嘛甸油田的开采过程中得到了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配套技术主要包括保障最优射孔井段、水锥与气锥保持稳定等。其次,稠油热力采油技术,上世纪80年代,在我国的许多油田中,稠油热力采油技术进行了大规模的实验以及应用,在克拉玛依、胜利等油田中完成了技术攻关。再次,潜山油藏开采技术,任丘油田中的一种典型油藏及时潜山油藏,与砂岩油藏不同的是,潜山油藏存在着是否适合开采、其大多数油气是否存在于孔隙、裂缝之中等问题。开采潜山油藏需要耐高温、大排量电潜泵技术以及完成裸眼测试。最后,断块采油技术,由于其油藏形状、油藏大小具有不确定性以及断层相互分割使油藏成为一个独立的单元等因素,在断块油藏的开采过程中,必须要采取滚动勘探的方法进行注水、油层改造,才能保证产油效率及产油数量。
1.3采油工程体制的完善
在采油工程技术进行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采油行业的采油工程体制进行了不断地发展以及完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蒸汽吞吐接替的发展,能够扭转稠油开采过程中的被动局面。第二,在采油过程中采取中长期发展规划,可以处理好近期应用技术以及基础研究之间的关系,及时地、有效地解决出现的问题,并对采油技术进行改进。第三,采用简化地面流程、加强注水等采油工程技术对低渗透油田进行开发,可以使单井产量得到有效提高,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2采油工程技术的展望
2.1对采油工程进行全面了解
第一,应对石油开采过程的规律性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以此为根据采取相应的采油工程技术。第二,在采油过程中,采取人工补充能量、保持地层压力的采油措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延长稳产期,实现采油效果的有效提高。第三,应国际项目加强合作,了解在采油技术方面国际上的最新发展趋势,并进行研究借鉴,使我国的采油工程技术得到发展。
2.2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
采油工程技术的有效发展,离不开一支具有高技术水平、高操作技能的技术队伍。因此,采油企业应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组建专业团队,充分发挥其自身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深入挖掘人才潜力,从而实现整体队伍专业素质的提高,有助于采油工程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2.3合理应用先进技术
应在采油工程合理应用先进技术,例如纳米技术、微生物技术等,从而使采油工程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第一,纳米技术,目前纳米采油工程技术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MD膜驱油技术正在应用。第二,微生物技术,微生物采油技术是正在进行发展的三采技术,在含水高的油田、枯竭老油田中具有比较强的活力。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对能源需求量的不断提升,我国正在面临着是由能源短缺问题,在油藏开采过程中合理利用采油工程技术,能够使原油采收率、油井产量得到有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杨晓梅,庞波,王利霞.探讨石油工程采油技术的现状及对未来的展望[J].石化技术,2015,01:74+95.
[2]雒斌斌,郭东,江澎雨.采油工程技术的发展与展望[J].化工管理,2015,26:178.
篇3
论文关键词:动力水龙头,施工工艺,应用
一、动力水龙头施工工艺的应用思路
随着油田开发进入后期,层间改造措施增多和套管损坏现象严重,为了确保油田开发的需要,钻塞(桥塞)、套磨铣、打捞施工工序日益增多。以往实施这些工序时都是使用转盘驱动和螺杆钻具驱动,转盘安装时费时费力、不易操作、倒单根时间长,工人的劳动强度高、安全系数低、易造成工程事故;螺杆钻具施工时,存在施工扭矩小,易发生故障。
为了提高安全系数、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提高施工效率,采油一厂作业大队于2009年引进一套S-85动力水龙头,动力水龙头是采用顶部驱动的方式使管柱旋转的轻便动力装置。由于结构简单,操作灵活简便,在小修作业井施工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该装置能够用于套铣、磨铣、钻桥塞水泥塞、打捞等作业。它以柴油机为动力源,采用液压泵和液压马达组成闭式静液传动系统,传动效率高,转矩输出连续稳定,具有良好的现场适用性。
二、动力水龙头结构原理:
1、动力水龙头结构
动力水龙头系统由水龙头总成、气控装置、撬装装置、发动机、液压绞车组成。
2、作用原理
动力水龙头通过发动机液压传动带动液压马达,转动管柱,驱动工具达到进行钻、套、磨铣施工的目的、
3、技术规范
最大扭矩为3950Ft.lbs;最大转速150RPM;静态负荷85Tons。动力源为定量驱动的5000PSI液压马达。
三、动力水龙头的安装、操作:
(1)、下钻具探至灰面面后,加压10-20KN,两次误差不超过0.5m,起出末根油管,如果油管方入小于5米,则起出两根油管。
(2)、地面挖好循环池和沉淀池,保证井中外返灰粒不会重新被打回井筒。
(3)、用大于井筒1.5倍容积的洗井液洗井。
(4)、安装动力水龙头
①、将动力水龙头车辆停在井场合适位置,距离井口应大于15米的安全距离;
②、在井架上部拐角处固定一根5/8〃钢丝绳,用三个绳卡卡紧,钢丝绳长度以超过井架底座2米为宜;
③、将水龙头用吊车放到井口,在井口一米外固定一个地锚;
④、将动力水龙头用大钩吊起,并与井口油管连接,反扭矩杆穿在钢丝绳上,将钢丝绳固定在井口地锚上并拉紧;
⑤、在井口合适位置冲好鼠洞;
⑥、将水龙头连接油管下部接好旋塞,接好水龙带,水龙带两端装好安全绳并固定牢靠,下入井中距灰面5米以上;
(5)、开泵循环,正常后启动动力水龙头,转速正常后缓慢下放钻具,加压7-15KN,转速控制在40-60r/min之间,排量以400-500L/min为宜;
(6)、每钻进3-5米划眼一次;换接单根前循环15min以上,换接单根迅速操作平稳;
四、注意事项
(1)、循环系统出现问题需停泵处理时,应起出管柱50m,并上下活动管柱;
(2)、提升系统出现故障不能起下管柱时,必须保持正常循环将井中钻屑全部洗净;
(3)、在上提下放动力水龙头时,井口应有专人拉好液压管线和水龙带,防止挤碰将液压管线和水龙带损坏;
(4)、动力水龙头必须专人操作,禁止其他人乱动;
五、动力水龙头的施工效果
从2009年7月-2010年1月作业大队共用动力水龙头施工37口井,其中造扣打捞3口井;钻桥塞3口井;套磨铣施工7口井;钻堵剂灰塞24口井,所有施工工序均一次成功,取得了良好的施工效果。典型井施工如下:
1、文13-388井,该井施工目的为注灰、挤堵。该井在钻堵剂工序施工中,由2609.15m钻至3383.60m,进尺774.45m,共历时75小时。
2、文203-58井,施工目的为打捞。该井落物为89-1射孔枪身50米,深度4131米,井斜61.7°,施工难度极大。下入母锥上动力水龙头造扣打捞,一次捞上全部落物。
3、文65-48井,施工目的为钻塞分注。该井全井为4〞套管,下入全井23/8〞非标钻杆施工,用动力水龙头顺利钻穿灰塞,达到施工目的。
六、结论与认识
从这些井施工效果看,动力水龙头与传统螺杆钻和机械钻盘施工相比有以下几个优点:
1、人身安全和井控安全得到保障。使用动力水龙头时,由于操作简易,不存在链条飞出等机械伤害,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也得到保证。
2、作业效率高,钻堵剂时每10米纯钻进时间为10分钟;钻灰塞时每10米纯钻进时间为30分钟,比机械钻盘施工快两倍以上,比螺杆钻施工快一倍。
3、施工可靠性高,发生故障时能立刻发现并排除,在井下发生蹩钻现象时在操纵台上能及时发现压力升高,采取合理措施处理。
4、人工劳动强度低,动力水龙头在使用中倒单根时间短,在井口打好鼠洞,在鼠洞内倒单根,劳动强度明显比方钻杆小,降低了安全风险,提高了生产时效。
5、节省特车施工费用,每口井节约转送通井机和钻具特车费用4697元;安装拆卸简单,每口井比安装转盘节省8小时,以每小时定额费用300元计算,节省2400元;每口井合计节省费用7097元。
参考文献:
1、《中原油田新技术文集》,石油工业出版社,刘一江,2000.6
2、王鸿勋,张琪:《采油工艺原理》(修订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9年
篇4
关键词:汽窜 机理分析 防治措施 锦607块
前言
锦607块自2001年开发以来,随着井网的加密调整,汽窜现象越来越重,2001年―2013年共发生汽窜621对次,影响产量42988t,区块126口井中有95%以上的油井有汽窜历史,汽窜不仅造成本井油层加热严重不均,导致蒸汽波及体积小,热效率低,而且对邻井的正常生产造成较大的影响,为此防治汽窜成为锦607块的重要课题。
一、锦607块汽窜成因分析
1.井距较小
2013年,锦607块随着新井的大规模部署,加大了区块的井网密度,在油层发育较好的东北部,个别井井距只有70―80米,有95%的油井发生汽窜,汽窜成为区块开发的突出问题。
2.储层特征
锦607块于楼油层和兴隆台油层以薄互层状油层为主,纵向上隔层较为发育,层间矛盾较为突出。注汽时油层吸气能力差异大,使注入蒸汽易沿渗流阻力较小的高渗层突进,从而造成汽窜。
3.所采层位比较集中
在2013年,锦607块126口井中有73口井采于2油层和兴1油层,其中31口井为于2油层和兴1油层合采,注汽时,同层邻井易产生汽窜。
4.注汽压力高
锦607块蒸汽吞吐时,由于注汽压力高(15MPa以上),使地层产生微裂缝,很容易使注入蒸汽沿裂缝发生汽窜。
二、汽窜产生的危害
1.油井产量突降〔1〕;
2.注汽量散失,加热体积减小,吞吐效果变差;
3.液量激增,温度升高,易造成地层出砂,卡泵;
4.蒸汽单方向突进,储层动用不均;
三、造成汽窜的因素
1.油藏因素
汽窜易发生于高渗透、高孔隙、连通性较好的储层段,锦607块油藏多套层系合采,储层特性存在较大差异,使注入蒸汽易沿渗流阻力较小的高渗层突进,从而造成指状汽窜〔2〕。
2.注汽轮次
锦607块油井,随着吞吐轮次的增加及吞吐半径的增大,在井距较小的情况下,多个周期后,井与井之间形成热水通道,发生汽窜。
四、目前防治汽窜的措施及效果
1.多井整体同注同采
1.1技术原理
在锦607块选择油层连通性好且开采相同层位的部分油井,进行同注同采,利用注汽压力相互封堵汽窜通道,以减少汽窜发生,从而提高蒸汽吞吐效果。
1.1.1以分注Ⅱ型管柱配合同注同采
技术原理:管柱在初始状态下,下部注汽通道关闭,上部通道开启,蒸汽通过上部注汽通道注入地层,待上部达到预定注汽量后,投入钢球,在主线上封闭注汽通道,实现上部注汽单元的关闭和下部注汽单元的开启,完成下部单元的注汽过程。
适用条件:井下套管完好,可实现分注,整个开发目的层上部为新投入开发目的层。
1.1.2以投球选注配合同注同采
技术原理:在注汽过程中,向井内投入一定数量合金球,在蒸汽的推动下优先进入高渗透层段,强迫低渗透层段吸汽。
适用条件:套管有变形无法分注的井
1.2实施效果
2013年,对区块内受边底水影响较少、地层压力低、油层亏空较为严重的油井,应用恒量配汽器、分注Ⅱ型管柱技术,实施同注同采,防止了油井的汽窜,全年实施8对次,有11口油井周期产油均高于上周期,累计比上周期增油1156吨。
2.化学封窜
2.1工艺原理
利用堵剂来封堵高渗透层,以有机物为载体,在地层内形成交联,无机及有机固体颗粒作为骨架材料,防止颗粒运移;同时通过颗粒在地层中封堵高渗透层和高出水层通道,迫使注入的蒸汽进入未动用的低温油层,增加低渗透层的吸汽量,使油层在纵向或平面上动用程度均匀〔3〕。
2.1.1常规高温调剖技术。高温凝胶添加耐温无机颗粒,这种堵剂封堵效果较好,能够进入到油层深部,对于汽窜程度较低的油井可采用,用来调整吸气剖面会取得较好效果。
2.1.2可逆凝胶调剖技术,可逆凝胶堵剂,热敏水溶性凝胶的水溶液随温度的升高和降低,可以数次经过生成凝胶和溶解的可逆过程,这一特性可以起到很好的封堵作用,对油层不会产生伤害。
根据油井汽窜程度、油井动态,静态分析,确定化学调剖的种类和合理的封堵半径和药剂用量。
2.2实施效果
2013年在锦607块实施化学封窜16井次,见效15井次,减少汽窜8井次,防窜增油2522t,其中见效增油7井次,累计增油1924t,取得了很好效果。
3.加大注汽量,汽窜井停井
2013年,对锦607块东部的易窜部位锦607-54-新60及锦607-56-66井组进行了汽窜井加大注汽量及受窜井停井实验,将锦607-54-新60井、锦607-56-66井注汽量由2350吨增加到4000吨,注汽强度由156吨/天增加到272吨/天,将两井组有汽窜历史的6口油井停井。从周期生产效果来看,两个井组共7口油井,平均单井本周期延长90天,产油上升了583吨,油汽比上升0.093,7口井周
期共增油4081吨。效果比较好。
4.减少层间的干扰,换层开采
锦607块油井的所采层位比较集中,同层位之间汽窜井次频繁发生,2006年在部署新井的过程中,采取了换层开采的方式,使得大部分新井均以于1油层组为目前主要开采层系,达到了防止汽窜的目的。
五、结论
1.首先考虑多井整体吞吐防窜技术,并对汽窜井采取关井措施,同时考虑注汽井和汽窜井,使注入的热能在地层中与油层充分传递,最终提高蒸汽的热能利用率。
2.在不满足多井整体吞吐的情况下,从注汽井方面考虑防窜措施,如调剖防窜、分层注汽防窜和降速注汽防窜,从注汽的源头入手,达到有效防止汽窜的目的。
3.在无法实施以上防窜措施或已发生汽窜的情况下,可采取关闭邻井注汽,减少汽窜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姚远勤. 稠油热采技术论文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
[2] 张勇,孙玉环. 杜84断块超稠油蒸汽吞吐汽窜机理分析及防窜措施初探.特种油气藏,2002,9(6)
[3] 罗英俊,等.采油技术手册[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788-792
作者简介:
姓名:徐立清
职称:工程师
篇5
一、课题的意义。
抽油机的产生和使用由来已久,迄今已有百年历史。应用最早,普及最广的属常规型游梁式抽油机,早在140年前就诞生了,至今在世界各产油国中仍占绝对优势。其结构简单、可靠耐用、易损件少、操作简单、维修方便、维护费用低,使其经久不衰。然而,随着油田的不断开发,要求抽油机具有长冲程、大负载、能耗低、体积小、重量轻等性能特点来满足日益发展的油田开发的需要。
游梁式抽油机井数量多,其工作性能,特别是节能性能直接影响采油成本。在采油成本中,抽油机电费占30%左右,年耗电量占油田总耗电量的20%——30%,为油田电耗的第2位,仅次于注水。游梁式抽油机抽油系统的总效率在国内一般地区平均只有12%——23%,先进地区至今也不到30%,可见降低抽油系统高能耗的迫切程度与难度。
自动调节平衡式抽油机的结构特点决定了其节能特性,具有平衡效果好、光杆最大载荷减小、节能效果好等特点。与同级常规抽油机相比,所配备电动机功率可小20%;以相同挂泵深度条件下油井每度电的出油量相比,比常规抽油机节约能耗35%左右。美国前置型抽油机比常规型抽油机节能31.9%~39.60%,我国该型机比常规型抽油机节能34.9%。因此,完善和发展游梁式抽油机设计理论,研制节能效果显著的节能型游梁式抽油机对于抽油机井节能降耗、提高举升系统的经济效益和我国石油工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极大的深远影响。
二、国内外发展现状及方向。
在世界范围内,研究与应用抽油机已有100多年历史。在百余年的采油实践中,抽油机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近20年来,世界抽油机技术发展较快,先后研发了多种新型抽油机。抽油机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目前,世界上生产抽油机的国家主要有美国、俄罗斯、法国、加拿大和罗马尼亚等。美国石油学会APISpec11E《抽油机规范》中规定,抽油机共有77中规格。美国Lufkin公司生产B,C,M,A等四种系列抽油机:B系列游梁平衡抽油机8种规格;C系列曲柄平衡抽油机64种规格;M系列前置式抽油机46种规格;A系列前置式气动平衡抽油机26种规格。
俄罗斯生产13种规格游梁抽油机。法国Mape公司生产12种规格曲柄平衡游梁抽油机以及立式斜井抽油机和液缸型抽油机。加拿大生产液、电、气组合一体式HEP抽油机。罗马尼亚按美国API标准生产51种规格的游梁抽油机,35种规格的前置式抽油机及前置式气动平衡抽油机。目前,世界上抽油机最大下泵深度为4530m.,在美国Reno油田使用。俄罗斯抽油机最大下泵深度为4000m。全世界生产抽油装置的公司有300多家,其中生产抽油机的有150多家。国内在抽油机先进技术研究方面,新油田基本与国际接轨;在先进技术推广、大面积使用方面,国内则比国外发达国家落后。
尤其是老油田使用的常规游梁式抽油机若用技术先进的抽油机代替,投入成本太高,回收成本周期过长,从而影响力新式抽油机的推广使用,因此各油田还是以游梁式抽油机为主。为了节能增效,各油田及研究单位采取了各种不同的方法对常规游梁式抽油机进行技术改造,取得了一定效果。目前,国内外各油田使用的抽油机有很多种,总体上可分为:游梁式、无梁式。
1、游梁式抽油机,
(1)常规游梁式抽油机是油田使用历史最悠久,使用数量最多的一种抽油机。
该机采用具有对称循环四杆机构或近似对称循环四杆机构,结构简单,运行可靠,操作维护方便,但长冲程时平衡效果差,效率低,能耗大,不符合节能要求基本停止了生产。
(2)异相型游梁抽油机是近30余年来改造成功的一种性能较好的抽油机。
与常规游梁抽油机相比有两点改进:其一是将减速箱背离支架后移,增大了减速箱输出轴中心和游梁摆动中心之间水平距离,形成较大极位夹角;其二是平衡块重心与曲柄轴中心连线和曲柄销中心与曲柄轴中心连线之间构成夹角。其所需电动机功率小,在一定条件下有节能效果。
(3)前置型游梁抽油机其悬点载荷较低,抽油机承载状况较合理,运行平稳。
减速箱齿轮基本无反向负荷,连杆、游梁不易疲劳损坏,机械磨损小,噪声比常规式抽油机低,整机寿命长。前置式抽油机可配置较小功率的电动机,节能效果显著。与常规式抽油机相比,具有体积小、重量轻、节省钢材的优点。
(4)气动平衡游梁抽油机,这种抽油机实际上是前置式抽油机的变型。
其不同之处是不用平衡重来实现平衡而是利用气缸内气体压力产生的推力来实现平衡。优点是无笨重的平衡块,总机重量减轻约1∕3,用调整气包内压力实现平衡的调节工作,调整平衡时不用停机,操作十分方便,而且有利于减小减速箱的负扭矩平衡效果好。缺点是气缸加工费用高。
(5)斜直井游梁抽油机,一般采用常规型或前置型游梁抽油机的基本零部件。
为了满足井眼中心线倾斜的需要,对部分零部件进行改造。当井斜不大于10°时,可直接将常规游梁式抽油机底盘倾斜安装或将支架后大腿加长,以保证驴头切点运动轨迹与井眼中心线重合。当井斜大于10°~45°时,则采用前置式游梁抽油机基本部件,加大驴头弧面长度,连杆改为可调式,根据井斜大小调整连杆长度,使驴头切点运动轨迹与井眼中心线重合。
此外,还有很多新型游梁式抽油机,例如两级平衡游梁抽油机、异型游梁式抽油机、调径变矩游梁平衡抽油机、悬挂偏置游梁平衡抽油机、活动式抽油机、低矮型游梁抽油机、双驴头节能型抽油机、双井大塔轮游梁式抽油机、游梁式链轮抽油机、拖车式抽油机、双游梁式抽油机、Lufkin斜井抽油机、椭圆齿轮减速器抽油机等。
2、无梁式抽油机。
(1)链条抽油机是我国自行研制的一种结构独特的无游梁抽油机。
具有惯性载荷小、冲程长度大、重量轻、节省电能等优点,已在许多油田使用。工作时电动机通过三角皮带和减速箱驱动主动链轮旋转,使垂直布置的环形轨迹链条在主被动链轮间运转;轨迹链条则通过特殊链节上主轴销和滑块带动往返架顺着机架上的轨道作往复匀速直线运动。链条抽油机采用气动平衡法,抽油机在作往复运动时,电动机的负载就比较均匀。
(2)皮带抽油机。
近年来,在链条抽油机的基础上,胜利油田与美国EVI—高原泵公司合作,改进设计成功ROTAFLEX抽油机。它主要是用高强度皮带代替钢丝绳。它克服了链条抽油机大部分的不足,运行平稳,使用寿命长,性能好。
(3)液压抽油机的研制。
美、苏等国始于40年代,50年代末期我国也曾进行过研制和实验,但由于制作工艺较复杂,液压元件可靠性差和效率不高等原因,发展较缓慢。近年来,由于制作工艺及液压元件质量不断提高,特别是采油工艺的需要,又引起人们的重视。它具有无级调节冲程长度、冲次,悬点振动载荷小,控制灵活、方便等优点,可以适应不同的油井状态。主要由液压驱动系统、平衡系统等组成。
(4)直线电动机抽油机是国内20世纪末开始研制,21世纪初试验成功的一种全新抽油机。
它打破了抽油机利用电能转换为旋转运动,再经过机械转换为直线往复运动的模式,而是将电能直接转换为直线往复运动,简化了机械传动过程,有效提高了效率。采用变频技术实现无级调整冲数,利用无触点限位控制器实现无级调整冲程,使得抽油机运动规律能够满足采油工艺的要求。由于不使用四连杆机构,克服了游梁抽油机加大冲程,减速箱扭矩增加,四连杆尺寸加大,引起抽油机外形尺寸和总机重量都迅速增加,直线电动机抽油机加大冲程只需加高机架,抽油机外形尺寸和总机重量都增加的很少。
采用天平式平衡,平衡效果好,每个冲程绝大部分时间是匀速运动,加速度小,惯性载荷小又可以进一步节能。初步测试结果节能可达50%左右。由此可见,这种抽油机的结构机理上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种革命,抽油机性能方面有其独到之处。节能效果显著,由于结构简单,造价低,选用了变频技术,整机造价也不超过常规游梁抽油机。功能独特,能适应恶劣环境,全天候连续运转,特别是实现了无级调整冲程、冲数,为智能控制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因此,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抽油机。
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抽油机,典型的如曲柄连杆式无游梁抽油机、气驱动平衡抽油机、柔性杆传动抽油机、滚筒式长冲程抽油机、滚筒式无连杆抽油机、天车平衡抽油机、数控式抽油机、内燃式抽油机、卧式无游梁抽油机、摆动平衡抽油机、双泵无游梁式抽油机、双井游动滑车式抽油机等。
迄今为止,常规游梁式抽油机仍然是油田采油作业的主要装置,其数量占抽油机总数的1/2以上,但油井长期开发导致地层发生变化,是原来处于平衡转台的抽油机处于非平衡装状态下,国内抽油机调节平衡主要由两种方法:一是由人力来调节抽油机自身的游梁平衡重或者移动曲柄滑块二是当抽油机自身的平衡配重也不能够继续调节抽油机平衡时,二是当抽油机自身的平衡配重也不能够继续调节抽油机平衡时,通过在抽油机上安装平衡调节装置来继续调节,而经调研分析,目前大部分平衡调节装置都仅仅是在抽油机上安装机械部件来实现的。
三、毕业设计毕业设计(论文)主要内容。
本次设计主要是设计可自动调剂平衡的常规游梁式抽油机,使其结构合理,节能高效。主要内容包括:
(1)原理方案设计(总体尺寸,四杆机构)。
(2)运动分析(计算位移、速度、加速度)。
(3)动力分析及平衡计算。
(4)主要部件结构设计、计算。
(5)比较其优缺点。
(6)绘制装配图和主要零件图,计3张0#图。
(7)完成外文翻译一份(15000外文字符)。
四、所采用的方法手段以及步骤。
本次设计的内容为常规游梁式抽油机(可自动调节平衡):
(1)认真查阅、收集资料,做到深刻的理解本次论文所要设计的内容。
(2)首先了解游梁式抽油机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分析目前常规游梁式抽油机的缺点,提出自动调节平衡的方案。
(3)对抽油机设计做出整体安排。
(4)使用的方法是平衡判断方法,主要有电流法,扭矩法,功率法。
(5)进行机械系统设计。
(6)进行电气控制系统设计。
五、阶段进度计划。
这次毕业设计的时间为20xx年xx月xx日至20xx年xx月xx日,结合导师的要求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决定以下设计进度:
第一阶段:1周——3周熟悉论文题目,查找资料,完成开题报告和英文翻译。
第二阶段:4周——10周推导运动学方程,设计传动系统结构、抽油机结构各零部件结构及研究连杆机构的优化方案。
第三阶段:11周——14周绘制图纸,撰写论文。
第四阶段:15周——16周准备答辩。
参考文献:
[1]张学鲁.游梁式抽油机技术与应用[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9.
[2]黄世清,周传喜.竖游梁塔架式抽油机的运动分析[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9,
(1):155-157.
[3]孙恒,陈作模.,葛文杰.机械原理[M].7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4]张自学,兆文清,王钢.国内外新型抽油机[J].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
55-59.
[5]崔旭明,高桐,闵志缤,陈平,雪松.基于结构优化和复合平衡的常规游梁抽
油机节能改造[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19,32(5):118-120.
[6]张晓玲,于海迎.抽油机的节能技术及其发展趋势[J].石油和化工节能.2019(2):4-6
篇6
论文关键词:稠油出砂冷采,出砂量,质量守恒,理论推导
前言
稠油出砂冷采(CHOPS)是被实践证明了的一种高效开采稠油新技术,其技术的关键是出砂增加地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形成蚯蚓洞高渗网络,从而增大稠油在地层中的流动性。然而大量出砂导致地层堵塞严重、井筒摩擦加大、管壁腐蚀加剧、地面的处理成本增加以及环境污染严峻等一系列生产问题。
为此本文调研前人研究成果[1~5],基于质量守恒定律,通过理论推导出CHOPS过程中的合理出砂量。
1.理论推导
1.1基本理论
以射孔眼处不积累砂子为平衡假设点,则稠油出砂冷采过程可以分为地层内的平衡流动和井筒内的平衡流动两大部分。
1.1.1 井筒内的平衡流动
基于艾伦(Allen)沉降公式[6],计算井筒内砂粒平衡的条件:
(1-1)
式中::固体在流体中的沉降速度,m/s;:固体颗粒的雷诺数,无因次;:固体颗粒的当量直径,m; :重力加速度,取9.81m/s2;:液体密度,kg/m3; :固体密度,kg/m3。
为了使稠油能顺利的携带出井筒内的砂子,井筒内含砂流体的临界流速必须大于砂子在稠油流体中的沉降速度,即井筒内携砂流体的临界流量满足如下公式:
(1-2)
式中::井筒携砂的临界流量,m3/s;:井筒半径,m;艾伦公式中的雷诺数取固体雷诺数计算公式[7]:
(1-3)
式中: :流体粘度,mPa.s。(注:其他参数同上)
1.1.2 地层内的平衡流动
稠油出砂冷采技术是基于放大生产压差激励地层内出砂,通过出砂形成蚯蚓洞,增大原油的渗流通道,最终增加原油的流动能力实现高产的目的,为此本文从生产压差和蚯蚓洞渗流两方面阐述层内的平衡情况。
(1)生产压差的确定
地层压力是油田开发过程中的核心问题,而合理的生产压差是科学开发油田的关键。JI.G.Menk等人在防砂实践中推导出油井出砂的最低流动压力,为指导稠油出砂冷采技术中启动砂粒运移的合理生产压差提供了依据,其计算公式如下式[8]:
(1-4)
式中::地层出砂的最大油井井底流压,MPa; :岩石密度,kg/m3;:岩石导压系数,1/MPa;:重力加速度(=9.8m/s2);:产层厚度,m;:地层倾角,(。);:岩石泊松比,无量纲;:岩石颗粒摩察系数,无量纲;:岩石颗粒的内聚力,MPa。
在实际的生产中保持井底流压小于,从而保证持续的出砂来增加地层原油的流动性。
(2)蚯蚓洞渗流简化
稠油出砂冷采过程中形成大量的蚯蚓洞,本文从渗流和管流的耦合角度出发,假设蚯蚓洞内的流动是管流形式,根据哈根-泊肃叶定律[9~10]:
单个蚯蚓洞流量公式:
(1-5)
N个蚯蚓洞流量公式:
(1-6)
混砂液的粘度计算公式[6]:
(1-7)
式中::含砂稠油在蚯蚓洞内的流量,m3/s;:生产压差,MPa;:蚯蚓洞半径,m;:蚯蚓洞长度,m;:蚯蚓洞个数,无量纲;:混砂液粘度,Pa.s;:含砂原油与原油的相对粘度,无因次;:原油的粘度,Pa.s;:含砂浓度,百分数。
1.2 基本原理
基于质量守恒原理,炮眼处不发生砂堵,满足地层产出砂与井筒携砂量的平衡,使地层出砂得以顺利进行,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假设地层砂的流动过程经历如下环节,其流动示意图如下:
地层出砂炮眼处砂堵现象井筒携砂
图1 出砂流动过程示意图
1.3 理论推导
适合稠油出砂冷采技术的疏松砂岩油藏出砂机理十分复杂,影响因素众多,所以在此作如下假设:
(1)忽略地层复杂的出砂机理,只考虑出砂量;
(2)地层出砂主要是通过蚯蚓洞中的流动带出地层砂,其流动规律假设为管流;
(3)以炮眼为求解节点,且炮眼不发生砂堵时,则有流进节点和流出节点的砂量平衡,其中每个炮眼的临界流速为,射开层段内的携砂量为;
(4)以井筒为求节点时,且井筒不会发生砂粒沉降而堵塞,则设井筒可以提供携砂液的排量最大为[8]。
(1-8)
(1-9)
式中::炮眼中液体的临界流速,m/s;:炮眼中液体的临界流量,m3/s;:流入炮眼的临界流量,m3/s;:射孔炮眼直径,m;:射孔总厚度,m;:射孔密度,孔/m。
基于上述出砂平衡原理和基本理论假设,要使得地层、炮眼、井筒三处不发生堵塞现象,则必须满足如下条件:
(1-10)
其临界条件是:
(1-11)
由上式(1-11)可以得出两种解的合理出砂量:
(1-12)
代人(1-6)式于(1-12)得:
(1-13)
通过联立(1-7)和(1-13)两式可以得到合理含砂浓度,则合理出砂量为:。
(1-14)
同理,(1-14)式所得的合理出砂量为:。
2.结论
本文通过对稠油出砂冷采(CHOPS)过程中合理出砂量的分析,基于炮眼和井筒中不发生砂堵现象之上,理论推导出了地层合理出砂量的确定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出砂冷采技术的理论研究,对科学的开发稠油油藏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Bernard TrembIay.CT Imaging of Wormhole Growth under Solution-gas Drive,
SPE 39638
[2]罗艳艳,李春兰,黄世军.稠油油藏出砂量预测方法研究及应用[J].石油钻采工艺, 2009,31(01):65-68
[3]田红,邓金根,孟艳山,曾祥林,孙福街.渤海稠油油藏出砂规律室内模拟实验研究[J].石油学报, 2005,26(04):85-87
[4]王治中,邓金根,蔚保华,田红.弱固结砂岩油藏出砂量预测模型[J].石油钻采工艺, 2006,3(02):27-30
[5]王春华,唐洪明,田刚,白蓉.渤海稠油油藏适度出砂对储层物性影响的室内研究[J].新疆石油天然气, 2007,3(02):27-30
[6]李健,刘尚武,郭广伟.石灰乳重力沉降除砂沉降速度测定及沉降器设计[J].纯碱工业.1996(3):18-20
[7]孙建平.疏松砂岩稠油油藏出砂冷采机理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博士论文.2005:134-135
[8]曲占庆.采油工程基础知识手册[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126-136
[9]袁恩熙.工程流体力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110-112
篇7
一方面,石油资源的日趋枯竭是当前世界面临能源危机的首要因素,而全球各国对于石油的需求却逐年递增。以我国为例,20世纪90年代,石油消费的年均增长率为7%,而同期原油开采的增长率则不到0.5%。目前全球探明储量的石油中,超过60%的部分采用现有技术无法开采,主要为黏度高、流动性差的重油。因此,提高石油、尤其重油的采收率以及废旧油田的再开发成为近年来世界各国关心的重大问题。
另一方面,石油的开发、生产、使用、排放以及溢油事故等,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据统计,近十年来,每年约有1000万吨的石油进入海洋,已经造成多种海洋物种的灭绝。石油对油田周边地区土壤的污染影响了土壤成分和地表生态,致使污染区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内都可能会寸草不生。
环境中石油的轻质组分可经短期被生物降解,而长链烃等重质组分在常温下通常处于固态,生物可利用性差,因此会对环境产生持久的危害。如何解决重油污染是当前面临的巨大挑战。
石油微生物研究亟待突破
目前,微生物采油和修复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并获得较好效果。
微生物采油技术(MEOR)是目前国内外发展迅速的一项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技术。与其他采油技术(热力驱、化学驱和混合驱等)相比,微生物采油技术具有适用范围广、工艺简单、经济效益好、无污染的特点,因而成为最具发展潜力和应用价值的采油技术。近十几年来,随着生物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高科技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发展,加上人们对MEOR技术认识的不断深化,现在MEOR技术已经在更多国家的石油开采中得到应用,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同时许多大学和石油公司的实验室也加大了微生物采油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力度。
微生物修复技术治理石油污染,是利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来减少石油污染物的浓度,消除或降低危害程度。相对其他物理、化学的方法,该技术费用低、效率高、安全性好,而且所能处理的污染物阈值低、残留少,被认为是最可行最有效的方法。
虽然。微生物采油和修复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并获得了较好效果,但在石油微生物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等方面都还面临许多严峻的问题。
首先,针对石油微生物降油机制的分子研究还不够,对于更重要的长链烷烃降解机制的了解尚不清晰。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结果显示,已经鉴定功能的烷烃降解基因都是存在于常温或者低温菌中,并且最高降解的烷烃长度在20%左右。这些研究结果应用价值的局限性直接体现在对于最棘手的高温深层重油的开采仍然无法解决。所以,进一步发掘耐高温、油的石油微生物的重要功能基因是今后该领域研究的方向和热点。
其次,尽管多种石油降解微生物被分离得到,但受生存环境和土著菌株间的竞争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油藏或地理位置分离的石油菌株只能适应分离地的环境,很难在其他不同环境条件下生存和应用。
另外,由于石油微生物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致使针对很多菌株的基因操作难于实现,不利于对菌株的进一步改造和利用。
因此,寻找和利用高效的石油(尤其重油)降解基因、开发适用于不同油藏环境的石油工程菌株,是提升传统石油微生物技术、适应市场需求的必然发展方向。
研究成果和重大发现
美国能源部的数据显示,微生物采油能提高采油率10%~15%。与国外相比我国还存在较大差距。国际上对石油微生物的分子水平研究仍然匮乏,特别是缺乏以长链烷烃为主的重油微生物降解分子机制的研究,成为微生物采油技术遇到的一大难题。
针对此问题,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南开大学泰达生物技术学院院长王磊教授于2002年开始组建科研小组,集中力量进行攻关。课题组在天津市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市长基金)的支持下。建立了以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生物芯片和生物信息学四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平台为组成部分的天津市功能基因组与生物芯片研究中心。同时,在“十五”国家“863”计划的资助下,利用研究中心的先进技术,以一株分离自我国大港油田的采油细菌――嗜热脱氮土壤芽孢杆菌NG80-2为突破点,综合运用国际前沿的基因组学和功能基因组学的方法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
目前,研究成果已于2007年3月27日在具有国际重大影响力的学术期刊――PNAS(美国科学院院刊)上发表,论文的作者均为南开大学教师或学生。该研究成果是石油微生物研究领域的重大发现,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课题组已对研究成果中的关键发现申请了国际专利保护。
发现一:NG80-2,能降解重油的微生物
南开大学介入石油微生物的分类和应用基础等研究领域已有20多年的历史,分离筛选了红球菌、假单孢菌、芽孢杆菌等大量石油微生物,部分菌株应用于油田的现场开采试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上世纪90年代,南开大学科研人员在天津大港油田发现了一种嗜热脱氮土壤芽孢杆菌,师生为它取名“NG80-2”。它在45至73摄氏度的条件下存活,能以原油为唯一的“食物”,具有独特的降解重油和产生表面活性剂的能力。可以提高轻质烷烃与重质烷烃的比例、有效改善原油流动性。但10多年来。它的基因“密码”仍然未知。
发现二:LadA,清除重油污染的“理想候选者”
对NG80-2基因组遗传信息的解密和代谢途径的发现,是王磊教授领导的科研小组经过近4年的努力完成的。
在破译NG80-2基因组序列的基础上。结合蛋白组的分析。课题组最终在国际上首次鉴定了长链烷烃(俗称“重烃”)的微生物降解途径。他们从中发现了一种关键的生化酶,它能帮助细菌将重油的主要成分――长链烷烃降解为小分子。
研究发现,NG80-2能够大量产生这种生化酶,课题组将其命名为“长链烷烃羟化酶”(LadA),它是降解长链烷烃的关键。课题组还得到了分离和富集这种蛋白的简单方法,并详尽研究了它的功能。这种蛋白被形象地称为――对付石油污染的“理想候选者”。王磊教授介绍,已有的利用微生物处理石油污染的方式,缺陷在于效率比较低,而且往往只能适用于轻油。更重要的是。人们对于微生物如何处理石油污染的分子机理尚未形成确定的认识。而对LadA进行鉴定以后。就能改良细菌的品种,扩大其应用范围,提高处理效率。
同时,根据基因组破译所得到的信息还发现。NG80-2具有降解复杂芳香烃等多种特殊的代谢途径,表明它能够适应很多不同的环境,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因此潜在的应用领域很广。由于这是一种嗜热菌,在地下的高温采油工作中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这是国际上首次发现重油降解基因和途径,对于石油污染的生物治理和微生物采油技术的革新具有重要意义。是石油微生物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
后续工作和应用前景
南开大学的这项研究工作,也为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的微生物采油带来了新的希望。早在上世纪80年代,大港油田的现场试验就表明NG80-2可有效提高采油率达6.6%。
目前,王磊教授课题组在上述重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正在对NG80-2的代谢网络、环境适应性的分子机理和功能基因的改造进行深入研究,并开展针对其他特色石油微生物的基因组研究。致力于在国际上首次采用基因工程的手段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具备独特高效降解重油能力的新型石油工程菌、酶制剂和耐高温生物反应器等系列产品,实现野生菌种降解能力的大幅提高(50%以上)。
篇8
关键词:青年;人才培养;企业发展
一、探索青年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意义
培养青年人才是矿业开发总公司不断发展的实际需要,也符合当代青年人注重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公司近几年内外部发展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在市场拓展中人才紧缺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因此,探索适合公司实际情况的青年人才培养机制对于公司的长远发展和青年的个人发展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公司青年群体的主要特征
(1)崇尚张扬自由个性。目前企业中的青年群体以“80”“90”后为主,他们注重个性展示,强调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行为方式。由于都是独生子女,一方面吃苦耐劳精神有所减弱,另一方面团队协作意识有待加强。
(2)注重发展空间提升。青年群里面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具有干部身份的正规大专以上学历应届毕业生在个人发展上更注重岗位上提升的发展空间。另一部分技校毕业生群体更加侧重薪酬待遇上的提升空间。
(3)缺乏实践操作经验但可塑性强。当前青年人一方面由于长时间的应试教育导致实践经验缺乏,程式化的知识结构和实际应用脱节。另一方面当前处于信息爆炸时代,青年人通过更加便捷、广泛、全方位的信息渗透渠道接触到多学科交叉,门类齐全的知识,因此思想解放、思维开阔,创新性和可塑性强,乐于挑战自我。
三、青年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
(一)探索以入职教育方式引导青年快速融入公司企业文化
公司每年都集中对新招聘的青年员工开展厂级、基层单位、车间(班组)层面的“三级”教育。在新员工入场的第一堂课播放反映公司发展历程的视频纪录片,让员工了解公司的发展历史和核心价值观,建立初步印象,引导精神层面企业文化融入。在入职教育课堂上还安排技术专家对公司的先进工艺技术进行讲解展示,引导青年了解公司创新文化。同时开展职业道德和党建课堂,培养员工职业道德素养。
(二)探索以技术课题引导青年强化专业水平提升
(1)以简单课题帮助新入职青年指明学习方向。由于当前应试教育的一些弊端,导致部分青年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欠缺,独立思考能力不强。客观上由于课本内容与实践操作相差较远,青年人在初走上工作岗位时内心反差较大,感觉比较茫然,不知从何做起。针对这种现象,公司通过对新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采取分配较为简单的课题方法,达到让青年人带着目标,带着问题去思考学习。通过课题任务一步一步取得成绩,培养青年人的自信。同时通过课题由易到难,逐步加深的方法,让青年人走“阶梯式”的稳步成长道路。
(2)以复杂课题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新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和技校毕业生基本在生产一线,要经历较长时间的学习考察才能逐步挖掘优秀人才,同时由于放在同一岗位上考察,不利于优秀人才的快速成长。我们通过复杂课题任务考察青年素质。课题任务中既包含合作又包含竞争。通过对课题任务完成优秀的青年人才的重点考察,发掘青年人才队伍中的优秀人才,使得他们从籍籍无名的“隐性”人才变成走上前台的“显性”人才。通过对选的优秀青年人才进行重点培养使得他们能够尽快走上重要的岗位。在重点培养过程中不断加深其课题难度,强化专业素质提高。目前通过这样的方法已经选拔了13名年轻人才成为公司的管理人才,占近几年引进青年人才总数的31%。
(三)探索以“导师带徒”让青年成长步入快车道
(1)通过一位严格的经验丰富的师傅加大普通人才的培养力度。培养一批优秀的“岗位能手”。 人才应该是“金字塔型”的,既有岗位上做出突出贡献的拔尖人才、高科技人才,也应有立足岗位,熟练掌握操作技能的普通人才。在岗位技能人才培养,通过给技校以及大中专毕业生安排技师以上经验丰富的员工为师傅,并签订“师徒协议”保证效果。近几年,公司通过这种形式已经在青年劳务工中培养出作业技师,作业副队长,公司技能大赛获奖采油工等优秀的青年岗位能手50多名。
(2)通过高水平的专业导师强化优秀人才的培养力度,培养一批优秀的青年“领头雁”。在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上开展“导师制”活动,加快优秀青年“领头雁”的步伐。通过双方自愿,师徒双向选择的方法,让优秀的青年人才和总公司的主任工程师、副主任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开展师徒结对。通过角色换位法、定向培养法等方式提升活动效果。通过中期考核、终期考核实施过程监控和追踪,通过每年一度青年人才技术论文交流会检验成果。这样的培养方法下,按照青年人才整体水平差异分为A、B、C三个层次,重点培养A类人才成为各方面的“领军人物”。避免人才培养“一锅粥”的弊端,做到合理分化,实现“三级”梯队人才布局。
(四)探索搭建展示舞台促进青年人才自我激励
(1)不断强化内部培训,积极争取外送培训,搭建一个学习展示能力的舞台。公司一方面加大内部培训力度,开展每年一次的青年骨干全员轮训班,另一方面外送优秀人才参加国际化英语培训班,作业监督培训班等外部培训,通过这些不断地学习不仅使得他们自身水平提高很快,同时在学习中也展示了他们较强的综合素质。
(2)鼓励青年人才积极参加各种竞赛活动,到不同岗位锻炼,搭建一个竞赛展示风采的舞台。公司通过每年举办职工技术大赛,大学生专业论文交流会等多种手段给青年人一个展示自己风采的舞台。积极组织选送年轻人参加局青年创新创效论文比赛以及英语风采大赛等各种竞赛活动。
(五)探索营造和谐氛围关心青年人成长
(1)关心青年人思想动态的变化,帮助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针对很多刚毕业走出校门的学生社会经验缺乏,受到挫折后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的情绪,对于未来发展比较茫然,找不准方向等现象。公司基层党支部定期组织青年人开展谈心活动,建立“七必谈”工作机制,帮助青年人走出困惑。各单位还以为员工过生日,给青年员工营造家的氛围,帮助青年人成长。
(2)帮助青年人解决后顾之忧,创造“无压”成长环境。部分一线青年,尤其域外、海外年轻人由于重心放在工作上,耽误个人问题,公司团委积极组织“青春有约”活动帮助青年解决个人问题,解除后顾之忧。
四、几点启示
(1)青年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单一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能独立完成的,要求更多部门通力合作。(2)在注重青年管理人才培养的同时,不能忽略基层岗位青年人才的培养,因为所有的数据分析,思考都是建立在基层资料基础上的。(3)要正视青年人身上的一些缺点。由于当代青年人身上存在着一些带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烙印,要因势利导,去粗取精,实现传统与现代思想的更好融合。参考文献: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